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温室效应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低碳生活理念;高职学生;培养分析
我国在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在初期的发展阶段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力度严重不足,这就使得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劣,温室效应、干旱、洪涝、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现象逐渐增多,因此人们对于低碳生活模式越来越重视,本文将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浅析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提升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有所参考。
1.低碳生活理念以及高职院校教育现状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要推进性能源,但是,在使用化石能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正式造成温室效应等灾害性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推行低碳生活理念不仅仅能够降低化石能源的损耗,还能够启到环境保护的作用,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低碳生活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低碳的概念不断的延伸,逐渐发展成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产品,逐渐构成和完善了低碳生活理念。当前低碳生活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但是低碳生活理念大多停留在校园规划、建筑装修等相关专业以及学生自主的低碳行为中、低碳生活理念培养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
2.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意义
化石类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当前化石能源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随着人们对于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程度的逐渐加深,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化石能源,这就加剧了化石类能源的消耗速度。在不就的将来化石类能源将会消耗殆尽,低碳生活将会成为未来的必然走向,化石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根本所在,当前温室效应所带来的的灾害时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找寻新能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需求,当前高职学生的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还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人们对于低碳生活在处在自愿自发的状态,这就严重阻碍了全民低碳生活的推行。随着我国大学生扩招政策的落实和开展,我国高职学生逐渐增多,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低碳生活理念时十分可取的,是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有效方式。低碳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在进行低碳生活理念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完备的教学内容、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作为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教师自身应当以身作则,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其一,通过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能够让学生发挥出其带动作用,使其能够自发的使用低碳产品、注重低碳生活,通过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理念,可以加大在社会上的宣传效应。其二,高职学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在高职学生中推行低碳生活理念,高职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其三,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可以为在社会上推广低碳意识的过程中启到一定的拉动引导作用,进而缓解当前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职业道德缺失的难题。
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有效方式
2.1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为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可塑性、思维模式的活跃性等特性,将当今社会中自然资源过度采集、异常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案例,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温室效应的灾害,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阐述低碳生活的实际意义,进而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2.2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专业种类繁多,很多专业课程都会涉及到低碳理念,例如:室内装饰、汽车专业、化工专业、包装设計专业等,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低碳知识切入点,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低碳理念贯穿换和融入到相关知识中去,进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奠定基础。
2.3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校园的文化风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观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严惩,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低碳生活理念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大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
结语:我国是人口大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化石能源,当前我国的碳消耗和碳排放的形式极为严峻,构建低碳社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我国高职学生数量众多,在高职院校内推行低碳生活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校园带动社会氛围是十分可行的,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低碳生活必然成为未来的必然走向。
参考文献:
[1]张丽萍. 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7,4(38):280-281.
[2]柳冬梅,朱彩兰,丁钰琳,龚新艳,徐浩男. 高职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构建与实践[J]. 价值工程,2016,35(36):33-35.
[3]髙吉仁,陈锋,李惠民,刘永记. 高职学生低碳生活习惯的调查与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0):193-195.
