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养殖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训练;养成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
中职教育是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在各行业的生产一线,如何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现实的课题。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内2006年开始,着手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系统训练和养成,探索出一套职业素养的管理目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标准设定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及内谷,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主导构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课程体系,以岗位基础课及岗位课程为主体开展行业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即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基地为载体,开展系统的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日常训练,即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专业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日常训练载体,将职业素养养成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管理中。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在校期间,分别在六个学期实施,具体如下:
一、学生职业习惯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第一学期)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方面,强调安全规范操作、爱惜电子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在教学中体现企业岗位要求;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培养工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意识;强化企业5s管理的必要性,并贯穿于实习过程的始终。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方面,设计了为期3周的职业素养强化训练周,请部队教官进行军事化训练,其间穿插课堂行为规范(起立、坐姿、课堂礼仪等)和课下行为规范(清洁卫生、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等)的项目训练等等。
二、学生职业化行为养成训练(第二学期)
中职生从学校到社会人、再从社会人到职业人、再从职业人到企业人,学校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学生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以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资源和手段的不足,我校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增加“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职业人向企业人转变”的培训过程。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育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倡导问题导向课程教学模式、技能导向课程教学模式、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等课程教学基本模式,既有力地提升了专业技能教育实效,更使得职业素养培育理念深入人心。
在具体操作中,为了培养学生“文明、规范、服从、吃苦”等职业素养,根据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我校制定了一套“学生职业素养强化训练方案”。此方案包含队列训练、理论课程、拓展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整个训练从最简单也最基础的站立行走、吃饭叠被、礼貌问好等日常行为规范开始,以此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素养。理论课程以教育学生做个感恩的人、有责任的人为主旨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通过对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震撼从而达到警醒的作用,感恩课堂让学生重新回头再找找平时被忽视的父母之爱,再想想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学会用心感恩、学会用情感激。拓展活动告诉学生,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人生大舞台角色很多,每个角色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责任,全心投人做自己应做的事,不逃避、不推诿,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邀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领导为学生讲解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以提高素养为目标,军事化的管理与理论、思想教育从内、外两方面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引导,进而达到短期强化的目的。
三、专业的职业特点强化(第三学期)
在全面实施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贯穿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融人到职业素养培养全过程。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校企合作。系列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完善的保障体系,使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意识、职业规划“从无到有,从低到高”,逐渐具备了一名合格“准职业人”应有的素质。
在专业教学实施时,模拟企业的用工要求,提高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如电信专业的电子技能实训,在第一学期时,要求学生每十分钟焊30个合格tht穿孔焊点,到了第三学期,每十分钟需焊100个合格的tht穿孔焊点,并且还要熟练掌握表面贴装的贴片元件焊接技巧,通过螺旋上升的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教学实习和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无缝对接。例如,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办法,将电信专业学生送到富士康进行为期3个月的smt生产线实习,亲身感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学习最先进的电子工艺技术,返回课堂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应岗位发展的需求,为日后成为合格企业人做好准备。
四、准员工培养计划(第四学期)
职业素质的养成受管理和教育的影响。许多在校比较调皮的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其职业素质能够得到很快提高,这和他们身处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密切相关,尤其是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对员工素质以及能力提高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影响作用。简单地沿用道德教育的说教是无法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的,必须的途径是通过职业情境的建构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因此,在情境建构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开发相互促进的效应。
在教学和日常学生管理中,学校从企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团队合作、有效沟通、企业先进生产方式、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要把敬业当成本份,培养学生的企业归属感,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强调职业道德操守,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其即将就业的职业世界,强化其作为工作者的角色意识,激发其发展的愿望,是有效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途径。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处于稳定和平的状态,大多数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磨难,尤其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都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持续性,因为工作持续性是抗压能力最好的标志,不少员工是因为压力大而选择频繁的跳槽。通过在实训教学中逐步加大工作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抗压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求助,要有团队意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求助于他人,这对缓解压力很有帮助。
五、全程跟踪顶岗实习,形成良性循环(第五、六学期)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为保证职业素养教育的连续性,我校每五十名学生派驻一名顶岗实习管理老师,顶岗老师在生产一线,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以便提高教学能力。同时,顶岗实习老师驻厂期间,全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及时疏导学生的职场压力。
1.高职会计学专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就业导向。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主要在各类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基层会计工作或基层管理,比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更全面,知识更系统,发展潜力更大。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从就业端倒推进行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的设计。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特征十分明显,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训、工作实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在就业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高职会计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
在高职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中,学生毕业前取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与会计行业从业资格证,是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检验高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从事会计职业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从高职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学生大多要从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做起,而“双证”正是会计相关岗位从业的硬性条件。在这种职业化的导向下,帮助学生具备通过“双证”考试的相关技巧也成为高职会计学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1.手工账处理能力。
