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资本市场优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本市场优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本市场优缺点

第1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一、境外上市的原因

1.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日益蓬勃发展的场外交易市场,由于起步较晚,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和技术风险。

(1)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市场结构单一。从资本总量来看,2006 年底我国资本市场资产总额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为22%,而同期美国该比例为82%;从融资结构来看,我国境内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从融资工具看,我国资本市场是以股票债券以及基金为主,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形成。(2) 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法律监管制度不完善,现阶段基础性建设还比较薄弱,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还未形成。(3)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个人投资者比例偏高,持股期限短、交易较为频繁,投机目的性强;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短期投资特征较明显。

2.境外资本市场状况――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

美国目前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证券交易所、太平洋证券交易所等七大证券交易所及纳斯达克店头市场。美国资本市场的三大主要载体分别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以及美国证券交易所。

(1)层次多样灵活。美国的证券市场按照是否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可以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按照地级又可分为全国性市场和地方性市场。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场所是可以随时移动的。(2)资金广、流通性强。美国资本市场上有各种资金庞大的基金以及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的个人投资者也有购买证券的需求,美国资本市场构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融资场所,美国股市的交易活跃,融资、并购活动频繁,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更便捷。(3)融资渠道选择自由。美国资本市场不限制发行时间与频率,上市公司发行新股融资,由董事会决定,并向证券监管部门上报即可。

3.优劣势分析

(1)优势:首先,美国证券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宽广的资本运作平台,庞大的市场流通量使美国成为全世界流动性最好的市场;其次,在美国有数额巨大的资金等待投资,北美有很多成熟、有经验的投资者,北美投资人最中意于投资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最后,企业成功在美国上市,有利于建立多元化和均衡的公司所有权结构,也有利于提高曝光率、提升形象和市场影响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声誉。

(2)劣势:首先,首次公开发行以及后续信息披露成本高。安然公司的破产、会计事务所舞弊等事件的发生,推动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美国对报告和公司治理的要求愈加严格。其次,美国的法律与诉讼环境与中国内地差别很大,公司需要就不同的法律问题咨询律师专家来降低法律诉讼风险。

二、境外上市的各种方式及优缺点

1.直接境外上市

直接境外上市是一种由境内企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在境外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市方式。通常,境外直接上市都是采取首次公开发行(IPO)方式进行。由于拟上市公司是在内地注册,企业熟悉所处的外部环境,按照内地规定进行股份制改制,有利于内地企业提高知名度。然而作为境内公司,在上市后必须接受境外监管部门或交易所和内地中国证监会同时监管。境内法律与境外法律不同,对公司的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要求也不同,而且,国证监会对企业直接境外上市有明确的条件,要求较高。

2.买壳境外上市

买壳境外上市是指一家非上市的境内公司(买壳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境外上市公司(壳公司)来取得境外交易所的上市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境外上市的目的。

买壳上市手续简单、条件灵活,时间短、成本低,能够避免复杂的财务法律障碍,但由于增发融资通常难以融到IPO那么大的资金量,一开始不可能募集到大量资金,而且多数壳公司运作不规范,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3.红筹上市

红筹上市可以规避直接境外上市的条件,争取上市时间,且红筹上市的主体是海外控股公司,因此,该公司本身适用离岸公司登记地法律,更易被各方理解和接受。但是红筹上市首先必须拿出一笔外汇或自他资产到境外注册设立公司,这对目前资金短缺的境内企业来说比较困难。

三、境外上市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价值,是指公司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存在众多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目标应该是追求企业的内在价值和长期价值,因此公司价值最大化成为目前被普遍认可的财务管理目标。

关于境外上市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目前有两大理论:产品市场溢出假说,即境外上市可以提高公司在境外市场的份额,带来销售和利润显著的增长。信号理论,即公司境外上市向消费者传递出了其产品质量可靠的信息,因而将提高其市场份额和利润。

综上所述,境外上市有其必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境外上市的成本主要包括公共关系维护费用、法律费用等,收益主要包括信誉度增加、投资者范围扩大等。国际化的资本平台使企业在境外上市后获得更高的收益,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价值,提升了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安迪樊.融资:奔向纳斯达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4-34

[2]人本投资集团企业融资团队.企业境外及香港上市全程指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8-39

第2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摘 要 随着价值管理时代管理目标开始从利润最大化、规模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企业价值管理及其估价已日益被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所关注。为适应这种转变,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作为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关键词 企业价值评估 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

一、企业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经济评估方法,是指专业机构和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对以企业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市场交换价值进行的评定估算,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改善决策,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企业(或企业内部一个经营单位、分支机构)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

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企业管理。二是用于企业投资分析,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作决策提供参考,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企业价值评估可以用于战略分析,它关系企业全局的重大决策和管理。四是企业价值评估可以用于正确的衡量公司业绩和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进而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

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目前较为成熟和常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

(一)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

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又称现金流量贴现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方法被许多专家认为是最具理论意义的价值评估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价值评估,它同时也是其它价值评估方法的基础。该方法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情况下,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量还原为当前现值。它就是按照预测的现金流量和估计的折现率来确定持续经营企业的价值。其基本思想是增量现金流量原则和时间价值原则,即任何资产(包括企业或股权)的价值是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理论界通常把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这也是一种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价值评估技术。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的几种基本方法包括自由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调整现值法、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法。

(二)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又称乘数估值法、市场法,是将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对比,用可比企业的价值衡量目标企业的价值。它的假设前提是存在一个支配企业市场价值的主要变量,市场价值与该变量相比,各企业的这个比值是类似的、可比的。我们可基于预期在未来将产生与待估值企业非常相似的现金流的其他可比公司的价值,来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目前,最常用的估值乘数是市盈率(P/E)。市盈率法的基本公式是:

目标公司股权的价值=待评估公司当前或预期的每股收益×可比公司的平均市盈率

公司的市盈率等于每股价格除以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时,可以使用历史收益也可以使用预测收益,相应的比率称作追溯P/E或预测P/E。因为我们最关注的是未来收益,所以出于价值评估的目的,通常首选预测的P/E。

