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区别范文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区别

第1篇: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外部性;政府职能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问题正在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变目前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①。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众多专家、学者都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上。但首先我们要弄清低碳经济的外部影响及其所涉及的利益主体问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更具有外部性,是一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其应用涉及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低碳经济的利益主体及其外部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调控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外部效应分析

外部性问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所谓外部性,也叫外在效应或外在性,它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根据作用效果可以把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其中,正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经济主体受益而无法从后者获取报酬;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经济主体受损而后者无法获得补偿。

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②。低碳经济是通过系统地调整体制从而激励节能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而逐步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之间的旧的高度相关关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也存在外部性,例如: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正外部性;与之对应,一些生产企业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社会整体的福利,这就是负外部性。

(一) 资源环境的外部效应分析。

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然而,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像中国的煤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在传统经济形态中,以煤为主可能有成本优势,成为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但在低碳经济中却变成了比较劣势。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构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③低碳经济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经济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低碳经济正外部性的表现。

(二)国家政府的外部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作为低碳经济的最大利益主体,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气候变化对其现实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意义非凡。特别是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他们早已认识到高能源、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本国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趋势。国际上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无疑会有助于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低碳经济对国家政府具有正外部性。

但是,目前全球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聚度在不断地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而发达国家掌控着高新技术产业、低碳能源产业、生产业等的技术、设计、标准、专利、品牌等主导权,掌握着金融、保险、物流、销售网络等低碳经济主要领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高碳产业转移后的20-30年,将背负高碳经济所带来沉重的资源环境负担。因此,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④这是发展低碳经济负外部性的表现。

(三)企业的外部效应

从长远来看,企业在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企业向低碳发展战略转型,将影响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从而对公众、地方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利益主体,企业的外部性表现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讨论。

一方面,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发展高能源、高排放的产业来拉动经济发展,这些企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效益、效率的问题上,它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将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而忽略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势必要对这些传统工业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这就有可能提高企业成本、增加企业运营风险、影响企业整体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的问题,产业因素可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低碳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良性的产业发展不仅能够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成本问题,同时,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在低碳环保方面发展较快的先锋企业更承担了探索和表率的作用。这是低碳经济在企业方面的正外部性表现。

(四)公众的外部效应

民众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庞大的利益主体。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时间层面上,属于人类的那部分自然资源其实也并非完全属于我们这一代人,它同样也属于我们以后千千万万代的人。人类对资源的肆意掠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能耗的企业排出大量温室气体,其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严重威胁全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异常气候影响、保障民众身体健康。此外,发展低碳经济还会对公众消费产生巨大影响。 低碳经济能优化消费结构,给消费带来正的外部性,具体表现在消费的重点将由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环保型产业转移;消费者的偏好也将随生产的布局变化而变化,更加青睐于低能耗的产品。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通过对消费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的影响,也将改变消费者现有的观念,在工业社会下形成的“快捷消费”、“一次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观念及习惯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学习性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观念将逐渐形成,以追求健康消费作为消费的倾向,追求消费有利于自身健康的同时也有利于大自然的健康。⑤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在这些方面都能够带来资源环境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善,产生较高的社会价值。但是这些改善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而资源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使投入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来充分补充,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这就需要政府明确角色,强化职能。

二、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转贴于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是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他们的选择和偏好就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效。⑥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参与意识还比较低,对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不够积极,所以社会公众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小。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关键主要取决于政府和企业两大主体力量博弈的选择。其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明显的外部效应,其生产创造的经济收益不可能完全归企业所有,相当一部分转变为社会收益而溢出。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社会收益明显高于政府投入,能够产生社会净收益。低碳技术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它还对经济具有正外部性,因此低碳技术具有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功效。政府针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发展途径所制定的政策将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公众的消费方式和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碳排放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低碳技术的研发投资具有正外部性,一方面私人部门对低碳技术研发投资的收益常常低于其成本,而另一方面,低碳技术的研发投资给全社会带来的效益又往往大于私人部门的成本,这就使得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一)树立低碳经济的战略意识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密切联系,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⑦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要求进行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经济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目前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因此,国家政府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一定要提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⑧

(二)加强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由于企业生产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一致,致使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性不高。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⑨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因和直接动力,是政府引导企业从发展低碳经济中得到经济效益的方式和手段。政府可通过诸如价格、税收、信贷、收费和保险等的手段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例如在具备条件能够明确界定产权的地区、领域,政府可以推广完善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即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激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污染排放指标,这种指标作为“环境容量资源”、“有价资源”或“储存”起来以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之需,或在企业之间进行有偿转让,⑩激发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实践的积极性。

(三)坚持国家利益

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11)同时,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国家合作中,要坚持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对技术和项目严格把关,并准确合算减排成本,增强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防止清洁发展机制等项目成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减排工具。

(四)提高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如何激发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这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政府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媒体等宣传工具,加强低碳经济理念宣传,提高人们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普及教育、培训、论坛等方式促使各级政府和民众认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经济能够实现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认识到反正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注释:

①刘伟力.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J].辽宁建材,2009(11).

②柏林.低碳经济辨析[J].企业技术进步,2009(12).

③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济经,2008(4).

④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济经,2008(4).

⑤陈春晓,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

⑥沈金生.循环经济外部效应与政府定位[J].生产力研究,2007(3).

⑦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⑧沈金生.循环经济外部效应与政府定位[J].生产力研究,2007(3).

⑨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2008(12).

⑩曹明德.排污权交易制度探析[J].西北政法学院院报:法律科学,2004,(4):102.

(1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参考文献

[1]刘伟力.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J].辽宁建材,2009(11).

[2]刘华,杜金梅.循环经济的外部经济效应[J].经济论坛,2004(23).

[3]柏林.低碳经济辨析[J].企业技术进步,2009(12).

[4]邵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济经,2008(4).

[6]陈春晓,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

[7]沈金生.循环经济外部效应与政府定位[J].生产力研究,2007(3).

[8]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