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Research in view of grid management to 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Zhang Xiaoqin, Chen Jiansong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Foshan, 528225,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insufficient of 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ext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gridd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and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grid management used for 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and built the 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grid management. The text offered a new direction for 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grid management;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1 目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效果欠缺层次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对物流专业定位比较笼统,大都旨在培养综合性、全面性的物流专业人才,对物流岗位技能点的侧重和定位还不够清晰,人才培养的标准也不明确,因此高职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盲目性、分散性,缺少针对性,造成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物流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匹配程度较低,从而导致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1.2 课程设置不具备动态性和敏捷性
物流行业处在一个动态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其中涌现出来的物流信息技术更是层出不穷,比如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这势必要求物流从业人员掌握。而当前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往往比较滞后,一些新技术在社会上应用很长时间后学校才开始着手教学,使得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物流行业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因此,如何让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紧跟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给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挑战。
1.3 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缺乏定量标准
目前高职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模式尚未多元化,很多高职仍以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为主,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或教师,造成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不能很好地衔接;二是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虽然有些高职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如何更全面地衡量这些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否构建一种相对量化的评价体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职在构建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2 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网格以分布式系统为基础,借助共享、虚拟、反馈、协同等机制和手段将分散在网络上的信息存储、信息计算和信息分析能力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和共享,进而满足人类在巨量资源配置和大型管理活动中对信息的需求[1]。
网格化管理是指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资源。与传统管理思维相比,网格化管理在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依靠制度、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对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早发现、及时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解决,有助于对组织资源进行整体、全面的管理[2]。
所谓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定专业目标岗位群以及岗位技能水平,将每一个岗位按照不同维度的岗位技能水平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构建一个立体网状的职业技能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职业岗位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网络坐标,表明该岗位所需要的最佳技能水平组合。同时,网格之间与社会需求的最新动态产生信息交换,进而影响到岗位技能的最佳水平组合,在此基础上,学校有所侧重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3 将网格化管理用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将网格化管理应用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既可以发挥其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的能力,又可以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层次化
现代物流的综合性很强,它涉及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所以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无论知识体系还是技能构成都应是一种立体网状的体系结构。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以此为基础,建立一种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网格化管理体系下,高职通过调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设定物流职业岗位群以及岗位技能水平,将每一个物流岗位按照不同维度的岗位技能水平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构建一个立体网状的职业技能体系,从而培养出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物流专业人才。
3.2 动态化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多种教育资源,其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效果,都应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个网格化管理系统能够动态地管理各网格节点的资源,并为资源配置提供可能。基于此,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构建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动态地衔接起来,以此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以及评价机制,达到整个系统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工作的目标。
3.3 定量化
在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用定量的方法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是目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网格化管理正是从定量的角度,探索在整体上解决整个系统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等问题的有效方案[3]。因此,网格化管理的理念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的有关定量数据,应用仿真技术,可以为高职物流专业的每一种岗位建立一个相对最佳的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使高职进一步明确物流专业定位,科学设置动态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培养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物流人才,这也是网格化管理的优点所在。
4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的基本要素,结合网格化的有关理论,本文构建了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4.1 建立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
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的建立是构建高职物流专业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与保证。所谓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就是指将物流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各类技能点细分为若干子技能点,每一种物流岗位对各类技能点及其子技能点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侧重,从而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立体的、网状的、系统的职业技能体系。
4.1.1 将物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能力水平梳理为若干职业技能点
目前,很多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就业对口率比较低,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对物流职业岗位群及其技能水平要求缺乏明确认识,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丧失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得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专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匹配程度较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进行设计。物流职业岗位群的确立,必须通过调查社会及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不断更新每种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4.1.2 确立每一种岗位所需技能水平的侧重比例,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
确立每一种岗位所需技能水平的侧重比例,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向物流行业的专家调查。所有的侧重比例之和为100%,然后选取若干样本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找出物流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最佳的技能水平组合,从而展现出网格化的职业技能体系。另外,也可以通过调查数据,利用仿真技术建立一个系统的网格化管理平台。
4.2 建立与更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建立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述,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和职业技能水平,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形成的一个动态体系。它能够随着社会和物流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一个动态的连接机制。当前,部分高职物流专业开始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并开展教学,这正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新的一种表现。
在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要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中呈现的各类岗位技能水平以及网格结构,使得人才培养标准更加具体、明确。
4.3 完善人才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过程是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人才培养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两部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取得了有益的进展。在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完善人才培养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4.3.1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方面,要把握好专业课程开发的侧重点以及侧重比例
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基本大同小异,学分、学制基本相同,缺少科学、合理的依据。在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根据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呈现的结果,有侧重地开发物流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并通过不同的学分比重来体现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的侧重点。
4.3.2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方面,要做好与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施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在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不仅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双证书”制度,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等措施,还要根据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在表现形式上,实践教学的设置重点要和人才培养标准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相衔接。如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班型,或通过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同的学时数等来充分体现网格化职业技能体系的侧重点。
4.4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其评价与反馈属于终结性评价,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网格化管理在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将制度、行政和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对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解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高职物流专业通过实行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校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变化动态地衔接起来,可以及早洞悉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在网格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要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馈机制,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反馈系统。不仅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要将企业、家长等角色共同纳入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馈中,以便从多个角度形成一个多向的反馈系统。
参考文献
[1] 郑士源,徐辉,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1-7.
