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资本市场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本市场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本市场的特点

第1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部地区 资本市场 战略 政策

构建中部资本市场的战略思路

中部六省的合作不断加强。中部六省地域毗邻,合作发展的成本低,同时,由于自然资源、基础条件、产业结构各有特点,合作潜力很大、合作领域和前景十分广阔,将收到非常好的边际效应和综合效益。借助边际优势,中部六省间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将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的整体实力、综合优势、综合竞争力等将不断增强。近几年来,中部六省多次达成共识,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的层次,不断拓宽区域合作的领域。六省通过建立沟通互动机制,实现了中部地区在资源、基础设施、旅游、现代化农业等方面的联动;同时,通过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共同推进了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地区合作不断加强,很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中部崛起急需资本市场的支持与服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途径之一。中部地区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扩大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还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构建既统一又分工的中部资本市场。目前,中部资本市场业已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期货、信托、产权交易为补充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六省别是湖北、河南、湖南三省的资本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湖北产权交易体系完备;河南拥有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的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业发展独具优势;湖南证券业发达,券商实力在中部领先。由于资本特点不同,发展优势各异,如果能积极合作、相互渗透,中部地区将形成一个层次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中部崛起,需要构建中部资本市场。中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是要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协调下,建立既统一又分工的中部资本市场,克服中部各个省份都想把中部资本市场中心建在本省的问题,促使形成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中部经济的发展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部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

资本市场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资本市场是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目前,中部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中部崛起的推进,因此,如何构建中部资本市场,以便更好地为中部崛起服务,就成为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

自我发展是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过程。资本市场发展从总体上、根本上来说,应是内生型的,是自发性制度变迁过程。自发型资本市场具备两个特点,其首要特点是,企业部门和个人部门等民间力量是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二个特点是,资本市场作用范围、层次的深化、作用力度的增强是依靠市场自身的张力来实现。市场的内在张力可归结为市场本身所具有的制度创新能力。

构建中部资本市场需要政府加大管理措施。强调中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并不否定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相反,中部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起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还要起主导作用。首先,我国市场化的起点决定了政府在资本市场培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起始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化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而不是其他社会力量。所以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投融资体制、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上的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深化,中部资本市场发展也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其次,当前,中部地区缺乏推动市场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还不够壮大。中部地区正处于市场经济形成的初级阶段,市场力的发育与成长,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培育。只有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真正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之后,市场的发展才可能依靠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自身力量发展,政府的作用也才能够从培育市场转到规制市场,为市场提供有效运行的环境和条件。第三,弥补市场缺陷、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资本市场的发展既表现为数量的扩张,更表现为市场运行质量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弥补市场缺失、规范市场运行、提高市场效率等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构建中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中部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路径应该是“政府为主体引导、运作管理市场化”。其基本涵义是:一、在中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要同时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二、在中部开发的初期,政府应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为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直接投资、政策性信贷资金以及优惠金融政策的支持,提供强制性的资本市场制度供给,构造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为资本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体现为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诱导和培育;三、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期间,要遵循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养市场内生力量。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市场力量要逐步居于主导地位,政府逐步退出,但在提供公共产品、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政府还应发挥积极作用。

中部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撑战略

完善财政政策。

第一,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实现全国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在统一的国家内,地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应主要通过财政体制内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来加以消除。中央财政应结合完善税收制和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增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把地区政府机构、司法机关的正常经费和基础教育作为优先满足目标,分步骤地逐步缩小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首先,在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增强中央财政扩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规模的能力。其次,尝试建立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机制。最后,要求地方建立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期限内实现本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以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

第二,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的步伐,加大过渡期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支持的重点放在帮助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方面。除体制内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外,中央财政还应建立特殊性转移支付,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在增加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的同时,要改革特殊性转移支付的分配和管理制度。中央对地方的特殊性转移支付分配,要与具体项目挂钩,地方每年向中央财政提出下一年度需要给予援助的具体项目,并由相关的专业部门根据本行业发展规划,确定下一年度给予援助的具体项目和资金规模。

第三,实行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财税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税收优惠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项常规性政策工具,但为了保持国内市场的统一,今后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不应再按区域来设置,而要与国家产业政策联系。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可以突出地区相关项目的开发,比如要对地区符合国家产业要求的项目进行税费优惠,以此鼓励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第2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一、引言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90%的能量和70%的原材料来源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消耗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十年来主要矿产消耗增速高于GDP增长水平,由此而产生的资源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国内主要矿产探明储量对经济增长所需资源的保障程度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受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利用国外资源风险加大、成本持续增加。但是,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资源探明储量只占矿产资源潜力的1/3。因此,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问题,需立足于国内,找到和发现新的资源,增加储量,增加资源供给,增强保障能力,必须增加对国内矿产勘查投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改革向公共支出的深化,依靠财政预算支出来加大勘查投资力度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矿产勘查的特点(参见图1)。矿产勘查投资具有风险高、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其特点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

二、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中,资本的流动居于主导地位,资本流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集聚。资源市场化配置,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资本或资金权利的投资主体决定,资本的流动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

1、资本市场矿产勘查资金是主要来源渠道。在矿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矿业资本市场是整个矿业运行基本的、重要的纽带。矿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一个成功的矿业项目往往需要数亿至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跨国公司在短期很难拿出这笔资金,也必须要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矿业资本市场不仅是分散矿业风险、建立多元的市场化风险配置机制最重要的制度措施,它为矿业企业创造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平台,还为矿业企业的国际化即跨国矿业(集团)公司的形成,提供了恰当的资本扩展机制。

