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第1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A股市场两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不仅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动容,也让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刮目相看。2008年,我们在选择理性投资的同时,更应肯定A股市场的高成长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春节前夕,《新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

A股市场初具财富管理功能

《新财经》:您曾经说过,资本市场如果只有融资功能,是很低级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完全可以被传统的商业银行所代替。那么,您所说的具有财富管理功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什么概念?财富管理功能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吴晓求:具有财富管理功能的市场不只是一个投机市场,而是这个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可以成为人们财富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具有增值价值的、可以长期持有的资产。

如果一个市场只停留在融资功能的话,是难以为继的。只有具有了财富管理功能,资本市场才会具备赖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才会生生不息地成长。

《新财经》:通过A股市场两年来的高速发展,您认为这种财富管理功能是否在A股市场开始体现?

吴晓求:A股市场在2007年刚刚具有财富管理功能。由于之前上市公司受股权分置制度设计的影响,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制度压抑,它所提供的收益非常低。同时,整个A股市场中蓝筹股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蓝筹股特别是对资源具有垄断权的企业的服务被境内市场淹没。这些企业虽然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财富,但是,它们很多在境外上市,并不是A股市场的主体部分。境内投资者买不到这些企业的股票,就难以享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2007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的结构正在发生转型和调整,资本市场由于理顺了利益关系,调整了投资者的预期,从而释放了巨大的制度效能。

同时,随着蓝筹股的回归,也优化了上市公司结构,提升了市场的投资价值,极大地改善了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中国资本市场正从单一的融资功能向关注财富管理功能的方向转型。

《新财经》: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

吴晓求:尽管这两年市场的投机成分还比较大,但财富管理功能的比重也在提高。从老百姓买基金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以愿意把一部分资金投到基金中,而不是存在银行,这种行为的转型就表示这个市场的功能在转型。

前几年我国基金业发展缓慢,与市场的功能也有关系。蓝筹股回归之前,整个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规模都比较小,ST公司比较多,信息披露不透明,这样的市场代表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不具备中国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蓝筹股的回归,使资本市场由“货币市”转向了“资产市”,从简单的融资到具有财富管理功能。所以,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投到这样一个市场中。

《新财经》:就目前看,具备财富管理功能的资本市场,还应该在哪些方面予以完善?

吴晓求: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从制度层面上在改变市场的功能,除此之外,市场的透明度还要进一步改善,让投资者在透明的、公平的环境下进行投资。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调整上市公司结构的力度,加快上市公司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整体上市,这也是未来要做的事情。

流动性充盈将长期存在

《新财经》: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了十七年的历程,您主持的资本市场论坛也办了十二年,您在跟随资本市场成长的十几年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吴晓求:在关注中国资本市场走过的十七年当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终于让我们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发展资本市场的正确道路,把握了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发向。

先不说十七年前,就是在七年前,还有相当多的人并不清楚为什么中国要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具有什么样的战略价值。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一个发达的、健康的、透明度很好的资本市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对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一个发达、健康、透明的资本市场,中国的经济强国之梦是难以实现的。

《新财经》:我们知道,A股市场这两年的繁荣,与市场的流动性过剩也有很大关系。您曾有观点称,中国证券化的金融资产,还只占到20%,而美国大概是80%。这是否意味着您支持全民炒股?

吴晓求: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很“实体经济”的概念,没有考虑金融结构的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对流动性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用流动性过剩来概括货币流动规模大大超越实体经济的需求这一货币现象,不如用流动性充盈来概括更为恰当。

无论叫做流动性过剩还是流动性充盈,都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金融环境,也推动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这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发展。

目前,我国老百姓所持有的证券化金融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应该有很多指标,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居民证券化金融资产应该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逐步提高,这是基本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老百姓的金融资产中要逐步增加证券化金融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基金,这是个必然趋势。但我不提倡全民炒股,这种说法有它的片面性。

《新财经》:您所说的流动性充盈对于资本市场将起到什么作用?

吴晓求:流动性充盈在中国将长期存在,也是中国成为资本大国的一个前提。流动性充盈既能创造新的巨大的商品需求,从而引发物价上涨,更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资产需求,进而引发资产价格的上涨和资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对于流动性充盈,政策的重心在于结构性疏导,结构性疏导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充盈的流动性进入资本市场。所以,流动性充盈是推动金融结构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流动性充盈为推进金融结构的市场化转型和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资本市场

使金融崛起成为可能

《新财经》:您认为从2005年开始的这波大牛市行情,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吴晓求:2006年和2007这两年是中国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时期,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上占有绝对重要地位。A股市值从2006年初的3万亿元上升到2006年底的9万亿元,到了2007年底已经增加到32万亿元。两年的时间增长了十倍,发展速度太快了。

可以说,高速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在这之前,中国金融体系是没有竞争力的,到处充满了风险。通过这两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银行体系,还是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都通过资本市场得到了好处,使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正在像原子核一样发生裂变,这种裂变将会使中国金融体系竞争力大幅提升,也使中国金融崛起成为可能。

《新财经》:对于2008年的A股市场,您是怎样看的?目前的市盈率是否太高?

吴晓求:2008年会延续2007年的成长态势,但不会像2007年那样呈现波澜壮阔、跨越式的成长。2008年的股市可能会相对理性一些,上涨的幅度也会相对小一些。当然,也不排除2008年会有新的变量出现。比如,股指期货、创业板推出以及奥运会召开等。应该说,市场会相对变得神秘一些,但成长的态势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整体上看,A股市场是在高市盈率的状态下运行的,2008年会继续在这种状态下运行。但是,如果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等因素加上,A股市盈率还是在正常范围之内的。

《新财经》:您如何评价“港股直通车”以及创业板的推出?

吴晓求:我认为,“港股直通车”的逻辑基础没有搞清楚,理论上没讲透。一件事情从理论上都讲不透就很难做下去。我不认可“港股直通车”,它与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匹配。

对于推出创业板,我是忧虑的。我很少提倡多层次资本市场,这是一个混淆视听、不清晰的概念,会产生很多误区。搞创业板,必须首先修改规则,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创业板,的确要慎重研究。如果门槛极低,就违背了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则。企业成长中的风险,是原始投资者必须承担的。不能把这种风险通过创业板市场转嫁给社会大众,这会出问题的。不要以为推出创业板,就会出现中国的微软,那是不可能的。仅仅依靠中介机构、保荐人、注册会计师来过滤风险真是太难了,我担心推出创业板,会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其他负面影响。所以,对于创业板,我只持不积极甚至是不太支持的态度。

资本市场实现财富管理的六大需求

证监会前副主席屠光绍指出,财富管理对资本市场提出了具体要求,资本市场本身要适应财富管理的需要――即一个更大、结构更完善、功能更完善、更市场化、更规范和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

