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资本市场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资本市场;发展
前言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大转折,2006年的股市猛涨到近年来股市急跌,当前已经逐渐稳定。本文就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现状,以大国的视角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至2014年,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即将会继续在2013年所形成的双顺差局面,并且还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证券投资目前发展态势十分迅猛,而其它类型的投资项目目前仍在不断的优化,以银行带头的投资融资行为应当增强活跃性,促进国内的资本流动,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养料。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拉动外资的流入,在国际外资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为达到资本市场的稳固发展,我国仍需积极的完善国际收支平衡体系,这样才能够平衡国际收支状况,做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并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一、我国资本市场现状
中国的资本市场自1981年第一批国债的发行逐渐成型,随着历史的进程,我国资本主义市场从无到有,并一步一步从地区性的市场发展成现在的全国性市场。曾经的手工操作到现在的网络化电子商务交易,对中国的融资体系影响深远,经济结构的革新也日新月异。自1993年起,我国树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愿景,并经过20余年的努力,时至今日,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方面已经取得了优异成果。纵观近年来我国外汇管理局的年报显示。
从商业融资的整体规模来分析,我国的资本市场总融资环境中,中证券融资的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到1998年中证券融资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36.86%。我国资本市场中中国国债市场是主导,而股票市场以及金融债券市场分为二三位,企业债券的市场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
二、我国债券市场现状
我国的国债诞生时间最久,其规模的发展也很快。一级发行市场以及二级流通市场的市场状况都很规范。国债市场自1996年起就已经整体走向市场,已经初步的实现了“发行市场化,品种多样化、券面的无纸化、交易电脑化”。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不断的扩展着,国债的类型也不断的丰富着,国债结构也日趋合理化。但改革的经验不足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对比发达国家当前成熟的国债市场,我国目前国债的运行模式及机制仍有很多缺陷。第一是对于利率的规定流程、机制存在不合理性,国债的利率受银行的存款利率的主导,但是银行存款利率的制定均是以行政干预为主。第二则是上市的国债余量相对比较小,它的期限规定也不是很合理。以上海交易所为例,上海交易所2000年所挂牌交易的国债现有券为6只,但是这里面的9703券已过期,但其余5只的期限均在2007年之后,各国债现有券之间的期限不同。时至今日虽然有所改观,但仍需继续优化。第三是目前国债的交易方式有些单一,成熟的债券交易方式应当包含现货、回购、期货、期权等多种方式,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以上四种债券交易方式。但目前这四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资本市场,国债的债券交易方式应当紧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脚步。第四是债券在二级市场中的均利率对比一级市场出现了不合理的差值,2000年数据二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达3.6%左右,此时国债券的发行利率仅达3.3%左右。这种市场情况目前已对债券的发行工作构成了影响。
三、国际市场情势分析
(一)外汇市场
从21世纪以来,美元、日元与欧元的汇率波动较强,前段时间因为英国脱欧问题,英镑也有较大波动。2000年10月底开始,欧元开始贬值而美元汇率逐步提升,次年年初曾升至0.96美元=1欧元。随着美联储的两次降息,欧元有所回落。而美元兑换日元方面,由于日本经济没有达到预期的恢复值,日元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不过,对于英镑的较大波动,日元体现出较强的汇率增长趋势。
相比而言,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最近则出现了比较良好的现象,并有望于超越美国,这是有益于欧元升值的。但是,具体这种发展会不会长久,还要看石油价格、突发事件(口蹄疫、疯牛病等)等影响。
(二)股票市场
2013年以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不断下跌。美国市场内的科技股下跌影响了欧洲科技股票市场。使得欧洲股票出现了虽然区内经济看好,但是股价持续下跌的现象。日本的股市在此背景下也出现持续飘绿的景象,当然这也与日本内部存在的制约经济恢复的因素息息相关。
如今,对于美国股市的预想一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已经接近谷底,而另一派认为这种调整仍在继续。大众的态度一般是乐观的。有学者称美国股市的三大支撑仍存在,不会一跌到底。这三大支撑包括互联网技术的盛世发展,微软、英特尔等商家的垄断地位,美国高科技存在的科技优势。
(三)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呈现出于股票完全相反的发展趋势。在股票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债券市场获得了很乐观的发展,增长势头明显。目前债券收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在货币市场增长,有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的发行量比上一季度足足高出4.5倍。与此同时,长期债券市场的发行量下降了4.1%。
根据目前的预测,债券市场很可能在接下来的时日里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和长足的发展。第一,美国债券市场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虽然电信企业债券的发行量有所下降,但是政府部门的发行量仍持续升高。有专家称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政府部门有可能再增加债券的发行量,用来应对财政支出。第二,各个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增加国际债券的发行量。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其他种国家,目前财政状况会有些许盈余,对外举债的需求较小。但是美国经济的下滑有可能影响到亚洲国家对外举债的态度。
(四)信贷市场
信贷市场的发展目前呈现较良好的态势,融资重现惊人的活力。这也是由于股市持续低迷的影响,银行的作用重新受到公众的重视。根据统计,银团贷款总额比去年增加了43%,而在发达国家中,利用银团贷款进行企业并购的数量也激增。发展中国家以及石油国家等资金通过银行的中介作用流入l达国家,这个数量也呈现大量增长的态势。
近期,信贷市场的资本流动体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外流的原因转变为了外币存款增加。其二是对于石油国家来说,他们国家流出的资本主要流向了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
上文分析中可知,股市的改善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所以,银行作为中介的投资、融资行为将会持续活跃。接下来需要关注的就是资本流向的变化,银团的贷款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是否严重,会不会将贷款转向信用良好的发展中国家。当然这主要还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是否能稳定地、持续地发展。
四、总结
本文就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现状,以大国的视角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至2014年,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即将会继续在2013年所形成的双顺差局面,并且还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证券投资目前发展态势十分迅猛,而其它类型的投资项目目前仍在不断的优化,以银行带头的投资融资行为应当增强活跃性,促进国内的资本流动,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养料。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拉动外资的流入,在国际外资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为达到资本市场的稳固发展,我国仍需积极的完善国际收支平衡体系,这样才能够平衡国际收支状况,做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并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德勇,董左卉子.资本市场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5:4550