(三)企业价值评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1.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优缺点分析

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它从企业整体获利能力出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与其它估价模型一同使用时,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往往是其他估价方法的基础。它能直接揭示企业的获利能力,反映了企业价值的本质涵义,评估结果令人信服。而且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既可以评估上市公司也可评估非上市公司,而不必像相对估值法那样选择可比公司。

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虽然被很多人认同,但是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都能认识到,关键是如何合理的确定未来各期的现金流量及其折现率,并且其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复杂且经常有争议。因此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为了简化,必须提出一些假设前提。前提条件是企业永续经营且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来源,这与企业实际经营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得其实施的难度较大,现在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这两方面,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比较标准且统一的答案。

2.相对估值法优缺点分析

相对估值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它相比于折现现金流量法,不需要单独估计公司的资本成本、未来收益或自由现金流量,只依靠具有相似未来前景的其他可比公司的市场价值,因此估算简单。另外,利用相对估值法进行估值时,估值过程中是基于真实公司的实际价格,而并非基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可能不切实际的预测。

相对估值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相对估值法只是提供关于目标公司相对于可比公司的价值的信息,如果整个行业被市场高估或低估了,使用估值乘数法将不能帮我们作出正确的决定。再就是相对估值法忽视了公司间的重要差异。

相对估值法很容易从股票市场上获得相关数据,直接确定企业的价值,但是它需要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越发达,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就会越准确。比如,美国的市场交易活跃,信息披露也很完善,因此可以找到丰富并可量化的数据,从而大大简化了公司间估值法的运用。当市场发育不完善时,相对估值法就不会发挥其作用。比如,我国市场,虽然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是毕竟没有完全市场化,在市场上难以发现与目标企业非常相近的可比公司,而且达不到企业评估所要求的可比企业数量,并且股票交易市场又极易受到投资者情绪影响,因此运用相对估值法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四、总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含义和重要意义,通过折现现金流量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对企业价值评估作了相关分析研究,并对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简单介绍,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谭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5月.

第3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中国经济依托改革开放的国策长期快速发展,这也促成了中国风险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壮大。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行业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具有海外成熟风投经验的合资基金,另一方是国内本土的风险投资基金。虽然两个阵营都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快速发展,但是行业的主要问题也存在于两个阵营的成员之间。首先,本土基金的资金容量较小。据《2014年中国风险投资年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共有本土风险投资基金501家,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基金223家。在本土基金中,除了中投、陕西高新、吉林亚东等具有官方背景的基金以外,大部分本土基金的管理资金数量在5亿元人民币以下,甚至有的基金管理的资金数量仅为几百万元。与之相对应,具有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基金(比如:IDG、软银亚洲)大部分管理的资金数量在20亿美元以上。管理资金规模的不同,导致了本土风险投资基金和外资风险投资基金所处的风险等级不同。外资风投基金偏向于投资处于快速成长期并且资金量需求较大的创业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风险低,投资回收期短。本土基金主要投资于初创期的企业,这类企业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这样一来,导致了本土风险投资基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次,本土风险投资基金在服务上无法与外资竞争。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基金大多依托具有多年历史的大型风险投资机构,它们在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丰富,在项目投资过程中,能够提供资金支持、财务顾问、危机管理、战略股东引进、资本市场运营等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在这种竞争态势下,本土风险投资基金现存客户面临着大量流失的风险。再者,本土风险投资基金再融资能力较弱。风险投资公司需要不断地融资以补充资金。在国际上,对于一些较大型的投资项目,往往会组建专项基金进行投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具有大量成熟的客户资源,再融资能力极强。本土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的历史较短,积累的客户资源较少,因而在大型项目的投资中资金捉襟见肘,往往会失去投资机会。最后,本土风险投资基金背靠的资本市场环境不利。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背靠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这些资本市场政策稳定,法律法规健全,具有极强的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本土的风险投资基金背靠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政策不稳定,甚至出现了暂停IPO上市的政策决定,这严重地阻碍了本土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行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本土基金和外资基金的竞争格局,还关系到资本市场话语权的问题。可以说,中国证券市场优质上市公司资源的流失与本土风险投资基金的弱势具有直接关系。中国资本市场正呼唤着本土风险投资基金的变大、变强。

二、中国风险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选择

(一)现行的市场环境

中国风险投资基金行业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法律环境。与中国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相关的主要法律已经颁布,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最近一次重新修订中,取消了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限制,这为以投资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合伙企业法》则详细规定了有限合伙企业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有限合伙式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本土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采用公司式和有限合伙式的组织模式,采用信托式组织模式的风险投资基金较少。中国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的热情较高。自2013年开始,风险投资行业出现了一种新的“众筹模式”,该模式的运作方式是普通投资者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参与企业投资。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采用‘众筹模式’完成风险投资1.56亿元,完成投资430起。‘众筹模式’的规模正在快速成长,2014年6月份的投资额超过了前5个月的总和。”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的热情极高,但是投资渠道明显不足。

(二)中国本土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及优缺点

根据中国法律规定的要求,中国本土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有三种可行的组织模式。第一种是公司制的风险投资基金。这种模式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来组建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的股东就是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他们按照各自的出资比例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具有决策权。第二种模式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责任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合伙人依照其投资额承担有限责任。第三种模式是信托式风险投资基金。这类风险投资基金依靠《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设立。通常情况下是以信托公司为依托,以信托合同为主要标的,集合投资者的资金,委托专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上述三种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是国际上的通行模式。在中国,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采用的是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而信托式的基金由于有合同期限的限制,这种组织模式主要用来设立“阳光私募基金”,用来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很少被采用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从各个组织模式的特点来看,公司制风险投资基金所有权及关系清晰,属于现在世界通行的企业制度,可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它的最大的缺点是资本扩张的手续较为繁琐复杂,还面临着着重复征税。有限合伙制的优点在于便于资本扩张,合伙人签订了合伙协议就意味着合伙关系确立了,因而有限合伙企业有着灵活、快速的优点。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的缺点在于它不是法人,在进行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基金对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需要另行申明,这不利于投资那些具有复杂股权关系的风险企业。另外,有限合伙人只有利益分配权,没有企业的管理权,无法约束管理人的行为,存在着重大的治理缺陷。契约式的风险投资基金产权关系明晰,可以随时扩张规模,也避免了重复征税。它的缺点是具有确定的期限,这个缺点可以通过事先设定长期契约或新设契约的方式来解决。

