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资本市场概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本市场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本市场概况

第1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关键词:OTC 做市商制度 比较 融资

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了解和研究OTC市场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运营特点,场外市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改进。

一、国际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概况

(一)美国场外交易市场概况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及最复杂的分层,但同时也是最合理的、最具代表性的资本市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经了长期的过程,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地区集中与分散的交易所,场外交易体系。

场外市场业务是由国家物价局北羌塘的粉红单市场统一,纳斯达克(NASDAQ)成立于1971,并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体系。该体系由高到低的纳斯达克市场,电子公告板(OTCBB),粉红单市场和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组成。纳斯达克市场,OTCBB市场和粉红单市场是相对独立的提供体系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它们构成了场外交易市场的主体。

(二)英国场外交易市场概况

英国的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同于美国,属于内部水平和场外交易市场的模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国家重点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珠宝市场目标(另类投资市场)和泰克曼证监会市场(成交市场)和本地市场这三大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是指伦敦证券交易所内的目标和独立的前市场框架。

(三)中国台湾场外交易市场概况

目前在台湾,有三个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第一是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做市商制度和招投标制度;第二个层次是市场流行的内阁,场外交易,处理经纪或专有的讨价还价成交方式;第三层是一个经销商的市场,这是一个公众的私人股本市场,中介板经销商。

二、国际比较

(一)监管模式

在发达地区的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框架的建设和在该地区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管理体系的特点,以及监管模式是多样化的。

美国政府指导下的多层次自律的监督体制。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模式是政府监管,这是指导下的统一的多层次的自律体系。美国创造出了一种一方面可以保证场外交易市场和全国证券市场的协调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且不会偏离目标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该模型允许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监管、市场监管更加实用,应对违反可以更快,更符合场外的特点。

然而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资本市场对目标市场的自律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没有完整的证券法,但英国的证券和投资委员会已经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监管权力,但日常监管主要是通过证券行业自律体系。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是由证券交易商协会和证券行业委员会。第二级是不直接向证券交易所由政府控制。自律监管规定制定一系列自律,保证成员根据市场交易规则。

(二)交易组织形式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组织形式发起改革,以寻求最适应市场要求的发展模式。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践证明,企业制比活跃会员制更有利的资本市场和发展。

自1993以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成立了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全球许多公司和股票交易所相继成立。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nasdak现已施行了企业改革。在2005和2006之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意的19个证券交易公司和通用的重组方案。2006年3月8日上午东部时刻,纽交所现已完毕了213年非营利会员制的历史,开始变成营利性企业。

(三)上市门槛

场外交易市场的不一致的规定上市公司,其具体上市公司高、低值取决于自己的层次结构和功能取向的场外交易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同时也将影响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影响。虽然一些OTC市场上市公司通常会设定一个门槛比较高的门槛,但这些标准和当地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相比却低得多。以下是各国公司上市指标特征:

OTCBB,基本上对公司的净资产、利润没有要求;只需定期向SEC和其他监管机构报送相关资料信息即可。而日本JASDAQ对公司上市则有较高的门槛:最低市值,登记股票,最近一营业年度年底净资产不少于200万日元,特殊股票,净资产达2亿日元以上;获利能力,登记股票最近一营业年度每股税前盈余不少于10日元,特殊股票无要求。兴柜市场则没有限制。

一句话,通过场外交易市场的特征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市场主体资质等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定义市场范畴。同时,上述分析和比较表明,该公司上市门槛设置应该结合自己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四)交易制度

到目前为止,证券市场的交易制度可以分为交易体系的整体协议,拍卖交易机制和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不仅从理论上证明了它具有较少的贸易体,信息对称程度较低,相对效率优势的OTC市场适应性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受到全球OTC市场发展的实践证明。做市商交易模式,一般而言,包括传统的做市商交易模式和混合型做市商交易模式。经历了数个阶段演变的传统做市商制度,已经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交易体系。但由于,使用一个场外交易市场交易体系,面临着缺乏流动性,大宗商品交易不方便等各种各样的弊端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其继续改变。自1990年代以来,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的混合动力体系制造商开始出现,并逐渐广泛采用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通过对22家场外交易市场(美国NASDAQ,欧洲易斯达克,法国新市场,加拿大风险交易所,马来西亚麦斯达克市场,德国新市场,阿姆斯特单新市场,香港创业版,韩国科斯达克,比利时新市场,伦敦另类投资市场,意大利新市场,瑞士新市场,挪威奥斯陆证交所,芬兰赫尔辛基证交所,瑞典斯德哥尔摩证交所,日本加斯达克,新加坡希斯达克,台湾兴柜市场,东京证交所新市场,日本大阪新市场,吉隆坡创业板市场)交易模式调查表明,我们发现采用混合型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国家所占比例最高,达50%,其次是竞价交易制度32%,而传统做市商制度只占18%。

(五)转板制度

在美国市场,例如,严格的退市制度和传输板体系可以使用的演变机制,确保质量的纳斯达克市场的企业。纳斯达克市场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场外交易市场(OTCBB)计数器旋转板之间的机制。纳斯达克在每个级别都是免费的,转板方法分为活动应用程序和力量传输板。采用自愿原则在一般意义上,板采用强制性原则。

香港主板上市创业板上市公司,开始于2002年,为了达到旋转板活跃交易,增加资金的目的。2004四月修正后的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降低上市门槛,并提供方便的宝石公司转板。上市公司的质量差,标准低,没有宝石公司的成长,将导致创业板的强跳水,导致效能下降,后劲不足,大大地影响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的发展。

台湾的转板机制也相当值得关注。在公司转向在形成一批上市公司,必须每年6月底前完成,然后经过书面审查交易所董事会,在8月底和9月初集体交流。这政策由于人为干扰市场时机,控制公司转板的限制,内阁,因此对整体市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海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场外市场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一)海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场外市场经验总结

通过对国际发达场外交易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其证券交易市场的一些共通点:一是拥有高度统一、严密组织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不仅如此其场外交易市场体系均为多层次。二是场外交易挂牌标准门槛相对较低。三是信息披露相对较少。四是混合做市商制度较为普遍。

(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做市商制度预期

在我看来, 我国在设立“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发展“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构建“多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其次,制定合理挂牌规则,由于我国目前还不够成熟的交易制度和信息系统,所以应以低门槛高标准为原则。另外,信息披露不能过多,否则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活跃发展。最后,应尽快实现成熟的做市商制度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田书华.海外发达国家(地区)场外交易市场经验及启示,2013

[2]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J].国研视点,2012

第2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刘鸿儒日前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正加快推进,将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机遇。筹备了8年的创业板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准备得非常好;目前市场的投资队伍也比较成熟,40%为机构投资者。

优势突出

从2005年以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和顺利的推进,可以说国内资本市场逐渐的走出了低迷,演绎了一场称得上是波澜壮阔的行情,也成就了延续至今的大牛市。随着故事的日趋繁荣,我国也掀起了一股企业发行上市的热潮。

5年IPO重新启动到今年已经有160多家公司成功的登入资本市场,在深沪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更有千亿的公司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比较起来,文化创意企业在这一轮热潮当中稍稍落后一些,只有10多家企业在深沪股市上市。

