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温室效应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效应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室效应的认识

第1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文化;高校;襄阳;湖北文理学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地域的差异和不同,每个城市和地方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高校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城市文化是高校人文教育生命力的现实直接立足点,[1]本文将以以襄阳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来说明城市文化对于高校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一、襄阳的城市文化特色

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于汉江中游,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襄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以“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文化”而突出。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中,襄阳的地位曾格外引人注目,也留下了众多的“三国文化”。

襄阳遗存下来的“三国文化”十分丰富,这些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刘备、诸葛亮、庞统、刘表、徐庶等三国重要历史人物都曾活动于此,在这里推进了三国历史的演变;“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这些三国历史故事都发生于襄阳,对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文化”在襄阳处处可见,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隆中对”“三顾茅庐”等为代表的诸葛亮文化。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大约十三公里,诸葛亮早年曾在此躬耕苦读,后刘备三顾于此。古隆中现在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草庐亭、三顾堂、武侯祠、梁父岩等众多景点。在襄阳市中心,为了弘扬三国文化,建有诸葛亮广场,中间矗立着巨大的诸葛亮铜像,这些是三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在襄阳火车站外墙浮雕上,诸葛亮组浮雕占有重要地位,他羽扇纶巾,背后是隆中山。此外,民间有三国菜、孔明灯、孔明菜等,在地名称谓上有隆中文化广场、檀溪路、隆中路、卧龙大桥等等,[2]凡此种种,均展现了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文化在襄阳城市中的地位。

二、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文化

学校尤其是高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心,是继承、发展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文化的重要集散地,是一个文化辐射源。湖北文理学院原名襄樊学院,地处三国文化的重要所在地古隆中风景名胜风景区,是襄阳市唯一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湖北文理学院作为襄阳市的重要文化中心和场所,自然受到襄阳城市文化的浸染。

从学校建筑和校园文化景观上来看,学校建筑的整体风格取法三国建筑样式,大气恢弘,让人有种回到三国时代的感觉;正对学校大门的是“卧龙出山”大型雕塑,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人物构成,雕塑形象给人以一种意气奋发、催人上进的精神状态。此外,散落校园的还有以三国人物故事为主题的三国谋略和三顾茅庐等雕像,有着和古人相遇的感觉;“淡泊湖”是学校内的一泓人工池塘,取自于诸葛亮著名的“淡泊明志”,这里的朗朗读书声和学子门休闲治学的场景无疑的“淡泊”二字的最好注解;图书馆前面是开阔大气的卧龙广场;学校的楼宇或路名有诸如致远楼、明志路、凤雏园等更是对三国文化的传扬。

从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软环境来看,湖北文理学院的校训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学校提出的战略是“在隆中,谋天下”。在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里,到处都散发着浓厚的三国文化气息,这是对襄阳这座三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承,也是对襄阳城市文化精髓的弘扬,是城市文化底蕴在现时代的文化展现。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受到襄阳城市文化的浸润,展现着浓厚的三国文化氛围。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文化、校园景观和学校建筑,无一不透露着浓郁的三国文化气息和诸葛亮精神情怀,传承着襄阳的优秀历史文化。

三、襄阳城市文化对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温暖。文化能浸染身处其中的人和事物,让其散发出文化的味道;高校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更大更深。湖北文理学院位于襄阳古隆中――诸葛亮出山前躬耕读书的地方,学校修建于此,本身就是在效仿先贤,让广大学子在清幽而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场所学有所成,成长成才。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深受襄阳城市文化和诸葛亮文化的影响。湖北文理学院作为襄阳市的一个重要文化辐射源和文化中心,很好地传承和发扬着襄阳的城市文化,也深受襄阳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校训,“在隆中,谋天下”的人才培养战略,这些体现着对诸葛亮文化的继承弘扬。良好的校园文化必将孕育出优秀人才,必将为国家和社会造就一批又一批人才。

其次,襄阳的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襄阳曾经是三国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所,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代人杰诸葛亮在此成长成才。湖北文理学院坐落于襄阳这座襄阳历史文化古城,承接着优秀历史文化,校园中处处弥漫着诸葛亮文化,这些可以让广大学子以先贤为榜样,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去汲取智慧,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培养家国天下的精神情怀,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襄阳城市文化对于广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助力作用。校训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湖北文理学院的校训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学校以诸葛亮的名言来作为校训,无疑是希望培养出具有这样精神情怀和道德品质的学生。同学们在隆中山下仿效先贤,励志勤读,学习诸葛孔明先生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情怀,这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提供精神助力。

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如果把它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它所处的城市文化就是这棵大树赖以生长的土壤,只有从生长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和养分才能真切体会到现实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得到浸润。湖北文理学院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深受襄阳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同时又在很好地传承和弘扬着三国文化和诸葛亮精神,把这种优秀的文化倾注于学校人才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朱国佳.城市文化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渗透和影响[J].文教资料,2011(20):57―59.