(三)发展契约式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从发展契约式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来看,本土的风险投资基金急需改善环境和扩大规模,以便最终能够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拿到更大的话语权。契约式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可以帮助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达成上述目标。由于契约式风险投资基金能够在大型项目投资中快速地实现规模扩张,能够便于投资者监督人的行为,还具有清晰的产权结构,因而它是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快速发展的不二选择。也只有选择契约型的组织模式,才能在短期内快速形成大量的具有较大规模和持续融资能力的本土风险投资金群,才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才能改变优质上市公司资源流失的不利局面,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发展契约式风险投资基金的可行性来看:首先,契约式基金的法律基础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制定,为契约式基金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中国这种契约式的资金管理方式较为普遍,所以在法律环境上发展契约式风险投资基金是可行的。其次,契约式基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都是以契约方式设立的,投资者普遍认同这种管理模式,这为契约式风险投资资基金的筹资带来了便利条件。再者,契约式基金的组织模式有助于风险投资基金在沪深交易所挂牌交易。风险投资基金的盈利期往往在三年以后,这与沪深交易所的挂牌制度相矛盾,但是契约式基金不受“连续三年亏损摘牌”这个规则的制约,这使得本土的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充分地利用交易所的良好环境实现快速发展。

三、发展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的政策建议

第4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业务组合管理是康采恩管理的首要任务,合理的业务组合配置可以分散总体风险。本文从康采恩内外部视角,用三个不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发现总体风险由投资机会的协方差决定,业务组合风险取决于业务领域和业务组合的协方差。由于三个模型各有优缺点,建议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关键词】

康采恩;业务组合;风险

0 引言

康采恩,又称多种企业集团,由法律上独立的公司联合而成,接受统一领导,以业务领域的多元化为特点。对各种业务领域的选择和整合是康采恩管理的首要任务。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持续主动地进行业务组合管理。康采恩面临各种风险,管理者在业务管理中必须考虑风险因素。那么康采恩如何通过业务组合配置来分散风险呢?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先从康采恩内部视角,基于投资组合理论和康采恩风险成本模型(CORC),进行分析。然后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基础上,从外部资本市场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并提出建议。

1 内部视角

1.1 投资组合理论

马科维茨提出投资组合理论,研究风险厌恶投资者理性选择和配置证券的行为。他用期望报酬和标准差(表征风险)来描绘投资结果。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和风险可通过单个投资的期望报酬和风险计算得到。资产配置用作投资机会的权重,权重总和为1,单个投资机会的权重可为任意值。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是单个投资机会期望报酬的加权平均值。投资组合的方差包括单个投资机会的方差以及各投资机会的联合效应(协方差)。当两个投资机会的报酬同时超出或低于其预期,它们的相关系数和协方差取正值。当相关系数取1,投资组合的风险是各投资机会风险的叠加。其他情况下风险被分散,相关系数越小,分散效果越明显。当投资组合中有n个投资机会时,投资组合的方差包含n2-n个协方差和n个方差。可见,投资组合含多个证券时,总体风险主要由协方差决定。

投资组合所含投资机会越多,风险分散的作用越明显。根据占优原则,在给定的风险下最大化报酬或给定报酬下使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占优。优于其他投资组合的投资机会是有效的。所有有效的投资组合构成马科维茨有效曲线。为了确定最优投资组合,他引入了代表个人投资者主观效用函数的无差异曲线,两曲线的切点就是最优投资组合。

1.2 康采恩风险成本模型(CORC)

将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向CORC延伸,用业务领域的目标自由现金流(FCF)来描绘投资结果。模型包含各计划期内的FCF和发生概率,体现了时间结构。康采恩是风险厌恶投资者,其效用函数就是业务组合FCF考虑主观风险厌恶系数后的对等无风险收益(CE),该值越大越好。康采恩投资业务领域时,投入金额以业务的实际投资全额为准,不同于证券投资金额的可分性。不投资则记为0。

为了简化康采恩业务组合风险的计算,假设各期内FCF有高、中、低三种情况,分别对应各自的发生概率,且三种情况发生概率之和为1。业务领域的期望FCF是以发生概率为权重的FCF的加权平均,方差是三个情景下FCF与期望FCF之差的平方的加权平均。以两个业务领域为例,分别计算业务领域各自的方差和两者的协方差,再计算业务领域与业务组合的协方差以及业务组合的方差。结果显示业务组合的方差等于两个业务领域各自与业务组合的协方差之和,与业务领域的风险无关。同时发现,业务领域FCF之间的相关关系会影响总体风险的分散效果,负相关的FCF能更好地分散风险。

2 外部视角

CAPM基于投资组合理论,从资本市场角度对投资机会给出了评价。前提假设包括风险投资机会的无限可分性、完美市场假说、投资者厌恶风险、无风险投资可无限买入,以及所有投资者对期望报酬、标准差和各风险投资机会间的相关关系有一致的预期。风险厌恶投资者偏好资本市场线上的投资组合。投资者的一致预期导致市场一致的马科维茨有效曲线和资本市场线,因此无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的资金分配遵循“托宾的分离原则”。

计算得到市场组合的方差等于各风险投资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的加权之和。单一风险投资对市场组合的贡献在于他的加权协方差。完美市场中的市场均衡意味着对各投资机会有相同的单位风险超额报酬。在期望报酬-协方差坐标中,证券市场线反映了某股票对市场组合的协方差和它期望报酬的线性关系,线上的证券被公平定价。从证券投资向业务投资拓展,期望FCF取代证券的期望报酬,企业价值对应FCF的现值,贴现率是企业投资者的报酬率。根据CAPM换算得到以无风险报酬率贴现计算的企业价值,其分子为期望FCF减去市场风险价值和协方差乘积的差,即资本市场的客观CE。企业价值得到市场客观定价。

