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秸秆处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秸秆处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秸秆处理方法

第1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乳铁蛋白;乳糖杆菌;早产儿;低出生体重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060

败血症指早产儿、VLBM常见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进入新生儿血液后开始生长、繁殖、衍生毒素并导致全身性炎性反应的病理过程, 往往不易察觉, 且进展迅速。BLF为哺乳动物乳糖蛋白, 和先天宿主防御免疫蛋白有关, 但有关其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的功能尚未得到临床证实。经过动物模型研究显示, LGG可提高BLF活力, 但尚无研究就其应用于新生儿的效果进行研究[1]。本次研究对BLF联合LGG预防VLBM并发败血症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05例VLBW为研究对象, 选取时间为2010年10月1日~2014年5月31日, 住院时间质量>72 h, 胎龄26 ~33周, 平均胎龄(30.03±2.16)周, 体质量均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BLF组给予BLF 100 mg, q.d.;BLF+LGG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LGG 6×109 CFU/d;对照组接受安慰剂(5%葡萄糖溶液2 ml)治疗。LGG剂量采取公布data.17。BLF的用量根据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14 d内平均摄取的母乳的转人乳铁蛋白(HLF)摄入量(30~150 mg/d)。使用预计为2年或更长的时间稳定的单一BLF治疗。观察从出生到生后30 d(出生体质量

1. 3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败血症发生率, 同时检测治疗后三组PCT及CRP水平, PCT 抽取静脉血以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CRP以i-CHROMA免疫比浊法进行, 相关操作按照试剂书进行。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三组败血症发生率比较 BLF组败血症发生率5.71%、BLF+LGG组为2.8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86% (χ2=4.201、χ2=5.233, P

表1 三组败血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败血症

BLF组 35 2(5.71)a

BLF+LGG组 35 1(2.86)a

对照组 35 8(22.86)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2. 2 三组CRP、PCT水平检测结果 对照组CRP、PCT水平显著高于BLF组、BLF+LGG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感染是早产儿常见死亡原因, 迟发型败血症即为感染类型疾病之一, 对21%的极低出生体重患儿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临床较多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2]。同时消化道是病原体定值、系统性易位的高发地位, 长期维护难度较大。乳铁蛋白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主要乳清蛋白, 对先天免疫宿主防御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采取BLF联合LGG以降低VLBW迟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其中BLF对真菌、细菌、病毒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主要机制为直接作用于细胞膜, 调节免疫功能, 和抗感染药物有协同作用[3]。BLF对微生物抑制的敏感性在微生物不同成长阶段可发生改变, 因此BLF对真菌定值并无明显影响, 而促使真菌进展为感染[4]。革兰阳性病原体经CVC在皮肤出血处进入人体, 革兰阴性病原体、念珠菌经肠道进入患者体内[5]。HLF、BLF具有较高同源性, 考虑两者联合应用于败血病防治可能存在重叠效果, 但治疗组婴儿迟发性败血症发作率降低基本相似, 所以单独母乳无法和补充BLF产生的作用一致, 表示需另外的乳铁蛋白, 特别对于晚发型败血症[6]。

LGG和BLF互相作用可促进不成熟肠道的防御能力。小鼠研究中发现, BLF、LGG并无明显协同预防败血症的作用, 尽管因治疗组中迟发型败血症发生率较低, 未进行BLF、BLF+LGG互相比较, 考虑可能是LGG与BLF在人类作用机制基本相同, 进而排除累积效应, 因此BLF可促进早产儿肠道成熟, 覆盖LGG, 因此可降低细菌易位相关败血症[7]。

本次研究尚未对LGG单独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 主要因为缺少证据证明LGG对VLBW婴儿迟发型败血症有效, 且众多国际研究中心的念珠菌胃肠道定植差异报告中得到报道。且另有研究指出, LGG达到较高比例时, 可通过附着在BLF中发挥治疗效果[8]。本次研究中BLF组、BLF+LGG组CRP、PCT水平接近正常值, 但联合治疗组明显偏低, 表示在CRP、PCT改善方面联合干预更有优势。

尽管本次研究确定两者联合防治的可行性, 但仍存在局限性, 表现在不良事件和两组的比较方面有所欠缺, BLF剂量基于1000 g婴儿在出生后1周内由母乳中获取的HLF均量, 剂量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9, 10]。另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尽管满足BLF、HLF的同源性特征, 但BLF作为乳蛋白未见过敏、不耐受等情况, 对远期发生率未作出评估。另外炎症是并发症出现的高危因素, BLF可缓解炎症, 因此有必要长期用药, 但必须建立在不良事件可控的前提下, 同时BLF+LGG组败血症发生率稍低于单一BLF治疗和安慰剂治疗, 但差异不明显, 考虑样本量有限对研究结果产生干扰。CRP和PCT未见单一预防和联合预防的明显差异, 但是BLF+LGG两项水平均低于另外两组。

综上所述, 单独补充BLF或结合LGG, 可减少VLBW婴儿迟发型败血症的的首次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张小兰, 朱小瑜, 梅家平, 等.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控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 26(1):27-30.

[2] 吕媛, 任静, 缪珀, 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3, 28(2):76-79.

[3] 李秋平, 黄俊谨, 陈佳, 等. 8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救治及转归.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3, 16(1):20-24.

[4] 闭宏娟, 韦秋芬. 17例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 15(4):311-312.

[5] 王恋, 李娟, 毛健, 等.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因素分析.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13(6):601-605.

[6] 黄小艺, 刘志伟.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早发型血流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1):2329-2332.

[7] 王爱珍, 张振宇. 6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2):15-18.

[8] 刘颖. 1例五胞胎败血症防治及原因分析.广东医学, 2012, 33(24):3688.

