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资本成本 融资决策 投资决策
研究资本成本,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对理财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我国目前存在着资本成本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缺乏等,如流通股股东普遍缺乏投资意识,重投机取利而轻投资增值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国有股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是缺位的,还有资本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是缺位的。这些问题限制着我国资本成本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定性的理论研究方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会计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对以上做了相关的研究分析。
一、资本成本的内涵及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一)资本成本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面付出 的代价,但是这种认识单纯地以企业为视角,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理解,这种定义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资本成本是投资于某一项目或企业的机会成本,也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通常而言,投资者所期望的必要报酬率会随着所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投资金额、投资周期和风险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而这种报酬率是企业不能决定的,但其大小可以用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来衡量。所以,从投资者的的角度去理解资本成本这一概念比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认识要中肯一些。
(二)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之桥梁。投资者将自身拥有或者筹集到的资金放到资本市场上就是为了获得报酬,投资之前考虑做多的就是资本成本和必要报酬率之间的对比关系。而使用这些资金的企业无论采用哪种回报方案,首先保证它的边际资本成本效应与企业投资决策时所使用的假设资本成本相适应。所以,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目前我国资本成本的现状
(一)我国的资本成本缺乏约束性
首先,我国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的股东无法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是因为一般国有股份的产权代表都是政府专职机构或政府授权的国有公司法人,股东因持有股票而获得的权利手就是一种典型的“廉价投票权”。基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的管理现状和基本国情,这种权利的代表意义高于实际价值,他们根本无法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其次,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上缺少战略投资者的角色。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的资本市场上,最有资格充当战略投资者这一角色的应该是券商等法人股东和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国有产权占控制地位的比例依然很高,股东和控股人的法人产权特征不明显,无法有效发挥“大股东”的正常作用。这种现状的直接后果是投资和经营不能科学分离,资本市场上缺少战略投资者的角色。
(二)我国缺乏资本成本约束的根源
我国缺乏资本成本约束这一问题既是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经济的结果也与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足、财务管理理论的转换上存在内在缺陷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制度性改革资本市场,对西方市场经济学习不充分有关。
学术界在理论上一般把财务管理分为宏观财政和微观财务两个研究层次,并根据研究重心的变化,以财政职能替代财务职能,把微观财务并入国家宏观财政体系进行研究。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微观财务的本质属性是“资金运动”,而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对国家的依赖关系又是最主要的,这种主要表现在为资金的无偿调拨、优先使用和必要利润上缴之间的关系。所以,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筹资管理问题。
但是长期财政性拨款造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和政府职能转换不法实现的问题,不仅使国有企业过度依赖财政,生命力和竞争力脆弱不堪,还造成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划分不清,政府工作沉重,企业效益低下等阻碍市场经济进步的问题。当然,这种经济结构和政企关系下,国有企业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去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与收益率的问题,自然也根本不存在资本成本的概念。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缓慢的现状是缺乏必要的历史传承和忽略了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双重原因造成的,而他的结果则是致使我国资本市场建设长期滞后。
后来,在特殊资本市场制度的安排下,我国证券市场得以迅速建立,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传统银行主导融资制度向现代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制度的切换。但是,正是这种外力主导下的制度变迁,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外在制度安排与资本市场自主调节和财务理念内生发展规律与外力催生理论等功能缺陷,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摩擦,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低效率埋下了隐患。
三、完善资本成本约束的构想
(一)资本成本约束的重要意义
如果把资本市场的基本架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就是一个关乎这个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要素。
首先,从整体性上看,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整体健康运转的保障。虽然在学术和理论研究时,,我们一般从便利性上考虑,把资本市场这一复杂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若干要素,然后在专门领域分别对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资本市场并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由多要素统筹共同作用下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资本成本是基本要素。而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则是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安全性,是资本市场整体健康运转的保障。
其次,从动态性上看,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整体健康运转的保障。健康的资本市场是一个由多要素环环相扣组成的动态系统市场,而上市公司则是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活跃因子,它的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使得资本市场风云变化、阴晴不定。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会使本公司的股价发生相应调整,但基本不会改变原资本成本的结构。而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变化,则导致资本成本结构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相应的股权变动,并带动资本市场整体价格的上扬或下跌。所以具有硬约束的资本成本决定着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的基础。
(二)完善资本成本约束的主要措施
第一,培育资本市场上战略投资者。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股东成为资本市场是的战略投资者,能够决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可以监督和制约公司管理者时,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分离的优越性才能体现。所以对于目前我国正在发展壮大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当前工作的重点的不仅是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提高自身对公司经营的参与和掌控程度,可以在公司治理和管理者的调整方面自由的提出意见。
第二,完善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系统系决定了自身的多层次性,它的组成主体要适应市场的要求。资本市场改革初期,为了安全性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一国内投资者为主。从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经历来看,境外投资者的运作体系完善科学,有利于增强国内投资者的资本成本意识,进而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为企业债务融资提供更多机会。所以,我国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举。
第三,强化公司管理者的资本成本意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很大优越性,但并非无可挑剔。企业的经营者受雇于股东大会,与企业受益的联系稀疏,是资本成本控制的巨大漏洞。如果能从监督约束和利益联结两方面强化公司管理者的资本成本意识,就会从源头上把住上市公司的质量,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四、结束语
论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综合地使用了经济学、分类学等人文学科、理工学科的知识和会计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来探讨资本成本问题。论文的创新之处:在对资本成本概念辨析的问题上,强调阐述了资本成本和传统定义的不同及它自身具有的特征,注重研究资本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作用和目前我国资本成本意识的现状及改善的建议;本文在对资本成本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地选取了几个关键部分。在研究思路上,论文力求创新突出研究的重点,不强求能对资本成本各个方面的问题能够研究的面面俱到,同时尽量避免重复其他人的研究思路。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
参考文献:
[1]张风琴,张仁博.谈资本成本在现代企业理财中的作用[J].理论界,2004,(02)
[2]陈昌权,陈立.企业资本成本与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7,(04)
[3]葛桂芹.关于资本成本的几点看法[J].集团经济研究,2006,(26)
[4]刁伍钧,徐俊杰.资本成本、债务成本与WACC的比较[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6,(05)
[5]张敦力.论资本成本的计量及运用[J].会计研究,2006,(6)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融资约束;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相关文献主要从内部资本市场有降低融资约束功能的角度分析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Lewellen(1971)从财务协同效应角度考虑认为,由于多元化公司可以将其内部资本市场上不完全相关的现金流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财务协同效应,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Myers和Majluf(1984)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考虑认为,由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部资本市场上出现信用约束,即使存在正的净现值(NPV)的投资机会,但若不能使资金提供者相信投资是低风险项目,就可能出现融不到资金或融资不足的情况。