3 研究总结

投资组合理论揭示了风险联合效应在于投资组合中证券的协方差,相关系数越小风险分散效果越明显。但是最优投资组合的构成取决于投资者主观的个人效用函数,康采恩的投资决策显然不能同时满足每个股东的偏好。投资的无限可分与业务投资的实际不符。由于只用期望和标准差描述投资机会,忽略了分布的其他特征,所以暗示了正太分布和投资期为一年的假设,也不符合业务投资的情况。CORC虽然考虑了业务投资的时间结构,解决了证券投资无限可分与业务投资的矛盾,但仍受风险厌恶系数主观性的局限。CAPM提供了资本市场对康采恩风险的客观定价,将投资机会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作为风险定价因素。但仅当康采恩投资的业务原本就包含在康采恩投资的市场组合时才可定价。而CAPM一年的投资期限和苛刻假设条件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综上可见,康采恩能通过业务组合的合理配置分散风险。在发展和调整业务组合时切记要协调、均衡各业务领域的收益、现金流和风险的结构,识别业务领域的潜力和资源需求,合理调配资源。三个模型有各自的局限性,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Markowitz,Harry.Portfolio Selec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2(1):77-91

[2]Sharpe,William.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The Journal of Finance.1964(3):425-442

[3]Spremann,Karsten.Finance.München 2007

第5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优势;限制

2004年6月25日,浙江新和成(002001)、大族激光(002008)等一批共8家中小企业板个股在深交所鸣锣挂牌上市,国内中小板由此揭开了序幕。中小板的推出,意味着国内众多优秀的中小企业此后增加了一个直接资本融资的新平台。我国中小企业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小板在我国应运而生,为国内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一条便捷通畅的渠道。

据统计,截止创业板开板前两天,成立了5年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00家,总市值则攀至1.26万亿元,300家中小板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的累计融资额达1389.51亿元,累计现金分红159.35亿元。中小企业上市并非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企业在拟定上市前一定要仔细分析上市的优缺点,并认真考虑是否要上市。

一、中小企业上市的优势分析

1.中小企业上市会优化财务结构,带来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业主自有资金投入和内部留存收益,依靠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到1%,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题。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直接融资,可以打破融资瓶颈束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性资金,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还可以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实现低成本的持续融资。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不同,这种直接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企业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研发等可持续发展项目,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

2.中小企业上市会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一般采用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的“三权分立结构”。通过权力的制衡,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中小企业上市有利于资本产权的社会化和公众化,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有助于公司企业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改善业绩,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3.中小企业上市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大多数人认为企业传播品牌或形象主要有三个途径:口碑、广告和营销。实际上,企业上市公开发行股票具有更强的品牌传播效应。能够进入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得到社会认可,本身就是公司良好形象的象征;中小企业股票发行与上市的路演和招股说明书可以公开展示企业形象;每日的交易行情、公司股票的涨跌,会引起千百万投资者的关注;媒体对上市公司拓展新业务和资本市场运作新动向的追踪报道,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投资者的眼球;这一切都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

4.中小企业上市可以实现公司股权以及股东财富的增值。股票上市,相当于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公开市场交易、股票价值的波动可以计算出公司的价值,实现公司股权的增值,为公司股东、员工带来财富。股票价格的变动,一方面是对公司业绩的一种市场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也会对公司管理层形成有效的激励。经营业绩优良稳定、成长性好、信誉度高的公司,会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其股价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对于经营管理不善业绩差的公司来说,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资本流向“绩优股”公司,逐渐淘“垃圾股”公司,使的这些公司面临着随时被收购的风险。中小企业上市会激励公司管理层以及员工为增加企业财富而努力,最终实现公司股权以及股东财富的增值。

二、中小企业上市的限制分析

1.强制的信息披露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2月13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96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实施。该办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的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并要就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项,立即披露提交临时报告;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发生规定事件时,应当主动告知上市公司董事会,并配合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每年四次财务报告、重大事项公告、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公告等使得公司经营情况必须向公众披露,难以保守商业秘密。

2.上市的成本和费用比较高。企业自改制到发行上市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其费用项目及收费标准大概如下:企业改制设立的改制费用约为50~100万元;企业上市辅导的辅导费用在100~200万元之间;企业上市公关的财经公关费用在50~100万元之间;股票发行过程中的承销费用占承销金额3%,上网发行费用占发行金额的0.35%;企业股票公开发行上市依法聘请的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师费用一般参照行业标准由双方协商确定;股票发行的审核费用约为20万元;股票上市后要承担股票登记、信息披露、持续督导、审计等费用。

3.股东持有股份的公开、股票市价的变化使得股东的财富公开。股东财富,就是股东所持有股票的价值,通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乘以股票的市场价格来确定。上市公司的股价有一个公开流通的价格,且不论这种价格是否公允,至少价格形成的机制与环境是存在的,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其股票不具备一个公开流通的市场,股东的财富也就不得而知。如刚上市的创业板,在10月30日收盘时(以收盘价计算),持股市值前四位的自然人股东有:乐普医疗的蒲忠杰以38.32亿元的市值高居榜首;爱尔眼科的陈邦以33.97亿元的持股市值位列第二;华谊兄弟的王忠军以31.09亿元的市值位列第三;神州泰岳的王宁和李力各以18.12亿元的市值并列第四。股东持有股份的公开、股票市价的变化使得股东的财富不再是秘密。

4.企业上市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后与投资者利益、证券市场的稳定甚至社会的安定密切相关,必然会受到更多约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资本市场的社会监督,使得企业要接受来自投资者、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开、透明、规范化操作;在企业股票发行上市后,保荐机构会持续督导发行人履行规范运作、信守承诺、信息披露义务等;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地披露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做到财务规范、透明;股市价格波动机制,要求企业不断提升企业价值,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监管机构要求企业依法纳税、注重环保、关注员工劳动保障与社会保障等。这一系列社会责任使企业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压力剧增。

