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资本市场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五年一个轮回,连续五届,我们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与所有合作者一起,秉承“以媒体的力量,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一宗旨,坚定前行。
2012年,我们发起了“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在资本市场传递“放心文化”,并将中国投资者大会确定为放心工程的年度盛会;
2013年,我们呼吁“重塑理念,重启股市”,推动中国股市从融资市场向投资市场转变,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
2014年,我们提出“改革、机遇、红利”,向改革要红利;
2015年,我们共同探讨“元年:中国资本新时代”;
今天,我们以“小资本,大时代”为主题,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
中国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轻骑兵”,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大约分别占中国经济总量的60%、57%和4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低速增长与结构转型相结合的新历史时期后,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群体也是最脆弱的群体,广大小微企业受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成本明显上涨、资金链紧张等困扰,生存环境十分艰难,其中融资困难始终是困扰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2015年也是证券资讯频道非常重要的创新年,是证券资讯频道在传媒与金融之间再次跨界与创新的一年。CCTV证券资讯频道发起的“中国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将在这里正式与大家见面。这意味着证券资讯频道从原先单一的关注二级市场交易增加到关注和报道一、二级市场投资,频道的衍生业务也从二级市场资讯服务增加到一级市场投融资服务,助力中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融资的模式也将发生重要变化,直接融资的比例会不断增大,而间接融资的比例会逐渐减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整体的杠杆率,因而对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不同的行业来讲,也是有喜有忧。对新兴产业而言是一道福音,新兴产业企业具有非线性成长特点,过去的标准更多是针对传统产业,过分强调历史业绩连续性、稳定性,使很多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往往因为业绩的一时波动倒在发行审核门槛前。而一旦达到传统上市标准时,企业发展又往往进入成长“中后期”,不再需要大的资本支出,此时进入资本市场不仅容易导致资本错配闲置,投资者也难以分享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阶段的成果。
从企业层面来讲,中国企业融资的形势将得到较大改观,各个体量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于那些高成长、高技术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更具有积极效应。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长期的问题,在现有的金融结构下,中小微很难通过债务融资方式融资,也很难达到资本市场的门槛,处境极为尴尬。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通过股权、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直接融资形式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和创新,这是一条被成熟市场多次证明有效的路径。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投资方和融资需求方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对接,风险和收益有一个市场化的匹配和定价,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中小板到主板,给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
必须认识到,尽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具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企业的CFO(总会计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总的来讲,CFO(总会计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进展。
1.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积极意义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虽然还在路上,但在不远的将来是一定会实现的。所以,企业的CFO(总会计师)对此在思想上要有准备,在计划上要有所预测,在行动上要有所体现。一些准备上市的企业,从现在就要考虑扎实地做好基础会计工作,为未来可能的股权融资做好准备;一些股权结构有问题的企业,也要及早做好捋顺股权结构的工作,以防止在未来的股权融资中处于被动地位;一些杠杆率较高的企业,在长期融资中也要考虑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带来的融资选择和融资成本的改变。
2.从企业现实发展的角度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渐进性
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定是分步、分段实现的。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进程中,一些有利于企业融资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会相继出现。企业的CFO(总会计师)要从现实出发,敏于行动,随时捕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机会为企业融资,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企业杠杆率较高的要把握时机,实时调整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3.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方面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复杂性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很复杂的,其在不同时期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所以,CFO(总会计师)要从自身企业经营的现状出发、冷静对待,既不能坐进观天、视而不见,也不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4.用实际行动促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还要靠广大的企业,CFO(总会计师)要正确认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呼唤。要在严格风险研判的基础之上主动参与各种新金融业态,多渠道为企业融资。此外,要积极利用金融新业态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
本栏目参考文献:
一般认为,调高印花税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交易成本,限制或警示过度投机。不过从国际经验看,印花税是内涵丰富、功能较多的一种政策工具,各国使用方式多样,通常都是牛市上调,熊市下调,其调整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虽然调高印花税率的切入点在资本市场,但落脚点却在宏观经济,作为财政政策的一种调整手段,实际上与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关系密切。股票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短期内可能受到具体政策的影响,而从中长期看,其运行的轨迹实质是与宏观经济以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密切相关的,单个具体政策难以改变股市自身的运行轨迹。
不可否认,目前资本市场确实存在部分的不理性投资行为。根据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4月单月的股票换手率,沪市A股为119.74%,深市A股为140.17%,前者创造了94个月以来单月换手率的新高;今年前4个月,沪市A股换手率接近400%,深市A股换手率则接近440%。也就是说,今年前4个月中,沪深两市所有股票平均换手4次,每月一次。截至4月末,沪深两市市值合计是香港市场市值的113%,而交易量则达到香港市场的610%。
