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护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产妇;新生儿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93-01
初产妇由于无相关经验,对关于新生儿喂养、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且其中多数为他人的经验理论并无科学依据。新生儿期对于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1],而初产妇的理论知识水平是使其健康度过此时期的关键,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掌握程度,有助于正确护理。本文针对70例初产妇展开调查,分析其理论知识掌握现状,以指导临床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现总结干预效果及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针对70例初产妇展开调查,均龄为28.5岁(22—32岁)。文化水平:13例(18.6%)为大专及以上,18例(25.7%)为中专,20例(28.6%)为高中,11例(15.7%)初中,8例(11.4%)小学。家庭情况:36例(51.4%)月收入大于4000,29例(41.4%)月收入在2500—4000之间,5例(7.2%)月收入在2500以下。
1.2 方法 (1)调查:使用的问卷为我调查组自行设计,内容主要是关于新生儿护理,分析调查现状后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并再次展开调查,两次均可确保为初产妇本人填写。(2)健康教育:在规定的时间开展知识讲座,答疑解惑,并对操作性较强的护理知识进行演示,如喂养姿势等。将新生儿易于出现的症状进行介绍,重点讲解相应的缓解措施。
1.3 数据统计 将问卷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18.0),卡方检验,P<0.05两次调查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初产妇二次调查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初次调查(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尤其是脐部消毒等专业性较强的操作正确率有大幅度提高,见表1。
3 讨 论
据统计,目前的产妇中大多数为初产妇,这可能与国家生育政策有关[2]。也正是因为如此,家庭很重视婴儿的生长发育,新生儿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初产妇的理论知识水平将直接影响这一时期的护理操作是否规范[3]。本文将调查统计发现,初产妇所掌握的新生儿护理理论较表浅,且存在认知不当的现象,尤其是对皮肤清洁的重要操作知之甚少。经过分析,我院有针对性的为其实施健康教育干预,以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二次调查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初次调查(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尤其是脐部消毒等专业性较强的操作,并且有助于其对新生儿不适表征认知,说明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掌握程度,有助于正确护理,建议在分娩前对初产妇实施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叶绿,陈镭.137例流动人口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与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4(11):59—60.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 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 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 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 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 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具体如下。
1 不安全因素
1. 1 环境因素 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 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 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 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 构成复杂, 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 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 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 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 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 且人员集中, 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 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 2 人员因素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 操作不规范, 仪器使用不当, 工作不到位, 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 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 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 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 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 协作能力差, 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 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 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 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 进行某些护理操作, 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 易引起医疗纠纷。
1. 3 管理因素 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 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 如果心理调节不良, 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 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 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 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 4 技术因素 科技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 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 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 防范对策
首先, 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时规范医疗行为, 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 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 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责任心, 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 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 加强业务能力, 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 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 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 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 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 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 多与其进行沟通, 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 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 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 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 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 检查并核对腕带, 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 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 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 责任到人, 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 在床头进行交接, 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 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快速处理问题[7]。
3 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 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 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 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 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 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1): 103-104,
[2] 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6):268-269
[3] 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 2010, 16(19):143-144.
[4] 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16(1):23.
[5] 赵时敏,徐景秦, 籍孝诚, 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10,1( 22):233.
[6] 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 2012, 34(2):185-187.
[7] 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 7(12):57-58.
[8] 王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22):75-76.
