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管理专业

第1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 专业教育 发展

1.引言

21世纪,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无烟工业”― 酒店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市场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中国将是世界酒店市场竞争最富活力,也是酒店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竞争呼唤人才,呼唤着人才素质的提高。这既为我们发展高等专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高等专业教育酒店专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从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的状况来看,目前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各类专业人才十分奇缺的“危机”。因此,培养具备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酒店专业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围绕着21世纪对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高等教育酒店专业必须面向未来,实现教育的高标准和国际化。

2.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酒店管理作为潜力无限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其自身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酒店管理教育的发展。但从个体上来看,还存在着高层次教育实力不强,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水平的深入发展和酒店资源的优化整合。

2.1 酒店管理教育资金不足

现阶段,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教育虽然规模发展极其庞大,高等酒店管理教育学校130多所,在校学生15000多人。具备办酒店管理教育资格的学校也在办,盲目地扩大规模导致学生毕业很多难以就业,国家对酒店管理教育也无法进行重点倾斜投资,只能平均分布经费。这样一方面,每个学校感觉自身经费不足,教育实力薄弱,另一方面,国家对酒店管理教育又投资较多,双重矛盾制约着酒店管理教育深入发展。

2.2 酒店管理教育人才缺乏

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虽然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高层次的尖端人才依然缺乏,尤其是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酒店专业管理人才不足。我国现有的从事酒店管理教育的教师队伍多是学校刚毕业的,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时候教学水平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现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影响着酒店管理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提高。加之,教育经费的缺乏,使得教师队伍一方面因工资低廉不愿意投入精力,一些年轻的有经验的教师队伍和专业人才流失,另一方方面,教育投资不足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原地踏步,制约着酒店管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3 酒店管理教育实践环节短缺

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教育80%还停留在单纯的课本理论教学上。但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只有加强教育实践的环节,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强化理论。因此,只有在教学计划中加强实践环节,从理论课本中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方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适应国际对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需求。

2.4 酒店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偏低

酒店管理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尤其是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超前设置,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但是当前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教材上,严重与时展脱节。整体的学科建设的滞后性使得教学质量呈现偏低水平,学生毕业往往还需要再进行培训,重复回炉现象严重。

3.高等院校酒店管理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路分析

高等酒店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全而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是要培养学生怎样去系统地思考问题、怎样去追求新知识、怎样去不断创新以及怎样提高实践能力。

3.1 酒店管理教育发展的定位要合理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任务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普通高校酒店专业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学历教育和成人高等酒店教育和继续教育、部门经理以上的人员培训以及外国留学生的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应该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专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应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本科层次的培养过程应培养综合型管理人才;研究生层次主要面向科研、教学部门和企业决策层,强调培养学术研究和专门管理的能力。同时,应建立严格的教学评估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机制,努力促进酒店管理教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教育基础上为酒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的人才保证。

应将高等酒店院校由单一的教育中心转变为教育、培训、研究、咨询和委托管理中心。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酒店院校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筹积更多的教育资金。

3.2 酒店管理教育发展的专业培养目标要调整

目前,酒店教育与产业需要脱节,不能够提供给企业当前形势下获得相应能力的毕业生。而酒店企业则更倾向于雇佣熟悉多种学科、富有敬业精神,能够履行岗位角色的通用型人才。人们也不再强调操作性和职业性的技能。

因此,高等酒店专业版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需重新设计。根据未来酒店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需求容量及需求类型的调查和分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21世纪国际酒店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宏观视野,能适应酒店业各类工作并且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3.3 酒店管理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要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学生素质的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与低。面向21世纪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问题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使每一位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要遵循国内培养和国外进修相结合,培养新教师和现职教师知识更新并重的原则;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按照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水平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要求;要采取多种措施为教师学习、培训、进修考察交流提供方便。

3.4 酒店管理教育发展的观念要更新

随着世界酒店业迅速发展,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的管理理论,而且还应该具有实操技能和创新意识,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外语交流能力。

学生需要对当代科技文化成果及发展趋势,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酒店行业是新型产业,酒店市场、酒店产品开发、酒店资源规划与管理、酒店资源保护及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待于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打破常规和定势,预测酒店业的发展前景,探索酒店业的发展规律,提出新理念并有所建树。

3.5 酒店管理教育发展的教学体系要调整

酒店教育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又有自身强烈的行业特点,因此实践目标应成为指导酒店专业教育具体过程实施的方针和检验评估酒店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3.5.1 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

