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资本市场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本市场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本市场概论

第1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关键词: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再对各个模块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该教学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后来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探索,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模块化教学具有显著的优点:第一,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位教师要从头到尾完成本门课程的所有教学活动。在模块化教学中,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和研究专长,精心准备一个模块,再对该模块施教学。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模块合成了整个课程的教学,从而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第二,有利于凝聚教学团队。模块化教学依靠整个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博采众长进行模块设计和课堂教学,从而可以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力。第三,可以让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模块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老师的上课风格,而且每个模块都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模块化教学实践

作为金融市场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行业,投资银行被誉为金融体系的轻骑兵、市场经济中的金融工程师。它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参与资本市场配置,成为资金提供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资本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改革创新不断推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行业作用日益凸显。要继续推进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更需要一大批熟悉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专业人才。因此探讨“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投资银行的基本业务和投资技巧,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是课程自我完善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课程特点使之非常适合开展模块化教学实践。“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课题脉络为“概述-业务-管理”。概论主要介绍投资银行的内涵、基本功能、行业模式、类型和发展历程,回答什么是投资银行,为什么需要投资银行这两个问题。业务模块主要介绍投资银行各类业务的开展。按业务类型划分,投资银行业务可分为承销、交易、并购、证券化和金融工程业务。投资银行管理主要介绍投资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风险防范和监管,回答了如何管理投资银行这个问题。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相互独立,哪个内容先讲哪个内容后讲,并不影响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第二,课程重点是投资银行各类业务开展,课程的实务性和技能性非常强。如何将课程内容实务化,是该门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第三,课程内容要求不断地与时俱进。金融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投资银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因此该课程的内容不应该只限于教材,应该介绍当前投资银行业的最新发展。换句话,该课程具有较大的课堂教学灵活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该课程分成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介绍投资银行的内涵、基本功能、行业模式、类型和发展历程,这一模块着重于让学生了解投资银行。第二个模块是业务模块,是该课程的核心,业务模块根据具体投行业务实施,又可以分为以下子模块:(1)如投资银行一级市场模块,主要介绍证券发行制度、股票IPO业务和债券发行业务;(2)投资银行二级市场模块,主要介绍投行的证券交易业务,包括证券经纪、证券自营、做市商业务和融资融券业务;(3)并购业务模块,主要介绍投行在并购中的作用;(4)资金管理模块,主要介绍风险资本、投资基金、资产管理等业务;(5)证券证券化模块,主要介绍证券化流程,以及投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个模块是投资银行管理块,介绍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风险管理等。

在模块化教学中,每一课程模块都是一个能力培养单元,对应于一些能力要素的培养。因此,在模块化教学中,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在实际教学中,每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模块的教学活动可以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报告、课后阅读、情境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课程交予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根据我们在实际课程中的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模块化教学效果。研究发现:近八成的同学认为模块化教学模式非常有趣,相比其它课程,对本课程的学习最为深入,而且情境化的学习方式锻炼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对将来求职很有帮助。这些都说明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平.国贸专业方向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3(21):123-124.

[2]陈志英.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1):69-72.

第2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融资偏好 改善

据中国证监会2013年3月证券市场筹资统计表显示,2012年全年股票市场境内首次发行金额为1034.32亿元,再筹资金额中定向增发(现金)1867.48亿元,配股121亿元,公开增发104.74亿元;债券市场筹资总额为2629.02亿元。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巨大成果,但也显露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资金筹集上的一些问题。上市公司表现出极其强烈的重股权融资、轻债权融资的偏好。股权融资偏好极其不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现状

(一)内源融资比例偏低

根据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融资情况来看,我国不同行业间内源融资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内源融资所占比例都较小,其中最低的建筑业只有15%,而最高的采掘业仅为47%,不足融资总额的一半。从平均水平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在3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55%以上的内部融资比率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水平明显不足。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筹集到更多资金,融资方式主要选择的不是成本低、风险小的内源融资而是外源融资。

(二)股权融资偏好强烈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水平一直较高,股权融资比例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一度高达2010年的90%;从融资规模看,由于近几年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股权融资金额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但是每年股权融资均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2010年股权融资额更是达到了11953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从上市公司数量上看,2006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为1434家,而这一数字在2012年达到了2494家。而我国债券融资,虽然近几年不同程度上有所增长,但就其增长规模和融资金额而言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和我国股权融资相比更是相去甚远。因此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非常热衷于股权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具有非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成因及负面效应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成因分析

1.经营业绩不佳限制了内源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资产收益率偏低没有为内源融资创造优势条件,反而大大限制了内源融资,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比例偏低。

2.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

据统计,2006—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筹资金额达50141亿元,而通过债券筹资仅为9680亿元,不足股票筹资额的20%。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公司数仅为484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9%。我国资本市场不均衡发展最终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畸形资本结构。

3.股权融资成本实质上较低

一方面,由于我国对股利支付没有太多的约束条件,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政策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将小部分盈利分配给股东,更有甚者不分红。这种极低的股利支付率造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实际较低;另一方面,债务性融资所筹资金必须到期还本付息,对于现金流一直吃紧的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性融资所面对风险较大,相比于没有还本付息压力而且没有使用期限的股权融资而,言我国上市公司更偏好于股权融资。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负面效应分析

事实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非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偏好与国际上认可的优序融资理论是相悖的,那么这种融资偏好会给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将对我国上市公司这种融资偏好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优化融资结构,打击投资者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建议

(一)外部环境建设

1.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完善法律制度环境

应该提高上市公司发行新股以及增发股票和配股的门槛,杜绝上市公司“圈钱”行为;完善法律制度,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让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管理者能对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环境和资金使用情况真实了解;强化政府相关机构的引导和监督功能,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要有严格的打击和制裁。

2.提高投资者素质,改善投资者动机

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使中小股东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他们更了解市场行情,树立起良好的投资意识,减少投机行为。这样可以从根源上优化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使上市公司树立起对投资者的责任观念。

(二)内部环境建设

首先要做的是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国有股减持,打破“一股独大”现状,实现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其次,培育一批优秀的机构投资主体,这有利于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再次,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必须构建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来激励和约束经理人。

参考文献

[1]陈伟鸿,黄关华,李玲.金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3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关键词】融资融券 定价 风险控制

一、融资融券概论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就是借钱买证券,证券公司借款给客户购买证券,客户到期偿还本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资买进证券称为“买空”;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证券公司出借证券给客户出售,客户到期返还相同种类和数量的证券并支付利息,客户向证券公司融券卖出称为“卖空”。

融资融券交易与大家熟悉的普通证券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暗含做空机制,投资者从事普通证券交易,买入证券时,必须事先有足额资金;卖出证券时,则必须有足额证券。而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投资者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上涨而手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时,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入证券;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下跌而手头没有证券时,则可以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这意味着股价下跌时也能获利,改变了单边市场状况。

2.具备杠杆效应,普通的股票交易必须支付全额价格,但融资融券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交易。