[2]叶植,靳进.独特的三国文化,难忘的襄阳故事――关于襄阳三国历史文化问题的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13.

本文章获湖北省2016年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以荆楚文化为例”资助。

第2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一、营造诗性教学氛围

人文学科内容涉及社会人生、内心情感、文学艺术、历史人文、审美教育等众多领域。在高校人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步入人文学科的美丽殿堂,促进学生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格调。但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一种诗性教学氛围。

在人文学科诗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设法营造宽松而又愉悦的诗性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诗性教学氛围,就是让人文学科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续传承发扬,用人文学科的优秀文化神韵滋润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

营造诗性教学氛围应是富有艺术性的,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诗性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教育,诗性教学格外注重提高学生的德行水平,并注重涵养学生身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并引导其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注重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之心。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开阔视野,以及高尚的情怀,使学生有能力自己发展,并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进而实现自我整体能力的提升。

二、驾驭课堂全局的能力

在人文学科诗性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诗性课堂的反馈与调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讲课中要有驾驭课堂的全局能力,教师对讲课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所设计,有所安排。

在诗性教学中,一是有意设计一些悬念,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提出有趣的问题,这样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讲课中,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二是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种场景,使大家在一个共同的场景和氛围中感受讲课内容,将复杂的观点简单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讲课内容,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人文学科诗性教学讲究教学韵律和节奏,推崇动静结合、快慢相兼、收放自如的活泼授课状态。教师讲课富有节奏感,如果恰到好处的话,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讲课时话语要清晰,富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到身心欢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教师要不断变换讲课形式,让学生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富有表演能力的教师,特别要善于利用体态语言,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文学科诗性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感悟和思考。诗性教学是互动的,它充满激情和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讲课时教师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形成一种很好的即时反馈,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活跃诗性课堂气氛的手段很多,如提问、讨论、幽默等。教师讲课时要经常变换语调,富于变化的语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赏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待,都将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要注重情感体验,同时注重语言节奏和韵律,能以含蓄、感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幽默活泼的话语,解读丰富的人生哲理,并使学生身临其境。

三、调动学生主题探究的热情

课堂有了诗性氛围,就变成了充满诗意的场所,与此同时,还要探索极佳的教学形式以推动课堂教学向更高境界迈进。诗性教学活动应当在教师的组织下,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注重锤炼学生的思维,多用反问法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主题探究的热情。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引发他们对于生命、对于人与自然、对于人与社会、对于生活意义等问题的沉思和感悟。

诗性教学既要求教师通过知识的载体,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又要求教师焕发学生的激情和活力。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深入开掘,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种形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不断提高诗性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予以回答,也可趁此机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文学科诗性教学既要挖掘教材的诗性,又要遵循审美诗性教学规律,创造诗性课堂氛围。教师在诗性课堂上要创造极佳的条件,让学生带着诗的情绪、诗的心境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在人文学科诗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带着知识与情感体验走进角色,在特定的时空中与角色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教师还应揭示出隐含在文本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和情感等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或用心感悟。

第3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一、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现状

1.人才分布不均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的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这使得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了许多明显的问题。人才的分布不均衡,人才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经济欠发达的闭塞地区,人才很少,甚至紧缺。例如,近些年来,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许多优惠政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条件,导致了许多人才仍有顾虑,不愿去西部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大都在国外发展,导致了我国人才的流失,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地方政策等原因,公有经济中的隐性收入比较多,导致了人才分布的差异,由于地方政策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各地的人才分布不均衡,由此导致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2.人力资源质量有待提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扶持学校的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同时,国民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许多学生进行了深造,但是整体来看,我国高端人才的数量还比较少,人才的质量还有待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距。部分学历较高的人才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却很少。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的比重较大,导致了许多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进而阻止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业也在高度化发展,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该形势的发展。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地域性差异也较大。总体来说,我国人力资源质量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

3.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法规还不够完善

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起步较晚,同时,由于我国国情以及经济体制的复杂性,导致了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人力资源问题较为复杂,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法规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人力资源市场法规急需完善。部分人员利用市场法规的漏洞谋取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地方不合理的市场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同时市场的中介体系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他们利用市场的漏洞,进行违规操作的行为时有发生。由于我国监管部门监察手段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到位等,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法制情况较差,市场法制急需完善与提高。

