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旅游业发展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业发展分析

第1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一、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然而,尽管西安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而从文化贸易角度来考察,与国内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相比仍比较落后,距“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振汉唐雄风”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二、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大省,加大支持

陕西为旅游资源大省,不仅为西安提供充足客源,在旅游政策上提供支持。陕西在2010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565.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旅游总收入983.99亿元,增长28.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12.17万人次,增长46.3%;旅游外汇收入10.16亿美元,增长31.8%;在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省为旅游大省,而且从客源上从旅游收入上都保持较快增长,这就为西安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客源基础。

2.经济建区,强力推动

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为户县旅游带来更多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战略定位中,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西安则处于关天区的核心位置,这为西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劣势分析

1.总量水平不高

西安旅游总量,每年都在增长。但相比较而言旅游总量相对不高,2010年西安接待旅游人数为5201万人,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而北京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2767.9亿元。从数据看出,西安作为旅游城市,但旅游总量并不高,与一线旅游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2.战略意识不强

西安市政府虽然认识到旅游业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他们的旅游战略意识不足。因此要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制定好西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要确定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协调好旅游规划区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注重长期内旅游区产业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

(三)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助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各省市区根据《意见》精神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从宏观上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一系列政策也都将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2.消费升级促进

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可望保持旺盛。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结构快速升级时期,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均GDP迈向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旅游消费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我国旅游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

(四)威胁分析

1.国内竞争激烈

日益升温的旅游产业利益,无疑将成为各大旅游城市乃至各旅游区县竞相瓜分的对象。因此各地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战略规划。2010年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网络评选活动中,西安入选中国最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年的旅游总收入排16位,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人数达到320.39万,旅游收入15.06亿,在全国排在第19位。以西安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群体发展滞后,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处在下游地位,落后于发达城市。

2.经济危机冲击

国际经济危机为国内旅游业带来较大冲击。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对国内旅游业带来了较大打击,目前虽然有复苏的迹象,但是何时全面恢复增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第2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模型;安徽省旅游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旅游业是一项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诸多优点,前景变得日益广阔,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加快推动旅游改革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消费领域,与相关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能够直接促进交通运输业、宾馆、餐饮业、商品贸易及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扩大就业供给,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安徽省提出“加快推进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乃至旅游经济强省”发展战略,旅游业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积极态势,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增长。21世纪以来,安徽省旅游产业日渐发展壮大。2000年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仅为157.6亿元,2014年则达到了3,430.1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安徽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5.21%上升到2014年的16.47%,在全国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3.49%提高到2014年的10.15%。但是,安徽省旅游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未形成整体优势,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综合性配套服务未跟上,旅游企业规模不大、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二)研究综述。杨勇(2007)对安徽省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运用了VAR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后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李本和(2012)定性研究了影响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指出应该在构建合理的安徽省经济网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袁翊茗(2011)对影响国内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发现国内旅游人数和农村旅游人均支出是影响国内旅游总收入的主要因素。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与研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其旅游收入却比许多其他省份低,这也要求我们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综合分析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推动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理论模型的设定

(一)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有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交通便利程度、配套的服务业水平等微观因素。旅游业发展过程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时也应全面考虑。

(二)变量的选取。旅游总收入是直接反映一个地区旅游经济运行状况与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本文将旅游总收入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变量Y表示。考虑到建立模型的复杂性、数据资料收集的困难性和便于定量分析等方面,选择影响因素中的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接待旅游总人数(X2)、旅行社总数(X3)为解释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根本上决定了地区旅游发展程度,人们在资金充裕,物质需求已基本满足时才可能会考虑旅游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旅游人数是影响一个地区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收入的增长。另外,一个地区的旅行社数量也可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影响。预计所选三个解释变量都与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和旅行社总数的增加都会促进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总收入得到提高。

(三)模型的建立和修正。初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

Y=?琢1X1+?琢2X2+?琢3X3+U

利用数据并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得到结果为:

Y=-0.0144X1+0.1041X2-0.1731X3-2.4463

t=(-0.5994)(15.2946)(-0.5850)(-0.0596)

可决系数为0.9992,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0。

从得到的方程及指标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较高,方程也较为显著,但是x1和x3的系数均为负值且不通过t检验,这与预期结果不符,模型可能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x1、x2、x3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2,因而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通过逐步回归法修正,决定剔除旅行社总数这一解释变量,并且变换模型形式,建立双对数模型。