在2007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国际论坛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企业培训中心副主任孔翔讲到:对非金融类企业来说,就是首次发行的股数如果在1亿股以内就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如果超过1亿股就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这是截至今年10月31号中小企业板总体概况,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176家,这些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融资的额度为3个亿,而最高达到了41.4亿元,最低9045万元。IPO总发行规模63亿股,平均3580万股,最高4.5亿股,最低1250万股,发行后平均总股本1.72亿股。

“这是对目前176家上市公司上市前三年主要财务指标平均值的统计,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到,我们的企业离中小企业板还有多远。”

据统计,到境外上市的企业已经超过了500家,发行市盈率是26倍,而我们的交易市盈率达到73倍,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老股东可以较高的价格兑现,以比较高的价格实现再融资。可以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效益就更加突出,比到境外上市具有很多优势。”

成功率85%

目前资本市场火热,很多企业家也对发行上市跃跃欲试。但多莱宝授权总经理李伟生表示,担忧企业规范运作的成本。“可能大家认为上市会花很多钱、成本很高。但事实上,目前中小企业板176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费用是1826万,这个数字如果跟境外上市公司比起来已经是非常低的了,而且90%以上的费用是上市之后才交的。”孔翔表示,对于文化创意企业上市,需要满足《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要求,包括: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作、财务与会计,募集资金项目;过去3年主营业务、从未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不变等。

“发审报批成功率是85%,目前来说还是很高的。另外,根据现在的有关规定,在证监会作出不予核准决定之日起6个月以后,还可以提出申请,而且目前企业再次提出申请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第3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一、制约我国保险资金积极入市的主要因素

    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股票是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的一个重要投资品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由于分业经营长期处于割裂状态。随着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发展,这种政策障碍已经逐渐消除,管理层甚至给了保险公司相当多的优惠措施,希望能够给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十分迅猛,理论上将有600亿左右的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股票,但我们认为保险公司短期内将以试探性投资为主,而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且他们对一级市场的兴趣远高于二级市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国股市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合理的收益。作为风险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主要以较高的收益率吸引投资者,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经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美国在1970年——2000年间股市的平均回报率为10.3%,债券市场为5%,货币市场为3.7%,而德国这些数据分别为14.4%、7.9%和3.5%。由于股市风险相对较大,投资者的入市积极性往往和股市的收益密切相关。我们将1981年——2003年美国股市的涨跌幅与美国寿险公司股票投资增长率作了对比,发现两者的走势惊人的相似,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得知,他们的相关系数在90%以上。由此可见,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参与股市的程度与股市的收益率成正比。

    中国保险公司从1999年开始通过投资基金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著名的5.19行情让保险公司尝到了甜头,1999年和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普遍在10%以上。但好景不长,随着股市投机泡沫的破灭和违规资金的退出,中国股市陷入了长时间熊市,保险公司在基金投资上陷入亏损的被动境地。受此影响,从2001年到2003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3%、3.14%和2.68%,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事实上,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多数都在亏损,包括部分券商在内的许多机构投资者已经淘汰出局,面对这样的市况,向来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自然不会轻易大规模直接入市。

    2、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还亟待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诞生与成长起来的,由于定位在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而不是资源配置上,其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的缺陷。这种市场功能的错位,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加上监管力量的薄弱和法制建设的滞后,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如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投资者利益缺乏保护、证券中介机构失职、暗箱操作和市场投机盛行等突出问题。

    国九条的颁布,标志着管理层的思路已经从以前的救市转变到治市上。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陆续推出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券商治理整顿、分类表决制度等一系列旨在解决资本市场制度缺陷的创新措施,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解决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问题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保险资金作为稳健理性的长期投资资金就不会大规模入市。

    3、保险公司自身的因素。目前几个大型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主要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各保险公司要么用基金投资团队兼做股票投资,要么通过招聘等手段重新组建股票投资部门,总体上相关业务人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磨合及适应新的投资业务。同时,各公司股票投资的相关规章制度、风险控制、托管清算等其他准备工作完成时间也都不长,还须在今后的投资工作不断检验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9月,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数额达到744亿元的高点,在有关部门公布了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相关文件之后,保险公司对基金采取了减持的策略,到2004年底基金投资额降至673亿元,锐减71亿元。2004年四季度股市一直处于调整之中,在这个时候选择减持基金,保险公司的态度值得玩味。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保险公司一方面希望通过直接入市丰富资产配置品种,努力提高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在基金投资(特别是封闭式基金投资)的伤痕还没有愈合的时候,保险公司不会轻易忘记资本市场的风险之痛,他们在准备直接入市的同时减少基金投资的比例,以避免权益类投资在资产配置中占有过高的比重,以减少股市波动对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影响。特别是三家境外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不断下降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在大规模直接入市的条件没有成熟之前,他们不会轻易冒进。而这三家保险公司的资产占全国保险总资产的70%以上,因此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规模就不容过分乐观了。

    二、推动保险资金积极入市主要措施

    经历了近四年的持续调整,中国股市只有通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重构一个规范、透明、公平、有效的市场,才能吸引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各类合规资金源源不断地为股市输送新鲜血液,使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步恢复活力,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快速发展。而同时,保险公司等广大投资者才能通过资本市场真正享受到投资中国的丰硕果实。为扫除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无形障碍,促进保险资金积极入市,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各项深层次改革。2004年以来的各项政策表明,管理层已经下决心要根治困扰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类问题,并逐步将国九条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目前,社会各方都盼望管理层能够在全流通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因为这已成为中国股市脱胎换骨的最大障碍。全流通问题由来已久,且越拖越难解决。管理层各方应尽快达成共识,在不损害投资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拿出原则性或框架性解决方案,使投资者对全流通问题的解决和中国股市未来发展动向有清晰的预期,促进场外观望的合规资金积极入市,为顺利完成资本市场的改革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管理层还应加大对市场上各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构建一个健康透明的市场氛围。如: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完善上市公司融资体制和淘汰机制,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相关部门配合,规范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媒体在内的各中介的行为;加大对注重投资者回报的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真正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上市公司群体等等。

    2、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涉及到两个金融市场和两个监管部门,这种跨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牵涉到两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早在2004年7月,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混业经营趋势,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达成金融监管分工合作的备忘录,将建立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对监管活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通过及时协调来解决。同时,三方还将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合作,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

    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看,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积极有效的,去年建立的联席会议机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后,保险资金在入市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突发事件或新的问题,这都需要通过监管部门之间的配合加以解决。同时,监管部门还应鼓励保险公司等机构积极开发跨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紧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

    3、保护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股市具有明显的资金推动的特点,几乎每次行情都活跃着各路不同性质的资金。随着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违规资金已陆续撤出股市,这也是造成近几年股市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鼓励合规资金积极入市是管理层稳定市场和投资者信心,推动股市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管理层在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维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代表了市场主流的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处理闽发、汉唐等问题券商的时候,就需要管理层保护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从而保护广大机构投资者对股市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

    此外,作为机构投资者集中的投资品种,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迭创新高也给机构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1月21日,在54只封闭式基金中,28只小盘基金(5亿——15亿份)平均折价率为21.89%,26只大盘基金(20——30亿份)平均折价率更是高达37.65%,其中有4只基金折价率已经超过了40%。作为最大封闭式基金投资者,保险公司在2004年中期的封闭式基金投资已经超过300亿份,高折价率是其基金投资蒙受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为保护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应着手解决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困境,特别是在ETFs、LOFs等新产品成功上市之后,通过制度创新寻找封转开的新思路,彻底解决高折价率给机构投资者带来的各种问题。