3.改变了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系,在融资融券制度下,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不只存在委托买卖关系,还存在资金或证券的借贷关系,须将融资买入的证券或者融券卖出的资金交给证券公司作为担保。

二、融资融券的历史进程

2006年1月6日,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提出,券商将可以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早在1993、1994年,券商就开始为客户提供“透支”服务。在当时机构自我约束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券商违规融资、挪用资金、重仓庄股,客户不顾风险借国债之名炒股,众多券商身陷亏损黑洞。1996年,证监会明令禁止融资融券业务。

新《证券法》已经删除了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这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合法化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而近日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并对融资融券规模与净资本的比例作了明确规定。

三、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证券市场基本制度的完善。在我国资本市场交易基础设施、技术条件逐步完善的今天,市场只允许作多的单边机制,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在运作中处于一种非协调非对称的跛行状态,经常只能通过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干预)才能恢复其稳定态,缺乏做空机制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缺陷。

2.有利于证券业的规范经营和资产重组。目前我国券商多而小、布局不甚合理,融资融券业务为券商拓展业务模式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那些内控机制达标、资产质量优秀的券商将会率先获得推出该业务的资格并迅速吸引客户,整个经纪业务市场将面临客户资源的重新整合。

3.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方式后,整个金融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金融机构融资市场三个市场有机联系与贯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对接,资金能够顺畅良性循环,降低银行和证券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资金市场的运作效率。

四、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存在的风险分析

1.体制风险。融资融券交易具有创造虚拟供求的功能,并通过银行信贷融资,扩大银行的信用规模,可能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造成通胀的压力,虚拟资本的增长比一般信贷引起信用扩张的乘数效应更为复杂,从而不利于当局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虚拟供求有可能使证券价格严重脱离实际价值,形成泡沫。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因倒闭或其他原因不能履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必须解决的风险,虽然各国对信用交易都要求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但仍存在交易对手不能履约的可能性。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变量变动而带来的风险。我国股市目前还不够成熟,股市波动性强,投资者还不够理性,而且还存在着股价操纵等行为,由于融资融券杠杆化的作用,突然的急速上涨和下跌很可能造成投资者巨大的损失。

五、融资融券的风险管理

1.监管层的风险管理

首先,对券商介入融资融券业务要设置严格的门槛。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既需要与投资者打交通,又少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打交道,这其中会有利益上的冲突与纠纷,也会放大金融风险,因此,监管层必须对其严格把关。

其次,对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要设置适当的门槛。考虑到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投资者设置门槛是必要的,但这种门槛设置不能太高,否则融资融券政策就成了方便少数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政策。

最后,适当放宽对投资者融资融券的投资对象或标的,拓宽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2.券商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将使券商经纪业务的内容更加丰富,证券交易量增大,券商的佣金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是券商的巨大“利好”,但券商万不可忽视其中的风险。如果券商是自己进行融资融券交易,那券商是在自营,与一般投资者并无本质区别。不过,券商如果大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经营的话,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以免陷于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如果券商是为市场里的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作为债权人的投资者,券商要做好处理“呆账坏账”的准备。为此,券商应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如确定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容忍度,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

3.投资者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剑”,投资者使用得当,可以赢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反之,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投资损失,这就要求投资者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因为在投资过程中想准确把握时机是非常难的。国内证券界人士也表示,融券交易虽然意味着可实施做空,但具体操作较难把握,一般不要以不确切的不利消息作为做空的理由。而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很可能碰到陷阱。在做空某只股票时,需要提防这只股票的庄家行为。

参考文献:

[1]毛建林,罗涛.关于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现实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第4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

[中图分类号] F820.1 [文献标识码] B

近几年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配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中央银行调整了货币政策,出台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但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阻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原因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把货币政策传递到商业银行等,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我国体制转轨阶段有直接关系,具体表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传导媒介和传导客体等方面存在新旧体制交替和排斥,制约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递和实施效果。

(一)中央银行在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中,货币政策在操作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1.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缺乏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为实现中央银行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中央银行陆续摒弃了一些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并在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上取得一定进展。

2.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经验表明,金融市场发达与否,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较大。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市场比较单一,缺乏系统和层次。仅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且市场缺乏纵深,仅存在银行间、机构间的批发易市场,像柜台交易等基础性市场则没有。二是市场存在分割现象,缺乏联通。既存在地域分割,又存在条条分割,不同的市场主体分割于不同的市场。三是市场交易工具较少。缺乏形式的多样化、可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的金融工具,使交易不够活跃。金融市场的这种现状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缺乏足够的运作空间,一些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也制约了其基础性资源配置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能够及时正确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利率的形成,不能为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提供正确的信号,进而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单一,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力。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也主要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则往往被忽略,造成广大中小金融机构游离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外。近年来,发生了存款重新向大银行集中的现象,而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为防范流动性风险而必须提高备付率,使金融体系整体货币派生能力受到抑制。表现在贷款上则是信贷资金纷纷流向大城市和大企业,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难以得到银行支持,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充分传导。同时,分业管理使货币政策作用范围缩小,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在银行业内部调整和传导,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上的资金调控与货币政策缺乏有机联系,使货币政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传导媒介,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和货币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导向作用。

(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内部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实际效应的发挥

近些年来,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操作已明显区别于传统经济而具有经济杠杆的特征,已不再是完全取决于经济主体行为的内生变量。而商业银行自身矛盾重重和体制改革滞后又加剧了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造成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内部传导过程受阻。商业银行面临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迅速实现商业化改革的双重挑战,风险约束机制明显加强。但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跟上,风险控制与激励机制的不对称和责权利的不统一,造成商业银行过度关心贷款的风险,甚至以特殊市场份额和贷款的盈利为代价,放贷行为过于谨慎,甚至发生“惜贷”现象。其结果是银行的风险有所“缓解”,但广大企业的金融服务被忽视。那些融资渠道本来就狭窄的中小企业和企业的季节性储备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流动资金、新产品开发、短平快项目所需贷款等正常资金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二、加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重点,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呈现出“逆程序”的特征,即企业倒逼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而近年来的货币政策传导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逆程序”变为“顺程序”,即中央银行驱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驱动企业。这种新的传导程序使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遇到困难,很可能出现传导阻滞,必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

(一)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目前条件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比较可行。而由于金融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创新的加快,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有效性会大大降低。我国要对货币供应量指标进行完善,增加其涵盖内容,把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和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纳入统计监测范围,提高其操作时效,并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经过改革积累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人民币贷款利率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应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这样能增强金融业的竞争活力,提高服务水平,还能提高利率的市场弹性,准确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为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政策时效创造条件。

(二)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完善和扩大资本市场,扩大公开市场业务

1.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一是要发展同业拆借市场。扩大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统一电子网络,扩大市场覆盖面。积极推进行业务,为众多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全国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应更多地吸收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范围。二是发展债券市场。注意加快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发展的相关技术条件,加紧研究开办银行柜台债券交易业务,并尽量增加市场交易主体,着手培育人和做市商制度,建立一个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居民的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三是发展票据市场。中央银行应通过完善再贴现政策,引导和推动票据市场立足于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和企业法人,完善票据发行和贴现机制,为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手段传导货币政策创造更大的空司。