[2]吴晓求.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J].金融研究,2006,06:1522
[3]张R,史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考――关于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探讨[J].企业经济,2011,10:171173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2001
ces是西半球电子产业的引擎,而青岛sinoces已经成为东半球电子产业发展引擎已经没有任何疑问。全球电子产业链条已经在本届sinoces上完整地展现出来,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世界电子强国的电子制造品牌已经全部到场,美国、日本、欧洲等全球主要消费电子市场的主流电子连锁渠道商已经全部到位,美国、日本、韩国、澳洲、欧洲等国家及地区的电子产业协会也悉数全到,全球电子制造业主流供应商一个没有少,青岛sinoces已经具备庞大的全球吸产业引力业成为东半球的电子引擎已经没有任何疑问。
借助庞大电子制造业与巨大消费市场的中国腹地,青岛sinoces在全球崛起是非常正常的,就像随着阳光的到来而开张的全球资本市场一样,青岛sinoces与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已经将东西半球的电子产业的催化变成了一个双核的动力结构,今后的全球电子展览产业将在“冬美夏中”的节律上运行。
青岛sinoces的崛起不是让中国多了一个全球性的电子展会,也不是世界增加了一个电子产业引擎,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完整了中国电子产业的广义产业结构,将加速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内的电子会展产业实际上是服务贸易,它主要的作用是将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产业发展几乎是所有需要的生产要素都整合过来,它将对本国电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持作用。美国的CES基本上起到了整合全球电子业生产要素的作用,这对加固美国电子业在全球超强竞争优势是功不可没的。
从宽泛的产业结构上讲,美国电子产业并不是只有大的跨国公司以及围绕这些终端产品提供商前后的上下游产业链,一个完整的产业基本上包括了六大部分:一是以品牌终端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体系;二是技术供应产业,这个产业是由大公司的研发中心组成的公司内研发体系之外最大的技术生成产业,它可以持续地满足大制造业对更新技术的需求,美国的硅谷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技术生成产业的产业簇群,它已经形成一种新技术生成的生态,丛出不穷的技术供应让硅谷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孵化新技术新产品的“蔬菜大棚”,只要是大公司需要的技术都可以在这里集中购买,这个市场的作用是降低了公司的融资负担以及对新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
第三个产业层应该是为技术市场配套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更重要的作用不是为已经成长起来的大公司提供资金,它最重要的贡献是为种子公司,也就是为新萌芽的技术提供资本支持,这种“新技术+社会资本”的组合方式可以迅速地孵化产品与市场,形象地说,资金就等在“大棚”的旁边,只要新技术一出现,资金就会贴身而上去提供支持,这是美国电子产业保持持续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是流通业,流通业主要是与制造业相互对应的专业化的现代连锁流通业,它对制造业有积极的优化作用,主要是为制造业提供需求信息。
一直容易被人忽视的是现代会展产业。现代会展产业是制造业的服务业,它的作用是整合产业多种发展要素,为产业发展提供催化剂的作用,美国CES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电子展览会实际上它的触角伸遍了全球,它可以把美国电子业的强大优势辐射到全球,也可以把美国电子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市场等信息吸引到美国国内,这可以使充分灌溉美国的电子产业,这就是美国ces对于美国电子制造业的真正意义所在。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挑战
1 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在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浪潮中去,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同样,由于世界各国都将加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也会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成本和障碍,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是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因为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这一过程,各国间的会计差异逐步消除和减少,国际资本市场的效率得以提高,也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因此,谁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利益之争将决定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2 我国会计体制如何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2.1 尽快建立健全资本市场
在很大的程度上,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主要地依赖于公开的资本市场。企业的权益、债务资本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上有无数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独立的资本供应者和需求者都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找到机会。如果会计准则的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那么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就能把资本的供应者和需求者连接起来,还可以增强资本供应者对需求者提供信息的信心。而且,资本市场规则涉及的面极广,资本市场的主体除了遵循我国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外,还必须接受证监会的监管。证监会有绝对的权威通过一些规范和必要的诉讼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总而言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会计准则可以获得诸多潜在利益。首先可以降低跨国界提供信息的成本;其次,能降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评价成本。其结果是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降低了资本成本。
2.2 制定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的是增进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可理解性。制定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无疑为实现该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于1990年开始起草有关会计准则的草案,1998年10月成立了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并于2006年2月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国际趋同,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烙印。然而,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具体条款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修订完善已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研究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适时制定出台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朝“准则控制”方向发展。
2.3 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机制