2、通过资本市场并购是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模式。近年来,资本市场不但是矿业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而且还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投资矿业。矿业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出现了巨头之间的并购重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矿业市场的控制权也进一步落入少数巨头手中,跨国矿业巨头控制着全球矿业市场(参见图2、图3)。如今许多企业的资源储备,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投资进行资源的勘查、开发、储存等储备模式,转化为通过资本市场收购、重组等方式来扩大生产的储备模式。我国矿业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较快捷的方式就是直接进入矿业资本市场,通过外部扩张迅速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和资源储备的增加。

三、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市条款和相关管理制度的规定只适应于大中型矿山开采企业,在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是专门从事资源勘查的企业。创业板上发行股票和上市交易条件对主要从事矿产风险勘查企业来讲,其门槛相对较高(参见表1)。勘查企业要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这就需要建立和发展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创建矿产风险勘查板块。建立和发展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不仅仅是解决了勘查资金问题,还可以推动地勘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投资作业一体化进程,使资金和技术得到有效组合,优化资源配置。虽然矿产勘查投资风险大,但其投资回报也高,以风险投资总额回报比较,找到一定规模的经济矿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也为我国投资者增加了一个投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和增加投资收入。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筹集勘查资金、分散勘查风险的必然要求。矿产风险勘查特点决定其负债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方式难以发挥作用,必须依靠股权融资。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深入,新增资源的勘查成本不断提高、风险加大,分散风险和大规模筹集资金必须依靠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这需要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有主板市场,还应建立矿产风险勘查板块。

2、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促进勘查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主体是矿山企业和地堪单位,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主板市场与中小企业板市场,但中小企业板基本上延续了主板市场的规则,上市的门槛还是很高;另一方面,矿业资本市场中没有勘查投资板块。因此,矿产风险勘查投资缺乏退出通道,造成矿产风险勘查投资的缺失,这样将阻碍矿产勘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也不利于我国资源勘查业的发展。

3、建立和发展勘查资本市场,完善矿业资本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利于国有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的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提高资源保证程度。这不但是全面振兴矿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国外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主要经验与借鉴

国外发展实践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对矿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矿业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澳大利亚的金融业就是与矿业的联姻才得以发展,加拿大在1890年为促进早期的资源勘探者提供开发资金而专门成立了矿业交易所,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之合并而成。从国外矿业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与借鉴。

第一,资本市场是矿产勘查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世界上的矿产勘查资金主要来自股市,其次来自银行。在加拿大,从事矿产风险勘查企业占风险市场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加拿大国内有三分之二的矿产勘查公司在上市融资。

第二,勘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有主板市场,更需要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市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上市条款宽松。如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分为主办市场和风险市场,风险市场上市条件特别宽松。如对单纯依靠技术勘探的公司无净资产要求。

第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是一蹴而就,是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制度而发展起来的。如加拿大的国家法规——NI43-101就是在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第四,政府、专业性组织、证券交易所等通力合作。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矿业政策以保证矿业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和社会的要求,证券交易所为上市和融资制定细致的条款,拥有众多专门知识(如独立地质分析师)组成的中介服务机构为资源公司(勘查企业)上市等提供大量而细致的服务,由银行、证券管理委员会、采矿协会、金融分析委员会、其他协会组成的团体起草和制定各种管理标准。

五、结论与建议

建立和发展我国勘查资本市场,完善矿业资本市场体系,需要政府、企业、中介的大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

第一,政府管理部门将建立和发展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纳入正式日程,确立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发展目标、步骤以及相关制度改革与政策研究调整。改变政府行为方式,建立起开放、高效、稳定的矿业投资环境。

第二,证券、银行、科研机构等有效合作,研究我国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立与发展方案,制定适合矿产风险勘查行业特性的融资条款,矿产勘查投资融资方式创新。

第3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保险资金;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4-0030-02

一、寿险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一)寿险资金的保值增值离不开资本市场

保险公司的利润由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两部分组成。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承保利润往往很低甚至为负,投资利润则占很大比重。例如,1975-1992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士六国的承保盈亏率(盈亏/保费)虽分别为-8.2%、0.33%、0.51%、-11.62%、-8.72%和-8.48%,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保费)分别达到14.44%、8.48%、8.72%、13.01%、13.29%和11.55%,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对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意义。我国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严格限制虽然保证了保险资金的安全性,但同时也导致了投资收益低,大量资金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的结果。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12、4.3、3.14、2.68。投资收益的降低削弱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二)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离不开资本市场

寿险公司的资产结构必须与负债结构匹配,才能有效地降低利率变动对寿险公司经营的不利影响。我国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负债以长期负债为主,资产却以短期资产特别是现金和银行存款为主,而且资产负债比例很高。从1996年底开始银行存款利率连续8次下调,由于寿险公司预期利率调整的滞后性,使寿险公司面临较高预期利率与低投资收益率形成的利差损失。由于我国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和期限长短,保险资金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好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因此,寿险公司迫切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提供长期投资工具,以实现资产负债相匹配,保证寿险公司经营的稳健性。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寿险机构投资者

近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下跌,由于股市的持续低迷,股市呈现出严重的“贫血”状况。保险公司特别是持有大量长期资金的寿险公司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将大大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寿险资金为股市发展提供了巨量的、可持续并可预见的资金。我国资本市场缺乏长期资金的投资者,大量短期资金和小额资金充斥资本市场,加剧了资本市场波动性与投机性。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大量的长期性资本投入。其次,保险公司作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更加注重股市的投资价值,这有利于降低股市的投机成份,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再次,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进入股市,有助于改变现行证券市场的投资结构,由以散户为主向机构投资者主导转变。另外,商业保险资金的介入为社会保险资金的介入提供经验和借鉴,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品种创新,还可以在市场投资技术方法、股票投资风险控制和人员培养等各方面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积极作用。