4.人力资源的市场营销不合适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销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品只有进行了销售,价值才能够实现。销售环节是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同时销售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而对于人力资源的销售来说,只有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如果在人力资源的市场营销中产生不恰当的问题,人才的最大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在我国这种情况很常见,部分人员不适合自己所在的岗位,既妨碍了自身价值的发挥,也妨碍了公司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二、做好人力资源中市场营销的措施

1.人才方面

(1)找准定位

人才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要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及缺点,要给自己确立起一个目标,找准定位,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充分分析市场的现状,了解人力资源的市场状况,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或者是听有经验的人的介绍,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岗位,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只有对这份工作有兴趣,有激情,才能不断地激励自己前进,才能坚持做好这份工作,还要注意岗位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避免由于企业问题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影响。要注意根据自身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岗位,不能随波逐流,经济行业虽然热门,但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在一个不合适的岗位进行工作,既妨碍了自身价值的发挥,也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营销自己

通过分析市场现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的优点及不足选择好合适的岗位后,人才必须积极去应聘,推销自己,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人才要积极准备,自信面试应聘,要了解自身的状况,制定合适的工资定位,不能胡乱给公司要价,但是也不能亏待自己,明确与自身相匹配的工资定位,向公司提出合理要求;选择合适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避免由于地域因素而多次换工作,同时也应该选择一个具有潜力的公司,一个积极创新,不断前进的公司也会影响到公司人员的性格及能力水平,不断前进的公司会促进公司职员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会促使员工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2.企业方面

(1)完善招聘体系

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企业招聘,通过招聘,将合适的人才纳入到企业之中,促进双方共赢。企业应该有严格的招聘制度,才能招到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招聘应该本着公正公开的原则,把考试方法,面试结果,招聘结果等进行公示,要促进人才的合理竞争,不能有滥用权力的情况发生,对所有应聘人员应该一视同仁,公正公开,通过考试,面试等一系列环节,选择合适的人才,进行择优录取,合理配置人才,使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促进人才与企业的长远发展。

(2)建立合理的用人体系

企业的员工差异性较大,企业应该充分分析员工的优缺点,根据员工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为员工安排合适的岗位,注重员工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品质,重用德才兼备的员工,还要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促进员工合作,发挥合作的优势,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4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尽管樱梦顽强地抗议,但是天皇这次怎么也不肯让步。樱梦每日以泪洗面,而且日渐消瘦,变得非常憔悴,脸色简直跟死人一样苍白。她的侍女们个个都十分担心,可是无论谁劝樱梦她都不听。

寒盈和柳灵不忍见樱梦再这样瘦下去,就对这件事作了分析。“柳灵,我看公主殿下不答应此次的婚事恐怕是跟她上次去见的那个少年有关。”“没错,也许,公主殿下喜欢的是那个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见见那个少年?解铃还需系铃人哪!”“这是个好主意!那我们快去!”“好,走!”

寒盈与柳灵按着上次樱梦走的路来到了枫云的家。枫云见到她们十分惊讶:“两位姑娘是谁?”他同时瞥见了寒盈和柳灵随身佩带的剑,顿时明白了几分:“是谁叫你们俩来的?”寒盈和柳灵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你认识我们的主子对不对?”“你们的主子?”枫云有些不解。寒盈见此情景,明白樱梦并没有对他告知自己的身份,就说道:“就是一个叫樱梦的姑娘。”“樱梦?没错,我认识她。”枫云站起身来,褐色的眼眸盯着寒盈和柳灵:“你们是樱梦的仆人?”“是的。”“那樱梦叫你们来所谓何事?”“不是她叫我们来的,是我们自己来的。”柳灵说完,神情严肃地问道:“你……真的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身份?”枫云很奇怪,“什么身份?”

第5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怎么样?哈哈~~~~~”曦蓝狂笑着。“前世的你与樱梦同归于尽,我没能得到她。在樱梦死的那一刻,我就决定,我一定要成为最好的魔法师。在转世之后,从你的手里抢回我最心爱的人!”“什么?!那你……要把小狼怎么样?”樱无比惊恐地问道。“我?哈哈~~~~~”曦蓝还是大声地笑着,突然,他的狂笑变成了狰狞的冷笑:“我要和他决斗!”话音刚落,曦蓝迅速地举起自己的魔杖,一道蓝光直向樱射去。“啊!”樱尖叫一声,接下来……

“我动不了了!”樱猛然发现,自己仿佛被石化了一般,全身上下,都动不了了!“樱!”小狼大叫一声,扑向了樱,“樱!你怎么了?你……”“她被我石化了。”曦蓝冷冷地回答道。“石化?你为什么?”小狼不可置信的看着曦蓝。“因为,我不想再让我最爱的人参与在这场战争!我知道,”曦蓝将目光转向樱,眼神里多了一丝忧伤,“如果你有危险,她一定还会再为你做出傻事来!”“不!”樱悲痛地大叫,“你不能这么做!你快放开我!”“不行!”曦蓝转过了头,背对着樱,“我决不能让你再重演前世的悲剧!”