2.完善资本市场。一是要尽快弥补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建立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二级股票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以造就足够多的市场参与主体。要在市场的参与和准入方面降低壁垒,减少行政性管理,在侧重于标准控制的同时让更多的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获得证券融资的可能性。二是要解决证券市场功能的结构性缺位问题,强化其资源配置作用。运用资本的趋利性、流动性,引导筹资者和投资者按市场规则追求资源配置效率,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金融结构和传导货币政策方面的作用。

3.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满足中央银行利用货币市场调节基础货币的需求,要扩大市场债券数量,尤其要增加短期债券发行量,扩大交易规模,提高商业银行债券持有量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以满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需要。同时,要允许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进入债券市场。这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吞吐债券影响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扩大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效果。

(三)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优化传导路径

1.完善决策机制。中央银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提前做好货币政策安排,增强政策透明度,促使公众产生合理的政策预期。要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避免监管出现盲区或盲点。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和发挥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作用,以扩大货币政策的传导范围。

2.理顺传导机制。要着力理顺货币政策在银行业内部的传导机制。在人民银行内部,要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适当扩大分行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对辖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权力,以加快货币政策在系统内部的传递速度。对政策性银行可增加金融债券的市场化发行规模,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扩大其信贷投放。对国有商业银行则要进行综合性改革,重点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建立健全信贷激励机制,改进金融服务,发挥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力军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在落实对中小企业和农村货币政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环节少、传导快,要把它纳入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一视同仁。在商业银行信贷萎缩的条件下,支农再贷款可以引导农村信用社优化信贷投向、改善经营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经济,受到了普遍欢迎。中央银行要充分运用这些有效的传导媒介和路径,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陈学彬.中央银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7

第5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房地产;投资基金;SWOT法

1引言

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一特点决定了房地产行业实质上是一个准金融行业,因此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获取资金和拓宽融资渠道是房地产业健康运行的关键。相对于发达国家房地产业融资渠道来说,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完备,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主要途径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和其他融资渠道相对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剖析中国房地产金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解决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化解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在。

2当前房地产金融的风险

由于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较窄,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暗藏六大风险。

第一,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市场风险。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轻易造成市场价格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就会贬值甚至大幅缩水,给银行带来不小的损失。

第二,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以北京为例,2000—2002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1.2%。

第三,“假按揭”凸显道德风险。假按揭已成为个人住房贷款最主要的风险源头。据中国工商银行消费信贷部门估计,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中的不良资产,有80%是因“假按揭”造成的。

第四,基层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存在操作风险。

第五,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

第六,房地产贷款法律风险加大。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10月26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其中第六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这意味着假如贷款买房者拒不还款,银行也不能将其居住的房屋变卖以回收贷款,增大了商业银行的房贷风险。

3房地产投资基金分析

房地产投资基金是通过集合社会散资金,使用专业人士投资、经营治理,不仅可以解决房地产公司的外部融资渠道单一和融资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资金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并为中小投资者参与房地产投资和收益分配提供了现实途径,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一条较好的融资渠道。下面就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用SWOT方法对房地产投资基金进行分析。

3.1房地产投资基金的优势分析(S)

(1)房地产投资基金具有房地产融资的灵活性:房地产投资基金通常在房地产项目已经开发完成、并能产生稳定收益阶段才会介入。因此,在各种资金供给者中,房地产投资基金所扮演的是一个“接盘者”的角色,可为房地产开发前期投入的各种资金提供一个有效的退出通道。

(2)房地产投资基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它是一种房地产的证券化产品,通常采用服务或受益凭证的形式,使房地产这种不动产流动起来。在国外大多数REITS能像股票那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变现,对其投资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优势。而房地产直接投资,出售物业的难度大且交易成本很高,流动性差。

(3)房地产投资基金投资组合多元化风险较小:它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投资于不同类别的房地产项目,同时房地产投资基金有义务定期向外界公布各期财务报表、财务运作情况,有较高的透明度。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回避投资风险,投资回报相对较高,并有定期的股息收益。房地产直接投资,受各种变化的影响大;投资风险大。

(4)建立房地产投资基金不仅可以为房地产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客观上也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深化资本市场,减低房地产贷款集中在银行体系的负担,化解房地产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的社会大众资本因为投资渠道狭窄而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出现将房地产投资由实物投资转向证券产品,可以提高长期收益性地产的流动性,同时房地产信托具有专家理财特征,为社会大众资本介入房地产业提供有利条件。

3.2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劣势(W)

(1)客户选择上的两难。尽管目前银行收紧了对房地产开发的信贷供给,但一些信誉较好的大型房地产公司仍能较易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和从其他渠道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信托公司在向这些对象提供贷款支持时,与银行相比并不存在优势;而对存在融资困难的中小房地产公司提供融资又具有很大的风险,这就形成了一个在确定客户对象上的两难问题。

(2)缺乏专业人才运作房地产投资基金。房地产基金的成功运作,需要大量既懂房地产专业知识,又把握投资银行业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而现阶段国内能够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才并不多,基金治理人员往往擅长单一的专业领域,很难适应大规模房产投资基金的经营运作,所以发展我国房地产投资基金迫切需要更多相关专业人才。

3.3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机会(O)

(1)投资对象分析。房地产投资基金主要的资本投向是房地产业及与其紧密联系的项目(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的股票、债券等。房地产投资基金关注的是基金投资所能够带来的基金收益状况和资本增值能力,它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就是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投资是以基金净值最大化为目标,关注这一最大化过程的可持续性。

(2)市场分析。一方面,目前我国有许多民间资本大量流入到房地产开发中,房地产投资者民间资金的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自有闲置资金、企业资金、民间借贷和股权集资。这种不规则投资房地产,加重了房地产的市场风险。建立房地产信托基金,不仅可以疏散房地产炒作中集中的过多资金,同时可以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和金融风险,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3)需求分析。目前我

国融资渠道单一,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严格控制银行贷款。建立房地产投资基金可以拓宽房地产的融资渠道,减少房地产投资公司的高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有55%来自银行贷款,这本身对房地产企业就是一种很大的风险,一旦金融体系政策有变更,房地产企业就很难避免金融风险。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就可以缓解这种风险,当金融政策有变动的时候,不至于直接影响到房地产的发展。

3.4房地产投资基金的风险分析(T)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房地产投资基金运行过程中,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由于不可准确预知的因素所造成的收益下降。经营风险主要是由项目选择风险、规模风险构成。项目选择风险是指由于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假如房地产投资基金的规模较小,项目的选择工作也随之较少,基金公司和基金治理公司可以集中精力把工作做好。但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基金的规模小,就会给组合投资带来较大的难度,经营风险很难分散,一旦项目选择失误,就有可能造成对房地产投资基金的致命打击;有些房地产投资基金的规模可能比较大,投资的回旋余地就大,有利于进行组合投资,从而分散风险。但不利的一面是,资金量大给经营治理又带来了难度,众多项目要一一筛选。这些由于风险投资基金本身规模所带来的风险,我们称之为“规模风险”。