[9] 庄严, 高喜容, 刘新晖, 等.超低出生体重儿165例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14, 52(10):736-740.

第2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晚稻;秸秆腐熟剂;经济性状分析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田概况

试验田位于苏桥镇苏桥村石门村小长岭岗垌刘发忠农户责任田,面积950m2,试验田土壤为潴育潮沙泥田,耕层厚度20cm,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

1.2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尿素(含N46%,柳州化学工业集团生产);氯化钾(含K2O60%,加拿大生产);45%(15―15―15)复合肥(江苏常州中东化肥厂生产),秸秆腐熟剂;供试水稻品种为常规优质谷马坝银粘。

1.3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三个处理:

处理1:秸秆不还田;

处理2:秸秆全量还田;

处理3: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

早稻秸秆全量按平均每亩1200公斤鲜重折算,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0.2亩。试验时处理3亩施2公斤秸秆腐熟剂、亩提前配施尿素5公斤、处理2提前施尿素5公斤撒入还田水稻秸秆上,然后翻耕腐熟,处理1施肥时把尿素与其它两个处理提前用量补平达一致。

试验不设重复,各处理小区面积为134平方米,处理间筑田埂相隔,并用塑料薄膜包裹,以防漏水、渗水。

试验于7月1日播种,8月8日移栽,采用抛秧移栽,种植密度为2.22万蔸/ 亩,施肥数量及施肥方法为:基肥亩施45%的复合肥20公斤,尿素5公斤,分蘖初期亩施尿素5公斤,幼穗分化初期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10公斤。其它各项管理措施相同,按常规方法进行,试验于11月5日收获,每小区单打单收,单独计产,同时各区取样10蔸进行考种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物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测产验收结果表,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秸秆全量还田比秸秆不还田亩有有效穗数分别多2.7万穗和0.7万穗。

2.2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测产验收结果表可以看出,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产量为260公斤/亩,比秸秆全量还田增产20.7公斤/亩,增幅8.7%,比秸秆不还田增产23.5公斤/亩,增幅9.9%。

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测产验收结果表

2.3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测产验收结果表可以看出,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产量为260公斤/亩,比秸秆全量还田增产20.7公斤/亩,增幅8.7%,比秸秆不还田增产23.5公斤/亩,增幅9.9%。

第3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沼气;研究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S8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24

1 研究进展

1.1 对原料进行预处理

通过预处理秸秆可以提高秸秆的实际产气率以及利用率,人们通常会从改善质地与调节营养等2方面研究秸秆的预处理。调节营养一般是对碳氮比进行调整。常见的调节营养的方法分别是:与部分碳氮比不高的原料进行混合实现发酵的目的;适当的加入化学元素[1]。如以zhang为代表的研究人士在秸秆中加入2%的氨水,并在110℃下通过2h的处理,产气率高达0.47L/g,比处理的秸秆产气率高17.6%。改善质地大致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与物理处理等。物理处理即应用热处理或机械处理改变秸秆的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

1.2 反应器接种

秸秆与粪便等发酵原料进行比较,其自身附着较少的微生物,只通过自身驯化很难达到发酵目的。所以,想要应用秸秆来制沼气,必须提前准备河泥、牛粪、城市污水等接种物。Letinga等人研究了各种接种物的具体产烷活性,其研究结果显示,最好的接种物为城市污水,它在30℃下要比牛粪产烷活性高10倍左右。

1.3 对发酵条件进行控制

投加原材料的数量、温度以及水动力等一直为沼气研究的重点,在秸秆沼气发酵研究中也是如此[2]。通过搅拌使水动力加快循环,进而使微生物可以与底质充分接触,这是提高产气率的一很好方法。可是,在秸秆制沼气中,反应器中有着较大的原料浓度,想应用搅拌来加快水动力会受到极大的阻力影响,且有较大的能耗,因此,人们通常不会应用此方法。Lars Mattias等人应用循环回流的方式对秸秆进行了处理,产气率明显有所增加,产气量能够达到1.35m3/(m3・d)。Zhang等人又将稻草作为发酵原料进行沼气生产,分别以50g/L、75g/L和100g/L的数量投入稻草,结果发现在增加原材料的投入量过程中,产气量也会随着增加。

2 对未来的展望

2.1 对原材料预处理的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秸秆的成分以及质地会影响到产气率。秸秆由果胶、半纤维素、蜡质和纤维素等组成,质地非常轻,很难进行分解,并且秸秆中还没有充足的氮、磷等成分,使微生物难以利用其进行发酵。应用物理法、生物法以及化学法来处理秸秆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人研究的内容,并且现阶段已经获得相应效果。可是其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等待解决:增加了处理费用;化学处理会造成二次污染;生物处理一直都在试验的初级阶段。所以,未来必须要找到一个科学的秸秆处理方法,以提高产气率。

2.2 对反应器接种的展望

在应用秸秆制沼气的过程中,应该由接种物引发反应,现在众多研究中也一直都应用传统接种物来引发秸秆发酵反应。可是下述几方面原因导致传统接种物的引发效率低,且代价还非常高。传统接种物有着不同的来源,含有的微生物数量以及类型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还很难与秸秆原料特点相适应,所以,不同接种物会对发酵的启动和运行造成极大影响[3];因为传统接种物没有较高的效率,在引起反应时需要众多接种物,这不但加大了进料强度,还增加了成本;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获取接种物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困难,阻碍反应器的开启。所以,研发一些高效的接种物能够提高秸秆的产气率,这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研究。

2.3 对发酵条件控制的展望

发酵原料的浓度与水动力的控制要比温度控制容易很多。通常高温情况下,微生物会加快代谢速度,反应器的效率也非常高。可是,在实际操作中,不但要考虑效率,还要考虑操作管理与经济性等。尤其是从产能与节能这2个观点分析,沼气的发酵需要根据净产能量进行设计。所以,从理论上讲最适合发酵的温度与工程最佳温度不相同。对于工程最适温度应该通过综合比较之后才可以确定。同时,沼气发酵还会受到温度变化所影响,如果发酵温度突然改变3℃,那么发酵过程就会发生改变。所以,控制发酵温度以及促使反应式保持恒温,是未来秸秆制沼气的重点研究方向。

3 结 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2种压力,这就需要农村利用秸秆发酵制沼气为获取能源,进而在环境与能源这2方面获得成效。我国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应的进展,但是还有不足之处,需要众多研究人士可以对其加强完善与改进,进而使秸秆产气率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伟,张利群,何龙娟等.基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21-923,973.