5.公司最终收益由全体股东共同分享。收益共享是指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债权人、以及参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方,随着上市公司的发展都应得到应得的利益。中小企业一旦上市,在满足公司盈利性投资需求且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后就要考虑股利分配问题。对于违背常理应分不分的情况,监管部门可以采取一些行政处罚措施强制执行,对于分红不到位的情况,股东还可以进行诉讼。

三、中小企业上市的经典案例――苏宁电器

提起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投资者首先想到的是上市的企业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很多企业在上市之后,借助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平台迅速成长壮大起来,苏宁电器就是其中一个经典的例子。苏宁电器是一家创办于1990年,且只有10万元起步资金的中小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企业遇到了融资的瓶颈。中小板的推出,则为苏宁电器招募社会公众资本、实现资本积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融资平台。苏宁电器通过中小板首发融资3.946亿元,于2004年7月21日在中小板上市,2006年5月再融资12亿元,两次融资资金的及时到位,使苏宁电器得以在全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当年苏宁电器在中小板上市时,总股本为9316万股,流通股份只有2500万股,按当日收盘价32.7元计算,总市值只有30亿元左右。经过5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11月,苏宁电器总股本增至44.86亿股,,增长45倍,总市值达800多亿元,增长27倍,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00多个城市拥有900多家连锁店,80多个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个售后网点,经营面积500万平米,员工12万名,年销售规模突破1000亿元,品牌价值455.38亿元,蝉联中国商业连锁第一品牌。苏宁电器只是整个中小板市场的一个缩影,很多中小企业在上市后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处在中小板业绩前五位的还有新和成、金风科技、露天煤业、九阳股份,这些企业都保持着良好的经营业绩。

但是,也应看到中小板市场的另一番景象,在严峻外部环境和经营不善的共同作用下,开板短短5年时间内,中小板目前已经产生3家ST公司,分别为ST琼花、*ST张铜、ST钛白,其中,*ST张铜和ST钛白是在上市不足三年之时便戴上ST帽子。中小企业在决定是否上市之前,一定要权衡利弊,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带来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正如文中所提到的,中小企业上市有优势同时还有很多限制条件,这一些在决策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马静婷,柳丽婷.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析.现代经济.2008(12)

[2]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简报[J].2006(14)

第6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摘要伴随券商直投业务的批准,券商的经营模式经营模式将发生变化,通过分析券商直投的历史、现状了解该项业务推出后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中信、中金两家公司取得券商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资格,那么就解除了自2001年4月以来对证券公司从事私人资本类投资的禁令,这意味着与凯雷投资集团等西方竞争对手采用相同模式的国内投资公司诞生了,从而券商的经营模式由此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同时对创投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国内券商直投的发展历史

从2001年证监会严禁证券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到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这6年前后的“一收一放”,折射出资本市场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演进。6年前,床头也普遍因为网络股泡沫破裂进入谷底,国内证券市场开始走熊,券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直接投资大都变成了巨额不良资产。6年后,国内券商经过了一场生死轮回,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促使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股市更是一路上冲,股权投资行业也进入新时期。单就国内私募股权投资(PE)市场而言,2007年上半年就有83家中国大陆企业得到PE投资,投资总额达到48.03亿美元,PE推出活动保持活跃,共36笔推出,其中25笔通过上市实现推出。

二、国外券商直投的发展状况

券商直投业务不仅长期以来是国际券商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且利润极为丰厚。统计资料显示,国际券商直投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60%以上,在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则超过70%。美国大型私人股权基金的收益能达到40%-50%,而券商直投的回报则动辄几倍甚至数十倍。像高盛投资工商银行、收购西部矿业,摩根士丹利投资蒙牛乳业,这些精典案例都为投资方获得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超值回报。

三、国内券商直投的现状及机会

而由于中国以往的证券市场体制结构存在“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问题,券商对市场行情的依赖很严重,即都在“靠天吃饭”,始终走不出“牛市赚钱,熊市赔钱”的宿命。根据数据显示,本土券商的收入构成中,经纪业务仍是其主要来源。据对26家券商的统计,2007年26家券商64%的营业收入来源于经纪业务,券商自营业务占比26.7%,承销业务和委托理财占比不足5%。中小券商经纪业务收入更是占了主营业务的绝大部分。国内券商主要依靠经纪业务维生,这在收入结构上是明显失衡的。如今券商直投业务的开展,不仅将加快本土投行与国际市场接轨,即“投行+投资”盈利模式转型,从而改变“生存基础单一、盈利模式单一”、“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而且这一转变将迫使投行加快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从单纯的“为人作嫁”的“一站服务”向“陪上嫁妆”后“扶他上马,送他一程”的“跟随服务”转变,从而无疑将对其运营服务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直投业务不仅收益远高于传统的证券承销,而且十分有利于深层次地挖掘客户价值,进而带动后续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投资和融资周期往往交替出现,直投业务和承销业务有周期性互补的作用,从而可以增强投行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证券公司内部的自营、投资、固定收益、收购兼并、代办股份转让业务等业务部门都和直接投资有着相关性等等。券商参与直接投资业务已被广泛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四、推动PE市场竞争

券商股权投资与PE类似,都是投资于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投资收益通过日后出售股权或企业上市兑现。因此,券商直投业务启动后,将进一步推动PE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加剧参与各方,尤其PE、VC和券商直投部门的竞争。与国际PE和国内创投机构相比,在直接投资业务上,券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投行承销业务而带来的项目资源优势,以及深层次地挖掘和延伸客户投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再融资和并购价值等。其劣势在于拟议的试点方案中,证券公司还只能以自有资金投资。PE的优势在于专业投资经验的丰富积累和人才储备,对于外资PE机构来说,还有雄厚的外来资金的背景优势。PE机构普遍在以往的投资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从企业调研评估方法,到业务发展推进,以及走向资本市场上市或并购,都有专业的方法支撑和相对固定的业务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VC的优势是可以不受三年的期限约束,在企业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或成熟阶段自主介入,从而可能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更高回报。总之,在直投业务上,PE、VC和券商有竞争,但也可以有合作。因为三者的优缺点具有互补性,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共同打造一条共同的价值链。因而从整体上看,券商做直接股权投资是非常有助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的。