即手工处理会计账务的相关能力,其实质是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及基本账务处理能力。高职会计学专业教育要培训学生的手工账处理能力,一方面,要进行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所有者权益等六大要素核算训练,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相关账务处理技巧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实务训练,通过会计模拟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手工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结账、试算平衡、凭证装订、归档、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核算方法。
2.电算化会计能力。
电脑的大量普及,特别是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使电算化会计成为会计行业的基本形式。对于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而言,培养电算化会计能力,就必须熟练运用电脑,了解和掌握常用的财务软件,特别是能够在财务软件和ERP等平台上进行证、账、表的处理,完成从手工账处理到电脑账处理的平衡过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纳税申报与银行结算能力。
在会计相关法律的约束下,现代企业的资金来往基本上通过银行账户进行,现金业务比较少。高职会计学毕业生要胜任会计岗位,自然而然地要具备银行结算等相关业务处理能力。一方面,要学习税法相关知识,掌握现实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税法基本制度和企业涉及的税收实体、征管等知识;另一方面,要熟悉银行结算的业务特点,能够及时按照要求,通过银行办理缴费、纳税、业务资金来往等业务,维护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
4.成本核算能力。
成本核算在每一个企业单位都是极为重要的会计管理业务,在生产型企业中尤其如此,它要求会计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对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即使是在非生产型企业,组织运营成本的核算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高职生从事会计相关职业,要看得懂成本核算类的报表,能进行基础性工作,了解成本核算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成本核算能力,这就要求高职生在校期间,能通过模拟操作训练巩固所学的成本核算相关理论知识,以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5.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商务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笔者2006年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工作,8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特别是多年来在商务管理专业授课,深感在职业教育中,最关键的是为各行业培养 “职业化”的员工,而这,也是目前在笔者所在学校教育中较为重视的一个环节。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要紧密围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选择有自身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性质与功能都是由课程具体决定的,所有专业设置课程都是是高等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要想在教育全球化的竞争面前站稳脚跟,取决于所培养人才的价值,人才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企业是否需求,关键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如何,即培养职业化人才。
一、研究意义
最近几年资料显示:职校生一直是处于高需求的状态,就业率能够在90%以上,甚至高的达到98%还要多。但是应届职校毕业生工作不到一年就离职的比例也是居高不下,一般学校普遍达到25%―30%,差的甚至达到60%以上。离职因素众多,主要因素之一是一些职校生素质低、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而被企业辞退。
职业化人才培养是职业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职业化包括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 ,而不是依凭个人兴趣自行其是 ;其次 ,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 ;最后 ,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 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研究
在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中,其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育方法实施等问题。由于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致认识,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性人才,就是俗称的“专才教育”。因此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定位在专门性与实用性上。这种专才教育对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一定的操作性。但在当今社会更开放、发展更迅速的情形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目标定位呈现出极大的局限性。
因此在目标定位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能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当然这种“通才”目标也并非要求面面俱到。它只是相对于“专才”教育面过窄,学科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专业而言的,是一种在特定领域内的“通才”。通过这一目标,可实现学生“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课程结构要努力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
三、职业化人才培养研究
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的职业资质;
二是以“胜任愉快”为目标,保持人的职业体能;
三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的职业意识;
四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的职业道德。
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的体现在遵守行业和企业的行为规范,包含着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三个方面的内容,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行为规范,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行为规范,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他能在进入某个行业的某个企业的较短时间内,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自己的身份。
职业化技能是企业员工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通俗的讲就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来担当这个工作任务,职业化技能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职业资质,学历认证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等,通常就是进入某个行业某个级别的通行证,其次是资格认证,资格认证是对某中专业化的东西的一种专业认证,比如会计,就必须拥有会计上岗证,学历认证和资格认证都是有证书的认证,但是在现实中,还有一种没有证书的认证,就是社会认证,社会认证通常就是你这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如你是某个行业著名的专家,学者,即便你没有证书认证,但是社会承认你,这就代表着你在这个行业这个领域的资质。我们也把这种认证称为头衔认证。
二是职业通用管理能力。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必须与上司、下属、同事等交往,形成一系列的关系链,在这些关系链中,必然就产生了向上级的工作汇报、向下级的任务分配,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与配合,同时,一个员工还必须对自己进行有效管理,时间的管理、心态的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这些通用的管理能力,是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间都必须具备的能力,通用能力的高低,在某中程度上也决定着你的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它与职业资质互为补充形成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这么说,一个职业资质和通用管理能力都比较高的员工,他的整体工作能力一定是良好的。
职业化的作用体现在,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积,职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成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职业化的程度。
如果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职业化的程度只有50% ,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而且是逐步上升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比较强,却自觉发挥得很不理想,总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那就很可能是自身的职业化程度不够高造成的。这样就使得个人的工作价值大为降低。
职业化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1、一个中心
职业人的核心目标是客户满意。职业人总是准备提供超过客户期望值的服务,这里的客户包括上司、同事、家人、下属和生意场上的客户。
2、三个基本点
第一个基本点是职业人要为高标准的产出负责,最主要的是做到两点:
1)行为思考的出发点是客户最感兴趣的。
2)有义务保守与客户合作之间的所有秘密。
第二个基本点是团队协作。作为职业人,你必须记住一点,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够提供高标准的服务。这里讲述的不是专业人士,而是职业人士,专业人士是学有专精的人,而职业人士则是注重团队合作的专业人士。尤其是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团队协作就更应该被强调。
第三个基本点就是职业人必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要提升客户的竞争力,首先你要提升你自己的竞争力。处在急剧发展的时代,职业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否则只能被社会淘汰。所以说,应变的唯一之道是学习。
四、建立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具体体现为培养“ 理论知识适度, 技术能力强, 知识面较宽, 素质品位高” 的专门人才,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1.以够用为原则, 建立跨越“ 学科本位” 和“ 能力本位” 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新型课程体系要突破普通高校着重学科建设, 强调理论体系的“ 学科本位” 观念,也避免职业教育片面针对职业技术、 单纯强调能力培养的“ 能力本位” 思想, 在课程计划方案中体现专业定向结构, 积极贯彻“ 素质为本、 能力为主、 需要为准、 够用为度” 的原则, 在尊重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 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按知识、 能力、 素质结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体系,使高新技术岗位工作的情景性、鲜活性相贯通, 功能灵活, 并以案例形式存在, 积累和传承知识。
