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温室效应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太空看地面总会有些特别的发现。就像那个著名笑话说的,美国的间谍卫星拍到了福建土楼的照片,还以为那是新型的导弹发射井。大气棕色云的发现也有些相似。1999年,联合国环境署的印度洋实验(INDOEX)科学项目,从太空中发现了印度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棕色云团,厚度达到3000米,覆盖的范围和中国国土面积差不多。这个云团是由什么组成的?人们从地面和大气中作了采样分析,发现它由一些微小的碳颗粒构成,还有一些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这些微粒来源是不完全燃烧的煤炭、汽车尾气以及农田上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其实这些微粒我们早就很熟悉了,它们组成了城市上空的灰霾。
小标:从灰霾到棕色污染云
灰霾一直是城市的痼疾。2008年3月10日,广州市陷入了浓重的灰霾,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甚至白天也要开着大灯,人们以为北方的沙尘暴吹到了珠三角。无风的天气使得聚集在城市上空的烟尘无法散去。这不是雾,而是来自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的颗粒,它们烧灼着市民们的肺。据《广州日报》报道,每逢灰霾天气,去医院看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就要增加15%,空气污染也正在取代吸烟成为肺癌的主要病因――虽然吸烟率在下降,肺癌发病率却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而增加。而灰霾的危害遍及全国。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成都都是灰霾的重灾区,“天总是灰蒙蒙的”。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空气中悬浮微粒的标准是20微克,但是中国 99%以上的大城市都高于这个标准。
城市中的灰霾并不是新鲜事。700多年前的北京城和伦敦就有过燃煤引起的空气悬浮颗粒污染,13世纪时英王爱德华一世还曾因此暂时禁止燃煤。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灰霾和城市一起成倍成长。1952年在伦敦爆发了烟雾事件,导致4000人在4天内死亡,而后又有8000人死于呼吸道疾病。1953年,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也使得约200人丧身。但是这些污染似乎限于工业集中的城市。人们以为,只要搬到远离污染的郊区,或者把工厂迁到远处,就可以保证城市的空气清洁。事实上,大多数的工业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都采取了这种办法。但是随着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这些悬浮颗粒开始聚集成大陆尺度的棕色云团。随着人们开始研究全球变暖,灰霾以另一种身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灰霾的新名字叫做“黑碳气溶胶”,人们发现它的影响不止限于城市,而是影响了全球的气候。气溶胶指的是悬浮在大气中0.01~10微米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因为这个大小的颗粒会形成胶体,既不会溶化在空气中,又不会像沙尘一样在短期内沉降下来。人们最初的研究认为,这些由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碳颗粒气溶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全球变暖。因为棕色的云团能够遮挡阳光,如果没有它们,气候变暖将要比现在明显得多,这倒算是因祸得福了。但坏消息是,它可能沉积到冰川表面,加速冰川的融化。
小标:黑碳污染抵消南水北调
另一项研究的结果对中国来说更重要:黑碳气溶胶可能加剧中国南方的洪水,同时导致北方的干旱和沙尘暴。这是因为它会削弱对中国性命攸关的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带来了中国文明的繁荣,这个说法并不过分。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世界同一纬度的其他地方大多是沙漠:从撒哈拉、中东到加里福利亚。只有中国东部,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下获得一片绿色:夏季乃至半年的时间里,季风从太平洋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东亚季风的动力来源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差,但是黑碳气溶胶会让这个温差减小。黑碳形成的棕色云团会阻挡阳光,让陆地温度降低,而夏季陆地的温度升高比海洋快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动力。2008年,气象学家孙家仁等使用公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模型,对中国海陆上空的大气流动进行了模拟,发现陆地会因为黑碳气溶胶降温0.5摄氏度左右,而海水表面温度会升高。这个温差并不会使得夏天更凉爽,却会让东亚季风减弱,让中国的降雨失去平衡。
东亚季风的减弱会抵消掉南水北调的功绩。中国北方近10年来遇到了持续干旱,北京的十三陵水库甚至需要长期从下游抽水维持水位。东亚季风的减弱,会让中国的水资源分配更加不平衡,湿润的夏季风深入中国北方的时间越来越短,更多的时间是停留在长江流域一带。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如1998年的洪水被认为是厄尔尼诺的结果,但是减弱的季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能使灾害更加严重。2006年国家新立项了“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目的就是要准确研究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小标:迷雾中的黑碳研究
但是黑碳气溶胶与气候关系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很多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弄清。
首先,黑碳究竟会增强还是减弱温室效应,这个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科学家们最初认为棕色云团遮蔽了阳光,作用就像让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升起的烟雾一样;但是2001年雅各布森(M Z Jacobson)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黑碳颗粒的黑色表面会比地面更强烈地吸收太阳光,结果就是加剧了温室效应。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就把雅各布森的文章当做论据之一,认为《京都议定书》上只谈到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没有考虑到黑碳的温室效应,所以拒绝在上面签字。至今科学家们仍然在为黑碳的温室效应而争论,但是不知道争论的结果能否影响奥巴马在议定书上签字的手呢?