关键词:
“财务管理”即理顺企业的资金运动周转程序、协调并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综合性经济工作。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扩展、深化,国内企事业单位同国外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中国加入WTO及与世界经济的逐渐接轨、融合,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的财务管理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受到国家重视。1998年教育部在对原会计学、工商管理、金融等专业调整的基础上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多数院校均已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或方向,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对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中缺少专门从事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虽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企业中一直存在着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概念相混淆、企业会计职能机构与理财职能机构功能不明确的问题。只是自上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国际先进财务管理观念的不断引入,企业科学财务管理活动才受到关注,一些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逐渐从功能和职责范围区别于原有财会部门,并配备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
就目前社会对于专门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来看,根据一项调查,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普遍较高。各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要求一般学历在本科以上,与学历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人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人才需求年龄结构偏高,30岁以上人员需求量较多,对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需求较大。①总体说来,当前我国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普遍偏重于对人才经验、能力的要求。
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更需要的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原菲利普莫里斯(中国)投资公司销售部财务总监金向东表示,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一方面是低级财会人员的过剩,另一方面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严重缺乏,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在外资企业仍有那么多外籍财务管理人员的原因—因为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高级本地财务管理人员。中国入世后需要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公司融资、合并、上市及收购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人员。②
从上述对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然而当前我国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不明确。教育部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等文件中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都与之大同小异,表述基本相同。能够培养出这种宽口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固然是好的,但一方面,各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实力、专业建设情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学生本科阶段知识面窄、经验不足,不能够、也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此外,就我国目前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状况来看,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企业需要的只是能够从事基础性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专门财务管理人才。本科阶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化,说明了我国大部分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不完善,未能契合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待完善。与宽泛的培养目标相应,专业课程设置总体看来较为繁杂,跨度较大,不成体系。由于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责不清,且财务管理必须有会计基础,所以大多数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会计学的专业课程为基础,加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再加设管理学或金融学的有关课程制定的。就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来说,课程分割过细、过专。如把财务管理课程分成了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商业企业财务管理两门课程,后又把财务管理课程分为企业资金管理成本计划与控制、企业收益管理学、投资决策与分析几门课。③此外,课程间内容上交叉重复。如前所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诸如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为例,经统计两者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具体表现在六大方面:管理会计课程预测分析中的资金需要量预测与财务管理课程筹资管理中的资金需要量预测有重复;管理会计课程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的资金时间价值计算与财务管理的相同内容有重复;管理会计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与财务管理课程内项目投资管理的教学内容有重复;管理会计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与财务管理课程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主要教学容有重复;管理会计中全面预算的教学内容与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重复;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相关内容有重复。④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细、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且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成才。
三是不重视实践环节。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应用型学科,然而目前各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实习重视不够。现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采用ERP软件,然而许多学校却并未创建专业实验室,有的学校虽有实验室,但开放时间不长,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课时不足,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过去会计学专业的教师,缺乏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经验。此外,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 的核心工作与商业秘密,因此很少企业能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真正实习的机会,这使得学生的实习也成为一种虚设。与国外相比,我国还缺少财务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系统。
四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学科前沿发展和实践的学科,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教师都是之前的会计学专业教师,缺乏对于本学科学术前沿的了解,且未从事过相关工作,缺乏对财务管理实务的经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采用先进的教材,也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
五是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理应较会计专业学生素质高,但绝大部分高校招收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分数比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分数低,大部分学生也因考不上会计专业才选择学习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十分清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不重视本专业的发展前沿,也不关注国家政策和财经动态。