第4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我国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只是由于从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产量低,秸秆数量少,秸秆除少量用于垫圈、喂养牲畜以及部分用于堆沤肥外,大部分都作燃料烧掉。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秸秆数量增多,加之省柴节煤技术的推广,烧煤和使用液化气的普及,使农村中具有大量富余秸秆。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涌现出多种利用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方式,大致概括为秸秆还田、饲料化加工、工业生产原料、厌氧发酵产沼气等几种处理方式。

1 农作物秸秆的主要成分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50%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主要以植物细胞壁为主,是由大量的有机物(80%~90%)和少量的矿物质及水构成的,其有机物主要成分为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还有少量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几种常见秸秆的营养成分。

2 秸秆的处理方法

2.1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最传统的处理方法之一,具有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的作用,可分为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还田等多种方式。直接还田是指将秸秆整株或经切碎、粉碎等简单处理后直接翻盖还田或覆盖还田,辅以一定的氮肥,加速腐化,以用作下茬作物的肥料,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特点;缺点是腐熟慢,发酵过程中有可能损害作物根部。过腹还田是秸秆经饲喂后变为粪肥还田,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秸秆还田,但其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大缓解了“人蓄争粮”的矛盾,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减少污染、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优势。堆沤还田是秸秆与粪肥腐熟沤制,腐熟后的物质作农家肥使用还田,又分为加水自然沤制和加发酵菌促熟;缺点是占用的空间大,并且处理时间较长。

2.2 饲料化加工

秸秆的总含能量大致和玉米、淀粉的总能量相当,但由于其有机物中主要成分为粗纤维素,所以其质地粗硬、适口性差、不易消化、食入量低,再加上农作物收货后在田间暴晒、雨淋及贮存不当的影响,品质有很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其营养价值比较低。所以用秸秆直接喂畜,不能满足家畜的营养要求,而对秸秆的饲料加工调制能够提高其营养价值,改善其适口性。饲料加工处理概括起来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方法,而具体又分为秸秆碱化、氨化、青贮、微贮、EM菌液处理及热喷技术等。

(1)碱化处理通常是指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过氧化氢等碱性物质进行处理提高消化率。

(2)氨化处理是指在秸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氨水、无氨水、尿素或异尿素等溶液进行处理提高消化率及营养水平,是迄今为止最经济、最简单而实用的秸秆饲料化化学处理方法。

(3)青贮饲料是将新鲜的秸秆填入密闭的青贮窖或青贮塔内,经过微生物(主要以乳酸菌为主)发酵作用,达到长期保持其营养特性的简单、可靠、经济的方法,其具有保持青绿、消化性强、适口性好、可以长期保存、单位容积贮量大及受气候影响小等特点。

(4)微贮技术是指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放入一定的容器中(水泥池、土窖、缸、塑料袋等)中或地面进行发酵,经过一定发酵过程,使农作物秸秆变成带酸、香、酒味,家畜喜食的粗饲料,其是利用微生物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并转化为菌体蛋白质;其关键是筛选出适当的菌种,并控制发酵过程,使大量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降解为易发酵糖类,糖类又经有机酸分解,使容器中pH值降到4.5~5.0,抑制丁酸菌、腐败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5)EM菌液处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微贮技术,关键是菌种的差异,组成EM菌液的有效微生物群是由光合菌、乳酸菌、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酵母菌、放线菌、固氮菌等5个科、10个属的80多种有效微生物组合而成,其较传统的微贮技术有更适口、更能促进畜禽生长、去除畜禽舍恶臭、增加动物免疫力和抵抗力等优势。

(6)热喷技术是指将物料(秸秆、饼粕和鸡粪等)装入饲料热喷机内,向机内通入热饱和蒸汽,经过一定时间后使物料受高压热力的处理,然后对物料突然降压,迫使物料从机内喷爆出大气中,从而改变其结构和某些化学成分,并经消毒、除臭,使物料变为更有价值的饲料的一个压力和热力加工过程。

2.3 秸秆热解和厌氧发酵

秸秆热解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较新的秸秆利用技术,即将秸秆在特定反应器中隔绝空气或进入少量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分解或再加工,分别得到可燃混合气体、生物油、固体炭的过程。可根据需要的最终产品区分为秸秆热解气化、生物质热解油及制炭技术,实际上三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只是控制不同热解条件下产生谁为主副产品的问题区分。产生的气体热值与城市煤气相当,既可以直接作为锅炉燃料供热,又可以经过除尘、除焦、冷却等净化处理后,为燃气用户集中供气,或者驱动燃气轮发电机或燃气内燃发电机发电;而生物油则通过催化精制改良等手段直接用于柴油机等机器作为能源,或者制成脱硫脱硝剂;产生的炭可以作为固体燃料,或者作为脱水剂、缓释剂、吸附剂等。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今能源紧张的局面,但需要较多的设备、较为复杂的工艺、较高的管理水平,具有设备损耗大、反应条件苛刻、能耗较高等缺点。热解一般需要先对秸秆进行压块成型处理成为成型燃料,压块成型燃料是指将生物质原料经过粉碎、调质等处理,在通过辊模挤压、活塞冲压、螺旋挤压等高压方式下,压缩成颗粒状或棒状且质地坚硬的成型物,具有比重大(一般为800~ 1400 kg/m3)、便于贮存和方便运输、容易着火、燃烧性能好、热效率高(是直接燃烧的5倍以上)等优点;生物质原料可以是秸秆,也可以是混合污泥、城乡垃圾,甚至造纸黑液等高深度有机废液,充分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达到“以废治污”、“以污治污”的效果,可充分结合工农业治污。压块成型燃料既可以直接作为家庭炉灶和中小锅炉等的燃料,也可以进一步经过热解加工成秸秆燃气、生物油及生物炭等产品,提高其增值效果。

