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92-01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2.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3.熟悉教学反思的内容
3.1反思成功之处。教师上每一节课总会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包括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对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都应该及时地详细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把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3.2反思失败之处。任何一节课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即使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也可能会出现意外。如:对教学中突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这些做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今后教学的教训,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3.3反思教学疑难。这里的疑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难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疑问,但是课堂上无法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另一方面是教师的疑难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能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似是而非,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3.4反思教学所悟。每节课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教师总会摸索出一些教学规律和教法的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取舍,写出新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为自己下一年的教学做准备,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四海,赵春哲.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2年第3期
1提高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认识
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反思从时间上来看,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1.1课前反思。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深入的反思,反思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是否充分,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否脱离学生认识规律。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以及例题选择、练习设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
1.2课中反思。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而且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主渠道。要反思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是否渗透和关注数学能力的培养等。
1.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及时地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典型教学现象、把满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收集并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简要的分析,为再教设计与研究做准备。也只有长期坚持、积累和实践反思,才能提高有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2提高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一个教师的反思能力取决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2.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如果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
2.2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3掌握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方法
有了教学反思的能力,还应该有科学的反思方法,才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3.1教学反思的步骤。第一步,发现问题。 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源与日常行为。成功、失败都是问题的来源,我们要做反思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典型事件或灵感,提出问题。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对照新课程理念及时反思,必要时借助别人的帮助,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都是很好的形式,也可请教行家,使自己少走弯路而解决问题。
第三步,教学行为的升华。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观念后,教师应在“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得更好,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2教学反思的几种操作形式。①写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为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报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期以往,必有收获。
②观摩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还需要群体的支持。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可以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 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常常提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或新教材中存在的疑惑,大家随意漫谈,相互探讨,许多问题都在这类漫谈,探讨中得以解决。也可通过上分析课、研究课等形式,让教师相互观摩,以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反思;能力;培养
一、反思性学习的含义
反思性学习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一过程中反思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
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1.查漏性的反思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如,在学生学习分式约分之前,教师可适当出几道因式分解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考查学生能否熟练解答。学生解答中出现的差错,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否则,将影响分式约分这一新知识的学习。通过查漏性的反思,学生比较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有联系,也明白了如果旧知识掌握不好,甚至不理解或遗忘,就会直接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和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和解决相关问题创造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查漏性的反思,将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养成经常复习的学习习惯。
2.归纳性的反思
在数学学习完成之后,对自己的作业、解题思路、解题思想与方法及结果等进行反思,通过反思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思路,以此巩固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从而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3.纠错性的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老师要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自我反思错在什么地方?如何纠正?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以培养自己严谨的思维。学生在平时练习或在测试中出现的差错,教师要及时地引导他们进行纠错性的反思。如笔误:有的学生在稿子上计算是正确的,但把答案搬到卷子上时出现差错;有的学生头脑里想对了,但写出来的是错的等等。出现笔误的主要原因是思维与书写的时间与速度差造成的,因此要求出现这种差错的学生养成认真核对的习惯。教师要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纠错,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1.创设反思的时机
教师只有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呈现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如,在《分式》教学的第一课时,讲完分式的概念后,教师给出一些代数式,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分式,实际上,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进行了整式与分式的比较,即学生在判断中运用了比较反思法进行判断。同时,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在每次阶段的测试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的反思,对测试中出现的错误,除了针对错题进行必要的纠错外,还要对前一阶段的学习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适时的学习反思,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巧妙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激发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解决问题的渴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让学生掌握反思性学习方法,反复实践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训练反思,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有效地组织反思性学习,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可相互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这种比较反思法对事物的系统认识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是相统一的,都是新课程所体现的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检验,深化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把所学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聪.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需要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通讯,2004(19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前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大部分学校已经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切实实施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在此,笔者将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作出几点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贡献微薄力量。
