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

第1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聘任制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42-02

现在许多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走向成熟化,教职工都将面临聘任上岗的制度。在聘任制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它是学校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真实性、原始性和其他任何材料都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它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教职工的综合信息,不仅为单位用人、选人及人力资源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服务,同时也为个人切身利益服务。高校人事档案工作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提高自身发展,更好地为组织人事工作服务、为教职工做好“后勤保障”,是每个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一,对聘用人员人事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很多高校领导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者大都觉得聘用制人员的人事档案无关紧要,只要能够把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保存下来就可以了,因为他们的不确定因素太大,没有必要去为一个聘用人员管理档案。

第二,职工本身对人事档案也存在不重视和观念意识淡薄。由于高校对人事档案采取封闭式管理,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教职工对档案作用的认知很少,这就造成了个人档案归档意识差。如有些教职工对自己档案不了解,也不关心;有的教师成人教育毕业很多年,但学员成绩表和毕业证复印件都没有及时地交到档案室备案;还有的将档案放在家里,更有甚者早已不知将档案丢在何处,似乎“档案没什么用了”。这不仅违反了管理规定,也不能及时更新个人信息,给人事档案利用工作埋下隐患。

2.档案管理者对归档材料收集质量不高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聘用制人员的流动量不断加大,这就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很多领导都觉得人事档案是学院行政工作中最无关紧要的常规工作,只要有一个人在那里保管就行了,不需要把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在上面,致使很多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他们都是在上一代管理人员那里学习后出师,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工作中往往出现材料收集、留存等专业问题处理不准确,导致了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质量不高。

第一,档案收集内容不全面。(1)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在人事档案里一般偏重工资变动、职称晋升、学历情况、年度考核等静态性资料描述,这些套话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人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而与之相匹配各时期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充分突出其个性发展的材料却不多,这与现行的聘用制对人才的引进、考核、评价,以及干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不相符的。(2)档案收集内容比较单一。高校的人事档案都是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要求只收取履历表、自传、鉴定、考核等九大类材料,缺乏具有个人亮点的指导性材料。而人事档案中重复的和定性的材料很多,如年度考核表等这些每年都有的材料年年都相似;科研学术成果、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等动态档案材料都未列入到收集范围之内,致使在干部考察中,考核人员不能从人事档案中找到客观的、个性化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相关资料。(3)存档归档不及时。许多高校没有按聘用制度改革的需要,对已存档案做进一步的完善。一些最新的应该收集的人事档案材料没有做到及时归档,导致在需要时临时增加,降低了人事档案管理的严肃性。

第二,收集归案信息不真实。由于人事档案管理严格,在调档和转档时手续繁杂,而现在很多高校聘用人员频繁跳槽,他们为了更加自由地流动,待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新岗位,往往放弃原有的档案。据调查,某高校现存有2500余卷干部人事档案,其中有200多卷是属于“弃档”或“死档”。而“放人不放档案”的做法并没有留住跳槽者,他们往往被一个新单位录用后,就在新单位重建档案,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原始材料的支撑和必要的监督,使得这些“新档案”出现“水分”较多的现象。这些“新鲜出炉”的档案,将会给人事档案管理和使用造成严重后果,这为人事部门计算工龄、核准退休时间、晋升工资及组织部门选拔干部带来了诸多问题,也使人事档案信息失去了意义。

3.档案管理方法老套陈旧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运用以前的档案管理方法,传统地收集、留存纸质版本资料。这些纸质东西,在收集过程中存在工作量大,信息容易被改动;在留存保管中存在不易保存,查阅困难等弊病。特别是对跳槽频繁人员的档案,他们如果总是更换工作,会因为每个单位的档案盒的规格不统一、打孔位置不一样的问题重新装订,造成对纸质档案的破坏。而新的技术在档案管理上运用很少,当前虽然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已经配备了计算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信息检索等方面,并没有利用设备的特点建立个人的电子档案,这严重影响了案卷质量和降低了工作效率。

4.人事档案封闭管理不利于开发利用

人事档案是员工个人信息的储存库,它概括地反映了员工个人全貌。如果人事档案不能充分利用,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在查阅和借用档案时条件非常严格,所以档案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被放在档案柜里,只有在需要某个信息时才被查阅。据统计,高校中教师每年运用次数较多的就是年度考核,在每年的八月份左右,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时需要复印自己近三年的年度考核表,而其他方面利用非常有限。这样,不仅使教职工对自己档案缺少知情权,也不利于聘用制下的双方的自由选择。