综上,我国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还十分不成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而国外已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专业、职业化发展,在这方面我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现阶段提高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上文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要加强专业、学科建设。首先,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合理设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层次的培养教育应致力于基本财务观念和财务管理技术的训练,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从事基础性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专门财务管理人才。其次,应合理设置课程。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应根据“够用、管用、前沿”的原则设置专业理论课,注重对学生的通才教育。最后,要重视实习、实践环节。本科阶段要重视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多采用案例教学,实验课课时分量应有所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增长,并设置专职实验指导教师。此外,学校应重视财务管理的科研,学习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与理念,并多开展调查研究。
2.加强校企合作。财务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企业应多关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主动与学校合作;学校也应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企业与学校可采取委托培养、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进行合作。
3.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科阶段,学生首先要打造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多涉猎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以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还应多关注国家政策、财经新闻和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状况。此外,学生还要掌握好英语、计算机等技能。
① 参见甄国红、胡学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来自吉林省数据,财会通讯,2009年第11期。
② 转引自陈杰: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关键词】职业能力 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各类企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与各方关系日趋复杂,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据前程无忧和ACCA联合开展的《经济危机下中国财会人才就业状况调查》的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时候,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被雇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调整其财会管理队伍,加大财务管理对业务方向的干预和指导。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式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高校必须搞好财务管理的教学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
一、职业能力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个部分。职业专门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关键能力,与纯粹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于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促进职业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人才应该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应用数学等专业知识,其专业技能一是职业技能,包括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相应的岗位技能资质水平等。二是管理技能,包括对人、财、物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技能。三是协调技能,学会与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员工以及企业其他各环节的配合技能。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创新和周密的思维能力,三是工作能力,四是崇高的道德素质。鉴于以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考虑,财务管理人才应该在培养目标定位、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主要环节
贯彻“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思路,考虑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将财务管理的教学沿着内容如何讲授---过程如何体现--形成何种变化这一主线总结为“六讲”“三式”和“四变”。“六讲”即课堂讲解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要点、讲疑点、讲思路、讲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学弄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实行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三式”即: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这样形成 “四变”,即变单项灌输为双项交流;变简单作业为复杂作业;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变重视记忆训练为原理应用。具体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环节包括:
1.教学主体设计
课堂教学中推进“双主体”模式,即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处于主动地位,在课堂中经常角色转换,相互提问,相互沟通,互为朋友,互为师生,达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完美统一。
2.教学理念设计
紧紧围绕财务管理人才职业专门能力的培养要求,确立“重在实际运用、贵在能力素质”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指导思想。通过介绍背景知识、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课堂师生互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能够在企业实务工作中熟练加以运用。课程采取“分层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本科生,在教学内容构建、教学重点布局方面加以重点区分。课程教学除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更强调其实际运用及财务管理前沿知识点,即要求学生掌握货币时间价值、风险衡量等基本原理后,按知识模块把握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课程讲授中注重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尤其注意处理好与管理会计等课程的交叉重复内容的安排,将本量利分析等放在管理会计课程中进行讲授。
4.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程紧紧围绕财务管理人才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针对学生毕业去向,或者考研,或者就业,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增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或考研的内容,对教学内容加以扩充,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达到会计师应具备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打下扎实基础。
5.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研、撰写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论文,开设财务管理实验。针对财务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选财务管理实务案例,在课内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6.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
课程教学中注重将基本理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同贯彻规范相结合,将课堂讲授与网络现代化电教媒体教学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相结合。实行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适当运用主题演讲、辩论赛、小组调查和案例讨论式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人风采的“我所理解的企业财务人”主题演讲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作用,又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达到交流思想、互通有无、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实现理论课教学的升华。结合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这个重点内容,以辩论赛形式组织讨论。讨论时,将学生分为正方(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反方(利润最大化),并选出学生评委,进行辩论赛。在讨论企业各种筹资方法的具体运用时,采取小组调查和上台演说的形式,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各组分别设调查分析者,报告撰写者,上台演说者,各组选出评委和教师一起评判各组的调查分析效果。课程教学每章都应设有导入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内容讲授,其间及时穿插相关案例,每个重点章结束后,由学生上台进行总结交流,再由教师加以补充修正,最后留出课后思考题。这样既锻炼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又加强师生互动环节。课程考核方式应采用平时考勤、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了财务管理学习网站,多个教学平台的综合运用,提高了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
