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

水产养殖技术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技术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狠抓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兴渔水平

我局根据农业局统一安排,扎实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百名科技人员帮扶百名农村技术员”等活动,组织全体科技人员联系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签定了协议,明确帮扶对象和措施,开展科技培训推广。上半年集中培训12期,培训人员2430人次,发放资料6000余份,接受咨询5000余人次,组织渔业专业合作社代表,到周边县市学习标准化生产经验,进一步提高我市渔业发展水平。

(二)狠抓标准化生产,加速建设示范基地

为了加强水产养殖基地管理,我局大力开展水产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定了《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规范》、《鲟鱼网箱养殖技术规范》、《四大家鱼池塘养殖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指导养殖户按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市青林寺清江名优鱼专业合作社在我局的指导下,生产过程标准、养殖记录完好、销售台帐完整、养殖基地符合技术规范,今年3月,该合作社养殖基地被市农业局评为市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三)狠抓质量监管,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为确保水产品质量,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鱼,我们开展养殖产地监管,实行产地准出,严格控制禁用渔药、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督促水产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制定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方案,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养殖生产日志和用药记录,开展水产品质量抽检,强化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实施市场准入,上半年质量安全检查10次,我市东方、中百、北山三家超市水产品销售区进行严格管理,每月检查一次,重大节假日,实行重点检查时期,上半年,这三家超市严格执行水产品准入制度,产品来源清楚、销售台帐详实、质量管理制度到位。

(四)狠抓病害测报防治,降低鱼病损失

我局与市水产科研所联合,共同开展清江库区养殖病害测报工作,为全面掌握清江库区养殖品种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提供保障。我局在清江库区安排3个鱼病观测定,每月定期观测鱼病发生情况,定期清江库区鱼病预报,帮助库区养殖户掌握病害发生趋势、指导养殖户进行鱼病防控。养殖户根据的信息,及时预防,降低了鱼类发病的死亡率,有效控制水生动物疾病漫延,减少因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五)狠抓渔业项目申报,增强渔业发展后劲

一是加强渔政执法船项目争取工作,目前50级渔政执法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60万元,中央补助107万元,地方配套53万元项目已获农业部已批准建设,新建渔政法船1艘,渔政执法艇1艘。二是申报渔政码头项目已进入农业部储备库。拟新建渔政执法船专用码头一个,项目总投资90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为300万元。

(六)狠抓渔政执法,查处渔业违法行为

我市有长江、清江、渔洋河以及高坝洲、熊渡库区等天然水域面积约15万亩,养殖水面5万余亩,持证捕捞养殖渔船603艘,专业及副业渔民1200余人,管理范围广、任务大、情况复杂,毒鱼、电鱼、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电捕鱼等违法行为。我们集中力量,加大巡查检查及处罚力度,上半年查获渔业案件13起,其中,查处违法捕捞案件4起,一人已被刑事拘留,未取得养殖证从事网箱养殖生产9起。

(七)狠抓长江禁渔管理,维护渔业生产环境

为了确保长江继续实施禁渔期制度,实现长江渔业可持续发展,从四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我们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在长江进行不定期巡查,共出船巡查35艘次。同时,认真做好长江禁渔期渔民生活补助审核上报发放工作,发放禁渔期生活补助48万元,为渔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八)狠抓增殖放流,促进渔业资源恢复

今年是实施清江增殖放流与生态修复项目第四年,继续向清江放流“四大家鱼”苗种120万尾,利用鱅鱼吃食浮游动物、鲢鱼吃食浮游植物习性,改善清江库区水质,增加经济鱼数量,修复渔业资源。

(九)狠抓渔船监管,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为确保渔业船舶和水上安全,我局开展深入安全生产月活动,制定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实施方案,开展渔民渔船安全知识培训200人次。6月9日进行了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活动,积极参与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网络竞赛,签定渔业船舶安全责任制500余份,无渔业安全事故发生。完成渔业互保出险事故申报2起。

(十)狠抓绩效考核评价,提高部门执行力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今年进一步深化机关绩效考核评价,我局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加强考核记载和信息录入,各股室职能职责细化,健立考核机制,全局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关廉政建设、考勤、财务、后勤管理等日常规范,逐步形成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氛围,工作任务落实,工作实效提高。

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渔政执法有待加强力度。渔业管理范围广、任务大、情况复杂,执法人员少是我市渔政执法的基本现状,毒鱼、电鱼、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白天执法稍容易,但晚上执法难度较大,违法现象当前仍不能杜绝。二是市内库区网箱养殖管理难度大,需要建立至下而上的管控机制。

二、下半年的工作打算

(一)加大渔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渔业执法管理,调处渔业污染事故。

(二)加强对渔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努力促进水产质量安全的提高,确保消费者能吃上放心的水产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宣传,继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确保市民吃上安全防心鱼。

(三)创新渔政执法机制,综合治理渔业秩序。开展与长航公安、海事港监部门联合巡逻执法机制,整合执法力量。同时在重点渔业乡镇、渔业重点村、重点水产企业及渔业合作社,建立渔政船舶安全联防机制,建立渔业治安信息员制度,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治理,使渔业违法案件逐步下降到社会能容忍的限度内,实行我市渔业秩序根本好转。

(四)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查处渔业违法案件。坚决查处渔业违法案件,实现受案率、查处率、结案率三个95%以上,重点打击电捕鱼、抬网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渔业污染案件调处力度,保护渔业生产正常秩序。

第2篇: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

一、建立池塘

就地取材,利用滑县董西北村和井庄村砖瓦窑场废弃坑建塘,根据坑的大小建立了7个2—10亩不等的池塘,由于当地土质好不易渗漏水,平整和夯实池塘斜坡和坝脚,即可防止渗漏水,无需硬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前期投资。

二、池塘管理

1彻底清塘消毒。在放养鱼苗之前必须用清水浸泡洗塘,即将准备养鱼的新挖塘灌满清水,浸泡数天后排掉,曝晒数日后再重复浸洗一次。这样可以清除危害鱼体的重金属盐和有毒物质。在放养苗种前7~10天用生石灰彻底消毒,以改良池塘底质。一般干泥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化浆全池匀洒,或带水按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5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杀灭病原体。

2保证足量基肥。当浸泡塘第三次灌水时应同时施入基肥,以提高塘水肥度,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和生长,为鱼类提供充足天然饵料。基肥应以猪、牛等畜禽粪肥为主,一般在鱼苗下塘前7~15天施下,亩施300~500公斤。具体施肥量还应视鱼塘底质,以培养大量的浮游生物,供鱼类摄食。

3经常泼洒石灰。新挖池塘养鱼普遍泥水浑浊,影响鱼的呼吸和浮游生物的繁殖。每10~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具有良好的沉泥清水效果,同时也起到预防鱼病的作用。用量是每亩池塘每次20~30公斤化水遍洒全池。

4适时加水。把握好加水时间,加水要根据天气变化、气温高低、水质情况灵活掌握:养殖普通鱼类,一般每隔7天左右向池塘加水1次。如天气酷热、温度高、水质过肥,或阴雨、闷热天,加水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三、试验品种

