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

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对于传播市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么些有明确认同的团体持续致力于团体内的讨论。这种效应出现在无组织民兵、种族仇恨团队和其他较不极端的组织中。如果公众被瓜分,如果不同的团体各自设计一套他们自己喜爱的传播方式,结果将会造成更多分裂,将团队成员的初衷推向更极端。同时,由于组成分子都持相同看法,不同的讨论团体会更加南辕北辙,因为他们都只在内部讨论。

在桑斯坦看来,群体极化最容易也正发生在网络上。他认为,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读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桑斯坦引用一些研究报告指出,网络容易造成群体极化。某个有趣的实验发现,当团体成员匿名在网络上相遇并强调团体认同时,极端化的程度会加深。从该实验看来,当团体成员在特定环境中属少数人,而且可以匿名时,极端化很容易发生。网络讨论恰恰拥有这样的特性。

桑斯坦注意到,团体成员在网络上相关认同无关极端主义,而是关于工作团体中所发生的错误,包括面对面的时候,还有特别是通过网络的时候。这项研究是想要观察团体如何作出人事的决定。在几个团体前摆着三封应聘营销经理的履历表,实验者操控应聘者,好让其中一人最符合应聘的条件。然后将资料分送给受试者,资料中只有每个应聘者的部分资料,所以每个团体成员只拿到部分相关资料。这些团体各由三个人组成,有些是面对面工作,有些是通过网络工作。

桑斯坦解释说,群体极化也制造了更多关于传播政策的议题。依据“平等报道原则”,人们曾经要求广播和电视必须分配时段在公共议题上,好让反对者仍有发言空间,可惜这样的做法已经被放弃了。这么做是为了确保听众不该只置身于单一观点中,反对者也有权说明白。然而联邦传播委员会最后却放弃平等报道原则,因为广播或电视公司取巧地避谈争议性的话题,只呈现平淡无奇的观点。但后来的研究却发现,扬弃平等报道原则后所制作的一些争议性谈话节目,时常迸出各种极端的观点。谈话式的广播节目亦然。

当然,桑斯坦也认为,群体极化不只发生在网络上,也发生在广播和电视上,如果许多广播和电视台都口径一致,观点相同的话。回想一下一味沉溺于别人的观点中,并导致群体极化的情形。在不讨论的团体中,群体极化更容易发生,因为个人选择了同样倾向的传播工具,而不曾站在不同立场中。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选择报纸时。公共媒体有个重要的角色,它们应该呈现更多的话题和观点。当媒体意识到这点时,极端化比较不会发生。公共论坛也应采用这样的原则。当不同演讲者能接触到异质大众时,个人和团体就比较难自绝于反对的意见中。分裂的情况也就比较不会发生。

第2篇: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

11月,灾难大片《2012》渲染了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在影片带来的悲剧情绪还未散去的时候,12月,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与虚构的《2012》相比,这个会议关切的是实实在在的地球灾难,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从“寂静的春天”到绿色政治

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书籍报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那时,“征服”仍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但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在发达工业国家,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公害事件已经频繁发生。比利时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这些公害事件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随之开始觉醒。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出版,此书与她稍早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的连载文章一道,第一次对“征服”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批评矛头直指危害环境的化工巨头和其他利益集团。随着《寂静的春天》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在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词汇――环境保护。

60年代是动荡的时代,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与反对冷战和越战的政治诉求同时出现的,还有反对高消耗、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反对单纯追求经济而漠视信仰和社会问题,呼唤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潮。70年代的几次重大事件更使这种理念深入人心。

1972年,厄尔尼诺现象大爆发;同时,中美洲、西非、印度、澳洲、中国和苏联都发生大旱,全球出现空前的粮食短缺。同一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引发爆炸性影响。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炮声和余烟中爆发,西方经济也从此步入长达十几年的“滞涨”衰退。

能源危机和经济滞涨引发了欧洲和美国的环境主义浪潮。这个浪潮在知识界、政界、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等多个层面席卷欧洲:以罗马俱乐部的报告为代表的生态主义开始影响知识界和精英的环境意识;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等许多环境组织成立,以环境问题为中心的游行示威不断发生,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开始积极推行环保政策;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的学生运动开始向环保运动转型。1977年4月22日,美国2000万各阶层人士参加了盛大的环保游行。这一天也因此被定为地球日。

从欧洲开始,环保运动很快走向制度化并力图影响政府政策。许多环境组织逐渐大型化和国际化,环境运动组织纷纷联合起来,“由绿而党”,纷纷改名为或被视为“绿党”,成为欧洲政治版图中最为活跃的新兴政治力量。到了90年代,“环境保护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被广为接受的社会思潮。

绿色思潮的全球扩展自然也一直在促进着关于环境问题的垒球协商。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这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最重要的一次垒球性气候和环境大会。180多个国家派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非政府组织也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气候政治的世界政治舞台。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即《地球》)、《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并签署了联合国防止地球变暖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化公约》两个公约。气候变化引起安全关注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提出并加以讨论的。1974年,世界气象组织开始了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直到1988年,“气候变化”问题才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有了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

80年代末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全球变暖现象日益明显。面对科学界逐渐形成的关于全球变暖趋势不可避免的共识,1987年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首次在官方意义上使用了“环境安全”一词。

1988年是“气候变化”等问题作为安全、外交问题引起公众关注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美国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干旱,提供全美粮食的核心生产地带受到沉重打击。美国国会对气候变暖的后果感到震惊,并就此举行了听证会。科学家詹姆斯-汉森在听证会上说,有99%的把握可以确信,由于人类推动了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排放,气候确实在变化,温室效应已经发生。他坚信,理论与预测如今都已经变为了现实,“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温室的世界之中”。

同年6月,加拿大政府在多伦多主持召开了堪称第一次由各国决策者及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会议主题是“变化中的大气:全球安全的含义”。在这次会议上,科学家提供了关于气候与海平面的可能上升值的预测,来自40多个国家的政治家则讨论了此变化就其本质而言所带来的安全、经济与政治后果。会议达成如下共识,即“人类正在进行一场自身未曾意识到的、难以控制的而又遍及全球的实验,其最终后果或许仅次于一场全球核战争”。

将气候变化纳入各国决策者视野的努力通过1988年8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政府何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机构试图为决策者应对全球变暖威胁而采取适当行动提供尽可能科学的依据。

自1989年到90年代中期,较为系统地分析环境,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与国家安全存在紧密联系的有分量的专论性文章纷纷涌现。’人们认识到,需要对国家安全构成要素进行重新界定,需要“包括资源、环境与人口因素”。而且,对于环境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单个国家或者国家团体没有能力加以应对,人类如要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充分采纳新的思维方式。

而冷战的结束,为气候变化议题成为全球性改治问题、进入各国政府的决策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气候谈判全球磋商历程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被纳入国家安全规划,各国开始认识到必须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协议、采取措施,通过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进程。于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开始启动。由于谈判所涉及的问题与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益攸关,彼此间的矛盾冲突点较多,谈判进程比较缓慢。

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大致可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和生效阶段、《京都议定书》谈判和生效阶段,及后《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

1988年,联合国第43次大会首次讨论了气候变化问题。同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提出,要求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2005年减少20%,到2050年减少50%。1990年,联合国正式决定发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并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从1991年2月起,经过15个月的谈判,最终于1992年5月通过。并于同年6月在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由各国签署。1994年3月21日,“公约”生效。

1995年3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授权”,议定书的谈判启动。1997年12月,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京都召开,谈判达成《京都议定书》,首次定量确定发达国家排放温室气体的限额(2008“2012年平均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5.2%)。《京都议定书》反应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也提出了帮助发达国家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控排放目标的“灵活机制”,即排放权交易机制(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由于各谈判国家集团之间存在种种分歧,谈判曾几度遭受重大挫折。经过《公约》缔约方七次大会,各国基本完成了谈判任务,但由于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等原因,在最后达成的协议中,许多指标和义务都已经大打折扣。

第3篇: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01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03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能源资源消费的增加,人类排向大气中的以二氧化碳(CO2)为主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世界经济向低碳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权威研究报告[1],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总排放的78%左右,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放比重正在增加。今天,全球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2]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未来的20年中,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空间中。城市的发展速度、人口数量、能源消耗以及产业结构都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发展的关注重点。城市政府通过能源供给和管理、交通、土地利用及废弃物管理等措施,积极推动向低碳转型,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正处于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探索低碳发展的路径,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不仅符合全球“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国家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据中国科学院《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3],中国虽然已跨越碳排放强度高峰,但还需跨越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两个高峰。中国必须立足实际,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如何将低碳城市理念真正落实到城市的战略规划制订、规划实施、建设管理、监测与评价等过程,是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如何科学合理地制订及确保实施。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和方法设计,研究探索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内涵和功能,为城市走低碳道路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1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

路线图源自英语词汇(Road Map),根据韦伯(Merriam-Webster)词典的解释,路线图有三种定义:①用于表明路线特别是机动车路线的地图;②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用以引领发展或进步的一个详细的计划,如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巴厘岛路线图等。③一个详细的说明。而维京百科词典则除了以上定义外,还将路线图定义为一种管理和预测工具或指南,如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