这种高换手率、高交易量现象说明,部分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目的更多地表现为博取短期股价价差收益,对一些缺乏业绩支撑的个股单纯做多,已逐步显露出博傻、投机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调高印花税税率,政策意图就在于提高交易成本,限制投机和频繁买卖行为,并尝试通过对市场心理的影响来警示过度投机,引导投资行为回归理性,这无疑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应该看到,各国在使用印花税这一工具时也各有侧重、各有诉求。包括本次调整在内,我国已经对这一政策进行过8次调整,可以预见,这项措施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不同方向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印花税调整的功效和作用,由于各经济体实际情况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正如在货币政策中,各央行使用准备金率的手段,与理论上对准备金率的判断和认识也不尽相同。本次印花税税率的调整,相信与历次调整一样,也无特别实质的不同。
尽管印花税的调整对资本市场发展趋势有着一定影响,但从历史经验看,沪深股市的运行轨迹有其自身的规律。1998年到2005年,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一直在一个较长的下降区间内,从5‰一路调降至1‰,但自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沪深股市却一直处于一个较长的下跌区间中。应当说,在影响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印花税的调降,会产生一定的政策效应,但却不能改变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同样道理,在股改制度效应持续释放、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上市公司整体素质提高和并购重组趋于活跃、居民投资需求呈现刚性的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对我国资本市场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出乐观的判断。
《证劵法》和《公司法》是资本市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于2006年元旦实施新的《证劵法》和《公司法》,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两法的实施无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大有毗益,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晚,经验不足,资本法律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两法的实施使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法律依据,有利于投资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持市场的活力,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正常协调发展。
关键词:
证劵法;公司法;资本市场;影响分析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我们今后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国务院提出了明确的资本市场发展指导方针和目标,全面规划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两部法律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大有帮助,资本安全得到保障,有利于扩宽市场融资渠道,促进市场发展。
二、《证劵法》和《公司法》的实施背景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情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政治法律条件还很落后,不能够满足于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需要制定出相关法令来维护市场秩序正常。我国第一部《公司法》于上世纪九四年建军节施行,《证劵法》开始实施时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正强的时期,那时候人民币还不能直接兑换外币使用,但是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有了这样的先例,如何防范金融危机变成资本市场最刻不容缓的工作,新的《证劵法》和《公司法》的修订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新《证劵法》实施的意义和影响
(一)保荐人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上市公司的有序运转需要有相当完备的股票发行和管理系统,以便于公司的资本正常运作,新的《证劵法》先后通过三次审定,在二零零六年元旦开始实施,在新的《证劵法》法中增加了新的保荐人制度,股票的发行者在申请股票公开发行之前,或者是申请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证券,可以转化为股票的债券等,都需要找好有条件的保荐人,保荐人的责任是审查上市企业是否符合上市要求,在企业上市之后也要做好相关的工作,需要诚实有责任心,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一法令的实施有利于净化股票市场,避免有混水摸鱼的现象发生,可以保障进入市场的股票在发行初期得以稳健发展,依照国际的行业规定,上市公司的工作运转必须正常规范,另一方面,对于买进股票的投资人来说,这一法令的实施也大大增强了资本的安全性。
(二)退市机制的意义和影响很多上市公司因为经验不足,公司体系不够完善,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恰当的管理,在上市最初的一段时间还能够维持风光的场面,但在一段时间后,股票价格一路下跌,价格十分惨淡,有些公司已经债台高筑,但是股票在市场上依旧交易,这样不仅会损害到股东利益,也会造成其他上市公司的融资困难,长此以往,不利于资本市场秩序的稳定。完善退市机制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同时完善的退市机制也标志着一个证劵市场的发展走向成熟,退市机制的推行也使得投资风险概念在人们心中更加清楚明确,在买进股票时斟酌对比,选择更为优秀和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股票,对于那些实力不强甚至是劣质的公司必然敬而远之,这样也可以推动上市公司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必须加强自身的工作效率,提高公司质量,赢得公司股票在市场竞争中更大的价值,提升公司的利润和资本。
(三)证券诚实法的意义和影响在《证劵法》第二章第二十条中规定了上市公司和证劵机构以及其工作人员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有效加强了对股票和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资本市场的公众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的渠道拓宽,可以有效的解决证券交易市场上信息虚假的问题,第二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有效的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使得投资环境相对来说更加公允,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投资者来说,在投资股票时知情权的问题尤为重要。
四、新《公司法》实施的意义和影响
新的公司法降低了公司成立的要求,简化了公司建立程序,对于大部分创业者而言,资金问题无疑是最大的难题,新的公司法在降低公司注册资本的同时,规定注册资本可以分期付清,缓解了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此外允许一人创立公司,法人结构的治理得到进一步完善,公司监督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调整企业的发展,优化公司结构,为建立现代高端型企业奠定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证劵法》和《公司法》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在两法实施后日益显现,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解决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评估问题还值得我们研究,而不仅是单从公司的财务方面入手进行评估,通过搜集更加完善的数据和指标开展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资本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建议<公司法>与<证券法>联动修改[J].法学论坛,2013,04:5-14.
[2]刘燕.公司法资本制度改革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商业实践视角的观察[J].法学研究,2014,05:32-56.
关键词:内部控制;经济学思考