双对数模型:lny=?茁1lnX1+?茁2lnX2+U,估计参数可得:

lny=0.4180lnX1+0.9582lnX2-6.1907

t=(5.0938)(19.9414)(-18.2502)

可决系数为0.9996,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476。

三、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与分析

(一)经济意义的检验。从得到的双对数模型方程可以得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便增加0.418%;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安徽省接待的游客总数每增加1%,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便增加0.9582%。符合经济学意义,通过检验。

(二)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指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的值。R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由回归参数估计表得到的可决系数为0.996,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476,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好。

2、t检验:检验变量的显著性。分别针对H0:?茁i=0(i=1,2),给定显著性水平?琢=0.05,查得自由度为n-k=12临界值t■(n-k)=2.179,由回归参数估计表可得?茁1和?茁2对应的t统计值分别为5.0938和19.9414,其绝对值均大于2.179,所以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x1)和接待旅客总人数(x2)对被解释变量安徽省旅游总收入(Y)具有显著影响。

3、F检验:检验模型总体是否显著。针对H0:?茁1=?茁2=0,给定显著性水平?琢=0.05,在F分布表查自由度为k-1=2和n-k=12的临界值F?琢(2,12)=3.89,由回归参数估计表得到F=13344.66,故F>F?琢(2,12),所以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接待旅客总人数两个变量联合起来对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影响显著。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自相关性检验。由回归参数估计表得到DW=2.0181。对样本容量为15,解释变量为2个的模型,给定0.05的显著性水平,查DW统计表得到du=1.543,而du

2、异方差性检验。White检验法:分析得到如下结果:nR2=3.5475,取显著性水平?琢=0.05,查?字2分布表可知,?字20.05(3)=7.81473>nR2,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不需修正。

四、结论

上文结合相关数据,通过建立与修正计量经济学模型,发现安徽省旅游总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

(一)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平均增加0.418%,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旅游总收入的增长,但是从旅游收入仅增长0.418%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内居民在其他方面花费更多,旅游需求不是很旺盛,省内的旅游消费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可理解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所以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收入的增长,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符合预期结果。

(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安徽省接待的游客总数每增加1%,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平均增加0.9582%,表明地区接待游客人数对旅游收入具有较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两者也呈正相关关系。

(三)所有解释变量的符合都与先验预期一致,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都与安徽省旅游总收入正相关,所有这些变量一起对安徽省旅游收入具有显著影响,符合经济学意义,也通过了相关检验。

五、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相关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及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拉动省内旅游消费需求。经济发展、人们富裕是实现旅游消费的根本保证。因而安徽省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在现阶段,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努力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广大居民旅游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并且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提高省内居民旅游意识,鼓励居民多外出旅游,制定适当的旅游产品价格,进行消费政策的创新,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省内居民的旅游需求,拉动内需。

(二)政府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旅游业发展。要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加大财政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奖惩机制。

(三)加大安徽省旅游景点和资源宣传力度。安徽省要明确细分市场,做到有的放矢,建立专业化的宣传队伍,加大广告的投放量,与有关网络旅游企业、APP合作共同宣传具有安徽省特色的旅游资源,深入创新地开发更多的旅游景点及产品,结合安徽省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及红色旅游,打造属于安徽省的旅游品牌,向游客推荐精品旅游线路,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四)完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的服务业水平。安徽省要不断完善铁路、公路等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利于游客出行;加强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完善旅游有关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机制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推行旅游市场严格执法,严惩不法行为,建立健全相关投诉举报机制,向游客提供全方位、完善的服务,让国内外游客感受到安徽省的秀美山水和优质服务,努力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游客。

(五)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游客的大量增加会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向游客传递绿色出游理念,保护景点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云鹏.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2]叶银丹.国内旅游收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产经透视,2012.4.

[3]郑媛媛.国内旅游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评估[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朱玲玲.加快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J].市场周刊,2013.4.