二 聘任制下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事信息的良好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人才资源,为高职院校选贤任能,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人事档案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不讲德才条件,只凭主观臆断和个人喜好聘用和提拔干部的情况。

1.确立聘用制下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一是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人事档案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档案管理行为。二是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成立由学校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在学院工作的重要性,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常态化,将相关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将人事档案与个人的年终目标考核挂钩,提高工作积极性,切实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学习宣传的力度,采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专题授课、学校间档案管理人员相互业务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管理的业务学习。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媒体如校园网络、校内刊物等形式扩大宣传。通过学习和宣传进一步加强全体教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2.维护人事档案的严肃性,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人事档案是全面地、历史地记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为人事关系转移提供“凭证”的功能,事关个人切身利益和间接反映教职工的工作态度,防止个人材料的不全和造假,维护人事档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显得极为重要。档案管理的“收集”工作是整个流程中重要的一个步骤,所以首先就必须严格遵守管理工作流程,通过正规渠道收集材料;其次要发挥好人事档案管理的监督作用,对新接收的材料要认真核查比对,发现有缺少的材料请当事人及时补交到位;最后还要重视人事档案材料日常审核工作,对人事档案三龄二历要严格把关,遇到有问题的档案要及时复核、纠正并备案。

3.实现信息化管理,积极开发利用人事档案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先进知识和科技的领域,都应有“先行先试”的精神。对人事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应从高校示范做起。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理念,在不违反、不突破《档案法》规定的情况下,对一些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如增加收集如图片、音频资料等具有个人特色的档案;在保证人事信息安全、限定查询关系权限的基础上,授权查阅档案。通过人事档案的授权查阅管理,解决人才流动中人事档案难以利用的问题。在解决了档案授权查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的特点,开发操作性强、安全指数高的网络管理平台,建立人事档案的数字、网络体系,促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便于信息查找和统计,减少转递档案过程中对纸质材料的损坏,还加强了对聘用人员的档案材料进行信息管理,促进了人才的流动。高职院校人员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的建立将为广大教职工以及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4.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要实现人事档案正规化、科学化、简单化的管理,首先须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所以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就必不可少。针对每年高校的人才引进计划,酌情考虑新型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以充实人事档案管理队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管理现有档案的老员工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聘请专业授课、安排网络教学、组织专业学术交流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以提升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水平。针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程序机械、工作相对枯燥的问题,在工作中要关注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其归属感,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其潜力,努力维护人才队伍的团结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郭赛玉.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姬广萍、王胜洪.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学报,2008(1)

[3]邓绍兴、和宝荣主编.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李艳.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价值、问题与改进[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

[5]范侠.关于聘用制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9(3)

[6]邵波.做好新时期学校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档案,2007(2)

[7]罗剑丽.人事制度改革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5)

第2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归宿点。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渗透、促进、强化环境教育,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1.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正在试用的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陆地资源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我国资源现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了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教育的目的。

2.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环境教育

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高中地理》每2章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指出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去调查研究,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甚至可以去模拟尝试着解决问题。

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生态环保意识

3.1结合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全面的环保意识。我们在讲述水资源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是生命之源,可是如今水污染却十分严重,请你谈谈如何来治理水污染?

3.2运用数据对比,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学习资源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则为世界平均量的五分之一,世界排名第121位。再如,我国水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则为世界平均量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各88位。通过上述对比,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学习了森林资源的内容,初二同学自发组织了全年级学生“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分析讨沦,最后向全校发出了“爱护太树,请勿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呼吁;在学习了能源资原的内容后,同学们在教室里每个电源开关上贴了自制的节电标志,提醒每一位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能源”;在学习水资源的内容时,学生广泛地收集、创作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并通过小报形式展出等。

3.3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学习了能源后,学生都知道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我们确定了探究性课题《太阳能发电在新疆的可行性报告》

3.3.1.研究目的。了解太阳能发电的优点,培养学生为本区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3.3.2.研究的可行性。①调查本区的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情况。②学习和比较的太阳能发电的优点。