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酒店专业的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外,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和希尔顿等著名的酒店学院都非常重视,要求该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要达到1千小时并且规定实习时间要达到三到五百小时。

3.5.2 要强调学科与行业的密切结合

教育供给必须满足产业需求,只有与产业实践相关联,高等酒店专业教育才有根基。脱离产业需求,高等酒店教育就是空中楼阁。酒店高等教育发展,就是不断满足酒店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高等酒店专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明确目标和定位,才能走向规范和成熟。学校与企业要结成难于割舍的纽带,校企的密切结合,将为高等酒店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新的办学机制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创造充分条件。

3.6 酒店管理教育发展的教学课程要改革

酒店管理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它取决于课程、教材、师资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其中按照酒店管理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课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现代酒店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专业”基础上的综合性。目前高校课程改革强调宽口径和综合性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不重视专业性。酒店管理是相当综合性的专业,其专业设置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各种技术与工程科学。因此,简单地以外语加技能或通过大量开设基础课程以压缩专业课程来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3.6.1 要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酒店高等专业教育是一个实践特色鲜明的开放的教育系统,因此,酒店教育理论体系必须根据不同时期教育实践的主题和酒店业新的发展,及时对课程结构进行探索和研究。

高等酒店专业教育可以有相当一部分课程,采用国际公认教材,并采用英语授课,从而达到保证培养学生水平的国际化。此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合理设置授课学期,形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纵向序列和技能课、历史文化课、经济课、管理课的横向序列。形成从基础职业教育到学位教育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

3.6.2 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能在学校真正学会并掌握该学的知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一,强调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基本原理和观点的同时,多给学生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设计解决的途径,教师担任咨询和指导的任务,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第二,案例分析法。合理吸收现代化科学技术与酒店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及时更新教学参考资料,将酒店经营活动中的有关案例写成案例教材,应用于教学。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分析,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的启示,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第三,色扮演法。即让学生模拟实际情境,扮演各种角色的一种训练方法。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销售方面的培训采用这种方法效果特别明显。其做法是:让被训练者扮演与自己工作相关职位的角色,并进入模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亲自体验来了解对方心理的需求,从而达到与对方相互沟通、理解,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技能。

4.结束语

我国的酒店业高速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来自各大洲、不同国籍的酒店者人数增加,来源广泛,商务酒店者增多,各种不同目标的酒店团体的散客酒店者增多,对酒店的接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尽快与国际水准接轨,这迫使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想方设法创造更适宜的人才,从而设计并推出更新的产品和服务,来适应商务客人和旅游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78.

[2] 曾丹.饭店管理专亚高等教育中的同题[I].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1):18―19.

作者简介:

唐羽(1981―),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酒店管理。

第2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96-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中国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应对这种人才短缺的局面,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内如何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笔者针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路,希望抛砖引玉,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做一些有益探索。

1 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在英语中称为“Bilingual Education”。英国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并认为双语教学有3种模式,即浸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透视“双语教学”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双语教学,就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其中一种是学生的母语。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的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面对的是英语能力强的中高年级学生,应该采用汉语和英语并重作为教学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为载体,创造英语环境,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物流管理方面的交流,逐步达到用英语进行表述、学习和思维的理想境界。

2 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家教育部在2001 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 项措施中,要求各高校在3 年内开设5 %~10 %的双语课程。2003 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第12 条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积极投入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之中。

有关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水平,而物流水平又取决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物流教育为例,美国的50多所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学位教育。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迈阿密大学等。另外,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则设置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与物流、仓储与物流等专业方向。在欧洲,也有8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高等教育。在亚洲,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也纷纷开设了物流高等教育。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物流”列入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同物流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和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相比,总体规模依然很小,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从人才质量上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应用型及复合型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比较薄弱,更谈不上创新,无法满足激烈竞争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我国对综合性、应用性与较高英语水平为一体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3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

3.1 科学定位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目标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公共外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在实践中应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应该反映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这两个趋势,其教学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讲授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等基本内容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物流活动中的交际能力。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事前调研,还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编制,师生共同精心设计适合班级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并且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设计和执行教学计划时得到充分体现。