笔者将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定义为:是城市为实现低碳发展而制订的战略、规划 和详细的计划、方案,以及对城市制订低碳城市战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和实施规划以及监测评估等一系列行动的过程和制度设计。

1.1 国际地方环境理事会的经验

近年来,在推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帮助制定气候变化方案和计划方面,国外一些城市和国际机构都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益做法和经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国际地方环境理事会(ICLEI)开展的城市气候保护行动(City Climate Change Protection, CCP)。

1993年3月,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ICLEI在阿姆斯特丹组织召开了欧洲气候城市变化会议,83个来自23个欧洲国家主要城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正式启动了欧洲城市气候保护行动(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 Europe campaign,CCP)。作为CCP的重要工作成果,ICLEI组织开发了城市气候保护的系列工具和指南,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发了“城市气候变化五步法”指南。

城市气候保护五步流程包括:

潘晓东: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0期第一步:制订基准排放清单和预测。按照城市能源消费和废弃物的产生量,计算城市基准年和预测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个排放清单和预测可以为城市评估减排进展提供一个对标(benchmark)。

第二步:设定城市减排目标。为城市设定一个减排目标,包括凝聚和形成城市的政治意愿,为城市制订减排规划和措施提供指引。

第三步:制订地方行动计划。通过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制订城市行动计划,包括城市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大多数包括时间表、筹资机制以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工作人员、提高公众意识和教育工作。

第四步:实施政策和措施。在CCP成员城市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城市能源效率,如提高建筑和水处理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路灯改造、改善公共交通、安装可再生能源装置、从废弃物中获取甲烷等。

第五步:监测与结果核查。监测与核查温室气体控制的政策与措施的执行情况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政策和措施开始执行,监测与核实就开始,并在执行过程中提供信息反馈以推动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完善。

以上五个环节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可以适用于不同城市的实际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比较实用、便于推广的指导城市气候保护的创新性的指南。同时,ICLEI还开发了一系列的规划工具,包括编制城市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 放清单的管理软件,如CACP(Clean Air and Climate Protection Software)。

ICLEI开发的城市气候变化指南和相关的软件,是国际上目前用于指导城市层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比较权威和实用的指南和工具,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城市得到了应用,反映了国际城市低碳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先进水平。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与中国城市的实际相去甚远。一是在城市的气候变化行动设计中更多强调了城市的自治性,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央政府对于城市的影响力。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必须符合中央政府的制度和政策要求,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必须是在中央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大框架下进行的,这是中国城市与国外城市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城市的重要区别。二是在步骤设计上,忽视了城市气候变化或低碳发展战略的制订,重点放在城市碳排放清单编制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制订上。中国城市开展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必须制订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体现城市的政治意愿和政治共识。 另外,CCP行动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如以上提到的相关指南和软件,ICLEI仅为其会员或伙伴机构提供。

1.2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功能

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涉及到城市发展理念、规划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推动城市从战略到规划、从体制到机制、从理念到行动等方面形成共识,并对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方式有系统全面的设计。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功能在于:为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系统化、实用化的路径和过程设计、战略和规划指导,提供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确定行动方案和重点项目安排,提供监测评估。

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与低碳城市规划的区别在于:①定位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是指导低碳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反映的是城市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其中包括了低碳城市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而低碳城市规划是指导低碳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本,主要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内容、具体措施和重点项目等。②要求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制订没有十分严格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作出一定的调整;但低碳城市规划则必须遵循比较明确、严格的体例和要求制订。③针对的对象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主要用于指导、协调低碳城市发展的决策和管理行为;而低碳城市规划则面向城市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

2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框架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有二个方面的含义和功能: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的计划和方案,这主要是文本意义上的定义;二是低碳城市开展制订低碳城市战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和实施规划以及监测评估等一系列行动的过程和制度设计,这主要是从过程意义上的定义。意味着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的真正意义在于指导城市开展机制体制上的创新,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城市政治经济架构、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了解水平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城市相比情况迥异。因此,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城市的市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

(1)提升意识,凝聚共识。增进城市社会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了解,提升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要提升城市权力机构和行政机构(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部门和单位)的观念和意识,使城市的领导层、决策层和行政执行层对建设低碳城市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达成广泛认同和共识。

(2)合理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摸清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与汇的现状,搜集和获取相关的详细数据,为科学分析提供基础。

(3)科学分析,支撑决策。开展城市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的SWOT分析,找准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不足、机遇和挑战;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情景分析,预测人口变化及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变化,产业发展预测、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提出基准情景(BAU)、低碳情景、强化低碳情景等。

(4)提出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城市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表明城市低碳发展的政治意愿。同时,根据城市发展实际, 科学合理地设定量化的减碳目标,并分解到各主要领域,制订各主要领域的减碳实施方案,落实政策及资金匹配的措施,安排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

(5)实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包括组织实施部门和行业专项行动,实施重大项目,开展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开发合适的低碳商业模式,通过学校教育、公共活动等提高低碳意识等,将目标落到实处。

(6)跟踪评价和监督规划实施。科学评估规划目标的实施进展和成效,有效激励监督规划 的实施。

3 合理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3.1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City GHG Inventory),是指以城市为单位,核查和计算该城市范围内各个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形成的清单。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开展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情景预测、制定城市低碳城市战略、规划和行动,以及制定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基础。依据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要采取一切措施确保所有量化数据尽可能地接近实际排放量和所有不确定因素在实际统计中能尽可能地减少。

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也多是学习借鉴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缺乏系统、规范、符合我国实际的城市温室气体研究方法和操作流程,目前还没有任何官方的核算方法和体系可供采用。因此,制约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缺乏中国特色的城市尺度上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3.2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原则

参考2006年IPCC关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要求,结合中国城市实际,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透明性原则。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必须具有充分、清楚的文件来支撑,不仅编写者自己理解清单是如何编制的,其他机构的人员也可以理解。

(2)完整性原则。对温室气体的评估必须涵盖所有的碳源和碳汇,以及各种温室气体。如果某种要素欠缺,必须清楚地说明欠缺的理由。

(3)连贯性原则。编制不同年份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必须是尽可能用相同的方法和数据源计算出来的,能够反映温室气体排放的年度变化。

(4)可比性原则。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必须能用来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要使用相同的指南、图表、定义以及分类来反映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排放减少的情况。

(5)准确性原则。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必须使用精确的测算和评估结果,可以进行核实,尽一切可能减少评估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6)简便性原则。考虑到中国城市工作经验、人员素质、专家资源等方面的实际,要数据可得、方法易行、测算简便、方便操作,也便于领导决 策时采用。

3.3 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包括五个核心工作:

(1)理清重点:明确什么是最相关的核心行动;

(2)完整核查:核查所有可查的温室气体排放;

(3)数据可比:在不同年份的核算口径上保持一致,以便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4)准确计算:尽可能用最精确的计算结果;

(5)科学分析:使用计算或做出重要预想等方式,使制订碳排放清单的过程明晰、清楚。

3.4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种类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包括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烃(HFCs)、全氟碳(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五氟化硫三氟化碳(SF5CF3)、卤化醚(如C4F9OC2H5, CHF2OCF2OC2F4OCHF2, CHF2OCF2OCHF2)。

《蒙特利尔议定书》未涵盖的其他卤烃,包括CF3I, CH2Br2 ,CHCl3, CH3Cl, CH2Cl

24 。

《2006年指南》还就下列前体物(Precursor)的报告提供了相关信息,不过没有提供估算这些气体排放量的方法,它们是:氮氧化合物(NOx)、氨气(NH3)、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硫。

大气中的许多温室气体是完全人为的,如卤化碳和其它含氯和溴的物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s)这六种温室气体应该是关于温室效应的最重要的人为气体。不同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通常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例如氧化亚氮(N2O)是二氧化碳的310倍。

3.5 清单年份和时间跨度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包含有关向(或从)大气中的排放(或清除)出现的日历年的估计值。如果缺失符合这一原则的适当数据,可以利用来自其他年份的数据,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如求平均值、内推法和外推法等,来进行估算排放/清除量。年度温室气体清单估计值的数列(如1990到2000年每年的估计值)称作时间序列。由于长期跟踪排放趋势很重要,各国应确保估计值的时间序列尽可能具有一致性。

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包括一套标准的报告表,涵盖所有相关气体、类别和年份,还包括一份书面报告,以文件的形式说明编制估算所使用的方法学和数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了标准化的报告表,但应开发适用于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表。

3.6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部门划分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部门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居住、商业、公共机构、工业部门等部门、机构所使用或消耗的电力,天然气,燃料油和蒸汽;

交通运输部门:城市运输系统所使用的柴油和电力,以及城市道路机动车辆使用的汽油和柴油;

固体废弃物:居民、商业和建筑拆迁部门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和组成成分。

航空业:飞机所消耗的燃料。

水路运输:往返于城市船运所消耗的燃料。

3.7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一般计算方法

在《199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和《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中,最常用的简单方程式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称作“活动数据”或“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结合起来。这些系数称作“排放因子”(EF)。因此,基本的方程是:

二氧化碳排放量= AD•EF(IPCC 2006)(1)

例如,在能源部门,燃料消费量可构成活动数据,而每单位被消耗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是一个排放因子。有些情况下,可以对基本方程进行修改,以便纳入除估算因子外的其他估算参数。能源部门的二氧化碳碳排放方程为:

二氧化碳排放量=Σ能源i的消费量×能源i的排放系数(i为能源种类)(2)

3.8 城市低碳情景分析预测

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是国际通行的规划制订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基于某一对分析对象在不同年份、不同变量和参数的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用以指导制订规划目标和行动。对城市在不同情形下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效以及成本进行分析预测,是编制城市气体排放清单出发点之一,也是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真正服务于城市领导层进行规划和决策的价值所在。

一般而言,城市低碳情景分析包括以下三种情景:

(1)基准情景(BAU)。以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并包括当前针对单位GDP能耗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政策承诺,仅反映目前现状下的结果。

(2)优化情景。这一情景是基准情景的优化与改善。包含由增加的节能措施、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以及污染的减少等所产生的效应;政策还包括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重工业自身的提高。

(3)低碳情景。该情景则包括制订和执行低碳规划和政策,加大对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为代表的绿色低碳技术以及碳汇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加大相应的配套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力度。

3.9 制定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制定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对城市低碳发展进行评估、检测与考核的依据,一旦制订并执行,将对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制订城市的减排目标应遵循几项重要的原则:

(1)以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作为出发点。低碳城市规划制订的目标一定要围绕国家目标,目标执行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同时,也尽量与国家目标的口径相一致,便于考核与评估,体现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

(2)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做到量力而行。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实质有深刻的认识,清醒认识执行低碳目标的影响和成本因素。因此,制订低碳城市目标时要实事求是,客观务实,切忌偏高或偏低。

(3)将城市二氧化碳减排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专项目标中。除了制订总的碳减排目标外,还要有具体的专项目标进行匹配,才能真正将低碳城市的目标落到实处。

4 制订低碳城市规划

在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时应先做好前期准备,主要包括:分析城市碳排放源、城市碳排放量以及城市碳排放驱动因子,明确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及城市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列出城市碳排放清单;分析城市未来碳排放情景,为城市实施二氧化碳减排提供决策依据;确定城市低碳发展目标,根据驱动因子分析以及情景分析,确定城市减排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可行性。

4.1 将减碳目标分解到各主要领域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分不同领域进行推进。根据情景分析,将城市减碳目标分解到各主要领域和具体的行业之中,制定各行业和各领域分阶段减碳计划。在产业领域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加大重点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管理。在建筑节能领域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发展新兴建筑材料,提高建筑质量,延长使用年限,加快供给体制改革,推行区域热电联产。在交通领域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发展轨道交通。加快淘汰老旧的运输设备,逐步实行公路甩挂运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各类运输工具的能耗。具体落实到各个行业中时,应确定主管部门,将减排目标分解到城市各个行业之中去,比如钢铁、水泥、汽车等各个行业协会都应该有节能减碳分解指标。

4.2 政策及资金支持

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必须加强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建设低碳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低碳城市建设 。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城市相关部门,增进低碳城市工作推进力度。

(2)加强资金保障。在城市现有财政各项专项资金中,对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区域试点、零碳农业示范产业园、低碳工业示范产业园、零碳旅游示范产业园、低碳示范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免费自行车”行动、公益林固碳补偿、节能奖励等项目予以倾斜支持。

(3)纳入目标管理。将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落实责任主体,并纳入目标管理,对降低万元产值能耗、碳排放强度等目标纳入考核体系。

4.3 制订低碳城市规划的法定程序

制定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落实到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来保障规划的实施和落实,需要由相应的法定程序来保障规划的权威性。低碳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1)确定规划制定的主体。确定制定规划的主体才能保证规划制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低碳城市规划制定的主体应是城市的行政或立法机构。

(2)确定规划实施的对象,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其行为。

(3)确定规划执行的主体。低碳城市规划制定之后,应该由一定的机构来实施,从而确保规划落实到实施层面。低碳城市的执行主体不仅限于城市政府机构,还包括城市市民。

(4)确定规划执行的监督机构。实施低碳城市规划,应有相关的监督机构来保障低碳城市规划实施的力度和规划的执行程度,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如由城市人大对规划进行 监督。

5 实施低碳城市规划

5.1 识别和实施重大项目

制定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对重大项目进行识别和实施。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优先项目和重点项目,并编制重大项目表。

以纽约市能源节约计划(ENCORE)为例。能量节约计划(ENCORE)为城市公共设施提供能源节约和清洁能源项目。该项目始于1995年,是基于城市电力管理局(NYPA)、城市市政管理服务局(DCAS)、城市州立大学(CUNY)和城市健康和医院公司(HHC)之间的合同。城市市政管理服务局的节能办公室代表市机构实施ENCORE项目。

ENCORE项目通过两种策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城市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和采用能清洁能源。到2006年底,有超过350个不同水平(准备、勘察、设计、施工和完成)的ENCORE项目得以开展。如果所有项目按计划实施,将会形成每年节约近155 000 MWh的电力,878 000 MMBtu(百万英式热量单位)的蒸汽,3 000 t煤,或者1 520万加仑的石油。因为ENCORE项目的一项内容是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清洁能源改造,由此,城市每年天然气的用量增加近2千万千卡。综合起来,这一项目到2006年减少了总共约176 000 t CO2当量的排放量。

5.2 推进低碳发展市场化机制与企业参与

低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和企业的参与,发展低碳城市既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政府行为,而是公共治理的三方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过程。低碳行动需要政府、企业、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行政机制体现着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社会机制可以促进非政府组织自下而上的努力,市场机制则可以发挥出赢利性组织横向的努力。这三套机制和三种政策工具在激励政府、企业和社会三类主体的积极性、发挥 作用的领域明显不同。以政府为主导,营利性企业、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的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上的有机整合。建立环境交易所,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交易等,加大市场调节在发展低碳城市中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参与。

5.3 开发合适的商业模式推进各行业的减碳

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是从产品设计理念到提供服务的方式,再到用户观念的更新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改进。以房地产为例,从前人们买房时都会看有没有装空调的位置,之后会看空调有没有装好,再后来是看有没有中央空调。低碳经济时代,住宅甚至不再需要安装中央空调就可以保持室内恒温。其原理是利用热水管道在房屋内不同位置铺设,通过热水反复流动把热量传送过去,这样冬天时热水就起到了保暖作用,而到了夏天,冷水就起到了降温作用。这既节省了电费,也节省了买空调的费用。同样的房子,因为有这项技术,可以卖到更高的价钱,获得更好的回报。这就是低碳经济下新型商业模式的典型案例。

5.4 通过学校教育、公共活动等提高低碳意识

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和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编写日常消费品生产销售过程的碳清单和碳排放量,鼓励消费者选择碳排放量少的产品和服务。如中国21世纪议程 管理中心等单位组织研究编制的《低碳生活指南》,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低碳消费指南。如近距离日常出行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远距离日常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务出差尽量乘坐火车等低碳交通工具、照明灯具使用节能产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洗衣采用自然晾干等[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NicholasSter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AmericanEcono micReview:2008[2]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和谐城市.[UN habi tat. State of World Cities Report-Harmonious Cities(2008/2009)]

第4篇: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可行性 哲学反思

作为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长期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有待完善等因素制约,我国需 要相当规模的额外投入,大规模采用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才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减排措施不当,不仅技术上不可行,还有可能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延缓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所以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必须要慎之又慎的。而其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对“低碳经济”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入的认识,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审视其可行性,才能有效的利于我国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早在1986年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累利乌斯就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而最新的科研报告也一再证明了这一推断。研究表明,唯有在2050年前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倍以内,才会可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后果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并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计划到20l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低碳经济社会。这一白皮书设定的减排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不断地采取行动以排除影响向低碳经济过渡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上的障碍。

低碳的字面含义是说生产生活过程中尽可能对碳排放有所限制和约束。而低碳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前提,以“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具有威胁性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为最终目标。同时,它也是将传统的高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将能源、经济、环境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低碳经济何以可能

尽管当今社会都在提倡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但低碳经济到底何以可能?它是否只是21世纪的环保神话?这个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关于这一点,笔者试图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概念模糊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学术论著和官方文件对未来经济有不同的分析和描述,这是很正常的。在学术上不论提出什么概念,都可以进行研究。但是要把这个概念推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变成人们的行动,就要求它内涵清晰,简明易懂,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人类经济活动引起地球大气层温室效应增强的问题症结是碳失衡,一方面大量消耗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另一方面大量砍伐森林,毁坏植被。“低碳”只反映了前一个方面,而未能反映后一个方面。虽然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的宽泛解释可以把后一个方面包括进来,但是概念本身的构造方法毕竟是有缺陷的。

低碳经济概念它强调的碳排放问题完全可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中统筹解决,不应撇开人们已经普遍认同的循环经济概念另外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所界定的内涵过于狭窄,如果不做宽泛解释,则不能反映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也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4]。