“李枫云,不,应该是李小狼!”曦蓝摆开了架势,“开始吧!”

小狼拔出自己的剑,准备出招。但曦蓝快他一步:“火龙招来!”话音刚落,一条浑身喷着火焰的巨龙从曦蓝的魔杖中钻出,原来他学的是龙系魔法。那条龙直向小狼冲去,嘴里喷出一团团的火焰,那些火焰直射小狼。不过,曦蓝仿佛是刻意不伤害樱,那些火焰一点也没伤到无法动弹的她。但是小狼却只能勉强躲过,接着他抽出一道符:“水龙招来!”可是那些喷洒而出的水,丝毫没有伤到火龙,就连那些火焰也没有丝毫消灭。小狼不禁惊呆了:“我的魔法为什么没有用?”“哈哈!”曦蓝笑着回答他:“因为你的魔法实在是太弱了,像你这种脆弱的人,怎么配得到樱!你竟然还是李家的子孙、库洛的后代!真是没出息!”

“可恶!”小狼不断地向后跳着,以防被火焰伤到,可是火龙的火势越来越猛,他已经快躲不了了。一边的樱也紧张得不得了,她试着用自己的魔力解开曦蓝的魔法,但是,尽管樱的魔力胜过曦蓝一筹,可是他施的这个魔法实在是太厉害了。樱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小狼狼狈地逃窜,听着曦蓝不带一丝怜悯的残酷的笑声。

“啊!”小狼终于抵挡不住,手臂被火焰给灼伤了,顿时,衣服被烧破了,里面的皮肤也被烧红了一大块,露出了红色的,血也不住地流着。“怎么样,很疼是不是?”曦蓝冷酷地笑着,“我就是要让你尝这种苦!这种苦与我的比起来,还差的远呢!你知道,当你将樱夺去时,我的心比火烧刀割还要痛!今天,我要十倍百倍乃至千倍地还给你!”小狼几乎已经被逼到绝地了,现在他不止手臂上,连背上、腿上,都被火焰伤到了。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他已经支撑不住了。

一边的樱心急如焚,但是她没有一点办法,因为她根本就动不了。看着小狼受伤,她的心好痛。她不断地求着曦蓝:“求求你,放过小狼吧!不要伤害他!我求求你!”要不是无法动弹,樱就要给曦蓝下跪了。可是,樱的请求,不但没有让曦蓝的报复心理有丝毫的减弱,反而使他更加厉害地驱使火龙去伤害小狼。手足无措的樱只能看着小狼流着泪。

小狼几乎已经不行了,他现在,只能*剑支撑着:“难道我真的完了吗?”“不!小狼,你一定要支撑住啊!”“樱!”小狼望着一旁焦急流泪的樱,心里猛然下了一个决定……

他站了起来:“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小狼面对着火龙,举起了自己的剑,念着咒语:“天地同谏,地水火风,急急如律令!”话音刚落,天就忽然变阴,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打起了雷鸣。电光火石的瞬间,一条金色的龙出现了!

曦蓝脸色大变:“你……你怎么会龙系最高级的魔法?”小狼微微一笑:“我自幼就学习魔法,我知道龙系魔法很难学,而且消耗魔力太大,一战下来,可能就会与对手同归于尽。所以我才不用,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不会!”“你,原来你一直深藏不露!”曦蓝有些惊慌了。“是你把我逼到这个地步的!”这时,两条龙开始互相打斗,但是小狼操纵的那一条明显占上风。不久,金龙口吐着水,消灭了火龙,接着,他就消失了。可是与此同时,小狼也支持不住而倒地,他消耗魔力太大了。曦蓝脸色惨白,他失败了。

第6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没关系的。”樱梦温柔地注视着枫云,“我心甘情愿。”“樱梦……”枫云十分感动地望着他。

天色很晚了,偏偏又下起了雨,把他们淋成了落汤鸡。枫云和樱梦就决定投宿在一家客栈里。“老板,”枫云说道,“住店,要两间房。”“抱歉啊,客官,我们只剩下一间房了,要不,两位公子就将就一下吧!”(樱梦还穿着男装)“这……”枫云犹豫了。“没关系,我们要!”樱梦抢在枫云前面说了。“樱梦你……”枫云很吃惊。