完善的自律机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国际会计公司的优势,在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与国际会计公司联合的同时,培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改善CPA(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充分发挥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努力提高国内CPA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增强CPA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责任意识。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
2.4 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
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则是国内会计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在国内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上,我国已列出了具体的开放时间表,这对我国注册会计师(CPA)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规定模式是以原则为导向的,这也对CPA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CPA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CPA是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而进入CPA队伍的,他们从业时间短,执业经验不足。我们应加大对执业的CPA业务水平和道德教育等全方位培训的力度。对后备力量则要改革考试选拔制度,比如考试内容方面,可考虑适当地注入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经验的考核。
2.5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由于制度具有相互依存性。任一特定的制度安排的效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即使构成制度的规则是一致的,但围绕着这些制度的实施机制、行为准则和行为者的意识形态在细微而重要方面的差别将会导致制度的极大变化。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使制定的会计准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不然即使我国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准则,也不能说明我国会计已经完全国际化。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不是简单照搬的问题,必须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如果不从组织保证上、人员培训上、法律协调上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将招致改革的失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调通过重罚,加大造假成本。抑制准则执行者造假行为,即通过挤压的方式逼迫报告提供者和报告使用者的利益趋向一致,以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
3 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3.1 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吸收借鉴
关键词: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059-04
2010年7月25日,由中国金融学会指导,上海市金融学会、上海金融学院、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University ofMissoual-St.Louis)、美国道富银行信托公司、德国德意志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上海金融学院承办的第五届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在中国上海举行。论坛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一、金融市场发展的环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优势决定的。上海应如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化“市场体系”内涵?如何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度环境?如何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和谐生态发展环境?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认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上海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上海必须承担的国家战略。上海的优势不在于金融资源的总量,而在于金融市场。上海的金融市场门类相对齐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以完善金融市场为核心,把个人交易活动更多地吸引到上海,提高上海对全球金融资源的定价能力。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心工作。同时,环境建设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针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切实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出台引导性政策和针对性措施;要完善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引进和培育会计、法律、评估、咨询等各类专业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审判、检察、仲裁等机构在维护机构秩序、保障投资者利益方面的作用;要强化政府在金融教育、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文化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优良的软环境。
上海金融学院副校长吴大器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会计体系建设密不可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必然与较高的全球会计地位相匹配。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全球会计地位并不高,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体系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为此,应在发挥好会计对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所承担的基础责任的同时,也应要求会计在提升功能和效率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给会计理论与实务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所开展的会计生态系统建设,就是要实现会计从基础职能到多层功能的转变,实现会计准则形式到会计准则运行效率的转变,实现会计与金融相互关联到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转变。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大为认为,金融制度创新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地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任何金融创新都离不开服务实体经济客观需要这个总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必须服务和服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注重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进行一系列的信用和制度建设,这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又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增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才可能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上海金融学院朱文生博士认为,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角度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应始终是与领导体制、机制的优化及放松管制相对应的。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体制、机制优化方向应该是市场化的。其途径主要应该有:一是行政区划优化;二是金融监管领导体制、机制优化;三是应对隐性层面挑战,优化领导体制、机制。