(2)财务风险。各种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为房地产企业资本不足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足的利润;是否会出现较高的拖欠风险、流通风险和期限风险。为此,被投资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治理,房地产投资基金公司本身也应健全财务制度。

(3)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风险,由于地方政府或中心政府对待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政策引起的对收益的影响。二是法律风险,由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的不完善,以及执法部门执法不力等造成对房地产投资基金损害的可能性。

4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政策建议

1、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在理论上几乎还是空白,必须加强对房地产投资理论的研究探索,并推动政策的市场化。我国的现状与日本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比较相似,银行大量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并且很多已经成为银行的不良资产,给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很大风险。我们应该尽快建立一套房地产投资基金体系,完善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具体操作,减轻银行的压力。

2、在政策上,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和维持整个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业健康、理性地发展。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仅仅只颁布单一的《信托法》、《投资基金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备一些相关的法规,例如制定一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专项治理措施,如对投资渠道、投资比例的限制等等。使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从一开始就以较规范的形式发展。此外,还需对目前的税法进行改革,避免双重征税问题,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3、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资金量大而且信息灵通,投资技术高,能够为房地产投资基金提供稳定的资金。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这对于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基坚,李睿等,浅析我国房地产融资证券化J,世界经济研究,1997(1):P34~P87。

2尹伯成等,房地产金融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07):P72~P119

3王进才,房地产金融:资本市场中的新亮点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P18~P87

4安琼,房地产投资基金探析[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0(1):P88~P110

5于建国,余有红等,投资基金的运作与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杜1997:P68~P92

第6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关键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金融环境;环境建设

    一、引言

    房地产抵押贷款是指银行以借款人或第三人拥有的房地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是其重要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的一种金融创新制度,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后,将所持有抵押贷款债权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然后由该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MBS)的行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主要通过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来实现,实现证券化的核心在于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

    二、推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一)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意义

    抵押贷款证券化不仅可以控制、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

    (二)丰富投资工具,拓宽投资渠道

    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新型的交易工具,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换,活跃了资本市场的交易。值得注意的是,住房抵押贷款中的纯利息证券是良好的对冲风险的工具,这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组合的选择。

    (三)调节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通过降低流动性风险,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可以使资金达到更合理的配置,有利于盈余方进行投资,短缺方进行融资,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两者的双赢。

    (四)活跃房地产市场,刺激有效需求

    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有效地把房地产业和资本市场联结起来,从而把居民和机构多余的资金间接地导入房地产市场,增加了住房建设资金,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取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住房开发与消费信贷。资金来源的增多使得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筹资成本降低。一方面降低了房地产商的开发成本,增加了有效供给;另一方面提高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刺激有效需求。

    (五)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一起风险低、收益稳定而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从而可以有效刺激投资需求。同时通过把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又可以取得新的房地产开发流动资金,创造新的投资需求。此外,住宅建设投资还可使50多个相关产业按1.5到2的产值弹性乘数增大。所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最终可以从

    投资与消费两个方面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多方主体的介入也有利于防地市场风险的分散。

    三、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选择模式

    (一)表内模式

    表内模式是指住房抵押贷款资产仍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由发起人以这部分信贷资产所构建的资产组合支持自己发行MBS证券。为了能更好地实现风险隔离,发起人往往将这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委托给信托机构,设立特殊目的信托,实现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但这种方式不能实现破产隔离。

    (二)表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把符合条件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真实出售给SPV,SPV购买资产后建立资产池,并以其为支持发行MBS证券。表外证券化的关键在于SPV的存在和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的真实销售。由于SPV的存在,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可以实现真实销售,实现被证券化资产与银行其他资产之间完全的风险隔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产隔离。

    (三)准表外模式

    在此模式下,发起人成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作为SPV,然后将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真实出售给子公司,子公司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支持发行债券,实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从母公司自身的会计报表看,这是一种表外证券化模式;但从母子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角度看,子公司(SPV)的资产最终要体现在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上,也就是说被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仍然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这又是一种表内证券化模式。由于母公司将资产真实出售,并进入子公司资产负债表,实现了破产隔离,所以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发起人主导的表外证券化。

    表内模式虽然省去了建立、规范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阶段,缩短了证券化的环节,规避法律对SPV组建和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制约,但都不能对我国真正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到长远的支持作用,并非长久之计。准表外模式对商业银行的要求较高,设立子公司的过程也相当繁琐,在证券化的起步时期会大大增加成本。表外模式才是最终的目标。

    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金融环境建设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发起人、信用评级机构、证券承销商、投资者等多方主体,其流程也包括多个环节,这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相关主体的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信托法和为证券化服务的会计、税务处理和收费规定等。有了这些法规的配套,才能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运作。首先是对抵押贷款“真实出售”的法律制约;其次是对SPV的组建和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法律制约;最后是对机构投资者购买住房抵押支持证券的法律制约。

    (二)完善会计制度

    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基本的会计处理问题有三个:一是发起人对住房抵押贷款的会计处理;二是发起人与SPV会计报表的合并问题;三是证券化的损益的确认问题。

    若采用表外模式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话,发起人将住房抵押贷款真实出售给SPV,所以不存在会计报表的合并问题。但是商业银行还是面临发放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时,住房抵押贷款从其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如何将基础资产冲销并确认收益,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同时在抵押贷款的还款日和到期日,商业银行和SPV在进行损益确认时都面临会计报表处理问题,这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或引导规范。

    (三)完善税收制度

    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税务主要涉及三个环节:一是基础资产从发起人转到SPV过程中的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印花税和营业税;二是SPV作为证券发行人发行证券之后经营证券化资产时是否作为纳税主体缴纳税金;三是投资者作为纳税主体缴纳税金。目前我国对上述三个过程的税收制度上不明确,建议如下:

    1、对发起人。在表外模式下,发起人将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SPV,该项资产已经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去,所得转让收入作为发起人的一项收入,从而应该将其纳入发起人的全部收入,在弥补商议财政年度的亏损后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缴纳资产交易的有关税费。由于抵押贷款的收益率扣除证券化成本的剩余部分在发起人和投资人之间进行分配,为保证发起人的利益,应采取适当的免税措施,否则基础资产的利息收入将大部分充作税款。

    2、对SPV。建议对SPV的不同业务分项征税。在“导管”交易结构下,SPV只是作为资产及其资产收入的过渡性机构,并没有自己的经济行为,因此不能将其作为纳税主体来对待。过手式证券相对于转付资产证券更容易形成导管性资产证券结构,因此,应该将SPV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过手证券与其他支持证券分开,采取不同的税收方式,对过手式证券不再征收税款。

    3、对投资者。在我国,投资者购买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投资者购买抵押支持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尚不明确。建议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起步阶段,为吸收更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采取相应的免税或减税措施。