枫云和樱梦商定:樱梦睡床上,枫云睡在长椅上。尽管樱梦不答应,但是枫云仍然坚持。她只好同意。半夜里,樱梦梦见轩蓝在追杀他们,好多血……“不要啊!”樱梦大声地尖叫起来。“樱梦!”枫云赶紧摇醒她,并把她紧紧地拥在怀里

“怎么了?”枫云紧张地问道。“我梦见了……好多血,好可怕!”樱梦把头埋在枫云的怀里,害怕地流出了眼泪。“梦?”枫云重复了一遍。“没事的,这只是个梦而已呀!别放在心上,好吗?”枫云温柔地安慰着樱梦。“嗯。”樱梦点了点头,希望这只是个梦。

第7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大学英语 人文素质

一、背景

2014年,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举被许多教育界人士视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为本,其培养目标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然而,许多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往往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导致学生极易把作为人文精神传播的载体――大学英语,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软工夫”。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近期,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指南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人文和技术好比是人的两条腿,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人文和技术并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蕴含于人文社会科学中,对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怀,以“人”为本,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理想、人格以及道德情操的追求。人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特别关注人的智力和情感发展。将人文主义教育观应用于外语教育的始作俑者是莫斯考威兹(Gertrude Moskowitz )认为,人文主义教育一定要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知融于他正在学习的目的语中,强调教育目的是彰显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新时代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应当具备完整高尚的人格、积极的人生追求、坚毅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意识,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心灵”积淀。

三、应用型高校人文素养缺失现状

1.社会环境对人文精神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高度增长,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然而,当前我国人文精神的现状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现象: 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精神文化世俗化,人文知识匮乏,人文修养浅薄,人生追求低俗,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异化。造成应用型高校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向功利化,将学习目标放在涉及到毕业和就业的专业课程,不重视人文教育类课程,出勤率低;只注重做事,轻视做人,注重个人进步,轻视团队合作,人文社会环境恶化,学生无法再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人文教育的洗礼与感化。但是无论现在如何变化,只有具备积极的进取心、远大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才是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走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依然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浸泽。

2.学校教育理念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忽视。随着众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以及就业压大的不断增加,促使应用型高校倚重于职业性和操作性,技能至上,岗位唯尚,忽视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忘却了“大学”的内在逻辑,忽视了博雅通识是“大学之道”。

3.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欠缺。除了社会的影响和学校培养理念对人文教育的缺失,应用型高校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人文素养淡化,加之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使很多理科学生从高中对文、史、哲的基本事实缺乏了解,没有国内外经典著作的有效引导,没有系统的阅读规划习惯,对国内外的人文、地理、文化习俗等不了解;知识结构封闭、单一;在个人理想和对大学长期规划方面,意识模糊,缺乏的社会责任感,突出地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与思考,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环境保护责任感缺失,缺乏感恩的心等等。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伦理学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应用型高校学生应该平衡自己的知识结构,认识到基础性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通过人文知识中蕴含的无形精神力量滋润个人的人格、理想道德、价值观的不断完善。

四、大学英语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大学英语是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之一,既是人文内涵丰富的语言学科,也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是以语言特征为基础,全面培育人的最基础的社会生存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同时,通过外语教育的力量展现,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所需要的同他人交往、交流的对话能力、讨论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表述能力、文化传承能力。通过中西语言文化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省意识、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探究精神等能力;注重中西道德价值观的整合与互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过专题讲座、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社会调查等外语课外延伸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在对待西方道德问题上,应避免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态度,要正确地分析、学习、借鉴、吸收和利用,使大学英语教育真正做到“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个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城市文化 高校人文教育 身体观

高校不但汇聚大量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而且往往位于城市中,故高校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高校人文教育。同时,高校人文教育立足于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设,才能走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之路。当代城市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文化是高校人文教育生命力的现实直接立足点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群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城市活动中的一切事物和城市的行为方式、心智状态等等。城市文化具有多维度、多元化的复杂结构”。[1]所以,高校人文教育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但被容纳于校区所在城市的文化体系中。从这个角度而言,若高校是最珍贵的大树之一,作为树的形象它有自己的独特性,那么,它脚下的土壤――城市文化――就是其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一)城市文化有利于学生建构健全的人生观