厌氧发酵产沼气是一种既环保又能源的处理方式,是废物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稳定转化为沼肥,同时伴有甲烷和CO2等气体产生,实现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的处理工艺过程,实际上这种技术在我国农村很早就使用,只不过在农村沼气池中以畜禽粪便为主,秸秆投入量很少,不能满足处理大量秸秆的要求。其按发酵原料种类有纯秸秆发酵和与粪便混合发酵2种方式,而按发酵浓度可分为湿发酵和干发酵(总固体含量在20%以上)2种方式。与秸秆热解相比,厌氧发酵反应条件温和、可在常温下发酵(最高发酵温度不会超过55℃)、能源投入较低、更适合实际运用和操作;并且能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沼渣,施用沼渣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另外,通过厌氧发酵可杀死秸秆中的病源虫卵,避免秸秆直接还田造成的农作物病虫害问题;不会产生任何有害副产品(如热解气化产生焦油等),可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是一条既环保又经济的秸秆处理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进行秸秆的厌氧发酵产沼气并且保持较高的产气,必须对秸秆进行合理的预处理、发酵内部环境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和工艺的选择等。

2.4 工业生产原料及其他秸秆加工

秸秆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已广泛应用于造纸行业和编制行业。还有利用秸秆生产纸质地膜,密度板、食用菌、木糖、醋、乙醇、淀粉等,可以说秸秆的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处理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或者需要对原料进行较苛刻的选择或预处理,并且已利用的数量还只是总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第5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秸秆还田;氮;后肥前移;水稻;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261-03

Effects of th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dvance on Rice under

Straw Returning Condition

CONG Ri-huan1,ZHANG Zhi1,LIU Qiu-xia1,DAI Zhi-gang2,ZENG Yan-qin3,LI Xiao-kun1,REN Tao1,LU Jian-wei1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Arable Land Conservatio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Ministry of Agriculture,Wuhan 430070,China; 2.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China;3.Environment Inspection Station of Zhijiang City,Zhijiang 443200,Hubei,China)

Abstract: Nitrogen(N) fertilizer operational experiment with straw returning in three main rice planting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was conducted to find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time and ratio on rice yield and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itrogen application(PFPN) under straw returning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ce yield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traw returning; nitrogen; reducing topdressing proportion to basal; rice; yiel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319);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CFB203);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2BQ059)

施用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2]。在水稻的氮肥运筹上,过去存在前期施用比例过高而导致氮肥用量过大和利用率低的问题,近年来水稻生产中的氮肥后移措施推广很快,其基本做法是按50%基肥、20%分蘖肥和30%穗肥进行运筹,这一技术具有明显的减少氮肥用量和增产的效果[2-4]。随着我国秸秆还田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5],在实际生产中如果按照氮肥后移进行氮肥运筹,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常出现水稻前期缺氮现象。有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秸秆投入后土壤微生物在腐解秸秆过程中与作物争氮所导致[6],所以提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基肥每公顷需增施30 kg左右氮肥这一应对策略。有研究发现,在水稻生长后期土壤中的微生物将逐步释放氮素,这部分氮素可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7],这导致在氮肥后移和秸秆还田前期增氮的情况下秸秆还田的水稻田常出现水稻贪青晚熟的现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利用前期多施用的氮素从而减少后期氮肥的投入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因此,本研究在氮肥施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不同时期的施肥量,研究氮素后肥前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2013年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的红安、应城、监利3个县布置秸秆还田水稻氮养分后肥前移田间效果试验。试验田基础土壤养分状况如表1所示。

供试水稻品种为当地主要推广品种,分别为金优38(红安)、广两优476(应城)、丰乐王稻(监利)。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氮肥3次施用(基肥∶蘖肥∶穗肥为6∶3∶2)、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基肥∶蘖肥∶穗肥为6∶3∶2)、氮肥2次施用(基肥∶蘖肥为8∶3)、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基肥∶蘖肥为8∶3)、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基肥∶蘖肥∶穗肥为8∶3∶2)。所有处理中磷、钾肥一次性施用,施用量分别为60 kg P2O5/hm2、60 kg K2O/hm2。高量氮肥处理氮肥用量为195 kg/hm2,其他4个处理氮肥用量为165 kg/hm2。肥料品种分别为尿素(含N 47%)、过磷酸钙(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60%)。秸秆还田后翻压施用,灌水7~10 cm泡田。其中红安县还田秸秆为小麦秸秆6 000 kg/hm2,应城县和监利县还田秸秆均为油菜秸秆和荚壳混合物,都为3 000 kg/hm2。

各试验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小区20 m2。试验小区间用宽30 cm、高30 cm的土埂隔开,上覆盖薄膜,防止串水串肥。同时整个试验区用土埂围起,与保护行隔离,有独立的灌排水沟,防止保护区肥水串进试验各小区。其他生产管理措施均采用当地常规方法。