二、促进我国寿险资金与股票市场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保险公司要建立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种投资风险

当前的政策环境为提高保险资金收益率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要把这个有利机会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还需保险公司提高自身的投资运营水平,加强投资股票市场资金的风险管理,否则可能带来的不是更大的收益,而是更大的损失甚至用承保利润反过来弥补投资收益的缺口。保险为负债经营,用于投资的资金将来需赔付或者返还给被保险人,投资不当会导致偿付危机。因此,保险公司要构建与本公司资金特点相适应的投资组合,特别是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来控制投资风险,如建立投资决策流程、投资授权制度、风险评估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股权分置等制度性缺陷,存在许多不足,成长缓慢。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企转制而来,由于现行制度的缺陷,这些公司重上市轻转制,质量整体欠佳,盈利能力差,亏损严重,导致我国股市的非系统风险比较高。这种现状大大降低了股票市场的投资价值,尤其是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虽然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市的法律障碍已清除,但如果资本市场不能提高自身的投资价值,给保险资金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合理收益,那么极有可能导致保险资金在投资股市时裹足不前。2005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的额度仅有7.60亿元,涉及的股票仅19只。七月份直接入市的资金数量增长较快,到8月初,直接入市量接近70亿元,但仍远远达不到5%的上限。资本市场要想大规模地吸引保险资金,必须首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合理的收益回报。因此,上市公司应加快改革,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股市平稳发展。

(三)加大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力度

我国股市属于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具有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制度背景,尤其是具有明显的“政策市”特征,而且交易手段单一,金融衍生产品几近空白,规避股市风险的工具十分有限,系统风险的比重远高于成熟市场。因此加大资本市场的创新力度对增强投资我国股市的吸引力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大研究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力度,适时推出远期交易、期权、期货等交易品种,为寿险资金规避股市风险提供多种工具,保证寿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收益率和安全性。其次,引入股票市场的做空机制。通过引入做空机制可防止股票价格的单边上涨或下跌和股市行情的大起大落造成的损失。

(四)加强保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整个投资行业都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而能结合保险资金特点进行保险投资的人才更为匮乏。我国保险资金 投资起步较晚,投资经验不足,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投资人才将会使保险投资风险加大,就这个意义说,人才成为制约保险机构提高盈利能力的瓶颈,这将大大制约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要多途径引进和培养保险投资专业人才,提高投资管理水平,以人为本,尽快扭转我国保险投资人才储备不足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周骏、张中化、刘冬姣.《保险业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4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多层次资本市场 发展模式 启示与借鉴 云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肯定强调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了深化这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对如何构建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模式做了一些初步的构想。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概念界定

资本市场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市场是指经营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融通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按融资方式和特点的不同,具体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证券市场等;狭义的资本市场把以间接融资为特征的中长期信贷市场排除在外,专指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证券市场。从广义角度看,在资本市场的两个子市场中,究竟哪个市场为主导,则要以各国的经济体制不同而有所侧重。本文中的资本市场主要是指狭义的证券市场。

在云南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云南资本市场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有所不同,利用资本市场的制度和信息的成本有所不同,资本市场应是分层的。分层的资本市场其实是将融资中的风险分散配置的一种机制。看似“垂直”的资本市场分层结构,其实是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阶梯,它可以适应不同信息不对称状况的企业和不同信息成本的投资者的各自需要。

二、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构架

(一)主板市场

1.A股市场。沪市A股市场和深市A股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力军。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主要是为大型、成熟的上市公司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是整个金字塔形资本市场的顶部,是最高层次的资本市场。云南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在此基础上,探索按本地公司质量和市场流动性、稳定性指标进一步细化主板市场分层。

2.B股市场。B股市场是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自1991底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上市发行以来,中国的B股市场已经由地方性市场发展到由中国证监会统一管理的全国性市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B股市场可以说基本已经完成了当时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在不久的将来,也许B股市场会在衍生产品及其他方面做些一些有益的探索,最终可能完成A、B股的合并。当前云南B股市场是否值得发展仍有待观察,当视经济外向度的提高程度来决定。

(二)二板市场

二板市场是针对中小型公司和新兴公司,尤其是高技术企业上市的市场。将来的创业板市场不仅仅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而且也包括一切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

1.中小板市场。由于目前存在的深圳中小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和运作规则与主板基本相同,实质上只是一个小创板市场,不是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条件的二板市场,而仅仅是创业板市场的一个过渡。

2.创业板市场。创业板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审批,我国首批28家公司于在2009年10月30日于创业板上市,由于云南中小企业的众多,在不久的将来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将可能大大超过主板,成为云南资本市场第二个主战场。

3.国际板市场。国际板是指一国供境外企业来该国上市发行股票的证券交易市场。当前云南如果能够推出国际板市场,那么云南的资本市场就形成了较完备的资本市场体系,就能够与国际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接轨。一般来说是否拥有国际板市场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是否发达先进的重要标志。昆明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因此,能否尽快推进国际板市场的建设既是云南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昆明构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图的体现。国际板市场不仅能够服务国内、省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我省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GMS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带利益分配中提高发言权。

4.场外交易市场。目前中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指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条块结合的场外交易市场体系等。

