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曹冲称象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曹冲称象的故事

第1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

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

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第2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一、《曹冲称象》写了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表现了他关于观察,爱动脑筋,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重点语句: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把大象的身子比作墙,把大象的腿比作四根柱子,写出了大象的“又高又大”的外形特点。此句在课内阅读中会设计为“画出描写大象外形的句子”或者“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时一定要写成比喻句。曹操的儿子才七岁。(用“才”造句。注意“才”和“刚才”意思不一样,造句时不能混淆。)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用“果然”造句,体会“果然”的表达效果——表明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可行,“果然”是指在意料之中。)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用“到底”造句)

二、《玲玲的画》写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将画上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坏成了好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重点语句:

1、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在了纸上,把画弄脏了。(改为被字句——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在了纸上,画被弄脏了。)“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要弄清“施动者”和“被动者”,“被动者”要放在“被”字前面才行。

2、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也可设为“给句子换一种说法”——在这儿画点什么,很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全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或在试题中课阅读中出现。)

三、《一封信》通过露西给爸爸写两封信的故事,第二封信体现了露西是一个关心爸爸的女孩。告诉我们家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默默支持,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应该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3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1、仁慈:曹操的马鞍曾经被老鼠咬了,看管马鞍的人怕受到曹操处罚,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子把自己的衣服捅上几个窟窿,像老鼠咬的一样。然后故意装成忧愁的样子,曹操看见后问他怎么了,他说曾经听别人说如果老鼠咬了某人的衣服,这个人就会有灾祸。曹操安慰说,这是别人瞎说的,不用在意。过了一会看马鞍子那个人向曹操报告说马鞍子被耗子啃了,曹操大笑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跟前,还不免让老鼠啃了,何况仓库里的马鞍子。

2、聪明: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曹冲的聪明,再就是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转化因素,引导学生实现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结构与系统,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转化”思想。

一、计算教学中运用“转化”思想

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西瓜1.6元/千克,一个西瓜共12.8元,这个西瓜有多重?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2.8÷1.6,但很多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计算。我抓住机会这样设计:

师:你们会算12.8÷1.6吗?

生:不会。

师:有没有办法可以算出结果呢?

生:转化。

师:怎样转化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吧!

生1:我们把“元”转化“角”。

二、欣赏动画渗透“转化”思想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为了渗透转化思想,课前可以精心设计与转化思想有关的故事来作为引入。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

生:喜欢。

师:请看《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

师:这个故事有趣吗?曹冲聪明吗?

生:这个故事太形象生动了,曹冲真聪明。

师:曹冲把大象的质量转化成了什么的质量?

生:石头。

师:其实,曹冲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今天,我们就用转化思想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实践操作突出“转化”思想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利用转化的思想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生:转化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拼看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们小组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了长方形。

师:只要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都能拼成长方形。请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生2: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能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四、思维迁移活用转化思想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回想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思维迁移活用转化思想,设计如下:

师: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我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转化”,大家迫不及待地想用转化方法自己推出三角形面积。学生很有兴趣地参与小组合作,他们阅读教材,再利用手中的学具,终于顺利地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你们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生: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导出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生2: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你们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三角形面积=底×高÷2。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小组讨论更激烈了,他们又寻找出沿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然后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总之,转化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新形势下,如能正确地运用好转化思想,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第5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技创新 教学 能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来说,对小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语文,是小学生理解其他课程的基础。虽然语文是教小学生学习母语,但是依然有着非常困难的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能够比较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但是,在上学前,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欠缺,所以,小学语文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小学语文能否学好,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小学语文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需结合其他科目,因此,小学语文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责任。

一、培养学生的课件创新兴趣

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在学习选择中很难有自主意识,通常不会有功利性的去学习,而是把上学和上课当成是集体活动的一种。在小学生看来,喜欢学习的理由通常比较简单,一是喜欢教课的老师,二是喜欢课堂内容。实际上,这两点结合为一点来说,就是教师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心理,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语文教学看起来只是学习书本知识,其实不然。在语文学习中,会学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名人轶事,以及现代的名人名事、自然科学、道德理念,以及西方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里,不乏有曹冲称象、爱迪生发明、达尔文自然科学等涉及科学方面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题材的学了学习生词、造句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多通过科技方面的介绍来提高小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很少有专门设置的科技类课程,比较重视科技创新的学校会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组织观看科技类的视频、组织科技创新小活动等。创新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转变枯燥的课文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求知的欲望。尤其是当学生愿意主动表现时,教师应给予奖励。这能够提升小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1]

这种科技创新的氛围体现在教室里,也可以走出去。比如,在学到《曹冲称象》这一课时,曹冲是用石头称象,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来思考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同时,学生在提出很多其他思路时,教师应给予鼓励。为了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带模型进行实验教学。用模型船和模型大象以及电子称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课文中曹冲称象是否正确,并让学生称出模拟象的重量。这种简单的小实验加入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探讨、研究学习的思维。当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实验中发现知识时,学生对这篇课本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深,可以帮助语文教育的深入实现。而同时,走出去的科技学习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科技类的活动,比如学校和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入科技馆,在科技馆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更多的词汇和语句,还可以学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在参观完科技馆之后,还可以给小学生布置相应的作文作业,让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文学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才是将语文学习和科技创新充分结合。