上海金融学院肖本华博士认为,上海已经建立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没有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型”市场,交易功能较强而其他功能较弱:各金融市场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缺乏内在关联,各金融市场之间资金缺乏流动,价格几乎没有关联。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数量、价格存在行政管制。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格局不能形成。为此,首先。要发挥政府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推动模式应从行政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其次,要制定国家层面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选准突破口;最后,中央政府和上海市应高度重视上海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中应把法制环境和金融监管环境作为建设的重点,应审慎地放松有关的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税收环境。
二、金融市场发展路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目前,上海已基本具备了金融要素市场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黄金、证券、期货、债券、外汇等多个市场。如何利用上海的优势,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金融市场,找准发展金融市场的路径和渠道,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则成了与会代表积极讨论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扭曲的金融机构不利于金融发展,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发展中的一大弊病是间接融资比例高企,直接融资严重偏低。2008年以来的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目前,国家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大力发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正规的场内市场仍不足以解决金融结构扭曲的状况。当前,应当瞄准新的领域,找准增长点,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金融市场。为此,上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是要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二是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三是要大力发展金融租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球认为,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资本市场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和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已不再仅仅是货币交易中心,更重要的是资产交易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从居民资产配置理论角度来讲,当财富总量和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就会超越静态意义上的资产安全性的要求,希望提供增值、避险、组合和一体化金融服务。尤其是对存量财富的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最为迫切。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功能,才能促使本国货币的清算功能向储备功能的转变。可以说,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要实现国际重要储备货币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资本市场还是配置风险、管理风险的最佳方式,是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中国要成为国际金
融中心,还需要在规模、结构、资源配置、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全球地位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为此,第一,资本市场总量规模还应进一步扩大;第二,资本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与股票市场规模相近的企业债券市场,以弥补企业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并为投资者创造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优化资本市场的风险结构;第三,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产业结构、实现投资工具的多样化,以加强资本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和财富管理功能;第四,允许国际投资者自由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允许外国优质企业在中国上市,真正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才能成为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顾问李豫认为,中国应当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建立中国金融市场与欧洲金融市场的直接联系,尽早引进欧盟外汇市场、债券市场有关产品,为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交易、投资、风险管理平台和产品。同时。为缓解外汇集中于国家的压力,国家应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和投资外汇,实现财富币种的多元化,实现“藏汇于民”。同时,他认为,建立与欧洲金融市场直接联系途径的一个选择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所属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建立类似CME模式的合作,使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平台上直接交易德意志交易所集团提供的欧元债券和场内的汇率利率期货期权等产品。
美国道富银行信托公司执行副总裁柯・杰瑞认为,中国应积极培育基金业的后台服务产业。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的基金行业将进入一个快速扩张时期,并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国基金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服务外包市场。与美国的基金产业以市场为主导、政策为辅助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基金产业早在成立初期,就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产业的演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层的规制和引导。目前。法律法规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后台业务外包发展的瓶颈。中国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后台业务外包的范围,理清承包方和发包方的权责,借鉴国际经验,培育后台服务产业,为基金行业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监管法律的完善,基金后台业务外包提供商将会不断涌现,资产服务业会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出现。而集中式的后台业务处理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基金公司的主流业务处理模式。