stulz(1990)从多元化经营角度考虑认为,由于多元化经营企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内部资本市场,与单一化经营企业相比能够更多地利用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可以缓解外部融资约束,从而有效地解决企业投资不足问题,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
stein(1997)指出内部资本市场通过包括协同效应在内的多种效应缓解企业面临的信用约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满足盈利性项目的资金需求,因而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更多货币效应(“more—money”effect)功能。
Dmytro Holod(2010)在针对多银行控股公司的研究中发现内部资本市场同样可以放松其资本约束。此外,多银行控股公司之间的内部资本运作不仅包括哪些需要资本金的银行,还包括一些资产(贷款)的运作,把贷款从资本充足率低的银行转移到高的银行。
鉴于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效应,关于融资途径的分析也是近10年西方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stein(1997)描述的外部融资往往是通过集团总部进行的然后传递给各个分部。Bianco and Nicodano (2006)研究说明意大利的集团公司中,子公司相对于总部而言很少使用外部融资。Verschueren 和Deloof(2006)对比利时的大型公司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并表示内部债务只是外部债务的替代品。
但是,Nico Dewaelheyns和Cynthia Van Hulle(2010)却认为,在现实中,商业集团成员公司和跨国公司往往是独立法人,他们同样直接获得外部融资。作者认为国内集团会通过子公司选择最佳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组合策略。他们发现证据支持内部融资优先于外部融资并且导致相对于独立的公司来说,集团附属公司的银行贷款大大降低。同时,他们还发现,子公司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强度主要根据内部资本市场的特点来决定,可用资源越多,内部融资越多而外部融资则越少。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内部资本市场方面的研究从2005年刚刚起步,从杨锦之(2007)年发表于会计研究上的“关于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国外研究综述”,以及王化成等(2011)发表于会计研究的“基于中国背景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建议”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未完全发展。
邵军、刘志远(2006)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总部能够从外部市场筹集到比单个成员企业简单相加更多的资源,能够在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率的配置。而且随着成员企业数目的增加,沿着这一维度的效率会得到进一步加强。黎来芳、黄磊、李焰(2009)研究表明从静态视角,实施了集团化运作的上市公司所受融资约束显著较低;从动态视角,上市公司所受的融资约束在集团化运作过程中逐年下降。这表明,在中国当前的制度背景下,企业实施集团化运作能够有效缓解融资约束。郭李特(2011)通过对H股上市公司的分析,验证了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放松企业集团在外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当内部资本市场高效率资源配置的信号传递给外部投资者时。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量。
除了定性分析内部资本市场对融资约束的放松作用,学者对不同性质、组织结构的企业中两者关系也做了分析。周传丽、柯萍(2010)研究发现在金字塔式持股结构下,基于不同的股权结构和股权性质,内部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了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并且国有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的发挥要好于民营集团。
进一步考察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而放松融资约束的原因,赵弘颖、刘翰林(2008)认为,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补贴广泛存在,多元化性质的国有企业集团在内部资本市场上的跨行业补贴是导致其控股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差异。万良勇、魏明海(2009)认为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起到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这种替代效应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员公司的融资约束,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大股东掠夺上市公司信贷资金的渠道,大股东成本越高的公司存在更严重的掠夺问题。掠夺效应的存在是上市公司发生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论性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内部资本市场主要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发挥协同效应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扩大外部融资效应来达到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而低效率不贴和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现象的存在反向制约了这一功能的发挥。此外在内部资本市场中成员企业的股权性质和治理结构不同也影响了融资约束缓解效应。然而,在内部资本市场中,成员企业的融资途径问题或者说外部资金如何在内部传递以产生整体利益最大化还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多层次资本市场 新三板
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在竞争环境下取得较好的业绩和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应具有的关键能力,反馈了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学术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早有深入的研究,主要观点包括:企业在生产核心产品的过程中积累的技术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及信息积累;企业所建的优于竞争对手的管理体系、价值体系及内部结构;企业所特有的文化等(陈根,2009)。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基因里的不可复制、替代的特性,且能够催生企业成长,带来营业利润。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学术界所认知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四个具体方面,分别是优秀的创新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高效灵活的管理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生存周期较短,体现出家族式、劳动密集的特点,阻碍了其持续创新经营能力。
1.融资困难,企业缺乏后续发展潜力。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个人独资或者多个个人合伙投资设立,资金投入及技术投入方面无法跟国有企业及部分大型企业相提并论。由于规模所限,中小企业的总体利润也相对较低,在投资人及商业银行严重缺乏后续发展的潜力。对于投资人及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相对较大、利润稳定的大型企业更加有吸引力,造成了中小企业资金供应困难,而大型企业资金相对充裕的局面,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后续发展。
2.家族式管理的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多数为家族式企业,传承思想影响下的子女直接继承现象突出。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实际控制人的个人风格、素质、管理经验、经营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继承制难以使企业吸引市场化、高素质、职业化人才,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种损害。
3.企业发展模式的困境。很多中小企业的成功,要归因于我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企业依靠该市场机会获得了成功,但也掩盖了自身经营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的落后。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调整期,以往屡试不爽的追加投资、加大生产、控制成本等手段效率开始下降,而依靠核心技术、现代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将会成为主流。如何带领企业进行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4.核心竞争力的认知错位。地方保护主义、简单的模仿、低廉的生产成本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不菲的利润,但由于其本身不具有稀缺性及不可模仿性,无法保证企业长期的发展。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仍然依赖于上述普通优势,忽略了核心竞争力建设,在受到新进入者竞争时将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在此情况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合理认知以及对形成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急迫性与危机感。
总体来看,中小企业区别于其他公司的预期能够带来利润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即需要内生性动力,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在我国,资本市场包括了企业规范运作,提供融资渠道,建立现代公司运行机制等功能,因此,如何提供一个可供中小企业便利登陆的资本市场,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概述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为满足质量、规模、风险、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的资本运作要求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体系。我国正在形成由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市场等为核心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成熟市场体系: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涵盖了纵向和横向的交织结构,包括以下层次:顶层-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市场,美国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第二层),地方性股票交易所(第三层),以及作为第四层的OTC及其他市场等。如此完善的资本市场结构也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英国的资本市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板市场,第二层次为选择投资市场(AIM),属于未上市的证券,第三层次为全国性的三板市场,第四层为区域性的市场。(刘文娟,2010)从多方面为国内外上市的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更为初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多样的融资服务。
与上述市场相比,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结构虽然已经建立,但并不完善,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管道,信息和资源不能做到完全顺畅的流通(时军,2015)。据统计,中国资本市场资产总额和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7%,而美国为82%,英国为71%。