以鲤鱼等杂食性鱼类为主养品种,搭配混养鲢、鳙、鲫鱼的混养模式。该模式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利用鲫鱼摄食残饵,通过鲢、鳙控制水体肥度,从而保证了饵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水体的污染,减慢了水体的老化速度,同时,减少化学品的投入,保证了水产品养殖在较为接近生态条件下安全生产。这些品种具有养殖技术便于掌握、对本地的水质气候适应、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

四、成鱼饲养

1科学放养。科学放养要按不同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设备、技术等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合理放养模式与密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养殖效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过实践,我们直接从良种场引进规格在50——100g鲤鱼苗种,并与良种场签有质量保证书,保证苗种的质量安全。每亩投放2000尾左右,同时适量搭配混养鲢、鳙、鲫鱼(每亩200尾左右,全从正规良种场引进)。投放时间为每年春季的4——5月份。这样的投放密度能够在保证健康养殖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达到高产高效益。

2科学用水。本试验场水源全部采用地下水,因周围数十公里内无任何企业,保证了水源无污染。水源的理化指标如:pH值、溶解氧、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等适宜于养殖品种。养殖池塘进排水系完全独立,排出的养殖污水直接灌溉农田,不再重复利用,在位置稍高的地方备有2个蓄水池,将井水先抽入蓄水池内,经过晾晒、处理达到养殖标准后再引入养殖池内使用。

3科学搭配饲料。从正规的饲料场购买完全符合健康养殖条件的专用饲料,并与饲料场签有质量保证书,如因饲料引起鱼的质量问题,完全有场家承担责任,这样从源头上保证了健康养殖的条件。

4科学施用渔药。 科学施用渔药的目的,是提高鱼类疾病的防治效果与鱼类的品质。注重科学用药就是要从药物、病原、环境、鱼类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我们完全按照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及水产健康养殖的要求落实在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坚决堵绝使用违规药品,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地使用药物,达到预防和治疗鱼类疾病的效果。在养殖过程中把工作重点放在“以防为主、防治并重”上,从而使健康养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 日常管理。除按照传统的管理方法外,要加强巡塘,时刻注意池塘内任何可疑变化,把一切不利于鱼苗生长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饲料投喂时,要勤检查,及时清除投饲点的残饵,并经常对投饲点消毒。投饵量要根据不同规格,养殖季节、气象、环境条件及生长的状况来确定,既要防止摄食过饱,又不要使其因摄食不足而影响生长。

6综合防病。

(1)强化疫病检测。我们充分发挥水产部门的技术优势,加强对水产养殖动物的检测,突出对其疾病病原体的检查,目的是掌握病原的种类和区系,了解病原体对养殖动物感染、侵害的地区性、季节性以及危害程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做好对养殖动物输入和运出的疫病监测工作,防止病原的传播和流行。

(2)建立隔离制度。养殖动物疫病一旦发生,我们首先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已发病的池塘实行封闭,发病池塘中的养殖动物不得向其它池塘和地区转移,不得排放池水,工具未经消毒不在其它池塘使用。与此同时,专业人员勤于清除发病死亡尸体,及时掩埋或销毁,对发病动物及时做出诊断,确定防治措施。

(3)实施消毒。

① 苗种消毒。根据苗种的不同种类不同规格,选择不同的药物和使用剂量。鱼苗可用5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10~20 毫克/升的高锰酸钾等药浴10~30分钟。

② 工具消毒。各种养殖用具如网具、塑料和木制工具等,常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特别是在疾病流行季节,应该一池专用。如果工具数量不足,可用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或200毫克/升的漂白粉等浸泡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也可在每次使用完在太阳下暴晒后再使用。

③ 饵料消毒。投喂的商品配合饵料可以不进行消毒。如投喂鲜活饵料(包括冷冻保存的),均要用30毫克/升高锰酸钾或100~20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泡消毒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投喂。

(4)药物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在4~10月这段时间内流行,因此可定期进行药物预防,养殖用水可用生石灰15~20毫克/升或漂白粉1~1.5毫克/升,每月两次。

五、成鱼上市

一般选择双节及舂节期间上市,能卖上好价钱,部分鲢、鳙鱼要喂养2——3年,规格大些再上市,因为这些鱼体格越大价位越高,达到收入最大化。

第3篇: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

虽然宁夏渔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机构体制等问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未得到有效体现,表现在良种覆盖率低,养殖模式落后,大水面生态养殖产出率低,养殖基础设施老化,渔业生产管理滞后,效益提升乏力,市场竞争力下降,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养殖水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1.养殖主导品种效益低,引进名优品种无规模池塘老化严重、养殖模式陈旧,单产水平低(池塘养殖亩产374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0千克),效益下滑(亩效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00元)。近年来,随着高速交通运输能力增强以及农产品绿色通道开通,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极大推动了全国水产品流通。我区水产品区域优势逐渐丢失,尤其冬季出现外鱼内销的局面。而先后引进的46个新品种,重引进、轻技术,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到位,示范推广效果不佳,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2.良种供给体系不完善,养殖基本效益难保障在良种供应方面,我区没有形成有效的良种供应体系,长期落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区基本没有开展水产主导品种的良种再引进和选育工作,良种更新换代缓慢;主导品种基本无良种选育和供应单位,亲本来源五花八门;良种自繁供应能力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鱼种性成熟提前,养殖周期延长,病害频发,养殖风险明显增高。3.大水面养殖技术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十一五”以来,我区大水面面积增速很快,目前全区拥有大水面接近44万亩,为我区生态渔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规划水平低(开挖较浅),杂草丛生,水质堪忧。养殖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利用效能不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大水面养殖亩产为86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千克),基本没有形成稳定的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市场营销局面。4.先进设备装备率不高,现代渔业生产水平低同种植业、畜牧业相比,渔业产业存在管理水平低、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养殖技术、资源配置、市场经营发生着快速变化,而生产经营单位普遍存在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等跟不上现代渔业发展需求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渔业劳动力源日益紧缺,而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对养殖机械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依赖度日益增加,但我区渔业先进设备装备率和生产水平很低。5.稻蟹技术执行不严谨,综合优势体现不充分宁夏近几年大面积稻田养蟹取得了很大成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但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过程中,部分养殖单位不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围栏面积过大、投喂严重不足、管理粗枝大叶、逃逸现象严重,造成商品蟹回捕率不理想,上市规格偏小,生态种养综合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二、宁夏渔业科技研发与工作进展

针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品种退化、养殖模式落后、养殖基础设施老化、渔业生产管理滞后、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关键问题,“十二五”开局之期,围绕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服务生产需求的目标,针对渔业产业发展的急需技术和紧迫问题,开展了主推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推广,为本区渔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