3.2 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应该给教师对教学方式以广泛的自,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会扼杀他们的工作兴趣。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目标毕竟还是讲授专业知识,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按学生外语水平分层次实施双语教学。笔者认为:为了取得更好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师生充分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分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双语教学,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第一阶段:用英语简单渗透专业术语。学生初次接触双语教学,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英语渗透不宜过多。所以在第一阶段的讲解以中文为主,给出特有专业术语的英文说法,并且鼓励学生勤翻阅专业外文词典,不断积累和整理出有关词义的信息。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为5%~10%。第二阶段: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此阶段必须加大英文使用的程度。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解。对学生不易掌握的复杂内容先用中文解释,再用英文解释。鼓励学生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文完成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20%~40%。第三阶段:英文完全渗透教学内容。在此阶段的讲解中,坚持用英文在黑板上板书,用英文归纳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语回答问题、阐述观点,只有当用英语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才使用汉语进行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必须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试试卷。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强制性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形成英文思维的习惯。教学语言由汉语为主转变为英语为主,课堂使用英语比例达到80%以上。

3.3 利用多媒体进行咨询式案例互动教学

咨询式案例互动教学是指利用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给跨国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的报告形式,以教材中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对某一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由于采用多媒体案例互动教学,从而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老师掌握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了解国际化企业咨询提案方式,了解良好的PPT 制作风格,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教练融合在了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笔者选取了美国沃尔玛(Wal-Mart)超市作为讲解互动案例。课程从物流与供应链一体化整合中的一张图表开始,由顾客、客户服务、零售支持(配送中心)、采购到供应商逐个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沃尔玛的天天平价英文版商业视频广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多媒体咨询式案例教学,老师的理论联系企业实际操作的表达和PPT 的制作风格,都可以增强学生对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质的飞跃。使畏惧双语教学的同学,开始感到利用外语和所学专业变得更有兴趣。

3.4 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网站

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时间短暂,如果没有课外的练习和实践,教学效果很难提高和维持,双语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为了使物流管理双语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布置大量的课外学习任务,这些课外学习都是基于网络平台上的课程网站实现的。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建立在Internet 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例如可以选用目前免费使用的门特网(省略)系统,该系统设立了课程介绍、讲课要点、课程讨论区、作业处理、教师工作室、课件下载、教师答疑、课程通知等栏目,集成了复习、讨论、答疑、提交和批改作业等功能于一体,极大地扩展了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网站,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使问题的阐述比老师一个人说的效果更好、更深、更透。

3.5 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和模拟试验教学

物流管理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需要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中去。为了更好地体现现代物流的应用性特点,社会实践教学和模拟试验教学非常必要。组织学生在国内的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物流实践,实验室仿真模拟训练,参加科技比赛等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有条件组织学生到国外高校及相关部门交流与实训,既可以接受国外的先进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4 结 论

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施物流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问题。只有将双语教学与物流教学改革同步推进、通过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国际化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蒋隆敏,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2009(3):87-88.

第3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摘要】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背景,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分析新疆产业转型升级,发现新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新疆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针对新疆的基本现状,提出了改善新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产业升级;第三次工业革命

【基金项目】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dyjk2014018)。

【作者简介】毕艳秋,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一、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概述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指单位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对人力资本的资本投入,以增加人力资本利益产出的活动。舒尔茨(1991) 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搜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按投资目的分类,人力资本投资可分为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增强体质以及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人力资本投资等。舒尔茨把人力投资视为资本,并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学系统中进行研究。他认为,人的知识与技能或技术是一种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作用。此外,舒尔茨还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人的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教育的投资,这就说明了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教育。

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到“用于人的教育投资,是最高效的投资,在所有资本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人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此外,马歇尔认为教育投资可以得到很大回报,一个伟大工业天才的经济价值足以抵偿整个城市的教育费用。此外,吴慧敏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中最重要的投资形式。由于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因此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途径。

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和智力水平,为形成人力资本做好铺垫。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根据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总和。它具有持续性、非营利性、长效性以及实现收益的周期较长等特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对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会是我国最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者,在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领域起主导作用。

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1.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高等教育在功能结构方面需要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致。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支持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因而对专业人力资本的要求非常高。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力资本对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本存量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本的素质与质量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平台,可以产生许多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等,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突出。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和基础是具备相应的各种技术,因此必须保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正常供给。高校处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运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达到预期效果。

2.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高校会根据产业的转型要求调整专业方向或者增加一些新的专业。此外,政府与企业会根据发展规划主动与高校合作,建立一些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实现双赢。这种互动过程,首先优化了高校的专业结构,使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结构。其次提高了高校的研发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科研成果产品化。