关键词:节能减碳产业;节能减碳;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能源节约
abstract:scientific evidence of climate change puts the reality of human-induced global war- ming beyond any doubt. various innovative industr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develop techniques and markets addressing global warming.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re subsequently induced by the ac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he scope of these industries relating to energy saving and co2emission reduction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materials; the fabrication of facilities and products; the integration service of ener- gy system; the cer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servic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arbon asset. the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for ghg-related industries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strategies for promo- ting these industries.
key words:ghg-related industries;co2emission reduction and energy saving;global war- ming;greenhouse gases;energy saving
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暖化及气候 变迁现象,似乎比过去的预估发生得更快、更显著.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 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 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 (copenhagen 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 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 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 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 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 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 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 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 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 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 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 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 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其背后意 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 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 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 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 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 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 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 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2].
1 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 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 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 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 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 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 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 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 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 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 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 节能材料 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 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 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 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 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 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 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 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 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 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 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 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 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 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 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 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 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 目的.
1.2 节能设备及产品业 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 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 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 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 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 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3]估 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 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 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 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 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 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 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 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 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 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 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 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4]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 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 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 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 一般照明市场主流[5].
1.3 系统能源整合 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 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 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 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 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 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 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 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 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 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 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 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 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 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6].
1.4 节能减碳认证 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 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 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 14064及14065 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 书(ghg 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 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 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业温室气 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 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 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
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 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 labels)、比较 性标章(comparative 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 mation-only 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 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 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 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 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 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 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 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 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 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 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 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 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 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1.5 碳资产管理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温室气体的管制与交易俨 然形成新的探讨热潮。若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间认可 的弹性减量机制,自国际上获得资金和技术,进行节 能减碳工作,温室气体减量将成为有价值且可交易 的资产[7]。碳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温室气 体减排项目的潜在效益,以期协助产业开发其在碳 市场的潜在价值、规划执行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取 得温室气体减排认证(cers/vers)以及出售温室 气体减排认证等[8]。碳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可包括: 国际碳资产交易、碳资产规划等服务项目。国际碳 资产交易的部分,可协助业界进行温室气体交易策 略,寻找与筛选最合适的减量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 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协助完成温室气体减 量采购协商等服务。此外碳资产规划则包括协助温 室气体减量项目方法学撰写、碳市场投资的风险评 估,协助进行碳市场开发策略的制订,协助建立关于 碳市场的操作能力以及投资咨询至购买cers的服 务等.
2 结论 鉴于温室效应对于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 经相当明显,人类开始体会到,唯有确保环境生态资 源的稳定,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因此 必须同时考虑并选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节能减 碳相关产业多属新兴产业,建议负责相关产业发展 的政府单位应确实评估节能减碳相关新产业之发展 潜力,确定发展对象,擘划出因应节能减碳议题之产 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climate capital network.csr news-climate capital network launches global market for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s[db/ ol].http:∥csrwire.com/news/11435.html,2008.
[2] 林唐裕,吴再益,梁启源.发展减温产业之潜力及其对总体经济之影响[r].台北: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
[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5] 李丽玲. led照明技术及标准发展现况[j].能源报导月刊,2008(6):20-22.