(1)三板市场。三板市场的全称是“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三板市场包括老三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两个部分。老三板市场包括: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退市公司。新三板市场是指自2006年起专门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开设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

新三板市场是指2006年1月北京中关村高技术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实现了柜台交易向更高层次市场的转换,对柜台交易的活跃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该系统由主办券商提供报价转让服务,部分公司还利用该系统实现了定向增发。

云南完全可以借鉴上述经验推广符合自身情况的三板市场。

(2)产权交易市场。“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由原体改委及财政、国资系统组建的产权交易所和由科委系统组建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两大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是以做市商或会员制交易为特征,进行产权股权转让、资产并购、重组等。国资系统以上海产权交易所为龙头组织了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成员为长江流域省市的产权交易机构;以天津产权交易所为龙头组织了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成员为长江以北地区及京津地区的产权交易机构。这些交易机构全部都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发起设立的。云南也可以借鉴上述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产权交易市场。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通过云南近20多年证券市场的发展,云南省距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目前尚有距离。云南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在云南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完善主板市场

进一步完善主板市场,逐步解决由于历史原因所产生的A股市场与B股市场的问题,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和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式完成A、B股市场的合并。另外,增加主板市场的层次划分,建立主板市场与二板市场或三板市场的互换通道;适当改革部分交易机制,促进市场交易及流动性,如:是否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恢复T+0交易、取消涨停板限制等。

(二)建立二板市场

中国目前的二板市场尚且不是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其上市门槛和交易制度与主板市场没有太大差异,从而削弱了创业板应有的效率和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其为中小企业及创业初期企业融资的功能。另外,中小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产物应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适时与创业板合并。云南则可借鉴海外创业板有关规则设计,放宽创业板上市门槛,创新交易机制,使其真正成为为中小企业及创业企业服务的融资平台。

(三)建立统一、完善、高效的场外交易市场

目前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主板市场正在完善,二板市场尚待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尚且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建立统一有效的完善的场外交易市场将是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任何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都应该是一个互动的体系,既能给上市公司一个上升通道,又能给退市的公司一个退出渠道。由此观之,云南三板市场的定位于既是一个“收购站”又是一个“孵化器”。另外,对于云南众多企业的现状来说,上市公司在很长时期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非上市公司,因此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是为那些不能达到主板和二板市场上市要求的公司提供一个高效的融资平台。

(四)条件成熟时推出国际板市场

当代各国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体现为各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我省建设高效的国际板市场,不仅仅是为满足云南实体经济的需要,还能够显著提升云南省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我省乃至我国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权,因此,我省在条件成熟时应当适时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板市场。

总之,借鉴发达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按照企业股票上市交易的门槛高低、风险度的大小和股票流动的强弱,根据不同层次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可设计为四个层次六个板块的发展框架,即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国际板市场。同时,各个不同层次和板块的市场对应于不同的企业和交易规则,并对企业有不同的筛选机制,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这种高效的资本市场是每个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发展的一般趋势。在建设云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又要从我国及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市场条件,着眼满足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完善的现实需求,根据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情况,分步推进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育军.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J].证券时报,2003.8.1.

[2]曹凤歧.建立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J].中国金融,2004.7.

[3]余明祥,程浩.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财经视点,2010(1):196-232.

[4]郭路,麦迪娜.云南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14):90.

第5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多层次资本市场 主板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把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放到了很重要的战略高度。但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循序渐进地向前推动,只有不断坚持市场化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日益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股票市场主要由沪深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组成。与成熟市场层次多样,板块有效连通互动的情况相比,中国股票市场结构单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各个市场表现情况如下:

(一)主板市场初具规模

我国国内的股票主板市场主要包括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的A股和B股。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市场。一大批国内大型企业通过在主板市场上市,既筹集了经营所需资金,又调整了内部经营机制。截至2013年10月,沪深主板市场已有的上市公司达1435家,两市股票市价总值20.35万亿元;流通市值15.42万亿元。上市公司总股本28358.83亿股,流通股本23762.37亿股,占据着中国股票证券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主板市场初俱规模,是我国的蓝筹股市场。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板上市条件过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2004年5月,中小企业板在深圳正式推出,2013年10月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仅700家,股票市价总值3.69万亿元,中小板是主板中相对独立的板块,在主板市场的制度框架下运行,在上市条件、发行审核、交易制度等方面与主板一致。从而使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达到上市的标准,满足上市的条件,虽然定中小企业板市场,却把广大的中小企业挡在了门外,使广大成长型中小企业难以从这个市场直接融资。

(三)创业板尚处于发展初期

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30日终于诞生,创业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益于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借助融资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截止2013年10月31日,创业板共有上市公司355家,股票市价总值1.58万亿元;流通市值7953亿元。上市公司总股本790.85亿股,流通股本524.03亿股,平均市盈率58.52倍。创业板在注重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在发行审核制度、公司监管制度、交易制度等制度设计方面进行了更加市场化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创业企业的特点与实际需求。但是,目前创业板市场运行时间很短,市场规模尚小。

(四)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场外交易市场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用不言而喻。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而是由产权交易机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股权交易所组成,各个市场之间业务高度重合,但彼此之间交易信息又不能共享,而且各个市场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令出多门,相关的法律、规则亟待完善。