    4、保险公司应为积极入市做好充分准备。2004年底是我国入世三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分水岭。面对国外保险巨头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国保险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努力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国外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资本市场是保险公司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尽管目前我国股市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的保险公司应该用战略眼光审视自己的入市策略,为保险资金长期积极入市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当前股市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时候,保险公司应积极介入一级市场、可转债等相对安全的投资领域,通过实战快速磨合投资队伍,提高股票投资部门的研究能力、市场敏锐力及风险控制能力,为今后保险资金更大规模的长期投资奠定组织基础。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加紧组织体系、管理制度、财务清算、技术支持、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环节的建设与完善,为保险公司顺利实施资金多元化运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率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国外保险公司股票投资概况

    1、股票投资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

    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较多,主要有国债、企业债、股票、房地产、抵押贷款等,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调整,股票投资已成为各国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以美国寿险公司为例,最初股票投资在其投资组合中仅占有微不足道的比例,随着监管的放松和华尔街股市的蓬勃发展,股票投资的比例也节节攀升,到1970年代就稳定在10%左右,到1990年代更是快速增长到30%以上,进入21世纪,股票投资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25%左右的较高水平。相对于股票投资,抵押贷款、房地产等投资品种出现明显萎缩,如抵押贷款比例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30%——40%的水平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6.86%。而企业债、国债等债券投资则基本保持稳定,如企业债的投资比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在40%的水平上下窄幅波动。

    统计资料显示,欧洲国家股票投资比例相对较高,例如:英国在1960年代以前股票投资比例为20%左右,而到了90年代,就上升到50%左右,并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的股票投资比例基本在20%——30%之间波动。统计还显示,不同险种的股票投资比例也略有差别:在九十年代末期,美国寿险与财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分别为27.42%和17.83%,英国为60.4%和31.98%,日本为26.6%和20.37%。

    2、股票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随着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饱和度不断增加,保险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保费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和费率的下跌,多数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实际上已经处于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股票投资不仅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个重要投资渠道,也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美国寿险公司协会2001年到200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寿险公司投资收益中债券贡献的比例最大,平均为63.61%,股票高居第二位,为15.03%,随后是抵押贷款、保单贷款、房地产等其他投资品种。由此可见,股票投资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考虑到2000年以后美国股市在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表现不尽如人意,股票投资对保险公司的利润贡献还有很大的潜力。

    3、保险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美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投资者结构已经出现明显的机构化特征。1950年美国机构投资持有股票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仅为7.2%,而根据最新的美联储资金流动报告,截止到2004年三季度,美国资本市场上约有58.57%的股票市值为机构投资者持有。从报告披露的数据看,美国个人持有的股票比例在这几年依然保持了明显的下降势头,从1999年的46.96%减少到2004年三季度的39.24%,平均每年下降1.29个百分点。

    在机构投资者中,共同基金以22%持股比例排名第一,年金及退休基金以17%的比例位列第二,保险公司则以7%的比例夺得探花的位置。由此可见,保险机构投资者在美国资本市场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4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关键词:巨灾保险;证券化;保险风险

众所周知保险成立的一个必备要素就是保险标的满足可保风险,而财产保险中如: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都属于不可保风险,而这些自然灾害都属于巨灾的范畴。那么何谓巨灾,无疑是能够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严重人员伤害的灾害,就像2015年的台风“彩虹”,其灾害波及广东省二十多个地区,造成316.7万人受灾,经济损失多达125.3亿元。目前各国都有对巨灾进行定义,较具权威的便是由美国保险服务局给出的定义,将造成财产损失达到2500万美元以上的事件认定为巨灾,而巨灾保险则是对此类事件中涉及到的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进行的保险。巨灾保险所具有的保险风险也是很大的,一旦灾害发生,保险公司将会赔付巨额保费,为了降低这种保险风险,保险公司经常会采用巨灾保险证券化的方式来进行规避保险风险,通过证券化手段让其转变为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交易证券,从而实现保险风险转移,还能为保险公司融得资金,通过资金运用获取稳定收益。

一、我国巨灾保险发展概况

我国国土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地域辽阔,山川、湖泊、丘陵等自然环境复杂且气候多变,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地区广泛,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为巨灾保险的开展提供的必要条件就是存在大量同质风险的个体,也就具备可保风险的条件,但是我国保险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巨灾保险的保费厘定等问题,相较欧美等保险业发达国家还尚不成熟,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在我国最主要的两大灾害就是地震灾害与水灾灾害(如1998年全国共有29个省遭受了洪水灾害,2008年四川省汶川8级地震灾害,2010年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而当灾害发生时,只有投保了车险、农业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获得了保险公司的赔偿,但这些赔偿对受灾地区的灾害损失而言赔付额仅能达到损失总量的1%~4%,这正说明我国巨灾保险的缺失,才会使得如此重大的损失几乎得不到补偿。鉴于此,发展我国的巨灾保险业务是十分必要的。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对我国保险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加以确认,并给予政策扶持,加速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这对构建我国的巨灾保险体系起到了指引作用。我国的第一家巨灾保险试点于2014年7月9日在深圳正式启动,同年8月20日继深圳之后,云南楚雄州成为我国的第二家巨灾保险试点,而第三家试点则同年11月在宁波启动,这意味着我国第一批巨灾保险试点已全面落地。巨灾保险在云南楚雄州的实施效果良好,保险标的主要是地震多发地区的农房,每份100元保费,保额为20000元,保险公司在楚雄州一年的保费收入就超过了5千万。另外两个巨灾保险试点也是运行良好,这对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规模达到123597.76亿元,资金运用余额111795.49亿元,原保险保费收入24282.52亿元,赔款和给付支出8674.14亿元,由此可见保险公司每年都有着大量的保费剩余,保险公司有实力创新保险业务,提高我国保险服务业的整体水平。面对巨灾保险上千亿赔偿的保险风险,任何保险公司都难以独自应对,依照传统方法就是将保险风险转移,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再保险以及运用保险资金的方式来运用保费,但是再保险人所能承担的风险依旧有限,同时再保险人还存在违约的风险;而运用保险资金首先要保证资金安全,还要兼顾资金的流动性,所以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必然不会太高,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往往风险较高。所以这两种方式都不足以弥补保险风险的损失,那么保险公司为了转移保险风险只能寻求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千亿的保险风险也能够迅速被资本市场化解掉,这是因为资本市场面对的是世界范围的投资者,避免了国内投资者资金实力不强,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资本市场有着丰富的资产证券化经验,如2000年深圳中集集团的成功案例,而且保险业在保险精算方面也发展迅速,有着大量的精算人才,保险精算技术和理论水平都步入世界一流,这为未来开展巨灾保险证券化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国际上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主要包括巨灾债券、巨灾互换、巨灾期货等,金融与保险126国内还没有开展巨灾保险证券化业务,还只是处于理论阶段,需要借助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国内实际情况对我国实施巨灾保险证券化具有深远意义。