第3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旅游市场 旅游资源 支柱产业 灰色预测

安徽旅游资源类别丰富,既包括绝妙的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又有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道教、徽文化等人文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2002年安徽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6.1%,旅游业已成为该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动着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制定安徽旅游业发展的策略,以提升全省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安徽旅游收入的趋势预测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输出国。运用灰色模型对安徽省2020年旅游收入作预测如下(数据见表1):

原始序列X0=(X0⑴,X0⑵,X0⑶,X0⑷,X0⑸,X0⑹)

=(98.8,118.8,141.9,160,186.2,216.2)

X的一次累加序列X1=(X1⑴,X1⑵,X1⑶,X1⑷,X1⑸,X1⑹)

=(98.8,217.6,359.5,519.5,705.7,924.6)

生成序列X1的相应微分方程为:dX1/dt+aX1=μ

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a=-0.074036,μ=131.2446

所以模型的白化方程dX1/dt-

0.074036X1=131.2446

其时间响应式为:X^1(k+1)=

1871.5127e0.074036k-1772.7127

X^0(K+1)=X^1(K+1)-X^1(K)

2020年k=23,所以X0(24)=X1(24)-X1(23)=733.1402,即2020年安徽省的旅游总收入将达到733亿元,平均增长速度27.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9.6个百分点,显示了较强的发展态势。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集中,旅游区位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都较明显,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应充分挖掘。从地图上看,安徽省临江近海,地处华东腹地,紧靠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带;另有京九线纵穿安徽省西北部,郑杭线贯穿本省南北;公路四通八达,省内旅游城市大部分有机场对外开放,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安徽省旅游市场不可低估的开发潜力。

资源效益和效率分析

安徽旅游总收入在中部六省市的地位在2000年居第三位,这与安徽的资源优势地位还是基本对应的。但是自2001年开始落后于湖南居第四位,则表明安徽旅游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比其他省份低较多。同样的,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第四位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第五位,反映出了安徽省旅游资源产出效益不足的问题。相反,江西旅游资源虽然在全国排名23位,但其旅游总收入却和安徽几乎相当,占其GDP的比重也较高,在中部地区居第二位。

结合1998到2002年安徽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总人次的数据,计算得到单位游客对安徽旅游业的贡献率是上升的,这说明近几年安徽旅游服务是增值的,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其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数及单位贡献率都呈现上升态势,平均增长速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大。但是和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对单位游客贡献率分析同样表明,旅游资源的效率和效益不高。因此,提高自身旅游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并最终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安徽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进行客源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是市场开发的前提。客源市场的定位可以使安徽更加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旅游市场。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3年的资料,日本游客自1990年以来一直位居榜首,美国、新加坡在1994年以前分别稳居第二、三位,1995年起韩国游客开始大增,1997年已超过美国,1999年超过新加坡,位居第二,从2001年开始,美国稳居第二,韩国、新加坡分别居三、四位。从客源国来看,安徽国际客源市场格局一直是以亚洲为中心,欧洲和北美为两翼,其中日本和港澳台地区是一级客源市场,北美和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是二级客源市场,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地区为新兴客源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据《安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表明,1985年以来安徽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数大体上呈直线上升态势,2003年因“非典”有所下降。有关资料显示,安徽接待最多的国内游客仍是省内游客,其次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游客,这说明安徽旅游业是以省内游和周边游为主。截至2003年安徽省达到国家4A级标准的景区已有10个,但从接待游客人次看,省外游客多集中在安徽省的南部,即包括黄山、西递宏村古民居以及附近的九华山风景区,而其他的4A级景区如马鞍山采石矶、滁洲琅琊山等以及其他等级的风景区所接待的游客主要是省内游客,包括少数周边省市的游客,这为安徽省国内客源市场的定位提供了有效信息。

根据以上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安徽省旅游市场的开发应遵循全方位、有重点、分层次的原则。国际客源市场方面应建立稳定的港澳台市场,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及东盟市场,大力开发欧美、大洋洲市场,启动中东地区远程市场,最终形成以港澳台为第一市场,日本、韩国、东盟为第二市场,欧美、大洋洲为第三市场,全面促销,使国际旅游客源快速、稳定增长。

国内客源市场的定位应着重从安徽与周边省市的地理位置特点考虑,巩固和发展华东、华南、华中市场,大力开拓华北市场,继续开发东北、西南、西北市场。重点旅游区应以周边大中城市为主,交通便利的远程大城市为辅,把上海、江苏、浙江定为主要目标市场,江西、福建、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定为次要市场,其他省份定为机会市场。一般景区则应重点发展省内游,同时辅以近省中程游,以充分发挥安徽省旅游资源多、分布广的特点。