1.3测试项目及方法

供试农田的土壤基础理化性状采用常规测试方法进行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全氮采用浓H2SO4消化-半微量凯氏法测定;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标准酸滴定;速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1.0 mol/L NH4Ac浸提-火焰光度法;pH则按照水土比2.5∶1,pH计测定。

稻谷产量以各小区实际收获产量计产。

氮肥偏生产力(PFPN,kg/kg)的计算公式为:

PFPN=■

其中Y为水稻产量(kg/hm2),FN为氮肥施用量(kg/hm2)。

1.4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处理,采用SPSS17.0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则采用LSD法在P

2结果与分析

2.1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调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结果(表2)可知,各试验点3次施氮处理水稻产量均明显高于2次施氮处理,增产233~1 065 kg/hm2,增产幅度最高可达到12.4%。3次施氮处理与3次施氮+秸秆处理相比,各试验点水稻产量均无明显差异,表明3次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增产贡献不明显。与2次施氮处理相比,各试验点2次施氮+秸秆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2次施氮+秸秆处理水稻产量水平与3次施氮、3次施氮+秸秆处理均无显著差异,3个试验县产量均值分别为8 540、8 196、8 238 kg/hm2。同时,高量3次施氮+秸秆处理与2次施氮+秸秆处理水稻产量仍没有明显差别,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基肥每公顷增施30 kg纯氮对产量影响不大。红安县各处理水稻产量最低,其中2次施氮处理水稻产量最低(6 631 kg/hm2),其余4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

2.2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调控对水稻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3次施氮(高量)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低,红安县、应城县、监利县分别为35.4、46.5、50.9 kg/kg。而等化学氮肥用量投入的处理中,3个试验县的两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红安县、应城县、监利县分别为41.6、52.9、60.8 kg/kg。研究结果(图1)表明氮素后肥前移能够明显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3小结与讨论

有关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肥用量及利用效率报道较多,实际生产中一般采用增施30 kg/hm2左右氮的措施来防止秸秆腐解初期微生物与水稻苗争氮,但未考虑后期微生物提供氮素养分这一因素。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在不增加水稻全生育期氮肥投入的情况下,将作为穗肥的氮素提前用于基肥,可以维持较高稻谷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说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是减少氮肥用量和提高稻谷产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庆逵,朱兆良,于天仁.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 915-924.

[3] 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等. 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9):1095-1103.

[4] 毕于运.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5] 叶全宝,张洪程,魏海燕,等.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研究[J].作物学报,2005,31(11):1422-1428.

第6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熟剂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36-02

为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解决我地秸秆综合利用,验证不同秸秆腐熟剂的应用效果,2012年麦收后选择两种秸秆腐熟剂在稻作上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其对小麦秸秆的腐熟作用及对水稻产量影响,为大面积推广秸秆腐熟剂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参试腐熟剂种类:“九业”秸秆腐熟剂(由湖南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和“金葵子”腐秆剂(由佛山金葵子植物营养有限公司生产)2种。

2.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在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梅垛村9组,土壤类型为高沙土,前茬为小麦。本试验采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350kg/亩,秸秆经切碎翻耕还田深度7cm。试验设4个处理(见表1),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筑埂且塑料薄膜包裹,单灌单排,相互独立。

水稻品种为扬粳4227,采用肥床旱育、人工移栽的栽培方式,田间插秧规格为26.6×13.3cm,水稻亩施纯氮18 kg,P2O5 为3 kg,K2O为3.5kg,磷钾肥均为一次性基施,氮肥施肥运筹方式为基肥蘖肥倒四叶倒三叶=48122812,其他田间管理均按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

3.调查内容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试验前后采集供试田块0~20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各小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理化指标。定期测定秸秆腐熟情况(利用失重率法测定秸秆腐熟度),观察测定秸秆颜色(分黄、微黄、褐黄、黑黄)、气味(分霉味、氨味、酒味、腐烂味)、软化程度(分硬、微软、软、腐烂)。调查对水稻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

二、结果与分析

1.秸秆腐熟剂的催腐效果

小麦秸秆施用腐熟菌剂后,腐烂程度均比对照提高。对照秸秆在水稻栽后20才开始慢慢变色,而施用腐熟菌剂的处理栽后10天秸秆颜色就发生转变,对照的秸秆软化速度也比其他两个处理滞后。两种腐熟菌剂秸秆还田方式下,处理3(“九业”秸秆腐熟剂)的秸秆腐烂速度比处理4(“金葵子”腐秆剂)明显快(见表2)。

小麦秸秆施用腐熟剂后,利用失重率法测定腐熟度,结果表明施用腐熟剂处理(处理3、4)的秸秆失重率与不施腐熟剂处理(处理2)在同一时间相比,经统计分析达到显著性差异,不同腐熟剂处理在同一时间段内,秸秆失重率之差未达到5%,表明两种腐熟剂产品之间的腐熟效果不存在差异(见表3)。

2.施用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试验前后,秸秆还田区土壤养分变化较不还田区差异明显;处理3和处理4之间差异不明显,但较处理2在土壤养分性状的改变有明显区别。处理2试验后较处理1容重降低了8.3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64%,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0.89%,碱解氮含量增加了5.10%,有效磷含量增加了5.32%,速效钾含量增加了1.04%(见表4)。

3.施用腐熟剂对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试验中各处理的基本苗差异性不大。随着水稻的生长,处理1的分蘖速度较处理2、3、4慢,衰退速度最快;处理4分蘖速度较处理2、3快,且衰退速度较2、3慢,处理3有效穗最多,成穗率最好,处理2、3、4分别较处理1高峰苗增1.5%、4.3%和3.1%,有效穗数增4.2%、10.2%和9.8%。