三、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及其改进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感受与反馈。为了解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好地深入开展财务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我们对08会计本科专业学生进行了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状况的凋查和分析,旨在得出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财务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本次调查时间是2010年5月18日,调查对象是08会计本1、2班学生,调查人数为90人。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很高
绝大多数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感兴趣,占91.14%,表明能否很好掌握某学科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60.76%的学生喜欢某门课最看重的是其可以学习很多知识,17.72%看重教师讲课生动,21.52%看重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个因素。学习这门课程8.74%的学生要求是对财务管理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13.92%要求能理解掌握财务管理知识,有77.34%的学生要求是能运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企业实务问题。尤其现阶段对于考各种证书有70.89%认为很有必要。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普遍比较务实,注重自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状况较好
上课时,有80%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课,81.01%的学生会做笔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83.54%的学生会选择上网搜索或查找相关书籍或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加以解决。除了上课讲的内容外,有65.82%的学生会去自学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对日常学习有73.42%的学生有计划,对待考试有60%的学生认为是靠平时积累,有36.71%的学生属于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学习状况较好,从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难看出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判。
3.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评价尚可
有70.89%的学生对课程教学中引用的相关案例感兴趣,对课程中的小组调查作业和学生上台总结重点知识分别有59.49%和67.89%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增强自身能力,数据表明这些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增强实施效果。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今后应继续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期末成绩由“一考独大”改为综合评定,平时成绩的比例适当加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避免考前突击应付了事。在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上,教师应针对财务管理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充分体现财务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孙德美.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OL].202.207.96.
9/open/jxyj/jxyj_6.htm
[3] 彭云.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 [J]. 消费导刊,2007(8)
[4] 李.顺应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深化财务管理教学改革[J].科 技促进发展,2008(5)
本文是河北省高等学校2010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2010325。
作者简介: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320 [文献标识码] B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实要求来看,本科四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达到“高级人才”这一层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既达不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不了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需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西方教育思想的介入、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迫切要求深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
(一)突出就业能力培养的导向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并且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理财人员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应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财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性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遵循财务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意识的创新、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的创新。
(三)强化专业应用性特色
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理财人才。按照“重视基础理论,尊重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总体原则,需要动态优化课程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不断微调,课程体系应该不断改革深化,以适应市场环境对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基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如何培养”是培养手段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和保障体系等。将就业与人才培养放在一个系统中规划,在教师选聘、课程体系设计、仿真实验环境营造等方面坚持高标准和高质量,努力在社会上产生品牌效应。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的“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全面的面向岗位一线的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现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在奠定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活动,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和深度合作。
在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要求从时间上、空间上、知识体系上、管理手段上、人财物安排上做到“四个协调”:即能力、知识和素质相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协调;分散训练和集中考核相协调;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相协调。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对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充分调查研究,学习与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初级专业课+中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设计重实践的柔性化课程体系
现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尽合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课程体系的系统改革,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注意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免完全按照岗位设置课程。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选课的柔韧性、知识与技能更新的弹性以及贯穿全程的实践意识与能力的训练等。通过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开辟广阔的知识视野;增加计算机、英语、数学等应用型课程以及实验性课程的数量,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财务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拥有的资源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注重学生文案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手段,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形成立体化、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需要从事现场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是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财务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实践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等。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建立“基础训练、课程单元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五个训练层次相配套的实验训练课程体系。强化实验训练内涵建设,既有手工实验,又有计算机训练;既有课程专项实验,又有沙盘综合技能实验;既有角色模拟体验,又有岗位真实实践,呈现出多样性的特色。同时加强实践过程的监控,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