纵观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和国际的金融经济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内部控制及其理论正是在金融经济浪潮下,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本管理而产生的科学思维和理论,对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内部控制的思考。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具有经济能力和资本流通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互相制约的业务形式和资本管理理论和制度。内部控制的内容包罗万象,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是由于促进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科学理论和制度,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正常的经济运营管理、刺激经济活力、保持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应用能够保护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财务信息数据资料的安全储存、保证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的便捷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完善内部控制理论能够保障企业单位其他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企业的内部控制涉及范围广泛,其包括资本预算、决算、收支管理、资金以及财产物资管理等多项内容,同时还涉及资本动态分析以及监督管理等。只有保证内部控制理论应用科学合理并且行之有效,才能带动行企业单位其他管理制度的正常实行,保障企业单位各部门的正常高效工作。
(二)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事业单位收支以及资金和物资管理,能够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不善,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企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上承担着重要的职能,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进财产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诚信和高效,更大程度地保障国有资产的分配。
三、内部控制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
内部控制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应用归根结底是为了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长久稳定发展。因此,以经济学的发展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与资本市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内部控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反过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反哺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制度等内容的完善,使其向更加科学、系统、合理的方向发展。资本市场的经济环境及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在经济利益上的趋向和控制中心的统筹管理和选择。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由经济活动对象即国家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来共同促进完成的。因此,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会对资本市场具有反作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能够加强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资本市场就能够进行良性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推动国家经济繁荣进步。反之,内部控制也有可能导致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式微。
关键词:资本市场;产业结构升级;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2-0017-09
一、引言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总量的扩张和速度的增长上,还体现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特别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从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演化,即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升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一国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但产业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承载着巨大的结构转型压力。一方面,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充分暴露了我国“低端化”产业结构的脆弱性。产业创新动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以“低效高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来自能源和原材料等的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基础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是当前影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突出问题。由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充分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产业政策所需的资金不再是由财政出资,而是通过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来筹集,资本市场以其所特有的资本形成、集聚、配置等功能,已经成为实现科技与资本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系,探讨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资本市场到底通过何种途径,以什么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取得更有效益的结果,国内外研究并不多见。此外,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相互关系,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资本市场的一般功能的论证上,资本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尚待进一步明晰。由于理论认识的不清晰,相关政策建议往往不具有可行性,决策也一再拖延,直接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健全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难以到位。
为此,本文利用1994年至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筹资额、产业增加值等样本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系。首先,运用协整检验分析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总量效应;然后,在总量效应的基础上,根据灰色系统的相关理论,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构效应,以便于更深入地把握中国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及其机理。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学文献中,直接对资本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本身缺乏对产业层面的研究,同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产业结构不是其研究的重点。国外研究主要围绕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
Rajan和Zingales(1998)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围深入到金融与行业增长率的层面,从一个国家内不同行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考察了金融与行业成长率的关系,提出金融发展水平是决定产业的规模构成及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之一,金融结构的改善及金融发展可降低企业实施外源融资的成本,促进新企业的建立和产业的成长的观点。Wurgler(2000)从一国金融体系配置资金能力的角度考察了股票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对65个国家的制造业在1963-1995年间的总投资及产业增加值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金融市场不甚发达的国家相比,金融市场发展良好的国家投资于成长性产业的资金较多,而投资于衰退产业的资金较少,从而得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的结论。Levine(2000)利用48个国家1980-199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横向回归方法得出了对于金融资产结构主导型的识别无助于解释产业结构调整的结论,并通过检验强调,即使在法律和制度环境都相对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这个结论依然成立。Beck,Levine(2000)在Rajah和Zingales模型基础上引入行业增长机会概念,对金融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各产业之间有着越高的相互关联的增长率。Arestis和Luinte(2004)针对发展中国家,运用时间序列及动态异类面板方法估计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他们发现对大多数的样本国家,金融结构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