三、新疆产业及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基本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疆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三次产业的产值贡献率及绝对值分别都在上升。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上升,二次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的速度最快,但是新疆的三次产业次序还没有达到最合理的“三、二、一”次序。

从表1可以看出,与东部地区相比,新疆的教育经费投入比较低,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总量偏低。具体来看,首先,高等教育投资水平大大低于东部平均值,新疆高等院校不论总量还是规模都比东部地区小。其次,新疆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新疆的高等教育结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高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不切合实际;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等等。最后,新疆高等教育经费的渠道来源单一,政府是投资主体。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新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已跟不上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成为制约新疆人力资本形成的瓶颈。

四、改善新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措施

1.实行人力资本借贷战略。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人力资本跨地区迁移,吸引人力资本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新疆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应积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支援高新技术产业。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利用后发优势,缓解人才短缺,发展新疆经济。

2.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提供适用人才。首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动适时调整和变化。其次,高等教育要具有前瞻性,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新疆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此外,高等教育要全面培养各类人才,不仅包括研究型人才、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还包括熟练的一线劳动者。

3.创新高校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联合。首先,高校培养模式要顺应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求,要根据它们的变化发展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及时吸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其次,加强高校专业与企业间的合作,高校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变学校内部的专业课程结构,综合考虑产业及市场用人的实际要求,使得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更对口。例如,针对研究生就是要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本科生就是要根据学校自身优势条件,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针对专科或者高职生就是要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最后,积极鼓励高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创建创新基金,吸纳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参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应届大学生的创新项目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大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4]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第4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 工程管理 专业培养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14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LI Yat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a application work.The new training target focus on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own the work skill on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high efficiency.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till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me reform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solve the incorrect recogni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for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0 引言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 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 320 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 985 院校 38 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

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②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③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 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④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⑤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

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更好便于学生实现学校与单位的零对接,培养出更符合建筑业现代化行业标准的T型综合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现代化专业教育改革,避免专业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以BIM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稳定实训基地建立长期校企合作机制;同时加强同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最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实践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更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应用人才。

注释

① 刘帅,姚少臣.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探析――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4(32):127-128.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③ 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2.

第5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

引言

教育是“立人之本”,然而传统教育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绩,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所以需要得到改善。在相关理论中得知,现代化教育提倡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改善教育质量,但实际上因为多种原因的影响,大数据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却容易受到困难,所以为了完善落实大数据教育,需要先了解这些问题,再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一、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对比分析

(一)传统高等教育管理分析

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是现代较为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模式当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依靠教师的主观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知识讲解、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测验、测验结果总结,通过这些方法教师能够明确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完成了教育的本质工作,所以在某种角度上,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方法。但结合相关研究来看,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然而在细节上,因为其在教学当中主要以教师的主观方法作为管理实施渠道,那么主观化的管理势必会受到人必带的误差属性而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浮动,所以有一定不利影响,同时在普遍案例上可见,许多学生在教学当中都表现出了兴趣低下的现象,原因在于传统教育中,学生出于被动条件下,其一切学习行为、思维均随着教师主观信息发展,同时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会围绕课本知识点来进行讲解,而课本知识点多数比较枯燥,在上述条件下加之作业、测验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最终就会引起学生兴趣低下,使其在学习当中容易出现负面心理或者“开小差”,这些现象均不利于学习水平的增长。

(二)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分析

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结合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以及PC端、移动端设备来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包括:大数据技术以及教育改革下的先进教育理念,其中大数据技术是一种具有深度挖掘,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学习”的技术;教育改革下的先进教育理念是一项提倡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思想。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应用当中,教师可以以传统教育管理当中的作业、测验结果以及学生日常的学习兴趣表现为数据,将其导入大数据技术当中,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深度挖掘学生兴趣点以及不感兴趣点,之后依靠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功能,记录挖掘结果,最终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围绕挖掘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挖掘结果中显示某学生的兴趣点在于网络,那么在此条件下教师就可以以网络为背景来设定教学题目,但不可脱离课本知识中心,只设定知识中心的延伸内容,最终教师依照延伸内容,在课堂或其他条件下(依靠PC或移动设备实现)进行教学。在上述分析内容上可见,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围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许多实际案例当中已经被应用,从结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三)对比分析