从太空看地面总会有些特别的发现。就像那个著名笑话说的,美国的间谍卫星拍到了福建土楼的照片,还以为那是新型的导弹发射井。大气棕色云的发现也有些相似。1999年,联合国环境署的印度洋实验(INDOEX)科学项目,从太空中发现了印度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棕色云团,厚度达到3000米,覆盖的范围和中国国土面积差不多。这个云团是由什么组成的?人们从地面和大气中作了采样分析,发现它由一些微小的碳颗粒构成,还有一些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这些微粒来源是不完全燃烧的煤炭、汽车尾气以及农田上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其实这些微粒我们早就很熟悉了,它们组成了城市上空的灰霾。
小标:从灰霾到棕色污染云
灰霾一直是城市的痼疾。2008年3月10日,广州市陷入了浓重的灰霾,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甚至白天也要开着大灯,人们以为北方的沙尘暴吹到了珠三角。无风的天气使得聚集在城市上空的烟尘无法散去。这不是雾,而是来自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的颗粒,它们烧灼着市民们的肺。据《广州日报》报道,每逢灰霾天气,去医院看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就要增加15%,空气污染也正在取代吸烟成为肺癌的主要病因――虽然吸烟率在下降,肺癌发病率却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而增加。而灰霾的危害遍及全国。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成都都是灰霾的重灾区,“天总是灰蒙蒙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空气中悬浮微粒的标准是20微克,但是中国 99%以上的大城市都高于这个标准。
城市中的灰霾并不是新鲜事。700多年前的北京城和伦敦就有过燃煤引起的空气悬浮颗粒污染,13世纪时英王爱德华一世还曾因此暂时禁止燃煤。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灰霾和城市一起成倍成长。1952年在伦敦爆发了烟雾事件,导致4000人在4天内死亡,而后又有8000人死于呼吸道疾病。1953年,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也使得约200人丧身。但是这些污染似乎限于工业集中的城市。人们以为,只要搬到远离污染的郊区,或者把工厂迁到远处,就可以保证城市的空气清洁。事实上,大多数的工业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都采取了这种办法。但是随着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这些悬浮颗粒开始聚集成大陆尺度的棕色云团。随着人们开始研究全球变暖,灰霾以另一种身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灰霾的新名字叫做“黑碳气溶胶”,人们发现它的影响不止限于城市,而是影响了全球的气候。气溶胶指的是悬浮在大气中0.01~10微米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因为这个大小的颗粒会形成胶体,既不会溶化在空气中,又不会像沙尘一样在短期内沉降下来。人们最初的研究认为,这些由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碳颗粒气溶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变暖。因为棕色的云团能够遮挡阳光,如果没有它们,气候变暖将要比现在明显得多,这倒算是因祸得福了。但坏消息是,它可能沉积到冰川表面,加速冰川的融化。
小标:黑碳污染抵消南水北调
另一项研究的结果对中国来说更重要:黑碳气溶胶可能加剧中国南方的洪水,同时导致北方的干旱和沙尘暴。这是因为它会削弱对中国性命攸关的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带来了中国文明的繁荣,这个说法并不过分。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世界同一纬度的其他地方大多是沙漠:从撒哈拉、中东到加里福利亚。只有中国东部,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下获得一片绿色:夏季乃至半年的时间里,季风从太平洋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东亚季风的动力来源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差,但是黑碳气溶胶会让这个温差减小。黑碳形成的棕色云团会阻挡阳光,让陆地温度降低,而夏季陆地的温度升高比海洋快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动力。2008年,气象学家孙家仁等使用公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模型,对中国海陆上空的大气流动进行了模拟,发现陆地会因为黑碳气溶胶降温0.5摄氏度左右,而海水表面温度会升高。这个温差并不会使得夏天更凉爽,却会让东亚季风减弱,让中国的降雨失去平衡。
东亚季风的减弱会抵消掉南水北调的功绩。中国北方近10年来遇到了持续干旱,北京的十三陵水库甚至需要长期从下游抽水维持水位。东亚季风的减弱,会让中国的水资源分配更加不平衡,湿润的夏季风深入中国北方的时间越来越短,更多的时间是停留在长江流域一带。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如1998年的洪水被认为是厄尔尼诺的结果,但是减弱的季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能使灾害更加严重。2006年国家新立项了“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目的就是要准确研究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小标:迷雾中的黑碳研究
但是黑碳气溶胶与气候关系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很多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弄清。
首先,黑碳究竟会增强还是减弱温室效应,这个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科学家们最初认为棕色云团遮蔽了阳光,作用就像让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升起的烟雾一样;但是2001年雅各布森(M Z Jacobson)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黑碳颗粒的黑色表面会比地面更强烈地吸收太阳光,结果就是加剧了温室效应。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就把雅各布森的文章当做论据之一,认为《京都议定书》上只谈到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没有考虑到黑碳的温室效应,所以拒绝在上面签字。至今科学家们仍然在为黑碳的温室效应而争论,但是不知道争论的结果能否影响奥巴马在议定书上签字的手呢?
