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温室效应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效应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室效应的特点

第1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24-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时期积累、沉淀、凝聚起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独特特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里更为重要,如何规划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 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从总体上看,高职的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文化底子偏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偏低。很多高职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2)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学习习惯不好,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3)活动性较强,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虽然文化底子偏差,但大多活动性较强,动手能力普遍较好;课堂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较短,这也是导致他们文化底子薄弱的原因之一,课堂讲授效果不理想,因此,旷课、迟到、上课睡觉、考试作弊等平时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事件屡见不鲜。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与技能培训相关的实训课程效果反而较好。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

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更感到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网络游戏、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也有不少新生入学以后听高年级学长、老乡的一些不负责任、不正确的言论,说大学很自由,上课可以逃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或采取作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强通过,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降低,反而把学习当做了副业。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高职学生的特点,原先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主渠道的课堂教育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校园文化建设反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育人的力量,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起他们健康的人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教育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形式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是美育功能。高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追求美、热爱美的年龄,但他们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应当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比辅导员(班主任)在课堂上以师长的身份强迫学生改变他们的审美观念更为有效。最后是实践功能。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种种考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各种竟赛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实力,也能使学生在这些校园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3 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规划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更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具有高尚的德育素质、品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第二,是具有正确审美能力的可造性人才;第三,是具有合理的知识与人文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校园文化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更好地弥补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增强德育、美育、实践等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紧抓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价值观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影响教育下,在个体成长经历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成熟的价值观,包括对各个方面事物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体系。而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则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其基本要素包括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价值理想、职业价值目标、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及道德品质。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感恩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关爱教育、成长教育、职业人生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性,形式要有多样性,在学生的每个阶段达到不同的目标,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当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审美导向。

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组织活动时,应把握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多样性,保证学生的参与面,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保证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现,学校还应把抓好学生社团活动导向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学校要在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不断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面,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除了发展文体性社团(如,篮球协会、街舞社、乐队等),还要着力发展公益性社团(如,义工站、志愿者协会等)、专业性社团(如,电子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等),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阵地。

(3)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文化”这一独特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这种定位,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比普通本科生要强,技术水平比中职学生要高。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主旨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定向性,人才培育的途径要体现三个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结合。由此,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双师型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运而生。实际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显职业文化这一特色,围绕“三个结合”,不断改进文化融合方式、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细致、系统的工程,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而高职学生的独特性与其职业特性则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提升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科学、合理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规划之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2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目标;渗透;;途径;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62-01

一、环境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例如,高中地理第八章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效应。首先可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教学视频,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让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展开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

第3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 目前家庭教育的“温室化”环境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非常不利,适度“放养”,让孩子亲身体验和认知社会、自然和人生,释放天性、热情和潜能,才能够实现健康的成长。

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应把对子女的爱,“扩张”“醇化”为对子女的理解、指导和解放。而今许多年过去了,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改天换地般的巨变,但先生当年提出的问题.仍远远没有得以解决,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温室效应”。所以,我们必须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温室效应”,以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并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童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情感和性格。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孩子长大了自然要走上社会,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起点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启蒙学校,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

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都爱到骨髓、爱到忘我,总希望倾尽所有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而无怨无悔。在付出这许多爱的同时,也强烈地期许着孩子的出色、优秀、成功,从人生所谓的起跑线开始,就悬起了那颗沉重的心,为他每一步的成绩进退或喜或忧、狂跳不止。但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对人生和环境的体认、他成长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喜怒哀乐,却时常不在我们的关注之中。

一、呵护过多、强制过多使孩子失去自我

一个在娇纵、强制下成长起来的人,没有完整的自我,他的心智、耐受力自然偏弱,怎么可以积极地面对人生的风霜雪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呢!他会无所适从、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作为家长都明白不可以放纵对孩子的爱,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面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这种自制力,家长感情用事,孩子怎能理智?家长“心太软”,孩子如何变得坚强?“龙凤”情结又让家长对成绩过分关注,期望值过高,生怕“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带着参加各种特长班,上学以后,更是每日伴读,逼孩子写作业,课余和双休日则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只求一个名列前茅的成绩,而不管孩子快乐与否。没有宽松的环境,没有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孩子是成不了才的,这样的“过度施肥”往往适得其反。

