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温室效应的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效应的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室效应的防治

第1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刚满而立之年的怀宇很挑剔,找的尽是满腹经纶的老头和老太太,而且功课做得那么好,让老人们~一敞开心扉,把埋在心底的陈年故事,向这个忘年交倾诉。“文不在兹乎!”这些耆宿大都是华人学术文化界的顶尖人物。那些仿佛不经意的交流,记下了那么多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酸甜苦辣,留下了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历程的生动侧影。

揭示现代学术文化制度的灵魂

以大学来说,入学虽然要考试,但是对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破格录取是常事。转学、转系自由,选课也自由,真正的大师就破茧而出了。史学名家许倬云念大学本科,从外语系转到历史系,选课横跨四个系,有五门课只有他一个学生。吴冠中的画,现在动辄价值几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但是,他原来读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电机科,16岁那年参观杭州艺专入了迷,坚决停学再考,一代大师开始上路。

剑桥、牛津,够牛了吧?它们的灵魂就是自由,“剑桥之所以为剑桥,就在各人想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从无一人过问你的事”。这曲自由散漫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徐志摩都唱过了。他们揭示的无非现代大学和现代学术文化制度的核心价值。没有这样的自由散漫,一代代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的杰出人才不可能破土而出。

野史闲话中的真实

鲜活和真实的历史往往要到野史中去寻觅。怀宇仿佛不经意的闲聊,就留下一些弥足珍贵的史实。

期间担任经济部农本局重庆办事处副主任(管辖四川)的周有光先生说:“打仗最怕后方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我们借用美国的办法,通过金融,帮助地主、农民维持农业生产。所以,抗战八年,后方没有粮荒,没有棉花荒,可以说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应当说还是成功的。”

无独有偶,俞大维先生1985年回忆:“抗战之初,我接任兵工署长,督导全国兵工厂,生产枪炮弹药,任期约12年。期间,可堪告慰者,战况再如何不利,尚无人抱怨:‘弹药没有了!’”

两位老人的亲身经历是史的重要一页,是以往研究甚为薄弱的领域。正如怀宇在序言中说的,记忆往往不可靠。周有光先生的回忆就有不准确之处,1942~1943年间河南、广东大旱,有过人吃人的惨剧:“没有粮荒”云云,显然不符合实际。但是,就周先生熟悉的四川而言,却是真实的记录。作为抗战重要的基地,有这样的成就,可谓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明亮的镜子

当人们沾沾自喜之际,照照镜子大有好处。这几年香港的大学开始和北大、清华抢尖子生了,欧美、澳洲等地的中学也到中国来向中学生招手了。没有竞争的压力就没有质量的提高,也缺少改革的动力。怀宇问金耀基先生:“留学对中国学生来讲,是不是很重要?”“我觉得很重要,尤其是当我们自己的大学制度还不是非常强的时候。”

第2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 050mL/hm2,对水600~750kg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1)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2)倒春寒造成。一般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一股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3)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造成。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大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才肥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5)搞好叶面喷肥。如小麦发生晚霜冻害后,要立即追肥、浇水、喷洒植物生物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可使小麦直接吸收利用,增强叶面活性,延长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缓解冻害程度。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1)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2)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3)病害。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4)暴风雨。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5)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一般选用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特别是一些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深蒂固,才能有效防倒。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225万根/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以90~105kg/hm2,基本苗150~180万根/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而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孕育着倒伏的危机。

(4)防治纹枯病。小麦如果在苗期出现纹枯病,从3月中旬开始,凡病株率达30%的田块,应及时用药防治,选用的药剂主要有1%井冈霉素水剂7 500mL/hm2,或20%的粉锈宁乳油750mL/hm2,喷洒部位主要有小麦茎基部;也可用50%多菌灵750g/hm2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剂加水525~600kg喷洒,具有同样防治效果。