高校如同所有学校一样,与现实社会有较为明确的边界,甚至因此被称为“象牙塔”。在关于如何培养理想人才的教育理念中,有的学校(以高级中学阶段教育居多)采取了封闭式管理或军事化管理。虽然这种实际措施在高校中并不流行,但是,不少高校仍然无法自觉地从“封闭式”中挣脱出来。具体而言,一些高校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更多的是致力于在校园范围里建构一个适合学生生活的“小社会”,而忽略了学生生活与现实城市生活的接轨。也就是说,学生只是接触了有限的城市文化影像,或社会文化,并不能真正融入有生力的城市文化中。

在高校人文教育理念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人格的社会文化建设者。为此,高校人文教育习惯使用某种体系化“理想”标准来衡量教育对象。从教育的初衷和技巧而言,这种思想和途径并无大错,甚至曾培养了无数高层次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今的文化发展背景已不同于往昔,中国文化体系本身亦因此进行着深刻的大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按照特定模式培养的人才只需要服从国家安排就业即可。这种教育模式在某种意义上继承和强化了“学而优则仕”教育理念。计划经济下的文化体制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个稳定的工作机会,这就像是一扇扇通往幸福美好的光辉之门,让受教育者感到从此终身有了着落。但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文化体制下,原来的光辉之门变得似是而非,变幻莫测。门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奋力向那些门奔去的劲头。结果,有的人仿佛中了大奖,一时间工作和生活皆妙不可言;同时,更多的人撞到了无法为自己打开的门,或者尚可重新振作,或者头破血流,或者迷茫疯狂,由此而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安全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尽力避免突然间把受教育者从温室放置到狂风暴雨中。在学生成为完全的社会人之前,高校应自觉在城市文化和高校人文教育之间搭建耐用的“桥梁”,缩短学生所接受的高校理想文化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健全而非“理想化”的人生观。例如,通过对城市文化的深层接触,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能真切体验到现实生活文化的多元化、多层次化,乃至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由此,受教育者可形成更为宽容的人生观,培养自己从容面对就业、情感等多种生活困境的能力,继承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理念。从这个角度而言,受教育者健全人生观的建立,正是理想化高等教育理念得到彰显的表现。

(二)城市之世俗文化可使高校人文教育更生动

虽然大多数高校皆位于城市,但鲜有自觉把城市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尝试。这是因为,城市文化包容甚广,既有精英文化,又有市民文化(世俗文化)。高等教育的理想化目标决定了它更关注精英文化范畴,而精英文化范畴则更多体现在文本的抽象世界中。所以,身边实际存在的城市世俗文化极易被忽视。而这种忽视,不过是把完整的文化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这无异于只要花朵,丢掉有泥土的根茎――表面上美得纯粹,实际上却让花儿命不久矣。所以,想要活跃高校人文教育,还应引入完整的城市世俗文化内容。

城市世俗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传统的方式就是通过系统的课堂教育来实现。例如,近年广西师范大学各院系(非文学院)纷纷开设公共选修课《大学语文》。多数院系选择了黄伟林主编的教材《大学语文(大学版)》。该教材作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建设教材”,其既重视大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强调高层次人才人文素养的养成,还引导大学生多方位多层次体验中国文化,以及所生活的城市文化。例如,教材不但重视“行善者”(王尔德)的形而上思考,而且关注“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许倬云)和广西上林的“三里风物”(徐霞客),更引导在桂林市就读的大学生解读袁枚的“游桂林诸山记”,使受教育者的文学理想境界在现实中活跃起来。为此,教育者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文学美的境界和现实世俗人生之间建立一条可行走的道路,让教学内容变得实在起来,在感悟桂林市历史文化的魅力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当然,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家教、联欢晚会、参观、旅游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把城市文化引入高等人文教育体系中,使高等人文教育理想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不断焕发生机。

二、高校生命教育理念应在城市文化体系中建构

近些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理念。所谓“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从而认识、尊重、珍惜和敬畏生命”。[2]而生与死概念的形成,其立足点就在于生理上的身体。因此,身体在当代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众多压力的逼迫使现代人逐渐成为可以任意拆卸、重新整合的无感性意义的“半机器人”,生命的尊严时常被淡化。这种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高校人文教育中。

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量化的“指标”制约。为了在这个既定的“指标”体系中建构出一个更“完美”的自我,多数教育主体(指教师与学生)都尽可能地付出和努力,甚至包括身体健康,以致部分精英人才过于劳累,疾病丛生,甚至英年早逝。客观地说,其罪并不在于这种激励社会文化创新发展的管理体制本身,而在于人们对这个管理体制的理解。他们只是未能看得更远,未能在更宽广的文化体系中(至少在城市文化体系中)为人的身体健康适当留一块绿地。