1.主推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1)特色经济鱼类资源开发、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根据自治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精神,针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挖掘地方特色鱼类资源,在攻克黄河鲶等土著经济鱼类人工驯养、人工繁育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传统选育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开展黄河鲶、黄河鲤等优良新品种选育,为宁夏渔业这一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2)养殖主导品种良种体系建设:针对我区渔业良种(特别是主导品种)供应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采取良种引进和自繁相结合的方式,即鲤鲫鲶以自繁为主、草鱼鲢鳙以引进为主,探索建立鲤鲫鲶育繁推一体化的三级良种推广技术体系。重点对区级以上良种场选择培育生长快、适应性好、抗病力强的黄河鲶、黄河鲤、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水产良种亲本,经电子标记后向市县水产良种繁育场供给可追溯良种亲本,提升全区水产苗种质量。2013年已向各市县水产良种苗种繁育场供应黄河鲤良种亲本5000多组、“中科3号”良种亲本3000组。(3)主导优良品种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结合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以标准化改造的池塘为重点,更新主导品种良种推广养殖新模式、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推广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大力推广黄河鲤、黄河鲶、“中科3号”、优质草鱼等主导品种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实现亩增产100~200千克、亩增收2000~3000元。(4)名优新品种健康养殖技术:选择适宜本地区、市场前景较好、养殖技术成熟的斑点叉尾、墨鲤、锦鲤、红草鱼、丁、河蟹等名优新品种,开展本地区技术熟化与池塘精养、混养试验示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养殖经济效益。(5)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技术:针对宁夏稻蟹生态种养的发展需求,大力推进稻蟹生态种养技术,通过养殖工程、水稻栽培、蟹苗培育和稻蟹共生等关键技术的集成组装,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6)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针对大水面养殖技术基础差、水体富营养化、产量低、效益低等问题,集成推广水质工程治理、水生植物治理、微生物调控和鱼类增殖养殖等技术,建立湖泊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控、渔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性养护模式。

2.现代渔业技术创新与示范(1)池塘养殖“三节一减”技术:池塘养殖总产量占我区渔业总产量的90%。针对池塘养殖水资源浪费大(水产养殖用水占大农业用水量的30%~40%)、养殖环境不可控等问题,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分解,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引进国内池塘纳米微孔高效增氧技术,有效解决传统增氧方式只能提高上层水体溶氧水平,而难以为底层水提供充足氧气、养殖容量难以提高的问题。通过以上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达到节水、节地、节能和减排(“三节一减”)的目的。2年示范应用显示,节水60%以上,减排50%以上,节省电费约30%,产量每亩提高10%,综合效益提高20%~60%。(2)池塘鱼菜共生技术:针对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养殖水产品品质不高的局面,探索示范鱼菜共生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通过本技术的实施,实现鱼菜双收、净化养殖水环境、保障养殖水域安全、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和池塘养殖综合效益的目标,每亩可增加养殖效益200元以上。(3)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针对区内大面积长期闲置荒芜的盐碱地及现有盐碱池塘养殖产量低、病害频发的局面,开展耐盐碱鱼虾类本地区适应性筛选、盐碱地区水质综合调控技术研究,改变盐碱侵蚀农田、盐碱池塘养殖效益不高的局面,缓解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改善生态环境。(4)现代渔业生产管理控制技术:针对目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日常生产管理有效性低下的问题,建立投喂精准化、增氧自动化及监控可视化为一体的池塘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试验示范池塘机械化捕捞技术,探索“四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养殖技术,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三、宁夏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第4篇: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20-04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CHEN You-guang1,YU Zhen-hai1,JING Ying1,LI Zhi-xun2

(1.Fresh Wat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250117,China;

2. Henan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were analyzed, its developing thoughts and suggestion we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Key words: Henan; cold water fis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近几年来,冷水性鱼类因特有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天然水域冷水性鱼类过度捕捞,全球资源量大幅下降,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并研究增加资源与增殖的方法[1]。

我国对冷水性鱼类增养殖十分重视,尤其是贫困山区,实践证明发展冷水性鱼类产业是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也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卵苗和商品鱼重要的中转站。由于河南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扩建和提升冷水性鱼类产业,可就近提供卵苗和商品鱼,对增强我国冷水鱼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为促进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 冷水性鱼类养殖的现状

1.1 自然条件与养殖分布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境内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山区丘陵面积占44.3%,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拥有河流493条。许多河流由于坡降大、水流湍急、水质清新,饵料生物少,水温较低,是养殖冷水性鱼类宝贵的水资源。针对这一现状,2003年河南省对沿黄绿色渔业带进行了建设,推动渔业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冷水鱼养殖企业多集中在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山区,如三门峡市的卢氏、冠云山、灵宝、陕县,安阳市的林州及济源等,现有年产15 t以上的冷水性鱼类繁殖企业1家、养殖企业4家;另外,还有郑州、濮阳、平顶山、信阳、商丘(睢县)和南阳等地市分布一些零星的小型企业,详见图1。

1.2 养殖面积与产量

2009年河南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18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2.9万t,而调研结果表明,冷水鱼总养殖面积只有81 190 m2,商品鱼产量355 t,生产发眼卵 100万粒,培育苗种6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17.45 kg/m2;到2010年,冷水鱼商品鱼产量达510 t,生产发眼卵200万粒,培育苗种10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22.09 kg/m2(表1)。因此,河南省冷水鱼占水产品总产量份额较少,发展较为迟缓但养殖产量一直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1.3 养殖种类与技术研发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开始引进和养殖冷水鱼,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冷水鱼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品种养殖逐步转向以多品种养殖过渡,并把养殖生产与大众的休闲度假、游钓业有机结合,增强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活力。目前,河南省养殖鲑科鱼类主要是从云南引进的美国道尔顿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北京或山西引进的朝鲜虹鳟及山西引进的日本金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等品种;鲟鱼类主要是从黑龙江引进的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 Brandt)、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ti Brandt),武汉引进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北京房山引进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及几种杂交种。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对鲟鱼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人工养殖[3,4],河南省起初只是引进鲑科鱼类,如硬头鳟、金鳟、三文鳟[5]。进入本世纪以后,在国家、省市农业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加强了研发力度,加快了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鲑科鱼类方面,孙兴旺等[6]对挪威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姬广闻等[7]对香鱼开展河流增殖放流试验,通过利用微流水养殖香鱼,了解其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决了香鱼苗种运输的瓶颈问题,从4月在淇河的荷花村段进行香鱼的人工放流,年底捕获香鱼平均规格达100 g,获得了成功,又在香鱼和细鳞鲑养殖及饲料方面进行了研究[8,9]。在鲟科鱼类方面,赵道全等[10-13]对俄罗斯鲟从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饲料营养与养殖效果、工厂化集约养殖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俄罗斯鲟鱼对甲鱼养殖企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李秀玲等[14]和陈居明等[15]对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进行研究;王水亮等[16]对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开展了研究。2003年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实施,利用水库在济源市进行网箱养鱼,除了养殖鲢鳙鱼、黄河鲤(Cyprinus carpio)、乌鳢(Channa argus)、斑点叉尾(Channel catfish)以外,还进行了鲟鱼网箱养殖,2007年济源市网箱养鱼突破15 000箱[17]。杨治国等[18]开展了高产高效鲟鱼养殖方式的研究,主要有池塘微流水鲟鱼养殖[19]、山区工厂化鲟鱼养殖[20]等养殖模式,进而推动了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21]、中原地区[22]池塘养殖、网箱养殖[23]以及水库、河流增殖放流,制定了相关的鲟鱼技术规程。10多年来,相继有“俄罗斯鲟鱼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和“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一批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12],促进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