(二)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国内学者关于资本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关系的研究也逐渐涌现。
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角度来论证说明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罗美娟(2001)集中分析了证券市场对产业成长的推动作用,从证券市场培育核心企业成长、二板市场效应、证券市场效率等方面研究了证券市场推动产业成长的机制和作用,并对我国的证券市场的产业推动效应做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积极地配合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成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谢瑞(2003)从资本市场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足,并提出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营,优化产业结构,改进我国产业质态,尽快形成集约型、效益型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用陈宝明(2008)以股票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股票市场的产生条件、机制和功能发挥,认为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已基本显现。杨卫东、杜键(2009)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如何通过商业银行的改革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实证角度去研究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战明华(2003)采用OLS法对GDP、金融中介指标及证券指标进行回归,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大力发展以银行为主的中介体系;二是增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除炳胜(2006)根据1991年--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从资本市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视角,对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认为资本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但子市场贡献度迥异。杨德勇、董左卉子(2007)从资本市场的视角讨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并根据1994-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对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随着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变迁起到促进作用。李建伟(2008)以1994-2005年我国股市融资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采用协整分析、VECM和Grange因果检验法,对股市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市融资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苏勇、杨小玲(2010)通过探讨资本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途径,在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产业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利用2000-2008年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选取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和三次产业占当季度名义GDP的比重进行协整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研究方法和样本
(一)样本来源
本文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库,包括各年度股票筹资总额、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总额、债券市场筹资总额及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等原始数据。鉴于我国1991年才正式设立股票市场,因此样本期间设定为1994年至2009年。
(二)研究方法
国际板.是指一国供境外企业来该国上市发行股票的证券交易市场。当前,我国大陆股市分为主板、中小板和刚刚推出的创业板,如果加上未来推出的国际板,那么我国的交易所市场就形成r完备的体系.和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的证券交易市场形式接轨。根据上交所制定的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交易所的宏伟蓝图.上海证交所曾经在2000年提出创建国际板,发展我国国际性证券交易市场的设想,在《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文简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的意见”)出台以前,鉴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瓶颈,这个想法没有能够收到重视.大部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看好。一般来说,是否拥有国际板也足一国证券交易平台先进的充分体现。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企业都是国内企业,这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也是不相符合的。
《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在上海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这使得曾经的设想变成了正式的规划。上海市政府随后在“贯彻国务院精神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决定:上海市政府将积极支持上海证交所推进国际板的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同时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交所发行A股。汇丰控股、和记黄埔表示已经进行在中国的上市辅导,曾经遥不可及的国际板已进入技术层面的操作。
当代各国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体现为各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我国建设高效的资本市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实体经济的需要,还能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我国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发言权的需要。一些在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境外企业如汇丰控股、纽约交易所、和记黄埔等.均表示要在中国的国际板上市,这无疑会增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优质资源的能力,并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企业跨境上市能有效推动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并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近几年来有大量的优质企业海外上市.成为上市资源的重要输出国。企业海外上市一方面能为其提供必需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能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速度长期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市场规模也是阻碍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没有在国内上市的考虑因素。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如“金砖四国”中巴西、印度和俄罗斯,都存在着同样的境况.