第3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文学活动;人文素质;影响

        经过几年的文学社活动的实践,笔者深深认识到在中学生中开展文学社活动不仅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促进,也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好途径。2003~2005年,笔者指导本校文学社参加了王世龙老师主持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的研究,确立了子课题“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在探讨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这一成果已经在本校推广。关于文学社活动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这里不再作过多的论述,只想探讨一下校园文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一、文学社的活动方式

        1.明确文学社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社要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办下去,首先必须争取领导的重视。只有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文学社的建设才可能在政策、资金、人员上得到保障——这是文学社发展的坚强后盾。只有学校领导大力支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文学社工作给予大力帮助,甚至克服学校资金紧张的困难,拨出经费大力扶持文学社工作,同时经常参与并指导文学社开展活动,才能把文学社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笔者认为学校要真正明确文学社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由学校教务处(或科研处)和语文组对文学社的活动给予直接指导,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调动文学社成员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与新课程结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中给文学社一席之地,使学生在文学社活动中得到锻炼和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

        2.完善组织,健全制度

        中学生文学社团要开展合理有效的活动,就需要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完善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学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组织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文学社就难免会成为一盘散沙,一伙毫无凝聚力、自由散漫的乌合之众。本校文学社有两大社团——艺宫文学社和先锋小记者协会。前者创办于1932年,可谓历史悠久,影响很大;后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两大社团领导机构每两年换届,换届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组织网络及其领导机构,由语文教研组长和年级语文备课组长任指导教师,艺宫文学社设社长、副社长、编辑部、组织部等部门,先锋小记者协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采访部、编辑部、组织部等部门,社团成员要认真学习和发扬社团的优良传统,明确社团的规章制度,从而使文学社成为一个志同道合、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学生团体。

        3.办好文学社社刊、社报

        文学社社刊、社报,对外是自身的形象大使,是名片;对内是联系社员及其他学生的纽带,是增强文学社凝聚力的强力粘合剂,是广大学生尤其是文学社员的精神家园,是其灵魂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是培植文学奇葩的沃土,是培育文学新秀的摇篮,是学生文学活动的主要平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刊、社报就是文学社的生命。社刊、社报能否按时出版,其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文学社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学社能否办好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纵观全国各个文学社的兴衰,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凡兴旺发达的文学社,都有定期出版而且质量高的社刊、社报;凡社刊、社报办得好的文学社,其文学活动往往都开展得红红火火。本校的艺宫文学社和先锋小记者协会分别以《艺宫》和《先锋》为社报,每学期定期出版,从不间断,对学校的影响是很大的。

        4.适时适量地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文学社的生命在于活动。文学社的兴旺发达在于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一个文学社,一年到头如果没有几项活动,那些躁动不安的灵魂就会弃之而去;即使有几项活动,但并没有经过精心设计而缺乏吸引力,同样也会逐渐使文学社员感到枯燥乏味,收获微小而作鸟兽散。这是因为学生加入文学社的目的,就是要跟其他社员一起开展文学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其愿望一旦不能满足,那他们呆在文学社还有何意义呢?这样一来,文学社还能存在下去吗?所以,要办好文学社就必须适时适量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扎实有效、受学生欢迎的文学活动。其中影响大、效果好的大型活动,每年应不少于三、四次。

        (1)走出校园,拓宽视野

        文学社有组织或自发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社区活动,拓宽了视野。组织指导社员参加各种文化艺术表演比赛,推动学生形成良好个性,通过参加各种笔会、大型赛事,不断切磋学习加强对外交流也是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以写作为契机,经常性地参加国内各种征文比赛,使学生作文个性得以张扬。

        由文学社员组成的“啄木鸟”小组,协助学校广播站、宣传栏、网站等开展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政策、法规、动态、信息、节目的组织报道和宣传,组织开展“啄木鸟”在行动活动,经常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宣传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帮助人们规范汉字的使用,纠正社区中用语用字不规范现象,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又对社区开展文化建设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校的《艺宫》和《先锋》每年定期出版,校内影响很好,与本市其他学校文学社互有交流。

