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资本市场公司营销;营销战略;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达,上市公司对投资性资本的竞争成为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要想构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经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需要满足下游产品市场上顾客“上帝”的需求,而且需要在资本市场上构建与投资者“上帝”之间信任、共赢的关系,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本市场上的公司营销成为实践的需要。资本市场中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并购市场以及董事和经理人市场的公司营销行为均具有相同的特点:向目标客户传递公司层战略与价值,引导他们发现公司的整体性价值,形成有效预期,与上市公司建立长期共赢的关系。因此,与传统的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行为不同,公司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营销自身未来可能实现的整体价值。
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以投资者为核心的营销战略,如Kotler, Kartajaya 和Young (2004)提出的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战略[1] , Simon, Ebel和Hofer(2004)提出的“投资者营销”[2] ,还有资本营销、金融营销等诸多概念。也有学者反对向投资者进行营销,因为投资者会主动挖掘适合自己的股票,由于投资者采取的“市场分割”态度,公司基本价值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公司维持合理股价的策略不是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而是明确投资者缺乏哪些股票合理定价所需的信息[3]。公司营销在实践中已经出现,资本市场公司营销包含了更多的学科交叉,而现有文献对公司营销的论断存在诸多混杂与疑惑,这不仅反映了公司营销理念的新兴,而且体现了公司营销缘于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本文将在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预期的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应用模式进行阐述,最后建立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战略框架,以期弥补现有理论探索的不足,为公司营销理念的应用和推广做出一定贡献。
二、资本市场公司营销观点综述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的相关概念较多,有公司营销、投资者营销、股权营销和金融营销等,其中以菲利普·科特勒等人的吸引投资者模型和赫尔曼·西蒙等人的投资者营销模型较为经典,本文将对这两种模型加以介绍,同时也对其他学者观点进行阐述。
1. 科特勒等的吸引投资者营销模型
Kotler, Kartajaya和Young(2004)介绍了吸引投资者的营销模型,吸引和维持投资性资本的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价值三个方面。战略是指如何赢得投资者的思维份额(Mind Share) ,包括公司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细分;战术则关注如何赢得投资者的市场份额(Market Share) ,由差异化战术支持的战略定位有助于公司获得目标投资者更多的思维份额和情感份额。战术包括差异化、营销组合和推销;价值是指如何赢得投资者的情感份额(Heart Share) ,通过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开发公司品牌、服务和流程。战略、战术和价值三者的相互关系见图1。
2. 西蒙等的投资者营销模型
Simon, Ebel和Hofer(2004)认为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公司需要向投资者更有效地营销自己,取得最优的定位。投资者营销通过关注投资者的需求支持公司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包括关注投资者长期利益的战略导向和有效的营销战略。作者通过基本营销概念和工具的运用,分析了投资者营销的目标群体选择、“推、拉”战略、定位和股权故事等方面。对应不同的目标群体采取不同的“推、拉”战略,如对机构投资者应采取“推”战略,对个体投资者和分析师应采取“拉”战略,媒体是影响所有目标群体的中介。投资者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股权故事( Equity Story,即公司战略) ,股权故事是投资者营销矩阵中的产品,股票市场价格不是直接与公司价值相吻合,而是市场供求的平衡。股权故事(公司战略)的目的是用投资者、分析师、业务合作者和媒体的语言沟通公司战略。股权故事的内容包括:公司的行业定位和建立行业竞争优势(可被投资者和分析师所感知的重要的、清晰的定位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投资者营销的战略实施工具包括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四个方面(见图2) 。
3. 资本市场的非营销观
Copeland和Dolgoff (2005) [5]认为管理层向投资者兜售股票的投资者关系营销做法是不合适的。这一做法是管理层把投资者看作客户,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偏好,管理层需要提供信息以使投资者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股票,如果公司的价值等式在某些方面发生改变,公司就需要寻找合适的投资者来购买股票。但这种认识没有考虑投资者会自己发掘适合自己的股票。对投资者采取的“市场分割”态度———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不能改变公司的基本价值。如果管理层认为股票价格不正常,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去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而是要弄明白投资者缺乏哪些股票合理定价所需的信息。
无论是资本市场的非营销观,还是科特勒、西蒙等的投资者营销模型,其理论出发点都是传统的营销观念,诸如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基础上的营销战略和战术选择,却忽视了环境与对象的变化所带来的理论解释力的不足。马连福等(2008)在综合公司营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预期的公司营销战略模型,突破了现有研究的理论局限。公司营销的实质是公司治理机制,多变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公司营销不仅仅是公司的一项管理职能,而且是在公司治理框架下进行决策的公司层战略,是在竞争性市场上传递公司层价值,引导利益相关者的未来预期,促进公司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公司价值的战略行为。在以利益相关者为营销对象的公司营销战略中,股东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股东营销是公司营销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以此核心内容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以投资者为对象的资本市场公司营销内涵及战略模型,作为公司营销理论研究的深化。[ Www.]
