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

第1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77-02

现今环境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令人注目,为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的基本国策其中一项任务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加速这一任务的完成,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青少年是环境保护事业的未来和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推动整个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还可以提高和完善化学知识和技能。

一、强调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相结合的内容

高中化学中很多知识点都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例如,“氧及其化合物”这一化学知识点就与“光化学烟雾”和“臭氧层空洞”等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密切相关;还有“硫及其化合物”这一化学知识点就与酸雨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学习“石油和煤”这一化学知识点时,就不得不结合实际中“温室效应”这一环境现象。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这些化学知识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这些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才能更好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

首先,在学习“氧及其化合物”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将“光学烟雾”和“臭氧层空洞”这一现象结合书本知识点,向学生重点介绍与分析。在介绍“光学烟雾”时,教师应将光学烟雾的来源和主要成分一一讲授给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由于生活中大量汽车尾气的有害气体导致的光化烟雾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由于过于严重的光化烟雾导致的一些负面影响等。在播放完案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总结光化烟雾的具体为危害有哪些,并介绍一些可以防止光化烟雾的措施和方法,由此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臭氧层空洞”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臭氧层的概念、形成和作用,然后再介绍其危害与预防措施,在介绍时要与“氧及其化合物”这一化学知识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生活知识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影响,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这一化学知识点时,教师应将其与生活中发生次数越来越多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的酸雨结合在一起。首先可以向学生讲述酸雨的形成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的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工厂排放的有毒气体越来越多,从而使得空气中的硫酸和硝酸越来越多,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酸雨。又因为酸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进一步由课本知识点引入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基于书本知识点论述酸雨的危害和预防酸雨的措施,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点。

另外,在学习“石油与煤”这一化学知识点时,教师就应将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温室效应”搬到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温室效应”的概念,然后结合书本知识,讲述二氧化碳、甲烷及碳的氧化物和氟氯代烷等这些气体是如何导致“温室效应”的,然后再举例分析“温室效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变化,举出一些“温室效应”的现象,并结合书本知识提出如何预防和改善温室效应”。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然而,高中的化学实验大多数都是敞口式和半封闭式,导致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虽然,由于学校条件的改善,很多实验材料都得到了调整与改进,但仍然有些实验在实施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对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探索,加强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应引导和辅助学生提高实验的规范性。在提取细小的化学物质时,教师应强调学生对不同形态的化学物质采用不同的化学器具,并且在操作工程中应小心翼翼,以免一些粉末状或液体物质散落在空气中或地上,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在采用托盘称量物质时,教师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不断强调称量步骤,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的操作。通过教师在一旁不断地提示和辅助,完善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实验的习惯,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和熟练程度,以此避免因药品洒落、挥发等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还应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实验操作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在化学实验课上,既能让学生亲眼目睹教材中所要求的实验现象,又能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意识,使化学实验课做到不污染环境。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引用,就给化学教师带来了方便,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操作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成视频或影片展示给学生。

三、将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实践教育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课程,换言之,化学教学和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野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时,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各种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这些地区发生的一些环境污染,进行探索和解析形成原因,结合课本知识提出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和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加强环境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验室、社会实践中的渗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化学创新技术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从而推动整个国家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家发.环境教育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62.

第2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众所周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被提上了日程。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国颁布了《森林法》,明确提出将森林资源保护纳入政绩工作考核之中,通过发挥森林资源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殊作用来达到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气候变化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的现状

当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由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不但改变了自然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为此各国多次进行研讨,并联合出台法律政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颁布了《森林法》,通过发挥森林资源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以及防风固沙、调节气温的作用来进一步控制温室效应,缓解气候变化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客观来讲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还不够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我国有些地区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相关的政策,使得保护森林资源有名无实。

二、基于气候变化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的意义

据调查研究显示,自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生物灭亡种类不计其数,最典型的例子,由于气候变暖,冰雪融化,北极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同时气候变化还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比如引起瘟疫、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国度消失、引发自然灾害等等,这些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然而森林资源恰恰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问题,有利于为人类营造合适的生存环境。森林生态系统是调节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在调节气温、改善环境、保护生物物种、降低自然灾害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可以通过森林资源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殊功效来控制温室效应,从而进一步缓解气候变化,维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因此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

三、我国基于气候变化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存在的具体问题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森林资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积极颁布了《森林法》,旨在进一步控制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但是不能否认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为此下文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森林资源的质量不高。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是整体的质量却不高,而且林地的生产力也日益降低。比如我国西北部地区由于过度放牧、滥砍滥伐造成森林资源总量直线下降。这使得地下水蒸发严重,而且也会使气候变得干燥,造成地区气温的上升,这样会间接地带来气候变化问题,严重破坏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进一步控制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2、政策得不到有力贯彻。我国固然非常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但是奈何我国地方政府和单位在贯彻落实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时总是走过场,看上去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这样使得我国推出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收效甚微,不利于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3、森林资源管理不科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起步晚,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政策上虽然是主张管护与发展兼顾,但是实际上是重造轻管,有些地方对森林资源采取“七分造,三分管”的态度,还有些地方甚至是没人管。这样的管理方式造成了造林的速度赶不上毁林的速度,严重的影响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控制。