申银万国证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豪杰博士和马龙官博士认为,在上海的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证券市场最有助于金融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其次,现代经济发展也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恰好能满足这种需要;第三,现代金融的发展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而金融创新主要是以证券市场创新为龙头。因此发展证券市场带动其他市场的发展是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新的思路,它能够带动法律制度、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面对当前的约束。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应该要以国际化作为当前的重要内容。从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来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金融中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便是当前一项较好的战略选择,这也是促进制度完善和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在此次论坛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进程、方式和方法等问题也成为了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的焦点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辅相成: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发展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部署,而扩大人民币使用则将有力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一,稳步推动资本项下和金融市场开放,积极构建人民币回流的国际投资池;第二。积极推进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适应的上海外汇市场发展。为此。一是积极推出各类避险交易工具,完善外汇市场的功能和体系,大力拓展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适时推出外汇期货期权交易,争取掌握人民币定价主导权。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上海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规模,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主体范围,增加银行间市场交易模式,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活跃程度。三是完善外汇交易做市商制度,提高欧元、日元和港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流动性;第三,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跨境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为此,一是进一步放宽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支持企业“走出去”。二是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逐步放宽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投资的限制。三是拓宽境内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允许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在境外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四是深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五是在继续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同时,积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引导外汇资金双向合理流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殷剑峰认为,就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中国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成败而言,放松管制是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目前,为了顺利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迎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在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同时,立足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发挥QDII和QFII的战略作用。为此,第一,培育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第二,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以QDII和QFII为手段,以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为依托,稳妥、有效地推动资本项目开放。
上海金融学院李豫认为,人民币已初步具备成为地区和世界范围强势货币的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现阶段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同时推进国际和国内两个金融市场建设。一方面,在国际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在国内全力推进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开放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离岸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推进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中国资本市场现状与发展热点问题探讨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沪深两市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中国也成为名符其实的资本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走强,法律体系的不断
健全,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将带动理论和学术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广泛和深入研究。本届论坛上,众多海外专家学者也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JingChen,Roger BucklandJulian Williams三位专家学者认为,2001年后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规制改革,实际上是对中国B股市场资产所有权的放松管制,它对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结构的自发调整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的长期联系更加稳定,而且也使得两市场间的相关性和传导机制更趋收敛。这些结构性变化必将为两市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套利机会。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OscarVarela教授和Duc Anh Ngo博士认为,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三。目前中国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正尝试着私有化改革,随着市场效率和透明度的逐渐提高,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同时,他们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是有效的,美国基金管理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时机选择问题不仅是无效的,而且还会影响市场的绩效。尤其是对上海的B股市场。
美国卫理工会大学(Methodist University)的Andrew H.Chen教授、美国上市公司法律经济咨询集团(LECGl的Sumon C.Mazumdar理事和Rahul Surana顾问认为,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但是,非国有企业仍被限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资资金。这说明过去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是被严格监管的。2007年中国证监会公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中允许上市公司在没有担保和价格控制的情况下发行企业债券,这不仅是中国债券市场过去二十年最富有意义的发展。而且也将为债券发行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相信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必将迎来更多、更深入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者仍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在发行企业债券时仍存在很多困难。当发行者企图通过外部渠道提升资本实力时,信息不对称仍是主要障碍。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国资本市场有上市公司2062家,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分别为106、62、163家,投资者数量达1.3亿。股票总市值180030.96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其中流通市值143678.91亿元,总成交量1042111.51万股。这代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范围日趋广泛,资本市场发展改变了货币政策以往传导渠道和效应。我国货币政策面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双向传导。资本市场虽发展较晚,但货币政策时滞性促使其地位飙升。另外,央行利率政策对消费投资作用不显著;货币供应量放松不能有效刺激商行信贷规模的扩张;“窗口指导”效应弱化及中小企业贷款难等现象都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顺畅。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