关键词:母婴同室模式;新生儿护理;探讨
近年来,在母婴同室的建立之下,新生儿的护理方式已经开始由传统封闭式的母婴分离管理模式转化为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由于很多产妇多初为人母,没有相关的护理知识与经验,加强对婴儿的关爱,大多数产妇均会表现出焦虑,紧张的心态。因此,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快速的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方式已经成为母婴同室模式的护理要点[1]。近年来,我科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开展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于2013年1月~7月收治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9.2±1.4)岁,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均在母婴同室模式下管理,均未发生产后并发症。将200例产妇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产妇从年龄、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100例产妇,按照常规母婴护理模式开展护理服务,由护理人员完成全程的护理工作,整个过程未邀请产妇与家属参与;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100例产妇,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邀请产妇与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在产妇入院后,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发放宣传手册,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帮助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分娩的知识与注意事项,要注意到,产妇大多伴随一定的焦虑与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分娩,也会严重分娩后的泌乳与恢复,因此,在产妇入院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主动热情的接待,在沟通时,护理人员使用温和的语言与态度疏导产妇的负面情绪,根据其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产妇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生命。
在分娩后30min清洗新生儿,将其放置产妇胸前,同时尽早让婴儿吮吸母乳,指导产妇拥抱、腹膜、轻吻新生儿,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此外,根据产妇的个人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其快速的掌握护理方法,同时,定期查房,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补救[2]。
1.3评价标准 产妇出院前,使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类,统计产妇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能够回答出4个及以上者为掌握,回答出2~3个为基本掌握,1个即1个以下为未掌握。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
2结果
观察组100例产妇81例满意,17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8.0%,对照组中54例满意,28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2.0%,在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观察组中97例产妇能够掌握基本护理知识,对照组中仅有72例可以掌握基本护理知识,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胎儿在脱离母体之后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新生儿适应能力较差,因此,产后环境对于新生儿的发育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推进之下,母婴同室的制度已经在各个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母婴同室管理模式即新生儿与母亲全天在一起进行同室休养的一种模式,该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产妇早开奶,也能够提升产妇的哺乳和护理能力。鼓励产妇与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能够将产妇从的服从者转化为共同的参与者,可以提升产妇的护理能力,也能够促进产妇的快速恢复。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在实施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后,产妇与家属满意度与产妇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普遍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总而言之,在母婴同室模式下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产妇的角度适应性与护理能力,也可以提升产妇与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4]。
参考文献:
[1]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05(10):97-98.
[2]张俊茹.母婴同室探视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22(11):112-11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分娩的产妇195人,新生儿194人。
1.2 方法 妇幼保健医师于产后出院后3天、7天、14天、28天,进行家庭访视,了解产妇乳腺、宫底、会阴伤口、恶露、乳汁、精神状态和新生儿体温、脐部、黄疸的发生与消退时间,胎便排出情况、母乳喂养、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头颅血肿的消失情况。
1.2.1访视人员:由责任心强,有良好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的妇幼保健医生、儿科医生担任。