(五)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复杂多变的格局,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模拟和仿真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但其只能解决感性认识问题,与具体实际应用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案例的取材、制作和更新来看,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学校和学院需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搭建良好的信息与工作平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多途径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校内的综合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到现场企事业单位实际从事相关岗位业务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同时聘请现场理财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讲授、创业课程的讲解、实践课程的辅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等。
(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推动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教学内容,增强其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其次,要引进一批既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如讲师+理财规划师或财务分析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税务师)人才,改变那种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片面做法,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面授教育”,具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用于课程教学的能力,迅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协调发展的培养规格、促进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制度、教育评价等。需要我们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研究“立足地方、择业为主”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3)
[2]宋素娟、王宏.基于“卓越计划”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连锁经营管理是将先进技术及创新理念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的每个部分及每个环节都需要与之相匹配,例如:经营模式、销售管理、经济管理及技术管理等。要是要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促进及提高这些方面的发展,就需要培养一些相关专业的相关人才,并具备扎实而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操作技术。因此,运用连锁经营管理的形式来培养先进人才就成为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代进步的需求,鉴于这种情况连锁经营管理就是尤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只有坚持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及为社会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先进且新型的人才。现今,我国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及高技术与高素质人才不足等现象,这些都是我国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所以,连锁经营管理要想在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发展及扭转,就需要在市场的需求及发展情况实践中摸清连锁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弄清其发展情况的现状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素质。以下就分析连锁经营在市场实践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现状。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对不同形式培养的不同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伴随着这样的需求,如今社会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备受大家的关注与使用,例如: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连锁经营管理是以一种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内容,这些内容也都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制定与计划。所以,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即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及市场的发展需求,也有助于培养人才及缓解人才就业压力,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次,现今的市场也是一个缺乏专业人才、素质人才及全面发展的人才市场,然而,连锁经营管理正具有这样特点与特质,其的人才培养正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成为市场发展中必不可少及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最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的高校、高职、专科等高校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就会呈现出学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于是,其学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借鉴这种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可以运用“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并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实际情况,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就在市场的发展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
二、分析现今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鉴于新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了解到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与差别, 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素质也远远差于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数量也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其主要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形式欠缺。目前,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例如:有大家都常见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同培训公司、培训企业、企业连锁及企业机构合作等培养模式。从各方面来看,这还是呈现着方式单一且连锁机构较少的现状,单从这几个方面讲不仅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还带动不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只局限于专科及职业高校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也有局限,明显就呈现着分配不均的现状。然而,这些现状对于不断发展且逐渐增长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来讲,是远远满足不了其的需求及也不能使人才培养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2.人才培养的专业计划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工作方面,一个对准目标的计划与方案往往是成功的基石与重要保障,只有坚持这种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就连锁经营企业人才需求的形势来看,其是多样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也包括计划管理、设计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技能管理及运输管理等等。但是,在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知识技术不过硬、培养方向不明确、技术培养不成熟及专业素质不高等现状。当把这些专业人才推向市场中进行实践时,就会导致人才专业技术不过硬及半生不熟的状况,将这样的人才运用到企业中就会表现出一种凡事都不会做,或是只会做一半的情况。同时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呈现着另一种趋势,就是培养人才的方式太过于急,或是学习的范围太广泛等,这样的培养形式毫无疑问就导致人才培养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总之,目前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缺陷且不符合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面对这些现状及现实情况,就需要采取一些先进、科学、新颖的方式方法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并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企业专业布局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探索,才能有效的、科学的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充满前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沈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
[2]徐志群,施中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8).