二、我国巨灾保险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控制的问题

金融产品能够在资本市场进行交易前提是该交易是否具有价格变动。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规范和发达,通过资本市场化解保险风险的成本很高,使得巨灾保险证券化的价格优势在现阶段很难体现。实现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要保证它的流动性。投资这类金融衍生品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作为风险补偿,但前提就是必须依靠金融产品的较强流动性作为保障,如果金融产品无法在二级市场顺利的交易,也就是说该产品缺乏流动性,那么投资者不愿投资于期限较长又风险较高的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使得巨灾保险证券化的规模很难推广。我国证券化市场不成熟,大量使用证券化工具的后果也许不是风险的降低,反而可能提高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监管中的问题

1999年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中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监管规定,为证券市场与保险市场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也为巨灾保险证券化创造了条件。而我国采用一行三会的严格分业监管模式,开展巨灾保险证券化这一新兴业务将涉及新的法律问题,倘若没有相应的法律保证,将无法有效约束巨灾保险证券化中的各个相关主体。

(三)开发滞后的问题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不但需要国家政策给予支持,还需要金融企业的配合。依据《保险法》第七十三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二亿元。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高准入门槛会限制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展巨灾保险证券化所涉及的金融企业除了保险公司外,还要信用评级机构、特殊目的公司、证券承销商等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还需要在资本市场运作,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将会影响其产品的风险分散功能。

(四)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于世界发达国家,开展巨灾保险的人员大多来自国内各保险公司,在经验与技术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是技术性极强的金融产品,尤其是保险风险证券化技术,需要复杂的金融工具加以组合创造,产品所涉及的风险分散技术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十分稀缺,这对缺少相关人才储备的我国保险业无疑是重大的挑战,创新能力尤其不足,足见人才匮乏将导致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完善我国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风险管理体系

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需要有严格的监管作为保障,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降低产品风险。由于巨灾保险证券化过程中需要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介入,在监管中统一监管,加强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使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相融合。中国保险业监管能力的短期突破,需要建立在以政府监管为主,市场监督为辅的多层次保险监管体系,提高保险监管能力。而市场监督具有及时、有效的动态监管的特殊意义。

(二)加强巨灾保险经营环境建设

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是制约巨灾保险证券化的核心问题。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需要培育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类投资者,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市场自律体系,加强配套法规的制定,设立资信评级机构,建立国内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减少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运行中的道德风险。引入国际知名保险公司与国内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借助国际上巨灾保险证券化的成功经验,开发与设计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

(三)制定巨灾保险证券化战略

国际上发行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的中介机构称为特殊目的公司,独立于保险公司进行巨灾保险产品的证券化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和流通。由于国内的保险公司规模限制,不足以建立特殊目的公司,所以一方面要加快保险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是要深化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可以先开发巨灾债券,其设计难度相对其他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要容易,以此再发展巨灾保险互换业务,逐步实现多样化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的目标。

(四)制定培养巨灾保险专业人才的计划

培养具备巨灾保险和风险管理方面理论基础和业务技能的人才,不仅要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间相互合作,还需要教育部门为国家保险业定向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专业人才,还要大力引进具有从事过巨灾保险证券化业务的高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让我国保险业人才得到充实,加快我国巨灾保险证券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勇权.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贾晓琴.浅谈巨灾保险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J].北方经贸,2007(3).

[3]黄婷,宋瑞敏.关于我国实施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9(2).

[4]贾莎.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的国外借鉴及我国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12(7).

[5]方悦.探究吉林省建立巨灾保险体系的前景[J].山东工业技术,2014(23).

[6]高霞.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33).

[7]袁诚.巨灾保险试点加速扩围[J].新金融观察,2015(11).

第5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目前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主要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通过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主板市场以外的场外市场交易;二是通过在各地的股权托管中心、产权交易所(包括技术交易所)进行的场外市场交易。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我国场外市场交易的巨大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美国的场外交易市场概况

美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证券交易所, 但是更多的交易是在场外进行。场外交易市场为按有关法律、法规公开发行而不能或不愿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提供流通转让的场所。

目前,美国的OTC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市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互相连接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层次:纳斯达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 NASDAQ)、场外交易市场公告板(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 OTCBB)、粉单市场(Pink sheets market)、第三市场(The tertiary market)、第四市场(The quaternary market)等。其中,NASDAQ是最大的OTC市场。

纳斯达克(NASDAQ )

NASDAQ于1971年开始运行,分为NASDAQ全国市场(NASDAQ NM)和NASDAQ小型资本市场 (NASDAQSCM)。NASDAQ起初为所有OTC市场的证券报价,后来其报价的证券等级提高,企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在NASDAQ挂牌。其中,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的挂牌标准比较宽松,主要面向新的、规模较小的公司。NASDAQ全国市场挂牌标准比较严格,主要面向世界范围内的大型企业和经过小型资本市场发展起来的企业。

场外交易市场公告板(OTCBB)

OTCBB开通于1990年,是一个能够提供实时的股票交易价和交易量的电子报价系统,其管理者为全美券商协会(NASD),其股票报价由做市商(Market Makers)通过纳斯达克工作站II进行。OTCBB的交易品种包括美国国内外各类股票、证券、认购权、基金单位、美国存托凭证(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 : ADR)以及直接参与计划(Direct Participation Programs: DPPs)等,主要面向还没有在NASDAQ或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证券。

粉单市场

粉单市场(pink sheets market)创建于1904年,由美国国家报价机构设立。该市场对订阅用户定期制作刊物,场外交易的各种证券的报价信息,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向所有客户提供证券报价,使证券经纪商能够方便地获取市场报价信息,并由此将分散在全国的做市商联系起来。在粉单市场上交易的股票没有任何财务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通过粉单市场,分散在全国的做市商可以进行有效的联系,解决了长期困扰小额股票市场的信息分散问题,提高了市场效率。在没有创立OTCBB市场之前,绝大多数场外交易的证券都在粉单市场进行报价。

第三市场

第三市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指证券交易所外的上市证券交易市场。其交易者主要是机构(团体)投资者和证券经纪商,很少或不需要交易所提供有关证券研究、保管、信息和市场分析等服务。这样,不但可使佣金降低,而且使交易的总成本也比较低。这种市场不但对其参与者有降低成本的好处,而且对美国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产生若干积极的影响。

第四市场

第四市场指美国投资者和证券持有人绕开证券经纪人,相互间直接进行证券交易而形成的市场。买卖双方通常不需要支付中介费用,即使有时通过第三方来安排,佣金也要低于其他市场。第四市场有很大发展潜力,也对证券交易所内和场外的大批量证券交易产生巨大的竞争压力,促使这些交易以较低的成本和更直接的方式进行。

目前,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证券种类约为5.5万种,其中,约4000多种在各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余的均在OTC市场交易,OTC市场的证券交易数量约占全美证券交易量的75%。实践证明,美国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使得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都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交易,获得发展机会,OTC市场在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

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

由于场外交易市场主要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权交易平台,门槛较低,交易主体种类繁杂,所以,市场的监管和投资者的保护是场外交易市场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防范交易双方发生道德风险成为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以下经验。