三、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战略
资本市场公司营销是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营销公司层价值,引导投资者的市场预期,降低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价值的战略行为。公司营销不同于资本营销(又称股权营销、权益营销)和金融营销,其目的是增加投资者对公司层价值的认知① ,提高公司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公司营销是在资本市场上营销代表公司整体价值的声誉、形象、标识等无形资产,不以有形的产品为依托,而将公司外化为一种符号,营销价值的最终表现体现在股票价格上。成功的公司营销体现为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信任和忠诚,公司声誉不断提升,最终提高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可见度、透明度和声誉。
1. 公司营销的对象:投资者、分析师、媒体和第三方机构
投资者是公司营销的最终对象,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公司重要的治理主体,从“用脚投票”到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体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对个体投资者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权益保护是公司营销的重点,充分保障其知情权是公司营销的目的所在。
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通过为目标投资者提供专业分析,可以减少被分析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公司的资本成本,提高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性[4]。媒体是沟通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又一大桥梁,也是公司行为的“放大器”,对公司的形象宣传和声誉起到正反馈作用。第三方评级机构的信息对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媒体对公司的态度都有影响,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
2. 公司营销的渠道:投资者关系(IR)
投资者关系一方面注重可靠的向投资者和金融界传播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关注找出将潜在投资者和影响其投资决策的需求、看法、关注点等信息有效地反馈给管理层的方式。即包括对外信息沟通和对内信息沟通两方面[5] ,既要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投资价值,又要降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过度乐观预期,同时与公司高层和普通员工进行信息沟通。在公司组织内部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即公司所有员工都有责任提高外界对公司的认同度,让员工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投资者关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公司营销的实质:公司治理行为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之所以无法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高度忠诚关系,除了资本市场自身发展程度所限,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根源所在。现代公司的两个上帝是消费者和投资者,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容易形成合作的关系,而与投资者之间往往是制衡,很少形成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达成共识的合作。公司营销通过公司层价值信息的传递建立在资本市场上的品牌和声誉,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认可公司,同时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潜在投资者,了解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便于管理层的运作。公司营销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时一致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前瞻性信息披露和网络、路演、说明会等互动沟通方式充分体现了对投资者知情权的尊重。同时通过投资者关系渠道投资者向上市公司提出建议,充分行使话语权,规范公司运作,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业绩。
【关键词】经济转型;资本市场;经济发展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着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改革开放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无论是在合作的广度上还是在合作的深度上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经济的转型和在资本市场中发展关系转变,因此企业要做好分析。
二、经济转型与资本市场的内涵
济转型的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末苏联解体后,东欧剧变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转型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为了满足三大目标:一是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优化资源的配置;三是实现多种所有制的转变。转型经济理论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经济已经不再是过去追求GDP数字增长的目的。
资本市场的概念是就着资本的含义提出的,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中流通。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出发,资本市场指的是资本和资金流动的市场,其中包括所有涉及的借贷机构等。在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资本市场指的是在风险评估状态下进行的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学者认为资本市场是长期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是资本中长期的交易场所,包括证券市场,信贷市场,金融流通市场等。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伴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转型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在企业转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有以下3个方面:
1.管理不规范,管理缺少科学性
在经济体制没有改革之前,我国的企业生产一直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在企业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够跟进时代步伐,缺少知识学习的动力,在对企业的管理中一直受制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得不到保证,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契机。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出现和国际合作的日益明显,很多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积极的引进国外的管理模式,没有实地的考虑到管理的可行性,导致了管理模式不适用于企业的发展,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效果。
2.过于注重行政管理,缺乏整体的管理效果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都受制于国家的管理,国家的宏观调控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物质需求,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企业的生产受制于国家的调控,很难为了适应市场而去转变。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管理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管理中过于重视行政的管理,不能实现企业的的良性发展。
3.淡化了人才建设,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在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转型普遍的都带有信息化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管理的焦点聚集在人才的管理上。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企业的管理中并没有重视起对人资的管理,导致了人才建设很难发挥应有的价值。人才的建设在企业的转型中是重要的资源,在开展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应当提升人资的管理水平。不要因为淡化人才的建设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转型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关系
1.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济转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转型而进行,在转型中要遵循传统的理性以及对传统经验的应用和分析,要冲O的掌握产业转型的背景,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下进一步升华理论为企业的管理筹备经验。
2.就企业本身来说,在组织开展企业管理转型时都要带有经验的总结基础。归纳企业管理的创新模式,将传统的理性与企业实际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企业管理概念的模型中体现出实际的管理理念。
3.在分析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时,积极的构建企业创新管理模型,在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设置中要做好对管理模式是否满足企业现有的管理需求的判断。在产业背景下,当企业的转型出现问题后,企业需要加深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在构建企业管理创新模式中,需要用科学的、合理的判断构建创新概念模型,研究管理理念是否可行。
五、结语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也在面临着新的转型挑战,在转型后市场经济如何发展也一直在被人们探索,本文就企业在经济市场转型的背景下做的转变做了分析,分析了企业在现阶段的转变。在研究了企业管理概念创新的过程后提出了企业在经济转型后要做的转变,以及在转型中应有的创新概念做出了具体的方案和分析。在产业经济转型的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科学的、合理的应用创新管理机制,在管理中进一步的推动企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马俊涛.互联网经济发展对浙江经济转型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
[2]杨志学.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研究[J].中国商论,2017,01:167-168.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84-02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大股东有巨大的收益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而中小股东有巨大的风险却只有较小的收益,违背了收益与风险匹配性原则,从而使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股权分置改革本质上是从制度层面上“再造”中国资本市场。