3.3.3.设计研究计划。A组:查阅资料,了解本区日照时间的长短和太阳能情况。B组:查访太阳能发电厂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能源使用情况。c缉:调查对比其他发电方式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第3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原本蔚蓝的天空,被浑浊的灰色所代替,原本“桃花流水劂鱼肥”的河水被发臭的水沟所代替;原本撑起的一把把绿色大伞,被人们以愚昧的思想,锋利的斧子所砍掉。面对这样的惨状,我国政府近几年也大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对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每天做好空气质量日报,禁止农民乱施农药,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然而,人们的愚昧、无知,总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为了眼前的利益,烟囱个个“吐黑烟”随处可见,树叶片片“缺了补”枯枝败叶,原本清脆的鸟儿叫声,也已经销声匿迹了。人类的所作所为不但危及着幼小的生灵们,连人类自己也自食其果。倘若人们不行动起来,我想过不了多久,人们所面临的环境将一片黯然失色。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19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9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19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2019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第4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中学环境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发生了不同以往历史的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其一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在大大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使人类的发展达到了足以影响自己生存的程度;其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使人均耕地迅速减少,地球的载荷能力已近乎极限;其三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量动植物资源的消失和灭绝,并导致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以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以来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在于防患于未然,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可见,向中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片净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到上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已对大气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我国公民环保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教师首先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等有毒气体实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的气密性进行了检查,注意化学药品的用量要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必须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学习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教师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优良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教师可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教师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固体废物燃烧、扩大森林面积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而且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教师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然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为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促进社会平稳、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崇立主编.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胡国杰.中学化学实验室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措施[J].化学教学,2004,(11):9.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1.

第5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油气储运;管理办法;火灾隐患

一、油气储运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一)火灾隐患

火灾隐患是油气储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于石油和天然气来说,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烃类的碳氢化合物,具有易燃易爆等特征。在油气储运过程中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大量的油气蒸发

在油气的生产销售环节中,会有油田、炼油厂、用户等复杂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的油气的损耗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石化石油企业中,炼油厂的储运系统,油库以及加油站中会存在频繁的装卸作业。一些轻质的油品易于挥发,油气中就有大量的有机组分会汽化。油品蒸发损耗的主要的是一种轻质的组分。所以说,油品的挥发不仅仅造成了油品的减少,也使得质量下降。也会空气中充满散发的油气,正因为油气的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得在达到一定浓度下就会发生爆炸的现象。

(三)管道的腐蚀

在一些湿硫化氢的环境中,输油的管道会受到严重的腐蚀。比如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开裂、硫化物的应力腐蚀开裂等。一般状况下管道腐蚀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材质的因素。在氢致开裂中,材料中包括贝氏体对氢致开裂十分敏感。第二,埋地管道所处的环境。埋地管道的外在环境是造成腐蚀重要的外因。因素中主要是土壤的类型,电阻率,适度以及PH值等。同时也会受到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干扰。第三,应力的水平因素。经过实验的证明,材料在超过所能够承受的应力之后,会发生应力诱导的氢致开裂。

二、油气储运过程中的问题对策和管理办法

(一)对设备和机器做定期保养

在深入了解设备的特性之后,按照设备的保养规程进行维护。在工艺的操作之前应对危害进行综合分析,对操作的风险做好控制。做防火的设计。在设计阶段中常常会造成设备的泄漏。因此要做好防火的设计。在不同特征的工艺中,经常会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材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装。然后就是进行新建,改建以及扩建生产装置的布局,设计防火安全设施等作业。在进行防火审核的工作时要充分的考虑到防火的分隔,通风,消防设施等因素。

(二)油气储运过程中的挥发

首先,要对固定顶油罐进行改造。现在很多石油企业用固定顶的油罐对汽油和煤油进行储存。对这些汽油和煤油的储罐改为固定顶的储罐,将会进一步的防止油气的挥发以及油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污染。对这种装置也应经常的进行检查,保证浮顶的密封以及附件的良好。其次,油气的回收装置。在治理油气的灌装的过程中会发生油气挥发的现象。治理的最根本的手段是将油气进行回收,这样烃类气体的排放,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管道的防腐措施

加强管道材料的要求。管道发生应力腐蚀开裂主要的原因就是由剥离或者阴极剥离造成的。很难对压力容器和管道中和氢相关的腐蚀开裂进行控制和预防工作。保障补口作业的质量。对于补口材料和管体的防腐的覆盖层之间有良好的相容性,补口的结合处也应严密的粘牢,有时应做好严密性的实验。

三、油气储运过程中的环保管理办法

(一)油气储运工程中废气的排放管理

油气储运建设中会产生一些废气,做好这些废气处理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引起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性课题,油气储运设施在运行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和甲烷也就是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二)油气储运工程中污水的排放管理

对于油气储运工程中污水的排放,因为总量较少,二级污水处理装置往往是一体化,不能形成有效的污泥循环因而不可能稳定运行。所以,站场生活污水可以只设化粪池进行储存和初级处理,处理后出水可根据周边环境条件进行外运后深度处理或回用于站内绿化等。