一、教育观念过于陈旧、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在素质教育实施之前,大多学校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听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反馈。而且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本来初中数学内容就较为繁杂、难以理解,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传统的教育模式单一,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是将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当课堂上听不懂老师所讲内容时,学生便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产生恐惧的心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来设计教案。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教学。同时,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对于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另外,教师还应让自己的教学模式多元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教学、游戏教学、竞技教学等,增添课堂的乐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
二、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文化课考试成绩,这与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在素质教育理念中,要求学生德、智、体、美、老全面发展。大部分学校已经能够践行这一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然而仍有一部分教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不给予重视,甚至会“出口伤人”,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会使学生忽视其他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变成“书呆子”。
事实证明,鼓励比批评更加容易让人进步,因此,教师不妨将评价标准多元化,学会赞美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对于学习充满自信,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同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学生的特长与数学进行融合,并且鼓励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信心。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鼓励,让学生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而且,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从根本上去除“差生”这个称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信地学习,爱上学习。
三、部分教师没有做到终身学习、善用多媒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逐渐被引用到初中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方式。多媒体教学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便利。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来为学生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学到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最后,教师可在课间为学生播放一些音乐以及搞笑短视频,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下一堂课的精神状态更佳。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数不胜数,但是有部分老教师不会使用电脑,并且不愿意去学习,因此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学校应对于教师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让教师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够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尤其是对于电脑、多媒体等方面的培训,因为以前经济条件较差,很多教学资源都比较稀缺,一些贫穷地区的学校还没有电脑以及其他的多媒体设备,当这些设备被引进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不会用。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于贫穷地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让所有有条件的教师都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结语
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使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细微的不足,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李忠.浅析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8:50
[2]彭伟坚.初中数学课堂反思的途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20:13-14
[3]刘品武.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6.57:68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58-01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学改革中推广的导学案属于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自己制定的目标为导向,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获得良好的效果。下面本文就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一、据导学案自学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教师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出让课堂主置的时候,学生应该通过导学案设置的学习重点和目标,通过了解教师设计的新教学内容,来初步了解所设置的预习内容,这样教师就可通过预设的问题做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教学重点上。在导学案的设置上做好功课,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自学。在预习完成之后,鼓励学生对答案进行陈述,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陈述中倘若学生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师可以予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提前的学习,能够更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平台,将导学案预习内容信息化,教师负责及时信息,学生通过下载、查找和学习,将问题反馈给教师。学生预习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就不要再重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预习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引出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导学案教学,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习惯于自主学习,善于自主学习。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为了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认清课堂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前,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这些问题应围绕学习重点来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提出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进一步深入提问,直到学生把课堂内容融会贯通,串联起来。这种来回踢足球一样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也可在每一次的回答中充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或理解有误的知识点,进而加以引导。初中数学的问题大都是具有逻辑性的,这样的引导学习也可使学生对某一类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模式,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上少走弯路。这种简单提问算是课堂内容的预习,为接下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三、借助导学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重点研讨”时,就应该想到“合作学习”的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部分难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写在导学案上还不行,教师还要在课堂里提醒、强调、检查、指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他们讲究“责任依从关系”,借助这个学习小组的责任依从关系促使成员努力学习,因为同学们渐渐确立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队荣誉感,懂得了一人与小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前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问学生的导学案做题质量,而现在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迅速查看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看到同学们自己总结、自我构建、自我反思、自我补缺的真实情况,真实地看到认知过程、思维过程、自我管理的过程,真正讲究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组内成员的交流对个体构成了认知的冲突和不平衡,导致个体重新思考,产生新的观点。事实上早已正明了皮亚杰的“协作学习”的理论。导学案中设计的合作学习环节就是想让学生“超越现状,达到新的境界”。从维果茨基理论看,学习中的社会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在于高级心理机能,如推理、理解、批判性思维,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发展,并被个体内化。
四、注重反馈信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在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导学案的编写中,反思反馈等环节看似不太重要。实际不然,这个过程包含了学生反思、达标测评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学生反思就是学生自己的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反思,反思每一个知识点,反思每一道自主学习题。最后把这一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之后写到导学案预留的位置上,这种反思对学生的提升是有很好的效果的。接着就是达标测试的编写,这一块要求编写进来的题目覆盖的面要全面,要体现层次性,综合性的题目,提升性的题目以及基础题一个都不能少,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最后要在导学案编写的过程当中认真编写作业的布置,作业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要能够促进学生反思,一定要避免重复,同时要注意控制时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总之,导学案教学的有效实施,给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给每位学生提供在生活中挑战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创造者,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江龙.浅谈初中数学实施“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优势;不足