        (2)采风自然,感悟人生

        组织社员外出采风是文学社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让学生在风景优美的大自然里领略奇峰异石的奇妙乐趣,感悟人生,吸山水之灵气,萃万物之精华。采风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开阔做人胸襟,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健康个性,培养探索精神。

        在各具情趣的自然风光中,学生们驰骋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这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心灵,使文学语言美与景色美、蓬勃向上的精神美所产生的美的氛围、美的情绪相融合,融美情于美景,让写作成为人的一种身心俱悦的自然享受。

        当然,组织社员外出采风受到安全因素的约束,需要上级和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3)走近大师,感受崇高

        大师乃博大之师也。经常和大师交流,博采众家之长,灵魂不断接受洗礼,思想才能不断更新,心灵才能不断壮大。文学社经常在全校举办诗文名篇朗诵大赛。朗诵也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与名人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增强语言悟性、提升语感和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拉近名人名文与年轻一代的心灵距离,为校园增添浓厚的人文气氛和书香氛围。文学社通过朗诵活动体验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借助优秀作品配乐诵读陶冶学生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使学生进入完美的感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4)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本校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周每班定期开展一次。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等工作。作为指导教师首先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其次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坚持引导学生读名著,用名著的乳汁浇灌民族文化的未来。开出书目的同时也要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新课程标准认为最好的知识便是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将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针对不同的文章,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给学生泛读、略读、细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

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做好摘录,对摘录的重要语段,注明出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我们强调读写结合,加强课外练笔,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就提高了。

        此外,本校文学社还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活动。比如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节、体育节,举办文学讲座、座谈、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探讨会等等。同时,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辟了文学社专题栏目,本校校园网就有艺宫文学社和先锋小记协的专栏,给文学社提供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媒体,让社员的作品有发表的地方。

        二、校园文学活动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之外,组建中学生文学社团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指导中学生文学社团实践活动的创新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特别重视语文学习的个性体验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文学社必须实实在在地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收获。这意味着课程内容具有生成性,它可以在社团活动实践中形成、调整和完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有关文学社创新活动课程的设想。通过活动课程的开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自我建构学科新知识的能力。

        在新课标颁布和实施的契机下,开展中学生文学社团实践活动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社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任用。

        校园文学社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更为学生课余生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对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起着积极作用。文学社融入校园文化氛围,将创造出一片灿烂的天地。

        2.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创造力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使学校教学在空间上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识上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中,在能力上把学生困在死记硬背上,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靠小打小闹的改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文学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有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校园文学社注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多开展一些文学创作和研讨的活动,请有一定文学造诣的作家上辅导课,请热心文学的语文教师对精美文章及时评点,组织文学爱好者采风和座谈,定期组织作文大赛,积极向上一级报刊推介优秀作品,配合学校教改开辟讨论专栏,经求师生及社会人士对建社和出刊的意见。这些活动,会推动我们在写作理念上不断迁移,在创作实践上不断创新。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必须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因而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了综合性训练。他们要想办法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在校园、在县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更使学生们受到成功的鼓舞,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他们的创造力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与身心素质。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阅读革命故事、经典古诗、现代散文等书籍,并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健康的审美意识、明确的阅读取向,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用先辈的革命事迹来激励自己,增强坚定的信念,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心灵得到升华。