(1)股票市场传导效应。货币政策股市传导效应主要是财富和投资效应。财富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化改变货币实际购买力,影响消费水平和总需求量。它的存在制约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因为股价上升,个人或企业金融财富相对增加,这刺激个人和企业支出扩大,削弱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相反,股价下跌使个人或企业金融财富减少,动摇他们投资和消费,引发经济衰退,陷入通货紧缩局面。要使货币政策达到既定目标,货币当局要综合分析市场,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另外,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发展,股市融资日益普遍。企业家投资信心受到股市走势影响。股市高涨,企业家投资信心充足,利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行;股市低迷,企业家投资冲动较小,抑制央行实施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效果。所以,完善我国股票市场,不仅利于投资机制的健全,更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2)房地产市场传导效应。货币政策的房地产市场传导效应是消费和投资效应。房价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即消费效应,其通过财富和挤占效应实现。这里的财富效应渠道和股市财富效应运作机制是相似的,只是这个财富是由房价变化导致居民名义财富的变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挤占效应是房价持续上涨不会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反而降低他们即期消费。目前我国住房供给远小于住房需求,故财富效应在消费效应中占主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效应指房价变化对整个社会投资的影响,其通过直接投资和托宾Q效应实现。房价上涨使预期利润率上升,房地产业必会流入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越来越多。作为国民经济链中间环节的房地产也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直接投资效应随之产生。托宾Q效应是通过比较资本资产的估值与重置成本以判断如何投资。只有对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透彻,才能使货币政策产生预期作用。(3)商行信贷冲击反应。作为贷款服务机构商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必不可少,这由我国货币政策以信贷传导渠道为主的特征决定的。商行在传导中既是传导枢纽又是根据货币政策信号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金融市场主体。它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有决定性意义。随着改革推进,商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却产生阻力。从近几年货币政策调控实践来看,商行信贷行为引发的结果常与货币政策目的背道而行。这降低了货币政策效应,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常发挥。
三、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措施建议
(1)完善央行内部货币政策运作机制。首先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逐步降低直到取消存款准备金率。其次完善再贴现政策,票据市场发展决定再贴现政策在未来日趋重要。最后央行应采用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多途径有效地投放基础货币。应用公开市场业务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能迅速调节货币供应量并直接发挥作用。总之,货币政策要想正确传导给市场就必须有一系列改革。(2)完善资本市场以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我国金融市场由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构成。资本市场虽是个新兴市场却弱化央行货币政策效力,故将资本市场纳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很关键。具体讲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于它的规模、竞争程度、运作效率、一体化程度和投资者预期。事实表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是相互脱节的,货币市场行为对资本市场影响并不明显,两市场价格结构失衡。(3)强化商行管理理念和体制改革。首先完善商行内部管理,适当下放经营者管理权力。经营策略由“政策贷款”转向“效益贷款”,强化信贷约束时要注重信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再者对货币政策反应灵敏的中小商业机构,有条件的可允许吸收民间资本,促进货币政策向社会公众的传导。最后进行国有商行股份制改革削弱商行对央行的依赖,正确传导货币政策。总之,加快国有商行改革,增强其市场理性,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有利于商行作为市场主体发挥传导作用实现货币政策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7~10
关键词:海外并购;支付方式;现金支付
并购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海外扩张的重要方式。但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中,成功率只有20%~30%,只有少数企业在并购后达到协同目标。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支付方式的选择在其中的作用往往被企业忽视。尤其是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多元的支付方式还没得到充分发展,使企业在海外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上受到很多局限。然而,支付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它不仅决定企业并购的最终实现与否,在更深的程度上影响着合并后公司的财务整合效果。
一、企业并购的主要支付方式及对并购的影响
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股权和混合支付方式。西方企业经历的五次并购浪潮中所运用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杠杆支付及期权支付。据统计,在1990年的全球跨国并购活动中,现金交易金额占交易总额的91%,这一比例到1999年时下降到64%,期间换股并购的数量及金额大幅增长。1997—2005年间,股权支付方式的并购案金额占总交易金额近一半的比重,换股并购方式在全球成为主流。支付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企业并购的最终实现与否,对并购后公司的财务整合也至关重要。企业并购完成后,立即整合目标企业以改善其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然后出售目标企业的某些业务部门,用获得的收入来偿还并购时所欠下的债务,或待其经营状况好转后股票重新上市,等股价上涨后抛出。所以,通过合理安排支付方式可以促进并购活动及并购后整合的成功。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支付方式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支付方式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支付方式的现状,本文选取《中国并购报告》和中国并购网上,2003~2007年每月五大并购事件中的海外并购事件作为分析案例。经过整理和统计,海外并购事件共有29起,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支付手段中,现金支付方式是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占总样本量的76%。有混合支付手段参与的并购案占到14%,以“换股+现金”的混合支付模式作为并购的支付手段逐渐被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所选择,2007年开始出现完全以换股作为支付手段的案例。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以现金为主要支付方式的成因分析