截至2015年底,中国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沪深主板家数占比为38.06%,中小板为27.53%,创业板为17.45%。从总市值上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总市值为530,056.10亿元,沪深主板占比69.84%,中小板占比19.61%,创业板占比10.55%。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非常的不平衡(孙素珍,2015)。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总市值上看,主板市场仍旧是主体地位。与稳定的金字塔结构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倒金字塔结构虽在修正,但仍未真正形成底层市场基础。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务院于2013年底正式将“新三板”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国。“新三板”市场立足于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谈志彬,2016),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的设立,都起着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截至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家数从2014年末的1572家快速增长到5129家,融资金额从132.09亿元增长到1216.17亿元,新三板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挂牌公司家数已经大大超过其他板块的总和,市值达到了2.46万亿元。发展“新三板”市场是在“双创”的战略背景之下,对于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去杠杆化、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方向。“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通过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交易制度改革来提升金融链接实体的效率,降供给、调杠杆、升结构。这一目标也暗示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不够透明、发展不够健康,新股的发行等交易制度方面有待完善,直接融资的比例偏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等。(程湘萍,2015)
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系
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提供了通道,而最楸憷中小企业对接的资本市场通道即为“新三板”市场。
首先,“新三板”市场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小额、快速、灵活”的资金需求。据统计,“新三板”2015年全年新增挂牌企业数量3567家,共完成定向增发融资2497起,融资金额达到1217亿元,形成了加速成长的趋势,并超过创业板2015年全年融资总额,加上股权质押融资、债券融资、优先股发行等业务的开展,极大丰富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挂牌中小企业将上述渠道所融资金投入到生产研发中,能极大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后续发展的潜力,
其次,新三板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根据挂牌新三板的要求完善公司“三会制度”,上述制度建立一方面能帮助企业所有者解决继承人经验或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提供了机会。2015年全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共披露公告超16万份,针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状况等事项进行了信息披露,提升了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同时向潜在投资者展示公司核心竞争力。
第三,在券商、律师、会计师、投资人等多方参与下,企业可以在模式转型、核心竞争力认知等方面获得更加专业的支持,可以为企业未来发展制定更为清晰且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规划。截至2015年底,参与“新三板”市场的主办券商数量为91家,会计师事务所39家,律师事务所412家,各方中介机构为挂牌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专业服务。券商持续督导制度保证了企业及券商双方利益的绑定,只有与所督导的企业共同成长,各中介机构才能在将来获得可观的收益,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这种安排有利于中小企业迅速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去巩固相关优势,让中小企业获得长期健康的成长。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必行之道,未来几年内关于确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将更加完善,交易所市场将更加规范。具体到当前资本市场,注册制、战略新兴板及创业板分层呼之欲出,“新三板”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尤其是”新三板”,已经逐渐成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战场。因为中小企业所处企业生命阶段不同,资本运作与持续督导需求也各不相同,市场服务主体更要针对单个企业,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提供全范围、全链条、多样化、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将成为资本市场新的研究问题。股权质押融资、优先股、债券融资、公司债、银证合作等创新的融资模式,将会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趋势。因此,在“新三板”的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将能更好的形成并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 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 时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思考[J].财会通讯.2015年第19期
[3] 孙素珍.浅谈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转板制度设计思路[J].财政监督.2015年第3期
[4] 程湘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解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年第34期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会计目标两种观点的对比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会计环境的现会计毕业论文状, 指出我国近期的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与完善, 在不久的将来, “决策有用观”最终必将占据主导地位。
[ 关键词] 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所谓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 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因而, 会计目标是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 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会计目标理论研究也就成为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 会计理论界形成了两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本文在分析比较两种观点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会计环境的现状, 对我国会计目标究竟如何定位, 发表一下笔者个人的看法。一、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关系分析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 是美国会计界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20 世纪70 年代, 随着西方新技术革命、行为科学、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的出现以及向会计领域的广泛渗透, 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路逐步占据了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sab) 于1973 年成立后, 于1978 年的第一份概念结构公告“财务报表目标”就是以目标为内容, 并以此为起点了7 份概念公告, 形成了现行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3 年7 月25 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按照2002 萨班纳斯—奥克斯莱法案108(d) 条款要求, 对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采用原则基础的会计体系进行研究的报告》, 在报告中, sec 启用了“目标导向”的新概念。以上研究成果形成了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 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 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 资源的受托方( 即管理当局) 应承担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使其尽可能保值增值的责任, 因而, 确立的会计目标应有助于检查和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最有效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净收益的信息。因此, 它强调经营净收益的真实与准确, 注重信息的可靠性, 对向外部提供的信息有所取舍。
2. 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认为, 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 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情况下, 会使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淡化, 转而更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以及所投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而受托方的管理重心也从有效管理受托资源转向在资本市场上使报酬与风险的比例达到最优。因而, 会计目标应为信息使用者( 包括现在的和潜在的) 提供有助于其做出合理决策的信息。因此, 它注重信息的相关性, 更关注有关企业未来现金流动金额、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为此, 还引入各种计量属性, 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
3. 两种观点的分析比较
(1) 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见表1。
(2) 两种观点的局限性。由以上两种观点不同点的比较可见, 不论是受托责任观, 还是决策有用观, 二者在运用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表现如下:受托责任观的局限性表现在: 由于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而对相关性没有过多要求, 并且要求在观点区别会计研究会计处理上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许多违背会计假设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 例如,企业的破产、清算和重组, 物价变动等等, 如果受托责任观一直忽视经济环境的变化, 很少顾及除委托者以外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那么会计的服务职能将被弱化, 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将难以保证。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 只有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条件下, 决策者才可以利用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实现收益最大化。但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来看, 全国的资本市场并未发挥其主要作用, 众多的投资者仅仅通过过去已公布的会计信息来了解资本市场, 根本谈不上决策。通过以上分析比较: 可以看出, 这两种观点的立论基础都是相同的: 都是植根于委托理论, 运行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下, 分析会计信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受托责任观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目的是要做出一个决策, 即是否需继续维持这种委托关系。决策有用观注重资本市场的风险与报酬, 其实也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找到一些能使自己所投资本达到保值、增值的受托者。可以说,“受托责任观”是“决策有用观”的基础, “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的延展。因此, 笔者认为, 这两种观点并非对立,两种观点的差异实质在于社会经济环境不同,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需求发生了变化。在资本市场不发达或欠发达的条件下, 信息使用者主要通过已经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能有效运作的环境中,会计信息使用者仍然关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而且更加关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使其确实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因而, 使得会计信息决策的作用举足轻重。由此可见,经济环境是决定会计目标定位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目前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