2.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 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 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 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 行业) 专业管理委员会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立足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中心, 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 建立与企业密切合作的、 一流的、 现代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建设与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设计一流、 装备先进的并可不断更新的实训基地, 与高职教材建设、 创新课程体系相匹配, 着重于理论应用、 案例演练和生产线模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在“ 手脑并用” 的过程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4.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建立新型课程体系要采用“ 压缩、 精简、 综合化整合、 增加” 的方法, 即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 压缩不重要的知识, 综合一些课程, 减少一些课时, 增加与专业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 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 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 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 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 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5.建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 对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2]孟天才;新时期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的问题与破解;中国经贸导报;2009年23期
[3]邱泳枝,李正元;新世纪课程体系改革的走向;江苏高教;2002年第02期
[4]徐秀伟;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5]陈晋,肖东生;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3期
[6]卢红学;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7]方月娥;培养体制对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关键词: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85-02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较广泛认可,在教学实践中大量应用。通过以坚持“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办学理念,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高职教育按照市场需要及岗位需求来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岗位所需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进行组织教学。“订单式”式人才培养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课堂实践教学的展开、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教育教学实习实践等重要教学实践活动。以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主动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据高职体育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应具备面向中小学校等的体育教学工作,还需具备在社区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体育指导的能力。因此,其课程设置区别于传统的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首先要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实习实训;其次要重点围绕岗位需求的既定特定设置课程;通过大幅度的增加专业技能教学实践的课时,针对工作岗位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教学课时;并且精简和压缩公共基础课程课时,调整课程内容来满足企事业单位岗位人员特定需要的职业素质、政治素养、综合素质的专项训练;最后在对毕业课程设计,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并根据岗位职业要求来制定教育教学实习内容,实现由学校到单位,由学生到单位职员这一过程的过渡。在课程整合方面,“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以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跟随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学习体育教学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教育实习课程设计。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由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较突出。对于我们要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坚持创新之基在实践,体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许多基础理论知识都需要相应的实践操作,通过积极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积极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作用,为开展教育实习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为实现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缩短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间的距离,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方便。“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教学上始终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学生通过实训、实习、实践等熟练掌握岗位需求的技能技术以及综合素质。在教学内容上,在进行学科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要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育类专业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较快的适应所承担的角色。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在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其他相关实践课程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加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具体落实“订单式”培养任务和保证“订单式’培养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首先,不断鼓励教师承担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及课题,鼓励教师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促进其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模式改革、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使“订单”的合作企业人员也可以承担一部分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已成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双师型”的师资,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基本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建设要求上,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用人单位还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真正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高职称教师还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质量上的要求上,对于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教师来说,重在专业技术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管理的基本规范。这两点同样重要,在建设上都不能偏颇任何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持续提高。
四、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有了新的契机。目前,通过部分教师反映学生学习不勤奋、不努力等学风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能力比较偏弱,认为学习过于枯燥、乏味。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加强专业相关技能技术训练,学生容易在自己感兴趣的专项技能技术学习中获得成功,亲身体验形成学习结果的成就感,这显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无疑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树立勤学苦练的学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类专业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中,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以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力度,努力实现课程的科学设置;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不断完善质量评估体系,规范专业建设,推进专业建设的力度;加强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加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度改革,及时把最新知识、关键基本技术融入教学中去。
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这一理念,要深刻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订单式”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目前的常规教学管理机制提出一系列新的改革要求。而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适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3).