从全球范围看,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采用现金为支付方式的并购案及支付金额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往往选择股票作为并购的支付方式,以降低现金支付带来的财务风险和融资难度。那么,为什么我国目前在海外并购中仍对现金支付有如此高比例的使用呢?许多学者进行了探索,我们分别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企业并购经验不足。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得比较晚。最早的国内和国际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10年内进展也不大。相比而言,西方国家企业并购活动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迄今为止全球共发生五次并购浪潮,最近两次带有跨国并购的强烈特征。这个演进过程意味着西方大部分企业是在经历频繁的国内并购后才涉足跨国并购的,目前我国还未掀起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国内并购发展的滞后使企业海外并购时缺乏经验,选择支付方式时不能依据双方情况和外部环境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支付方式,而是更倾向于传统的现金支付。
2 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较小,投融资机制尚不够完善。并购的支付离不开融资,并购融资则离不开资本市场,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使并购方企业更自由的依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支付方式。以美国为例,资本市场的发达使其换股并购的案例较多。从1998~2000年,美国以股票或有股票参与的混合方式支付的并购案分别占总数的百分比由60%增长至72%。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滞后,相对不成熟,直接融资市场起步较晚。同时,我国证券市场较低的国际化程度是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支付方式选择上的一大障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历史较短,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而且规模比较小。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接轨使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在融资与支付环节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缺少中介机构的服务。在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并购是其核心业务之一。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组织在并购活动中都是最活跃的参与者,在策划整体收购方案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投资银行的团队往往是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并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为并购双方企业制定最优的计划。而我国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发展缓慢,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都在不断规范调整中。在并购业务中还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为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提供有价值信息和整体的支付和融资的解决方案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以上市公司为例,根据对上市公司公告的整理,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活动共有406例,剔除没有聘请金融中介及无法查明该并购重组活动是否聘请了金融中介的情况,共有209例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活动有金融中介参与。其中,2004年有29家金融中介参与,2005年有31家金融中介参与,2006年有44家金融中介参与。可以看出,金融中介服务在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相关联。中介力量的薄弱及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中介机构服务的缺少,使企业在支付方式选择上更有局限性,也可能为日后的企业整合埋下效率低、成本高的隐患。
(三)以现金为主的并购支付方式的弊端。我国企业海外支付方式中存在对现金支付过于依赖的现象。现金支付简单迅速,对被并购方来说,采用这种支付手段,不必承担风险;对并购方而言,采用现金支付,当前的股东结构不会变化,股东权益和控制权不会被稀释。但现金支付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是采用现金支付,就需要大量的现金,受制于主并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和筹资能力,使很多并购无法达成;二是现金支付会给主并公司带来严重的现金负担,也无法使被并公司的原股东拥有新公司的股权,由此导致并购前主并公司很大的融资压力和并购后公司很高的财务风险,很容易带来并购整合中的财务困难。
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支付方式多样化的对策
(一)企业需重视对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海外并购时摆脱传统的现金并购模式逐渐被我国企业所重视。但一些企业还是习惯于传统方法或不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盲目的选择支付方式。因此,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选择目标公司,收购股权的份额等因素,影响到企业并购最终成败及日后整合财务风险的支付方式也应得到重视,这样才能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严格意义上说,本书并不是一本理论色彩浓厚的私募投资分析教科书,而更多的算是一本关于黑石投资哲学和黑石奠基者的人生感悟的著作。本书讲述了黑石集团创始合伙人彼得・彼得森的成长历程。这个出生在追求美国梦的希腊移民家庭的穷小子,青年时抄袭论文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后转投西北大学商学院和芝加哥商学院深造,辗转从事过广告业、制造业和资产管理行业,其后跨入政界成为美国商务部长和白宫经济顾问。离开政界后,彼得森利用自己积累的人脉关系,与在雷曼一起共事的斯蒂芬・施瓦茨曼共同创立了这个管理资产达到几百亿的股权投资机构―黑石集团。
在书中,彼得森认为自己的投资哲学非常简单,“我始终相信一个机构的道德规范应该放在第一位,从黑石成立的那天起,职业道德和诚信都一直是最重要的。“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彼得森强调“永不进行敌意收购”,他深信这一投资立场将为黑石与企业之间建立更加有益且持久的关系。可是,放到金融业发展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正是彼得森的这些更富有洞察力的投资理念成为了黑石集团的护身符,使黑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并购浪潮退去后依然能够幸存和壮大,也使得黑石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主要投行折戟沉沙的险峻时刻,依然挺立不倒。
在品味彼得森人生和投资故事之余,我更多关注的是黑石集团成长史所折射出的私募股权产业发展轨迹、这一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以借鉴的地方。美国的一些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的不少有限合伙人无法兑现出资承诺,一些私募巨头因此出现一定幅度的亏损,黑石集团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达到8.271亿美元。面对金融危机的考验,股权投资基金开始逐步改变原有的投资策略,其中有的开始探索降低投资风险,增加对风险较小领域的投资,由投资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转向投资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有的则在行业选择上更加集中和保守,并开始参与一些中小型并购交易,同时大幅度减少杠杆收购。在此基础上,有的则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新兴市场。
随着参与股权投资的资金越来越多,依赖Pre-IPO获得短期暴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且随着上市发行管制的不断放松,业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从趋势上看,中国的股权投资基金会逐步步入更为激烈的市场化竞争阶段。例如,发行上市的市场化程度提高等会促使更多的股权投资基金将更多资源投向处于创业早期的企业,并做好产业和区域投资布局。加强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密切合作,积极拓展多渠道的资本退出方式。显然,在这样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环境下,黑石的成长经历更有参考价值。