一、什么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EM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包括节能潜力分析、节能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选购、施工、节能量检测、人员培训等项目的全过程服务。整个过程中,并不需要用能单位专门进行节能改造的资金投资。用能单位只需以节能效益来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举例说明:某政府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合同约定由节能服务公司无偿将原有的功率大、耗能多的道路照明灯替换为节能型LED路灯。进行节能改造工程后可以节约大量电能,并间接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政府每年将节省的电费按照双方约定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服务公司据此收回投资和取得合理利润。而政府除了在合同期内分享小部分节能效益外,还将在合同期结束后获得该LED路灯的所有权及全部的节能效益。政府和节能服务公司双方互利共赢。
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产生的背景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长久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几乎到达了极限。各种自然资源竭尽枯竭,人类社会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
与此同时,随着对能源的消耗的日益增加,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例如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燃烧过多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燃料燃烧后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造成的。温室效应会造成海洋经济、农业等减产甚至部分物种的灭绝。再比如频频出现的雾霾。因此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比如鼓励使用太阳能和开发新能源。早在1970年,2000多万美国民众在全美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呼吁保护环境,解决洛杉矶雾霾危机。在美国民众环保运动的推动下,美国政府于1970年出台《清洁空气法案》。1973年,美国实施联邦能源管理计划,旨在推动联邦政府通过实施合理划算的能源管理和投资加强国家的能源和环境安全。联邦能源管理计划的具体方式为,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设计、出资建设节能项目,联邦机构用节省的费用支付。这就诞生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随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模式在加拿大、西班牙、德国等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
1997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登陆中国。首次试运作的三个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获得了较大的节能效果、温室气体CO2减排效果和其它环境效益,而节能服务公司也取得了较大的利润。随着一些财政奖励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更加推动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账务处理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未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会计核算做出明确规范。在实践中,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对会计核算的处理都有差异,在此笔者根据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了解,对节能服务公司的会计核算表达自己的看法。
(1)发出存货时,将存货转为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借:存货
贷: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2)取得安装施工、维修等发票时,计入当期损益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3)分期取得节能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其他业务收入
同时,根据分享节能效益的期限,摊销成本。
借:主营/其他业务成本
贷: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四、涉税事项与相关税收政策
(1)所得税政策
根据财税[2010]110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增值税政策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13] 10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5)、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的应税服务。需要说明的是,在2013年8月1号营改增以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属于营业税范围,也是免税的。财税[2010]110号规定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需要注意的是,免征增值税/营业税需要在取得第一笔收入时到税务机关备案。
摘 要:由于温室效应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相当显著,因此许多国家与产业都将投入 大量资源以努力降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当然隐现着未来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新技术因而相继发展。笔者指出,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设备、制程以及 产品之改善,以达成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其产业范畴可略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及产品、系统能 源整合、节能减碳认验证、碳资产管理等。综述了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现状及发展趋 势。指出,面对未来之挑战,应确实评估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潜力,确定发展对象,擘划出适合 节能减碳之产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关键词:节能减碳产业;节能减碳;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能源节约
Abstract:Scientific evidence of climate change puts the reality of human-induced global war- ming beyond any doubt. Various innovative industr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develop techniques and markets addressing global warming.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re subsequently induced by the ac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he scope of these industries relating to energy saving and CO2emission reduction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materials; the fabrication of facilities and products; the integration service of ener- gy system; the cer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servic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arbon asset. The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for GHG-related industries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strategies for promo- ting these industries.
Key words:GHG-related industries;CO2emission reduction and energy saving;global war- ming;greenhouse gases;energy saving
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暖化及气候 变迁现象,似乎比过去的预估发生得更快、更显著.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 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 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 (Copenhagen 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 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 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 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 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 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 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 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 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 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 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 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 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其背后意 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 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 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 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 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 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 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 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2].
1 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 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 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 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 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 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 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 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 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 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 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 节能材料 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 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 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 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 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 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 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 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 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 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 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 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 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 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 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 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 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 目的.
1.2 节能设备及产品业 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 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 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 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 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 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3]估 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 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 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 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 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 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 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 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 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 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 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 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4]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 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 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 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 一般照明市场主流[5].