[2]黄臻,宋述鹏.“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探析[J].嘉应学院学报,2009,(3).
[3]卢志成,李斌琴.论新建本科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广东省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09,(3).
[4]胡莹,等.提高地质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探析[J].青海大学学报,2008,(10).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 商务英语 课程体系 构建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学会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2P27。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调研发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存在职业核心能力不强、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等现象。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适应行业发展现状,满足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场可持续发展力,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有效途径之一。专业的课程体系集中体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人才培养特色和教育观念,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核心。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只有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来构建课程体系,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及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方法不科学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时,并不对商务英语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调研,不了解企业对商务英语学生的用人标准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只是上网查看其他兄弟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然后对查到的资料进行改头换面就成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于是最终出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行业无法实现零接轨,学生毕业后还不能胜任就业岗位,企业还需要花时间和资金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培训的尴尬现象。
2.专业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不仅要培养适应对外贸易岗位、商务文职岗位的毕业生,而且要培养稍加培训就能够转岗到相近的涉外酒店服务和管理岗位的人才。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职业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备专业拓展能力。但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片面地注重英语语言或商务专业知识的讲授,英语语言和商务实践完全脱节,对专业方向把握不准确,不能适应目前就业形势下需要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这个要求。
3.教育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商务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在学生阶段经历的是“说教式”教学方法,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来说,采用“说教式”教学法,围绕课本内容,然后进行语言点或语法点的简单讲解。因此大多数教师为了省时省事都采用“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由于应试教育的反拨作用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教师知识结构不齐备
目前商务英语课程基本由英语专业教师承担。这些教师主要接受的是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教育,未系统学习过商务方面的知识,入职前或担任商务英语教师后也没有接受商务英语方面的培训,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显得知识结构不齐备。这些教师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英语语言知识,从而使学生缺失商务知识。也有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担任商务英语课程教师,但他们的语言能力又稍差,因此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方面,没有将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渗透到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等方面,无法使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1.组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团队
完全由教师构成的课程体系设计团队,由于缺少企业或行业代表,则会在设计过程中因缺少用人单位的意见而无法将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应首先组建由商务英语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校外商务英语学科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代表等组成的课程设计队伍。
2.团队成员须进行市场调研
课程设计团队组建完毕后,学校应自己组织团队成员进入商务英语毕业生聚集较高的外贸行业,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研或者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调研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外贸行业等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商务英语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群为:对外贸易岗位,如对外贸易业务员;商务文职岗位,如涉外文秘、商务助理、商务翻译;涉外酒店岗位,如涉外酒店服务和管理人员。未来经过培训能转岗到的岗位为英语导游、中小学英语教师、涉外酒店管理人员。
3.分析商务英语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设计团队对商务英语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寻找岗位群的共性,这就是职业核心能力。经过团队分析后发现将商务英语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应定位为: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达到听、说、读、写、译 “五会”;能听懂日常会话和一般的商务会话;能较流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能熟练地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谈;能较顺利地阅读英语文件、书刊、报章和商务文件;能书写各种商务文件并对其进行翻译;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从事专业工作。
4.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及胜任未来转岗岗位的能力,将梳理出的专业所需全部知识和核心能力渗透进相应课程中,并将课程体系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及专业公共平台的基础上,在公共平台上搭载不同的职业方向。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商务英语公共基础课公共知识、技能和素质,如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道德规范和政治素质,以及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与协调能力等;商务英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属于本专业学生共修的外语课程,负责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必要的相关外语基础知识。这样的“平台”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职业方向主要是体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可以旅游英语和幼儿英语教学为方向,这可以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在未来就业或转岗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高职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语言或商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语言和商务应用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但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两者的学时比例关系。表1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商务英语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的学时比例。
表1 教学学分、学时比例表【商英2012】
实践教学可通过社会实践和仿真实习两种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参观、观摩和在岗实习等形式来进行。例如情景对话等实训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旅游景点、博物馆等外国游客聚集的地方,鼓励学生向外国游客实地介绍这些景点,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练习语言使用能力,促使其综合运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以解决与人交流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保障措施
1.选择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的理论及实践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选择商务英语教材时要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时代性。选择贴近生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材,可以融综合性、应用性、启发性为一体,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纳入教材内容,不仅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还可用于检验学生专业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推行“在做中学,在学中练”的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拟工作环境,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商务英语翻译”课,可以通过模拟商务谈判的形式设计教学,使学生如同处于谈判现场,可以实践商务谈判技巧及谈判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同时谈判所涉及的英语语言表达也得到了训练。此外,也可组织学生前往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学习,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在真实环境中得到锻炼。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学校可以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来使教师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优化教师的整体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校企使用平台,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学习商务活动和管理的趋势,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从合作企业聘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考评制度
学生毕业时能否胜任就业岗位与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能力的高低紧密相关,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应改变单一的期末进行笔试的考核方式,应将学生运用英语分析解决商务问题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并适当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2]卢艳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1,(1).