        4.发展个性特长,促进教学相长

        文学社活动有利于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单纯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正确的教育思想,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把眼睛盯在少数几个“尖子”上,因而忽略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忽视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现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社活动则正是这样一种“促进自我的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它的民主性、集体性、开放性、显效性促使教师端正教育思想,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改革教法,做到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后进生、中等生得到优化,优等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这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本校文学社以《艺宫》、《先锋》刊物为前沿阵地,几年来,已有30多篇文章在各种报刊,如《中学生》、《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北海日报》、《南珠》、《故事大王》等发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部门举行的作文比赛,获奖的文章难以统计,其中,组织学生参加2008年广西教育厅和广西环保局联合举办的“广西中小学生作文竞赛”,本校有5名学生获奖,其中,本人指导的学生詹菁获一等奖(全区共17人),本人获优秀指导奖。指导学生参加2008年第六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本校有158人参赛,获二等奖7人,三等奖23人,优秀奖15人;教师获二等奖7人,三等奖8人;笔者所教班有1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本校获优秀组织奖。指导学生参加2009年第七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本校有320人参赛,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48人,优秀奖32人;教师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19人;笔者所教班有31人参赛,其中,洪振华同学获一等奖,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7人,优秀奖3人;本校获优秀组织奖。此外,文学社与各年级密切配合,组织每学期的作文竞赛和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朗诵比赛、外出参观访问等活动,不定期举行文学讲座,充当校园文化的先锋与鼓者,为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本校艺宫文学社还荣获“全国优秀文学社五十佳”称号。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1-5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4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机房 维护与管理 解决办法 具体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推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校园内的计算机等相关设备都在不断追通过加资金投入等方式,使学校的机房配置环境得到提高,一些计算机相关及周边设备,如投影教室、中心机房等在这类院校的正常教学中正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校计算机房的使用率增高,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计算机系统运行不够稳定,系统瘫痪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机房的主要管理者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做一些程式化的工作,如安装系统和应用程序等。所以针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房管理状况差强人意,本文把实际工作中总结和归纳的一些体会和方法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目前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计算机这种电子设备本身的属性特征,更新和发展速度的迅猛程度,已然使计算机技术成为目前最为普及的技术之一,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甚至令人目不暇接。这也使得职业技术院校的信息化的设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多数计算机设备在投入使用的三四年内就面临落伍淘汰的处境,而不断加快的计算机发展速度又要求机房设备继续更新。如何做到空间及资金的效能最优化,以及如何解决处理被更新换代的旧计算机称为每个计算机机房管理者面临的巨大问题。

第二,计算机机房管理者的人员问题。由于高校人员编制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资紧缺现象,使得高校计算机机房专项管理员数量十分有限,而不断增加的计算机机房数量使日常管理和维护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计算机任课教师还要同时兼任机房的维护与管理的任务,在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职业院校中,师范类科班毕业的计算机教师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导致教学与管理各方面技术不够完善。激发每名职工发挥本人最大的能量和优势是一个现实问题。

第三,一体化教学改革尚未完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广,各地各单位都开始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加大了速度,但师资力量的补充速度还未能跟上,尤其是计算机等基础类课程的师范类科班教师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少,有一些教师是计算机专业,入职后又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本质上与师范类的教师相比,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和教学策略上依然有差距。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职业技术类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水准、更高标准的要求,只考虑如何有效的促进教学,教给学生怎样使用电脑,已然不够,而且也会很大程度上限制计算机教师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只有不断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紧跟新的技术,研究新的方法,减少对设备的原始性维护,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精力准备。其次,随着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撒,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在校生一方面生理年龄跨度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大部分为90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消费观念超前,不懂得关心他人,不善于处理与周围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缺乏责任心,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甚至孤僻的性格特征。由于首次离开父母和家独立学习和生活,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差。由于教学主体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自觉性差,好奇心也容易被激发,破坏性也强,动不动就会注册表被修改,系统遭恶意删除甚至崩溃,非法下载安装程序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机房的运行和使用,给机房管理工作人员,也就是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很多麻烦,有时候一节课需要用大部分时间来整修上节课出现故障的机器。

二、解决办法及具体措施

首先,制定合理的机房管理制度。由学生轮流在多媒体投影上查看整体运行情况,一旦发现违规操作,立即制止,增强日常教学的巡视功能。

第二,在进行一体化实例示范时,可以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担任示范主体,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示范演示的方法让参与者与观看者互相O督、互相促进,使教学达到更有效的效果。