2012年证监会将在总结中关村公司股份转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拟筹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把中关村试点的经验扩大到全国的高新园区企业,然后再推广到全国所有股份公司。证监会规划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中关村试点扩大到全国的高新园区企业,第二步是进一步扩大到全国所有股份公司。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公司将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成长阶段和业态模式存在较大差别,我国场外市场建设将从市场需求出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分层构建。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但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局限,资本市场仍然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资本市场作用的发挥。整体发展水平和发达的国家比较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差距很大。市场结构的不平衡性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大难题。在面临严峻的融资问题时候,缺乏同美国股票市场一样的金字塔层次结构,美国稳定的资本市场结构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场外报价市场、粉单市场和灰色市场。而我国股份制公司10多万家,符合创业条件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仅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倒金字塔”结构,衍生品市场才刚刚起步,使得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严峻问题。

(一)市场交易工具少,缺乏流动性

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应该是拥有丰富多样的交易工具,从而达到分散风险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也可以满足投资者差异化的投资需求。在任何“新兴+转轨”的市场,都存在金融产品体系不健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股本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形成了很高的债务股本比例。产品数量和品种都比较少,业务创新的能力比较差此外,交易品种少使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严重受阻,大量有投资需求的个人和机构由于难以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而放弃投资,造成较高的机会成本。

(二)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

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券商作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力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使得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陷入困境。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一直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个人交易比例偏高,交易较为频繁;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偏小;美国机构投资者占90%以上,我国大概只占45%,近年来虽然在政府的引导下有保险公司、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形式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但积极性不高,难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有时对市场的波动反而起到推波助澜。

(三)各层次资本市场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

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筹资需求,而且也能满足对投资风险具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从而达到市场的资本供求平衡,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对应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主板市场主要满足大型企业的上市,中小企业板主要满足众多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创业板主要为具有较好成长性和较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为主的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满足还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股权转让。各市场应该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这样做既有利于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又有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要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并减少企业融资的成本和增加融资的效率,各个层次的筛选机制应该是对接的。然而,目前我国的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及场外市场相互独立,不管是在上市条件、还是在交易规则上都缺乏一种递进型的制度安排。这大大降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

(四)法律、诚信环境有待完善,监管有效性和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2000年才正式出台《证券法》,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建设不仅滞后并且不尽健全,资本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没能得到严格的规范及调节,兼管不力。因此,我国亟须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约束资本市场的管理及运作,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市场风险的目的。同时,与其他市场相比,资本市场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的市场,这种高风险首先表现在其经营对象的特殊性,资本市场是流通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股票、债券等特殊的金融工具,市场的参与者进行的交易都必须以信用为基础,而信用本身就包含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面对高风险的资本市场,我国存在监管不到位,监管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政出多门,证监会与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不顺,监管的职责、职能不清,往往产生利益冲突及相互推诿责任,造成监管力度的不平衡,使得一些领域重复监管,一些领域又无人监管的现象。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议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全方位开放型、机制灵活、功能齐全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体系具体地说,资本市场应当是包含各种债券、股票、基金证券,以及期权等全部证券的市场, 也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模式应当满足我国各类企业的要求。多层次市场结构的建设,应当突破现有主板市场上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单一的市场结构,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资本市场体系。

(一)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

监管部门要树立专业机构投资者发展意识,将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作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在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才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的风气的同时,要处理好股票证券市场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必须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引导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必须摒弃抑制需求的政策理念,慎用税收政策以达到调控市场的目的。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出发,不可以以资本利得税抑制人们的投资行为,而是要以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的结构性金融政策去疏导人们的金融投资需求。这也是改善投资者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定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二)加快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扩大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

加快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的建设,要让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创新型企业都有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的资本市场支持平台,从而提高资本市场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扩大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服务的覆盖面。

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上来看,以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最为典型。这两大证券交易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多层次资本市场以证券交易所的存在为前提,这个市场需要通过有效的调节对金融市场进行整合,如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对市场也业务内容进行调整,让市场能够更好地为大中型企业服务,为大中型企业业务的开展,打造蓝筹股主板市场。从现有的主板市场上看,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没有合理的分工,主板市场的不规范,使得上市的条件和运行的机制存在的差别不大,导致市场资源浪费和市场运行效率低,从整体上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规范主板市场势在必行。因此,对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而言,必须采取措施让两个交易所进行重组和分工,通过规范主板市场,满足多层次市场发展的需求,具体说来,采取深圳主板向上海转移,融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主板市场的作用。

(三)规范场外交易,建立多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

规范场外交易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而言,场外交易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多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首先要分析市场的承受能力,在市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规范场外交易,加快股份市场扩容的速度,拓宽渠道,开展多样化多渠道的场外交易,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在交易方式上也要不拘一格,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交易的方式,建立多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把做市商的制度引进场外交易的市场,提高市场的流动性。第三点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挂牌公司的质量,通常会采用推动代办股份市场上的挂牌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提高公司的质量。最后一点是培育产权交易的主体,提高产权交易的效率,加快产权市场内部建设的步伐,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措施促进市场的发展。

(四)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建设,必须不断完善目前现有法律法规,强化监管的独立性,改变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和模式,逐渐建立各层次资本市场间的有机联系。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在严格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一个高风险、高流动性的市场,资本市场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风险,如果不及时处置和控制,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各监管机构必须加强的协调与配合,根据企业和投资者的不同特点,实行风险分层管理,建立和完善针对各种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快速决策和反应机制,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肖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2011,(04).

[2]吴美丽.创业板分析及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定位研究.[J].中国市场.2013(29).

[3]田任均.资本市场发展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2(25).

[4]孙珊,张陆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J].中国风险投资.2013(1).