摘 要:在社会实践环节方面,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具备与时俱进、紧密挂钩社会的特点,其实用性和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高校学生创业进行了阐述,接着从创业知识储备有待补充以及女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待提高等方面分析了高职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最后从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新型创业人才以及改革课程整体设计,提高创业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高职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类院校对学生培养的主要出发点和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社会实践的能力,特别是随着国家创新性建设的推进,提高女性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培养高职院校强化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建设符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的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一、高职学生创业概述
我国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综合能力,顺应市场的发展、满足市场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优势在于不同于本科类院校所培养的专门性的管理人才,又高于中职院校培养的基层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更强的实践能力,尤其其中不乏具备开拓精神的学生。在高职类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能够使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将个人的实践能力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高职类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有利于高职专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鼓励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自我创业能够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工作岗位,尤其是能够教会学生创造工作的办法,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近年来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涨,造成了巨大的就业难题,用人缺口与求职人数形成了巨大的供需失调。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对学生的就业有利,也对社会的发展有利。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实施创业教育,在唤醒学生创造力方面上有所作为,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创业要给于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对现行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高职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女大学生创业知识储备有待补充
要取得创业的成功需要具备创业方面的知识作为其理论方面的基础,这是创业人员顺利前行的重要保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在当前形势下,把高职教育放在时展要求的前提下去考察,才能更加明确高职院校创业知识教育的紧迫性。创业知识应该包含的有工商管理知识、经济法律知识等等。但是,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对女生来说,其人文知识的储备更需要加强,因为这给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教学产生了制度方面的影响,还导致了女大学生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除此之外,是否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创业氛围,实施女大学生创业准入制度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储备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女大学生本身的创业倾向不明显也会导致这些学生主动接受创业知识储备的因素。
(二)女大学生创业心理有待强化
首先,是女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问题。整体来看,跟男同学相比,女生创业的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创业的主动性也不够,有一半以上的女生在找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创业的,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将来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结婚生子,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女生去创业、去奋斗往往不被人们看好,他们认为女生创业具备很大风险,就对孩子的创业持不支持的态度,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影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缺少主动探究以及主动学习的精神,多数女生比较安于现状,对创业这种冒险的事物不太愿意尝试。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相对比较刻苦,但是因为基础不是特别好,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只知道死读书,为了毕业文凭而努力,为了考试而考试,缺少创业所需的激情与创新意识,创业积极性不高,难以适应创业竞争的需要,对创业具备很强的恐惧感。
其次,女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不高。在高职院校中,虽然一部分女生具备很强烈的创业意识,她们也会渴望去创业,比较希望能够自谋职业,急功近利,但是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于自身的创业能力的怀疑,导致她们在创业的知识自信心不高。还有一部分女生具有自卑心理,觉得高考不是特别理想,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一定的怀疑,缺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她们在激烈的创业竞争面前自惭形秽。加上社会上女性创业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就会使得她们把创业的风险看的比较重,对自己的创业信心不足。
(三)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有待提升