然而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已位居世界第二,这时我国就不能仅仅输出企业在海外上市.也应允许海外企业来大陆上市,这不仅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国际板市场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引起全球的关注.还有一种声音,认为“C2”将会取代“C8”,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力。而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金融资本市场在世界的影响力并不像经济影响力那样强大.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主要还是集中在美国的期货交易所.能对全球股市产生影响的交易所非纽约证券交易所莫属。这时候推出国际板,恰逢其时,能有效改变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赢弱的状况。
另外,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而是一个流动性过剩的国家,外汇储备已位居全球第一,民间资本四处寻求新的投资渠道,这时候推出国际板.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出发,都能为我国的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标的。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已经具备了推出国际板的经济基础、市场基础和制度基础。
我国当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三.而且很可能在2010年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在最近的20年来,我国多次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受到各国的普遍赞赏。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中,我国经济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迅速摆脱衰退的迹象.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这是我国推出国际板的经济基础。
我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主要资本市场所走过的上百年的路程。我国股票市场现在已经建立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三板市场,国债市场品种也日益丰富,期货市场已经推出大多数国际期货市场主流品种.最新推出的螺纹钢期货已经树立起“中国价格”的形象,衍生品市场中的股指期货推出在即.这一切都是我国证券市场推出国际板的市场基础。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在合适的时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这一文件为上海证交所推出国际板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建立国际板市场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各国金融活动日益紧密,跨国之间的交易所并购活动时有发生.而很多国家的交易所争夺境外上市资源也不鲜见。在此背景下,上海证交所推出国际板,吸引全球一流企业到我国境内上市.有助于我国提升资本市场的质量,对提高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助于我国的投资者和资本分享全球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提高抗风险能力等等,上述影响都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宏观意义。当代各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经济的竞争,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体现为金融市场的竞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本市场.不仅能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而且能够帮助我国进行全球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当前我国的“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正在取代劳动力这一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我国新时期的比较优势。利用好这一新的比较优势,提升资本市场的国家化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优质企业资源在国内上市.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分享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增长的收益.还能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减少贸易摩擦,显著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原本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现在资金短缺的困境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正逐步变成一个流动性过剩的“资本大国”,民间资本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东南沿海省份尤其是以浙江省温州市的民间资本为代表,这些民间资本在国内各个地区、行业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如浙江民间资本投资于山西煤矿)。另外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可供利用的投资工具屈指可数,很多国内资本因为没有找到较好的国内投资工具.在信息不对称和法律条文不熟悉的情况下,贸然出海,投资于海外市场,很多资本遭受的巨大的损失。在这种背景下,上海证券交易所适时推出国际板不仅不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资金压力,而且还能为这些资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另外,国际板的建设将会促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创藏汇于民、全民投资外汇的模式,改变我国境内资金海外投资遭遇的风险和损失(例如平安保险投资于富通银行而遭受巨额损失),提高外汇使用效率,还能有效改变我国贸易顺差在境内、利润在境外的模式。
2.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对于我国证券公司而言,国际板的创设是个重大利好消息。我国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对象基本是我国本土企业.而且上市领域也仅仅局限于我国国内证券交易所,很少有国内券商走出国门,进行海外企业上市的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等国际业务。很多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时.基本都是与海外的投资银行进行合作,这与我国券商自身素质、不熟悉海外证券市场法律有关。我国设立国际板,将会给国内券商带来更多的投资银行业务和经纪业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券商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能促使我国券商在与来华谋求上市的公司的日常交往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加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竞争力。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优质境外企业来华上市不仅仅能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投资标的,还能带来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国内上市公司参照并改善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在2008年度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IR)评选中,优秀IR上市公司拥有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比例(35%)是普通IR上市公司(14%)的两倍还要多。这一差距表明境外机构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显著增加投资者的关注。境外资本通过投资于中国的上市企业,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能促进所投资的企业和其它中国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当允许外国企业来华上市时.则外国资本和企业能够直接与中国本土企业在同一个资本市场为有限的资金进行竞争,更能提高国内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动力,提高中国股市的整体结构。