第三,通过多媒体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过程的实施,本身就转变了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还能够使教师从主体教学的角色中跳转出来,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更彻底的交互式教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第5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形成原因与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温室效应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北极冰川正在迅速的消融,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国土被淹没的威胁。温室效应还引起了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环境现象,虽然没有直接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其具有潜在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除此之外,酸雨、臭氧层空洞以及雾霾等环境现象也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会对植被造成破坏,使绿色植物死亡。臭氧层空洞减弱了对太阳紫外线的阻挡,人类接受到强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严重者会导致皮肤癌。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空气中有害的粉尘颗粒以及PM2.5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伤害。这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全民的重视,共同投入到大气污染方式的环保大军当中[1]。

2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2.1工业污染物排放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都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产,尤其是化工领域,容易产生污染物。工业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了空气的污染,工业燃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长期以来工业企业都主抓生产,以盈利作为发展目标,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对于污染物都是直接进行排放,缺乏一定的环保措施。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气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2]。

2.2能源的燃烧

冬季取暖要燃烧煤,煤炭的集中性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的燃煤质量存在缺陷,燃烧时除了会产生二氧化碳之外,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以及硫化物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另外,机动车的燃油会产生尾气,尾气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尾气加强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任意进行污染物排放的行为进行严惩。加强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环境,这些都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办法。但是为了使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就要从防控大气污染的化学技术入手,来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

3.1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主要针对于能源的燃烧。烟气脱硫根据脱硫剂的区别主要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三种。干法脱硫主要应用活性炭、活性氧化锰作为脱硫剂,利用催化氧化、催化还原的方式来进行脱硫;湿法脱硫则是应用双碱法、氨法等方法将当中的硫化物气体除去;半干法兼用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的技术特点,将湿态的脱硫剂在干态环境下进行脱硫,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烟气脱硫办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3.2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

由于机动车尾气所产生的污染是当前对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对于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办法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效净化办法是对尾气当中NOx、CO以及HC进行催化氧化消除。机动车尾气当中HC以及CO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燃油组分的影响。燃油燃烧,形成的烟气仍然有未完全燃烧的组分,这是导致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尾气排放系统当中安装高效催化转化器,并向尾气当中输送O2。在催化剂作用下,对HC以及CO气体进行氧化,生成水和CO2,该办法能够有效消除尾气当中有害的气体[4]。当前,在防治大气污染化工技术开始着力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实现在脱硫的同时,并能够对氮氧化合物进行消除。

4结语

第6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cod;冷却温度;放置时间

[abstract]: a group of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water quality and fast digesti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hj/t 399-2007) test, in the sample was cooled to 60 ℃, 50 ℃, 40 ℃, 35 ℃ and 25 ℃ and the sample is cooled to room temperature after placing 1 to test 6 an hour later, analysis of sample cooling temperature and storage time 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and trends.

[keyword]: fast digesti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cod; cooling temperature; storage time

中图分类号:g35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化学需氧量是监控水源水有机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采用重铬酸盐容量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技术成熟,结果可靠,但其耗时长,操作复杂,消耗试剂多,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且不适应大批量样品的分析要求。2007年12月7日,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t 399-2007)并与2008年3月1日实施,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具有检验速度快、操作简单、节省试剂、有毒废液少等显著优点。但密闭消化比色法的精确度、可靠性较重铬酸盐容量法低,在某些关键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现将该方法冷却温度和放置时间环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该方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

2.仪器、试剂

2.1仪器:德国wtw - photolab s6 多功能水质测定仪(光电比色计) ,wtw -cr3200加热消解器,加热管(比色管¢16mm) 。

2.2试剂:

2.2.1标准样品溶液:采用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的水质化学需氧量标准样品。取原标准样品10.00ml,用蒸馏水稀释至250ml,摇匀。(标准溶液真值为:60.0 ±4.3mg/ l) 。

2.2.2测试试剂:本方法使用的测试试剂根据《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t 399-2007)中比色管分光光度法低量程(15~150)所规定试剂配制,主要试剂有:

2.2.2.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1/6k2cr2o7)=0.120mol/l。

将重铬酸钾(优级纯)在120℃±2℃下干燥至恒重后,称取5.8337g置于烧杯中,加入600ml睡,搅拌下慢慢加入10ml硫酸(ρ(h2so4)=1.84g/ml),溶解冷却后,转移此溶液于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2.2.2.2硫酸银-硫酸溶液:ρ(ag2so4)=10g/l。