1. 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主体仍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而国有企业大多由国家独资经营; 国有控股企业又多数是国家一股独大,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非通过资本市场, 而是采取委托人( 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 与受托人( 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进行。
2. 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我国目前的股份制企业基本上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来, 且股份有限公司只占一小部分, 多数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组建的; 而在改制后的企业中, 有许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以及“内部人控制”等并非个别现象。就目前的多数公司而言, 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 并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 资本市场既不发达也不规范我国的上市公司只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极少部分, 就这些上市公司而言, 国有股一般占其股本总数的一半以上, 且不参与流通, 严格说来, 它们也并非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更为重要的是, 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所决定, 国家必须保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行使控制权,不允许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资本过于分散。因此,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资本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并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比较特殊, 虽然已经成立了800多家上市公司, 但绝大多数是国有控股公司, 而国有股不上市流通; 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 多数投资者进入市场并不是真正地为了投资, 而是为了投机。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给我国会计目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 应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 遵循实践论、认识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把逻辑思维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才能建立合理的目标理论。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合理
--> 定位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两种观点并不对立, 那么我们不妨认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应该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行。结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 还处于孕育阶段, 国家及国有资产投资机构是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的现状, 我国近期的会计目标定位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当然会计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经济业务日趋复杂,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也不断拓宽, 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会计信息需求, 这就使得决策有用观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 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的会计目标的现状必将被打破, 决策有用观的主导地位必将随着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与完善而确立。
主要参考文献
[ 1] 葛家澍, 刘峰. 会计理论[m]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关键词】 资本市场; 融资需求;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在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与之适应的资本市场破茧而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所有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方式改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和市场体制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就要求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国有和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推动国家战略创新、实现产业不断升级换代、扩大并丰富企业投融资渠道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及困境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恢复阶段,在政府的干预下,资本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流通资金相对容易获得,但对中小企业来说,仍然面临融资难的窘境,造成融资难的局面,既有政府、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内、外源融资结构关系看,存在着对内源融资的过度依赖和外源融资相对不足的矛盾
一般来说,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内外源融资的策略是不同的。企业创立初期,因规模较小加之经营不稳定等原因可能更多地依赖内部融资来支持企业发展,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债务性融资逐渐成为主导融资形式。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比较特殊,无论初创期还是成长期,均高度依赖内源融资,但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外部融资,因其资产规模大小与信用程度是银行借贷的决定性因素,申请贷款时又无法提供必要的抵押品,使其债务融资受阻,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已严重阻碍了它们的发展。
(二)外源融资存在着对债务性融资的过度依赖与权益性融资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矛盾
长期以来,人们对债务性融资相对比较熟悉,大多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筹资,而对权益性融资则显得陌生。外源融资的权益资本,往往较多地想到公募方式比如证券市场融资,其实在现行的资本市场前景下,非正式权益资本市场或称私募市场、天使融资市场,如OTC市场、第三市场、第四市场等,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信息不对称,出现逆向选择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资金提供者和需求者信息不匹配的问题。投资者与融资者在对企业自身发展和运营状况的认知和了解上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自身信用资质等级低,可能提供不出相关机构认可的财务数据或良好的经营记录,一些投资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出于成本的考虑,将一些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拒之门外。有的即使提供了担保,价值也大打折扣。虽然企业的资产运营情况不能单凭财务数据的好坏来断论,但在现行的资本市场环境中,这些因素导致的逆向选择,使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更加剧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困难程度。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企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而资本的力量,在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显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望与需求是非常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门槛高等问题,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阻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内部融资资金极其有限,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此,开放资本市场大门,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各项体制,建立适应不同资金需求经济主体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建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资本市场,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企业的发展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依赖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外,还需资本市场本身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建立健全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系统,改善和推进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建设相对完善,应当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尽快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各项制度体系,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解决其融资问题。然而为了创业板市场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在其成立之初,我国采取了上市“高门槛”的做法,这将导致很多有发展前景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加之没有为上市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渠道退出机制,很多投资机构因资金退出渠道不通畅而规避投资风险。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板市场还有很多不足。因此,推出并完善创业板市场直接退市制度显得尤为 重要。
【关键词】证券市场 IPO注册制 资本市场
一、IPO注册制的含义及内涵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者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IPO注册制,又称IPO申报制,是政府对证券发行事先不作实质条件限制、采用注册登记的制度。它依据公开原则要求发行人在申请注册时提交完整的发行资料,并对资料真实性、可靠性承担法律责任;监管方的职责在于保证信息公开和禁止信息滥用。它作为现代一种效率较高的股票发行制度,伴随着相关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壮大,目前在世界资本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重大发展。