G633.6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国家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教师应当通过怎样的手段,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呢?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是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质的飞越呢?笔者认为,这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从根本上讲,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总结下来,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如下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本就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个问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无疑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如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内容丰富以及更契合学生的生活等,而这些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数学与其他学科具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它是理性的,大量的逻辑思考与运算使数学教学更容易表现出枯燥性;另一方面,数学又是极为重要的学科,是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独有的声、像、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质量就是生命。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初中数学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大量抽象的数学概念要在这一阶段教授。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这一类的内容总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教师不易教,学生也不易学。尤其是初中数学开始接触几何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借助多媒体与计算机的分阶段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立体感与动态感,进而使学生不仅能够对这些数学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一些学习技巧。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教师应当不断深入认识和消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涵,促进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历经多代教师的积累,初中数学教学有了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这对初中数学教师来讲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一方面是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保障,坏的一面则是容易使教师形成依赖,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参考书上,鲜有自我的创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初中数学教学拥有了与之前大为不同的教学环境,对众多数学教师而言,必须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数学教学契合学生心理,受学生欢迎,进而不断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以确保自己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具有很多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也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是一般双刃剑。具有有利的一面,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1.一些教学内容不便于使用多媒体技术
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应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一些结构性、严谨性较强的内容而言,教师还是应当配合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板书,以达到讲解透彻的目的。这就是初中数学学科性质影响之下,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之一。
2.过度依赖多媒体不利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着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的现象。一方面,教师通过制作课件,使以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的概念讲解变得简单。长此以往,教师会越来越愿意用课件的展示来替代教学中的“导”之作用,使多媒体从辅助成为主导,出现本末倒置。另一方面,学生在一次次的数学课堂中,逐步习惯了多姿多彩的课件,特别是通过翻看课件,可以很快地看到结果,使学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去做演算,使其数学学习成为浮萍一般脆弱,并没有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真正锻炼。很显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旦出现依赖性,将使初中教学的多媒体应用成为教学之“害”。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涵,认真分析和思考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节振生.浅谈初中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12):89-90
关键词: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新课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学生的成长阶段,离不开教师的伴随,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了主要的责任。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现我们的教学魅力,实现教学的价值,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以谋求更好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回顾从教学改革实施之初,到教学改革初见成效的现在,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盲从,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一些教学状况:
1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从填鸭转变成生硬的课堂提问互动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当这样的口号提出时,很多教师由于急于跟上改革形势,没有深入的体会其教学主旨,误将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这样就造成教师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过多,忽视了教学问题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问题无层次性、争对性,没有抓住重点。一句话,缺乏精心安排。教师过分重视问题的提出过程,而缺乏对结果的重视,忽视了对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的讲解。新课改中的启发式教学,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阔思维极其创造能力。虽然提问式教学是实现启发教学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对于两者实际意义的区分,还是要做足功课。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都不能够单纯的注重形式,要将其实际意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2错将减少练习和讲解,当成精细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能够进行拆分重组,渗透教材,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透彻的剖析,对于份量较轻的部分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合理安排课时,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紧抓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教学内容却不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结构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没有及时的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也不能贴合学生的实际,照本宣科;课堂上学生通常在做着无味的模仿练习,对于练习题目选择也是完全不具备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前后知识的联系不够紧密,出现了脱节的状况。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求根公式的推导,那么学生在练习时只能套用公式;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仍然套用公理。究其原因,就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交待不清。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精讲”的实际意义呢?新课程改革中给出这样的解释:“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适当地讲解。”所以,真正的靖江精练,并非是减少练习的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进行教学。而且在讲解时,要对学生讲明这类型内容的变种题型,然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通过一道题,学会三道题甚至更多的解法,由此可以看出,精讲精练绝对不是形式上的少讲少练。
3教师只是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新形势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够积极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们无疑是支持的,但是在进行教法的改良时不慎造成了对学法指导的忽视,又未尝有些得不偿失。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容易造成只是掌握不牢靠,或者对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等情况的发生。这些现象都是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的结果,所以学生学法指导必须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如何渗透学法指导,也是我们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在此认为:“学法指导”———实际上只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传授学生一些学习的有效方法,这些学习方法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改革,齐头并进,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我们旨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4错误的将数学教学过程简略,过于注重思维结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还是不会非常的明显,学生的学习效率没能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的课堂还是不能进行究根结底的改善。实则是我们的出发点方向出了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偏重数学知识的工具性、极其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其结果是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5结束语
课程改革,带领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全范围的审视,更将先进和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带日常教学当中。但是因人而异,教学改革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误区,这将影响到教学改革能否顺利的推行。跟随教学改革的形势,不断的回顾与反思,给教育一个全新的定义,努力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爱军.初中数学课改浅析[J].成才之路,2011,(8):I0009-I0009.