。
1.2.2访视内容:(1)评估家庭环境:居室通风情况、家庭育儿观念、产妇的饮食起居、家庭对产妇的心理支持、有无不良习俗及卫生习惯。(2)体格检查:产妇子宫复旧情况、恶露、伤口愈合情况、肿胀及皲裂情况等;新生儿体温、皮肤黏膜、脐部、眼、耳、口腔、大小便以及生长发育等。(3)评估母乳喂养的情况。(4)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
1.2.4方法 对居住在我团的产妇上门访视,居住在团外的电话访视。
2 结果2.1 3次访视中存在的产妇产褥期健康问题
2.2 3次访视中存在的新生儿健康问题
2.3 3次访视中新生儿喂养情况2.4 新生儿满月增磅情况 访视员在第3次访视时测量新生儿体重,分析满月增磅值,评估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195例新生儿的满月增磅值144.94 g±293.95 g,其中≥ 600 g有189人,占96.9% ,≤ 600 g有5人,占2.56%需纳入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3 护理体会
通过访视体会到,初产妇存在喂养方法知识欠缺,产后角色的不适应造成产后沮丧、产后抑郁;新生儿护理不当造成母乳喂养失败、脓疱疮、臀红、体重不增等。通过科学认真的分析指导给产妇家庭以支持帮助,达到母婴健康安全。
3.1 加强心理指导,减低产妇心理疾病的发生:
产妇在产褥期对各种社会因素、生理、心理的易感性提高,由于承担新的社会角色、育儿的疲劳,身体应激及内分泌环境的改变,发生身心障碍增多,因此访视时应倾听产妇诉说心理问题,解除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有不良个性的产妇,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减轻生活中的应激压力,协助产妇适应母亲角色,指导产妇与婴儿的接触,为婴儿提供照顾,培养产妇的自信心;对于有焦虑症状、手术产及存在抑郁高危因素的产妇,应让家属给予足够的照顾,改善家庭关系和生活环境。
3.2 加强母乳喂养宣教,提高母乳喂养率:
母乳喂养是保障婴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产妇在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达98%以上,出院后下降,主要是大多数产妇对母乳认识不足,怀疑自己的乳汁暂时不足,放弃母乳喂养。因此访视医生应向产妇及家人宣传母乳喂养可促进母婴健康,因为①母乳的营养成分较完备,各种成分的配合比较适当,达到婴儿的需要,尤其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更为适合。② 母乳的成分能随着发育的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产后1-2天内发泌的乳汁叫初乳,色黄质稀,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固体在成分,还有轻泻作用,用利于新生儿排出胎粪。③同时吸吮刺激可促进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出血。④、母乳含有多量抗体。新生儿能从母乳中获得免疫体,婴儿在6个月内很少得麻疹、小儿麻痹、腮腺炎等传染病。曾观察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以胃肠道、呼吸道和耳部的感染抵抗力比喂牛奶的要强些。⑤母乳喂养时的母子联系可促进婴儿的心理健康发育。⑥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性。同时访视医师还要亲手教会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对于有皲裂的母亲使用保护具进行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
3.3 新生儿合理喂养、保暖,加强护理及预防感染: 保证充足的乳汁供给,按需哺乳促进新生儿体重增长,保持室内温度在24―28℃,定时通风,保持皮肤清洁,脐带干燥。促进胎便的排出,大小便后臀部及时护理,一般在出生后3―4天新生儿会出现黄疸,7天左右达高峰,14天左右逐渐消失,对于持续不退、手脚心黄染的新生儿在排除母乳性黄疸后应及时就诊。改变传统的包裹婴儿方法,不挑破所谓的马牙,有脓疱疮的患儿及时就诊。
产后访视能促进产妇及其家属家庭角色的适应 产后阶段,年轻的爸爸妈妈要适应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承担父母角色。但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准备,尤其是产妇要哺育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压抑心理,需要特别的关爱。本资料显示,第1次访视中产妇有焦虑、压抑心理问题,而第3次访视中产妇的焦虑、压抑心理问题减少到0.41 。社区访视人员在访视时,能进行护理指导、心理支持、情绪疏导,帮助产妇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同时指导其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鼓励他们共同承担哺育孩子的责任,促进家庭角色的适应。
关键词:母婴同室;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23-01
随着母婴同室的建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模式已从过去长期实行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体护理转变为有家属和产妇直接参与的开放式护理。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感情特别投入,新生儿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此外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因地域、文化限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不同程度缺乏,她们迫切需要接受和掌握新生儿护理方法,这给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2~2013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儿635例,针对其护理难点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35 例产妇 其中初产妇577 例 经产妇58 例; 剖宫产441 例 经阴道分娩194 例。足月正常新生儿635例,胎龄37~42周,体重2500~5000g,住院3~7天。
2护理难点
2.1哺乳知识缺乏:(1)本组275例产妇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产后2~3天才开始有乳汁分泌,新生儿吸吮是"空吸",不能主动进行早吸吮,亦不能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造成吸吮次数少(