3.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在当前全球各国众多交易所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创设国际板,吸引海外优秀企业来华上市,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扩大规模.加速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资本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063-03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动机
2006年是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五年熊市之后,消除股权分置这个资本市场痼疾、基本完成全流通改革之年,新会计准则在此时推出无疑对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在经济改革、资本市场改革、上市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国际趋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已经被普遍运用,而我国的会计准则趋同在以往几年中一直在持续和深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公允价值在中国的运用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早在1998年6月12日财政部债务重组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以及1999年6月28日非货币易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时,我国就已经引入这一计量模式;可是在试行一年后,即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在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又放弃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2006年2月我国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此次新准则中最引人关注的变化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再次引入和较大范围的使用。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已经有了会计诚信的环境?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上市公司是否真的可以适应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能够在提高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从总体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么?如果以上的答案是否定的或不确定的,那么财政部为什么对公允价值采取启用、放弃、重新启用的措施?本文试图探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与经济改革、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关系,以期揭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的政策意图。
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经济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分析
公允价值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标志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它是经济全球化要求所致,是配合资本市场改革的制度性产物,是经济战略性布局的一项操作规则。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产物
笔者发现几个有趣的巧合和一致:第一个巧合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之际恰好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之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大批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大量的国外企业也到中国进行投资,经济的国际化呼唤会计语言的国际化,中国的会计准则需要由过去的“方言化”转向国际化,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会计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趋同。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外资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入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此背景下推出的会计准则改革,一定是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有利于产权制度改革的规则。作为市场经济规则之一的会计准则,其改革的过程与其说是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不如说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会计准则发生变革并为之服务。
会计由20世纪初期的受托责任观转变为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希望以放宽会计估计、体现市场价值来提高决策相关性。决策有用观又分为信息观和计量观两个阶段。从新会计准则变化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逐渐取代或与历史成本计量传统模式并驾齐驱,与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计量观一脉相承的全面收益观和资产/负债观,也逐渐替代了传统的以交易观为基础的收入/费用观。这种现象体现了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方向。尽管安然事件发生后,受托责任观引起监管当局注意并加强了对投资者的保护,更关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经济的发展,无法阻挡计量观的普及,这是公允价值应用的趋势背景,在这背景之下,会计信息为之服务的用户需求(尤其是投资人)和快速发展的经济驱使会计信息的计量从注重历史信息走向注重公允信息。
(二)会计准则改革是金融和经济改革的制度规则之一
第二个巧合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之际恰好是国内银行体系清理不良资产之后、国内股票市场实施全流通改革之时。2006年12月11日,我国为期五年的WTO“过渡期长跑”正式结束,中国开始全面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经济金融即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中外资金融机构将展开全面的合作与竞争。众所周知,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化解银行信贷风险、构建完整的金融体系、抵御金融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计准则改革不仅与金融改革有关而且与资本市场改革密不可分,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打响发令枪,中国政府计划解决股权全流通问题,以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结构调整、金融市场稳定和安全。在这样的时刻,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为融通资金、资本运作和经营运作的记录语言,其反映的企业基本面优劣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兴衰,财政部此时推出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显得十分重要而且意味深长。会计是记录资本流转的语言,具有传递信息、真实记录的信托责任,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对维护会计信息真实公允合理、正确履行管理信托责任又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当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向上发展之际登陆A股市场、充实资本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时,会计准则也相应发生公允性的变化、记录并披露了与市场表现相一致的财务数据,与其说会计报表反映了企业的业绩增长变化,不如说政策高屋建瓴引导市场和财务迈向战略引导的方向。
(三)会计准则是服务于资本市场的规则之一
笔者发现的第三个巧合是每次财政部推出公允价值的年份总是伴随一波牛市行情,而每次宣告停用或调整的年份股市一般会寻找低位。我国在尚未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会计诚信环境完善等问题时,就再次启用公允价值,试图部分替代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很难说这与资本市场变革没有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是相关政府机构保障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增强大型国企实力、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规则之一。