1.课程定位的目的
目前,我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数增多便无形加大了学校保证毕业生质量的难度,企业挑三拣四的情况也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困难。在众多的地方院校还出现了大同小异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化,课程定位的不明确性,教学内容的重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实践能力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地方性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旨在于为当地中小企业培养既精通管理知识又能统一大局、管理公司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一味地沿袭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不知创新,那么地方院校将丧失自己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深入研究当地院校工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是保持自身优势的明智之举。
2.科学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自身教育特点,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改革计划,明确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层”“业务层”“职能层”和“战略层”四大层次。在“基础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可分别设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管理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基本主干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最高端即“战略层”设置“企业战略管理”这门主干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力,对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战略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领导和创新的三大能力以及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三大职能,有助于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与过去的对比
过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快,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要求却越来越高,自然,当地院校毕业的大多数毕业生被排斥。而企业由于发展的需要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敞开大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了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市场越来越重视营销人才从而使管理类专业主体逐渐向销售集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营销这个岗位,少之又少的管理类岗位只留给了工作经验多或是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而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如今,经济的发展,使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可否认,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2.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好就业形势,很多就业准备生不禁要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生的“早餐”在哪里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主要可包括三大方向:一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二是国内外的大小型企业;三是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三大方向也可分别归类为常规型工作岗位、实际型工作岗位和研究型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毕业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在国内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出国深造也都是不错的毕业打算。
3.工商管理专业可拓宽的就业方向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 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关键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引言
近年来,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广西拔地而起,这使得广西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解决广西财务人才需求问题的简单而快速的方法是:企业与地方性高校合作,培养当地企业所需的财务人才。为了使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用人单位的需求接轨,本文将调查广西中小企业的用人要求以及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如何才能使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广西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去A学院的商学院参观考察并与校领导交流,去B学院的工商管理学院参观考察并与校领导交流,与B学院部分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给该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他学院均通过官网以及电话访谈的方法了解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通过求职网上的相关信息找出现在广西用人单位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现状。关于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主要是从各类求职网站上搜索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
二、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广西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
本文将通过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呈现出目前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广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找出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广西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存在的问题。
1.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本文选取了广西的4所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研究。这4所学校的资料整理如表1所示。4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相同的地方都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由此可见,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能够仅仅地把握住了应用型的主线,培养目标与学校类型符合。经过资料整理可以看出,培养方式都是经过授课方式和实践环节组成。授课方式中,4所学校都注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其中授课方式中的实践授课由授课教师自主把握,根据调查,这4所学校的专任教师会在做练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中灵活选择方法进行授课。这4所学校的实践环节都包含了见习、实习、实验室模拟训练等。
从表2可以看出,访谈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存在不足之处。就算是专任教师也认为自己只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调查中,更是绝大多数人(90%以上)认为自己的实践经验不够,具体表现为不懂得进行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的时候无从下手,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不上等等。
2.广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的要求。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为:做账,基础数据管理,税务管理,监管公司资产安全,做好公司经营预警分析等。职业道德则的要求为:爱岗敬业、保密、团队合作、耐心、诚实守信、有原则等。职业道德这方面最为重要的是爱岗敬业、保密、团队合作。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高校的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3.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对接现状
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尚未满足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后,很多人并不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不能顺利地接手工作,而是从零开始。应届毕业生到企业不能适应,将会耽误企业的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能有效地对接,是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与企业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4个方面。
1.学校层面的原因
人才供求矛盾最突出的原因是学校,具体情况如下文所述。
(1)践教学基地层次单一
在访谈中,每所学校的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说明自己所任教的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层次单一,而层次是由数量和质量引起的,所以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少之又少。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为谁培养人才,或者意识到了也难以实现与企业的合作。
(2)培养目标不明确