2.2对薪生儿生理表现知识缺乏: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女婴阴道分泌物、假月经、"马牙"或"板牙"等生理知识缺乏,易紧张焦虑。本组80例因上述原因导致焦虑。
2.3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缺乏:本组197例受传统观念影响出现以下情况:(1)认为室内不宜通风,对新生儿包裹太厚,保暖过度,导致体温过热。(2)注重新生儿睡头型(后脑勺扁平),常取平卧位,造成溢乳或呕吐。(3)留恋传统"蜡烛包",用布带捆扎新生儿四肢。(4)为新生儿"清胎热",盲目使用大黄水、金银花露等,导致新生儿呕吐或腹泻。(5)对新生儿脐带的暴露法护理不够理解。(6)不熟悉新生儿触摸意义及方法。
3护理对策
针对以上护理难点,我院将健康教育与实际操作指导相结合,以母乳喂养为重点,结合新生儿的特点,采取以下对策。
3.1对产妇进行授乳知识教育:(1)应早开奶,早吸吮。讲述初乳的重要性,及母乳哺乳的优点。告知初乳中所含各种的营养物质是初来人世的婴儿需要的最佳食物。对新生儿的呼吸道及皮肤能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母亲给婴儿带来更多的母爱和关心,有利于刺激母亲早下奶,母婴同室有利于乳汁分泌,保证足够的乳量。(2)保持正确哺乳姿势和方法。指导产妇如何进行哺乳,采用母亲感到舒适的原坐着或躺着,母亲能感觉到婴儿吸吮动作缓慢而有力,婴儿显得轻松、愉快。母亲也不感觉痛,如果嘴及下颌部能紧贴。可看到较多的乳晕,吸吮动作小而快,婴儿出现烦躁甚至拒绝吃奶,则说明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母婴同室进行哺乳有利于产妇了掌握新生儿的饮食规律,产妇按需哺乳,可提高母乳成功喂养的概率,满足婴儿营养需要。如出现肿胀,乳汁分泌不畅可以热敷,进行按摩,让新生儿吸吮用手辅助乳汁排出,反复进行,直至乳汁通畅。
3.2及时讲明新生儿生理性表现:新生儿的生理表现也是产妇及家属关心的问题,应多为他们讲解这方面的知识。(1)生后1-3天,由于新生儿摄入少,排出水分相对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不超过6%-9%。3天后体重开始回升。如体重下降10%,要注意加强喂养。(2)生后2-3天,由于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出现生理性黄疸,5-6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不需特殊处理。(3)生后3-5天受母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出现乳腺肿胀,如蚕豆至鸽蛋大小,多于2-3周消退,男女婴均可出现。嘱产妇勿用手挤压,以防感染。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分泌物或少量出血,1-3天自止。(4)少数新生儿在上颚中线或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米粒大小隆起颗粒,生后数周或数月消退。通过及时认真的讲解,80例产妇及家属均能理解,并解除了紧张焦虑心理。
3.3传授新的育婴知识摇及时向产妇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改变传统的育儿方法,使其接受新知识。传统的育儿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对护理知识缺乏和受传统观念影响,易导致新生儿出现各种病理状况。最常见的就是新生儿呛奶,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特点已发生溢乳,教育产妇采取合适的姿势和方法,减少溢乳造成的误吸或窒息。告知其哺乳后,将新生儿竖起,并拍后背2~3min,或哺乳后新生儿采取侧卧位;其次是空气污染,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门窗紧闭,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新生儿的出生探视陪伴者众多,各种细菌病毒也随之带入,新生儿的防御机制未成熟,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要告知家属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保证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室内保持在22~24℃,55%~60%。对于新生儿的襁褓,应根据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不易包的太厚,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新生儿出生24h后应暴露其脐带,对产妇及家属讲明,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脐带的护理方法。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拭脐轮和脐线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也能预防感染。及时向产妇及家属讲明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的区别,减少产妇及家属的焦虑情绪。如新生儿哭声响亮,婉转,间歇期面色如常,属生理性,可能是不良刺激导致的新生儿不适,产妇无过度紧张。
4讨论
积极提倡教育母婴同室喂养,认真指导其正确的喂养方法,减少误区,有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减少了新生儿在育儿室的危险,增加了母子的感情,同时为新生儿的护理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3]刘玲,刘均娥.临床护理的交流原则和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73-874.[4]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应.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3-56.
[5]Egli GE,Egli NS,Newton M.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breast feedings on milk production [J].Pediatrics,1961,27:314-317.
[6]黄美凌,冯健怀,梁丽霞。母婴同室443 例产妇需求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 封三