二、温室环境使孩子与社会和自然疏离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陈鹤琴),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现今的儿童,接触最多的是书本和网络,唐诗宋词出口成诵、电脑游戏更是得心应手,但来自个人参与和体验得来的鲜活知识却乏善可陈,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游戏,缺少同伴,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生活在真空状态中,与社会更是隔离的。开心快乐、自由放松、无拘无束、游戏自然的童年是人一生的宝贵经历和智慧源泉,但“类温室”环境使孩子们过早地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开始了学习上的激烈竞争,玩耍和嬉戏的时间大大缩减,内心的快乐也就大打折扣了。在压抑的、强制的环境中,孩子们只会被动地学一些死知识,而不会灵活应用、更谈不上发明创新。最后导致与自然相疏离、与社会相分离。

三、温室标准化生产模式无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抹杀孩子个性发展

孩子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可是我们的一些家长通常都是瞪大眼睛盯着孩子的缺点,以榜样的标准对其求全责备。这些家长抱有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所谓好孩子,就是去掉了缺点的孩子。孩子的任务是改错,大人的任务是挑错。最好的孩子是没有错误的孩子,那最好的家长就应该是“挑错专家”。然而最能促使孩子发展的,不是批评,而恰恰是鼓励。许多伟大人物不是没有缺点的人,而是最大限度发展了自身优点的人。如果这些伟人从小就被批评包围,一直小心翼翼地做“乖孩子”,他们的长处就可能会被埋没。成功的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发展孩子优势是克服“缺点”的最佳办法。至于孩子有些小缺点,不理也罢,千万不可拣了一些芝麻,丢掉了西瓜。

四、温室效应使孩子缺少生活的磨砺,意志力不足,失去了享受快乐的能力

在“家教温室”中的孩子,不仅未经风雨,不受摔打,而且长期被娇纵的气氛熏染,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浓厚意识,缺乏严格自律和自强的观念,性格弱点比较多,尤其是心理比较脆弱。这就与社会的现实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孩子处于以弱待强的不利地位,对于生活中的辛劳、磨难和挫折缺乏认知和应变能力,无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体会不到把握命运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前景不容乐观。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的“温室效应”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避免“温室效应”。

五、开展挫折教育

温室的鲜花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在家庭教育中,要适度创造一些挫折环境,让孩子体验挫折并勇敢面对挫折,想办法战胜挫折;通过心理鼓励、具体指导,教育我们的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坚强勇敢、要找出战胜挫折的办法,决不被挫折所屈服;让孩子直面挫折,学会应对挫折,会让孩子学得更快乐、活得更美好。

六、适度“放养”

“圈养”给孩子提供了安全放心的小气候、小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暂时是安全的令人放心的;这种环境又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别人、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习惯。但是,人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融入到社会中去的,任何一位家长都无法替代孩子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并马上开始进行适度“放养”。适度“放养” 是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解放孩子的全部身心,做到放手、放脚、放眼、放脑。为孩子更好地融入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之中提供宽广的成长空间,让孩子亲自触摸阳光雨露、风雨雷电;亲自欣赏高山平原、森林草原;亲自品尝酸甜苦辣、五谷花香;亲自体验思考的快乐、动手的感觉;亲自掌握学习方法、创新办法。“放养”的孩子,他的道德更高尚、人格更健全、情感更丰富、价值观更科学、知识更全面、视野更开阔、创新能力更强!“放养”的孩子,他的人生起点也放飞得更高,将来的事业也会更辉煌!