创业教育是一门具有专业性和方向性的教育,优秀的创业教育和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优势、整合身边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而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在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上十分滞后、甚至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创业引导。加上部分高职类院校对学生创业疏于管理、缺乏必要的创业引导和创业教育,针对女大在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更是少之又少。往往很多高校的女毕业生自己有创业的想法但不知道从何下手、如何实施。导致了我国高职类院校女大学生在创业上遭遇了瓶颈和桎梏,严重阻碍了高校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四)女大学生创业体制以及政策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是白手起家的比较多,其拥有的创业资源不是特别多,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支持。但是,当前高职类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比例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依然属于高等教育行列,这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向社会输送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培养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大一部分女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放在了找到合适的单位上而不是自我解决,尤其是为毕业生提供的创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不能够从体制保障各方面支持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在经济和相关政策上都缺乏必要的体系,造成了高职院校女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加上对于女大学生创业方面没有很好的政策优惠,其融资问题一直存在,不能满足其创业初期贷款的需求,这些都是制约女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因素。
三、高职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新型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就业的能力,特别是为了培养这些女大学生创业的精神。跟传统的教育不一样,创业教育主要不是直接帮助女大学生寻找工作岗位,而是教会学生创造岗位的方法。在新时期,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传统的就业教育转向新型的创业教育,在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才的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探索中,不应当仅仅将眼光放在基本的学科设置和具体的课程结构中,更应当注意环环相扣的创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明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其要注意对创新、创造以及创业精神的引导和培养。
(二)改革课程整体设计,提高创业积极性
当下我国高职类院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体系课程而忽略了实践知识课程,尤其是在实践环节的实际锻炼中疏于管理,甚至人为地松懈。由此,我们首先应该在学科的设置中体现出专业特色、改革课程整体设计。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创业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对课程的选择上则应当注重必修课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必修阶段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其组成上可以适当开设与创业有关的科目,例如:企业管理、商务沟通、演讲与表达等;而在实践课的环节,则应当根据专业特色开设各类满足各类专业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例如如何进行真实的市场调查、创业方案制定、团队项目训练以及创业风险评估、相关法律条文等等。由此从学科的设置上保障各专业教育的弹性,并使女大学生从刚入校开始就建立了一定的创业思维和实践知识,有利于为女学生建构创业知识体系,提供创业方法。应当将创业教育渗透在整个专业的培养环节中,将创业的理念渗透在各门相关课程中。使得课程之间相互配合、联系,形成一个闭合的链条,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完整地了解到创业的知识链、产业链、方法和有效手段,增大女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女生提供创业指导
重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创业教育与其它类型教育的区别,同时也是由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当下我国很多高职类院校的教师过于注重对女大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对她们的精神培养,导致了一部分女毕业生虽然具备创业的实际能力,但缺乏创业的勇气、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由此,高职类院校在进行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就教学考评改革作为和课程挂钩的激励措施加以重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让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提倡以增强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然后再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尤其注重教师是不是关注对女大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在进行企业锻炼和实践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实际能力。教师要注意对创业精神的引导和培养,鼓励女大学生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性格上的优势转化为创业优势,甚至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根据不同的女大学生进行不同的创业定位,并帮助女学生进行个人综合评估,激发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开拓精神、主动精神和自信心。
(四)加强优惠政策宣传,帮助女大学生利用政策资源
当下我国对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学创业的政策支持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初步形成了规模。而对于高职类院校的创业支持政策则相对较为薄弱。由此,我们也需要在制度上制定各项扶持的政策,帮助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进行创业,强化优惠政策的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给女大学生宣传和解读国家政策,解决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比如,可以从最实际的经济方面、创业起步阶段的税收方面、实际的技术支持方面等多种层面同步进行配合与宣传。在女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给相关企业与女学生所创业的项目进行对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和桎梏,帮主刚创业的女大学生成功起步。而且在资金方面也应当给予一定的力度支持,尤其是不少女大学生在毕业后大多缺乏第一桶金,即便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个人素养也无法成功创业。因此我们需要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提供一定可供申请的项目和基金,帮助有能力、素质高、想法新颖、贴近市场的综合型人才成功进行创业。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利于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而且能够缓解女学生的就业压力,让创业的女大学生有了自我提升的意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比较有利。所以,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要主动克服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瓶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新型创业人才、改革课程整体设计,提高创业积极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女生提供创业指导、加强优惠政策宣传,帮助女大学生利用政策资源,为女大学生的创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朴雪涛.制度创新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12(3).
[2] 邹华玲.浅议高职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2(4).