1.4 养殖方式与设施研究

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方式主要有自然水体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两种方式[24]。自然水体增养殖方式包括自然水域人工放流、网箱和围网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式包括开放式室外流水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根据河南地区养殖情况,李同国[5]在冷水鱼养殖场建设研究中,阐述了建场选择条件,其中包括水源与水温、水流与水量、溶氧量、电力交通、销售市场等,提出了池塘类型、形状与结构、池面积与数量等关键技术和具体的要求。钱名全等[25]又进一步研究了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陈杰等[23]对网箱的水域设置、形状大小、框架制作、鱼排的制作提出了技术要求,对苗种放养、饲料与投喂、日常管理及越冬进行了技术规范。目前,开放式流水、网箱养殖和自然水域增殖放流已成为河南省的主要养殖方式。

1.5 深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省现有水产加工企业主要从事田螺、河虾和银鱼等特色加工及大宗淡水鱼类的冷藏与保鲜。由于河南省受冷水鱼养殖产量的制约,养殖产品大多就近销售,或者直接进入宾馆和饭店,农贸市场几乎是有价无货。目前,冷水鱼精深加工环节尚显薄弱,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1.6 饲料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省份,食品和饲料加工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各地市均有加工企业,其中涉及渔饲料生产代表性企业就有6家,均可以根据鲑科、鲟科等冷水性鱼类饲料营养配比生产出全价配合饲料。在饲料研究中,像赵道全[11]对俄罗斯鲟鱼饲料和龙勇等[26]对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成果为数并不多,与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等国的研究仍有差距。

1.7 疾病流行与防治研发状况

冷水性鱼类引发的疾病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营养性疾病。调研结果表明,河南鲑科鱼类的发病率比鲟科鱼类要高,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损失较大。有的企业减少鲑科鱼类养殖,进而增加鲟鱼养殖。而鲟科鱼类的疾病也比较普遍,有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营养性的病例,最常见的是烂(赤)皮、烂鳃、肠炎、出血和脊柱弯曲等病症。科研人员也及时地开展了鲟鱼疾病防治的研究,如杨治国等[27-29]对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诊断与治疗,张国振[30]对匙吻鲟寄生虫病开展治疗及预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许多症状难以控制。

2 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冷水鱼亲鱼培育及卵苗供应不足

2008年河南省相继对虹鳟和鲟鱼人工孵化成功、鲟鱼人工繁殖成功[31],尽管冷水性鱼类繁育系统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市场需求和现代渔业要求相比繁育体系建设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鲟鱼种质保存与选育、良种质量与供应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二是鲟鱼亲鱼培育不足。我国鲟鱼繁殖年龄为8~10龄,而企业缺乏有计划按年龄梯队培育亲鱼和后备亲鱼,基本上靠外购或引进发眼卵和苗种;三是冷水性鱼类繁育种类单一,企业普遍缺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明显不足,制约了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

2.2 饲料营养需求和疾病防治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尽管饲料加工企业很多,但针对冷水鱼营养需求研发的饲料企业太少。多数养殖企业位于偏僻山区、道路崎岖,即便有好的饲料厂家,也因饲料运输路途长远、耗时费力,饲料价格相应提高。而长期采用非专用饲料投喂,会造成鱼类体质、免疫力降低,突出表现在鱼类的生长速度缓慢、运输存活时间短和发病率高。

尽管境内养殖企业养鱼多年,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鱼病方面的研究[27-30],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查发现养殖企业的养鱼池载鱼量不断增加,因水源流量限制,换水率有限,且时常更换饲料,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变差,病害增多,加之养殖者病症观察、诊断、用药方法等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旦发病,治愈困难,严重时导致养殖效益下滑,蒙受损失较大。因此,冷水性鱼类疾病频发已成为养殖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3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当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破解。“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发展我国西南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及特有的土著冷水性鱼类,是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而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冷水资源优势,应优化养殖结构,加快冷水性鱼类产业化建设;从全省产业发展层面来看,重点应放在新品种引进、原种种质的提纯复壮、企业增值增效及产业技术升级上寻求突破口,同时要协调好生产与加工、大宗鱼类与冷水性鱼类等相互关系,确立优势冷水性鱼类主导品种,大力扶持和发展繁育、养殖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营造整体优势,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质量、效益的双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

3.1 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打造领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应在养殖主产区加大扶持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力度。由于冷水性鱼类养殖多在冷水资源丰富的山区,那里交通、通讯和生活都不便利。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在开发时,当地主管部门应在土地租赁、水源使用、公路建设、产品销售以及建设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政策倾斜,使业主愿意投入、精心生产、安居乐业、得到实惠,逐步使企业做大做强,培植行业的领军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地区。只有养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才能快速推进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培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32]。政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建立互惠协作关系,结合生产实际研发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方法,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双方达到效益、成果共赢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3.3 创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完善配套体系,开拓产业的发展空间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按照创办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合作收益实效化的思路,积极鼓励创建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组织化水平,开展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实现养殖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有机结合,完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配套体系建设,形成整体优势,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开拓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石振广, 董双林, 王云山, 等. 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6(2):58-62.

[2] 叶新太,李君兰,赵新年.关于实施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的思考[J].河南水利,2005(1):38.

[3] MOORE B J,HUNG S S O, MEDRANO J F. Protein requirement of hatchery-produced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Aquaculture,1988,71(3):235-245.

[4] HUNG S S O, LUTES P B,SHQUEIR A A,et al. Effect of feeding rat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growth of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 Aquaculture, 1993, 115(3-4):297-303.

[5] 李同国.怎样建造一个冷水鱼养殖场[J].河南水产,2006(1):21-22.

[6] 孙兴旺,李同国,朱文锦,等.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1,31(2):12-13.

[7] 姬广闻,张 坤,李治勋,等.高密度微流水香鱼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5(1):10-11.

[8] 李先明,李治勋,刘 熹.香鱼的人工养殖及饲料投喂技术[J].河南水产,2006(2):9-10.

[9] 齐子鑫,赵永军.细鳞鲑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展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29-30.

[10]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3):25-26.

[11]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饲料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4):25-26.

[12]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获得的科研成果[J].河南水产,2006(1):45.

[13] 赵道全,王先科.俄罗斯鲟鱼在我省甲鱼养殖业结构调整中的意义[J].河南水产,2002(4):6-7.

[14] 李秀玲,庄芾思,乔明超,等.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技术[J].河南水产,2009(3):24,15.

[15] 陈居明,刘 垠.西伯利亚鲟养殖试验[J].河南水产,2003(3):31.

[16] 王水亮,王东风.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2):45-46.

[17] 何天军.济源网箱养鱼突破15000箱[J].河南水产,2007(4):48.

[18] 杨治国,胡安华,汪成竹,等.鲟鱼养殖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44-46.

[19] 杜忠臣.池塘微流水养殖鲟鱼高产高效技术[J].中国水产,2003(1):40-41.

[20] 常东洲.山区鲟鱼工厂化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8(1):14-15.

[21] 祝少华.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匙吻鲟技术[J].中国水产,2007(12):41-43.

[22] 陈 杰.中原地区鲟鱼养殖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12):28.

[23] 陈 杰,宁俊禄.网箱养殖鲟鱼技术规程[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7-8):29.