五、催发本土投行转型

目前国内投行已经渐次进入近乎充分市场化的竞争格局。在美国,所谓投资银行业务,早已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上市辅导和股票承销领域。通常情况下,投行所提供的服务都已大大超过专业之外,如前面所述的直投业务和战略咨询等。值得注意是,这领域的服务,已不是单纯可以以专业能力论英雄,而将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较量。在直投业务开闸后,仅仅使企业达到上市已不是投行的唯一目标。上市后的跟随服务,包括专业辅导、完善公司治理、帮助企业持续再融资等,使得企业通过自身发展与收购提升业绩,最终使企业做强已成为投行的主要任务,包括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健全治理结构,充当企业的战略顾问,协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监督控制和会计核算体制等等。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切高级竞争,都在专业之外”。在当今人才流动趋于市场化和自由化的生态环境下,所谓专业技能,在同业人士中已难分高下。在投行领域,竞争一样越来越取决于技术产品创新和专业之外的能力。从短期看,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和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但从长期看,专业之外的能力,包括文化、思维、战略、投资等需要通过自身培育而不是模仿而来的系统处理能力,才是真正可以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券商直投业务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个影响从中信证券、中金国际等中外大中小券商的转型及动向可以清楚得到印证。

参考文献

[1]匡志勇,券商直投,馅饼还是陷阱,第一财经日报,2007,03

第7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论文摘要]伴随券商直投业务的批准,券商的经营模式经营模式将发生变化,通过分析券商直投的历史、现状了解该项业务推出后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中信、中金两家公司取得券商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资格,那么就解除了自2001年4月以来对证券公司从事私人资本类投资的禁令,这意味着与凯雷投资集团等西方竞争对手采用相同模式的国内投资公司诞生了,从而券商的经营模式由此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同时对创投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国内券商直投的发展历史

从2001年证监会严禁证券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到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这6年前后的“一收一放”,折射出资本市场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演进。6年前,床头也普遍因为网络股泡沫破裂进入谷底,国内证券市场开始走熊,券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直接投资大都变成了巨额不良资产。6年后,国内券商经过了一场生死轮回,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促使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股市更是一路上冲,股权投资行业也进入新时期。单就国内私募股权投资(PE)市场而言,2007年上半年就有83家中国大陆企业得到PE投资,投资总额达到48.03亿美元,PE推出活动保持活跃,共36笔推出,其中25笔通过上市实现推出。

二、国外券商直投的发展状况

券商直投业务不仅长期以来是国际券商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且利润极为丰厚。统计资料显示,国际券商直投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60%以上,在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则超过70%。美国大型私人股权基金的收益能达到40%-50%,而券商直投的回报则动辄几倍甚至数十倍。像高盛投资工商银行、收购西部矿业,摩根士丹利投资蒙牛乳业,这些精典案例都为投资方获得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超值回报。

三、国内券商直投的现状及机会

而由于中国以往的证券市场体制结构存在“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问题,券商对市场行情的依赖很严重,即都在“靠天吃饭”,始终走不出“牛市赚钱,熊市赔钱”的宿命。根据数据显示,本土券商的收入构成中,经纪业务仍是其主要来源。据对26家券商的统计,2007年26家券商64%的营业收入来源于经纪业务,券商自营业务占比26.7%,承销业务和委托理财占比不足5%。中小券商经纪业务收入更是占了主营业务的绝大部分。国内券商主要依靠经纪业务维生,这在收入结构上是明显失衡的。如今券商直投业务的开展,不仅将加快本土投行与国际市场接轨,即“投行+投资”盈利模式转型,从而改变“生存基础单一、盈利模式单一”、“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而且这一转变将迫使投行加快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从单纯的“为人作嫁”的“一站服务”向“陪上嫁妆”后“扶他上马,送他一程”的“跟随服务”转变,从而无疑将对其运营服务产生深远影响。由于直投业务不仅收益远高于传统的证券承销,而且十分有利于深层次地挖掘客户价值,进而带动后续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投资和融资周期往往交替出现,直投业务和承销业务有周期性互补的作用,从而可以增强投行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证券公司内部的自营、投资、固定收益、收购兼并、代办股份转让业务等业务部门都和直接投资有着相关性等等。券商参与直接投资业务已被广泛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四、推动PE市场竞争

券商股权投资与PE类似,都是投资于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权,投资收益通过日后出售股权或企业上市兑现。因此,券商直投业务启动后,将进一步推动PE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加剧参与各方,尤其PE、VC和券商直投部门的竞争。与国际PE和国内创投机构相比,在直接投资业务上,券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投行承销业务而带来的项目资源优势,以及深层次地挖掘和延伸客户投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再融资和并购价值等。其劣势在于拟议的试点方案中,证券公司还只能以自有资金投资。PE的优势在于专业投资经验的丰富积累和人才储备,对于外资PE机构来说,还有雄厚的外来资金的背景优势。PE机构普遍在以往的投资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从企业调研评估方法,到业务发展推进,以及走向资本市场上市或并购,都有专业的方法支撑和相对固定的业务合作伙伴来共同完成。VC的优势是可以不受三年的期限约束,在企业初始阶段、成长阶段或成熟阶段自主介入,从而可能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更高回报。总之,在直投业务上,PE、VC和券商有竞争,但也可以有合作。因为三者的优缺点具有互补性,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共同打造一条共同的价值链。因而从整体上看,券商做直接股权投资是非常有助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的。