场外交易市场法律层面上界定清晰

美国对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进行了严格的法律界定。NASDAQ上市交易的公司要按照《证券交易法》的规定注册为公众公司,在OTCBB与粉单市场交易的非上市公众公司也要遵守《证券法》与《证券交易法》的披露规定。反观我国,《证券法》第32条规定:“经依法核准的上市交易的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应当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第144条规定:“股东转让其股份,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22条规定:“企业债券的转让,应当在经批准的可以进行债券交易的场所进行。”这些规定实际上将第三市场、第四市场排除在法律之外。OTCBB与粉单市场是否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清晰界定。因此,我国亟需必须对现行的证券法进行补充、修订,明确规定公开发行的股票既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也可以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市交易, 为场外交易市场营造政策空间。

场外交易市场入选企业标准规范

在美国,交易品种以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为主,主要包括不符合交易所上市标准的证券、符合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但不愿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债券、美国存托凭证等。在海外场外交易市场的服务内容主要是针对新兴的未上市企业的融资和交易。因此,我国建立场外交易市场的入选企业标准,应基于给申请到主板上市的企业提供一个孵化培育、监管辅导的场所,并给市场提供认识和选择企业的机会。

对不同市场的企业入选标准进行规范和区别也是必需的。在美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中,不但按照监管与信息披露严格程度的不同对NASDAQ、OTCBB、粉单市场、第三市场、第四市场的入场企业标准进行区分,而且各个市场的入场企业标准也进行细分,如NASDAQ的全国资本市场与小型资本市场,在企业规模、收入水平和融资规模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有鉴于此,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也需要对不同层次场外交易市场的入选企业标准进行规范,从而使我国的OTC市场成为真正规范而有序的市场。

拥有以总部为主,区域级为辅的多层次场外交易市场体系

在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纽约交易所为主,NASDAQ市场和区域性市场等各个交易市场相互支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能够为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参照美国的经验,我国可以建立总部为主区域级为辅的场外交易市场。考虑到场外交易市场的区域化特征,可以根据自然形成或市场特点,设立大区级柜台交易场所,形成可以相互递进的多层次场外交易证券场所,作为全国性的统一场外交易证券市场的基础。同时,必须使交易制度、登记制度标准化,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单一化,交易信息、报价、委托、结算系统实施全国联网。

完备的信息披露机制

尽管美国的粉单市场没有信息披露要求,但是其他的场外交易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依然严格。

在NASDAQ市场,上市企业与交易要按照美国国会颁布的有关法律、美国SEC制定的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各种规则或规定、NASD和NASDAQ制定的有关市场规则进行三个层次的严格信息披露。

在OTCBB市场,做市商所有国内股票发行、加拿大和ADRs交易必须在90秒内通过ACTSM报告,其他交易在T+1内报告。所有在OTCBB报价的股票发行人应该定期向SEC或其他监管机构履行披露职责。发行人应该在生效日前报告公司的重大事项,包括合并、收购、更换名称以及所有重大事项的细节和相关文件。发行人必须提前10天向OTCBB协调人报送关于股票拆细、并股、分红送股或其他分配信息。

第6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关键词:民间资本;产业转型;温州

1.民间资本概况

所谓民间资本就是掌握在民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中属于私人股份和其他形式的所有私人资本的统称,就叫做民间资本即民间资金。

从全国范围来看,温州并不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但是就是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孕育的温州人民却被冠以“东方犹太人”的美誉。他们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总是可以先人一步洞悉资本运作和财富增长的先机。因此在这个资源贫瘠、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土地上,积累了另常人难以想象的资本。

从温州民间资本存在的主要形式上看,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经营性资本。指民间法人组织和个人投资于实业的资本,这部分投资用于生产和经营能带来收益。(2)投资性资本。指民间法人组织和个人投资于地产、房产等不动产,这部分资产的开发和出租会带来不少的收入。(3)金融性资本。指民间法人组织和城乡居民的存款、手持现金、外汇、股票等。这部分资本是潜在经营性和投资性资本。

温州民间融资的方式主要有民间直接借贷、企业内部集资、企业间借贷、民间票据贴现融资、合会或抬会和地下钱庄等。

2.温州产业转型概况

产业转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较宏观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从这一角度说,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3.温州产业结构转型的紧迫性

目前的情况就是中小企业一方面从银行很难得到贷款,使得中小企业转而求其次去寻找民间资本;一方面又由于国家的紧缩政策造成的成本的提高,使得中小企业虽然可以从民间资本获得贷款,但是无法补偿利息,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破产。归根究底,中小企业的最大症结还是在于融资难,如何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也是放在中小企业面前的唯一道路。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依靠着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红利成本占据着国际市场,但是目前却受到来自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严重竞争冲击。伴随着国内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劳动力的紧缺,从而导致企业的支出变多,因此往往无法活动原有的经济利润,甚至并不能得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利润,收入下降、缺少现金流,从而爆发了温州的经济危机。

4.民间资本参与产业转型的路径创新

(1)构建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新型产业风险投资组织

相较于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风险投资基金,温州可以大力采取“官办民助”的形式,由温州政府来抓重点项目,制订风险投资策略,由企业来辅助政府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落实。具体实施中,由温州政府出面组织成立由民间资本和其他形式产业资本结合而成的风险投资基金,并且集中大批具有高新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专家和金融专家对于具体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并且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具体项目的落实中去,以此来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从而保证相关民间资本的资金安全和收益以及被投资企业的安全运营。

(2)逐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平台,更是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融资,扩充资本金的重要平台;同时资本市场也是民间资本实现资金多维流动、拓展自己投资渠道、以至于买入金融体系,参与甚至是引导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媒介。拥有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既是民间资本向外拓展的外在需要,也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在需要。

(3)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新兴企业债券

债券融资并不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有效的传承企业的经营策略。在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容量和深度都很大,企业债券融资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而我国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债券市场一直不甚活跃。可以采取由国家牵头一些有发展前途、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联合发债,并且将民间资本作为最主要的发债主体,对他们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组织。

5.结语

温州民间资本危机无疑给整个民营经济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后一味的限制民间资本绝对不是根本解决办法,只有不断地引导其合法化、规范化,才能彻底解决危机的本质。只有将民间资本置之于阳光之下,才能真正释放民间资本的能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R].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5-13.

[2] 郭鹰.民间资本与产业转型—以浙江省为例[J].新疆财经,2011(2):28-31

[3] 纪崴.温州民间资本:流向与引导[J].中国金融,2011(3):86-89

[4] 马晨晨.试论温州产业转型升级[J].经济师,2011(1):240

第7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保险资金是指保险公司通过一系列的业务开展所收集到的资金的总和主要是指保费收入。在一定意义上,保险资金只能用来偿付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约定的损失补偿,不能用于其他投资。但是保险公司的补偿给付要比保险公司收到保费收入较晚,这样就存在一个时间差,会积累大量的闲置资金。并且由于保险资金的收取是基于大数定律的概率计算而来的,这样保费收入与支出间就存在一个价差。因此,对保险资金合理的运用保值升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保险资金所具有的负债性、长期性等特点为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提供了很多便利。保险公司通过对其保险资金的合理高效运用,赚取收益,以此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并增强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人尽皆知,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是承保和投资。但是近年来看,随着保险公司的数量极具增加导致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费率水平有所降低,并且投保人对保险预期保障作用在提高,压缩了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利润空间,增加了承保业务亏损局面出现的可能性,这些迫使保险公司转向利润来源空间较大的资金运用业务。投资变成了保险业不可缺少的发展支柱,同时也是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的重要趋势。保险资金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这三原则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安全性、流动性是资金运用盈利的基础,收益性才是主要目的。稳健的资金运用,1、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2、在此基础上努力追求资金运用的收益性。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承保业务的可增长空间有限,保险公司纷纷将一定主力转向投资业务,尤其是现在大资管的背景下,那些大型的保险公司都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培养自己的专业投资人才,有自己的投研团队,早已超出了原有的保险业范畴,投资更加专业化。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历程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保险公司从零的突破到不规范经营、从不规范到各种规则的出台,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制度上不断完善。我国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投资业务在保险业发展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提高。