[24] 范兆廷,姜作发,韩 英,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乡村版),2008. 148-189.

[25] 钱名全,蓝泽桥,胡 超,等. 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6(6):3-6.

[26] 龙 勇,李林春.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108-111.

[27] 杨治国.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淡水渔业,2001,31(5):40-41.

[28] 杨治国,董 冰,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初报[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17-18.

[29] 杨治国,李明彦,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J].淡水渔业,2001,31(2):34-35.

[30] 张国振.匙吻鲟寄生虫病的治疗及预防[J].河南水产,2005(3):29.

第5篇: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 水产品;国际标准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5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53-01

标准化工作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技术基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标准化工作不仅突破了传统领域,从工业向农业、服务业领域等方面拓展,而且标准国际化发展趋势不断强化,使标准直接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贸易服务,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国是渔业大国,也是水产品出口大国,进入WTO后,我国水产品生产和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水产品的质量受到国内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强烈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国外对我国水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实行的反倾销措施是制约出口的主要因素,而且是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重大隐患[1]。

为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我国水产品的出口能力,急需更新陈旧观念,强化水产品国际标准化工作,按国际标准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改变我国出口水产品附加值不高、过分依靠价格优势的局面。

1 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

1.1 注重标准的市场适用性

国际标准化机构(ISO、IEC、ITU等)在制定国际标准过程中,坚持制定过程的透明度(文件公开)、开放性(参加自由)、公平性和协商一致(尊重多种意见)性,以此来强化国际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以适应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1.2 科技开发与标准化相统一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标准最大限度地普及和应用技术开发成果,把标准化作为通向新技术与市场的工具,深刻认识以标准化为目的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各个领域的专家参加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促进本国标准国际化。

1.3 积极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

发达国家为了有效推进国际标准化活动,注重培养熟悉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例如:日本为了更好地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大量培养以民间企业为主的国际标准化人才。要求国际标准化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具有渊博的本领域技术与标准化知识,能够充分阐明采用日本标准提案会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收益,将日本标准推向国际,使国家受益匪浅。

2 我国与国外水产品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差异

2.1 技术基础

我国水产品标准化工作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致使一些技术指标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影响标准的质量与实施。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行政推动的做法制定标准、管理标准、实施标准的发展规划。而发达国家水产品标准中对质量安全限量、检测方法、质量安全管理等的研究工作较为深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工作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国际标准化进程较为便捷。

2.2 运行机制

我国水产品标准的计划管理、制定过程的管理、审批程序等方面,透明度不高,公开性不够,标准的制修订周期较长,特别是强制性标准在范围、内容、审批程序和透明度等方面与国际标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水产品生产者的标准意识还比较淡薄,能够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较小,许多标准不能为广大渔民所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标准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与国外交流较少,以致引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标准较少。

2.3 标准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品标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缺少产品应用指南性标准,标准的数量和技术内容不能满足水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需要。近3年来,农业部组织制定了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294项,其中水产品66项(产品31项),但仍有将近80%的上市产品没有标准,特别是农药、兽药(渔药)残留等安全限量标准更是缺乏,与我国加入WTO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

2.4 标准化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产品标准化从业人员的标准化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熟悉本领域技术与标准化知识;但在外语交流和表达方面尚需提高,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较少,对国际标准化工作,如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以及合格评定等知识了解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产品标准国际标准化进程。

3 促进我国水产品国际标准化的基本对策

3.1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研究水平

全面开展水产品风险评估、安全卫生指标残留限量、药物残留规律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水产品质量标准研究的投入。利用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加强标准化从业人员的语言和国际标准化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基础标准的制定和方法研究,不断提高中国水产品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国际化水平[3]。

3.2 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加速水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我国水产品发展的规划和水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着手编制水产品标准体系表,加快制定管理标准,以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为核心,与先进生产技术规程的建立相配套,组织制定无公害产品系列标准,包括苗种繁育、养殖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以及各种水产养殖苗种质量标准。

3.3 加快标准采标步伐,提高水产品标准采标率

了解国际动态,提高水产品标准采标率,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水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大对ISO、CAC、OIE标准的研究和采标力度,针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水产进口国的要求,做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试点工作[3]。

3.4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经验,合理利用TBT协议、SPS协议的相关规定,建立覆盖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全过程和操作环境、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以检测技术的完善为基础,加强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争取与国外认证检验机构实现互认。

4 结语

当前虽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但国际市场对水产品需求依然旺盛,这为我国水产品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一些不利因素,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差异化、某些药物没有及时的检测标准限量等制约了我国水产品贸易发展。因此,为保证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实施水产品国际标准化战略,从技术研究入手,加强科技开发与标准化的统一,加强水产品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引入市场的观念,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以及检测等全方位标准体系建设。

发展水产标准化,实行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对提高水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养名牌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国际竞争力、确保消费安全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5 参考文献

[1] 李琳.加入WTO后的水产品贸易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北京农业,2007(2).

[2] 徐君.加强渔业标准化建设,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农业质量标准,2003(2).

[3] 费志良,沈美芳.加快渔业标准化进程 保护渔业产业健康发展[J].渔业现代化,2004(4).

[4] 王海华,黄江峰,银盛平.我国的水产标准体系与水产标准化进展情况[J].江西水产科技,2005(3):25-28.

第6篇: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对策;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 X5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35-05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是湖北农业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地区,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畜禽、水产品主产区[1-3]。江汉平原不仅是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典型代表、也是全省新农村建设重要试验区域。近几年来,由于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引发该地区水体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土壤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而且也制约了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2]。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采取实地踏勘、抽样调查和样本检测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对该地区突出的水源、土壤、垃圾污染等3个方面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的对策,以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总面积37 579 km2,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土光热条件优越[3]。近几年来,江汉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是,该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目前江汉平原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源、土壤及垃圾污染等3个方面。

1.1 江汉平原农村水源分布及水质评价

江汉平原水体类型可分为湖泊、水库、河流、塘堰、养殖水面、沟渠等6类,主要水体有洪湖、长湖、长江、汉江、东荆河、西荆河,监新河、内荆河、田关河,四湖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等。笔者于潜江、洪湖、公安和仙桃等典型县市布点采样监测,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湖泊水库。江汉平原有大、中、小型湖泊300个以上,其中大型湖泊2个,中型湖泊126个,小型湖泊约200个,湖泊总面积856 km2,占江汉平原水体面积的56.3%。江汉平原大、中、小水库逾120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为太湖港水库,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09座,总库容达到4.03亿m3。本次抽样调查大型湖泊2个、中型湖泊6个、小型湖泊5个、中型水库1个、小型水库1个。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大、中、小型湖泊及水库均未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

(2)河流水。湖北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属于长江的一、二、三级支流,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江汉平原。超大型河流有长江和汉江,汉江在汉口汇入长江。除长江和汉江外,其中河长100 km以上的大中型河流有42条,河长5 km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 193条,集水面积逾1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0%。本次抽样调查超大型河流2条,中型河流10条,小型河流8条。结果显示:河流超标项目主要是总氮、总磷、COD。

(3)沟渠。江汉平原沟渠约有6万条以上,其中,重要的有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等。本次抽样调查大小沟渠18条,结果显示:沟渠超标项目主要是总氮、总磷,其次是化学需氧量。油田附近沟渠水质为Ⅳ类,达到了功能区划水质标准。