2.文化利己主义及舆论欺骗

现在世界各国一致提倡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低碳时代”。但我们应该记住,“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提出的。提出,必然是因为对本国的发展有利,但我们更应该明白,西方和东方是有很多差异的,我们不能做经济上的“跟风”。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努力,而且我们也一直在做着努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完全接受发达国家单方面提出的减排任务,也不能完全顺着他们的思路来减排。

要知道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目前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已经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的还在加紧转移;同时他们的节能减排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正在本国推广应用,对发展中国家则加以封锁并设置环保门槛。目前在中国每年消耗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中,大约有 1/3-1/4 是用于生产最终供发达国家消费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讲“低碳”实际上隐含某种不公平条件。它们口中不断宣讲的“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更似于一种文化利己主义或是一种舆论欺骗,更主要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便保障本国的领先地位。

3.无限发展模式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轰动了世界。当时正值西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该报告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要关注“增长极限”问题。

《增长的极限》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会导致人类社会崩溃,这个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当今世界实行全球化发展战略,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地提倡发展、提倡增长,从而必然形成一种无限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一切以发展、增长为主,而在这一时期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否是不合时宜?“低碳经济”是否会让各个国家的发展受阻或是速度减慢?对于这种两难选择,国家会如何做出决定?这些都不得不提醒着我们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4.奢侈消费

文化范畴中的奢侈消费,并不仅仅指某个时代中少数群体所拥有的高档奢侈品,同时也是这样一种习俗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人们常常会通过超乎寻常、非正常的消费方式,去表达和获得生活世界的真实所需,这些需要涉及权利、欲望、规范和感情等范畴。

根据高盛投资银行的统计数据,在1999年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额只占全球的1%,2004年这一数据提高到了12%,奢侈品销售总额达到了60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和游艇),到了2007年,这一数据则增长为18%,销售额达到了80亿美元。据国外权威机构估算,直到2015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还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可以说,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带给我国的,是日益严重的奢侈消费观念。当人们习惯一种消费观念并日益加剧时,想要使其有所改变,其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而“低碳经济”的提出,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对于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些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该如何去调整和改变,这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低碳经济的哲学反思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全球变暖之外,还有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统筹解决。

可以说,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类没有和自然和谐相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作为自然的创造物,作为新的自然物被提升出来。但人又依赖于自然,靠大自然的恩赐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自然,一切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都立足于自然。

人类凭借其主观能动性的不断发挥,创造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人工自然界,创造了日益增长的社会财富,并不断超越了自然演化的阈限,以满足人类居住、交通、信息及日益增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然而,当人们陶醉于对大自然征服的胜利之中时,大自然却报复了人类。首先是农业的过度的开垦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旱灾水涝等等,许多山清水秀的地方都变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另外,工业化的兴起更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借助于先进的手段,大规模地消耗资源并排放各类废弃物,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例如20世纪30―60年生在比利时马斯及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的骨痛病等灾难,都是人为产生的结果。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类似的事情在当今不少发展中国家中仍在继续。

依据以上分析可见,科技的应用、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的确是一把“双刃剑”。但究其根本推动力,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人类本身,考虑到人类内心日益膨胀的欲望。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欲望更代表着人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且因为欲望,人类才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已在不断的承认并肯定人类的欲望,因为这样是符合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承认人类的欲望,那么人类就会有动力去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这一方面看来,似乎欲望对人类来说有莫大的裨益。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人类的欲望并不是有一个界限或是有一个终点的,它是无限的。

叔本华曾把人生比作一个钟摆,摆的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则是“无聊”。当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产生焦虑、痛苦感。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便又会觉得“不过如此”,百无聊赖。于是又产生新的欲望,寻求新的刺激,重新回到痛苦的欲望中,开始新一轮的“钟摆生活”。

这也印证了,人是一种有无限欲望的动物,人的欲望永远也没有办法满足。一种欲望满足后,人的内心会产生更大的野心,也就是更大的欲望,尽管欲望满足的难度将会更高,付出的努力及代价也会更大,但人类似乎乐意于接受挑战。

这一恶性循环表现在当今社会,就是人类的生活似乎看起来更舒服、更享受,而自然界却以更大的代价去惩罚人类。当人类意识到这一点,便开始想法设法去解决这一矛盾,绿色科技、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等等,都是人类为解决这一问题所做出的举措,当然,也包括文中所提的“低碳经济”。

根据以上分析,要实现“低碳经济”,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限制人类的欲望。

当今社会,尽管欲望给人的物质生活以极大的满足,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认识到贪欲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太多益处,那么就会有一些制约的力量,其中也包括宗教。

康德认为,人是有先验性的,这种先验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本质的外化,二是外本质的内化。而欲望,体现为人内本质的外化。从本质上来说,人就是一种欲望的动物,人可以立志根除这种欲望,但实际上却是永远也根除不了的。

这里,我们不得不想到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对人类的欲望是一种制约,它提倡“赎罪”,即自上帝发现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受蛇的诱惑偷吃智慧果后,就决定惩罚人类,让他们在人世间受苦以赎罪,即认定人类是有“原罪”的。当人类在“赎罪”时,灵魂就会得救。而当人心贪欲无度时,就是所谓的“世界末日”了。

基督教对人的欲望是有制约的,但这种制约的力度、强度及深度却是令人深思的。要实现“低碳经济”,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和每个人内心的欲望相关,即我们必须要一定限度的限制人类的欲望,而这一点仅仅依靠宗教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不够的。

我们知道,近年来,有些专家和官员都在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当然用意无疑是好的,但依据以上的分析,中国实行“低碳经济”是必须要慎之又慎的,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对本国乃至部分发达国家也许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低碳经济”概念是否科学? 在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否可行?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2] 刑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3]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4-6.

[4]郑志国.低碳经济的科学性质疑[J].理论月刊,2009,(11):103-105.

第5篇: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环保;节能;践行;调研

一、低碳生活的概念与意义

(一)低碳生活的定义

“低碳经济”在当前是个经济发展中的热门话题,其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而相应的,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就是“低碳生活”的概念了。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二)低碳生活的意义

低碳生活时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生活和企业运作过程中适度减低碳量排放量来达到集体总和碳排放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

1、创导低碳生活对社会的意义

低碳生活的推行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空气的质量,延缓温室效应的发生。同时大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也可以使人们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科学普及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环保的实现还有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且逐步的替代一些落后的高能耗产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加的绿色健康。

2、低碳生活对个人的意义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对于以后工作生活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会低碳生活有利于传到健康高效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目前新的一种生活方式,象征着新的理念的形成。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是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是更加时尚的消费观,是全新的生活质量观,对我们来说既是时尚的,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现状

本次调研共发放了500份问卷,通过课余时间在校园内随机发放以,经整理统计后得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及实际行动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缺乏对低碳生活的关注

在发放的500份问卷中,被问及你是否了解低碳概念时,3%的同学表示没听说过,了解低碳和基本了解的只分别占到30%和25%,有45%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低碳概念,对于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有近一半的同学不了解,还有30%的同学对其没有基本认识,说明大家对低碳环保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我们大学生还缺乏对低碳生活的关注。可见我们当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低碳生活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在低碳环保方面更是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指导。调查显示我们大学生生活习惯不好浪费成自然的消费观念和我们对低碳知识认识不足够有很大的关系。

2、大学生还未做到真正将“低碳”体现在行动中

我们在问卷中提到了几个具有代表大学生生活中是否注意低碳的具体生活细节问题。

(1)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被问及“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时,是否采用精包装?”的问题时,只有18%的人,认为包装没必要精装,以环保为主,大部分人视情况而定,另外有17%的人则认为一般都买精装,显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代学生对于环保低碳没有主观认识,缺乏低碳环保的主动性。

(2)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被问及“食堂吃饭是否会剩饭”时,从不会剩饭的只有占到总数的14%的比例,24%,的人经常会剩饭,62%的同学表示偶尔会剩饭剩菜。绝大部分同学都有这种不好的习惯。虽然食堂上的宣传口号和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桌上墙上到处都是,但是同学们剩饭剩菜现象仍然不见减少的趋势。

(3)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被问及“夏季空调合理温度”时,虽然有60%的同学认为应该将空调设置在26度以上,任然有接近40%的同学将空调温度开到了20度到25度之间,甚至开到了20度以下或者更低,可见还有相当多的同学只注重自身的清凉而无视空调排放的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严重损害。

由以上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虽然有意识到低碳生活的意义,有心参加低碳生活并接受低碳宣传教育。但是主要仍停留在理论基础上,生存在现代社会虚荣、物质的风气中,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没有让我们真正付诸行动,而是受社会影响,有选择的适当的进行低碳生活方式。