第一, 财富管理需要一个更大的市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容量和规模,还难以满足财富管理的需要。2007年以来,A股市场的开户数最多一天将近40万,开户数大幅度增加,反映了投资人对资本市场,亦即财富管理对资本市场的需求在增加。

第二,财富管理需要一个结构更完善的组织。财富管理需求的最高境界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不同的需求在这三方面的偏好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投资人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但我们资本市场现在的结构,还难以满足不同财富管理的需求。

第三,财富管理的发展,需要一个功能更完善的资本市场。市场的功能越完善,就越能适应财富管理的需要。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风险管理。有一句描绘目前股市的大白话――“市场只能靠涨赚钱”。这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内容:市场功能还不健全、不完善。

第四,财富管理需要更加市场化的资本市场。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开放以及与国际接轨,财富管理对市场化进程的需求在提高。财富管理的主体越来越多、财富管理主体的声音越来越大,必然会影响到市场化的进程。市场化程度越高,由市场来反映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就越强,这样才能增加市场的预见性。

第2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资本市场的发展本该朝着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的方向演进。但由于中国金融系统的改革落后于其他领域的改革,所以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也相形见绌。

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渠道

在国家内部,资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流动有三个主要的渠道。第一个是国内企业和政府的跨区域投资,第二个是银行系统的跨区域信贷,第三个是通过债市和股市进行的跨区域融资。这三个渠道的效率决定了资本流动性的强弱。

先看第一个渠道。全国范围的管制和税收体系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似乎在任何地方都是基本相似的。然而,由于存在重大的区域和特殊的财政激励,全国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扭曲的。地方政府不愿意资本从辖区中外流,因为这不但将导致财政损失,而且会失去好企业,从而当地将失去许多就业机会,进而减少社会福利。因此,中国大部分兼并都是一个省内的跨行业购并,跨省的购并很少。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阻力,市场驱动的、通过企业进行跨地区投资这种方式进行的资本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相反,由政府的投资政策所驱动的资本流动起到了很大作用。

再看银行系统的跨区域信贷。通过银行系统在地区间进行资源转移有三个主要途径:在银行内部通过分支机构进行资金重新配置;通过银行间市场在银行之间进行转移;中央银行的再贷款。

政府传统上一直使用信贷额度制度来控制货币供给,而且银行内部和银行间的转移是受到限制的。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银行有了更多自:第一,虽然信贷仍有额度,但银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对此额度进行调配。第二,银行要对其损失负责。第三,一个全国性的银行间市场形成,以及银行间市场利率自由化,有利于资本自由流动。但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授权的资本流动(特别是由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发起的)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在不同方向的两种作用下,银行间资本流动的净效果并不明显。

第三个渠道是通过债市和股市发行跨区域的证券进行融资。有迹象显示,这种方式将越来越重要,但是银行系统在金融体系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如果目前的趋势能够不断发展,将有利于跨区域的资本流动,但现在其效果还不够显著。

因此,资本流动性取决于两种方向不同力量的相对强弱。一方面,市场推动的资本流动在90年代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资本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或者是通过投资政策,或者是通过央行再贷款。

资本市场分割的实证证据

为了准确测度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我们利用1978年~2000年的相关数据,从两条不同的路径进行研究。

第一条路径是从研究当地投资和当地储蓄的相关程度入手。在一个极端,当资本市场分割、区域间的资本完全不能流动的情况下,当地储蓄只能在当地投资,当地的投资也只有从当地储蓄来融资。因此,当地投资和当地储蓄应当是完全相关的。在另一个极端,在资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任何地方的储蓄都可以流去别的地方投资,寻求最优的回报(这种回报经过风险的权衡)。当地储蓄和当地投资的相关系数将远远小于1。事实上,在资本流动程度很高的国家里,这个系数非常低。

改革前,中国的当地储蓄和当地投资的相关系数是0.53。而在1978年~2000年之间,系数变为0.49。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内部,这个系数在统计上接近于0。在这些国家之间,1960年~1970年中,当地投资和当地储蓄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71,1978年~2000年变为0.45。这表明,中国国内的资本流动性差,只大体相当于这些国家之间的流动性。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如果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看做是改革的两个阶段,当地投资和当地储蓄之间的相关系数从前一阶段的0.30急剧上升为后一阶段的0.52。它表明,尽管90年代的改革使得银行更为自主,同时中央计划的重要性减弱,但综合的结果使得资本流动性反而可能变低。

第二条路径是从消费的角度来考察。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和存在完备的资产市场两个条件下,家庭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应对风险,稳定消费,从而家庭消费不会出现不必要的显著波动。消费的波动应该比收入的波动小,而且地区之间消费增长率的相关性应该比收入增长率的相关性更大。在金融一体化程度很高的OECD各国中,不同地区之间消费的相关程度很高。

考察中国各省的人均消费增长率和其他地区的人均消费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人均GDP增长和其他地区的人均GDP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消费相关系数在改革前平均是0.62,改革后平均是0.53。相比之下,OECD国家的消费相关系数在0.35以下,中国内部不同地区的人均消费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似乎比OECD国家内部的消费相关系数高。

但是,简单地考察这个系数会产生误导。由于消费增长率和地方经济增长率在中国是高度相关的,而地方经济增长率相互之间又是高度相关的,其相关系数在改革前是0.8,改革以来是0.65,均高于OECD国家。地区之间的消费相关性很可能是由于各地经济增长率之间高度相关造成的。

为此,需要将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造成的影响分离出来。分离之后的结果表明,消费相关性在改革期间得到增强。但是,如果将改革时期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阶段,就会发现消费相关系数下降非常明显(从0.70变为0.20),而产出相关系数增加(从0.63变为0.77),这两个相反的趋势使得相对消费相关系数从1.29下降到0.39。而OECD国家的这个系数在统计上和1没有显著差别。换句话说,中国国内资本流动性在过去20年中可能有所下降。

资本流动性差的原因可能可以是因为金融一体化程度低,也可能是因为资本市场不完备。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将资本市场不完备的因素考虑进去,但最终还是得到类似的结论。

第3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关键词 资本市场 重庆 经济发展

一、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一)改变资产流动性,实现投资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风险的存在很大部分来自信息不对称、不完备或者搜索信息的成本极高。证券市场的作用之一是转移和分散风险,Levine[1]着重指出流动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可以由金融体系化解。流动性是以自愿价格将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难易和快速程度,流动性风险就是指这种转化的不确定性。异质性风险是指投资于不同项目、企业、行业、地区和国家具有不同特质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的成本减弱了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加剧了流动性风险。而证券市场通过稳定、透明的交易制度和低廉的交易成本提供资产的流动性,激励投资和经济增长。

当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能够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降低流动性风险,但是就银行而言,区别就在于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所以银行在考虑贷款的时候总愿意选择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项目,而资本市场融资的项目的流动性要求则可以降低,尤其是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在项目选择的时候基本上不用考虑项目的流动性,考虑的主要是风险性和收益性。