第6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融资约束;多元化决策

一、引言

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关注的热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多半是伴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和并购重组的日益频繁而逐渐活跃起来的。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如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还是无效的资源配置(Jensen,1993,1999);二是对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共生(如Williamson,1995和Peyer,2000等)、危害(如Inders和Muller,2003等)或消亡的关系(Guilien,2000等);三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如FauveihHounston和Naranjo,1998)和负面效应等(如Claessens等,1999)。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殊时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今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集团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和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和实际关注的焦点。

第二,针对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的特殊问题,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和探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国内研究型数据库(如CSMAR等)的建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弥补了前期研究样本小、数据跨度时间短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

第四,随着企业集团附属公司数量增加,附属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监督、控制成本也将不断增加,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将为我们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提供另一个新的方向。

二、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与融资约束之间关系的研究

邵军、刘志远(2006)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总部能够从外部市场筹集到比单个成员企业更多的资金,能够在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率的配置,而且随着成员企业数目的增加,融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赵红梅(2007)基于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成员企业投融资的效率分析,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由于在监督、激励和资本的重新配置以及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起到提高集团成员企业的投融资效率,但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并未充分发挥提高集团成员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功能。

卢建新(2007)构造了一个多分布企业内部跨期资本配置模型,把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论”和“无效率论”结合到一起。研究表明,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重新配置并能诱使两个经理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可能高于地域或等于两个单分布企业组合的效率,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结果;其强化不同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并重视管理激励,进而降低配置成本。

魏馨、徐荣(2008)借鉴Hyun-HanShinYoungSPark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选取了290家上市公司,并将其分为两组。168家国资委下属有多家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和122家非国资的仅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其结论与Shin和Park(1999)对韩国财阀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研究结论不同。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异化的原因,是我国H型组织架构的上市公司第二委托-关系较为复杂,即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问题严重。

三、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苏冬蔚(2003)基于对数单位模型(logitmodel),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多元化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未能提供企业集团内各经营单位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研究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笔者间接地分析了母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如果多元化程度与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入/流出呈负相关,即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少,则资本市场可能较为有效;反之,若呈现正相关,则内部资本市场就可能无效。其次,笔者分别通过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和多元化决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程度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尽管研究结果具有间接性,但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如寒张璋(2006)借鉴苏冬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中国沪深股市A股中的电信和计算机板块的66家公司为样本,分析其在2002~2004年的财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适当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可以增加企业价值。

曾亚敏、张俊生(2005)选择中国1998~2000年进行股权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收购前后的会计业绩变动和市场业绩变动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基本上无关,否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假说。

涂罡(2007)以2000~2004年在沪深A股市场发行上市的山东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发生异化,隶属于企业集团的公司更易发生占款;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占款金额与关联企业数呈正相关关系。

饶静、万良勇(2007)以1999~2001年为样本年度,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融资互动的视角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行为如何影响到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行为。研究表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上市公司所处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机会主义特征,这种机会主义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是上市公司偏爱配股融资的重要动机之一。而大股东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引起;另一方面源于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如金融抑制环境、政府干预等。

四、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个案研究

周业安、韩梅(2003)通过对华联超市借壳上市进行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以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特征为内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分析强调,通过适当的内部市场设计来实现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进而放松股权融资约束,造就集团内部投资机会的均等。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券商行为等问题。

万良勇、魏明海(2006)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困境以及实现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条件,指出非相关多元化会加剧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此外,约束缺位及激励扭曲,导致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杨棉之(2006)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作了分析,得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资本配置而存在的内部资本市场却部分被异化为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同时没有发现企业进行明显的跨部门交叉补贴证据。李宁波、邵军(2007)以华立系的内部资本市场为例,研究大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其附属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族企业”所构造的内部资本市场为大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方便。

吴国栋(2007)以三九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困境为案例,重点分析该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活动与治理问题及其内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三九集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出让非相关多元化业务,做强主营核心业务;其次是变革组织结构,减少层级控制;最后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此外,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吕洪雁(2007)结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煤炭行业整合重组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探讨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机制、模式及效率。冀凝煜(2007)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大型企业集团,就建筑行业中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评价

通过对以上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受到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优势和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以往有长足改进,采用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随着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关于大股东如何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输送利益的实证文献在近两年也有所增长,主要归因于:首先,国内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为现有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但是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及与之相关的多元化程度均缺乏直接的衡量标准;其次,是现有的文献个案研究较多,典型的案例研究较多,缺乏对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再加之个案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其结果推广仍有待进一步考究和探讨。

第二,把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较少,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展开研究也较为薄弱。在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不仅存在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提供运作的平台,同时也使公司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如何紧密结合起来,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尤其是探讨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则更少。卢建新(2006)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效应以及不完全信息等问题,得出了提高内部资本市场中信息完整性的建议,其主要是从组织安排方面提高信息的完整性。但是如何发挥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相得益彰的互补特性,仍需深入的探讨。

第四,从内部资本市场角度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文献较少。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文献主要偏向于对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演化轨迹和运作机制进行规范研究,缺少实证研究。在我国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较多,但是多元化企业经营并不尽如人意(如春兰,三株、巨人等)。因此,如何使多元化经营和内部资本市场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断提高公司业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内部资本市场的监督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和成本。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为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实现建立保障机制,使其与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达到有效均衡,仍有待今后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棉之.内部资本市场公司绩效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2]万良勇,魏明海.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困境与功能实现问题——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J].当代财经,2006,(2).

[3]周业安,韩梅.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以华联超市借壳上市为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3,(11).

[4]曾亚敏,张俊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动因研究: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抑或滥用自由现金流[J].世界经济,2005,(2).