一、股权分置改革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特殊问题,2005年4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使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长期以来利益分割的局面得到纠正,理顺了市场定价机制,从制度上消除了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对于恢复资本市场功能,并由此推动资本市场全方位改革具有历史性意义。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按融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核心,二级市场发展迅猛。交易品种从单一的股票逐渐发展为以股票交易为主,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以及权证等多种金融工具。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企业通过股市所筹措到的资金比例还较低,与庞大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相比尚微不足道。因此,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得还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将得以恢复和完善
资本市场的资产估值功能将逐步恢复并完善,资产价值将从账面值过渡到盈利能力,“净资产”这样的财务概念将从资产估值的核心指标中慢慢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能力。资产的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推动存量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重组、并购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股权分置时代,人们常说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投机市”、“炒作市”,人们重视运用“净资产”这样的财务指标来评判资产价值的高低,因而有资产转让不能低于净资产这样的规定。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产估值的核心理念将从“账面”转向“市场”,将从“过去”转向“未来”。从资产估值的角度看,“净资产”这样的指标将不断淡出,持续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现金流等将成为资产估值的核心变量。
2.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将得以改善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被严重扭曲。由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导致了两类股东的收益函数是不同的。就非流通股股东而言,其收益主要来自于对流通股股东的高溢价发行,并且这种收益近乎是零风险和零成本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绝对偏好外源式股权融资、“排队上市”、不断增发配股等怪现象。对流通股股东而言,由于很少能取得公司的分红派息,其收益主要靠二级市场的差价收入,再加上股市流通盘较小,使得我国股市曾一度出现股价虚高,泡沫严重。股权分置改革将从根本上消除两种股票之间的差别,实现两种股票的“同股同价同权”,进而使得两类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平台和收益函数,那就是共同关注公司的经营状况,获取由公司良好业绩所带来的分红派息和二级市场收益,这将大大消除上述投融资功能的扭曲,使得资本市场正常的投融资功能得以恢复。
3.资本市场有效性得以提高,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
市场对实体经济反映的敏感度会有所提高,“政策市”的烙印会随着市场功能的完善而慢慢淡去。股权分置时代,资本市场的资产价值变动与实体经济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正相关性,甚至是相反变动的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会得到改善,从我们对成熟市场国家研究得出的结论看,资产价值的增长速度在最近20年中实际上是快于实体经济成长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也会慢慢地呈现出这样的成长特征。
4.市场投资理念发生重大转变,股票投资价值得到提升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流通盘较小及投资者获利渠道单一,股价较容易受到投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地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两者经常出现运行不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价值投资”等投资理念很难深入人心。股改后,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对市场的预期和股票市值的影响将逐步加大,“价值投资”、“以市场预期为导向”等投资理念将越来越多被市场所采用。使得我国市场从投机和坐庄盛行的局面转向以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为主的投资方式。股改中随着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平均每10股送3股补偿标准的实施,送股产生的“除权”效应使得股价总体水平得到了合理回归。改革后市场总体市盈率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大约在14~16倍之间,这将有助于提高当前股票的投资价值。
5.股权分置改革推动资本市场进行制度创新
股改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在交易产品、交易制度还是交易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创新及留下了许多创新的空间。在交易产品方面,权证的推出是重大的创新,目前,两市共推出了20只权证产品,帮助十几家公司完成了对价的支付。在交易制度方面,权证交易中率先实施“T+0”回转交易。在交易方式上,金融创新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千多家上市公司通过“送股、派现、送权证、送认股权利、差额补偿、缩股、回购、资产重组”等形式组合成13种金融创新方案来完成对价。
6.资本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更加鲜明
股权分置改革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对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将加速向市场化发展模式转变,而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决策将由市场微观主体的相互博弈过程来决定,因此,市场将更加需要更多的法律和制度建设,而同时,市场的发展也对相关政策法规和市场规则的公平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培育我国资本市场的策略
1.有针对性地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
首先,要积极应对出现的新变化。一方面,在新的市场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呈现出新的特点,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国际资本的参与和市场创新也带来新的监管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研究和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不断改进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为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有机结合信息披露和行政审批的监管方式,并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
制度建设,加大信息披露监管,探索推进信息披露监管创新,增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同时,逐步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和有生命力的监管体系应该包括监管部门的监管、自律组织的自律和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随着市场的发展,行业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以及市场参与主体本身的内部监督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逐步与监管机构的监管组成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2.加强前瞻性研究,探索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
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以市场化改革为契机调动市场各个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市场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在总结和探索资本市场发展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强前瞻性研究。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制度性建设,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逐步理顺,这使得我们有条件和有可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回顾我国资本市场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经验,探索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对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国际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作出中长期规划和展望。继续推进发行制度改革,完善A+H模式,进一步提高融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开拓空间。
3.进一步简化各种行政审批程序,大力推动市场创新
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和有效的创新环境,在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前提下,培育市场创新主体,丰富投资产品和交易方式,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发展、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而调动市场积极性,提高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活力。
[关键词] 内部资本市场 配置效率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最早由阿尔钦在研究通用公司的成功管理模式中提出,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学者们不断的丰富着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其各方面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随着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内部资本市场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我国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一直很严重,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解决我国企业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提供了思路。韩立岩和蔡红艳(2000)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效率大多处于明显劣势地位,那么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各种因素如何影响资金配置效率?