4.施用腐熟剂对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6可知,处理2、3、4分别较处理1实际产量增3.35%、7.47%和5.75%,处理3、4较处理2实际产量增3.98%和2.32%,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的处理增产粮食20.3~45.2公斤/亩,亩增效益56.8~126.6元,增施腐熟剂的处理较秸秆还田不加腐熟剂的处理增产粮食24.9和14.5公斤/亩,亩增效益69.7和40.6元。在增施腐熟剂的处理中,处理3的产量较处理4增1.6%,增产粮食10.4公斤。处理1较其他处理千粒重最高为26.5克,但有效穗和实粒数不及其他处理。结果表明,配施腐熟菌剂的处理比对照产量高,说明在小麦秸秆上施用上述两种腐熟菌剂,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九业”秸秆腐熟剂增产效果明显。

第7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秸秆气 催化合成 高热值 天燃气

秸秆气是指将玉米芯、棉柴、玉米秸、麦秸等干秸秆粉碎后作为原料,经过气化设备(气化炉)热解、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可燃气体,经净化、除尘、冷却、储存加压,再通过输配系统送往用户,用作燃料或生产动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一般以自然村为单元,供气规模从数十户至数百户不等。供气半径在1km以内。秸秆燃气已成为继天然气、管道煤气、液化气、沼气后,又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农村新能源。秸秆气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增加农村能源供给,改变农村炊事结构,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轻环境污染,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采用不同的气化工艺、不同的原料、得到的秸秆气成份略有不同,典型秸秆气组成如下表1:

表1 秸秆气组成

因为秸秆气中的杂质是多样的、复杂的,所以也不可能使用单一的方法来净化秸秆。通常是几种净化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净化秸秆气的主要目的是除去灰分、炭颗粒、水分、焦油及冷却,所采用的技术也是针对这些方面。目前应用最多的、技术较成熟的秸秆气气化工艺是以空气为气化剂对秸秆进行气化。这种秸秆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含氮气与二氧化碳的比例较高,因此热值也就偏低。

因此,普通的秸秆气经过简单的处理(除尘、除焦、脱硫)后就直接使用,包括百姓家里饮食煮饭、直接燃烧发电、供热取暧、化学品合成等。如果把秸秆气做为燃气直接燃烧,不但热值低、用气量大、而且其组分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氢气等有毒、易燃易爆危险气体,无论是储存还是使用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此,四川亚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多年从事催化剂、吸附剂、生物质沼气浓缩天然气研究[1]及工业应用的基础上,开发了以镍系催化剂两段催化合成法,采用常规变压吸附方法,将秸秆气的热值由普通秸秆气的2000kcal/nm3提高到8000kcal/nm3以上。使出口气体达到城市燃气标准,可将该利用秸秆气为原料催化合成、净化分离处理后的合成气并入到城市管网作为天燃气使用,从生产工艺路线上根本解决秸秆气热值低的问题和通过高效催化合成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催化剂 催化剂是以γ-al2o3和少量tio2作为载体、以nio与la2o3为助催化剂,其质量成分为:al2o3 65~75%,tio2 4~8%,nio 15~25%,la2o3 1.0~5%,cr2o3 1~5%采用如下方法制得:

①载体的制备:将al2o3和tio2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在1300℃条件下煅烧4~5小时,然后滚压成圆球;

②活性组分负载:将活性组分镍,助剂镧与铬以离子态的形式存在于硝酸溶液中,加热至60~70℃,然后将①过程的载体放入到溶液中浸渍0.5~1.5小时,使活性组分与助剂负载于载体之上,得初产品;

③催化剂的烧制:将②制得的初产品在110~130℃条件下干燥4-5小时,然后在600℃-650条件下煅烧4-5小时即得。

1.2 秸秆气制备合成天然气条件 实验在400nm3/h的工业规模中进行,流程简要说明见图1。

由储气柜送过来的秸秆气经过压缩机加压后,通过预热器加热到一定温度进入催化合成器,催化合成器内装有实验催化剂,经过催化剂作用后,秸秆气中的氢气与一氧化碳转化合成为甲烷气体,温度进一步升高后输出催化合成器,经过冷凝器将气体冷凝到常温后进入气液分离器,将秸秆气中原有的水分以及催化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在气液分离器中分离除去,气体部分进入到吸附净化器,吸附净化器的作用是分离除去转化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及少量一氧化碳气体与原秸秆气中带有的少量氮气,最后得到甲烷浓度在97%以上的合成天然气。

1.3 试验数据记录

表2 压缩机前秸秆气参数

表3 催化合成器前的秸秆气参数

表4 催化合成后的秸秆气参数

表5 吸附净化后秸秆气参数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整个催化合成过程温度的影响 首先,在触媒的作用下,发生了以下反应过程:

co+3h2ch4+h2o(汽)h0298=+206.14kj/mol(1)

co2+4h2ch4+2h2o(汽) h0298=+163.08kj/mol(2)

co+h2oco2+h2h0298=+41.05kj/mol (3)

ch4=c+2h2h0298=-75kj/mol(4)

由反应式可以看出:(1)和(3)反应是需要的反应,(2)和(4)为副反应,通过催化合成反应前、后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原料气中的氢气基本上都参与了反应,通过前后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整个反应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1)过程。

2.2 整个秸秆气处理过程的时间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秸秆气处理包括从原料秸秆气进入压缩机升压、再到预热器加热、催化合成器转化、冷凝器降温、分液分离和吸附净化等过程,不包括秸秆的气化过程,如果是加上秸秆的气化时间与气化后气体的预处理(降温、除尘、除焦等),总共需要数分钟左右的时间。