五、催发本土投行转型

目前国内投行已经渐次进入近乎充分市场化的竞争格局。在美国,所谓投资银行业务,早已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上市辅导和股票承销领域。通常情况下,投行所提供的服务都已大大超过专业之外,如前面所述的直投业务和战略咨询等。值得注意是,这领域的服务,已不是单纯可以以专业能力论英雄,而将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较量。在直投业务开闸后,仅仅使企业达到上市已不是投行的唯一目标。上市后的跟随服务,包括专业辅导、完善公司治理、帮助企业持续再融资等,使得企业通过自身发展与收购提升业绩,最终使企业做强已成为投行的主要任务,包括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健全治理结构,充当企业的战略顾问,协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监督控制和会计核算体制等等。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切高级竞争,都在专业之外”。在当今人才流动趋于市场化和自由化的生态环境下,所谓专业技能,在同业人士中已难分高下。在投行领域,竞争一样越来越取决于技术产品创新和专业之外的能力。从短期看,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和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但从长期看,专业之外的能力,包括文化、思维、战略、投资等需要通过自身培育而不是模仿而来的系统处理能力,才是真正可以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券商直投业务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个影响从中信证券、中金国际等中外大中小券商的转型及动向可以清楚得到印证。

参考文献

[1]匡志勇,券商直投,馅饼还是陷阱,第一财经日报,2007,03

第8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模型假设 模型检验

一、引言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由Sharp、Lintner 和 Treynor 分别于上世纪60 年代提出来的,这是第一个系统的阐述了收益和风险存在精确的正相关关系的模型。现已成为现代金融学的奠基石。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在投资组合选择理论基础上。此理论由哈里・马科维茨提出,他系统地分析了多种不同的风险投资组合,并指明投资者应该如何构建不同风险波段的投资组合来降低投资组合的标准差。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来刻画收益和风险,这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认为投资者是以均值方差模型为基础来进行投资选择。在均值方差模型中,证皇谐〈嬖谝惶跤行前沿线。在这条线上的点被称为有效资产组合,这意味着这些投资组合已消除了公司内部风险,只存在市场风险。与此同时,存在一条从无风险利率出发的射线与均值方差模型的有效前沿线相切与某一点。马科维茨称这一点为最佳有效资产组合也称为市场组合,称这条线为资产市场线,意味着切点对应的有效投资组合是所有有效投资组合中最好的。人们按照比例复制一个和市场组合相同的投资组合,各个投资者的区别在于无风险资产和市场组合在个人的总资产的比例上。市场组合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成立和研究的基础。

二、模型假设

为了找到真正的市场组合,Sharp、Lintner 和 Treynor还给出了以下4条基本的假设:

(1)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厌恶风险的,意味着投资者偏好高期望收益和低标准差的证弧R虼耍投资者们都能找到有效投资组合(落在有效前沿线上的点)

(2)投资者们可以按无风险利率借贷资金。因而,投资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满意度确定自己的投资杠杆。这可以确保资产市场线是以无风险利率为原点的一条射线。

(3)投资者处于有效的市场中,他们都掌握着相同的的信息,对证坏那熬坝凶畔嗤的预测,能做出相同的决策和判断。

(4)市场中没有税收和交易成本。人们可以自由的买卖证弧

基于以上假设,资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即: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里,期望风险与beta系数成正比。它的形式为:

[Ε(Ri)=Rf+βi(Rm-Rf)]

其中[Ε(Ri)]代表市场组合中证i的预期收益,[Rf] 代表无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Rm] 是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

[βi]表示证i的beta系数,它反应了证i对市场的敏感度, 表达公式为:[βi=cov(Ri,Rm)var(Rm)]。当[βi>1]时,说明它的波动幅度要比市场组合的波动幅度要大,意味着这种股票比市场组合更具有风险,被称之为攻击型股票;当[βi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缺点

根据以上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CAPM模型公式上简洁、对称的数学美。也了解到收益与风险的数学关系,从而方便投资者理解难以琢磨的风险概念。同时,我们也意识到CAPM模型的诸多漏洞和不足。自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问世以来,学术界就一直对它的适用性进行着激烈的探讨。有人表示拥护和支持,也有人持有质疑。其中争论最多的是资本市场线是否存在和beta参数的估值。本文将试着讨论资本市场线是否在证皇谐∩洗嬖谖侍猓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检验。

要讨论资本市场线是否在证皇谐∩洗嬖谖侍狻J紫纫明确资本市场线存在的前提,即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诸多假设是否成立进行分析。本文将着重分析此前提出的4条基本假设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成立问题。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把投资者描述为只关注于未来收益率和风险之类的人,然而这在现实生活中过于简单。行为金融学家发现,投资者并不会一直保持100%的理性。这基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特别厌恶损失哪怕是很小的损失,他们会用很高的预期回报来补偿损失,即过高的风险溢价。这说明了,投资者并非只专注于现持有的股票价值,而是更专注于损失和盈利。

对风险的态度也受此前发生的损失和盈利的影响。如果蒙受损失,投资者将会更加谨慎地选择证焕床钩ニ鹗АO喾矗如果先前获得超过投资者预期的收益,他们将会大胆地选择风险高的证唤行投资,因为哪怕出现亏损,他们也能用过去的收益弥补。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还假设了投资者们可以按相同的无风险利率借贷资金。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并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无风险证唬即便我们认为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微乎其微,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资本市场中利率波动引起的价格变化也是是投资国债的主要风险之一,即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在通常情况下,资金借入的利率将要高于贷出的利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还假设了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同时市场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显而易见,这样的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信息并未被所有的投资者掌握,证皇谐〉慕灰准鄹袷笨潭荚诓ǘ,这反应了证坏募鄹癫⑽幢恢坏募鄹癯浞址从场M时,政府也不会放弃征税这一有力的市场控制手段。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检验

尽管这些假设过于苛刻,但正如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费力德曼说过:“ 有关一个理论的‘假设’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些假设是否很好的描述了‘现实’,因为这些假设从来都不是真的。而在于它们是否是对我们的目标的一个足够好的近似。”因此,我们就此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一个符合条件的市场和市场组合,从而进一步讨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检验。

美国经济学家Fischer Black 曾对资本定价模型做过检验。 他的实验方法是:在纽约证唤灰姿的股票中筛选出贝塔系数分别为10%、20%、30%・・・以此类推十组股票进行投资,在1931~2008年中每年年末对纽约交易所全部的股票的beta系数重新评估,并对这十组投资组合重新构造。由此得出77年里各个投资组合的beta系数和平均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风险溢价和beta系数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即:[r-rf≠β(rm-rf)]。从而,CAPM模型公式([Ε(Ri)=Rf+βi(Rm-Rf)])并不能精准地反应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为此,斯蒂芬A.罗斯另辟蹊径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套利理论不再纠结于是否存在有效的投资组合,而是假设股票的收益受到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称之为‘因素’),和其它‘噪音’――与公司相关的独特事件的影响。其表达示为:

[收益=a+b1r因素1+b2r因素2+b3r因素3+…+噪音]

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因素”具体指什么,因此其运用前景并不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五、结束语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经济研究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其存在的漏洞仍然很多。例如:模型建立的基础即最佳有效市场组合在现实生活中难找到、模型假设过于苛刻、模型参数贝塔难测量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进而使理论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W. F. Sharp, “Capital Asset Price: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19(September 1964), pp. 425-442; and J. Lintner,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7(February 1965), pp. 13-37.