让孩子走出恒温恒湿的温室,去栉风沐雨、拥抱生活、放飞梦想吧!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一、 环境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强 化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例如,高中地理第八章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效应。首先可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教学视频,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之目的。还可让学生指出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展开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

第5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材,全书四册,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同时还可通过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和挂图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如:《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三峡工程建设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工程建设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政府官员的角色阐述该工程建设的目的;经济学家的角色阐述该工程的收益情况;环境学家的角色阐述这项工程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工程对诸如森林砍伐、耕地侵占等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工程建设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环境问题等,并提出避免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当地居民的角色阐述工程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在各方发表了意见以后,作为政府官员的角色再提出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环境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允许让学生继续以自己的角色立场提出异议,由教师回答。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介绍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成功的经验及他们的中学生在环保方面的努力,这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有一潜在作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中学生宣传环境法,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认识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五、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活动。

第6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31-01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好的成绩,以"应试"为第一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发展,对于普通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的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全面体现了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因此,笔者作为沐浴在新课程阳光下的地理教师,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出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方法,期盼能对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实际帮助。

1.更新理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等。"这需要教师更新理念,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可采用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如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温室效应,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视频,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积极的旁观,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新方法,发挥多元组合教学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同一问题以不同方式体验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因此教师还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多元组合教法。例如,关于地球公转的教学,就可运用地理教学特色的图式法,还可结合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来总结各种日照图的解答方法。同时还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等,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分析:(1)地球公转方向;(2)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拖动鼠标,将二分二至及相应地理现象送到合适的位置,进行巩固练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使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3.拓展视野,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应用。当然,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以达到效益优先。

4.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情景创设的功能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启动思维过程,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事象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讲到"洋流"时,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2)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3)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因此,这样的情景创设是有效的。

5.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合作探究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噪声污染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同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养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总之,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素质 教育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着眼点应该高,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应按高考的要求着眼。着重在用好新教材,在教学中注意把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渗透到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中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概念、理论和计算难度上的衔接

在教学中,我有选择地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新教材第三章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老教材两节内容合并成的,新教材降低了这部分理论问题的难度。同时,我觉得按新教材内容直接告诉学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利于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征。我在讲这部分知识时,先通过举例引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四条规律,然后要学生按这四条规律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结构示意图,找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惰性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从而得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最密切的重要结论。这样传授知识就很自然地把注入式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式,从而使学生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掌握得很好。课后部分同学还提出了钙原子为什么不能排成,并要我借有关书给他们看。在后来的学习中,许多学生都能运用这些结构知识去分析一些元素的化学性质,这为高中化学以结构为中心认识元素性质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又如关于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的一大难点,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求出反应后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我就常见三种类型题(有沉淀、有气体生成、无沉淀无气体生成)中反应后溶液和溶剂的求法作了专题讲述,教给学生分析和解答这类题的规律。以后碰到这类题时,不管条件如何改变,基础差一点的学生都能快速正确解答。此外,我还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化学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如差量法、守恒法、变形法、等效变换法等等。

二、做好选学的内容与高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新教材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编了大量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如氢能源、干冰的妙用、温室效应、水煤气、肥皂和常用洗涤剂等等。这些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反映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对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化学学科这一特殊优势,引导学生热爱化学。在教学中,我结合相关的高中知识和学生能听得懂的最新化学科技信息,将选学内容有目的地展开阐述。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应用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然后告诉学生:有机物的种类很多,吃的粮食、糖、醋、酒,用的各种塑料、橡胶制品,穿的各种各样的布料,烧的液化气等等,都是有机物。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有机物,并且世界上每年都在合成成千上万种新的有机物,其中有些还作为新材料用于高科技领域。接着,向学生展示一些教具中的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制品等。再进一步提问:校园里每天丢弃大量饭盒,清洁工处理它们采取在教学楼焚烧的办法对否?要求学生们联系"温室效应"知识进行讨论。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大家纷纷发言,都认为不对。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的主要产物之一为CO2,排放到空气中会引起"温室效应",解决"温室效应"最好的办法是减少CO2的释放量。教师最后总结:这些乙烯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污染的烦恼,因为它们既不能焚烧,又不能深埋消解掉,用什么办法处理这些白色污染呢?人们正在研究将它们加以回收使之资源化和生产可在自然条件下分解的塑料,但前者有些技术难题还未攻破,后者成本太高。更好的方法正等待你们去研究、去探索。结合实际的讲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巨大热情。又如在讲解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时,我补充讲解了常见食物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告诉学生:人主要应从食物中摄取这些金属元素,合理的膳食搭配,就能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金属元素,千万不要迷信和滥用什么滋补品。