(二)良好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在促进管理和生产的专业化同时,又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这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股票市场对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机制来实现,即股东投票机制、并购监管机制及股权激励机制。

股东投票机制就是股东用投票的方式对长期经营不好的公司的管理层发出警告,具体又可以划分为“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用手投票就是指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行使投票权,向管理层发出警告,并在必要时动用否决权撤换高层管理人员,从而对管理层构成直接约束。但用手投票机制的实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股东的持股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二是要具有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监管的能力和时间。而对于股权较为分散的中小股东而言,则通过“用脚投票机制”向管理层施加压力。这种压力首先来自股东抛售股票会导致股价下跌,形成对管理层的负面评价,降低管理者在经理人市场的价格,并对其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其次来自于主要股东的退出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一些大股东的退出,会恶化公司的融资环境,甚至导致公司被恶意收购。

资本市场具有的并购接管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也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祁斌[2]比较了二战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分析了美国资本市场在促进美国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提出金融体系效率和金融结构的差别是形成各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差距的主要因素,认为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体系比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体系更有利于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万书彦,梁伟坚(2001)[3]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资源不能实现合理配置,通过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筹集西部地区发展所需资金并流向那些在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行业,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四)资本市场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交易的发展进而促使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技术创新,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讨论分工的问题,斯密认为分工从三个方面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工人熟练程度上的进步,二是时间上的节约,三是机器(新技术)的应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还可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持有技术的人由于缺乏资本而不能使其迅速有效地利用技术,而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使这些适用的技术转化为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这样就推动了技术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结合。

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各层次的市场的功能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创业板和风险投资市场更明显的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资本市场对于创新的促进非常典型地体现在风险投资的运作上。风险投资是指将资金以入股形式投向高科技企业,并提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一整套服务,促使其迅速成长,最后通过将其上市或出售的办法变现,以获取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高科技企业失败机率很高,然而一旦成功,回报也非常可观,一般产业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但风险投资者引入金融资产投资领域中“投资组合”的思想,将资金同时投向几个甚至十几个企业,尽管失败的不少,但综合回报率还是很高的。

(五)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产生对规模经济利益的追求,便进入到了成长期和扩张期,即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加。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战略,即内部成长战略和外部成长战略。所谓内部成长是指企业现有项目的继续和扩展,而外部成长是指以横向兼并、纵向兼并或者混合兼并等形式出现的企业扩张。两种方式都要依赖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尤其外部成长更需要一个股权形式的资本市场。李善民,周小春(2007)[4]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总体上效果较好,非关联并购的效果要好于关联并购,相关并购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正效应。非关联并购效果较好,说明随着资本市场全流通的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推进,企业的并购效果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重庆资本市场对重庆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使用数据说明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直接融资数据主要选取了股票融资额、企业债券融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间接融资采用了中长期贷款量为代表。股票融资额和企业债券融资额作为直接融资没有什么争议。实际利用外资作为直接融资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按照我国的统计方法,实际利用外资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对外借款,一部分是外商直接投资,另外一部分是外商其他投资。在外商其他投资里从1997年开始有包含了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视为直接融资,其他融资里也有绝大部分是直接融资,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占了实际利用外资的绝对多数。外商直接投资起到的功能和股票发行相当,都可以分散股权,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中长期贷款又可称为项目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考虑重庆民间借贷等其他形式的融资方式还比较滞后,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额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检验资本市场规模和资本品价格对GDP的作用时,本文选择了重庆是上市公司数量和流通股加权的价格指数分别作为资本市场规模指标和资本品价格指标,流通股加权的价格指数通过大智慧的自定义指数得到,以1997年7月1日为1000的基数点。

对数据的取值时间段,由于重庆是1997年直辖的,1997年之前的很多数据统计范围不一致,本文在计量分析时一般没有考虑1997年之前的数据。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没有找全官方公布的重庆市的月度或者季度数据①,迫不得已使用了年度数据,从1997年2006年共有十组数据,由于数据较少,对研究造成一些限制,如较长滞后期的因果检验就由于自由度损失太多而不能得出有效结论。

最后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股票融资stock和债券融资bonds两组数据在1997-2006年间分别有两年和四年为0,且都是政策因素造成的,2005年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全国基本上没有新股发行。企业债没有发行也是因为之前企业债发行出了问题以后,把审核权由央行转交给发改委并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审核制度。由于数据缺失,不能把它们单独的加入到模型中,本文将两者与实际利用外资相加之和作为一个变量加入模型。

(二)资本市场融资额对GDP作用的实证检验结果

本文实证采用取对数的模型来检验直接融资额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入中长期贷款作为比较变量。

其中Zj代表直接融资,loan代表中长期贷款。

用Eviews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

模型的拟合效果仍然比较好,代表直接融资的变量LOG(zj)和代表间接融资的LOG(LOAN)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Durbin-Watson统计量也有很大的改善。直接融资的系数为0.106,间接融资的系数为0.412,其含义为直接融资增加1%,GDP就将增加0.106%,间接融资增加1%,GDP将增加0.412%。从结果来看,似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但是,如果考虑到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基数的差别,就可以消除这种误解。考虑2006年间接融资的量为85.67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已经经过汇率换算),直接融资的量为2932亿元人民币,要使GDP增长0.412%,需增加间接融资29.32亿元,如果要增加直接融资达到同样效果则只需增加3.33亿元。这就是说当前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比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要高,即增加1元人民币直接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高于每增加1元人民币间接融资带来的经济增长。

(三)资本市场规模和价格指数对GDP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

对模型GDP=C(0)+C(1)*VALUE+C(2)*NO使用eviews软件回归检验发现常数项的T统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去掉常数项后的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value和no的T统计量都通过了检验,两者都不显著为0,可决系数R2为0.806,调整后为0.78,重庆股票流通市值指数和上市公司数量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从回归系数来看,上市公司数量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有正向作用,而上市公司市价指数对重庆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具有负面作用。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正面作用比较好理解,上市公司市值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何在不太好理解,笔者认为,这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股票市场长期以来是一个投机市和政策市,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它以往也是一个资金推动型股市,通常流入股市的资金充裕,表现为流动性过剩时,当然2006到2007这次还不能下定论。这种情况一般是股票市场的高额收益吸纳了本该投资在实业上的资金,使得经济增长乏力。当然要验证这种假设,可以把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滞后一期加入到模型中,如果滞后一期的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这种假定是可信的。

加入滞后一期的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流通市值指数的系数显著为负,且比同期的流通市值指数的系数负得更多,且更为显著,可决系数也有所提高,模型的回归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证实我们之前的假设,即股票市场下跌时,更多的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入到实体经济,扩大了实体资本投资,推动当期及下期的经济增长,当股票市场上涨时,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入股票市场,影响重庆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股票、企业债券和实际利用外资构成的直接融额资对重庆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显著。由股票、企业债券和利用外资额之和构成的直接融资额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要高于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

上市公司数量与GDP的关系为显著的正向关系,但是上市公司市值与GDP却是反向的关系。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对GDP的增长可能有正向作用,但是上市公司市值指数对GDP的作用却显著为负。表面上看似乎矛盾,实际上说明我国股市的投机性质非常明显,当股票市场高涨时,重庆企业有很多本该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造成实体经济投资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根据对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和利用重庆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当前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边际效应要大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重庆应大力发展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重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注释

①2005年1月1日实行《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由国家统计局联审后统一公布季度GDP数据,并以此作为法定数据。在此之前没有统一的权威的省市季度GDP数据。

参考文献

[1]Levine R.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s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M].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Macroeconomics and Growth,1999.