综合上述两部分的分析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以确认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首先对传统高等教育管理分析内容进行总结: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主要围绕课本内容,通过教师的主观思想来进行教学,从相关案例当中可见,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学生却大多存在负面情绪或其他不利于学习质量的现象,故此说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次对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分析内容进行总结: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主要围绕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挖掘与学习,之后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以其中知识点为中心制定与兴趣点相符的教学内容,再通过引导方式来进行教学,从相关案例上来看,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符,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主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使其主动思考,所以学生没有出现负面心理或其他不利于学习质量的现象,故此说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行之有效,且效果高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

二、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挑战

综合上述分析内容可见,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故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逐渐被投入在实际教学当中,但从教学结果上来看,虽然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其中部分细节依旧存在难点,这也是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的挑战。那么为了提高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质量,需要先对这些调整进行了解,再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因此下文将进行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挑战分析。

(一)学生兴趣收集较为困难

高等教育一般是指大学教育,那么现代大学校园建设面积庞大,所以学生数量较多,同时介于大学日常管理相对自由,学生在非上课时间会自由活动,所以教师很难在课外时间便捷的获取学生兴趣,而在上课时间当中,教师不能为了收集兴趣而占用太多教学时间,所以收集效果并不良好,综合以上两个部分可见,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当中,教师无论在课外、课内时间都很难有效率,且确保准确性的完成兴趣收集,此时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就失去了应有依据,强行应用只会导致表面化现象,难以产生实际效果,此问题在当前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普遍应用中十分常见。

(二)大数据专业水平不足

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当中,大数据技术是其中的核心,此项技术虽然在功能结构上比较简单,只包括数据挖掘以及数据特征学习,但这两项功能的深度较高,所以要完善应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有足够的专业水平。然而在教育领域当中,大多数教师所学领域为科目专业领域以及教学技术领域,而对于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实际操控上较为困难,在此条件下,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无疑受到了阻碍,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善。

(三)教师教学观念不匹配

综合上述内容(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对比分析)可见,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传统高等教育管理当中的观念不适用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但因为传统教育管理实行多年,所以大部分教师的观念依旧停留在传统教育上,此时如果要实行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就会引起观念与方法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传统教师难以理解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观念,所以在教学当中依旧“我行我素”,继续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在此条件下,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的实施无疑“形同虚设”,由此可见传统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简陋

在原则上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除了需要确保观念正确以外,还要重视教学方法,但结合上述内容(教师教学观念不匹配),说明教师观念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存在冲突,而教师观念是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观念错误的前提下,还会导致教学方法上出现问题,但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称其为错误的教学方法,其只是在细节上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点,因此说明传统教学方法较为简陋,在之后的改进当中,应当围绕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内涵观念进行相应调整。

三、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调整应对对策

(一)学生兴趣收集方法优化

在大数据技术条件下,教育单位可以结合网络技术设计学习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在课外时间给学生提供教育、娱乐等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为图书、视频等,此举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兴趣需求,在学生兴趣需求被满足的条件下,会提高学生对平台的使用率,那么在学生使用平台的过程当中,其操作行为是随着自身兴趣需求而定的,此时大数据技术即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习惯,获取到学生的兴趣,并借助自身的挖掘功能,得到学生兴趣的延伸应用,最终将结果反馈至教师即可,这一过程并不会与其他行为发生冲突,所以可以确保其顺利开展。此外,为了尽快增加平台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教师可以在教学末尾进行简单的宣传,有利于平台的推广。

(二)大数据专业水平提高

要提高大数据专业水平,本文建议采用培训方法来实现,即依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之后再选择受训人员进行培训即可,但介于大数据的专业水平要求以及学习难度,本文建议培训的内容可以相对简化,例如针对上述平台应用,可以围绕该平台功能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平台功能,而功能内容基本是固定的,只要学会操作即可,因此实现了简化目的,同时借助培训也提高了教师大数据专业水平。

(三)强调先进教学观念

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到了被淘汰的边缘,因此为了实现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需要强调先进教学观念。具体方法上,同样可以采用培训方法,但在培训内容上需要进行调整,即为了体现传统教育观念与先进教学观念的差别,可以通过案例法举例进行培训,根据案例中学生课堂反应、作业正确率、测验成绩的对比结果,可直观表现出先进教学观念的优势,此时就提高了教师对先进教学观念的重视,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先进教学观念培训。

(四)教学方法改善

介于上述分析,可以充分说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因此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条件下,应当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具体来说,借助上述平台应用可以获取到学生的兴趣点,那么围绕各兴趣点的特征,可以有许多延伸性的发展,例如某学生喜欢运动类的信息,那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围绕运动信息的特征来设定教学内容,此时因为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会更愿意理解这样的题目,相应通过做题也实现了教育目的,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先进教学观念的要求,可以投入到大数据高等教学管理当中。