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 区域性旅游合作是我国旅游面临的新形势。打破地域界限,旅游资源相互整合,资源互补,区域性旅游合作,跨省、跨国、跨区域的旅游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安徽省也不例外。安徽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有一定的连带互补功能,邻近的西湖、千岛湖等旅游胜地,再加上南京、开封等旅游名城在周边相应,彼此可以使客源连线发展,达到资源共享、客源共济的目的。例如黄山与千岛湖山水相应,二者通过富春江连在一起,可以把安徽省的黄山地区和浙江省的千岛湖甚至杭州地区看作一个整体的旅游带来促销,共同创造良好的条件来发展当地旅游,使两地旅游业都得到巨大提升。而且,黄山与千岛湖通过富春江水路连在一起的同时,也拉近了黄山与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的距离,黄山在浙江这一旅游市场上亦将获得更大成长。

安徽省是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优势的,尤其与中部省份相比,资源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安徽旅游业的不足不是资源匮乏的不足,而是资源开发的不足,利用的不足,产出的不足。因此,安徽旅游的发展只有在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消费引导、旅游产品扩展、旅游服务多样等方面做文章、下工夫,使安徽旅游业产出水平上升到与旅游资源大省相称的地位。力争到2020年,把安徽省建成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中心和国际旅游强省。尽早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 李经龙.安徽旅游市场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张梅琳.经济信息定量与运用.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宁宣熙,刘思峰.管理预测与决策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4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业最近发展的非常迅速。国外游客来我国游玩的人数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国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国外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旅游英语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由此就可以联想,要想旅游也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应当将旅游英语学习发展起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一、邢台生态旅游现状

在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设与此相伴。同时,生态建设与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的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完善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邢台作为一个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如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快速的发展,关乎邢台后期发展得建设。在发展邢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邢台旅游局应当考虑在怎样更好地向游客介绍邢台。在此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城市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介绍给游客,现如今,邢台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三种旅游路线。首先,为大自然风光游。在大自然风光游中,游客可以领略武当山的威武、天河山的壮丽以及九龙庙的神奇。另外一种就是历史文物游。历史文物旅游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要数守敬故里因此,在历史文物游中,郭守敬纪念馆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旅游地牡丹园和扁鹊庙也在其中。最后一种旅游路线就是当前年轻人较为热衷的乡村农家乐。在农家乐中,长寿百果庄园、岭南生态观光游。将邢台这些景区推广出去,以生态发展道路为主,从旅游产品的开发综合考虑邢台生态旅游。邢台生态旅游能够快速的发展,主要在其开发生态旅游中遵循两项原则:首先坚持保护资源的原则;其次以低碳旅游吸引游客。最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旅游英语的诞生产生生于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英语教学现状

在高校开展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旅游英语属于一门较为普遍性的课程。对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动态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较多与旅游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其后期职业的发展。在旅游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英语教学为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也随之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的调整不仅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体现出旅游英语与旅游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其逐渐呈现这么迹几项特点。第一,旅游英语教学注重相关文化方面知识的更新。文化知识的更新对学生实际工作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文化背景能够将翻译的内容与原文表达更趋近。第二,旅游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对学生后期职业的影响时非常大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良好的英语口语,于其后期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口语,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取的英语流利的表达出来。第三,旅游英语教学,词汇的描述性与通俗性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工作岗位中更能够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见识当地的自然风光。

三、提高旅游英语教学,促进邢台生态旅游

从我国各地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旅游英语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做出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知识的同时,职业素质也获得了相应的培养。旅游英语理论知识与时间相互结合,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邢台生态旅游的现状,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相关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邢台当地的生态旅游特点,在此前提下,将其中所学的知识推向与其他领域。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到了旅游工作人员所应当具备的工作技巧,利用相应的宣传手段,将邢台的生态旅游推广出去。。在旅游宣传中,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特色推广出去,让国外的游客更好地了解邢台生态旅游,进而产生来邢台旅游的欲望。并且,旅游英语在此环节中能够推动邢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3]。旅游英语可以让邢台生态旅游在国际生态旅游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邢台,了解形态的社会文化风貌。因此,在旅游英语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旅游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旅游英语将邢台生态旅游向世界推广。形态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更多的游客前来形态观光旅游。由此可见,在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5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旅游;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22-1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愈加多样化,从而使民族地区旅游业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土著居民居住区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民族旅游是一条投入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率高的扶贫之路。各民族地区亦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扶持发展。民族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具体来看,内蒙古旅游业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11%:云南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其中丽江、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等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增加值比重占到50%以上。目前,民族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民族旅游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也带了较大的负面效应,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下面具体分析旅游业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其消极影响。