1.3 系统能源整合 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 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 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 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 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 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 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 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 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 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 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 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 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 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6].
1.4 节能减碳认证 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 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 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 14064及14065 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 书(GHG 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 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 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业温室气 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 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 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
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 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 Labels)、比较 性标章(Comparative 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 mation-only 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 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 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 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 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 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 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 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 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 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 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 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 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 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1.5 碳资产管理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温室气体的管制与交易俨 然形成新的探讨热潮。若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间认可 的弹性减量机制,自国际上获得资金和技术,进行节 能减碳工作,温室气体减量将成为有价值且可交易 的资产[7]。碳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温室气 体减排项目的潜在效益,以期协助产业开发其在碳 市场的潜在价值、规划执行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取 得温室气体减排认证(CERs/VERs)以及出售温室 气体减排认证等[8]。碳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可包括: 国际碳资产交易、碳资产规划等服务项目。国际碳 资产交易的部分,可协助业界进行温室气体交易策 略,寻找与筛选最合适的减量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 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协助完成温室气体减 量采购协商等服务。此外碳资产规划则包括协助温 室气体减量项目方法学撰写、碳市场投资的风险评 估,协助进行碳市场开发策略的制订,协助建立关于 碳市场的操作能力以及投资咨询至购买CERs的服 务等.
2 结论 鉴于温室效应对于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 经相当明显,人类开始体会到,唯有确保环境生态资 源的稳定,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因此 必须同时考虑并选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节能减 碳相关产业多属新兴产业,建议负责相关产业发展 的政府单位应确实评估节能减碳相关新产业之发展 潜力,确定发展对象,擘划出因应节能减碳议题之产 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Climate Capital Network.CSR News-Climate Capital Network Launches Global Market for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s[DB/ OL].http:∥csrwire.com/News/11435.html,2008.
[2] 林唐裕,吴再益,梁启源.发展减温产业之潜力及其对总体经济之影响[R].台北: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
[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5] 李丽玲. LED照明技术及标准发展现况[J].能源报导月刊,2008(6):20-22.
[6] 吕锡民,陈发林,张忆琳.由美日节能成功案例规划台湾未来节能策略[J].能源报导月刊,2007(7):14-16.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这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科学技术给工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却同时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在于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对当今中学生加强有关环境化学和防止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环保知识的渗透教学
1.高中化学第一册内容中,有关"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后,可重点介绍是"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主要污染物: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为冰箱致冷剂的""氟氯烃"等。它们来源于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氟氯烃来自于人类致冷剂的大量使用。这些物质与臭氧之间的反应是:
O3===O2+O CF2Cl2 CF2Cl+Cl·
NO+O3=NO2+O2 Cl·+O3=ClO+O2
NO2+O=NO+O2 ClO+O=Cl·+O2
即 2O3=3O2
从这些反应中可看出,氮的氧化物及氟氯烃分解产生的原子氯,在臭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使臭氧层中臭氧减少,从而形成了"臭氧层空洞"。而氮、硫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的空气中当浓度达到一定浓度,经过光化学反应便形成"光化学烟雾"。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从而祸及寰球生灵。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病、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不断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
消除措施:调整能源结构;限制超高速飞机的飞行,是非常重要的,超高速飞机的飞行高度在20千米以上,它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对臭氧层的破坏尤为严重。氟氯代烷是致冷剂的主要成份,限制使用氟氯代烷,寻找新的无污染的致冷剂,是当今制冷工业发展的方向。据报道,新型的无卤制冷剂已经合成,并开始用于工业生产。
2.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介绍酸雨的有关知识。
酸雨的主要成份:硫酸H2SO4、硝酸HNO3有机酸等。
形成: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
事实及危害:"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属金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
消除措施:1)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2)开辟新能源3)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
3.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三册中,学习了"烃、石油、煤"后重点介绍"温定效应"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我们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氮的氧化物、氟氯代烷等。
形成: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
事实及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定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
消除措施:最简单、最实在的措施首先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还地球山青水秀的本来面目,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其次,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开辟新能源。对这些知识教学,我们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措施
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 1 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谐江苏,生态文明倡导之行”的暑期社会实践,丰富了大学生的暑期生活,拓宽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渠道。在之前的实践之后,怀德小分队来到常州市里的几个小区做了调查,深入的研究了居民对燃气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且想通过实践学来的知识对天然气做一个全面的宣传。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都加剧了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青睐,很多国家都将LNG列为首选燃料,天然气在能源供应中比例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小区都是由原来的液化气或煤气转变为现在的天然气.