(4)塘堰。塘堰是指位于房前屋后村头地尾的池塘,常用来洗衣灌溉。江汉平原塘堰众多,平均每个村子有3~5口塘堰,整个江汉平原约有1.6万口塘堰。本次抽样调查8口塘堰,结果显示:塘堰全部为劣V类水质,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超标项目主要有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部分塘堰溶解氧超标。

(5)精养鱼池。江汉平原精养鱼池有2万口以上,面积从几亩至几百亩不等,总面积大约为2万hm2。本次抽样调查养殖塘堰9口,采样测定水温、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等5个指标。结果显示:9口精养鱼池均未达到地表水质Ⅲ类的渔业养殖标准。

(6)地下水(水井)。江汉平原农户自家打的水井水深一般为4~10 m,为浅层地下水。本次抽样调查7口水井,进行地下水取样,按照国家标准对水质的pH值、总硬度、氟化物、硫酸盐、氨氮、挥发性酚、镉、铅、铁、锰、锌等多项水质参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江汉平原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了污染,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80~100 m以下深层地下水水质目前较好,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

1.2 江汉平原农村土壤质量评价

据统计数据显示,江汉平原共有稻田65.10万hm2,棉花田24.83万hm2,油菜田46.61万hm2,商品性菜地21.62万hm2,农户自留地约1.87万hm2。在潜江、洪湖、仙桃和公安4个县市中随机抽取稻田、棉田、油菜田、商品性菜地和自留地各1块,采集土壤样本,选定镉、锌、镍、铅、总砷、铜、总汞、总铬、六六六、滴滴涕作为分析与评价的指标,各指标均按照国家标准和《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定,对不同农田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棉花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棉田,结果显示:仙桃棉花田为轻度污染,超标因子为镉和锌;洪湖棉花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是锌;公安棉花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潜江棉花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

(2)水稻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水稻田,结果显示:洪湖水稻田为轻度污染,超标因子为镉;公安水稻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是镉;潜江水稻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仙桃水稻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

(3)油菜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油菜田,结果显示:洪湖油菜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镉;潜江、公安和仙桃的油菜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

(4)商业性菜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商业性菜地,结果显示:潜江和公安商业性菜地均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镉和镍;仙桃商业性菜地为尚清洁,超标因子为锌;洪湖商业性菜地为清洁,无超标因子。

(5)自留菜地。本次抽样调查了4块自留菜地,结果显示: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警戒水平,无超标因子,污染水平均为清洁。

1.3 江汉平原农村垃圾污染现状

江汉平原农村垃圾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包括秸秆、农膜和农药瓶等;二是来源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厨余、废纸等;三是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发放问卷、入户访谈、查询资料、称重计算、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江汉平原农村垃圾污染现状进行研究。

(1)农业生产垃圾污染状况。秸秆是江汉平原主要的农村生产垃圾,总体看来,秸秆以燃烧为主,田间燃烧占的份额最大,如果加上生活燃料部分,2项份额达到64.7%,是作物秸秆生产量的2/3。本次抽样调查了4个县(市)的作物秸秆利用状况,4个县(市)的秸秆用于田间焚烧的比例最高,基本都在40%以上;其次是作为生活燃料用途的比例,平均值达到20.3%。被焚烧的秸秆(包括田间焚烧和作生活燃料)平均为65.03%,即超过2/3的秸秆都被焚烧掉了。秸秆丢弃情况在4个县市不是很严重,平均仅有1.9%。秸秆堆肥率很低,平均1.2%。潜江市和公安县作物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高。秸秆作为原料在四湖流域的利用水平较低,平均0.73%(低于丢弃量),除潜江的利用水平较高,其他县市利用率很低。关于地膜污染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江汉平原2009年地膜使用量1 213.42 t,平均残留率为26.6%。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状况。为了解江汉平原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及处理方式,选择了潜江市熊口村、潜江市孙桥村、公安县新岗村、洪湖市南昌村、仙桃市兴隆村共5个村庄,每个村随机抽取15户农户,收集他们在7 d内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并进行分类、称重,记录数据,由此推算出各村每人平均1年产生的不同类型生活垃圾的数量及生活垃圾总量,再根据该村常住人口数推算出1年全村产生的不同生活垃圾的数量及生活垃圾总量。调查结果显示:5个村庄的有机废弃物中厨余和废纸所占比例均较大。

(3)乡镇企业废弃物污染状况。采取听取报告、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取样分析等方式,调查了6家乡镇企业的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养猪场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养殖固废造成的污染很少,然而生猪尿液及干湿分离处理的上清液一般都直接排放到附近沟渠,使得周边沟渠水质恶化发黑、发臭,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严重超标,水质为劣Ⅴ类,丧失了使用功能。

2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江汉平原农村水源、土壤、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与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2.1 江汉平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限制极易导致该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

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每年5—9月的汛期大部分时间地面低于江水位几米甚至十几米,容易形成外洪内涝;枯水期江河水位低,引水困难,水资源显得不足,干旱随之而来,这些灾害成为江汉平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血吸虫病蔓延等问题的诱因[2]。

(1)气候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导致该地区呈现涝滞相随、旱涝并存等生态劣化现象。江汉平原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70%以上集中在5—9月的江河汛期,同时过境水量大,长江、汉江等多条大小河流汇集于江汉平原,致使江汉平原地区水高田低、农田受涝面积大,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防洪压力。另外,由于围垦和自然演化,湖泊大量萎缩,调蓄洪水和维持良好生态的能力削弱,加重了抵御洪涝的负担,导致该地区洪、涝、渍害频发,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2)水资源季节性过剩但总体匮乏,旱涝灾害加重了水源污染。江汉平原水源充足,但在时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丰水年与枯水年水资源相差达10~15倍。该地区地表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都很丰富,雨季集中,并且与作物生长同季,河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流经江汉平原的境外水数量也很大,这些客水多在汛期到达,很难得到有效利用,致使洪涝灾害频发,江汉平原中部地区部分农田长期处于高水位状态,而盲目围湖造田、填湖开发等人为对自然的干预,加快了湖泊湿地萎缩,湖泊调蓄、行洪能力减弱,淡水储量减少,水质日趋富营养化,河湖淤塞,涝渍相随、旱涝并存,导致水质变劣,农民群众的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均受到了严重威胁。

(3)长期滞水或淹水导致江汉平原农村环境不断恶化。江汉平原涝渍时间长,土壤潜沼化程度逐步加重,导致大量还原性有毒物质产生,这些有毒物质或渗入地下或排入江湖之中,从而加重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由于整个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受损、退化,围垦中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扩散措施又不得力,血吸虫的寄生钉螺随洪涝灾害的频发而扩展,导致血吸虫病疫控制难度随之加大,该地区农民因病返贫人口日益增多,再加上农业投入增加缓慢,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2 长期沿袭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传统的发展观以资源可以无限供应假设为前提,忽视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4]。当前,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就是由于近几年来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超越了自然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逐步下降。