二、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稳定繁荣民族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产业问题,更是地区之间文化和经济活动交流的重要形式。我国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众多民族自治州(县)等。地域辽阔而且大多处于边疆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间居民的相互交流、沟通,进而促进彼此的相互理解,促进民族融合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民族落后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并促进市场化商业意识的觉醒。富民强边不仅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而且能够反作用于民族旅游业加快旅游业发展进程。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欠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交通不便更成为阻碍民族地区发展的桎梏。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等级和发展速度,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先后安排无偿中央国债资金13亿元.用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中85个项目分布在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占资金总量的70%。在国家西部旅游投资专项贷款的支持和带动下,旅游专用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规划建设公路里程达到15万公里改建、扩建和新建机场20多个,并开创性建设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极大地便利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民族地区的航空网络、铁路和公路网络、水路系统都得到空前改善,基本形成了能够满足现代旅游需求、完善旅游接待体系的立体旅游交通综合体系,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也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加强了居民之间合作互助意识,并且促进了接待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加快了民族地区精神文化建设进程。

(二)消极影响

1.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虽然旅游业的发展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益。但由于对科学规划的认识不够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导致民族地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具体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改建、扩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原有生态环境,而且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旅游景观景区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如有“滇中明珠”之称的抚仙湖景区,因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张乱贴,使湖滨优美的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其次,大量游客涌入给当地带来各种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

2.旅游开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到阻碍。近年来,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进程快速,本土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不容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为开发旅游业,各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比如,构成黔东南主要人口之一的侗族是一个拥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但在旅游发展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下,歌手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会唱侗族大歌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学唱侗歌的已寥寥无几。甚至为了适应外来游客的语言沟通需要,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年轻一代已经不再说当地语言,也已逐渐遗忘了本民族的习俗而被“汉化”。他们在充满商业气息的氛围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文化发展逐渐走向单一,逐渐丧失了被视为人类进步象征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令人担忧。

第6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甘肃省 旅游业 发展

甘肃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的发展正逐步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庹梅、陈兴鹏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看甘肃旅游业发展比较快,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甘肃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甘肃省脆弱的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相匹配的各项旅游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特征

(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旅游业总体发展已达到了一定规模,由2005年全省旅游收入57.68亿元增长到2011年335亿元,年均增长34.4%。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甘肃省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对GDP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2.98%增加到2011年的6.65%。

表1 旅游业对甘肃经济的直接作用

数据来源:《甘肃发展年鉴2012》。

(二)文化旅游成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甘肃省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成为甘肃近年来旅游的热点。

1.丝绸文化

甘肃段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连接了甘肃的天水、平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沿途包括了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嘉峪关文物景区三个5A级国家景区,还包括27个3A级国家景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2.民族文化

甘肃省是个多民族聚居地,裕固族、东乡族和保安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丰富了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如裕固族的帐篷、服饰“头面”;东乡族的手抓羊肉、民居“庄案”;保安族人新婚之夜唱的“宴席曲”等。少数民族以特有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创造了本民族浓厚底蕴的文化,加之其生存环境的封闭性、宗教性和狭隘性,民族特征特别鲜明。

3.红色文化

甘肃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主要途经地和会师地,包括天险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纪念馆、通渭榜罗会议纪念馆、纪念三大主力胜利大会师的会宁纪念馆、会师楼和胜利景园,红色文化逐渐成为甘肃省境内旅游的热点。

(三)生态旅游的优势逐步显现

甘肃省幅员辽阔,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是秦岭山地和祁连山地的过度地带,地理空间跨度大,具亚热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和干旱等多种气候类型,差异性很大,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显著。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甘肃省境内的生态旅游的多样性,包括森林、湖泊、草原、温泉、地质等多种生态旅游资源,省内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3个、自然保护区8个、地质公园4个、湖泊26个、草原14个等。因此,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类型和数量上都比较丰富。