3、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动机不纯

由此我们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和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时,存在很大的挑选性,不是全面接受和以低碳生活为主要出发点考虑和行动的,而是出于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新潮和时尚等别的目的,只有2%的学生在买东西的时候从环保角度考虑,几乎一半的同学从时尚新潮考虑购买。例如,在具有时尚新潮气息的节能电器选项中几乎100%同学认为自己会接受并使用该电器。而在一次性消费品的选项中则应为贪图方便只有30%的同学认为可以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为了方便会选择使用。此外,iphone的热销和富士康代工厂污染员工中毒事件频频,却仍然在世界上大卖特卖就是很典型的大学生忽视环保,只注重部分环保产品的新潮性质而忽视环保本身的伪环保案例。由此可见在低碳生活的普及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和障碍。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可见,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存在的困难和原因主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来看。

首先,主观上,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不够。当前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热门问题,还停留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即使在新闻中看到听到“低碳”的概念,也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因此就更不会去想作为个人,应该如何去实践低碳生活。此外,由于缺乏对低碳生活重要性的认识,就会导致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重视不够。在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被低碳”的层次上。

其次,外在环境的刺激不到位,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和社会对“低碳”概念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大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学校,学校在低碳消费知识的普及上存在着不足,学校不仅没有相关系统的课程,而且很少有相关宣传普及活动,只有少量的学生或学生社团自发的活动,显然缺乏系统性。此外,当前社会中对于“低碳生活”的行动也不足坚定。以塑料购物袋为例,只要顾客花费几毛钱,就可以买到一次性购物袋。这样塑料购物袋还会大量使用,因为它的使用成本太低了。所以说这种采用收费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低碳观念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观念

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的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付诸实践。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先树立正确的意识,然后通过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意识付诸于行动,从而为“低碳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当代社会,消费已成为推动社会自身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连年上升,客观上也拉动了内需。当代大学生是市场中庞大而活跃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牵动着许多产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影响社会未来的消费潮流。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和消费广告无孔不入的刺激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对象、消费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经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会参加低碳生活的校园活动,只有8%的同学表示不回去。看来对于,接受环保宣传知识,大部分同学都是持支持态度的。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宣传,应该在学校内开展比较有效和容易实施。能够提高学校同学的低碳生活意识。可以通过现场答疑解惑、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让同学了解了“低碳生活指南”和“垃圾分类指南”等环保行为,建议每周需同学搜集有关环境污染危害和环保意识的资料并写下自己的感想,综合生活实际,列举低碳行为,“变废为宝”的活动。通过一系列互动和宣传让同学们学会简单的辨别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学校也可以开设低碳教育课程。

四、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措施

(一)寝室生活

提到学校住宿,不得不说我们男女生寝室夜间灯火通明,通宵不息这一怪现象。由于大学生们正值壮年,年轻力壮,活力十足,所以在大学生寝室无论男生女生,通宵现象大行其道。加上高年级学生可以自带电脑以后,通宵这一现象就更加频繁了。这样的生活状况,不但不利于节约低碳生活的方式,也不利于大学生第二天的上课效率。经常有学生在宿舍通宵,到了上课的时候就埋头大睡,不仅仅无法听课,而且会影响课堂氛围。对此现状我们建议可以联系学校后勤处在宿舍里开展“熄灯一小时”等活动,每个月,或者每个学期都固定一个日期举办该活动。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

(二)在校饮食

在饮食方面建议我们大学生三餐最好在校食堂食用,减少订外卖,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资源的频率,而且可能会有害身体。学校周边固然有很多小吃,各种风味,但是不排除其中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建议学校禁止外卖送进寝室楼,既可以保护学生财产安全,又促进学生下楼吃饭,从而从侧面减少了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三)外出交通

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和社会环境优势,对于坐落在市区(杭州市)的学校,自行车租赁十分方便,只要一张市民卡就可以在市区各个自行车存放点借存自行车。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存放点对于租借自行车十分方便。建议大学生办理市民卡或公交卡,出门都使用自行车代步,既不会受到交通拥堵的影响,又可以行赏沿途的风光。同时进行骑单车宣传低碳活动,呼吁大学生走出寝室,去户外活动,组织大家骑车环绕西湖骑行。既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又促进宣传环保知识,十分有意义。对于坐落在郊区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公交车,尽量少坐的士,让公交车“公共交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论

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低碳经济将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倡导和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和前提条件。随着低碳生活的推广和影响的扩大,大学生这一社会主流人群对低碳生活方式随暴露出不小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调查研究并提出改变方案和建议。倡导大学生低碳生活对整个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各种问题,我们有必要去深刻剖析其原因,不断探索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使当代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薛妙勤.低碳生活的伦理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4-46.

[2]李培志.低碳生活: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J].理论界,2011(8):37-38.

[3]王莉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60-62.

[4]李文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生活方式[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4):69-61.

[5]刘淑美.推进低碳生活革新人类幸福观[J].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学院经济视角,2011(7):10-11.

[6]向章婷.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74.

[7]葛金田.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转变[J].济南大学校报2011(7):61-71.

第6篇: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报告范文

作者简介:王昌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

通讯作者:温亚利,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理论与政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803005);国家林业局重点立项基金课题(编号:621720)。

(1.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 北京 100083;3.临沂大学生物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摘要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界定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概念及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及文献参考方法,建立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利用市场价值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经济计量及分析。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总生态效益约88.16亿元/a,其中涵养水源效益为31.77亿元;水土保持效益为17.85亿元;固碳制氧效益为3.41亿元;净化环境效益为7.56亿元;调节区域气候效益为5.32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为22.25亿元。本研究计量指标及计量方法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基层工作人员及类似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及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内涵;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6-0125-10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21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撑,发挥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是我国西部生态林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西部地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绿色屏障,它对改变和影响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维持生物稳定性和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传统森林的效益分析与评价中,森林具有的生态功能和效益常常被忽视,仅仅局限于对森林的立木和林副产品等有形产品的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造成了林业经营上的决策失误,结果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和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和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清醒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和科学性以及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2]。然而,由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的外部性问题导致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缺损,而且缺乏根本性的有效解决措施和手段,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家和社会对保护区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和威胁了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健康成长[3]。

从现有国外参考文献看,早在19世纪后期,在国外的生态学及其分支学科中就已有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报道,但是由于科学水平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当时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定性的描述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系统服务的科学概念得以提出[4-5],并经过Holdren和Ehrlich等人的探讨和扩展后[6-8],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和普遍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的一些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综合测算进行了探索,尤其是Daily、Costanza以及联合国等有关机构与国际组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9-10]。基于此,如何客观、科学、全面、准确地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使生态效益的模糊性得到明晰化,并得到社会接受和认可,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生态林业建设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应用性理论与技术课题。从现有国内参考文献看,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量化其经济价值有了强烈的实际需求。生态学家欧阳志云等系统阐述了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内涵及其价值计量方法[11],后来又有学者中国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12];赵同谦等评估了我国草地、地表水等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的价值[13];谢高地等对中国自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与评估,并制定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14];水土保持研究学者余新晓等对中国森林和北京市山区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测算[15]。因此,从国内参考文献看,虽然有学者对秦岭地区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或者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过一些计量经济学分析[16],但对我国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的生态效益计量分析研究尚显得不足,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的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在界定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概念及分析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并对此指标体系进行计量分析。

1 研究区域

1.1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

本研究选取了陕西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为研究对象,自然保护区群主要是指在某种特定生物栖息地保护中,由于其栖息地生境的破碎,在地理分布上不连续,通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建立若干个有联系的保护区,形成一个自然保护区网[17]。本文研究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范围界定为秦岭保护区群的主体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太白山、周至、佛坪、长青、朱、牛背梁及天华山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研究全部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定代表性。

1996年,世界基金会在我国秦岭地区启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项目,我国政府在秦岭相继建立了太白山、佛坪、周至、牛背梁、长青、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主体,使这一重要的地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8]。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是全球环境基金资助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试点项目之一。秦岭保护区群地处长安区、周至、太白、眉县、宁陕、洋县、佛坪、柞水等县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07°20′-109°04′,北纬33°16′-34°05′。东西长约150 km,南北宽约95 km。保护区群总面积约251 300 hm2。保护群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是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中太白山、周至、佛坪、长青、朱自然保护区己经连成一片,东部有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西南部有朱保护区构成了秦岭自然保护区主体网络。

1.2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特点

本文研究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特点是在自然保护区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总结秦岭区域的各种实际情况,简单归纳起来,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特点至少包括保护区群能有效缓解生境破碎化。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导致不同程度地珍稀动物栖息地生境破碎化,从而引起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改变,这是学者们公认的事实。破碎化不仅仅导致生物适宜生境的减少丢失并对其生态功能的降低产生影响从而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迁移、扩散和建群,且对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美产生重要影响[19],因此,生境破碎化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问题。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者环境变化而导致斑块或者是由于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生境破碎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总生境面积的减少;其二是剩余地区分裂成非连续的碎片。而有学者认为生境破碎化不仅仅是在数量或者形态上的变化而且更有生态功能上的变化[20],他们认为破碎化有两方面的表现:①形态上的破碎化;一方面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而导致景观中破碎生境地的增加,其结果是适宜于生物生存的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斑块形状复杂化,结果是导致斑块边缘效应的增强,导致自然栖息地核心区面积减少。②生态功能上的破碎化,这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人为活动的影响而造成栖息地内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由于自然环境因子在空间组合上的不匹配而导致生境适宜性的降低或者在空间分布上的破碎化。