由此可见,我国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本文收集整理了我国的内部资本市场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从公司治理、多元化经营、内部金融中介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二、国内文献综述
1.公司治理因素
在我国,ICM主要存在于企业集团内,而且以金字塔式控股公司为最常见的形式。在金字塔式控股公司内,控股股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持股来控制一批公司,即只需要拥有少数股份就可以获得较大的控制权,因而具有控制权杠杆效应。
杨兴君等(2003)研究发现,我国民营(家族)上市公司普遍采取金字塔式的控股结构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拥有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分离现象,控制性家族可以用较少的现金流来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实质性控制。
卢建新(2008)借用了Scharfstin&Stein (2000)的双层模型来分析在股权分散下,分部经理的寻租行为是如何影响ICM配置效率的。他认为在股权分散的管理者控制型企业内,由于第一类成本的存在,资本并不总是被分配到预期回报最高的项目上。公司治理的不完善使得公司管理者能够通过ICM随意配置资本,进而把ICM演化成经理人员的寻租市场,最终降低ICM的配置效率。而在股权集中的金字塔式控股公司内,由于控股股东在各子公司的现金流权是不同的,控股股东容易利用ICM的交易行为掏空底层子公司资产而进行高风险投资。所有这些行为最终将使得风险不断地积累于ICM。
2.多元化经营
苏冬蔚(2005)基于对数单位模型,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多元化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未能提供企业集团内各经营单位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研究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笔者间接地分析了母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如果多元化程度与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入/流出呈负相关,即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越少,资本市场则可能越有效;反之,若呈现正相关,则内部资本市场就可能无效。其次,笔者分别通过Logit 模型和Tobit 模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和多元化决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程度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
万良勇、魏明海(2006) [5]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困境以及实现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条件,指出非相关多元化会加剧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卢建新(2008)和许奇挺(2008)以“系”内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数衡量多元化程度,得出了多元化程度与内部资本配置效率负相关的结论。
3.内部金融中介
袁琳(2001,2004)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企业集团通过内部金融中介的构建与运行,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在成员企业之间的流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该企业资源配置的能力。
4.我国“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
国外已有的关于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各业务单位或分部的财务数据。而我国现阶段的外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还不够完善,这造成了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所须的关键数据缺失。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的一批企业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替代分析样本,许多学者以企业系为样本对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
邵军,刘志远(2007)]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鸿仪系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们指出,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邵军,刘志远(2009)以2002-2007年我国“系族企业”所涉及的280家/年的上市成员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从总体上看,市场化环境不好的地区,系族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相比于非国有的系族企业,国有系族的内部资本市场是无效率的;而国有系族企业内部,由地方政府控制的系族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是无效率的。
冯丽霞,尹慧(2009)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实证地研究了差异性的制度安排对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创造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制度因素的具体表现形式――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效应。并采用民营企业系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监事总规模、高管薪酬、高管持股与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创造显著正相关,公司高管决策一致性与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创造显著负相关,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会降低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对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创造具有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苏启林 朱文:上市公司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J].经济研究,2003(1):36-45
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国际化”既有微观层面的技术规则、手段、措施、产品数量等指标的衡量,更有宏观视角下的经济运行安全、资源配置高效、资本移动舒畅和国际影响程度,以及开放路径与模式,国际监管与协调等国际性问题。在此,笔者借《资本市场》杂志创刊20周年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第二十个年头,谈谈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认识。
现状:
无法忽视的“国际性”影响
当前,业界很多呼声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太低,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开放相比差距很大,并列举出很多具体的“事实”来证明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不足,尤其是各种“数字”,如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上市的数量和金额、国内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国内市场上可交易的国际性金融产品种类等。这样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
实践中,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以及证券流通在国际间的自由化,是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必然产物。有的人则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资本(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证券)市场接轨,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还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法律法规接受国际通行的概念,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原则,市场间互相开放。