    (四)完善监管制度

    评级机构设置不合理,统一的评估标准尚未确立,评级方法不统一,评级人才短缺,评级缺乏连贯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进行。

    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础是抵押贷款的现金流。信用评级机构和贷款人应对借款人的信用度进行及时的跟踪评级,才能很好地确定其信用等级或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提高抵押贷款的安全性,投资者才乐于投资抵押贷款证券。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监管制度是使上述过程得以实现的关键。

    (五)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交易构成房地产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住房抵押贷款是其证券化的载体,只有一级市场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抵押贷款余额,才能建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资产池。同时,只有抵押贷款一级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才有将其证券化的需要。我国目前适于进行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主要受制于以下三个方面:

    1、来源不足。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从资金来源上分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银行信贷资金贷款。由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过低,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不是合法性以此为支持的债券。可纳入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应该是银行信贷资金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

    2、还款方式的制约。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指银行信贷资金抵押贷款,下同)的还款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金还款法和递增还款法。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抵押贷款的年限仅为一年,不适合作为基础资产纳入资产池。递增还款法下,借款人无力偿还的可能性会随到期日的临近而不断增大,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也不适合作为基础资产。能够纳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最好是来自等额本息法和等额本金法的抵押贷款。

    3、担保方式的制约。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方式由抵押、质押、保证和抵(质)押加保证四种。抵押和抵(质)押加保证的方式占大多数。为保证资产池资产的同质性,便于计算违约的贷款损失率,资产池有抵押贷款或抵押加保证贷款为宜。

    4、贷款期限的制约。因为从发放贷款到出售贷款,组成资产池,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需要一定的运作时间,所以五年以上的抵押贷款才比较适合用于证券化。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必须同时继续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的一级市场,并且有针对性地扩大基础资产的来源。

    (六)深化住房金融政策改革

    我国现有的住房金融制度是以公积金为主体的政策性体制,最大的问题时只有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没有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而且一级市场的操作也不够规范和统一,这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国家应考虑放宽市场限制。首先,允许成立国有或私人特殊目的机构,取消国家担保限制,以保证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资信级别;其次,鼓励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购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采取适当的免税减税措施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尤其是允许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公司将住房公积金存款用于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投资,或者采用信托方式进行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华伟.房地产金融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尹伯成,华伟,尹其振.房地产金融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黄嵩,魏恩遒,刘勇.资产证券化理论与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4、何小锋,韩广智.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5、何小锋.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关键词 私募股权 矿业基金 产业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私募股权(PE)基金在投资行业的表现日益活跃,其光彩也引来了业内研究员和机构人士的不少注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海外投资的启动,私募股权基金也开始活跃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勘探的舞台。矿产资源行业具有其特殊性,这使得矿业基金面临着各种问题。对私募股权基金在矿产资源行业的现状分析,能够令我们更加清晰基金运作的障碍与前景,更理性地对待矿产行业投资的盈利与风险。

二、文献综述:

在私募股权基金研究方面文献不少,陆国飞2013指出私募基金是目前炙手可热的投融资方式。吴凡(2007)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资本范畴进行界定,比较得出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形式。另外,关于私募基金在海外投资的角色研究方面,赵骏,于野,(2011)指出私募股权可利用其丰富的经验与人才储备为并购提供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可通过发挥其优势助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业基金研究方面,胡胜国,佘延双(2011)提出了私募股权基金在国内外投资矿产资源项目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投资策略。佘延双(2012)从微观操作角度回答了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如何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问题。孙玉美(2010)认为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发展起来。综上文献可知,私募基金研究是具有很大的现实与理论指导意义的,它将更加有利于对目前的PE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本文就我国开始的海外投资与国内外矿业开发的行为提供有益的研究分析。

三、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矿业基金发展分析

(一)私募股权基金概论。

私募股权(PE),通常也被称为私人股权或产业基金。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狭义上讲是投资于有增长潜力的成熟、非风险企业。私募股权基金主要组织形式为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还存在不少的信托制,有些是以契约制形式存在的。产业基金分为创业投资基金、企业重组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矿业私募股权基金,专业投资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经营企业的股权投资机构。

(二)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现状。

1、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情况。

矿业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矿业项目的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矿山建设和运营等不同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国自2009年以来矿业基金发展很快,矿业基金的壮大将伴随着整个矿业开发与开采的进程加速,对于整个行业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2009年2月成立的中矿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中矿联合基金,2009年5月发行,是我国首支矿业私募基金,首期规模5亿,面向全球范围投资矿产资源行业。(2)2009年12月成立的朝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山西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0亿,是我国首支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用来支持山西煤矿整合能源投资。(3)2009年12月成立的上海中矿新能股权投资中心,管理中矿新能产业基金,是我国首支新能源的产业基金,投资新能源高科技产业,首发规模5亿。

2、面临的问题。

较之国外,我国矿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需要大力改进与提高的地方也很迫切,主要表现在:(1)基金运营模式需要改进,目前国内的基金运营模式很不规范,操作流程冗余,需要结合我国市场实际并借鉴国外经验,走出一条在本土能够生根发芽的运作规范。(2)市场环境需要调整。我国支持矿业的资本市场的环境还不完善,我国目前投资的矿业项目没有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3)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市场不成熟,需要逐步的发展与规范。我国的基金募集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中国的GP(普通合伙人)和LP(有限合伙人)市场还不成熟,这就形成了比较稚嫩的募集市场,需要逐步的经验积累与发展。(4)合作对象范围局限性,需要加大与大矿业的合作。矿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需要与大型矿业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实现项目对接,拓展矿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退出渠道。

(三)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矿业的主要障碍。

1、众所周知,矿产的开采周期漫长,矿业的周期性表现为价格的反复无常性。某种需求的变化将影响到价格水平,并将立即引起大量供应的相应变化,具备高不确定性。

2、大多数情况下,矿业公司对新建项目不太感兴趣,矿山生命周期是以10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公司高管注重短期利益,而矿业开采在其漫长周期内很可能发生资本支出不足的危机。

3、矿产的开采需要具备专业矿业知识的工程团队,基金的投资过程更加需要熟悉整个矿业流程与矿产专业知识的人员。然而私募股权基金以前投资主要集中在TMT领域,矿业行业内缺乏懂得私募股权投资运作的人才,矿业行业知识对于私募股权基金非常重要,实际上此类只是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其发展。

4、环境污染带来的坏名声,增大了公众对矿产开采的抵触情绪。采矿公司进行生产作业的过程将涉及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开采阶段,容易破坏土壤、植被,严重的可能留下许多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导致生命损失。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矿业基金的介绍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矿业资源基金是非常有前景的投资基金,其具有行业特殊性,需要矿业知识专业基金团队的操作。矿业资源在我国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发展障碍,需要市场环境与运作模式的不断规范与发展。矿业基金正在改写矿产的行业历史,在我国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相信未来矿业基金将以新的表现来实现它的光辉。

此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族企业契约治理及融资结构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70973035;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创新基金应用实践鼓励项目“基于生命周期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110163。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凡,私募股权基金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硕士论文.