[2]祁斌.建立资本市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J].证券市场导报,2006(8).

[3]万书彦,梁伟坚.运用证券市场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J].商业研究,2001(1).

第4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政府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对中国股市的看法由崩溃的担心转为过热的担心。这种转变充满了戏剧性。其实,造成当前中国股市超涨的内因不在于外部流动性过剩,甚至也不在于资本市场本身,而在于企业,在于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具体地说,在于上市公司“资本自”的缺失。企业“资本自”的缺失也是导致以往股市超跌的内因,如果不及时治理,还将成为未来市场再度超跌的内因。

“资本自”是指企业根据资本市场资金供给状况、股票价格走势、利率走势、投资者需求偏好以及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内部资本结构最优化的需要,自主选择并决定发行或回购股票和债券的数量、价格、利率、时间及其资本用途的权利。“资本自”与“经营自”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企业自”。

尽管中国经历了20多年企业改革的历史,落实企业自已经成为一个陈旧的话题,但是,迄今为止,国内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仅仅拥有“经营自”,还没有取得“资本自”,“资本自”依然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企业发行或回购股票和债券需要层层审批,历经数月甚至数年时间。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证券市场超涨和超跌的体制根源在于政府,在于政府的行政管制,在于企业“资本自”的缺失。

“资本自”缺失后果

微观后果:不下放企业“资本自”,意味着政府从资本供给的角度、以行政管制的形式控制着中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当公司股票持续上升并超过公司内在价值的时候,公司不能自主决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平抑股价、归还贷款、减少财务费用支出、提高抗风险能力,也不能自主决定通过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其他公司的资产;相反,当公司股票持续下跌并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时候,公司不能自主决定发行债券或动用自有资金及时回购股票、减少股本、提高每股股票的内在价值、提升投资者信心、阻止股票进一步下跌。

在没有“资本自”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拥有资本经营的活力。

企业没有“资本自”也是国内大量优质公司转移海外上市,造成大量上市公司资源流失、股权资源流失和国家税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中观后果:企业没有“资本自”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在企业没有“资本自”的情况下,如果公司股票持续下跌,上市公司却无法及时回购股票来阻止下跌的趋势。目前,许多持续上涨的股票价格已经超过公司的内在价值,上市公司也无法通过类似境外资本市场通常采用的“闪电配售”等方式迅速增加股票供给来平抑股价。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不能行使“资本自”,不能根据市场趋势和央行的调控信号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

可见,“资本自”的缺失导致了企业缺乏资本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导致了资本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丧失。

宏观后果:企业没有“资本自”导致中央银行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手段难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只要企业拥有“资本自”,上市公司和中央银行就拥有一项共同的功能:调节市场流动性。央行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票据等方式主动地调节市场流动性,而企业和上市公司则是通过发行或回购有价证券(包括股票、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来吸纳社会资金或向资本市场释放资金的方式被动地调节市场流动性。当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股票价格持续飙升,央行可以发出紧缩信号,收紧银根,提高存贷款利率。作为应对宏观调控的对策,企业需要及时利用股价偏高、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有利时机发行股票或长期债券,提高货币资金储备,归还利息较高的银行贷款,提高长期资本充足率,降低宏观紧缩所造成的经营风险。上市公司发行有价证券、吸纳资本市场游资,客观上发挥了抑制流动性过剩的作用。相反,当市场流动性不足,股票持续下跌,央行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放松银根,降低利率,增加企业的贷款。作为对策,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银行贷款或者动用自有资金的方式回购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和债券,增加股东权益。企业回购股票或债券,向证券市场释放出资金,客观上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可见,企业是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资本市场是传导宏观调控信息、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媒介,政府的政策成效是央行和企业互动的结果。

如果企业没有“资本自”,那么,宏观调控则是另一番情景:当市场流动性不足,股票价格持续下跌时,央行开始放松银根,可是,上市公司往往不会出手回购股票,原因有四:回购股票的审批程序繁琐复杂,审批时间长,难以把握市场的回购机会;银行贷款不能用于回购股票,不能用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在前一轮牛市中没有及时发行股票、囤积富余的现金;回购股票的行为往往被认定为上市公司资金充足,会增加证监会审批再融资的难度。因此,面对央行放松银根的各项措施和大大低于内在价值的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往往讷若泥人,毫无作为。企业没有“资本自”,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所释放的货币只能囤积于商业银行,难以流入资本市场,难以解决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

在前一轮熊市的末期,某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以多年不看自己公司的股价、记不住自己公司的股票代码为荣,更谈不上回购公司股票、增加证券市场流动性了。这可谓是世界资本市场史上的一大奇观。最后,只好采取饮鸩止渴的办法增加QFII的额度,让外资来购买廉价的股权,造成国民财富的流失。这正是我们刚刚翻过去的一页历史。

当市场流动性过剩、股票持续上涨,本该通过企业大量上市,大量发行股票和债券,增加有价证券的供给,回笼市场资金,抑制过剩的流动性。但是,这种情况目前没有出现,股票和债券的供给仍然受到严格的行政管制。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无权自主决定股票或债券的发行,无法配合央行回笼货币,企业没有成为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基础力量。当前,证券监管部门还在制定有关政策,准备进一步提高定向增发股票的门槛,减少股票供给。

资本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包括QFII),在上证综指1000点左右入市,而并不富裕的平民百姓开始“卖地当房”地在4000点左右入市,资本市场的适度泡沫正在演变为过度的泡沫。监管部门的善意告诫和中央银行的频繁动作仍然不改市场的趋势,股票市场在“享受泡沫”的凯歌中从泡沫走向更大的泡沫。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措施失效了。

资本市场本该是企业和投资者开展博弈的场所,政府只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但是,当政府剥夺了企业“资本自”之后,企业退化为观望者而把政府推向了前台,政府和投资者成为长期以来的博弈双方,这也是所谓“政策市”的制度根源,而最终的状况是风险自负的投资活动往往变成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的危险游戏。2004年和2005年中国证监会及其外地分支机构门前的投资者静坐队伍是对这场游戏的现实注解。

稳定证券市场建议

不用行政干预手段。

中国资本市场不稳定的内因没有消除,既会超涨,也会超跌。如果采用以往惯用的过激手段以“屠杀式”、“一刀切”的行政干预方法打击股市,受伤害最深的投资者将是今年从3000点至4000点入市的大量普通百姓,这样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慎用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