很多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研究型重点高校的培养目标相似,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不符,使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以及教师的授课都是模糊的。虽然本文所调查的4所院校都能把握住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但通过表1可以看出,D学院的培养目标描述得不明确,只是说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并无具体描述什么类型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可见,不是所有的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是明确的。
(3)对教师的管理缺乏弹性
在访谈中,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缺乏弹性。尤其是年轻老师表示自己的实践经验不足,想去企业实践但由于条件所限,往往不能实现。比如很多年轻老师都认为,学校课时多,没有时间,就算学校把课调整好了,但是学校给予教师去企业的时间很少(约一个月)。专任教师去企业实践后,收入没有保证,经济不稳定等是限制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原因。
2.企业层面的原因
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往往期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对人才的招聘亦是如此。目前,很多企业招收实习生的待遇非常低,有些甚至是零待遇。而企业分配给实习生的工作大多是打印、复印、送材料等。原因是企业认为实习生在企业的时间不长,为保密,不愿意把稍微重要的工作分配给实习生。
3.教师层面的原因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一般具备研究生学历,我国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比较欠缺。如果专任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话,专任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比如表1中提到的授课方式是讲授+实践授课,但是如果专任教师本人没有企业实践知识,就很难运用练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授课。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能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分析企业的战术或者是战略。
4.学生层面的原因
经过高考洗礼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中,长期以来为了高考而压抑的天性在考上了大学只求不挂科的思想下,终于得到释放。目前,很多学生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属于文科性质的专业,不用去学,考试前突击性地背一下就可以过。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够。
四、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学校层面的改革
为了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现有效对接,学校层面的改革刻不容缓。
(1)丰富实践教学基地的层次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目光不仅仅聚焦于校内,还应该放眼看校外,勇敢地走出校园,与各类型的企业合作创办教学基地,既增加教学基地的数量也提高教学基地的质量。为了丰富实践教学基地的层次,企业可以多派教师去与各种类型的企业接洽,并商谈合作办学事宜。
(2)明确培养目标
目标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前行的指南针。目标明确就等于选对了方向,这样才能在方向的指引下顺利前行。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3)对教师进行弹性管理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培养适合本地区用人单位的人才,需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进行弹性管理势在必行。具体做法是: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让教师为自己量身定做工作计划和实践计划,学校支持并鼓励教师实现计划。当然,能够让教师免除后顾之忧的前提是在教师去用人单位实践的过程中,要解决教师的经济问题。
2.企业层面的改革
企业除了获取利润的根本目标外,还需要承担其他的社会责任,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鼓励企业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共同创建教学实践基地。为了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共赢,创建合作基地时,可以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比如,为防止商业信息泄露,可签订保密协议条款。企业层面的改革,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如果能给予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创办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或者荣誉称号等),相信校企合作将会更快更顺利地进行。
3.教师层面的改革
教师层面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可以改革我国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可以让研究生在一年级的时候修完理论课程,二年级开始到企业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每个学期回学校汇报一次毕业论文的进展程度并做工作报告,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回学校参加答辩和做一次完整的工作报告。另一方面,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后,增加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并让教师经常到企业进行调研,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者兼职等。
4.学生层面的改革
学生层面的改革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改革我国的高中教育模式。高中课堂中,v授的同时,增加实践环。第二,对大一新生进行各种专业教育,让他们明确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财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仅要有深厚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财务管理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广西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旨在为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广西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具体的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傅颀.财务管理课程(ACCA)教学范式改革初探[J].会计之友,2011(5).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课题来源:武汉市教育局课题“基于能力视角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313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6月3日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必然要求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在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往人才培养定位是按照理论和学历教育层次进行的分类,通过分类将大学分为研究型为主的学术教育,技术型的高职高专教育,所谓应用型则介于研究型和技术型大学之间,简单理解为理论和技能各占一半的教育。从全球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特别是实体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来看,高等教育结构基本上是“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在实验室、科学院从事基础性研究,80%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创新岗位。如瑞士18%是学术型人才,82%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德国20%是学术型,80%是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结构。我国正相反,不少地方高校定位于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既低于985高校,也低于高职院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简单将学历教育层次进行划分,没有把应用型本科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考虑,相反应用型技术大学应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各种资源,力争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管类专业,在地方经济建设、现代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实践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但在制订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的现象,通过把人才培养定位为能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人才。而应用型本科要求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突出,实践教学不能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没有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分阶段开设实践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基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机融合起来,协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关系、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关系、课堂实验和校外实训的关系。以构建主义教育理念,注意分阶段开设相关实践课程:
1、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实验阶段。学生初入职场,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为专业基础性工作,从事工作内容为简单、单一工作,如出纳岗位、会计岗位。随着工作年限、经验的累积逐步走上财务管理岗位。针对这一现实,在基础实验阶段以会计、出纳岗位工作内容为依据,开设相关岗位实验模块,如凭证处理、电算化操作等课程。
2、第二阶段为校内综合实验阶段。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和公司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以财务决策为核心方法,围绕公司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和风险报酬等基本理财观念,全面阐述财务计划、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并着重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营运管理等三大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重点内容,校内综合实验,开设如证券投资实验、项目投资实验等实验,以满足学生综合专业知识的需要。