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重大化学科技信息。联系实际、考查能力,是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第8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双层幕墙;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双层玻璃幕墙主要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体系,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特点都是在双层玻璃之间形成温室效应,并将夏季室内过热的空气排到室外,冬季把太阳热能有节制的排入室内,使冬夏两季节约大量能源。

一、内循环和外循环体系有如下特点

(一)内循环双层玻璃幕墙结构主要特点

1.其结构设计可采用框架断热或单元断热形式。

2.一般外层玻璃选用中空钢化,内层玻璃选择单片钢化。

3.采用强制措施,电控管道系统,把夏季的白天将双层封闭热通道大部分热空气排除室外。冬季将温室效应蓄热通过打开内侧开启扇窗或开启门把热空气排向室内,达到节能效果。

4.其内外层之间的空腔厚度设计为:一般150-200mm之内。

5.需要增设自然空气进入室内的窗扇通道。

6.便于清洗双层玻璃之间的灰尘。

7.使用材料较少,因此成本较低。

8.但需用电力驱动抽风,它比外循环结构节能率低

(二)外循环双层玻璃幕墙结构主要特点

1.其结构设计可采用外层框架、单元或点式驳接等几种结构形式,内层框架断热或单元中空玻璃断热形式。

2.一般外层玻璃选用单片或夹层钢化,内层玻璃选择中空或加LOW―E钢化玻璃。

3.采用自然的“烟筒”效应通风,所有双通道箱体是独立密闭的。夏季的白天将温室的热空气排除室外,注意不同楼层的“烟筒”效应不同。

4.其内外层之间的空腔厚度设计较厚,便于内外层之间的空腔人员进入清洗工作(450mm)。

5.不需要增设专用设备自然空气进入通道和屋内,外层幕墙设计有进出风口,内层幕墙设计有开启门或窗,需要注意的是进出风口应防止沙尘的进入,通道下部设置外空气进入腔体的进风口和上部热空交换后的排风口。

6 .双层玻璃之间的灰尘应考虑方便清洗。

7.使用材料较多,因此成本较高,本工程估计设计材料费为2500元/m2。

二、外循环双层热通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通道参数设计

双层幕墙之间“通道”高度、“通道”宽度等六个主要方面进行考虑,进出风口面积比应控制在一定比例之间,温度与温差变化、外界风矢、进出风口压力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通道”高度与“通道”宽度应进行计算,并通过风洞试验后取得合理的数据,以便应用到设计,“通道”宽度也要考虑一个正常人能够进入。构造型式可做单元体式或主体箱体结构。

2.防尘与清洗设计

结构的防尘是相对防尘,外循环式结构在欧洲的地区应用较为广泛,由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秋季节风沙天气较多,尤其可吸入颗粒物和昆虫非常严重,欧洲的外循环体系结构从防尘与清洗等方向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北方地区要求。因此用外循环体系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防尘与清洗形式适合我国实际情况,进、出风口处用一种电动调节百叶装置,并在通风装置中设置表面涂“纳米”涂料,减少积尘。双层幕墙之间的过渡网设计应便于室内人的更换、清洗。

3.节能结构设计

外循环体系的内层玻璃幕墙玻璃,应采用6+12+6mm,外层幕墙尽可能的采用夹胶钢化,内层幕墙采用热断桥铝合金结构,外层可采用点式驳接结构或铝合金结构,若内外层幕墙选用透明玻璃,就必须考虑冬季与夏季,白天与夜间的气候、温度不同,而对结构设计产生的影响。外层玻璃选用夹胶透明钢化,玻璃即使破损也不会附落,避免对楼底行人造成伤害,选择透明玻璃可使阳光充分进入双层幕墙之间“通道”,形成温室效应。