实际上,管理体制的本质意义在于促使我们明了创造是人生之生的根本,只有不断努力和进步,才能避免再次遭遇落后挨打的惨剧,而且,这也是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最佳方式。但是,更多的人却把手段当作了目标,以为在事业或金钱收入方面立足宝塔尖,就是人生的最终追求。殊不知,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这不过是陷入了身体被毁灭的悲剧――假如不能适当把握工作、学习与健康的度。如此一来,既无法真正实现原计划的所谓“人上人”目标,又在客观上使国家失去了学有所成,本可为社会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个体生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所谓的“人才”鼠目寸光,未能审时度势,而是因为他们在自我狭隘的圈子中定位自己的生命价值。所以,高校人文教育应有意识地减少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积极引进城市文化元素,使教育主体在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中,拓宽文化视野的外延,对自我的生命价值形成正确认知。与校园文化圈相比,城市文化在更多维度、更多层次上体现社会文化的本质,故只要教育主体学会自觉地在城市文化中建构生命意识,并把所获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便可成为尊重生命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有人文素养的人。

三、高校区位变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入学比例大为提高,教学模式相应改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许多高校都往城市的边缘地带迁移,建立新校区。对此,人们意识到,“受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及多校区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氛围普遍淡薄,对人才培养及高校自身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新校区校园文化现状,消解制约因素,传承发扬老校区的文化传统,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已成为高校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3]实际上,这种高校区位变动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社会文化思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全球化。表面上,这种当代文化思潮理念肯定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最大限度尊重人类的生命;实际上,多种价值观被肯定,同时也意味着主体价值意义的消解。为此,处于这种全球化思潮语境中的高校人文教育,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在信息高速传播、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人们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而人心浮躁。因此,高校人文教育已经无法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实践,真正对教育主体产生深刻影响。所以,消解文化语境的浮躁因素应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

实际上,城市,尤其是承担多种文化功能的城市,往往有极大的诱惑(例如网吧等),使得这些心性和定力尚未稳定的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己,以至于悔之晚矣,错过人生中自我发展的黄金时期。高校区位变动所造成的“孤岛现象”,确实如前人研究的那样,因为配套设备不健全,给教育主体的生活带来诸多问题,如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拉开了,学生的生活色彩变得单调了,与外界的联系变得少了等。因此,区位变动确实给高校人文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是,从消解浮躁文化语境的角度而言,城市文化与高等教育区域拉开一定的时空距离,其实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高校区位变动不但可以有效拓宽城市文化发展的范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且可以给高校人文教育提供了更雅静的教育环境,给教育主体提供重塑校园文化精神的良机。高校区位变动的实质目的并不是在城市文化和高校教育之间建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恰恰相反,反而是在探索二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共同繁荣,共同进步。这是因为,郊区显城市文化的边缘地带,是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品位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可是,这些边缘地带,如一些城乡结合部,往往又是社会问题特别集中、复杂的地方,并且,这些地域的社会问题很难彻底根治。城乡结合部的不少问题其实是因为这些区域集中了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这种不同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落差,在此情况下强迫各方人群相互理解是很难的――至少需要找到彼此能共同认可的文化发展领域。当高校人文教育介入这种境况后,原先边缘文化不同元素间的强烈反差往往会得到改善。因为,在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经济等物质因素。当城市郊区的文化品位得到相应的提升以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界限将逐渐变得模糊,彼此之间的文化联系将更紧密。由此,高校人文教育其实可以通过积极应变给自身营造雅静的文化环境,探索更美好的人文精神境界。

其次,高校“孤岛现象”还可以锻炼教育主体面临困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因为受西方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以个体为中心建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建构在促使个体积极社会化,适应社会文化语境变化方面,确有实际价值。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潮的内在影响,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建构自我意识的现代人,在遇到单靠个体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时,才会养成彻底否定自我的习惯,从而造成许多人心理承受能力变弱的情况。这种轻易质疑身体本身的心理习惯,如同社会文化体内的恶性癌细胞,不但损害社会文化本身的形象建构,而且逐步把社会文化发展引向虚无的结局,进而毁灭一切。所以,提升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势在必行的任务。要有效完成这种任务,必须不断面对挫折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见证自我潜力的实际存在,从而建构正确的蕴涵了城市文化元素的自我意识,成就有强大内在力量的自我。具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师范大学教育原先在市区中心地带,因为多种原因,实习工作往往无法在城市中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展。当高校区位变动到郊区以后,郊区中小学教育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就可以和师范大学教育直接联系起来的,使相关问题成为师范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且,因为距离相对较近,师范生还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尝试在郊区中小学教学活动中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因为有机会亲身参与身边实际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可以建构实际意义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感。只要适当引导,就会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实质性作用。