综上所述,陕西秦岭区域从建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始,就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保护区群,各级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发展迅速,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珍稀动物本身生存的质量大大提高,进一步扩大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活动范围,生态景观及环境有效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初步达到了延缓珍稀生物生境破碎化的目的,这也是当初世界自然基金(WWF)设想建立自然保护区群的初衷,也是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

2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效益计量分析

2.1 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效益界定

科学合理地界定自然保护区群的生态效益是计量工作的关键,这一项工作因为生态资源的多功能性而变得相对复杂和困难。在计量自然保护区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时,既可能因对某一生态功能认识不足而产生遗漏,又可能因不同生态功能交叉及相互作用而产生重复计算。因此,我们生态效益计量的前提是科学地界定其内涵。

本研究认为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指在人类干预和控制下的保护区生态系统在有序结构维持和动态平衡保持方面向人类化的环境系统输出的年增长效益之和,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固碳制氧、改善大气质量等效益,这些效益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根据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所产生的特点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把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效益计量分为:①涵养水源效益;②水土保持效益;③固碳制氧效益;④净化环境质量效益;⑤调节区域小气候效益;⑥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

2.2 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的特征

自然保护区群主要提供生态功能等无形产品,大多属于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服务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本。根据国外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看,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很明显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如新鲜的空气,无污染的水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在许多方面为公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保护土壤、放风固沙、净化大气等。

(2)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效益。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够社会带来多种服务,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定二氧化碳、提供游憩、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等,而这些服务其他部门如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可以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免费享用,因此,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效益。

(3)属于社会资本范畴[21]。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有益于区域,甚至有益于全球全人类,决不是对于某个私人而言,如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对整个区域有利,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能抑制某地区或某区域甚至全球的温室效应。

(4)不属于市场行为[22]。私有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交换,并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但公共物品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也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因为消费者都不愿一个人支付公共物品的费用而让他人来消费。西方经济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灯塔效应”和“免费搭车”。由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不属于市场行为,给保护区生态效益计量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5)具有不可移动和地域局限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是不可以移动的,表现出地域限制性,随着离保护区的远近或其影响区域的远近,所获得的效益大小是不同的,尽管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排斥任何个人或集团的消费,但必须是个人或集团靠近其影响范围内,方才有效。如处在保护区河流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其下游沿岸都享受其生态服务,但下游远离沿岸的地区,必然较少地享受这种服务。

2.3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效益的计量方法仍不完善,计量指标或多或少,计量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建立一个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能认可的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是进行生态效益计量的重要前提。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生态效益是三大效益的基础部分,因而设计的指标要比较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秦岭保护区群的生态特点,尽量选择那些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而又易于计算的指标。本文构建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见图1。

(1)涵养水源效益(B1)。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它在水资源的保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涵养水源就是保持住区域的水分能够正常的循环,不至于流失及破坏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群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蓄水效益、防洪效益、净化水质效益三部分。即:涵养水源效益蓄水效益+防洪效益+净化水质效益。

(2)水土保持效益(B2)。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到农牧业生产。流失泥沙的养分不仅高于径流量中的养分浓度,氮、磷、钾和有机质也较富集,因此防止泥沙流失是防止土壤养分衰减的关键。从林学机理上看,森林水土保持效益与森林涵养水源效益有很好的相关性(正相关),前者是后者的派生作用[23]。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本研究所述的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益定义为同无林地相比的减少土地资源损失(固土)效益与保护土壤肥力(减少肥料损失)效益两类,即:水土保持效益固土效益+保肥效益。

(3)固碳制氧效益(B3)。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每年吸收大量CO2的同时,还释放大量的O2。因此,吸收CO2和释放O2是森林最基本的生态功能,本研究把固碳制氧效益界定为保护区森林每年固定CO2中C的效益和制造O2的效益。即:固碳制氧效益固定CO2中C效益+释放O2效益。

(4)净化环境质量效益(B4)。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SO2)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SO2要比空旷地少15%-50%。现代工业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威胁人类健康。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一般说,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因此,保护区生态系统对环境具有净化作用,对于改善保护区社区及周边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重大作用,本研究把净化环境质量效益界定为吸收的SO2效益和阻滞降尘的效益,即:净化环境质量效益吸收SO2效益+阻滞降尘效益。

(5)调节区域气候效益(B5)。森林是保护区内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都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此外,森林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也有较大的影响。森林小气候的主要表现是林冠内外的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都有相当大的差异。森林不仅使林内产生特殊的小气候,而且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也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学者研究成果,即按照单位面积的森林气候调节效益对自然保护区群调节区域气候效益计量,对促进农牧业生产,农业粮食增产将会起重大的作用。

(6)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B6)。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物种提供生存与繁衍的场所,从而起到保育作用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属于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范畴,目前大多采用支付意愿等主观方法去衡量,这样评估结果受人为主观影响因素较大。因此本研究采用定量化的客观评估方法(Shannon-Wiener指数)计量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即: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物种多样性保育效益。

2.4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

2.4.1 涵养水源效益(B1)计量

目前一般用保护区森林涵养水源的效益来代替保护区涵养水源的效益。本研究把保护区群涵养水源效益分为以下三部分计量:

(1)保护区群蓄水效益(B11)

国内外关于涵养水源量的计算方法很多,根据秦岭山地及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特点,还有就是目前容易掌握的研究资料(见表1),本研究决定使用蒸散率计算蓄水量。

年保护区森林蓄水量(林区年降水量R-森林植被年蒸散量E)×保护区群林区面积

表1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面积统计表

Tab.1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areas of

Qing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数据来源:各相关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数据。

我国学者对陕西秦岭山地降水量及森林蒸散量已有研究,根据陕西省水文监测局井涌工程师的研究结果[24],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50.3 mm(其中秦岭南北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850.8 mm和848.7 mm)。另外,采用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资料:秦岭山地森林植被多年平均蒸散量为496.5 mm(其中北坡为491.5 mm,南坡为501.4 mm),用蒸散率法计算保护区群内森林植被蓄水量,根据公式:

W10 000 (R-E) D

10 000×年保护区森林蓄水量×保护区群林区面积

① 1 hm210 000 m2

(0.850 8-0.496 5)×222 528hm2×10 000①

788 416 704 m3

保护区群涵养水源的效益本研究用区域平均水价作为衡量标准,即2008年陕西省平均水价2.00元/m3。因此,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年蓄水效益年蓄水量×2.00元/m3788 416 704 m3×2.00元/m31 576 833 408元157 683.34万元。

(2)保护区群防洪效益(B12)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的研究[25],中国针叶林的防洪能力为1 447.1 m3/hm2,阔叶林的防洪能力为1 773.7 m3/hm2,针阔混交林的防洪能力为1 684.2 m3/hm2,裸地的防洪能力为850 m3/hm2。根据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管理局统计资料(见表2),可以得出保护区群防洪量。

表2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林地面积统计表(hm2)

Tab.2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woodland areas

Qing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数据来源:各保护区管理局统计资料。

根据研究公式得:

保护区防洪量(阔叶林防洪能力-裸地防洪能力)×阔叶林面积+(针叶林防洪能力-裸地防洪能力)×针叶林面积+(混交林防洪能力-裸地防洪能力)×混交林面积(1 773.7 m3/hm2-850 m3/hm2)×95 214 hm2+(1 447.1 m3/hm2-850 m3/hm2)×55 075 hm2+(1 684.2m3/hm2-850 m3/hm2)×71 235 hm287 949 171.8 m3+32 885 282.5 m3+59 424 237.0 m3180 258 691.3 m3

保护区群防洪效益的计量本研究采用水库蓄水成本作为定价标准。根据最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模式修建水库的平均修建成本[26]6.25元/m3,因此,保护区群防洪效益B12为:

B12180 258 691.3 m3×6.25元/ m3

1 126 616 820.63元

112 661.68万元

(3)保护区群净化水质效益(B13)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作用。研究表明,森林植被分布均匀,生长良好,覆盖率高,具有防止水资源污染、改善水质的强大作用。另外,根据于志民等的研究[27],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的拦截降水和对比试验相差很大,森林生态系统对拦截降水具有良好的过滤效应,普遍能达到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有的甚至是最好的水源。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内植被覆盖良好,目前还没有大的工业污染源,属于水质良好的生态区或者水源地。按照陕西省水文局提供的资料,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基本能够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要求水质良好。可见,净化水质量可以用蓄水量来表示。即保护区蓄水量保护区净化水质量。

本研究国内森林生态系统净化水质效益的计量方法,采用污水净化费用来替代净化水质的生态效益。根据唐慧中研究结果[28],陕西省污水处理平均费用为0.6元/m3。

因此,保护区群净化水质效益

保护区净化水量×污水处理平均费用

保护区蓄水量×污水处理平均费用

788 416 704 m3×0.6元/m3

473 050 022.4元47 305.00万元

综上所述,保护区涵养水源总效益(B1)蓄水效益+防洪效益+净化水质效益157 683.34万元+112 661.68万元+47 305.00万元317 650.02万元。