(一)资金运用权利受限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按照规定保险资金只能存入银行作为存款,资金运用范围比较单一,并且限制了保险公司自主运用保险资金的权利,所产生的利息皆需上缴国家财政。

(二)不规范发展阶段

从20年代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对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放宽,但却呈现出“过度”投资的无序境况。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1988年、1989年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大量保险资金涌向于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买卖、信托、甚至民间借贷市场,风险一时间难以掌控,不良资产大量出现,保险公司出现了经营性困难,偿付能力和保险的稳定性经营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有法可依的规范发展阶段

1995年国家出台了《保险法》,由于法律依据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所以逐渐由无序、混乱的状态向有序规范的方向转变,但是为过对投资渠道有进一步限定,政府债券的交易和国务院规定的别的资金运用模式;禁止保险资金运用于证券经营机构或投资于企业,由于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保险法》在1999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暂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5%的规模,放开了保险资金进人同业拆借市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企业债券和同商业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的限定。

(四)蓬勃发展阶段

中国保监会2003年成功推动成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的是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的地位相一致。并且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中央银行票据。2004年,保监会进一步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次级定期债务、银行次级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2005年2月,中国保监会发出《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意在一定比例的限制下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最终打破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坚冰。2009年4月7日,中国保监会为进一步规范和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接连了五个有关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新方案。在债券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票投资以及未上市股权的投资领域保险资金获得了新的突破。保险资金在一系列的政策规范与调整作用下,逐渐拓宽了投资渠道,初步形成了资产配置多元化的框架,为增强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保险理论界与实务界也普遍关注到了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在投资结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资金运用收益率、保险监管等方面保险公司资金的运用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我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在2004年仅有4323亿元,在2009突破万亿大关,2014年更是达到了的20233.6亿元,保费收入持续的高速增长。2004年―2014年我国保险资金综合运用的平均收益率为5.08%,而同期的发达国家保险业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大都在6%以上,如韩美等国。2006和2007年资本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因为适时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2006年投资收益率上升到5.8%,2007年的投资收益率已经成为了历史制高点12.17%。但是,由于2008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下降到近十年最低点1.91%,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股市低迷,显然缺乏稳定性。快速增长的保费收入与偏低的投资收益率相比显然不符合人们的期望,而保险资金的传统的固定收益投资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2015年险陆续举牌收购一些上市公司。

四、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不足之处

(一)偏低的保险资金收益率且不稳定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并且保险公司的力量前期主要集中在承保业务上,并且我国不成熟的金融环境与有限的投资渠道在加上保险资金的运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才导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一直不高。

(二)短期化的保险投资行为,严重的期限匹配问题

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情况来看,由于缺少一些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和期限长短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项目。这种不匹配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方式,对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不合理的投资结构

我国保险资金在现有的投资渠道中的运用结构也有不合理之处。1、债券投资等其他投资渠道所占比例不高,约为50%多一点,银行存款占比偏大。2、不灵活的地方是对于投资于股票的资金比例限制太过于严格了。美国财产险投资于股票的比例大于19%,英国寿险业资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美国寿险运用于一般账户的股票资金比例略低,但是单独账户资金运用比例却高达80%。

(四)资金运用渠道过窄

近年来,我国在保险资金运用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有效地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搭建了多元化资产配置的初始框架,但还需完善。与目前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法定运用渠道过于狭窄。

五、2015年我国保险资金入市概况

2015年保险资金频频入市,入市金额更是多达上千亿元。除宝能系入主万科成为第一大股东等重要事件外,7月9日的中国人保旗下财险和寿险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分别增持兴业银行1.47%和1.72%股份。

目前,前海人寿共持有7家股权在5%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除华侨城A外,另外六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均为其通过二级市场买入。7月份以来,前海人寿共举牌了合肥百货、中炬高新、万科A、南玻A、韶能股份、明星电力6家上市公司。

君康人寿举牌了三特索道、阳光人寿举牌了凤竹纺织、上海人寿举牌了中海海盛。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刘益谦旗下的国华人寿接连抄底了东湖高新、国农科等6家公司。11月阳光人寿又举牌中青旅等。

保险公司活跃二级市场主要原因为:其一,理财型保险(尤其是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有所升高,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加大权益配置维持较高投资收益率;其二,期限错配促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流动性管理,股票的流动性远远好于非标资产;其三,保费增速过快导致资产配置荒;其四,上市公司尤其是大市值的蓝筹具备较好的流动性;其五,股票是一种配置需求。

保险公司所举牌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因为现在分红较好,股息率偏高,估值偏低,公司股价严重被低估,比如大秦铁路;第二,全国排名靠前的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房地产商中;第三,具有较高现金流的公司,如中青旅;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股权分散;第五,.其他举牌行为:主要为了提高投资收入。第六,保险公司已经重仓但有继续加仓空间的公司,从而举牌。

笔者认为,险资大举进入资本市场增持或收购一些上市公司,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务投资,也是主要类型,如以上各例,进行财务处理时,险企可以将这笔投资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项下,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且可提高投资收益率。一类是产业资本投资,比如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是一项同行业间的战略性的收购。

六、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保险公司主要通过购买股票、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途径将资金运用于资本市场,就目前及接下来的一段时期来看,我国保险公司会继续将主要资金投资于国债,但也会努力拓展在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市场的投资渠道和范围,适当提高投资于信誉良好的企业债券的资金比例。为此,保险监管部门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设定具体投资项目的比例限制的方式,来逐步开放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一)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拓展保险资金运用空间

随着我国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会逐渐增加保险资金可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但中国目前以股票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股票市场,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工具与渠道,最重要的是增加资本市场容量,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推进国内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二是鼓励我国在海外上市的本土企业的回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港交所上市,同时简化企业上市环节手续,降低企业上市成本。增加资本市场的容量,为巨额保险资金的运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优化投资组合,改善投资策略

风险和风险类资产是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的主要范围。资金运用的重要工作是寻找无风险类资产和风险类资产的最优组合配置。以银行存款、国债为主是无风险类资产,以股票,基金为主的是风险类资产。使得该资产的组合的单位风险的报酬最大化的是在保证保险公司平稳运营的基础上。结合保险公司的特点灵活运用,合理选择投资组合不能盲目单独追求收益率是保险公司在具体的资产组合管理过程中必要的因素。保险公司的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就是由于各保险公司的自身经营情况和特点不同,其风险承受能力也就各不相同,在各保险公司进行组合投资抉择的时候,必须综合各个方面的考虑,不能盲目的攀比,得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最适合自身的投资组合。