二、国外实行IPO注册制现状分析
我国的资本证券市场制度仍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下面笔者将通过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简要介绍,对未来国际市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趋势进行分析。
(一)美国、日本差异性注册制
在资本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对证券入采取差异化的审核注册制度,之所以称之为注册制是因为政府坚持“市场公平最大化,政府干预最小化”的原则,政府不对发行证券的实质性审查双向注册制是指股票发行公司要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同时也要在证券交易所进行注册。二战之后日本受美国扶植,日本的证券审核制度,基本与美国一致,在此不再单独介绍。
(二)英国自律型注册制
英国是目前国际上资本机制最完善、资本市场最稳当成熟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对本国证券发行采取只对信息披露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的自律性注册制审核,英国政府拥有对其实质性审核的权利,但通常有交易所等自律性组织行使,政府对证券发行、定价很少直接干预,因而,其审核机制为由市场决定证券上市的注册制。
(三)德国分类型注册制
德国政府对于证券发行审核采取两种办法,对于只需要股份交易而不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采取只对其信息披露完整、真实性进行审核的注册制对于需要在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会对其实质性进行审查,无须再经过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的同意。
通过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可以得知,核准制和注册制是证券审核制度在资本市场发展的两个阶段,核准制的核心在于调控,在资本市场不足够健全的情况下,严格把关剔除掉质量差的证券,保护投资者,为市场降低风险注册制适当资本市场发展良好,市场条件成熟的条件下,还原市场化,弱化政府对市场的干涉,提高市场效率,因此,注册制是未来国际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趋势。
三、IPO注册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1)实行注册制有利于资本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与现行的核准制相比,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将通过市场手段自行调节,减弱了对企业融资需求人为抑制,增强了企业融资的灵活性,有利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人的证券定价、发行和交易也基本由市场决定,监管机构不会做过多干预,有利于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发挥。在注册制下,监管机构对证券发行人一般只进行形式审查,并不对证券的投资价值做出实质判断,也不再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严格要求,随着证券发行的准入门槛和发行成本降低,融资效率得到提升,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
(2)实行注册制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人的发行融资资格自然取得,监管机构将不再以盈利规模、公司运营等方面条件限制公司的融资,这对希望获得融资支持,而自身由于处于初创期、成长期,使得公司盈利规模较小的新兴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融资便利,且有利于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现存的结构落后等问题,同时也就更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实行注册制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优秀上市公司的增加。与限制上市公司发行数量和发行节奏的核准制相比,实行注册制势必加大资本市场的供应量。上市公司通过业绩的提升以此来维护上市能力,资本市场真正起到资本优化配置的作用,优先供给给基本面优异的企业,融资能力与企业经营能力对等。股票估值由预期和业绩两者来决定,这个不会改变。预期向好,稀缺性标的,经营方向独特且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公司依然可以获得高市盈率,并不因为存在注册制而没有了高市盈率的股票,同样上市公司的股价由未来经营预期以及业绩能力来体现。因此,注册制在扩充上市公司的数量的同时,也在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IPO注册制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与之有关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IPO注册制改革将是资本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准。因此,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将成为我国政府改善资本市场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不可为了改革而改革。对于注册制我国目前还存在诸如受法律限制、未明确市场分工、构建自律体系等问题。我认为我国应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过渡到注册制,对于一些资本结构简单的中小企业可以率先实行注册制,待配套设施完善之后再对资金需求量大的大型企业实行注册制,最终全面贯彻注册制。
本文对于注册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是基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发行体制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过程中已经暴露的问题得出的,未来这些问题是否得到改善,以及是否会产生一些新问题,都是本文无法深究的,仅希望对我国推行IPO注册制做出一些有益思考。我相信注册制的成功实行一定会给我国资本市场开辟出一片新夭地。
参考文献: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对目前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现状进行整理,并研究讨论其发展对策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现状;发展建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并且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营造更稳定健康的市场环境以及合理的政策和金融服务支持,使中小企业能够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政策、观念还有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劣势因素,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资金的短缺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仅靠内源性融资很难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此时对外源融资的诉求愈加迫切。各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运作特点和产品情况,可选择的融资方式有很多,比如银行信贷、融资租赁、信用担保融资、国内或者境外上市融资等等。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可选渠道,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现状分析
(一)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情况
我国的资本市场成立时间较短,对于计划在国内上市的中小企业,由于我国在股权性融资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的政策性文件较为不足,并且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为一般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服务企业,与较多的上市条件相差甚远。并且主板市场具有较明显的制度偏向特点,上市融资资格主要限于大型企业,所以中小企业登陆主板上市尚具有较大难度。
为缓解中小企业的上市需求,我国于2004 年成立创建了中小企业板块,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个新的渠道。在中小板块的上市条件,在股本要求、利润要求等各方面均略低于主板市场,更适合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中小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截止到2014 年,中小板成立至今的第十年,共有七百多家上市公司登陆,该板块市值和融资规模都得到了显著的增长,成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融资平台,也是我国多层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级。但由于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意识不足,盲目扩大规模并且公司的治理水平较低,使得中小企业板市场一直存在着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中小企业板块虽然快速发展,但相较于我国上千万户的中小企业,其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凸显和扩大。此外,创业板作为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为创业型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与中小板市场相比,创业板的上市要求更加宽松,特别是在企业的成立时间、资本规模和中长期业绩情况等要求上。创业板是一个门槛较低、监管严格的证券市场,目前规模和盈利能力有限,但较大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获得资金投资的机会,但这部分企业的风险较高,未来的经营运作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新三板作为一个股份转让系统,是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而提供的又一个融资平台。对于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来获得发展资金支持和扩大实力的中小企业来说,新三板因为低门槛、不设财务指标的备案制度等规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中小企业仍需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新三板主要针对创新性、创业型以及成长型企业的特点,了解新三板的优势和劣势,理性选择是否上市以及在哪个市场上市。
(二)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难的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难的原因可以大致从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较弱、财务信息真实性不足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首先其经营风险较大,中小企业中大多数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业务规模较小,并且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实力有限,普遍缺乏充足资产,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此外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公开财务信息或者公开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不足,会成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投资人对其证券的评价和交易意愿。同时,多数中小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非常单薄,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无法满足金融市场对融资企业的服务要求。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发挥的职能是补充市场所无法兼顾环节,但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上市发展中,政府没有完全发挥引导作用,对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扶植力度不足,法律和政治环境也有待改善。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因为规模实力和业绩能力的关系,部分政府更重视大型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潜力,对其上市的鼓励支持和政策优惠不足。二是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法制管理建设比较落后,法律保护的作用较薄弱。法律监管与保护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不够,制度建设仍不够完善,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较为尴尬。