将5.0g硫酸银加入到500ml硫酸中,静置1~2d,搅拌,使其溶解。

2.2.2.3硫酸汞溶液:ρ(hgso4)=0.24g/ml。

将48.0g硫酸汞分次加入200ml(1+9)硫酸溶液中,搅拌溶解。

3.实验步骤

按照《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t 399-2007)中规定的低量程(15~150)准确加入各种试剂混合均匀,在六只加热管中加入蒸馏水做空白试验,另六只加热管中加入标准样品溶液,加盖拧紧、摇匀,放入加热消解器中,在165±2℃加热消解15分钟,取出冷却,60℃左右再次摇匀,继续冷却至室温,通过wtw - photolab s6多功能水质测定仪(光电比色计)在445nm波长处比色测定,将吸光度值代入公式:ρ(cod)=0.0035×(ab-as-0.004)

式中:ρ(cod)—水样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值;ab—空白试验测定的吸光度值;as—试样测定的吸光度值。

4.结果与讨论

4.1消解后冷却的温度对测定的影响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t 399-2007)中规定:在实验过程中,用加热器加热比色管到165℃,计时加热15分钟。取出比色管并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冷却,60℃左右时手执管盖颠倒摇动比色管几次,继续冷却至室温,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化验员会不等样品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急于分析,这将导致样品测定结果出现偏离。笔者将样品分别冷却至60℃、50℃、40℃、35℃和25℃时进行分析,

吸光度值和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样品测定结果随冷却温度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试验结果明确显示在溶液未冷却到室温时的测定结果明显偏高,且随着冷却温度的降低逐步减小。主要原因一是温度不同测试溶液本身颜色会产生变化影响吸光度值,二是由于热溶液使比色管内壁产生雾气,因为是比色测定,雾气使溶液透光率下降,造成测定结果偏高。

表1不同的冷却温度对应的测定结果(室温:25 ±2℃)

图1:样品测定结果随冷却温度变化趋势图

4.2溶液放置的时间对测定的影响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t 399-2007)中对待测溶液放置冷却至室温后多长时间内测定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各化验员的放置时间也比较随意,甚至有过夜后比色的情况。为探索测溶液放置冷却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笔者在既定的实验条件下,将同一组溶液在冷却到室温后,继续放置不同时间段进行比色测定,测定的结果如表2所示,测定结果随放置时间变化趋势图如图2所示。

表2放置的时间对测定结果影响的比较

图2:测定结果随放置时间变化趋势图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溶液冷却到室温后两小时左右, 测试结果、相对偏差和相对误差能达到相对稳定。超过两小时后cod的浓度开始有明显的缓慢地下降过程,相对偏差和相对误差也随之升高,因此待测溶液不宜放置时间过长,溶液冷却到室温后应及时测定,最好不超过2个小时,否则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综上所述:采用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中, 待测溶液冷却温度对测定有影响,一定要冷却至室温后再比色,温度过高,测定结果偏高。另外,溶液冷却到室温后应及时测定,若消解后放置过夜或放置时间过长都会影响测定结果,放置时间超出两小时,测定结果会明显偏低。

参考文献:

[1] hj/t 399-2007.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

第7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1、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自然学科,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物质,改造自然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它同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特别是物理、生物、医学医药卫生、环境地理,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一些药物的禁用(如,含PPA的感冒药)、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皮革胶囊事件等无不充分说明这一点。

2、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化学的方法,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很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当讲到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可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环境污染的实例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例如,讲到“空气”时,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初步了解空气污染;学习“二氧化碳”时,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消除措施……这样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课堂教育可把环保作为自觉行动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就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CO、SO2、H2S等气体实验时,应强调气密性检查、药品用量(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尾气处理的装置等。每次实验完成后,应将废液集中处理,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中学化学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在教学中涉及环保问题的知识时,应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设计改进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在讲“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石油”等内容时,就应适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SO2、NO2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之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环保知识