2.4.2 水土保持效益(B2)计量

自然保护区群水土保持的作用通过森林生态系统来减少土壤肥力流失和泥沙淤积,达到了保护土地资源,使水土流失达到有效控制。

(1)固土效益(B21)

根据目前研究成果,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固定土壤效益的计量一般是通过计算保护区林地土壤侵蚀减少量,并把减少的泥沙量按相等费用替换的方法换算得出固定土壤的效益。土壤侵蚀减少量可根据保护区林区和保护区内非林区土壤侵蚀的差异求的,根据王夏利研究,秦岭森林系统保护区内林区崇林茂密、植被良好,土壤侵蚀量很小,土壤侵蚀量可以约等于0。因此,保护区群土壤固土作用可以直接通过减少保护区内非林区土壤侵蚀量计算。根据西安中煤航测遥感局张光超等研究可知,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所属的县域侵蚀模数在1 000 t/km2・a以上,另外根据《陕西土壤》研究结果可知[29],秦巴山地土壤轻度侵蚀模数值在800-3 000 t/km2・a。因此,本研究取非林区土壤侵蚀模数的保守数1 000 t/km2・a,自然保护区群固土量为:

自然保护区群固土量保护区内非林区土壤侵蚀模数×保护区群面积1000 t/hm2・a×251 316 hm225 131.6万t/a。

由陕西省水利厅资料得知,目前挖取或截取1 t泥沙的平均费用为3.5元(1990年不变价格),求得保护区固定土壤效益B21为:

B21自然保护区群固土量×3.5元

25 131.6万t/a×3.5元

87 960.6万元

(2)保肥效益(B22)

保持土壤肥力效益可以通过计算自然保护区群内土壤侵蚀减少量,同时把土壤侵蚀减少量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的含量折合成化肥量,按照市场价格换算成货币量进行计量。根据陕西省土壤普查鉴定委员会办公室《陕西土壤》研究结果,陕西省秦巴山地年均积累土壤表层厚度为0.4 cm-1 cm[29],本研究取保护区群林区土壤表层积累厚度为0.6 cm。秦岭山地各类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均值分别为:1.998%,全氮0.118%、全磷0.181%、全钾2.231%。本研究根据《陕西土壤》中土壤容重的研究结果,陕西省所有类别的土壤容重值在1.13-1.45 t/m3,本文研究取其均值1.295 t/m3。

因此,保护区群土壤中N、P、K的含量为:

有机质含量保护区群面积×土壤侵蚀模数×表层土有机质含量×表层土有机质容重

251 316 hm2×10 000×0.006×1.998%×1.295

390 154.52 t

N的含量保护区群面积×土层厚度×表层土N含量×表层土N容重

251 316 hm2×10 000×0.006×0.118%

×1.295

23 042.16 t

P的含量保护区群面积×土层厚度×表层土P含量×表层土P容重

251 316 hm2×10 000×0.006×0.181%

×1.295

35 344.33 t

K的含量保护区群面积×土层厚度×表层土K含量×表层土K容重

251 316 hm2×10 000×0.006×2.231%

×1.295

435 653.02 t

采用替代市场法,即以市场销售的有机肥、尿素、磷酸二氢钾的价格反映保护区群保肥效益。2008年陕西地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销售的有机肥价格、陕西华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销售的尿素、西安大唐化工有限公司销售的磷酸二氢钾的出厂报价分别为8 000元/t、1 680元/t、5 500元/t。其中有机肥中含有机质5%、尿素中含N为46.67%,磷酸二氢钾中含P为22.79%、含K量为28.68%。保护区群保肥效益计算式为

B22390 154.52 t×8 000元/t×5%+23 042.16 t×1 680元/t×46.67%+35 344.33 t×5 500元/t×22.79%+435 653.02 t×5 500元/t×28.68%

15 606.18万元+1 806.63万元+4 430.24万元+68 719.91万元

90 562.96万元

综上所示,水土保持效益固土效益+保肥效益

87 960.6万元+90 562.96万元

178 523.56万元

2.4.3 固碳制氧效益(B3)计量

根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并释放O2。即:

CO2(264 g)+H2O(108 g)C6H12O6(180 g葡萄糖)+O2(193 g)多糖(162 g)

因此,植物每生产162 g干物质可吸收固定264 gCO2,释放193 gO2,即每生产1 g干物质需1.63 g CO2,同时释放1.19 gO2。此过程显然是一个双效益过程,使用市场替代法分别计算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和释放O2的效益。文中研究采用的中国造林成本为260.17元/t(C)[30];文中采用中国造林成本352.93元/t(O)和工业制氧成本0.4元/Kg[30]。本研究取中国造林成本和工业制氧成本之均值376.47元/t。

根据本研究统计数据,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活立木总蓄积量年增加量为120.95万m3,平均每立方米按照0.5 t干物质计算,可求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2008年干物质生长量为60.475万t。由此,可根据1 g(干物质)1.63 gCO21.19 gO2进行计算。

因此,2008年保护区群固定CO2的量为60.475t×1.6398.57万t;

释放O2的量为60.475t×1.1971.97万t。

因此,固碳制氧效益固定C效益+释放O2效益

(固定CO2的量×12/44)×260.17元/t(C)

+释放O2量×376.47元/t

26.88万t×260.17元/t(C)+71.97万t×376.47元/t(O)

6 993.37万元+27 094.55万元

34 087.92万元

2.4.4 净化环境质量效益(B4)计量

本研究根据资料的可获取性,估算出不同生态系统吸收SO2和滞尘的物质量,然后使用生产成本法将生态系统净化污染物的量价值化。

(1)吸收SO2等有毒气体效益B41

保护区内植被生长较好,植被对SO2具有一定的吸收、积累、转化、降解的作用。因此,吸收SO2的效益可以采用面积-吸收能力法进行计算[30]。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得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取215.60 kg/hm2,阔叶林为88.65 kg/hm2,针叶林为117.60 kg/hm2,灌丛为8.9 kg/hm2。针阔混叶林吸收SO2的能力取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平均能力103.13 kg/hm2,每消减1 t SO2的投资成本为600元。根据表2可知各种林分面积。因此,吸收SO2量阔叶林吸收SO2能力×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吸收SO2能力×针叶林面积+针阔混交林吸收SO2能力×针阔混交林面积215.60 kg/hm2×95 214+88.65 kg/hm2×55 075+103.13 kg/hm2×71 23520 528 138.4 kg+4880746.5 kg+7 346 465.55 kg32 755 350.45 kg32 755.35 t。

吸收SO2产生的效益吸收SO2量×消减SO2成本32 755.35t×600元/t19 653 210元1 965.32万元。

由于数据的获取困难,本研究只计量吸收SO2产生的效益,其他有毒气体暂不考虑。

(2)阻滞降尘的效益B42

本研究采用等效替代法来计算阻滞降尘的效益[23],即:阻滞降尘的效益单位面积滞尘能力×保护区群林种面积×阻滞降尘的成本。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研究成果,阔叶林的滞尘能力为10.11 t/hm2,针叶林为33.20 t/hm2,灌丛为1.5 t/hm2,针阔混交林的滞尘能力为取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平均值21.66 t/hm2。阻滞降尘的成本为170元/t。

因此,阻滞降尘量阔叶林滞尘能力×阔叶林面积+针叶林滞尘能力×针叶林面积+针阔混交林滞尘能力×针阔混交林面积10.11 t/hm2×95 214+33.20 t/hm2×55 075+21.66 t/hm2×71 235962 613.54 t+1 828 490.00 t+1 542 950.1 t4 334 053.64 t。

阻滞降尘产生的效益阻滞降尘量×阻滞降尘成本4 334 053.64 t×170元/t736 789 118.8元73 678.91万元。

综上所述,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净化空气的效益(B4)为:

B4吸收SO2产生的效益+阻滞降尘产生的效益

1 965.32万元+73 678.91万元

75 644.23万元

2.4.5 调节区域气候效益(B5)计量

根据我国生态著名学家谢高地、鲁春霞等学者研究[31],认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单位面积气候调节值为2 389.1元/hm2。因此,调节区域气候效益本研究欲采用谢高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即秦岭自然保护区群调节区域气候的效益可计量为

B5保护区群面积×2 389.1元/hm2

222 528 hm2 ×2 389.1元/hm2

531 641 644.8元53 164.16万元

2.4.6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B6)计量

本研究采用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效益来反映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即计算研究区域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每个级别给予一定赋值后,再乘以林分面积,即可得到自然保护区群物种保育效益(见表3)。

表3 物种保育Shannon-Wiener指数分级价值表

Tab.3 Shannon-Wiener index classification

value in species conservation

数据来源:国家林业评估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

根据全国林分类型的Shannon-Wiener指数等级及其分布,陕西省所有林分均处在Ⅴ级[31],即:物种多样性保育的效益为:10 000元/hm2・a,因此,B6222 528×10 000222 528.00万元。