(1)水产养殖投肥过量严重污染水体。江汉平原湖泊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水产养殖十分发达,而黄鳝、“四大家鱼”等养殖过程会投放大量的饵料,成为加重江汉平原大中小湖和鱼塘等养殖水面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局部区域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据统计,江汉平原目前共有水产养殖面积约10.67万hm2,水产品年产量约14万t,年投鱼饲料约27万t,水产养殖业是江汉平原流域农业源COD、总氮和总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占总量的50%~60%。这些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养殖过程中投撒过量的鱼药也会对水体产生污染。

(2)畜禽养殖固废及废水污染周边环境。据统计显示:2007年江汉平原仅四湖流域地区畜禽养殖粪尿排泄的总量就达到10 929万t,其中,粪便排泄总量为4 853万t,尿液排泄量为6 076万t。江汉平原部分县市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最大的是COD,其次是总氮和氨氮,总磷产生量最小。这些畜禽养殖粪尿排泄物大多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周边沟渠、河流、塘堰,造成严重污染。

(3)传统的耕作习惯导致环境污染。一方面,种植区化肥使用过量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江汉平原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达到5 332 kg/hm2,棉花产量达1 208 kg/hm2,如此高的产量使得江汉平原化肥的投入达到742 kg/hm2。化肥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氮、磷污染较大,而且流失的化肥多为溶解态,进入湖泊、河流、沟渠及塘堰等水体,极易导致藻类过度生长,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农药使用不当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有机氯农药对于防治病、虫、草害,保证作物增产方面,有很明显的作用,但有机氯类化合物制剂因性质稳定和不易消解,易引起农业环境的污染。一些违禁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施用现象仍较普遍,加上施药方法不科学,造成农产品有机氯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十分突出。已有研究表明:有机氯农药残留是六六六和滴滴涕在土壤中分布的主要原因[4-5]。

2.3 农民生活陋习和环境意识薄弱造成环境污染

农村群众普遍缺乏生态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不强,对自己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这是引发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

(1)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导致地表水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乡镇政府、村委会提供环保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量的不达标污水排入河湖水体,成为地表水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2)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污染环境。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村垃圾形态越来越接近城市,然而处理方式却没有跟进,大多数农业生产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和部分乡镇企业废弃物随意堆放污染了水体和土壤[6]。本次调查过程中经常能在农户浅水井边的沟渠内发现被随意丢弃的农药瓶,垃圾围村的现象比比皆是。

(3)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污染环境。江汉平原多数地区秸秆焚烧现象严重,由于工业不发达,68%的村民仍以农作物秸秆为生活能源,因此家家冒烟,家家都是一个污染源,对周围空气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有关数据显示,湖北每年夏秋两季秸秆产生量大,空气污染最严重。在江汉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70%~80%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农作物收割后,不待秸秆彻底干燥即进行焚烧处理,由于不能燃烧充分,产生大量的浓烟弥散在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浓度增加,不仅严重污染农村空气,而且还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沿公路焚烧秸秆还会造成交通事故。

2.4 人为干预生态环境和乡镇企业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

江汉平原农村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乡镇企业管理不善,人为对环境的破坏、长期围湖垦殖、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等导致了环境恶化问题不断出现。

(1)河流沟渠分段管理,活水变死水。本次调查发现,江汉平原境内河流沿途各不同辖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拦河筑坝,导致水流不畅,活水变死水,水质变差。

(2)部分乡镇企业废水无序排放污染水环境。原来与长江连通的河流,20世纪70代以前水质清澈,鱼虾成群,两岸绿柳成行,河面舟船不断,人们沿河而居。自80年代初造纸厂、水泥制品厂、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后,工业废水排入河内,致使水质恶化而变成了一条臭水河。

(3)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地表水污染影响浅层地下水质量。根据2005年农村饮用水安全调查情况,江汉平原四湖流域农村水质不达标人口有234.0万人,占全部村镇人口的60.2%。虽然通过国家和地方不断努力,特别是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但由于江汉平原内农村人口主要饮用分散式水源,水源地水质多数未经处理,细菌超标、污染物超标。同时,江汉平原为血吸虫病重疫区,农村居民取水条件较差,导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较多,目前仍有相当部分群众喝不上合格的饮用水。村民以前喝的水都是河沟内的水,河沟内的水不能饮用后,以喝浅层地下水为主,据当地镇干部介绍,超过100 m地层以下的水质比较好,但是目前村内水井深度大多为20~30 m,有的甚至不足10 m,属于浅水井,因为管理机制以及运行经费等问题,一些村2009年才通上自来水。

3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依据对仙桃、潜江、洪湖和公安等4个县(市)农村环境污染调查结果,结合农村实际,提出江汉平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江汉平原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安全结合起来,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对策,从而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1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几年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但与其作为国策的要求相比,其宣传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是一项基本任务和长远的战略举措[7]。

(1)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一是提高江汉平原广大农户的环保意识是当前顺利实行退耕还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等政策的重要保障。从宣传《环保法》入手,采用广播、电视、网络、科教片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积极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农村环保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村镇环保培训机制。把教育培训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民、各级基层干部和基层环保技术人员进行环保政策、法规、知识培训。二是编写农村环保科普读物。建议组织力量编写有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简易科普读物,可采取图片、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便于农民群众熟悉和掌握相关环保常识,内容包括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性等[9]。

3.2 提高对农村环境的认识,更新环保观念

江汉平原农村环境问题在于水的布局不合理,导致“涝渍相随、旱涝并存”。水和湿地都是对人类社会非常有益的资源,季节性富余的水可就近蓄积以备缺水时调用。

(1)转变观念,改变旧的思维模式。一是顺应自然规律。在现有的江河治理基础之上,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最大限度地兼顾治理与自然的平衡,有限地还田于河湖,逐步释放河道承载的调蓄压力。二是树立大农业的观点,整治涝渍地生态环境。按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重新评估现有涝渍地,结合江汉平原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思路,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治理措施。

(2)立足于系统生态学,科学治理农村环境。一是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分蓄洪区的作用。加强长江上游植树造林种草生态工程,以利于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清理中下游河段行洪障碍,如围垸、码头、仓库、房屋,还滩于河。疏通河道,加强对蓄洪安全区的分洪区内工业、生活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二是将治水、蓄水、用水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由于江汉平原地势低洼,这不仅导致涝滞低产,而且还影响富余水分的调蓄作用,从而又加剧了江汉平原的涝滞灾害,因此只有实行退田还湖,才能有利于蓄水抗旱[10]。

3.3 统一制定环保规划,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由于江汉平原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水污染问题,因此应制定统一的规划,突出治水这个重点,加强综合治理。

(1)控制湖泊水体污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一是出台湖泊保护与治理法规,确定最优治理方案,控制污染排放。实施截污工程和引水灌湖工程,消除湖泊底泥污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面源污染,运用生物措施,恢复或建立江汉平原湖群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二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应建成以提防为主,蓄滞洪区、水库为辅的防洪工程体系,以减轻防洪压力,同时通过生物措施治本,如利用山—河—湖—江互动规律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2)构建完善的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机制,合理利用江汉平原自然资源。一是加强湖泊管理,尤其是跨行政区域的湖泊管理。建议统一规划湖泊,必要时调整行政区划范围亦保证大湖的完整性。制定大中型湖泊相关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出台湖泊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政策。二是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目前,江汉平原人口压力巨大,而环境的承载力有限。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保护江汉平原农村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1]。建议加大恢复森林植被力度,确保水源涵养林用地和防洪堤防用地,做好退田还湖、提高湖泊蓄水能力等工作。调整居民点,退宅还田,增加耕地面积,逐步解决人地矛盾。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中低产田,运用市场规律,结合楚文化底蕴,把防洪除涝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适度开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促进传统农业单一性向现代农业多样性转变。