三、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为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的上市标准。通过不断壮大中小企业板块证券市场打开资本的大门,真正发挥中小板市场高效率的融资平台作用,使更多符合国家战略转型升级方向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才能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扫清障碍。资本市场还可通过优化中小企业上市程序,来同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资本市场的风险控制。例如,首先可简化审核程序和审核时间,有效降低各相关方的时间成本,提高上市程序的效率;其次可适当降低政府干预,减少股票发行上的行政阻力,增加市场的作用;同时,还需建立健全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企业与监管者、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
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等多层级的资本市场结构,需要各个市场明确其自身的特点,针对其服务对象合理设计上市程序,使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多层级并为中小企业提供差别性融资的平台。对于处于成长期中的企业,相较于成熟型企业有更高的成长性,但通常成立的时间较短,规模也相对较小,业绩尚不突出,中小板要做到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合适的平台,一个市场化的证券市场环境有助于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而创业板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大、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在创业本市场上多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所以需调整其上市条件松于中小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可为中小企业实现股份转让和增值,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融资能力以及获取发展资源的能力。在当前环境下,创新企业的技术变革更新迭代时间加快,需要新三板这样一个挂牌时间较短的市场来加速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和认知程度。
(二)中小企业完善自身的治理机制,提高上市融资能力与竞争力
中小企业首先需通过完善自身的治理机制,来提高其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于符合规模等条件的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在财务制度管理方面,提高企业素质和实现治理结构的合理化,要着力加强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助于中小企业得到投资方的信任支持。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何及时、准确地披露企业相关信息,并提高信息的可靠性,是每一个计划上市企业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
中小企业需充分利用政策与市场的利好,结合自身状况和独特优势选择上市。我国政府近几年加大了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这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广大的融资平台和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企业要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融资战略决策,需从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等因素出发,认真对上市的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因此,中小企业结合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并充分考虑自身的经营规划,清楚明确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在其发展规划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再相应选择符合自己的融资手段,中小企业企业上市融资时才能更加规范、科学和合理,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政府加强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要顺势而为,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助力加油, 采取积极措施强化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比如我国可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规避一些融资方面的风险;并在当前中小企业普遍信用低下的背景下,设立企业保证基金或者风险补偿基金等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管理,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保证,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数量巨大的就业机会。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经济,从我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现状中,找出其困境的原因并研究解决途径,随着相关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海霞,张俊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2).
一、资本市场政府管制滋生审计寻租租金
在经济学里,租金是指由于供给弹性不足产生的稳定超额利润。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股票的供给弹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股票发行采用核准制(最初为审批制),使得股票发行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上市资格(壳资源)成了稀缺资源;另一方面是将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只让三分之一的股票上市流通,这使得A股市场上的大量资金面临少量的可流通股票。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寻租空间也就由此而生。我国资本市场有自身的特色,即由政府严格管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公司要上市,只能在政府指定的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此外任何交易场所均为非法;其次,上市公司上市的资格必须经过管制部门的严格审批,上市资格(壳资源)成了稀缺资源;第三,将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只让三分之一的股票上市流通,这使得A股市场上的大量资金面临少量的可流通股票,使得流通股价格畸高,而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极低;第四,上市公司配股、发行新股或保住上市资格有严格的条件。基于以上原因,资本市场中的股权分裂、发行上市的核准制等管制是造成当前资本市场成为寻租场的顽症。但是这些制度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这些制度的设定,我国股市可能在襁褓中就已经夭折。但当这些制度成为今天我国股市发展的障碍,与时俱进也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政府管制下的资本市场中,可能争夺到租金的人都将不惜成本地进入。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投入的成本除了获准上市之外,不产生任何有效产出。这是管制股市造成的第一笔资源耗费,由此而造成的和交易费用的增加则是第二笔,资本市场上中介机构因租金而进行的寻租活动,则是第三笔。管制的后果是创造了管制租金,而资本市场寻租活动的根源就在于管制租金的存在。
二、审计权稀缺资源导致资本市场审计寻租
寻租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资源稀缺;二是权力分配。因有资源稀缺,谁能得到这资源,谁就能获取较大的额外收益,因而也就愿意为此而付出额外代价;因有权力分配,即稀缺资源的分配权掌握在一些部门和一些人的手中,为获取稀缺资源,需求者就必须向这些掌权者寻租,资源与权力相结合,便有了寻租行为产生的种子和土壤。
审计寻租是资本市场中一种典型的寻租活动,它和管制租金的变化息息相关。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对公司上市、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停止上市都有严格的财务指标限制,而且规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通过独立审计机构的鉴证――审计后才能对外披露。权力机构对会计信息揭示管制的开始,意味着会计通过资本市场配置资源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后果,也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链条中出现了“公共领域”,于是通过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共领域”中的租金流攫取的寻租活动便会随影而至,会计信息揭示管制就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直接导因。会计师事务所对资本市场的审计权力也是一种稀缺资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立以及获取审计证券市场的资格都需要权力部门的审批;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对资本市场的审计权也是一种垄断。稀缺资源与权力相结合,便有了审计寻租行为产生的种子和土壤。
由于资本市场创租机制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具有充分的信息优势并具有获取“信息租金”的动机。由于单一的信息优势并不是获取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上市公司单独行动将一无所得,为寻求“信息租金”,上市公司与独立审计机构“信息串通”,利用信息优势与权利优势,进行战略合作组成一种寻租联盟,以达到获取超额收益的目的。例如,被审计单位可能向委托人(如股东)或社会公众隐瞒关于公司生产率之类的真实财务信息,当被审单位通过贿赂独立审计师封锁审计信息时,审计寻租就有可能发生,而一旦贿赂成功,被审单位就获得信息租金,独立审计师则获得额外报酬即审计鉴证垄断权力租金。资本市场中审计中介的寻租行为不是独立的,更多的是在上市公司、券商、大投资机构等发起的寻租行为中起辅助作用,在他们的租金所得中分得一部分,这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财产转移。
广阔的黑土地,富饶的煤炭、石油资源,东北三省曾经凭借资源禀赋优势,先行一步的发展,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承载着无数荣耀与期许。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与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等世界老工业基地类似,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东北地区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也是日益显现,比如不良贷款率高企、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低下、管理体制僵化等等。为了改善这种状况,2003年10月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东北三省区是中国重工业尤其是重装备制造的重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其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体现,国家的政策作用是提前认识到这一倾向,促使其进程加快。 自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开展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变革,多种所有制经济争相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民生问题得到相应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相比2003年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2009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到2010年东北三省工业化进入后期,工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依然乏力。