二、制约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各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甘肃省文化旅游,虽然其类型丰富多样,成为甘肃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文化与景点脱离的问题比较突出。以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大地湾文化遗址、大堡子山秦人先祖陵、秦长城遗址、肃王墓为例,对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遗迹的开发尚处在较为粗放的阶段,开发仅限于遗址的发现,对景点的文化内涵开发和挖掘尚显不足。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由于甘肃省特殊地理形态的影响,旅游景点基本是以点线状开发,景点布局比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9.1万公里,而甘肃2010年铁路营业里程只有2149公里,只占全国2.4%;公路建设的不足突出表现为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尤其是支线建设和景区连接道路的建设,景区与景点之间没有形成公路网,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民航方面主要是航空运力不足,机场少、规模小,开通航线、航班少,国际航空口岸仍是空白,制约了海内外客源市场的拓展。

(三)旅行社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的旅游企业除个别达到了一定规模外,绝大部分企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服务水平较低等现象,开发旅游产品和市场的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竞争力。截至2011年,全省共有旅行社408个,兰州市共计182家旅行社,占到全省45%。但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行社严重不足,除丝路、中旅、中青、康辉等几家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外,绝大多数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不足。以兰州市为例,规模以上的旅行社不足10%,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三、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构建促进旅游业循环生态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长效机制,为旅游业循环生态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拓展强化甘肃省旅游业,重点强化协调机制职能。特别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再循环问题。切实发挥现有旅游发展考核机制作用,完善现有的旅游发展考核监督机制,建立监督问责制度,成立全省旅游督察办,检查各地各部门推进旅游规划实施情况。对未能正确履行相关责任的,按照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参照绿色 GDP (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核算方法,科学测算旅游业单位产出的生态成本消耗,核算旅游业生态效益,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弥补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同时也为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的制度保障。

(二)加大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

加大对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投入,一是需要政府层面的资金投入。作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带动相关产前、产中、产后各行业的发展;同时可有效地解决地区就业问题,可见政府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是一举多得的发展策略。二是除了由政府层面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来自民间资本的投入,调动民间闲散资本注入甘肃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全省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加快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全省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甘肃省旅游产品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软件配套服务滞后,过于注重旅游经济增长,从而忽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甘肃省旅游业应在继续扩大旅游规模的同时,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注重旅游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作为甘肃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使旅游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培育现代旅游业,提升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层次,成为推动甘肃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庹梅,陈兴鹏.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J].甘肃科技,2019(11).

[2]金蓉.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探讨[J].丝绸之路,2012(8).

[3]李巧玲.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N].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22).

第7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二、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游业从业务类型看,包括3种类型:一是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国内旅游,二是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出境旅游,三是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入境旅游,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属于涉外性质的业务。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三、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

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许多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旅游业一般不受贸易壁垒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今,全国利用外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用于旅游饭店建设,20亿美元进行旅游景观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国民经济;外汇收入;重要作用

第8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河南 旅游业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河南旅游业的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环境,并据此提出适合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河南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泛用于旅游开发分析的一种较成熟的战略分析方法,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通过SWOT分析,将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机会及组织内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四种不同可供选择的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1.优势(S)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中原,拥有4个世界级旅游景区、4个古都、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个国家级4A级景区、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9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文物遗址和名胜古迹有: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河南的少林武功、陈氏太极拳名扬中外,黄河文明孕育的姓氏文化以及散布于郑州、开封、洛阳、商丘等地众多的帝王陵寝正在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及旅游的新亮点。此外,河南旅游节庆活动已初具规模,洛阳牡丹花会、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封花会、信阳茶叶节、三门峡大黄河国际旅游节、新郑炎黄文化艺术节、殷商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渠道。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商、洛、新、焦十字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568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54个城市,每周有5个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其中郑州4E级国际机场,不仅是中原地区的空中交通枢纽,而且是北京首都机场的备用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劣势(W)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虽然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维持一种观光旅游的单一结构,旅游商品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简单粗加工,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的娱乐活动几乎为零,鲜有主动构思设计观光产品。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很难适应国际旅游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2)宣传力度不够,景点知名度不高。从河南省的旅游促销现状来说,促销手段单一,缺乏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虽有使用,但内容大多长期不换,使用者难以从网页上得到新的信息。在宣传促销方面力度不够,致使河南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高,许多拥有高级别的景区不为外人熟知。

(3)缺少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都是近年来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的,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充满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旅游人才,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更凸现其不足。

3.机会(O)