关键词: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06-02
2011年,我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点建设专业。立项以来,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仍然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生产实际对接不完善的问题。创新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满足现代饲料产业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就业现状
江苏省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已成为农业经济中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的支柱产业,生产方式不断向专门化、标准化、法制化、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方向发展,饲料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不断上升。据统计,江苏省饲料工业2010年总产量达到687.3万吨,居全国第8位,比上年增长7.7%,实现饲料工业总产值2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2010年全省共有饲料生产企业817家,持有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等生产许可证925个。快速发展的饲料工业增加了社会对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校内人才市场反馈,483家用人单位需要各类专业的毕业生1 509人,其中109个单位需要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需求量为179人,在全院各专业中排名第三,占11.86%(见图1),而2011届我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毕业生88人,供需比为1∶2.03。
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对近3年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152名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该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是饲料销售、技术服务和饲料化验员(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17%左右的学生转行进入与饲料行业无关的岗位;在与行业相关的岗位中,饲料销售、技术服务、化验员3个岗位分布比例较大,而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的从业人员仅占2.63%,不能满足目前饲料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本需求。从就业现状调研结果看,饲料配方师和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的就业比例较低,分析其原因为:饲料配方师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是研究生或本科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是从事饲料生产、饲料检测、饲料销售与技术服务等一线工作,只有极少部分优秀毕业生几年后通过岗位升迁成为饲料配方师;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的市场需求量较大,江苏省行业规定每个饲料企业至少配备2名中央控制室操作工,江苏省饲料工业协会每年举办3~4期中控工培训班来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没有相关课程支撑该工种的技能学习。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分析我院及27所省内外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发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始终以教育界为主导,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够。课程模式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课程设计开发者对教育和学科体系较熟悉,比较善于从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去分析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的吻合度,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于需求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未完全摆脱学科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瞄准市场、面向行业、紧贴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围绕行业办专业,围绕市场办教育。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虽然依据高职教育目标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与内容整合,与本科的学科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区别,但仍未完全摆脱学科课程体系的阴影。如《动物营养》、《配合饲料》、《饲料加工工艺》课程分别沿袭了本科课程《动物营养学》、《配合饲料学》、《饲料加工工艺学》。另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仍体现了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现象,如部分院校仍然在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中开设《有机化学》等课程。因此,需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利于培养既有别于本科生又与中专生有所区别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未完全考虑饲料行业现有职业工种的需求 目前,饲料行业职业工种主要有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饲料粉碎制粒工、饲料销售员。但根据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只持有饲料检验化验员证,而持有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饲料粉碎制粒工上岗证的学生很少,尤其是需求量较大的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由于目前饲料行业的发展已要求部分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课程。
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行业发展与就业需求 以江苏地区配合饲料生产与销售为例。以前主要是生产销售畜禽用饲料,最近几年来水产饲料迅速发展,但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上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生产与疾病防治相关的课程跟进不够。绝大部分学校依然是按照猪、禽、草食动物、经济动物的老一套模式设置课程。另外,根据对本校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其中饲料销售是主要的就业方向。但根据对大部分学校课程体系的了解,几乎所有的学校只是通过设置《饲料营销》这门课程来解决学生对营销职业知识与能力的需求,而忽视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诉怨处理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结合江苏省饲料工业现状、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就业现状及该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分析,确定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如下:
适应形势,优化创新课程体系 以江苏省部分饲料企业的调查分析为基础,优化和创新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归纳为三大核心岗位、29个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按典型工作任务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进行课程设置与修订,将相关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专业课设置以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为标准。根据江苏省饲料行业的实际需要,增加《电工基础》、《饲料加工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产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等专业课程。
突出特色,以农为主,工农结合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的学生就业总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饲料加工工艺、饲料机械使用与维护为主的工科岗位;二是以饲料生产与检测、饲料销售与应用为主的农科岗位。目前,该专业的办学主体仍以农业院校为主,师资也以农业类为主,导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只能以农科岗位为主。结合江苏省饲料行业的要求,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增加粉碎机的操作与维护、配料系统参数调整、混合机的操作与维护、配合饲料设备运行状态的判断等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前既可以参加饲料检验化验员的考核,也可以参加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的鉴定,为学生在工科岗位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注重实践,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线 根据江苏省饲料行业与养殖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饲料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岗位关键技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邀请行业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并制定课程标准,按生产流程和岗位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将课堂搬到饲料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加强和推进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庆华,聂芙蓉.高职教育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90-92.
[2]李梦云,刘庆华,郭金玲,等.特色高职饲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5):89-90.
[3]陈翠玲,陈晓华,孙志敏.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2008,10(98):26.