经调查发现,现在使用天然气与使用液化气和煤气的比例还是相对平衡的,但是使用液化气和煤气的居民还非常向往能够使用上清洁新能源天然气的。大部分居民,对于用气的一些安全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例如一些常见问题:漏气后如何自检,各种气型热水器的使用寿命,安装热水器的注意事项,如何安全使用天然气以及对天然气知识的了解等等。很多居民还谈了各自对天然气的看法,最普遍的就是都认为使用天然气非常环保、安全、方便、价格适中。居民们也很有想法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安装天然气的费用有点昂贵,最大的希望就是提倡安全使用,也就是说让安装人员能够进社区定期对检查天然气,若有必要的话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随着两天社区的调查接近了尾声,该实践小分队此次活动也圆满结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大和成才的重要举措,只有走出校园的象牙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才能见识世面,增长才干。
1 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优势
从近些年的化学课程实践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化学课堂中仅凭借单一的教学模式,除了会显得教师的教学过于机械化,还会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无法更好的对化学中的知识?M行吸收。而通过相关人员对人们学习过程中的感官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视觉捕捉到并吸收的知识占82%左右,而听觉获取并吸收的知识占12%,其他的味觉和嗅觉相加仅占4%。这样的比例足以证明视觉与听觉是学生学习过程知识吸收的主要途径,但传统教学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才造成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不佳问题。信息技术中包含着大量的动画、文字以及图像,并且可以将文字化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现代化学教学抓住了它的这一特点,将化学知识与其充分融合,最终研究出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并将其融入于化学教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的理论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这许多抽象性的知识,学生的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限,容易造成理解偏差问题,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以将化学课本中诸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等较为微观的知识具体化,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制作教学动画,模拟原子和分子等等的运动变化,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促进了学生化学知识的吸收,有效的将教学难点一一击破。
2 化学现代化教学有效平台与课堂的衔接
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虽然学习的都是化学中较为基础的知识,但其实知识面也相当广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将化学课堂与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衔接还可以进一步将以上教学效果进行提升。以初三化学课程《神奇的二氧化碳》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二氧化碳的看法,还有对当今社会新闻中频繁出现的二氧化碳一词有何理解,接下来使用多媒体教具将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板书一次按照顺序呈现到学生面前,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到、其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再到二氧化碳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使用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二氧化碳全方面的理解,在课程结束后,教师留以口头作业,要求学生针对目前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问题想出可行的解决对策,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的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再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重做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教师可以将这些实验通过自己的操作演示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采用双重效应,这样既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又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这种新颖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3 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优化化学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新概念的形成、重点的讲授、难点的突破均构建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有些化学试验,由于条件或时间所限,或由于物质本身性质的原因。一节课内难以实现或所得现象稍纵即逝。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铁器在潮湿处易生锈,而放在干燥处不易生锈,涂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生锈,"裸"铁在空气中易生锈等。再把上课前十天做的准备实验拿出来让学生观察,通过对比得出铁生锈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观看铁生锈的模拟动画。彩色动画不仅模拟铁生锈的过程及条件,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形象到感知,使学生真正做出了理性的推断。
化学实验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教师只能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不能为了加深学生印象,用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并将错误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从而形成正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气候变化;发展;人类活动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24-2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超越博弈: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的国际制度构建研究”(20092701)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也是人类必须做出回应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环境领域延伸到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等领域,而且这一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将继续得以强化。因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必须作出的回应。
1 关于气候变化的定义
根据导致气候变化原因的差异,对气候变化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目前最常见的定义有三种:
1.1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显著的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敏感性也增大。
1.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随时间发生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1.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
气候变化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
当前国际社会开展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而言。因此,本文所论及的“气候变化”采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定义,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消耗的急剧增加,大规模土地利用和植被的变化,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改变了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从而导致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系统的变化。气候变化一般包括气温、降水和海平面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全球变暖是焦点,国际社会所称的“气候变化”通常主要是指全球变暖。