(三)建立健全保险资金“退出”机制,实时优化投资策略

第8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市场 金融风险 实体规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工程技术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各样的金融工程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任何金融机构的发展都依赖金融工程的健康发展,在实体产业中,金融工程也被广泛应用。金融工程技术能够有效的规避实体风险和分散风险,但其发展也是具有两面性,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不可避免的也会出现一些风险,比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工程进行创新,从而更好的进行实体规避和分散风险。

一、金融工程相关理论概况

金融工程是指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金融工程又叫做风险管理工程。金融工程在控制金融风险方面主要是运用现货工具或者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其中,金融衍生工具是指某金融产品自身和其相关联产品的价值,现阶段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工具、期货工具以及互换工具等。

二、金融工程对金融风险控制的作用

首先,金融工程能够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金融工程运用了多门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因此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诊断,并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能够将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其次,金融工程能够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金融工程主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风险进行高效率管理,流动性强的衍生市场会对市场价格作出灵活的反应,并随着交易的变动对交易价格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金融风险,提高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最后,金融工程能够规避系统性风险。金融工程创造的结构性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通过将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来有效的规避风险。

三、金融工程进行实体规避、分散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金融工程为航空公司规避风险

航空公司的运营中航空燃油耗费是该公司成本的一大部分,而航空燃油价格常受国际油价的影响,比如国家油价上涨,航空油耗费用也会上涨,这样给公司的成本带来了巨大的波动,不利于公司的稳定。金融工程为航空公司规避风险可以通过利用证券公司为航空公司提供一种金融衍生品来承担这种油价波动的风险。金融衍生品可以用期权做多国际石油公司的股票,并将这些期权的预期收益按照一定比率混合成标的资产A;同时用期权做国际汽车巨头公司的空支票,把这些资产混合成资产B;证券公司将资产A和资产B进行一定比率的折合成人民币衍生出金融产品C。航空公司可以在油价低的时候买进金融产品C,这样在油价上涨,石油公司股票上涨时,金融产品C就会升值,从而和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损失相对冲,减少风险。这样的期权方式还可以运用到替一些渔港不稳定的渔民进行风险规避。

(二)金融工程为地震频发区居民分散风险

近几年地震得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造成了许多居民顷刻间的无家可归。因此,金融工程中的保险公司能够通过开发一些新颖的保险产品来为地震多发区的居民分散风险。比如,平时地震多发区的居民可以统一向保险公司购买一份地震保险,假设一个地震多发区的城市有100万居民,可以让每人一次性投保10万元,保险公司就会得到1000亿元保险费,当地震发生时,保险公司要按照震中的远近来对居民进行不同等级的赔偿,这样能在地震严重时减少人们的损失,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规避风险。

(三)金融公司为经济发展较慢的国家分散金融风险

货币贬值对经济发展较慢、经济相对薄弱的国家的消极影响很突出,不仅会影响本国的信用评级,而且还会影响本国在国际上的信用度。金融工程的引入可以在此情况下对该公司的风险进行分散。比如该国可以在国际银行的帮助下积极发行国债,在国债的本金支付方面和该国的货币贬值相关,该国的货币贬值程度越高,其实际支付的国债金额越低,这样有效的转移了该国的金融风险。

四、金融创新帮助实现金融工程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工程在对风险规避的案例中集中体现了对金融的创新,在当代市场经济开放的环境下,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不断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金融创新成为了我国金融工程进行分散、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经济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企业融资能够提升企业的效率、节约企业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进行直接融资,在我国还不完善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会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应该通过构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以及主板等多层次的完善资本体系来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直接融资的结构完善,避免银行风险的过度集中。

(二)推出做空工具

现阶段的股市市场不稳定,系统风险加剧,在资本市场巨大波动的时候,金融衍生品工具发挥了对风险的控制,比如股指期货的推出。股指期货作为市场的调控器,E能够实现市场的平滑发展,有效减少市场的大起大落,推动蓝筹股行情和恢复市场信心。同时,股指期货的提出加强了对资本市场的细化,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完善,使得我国市场在人们资金进进出出的过程中减弱风险,实现了市场的理性发展。

(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第9篇:资本市场概况范文

金融经济类论文范文一: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摘要:概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及监管带来的影响,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资本流动;金融体系;风险防范

经济全球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经势不可挡。当世界经济活动跨越国界之时,资本流动国际化也形成了趋势。国际资本流动包括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借贷、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短期资本流动包括银行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等项目。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电子交易技术的广泛运用,新金融主体的产生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等,促进了资本流动规模的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比如,直接投资有效弥补中国资本不足,为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资本流动加速商品周转,推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增加中国的财政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资本流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金融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1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经济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经常性项目,虚假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从而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二是随着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宽松,外资利用虚假投资信息使资本大量流入;三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投机行为流入资金。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大了资本流动,为中国利用国际资金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可能。但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入流出,会加剧中国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影响微观经济发展,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

1.1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是一个还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货币发行量始终以一个稳定的速度增加,M2虽然在今年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在10%以上,正因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利率始终高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几倍的水平,同时我国在大的趋势上仍处于汇率长期升值的通道上,这必然会引起国外的资金大量流入。将外币兑换为人民币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却能享受高额的汇差和利差,再加上对我国的商业投资也可以保证一个较高的回报率,若没有资本监管的限制就会促使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性,会促进我国股市的短期繁荣,助长股市指数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市场的投机者会主动地承担市场风险,同时对冲套期保值者的风险。同时依照托宾q的理论,股市的繁荣也会在一定程度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重置成本,促进实业投资,而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也会因为资产的增值增加消费。而从负面影响上看,这种纯市场的投机行为并没有改善我国资本配置,只会异化证券投资功能,破坏市场价格均衡机制,在大规模撤出后引发资本市场震动还会关联到实体经济,直至引发金融危机。

1.2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资本频繁流动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冲击。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国内资金较充足,银行往往会盲目扩大借贷,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流资本的频繁动同时会引起利率和借贷市场波动,资本流入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下降;而资本大量流出会导致利率上升。其次,不管国际资本采取何种方式都会涉及到货币兑换,与汇率产生直接挂钩,进而会影响到外汇市场。第三,资本频繁流动会引起股票价格和股票市场波动,当国际资本采取股票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会刺激股票需求增加,引起股票价格上涨,反之一旦流出就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而短期资本流动形式的多样化,推动金融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也会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1.3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资本流入,都会使国内货币供给以内生的方式增加,央行原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挑战,必须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作出改变。面对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央行将被动地调控人民币,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来吸纳流入的资本,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冲销因资本流入引发的通货膨胀。而短期资本通过经营项目、地下银行、洗钱等方式导致资本流入源头增加、速度加快,不同程度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确定的难度和实施效果的保证。

1.4给监管带来难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为国际资本进出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而随着金融保护期渐进,在华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可对中国的企业和个人直接经营人民币业务,从事我国国债发行等,国际资本及国外投资者的资金往来将更为多样和便利。此外,由于我国汇率波动,利率调整相对国际市场所形成的汇差、利差等,会不同程度地诱发套利资本流入和流出。而依托金融创新工具和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国际间资本在不同金融市场间的流动更具隐蔽性、更便捷也更难以掌控。这些都给央行对资本国际流动的监管造成极大的困难。