在上市公司“资本自”没有落实之前,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工具、利率工具不会增加股票和债券的供给,同时,也阻挡不住居民存款转移股市的步伐,因此,央行的货币工具对股市毫无影响,更不用说央行领导的口头忠告了。但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企业贷款规模和银行负债成本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央行持续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没有抑制住股市的上涨,却抑制了国内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本土商业银行的客户流失,助长了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贷款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长期的伤害,那么,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换句话说,如果一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股市失效,股票价格继续上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环境开始恶化,贷款难度增加,负债成本急剧上升,由人民币存款利率提高所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加剧,企业利润空间迅速下降,那么,市场股价和公司业绩将形成前者向上运动、后者向下运动的“剪刀差”,从而进一步加剧股市的泡沫。此时,只需要一根稻草就可以导致证券市场的再次崩盘,进而把亿万投资者卷入新一轮的超跌周期。最后的结局是,由于企业在流动性过剩时期没有囤积足够的资金可以用于在市场的低点回购股票进行救市,于是,政府又要忙于行政救市了,或者再次重复着在市场的最低点加大QFII额度让外资抄底的所谓市场化、国际化的动作。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资本自”,如果证券市场的根本制度没有变革,那么,国内证券市场将无法改变超涨之后再度超跌的轮回和宿命。

采用温和的市场化调控手段。

市场化的调控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当市场过热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等产品,增加证券的供给量,回笼市场游资,减少流动性;相反,当市场过冷时,通过回购各类证券,减少证券供给量,投放市场资金,增加流动性。其实,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比其他调控手段更温和、更简单、更有效。目前,在证券市场出现过热趋势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下列途径增加股票、债券、可转债的供给:

允许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按市场化的原则提前出售股改禁售期未满的股票。

大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在股改禁售期未满之前,可以根据禁售期长短并按照市场化的贴现率打折出售。大股东减持的股票既可以配售给本公司的流通股股东,也可以定向批量配售给其他机构投资者,从而平稳地增加股票供应量。这样市场化的操作没有违背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大股东的承诺,在法理上可以成立。

解除上市公司资本管制,下放企业“资本自”。

改变股票和短、中、长期债券的发行与交易由央行、发改委和证监会分别监管的状况,证券市场应该统一监管。同时,取消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行政审批制度,改为“备案制”,即取消上市公司配股、增发、定向增发、可转债发行、中长期债券发行的一切行政管制,让上市公司自主决定发行证券的品种、数量、时间、用途。改进现有的保荐制度,消除保荐制度中遗留下来的“额度制”、“通道制”等行政管制色彩,取消保荐代表人保荐家数的限制;在提高保荐代表人素质的同时,取消对保荐代表人数量的人为控制,壮大保荐代表人的从业人员队伍。在行政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过渡阶段,证监会发行部和“发审委”对证券发行企业和保荐机构报送的发行材料可以发表专业意见,并把这些专业意见作为发行公告书“风险提示”项下的内容之一提供给投资者参考,但不作实质性判断,不能行使否决权。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负责监管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是否全面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只要履行了完整的信息披露义务,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一定会本着对资本负责的本能给出基于风险的估值。资本市场的本质就是评估风险、交易风险、分散风险的场所。如果证券风险的评估是在政府大楼里完成的,那么,这个证券市场就是政府主导的市场,就是有缺陷的市场。

解除上市公司收购重组、换股合并过程中的行政管制,提高上市公司资源整合的效率,进一步改善上市公司质量。

收购重组、换股合并只要按照现有的操作规则,履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决策程序,充分披露信息,报备证券监管部门即可,应该取消“预沟通制度”和审批制度。

解除新股发行的行政管制,企业发行新股和上市实行“备案制”,同时把新股发行标准与上市标准交给不同的证券交易所来掌握。

行政管制是阻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制度,也是最大的障碍。只有取消行政管制,才能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实企业“资本自”。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手段。

在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时候,应该大幅提高机构投资者的申购比重,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取消机构投资者的股票锁定期。

应该借助机构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定价能力,形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培育出稳定健康的收益与风险对称的资本市场。

证券市场的泡沫既可以通过行政干预、制造暴跌来挤压,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提高公司业绩来填补。前者是以往惯用的手法,后者才是建设和谐市场的关键。

国内企业应该优先分享流动性过剩的利益。

必须认识到,流动性过剩是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现象,是各类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补充长期资本、壮大资本实力、抵御未来风险的难得时间窗口。流动性过剩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项重要的外部经济资源。这种资源应该让国内企业优先分享,何况,流动性过剩也是国内企业受到长期资本管制、缺乏“资本自”所形成的。因此,在国内企业没有得到“资本自”之前,应该停止红筹股公司和外国公司在国内融资,暂缓H股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发行与上市,暂停实施QDII,避免国内资金流向境外资本市场。换句话说,只有在本土企业得到充分的“资本自”、得到充分的长期资本补充之后,才能允许H股公司、红筹股公司甚至外国公司在国内发行人民币股票以及其他融资产品。

控制和减少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当前,控制和减少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推迟股指期货的出台,禁止外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从理论上讲,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可以抑制股价,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超涨和超跌的内因没有消除、市场内在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形成之前,股指期货的推出必然助长市场的超涨超跌程度,加大市场波动的幅度和风险。因此,只有在取消了企业资本管制、下放了企业“资本自”、培育出证券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之后,才能推出股指期货。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股指期货推出后的3~5年内,必须禁止包括QFII在内的一切外资机构参与中国的指数期货交易,防止外资机构利用从2004年到2006年购买的大量廉价的中国金融企业股权和国企H股股权,联合国内QFII在内地股市最低点囤积的筹码,在内地股市高点放空指数,联手做空内地股票市场,给中国百姓带来一场金融浩劫。令人担忧的是,在指数期货实施规则中,已经有了外资的身影。

第5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从决策层的表态和媒体以及学者的评论来看,国人对国际板的推出寄予了厚望,充满了期待。但期待能否变为现实则取决于上海证券市场主板市场的环境。

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和部分国际著名企业来境内上市,无疑在量上有利于优化上市企业的整体分布结构,但在质上能否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治理水平和质量则难以定论。

依笔者的揣测,国际板的开设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质量的逻辑前提是,随着海外优质上市企业的增加,市场竞争机制将促使现有主板上市企业提高其公司治理水平和质量。然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外部治理机制仅仅是内部治理机制的补充。在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管理层激励和内部监督等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外部市场竞争的效果将会非常有限。因此,在当前主板市场上市企业治理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股权融资偏好和圈钱动机极强的情况下,仅靠引进几家外资企业来国际板上市就能够提升上市企业整体的治理水平和质量的愿望可能难以实现。相反,在主板市场现有的环境下,主板上市企业的融资行为很有可能使国际板上市企业产生追随效应,放弃其原有的理性融资行为,追随主板市场企业的融资偏好和圈钱行为。