夏季考虑方式:由于白天阳光照射,使双层幕墙之间通道空气温度升高,内层幕墙若采用中空低辐射,玻璃太阳能可反向到双层幕墙“通道”之间,通过“烟筒”效应使气流上升并通过上端出风口排到室外,从而减少室内与室外的温度交换,使幕墙达到节能要求,降低夏季制冷空调的负荷。

通过德国旭格公司技术统计,采用双层幕墙应能够节约能量一般30-40%左右,由于双层幕墙从材料选用到结构表达方式设计的不同选择,双层幕墙节能的数据是不同的,因此,最终设计的双层幕墙节能数据应通过试验手段获得。

4.遮阳设计

以双层幕墙之间安装电动或手动操作的遮阳装置,遮阳百叶可调节角度,使阳光进入室内得到合理控制,遮阳装置的安装位置非常重要;一般距外层玻璃150-180mm为最佳,也应考虑内层幕墙开启窗或门的形式而定,避免影响窗或门的正常开启的关闭。

三、内循环双层热通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结构设计内循环式通道设计一直为封闭式,它二层玻璃布局正相反,内循环式结构,外层玻璃为中空双钢化玻璃,外框为隔热型材,内层为钢化单层玻璃,并有内开启扇例外情况。双层玻璃之间距离一般100―200mm,中间加法拉利降遮阳装置。

它的换气方式是,在冬天,由于应在通道内加热的空气,通过热管水道被抽到室内,或开屋内开启扇导入热风,达到节能目的。在夏天过热的空气由排风道排到屋外。此时关闭通往屋内的风管。内循环系统可设计成高尺寸为层高的箱体单元体。

2.通风系统设计:这种内循环箱体单元体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在天花板内侧,或地板下部空间,分别设计进屋内热风管道系统和向外排热风管道系统。个别也有专门在冬天、春天时设计的自然空气向室内进行新空气的交换装置。

3.遮阳系统设计:在内循环二层热通道之间,设计由上部向下电控升降,并能自动随阳光斜照不同而随动变角度的遮阳百叶装置。一般距外玻璃约80-100mm。

第9篇:温室效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填埋垃圾;污染;生物反应技术;好氧生物反应法

中图分类号:X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76-02

1 垃圾填埋后的污染情况

垃圾填埋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多方面的,由于填埋垃圾的特性,封场后的填埋场仍然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形成二次污染。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这种污染是长期的。其污染表现在:

1.1 空气污染

填埋气体(LFG)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填埋场在压氧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其成分主要为CH4和CO2,还有少量的H2、N2、H2S等气体,其产生量和产生率取决于垃圾量、垃圾成分、水分、填埋时间、填埋压实度等多种因素。

甲烷(CH4)气体是潜在的温室气体,会导致生态失衡,它对臭氧层的破坏是CO2的40倍,产生的温室效应比CO2高20倍,它对全球变暖的危害仅次于CO2,居第二位。

(1)产生温室效应。沼气比空气轻还是重取决于CO2和CH4所占的比率。纯沼气的比重接近空气的比重,通常是1.0,当沼气比空气轻时,就会快速消散,形成损耗臭氧层和加剧全球温室效应的烟雾。

(2)存在爆炸隐患。当沼气比空气重时,沼气在低洼处积聚,当沼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甲烷气5%-15%的空气混合)时,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引发火灾事故。

(3)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填埋气体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和CO2等都易溶于地下水,这有可能破坏原来地下水中CO2的平衡,导致地下水周围岩层的溶解,引起地下水硬度升高,影响饮用地下水人畜健康。

(4)造成填埋场场区及附近植物根区因缺氧而死亡。

(5)填埋气体含有令人讨厌的臭气,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含有多种致癌、至畸的有机挥发物。这些气体如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回收处理,而直接向场外排放,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