1、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学生了解到由于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设计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如,结合“限塑令”讨论:为什么要禁止使用塑料袋?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在使用?当你看到你的家人还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时进行劝解了吗?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低碳生活。针对这些话题,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反思,想想自己和家人低碳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3、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投身生态环保实践的自觉性,维护和提升生态环境教育的信度。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实地考察,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现场对比,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环保护知识问答。例如,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有哪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结合有关时事生态信息,升华环保意识。比如,日本福岛核污染事件及我国出现的“碘盐荒”,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机理及危害,填补知识空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不盲从。

三、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第8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关键字]遥感技术 环境监测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65-1

1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的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当中的应用多种多样,但重点都应用在对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城市温室效应的监控当中。

1.1 大气污染遥感监测

大气污染遥感监测就是向所监测大气区域发射紫外线或者微波,这些辐射在照射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及大气不同成分时,会产生不同的辐射和吸收光谱,再通过传感器将这些光谱监测出来,经过对这些光谱的分析,就容易得出大气的状态、结构以及变化走势。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具体地检测出大气中的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微量气体以及大部分有害气体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大气当中存在的污染的范围、种类以及扩散方向,对于提出防治办法提供重要依据。

1.2 水污染遥感监测

水污染的遥感检测原理和大气污染的遥感检测原理相类似,水体当中的清洁水和污染水对于辐射的反射光谱不同,对于清洁水而言,它的反射率相对较低,反应在光谱上则表现出较短的频段,这种频段在遥感影像上的表达就趋于冷色调;相反,污染水的反射率较高,在遥感影像上的表达就趋于暖色调。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就能得出具体水污染的分布范围,合理利用这些分析结果就可以制定出水污染的治理方案。

1.3 温室效应遥感监测

随着人类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工业生产产生的温室效应问题逐步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温室效应更加明显,我们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对于这种效应的遥感监测,最多采用的检测方法就是对温度的热岛监测。对于城市地表温度进行热红外遥感监测,得出遥感影像,温度越高的区域,在遥感影像上的表达就越趋于暖色或者亮色。根据遥感监测的分析结果就能直观地看出治理城市热岛效应的重点趋于在什么地方。

2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的发展也日趋成熟。遥感技术最早出现的时候,是根据雷达来接收遥感光谱信号的,它的监测范围较小,敏感度较低,而且精度也不是很理想。很难用其来完成对于大片面积的高精度的环境质量监测。后来,科学家采用气球和飞机等航空手段来进行监测,这样监测的范围更大,但是由于距离太大,监测经常会受到干扰,所以现在只应用到了部分特殊监测工作当中。最后,通过航天技术,用卫星来进行监测,并且改良了遥感呈像技术,使得遥感环境检测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随着HJ-1A/ B环境卫星于2008年9月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环境监测遥感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对于提高中国的环保能力,推动地面空间的一体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2009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属的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正式成立,初步建立了基于环境卫星的环境应用系统,掌握了利用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的操作,从而掌握了通过卫星的监测来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卫星遥感数据,已成为环保部的一项重要的空间对地面间环境综合监测系统的基础空间数据。此外,环境遥感技术一直是中国先进的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遥感技术已经在环保部在对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当中得到应用,并且在内陆水环境和赤潮监测、秸秆焚烧、区域空气污染监测、沙尘暴监测等项目上有巨大的成功,为获取环境监测和支持环境管理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卫星遥感技术已被列入环境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环境监测、执法、环境应急、生态保护、核安全监测等。通过研究、实践和应用,环境遥感系统主要由HJ-1A/ B卫星代替来自其他卫星的空间数据和航空数据提供数据源。同时,应用操作系统对水环境、环境空气和生态环境已经设置了环境卫星数据分配,结合了卫星遥感随和空中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应用系统,从而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对广泛的区域采取快速和动态监测功能。每天都有大量的监测报告通过卫星回馈到环保部,为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监测设备的技术水平日趋成熟。我们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现有的影像获取技术了。在对于影像的高精度和高解析度要求的前提下,高光谱温感技术所产生的高分辨率光谱影像已经是遥感技术在环境检测中发展的大趋势。日后的遥感检测技术要走高精度、全天候化、高穿透力的道路,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广的应用。而对于环境监测的要求,也要从城市范围、省级范围、全国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通过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监测来研究治理全球环境,扩大思路,将是日后环境监测发展的主题。另外由于人们对每一类监测数据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了解他的特点,可以将这些数据类型化,变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样,就可以开发出一套算法来对所有的监测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判断,所以对于监测数据的智能化机械分析的开发,也将被提入日程。现阶段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检测技术、地理信息模型系统、专家系统进行整合,完成环境遥感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综合化。