总之,从身体观角度审视,城市文化不但是高校人文教育生命力的现实直接立足点,而且能促进高校生命教育理念的建构。甚至,当今高校区位变动的现实,也会因为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刘欣.论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第9篇: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边缘性”文化;文献性效用;主题化表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08-01

传统的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荒蛮”的“原始文化”,往往没有特定的书写符号,因而,人类学学者一直致力于探寻多种表达形式的可能性。影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这一明显的特征,使得影视在出现后一旦介入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便直接跨越了不同族群之间文字及语言的差异,不仅成为了人类学学者和研究对象之间一种最直接的交流,而且从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开始,依据人类学拍摄的纪录片就显现出了文本化效用,产生了较强的影视人类学意义,实现了“文化的分享”。

一、“边缘性”文化遗产的保存和还原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猛烈的冲击,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是消失,特别是地缘性的“原始文明”来不及仔细研究就已消失殆尽。而“为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文化留下可以看得见的证据并不是要刺激人们回归到以往的时代,而是应当把这些证据视为一种可促进对人类本身的认识的信息资源”。在保存和记录的过程中,文字是可以的,但文字抽象性的描述并不能直观再现事物的原貌;绘画和摄影也是可以的,但绘画和摄影不仅没有声音,而且都是特定时刻的点的静止。

《北方的那努克》拍摄的是生活在北极巴芬岛的爱斯基摩人那努克一家一起生活的现状。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并入侵“野蛮”的“原始文明”,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其浓厚的“边缘文化情结”。

二、研究的文献性效用

自从影视的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纪录片”(Docuemntaire)这个来自法文的英文词汇,“纪录片”(Docuemntaire)的本意就是“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的”。而文献价值的关键取决于对所记录事物的原生态保持,即在拍摄中尽可能的保持原在样本的生存状态,这样影像文本中呈现的样态或者特定的文化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或者佐证的材料。比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急速变革,现代文明对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强烈冲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但民风民俗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类型及发展阶段等方面相关,人类学从诞生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但是“民族学发现它本身处于一种即使不是悲剧性的演示即荒谬又痛苦的境地,因为就在它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研究方法给予自己提出了适当的任务时,那些被研究的材料却迅速消失,在民族学田野研究方法的目标趋于完善时,后者都莫名其妙地在我们面前消失。”《北方的那努克》中拍摄的“爱斯基摩人”在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受现代文明的冲击,现在的爱斯基摩人有了固定的村庄,起着雪地摩托寻找猎物,使用皮划艇捕猎,住有暖气设备的房屋,使用汽车、出租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短短几十年间,爱斯基摩人衣食住行的民风民俗的变化速度之快可以说是历史的鲜见。那么,从人类学的立场观照爱斯基摩人民风民俗的演变,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采用“交友式”的拍摄方式,在长达八年的记录和描述中,《北方的那努克》呈现出的“住伊格鲁(冰屋)、生吃海象、皮划艇狩猎、梭镖捕杀、狗拉雪橇”等相当原始的传统生活保持了原在的生存状态。

三、文本的主题化表征

从影视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任何一种新的影视创作范式的出现都会出现新的审美效用。罗伯特・弗拉哈迪绝不是第一个拍摄爱斯基摩人的导演,但在《北方的那努克》以前,多数影片对于爱斯基摩人的影像表达都处于一种猎奇心态下奇艺风俗和曼妙风光的把玩,而在《北方的那努克》中,罗伯特・弗拉哈迪通过对那努克一家“捕杀北极熊、生吃海象、搭建伊格鲁(冰屋)等生活现状的记录和描述,注入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这种人文关怀高度赞扬了现代文明未入侵前的“自然美”、“人性美”,是对行将消失的古老文化的描述、保存及深深的叹息。

虽然罗伯特・弗拉一味赞扬美而遮蔽丑,没有对当时现代文明的入侵进行批判,受到诟病,但《北方的那努克》将镜头聚焦处于“边缘地带”的少数族裔身上,对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的“原始文明”的主题表达是是影视人类学纪录片一个鲜明的美学原则。事实上,早期西方纪录片中浓厚的人类学烙印及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外频频获奖的《最后的山神》、《龙脊》、《神鹿啊,神鹿》等优秀纪录片作品在审美效用上都呈现出高度统一的主题化表征,都是立足于人类学的立场和方法,将镜头聚焦于少数族裔行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存、还原、传播和反馈,而这种这种审美效应从很大程度上都延传自《北方的那努克》这部纪录片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