(6)填埋气体具有迁移性,其迁移的范围超过50m。如果在垃圾填埋场上建设建筑物、填埋气体极易在建筑物内汇集,形成火灾及爆炸隐患。

1.2 水污染

(1)水污染。

垃圾填埋对水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垃圾渗滤液。渗滤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醇、雨水淋刷和地表水、地下水浸泡而渗滤出来的污水。渗滤液成分复杂,其中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奈、菲等芳香族化合物、氯代芳午族化合物、磷酸脂、邻苯二甲酸脂、酚类类和苯胺类化合物等。渗滤液对地面水的影响会长存在,即使填埋场封闭后很长时期内仍有影响。渗滤液对地下水也会造成严重污染,主要表现在使地下水水质混浊、有臭味,COD、三氮含量高、油、酚污染严重、大肠菌群超标等。地下和地表水体的污染,必将会对周边地区的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2)土壤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玻璃、电池、塑料制品、它们直接进入土壤,会对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塑料餐盒被埋入地下,百年之后也难以降解、使垃圾填埋场占用后的土地几乎全部变为废弃地。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简易垃圾堆填场在建设初期未按卫生填埋场的标准进行设计及建设,缺乏对填埋气体垃圾渗沥液及其它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对周围环境已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1规定:生活垃圾填埋场在未达到安全化和未经监测之前,不允许用于建设用地。一般垃圾场必须待封场15年以及达到稳定后方可作为建设用地。因此,如何对简易垃圾堆填场进行有效的治理,使其在短期同快速转化为安全稳定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垃圾填埋场再生的概念

所谓垃圾填埋场的再生,就是将过去填埋在垃圾场内的垃圾进行加速降解,减少或解决垃圾场的污染后再度挖掘出来,分别筛选回收有价值物品后,再施以无机化过程等处理再埋回去的过程。

3 垃圾填埋场再生的优点

(1)增加原有填埋场处理容积,延长垃圾场的使用年限;

(2)可以回收有用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通过挖掘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垃圾体的体积;

(4)加快了垃圾分解的速度,减少了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和时间。

4 垃圾填埋再生的方法

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场,对大气、地下水和垃圾场附近的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对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要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使原有的垃圾加速降解,减少或消除垃圾场的污染,再通过挖掘处理后填埋,这样可以增加垃圾场的使用空间,延长使用寿命,大大节省处理垃圾的用地;或者,不挖掘起来,经过降解技术,将填埋垃圾变成物理、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的无机物,使原来“不宜用于建筑”的场地,可以用于建筑,产生新的使用价值。

现今先进的治理方法就是就地治理,采用生物治理技术,使填埋场堆体内的有机物加速降解,达到稳定后,再采取其它方法和技术进行再开发和利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生物反应器技术主要分为厌氧生物反应器和好氧生物反应器,其技术特点比较见表。

采用好氧生物反应法处理有机填埋垃圾是近几年来垃圾填埋场治理新技术。以前,好氧法被广泛地用于地面上的垃圾堆肥、活性淤泥和有机废水的处理,但用于固体垃圾的处理,特别是对填埋垃圾的处理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采用好氧生物法进行有机垃圾降解,就是将新鲜空气加压后,用管道注入垃圾深处,同时把垃圾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抽出并对反应物的温度与垃圾气体进行监控,激活垃圾中的微生物,创造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有氧反应环境,使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加速有机物的降解,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再生,从而增加填埋的空间,或者使在垃圾场上重新建设成为可能,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厌氧降解法提高降解速度30倍以上。

好氧生物反应法可广泛应用在有垫层或无垫层的正规或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上,使用于封场后或正在运行的垃圾填埋场。好氧反应处理能提高分解速率、减少有害和有气味气体的释放,并且提高渗滤液的品质。这些优点对改造填埋场、减少污染具有重大意义。

垃圾填埋场再生事业有利于缓解我国日益增加的垃圾处理压力,有利于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垃圾处理的“资源化”目标。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填埋场再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二次污染、地基下沉和损坏等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实行填埋场再生之前,必须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价,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填埋用地特性的调查、获取经济效益的评价、总体成本的衡算以及相关制约的规章调查和劳动安全保障计划的制定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