[5]卢建新.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比较制度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6]邵军,刘志远.“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吗?——基于鸿仪系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7,(6).

第7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融资的模式也将发生重要变化,直接融资的比例会不断增大,而间接融资的比例会逐渐减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整体的杠杆率,因而对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不同的行业来讲,也是有喜有忧。对新兴产业而言是一道福音,新兴产业企业具有非线性成长特点,过去的标准更多是针对传统产业,过分强调历史业绩连续性、稳定性,使很多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往往因为业绩的一时波动倒在发行审核门槛前。而一旦达到传统上市标准时,企业发展又往往进入成长“中后期”,不再需要大的资本支出,此时进入资本市场不仅容易导致资本错配闲置,投资者也难以分享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阶段的成果。

从企业层面来讲,中国企业融资的形势将得到较大改观,各个体量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于那些高成长、高技术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更具有积极效应。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长期的问题,在现有的金融结构下,中小微很难通过债务融资方式融资,也很难达到资本市场的门槛,处境极为尴尬。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通过股权、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直接融资形式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和创新,这是一条被成熟市场多次证明有效的路径。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投资方和融资需求方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对接,风险和收益有一个市场化的匹配和定价,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中小板到主板,给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

必须认识到,尽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具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企业的CFO(总会计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总的来讲,CFO(总会计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进展。

1.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积极意义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虽然还在路上,但在不远的将来是一定会实现的。所以,企业的CFO(总会计师)对此在思想上要有准备,在计划上要有所预测,在行动上要有所体现。一些准备上市的企业,从现在就要考虑扎实地做好基础会计工作,为未来可能的股权融资做好准备;一些股权结构有问题的企业,也要及早做好捋顺股权结构的工作,以防止在未来的股权融资中处于被动地位;一些杠杆率较高的企业,在长期融资中也要考虑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带来的融资选择和融资成本的改变。

2.从企业现实发展的角度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渐进性

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定是分步、分段实现的。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进程中,一些有利于企业融资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会相继出现。企业的CFO(总会计师)要从现实出发,敏于行动,随时捕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机会为企业融资,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企业杠杆率较高的要把握时机,实时调整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3.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方面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复杂性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很复杂的,其在不同时期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所以,CFO(总会计师)要从自身企业经营的现状出发、冷静对待,既不能坐进观天、视而不见,也不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4.用实际行动促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还要靠广大的企业,CFO(总会计师)要正确认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呼唤。要在严格风险研判的基础之上主动参与各种新金融业态,多渠道为企业融资。此外,要积极利用金融新业态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

本栏目参考文献:

第8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 创新工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所谓生产性金融资源是指那些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资源,是被企业用于生产领域创造财富的金融资源,它主要包括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以及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对于居民手持现金和居民储蓄存款等非生产性金融资源而言,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生产性金融资源可以表示为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与储蓄投资转化率的乘积,因此通过扩大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可以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相比较资本市场而言,银行在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数量持续增长中的作用逐渐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作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赖于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的支持,资本市场正成为财富创造的推进剂。这样一来,必然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生产性金融资源上的运作,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进一步拓展。

2.资本市场分流我国银行大中型优质贷款客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日益降低,资金需求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成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也是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优质大中型企业可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一方面可增强其内在动力,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防止将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这些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而直接融资分流了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给以存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3.资本市场改变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资本市场产品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其收益往往高于储蓄存款,对居民很有吸引力,成为居民新的投资渠道。当股票、债券等大量发行时,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不断转移到资本市场,引起储蓄存款增速减缓甚至绝对量的减少。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银行负债短期化。居民投资资本市场产品时,一般动用的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定期存款,且为便利投资交易,往往还要备用部分活期资金。因此,居民和企业在参与资本市场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期限较长的稳定资金,而流回商业银行的则是期限较短的活期资金,从而影响了银行负债结构,加大了银行资金的不稳定性。

三、资本市场环境下我国银行的驱动发展

1.我国银行应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寻求复合型金融创新工具。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称的金融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和灵魂,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机构。作为一个产业,投资银行在

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对世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购并重组、安排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投资银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目前尚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所以商业银行可通过在内部设立投资银行部等形式,大力拓展非资本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积极进行复合型金融工具创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2)策划企业兼并收购,为企业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实现购并目标服务。(3)设计债券发行方案,为企业债券融资服务。(4)提供融资安排,解决企业购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资金需求。(5)充当企业财务顾问,为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长远发展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6)直接投资,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一起发展。(7)创新金融工具,如运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增加市场品种,活跃资本市场。

2.我国银行应主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形成互补。无论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还是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风险,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在不断积聚风险的同时,自身也需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并要承担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然而银行的风险管理目前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随着各国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金融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与金融体系的稳定的要求。

3.我国应建立银行金融控股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银行为主体,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年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成为金融集团,实现集团综合经营。以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例,我国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对股东的要求中,商业银行位列主要出资人的首位。因此,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是在目前政策环境下实现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的突破口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挥资金优势,扩大客户基础,提高赢利能力,最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也符合国际上一些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惯例。对融资租赁行业来说,商业银行具有较丰富的专业人才、客户资源、营销网络、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势,其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必将更好地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企业设备销售、技术更新乃至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信托公司方面,针对目前信托公司处境比较艰难的状况,抓住监管层支持商业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政策机会,商业银行可以收购信托公司中开展人民币理财、信贷资产转让信托、企业年金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等信托创新业务。

总之,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与银行发展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这种关系,找准切入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促进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而远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瑞璋,李勇.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树林.论资本市场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2008,(2).