当前,东北三省面对的问题十分严峻。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中国GDP持续十三个季度在7%~7.9%间波动,与此同时,全国性固定资产投资也从2009年30%下降到2015年的11.4%,东北三省的支柱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工业发展陷入困境。从生产角度来看,2014年伊始,东北经济告急,黑、吉、辽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6%、6.5%、5.8%,位居全国倒数。三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6%、2.9%和4.8%,明显低于8.3%的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第一季度,东北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消费角度来看,东北三省的居民消费水平从2004年的1.43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09万亿元,在国家统计局划分的经济区域中,东北三省的居民消费水平一直排在最后一位。 故总体来看,目前东北三省生产力不足,消费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仍旧延续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地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也难以实现东北振兴。 因此,目前亟待寻找新的途径来继续支撑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就可满足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但当东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此时只有融资品种多样的资本市场才能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充足且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相对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还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有效地避免风险向银行系统集中, 从而起到降低风险、稳定经济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提供的直接融资能够更高效、更有力地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激发实体经济的活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近期,花旗银行《世界信贷已经达到极限了吗》的报告指出,大量的贷款举债(间接融资)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胁。中国的信贷规模已超过GDP规模,近10年内,两者差距快速扩大。报告认为,信贷规模扩张到了弹性边缘,新增信贷不再推动经济增长,而是转而推升资产价格通胀。所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融资的核心作用,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 1 我国GDP与信贷规模对比图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意义重大。因为东北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蓝图中重要的一部分,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方面,东北地区处在环渤海经济圈及中俄蒙经济带之中,东北地区的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生产基地所在,“一带一路”其他环节的落实也需要其工业生产能力的支撑。从政治角度来看,频繁的国际交流,能够增进各国彼此间的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中俄蒙经济带的桥头堡和东北亚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其振兴对推进东北亚地区战略合作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影响力。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落后的原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更需要从其微观经济特点出发寻找系统的核心点。国家为了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十多年前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截至目前|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乏力的基本情况仍无较大改观。其根本原因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关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后,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较为缓慢,尤其在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后,其经济外向度比例较小,对域外资金吸引能力差,尚没有形成能够提供多元融资渠道进而盘活区域经济的资本市场。因此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封闭性依然较强,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直接融资不足,杠杆利用率较低。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东北三省资本市场缺乏活力,发展程度较低。从股权市场的角度来看,截至2014年11月19日,东北三省股票一级市场融资总额为9555.51亿元,占全国股票一级市场融资额的2.08%;相同时期内,仅浙江一省就通过股票一级市场获得融资11875.68亿元,占全国股票一级市场融资额的2.59%,是东北三省的1.24倍。另外,从债券市场的角度看,截至2014年11月19日,东北三省共发行债券397支,债券余额合计4703亿元,占全国信用债券余额的3.29%;同期仅浙江一省就发行债券739支,信用债券余额达5942亿元,发行债券数量是东北三省的1.86倍,信用债券余额为东北三省的1.26倍。总体来看,东北三省直接融资占比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资本的杠杆效应未能在东北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
二是金融中介主体的质和量均欠佳。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引导作用,但是东北三省证券公司数量较少,实力较弱,仅有大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恒泰长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江海证券有限公司、诚浩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天证券有限责任公司6家证券公司,占全国证券公司总数的5.40%,注册资金合计仅为54.97亿元,占总数的2.5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部沿海地区拥有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浙商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26家券商,占券商总数的23.42%,注册资金合计为579.31亿元,占总数的26.53%。
三是融资主体资金需求迫切但融资能力不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融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较为迫切,但是我国法律法规对融资主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融资能力与主体实力相挂钩,融资主体的自身实力,特别是财务状况的好坏能够反映其融资能力的大小。相比较而言,东北三省的融资主体规模小,实力弱,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的融资主体。此外,东北三省没有充分借助政策红利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未充分利用发改委债券融资指标等现象时有发生。
综合看来,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乏力的根本原因不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而是对资本市场重视不够、运用不足,以致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推力没有得到激发。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成为了以股票和债券为主体的品种多样的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并且也初步形成了包括多元化主体在内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但是从资本市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相对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功能尚未全面发挥、整体效率低的问题 ,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一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短板,在国家做出东北振兴战略决策之初,东北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近年来虽有改善但仍不尽如人意,从作为金融生态环境重要表征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来看,辽宁省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3个百分点。 因此,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十余年之后,资本市场应当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驱动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路径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为适应新常态下的新特点,中国的虚拟经济结构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此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想也要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转变。在宏观经济进入“微调”时代后,东北地区应更充分地调动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发挥其强大的直接融资能力,充分调动资本市场存量资金,进而为实体经济注入新鲜、充满活力的血液。因此,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树立新视角,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其次要不断完善现有的资本市场;最后应大力助推产融结合,从而更好的振d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新视角-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功能是资金融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交易主体的金融需求也会出现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在资本市场上非常突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仅仅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已不能满足振兴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结合目前经济情况来看,只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才具备有效的资本运作空间。必须充分用好发挥资本市场的信贷政策结构调整和“扶弱”功能,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导引,立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际,制定和实施区域金融政策。