[6] 吕锡民,陈发林,张忆琳.由美日节能成功案例规划台湾未来节能策略[j].能源报导月刊,2007(7):14-16.
关键词: 新课标 物理教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物理课堂教学形式逐步发生了改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组织作用。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开展好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强化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当今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具有研究性、探索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先采用“设疑阅读”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找出重点,并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然后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实验的魅力。还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难度稍大的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特别强调注意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接着采用“竞相问答”法,教师可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学生交流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采用必答或抢答的形式进行检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某组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可让其他组的学生回答。另外组的学生还可以补充、评判。如此循环,不仅可以形成集体大讨论的氛围,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同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接着可采用“讲练点拨”法:教师根据以上环节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分析、评价,整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示范性。最后,教师可配以针对性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质量。
二、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体现出主动性、能动性、发展性,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应让学生畅述对他们所发现的问题的看法和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结论,让他们觉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样学生会处于最兴奋、最有刺激的状态下,所有感官都被充分调动,动脑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接受的同时往往还会提出个人看法和新的问题,从而引发更多的交流,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有可能产生失败后的反思。这样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如在研究机械运动这一问题时,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有关内容。我让学生向大家展现自主学习的成果,启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界定,对参照物的选择等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的争论,配以同学之间的活动演示,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演说、争论和活动演示中,调动学生感官,掌握知识,张扬个性。
三、注重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物理。
我进行“探究教学”时,往往先给定器材和探究目的,按照探究的“七个步骤”进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思路。接着让学生根据探究目的,自选器材、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如,教学“压强”一课时,有的学生选择简单的铅笔压手指来学习,有的用雪碧瓶灌水压海绵来研究,有的用小刀刀刃和刀背切橡皮来证明。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上物理课的兴趣,达到了探究的目的。另外,有很多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去完成。如:研究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时,有的观察到冬天壶嘴冒“白汽”,离壶嘴远明显,近不明显。烧汤时,掀开锅盖时锅上方冒“白汽”,停火时更明显,冬天嘴里呼出的气看到“白汽”,夏天看不到。再如给保温瓶灌水,水位升高时,发出的声音大小问题。有的说大,有的说小。我说都对,他们不解,我就让他们回去观察:1.先用细流灌水,听声音;2.再用大些的水流灌水,听声音。我让学生回到课堂再讨论,告诉他们原因。这样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处处留意身边的物理现象。
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让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解释自然,为社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我采取了下面一些做法。
1.介绍科学家是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1)瓦特在替妈妈看烧水时,发现壶盖被水蒸气顶起,他发生了兴趣,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明了蒸气机,推动了西方工业的发展。(2)伽利略在教堂里点油灯时,不小心使油灯晃动起来,细心的他观察到灯的晃动有一定的规律,回去经过实验研究得出“摆的等时性”,此后有了钟表。(3)阿基米德为了在规定的限期内,找到判别王冠是不是纯金的,整天苦思冥想,终于在一次洗澡时,由浴盆溢水想到了方法,后来进一步研究得出“浮力原理”,轮船也就随之问世了。我通过这些例子,在情感教育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2.设计一些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开放题,发展创新思维。如在学过热现象后,我给出这样的问题:寒冷的冬天,温室里鲜花盛开,这是因为温室的玻璃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通过却阻止室内热量和水分的散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也是一个大温室,大气层的对流层中水蒸气是CO2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通过,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从而使地表温暖湿润。但是,现在的对流层中CO3的含量增加明显,引起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即“温室效应”。请你举例谈谈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哪些变化?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控制温室效应。