第6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环境保护 理论知识

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的数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因而打破了生态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恶化,那么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作为当今的中学生、明日国家的建设者,正确认识中学化学理论和环境污染,对祖国未来的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高中化学理论知识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一、温室效应与CO2

由于地球人口激增,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致使二氧化碳吸收及反射回地面的长波辐射能增多引起地面气温上升,因此产生“温室效应”。同时由于森林的大面积被毁,致使森林吸收CO2的量及送入大气中的O2的量均显著下降,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因而地球两极冰山和冰川开始融化,会使海上升,最终可能会使沿海城市和农田被淹没。气候变暖也会引起海洋温度升高,将促使强烈的热带风暴形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必将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更为严重的灾难。例如:2008年的雪灾和今年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旱灾全球气候剧变会影响和破坏生物链、食物链。我们如何缓减温室效应呢?

控制“温室效应”加剧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控制矿物燃料的燃烧,合理开发、合理利用燃料,寻找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保护森林、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利用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温。③控制人口激增。提倡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减缓全球变暖、拯救家园的重要方式。

二、酸雨与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0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硫酸,硝酸等。大量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的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酸雨有哪些危害呢?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抑制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水生生态系统紊乱;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欧洲每年排出2200吨硫,毁灭了大片森林。我国四川、广西等省区已有10多万公顷森林濒临死亡。酸雨对金属、石料、木料、水泥等建筑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世界已有许多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遭酸雨腐蚀破坏,如加拿大的议会大厦、我国的乐山大佛,等等。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

4.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90%的二氧化硫气体。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混合物的总称。它是排入大气中的NO和碳氢化合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这种光化学烟雾可随气流飘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村庄稼也受到损害,人暴露在光化学烟雾中,会导致发病率,死亡率急速上升。1971年,日本东京发生了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一些学生中毒昏倒,同时也会影响植物生长,降低对病虫害的抵抗率。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农作物损失达2500多万美元。光化学烟雾还会促成酸雨的形成,影响材料质量的损失,加速聚合物、橡胶等的老化。

光化学烟雾可以说是工业发达、汽车拥挤的大城市的一个隐患。5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其主要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因此,目前人们主要在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以防患于未然。

四、臭氧层空洞与氟利昂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氟利昂的大量释放和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臭氧层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导致皮肤癌、白内障患者数量增加,减少渔业产量、破坏森林,等等。

我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非常关心保护大气臭氧层这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早于1989年就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先后积极派团参与了历次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并于1991年加入了修正后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还成立了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并完成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根据这一方案,我国已于1999年7月1日冻结了氟利昂的生产,并将于2010年前全部停止生产和使用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

五、重金属污染与汞、镉、铬、铅及砷等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镉、铬、铅及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造成人体中毒,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汞污染)和骨痛病(镉污染)等公害病,都是由重金属污染引起的。2011年4月初,我国首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防治规划力求控制汞、镉、铬、铅和砷5种重金属。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重金属污染污染的根本措施。

1.控制与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

3.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

4.增加土壤容量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5.建立监测系统网络,对策

6.工程治理

以上几种污染都涉及我们在中学化学中所学的知识,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了解这些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只有保护好生存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从行为上,要从个人做起,配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环境保护的规定,企业要加强管理,并且做好监督管理机制,使措施落到实处,不能只以人为本,还要考虑动植物及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这样人类才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12.

[2]高级中学.化学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

[3]化学教学,1994,3.

第7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今世界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是密不可分,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为服务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积极贡献。城市圈建设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划时代改革创新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1 实施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

目前,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2 实施节能减排的条件

2.1 节能减排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想要节能减排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就要突出“长远性”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体制,节能减排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常抓不懈;突出“系统性”构建资源循环利用长效机制;突出“创新性”建立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优胜劣汰机制;突出“自主性”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而且当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2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

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减少小锅炉和私自乱建违建的锅炉,一些企业私自排放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原因,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加大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限期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制定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2.3 强化能评环评约束作用

在城市发展中工业发展占着非常大的比重,工业化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导致气候环境变差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第三方环评机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应当完善能评管理制度,规范评估机构,优化审查流程,暂停不达标企业新建高耗能项目的能评审查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进而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所有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能效水平和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环境监测标准,才能予以审核通过。

2.4 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实现

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都应提高环保意识参与其中,为节能减排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做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贡献,为了更好的明天和美好的生存环境做出努力。

3 实施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3.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减少煤炭的排废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2 低碳减排减缓温室效应的产生气候变化