大国经济下的金融模式 褚蓬瑜
说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估计无人会提出异议,长期粗放型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经济、城乡经济、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与大国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模式,换句话说,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需要正确的金融市场形式予以辅佐。众所周知,将各国金融市场形式进行划分,不外两种: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前者典型如德国,后者则以美国为代表。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而言,应属银行主导型。但这种形式是否能与我国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的发展路径匹配?或者说,在全球金融变革、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们更适合选择怎样的金融模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各界学者开始怀疑资本市场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不过,吴晓求教授坚定地认为:中国应当建立以市场
(核心是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这一命题的论证,作者将其置于后危机时代这样一个大框架下,循着由全球经济结构变化、金融结构调整而引发的对全球货币体系变革以及国际金融组织改革的呼声,结合中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对人民币国际化、建立金融大国的要求,而其前提条件则是对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衍生品市场、商业银行体系这些金融市场元素进行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培育一个以资本市场发展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与要求下,美国发展出了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使投资者可以便捷迅速地筹集资金;而其风险配置功能可以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风险分散,实现风险流量化,从而提高实体经济对风险的防御能力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而一个反面例子,日本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后续增长乏力,则源自于其金融体系功能的缺失。我国目前的状态和当年的日本确有几分相似。由流动性过剩吹起的泡沫,已不仅限于股市、楼市,而开始向农产品(类如出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古董、艺术品、葡萄酒等领域流窜,给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计需一个具有财富保值增值、风险分散功能的活跃的资本市场出现,进而引导资金合理配置。资本市场需要由走向内核,从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变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而这或许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无法承受之重。
[论文关键词]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发展的,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的分析,阐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首先,要重新认识货币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一是要规范、健全同业拆借市场交易网络系统;二是充分发挥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场的前提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稳步发展我国的无形拆借市场,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能力;三是规范拆借市场行为,通过制定有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规范市场运作,严格市场管理和监控,使拆借市场运转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担保拆借比重,改变我国拆借市场上基本以信用拆借为主要手段的现状,以此达到防范和分散风险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首先,应调整非国有经济与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适当扩大它们的投资需求;其次,进一步健全国债市场;第三、适当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四,逐步使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第五、着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第六、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七、发展机构投资者。
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一)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最终使其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对股份制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真正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立内控严密、运转规范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保险业采取的过渡期保护措施2004年年底到期,取消对外资的地域限制,保险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要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依靠低赔付率来维持高增长率的现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使保险公司的工作重点切实转换到完善内控、强化管理、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上来,这种转变应该是保险公司自愿、主动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伴随并推动着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判断一个金融监管体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应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切实把监管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通过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监管、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等手段,调控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规范证券市场主体行为首先是投资主体。我国的证券市场正经历着从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主体的过渡时期。发展和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及逐步地允许保险资金等投资证券市场是投资主体深化的主要途径。其次是融资主体。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创造积极条件,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流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扩大国有企业的债券发行规模,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改变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加大国有企业经营的外在压力,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质量。最后是证券公司。建立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在制度设计上严防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建立有效的融资融券机制;完善客户保证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偿制度,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骥,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