3.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后设计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如,讲完大气压后,我设计了开放性的观察思考题: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大气压的知识呢?再如:学过热现象后我给出这样一道开放题:夏天在野外活动时,常带着牛奶补充营养,希望牛奶不致很快变质,可采用哪些方法?学生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如:用湿毛巾包,放在冰块上,放在保温瓶内,等等。这样的训练既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又使他们知道物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新时代的物理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应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与学生共同营造起灵活开放、和谐发展的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感受欢快和发现惊喜的空间,使物理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搞好农田基础建设
1.1因地制宜,平整土地。近年来,由于迁西县采矿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农民对土地的管理日见粗放,使得农田基础设施的状况越来越差。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对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必须因地制宜,平整土地,修复和健全堤坝,保证小量降水不流失,足量降水能留住,超量降水不毁田。
1.2合理配备灌溉水源,健全配套设施。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利用灌溉水源,能用水库水尽量少用地下水,没有水库的,地下水有保证的,合理安排灌溉水井数量,保证干旱时能满足灌溉需求。
1.3修建蓄水窖池。在水源不足的山谷丘陵地区,要根据土地面积和常年水量,合理安排水窖的位置、容量和数量,最大量的蓄积自然降水,以满足作物的用水需求。
2合理耕作
针对迁西县的气侯特点,在雨季来临前对土壤进行深中耕,开沟蓄水,雨季过后浅耕埋沟,减少水分蒸发。收获后及时耕地耙平,蓄集秋冬降水,在上冻前和表层解冻后碾压,填充土壤裂缝,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3选用适合的品种
因为迁西县地处山区,土壤水源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小气候也有不同。水源条件差的地区要选择抗旱品种,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选择抗旱丰产型品种,有灌溉条件的要选择丰产型品种。
4因地制宜选用合理的种植模式
4.1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要根据当年的气象预测,结合土壤墒情以保全苗为主攻方向,确定适宜的播期和种植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具体而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单元教学、该课教学,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现代教学倡导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将"苦学"变为"乐学"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有了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静态"变为"动态"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能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亲耳听听、亲眼所睹、亲身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教学知识。
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创设一种把静态的图像转为动态的视频的活跃的画面的情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能够完成教师的语言和常规教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解决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将"虚幻"变为"现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如学生对"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一知识点缺乏感性的认识,于是我就从学生的身边讲起,即从家乡的变化讲起,其中讲到家乡的过去时,学生很少知道。只听老师讲,学生头脑中一片空白。如果老师边讲边把一个个反映家乡过去的场景用幻灯或录像放映出来,就会化虚为实。学生通过耳朵听和眼睛看,头脑中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四、利用信息技术将"零散"串成"整体"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一个一单元或者一个专题去讲解,这样就缺少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学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就很容易在头脑中对整个知识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五、利用信息技术将 "难点"化为"热点"
能否顺利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传统教学中教师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费力地说,有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教师面对的是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知半解。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有机合成,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这是教学难点,要从实质上揭示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观看"心系一方净土"录像带中,截取下来的三个视频:"温室效应"、"臭氧层受破坏"和"酸雨现象"。这一视频电影,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生动的画面,抑扬顿挫的解说,声情并茂,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看到了全球环境恶化的表现,意识到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演示完毕教师启发提问:除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现象外,全球环境恶化还有哪些表现?通过提问,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在了解了大量生动的材料,丰富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矿物被开采......使学生认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的发展才导致环境恶化问题。人类如果要长久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所以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通过几个视频文件的演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注释: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0.
谢丽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究.考试?教研,2010(5):10.