3.4 构建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工作呈常规化、规范化运行,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1)建立农村环境管理制度,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一是建立湖内撤围和退垸还湖制度。洪湖撤围措施实施后水质明显得到改善,这既是证明也是经验。因此,要使江汉平原水体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必须实现湖内完全撤围,并与退垸还湖工程相配合,逐步恢复湖泊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为了有序做好湖内撤围工作,建议按照养殖面积给予撤围的养殖户一次性补偿。二是建立江汉平原河流水环境管理制度。采用截污、清淤、换水等工程手段,综合治理东荆河、内荆河、洪排河、等主要河流的,改善重点水域环境质量。通过实行“两清一建”(清理淤泥,疏通水系;清理垃圾、改善环境;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巩固成果),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强化河道生态功能。通过引清调度,实现河道生态引水,恢复河流的连续性和流动性,提高水环境容量。在限排总量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供水、节水、排水、治污、排污、中水回用等进行一体化管理,杜绝河流分段管理。在水量方面,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发挥水资源多种功能;在水质方面,必须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加强水源涵养与保育,建设水源涵养林,保证河流、湿地、湖泊的生态环境用水。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环保管理体系。一是完善渔业管理制度。湖泊内适度规模的养殖和捕捞不仅可以增加水产品产量,满足人类食物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有助于改善水质。建议完善捕捞许可证制度,推进有序养殖。长湖和洪湖等大中型湖泊应设定休渔期,严格控制捕捞船的数量和网眼大小,通过发放捕捞证收取一定费用,对撤围下来的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养殖户减免一定费用。长湖和洪湖等湖泊完全撤围后,由所对应的管理部门定期实施人工投放鱼苗,严格选择投放的品种,并科学计算投放量,进行自然放养,禁止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且不得投放人工饵药。二是完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制度。统一规划,成立物业化服务机构,由专人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秸秆的分类收集、处理,生产有机肥,并提供工程的运行、维护和服务,形成以村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农业服务技术员为基本队伍的物业化服务体系。建议农村垃圾处理采取城市垃圾管理的办法,实行垃圾集中堆放和分类处理。根据行政村人口的多少,按照就近、节约、便于运送的原则,建立几个行政村共享的垃圾分拣场,集中对金属、纸、塑料等进行回收;对厨余垃圾、落叶杂草、瓜果皮核等有机物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并回田;对渣土、砖瓦、沙石等建筑垃圾进行就地堆埋,废电池等有害垃圾以及废衣物等不可回收分解垃圾,由县市级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3.5 改革投融资机制,增加科研技术投入

政府在农村环保投资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协调,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并适当增加农村环保科技应用与推广的投资比例。

(1)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一是加大村内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污水管网收集与处理系统、垃圾集中站建设;在人口居区放置垃圾分类桶,垃圾运送配套设施,将垃圾转运到垃圾场进行处理;定期派专人或安排各户轮流打扫道路清运垃圾,每家发放环保购物袋以减少白色污染。对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发展配套技术措施进行治理。针对不同养殖种类和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发展适宜的沼气池技术、沼液种植技术等。二是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农民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给予一定补贴。加大农机补贴,推进秸秆粉碎还田。江汉平原秸秆田间焚烧量占秸秆总产量的43.3%,应充分利用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对禁烧区内农民实施补贴(补贴标准900元/hm2),充分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12]。制定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在禁烧区焚烧秸秆的,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同时结合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广机械化收获、推进秸秆粉碎还田[13]。

(2)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技术支撑。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实行技术有偿服务。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以及各类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环保科技推广。鼓励支持科技推广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村环保产业化经营。

3.6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自然资源有效利用

发展江汉平原现代农业,必须从江汉平原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方法,实现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1)推广环保实用技术,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江汉平原北纬31°以南地区,春季和夏初阴雨较多,地下水位高,对小麦、棉花生长不利。小麦生长后期常因湿害、病害并发导致小麦产品和质量低劣;棉花前期也因渍害导致死苗、病苗、迟发。建议改小麦为蔬菜,利用棉花苗期占地少,推行地膜覆盖栽培甜瓜,即“菜—甜瓜—杂交棉”连、套作模式。同时考虑到低湖田长期淹水、地下水位高、潜育化或次潜育化等问题,可采取深沟台田、垄稻沟田、稻田养鱼、杂交水稻再生利用这种集工程、生态、农艺措施于一体的方式。实行“麦、稻”或“油、稻”两熟制,6—7月丰水期间休耕低湖田,如不遇洪水,还可选择种植周期短的蔬菜抗避渍涝,达到促进高产、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二是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实用环保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生物浮岛技术是通过指导农民种植“水上花园”、“水上菜园”、“水上草原”等,把农村富营养化水体变成可利用的农业资源,从而实现农业与环保的双赢。同时要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加快江汉平原地区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建设,推行“猪—沼—作物”、“草基鱼塘”等循环农业模式,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液、沼渣有机肥料。

(2)开展试点示范,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一是进行清水养殖技术示范。清水养殖在提高水产品质量,满足食品安全的同时,可以减少饵、药物投入,保护水体环境,只要做到优质优价,清水养殖可以提升江汉平原的养殖水平和养殖收益。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的清水养殖标准和技术规程,选择有基础、懂技术、环保意识好的养殖大户或者养殖场作为扶持对象,探索推行企业+技术人员+养殖户的组织模式,形成饵料加工—养殖—销售一体化的销经营体系。二是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主要从“源头控制”和“过程阻断”着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新型缓释肥,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减少农膜用量或者使用可重复利用农膜,降低农膜残留污染。充分利用江汉平原现有垸塘沟渠,建设排水生态沟渠和前置湿地,截留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等。优先在洪湖、长湖等自然条件良好,有利于发展有机食品生产的地区建设示范基地。开展生产基地水源、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定相关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科学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安全优质农产品发展,通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示范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

4 参考文献

[1] 陈小鸣,罗荣桂.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及相关对策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4(3):151-153.

[2] 邓宏兵,张毅,李俊杰.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整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4):56-58.

[3] 李仁安,邓建勋.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7):91-94.

[4] 张红艳,高如泰,江树人,等.北京市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空间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7):1403-1410.

[5] 龚钟明,王学军,李本纲,等.天津地区土壤中DDT的残留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3,23(4):447-451.

[6] 胡细全,李兆华,康群.湖北省农村环境调查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7):34-37.

[7] 胡久生.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8-289.

[8] 章力建,朱立志.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2):4-7.

[9] 李兆华,黄薇,李长安,等.湖北省农村地区面源污染现状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6-9.

[10] 姜达炳,谭勇.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J].环境整治,2005(4):31-34.

[11] 周全,高超.湖北省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6(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