[3]曲彤工,姚立中.商业银行应对资本市场变革的对策分析.经济纵横,2008,(3).

[4]佚名.资产重组、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govyi.com/paper/n3/j/200602/45536_2.shtml.

第9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监管;成效;体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中国现行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分业监管。中国金融体系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在资本市场上就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央和地方各管—块,不同品种证券的市场管理者不同。甚至一种证券的—二级市场之间就有不同的管理者。主要表现是:证监会是中央主管机构,地级人民银行在市场监管上颇有影响,财政部、中央银行介入市场管理,地方政府在交易场所的管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

自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就伴随着始终。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危机四起,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异常波动,到现在上市公司频频发生造假事件,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市场运行效率不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将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发展。

1.1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

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可以说是集中型监管体制,在分业集中监管的基础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的统一监管。

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证监会作为对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督检查所归口管理部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机构的审批,这意味着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权限在两个部门被分割开来。

在1992年以后,人民银行不再是证券市场的主管机关,但它仍然负责审批金融机构。这意味着证券机构在审批和经营管理上受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双重领导。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管理债券交易、投资基金。

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以及归口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地方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上海、深圳市政府和证监会一起管理沪、深证券交易所。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流程上都有可能影响其正常操作。

1.2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成效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成效的分析,即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所投入的成本与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结果的分析,可以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监管能否有效纠正市场失灵,充分保证市场效率,关键在于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而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和效率的保障。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特别是监管制度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的同时存在,成为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监管的基本现状,对资本市场效率分析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根据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的范围不同,把市场划分为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强型效率市场。经济学界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成效分析主要按照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一般研究主要是对弱型效率市场、半强型效率市场进行研究。以往对我国资本市场弱型有效市场的实证检验有,俞乔(1994)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股价变动的随机假设进行检验。他利用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自成立到1994年4月底的各自综合股价指数的观察值,通过对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非参量性检验,排除了上海和深圳股价变动是“随机游走”的可能性,得出了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非有效性结论[1]。

半强型有效市场检验的有:杨朝军等(1997)选取上海股市1993—1995年间100家上市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告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检验市场对送配信息的反应。结果表明,上海股市已经能够较快地反映送配信息,说明中国股市一定程度上已能迅速反映某些公开信息,但并不能就此判定上海股市已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而笔者在对2005—2006年度股票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出我国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效率市场的结论。

2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建设不完善,证监会效能不足

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中,除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的人员编制不足和缺少足够权威,导致削弱实际监管效果。很显然,在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而监管职责在证监会和人行之间的分割,又导致某些监管领域落入夹缝之中。而对于市场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针对证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事实上缺少监管。

2.1.1证券监管机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证监会在名义上是主管机关,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只是附属机构,只能起协调作用,监督的权利和效力无法充分发挥。

现阶段市场已形成了以股票、债券为主的企业债券、基金、可转化债券同时发展的直接融资工具体系。而从目前的监管机构分工来看,中国证监会主要监管股票、基金、可转化债券;财政部主管国债的发行、兑付;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企业债券的发行。证券主管部门存在着多头化,易产生整体监管方面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提高整体监管效率和证券各品种之间的协调配套发展。

2.1.2证监会地方办事机构行政能力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本地政府在本地区证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证监会派出机构,与地方政府有很深渊源,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很大。证券市场运行中屡屡发生重大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系统上的漏洞和某些功能上的不足,中国证监会的权限常常受到比其行政上更高一级的地方首长的干预,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制约。

2.1.3证监会权力制约不能有效辐射其全部管辖范围

证监会权威性的不足与监管权力分散性是相联系的,监管权力从横向看分布于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和国资委等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及政策目标亦有冲突之处,居高不下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从纵向看分布中央和地方之间,多家平行机构从不同侧面,各个地方从不同范围(地域)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造成利益的冲突、责任的推卸、监管的盲点和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统一性,造成某些领域事实上的无人监管。

2.2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创新不够,市场管理者不能有效进行理论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对资本市场现行问题的补救上。由于市场发展太快,政府监管部门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没有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中坚作用,证券市场的基本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对资本市场结构、运行问题缺乏理论研究,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凸现的紧急问题,往往采取不顾长远的急救方法,虽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却为今后的监管工作带来了隐患,参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国家的证券监管机构都有一个明确的行动宗旨和一系列行动细则组成的纲领性监管框架,这种框架是其监管部门长期行动的准则。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监管上被动地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就是难免的。

2.3资本市场自律性监管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自律性监管机制功能

我国目前的自律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沪深两地交易所自律组织;二是证券业协会。两个层次在行业自律中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两地交易所存在明显的地方利益,其对市场交易的监管受到所在地政府的干预,因而难以真正贯彻公平、公正的指导原则。其次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一家行业性质的民间协会不能发挥自律作用,这与目前证券市场多头管理格局有关。因此,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监管与自律仍然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2.4资本市场监管法制建设不健全,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强

国家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存在法律盲点,难以准确把握执法尺度。并且退市标准不统一,尺度难把握。对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主体不够明确。由于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如何监督中央驻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省人大及人大财经委难以对驻各证管办实施监督。实际上,《证券法》等于没有明确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以及应该由谁来监管。

3启示及对策

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能、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构建资本市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异常反映并及时进行调控,是可以防范或避免金融危机发生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灵敏的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3.2强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稳定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度。强化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在于健全信息披露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资本市场会计审计制度落实,规范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以此来消除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加强对企业所募集资金使用和投向的监督。

3.3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步骤,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机制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切身关系的一件大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迎接WTO挑战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