新生儿指的是从出生后脐带结扎至满28日的活产婴儿。初生婴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需要在短时期内适应新的内外环境变化。由于初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损伤胎儿,容易导致产伤、窒息、硬肿症、脐炎等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这段时期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将临床常用的新生儿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保温护理
新生儿期由于自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肤血管舒缩功能差等原因,体温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临床中常因气候炎热、室温过高或包裹太多等,造成新生儿体温过高。此外,冬天气温过低,不注意保暖,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等并发症[1]。小儿刚出生,必须注意保暖,室温保持25℃左右,空气流通,同时要定时测量体温,使其皮肤温度保持在36℃~37℃。新生儿衣着要适宜,衣服应柔软、宽松,容易穿换。
2 脐带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1-2min即可结扎好脐带,处理时必须无菌操作,脐带残端要用干法无菌处理,然后用无菌敷料覆盖[2]。脐带残端是病原菌容易滋生的部位,活动时也易摩擦到脐带根部,导致破皮、发红,甚至出血、感染。因此,每天要进行脐带护理,早晚各一次消毒,平时脐部要保持清洁、干燥,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疾病的发生,让脐带残端在数天后自然脱落。
3 喂养护理
鼓励尽早母乳喂养,初乳中所含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含有丰富的免疫蛋白和免疫细胞。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按需哺乳,若婴儿有明显的饥饿表现或体重减轻过多,可在哺乳后补授适量糖水或配方乳。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横位,胃贲门括约肌不发达,消化道功能不完善,喂完后易发生溢奶,应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即每次喂奶完毕后将小儿竖抱怀中,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此外,母亲夜间喂奶时应注意勿使堵住小儿的鼻孔,防止窒息的发生。
4 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上的胎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马上拭去。但皮肤皱折处的血迹要用适当的温水轻轻擦拭干净。新生儿生后常会出现臀红,臀部出现小红丘疹,并逐渐增多,很快出现小水泡等。如不及时处理,会发生皮肤表面糜烂,引起感染。在治疗的同时要做好臀部护理,保持臀部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选择细软、吸水性强的棉布或棉织品做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清水洗净臀部,保持局部清洁[3]。
总之,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是繁琐的,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做好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微之处,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桂珍,郑喜会.新生儿的整体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31):5645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经验
硬肿症是我们儿科临床对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它多发于寒冷季节,但由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或诱发亦可见于夏季。早产儿尤其更为多见。我区属高寒地区,故此病在我区的发生率较高,四季均有。现将我院儿科2003年9月至2006年11月收治新生儿硬肿症27例的临床护理经验与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3年9月至2006年11月,我科收治新生儿硬肿症27例,其中:汉族21例、哈族6例;男婴22例、女婴5例;早产儿18例,正常分娩9例;发病季节:春季5例,夏季4例,秋季6例,冬季12例;均在生后1-4d内发病,发病部位以下肢皮肤硬肿有24例;呈凹陷性水肿1例;硬肿累及全身全并肺炎、败血症2例。治愈25例,死亡2例。住院天数:最短7d,最长23d,平均住院天数15d。
2护理要点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冷凉,皮下脂肪变硬,患儿一般情况差,反应低下,体温不升,呼吸浅慢,尿量减少或酸中毒等表现,硬肿起先于下肢臀部,后延及躯干部、上肢、面颊,重者累及全身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而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复温逐渐复温是重要的措施,轻症患儿可用绒毯、棉被包裹,处置热水袋(热水瓶)放在室温26℃-28℃记中自然复温,保温时要随时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重症放置温箱内复温,箱温自26℃开始,以每小时升高箱温1℃,在4-6h逐渐调至30℃-32℃,在12-24h内使体温恢复正常,亦可因地制宜采用其他保暖和复温方法。
2.2供给充足的热量和液量不能吸吮时,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入量不足或呕吐严重时,暂不喂乳而由静脉补充液体和营养物,静脉滴注的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为8-10滴,有的药物需要慢点时遵医嘱,静脉输入的液体,可加温至35℃左右,可输血或血浆,每次20-30L,一般3-5次,以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
2.3吸氧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此病小儿因属新生儿,呼吸功能发育不够完善,易引起发绀缺氧,呼吸表浅,病情好转可间歇给氧,湿化瓶可用温水,以减少氧的刺激。
2.4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及清洁制度,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病房,新生儿的皮肤细嫩,表皮取得联系及时处理。易脱落,防御机能不够完善,因此内衣、尿布要柔软、干燥、避免刺激,用后要用温水清洗,防止臀红和尿布疹,做好脐部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擦洗,涂以龙胆紫等,防止脐部感染。