如果按照上述对“国际化”的界定,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远远无法达到“国际化”的要求,尤其是考察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数量金额、国内市场上的国际性金融产品数量等“硬性”指标,国内资本市场离“国际化”程度更是遥远。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国际性金融事件都能影响到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上“风吹草动”的反应也几乎同步,如众多分析均认为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的迪拜债务危机依然在第一时间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巨幅震荡。反过来,中国资本市场变动、证券交易市场波动的国际影响力也愈加显著。国际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预测都离不开对中国市场情况的考虑和参照,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往往能够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第一时间的“连锁反应”。2009年8月31日的A股暴跌中,上证指数下跌6.74%,深成指数下跌7.55%,这次国内市场的突发性下跌随即引起全球股市纷纷跳水,恒生指数跌4.84%,其他亚太主要股市也大幅下挫,稍晚,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1.74%,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06%,欧洲各主要股指跌幅也在1%左右。A股暴跌的影响不止于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随后大幅收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期铜价格跌幅超过4%。国内市场变动产生如此程度的国际影响力并非个案,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国际资本市场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没有一定的“国际化”是无法实现的。当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进入的领域、额度和程序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限制,并没有完全开放。应该说,这些方面更多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性”水平不高的反映。“国际性”代表一国资本市场自身在制度、规则等各方面建设和完善的程度,它可以衡量一国资本市场“成熟”与否和发展到达的阶段如何。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方面,国际性水平和影响力相比发达国家仍显不足。如何在不断改进各种内部设计、完善相关规则方面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国际性”水平更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博弈:
“迫切”不能“急切”
“高效”更要“安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建设一个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资本市场既是前面提到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充满难度和挑战,需要稳健推进的综合性“工程”。虽然经济的发展对现代资本市场构建不断提出新的“迫切”要求,但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很不完善、金融中介机构还不成熟、创新工具依然缺乏和汇率波动仍不灵活等实际限制,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不能“急切”,要更加注重“稳健”和“安全”。
韩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其《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中制定了4阶段发展步骤,即间接参与(1981~1984年)、有限度直接参与(1985~1987年)、进一步开放(1988~1989年)和完全开放(1990年后),稳步推进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台湾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历时20年,贯彻先间接投资后直接投资、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根据市场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放宽限制的原则,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实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日本同样采取慎重的渐进式方针,有步骤逐步放松金融监管,引进竞争机制,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本国资本市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述国家或地区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健”与“安全”的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当然,也有国家对于开放本国资本市场过分“急切”,忽视对风险的分析和控制,导致风险的累积和爆发,致使国内发展受到严重损害。智利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忽视本国资本市场实际承受能力,盲目制定过高、过快的发展要求,特别是1974年开始的金融部门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与其自身尚不完善的经济基础和金融监管水平极不适应,最终导致国内利率大幅攀升,大量外资涌入,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
可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必须要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好与经济系统和制度间的均衡关系。否则,资本市场脱离实际“国情”的盲目对外开放将面临巨大风险,如所谓的“波动溢出效益”等。这些风险经过“连锁反应”被放大,甚至可能侵犯到国家的经济乃至国家。
当前,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顺畅”和金融衍生操作的大肆使用,风险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无限”扩大,任何单一资本市场的小波动都有可能引起多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迪拜世界”在短短几日内“横扫”国际资本市场,造成全球范围内股市暴跌和汇率大幅波动:在亚洲,日经指数下跌1.7%,港股恒生指数重挫2.7%,澳股S&P/ASX 200指数大跌2.4%;在欧洲,英国FTSE 100指数跌3.2%,德国DAX基准股指跌3.2%,法国CAC-40指数跌3.4%;而美元兑日元汇率创下14年来新低。国际资本市场上这种风险传递“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使得任何一国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都大大增加,脱离经济系统实际发展水平的“超前”对外开放,必将对一国资本市场造成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不能过分追求“速度”,要更多注重“稳健”和“安全”。要从间接开放开始,稳步做到国内市场的开放后再“安全”地实现更高层次和程度上的对外开放。要制定详细周密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开放计划和实施措施,把握好对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渠道和手段的控制,从各个层面保障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的有序、高效、稳健和安全。
开放与监管:
双向开放内外交流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世外”,否则就只能在“闭关锁国”中快速落后,离开国际活跃舞台。理论上,一国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完全应该自主决定,即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和开放步骤都完全由一国自主决定。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普及后,要求单个经济体“开放”和“交流”的国际压力愈来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自主决策产生很大影响。