国际板的推出对于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拓宽投资渠道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能否就此认为,国际板的推出能缓解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平抑市场投机,培育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暂且不谈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是否真的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至少,造成当前我国流动性充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养老和医疗保险不足所导致的高储蓄和过度依赖外需导致的外汇储备激增等,其根本原因并不在资本市场。在此情况下,如果开设一个国际板,增加一些海外企业上市就能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那么,流动性过剩也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了。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品种不断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比例也不断上升,但市场投机倾向并没因此减弱,相反,在近几年却呈日益加剧之势。这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投机倾向和投资理念的形成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和基础性原因,并非仅仅只靠增加一些海外企业的股票上市就可以消除。

第6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关键词]股指期货;必要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13-02

股指期货是期货的一种,它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简单地讲就是交易双方约定了一定时间后的股票指数价格,到期日通过现金结算差价进行交割。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指数合约正式在中国市场上上市交易,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目前偏小,结构不够完善。现在融资手段是多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规模小,且债券市场规模明显小于股票市场,两市场直接的比例失衡。另外,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刚刚发展起来,还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二)资本市场还需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现行的股票发行体制仍存在环节多,程序复杂等问题。一直以来,股票市场就缺乏有效地做空机制与套利机制。流动性成本高,而股指期货的推出已化解了这一问题。

(三)当前的上市公司整体实力偏弱,蓝筹股仍偏少,中小投资者比例偏大,且证券公司的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规范问题。

二、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

(一)对资本市场来说,推出股指期货有助于减小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的波动。

1 股指期货具有套期保值的风险规避功能,推出股指期货后,投资者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操作从而长期持有手中看好的股票。这样一来,因为担心市场波动而大量恐慌性地抛售就会大大减少,从而减少资本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2 股指期货具有套利功能,当期指市场的价格偏离股票自身价值较大时,套利者可以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做相反的操作,从中获取无风险收益。投机者熨平投机空间后,最终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使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 股指期货具有资产配置功能。由于股指期货的期限一般较短,流动性也比较强,因此利用股指期货,有利于投资者迅速改变其资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以达到分享市场利润的目的,减少市场波动。

(二)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期指的推出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

1 从风险管理上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调整和经济转型期。尤其是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后,我国企业、政府、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普遍提高,但是风险管理工具缺乏,风险管理水平落后。股指期货是恰好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的调整

2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更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且逐渐与世界接轨,这就意味着中国要随时做好迎接全球经济波动的准备。推出股指期货可以回避经济中的一些风险,唯有逐步健全我国的金融体系,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3 从宏观调控上来说,股指期货的设立更方便国家及资本市场管理者运用市场手段调控资本市场,避免过去的过度炒作投机。

(三)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股指期货有助于他们施套期保值的策略。

股指期货推出后,由于其高度的流动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大量闲置资金进入融资市场,投资者可以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运用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策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此,股指期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增强了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下面用公式简单说明套利是如何完成的:

F=S×(1+(r-q)×T/365)

其中F为期货价格,S为现货价格,r为无风险利率,q为股息率,T为此期货合约到期天数。

若某个客户在某期货经纪公司开户后存入保证金40万元,在8月1日开仓后买进9月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30手,成交价为1100点,其中每点是100元。同日该客户卖出平仓10手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成交价为1120点,当日结算价为1115点,若交易保证金为8%,手续费为每手10元,则客户的账户情况为:

当日平仓盈亏=(1120-1100)×10×100=200,000元

当日开仓持仓盈亏=(1115-1100)×(30-10)×100=300,000元

手续费=10×40=400元

当日权益=200,000+300,000+400,000-400=899,600元

保证金占用=1115×20×100×8%=178,400元

资金余额=899,600-178,400=721,200元

三、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一)影响股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

从理论上说,股指期货只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从长期上来讲,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和现货市场的运行轨迹,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股市的规模和流动性方面。

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股指期货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的手段,也为投机者提供了更大的套利空间。套期保值功能减小了投资者面临的市场的潜在风险,即减小了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向两个市场。而股指期货的交易费用较低,资金利用率高。且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势必会吸引大批的投机者在两市之间套利,从而使股市的现货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都大大增加。

(二)减少现货市场的波动,完善交易制度。

我国金融业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因此,我国的资本市场仍不稳定,证券市场波动性较大,股票市场交易体制仍不健全,资产价格也具有泡沫型特点,股指期货可以在为资本市场提供一种对冲风险手段的情况下减少现货市场的波动,而股指期货的做空机制,套利机制等也进一步完善了证券市场的交易制度。

从长期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减少交易者的风险,从而能增加股票市场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成交量,但股指期货的平抑波动作用要一段时间之后才可显现,而短期内可能会因一些突况使市场波动率加大。

参考文献:

[1]宏源期货,基于股指期货的踌期套利策略[J]2010年4月

[2]王红英,冯宸壶,期指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分析

第7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

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

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在60年代末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当时美国的储贷协会和储蓄银行承担了大部分住宅抵押贷款业务。在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的冲击下,这些机构的储蓄资金被大量提取,利差收入日益减少,经营状况恶化。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决定启动并搞活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以缓解储蓄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1968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公开发行“过手证券”,开资产证券化之先河,此后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迅猛发展。

通俗地讲,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包括贷款或其他债务工具)进行一系列的组合,使其能产生稳定而可预期的现金流收益,再配以相应的信用增级,将其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具体来说,资产证券化就是发起人把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分类整理为一批批资产组合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再由特殊目的载体以该资产作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收回购买资金的一个技术和过程。

二、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并取得迅猛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给证券化的参与各方带来收益。下面从各相关参与者,即发起人、投资人和投资银行的角度来对资产证券化的收益进行分析。

1、发起人方面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本使用效率,改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并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更好的资产负债管理,使得发起人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条件,实现规模经济。

在传统的融资方式中,融资者获取资金的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其本身的信用评级。与之相比,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具有稳定的、可预期的现金流,历史信用记录良好,真实出售隔离了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风险,再通过信用增级等手段,证券的信用级别大大提高,这样融资成本就相应地降低了。此外,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对较低,只需对进行证券化的资产信息进行披露,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2、投资人方面

资产证券化在市场中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投资选择机会。由于组成资产池的资产是优质资产,并且有完善的信用增级,多数能获得AA以上的评级,这使得这样发行的证券的风险通常很小,而收益却相对较高,在二级市场上也有很高的流动性。所以,资产支持证券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尤其是像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这些投资品种受到限制的机构的欢迎。

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品种。现代证券化交易中的证券一般不是单一品种,而是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而设计出的具有不同档级的证券,甚至可以把不同种类的证券组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证券,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利率的不同偏好。