第6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一、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华丽转身。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的逐渐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不容忽视。

1.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一是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当成单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肤浅,对管理和教学的密切关系认识模糊。二是重管理轻服务,以行政意志支配教学工作的运行,漠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三是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不利于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和内在潜能[2]。四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简单地看做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技术性工作,对其管理育人职能重视不够。

2.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大多比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设置,运行机制也类似于政府部门,按照政府部门的指示和要求规划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办学目标上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思想束缚,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都追求规模大、专业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千校一面[3]。三是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对教师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考核要求等管理统一性、指令性有余,个性化、自主化不足。四是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陈旧,缺乏对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激励,教育教学效率低。

3.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法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形式和手段单一落后。习惯凭传统经验各种指令,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机械地依靠各种所谓规范化、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忽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

高等教育管理相对于其他教育和社会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是促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在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上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教育思想的突破和革新作为先导,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区别,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将高校教育功能重新定位,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二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关心师生员工在情感与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做好“保障性”工作,实现高校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三是要贯彻“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平等民主精神,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差异、思想认识差异、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差异。四是正确领悟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环境,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高校制度性改革的落脚点,是由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转变的根本性标志。一是要摆脱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束缚[4]。按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设置教育管理机构,确定运行方式。二是切实推动“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参与。三是结合本校办学实力和学生情况,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按社会的人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设计专业和课程,突出人才的培养特色[5]。四是建立更为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适当降低教育管理重心,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融合。五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和考核方式等环节给教师以充分的自,以科学而灵活的教学评价指标检验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以提高效率为主旨。一是在落实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尊重师生员工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参照制定高等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才创业,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沟通与纽带作用,及时了解高校教职工的愿望和利益诉求,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7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724

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是教育管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教育管理事业的质量和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教育管理事业趋向于信息化,教育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手段都和以往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不同,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进行调整从而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是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1 我国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内容繁杂但是管理不够精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越来越注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不仅加大对素质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理念,成人高等教育应运而生,并且具有广泛的实施前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范围也在不断地加大,但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并不具有确定性,教学点的设置、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工作都比较复杂,和教育行政部门、兄弟单位接触较多,因此,在管理上和社会机构打交道的次数也比较多;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通常是已经工作或者成家的学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面对家庭、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冲突、协调适应,相较普通高等全日制在校学生而言,职场中所面对的竞争和挑战、生活中所面对的变数要纷繁复杂得多,由此,学籍工作、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的设置、学习成绩考核的方式、方法和时间、毕业环节的设计都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不一定能够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可能需要分具体的情况而定。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越来越繁杂,但是,在实际中,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还更多地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并没有及时地跟进社会发展的潮流,并没有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计划,在面对出现的现实问题,没有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解决,这就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很多适应不良的现象,出现了许多错误和疏漏。

1.2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落后

现今大部分高等教育采用的管理方式都趋向于信息化管理,即通过一系列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系统软件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这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效果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知识水平差异非常大,有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方式仍然比较落后,更多的是采用人工手动方式进行管理,甚至在学生进行报到注册的时候都使用人工登记的方法,不仅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出现的差错率也非常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虽然有一些学校自己开发了一些小型的系统软件并投入使用,但是仍然不能将学生的各方面信息进行一个完整系统的统计,各个软件系统之间也无法进行有效地衔接和兼容,这仍然使得管理的效率无法得到飞速提升。

1.3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结构不够清晰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结构较为复杂,不仅涉及校长等高层领导,还有独立的成人教育学院、各二级学院和其他单位参与其中,管理的职责划分不够分明和清晰。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一般比较系统统一,呈现树状结构,将各种教育管理的职责清晰地分配给各个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则只集中于成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对学生从招生到毕业之中的各个工作和活动都进行管理,没有明确的分工,这就造成了管理中常常出现混乱的局面。而且,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都没有进行统一的培训教育,学历更是参差不齐,这就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对学生的理念指导和教育作用。

2 基于教育信息化视角中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调适途径

2.1 树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些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之所以还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办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信息网络的使用可以使管理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信息传送更为便捷快速,信息资料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传送,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并能够使实践者将具体操作中的经验和意见很快地反映到管理层,促进管理者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激发实践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活跃起来,增强了活力。并且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在这里,可以擦出猛烈的思想火花,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充,学生可以吸取到更为丰富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管理者必须要改变自己原有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和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念。