概括来讲,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国内资本投到境外和国外资本进入境内,即“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两方面的“开放”和“交流”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两者并重。实质上,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内外部各项制度不断协调适应的过程,是内外部市场运作规则有效对接和转换的过程。国内外资本市场规则对接的难度越小、越容易,越有利于资本在两个市场间的流动,越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探索中,要适应国际惯例,与国际要求接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强“内外交流”。
但是,在“内外交流”的过程中,一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更多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和冲击,正如前文所述,国际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的风险传递特点将使得我国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对资本市场监管提出了严峻考验和要求。
资本市场监管体系作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重要“阀门”,必须适应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要根据实际需求稳健调整,不能过分“超前”。韩国、台湾、日本和智利在这方面为各国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此外,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十分必要。资本市场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彼此间的交易规则、法律法规、市场成熟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减少这些差异和不对称性有助于一国资本市场监管效率的提高。在与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要求”对接的问题上,同样要坚持“稳健”与“安全”原则,“高效”但不能盲目。
证券投资组合风险和收益的衡量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讲解。
一、投资组合风险的基本理论与公式
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投资组合的收益是加权平均的收益,投资组合的风险不是加权平均的风险,可能低于加权平均的风险,故投资组合能够降低风险。下面结合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以下简称“教材”)进行说明,从教材中的公式来看,体现了这一理论。
证券组合的预期报酬率的公式为:
式中:r12代表两项资产报酬之间的相关系数,A表示投资比重,表示报酬率。
同理若投资于三种证券,我们可以借用数学中常用的公式,
(a+b+c)2=a2+b2+c2+2ab+2ac+2bc,
投资组合标准差的根号中的算式
=a2+b2+c2+2ab×rab+2ac×rac+2bc×rbc。
下面我们结合一道例题来看一下投资于两种证券的投资组合风险和收益的衡量
例题:A、B两项资产的报酬率和标准差资料见表1
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投资组合的预期报酬率是各成分证券预期报酬率的加权平均数;
投资组合的风险并不是其成分证券标准差的加权平均值(除非各证券报酬率间的相关系数为1),它主要取决于各成分证券报酬率问的相关系数。只要各种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1,证券组合报酬率的标准差就小于各证券报酬率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
四、投资组合的有效集和无效集的理解
教材在投资组合风险的进一步阐述中还提出了有关投资组合的有效集和无效集的相关概念,提出投资组合有效集是指从最小方差组合点到最高预期报酬率组合点的那段曲线。基于投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必然是在相同风险水平下选择投资收益较高的投资机会或在相同收益水平下选择投资风险较小的投资机会,从而我们可以引申出以下结论:
1.投资组合有效集是一个由特定投资组合构成的集合。集合内的投资组合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上期望报酬率是最高的,或者说在既定的期望报酬率下风险是最低的。投资者绝不应该把所有资金投资于有效资产组合曲线以下的投资组合。
2.投资组合的无效集是指比最小方差组合点风险大但收益低的投资组合构成的集合。
五、资本市场线(Capital Market Line.CML)的理解
1.基本概念的理解
资本市场线是指当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入或贷出资金时,可能的投资组合对应点所形成的连线,它体现了存在无风险投资机会时的有效投资机会集。资本市场线是投资有效集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下,若存在无风险资产,对于无风险资产来说σ=0,利用我们前述给出的公式1和公式2:
设资产1为风险性投资组合,资产,为无风险资产投资,则总投资组合(无风险资产和风险性投资组合组成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组合的标准差的公式如下:
教材上设投资于风险性组合的投资比重为Q,把A1替换为Q就可得到公式:
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
=Q×风险性组合的预期报酬率+(1-Q)×无风险的利率
=Q×r风(1-Q)×r无
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Q×风险组合的标准差
===Q×σ风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投资比例的组合(见表2)
以组合标准差为横轴,以组合报酬率为纵轴,将两点连起来就是教材中的CML线。我们可以进一步来计算不同投资比例组合下的报酬率和标准差(见表3、图1)
2.资本市场线的表述
举例说明:
假设图中Rf=12%,M点坐标为(15%,18%)
如果投资者选“4”点,则Q=0.8
总期望报酬率=0.8×18%+0.2×12%
=16.8%
总标准差=0.8×15%=12%
如果投资者选“3”点,则Q=1.5
总期望报酬率=1.5×18%-0.5×12%
=21%
总标准差=1.5×15%=22.5%
资本市场线的方程为:
总期望报酬率=Rf+(18%-12%)/15%×总标准差
=0.12+0.4×总标准差
3.相关结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上述列表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资本市场线表明了组合投资的风险――报酬均衡结果。资本市场线在M点与有效投资组合曲线相切,资本市场线上除M点以外的其他各点都优于有效投资组合曲线。
(2)资本市场线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告诉我们投资于市场组合和无风险资产的比例,在M点的左侧(如图中4点),你将同时持有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组合,在M点你将仅持有市场组合,在M点的右侧(如图中3点)你将借入资金以进一步投资于市场组合M。
关键词:资本运作;融资;风险;问题;措施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资本运作已然成为了企业重点的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愈加成熟,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结构较之以往也发生了诸多改变。但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其开展资本运作活动的时间较短,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仍待改善的地方。对此,企业要在实际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寻求资本运作的科学方法与措施,强化企业自身的资金运用效率,并通过融资等手段及时解决企业自身的资金问题,通过资本运作来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企业资本运作及融资的相关概念