(1)“入世”带来的机遇。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改善经济环境,方便旅游支付;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带动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成熟;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大幅度提高旅游用车的档次;其他贸易壁垒的消除和关税的降低对高档旅游饭店降低经营成本也是有利的。

(2)假日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春节、劳动节、国庆节“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推行,使“假日消费”成为周期性消费的峰点,推动了旅游行业以及铁道、民航、出租车和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3)政府的支持。“十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弘扬中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重建文化家园,已经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新追求。同时2005年的全国“两会”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河南旅游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威胁(T)

(1)周边省市旅游业竞争激烈。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全国各省市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本地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以2001年为例,河南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的经费只有400万元,而同期的山东省为2000万元,云南省为5000万元。河南周边省市如山东、江苏、西安、北京等地的旅游业,由于起步早,知名度较高,必将分流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客流量,对河南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压力。

(2)国外大型旅游公司的介入。加入WTO,国外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公司在带来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势必会构成对河南省内旅行社的压力和竞争。

二、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以上对河南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如何利用机会与优势,克服威胁和劣势,是河南旅游业选择发展战略的关键。

1.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注意环保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向游人开放,或通过延长旅游线路的方式扩大旅游地容量。政府方面,应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在旅游通道上,开辟更多跨省区的运输线和航空线,形成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大对省内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设的投资。

2.WO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优势)

首先,以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为航标,大力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较大规模地开发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商务会议、宗教朝拜等专项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黄金周”期间,开发生态旅游、婚庆蜜月旅游、节庆会展旅游、老年保健旅游、红色旅游等一些特色新兴旅游产品。

其次,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广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聘请文艺娱乐界名人担任河南旅游形象大使,实行河南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赢得更多潜在消费者。

最后,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全省旅游人才信息库,在继续办好旅游专科学校的同时,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3.ST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立足于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例如具体到河南各地来说,同是古都,洛阳应着重突出河洛、汉唐文化,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安阳应突出殷商文化,郑州应突出商都文化。目前河南已形成了以“古、河、拳、根、花、红”六大特色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为代表的自然旅游品牌。同时,依托少林、太极两大名拳功夫发源地嵩山和焦作,建设综合型大规模的武术学院;依托小浪底宽阔水面,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划船训练和比赛基地。通过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提升河南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4.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面对各地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打破区域界限,强化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在省内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各市、地之间、各景区(点)之间的合作。在国内,加强省际间区域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拓更大的空间。如在发展入境旅游时,扩大和上海、北京、西安的区域合作,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在旅游产品上,加强与黄河中下游各地区联合,形成黄河中下游大旅游环境;与山西、陕西、北京、杭州、广东等地联合,开发古都、大黄河、寻根敬祖、红色旅游等线路,共同宣传,相互促销,拓展市场。

参考文献:

[1]单成宗: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冷传明: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3]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振宇:提升河南旅游竞争力的营销战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李雪洋:河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与对策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6]杨爱荣: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第9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一、“互联网+旅游”的相关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旅游时代”,消费习惯和技术手段的变化,使得传统旅游业的可替代性愈加明显。“互联网+旅游”作为信息时代一种新颖的经济发展形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旅游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改变传统旅游模式,提高旅游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两者的联合,不仅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促进和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提供了无限施展的空间。

二、“互联网+旅游”在甘南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距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属藏汉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独特,全州可供开发的景区有146处,其中:自然景观56处,人文景观90处。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其资源类型全、品位高、特色浓和原始性、神秘性、多元性著称于世,被誉为“人间净土、户外天堂――香巴拉”,先后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旅游评级机构评定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梦幻天之旅・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美的生态低碳旅游目的地”。

2.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

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将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其首位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通过积极主动融入“黄河上游大草原”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不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一核、三带、三点、四线、六板块”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主题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旅游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2)交通优势

甘南州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夏河机场建成通航,已开通至成都、西安、宁夏、拉萨、天津等地的航线;临合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兰州到合作的行驶时间由以往的4个多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左右;兰合铁路开工建设,新增公路通车总里程1083公里, 形成了“三纵三横”公路主骨架网络,为甘南州旅游借助区域旅游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兰州两小时经济圈”、“大九寨旅游经济圈”提供了交通保障。