3、投资银行方面

资产证券化为投资银行开辟了新的业务,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作为证券化的过程中的融资顾问和承销商,投资银行参与了产品的设计、评价、承销以及二级市场交易等活动,持续稳定的资产证券化为其带来了可观而稳定的服务费收入。

三、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的发展具有诸多现实意义。从宏观方面看,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从微观方面看,开展住房按揭等贷款的证券化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结构,分散抵押贷款风险,有利于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减轻购房人的还款利息负担,也便于简化不动产转让手续,扩大不动产交易市场。

1、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

(1)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流储蓄资金,壮大资本市场规模。2005年1月,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5.84万亿元。与此相对应,证监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在2005年4月7日股市暴跌之前,沪深两市股票市价总值为52080亿元,股票市场只起到了部分分流资金的作用。数万亿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及其在二级市场的放大效应,将是分流储蓄的重要手段。

(2)资产证券化能提供新的金融市场产品,丰富资本市场结构。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变为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定的可流通证券,丰富了证券市场中的证券品种,特别是丰富了固定收益证券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储蓄替代型投资工具。这无疑会丰富市场的金融工具结构,对优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丰富了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为筹资主体提供了一种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新型筹资工具,可以使筹资主体利用银行信用以外的证券信用筹集资金。

(4)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选择。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风险低、标准化和流动性高的特点,其市场前景广阔。资产证券化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可以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组合而设计出一系列证券投资组合,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偏好。

(5)资产证券化能促进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资产证券化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独特的运作方式,犹如一道桥梁,在多个层面上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联系起来。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为银行信贷风险“减压”,另一方面,在为资本市场增添交易品种的同时,也为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进而促进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协调发展。

2、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1)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资本净额除以总的风险资产之后得出的,即: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所需资本)。其中,风险加权资产是由银行的各项资产乘以它们各自的风险权重而得。根据银监会对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的规定,住房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而证券化之后回收的现金的风险权重为0,这样计算出来的分母变小,资本充足率自然会提高。银行可以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主动灵活地调险资产规模,以最小的成本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

(2)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商业银行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剥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流动性风险压力。

(3)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地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4)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赢利能力,改善收入结构。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将为给商业银行扩大收益、调整收入结构提供机会。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还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赚取收益。

(5)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国内银行适应金融对外开放,提高整体竞争力。实施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国内银行通过具体的证券化实践来发展机构,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缩小同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内银行就会在证券化业务方面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同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不至于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后处于被动状态。

3、资产证券化对其他方面的意义

(1)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推进我国住房按揭市场的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其运作方式已经十分成熟。在中国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不仅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2)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优化国企资本结构。我国的国有企业受间接融资方式的限制,其资本结构以大量负债为主,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占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很高。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国有企业不会增加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从而可以改善自身的资本结构。同时资产证券化还有利于国有企业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周转率。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使作为国有企业的单一债权人的银行能够出售债权,从而缓解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大大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

(3)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资产转化为债券后,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这种债券就可能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证券化资产的比重越高,规模越大,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性就越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就越显著,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就越高。

【参考文献】

[1]张超英:资产证券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尹龙:资产证券化:动力、约束与制度安排[J].金融研究,1999(5).

[3]梁钧: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成本[J].上海金融,2000(3).

[4]姜建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8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论文摘 要: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人们都所关注的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太大问题。对于这种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流动性过剩的资本市场效应

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都冲向股市,引起股价快速上涨,为了防止人们所讲的经济泡沫产生,我们可以扩大股市容量,通过股市扩容会抑制股价的快速上涨。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量货币进入股市的充好时机,加速股市扩容,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讲,流动性过剩似乎对资本市场有着良好的效应。

第一,股市扩容可以为中国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大家知道,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股份制,尤其是央企的整体上市,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有重大意义,而股份制改制的重要体制基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股份制,更谈不到央企整体上市。此次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正是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也需要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因而此次股市扩容也为民营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总之,股市扩容为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第二,股市扩容为公众享受改革开放的好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股市扩容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公众投资者。中国人富有之后,不仅仅需要提高消费水平,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投资渠道,而对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有的人因为有自身的职业,所以不可能去通过创办企业投资,而股市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每个人既是劳动者,有劳动收入,又是投资者,有资本的收入,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有效地相结合于一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冲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实现各种要素的有效和谐。而股市扩容,则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股市扩容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它可以为公众享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而提供了前提条件。当然,股市有风险,但这是另外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为人们提供选择风险与收益的“平台”,最起码使每个投资者有选择收益和风险的机会。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是民生的重要权利,我们必须要给人们提供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的条件和前提。因此,股市扩容实际上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为中国各个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例如,中国银行改革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恐怕很难完成,正是因为有众多股民的投资热情,才使得国有银行能顺利上市和改制。又例如,如果没有股市扩容,中国不可能实现从间接融资为主而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从而实现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调控体制的变革。因此,股市扩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虽然要防止股市泡沫,但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确实为我们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股市扩容为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压力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空间”。我国近些年房地产价格确实上涨过快,而上涨过快的背后重要原因是投资性购房需求过于旺盛。为什么人们都将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主要是因为投资渠道太少,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而扩市扩容,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空间”,人们可以由房地产投资转向股票投资。实际上,从宏观效应分析上看,股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据有关同志研究,股市泡沫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要远远低于房地产泡沫。因此,股市扩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从这一点上讲,流动性引发的股市扩容,在整体上是有益的,例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放缓,正是因为股市扩容,将更多投资资金引向了股市。总之,要全面分析股市扩容的整体效应。

二、流动性过剩的调控方法的比较

如前所述,此次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此次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手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从而减少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发行”。“解铃还需系铃人”。正是因为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所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方法,是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一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减少出口而扩大进口,其中包括调整出口政策,不能搞过度的出口退税政策,而且对那些高消耗资源和高污染的产品不仅不再搞出口退税,而且还要提高出口关税,通过减少出口而解决国际贸易失衡,以及它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同时要调整进口政策,鼓励进口,尤其是对那些有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品及能源和原材料,要给予更为优惠的各类政策,通过扩大进口而减少国际收支失衡。二是调整外资政策,不能盲目强调引进外资,而是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主要是引进有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的外资,因而我们必须取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过度的外资优惠政策,按照国民待遇原则而引进真正对中国经济有推动作用的外资。当然,无论是调整国际贸易政策还是外资政策,都有一个“时滞效应”问题,也就是它们不可能马上对解决国际收支失衡起到作用,出口和外资进入的惯性作用实际上是很大的。而且,出口和外资进入的背后都是就业,也就是为我国提供了就业机会,因而我们减少出口和减少外资引进,必然会增加我国就业的压力,我们对此的承受能力有多大?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而缓解这种压力,但问题是内需的扩大也需要时间和政策的调整。因此,仅靠减少进口和减少外资引进,也就是仅靠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还需要别的方式的配套。