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2.1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温室效应是造成近期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其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能够使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并到达地面,从而使地球表面升温。IPCC第四次报告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主要温室气体都出现了明显的浓度升高。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其导致的增温效应占到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最新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浓度已经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至目前的379ppm,达到过去65万年的最高值。这主要归因于人类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甲烷浓度由工业革命前的715ppb增至2005年的1774ppb。氧化亚氮浓度由工业革命前的270ppb增至2005年的319ppb。
2.2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2.1 IPCC第一次报告结论(1990年) 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的波动,也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或者是两方面共同作用造成的。
2.2.2 IPCC第二次报告结论(1995年) 尽管定量确定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同时某些关键因子也存在不确定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被觉察出来了。
2.2.3 IPCC第三次报告结论(2001年) 新的、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察到的大部分增温可能归咎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2.2.4 IPCC第四次报告结论(2007年) 20世纪中期以来观察到的大部分全球变暖,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的。
对比四次报告中的措辞可以看出,国际主流科学界对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暖的认识经历了从模棱两可到“可能”再到“很可能”的一个变化过程。根据IPCC报告的术语说明,“可能”表示发生概率大于66%,而“很可能”则表示有90%以上的可能性。IPCC第四次报告虽然只是把第三次报告中的“可能”换成了“很可能”,实际上却把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可能性从66%提高到了90%以上,基本上等于确认了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3 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开篇即点出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主席指出:“气候变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综合解决。”总理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上也讲道:“气候变化是重大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将气候问题的实质定性为发展问题,是从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根源、与发展模式的关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等方面来理解的。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目标。自人类出现以来,自然界及其资源就成了人类索取和利用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在对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认知上,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它也是伴随各国经济社会的演变进程而不断完善的。
传统的发展观将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到工业革命时期又表现为“工业化实现观”,它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视作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反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发展观表现为对GNP、对高速经济增长目标的积极诉求。现实主义政治大师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和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就持这一观点,认为人口数量、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必要前提。然而,从对自然界的影响来看,人口数量越多,生产技术越先进,却意味着更多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和利用,自然界遭受的改变或破坏越严重。这种发展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益匮乏,人类的实际福利水平不断下降,最终危及到人类本身。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正是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制造了节省劳力的机器,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正在制造取代劳动力的机器。”工业革命提出了更多的能源和资源要求,而获得渠道只有向自然界索取。能源和资源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钢铁上。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然后到1861年的5700万吨。钢铁的产量在同一时间分别为5万吨、13万吨和380万吨。再以石油为例,美国在19世纪末打出第一口油井,十年之后的产量已经达到520万桶,到1900年已经接近1亿桶。 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普及为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条件,加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世界粮食的产量大大超过以前的任何时期。对粮食产量的追求又促使人们将视线投往森林,大批森林被砍伐改作农田,这对自然界又是严重的破坏。
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加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获得了膨胀的机会。世界人口从1650年的5亿一直攀升到1990年的52亿。工业革命的深入和人口激增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人口稠密的城市大都分布在大河流域和冲击平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又不断地吞噬着周围本可用作耕地的良田、森林、草原。
科学界已经证实,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明显增加是人类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加速毁林和破坏草原所导致的结果。工业革命因为遵循传统发展观而忽视自然的能动作用,把人和自然完全对立起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全球变暖是自然界对人类这种不正确发展模式的报复。对于这种结果,恩格斯早就警示人类:“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从气候变化出现的根源来看,其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这样讲,并非否定人类发展的要求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就发展观而言的。
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循序渐进的变革。环境问题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总的作用的结果。从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不考虑自然灾害),大多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尤其是与经济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有机化学物品污染,都是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的结果。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科学技术发展也与环境问题关系密切。人口急剧增长的压力会产生环境问题,科学技术水平又制约着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在环境问题解决途径上,以往存在两种发展道路。其一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道路,这也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其二是放弃发展。这种道路的核心观点是既然环境的破坏来自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那么停止发展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出现。