2.5日常观察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应观察小儿体温变化,有无发热精神状况,有无烦燥、哭声强弱、呼吸有无气促或不整,食乳量、有无呕吐、皮肤颜色、硬肿程度范围、面色、入量、大小便、睡眠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
2.6做好产前保健,尽力避免早产,胎儿娩出后立即做好保暖工作,在婴儿室要加强护理观察及控制感染,新生儿出院后向家长交待育婴知识,注意保暖,特别是寒冷季节,对未成熟儿更应注意。
3讨论
【关键词】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安全;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60-02
母婴同室不仅有利于母亲的身体健康,也有有益于婴儿的生长发育,是建立母婴亲密关系的纽带。由于医院环境特殊,入院孕妇以及闲杂人员较多,加之产后大量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影响母婴休养,更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等不安定因素。我院产科于1997年开始实行母婴同室,经过10多年的实践观察,总结母婴同室的管理尤为重要。
1.安全管理
1.1 为了保障母婴安全,维持病区秩序,我科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孕妇入院首次沟通告知单。孕妇入院后,由接诊护士详细介绍病房环境,讲解入院相关应知内容及待产所需的物品,指导家属严格遵照病区规定的时间探视。孕妇待产期间应有家属24小时留陪,除特殊检查外不得离院。遵照我院的病房管理规定,为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我院在各病区设均有监视系统,如有探视人员进入病区,应在护士站做好登记,每次不得超过3人,以保证病区安静有序的探视环境。由于母婴同室环境特殊,往来人员较杂。中午、夜间时,也是医务人员较少但事务较多的时候,此时产妇和家属都非常疲劳,看护婴儿警惕性放松,极易给一些非法分子有机可乘。曾经就有媒体报道医院丢失婴儿的事件发生。因此,在护理人员交班和夜班的薄弱时间,我病区关闭两侧步梯大门,仅开启护士站可见的通道,限制人员过多的流入,减少安全隐患。另外,许多孕妇及家属在入院时都会要求自带月嫂,也有由月嫂24小时留陪的。针对这一情况我科设立了孕妇留陪人员登记记录,孕妇入院时详细记录留陪人员信息并有签字。
1.2 新生儿与母亲同室后,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观察,日间至少每小时巡视房间一次,夜间随时巡视,并教会产妇及家属观察婴儿异常情况,如哭声、呕吐或不哭、不吃等。夜里休息时一定要让婴儿睡在婴儿床上,特别是冬季,不要让婴儿与母亲同睡,以防婴儿发生意外。指导产妇喂奶后要竖抱婴儿,轻拍其背,促使吃奶时吞入胃内的气体排出,以防婴儿溢奶。刚吃完奶后让婴儿取右侧卧位,以防溢奶呛入气管,造成婴儿窒息。
1.3 每日为婴儿进行新生儿护理,包括沐浴、游泳、新生儿抚触等。为方便管理,避免差错,应由医务人员接送婴儿沐浴、游泳或特殊检查。我科为此试用多种方法来确保婴儿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病区采用填写婴儿沐浴交接卡的方法,即在母亲床头设一婴儿沐浴、游泳或检查交接卡,进行一切需将婴儿推离母亲床旁的护理或检查时,由两名护理人员共同核对母亲床头卡、手腕带及婴儿床头卡、手腕带确认辨识,规范填写交接卡并签责任人姓名,送回母亲床旁时,再次核对无误后于交接卡上填写送回时间并有签名,绝不得由他人途中交接。
2.健康教育
2.1 母婴同室的管理中,护理人员承担着重大责任,产后母婴健康是每个家庭最重大的事件,也是衡量产科质量的标准,护理人员要按照护理程序向产妇及家属作健康知识宣教。
2.1.1 由于产后机体的需要,应指导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营养饮食,并适当进蔬菜和水果,使产妇的体力迅速恢复,还能促进乳汁的分泌,以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对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术后6~8h后可适当进汤汁类食物,早期进食有利于早期排气,有利于机体康复。
2.1.2 由于产妇多数初为人母,不同程度地缺乏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为此,护理人员加强与产妇交谈,、解释疑问,指导产妇在产后半小时内与新生儿皮肤早接触、新生儿早吸吮,母婴同室后按需哺乳,不定时,每日哺乳8~12次,间隔不超过3h。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新生儿取侧卧位的意义及原因, 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如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婴儿含接姿势等等),让产妇及家属学会相关的护理知识。
2.1.3 提倡尽早哺乳,让母亲尽早接触到自己的宝宝,多餐不定时喂养,尽量让婴儿多吃,促进胎粪的排除。若条件允许,还可以让新生儿进行游泳,游泳可以增加消耗,促进进食,同时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加快新生儿肠道正常细菌的产生,使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进而排除出体外。
2.2 产妇在喂养婴儿时也应当关爱自己,做好护理。哺乳前母亲要洗手,用温开水清洁及。若发生乳胀,哺乳前湿热敷3~5min,并按摩,频繁哺乳、排空;若出现乳汁不足,应鼓励产妇树立信心,指导正确的哺乳方法;若发生皲裂,轻者哺乳前湿热敷3~5min,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以利于婴儿含吮和大部分乳晕,先在损伤轻的一侧哺乳;皲裂严重者应停止哺乳,可挤出或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后喂给新生儿。
2.3 鼓励产妇适当活动及做产后盆底康复。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h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行会阴侧切或行剖宫产的产妇,可待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尽早适当活动及做产后盆底康复,不仅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及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率,而且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避免腹壁皮肤过度松弛。
3.定期召开座谈会