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地区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既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与该地区政府和经济主体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要想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首先政府应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包括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向中央政府申请资本市场改革试点,争取政策支持。其次,各经济主体,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不能只盯着银行贷款,要有敏锐有眼光,充分利用股票市场、三板市场、区域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筹集企业发展转型所需要的资金,并反过来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另外,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本市场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单一的资本市场不能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在东北地区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金融支持。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功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政策传导功能等优势,解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信贷问题;其次,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东北地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资金实力优势,鼓励各类机构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地区经济服务中寻求商机;再次,完善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平台,由政府出资或以政策支持成立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融资担保组织,通过相关财政政策和措施,解决城镇化进程的融资担保问题 。例如,从长远来看,可以研究期货市场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尽可能地来发挥其资本融通的作用。由于期货市场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防范风险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大期货交易所,分别为上海期交所、郑州期交所和大连期交所。其主要交易品种是粮食、贵金属等实物商品。而东北地区也正是大豆等粮食的主产区,因此做好期货市场对于东北地区的生产保障和资金融通都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完善的资本市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要根据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对原有的发展思路、经济结构等进行重大调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东北地区更高水平的工业化。 但不论是发展的调整还是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为此东北三省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完善的融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鼓励融资中介机构的发展,大力推动区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型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发展,离不开成熟、壮大的融资中介机构。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能够创造机会,扩宽渠道,产生鲶鱼效应,激活资本市场,从而为实体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与提高。而大力推动区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融资平台市场化运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实力。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资金需求主体与资金供给主体的桥梁,实力强劲的中介机构能够更好地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满足资金需求主体和资金供给主体双方的需求。虽然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证券公司的数量较难增加,但可以做强现有券商,增加其资产规模,提高业务经营能力,利用其区域相对优势来带动本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二是推进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提升融资平台的业务能力,使其逐步摆脱地方政府融资“通道”的单一角色,转变为新常态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催化剂。
2、鼓励金融创新。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尤其是金融行业。实体经济中微观主体众多、财务情况各异,融资需求不同,所以市场中存在着很多潜在机会。资本市场应该加快创新的步伐,高效地创新以满足实体经济中庞大且多元的资金需求。一方面要加强理念模式创新,鼓励打破传统理念,树立全新的中介服务理念,借助新思想、新技术形成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模式。逐渐放宽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约束,提高各级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主推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多元系统化的产品结构,能够针对目标微观主体设计出符合其自身融资需求和融资能力的产品池。
3、政府积极地扶持与引导。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要抓住振兴机遇,就必须改善投资市场环境,做好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准备,鼓励吸引社会闲置资金上项目、办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而市场作用的发挥从来不能离开政府而单独存在,政府必须积极地参与到东北地区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中来,必须在此过程中承担其责任,履行其义务。各省财政、发改委、商务等部门应多渠道、全方位支持金融发展,建立和谐健康的金融生态,引导资本流向东北地区。可以利用制度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引导性基金,助推支柱产业发展。政府要通过法律手段降低中小银行的准入门槛,通过税收优惠、倾斜政策等措施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这些做法不但可以扶持该主体,还能在资本市场中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其他主体行为,活跃资本市场,从而改善东北地区的区域投资环境。
4、加强金融环境建设,控风险、防隐患。资本市场能量大、风险大,政府应当加强行政调控与监督,规范微观主体的行为,确保其“不越线、不出格”,坚决制裁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机构,逐步引导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法制管理。另外,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自律性组织以及监督型中介机构的作用,强化对于融资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是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外部监管的力度。
5、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打好健全资本市场的基石。东北振兴存在很多有利的条件: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尤其重要的是东北具有很强的人才优势。不仅有科技人才,还包括了国有企业中大量的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目前,券商、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地交叉、重叠,金融业正走向混业经营。这不仅要求资本市场选择素质更高的人才,也要求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具备更高的金融素质,甚至对管理者的要求更全面、更系统。所以,政府应当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其核心在于选拔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相关部门可以不拘一格,采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确保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是最能履行其职责的。
(三)深化资本市场,力推产融结合
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是融资,资本只有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进行循环,才能够真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因果循环作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融资需求,能够促进区域资本市场的繁荣。因此,产融结合也是一种深化资本市场的途径。故力推产融结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微观角度来看,产融结合是企业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而且可以有效地消除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企业融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服务企业主页业,推动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产融结合将提升资本的积累能力,有助于促进储蓄―投资的循环转化,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从东北地区的现状来看,采取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利用政府的力量和权力调配资源,优先发展和扶植基础产业和工业的模式不可持续。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必须采取与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发展不同的路径,其发展应更加依赖创业投资的发展和对高风险、高新技术行业的金融支持。在政府主导的融资制度下,许多银行的金融活动都受到财政、金融、税收的影响,而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很高。因此,政府主导的融资制度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投融资渠道的狭窄,大力推动产融结合,实现虚拟资本与产业经济相结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以实现“资本疏通血液,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增加资本积累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企业竞争优势。
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带来诸如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创造协同价值等诸多效益,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包括金融产品价格波动、财务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泡沫经济等。企业只有在基于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正式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发展经验,选择合适的模式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凯、史金艳:《略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及其发展思路》,管理世界,2003年12期。
[2] 张立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年回顾及展望,北方经济,2013年第14期。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5] 顾相君、林娜: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6] 刘伟:《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7] 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
[8] 朱建明:《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现状、问题与制度改革》,软科学,2014年第1期。
[9] 关守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中国金融,2015年第9期。
[10] 黄晓颖:《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与发展》,特区经济,2014 年第6期。
[11] 周小全:《利用资本市场缩小地区差距》,中国金融,2012年第8期。
[12][14] 成思危:《整合金融资源支持东北振兴》,中国金融,2004年第3期。
[13] |北亚研究中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课题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1月。
[15] 许天信,沈小波:《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及效应》,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