1.资本运作的相关概念资本作为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力量。资本在社会与经济中存于各个领域,其通过合理的运营及运作才能够发挥作用,实现增值效用。而资本运作则是将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无形或有形资产转变为能够实现增值的活化资本,企业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流动等诸多形式进行合理的运营,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而企业开展资本运作的核心内涵则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其以价值管理作为主要特征,将企业资本、生产要素等内容进行配置,对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企业整体资本进行系统且综合的运营。2.资本运作的模式其一,兼并重组。兼并重组作为企业诸多资本运作模式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是通过资金、证券及其他形式将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进行购置,进而实现兼并。企业在进行兼并重组的过程中拥有诸多的方式可供选择。首先,企业将被兼并方的资产进行出资收购,同时对企业实现全面的重组与兼并。其次则是通过承担相应债务,获得被兼并方的控制权。再次则是将被兼并方企业的股权进行吸收,企业自身投入净资产,将其作为入股资金,通过此种方式来获取被兼并方企业的股东地位。最后则是直接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股权,当企业自身所持股份达到一定比例则对被兼并方企业实现控制。其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是企业自身资本运作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通过股份制改造能够将企业自身资源进一步实现合理的配置,并且能够对企业产权分配进行优化与升级,完善企业经营模式及自身组织结构。股权结构改造是强化自身经营管理流程,协调管理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三,融资。在当前的企业中,融资的概念已然较为泛化,简单来讲即是指企业进行资金的筹措,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资金的运用。从资金的来源上来看,融资包含了外源融资以及内源融资两个方面。内源融资是将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剩余的价值进行资本化,具体来说其包含了企业自身原始投资所形成的股本、留存收益、折旧基金等内容构成。而外源融资则是企业通过某一方式或途径从外部经济组织中进行资金的筹措,包含了企业债券、股票发行、银行贷款等内容。
二、企业资本运作及融资所面临的风险
1.企业资本运作所面临的风险其一,资本运作模式不合理。企业资本运作的模式是极为复杂的,其不仅包含了合并、并购等方式。诸多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不足,所采取的资本运作方式是较为单一的,难以有效并合理地在当前资本市场中选择合理的资本运作方式。对于当前多样化发展的企业模式来说,不合理或较为单一的资本运作模式可能无法满足企业规模扩张或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二,决策风险。当前部分企业管理者自身水平欠佳,其在进行资本运作以及融资相关的决策时,可能欠缺相关的可行性研究及科学分析。一旦决策出现失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其三,流动性风险。部分企业自身的资本运作并不合理,如若其在进行资本运作的过程中,过多地选择了债务融资的形式,那么极可能会产生过多的债务依赖性,这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债务压力。企业一旦需时刻面对偿债压力,则有可能会给企业自身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其四,整合风险。对于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其在资本运作过程中整合是较为常见的事务。但是企业在兼并等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团队的融合可能会产生冲突,或是企业无法深刻理解各个需要整合的企业自身的管理重点,导致整合进度缓慢,不利于企业发展。此外,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对财务以及审计等业务进行整合,而在此过程中无疑需要面对诸多财务风险,这同样也是整合风险出现的多发点。其五,资本运作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部分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敏感度较低,甚至于一些企业故步自封,无法及时地汲取现代化资本运作理念,对于企业自身所开展的资本运作活动过于保守,这就有可能丧失企业所处的资本市场中的先机,使其无法在市场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2.融资所面临的风险其一,市场波动。对于当前的资本市场来说,其是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的,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如果对市场判断不准确,企业对市场的预判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迭,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与市场需求相偏离,这就可能会导致资金的投入形成亏损。此外,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可将利率看作是资金的价格,这会直接决定企业自身融资成本的高低,如果当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利率波动较大,极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重的融资负担,进而形成融资风险。其二,宏观政策调险。如果企业当前所处的市场环境恰处于紧缩货币政策时,市场资金存量较少,那么无疑会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困难,资金获取不足或资金获取难度高都可能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如果融资所获取的资金与企业发展计划不匹配,那么企业可能由此受到影响,加大经营风险。其三,融资渠道风险。当前诸多企业的融资渠道选择仍多是以银行贷款为主,但部分商业银行处于风险考虑,其在放款过程中可能会有较高的担保要求或是有着较高的贷款利率,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增加融资成本。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其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采取股权融资等方式难度较高,而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民间金融机构利率较高。一旦融资渠道选择性不足,那么企业被动的选择较高利率的融资方式,无疑会给企业带来诸多风险。其四,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于自身与供给方之间,这就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如果资金供给方对企业发展能力与价值信心不足,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此外,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部分金融机构搜集信息能力不足以及融资市场信息传递能力受限等诸多原因,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长期存在于企业与资金供给方之间。
三、企业资本运作与融资现状及所存问题
1.融资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当前,企业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是否具备较为合理的融资结构,将会对企业综合效益的高低以及融资风险系数有着重要影响。一旦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那么就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而这无疑会导致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加大,使企业自身的经营与管理面临诸多潜在风险,直接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中,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科学地选择间接融资或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两者之间是存在本质性的差别的,两者利弊皆有,因此企业要极为慎重且科学地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融资模式。一般来说,诸多企业是将银行贷款视为主要的融资模式的,股票及债券的发行相对较少。但如果企业仅是一味地选择从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对自身融资结构不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企业自身则有可能时刻面对借贷负担,加大自身的还款风险。总的来讲,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会使得企业自身资本运作存在诸多限制,无法全面地发挥出企业资本运作能力,还可能由其导致诸多风险的发生。2.资本市场监督体系仍存漏洞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目前仍有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资本市场的监督机制仍存漏洞。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导致资本市场整体的运转效率降低,资本市场在开展各项服务的过程中也无法取得较高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中经营丰富、资质完备且管理水平较高的中介机构仍显匮乏。部分中介机构其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仍就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甚至于一些机构不惜将违规资本当作其筹码,这会直接扰乱资本市场秩序,也会给社会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部分投资主体其并未深入且深刻的对市场进行调研与分析,难以及时地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资本运作失衡问题。