第二,将外汇花掉,从而解决因为国际收支失衡而引起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太大的问题。大家知道,外汇量增长本身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只有外汇量增大并引起“人民币外汇占款”发行太大时,才会引起流动性过剩问题,因此,我们如果将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起的外汇花掉,而不让央行因此而多发行人民币的话,那么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外汇过多,就不会引发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外汇要花掉,必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所有花外汇的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都要用人民币去购买外汇;另一个是外汇必须花在国外,国内不可能花掉外汇。而要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就必须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没有自由的外汇政策,外汇是不可能花掉的。但问题是我国目前不可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尤其是在全世界都认为人民币要升值的条件下,如果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必然会引发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国无论央行,还是企业,实际上都承受不了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我们既要将外汇花掉,而又不能实行自由的外汇政策,我们应如何办?可选择的方式有:一是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外汇的人民币占款发行;二是选择某些特定区域,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可以给这些特定地区一定的离岸业务权力,也就是在这些地区内放开外汇自由流动,从而将外汇花掉,减少央行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压力。但是,这些将外汇花掉,从而减少央行外汇占款压力的方式,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仅靠它也不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第三,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引发的经济泡沫。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反映在股价上,也就是大量多发行的货币都冲向股市,引起了股价的快速上涨。对此,我们唯一选择是股市扩容,通过股市扩容而抑制股价的过快上涨。对于股市扩容的效应,我们在上述已作了分析,我们应该推动股市扩容。但问题是,股市扩容的幅度并不是我们能主观决定的,不是我们想扩容多少,就是多少,因为对于企业上市,资本市场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只有符合条件,企业才以能上市,我们才能实现股市扩容的目的。目前我国企业中符合资本市场准入条件的,还达不到我们通过股市扩容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数量,因而虽然我们通过让在海外已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再回到国内上市的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还够。因此,仅靠股市扩容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有别的方式的配合。

第四,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是国际上惯用的方式,我们当然必须重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央行票据出售、提高利率等方式,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这些方式我们目前都已尝试过,但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有人认为主要是我们所选择的方式的调控力度不够,例如加息的力度就不够。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我认为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央行加强对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失衡还在继续,甚至有更加严重的趋向,因此,一方面是央行在调控流动性过剩,而另一方面,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却没有被解决而在继续存在,甚至加强,因而流动性没有因为宏观调控而减缓。由此可见,仅靠宏观调控是不能根除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需要有各方措施的综合使用。

总之,单靠上述的四类办法中的任何一个办法,都是不能解决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我们需要上述四种方式的有效配合。因此,目前的关键,是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配合。当然,这需要央行、财政商务部等相关机构的有效协调。否则,我们很难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资本结构;企业绩效

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从上市企业的数量、融资金额和投资者数量等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融资、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云南省资本市场在这个大环境中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云南省的发展状况势必有别于东部发达地区及西部其他地区而呈现自身的发展特点与问题。因此对云南省的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云南省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继续推进云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于资本市场是否总能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学者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谈儒勇[1]对1994~1998年间季度数据的研究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有限,甚至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李广众[2]使用国内有价证券发行额占GDP的比重来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认为股票市场的发展虽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实际资本积累,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储蓄水平。殷醒民、谢洁[3]在回归中增加使用了上证指数标准差为解释变量来反映股票市场的稳定性,认为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王一晶[4]从实证方面研究了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正面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较小。

本文充分利用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资本市场和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对云南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更好的了解云南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指标与数据的选择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通常,我们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活动。本文以云南省每季度末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计量标准,在数据的处理上,对GDP取自然对数,以消除数据的非平稳性和异方差,即Y=Ln(GDP)。

(二)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衡量指标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及数据的可得性,在此我们选取了资本市场发展规模指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指标来衡量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1.资本市场发展规模指标(X1)。资本化率是评价资本市场发展规模的最常用指标。这里用云南省上市企业每季度末股票市价总值与名义季度GDP的比值来反映云南省上市企业的总体规模大小。

2.资本市场流动性指标(X2)。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指标通常包括周转率和交易率两个常用指标。这里使用资本市场周转率,即云南省上市企业每季度股票总成交金额与股票平均市价总值之比,来衡量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样本期间设定为2007年一季度———2009年二季度。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局网站,和云南省证券管理委员会网站。计量检验采用Eviews5.0软件。

二、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本文具体的估计模型设定如下Y=α+β1X1+β2X2+u以X1、X2为解释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根据以上选取的数据,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5]。考虑到资本投资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为符合云南省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加入自回归项AR(4)进行自相关校正,这也提高了模型的拟合优度。估计结果为:表1模型估计结果模型为:Y=8.303878+0.54272X1+0.3319X2+0.423968[AR(4)]R-s quared=0.979210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C 8.303878 0.176739 46.98397 0.0005X1 0.54272 0.062092 8.740621 0.0128X2 0.3319 0.106001 3.131104 0.0886AR(4)0.423968 0.082063 5.166381 0.0355F-s tatis tic=31.39961Prob(F-s tatis tic)=0.031023Adjus ted R-s quared=0.948024DW=1.842944关于回归结果的总体检验。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X1的系数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资本市场规模增长1%带动GDP增长0.54%。X2的系数通过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资本市场周转增长1%带动GDP增长0.33%。自回归项AR(4)的系数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云南省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只是这种推动作用具有滞后性。方程整体拟合优度0.95,较高。F统计量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整体回归效果较好。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认为云南省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云南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同时反映出云南省上市企业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张有助于加速资本形成,改善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全省经济增长,但其作用具有滞后性,这也符合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但事实证明,云南存量资产虽已具相当规模,但流动性差、资产证券化水平低却是不争的事实。云南省现有2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248亿元,仅占全国A股总市值的1.33%。目前云南还没有公路、铁路的上市公司,也没有进行公路、铁路的资产证券化。大量数据说明,目前云南省经济增长仍靠投资拉动,而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对云南经济发展影响较弱。而云南省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加快云南工商企业的上市步伐,致使云南省资本市场总体规模还是较小。

为加快经济发展,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以发展资本市场为突破口,创造条件推进资源、资产的资本化,加速资本流动,提高资本收益。要实现这些,首先需要解决实现资本化的途径和手段。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云南省资本市场发展。建议省政府将推进云南省企业上市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制定计划,有序加快云南省企业上市速度。继续推动云南资产证券化程度,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速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二是调整资本市场结构。创业板的推出为调整云南省资本市场结构带来了重大机遇。虽然云南上市公司数量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但云南资本市场的“资源牌”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制药产业、花卉产业将成为创业板市场的宠儿。推进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不仅将改变资本市场结构,更将为云南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是做大做强上市企业。当前,云南省上市企业融资水平低,企业造血功能不强,上市企业经济实力不足。应当依托云南产业优势,通过资产注入等方式,逐步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同时发行股票上市流通,是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迅速优化和壮大企业资产的最直接手段,不断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将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得到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李广众银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2002(2)24~33

【3】殷醒民,谢洁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