3、第三阶段为校外顶岗实训阶段。校外顶岗实训能让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强化专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岗位操作水平,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实训岗位,学生可以通过校外顶岗实训实现岗位认知、岗位流程、岗位内容、岗位标准等学习,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打下基础。
4、第四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阶段以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报告)的工作,要求学生能运用四年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对岗位的要求,相对独立完成工作并进行一定科学研究,能体现出学生专业水平、技能水平、科研水平。
5、第五阶段为课外素质培养阶段。课外素质培养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重要环节,通过军事训练、技能比赛、暑期实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专家讲座等来实现,塑造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人格。
三、教学方法创新,全仿真全岗位实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项实验部分占财务管理本科实验主要部分,课程实验与综合实验存在内容交叉,同时在综合实验中以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为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一些资料完成对某项实训内容的掌握,模拟的效果不理想,只能说是模仿,与真实岗位的实训相距较远。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实验建设中构建全真岗位虚拟企业财务综合实验平台(VBSE),VBSE以课程的理念,颠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托用友集团真实的ERP管理数据流,用企业培训的形式,展开全新的教学平台建设。让学生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及单一的教学实训模式,打造出一门让学生“动”中“学”,“学”中“做”,在环境中体验,在对抗中思考,在行动中认知,在组织中协同的新型实训教学课程。课程中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部门与岗位的系统模拟,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训,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位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解决大学生校内实习问题。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信息化也正逐步替代传统的管理,向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化。作为未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熟悉运用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技术,同时还要熟练运用Excel软件在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决策、利润管理和财务预测和财务计划中的应用,以符合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学生具备基本科研能力,而社会对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日渐突出。从事科研的教师不直接从事本科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体现不了学科发展和科研成果,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与科学研究虽同属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其对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不同的时间效应,其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社会对其认同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成果比教学的成果来得直接,教师个人对成果所做的贡献也相对比较明显,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教学的成果则需要通过所培养的人才间接体现出来。由于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师个人在成果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体现。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撰写科研论文。因此,鼓励科研上富有学术成果的教师参加教学工作,既能使他们以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他们又能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宽广的思路。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模拟实验、毕业设计后的总结、归纳、分析、撰写能力训练,同时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相关实验的实用性,注重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尽量从实验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现实案例,体现科研素材和内容上的真实性、应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校企合作,共建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实验室模拟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实验室模拟实验又有其不足的地方,与现实的工作条件存在差异,许多实验中的模拟项目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现实中的环境又不会像教科书那样去设置,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解决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虽然到企业进行实习面临困难较多,如资金不足、指导老师缺乏等,作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践教学又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实习效果,如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定期召开见面会,及时分析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要求。
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又有许多资源上的优势,学校可以创新合作形式,以解决企业的困难。例如,为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学生实习因泄密给企业带来损失,学校可与企业签订有保密条件的实习协议,一旦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泄密情况,损失可由学校负责,以解决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时的困扰,也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保障。可进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零距离对接,减少实习环节。只有通过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发挥地方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中的作用,建立新型的校外实习基础创建及合作形式,才能将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有效结合,形成真实或仿真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六、双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层次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教学团队
要实现地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长期以来,高校在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从授课老师的来源上,许多教师过去是从事财务和会计方面教学和研究的,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对这部分教师存在专业转向的问题。提高和完善适应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把教学能力和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建设的目标。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学历职称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和财务主管来校任教或兼课,同时鼓励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强化教师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实验教师队伍存在不足现象,由于条件所限,一个实验老师管理多个实验,没有专职实验室老师,而实验教师是实现实验教学的基础配置。教师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操作规程不清楚,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也是漠然置之。由于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整体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使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把从事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归为“非教学人员”,有些专职实验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课时不到理论课教师的三分之一,甚至实训课不给实验专职教师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到实践教学岗位任教。学校在实验教师的培养上,要通过政策如相应制定业务考核、工作量和技术等级晋升等办法,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考察、进修、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高,引导一部分专业业务理论教师转岗到实验教师岗位,来确保实验课的有效开设。
主要参考文献:
[1]许艳惠,魏巍.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