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可能会最终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不全面,甚至于部分工作仅是流于形式,使得整体监管机制存在诸多漏洞,有待完善,这也就最终导致市场监管无法发挥应有的资本市场运作规范、引导以及约束作用。3.资本市场功能仍待完善我国企业在开展各项资本运作活动时,其是通过资本市场为核心而进行的。资本市场功能是否健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本运作是否能够取得应有效果。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功能仍旧有待完善,功能的缺失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资本市场缺乏风险评估及定价功能。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缺失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方面,股票价格在发生动态变化时,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反馈效果不佳,而这可能会导致资本运作主体与不同投资主体的市场运营风险。其二,在资源配置方面资本市场仍显不足。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或是对于资源的配置过于松散,或是配置过于密集。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结构中,支柱产业及基础产业的比例较低,各投资主体对其的重视性也稍显不足。长此以往,资本市场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观呈现出了边缘化。如此,也就极大地削弱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会导致资源配置结构进一步变形,这会阻碍我国部分企业的发展,阻碍整体经济结构调整。
四、企业资本运作与融资所存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企业自身的资本运作的监督管理机制企业为了进一步保障自身资本运作的良好运转,最重要的则是需要构建并完善监管机制。通过监管来强化企业各项资本运作活动的有效进行。首先,企业需要设置审计部门,并严格地保持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企业管理层要赋予审计部门一定的监督职能,以此来强化企业综合监管水平。与此同时,企业需构建完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系统,以此来强化监督工作开展的效能,通过信息交流系统来确保企业内部形成彼此监督的管理效果,进而形成从根源上杜绝违规资本运作的行为。除此以外,企业还需构建严明且科学的奖惩机制。对参与或管理企业资本运作的各岗位人员通过奖惩机制来实现科学的激励管理,对业务水平较高、有着较好的责任心及职业操守的岗位人员,应给予其相应的精神及物质奖励;而对于业务能力较低且责任心匮乏的人员则应予以适当的惩治,以此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而使得企业负责或从事资本运作的相关人员能够积极地投身于相关工作中去。2.进一步调整并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上文已经表述,企业自身的融资结构是否合理,与资本运作风险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联,更是决定了企业资本运作的质量与整体效率。倘若企业无法合理地控制自身融资结构,那么则有可能在资金链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严重情况下会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由此,企业需重点关注自身的融资结构问题。要尽可能地降低资本运作成本,将资本效益的增长空间不断扩大,使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融资结构在优化与调整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自身,并顺应经济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将财务杠杆的价值最大化发挥,保障企业整体资本运作的有序运转。3.进一步规范并约束我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整体运转态势以及规范与否,将直接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资本运作。而资本市场是否具有完备的功能,则会影响到企业各类资本运作方式的最终效果。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处于探索与不断上升的阶段,在发展程度与市场规模等诸多方面仍有不少的提升空间。资本市场运营机制仍存有待完善的地方,一些缺陷与漏洞的存在可能会降低资本市场的服务水平及运营效率。尤其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产权交易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且需进一步强化对信托市场的监管。不断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并积极强化对信托凭证市场的监督管理是我国未来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其对于企业突破资本市场运作的瓶颈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4.合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常见现象,并且因此而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是影响双方正常融资的关键因素,这同时也是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合理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缓解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路径。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投融双方均难以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信息阻碍。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管理水平不佳、担保物不足等问题,信用水平不高阻碍了其融资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从企业角度来看,自身虽然不具备恰当的抵押物,但其自身发展前景较优,有着不小的发展潜力,仅仅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缺乏资金支持,并且其融资渠道较为狭窄,银行仍是其主要选择。因此,投融双方在信息交流方面要充分且全面,金融机构要客观地对企业信用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担保物是重要条件之一,但却不能由此进行全盘的否定。企业方面也应当尽可能地将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市场前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交流,由此来获取金融机构的信任。此外,企业不能仅一味地追求银行贷款,可选择与企业当前发展状态相匹配的融资条件。例如企业在初创时期可选择天使投资,在发展阶段则可尝试风险投资,处于上市阶段则可去寻求私募股权投资,而在企业的发展成熟阶段则可选择股权或是债券融资。信息交流不畅使得投融双方均可能存在认知的偏差,但是企业自身在合适的阶段选择有效的融资方式亦是解决自身融资困境的合理方法。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然是愈加成熟,在此大环境下,企业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资本运作是大势所趋。企业自身保障资本运作的有序开展,是进一步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是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息息相关的。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资本运作的重视程度,构建严明的资本运作监督与管理机制,积极地探寻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并完善资本运作的风险防范机制,以此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值的管理目的,为企业的健康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岑燕波.论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融资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2020(10):41-42.
[2]孙志豪.试述国有企业资本运作融资风险及应对措施[J].经济管理文摘,2020(22):34-35.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