由于多个亚洲国家减少了大米出口量,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最近从每吨580美元涨到了每吨780美元左右,涨幅超过了30%,达到20年来的最高点,备受全球关注。
存在炒作“中国需求”的因素
全球粮食总产量在下降,相反,粮食消费量保持增长,这两种相反作用必然导致全球粮食储备量的下降。粮食缺口在2008年初达到极限,全球粮食储备量目前减少到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有人开始炒作“中国需求”。
他们的理由是:第一,他们预估2008年春节前后的雪灾会让中国南方省份粮食减产,确实是客观存在,但是具体的面积和影响只是占到大米产区的1%;第二,中国大豆的需求传导给大米等其他粮食产品。全球的大豆一半是中国用掉的,中国每年4500万吨的大豆需求有3000万吨依赖于从国际市场进口,中国显然没法摆脱大豆带来的压力,旺盛的需求造成大豆的期货和现货价格均居高不下。
但是在大米的问题上,强扯上中国因素似乎有些牵强。首先,中国的水稻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大米的净出口国,中国目前进口的大米是一些高档的大米,比如泰国香米,进口数量较少。所以说大豆上涨是因为中国因素,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但是说大米涨价也是“中国需求”,那就是国际炒家的一个噱头了。西方一家媒体在报道中称,如果雪灾后的中国不加大粮食进口,世界粮食价格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天灾和人祸推高大米价格
据统计,全球有20%的耕地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正在趋向盐碱化,土壤的生产力正在下降,而研究表明,由于全球性温室效应,在未来几年内水稻产量会急剧下降。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一个潜在的粮食危机时代的到来。
对于粮食供应会减少的预期,笔者认为,一是因为天灾,二是因为人祸。
天灾因素在于:由于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各地极端异常天气不断出现,导致部分主要粮食产区遭受几十年上百年一遇的灾害。比如2007年澳大利亚百年一遇的大旱,推动了全球粮食价格的整体上涨;美国的高温也造成了很多主要粮食产区减产;持续恶劣的气候也酿成了欧洲小麦主产区灾难性的损失。无疑,天灾频发带来的减产是2007年到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而人祸因素在于:巴西作为玉米生产大国,把35%的玉米用来提炼乙醇;和巴西采取一样举动的还有美国,27%的玉米产量也用来提炼乙醇,而且呈快速增长趋势,布什总统签署的《新能源法案》表明,美国将大幅度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将达到360亿加仑。全球汽车数量的增加和原油价格的高涨,让全世界都明白了要先下手搞替代能源,于是汽车要“喝”玉米提炼出来的乙醇,那么供应给人吃的玉米就少了,互相一争,价格自然就上去了。更重要的,美国和巴西等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其出口的农产品占到世界贸易量的大半,这些国家自己消耗的多了,那么世界粮食贸易的供给就会大幅减少,从而推动国际粮价大幅上涨。
这里还有一个“人祸”,就是全球人口的增长,要吃粮的多了,需求增加了,数据显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粮食消费增长了25%左右。
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正相关
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元跌,石油涨,粮食涨;石油和粮食同涨同跌。从长期的历史数据分析,全球的粮价和石油价格似乎同步涨跌。原因在哪里?
粮食种植过程中需要化肥和农业机械,化肥是石油的衍生品,农业机械需要烧柴油,所以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粮食整体价格也必然走高,因为粮食的生产成本也高了。
所以从历史上看,大米和玉米等粮食的价格都与石油的价格是正相关的。所以,从资产价格和成本方面分析,国际原油价格的走高是大米等主要粮食价格走高的深层次原因。
金融衍生品的杠杆作用
重量级的代表是投资家罗杰斯,请听一下他的言论:“过去30年来,小麦的种植面积一直在下降,而粮食库存也已降至197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罗杰斯说,“假定现在又开始出现严重的旱灾,天知道农产品价格还会涨到多高,所以,我正在把最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产品上。”
罗杰斯是一个喜欢骑着摩托车全世界跑的投资家,他对商品市场的看法有着严格的调研作为基础。而他的结论也直接影响到很多国际炒家的操作。
美联储2008年的连续降息,缓解了国内的次贷危机,却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吹大了国际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泡沫,因为从次贷中出逃的投机资金云集到了农产品期货和现货中翻江倒海。
金融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也是促成此次大米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争田地”带动粮价集体上涨
众所周知,近年来诸多农产品都大幅上涨,玉米、大豆等涨幅尤其厉害。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
其背后意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2].
1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节能材料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1.2节能设备及产品业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3]估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4]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一般照明市场主流[5].
1.3系统能源整合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6].