2.3 影响产品质量与收率的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吸附净化过程,该过程主要是利用变压吸附手段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气和氮气等杂质气体,其原理是利用不同吸附剂对于两个物质在不同压力下吸附能力的不相同来进行分离,针对杂质成份的多少与类别会选择多种不同的吸附剂进行装填,以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节约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

影响产品收率的因素较多,因最终需要的产品是甲烷,所以其主要影响收率的因素分为以下三点:①是秸秆气化过程中的甲烷含量,不同的气化工艺、不用的原料其成分都有所差别,甲烷浓度一般小于20%,如果在秸秆气化过程中甲烷浓度能尽量提高的话,在后续整个处理过程中损失的甲烷就越少,相对收率增加。②是在催化合成过程中,催化剂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甲烷选择率高、转化率高、耐高温的催化剂,可有效利用氢气、一氧化碳催化合成甲烷,提高甲烷收率。③选择分离系统较高的吸附剂有增加产品收率。

2.4 与传统工艺的比较 目前,在秸秆气利用技术领域还没有人将秸秆气合成天然气使用,通常是将气化炉出来的秸秆气简单处理后直接使用,如燃烧、发电、供热、合成等。就秸秆的甲烷化技术也没有人采用本工艺路线,利用催化剂合成的方式来提高秸秆气中甲烷含量。传统工艺有如下几种:一将秸秆在气化炉中直接气化后得到主要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与氢气的混合气体,一氧化碳与氢气的热值大概在3000kcal/nm3左右,加上甲烷其混合气体的热值在2000 kcal/nm3左右;二是将秸秆经过酸化处理后制成甲烷反应堆,其原理是利用甲烷厌氧菌在厌气条件下生产甲烷气体。

本工艺是将气化炉中气化后的混合气体作进一步处理,最后得到甲烷浓度大于97%的合成天燃气,选择将气化后的混合气来处理主要原因是气化时间短,气化后的混合气中有合成甲烷所需的一氧化碳与氢气。利用甲烷菌厌氧生产甲烷气体虽然一次性产出的甲烷浓度高(40%~60%),但是对于秸秆的预处理过程较复杂,厌氧过程时间长,后续还要增加污水的相应处理,设备多,投资较大。

3 结论

通过项目中试运行过程中。得到如下结论:

3.1 彻底解决了传统的秸秆气热值低的问题,传统秸秆气热值在1000~2000kcl/nm3左右,采用本技术后可将秸秆气的热值提高到8000kcal左右;

3.2 传统的秸秆生产甲烷多采用生物甲烷菌利用厌氧发酵产生甲烷,对甲烷菌种控制要求严格,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反应时间过长从原料处理到产出甲烷气体需要数十个小时,采用本技术在短短数分钟内即可产出甲烷气体;

3.3 本工艺可处理秸秆气集中供应站的低热值秸秆气,本质是将整个技术装置做成撬装移动形式,到较分散的集中供气站处理秸秆气,处理后的产品气(合成天燃气)就近储存,或直接并入城市管网使用;

3.4 本工艺彻底改变了传统利用生物生产甲烷的方法,利用催化剂在转化器内催化合成甲烷气体,不但反应时间短,而且利用反应放出的热能还可以副产大量蒸汽;

3.5 本工艺针对较大规模的有固定来源秸秆气处理装置,有效利用副产的蒸汽建立热电联产,合理有交利用资源;

3.6 经过本技术处理后的产品气可替代民用天然气并入城市管网,可以输送到化工厂进行甲烷下一步精加工,也可加压液化替代lng等;

3.7 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布置紧凑合理。

参考文献:

[1]钟娅玲,陈天洪等,一种提取沼气中的甲烷气体的方法,cn101817715a.

第8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1.提高农作物秸秆粗饲料饲用价值的方法

1.1切段 饲喂切段的秸秆,家畜可降低因咀嚼而消耗的能量,防止挑食,减少浪费,与其他饲料配合使用,可增加采食量。秸秆切段长度一般为:牛3~4厘米,羊1.5~2.5厘米。

1.2粉碎制成颗粒料 将秸秆、秕壳等几种粗料粉碎,配合适当精料、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再用颗粒压缩机压制成颗粒,提高粗饲料利用率和家畜采食量。粉碎细度为0.7厘米左右效果较好。颗粒饲料体积小,易运输和保存。

1.3碱化 碱化可使秸秆成分中的纤维素结构软化,木质素、硅酸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提高秸秆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碱化操作方法是:1%生石灰或3%熟石灰溶液200~250公斤,拌在100公斤切段的秸秆中,浸泡24~36小时,捞出经清水洗后饲用。经碱化处理后的秸秆中蛋白质和维生素受到破坏,所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处理粗纤维含量多、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低的干麦秸、玉米秸、稻秸等,豆科作物秸秆中含蛋白质、胡萝卜素较多,则不宜碱化。饲喂碱化秸秆饲料时,应搭配少量的精饲料和本文由收集整理食盐。

1.4氨化 氨化处理秸秆饲料的消化率提高10%~20%,家畜采食量提高20%以上。氨化操作方法:选择高燥、不易被人畜侵踏的地方挖一土池,经济条件好的地方也可选用砖池,池容积视贮料多少自定,池内壁铺衬无毒塑料薄膜,然后将切段的秸秆按要求放入池内。以尿素为氨源,按100公斤秸秆加尿素3~5公斤的比例,将尿素溶于30~50公斤水中,均匀地喷洒在切段的秸秆上,每装一层压实,渐次装满后用塑料膜覆盖池顶,与池壁形成密闭整体,上面覆盖表土固定,在温度15℃~30℃时,一般需7~28天便可取用,温度越高需要时间越短。取用时,打开封口,经12~24小时失去氨味后,方可喂牛。秸秆氨化一般在春、秋季节进行,适用于育肥牛生产。