[2]赵骏;于野;论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角色与作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陆国飞,信托和私募基金在中国的融合,上海法治报,2013-1-23.

[4]佘延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矿产资源勘查行业的策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13.

第8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关键词]资产;企业资产;经济学分析

资产作为会计六要素之最基础的要素,其定义一度引起会计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极大关注,至今形成了多种观点,如经济资源观、未来经济利益观等。但我们注意到,资产概念并不限于会计领域。在宏观经济学中,资产市场常与商品市场相提并论;在微观经济学尤其是其分支学科投资学中,最优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市场均衡、资产定价理论颇为盛行;在制度经济学中,在谈及所有权时常常提到资产;即便在古典经济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资本资产概念。那么,经济学中的资产与会计学中的资产一样吗?

对于这一问题,不少学者曾经给予关注。但最近的文献,则是葛家澍教授(2005)对资产定义、本质和特征的阐述。[1]然而,该文的阐述遵循的是如下逻辑:资本资源资产,即:“任何企业都需要资本”,“资本投入企业意味着资源同时流入企业”,“进入企业归企业支配运用的资源就是企业的资产”。这又向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企业资产以资本为前提吗?

如葛教授所言:“不联系经济学来考察会计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资产,显然是捕捉不到资产的来源及其本质的”。我们试图遵循他所指出的方向,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产和企业资产进行解释,同时涉及的重要概念还有资源、资本和企业资本。

一、资产及其形态

我们的分析始于个人的需要及其满足。考察由多个人组成的经济,我们将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切东西,称为资源。在所有的资源中,有的是稀缺的,有的则是不稀缺的。如果资源是稀缺的,那么与其相关的权利必将被安排给某个人或某些人;如果资源是不稀缺的,则人人均可获得对该资源的权利。

在此基础上,我们引进康芒斯的思想,将有用的、稀缺的、具有权利归属的从而为某个或某些经济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称为资产。[2](297-306)资产的相关权利,称为产权,或财产权(Property Rights)。这里,资产具有如下特征:(1)有用性;(2)稀缺性;(3)具有产权归属。在前两个意义上,我们所定义的资产与瓦尔拉斯所定义的社会财富具有相同的内涵。[3](47)

那么,对于经济中的任何个人i,他究竟可以拥有哪些资产呢(见表1)?其资产具有哪些形态呢?显然,i作为一种能动性的动物,其自身构成i所拥有的一种资产,我们将其称为i的人力资产;在i拥有自身的人力资产之外,他还拥有其他自身之外的资产,称为i的非人力资产。对于人力资产,古典经济学的经典解释是指i的劳动力。对于非人力资产,我们首先按照有无实物形态标准来划分,将其分为实物(Physical)资产和虚拟(Fictitious)资产,后者是指经济主体所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人力资产,主要划分为金融(Financial)资产和无形(Intangible)资产。金融资产一般划分为货币性金融资产和非货币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在资产形态上,我们的划分逻辑与瓦尔拉斯对社会财富的划分逻辑基本一致。[3](211-219)

上述讨论是在个人意义上进行的。这暗含着如下含义:个人也有资产,资产并不是非要跟企业联系在一起。但在会计学中,资产仅指企业资产,因为会计一般是指企业会计,会计中的资产也就仅指企业资产。但上述基于个人的分析逻辑可以容易的扩展到企业问题。

仿照个人资产的定义,我们将企业资产定义如下:企业资产是指有用的、稀缺的、产权由企业拥有的资源。企业资产的特征也可表述为:(1)有用性;(2)稀缺性;(3)产权属于企业。比较一下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区别何在呢?“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这个定语其实无需强调;“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强调的是产权,这点和我们的定义是一致的;我们的企业资产概念不是强调“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是强调“有用性”,但事实上,二者是等价的,后者常常意味着前者。

但如果说个人资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的话,那么企业资产得以存在的原因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追问企业是什么。这正是新制度主义企业理论中的企业本质问题。然而,鉴于学者们至今在企业本质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我们不拟讨论过多。我们只需要注意到如下事实即可。

首先,企业是一个分工合作组织,它的存在,是为了创造并实现他人所需要的价值,并从中获取各种剩余,然后参与企业的各个人从企业剩余中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企业创造并实现他人所需要的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在马克思理论[4](201-202)基础上,我们可将任何纯粹的、独立的个人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劳动者、劳动权利、劳动场所、劳动知识、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用我们关于资产的定义,其中的劳动者构成了企业的人力资产;而劳动权利、劳动场所、劳动知识、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则构成了企业的非人力资产。

最后,为了获得分工合作剩余,企业必须要求多个人力资产的联合劳动,这又导致多种非人力资产的联合投入。于是,企业作为一个分工合作组织,客观上需要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的联合投入,这正是企业资产得以存在的原因。

那么企业的资产又来自何处呢?假设经济是一个私人经济,最初的资产都由个人所拥有,那么企业最初的资产也只能由个人资产而来。关键的问题在于,个人资产如何进入企业?这正是公司财务学中融资途径的内容。根据现有融资理论,融资途径首先划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划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但是,传统的公司财务学往往假设企业已经存在,并且往往将企业限制在上市公司范围内,使得企业融资的途径一般限于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然而,企业并非先天存在的,其产生总是由企业家来推动,因此企业家是企业契约的中心签约人,是企业分析的逻辑起点。下面我们从企业家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资产的来源及其形态。

如果企业家的自有财富足够充裕,即超过投资和经营的需要,那么企业家完全不需要资本市场,仅靠内部融资。此时,企业家同时是资本家,所建立的企业属于个人独资制企业。但如果企业家的自有财富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初始投资和经营,那么他必须引入外部融资。按照财务学,外部融资有两种方式: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如果采取权益融资,那么企业形态为合伙制或公司制。根据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企业家、合伙人或股东的出资包括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形态,这些资产直接构成初始的企业资产(见表2)。

伴随着这些资产的进入,企业设立。但在企业设立之后的经济活动导致企业资产的产生途径增加,例如企业的研发所获得的专利权,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自行建造厂房,增加了企业的固定资产;企业资产在企业内部的转换减少了这个资产但增加了那个资产;等等。而且,企业设立之后的企业资产的形态也更加多样化。如果说企业设立时出资人投入的资产具有与个人资产完全相同的形态,那么企业设立后的活动则逐渐导致企业资产具有了不同的形态。

我们根据企业的一般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与个人资产内容进行比较。(1)人力资产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不曾有的。可以说,会计理论中的企业资产其实仅涉及非人力资产。(2)企业存货和固定资产均属于实物资产。(3)企业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均属于金融资产,应收账项是企业的一种债权,从而也属于一种金融资产。不过为了与通常观念中的金融资产相区别,我们将应收账项称为准金融资产。(4)企业无形资产如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与个人无形资产无异。但会计学由于对货币计量、可控制性等的要求,认为缩小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内容。例如企业所形成的网络关系、顾客忠诚度等,管理学承认它们属于无形资产,但企业会计准则未承认。(5)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其实是企业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转化形式,因此,可以还原为各项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6)最后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如下项目: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递延税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这些项目在会计学研究中通称为经营性虚拟资产,这些资产不属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但属于一种虚拟资产。