三、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思维

语文教学看似和科技教育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语文能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非常重要的基础。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小学生从小学语文中能够学到非常广泛的知识,在小学课程学习中,小学语文还是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责任的。

语文中也有着很多创新因素,比如刚刚提到的科技创新类的课文和小故事,这些课文和小故事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在没有科技创新课程时,小学语文在有条件时,就可以进行创新培养的培养。[2]

语文课堂可以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课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语文课堂的多样性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出科技创新思维。

四、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创造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处在教师教授拼音、单词、词汇、语句、作文方面的内容,很少有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任务的。但是,在当前新课改时期,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当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体现科技创新思维时,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创造。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创造精神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小学生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恰是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多课程内容上能够充分与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教师应该注意在教课时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第6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分数、知识、能力三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若把知识比作种子,那么能力就是树干,分数就是树叶。没有种子发芽长大怎么会有强壮的树干、美丽的树叶。

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能力强。鲁迅笔下的孔已己,只有知识没有能力,成为众人的笑料。历史上最典型的事例要数赵括的“纸上谈兵”了: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自幼熟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赵奢也不放在眼里,结果与秦军一交战就中了埋伏,把百万大军连同自己的生命都给断送了,原因就在于他只会死搬兵书而不懂变通。

能力强的人也不一定知识渊博。“曹冲称象”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曹冲年纪轻轻能想到称象的方法令人吃惊。

第7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并结合最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其中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里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在讲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

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我首先通过多媒体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使学生在做实验时就明白了要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在故事中明白了实验目的,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注意小组内组员要相互团结、相互协调

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针对初中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特点,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并且对每一个要素的基本要求都作了说明。这七个要素是: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以上依次排列的七个要素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物理课程标准》中结合一些案例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步骤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中,有些是要求学生通过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就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要素1中“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和对要素4中“会使用简单的试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的基本要求等。但是绝大多数是学生通过多次探究活动才达到目标的。

三、探究时可以运用身边的器材,这样更能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8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一、让学生在激趣中迸射思维的火花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教学“用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起问题冲突: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想变得与曹冲一样聪明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会变得与曹冲一样聪明。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智慧的内涵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如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教材安排的是依次沿着画有红线的棱剪开,得到它的展开图。而我是这样安排的:布置学生课前准备好正方体,课上我让他们自己把自带的正方体自由展开,并标上各面的名称,然后把不同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学生很非常高兴,很开心地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容易得出了结论。

三、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诱学

特级教师钱守旺说:“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创造性的时候,学习过程便充满美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把学生带入创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富有创新性。因为这个美感里面包含着对创造美的成就感,包含了对自身力量和价值的体验。”

第9篇:曹冲称象的故事范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谈一些看法.

一、精心备课,精于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精巧的设计,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无法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在建构新知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因而教师要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重视情境预设,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猜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科学地创设情境,变预设为生成,诱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创设情境如下: 手工拉面是汉族的传统面食,是北方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 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根很粗的面条的两头捏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如此反复几十次,就将这根面条变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教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设置悬疑,产生冲突

教师要巧妙设疑,当学生无法利用生活经验和旧知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引发认知冲突,能引起他们学习新知的欲望.

例如,教师通过珠峰与纸的强烈对比,创设悬疑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 谁知道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 生: 8848m. 师: ( 展示一张纸) 谁知道,这张纸大概有多厚? 1dm? 1cm? 1mm? 0. 1mm? 生: 大概0. 1mm.师: 这张纸对折1 次会有多厚? 2 次,3 次呢? 生: 0. 2mm,0. 4mm,0. 8mm. 师: 如果这张纸足够大,对折多少次能超过珠峰的高度? 生: ( 猜测) 大概十几万次吧. 师: 不用这么多,不到30 次就可以了. 生: ( 惊诧) 不会吧! 师: 想知道多少次吗? 学完本节课你就知道了.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交流、解题中捕捉信息,通过层层剖析,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三、源于教材,超越教材

数学教学要源于教材,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绝不能困囿于教材,走不出预设的樊篱,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在讲运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者设计如下: 师: ( 课前播放动画) 大家熟悉这个故事吗?生: 曹冲称象. 师: 大象与什么重量相等? 生1: 石头. 生2: 石头与曹冲重量之和. 师: 以一种量( 或部分) 代替和它相关的另一种量( 或部分) ,这种思想就是等量代换. 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情境,如一个橙子与一个菠萝共300g,这个橙子加上2 个10g 的砝码恰好与菠萝的质量相等,若设橙子的质量为x,菠萝的质量为y,会得到怎样的等式? 生: x + y =300,y = x + 20. 师: 你会得到怎样的启发? 生: 用x + 20 代替y,此方程组可变了一元一次方程x + ( x + 20) = 300. 教者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让知识不再枯燥,而变得生动和有趣.

四、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起点高、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问题时,学生容易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窘境,教师要在问题预设上下功夫,通过设计层层推进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架构桥梁.

例如,问题1: 已知正比例函数经过点( - 1,2) ,求此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2: 已知一次函数y = kx + 3 经过点( - 1,1) ,求k 的值. 问题3: 一次函数y = kx + b 与二次函数y = 2x + 5 平行,且经过点( - 1,1) ,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教者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层推进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逐个突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手脑并用,强化实践

数学教学不满足于师讲生听、师讲生练,教师要引入实验、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观察、猜想、验证、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