我科门诊每周召开一次孕妈咪班,为孕妇及家属讲解家中待产的注意事项和入院前的准备工作,普及孕期健康知识。病区每周二召开一次孕产妇、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座谈会,由医务人员讲解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技巧,同时针对会上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做好答疑解难的工作。每周四组织一次新爸爸、新妈妈培训班,护理人员分课时讲解新生儿护理的方法,如母乳喂养、沐浴、更换尿片、游泳及新生儿抚触等,并与孕产妇、家属做互动交流,得到孕产妇及家属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候凤云.母婴同室病房管理[J].河南医药信息,1994年04期。
[2] 艾宏伟,任艳芳.护士在母婴同室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护理天地》,2007,4(13)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护理;发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05-02
近年来,随着护理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抚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所谓新生儿抚触指的就是护理人员用双手科学地、技巧性地对新生儿的皮肤及头面部、胸部以及四肢等部位进行有次序的抚摸,通过皮肤接触将温和的刺激传输到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1],从而产生有益的生理效应。本文中将以我院妇产科中9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探讨新生儿抚触在对新生儿发育情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我院妇产科中9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分娩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胎龄36-41周,平均(38.14±4.57)周;体质量2.5-4.1kg,平均(3.37±1.53)kg。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胎龄37-43周,平均(37.83±3.51)周;体质量2.7-4.2kg,平均(3.42±1.51)kg;首次接受抚触时间为出生后6h-22h,平均(13.25±3.41)h。所有新生儿均为足月新生儿,排除窒息史,且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质量等方面均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组
按照分娩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未给予新生儿抚触,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d给予新生儿抚触,并于出生后28d时测量其体重、身长、头围、24h摄奶量以及睡眠时间。
1.2.2新生儿抚触
观察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d天接受抚触,抚触全程由专业护理人员按照国际抚触标准进行,选择安静、光线柔和的房间,室温应控制在28℃左右,抚触前护理人员双手涂抹婴儿润肤油[2],抚触时间分别在午睡前与就寝前,2次/d,20min/次。
(1)头面部抚触:新生儿取仰卧位,抚触都用双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中指停留在两侧耳后乳突部分;双手拇指再由下颌中部向上滑动,使新生儿上、下唇呈微笑状[3]。(2)胸部:双手置于胸部两侧,由下向上交叉向上,并在胸前形成交叉,抚触时注意避开新生儿的。(3)四肢:分别用两手抓住新生儿的四肢,由上臂到下轻轻揉搓,并捏拉手指、脚趾关节。(4)腹部:用指尖在腹部依次从右下腹向左下腹做顺时针按摩,避开新生儿的脐部和膀胱。(5)背部:新生儿取俯卧位,将其双手与脊柱成直角向相反方向移动。
1.3评价标准
分别对比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28d时的体重、身长、头围、24h摄奶量以及睡眠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
2结果
观察组出生后28d时的体重、身长、头围、24h摄奶量以及睡眠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有报道称[4],新生儿抚触能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刺激肠蠕动,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而且有利于胰岛素与胃液分泌,诱发食欲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台成,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3.2增强免疫力
新生儿抚触可以加速胎粪中的胆红素的分解,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降低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疽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5]。
3.3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抚触时的温暖与让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再次感受到子宫内熟悉的感觉,能够促进睡眠习惯的形成。
3.4智力发育
新生儿抚触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智力与行为力的发育,而且能够促进亲子交流,抚触开始时间越早,效果越明显。
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组经新生儿抚触后,出生第28d时的平均体重为(5.13±1.42)kg、身长(53.24±3.55)cm、头围(37.51±3.14)cm、24h摄奶量(453.24±11.42)ml,睡眠时间(21.34±4.52)h,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陶淑娟,郭霞.新生儿抚触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总结[J].当代医学,2010,16(13):123-124.
[2]曾凯美.新生儿抚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30):186.
[3]廖新阳,蓝院琴,谭月坚.新生儿抚触技术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