4 结束语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二十多个环境监测卫星在服役,在不就得将来,这个数字会更多。我们对于环境信息的获取,已经越来越容易,信息的质量,也是越来越直观。我们获取这些信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好地球这个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环境,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至于以后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责任,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禄,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9篇:温室效应的防治范文

【关键词】 碳金融 农业经济发展 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农业减产、土地荒漠化加速、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各国政府及环保组织开始召开各种谈判商讨温室效应治理方法,遏制碳排放对农业和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作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各国商讨的代表结果之一,该议定书中明确提出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和相应价值,这就直接催生出了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碳金融”市场。到2006年碳金融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广义的碳金融指的是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切有关的金融与经济活动,通过金融市场互相交易原则使买卖双方获益,将环保义务化成经济活动。碳金融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变为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源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尽管前者更为特殊且范围更小。本身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污染不仅源于城市化发展,也源于自身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摒弃有破坏性质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好温室效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排的低碳农业。具体可以借鉴全球气候危机处理的有关办法,引进碳金融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同时利用金融手段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碳金融”这个全新的概念,迄今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分析各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碳金融包含碳排放有关的服务及市场体系、财政、监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狭义地说,碳金融指的是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利益主体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多源于其较强的负外部性,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开始介入,但由于政府固有的缺陷(事后处罚、信息不对称等)又可能造成政府失灵,这样环境治理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碳金融汇集了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等多方力量,是回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完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金融手段具有高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各利益主体具备刺激性而非强制性、兼具微观防治与宏观调控功效等独特作用,其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碳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温室气体一定价值,并在金融市场上促进碳信用的交易,将生产的负外部性转为正外部性,推动了传统高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有利转变。

三、运用SWOT分析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重大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农业仍然处于低效低产高投入高排放的高碳行列,农业生产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污染与工业向农村的逐步转移更加剧了恶化的进程。因而,发展农业碳金融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更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寻求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将运用SWOT方法对农业参与碳金融问题进行态势分析。

1、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的优势

首先,作为排碳大户,我国农业的碳源非常丰富。据有关报告称,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是农业,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农业固碳等技术全面发挥其农业70%的减排潜力。在不考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加工生产的条件下,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农业的排碳量约占17%,可见,我国农业的固碳及减碳潜力巨大。通过开展农业碳金融能够为我国争取更多碳减排量,或向需要额外购买碳排量的机构或国家出售碳信用,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获取收益的机会。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东道主国家,农业碳减排市场较广,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成CDM项目的资源。秸杆发电、生物质能、畜便甲烷收集利用等是目前已在我国得到开发的项目,且初见成效,未来更多的CDM项目将得到开发。作为农业大国,农业CDM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意味着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次,农业固碳在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上作用巨大。工业碳排放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这时通过其他途径部分转化工业碳排量就十分必要。低碳农业可以实现在大量降低碳排量的同时发挥其固碳功效,如农田土壤固碳。我国可抓住碳金融这一机遇,使农业的固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我国开展农业碳金融项目将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较低。相比资源和空间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农村资源更丰富,在农村设立碳减排项目会更加可行。农村土地租赁成本低,土地广阔,使碳减排项目建设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在碳减排量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项目成本的减少会对其在碳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