经过上述处理,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在非人力资产形态方面取得完全一致,但各形态下的具体内容则存在差别。

二、资产与企业资产的所有权问题

在上文论述中,尽管我们曾经多处提到与资产相关的权利,但我们都仅仅将其称为产权,例如我们说个人资产的产权归个人所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归企业所有。我们并没有提到所有权。这并非没有原因,下文将进行分析。鉴于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尚未包括人力资产,我们暂且忽略人力资产的产权问题。

我国的法律传统以成文法见长。自清末光绪变法后,法国法、德国法、日本法对我国民法影响甚深。解放后对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民法的学习,使得我国民法典沿袭的是成文法的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法系,而与普通法的英美法系相去甚远。而在大陆法系中,物权法和债权法成为民法的中心,所有权则降为物权法的中心。由于我国的物权法草案主要借鉴德国物权法,而在德国物权法中,所有权的客体仅为有体物,即实物资产;至于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均不能称所有权,因为,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本身是一种权利,如果对其使用所有权,则必将导致“所有权的所有权”这类悖论。按照成文法习惯,无形资产的产权被划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土地经营权等具体权利,而金融资产的产权仅划分为两种:股票的产权称为股权,将债券、银行存款、现金等均属于债权。

将上述原理首先于应用于个人资产,则由于个人资产的形态远不止实物资产,因此我们难以用所有权来概括个人对其所有资产的权利,较为全面的称谓只能是“产权”或“财产权”。上述原理同样适用于企业资产。由于企业资产包括一系列的资产,因此,我们同样不能笼统的使用“企业所有权”或“公司所有权”,较为合理的提法应该是“企业财产权”或“公司财产权”。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企业是公司制,那么各国包括我国都承认公司法人财产权与投资者财产权相分离,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对于其投入公司中的资产,将不能再主张所有权、知识产权等,转而主张股权或债权。

在对资产和企业资产进行了上述解释之后,我们现在要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对与资产密切相关的资本概念进行定义。

所谓资本,是指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用于价值增值过程的资产。这里,我们强调如下三点:

(1)定语“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排除了土地等自然赠与的资源,同时也排除了将人自身视为资本,这点为大部分古典经济学者所坚持并为新古典经济学所继承,例如马歇尔将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能力视为生产的四大要素,而不是将土地归入资本。但例外的是瓦尔拉斯、[3](211-219)萨伊,[5](375)他们将人本身视为资本。然而我们并不赞同他们的观点,同样也不赞同现在管理学中广泛使用的人力资本概念,其原因正如庞巴维克所批判的那样:这将混淆经济学传统所久已确立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6]

(2)定语“用于价值增值过程的”排除了一般用途的资产,即如果资产不用于价值增值,则该资产不属于资本。在价值增值上,斯密、[7](254)瓦尔拉斯、[4](214)马歇尔[8](91)强调的是获取收入;庞巴维克强调的是获利(广义资本)或生产(狭义资本);[6]拉姆赛、[9](9-10)西尼尔、[10](94)穆勒、[11](72)汤普逊[12](143)等则强调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而马克思则强调剩余价值的创造。(3)资本属于一种资产,更准确地说是属于一种非人力资产。

这样,资产和资本的本质都是稀缺的、有用的、具有产权归属的资源,二者的区别在于,资产是针对由稀缺性而引起的产权归属而言的,而资本则是针对资产的使用用途或使用目的而言的。[11](74)

基于相同的逻辑,我们可以将企业资本定义如下:企业资本是企业资产中用于价值增值的那部分资产。

三、与葛文结论的比较――与葛教授商榷

至此,我们试图将上文的结论和葛家澍(2005)(以下简称葛文)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比较,希望能和葛教授商榷。

(1)葛文认为资本与资产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的观点与之相反。具有产权归属的资源才属于资产,而产权归属是一种生产关系;而资本所度量的则是投入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资产,资本积累越多,一般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越高,例如发展经济学经常将“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视为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因此,资本与资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澄清如下问题。第一,在投资学中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中,“资本资产”的字面含义是指什么?按照我们的解释,这里的“资本资产”,是指作为资本的资产,或指投入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资产。第二,所谓资本市场,是指什么?金融学倾向于将金融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前者适用于短期,后者适用于长期。但我们的分析表明,资本的定义与资产期限无关,仅与资产的使用目的有关。更符合经济学传统的解释是:资本市场是经济主体获取资本的市场。

(2)葛文在引入企业资产时的一个先验前提是:“任何企业都需要资本”,“有了资本的投入,才使企业得以形成”,而“资本投入企业意味着资源同时流入企业”,“进入企业归企业支配运用的资源就是企业的资产”,其逻辑表现为:资本资源企业资产。但在我们看来,资源先于个人资产而存在,资产先于资本而存在,个人资产先于企业资产而存在,企业资产先于企业资本而存在,其逻辑关系为:资源个人资产企业资产企业资本。

(3)葛文认为“资产=资本(产权)这一恒等式如影之随行”。但我们认为,资本属于一项源于人类劳动的、用于价值增值过程的非人力资产,而资产则不仅包括所有的非人力资产,而且包括人力资产。因此,在经济学意义上,该恒等式并不成立。在会计学上,由于企业资产尚未包括人力资产,并且一般假设所有的企业资产都用于价值增值,此时该恒等式才成立。但严格说来,企业中闲置的资产并不属于资本,此时企业资本小于企业资产。

(4)葛文倾向于从资产负债表的右边项来理解企业资本,甚至有时其企业资本仅指所有者权益。但根据我们的解释,企业资本应该从资产负债表的左边项来理解。至于资产负债表的右边项,它通常表示资产和资本的来源。如果企业通过这些来源获取的资产全部表现为资本,则这些来源不管是权益部分,还是负债部分,也都将属于资本,分别称为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也只有如此理解企业资产和企业资本,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公司财务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中的“资本”既包括权益也包括负债。

(5)葛文认为,借记现金、贷记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分录表明:“归企业支配的现金和其他形态的资产,其所有权(产权)仍然是投资人的,而不是企业的。”但我们的分析表明,如果企业家设立的企业是公司制企业,则由于法律赋予了公司法人以独立的地位,股东对投入的财产权不能主张所有权,只能主张股权,只有公司法人才可主张所有权(严格地说是财产权),这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一直坚持的公司财产权与投资者财产权“两权分离”。也只有实现这种“两权分离”,我们才能理解公司法中的“揭开公司面纱”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只在企业为非法人时,此时企业权益投资者往往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财产与企业财产才没有分离,权益投资者对于投入企业的财产才仍然拥有所有权(严格地说是财产权)。

四、结 论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产和企业资产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资产是指有用的、稀缺的、具有产权归属的资源,其特征为有用性、稀缺性、具有产权归属;其形态包括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企业资产是指有用的、稀缺的、产权由企业拥有的资源,广义的企业资产的形态也包括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企业资产所有权概念并不全面,更全面的称谓应该是企业财产权或企业产权;对于公司制企业,企业资产产权由公司法人所有,股东不能主张所有权只能主张股权;资本是指通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用于价值增值过程的资产;而企业资本则是企业资产中用于价值增值的那部分资产。我们还就一些问题与葛家澍教授的观点进行比较,希望能和葛教授商榷。

不过,正如葛教授所指出的,“究竟什么是资产的本质?怎样定义资产?这是从20世纪初以来,一直有不同看法,迄今仍须推敲的一个会计理论问题。”我们想补充一点:这不仅是会计理论问题,也是经济理论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资产概念的本质、定义与特征[J].经济学动态,2005(5).