2.2 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不是一个轻松简单的工作,不仅需要从总体上进行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还要考虑到诸多方面的细节。教育管理的一个中心任务就在于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准确和高效率的使用,是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手工管理力所不能及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必须要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软件有针对性地开发,管理者要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信息化软件技术在开发初期可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其成本与时间呈反比,即成本随着时间的发展是在不断地下降的,因此,不能因为吝惜钱财就不肯投入。

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系统软件的开发前期,必须要对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中学生、教师和具体的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汇总和分析,并广泛地征求各方面、各工作岗位的意见和建议,选择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软件进行研发,从而保证系统软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对成本进行科学的规划,有条件的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保证设计的软件可以取得较为可靠的效果。

在进行系统软件开发的时候,要对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程序进行通盘考虑,对于细节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解决,从开始招生到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从新生入学住宿到毕业离校等方方面面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要考虑清楚,必须要有清晰的管理思路,从而保证系统软件内容的一体化、结构化和网络化。

2.3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信息软件操作能力

通过设计合理的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对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系统软件也要通过管理者进行操作和维护,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必须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管理者对信息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断地对软件进行更新换代,提高软件对社会和学校形势变化的适应性。同时,还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管理措施能够顺利有效地实施下去,从而保证达到优质管理目的。

3 总结

现如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信息技术依赖越来越大,教育事业的信息化气息也越来越浓,因此,必须要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调整,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扩充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天士.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2]胡海云.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4).

[3]邹新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

第8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传统高校管理的弊端逐渐显现,急需改革,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以及伴随高校功能扩展而出现的各种不适应,这都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利用。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政治化、功利化、产业化等各种不良现象与问题,本出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问题,从多个视角着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最后就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自建国以来,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了发展最快、最繁荣、最稳定的时期。其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并且历史性的发展特征明显,这在其教育体制的调整、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思想的自主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然而,一些不得不引起人注意的问题及现象依然存在。

 

就如福斯特曾经所说的,不愿有真正的教育相关联是当代教育管理理论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商业管理和公司理论是其理论的主要来源。以上我们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产业化、功利化、政治化等问题展开了探讨,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仅关注管理的普遍性和理论的“普适性”,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特点,致使其判断与决策出现错误是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及本质做到精准的把握是对高等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的首要任务。

 

一、求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

 

1.学术性组织是高等教育组织的本质,它是一种“独特的专业组织”,其围绕学术这一中心活动。高等教育组织的一个特征是对科学知识及方法进行储存和传播。高等教育组织对取得成就获得认可的知识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教科书中,专门知识在大学所有的知识中,占据着重要的支配地位,而而大学组织则是以专门知识为中心而后动的。

 

学术工作简单而言就是对知识的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及应用。就整体而言,与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及大部分非赢利性机构不同,创新学问、培养人才及传递文化是高等教育组织所承担的主要责任。人才、文化、学问这些概念都与学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高等教育组织中“学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2.求真是学术追求的目标。

 

对客观世界的本质进行的探寻和印证即为求真求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都求真的“真”进行理解,其一强调认识的真,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事实进行澄清,对错误进行纠正。

 

人类所有的认识活动都是从怀疑开始,力求坚持理性,以批判的视角来最终达到求真的目标的。它的开展需要有宽容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自由地探索,同时又需要有公平的制度,进行独立的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质疑的态度、独立的人格、求真的意识及宽容的心态。

 

其二强调态度和精神的真,具体而言就是坚持科学的信念,并且是一种伴随学术发展始终的信念。因此,求真不但是惟一能够实现对世界做到科学把握的方法,同时也是科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坚持的精神与态度。在对真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及面对真理时,人们需做到将自己完全忘记的地步,不管面对怎样的真理,都要接受它,并做到热爱。这些是追求真理必须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需要具备的素质。

 

二、推动人性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所在

 

以主体活动作为依附载体是所有具体管理活动的性质,同样高等教育管理也是这样,它主要为高等教育提供服务。因此,对教育的本质做到明确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做到掌握的前提条件。

 

1.教育以育人为本质。

 

教育是从直接生产的过程中独立而出来的,从此之后,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育一直高举的旗帜,并且一直将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作为自身的责任,将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高尚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坚定的说,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教育永久的历史使命。教育这种崇高的历史使命,为我们对教育进行精准的定位做下了可靠的铺垫。同时它也决定了教育必定是一项永久而神圣的育人事业。