2面对资本流动应采取的策略

国际间的贸易和金融资本的流动在过去十年中数以十倍的增长,以纽约为首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和其他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那些可能存在的价值洼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也会在瞬间被填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积极利用外资政策的推行,作为新兴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多重性影响。因此,国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通过实施严格管制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2.1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中国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过程中,为避免对国际资本的过分依赖,要提升整体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单纯从数量来看,金融资本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从质量来看,国际金融资本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尤为突出。我国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减少国际资本带来的挤占效应和冲击影响。化短为长,主动吸引长期资本,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积极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2.2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加快进行国有银行的改革,统一和开放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业务交叉,多种经营,增强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完善金融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适当扩大浮动范围,管理升值预期和通涨预期,寻求信贷规模调整和信贷结构优化的平衡点。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对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动和稳定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

2.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难度。面对我国当前出现的财政赤字,从经济能力和偿债能力出发,避免采用扩大通涨来弥补赤字。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建立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灵活运用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金融工具,将货币政策真正控制在适度宽松和稳健的水平上,科学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抑制泡沫的持续膨胀和投机炒作行为;适度规模增加供给,遏制价格上涨,化解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引导资本流向,削弱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套利、套汇和套取资本溢价的冲动,避免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带来冲击。

2.4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的安全稳定面对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监管合作,主动与国际金融统计接轨,通过建立一整套防范金融风险机制,化解国外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业构成的危机。通过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基金的形式,引导、管理和使用好国际资本,并积极采取防御性措施,限制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避免投机性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过度冲击。此外,要不断提高鉴别和监控各类投机性资本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以监管体制的完善,持续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林纯清.信息时代财务控制趋势分析[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2

[2]华兴顺,孙都光.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1

金融经济类论文范文二:现代金融经济风险分析

摘要: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命脉,现代金融体系运行是否稳健、有序、有效,对国家经济安全极为重要。本文以金融风险概况为出发点,对我国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且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对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防范措施进行了探究,以期稳定金融经济,实现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解决对策;概况

作为一个双重转型国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金融领域改革也取得了良好了成就。但金融经济不稳定因素的长期存在也加大了其风险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相比其他国家的损失,我国在该场金融危机中损失不多,但这并表示我国金融体系较为稳定,事实证明,必须对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现代金融风险的概况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未来收益、资产等具有波动性。金融风险是指于企业、机构而言,任何有可能致使其出现财务损失的风险,是企业、机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与波动性,其与金融市场波动性具有直接关联性。金融结构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在其自身影响以上。在具体金融交易活动中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将严重威胁金融机构的生存现状。同时,如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到位也将产生极大的威胁,如产生系统风险,无法正常运行金融体系,甚至出现整个社会经济市场无序现象或产生极为严重的政治危机。根据具体标准可将金融风险进行多种类型的划分,如下:

(一)根据金融风险出现的根源划分,包含两类(静态、动态)金融风险。静态金融风险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不可抗力出现的风险,其与相应定律基本符合,预测具有准确性。动态金融风险是指因改变宏观经济环境出现的风险,伴随时间推移动态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与影响作用也会随之改变,其预测难度较大。

(二)根据金融风险涵盖的范围划分,其包含两类(微观、宏观)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客观环境改变、决策误差或其它因素导致经济活动参与主体资产、信誉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宏观金融风险是指全部微观金融风险归总。

(三)根据金融机构类别划分,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风险。

二、现代金融经济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金融发展格局不协调与风险向银行集中。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存在合理性较差的现象,具有较高间接融资比重,储蓄率与广义货币M2持续上升,进而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业。我国广义储蓄率较高及持续上升,如34.3%为1985年我国储蓄率,38%为1990年储蓄率;40.2%为2001年储蓄率,44.6%为2003年储蓄率。近年来,以我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社会融资规模达17.29万亿元,是年度历史最高水平;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在银行业发展中,其主要依靠大量储蓄存款吸收,与中长期贷款发放进行储蓄增长压力释放。通过大量数据显示,我国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较高为企业融资,一般为80%以上,但股票与债券融资比例则较低。企业融资对银行贷款过分依赖,将导致整个社会融资风险向银行体系过度集中。以长期发展而言,货币供给过度将对物价、资产价格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冲击,这对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不利,也将对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产生挤压作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主导型为主,在整个金融资源中银行业所占比例超过90%,证券业发展滞后现象较为严重,保险业具有过小规模。在金融资源配置与金融风险分散中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该类金融发展格局,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无法满足,进而对金融体系稳定、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及呆账准备金不足2003年以后,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贷款比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对此类指标的过度性强调,只会导致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投放扩大对不良贷款进行稀释或对有利贷款进行回收,实际上不良贷款存在的金融风险仍无法消除。目前,银行机构仍具有极大的呆账准备金缺口及具有较低的资本充足率。近年来,在国有4家独资商业银行内,高于国际标准8%的资本充足率银行仅有中国建设银行。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仅为6.15%。由此可见,伴随贷款增长速度的提升,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并没有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仍具有较大缺口,及较低的贷款损失承担能力。当银行资产扩张与资本金补充不符时,一定程度上必将造成其经营脆弱性。

三、现代金融经济风险问题解决对策

(一)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对金融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且对间接调控方式不断完善,进而实现市场运作机制建立与健全,调整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第一,货币政策决策民主化的实现,增加透明度,对货币政策决策水平全面提升。对金融宏观调控科学性、有效性地提升,对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能力地提升,都能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且能够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将货币、资本与保险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中央银行将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该货币政策不仅能够对经济平稳发展起到支持作用,还能避免通货膨胀及进行金融风险的有效预防。在日常流动性管理与引导市场利率中将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应达到运用存款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金及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组合的合理性,以此对数量调控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对中央银行运用价格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传导机制加以完善,在资源配置方面将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对货币信贷合理稳定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第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对利率杠杆进行灵活应用,以此调整总量平衡度。利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利率起到引导作用,且按照市场利率金融机构对其资产、负债价格利率调控体系进行准确确定。通过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行国际收支市场机制与管理体制建立,为贸易与投资活动提供便利。第三,加强与改进银行窗口指导,要求必须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贯彻落实,对支农金融服务加以改进,对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增加金融保障,调整信贷、产业结构,且对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全面提升。

(二)建立科学、高效防范风险与金融稳定机制

1、强化金融法制建设与实行依法行政。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对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行业法律边界进行界定,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进行准确市场定位,对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特性进行合理划分,及时补充、改进其相关法规,实现金融机构依法行政。

2、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具有系统性、合理性,确保金融评估报告的准确性、科学性,同时对整体金融运行状态与潜在风险及时把握,进行金融风险识别、评价与预警体系的合理化建设,且按照风险程度向市场及时提醒,做好事前防范工作,以此对金融风险的扩展范围进行有效控制。

3、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在实现金融一体化与金融稳定性不足的现状下,必须进行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快速建立,以此对突发性事件产生加以有效控制。通过金融危机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对金融应急处理措施进行统一制定与实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金融经济发展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降低金融经济风险问题,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进步。必须重视风险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金融改革力度。这就要求各个金融行业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情况的前提下,确立正确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童锦治,吕雯.我国银行业实际税负水平对其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02)

[2]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