[2]王贵富.浅谈初中数学课改[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10):7-7.
[3]张玉祥.初中数学课改中存在的问题[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11).
[4]谢应文.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现状 反思分析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39-01
我国基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的出发点,在2001年7月公布了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某种意义上除了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之外,开始注重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来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很好地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都得到了进步与发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一 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现状
1.数学问题缺乏生活化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中孕育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体验需要基于实践活动。只有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学生自觉接纳知识内容的程度也才会越高。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也会变得有兴趣,随之也会增强探索欲。而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缺乏着必要的生活化。
2.学生缺乏个人体验,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来获得对数学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学生只有通过个体实践获得的经验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是需要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为前提的,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也会随之转变。除了感官活动外,还要对问题进行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而在教学课堂中,教师指导的带有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教授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学生的个人体验。模仿性的机械操作并不是个人体验,且不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体验中也包括合作和交流。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地利用生活素材,利用环境来很好地教学。
二 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反思分析
1.避免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走向形式
我们不能将联系生活简单地认为“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卡通画”或牵强附会地引入生活实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学习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和思想,从而存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理念要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要紧密围绕新课标提出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中相互交流、合作,获得直观经验。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得到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计划、有系统地来组织学生参与与其生活背景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3.初中数学教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教师承担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简单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而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在培养出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其自主探索问题,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数学问题,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可以与自身联系紧密的带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教师在这之中要善于捕捉和组合,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启发他们不断地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数学联系生活,让数学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学习数学的兴趣很重要,而兴趣就源于生活。但是数学科学自身内容的系统性和结构的严谨性,是永恒不变的,数学的教与学是无定型的,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达到学生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仵锋.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J].才智,2011(6)
[2]常玉强.创设生活化的数学[J].教育革新,201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反思教学 方法 研究
对于教师来说,对自身积极进行反思,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反思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反思,不仅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针对性地做出安排,还能使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日益成熟。
一、对教学理念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更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关系,教师讲、学生学,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等,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往往带有消极心理。而在新课标中,则要求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自己只是发挥着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师生均是教材资源,不应只是依靠教材进行教学,而是在实际过程中,对学生和自己进行开发,以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二、对数学教材反思
新课改的实施,首先体现的便是教材方面的改革。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最好的便是对教材进行全面了解。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及呈现方式均具有科学性,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的同时,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且在新内容的引入方面均是采用富有时代气息并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具体例子进行导入,生动、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还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对教材进行反思的时候,要牢牢把握住教材的深层内涵及文化底蕴,为保证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对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上课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方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认真观察,不能仅仅依靠之前的经验或是个人主观臆断对学生进行估计和评价。在上课时,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前精心设计,对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均有所涉及。对于学习情况不好的学生,教师应不要感觉麻烦,要尽可能地对其引导、启发和鼓励。对于课堂练习,更要注意学生的活动行为,及时发现遇见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在情境设计中的意外,教师则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及时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利用或改善,创造即兴的精彩。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要注意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比如对运用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情境等亮点进行总结,以便在日后教学中继续使用。比如使用不当的提问方式、激励方式等以及沉闷的学习氛围等情况,则要进行积极思考,理清原因,进而改善,避免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出现同样的错误等败笔。
四、对学习方式进行反思
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以及对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从本质上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对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式及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和形成,加强引导和训练的力度。自主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纲要》中明文指出:“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要注意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自省、自励、自控,培养其良好的适应性、竞争性、合作性以及参与性等。
比如在讲解柱、锥、台侧面积时,我们可以不直接讲解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等制成相关模型,并对其侧面积进行探究。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知识,同时还使学生树立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并培养了实践、创新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反思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其进行反思,特别是对新教材、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出反思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真正实效。
参考文献
[1]樊朝芬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巧用反思法[J].中国文房四宝,2013,(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