 

2.引导建构和发展完备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

 

为人性塑造提供服务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的目的。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从人性的视角来看,教育则是培养新人人性的活动,塑造人性应该被作为教育的天职,而对教育成败与否进行衡量的根本标尺则是人性。因为以主体活动作为依附载体是所有具体管理活动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人性的养成是教育管理的惟一目的。

 

有效的实现教育人性养成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而实现对人的培养、教育和改造则是对人性做到正确认识,并以人性的要求而实施高等教育管理力图实现的最终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教育人性养成目的的实现。因此,对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发现及引导构建和发展完备的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的本性所在。

 

三、进行高等教育管理所需的人性基础

 

对于人性的不同理解是对各种管理形态进行区分的标准。商业管理以赢利为目的,行政管理以追求效率和民主为宗旨,而高等教育管理与这二者均不同,显而易见这都是源于对于自身所辖范围内人性的不同理解。换句话说,不同的管理形态源于对人性的不同假设。那么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怎样的人性基础呢?其前提是必须与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与本质相符。

 

经济人、政治人、工具人与高等教育管理求真的目标不相符,与教育的本质育人也不相符,更与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引导建构与发展完备人性不相符。因此,知识人的概念被提出,它与政治人、经济人和工具人是并列存在的关系,它的任务即是对知识的传播、应用及创新,而目的则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它的发展潜能很大,并且具有可塑性,以完善自身为追求追求,最终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引导构建和发展完备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而知识人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大胆的做出了猜想,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合理人性基础的是知识人。

第9篇: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属、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新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涵义

1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属、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的自身管理体制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它既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也包括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权限、投资体制、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是国家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机构设置、相互关系和责权划分的制度,主要是明确由哪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进行统筹和决策、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责权利如何划分以及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对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等。其最主要的作用及意义在于:明确的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在实施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能。相较各个高校这些子系统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大系统,它决定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直接支配着高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政府或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的内容相应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中央)与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权限方面的分配与安排,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如何实现合理的安排:二是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关系,即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社会怎样积极参与、高校如何自主办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协调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关系,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建立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教管理体制。

从微观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有关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改革前,高等学校及其机构的管理机制基本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对口(一般由对口的职能部门,如各级教育部门统管),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封闭性特点,导致高校缺乏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开始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既能适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对口管理需要,又具有一定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能力的内部管理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结果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加入WTO后,如何继续深化高等学校及其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政府、社会及各高校之间的关系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时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环境要求的,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有利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离不开两个背景: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其二,权力比较集中的政治体制。这两个背景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集权。不可否认,这种受集权影响巨大的高等教育体制曾经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新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高校的行政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过多的问题,许多高校不是因岗设人,而是因人设岗,各院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此外,高校的主要中层管理岗位,通常都是职教相兼,对科研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两肩挑,大部分人员由于分身乏术而有所偏重,这样既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保证,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工作的高效与有序。

第二,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部分中层管理干部“职与教”相兼,一方面,作为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要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接受监督和检查,使得制订者本身也是执行者,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监督无法保证,工作难以展开

第三,竞争机制不科学。

无论是高校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由于缺乏科学的竞争机制,奖惩不及时,报酬不合理,激励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得过且过,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1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首先,必须加强院校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

自20世纪90年代始。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在我国蓬勃兴起。大量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通过协议就教学、科研等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在合作中力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最终双赢的目标。这种办学模式由于能实现校际间的资源互补,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追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合并,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长远来看,高等学校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办学模式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仍应大力推行。

其次,有必要继续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把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实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二十年来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大学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是,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的状况仍不理想,比如高校招生、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教职员工科研项目的评定等方面仍无自主权。因此,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继续坚持和壮大的重要内容。

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我国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将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计划性、指令l生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一直信奉“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现在,这些落后的、旧的观念必须加以扬弃,取而代之的应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从而使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的教育管理模式等满足全球化、国际化的要求,达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之目的。

其次,转变政府部门的职能。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一直以政府行政机构设置模式为榜样,政府对教育管理干预过度,学校自主权过小。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尽快转变相关职能,“下放”相关权力。政府如不能做到政校分离,从繁琐的事务性管理中退出,高校的自主办学也就无从谈起。政府也就没有教育国际化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脱离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仍是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保障与基础,政府主要履行宏观的、全局性的、指导性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在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程序更为公开、更为透明: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事务性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自主权等。

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