1.5青贮 青贮饲料具有气味芳香、柔嫩、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奶牛及其他家畜的良好饲料。在处理方法上要注意原料的适宜收割期,全株玉米在乳熟后期或蜡熟前期收割,豆科作物在现蕾期至开花初期,禾本科牧草在孕穗至抽穗期,甘薯藤霜前或收薯前1~2天收割。豆科作物不宜单独青贮,单独青贮容易腐烂,需与禾本科作物混合青贮。青贮需要的设备是窖,窖的大小视贮料量确定,一般每立方米可贮青贮料600公斤左右,秸秆青贮时将原料切段3~4厘米,通过晾晒或喷洒水使原料含水量控制在65%~70%,装窖时边装边压实,装满后上面覆盖无毒塑料膜立即封窖,保证厌氧环境,再覆盖30厘米厚湿土踩实,一般经30~40天后便可开窖取用。

1.6微贮 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秸秆发酵活杆菌,在密闭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过程,使秸秆变成质地柔软、消化率高、具有酸香味,牛、羊等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秸秆发酵活杆菌处理温度为10℃~40℃,无论青秸秆或是干秸秆都能发酵,因此,北方地区春、夏、秋季都可制作微贮饲料,微贮饲料的制作工艺与青贮方法相同。

2.促进秸秆养畜发展的建议

2.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宣传秸秆养畜既能节约资源,又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提高公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使禁烧秸秆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2.2加强指导,做好技术保障 秋收不仅是各种农作物的收获季节,

也是草食家畜养殖户储备一年饲草的关键时期,养殖户要抓住有利时机,备好、备足、备优各种农副产品。畜牧部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科技下乡、专家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饲养场(户)进行技术培训,按照规范、高效、实用的要求,指导群众开展农作物秸秆收贮、加工调制、取用与饲喂,以保存粗饲料更多的营养成分,满足牲畜的营养要求。

第9篇:秸秆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量碳;花生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15-1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8207003)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动力是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等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研究,像微生物种群结构、微生物在分子水平下生物学技术研究和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等等[1];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生物量在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翻耕、施肥、薄膜覆盖、灌溉以及秸秆还田[2]影响下是不一样的。本研究以土壤微生物量碳与花生产量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在间作条件下,花生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它们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章古台试验站。供试土壤为典型的风沙土,土壤有机质为7.5 g・kg,全氮、全磷、全钾,依次是0.6、0.3、25.5 g・kg,碱解N、速效磷(P)、速效钾(K)含量依次是59.96、1.98、69.34mg・kg。土壤含水量为6.47%,容重为1.54 g・cm,pH为5.88。

1.2 试验设计

大扁杏与花生间作的立体复合模式区,即大扁杏12m与16行花生间作。2008年为传统种植花生,秋季收获花生后,按不同量将玉米秸秆进行覆盖,次年春季进行旋耕还田,共设置4个水平,以花生田(处理Ⅳ)为对照,分别以不同的秸秆覆盖还田量2250kg(处理I); 4500kg(处理Ⅱ); 6750kg(处理Ⅲ)安排试验。果树品种是“超仁”,120m行长,行距12m。花生距离仁用杏2m种植,小区面积为960,不另设重复。5月中旬播种花生。花生行距为50cm、株距为12cm,密度为33.33万株,以花生品种阜花10号为供试品种。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3.1 土样采集 土壤微生物量碳以土壤深度0~20cm的土壤给为材料,于7月25日采样,使用 S型多点取样法进行采样,风干研磨后,过1mm筛,用来测定。

1.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测产前收获10株进行考种,测定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饱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等农艺性状;0~40cm土壤水分含量于播种前和收获后采用烘干法进行测定;采用氯仿熏蒸直接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2]。

1.3.3 分析计算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Excel数据处理系统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影响下的表现

土壤养分的储存库和植物生长养分的重要来源是土壤微生物量,同时农业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很大,因此土壤微生物量是干扰土壤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影响下的表现如下,处理Ⅲ在秸秆还田处理下花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依次是处理Ⅱ、处理I和处理Ⅳ(CK),同时处理Ⅳ(CK)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处理Ⅱ和处理Ⅲ二者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处理Ⅱ和处理Ⅲ的土壤微生物量多,对土壤有机质发酵和分解的能力相对也比较强。

2.2 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影响下的表现

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影响下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明显的差异。花生荚果产量在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影响下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处理Ⅱ表现最高,说明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影响对处理Ⅱ影响最大,同时处理I和处理Ⅳ之间差异不显著;单株生产力、百果重、饱果数、出仁率、总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在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影响下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处理I、处理Ⅳ相对于处理Ⅱ、处理Ⅲ差异比较明显;主茎高、侧枝长在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影响下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秸秆还田量的影响在主茎高和侧枝长方面影响较小。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养分的储存库和植物生长养分的重要来源是土壤微生物量,同时农业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很大,因此土壤微生物量是干扰土壤的一个重要指标。处理Ⅲ在秸秆还田处理下花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依次是处理Ⅱ、处理I和处理Ⅳ(CK),同时处理Ⅳ(CK)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处理Ⅱ和处理Ⅲ二者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处理Ⅱ和处理Ⅲ的土壤微生物量多,对土壤有机质发酵和分解的能力相对也比较强,这些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虽然处理Ⅲ秸秆还田量水平较高,但是处理Ⅱ的花生产量却最高,说明土壤微生物对秸秆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太多的秸秆还田反而不一定能提高作物产量。在本试验的土壤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量以 4500kg/hm2为宜。有机质含量不同的土壤对秸秆覆盖还田量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有待于进一步做试验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协调关系的研究[J].花生学报,2008,

37(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