[2] [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 [法]莱昂•瓦尔拉斯著,蒋受百译.纯粹经济学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 [法]萨伊著,陈福生,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奥]庞巴维克著,陈端译.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7] [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8] [英]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 [英]乔治•拉姆赛著,李任初译.论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 [英]西尼尔著,蒋受百译.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11] [英]约翰•穆勒著,赵荣潜等译.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2][英]威廉•汤普逊著,何慕李译.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An Economics Analysis on Assets and Assets of the Firm

Qin Jiaqi1 Qi Yinfeng2

第9篇:资本市场概论范文

摘要:财务分析是财会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就目前而言,高校开设的财务分析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考核过于片面以及教材选用陈旧等问题,导致学习本课程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提升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进行财务分析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财务分析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一、引言

财务分析课程是针对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与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理财活动中开始重视并学习财务分析这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高校开设财务分析课的现状而言,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难以满足人们想要“理好财”的这一目标。因此,作为在高校多年从事财务分析教学的一线教师,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财务分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同院校的内容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很多情况下其课程内容体系较为片面,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体系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以 张先治和陈友邦教授的财务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财务分析概论、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具体来看,财务分析概论的内容又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是什么)、财务分析信息基础(分析什么)与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怎样分析);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四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逐一单个分析;财务效率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是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与预测分析以及价值评估;另一类是以张新民和钱爱民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该内容体系由财务报表分析概论(理论框架结构)、分析基础、项目质量分析(资产、资本、利润、现金流项目的质量)、合并报表分析以及综合分析方法等组成。

以上两大类课程内容体系在不同的高校都有采用,虽然这两大类课程内容体系各有特点且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不足:第一,过分强调对报表的分析,忽视报表附注以及对数据质量的分析;第二,过分关注财务信息,忽视非财务信息。上述缺陷的存在导致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使财务分析成为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课程。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其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校在讲述该门课程时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财务分析知识很难运用于实践。并且很多高校在讲述财务分析的具体计算方法时,往往忽略对于相关财务软件(Excel、STATA等)以及财务函数应用的讲解,导致学生针对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是有些高校在讲授财务分析课程时引入案例教学,但是选取的案例大多过于陈旧,不具有代表性,学生虽然成立了研讨小组,但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小组成员中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最终还是未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导致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三)课程考核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最多为30%,普遍都在20%左右,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一方面,就期末闭卷考试而言,其试卷的题型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计算分析题,只是对一些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考核,很难从实质上考察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平时成绩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就课堂表现而言,一般学生能够直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通过课堂表现来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财务分析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对某个案例进行财务分析,而最终小组的成绩只占到总成绩的10%左右,导致学生花费较大的精力撰写的分析报告与获得的实际分数不匹配,导致整个研讨小组进行案例分析时的积极性不高,分析出来的研究报告质量较差,存在应付平时作业的问题,未能达到真正考核学生运用财务分析理论解决实务问题能力的目标。

(四)教材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

目前,一些高校自主编制的财务分析教材及配套资料内容严重滞后,对财务分析的前沿理论的发展缺乏了解,难以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财务分析教材所选用的案例略显陈旧,与授课当前的市场环境相脱节,造成学生虽学却难以致用。举例来讲,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电商企业,而国内的教材并没有及时跟进对电商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进行讲解,所举的案例仍然是实体企业,由于这两类企业无论是经营业务还是财务状况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对电商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困惑,采用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与真实情况“南辕北辙”。

三、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本文将基于哈佛大学提出的财务分析理论框架来完善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具体而言,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要素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四大报表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就目前而言,实务界已将战略分析纳入到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之中。而在设置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体系时,只将会计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纳入到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中,同时考虑到战略分析本身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和丰富,所以将战略分析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财务分析课程之前开设。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将会计分析作为授课的重点,分配较多的课时,在重点讲授四大报表中各个构成项目的解读与质量分析的同时,也要向学生着重讲授财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重要信息,使学生在解读和分析过程中能够有效识别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的质量(真实性和可靠性)。财务效率分析的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考虑到该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并且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相关指标的计算,因此对于该部分内容所分配的课时应该适当减少,授课的重点放在对于各个指标以及指标之间关系的深层次分析,同时分配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授一些非财务信息对于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和完善财务效率的分析。前景分析的内容借鉴张先治教授的财务分析综合分析部分,具体包括综合评价、预测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在设置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应采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主要是指向学生讲解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及分析方法的运用,同时包括相关财务软件和财务函数的应用及操作;案例分析主要是选取一些经典案例和新近发生的“热点”案例,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要求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家上市公司,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并且根据课程进度,分配一定的课时,让每个小组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展示环节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数不局限于1人,可以多人汇报,同时当某一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其分析进行点评,主讲教师主要是对整个展示过程严格把控时间,并最终对每个小组的分析进行总结性点评并给予排名。这样做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期末时要求每组同学针对其分析的上市公司提交最终的财务分析报告,并要求详细注明小组成员的项目分工,从而对于小组个别成员“搭便车”的行为进行有效杜绝。

(三)课程考核多元化

鉴于财务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课程考核方式就不能过于片面,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采用“5+4+1”模式,即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学习小组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这种考核模式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将学到的财务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而言,期末闭卷考试的题型除了单选、多选和判断之外,应该加入案例分析题,即给出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让学生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并且将案例分析题的分值比例设定为占卷面成绩的50%,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的灵活分析能力。学习小组分析报告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报告格式的规范程度、分析内容的合理性、论述观点的充分性、小组分工及参与程度等,并且每个方面均赋予一定的权重,保证评分的客观公正性。之所以将小组分析报告的成绩比例提高到40%,其目的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达到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对于学校自编的教材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变化,及时更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分析学科体系。教材所选取的案例应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或者是具有热点效应的案例,通俗地讲,教材中选取的案例要“接地气”,所以这也要求学校自编的教材要及时更新,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自身在高校从事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一些工作经验,对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材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更好地达到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J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育,2007,(6):47-51.

4.王丽艳.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