将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温室效应的直接灾难性后果是全球气温升高,地球日益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所以低碳减排能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正在逐渐步入历史舞台。很多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就是为了将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3.3 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在 2014 年监测的 523 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2 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 2/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 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32%,水资源为 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第8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环保 意识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时,可利用教材的阅读《温室效应》,结合二氧化碳的循环。借助电脑动画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意识到,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家在切身感到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同时,接触了温室效应的概念。师生共同分析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危害。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纷纷立志为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

二、结合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化学药品,体验到了许多的化学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使学生在体验化学实验的时候,体验环保,强化环保意识。

1、利用药品的贮存方法,规范化体验环保。如易挥发的浓硝酸、浓盐酸等要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演示实验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体验环保。如在讲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排放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规范实验操作使实验在严密的情况下进行,体验环保。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严格教育学生规范操作,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4、实验微型化,防止使用过量药品实验体验。目前在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用玻璃管弯制各种可加热的替代实验仪器、安培瓶、点滴版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如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要求学生不用试管做实验,而是改用点滴版,实验时只需取一滴稀盐酸在孔穴处,在取一滴硝酸银溶液滴在孔穴处,立即可见白色沉淀生成,然后取一滴稀硝酸滴入沉淀中,沉淀不溶解。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操作中不仅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渗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育环保行动

1、专题讲座。对教材中讲得少而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的观念。可举办《家庭生活与环保污染》讲座,实际研究表明:工业污染占污染的41%,家庭污染占59%。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0.9kg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发、洗澡、洗衣服等等一天平均制造200升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一个人每天平均用20克的化学用品在污染着环境。可见环境保护不止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使学生感到自身在制造污染破坏环境,都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2、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环保意识。

3、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如空气污染调查、水污染及对策调查等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4、展览板报、墙报。利用教室及校园的黑板报、墙报进行环保展览宣传,以增强环保安全等意识。组织学生植树种草,绿化环境,减少噪音,为保护环境出一分力量。

第9篇:温室效应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低碳理念;科学教学;实践;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81-01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序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剧,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同时影响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海平面升高,疾病不断增加,植被逐渐减少,这些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低碳”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模式,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全球环境。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的主力军,现在正是他们接受新知识的关键阶段,作为教师应结合现有的人类处境,在科学教学中时刻渗透低碳教育,提高低碳意识,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关键的[1-3]。科学教材当中涉及低碳的内容并不少,《科学课程标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温室效应的利弊、能源的状况和利用等方面也有相关的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的环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将低碳意识渗透到科学课堂当中,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 科学教学中融入低碳意识

1.1 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低碳意识

八年级下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五节“光合作用”中明确指出,在地球生物圈中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即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合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得以平衡。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一些城市发展工业均以开发为动力,以快速增长为目标,只求自身发展,不关注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地层存积的大量碳元素在短时间内被释放出来,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各类疾病增加,农作物减产,需要降低生态系统中的二氧化碳才能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因而要保护植被,多栽种树木,尽量少开车,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筷子和纸制的卡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低碳生经济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在“电和磁”这一章节中,学生学习了电是如何产生的,并介绍了我国发电的主要方式是火力发电,即利用煤炭、石油及天然气作为燃料发电,由于此类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同时在发电时会排放出大量CO2、SO2、NO2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电力消耗不断增加,长此以往,不仅会对资源造成不可逆的消耗,而且会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应大力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将节能减排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电视机在待机状态下耗电量一般为其开机功率的10%左右,不看电视的时候应及时切断电源,这也是在日常点滴中节约能源,为低碳做了贡献。提倡少坐电梯、多爬楼梯,不仅节省了电能,也换回了自己的健康[4-6]。

在讲到“水”这一节时,向学生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很多地方严重缺水,且水体污染严重,让学生列举自己看到的水污染现象,并提出治理观点,使其明白节约用水的同时也实现了低碳。从“核能的利用”这一节内容可知,通过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为火力发电释放能量的百万倍,同时所需要的燃料很少,且不会释放大量污染物,从而减少空气污染,因而核能属于清洁能源。但是在我国核能的利用还不是很多,其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加大对核能的开发利用能有效解决环境危机,减少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作为中学生,应认真地学习科学知识,有了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将来就可以为保护生态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7-8]。

1.2 利用实验课堂提高学生低碳意识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规范实验操作有利于低碳教育的开展。首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要保证实验操作的正确与规范,尤其是涉及低碳教育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做CO或者C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会产生CO2。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大量燃烧含碳能源,导致大量CO2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进行该项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2应及时吸收处理掉,未反应完全残留的CO也要进行充分燃烧处理以减少污染。实验产生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避免污染。

1.3 在知识检测中融入低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