(3)信息传播优势

光缆通畅、宽带覆盖、网络扩容全面提升,城乡信息化建设加快。地区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8.6%,自然村网络覆盖率达到95%,AAA级以上旅游景区网络覆盖率达到100%,4G网络已全面开通。同时积极加大“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建设,实现了全州县城以上区域光纤到楼、光纤到户的网络升级改造,光纤到户村庄108个,3G无线宽带村庄151个。地方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为甘南旅游资源驶上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成为为旅游者提供更快捷、人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的关键,也成为能否带动甘南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2016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7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率均在26%以上。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同时,预计到2021年,全州旅游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以 “互联网+”为驱动,进一步促进本地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把传统旅游建设成信息化旅游,利用互联网宣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不仅紧紧契合国家战略,同时也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二)劣势分析

1.季节性劣势

甘南自然条件恶劣,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平均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仅1.5摄氏度。旅游高峰期为6-9月,在旺季,旅游设施、住宿及相关服务严重短缺,然而冬季旅游惨淡,资源浪费严重。另外甘南地处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是严重制约着整个甘南旅游良性发展。

2.旅游产品劣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内容趋于碎片化,传统的营销方式将迎来巨大的挑战。甘南网络旅游开发和经营比较粗放,对高品位资源、景区的网络开发不够,产品开发创新不足,结构较单一,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优质产品供给不足。除此之外,在甘南网旅游产品建设落后,网络销售渠道建设不够,网络表现形式单一,支付不够便捷,售后服务无保障,不能够提供互动式销售服务平台。

3.网络安全劣势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相应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互联网+”时代,使网络操作系统更加复杂,各种数据海量增长,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数据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问题会更加突出。如何完善网络数据保护体系,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规范数据流动,明确数据安全责任,是“互联网+旅游”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甘南旅游业在“互联网+” 中应用的可行性建议

(一)加强本地区旅游传统行业建设

加大旅游开发与建设力度,以打造精品景区和品牌产品为途径,充分发挥旅游作为实体经济和无边界产业所具有的带动性、开放性、包容性作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相关产业和领域提供扩容、升级、增值的空间,同时也扩容、升级和增值旅游业自身,避免“不考虑代价的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稳扎稳打地利用并保护现有Y源,以最少的投资和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和回报,打造“甘南香巴拉”这个旅游品牌,探索出一条旅游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甘南模式”。

(二)构建丰富的互联网旅游服务类型,打造甘南特色的CSP智慧旅游模式

从提供资源向提供服务转变,以“互联网+旅游”为核心,努力建设富有特色又具独具吸引力的多功能旅游网站,推动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旅游网上查询、网上预订、网上结算和“一卡通”等业务,实现景区微信购票、微信入园、语音导游、景区导航、后台管控等功能。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景区管理和营销成本,如在微信、微博等终端及时更新旅游信息和数据,旅游景区的人流量、接待量等信息,对游客的数量及时提出预警。注重提升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为旅游者提供充分、详细、方便、快捷的旅游信息,通过旅游智慧化将食、住、行、游、购、娱连在一起,进一步提升景区管理运营效率和景区对于游客的服务质量,从而构建起具有甘南特色的CSP旅游消费模式,即come―stay―pay(进来―逗留―支付)。

(三)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互联网+有效克服了传统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鸿沟”问题,让全体公民都可以低门槛地参与其中。通过建立本地区旅游信息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计算,得出旅游目的地实时信息。通过让旅行者与目的地服务资源的直接对接,同时引入互联网分销机制,实行旅行线路的、分享、营销全民参与。作为用户,可以成为旅行线路的者、体验者、分享者。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真正地挖掘出有价值的大数据,为酒店业、餐饮业和景区项目服务,为他们的精准营销提供数据指导。

(四)加大与知名线上旅游平台的合作力度

互联网时代,旅游业的可替代性愈加明显。甘南旅游业散客化趋势日趋突出, 随着消费习惯和技术手段的变化,传统旅游企业假如跟不上步伐,积累的客户就流失,继而公司萎缩,品牌老化,最终推出市场。对传统涉旅企业而言,要考虑的是内容制胜的问题。要加快实现自身产品和品牌的传统业务再造和提升,努力实现与知名OTA(在线旅行商)的共振,借助互联网优势寻求新的转型突破。作为一个没有边界的产业,旅游业对互联网来讲是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互联网也需要借助旅游业实现虚拟到现实的转变。积极探索从线上到线下的创新发展模式,让互联网成为线下旅游的前台,实现“散客、过路客”到“常客、回头客”的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