笔者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运用的几个阶段和中国证券市场变迁的几个时段比照起来,如图所示:
初次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尤其是2007年)对推动公司业绩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对2007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推升作用,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政策导向性的作用。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允许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
式、债务重组中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投资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对账面浮盈的确认、所得税会计方法的改革等,这些会计处理的革命性变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增强了投资的决策性,从正面来讲,这对于证券投资人来说其信息更具价值,从负面来讲,1 其计量过程的不合理将导致信息可靠性和可比性的弱化,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不当采用和估计的失真直接影响公司盈余和资产价值的真实;2 公允价值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公司的账面盈利确认与资本市场的走势更为密切,在资本市场向上或向下时有助推相关资产做高或做低的可能,从而影响账面盈利高低与资本市场波动发生较为一致的变化。
自2001年开始,政府将股权分置问题摆到议事日程;2001年6月14日,尝试解决全流通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因股市暴跌,该减持办法于2001年10月20日,被证监会叫停;2002年初,证监会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全流通方案,方案征集达4000种,后被归纳为七大类意见;2002年1月26日,中国证监会在其网站上悄然公布了“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提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股票市场改革的重要性,并达成的共识:即民主化、补偿性原则、把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结合起来:其旨意一是国有股减持要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二是国有股减持要体现有利于证券市场长远发展和保持稳定的原则;三是实现新上市公司股份全部流通。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以解决这一制约我国股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1―2005年这整整四年时间我国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可以用“国九条”中的内容来概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既然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具有如此重大意义,随之而来的改革方案自然要以积极推动证券市场发展为中心。因此,新会计准则乃至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众多政策法规中的一项,或者说会计准则是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众多规则之一。
(四)新准则中的会计计量观有助于提高信息相关性
即便在美、英等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证券市场上的投资人也未必深刻了解财务数据的计量对信息的影响,尤其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在存续期中的公允价值变化更是外部信息使用人较难获得的数据。所以由信息观转向了计量观是信息使用人需求所导向的。所谓计量观,是指会计人员有责任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恰当地纳入财务报告中(scott,1997)。到了9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初始确认和后续重新确认(fresh-start measurements)的计量。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相继并不断修订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IAS39)也开始从金融工具人手,逐步推广至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比如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计量比以历时成本计量更便于投资人确切了解公司资产的现实价值,以做出合理的决策。由此可见,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是基于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密切相关,反过来也左右了投资的价值判断。
相对资本市场信息需求而言,计量观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通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其次,采用公允价值后,原来未计入盈余但符合盈余定义项目都计人了盈余,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绩效和真实的经营成果。1946年希克思对盈余的定义是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盈余更加接近上述定义。因此,采用公允价值后,利润的信息含量更加丰富,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分析。
内容提要2
ABSTRACT3
第一章绪论4
第一节背景介绍4
第二节文献综述5
第三节研究方法6
第二章制度创新理论7
第一节制度与制度安排7
第二节制度创新的经济理论10
第三节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的发展13
第三章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度安排15
第一节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15
第二节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安排及其缺陷18
第四章风险资本市场有效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度创新25
第一节风险资本市场理论25
第二节风险资本市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31
第三节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38
第五章培育风险资本市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度创新49
第一节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的评介49
第二节培育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目标模式及策略54
结论与展望61
参考书目62
后记64
内容提要
风险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求得发展的时候,人们却忽视了风险资本市场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又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种制度的创新。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在风险资本注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过程中探讨它是如何促进了企业制度创新的。文章最后对目前中国的风险资本市场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培育中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对策,以便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背景介绍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强烈的创新冲动和专业化技术,不仅为孵化新兴产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成为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是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因此,世界各国、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各国科技政策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积极创造社会、经济、金融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基础,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