根据谢高地、鲁春霞等研究成果[31],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为2 884.6元/hm2。

综上所述,本研究欲采用谢高地等研究成果,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为

B6保护区群面积×2884.6元/hm2

222 528 hm2 ×2 884.6元/hm2

641 904 268.8元64 190.43万元

2.4.7 小结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计量体系,本研究依据生态学者及经济学者们的成果,研究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的内涵、界定了自然保护区群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计量了各部分生态效益的货币值,计量结果基本反映了自然保护区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生态价值。

2.5 计量结果与分析

本章节通过大量一手资料及二手数据(主要是参考文献资料及保护区统计资料),对七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构成的保护区群进行了生态效益计量,最后得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的相对值,自然保护区群各种生态效益构成结果。

2.5.1 生态效益计量结果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结果见表4。

表4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结果(万元)

Tab.4 Results of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Benefit in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104 yuan)

2.5.2 生态效益计量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及其计量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探索了一套适合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的理论、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的如下结论:

首先,运用等效益替代等计量方法,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计量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生态效益综合效益约88.16亿元人民币,此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衡量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现阶段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次,从各项生态效益比较来看,B1>B6>B2>B4>B5>B3。涵养水源的效益B131.77亿元人民币是单项里面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群内森林、植被最主要的生态功能之一就是涵养水源。这个计量结果也符合现阶段保护区建设的作用。保护区群的建设就是为了把破碎的生态环境、珍稀动物栖息地规整,让保护区更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计量结果来看,保育土壤效益B2也显示了相当大的效益(约17.85亿元),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为珍稀物种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这和防止水土流失是分不开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首要日的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B6的计量结果排在第四位,从计量结果来看,虽然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没有涵养水源效益大,但本研究认为自然保护区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22.25亿元)还是非常显著的,从一个侧面说明自然保护区群不仅起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也起到了其他相当显著的生态效益,这是值的肯定的。需要指出的是,净化环境效益(7.56亿元)是本研究计量相对来说较小的效益,但这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数值,保护区群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森林吸收的SO2等有毒气体的量是极大的,为区域环境改善发挥了极大地作用,这一点不用质疑,数值的大小只是相对的。

最后,从单个效益来看,保护区蓄水效益最大,约合15.76亿元。有研究认为,在森林涵养水源计量中,可以把涵养水源效益用蓄水效益代替。不过本研究根据秦岭实际情况,同时根据《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标准》(LY/T 1721-2008,2010)把保护区净化水质效益也应该列入涵养水源效益之中。这也是秦岭山系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另外,由于保护区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在保护区周边社区,每年雨季时节,为周边居民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特别是泥石流。研究认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生态环境有着其他保护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他几个单项效益中,值得一提的是调节区域气候的效益,这个数值(5.32亿元)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这是由于数据的限制所致,本研究采用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这样既有其优点也有其劣势,优点就是省去了繁琐的计量,劣势就是不能有针对性的反映秦岭实际,只是相对情况。

3 讨 论

本研究尝试性的计量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生态效益,继而分析了计量结果的一些数值及生态效益的特点,这些具有尝试性的计量,并不是唯一结果,根据研究实际,本研究对生态效益中很多无法收集的数据回避了计量,这也是本部分生态效益计量的原则,必须保证数据的获取性及可计量的原则。计量数值的大小不是保护区发挥的生态效益的大小,只是相对的,本研究深知,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绝对是个极大地数值,本研究计量里涉及了很多人为因素,比如水定价、资源成本等。但值得肯定的就是本研究设计的计量指标能够反映出保护区生态效益的范畴,适合保护区基层技术人员评价保护区群的管理工作以及国家制定保护成本的投入的参考标准。应用最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定量化方法(Shannon-Wiener指数)的应用,使定性问题直接转化为定量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文华,张彪,谢高地.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10.[LI Wenhua, Zhang Biao, Xie Gaodi. Research on EcosystemServices in China: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24(1):1-10.]

[2]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search Team of Chine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Research onChine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

[3]中国自然保护区投资机制课题研究组.中国自然保护区投资机制研究[J].林业经济,2000(5):12-17.[Research Team of Chinese Natural Investment Mechanism. Research on Chinese Naturallnvestment Mechanism[J]. Forestry Economic, 2005, (5):12-17.]

[4]李少宁,王兵,赵广东,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4):14-18.[Li Shaoning,Wang Bing, Zhao Guangdong, et al. Advance in Researches on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Theory and Method[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04,17(4):14-18.]

[5]Study of Crit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Matthews W H. Man’s Impact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M]. Cambridge,Mass.: MIT Press, 1970.

[6]Holdren J, Ehrlich P. Human Popul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J]. Am Erican Scientist, 1974, 62: 282-297.

[7]Westman W E. How Much Are Nature’s Service Worth? [J] Science, 1977, 197: 960-964.

[8]Ehrlich P R, Ehrlich A H.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J]. AMBIO, 1992, 21 (3) : 219-226.

[9]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1997.

[10]Costanza R, d’Arge RR, de Groot R S,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 387: 253-260.

[11]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5) :607-613.[Ouyang Zhiyun, Wang Xiaoke, Miao Hong.A Primary Study o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logical-Economic Value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99, 19 (5) :607-613.]

[12]吴江天.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4,(4) :1-4.[Wu Jiangtian.Evaluation of the Wetland Ecosystem of the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Jiangxi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1994,(4) :1-4.]

[13]赵同谦,欧阳志云,贾良清,等.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价[J]. 生态学报, 2004, 24 (6):1101-1110.[Zhao Tongqian, Ouyang Zhiyun,Jia Liangqing,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of China Grassland[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 24 ( 6 ) : 1101-1110.]

[14]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Xie Gaodi,Zhang Yili,Lu Chunxia , et al.Study on Valuation of Rangel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6 (1): 47-53.]

[15]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等.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627-630.[ Yu Xinxiao, Qin Yongsheng, Chen Lihua, et al.The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of Beijing Mountain Area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2 ( 5) :627-630.]

[16]孙建平,孙根年.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测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107-111.[ Sun Jianping,Sun Gennian.Economic Evaluation of Forest Eco-Service Value in Foping Nature Protection Area in Shaanxi Province[J].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2,32(3):107-111.]

[17]刘俊昌,温亚利,陈晓倩,等.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景观尺度社会经济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Liu Junchang, Wen Yali, Chen Xiaoqian, et al.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 ScaleInvestigation in Qinting's Panda Habitat[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2008.]

[18]张金良,李焕芳,侯凌宇,等.秦岭保护区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1998,6(4):312-315.[Zhang JingLiang, Li HuanFang, Zang MingXia, et al. Som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Qingling Nature Reserves and Managing Strategies[J]. Chinese Biodiversity,1998,6(4):312-315.]

[19]王晓卫,于晓平,齐晓光,等.生境破碎化对非人灵长类生存影响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4(B03):113-116.[Wang Xiaowei, Yu Xiaoping, Qi Xiaoguang, et al.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Primates[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34(B03): 113-116.]

[20]杨芳,贺达汉.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6,(6):564-567.[Yang Fang; He Dahan .Effect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Biodiversity[J]. Ecologic Science, 2006,(6):564-567.]

[21]张颖.森林社会效益评价与核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Zhang Ying. Forestry Social Benefit and Account[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andScience Press, 2007.]

[22]韦惠兰,张可荣.自然保护区综合效益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Wei Huilan, Zhang Kerone. Theory and Method of Natural overall benefitevalu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23]秦中云.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6.[Qin Zhongyu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s in Hup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D].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

[24]井涌.近50年陕西水资源变化情势及对策[J].中国水利,2008,(7):44-46.[Jing Yong. Changes of Water Resources Conditions in Recent 50 Years and Countermeasure in Shaanxi Province[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7):44-46.]

[25]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State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ional Report on Biodiversity inChina[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Press, 1998.]

[26]满明俊,罗剑朝.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35-4737.[Man Mingjun, Luo Jianchao.Evaluation of Eco-Economic Benefit of Farmland Returned for Woodland in Sha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34(18):4735-4737.]

[27]于志民,王礼先编.水源涵养林效益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Yu Zhiming, Wang Lixian. Efficiency Research on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M].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1999.]

[28]唐慧中,辛晓霞,张义华.秦州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62-65.[Tang Huizhong, Xin Xiaoxia, Zhang Yihua. Valuing Ecological Effect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Qinzhou County[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2008,15(2): 62-65.]

[29]郭兆元主编.陕西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Guo Zhaoyuan. Shaanxi Soil[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2.]

[30]任志远,李晶.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J].地理学报,2003,58(4):503-511.[Ren Zhiyuan, Li Jing. The Valuation of Ecological Services from the Vegetation Ecosystems in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4):503-511.]

[31]张永利,杨锋伟,王兵,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Zhang Yongli,Yang Fengwei,Wang Bing,et al.Study on Service Func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Benefit in Qinling Nature

Reserve Group Based on Connotation Analyses

WANG Chang-hai1 WEN Ya-li1 LI Qiang1 GAO Hai-bo2,3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inyi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5,China)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