[2]H.M.Markowiz. “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 7 (march 1952), pp. 77-91

[3]D.Kahneman and A.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 47(1979), pp.263-291.

第9篇:资本市场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类型;现状;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方式可供企业选择,由于不同的融资方式,其融资难易程度不同、融资成本有高低之分、筹集资金的规模不同等方面的差别,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融资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方式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主要是指通过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即将留存收益和折旧作为企业扩大规模的资金进行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不需要企业支付利息或者股息,成本比较低,并在股权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融资目的。内源融资一般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具有低风险性、低成本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往往作为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当内源融资获得的资金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时,企业才会通过外源融资方式获得资金。

外源融资主要是指从企业外部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并转化为自身投资的过程,一般按产权关系可以将外源融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其中权益融资又可以分为私募股权和公募股权,私募股权是指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公募股权是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权益融资不需要到期还本付息,没有偿还资金的压力,一般被称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债务融资又可分为银行贷款、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除靠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进行的短期融资外,其他债务融资一般都要求企业定期还本付息,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融资成本较高,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外源融资使企业筹得的资金远远高于内源融资,尤其是需要筹集大量资金的企业,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筹集企业所需要的全部资金,往往还要采取外源融资的方式。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出现了不少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过度依赖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由于是企业内部的自有资金,并且没有定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也没有增加财务风险,是企业筹资的首选方式,许多企业基于如上考虑,往往不考虑企业的发展要求和资金需求,过度依赖内源融资,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有的企业甚至多年来外源融资一直都比较低,只是利用一些企业间的商业信用或短期银行借款来获得资金,这样使得企业的周转资金不充足,经济效益也较低,企业常年得不到较大规模的发展,有的甚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慢慢地萎缩直至消失。

(二)过于偏好股权融资

在西方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环境下,企业按照融资成本由低到高的融资顺序一般是: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但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还不够完善,企业的融资顺序一般是:内源融资、权益融资、债务融资,而过于偏好权益融资,企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债务融资。许多企业的管理层认为权益融资可以获得巨大的资金,并将其作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也没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年底是否发放股利,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权益融资的缺点和债务融资的优点,从而导致企业偏好权益融资。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不健全,证券市场还没有发展到真正市场化,融资主体不能自由的进出,只要经营失败的公司没有退出,它在市场上仍然有经济价值,而许多实力比较强的公司却不能入市,使得证券市场的投机者甚多,权益融资的成本无法得到体现,导致了公司对权益融资的偏好。

三、改善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措施

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合理的融资方式选择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因此,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该综合考虑其未来发展规划、行业特点、财务状况以及对资本结构的考虑,而不应该被当前的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所迷惑,改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内源融资的认识,合理确定企业的内源融资

企业应该加强对内源融资的认识,不能片面地认为内源融资是企业的自有收益而没有资本成本,内源融资的资本成本是机会成本,是作为企业的融资资金而丧失的其他获利机会。同时,企业应该考虑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而确定企业内源融资的数额,而不是将企业所有的留存收益或折旧都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合理利用内源融资方式不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还能使企业以较低的资本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并能促进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企业应该对外源融资有正确的认识,并根据企业的收益状况合理确定企业的内源融资金额。

(二)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

由于企业过度偏好权益融资,使得债务融资没有的到很好的利用,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一,加快债券市场的改革,目前我国对债券市场的限制较多,例如,债券的发行额度、债券发行政策限制、债券发行的审批制等,这些都是制约债券市场不断发展的因素。企业债券是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只要其行为没有违背债券发行的相关规定,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批准,债券发行应逐步由审批制向注册制或核准制发展。同时对企业募集的债券资金的使用不再限制,只要企业有很好的投资项目和机会,就可以使用债券募集的资金,不仅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使企业的资金使用更加灵活。第二,完善债券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债券市场和债券流通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还不健全,关于债券事前和事后的相关规定还是缺失的,这使很多企业和投资者没有意识到事前与事后事项的重要性,而引起不少的纠纷。因此,我们应加强债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债券市场有法可依,从而为债券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应制定比较灵活的债券期限,以利于企业各种投资的需要。目前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都比较单一,不仅限制投资者的投资,也限制企业对吸收债券资金的利用。制定灵活的债券期限,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能更好地满足企业不同投资资金的需求。第四,规范债券利率,使其向市场化转变。目前按照相关规定,企业债券利率不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40%,这样的规定使得收益与风险的对等性无法被体现出来,使很多投资者失去投资债券的兴趣。只有将债券利率市场化,才能满足不同的风险爱好者的投资需求,吸收更多的资金。

(三)明确融资方式选择的一般方法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一般方法是通过每股收益的变化来确定的,合理的融资方式能够提高每股收益,反之,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则降低每股收益,这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企业应该明确融资方式选择的这一方法,并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将其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四)较全面的考虑各影响因素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除了要考虑各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外,还应考虑现行的相关政策、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的行业特征以及该融资方式对企业未来产生的影响等,因此,企业在做出选择之前,应该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最终选择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融资方式。

对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由于各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产品特性等特点各不相同,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选择,是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了解各融资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分析研究做出的。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不仅能使企业获得其发展需要的资金,还能对资本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云星华.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当代经济,2010(2).

2、张萌,赵国强.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时代经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