1.4节能减碳认证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14064及14065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GHG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业温室气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Labels)、比较性标章(Comparative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mation-only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幼职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趋向、态度多半可以在5岁前培养成功”。因此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事业同样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早期正确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某个方面的落后,正确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正确的认识态度早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幼儿及以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笔者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情形分析对其影响因素以及相对应策略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家庭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其接受学前教育之前,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的行为方式必然对儿童产生很大的影响,儿童的生活习惯、性格、品德等在接受学前教育之前就已经在家庭的塑造下有了大致的雏形[1]。虽然儿童的秉性在未接受学前教育之前就已经被家庭环境塑造出了大致的雏形,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孩子就已经定型了。所以孩子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幼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小伙伴之间的互动,儿童又会产生很多新东西,比如与他人分享、合作。
二、师资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素质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首先民办幼儿园教师没有固定编制,工资的高低也是和学校的生源多少和办学效益相关,因此民办的教师的质量和待遇基本没有良好的保证,故而在学前教育民办教师通常待遇远远不如在公办幼儿园工作的教师。由于这种待遇较低,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教育机构级别不同,再加上教师本身素质的不同,教育质量也就不同,有的时候差别很大。特别一些落后地区和办学薄弱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往往得不到保障,城乡发展差距大,出现严重师资短缺,日常使用的教材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孩子们的监管都是很大的问题,不用提游戏娱乐了,从而根本不能保障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三、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因素分析
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欠缺,各级政府自己设计本省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计划,这就容易使得他们的工作出现偏差和不妥之处,同时又没有科学的标准和依据来规范各级政府管理行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前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学前教育的主要经费资源,只有政府在经济上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大力扶持,才能使得办园人员放开手干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政府也要调控合理的收费,随着公办园的减少,民办性质的幼儿园大幅度增加,最后出现“入园贵”“入园难”现象,由于此种现象的出现,导致入园率也出现下降、入园延迟等现象,所以政府在经费和收费方面的投入和调控对学前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化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1世纪的教育有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重视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建立起体现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模式,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终生学习的发展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的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师要更新观念,确立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目的,进行方法指导,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和优化获得知识的过程。
“自主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课堂的全过程,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谈谈本人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老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
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个魔术,如“烧不坏的手帕”蘸有酒精的手帕点燃后却没有烧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增加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我提出问题:“一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就顺利完成了物质的量的教学。
(2)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的有意义问题。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3)建立发展性评价,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诚然,兴趣带来成功,兴趣促成成功。但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培育兴趣,成功促进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发展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以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一次次被肯定,成功的体验不断被强化,也就逐渐树立了追求成功的信念。这样,遇上难事就成了他们挑战自己的机会,碰上失败就会当成是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的鞭策。
二、切实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故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因此,提高预习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1、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课前预习的目的是在于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到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上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标。实践证明:对比旧模式“上课—反馈”,反观新模式“预习—上课—反馈”,似乎多了一个环节,但它更有利于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当堂巩固,提高学习效益。
2、明确预习的要求。明确了预习的目的之后,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初中生,开始可先布置预习题,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好学。例如,在学习《淀粉和葡萄糖》这节内容时,通过学案布置学生预习:人体内血糖偏高会得什么病,出现什么症状?血糖偏低又会如何?通过预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不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真可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人们的知识和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已不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教师的教学,向其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教师应该耐心的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是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问题,本人就会当即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正视之,并且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获取新的知识,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这样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1)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种极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上讲台“表演”,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这一实验时,如果由教师演示实验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我决定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实验,我在她的旁边告诉其实验步骤,作解释,并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夸奖该生的动手能力强,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激励,能够促进班级中的竞争气氛的形成。
(2)可以清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操作
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规范的操作,培养学生正确而良好的化学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练习机会实在是太少,有很多学生的操作都是不太规范的,教师并不能一一矫正。如果让学生上讲台操作时,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讲台上,教师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鼓励他们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操作。
(3)可以清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操作
对于一个人的记忆方式来说,自己动手操作过的情景记忆要比单纯的聆听接受记忆要牢固的得多。有一些实验专门挑一些平时不太愿意去记忆某些知识点的学生“上台”进行操作。结果证明,即使他们平时不去刻意回想,当隔一段时间对相关知识向他们提问的时候,他们对这一段经历还是记忆犹新。
四、优化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和教师的利益是一致的。教师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首先是老师,对学生传道授业,严爱有加;其次是家长,对学生要有浓浓亲情,无尽关爱;第三是朋友,与学生友好共处,打破等级观;第四是学生,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这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带来的是全新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方式,必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的难点,解决学习的疑点;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清楚了解到学生的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以及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
五、发挥课本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