从气候问题产生的根源来看,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最深层的矛盾。如何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也不可能超越自然界的限制。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对自然的索取必须控制在自然界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气候和全球环境领域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和生产方式等社会和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生产和消费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而能源和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部门,减少或限制这些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限制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权益。
能源产业部门是最重要的基础部门之一,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必要的动力来源。根据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的统计资料,2007年化石燃料消耗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89.8%,其中,石油35.6%,煤炭28.6%,天然气25.6%。 国际能源机构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报告称,在今后的20年中,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将继续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能源,其中石油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化石燃料在世界主要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将保持在90%。其中,石油将满足世界40%的能源需求。在2020年,全球的石油日使用量将从目前的7600万桶/日增加到1.15亿桶/日。由此可见,在世界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期内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减排就等于限制能源产业发展,这对一国经济发展将形成严重的冲击。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要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势必要对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深入的改革与调整,这对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其发展更是形成致命的瓶颈。减排对人类的消费方式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消费是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消费就会使发展停步不前。当前世界消费方式存在严重不公平,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奢侈消费”和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消费”。无论奢侈消费(表现为消费品的高能耗)还是生存消费(为维持基本生存却低效率地利用能源),都属于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制造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趋势。要扭转这一趋势,人类必须在消费方式上进行变革,采取一种既能维持消费的可持续性又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的双赢的消费方式。否则,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在将资源消耗殆尽之后,人类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5.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以下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具体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所作的一些尝试。
一、在物理课堂上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结合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物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物理学本身就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思想来组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我在进行“磁场”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看不见的“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进而使学生理解“场”的作用及意义;对力的教学中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等。又如,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事物的变化总是由量变开始,经过一定的累积而引起质变的。我在“物态变化”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当温度变化达到凝固点或沸点时,就会引起物质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这是物体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典型事例。
二、物理课堂上的人文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例如,在讲到“温室效应”时,我充分引导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在进行核能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提醒学生关注核安全,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关注生态环境;在学习能源开发问题时,讲到太阳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可人类至今使用得很有限,我们应该学好科学知识,将来去探索和开发太阳能及其他新能源为人类服务,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问题。这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三、物理课堂上的审美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贯彻美育思想,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美、感受科学美,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物理学中的美有很多:有物理现象的奇特美,如2011年1月8日在长春市的天空中太阳的“左右”两侧出现两个“小太阳”,太阳的上端还有一道强光在太阳外侧围出一圈彩虹般的光环,这种“三个太阳”的自然奇观名为“幻日”,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奇特美。还有物理规律本事所显示出来的美,如光的反射定律的对称美、能量守恒定律的和谐美等。也有人类的创造美,如“嫦娥一号”卫星让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梦想变成了奔月的现实;“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等都是物理学的成果转化成了现代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成就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美。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既能拉近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又让学生领略到物理科学的应用价值,更能激发学生感受物理美的激情。
四、物理课堂上的音乐教育
关于音乐知识与物理学的关系,主要是声学部分的有关内容。我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才艺表演,有个学生用七个装着不同高度水的啤酒瓶敲出优美的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将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学生陶醉其中的同时,识别了音调和响度的不同。接在让同学闭上眼睛,让另一位同学用自制的笛子演奏,使学生很容易分辨出音色的不同。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堂教学与学生兴趣结合,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物理课堂上的体育健康教育
当我在进行力学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我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拔河比赛(在男生握的棍上事先抹上油),结果女生获胜。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疑问,借此引入摩擦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介绍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的原理,同学们纷纷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并摩拳擦掌,相约下课后好好踢一场球。就这样于娱乐中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六、物理课堂上的实验劳动能力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得出的,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同时指导他们多动脑、勤动手、善疑问、爱观察、多总结,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小实验、小制作。这都是劳动能力、劳动技巧的锻炼,也是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