[4]刘珍,张彩云,张慧茹,等.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7):153-15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受到资金投入、硬件设备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与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衔接不足等的影响,目前的教学质量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以终身教育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在遵循自身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内、外部资源,进而构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具有基础性、专业技能性、操作性等特点,在进行教学体系建设时,自然需要遵照这三个方面的定性,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体系的现状进行完善和优化。
一、遵从教学规律,完成基础课程升级
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质量提升的主体。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情况,才能为学生设计并构建出符合其实际需要的基础课程。正如学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培训及心理健康引导方面具有重要权责,只有真正建立起符合企业岗位职业技能、知识需要的教学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一体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基础知识、文化水准、理论等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作为相对定型、相对成熟、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可以尝试使用水平统测、教考分离的方式来提升教材规划和编制的水平及质量。因此,在基础性课程体系优化时,需要基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员的实际学习需要进行设计和构建,此类基础课程如政治、外语、法律、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文学、计算机等所包含的内容及教学标准,均需要以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作为切入点,向高等教育方向进行转型。基础型课程在实践时,需要按照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来实施准确、科学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高中教学要求为基准,按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以提升学生学识水平、专业素养,并夯实专业基础等。
二、适应岗位需求,完成专业课程优化
专业性课程体系的优化可鼓励行业或者学校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编制专业教材,或邀请教学水平较高的院校联合编写教材,要求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等。除基础性课程所需要的必须按照企业岗位设置的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优化同样需要遵从此项要求。在具体设计时,可融入职业教育的特性,面对行业、产业、岗位的要求尝试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在面向社会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需要坚持遵守开门办学、开放办学、适应社会需求、自觉研究的原则,以提升专业课程的社会适应力。在面向行业办学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需要立足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调整、开设、优化、更新专业设置,以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特色、区域特征及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对于岗位设置的需求,在主干核心课程等方面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必须立足产业和行业发展中岗位动态变化的情况,需要强调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紧密联系性,如将情境教学、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三者相结合,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按照岗位工艺、岗位的工作流程、岗位的与时俱进性等,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做到课程体现教学,学用一致,知行统一,实践检验知识及知识指导实践。
三、提升技能水平,完成拓展课程转型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所具有的极为明显的职业性,在具体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从一线岗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角度入手,着重强调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等的对应性教育。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需要以技能的培养和对应操作水平的提升为目标,因此,课程体系本身可与专业性考试相挂钩,尝试构建拓展型课程架构,以提升课程体系的质量。由此,在教学项目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统筹研究方面,可结合职业岗位和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操作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安排相应的考核、教学、训练等。在技能操作方面,可使用课内知识和技能培训,课外自练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练三者的统一,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除专业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调整还需要以教学目标体系的优化要求为基础,引入公司日常运作模式作为教学情境设置的基础,在鼓励和指引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和上岗证书的自主考核的同时,引入企业人力部门、后勤部门等的设置方式,为学生培养全局观念,使学生不仅可以具有岗位需要的技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还可以进入管理层面实现岗位晋升。
【参考文献】
[1]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扩招政策的展开,职业教育在规模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挖掘学生在某个方面的潜能,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形成某方面的技术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训的条件和环境,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从兴趣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选择职业类的学生而言,在专业分类的过程中,就对自身的特长做了分析和比较。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证明学生选择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和课程的特征性,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法。如对于理工科的教育,在进入主题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往届学生制作的模型,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在文科类教学中,在分析代表性人物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与此人相关的书籍文献。通过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人物的生平介绍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验那个时代的事例。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职业教育因为课程的不同,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应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启发式教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得到全面化发展。和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相似,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包括学生的预习阶段、上课阶段以及课后复习阶段。如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某一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学习阶段;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由某一特定的知识点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老师的引导,慢慢地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互动式的教学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良好体现。教学互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式,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常见的方式有小组讨论。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不去计较答案的正确性,它是学生之间合作的一种体现。同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在亦师亦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则起到了导航的作用;其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体验学习的乐趣。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开放式的话题,从而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是实行民主学习制度,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案例教育,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
案例教育的主导者在于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案例的分析和引导,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因为案例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延伸,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模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对其作最后的评价。作为学生,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结合相关经验,展开讨论。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所学的内容,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如对于思想政治等公共类课程教育,在涉及到法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案例,包括刑事案件以及民事案件,教会学生正确判断的方法。正所谓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集生活和学习于一体。
总之,随着培养方式的变化,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其独特的特征。但是归根结底,教学方法是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育理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在综合分析上述因素的前提条件下,灵活地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使之适应职业教育的特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谈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企业家天地,2011(7).
[2]高秋.我国职业教育“订单培养”模式的障碍分析[J].职教论坛,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