四、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且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上述问题,下面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缓解气候变化问题。

1、提高社会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差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不强,这就带来了对森林的乱砍乱伐。所以我国务必提高社会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这样有利于全民环保,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2、强化森林资源的管理的基础设施。我国应该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通过完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健全工作队伍、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员工素质等等来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森林资源保护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3、应制定科学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森林资源管理理念,并结合本国国情加以吸收利用,并进行创新与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把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从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4、加大政府对森林资源的监督力度。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监督力度,对于滥砍滥伐的现象实行严厉的惩罚制度,同时对于地方政府部门不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无视党和国家政策的现象也要严厉打击,从而使国家的森林资源保护政策得到贯彻。

五、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推出了一系列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并且在环节气候变化问题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森林资源管理理念,并吸收利用,为进一步控制气候变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训芳.诸江.应对气候变化视域下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管制立法.《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

第3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物;碳汇;特性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244-02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主要论题,而温室气体的增加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温室气体体积分数增加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共同关注,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中,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中,占70%。

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在发展中国家里第一个履约,于2007年6月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比较低,但是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前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预计2050年,我国能源消耗将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60%左右。基于此,发达国家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国际减排压力和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多方面的要求,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森林碳汇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为实现CO2的减排,2001年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均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作为抵消CO2排放的主要措施,并制定了新的规则。我国目前开展的碳汇活动也主要是围绕造林活动进行的。

到2005年6月,仅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就已经提交了130多个林业碳汇项目建议书,其中包括中国广西项目在内的大约20个项目进入了准备实施的候选之列。预计到2017年,这些项目产生的碳汇将达到1 000多万吨。“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在第一个有效期的5年时间内投资15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 300万元,其中意大利资助1 150万元),在内蒙古敖汉旗荒沙地造林4.5万亩,使约2 500名当地农民和林场工人受益,该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能力,并将首次尝试以森林碳汇为途径,将防治荒漠化及改善沙区生存条件与增加荒漠化地区农民收入相结合,填补了我国森林“碳汇”项目的空白。

但是,造林碳汇项目也存在一些实施中的困难,如项目基准线与额外性的确定、碳储量的计量与核查、参与机构繁多、实施过程繁琐、运行成本较高等。更重要的是,森林碳汇项目还很难进入市场。目前的造林碳汇项目全部都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实施的,只是用于抵消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导致发达国家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减排措施,发展中国家也只是获得生态效益,碳汇项目短期内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导致碳汇项目失去内在的市场经济驱动力,更难以形成自我循环、良性发展的碳汇经济产业链。因此,寻求森林碳汇以外的碳汇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湿地碳汇

加强碳汇能力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补充,也是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基本政策和措施之一。除森林的碳汇作用外,在增加碳汇方面,湿地是目前已知的陆地生态系统中仅次于森林的重要碳汇之一,特别是高纬度湿地储存了全球近1/3的土壤碳。湿地作为温室气体的储存库、源和汇,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十年来,许多研究学者逐渐意识到湿地巨大的碳汇能力,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湿地碳汇价值的调查,如20 世纪90 年代末期,欧美通过大型陆地碳汇监测网络EUROFLUX 和AMERIFLUX 对湿地进行了长期的碳通量观测和研究。同时,湿地也是重要的碳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气体,其中最重要的是CO2和CH4。因此,客观评价湿地的碳汇价值,制定恰当的管理措施对于增加湿地的碳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芦苇因适应力强、繁殖力高而广泛分布于各类湿地中,是湿地的重要植被类型。而且,由于芦苇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价值而被各国广泛种植,已成为重要的人工湿地。芦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有机质,经腐殖化作用将有机质储存在湿地土壤中。汪宏宇2005年对盘锦芦苇湿地CO2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对CO2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 t・hm-2。

三、水生生物碳汇

水生生物作为湿地的主要生物资源,其碳汇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水生生态系统是CO2一个巨大的汇。据测算,小球藻、栅藻和水华鱼腥藻的含碳量分别达到46.38%、51.28%和68.76%。水生高等植物和动物碳汇潜力更不可忽视。

据Downing等研究估算,贮存在湖泊的生物体有机碳大约为0.036GtC/a。

水库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亦不容忽视。70年代,全世界总的水库面积约为0.4×106km2,碳在水库的滞留率比湖泊大,约为500gC/m2・a,其中50%来自土壤,1970年贮存在水库的碳汇总量为0.1GtC/a,估计到2050年将可达到0.2GtC/a。

通过生物链的作用,水生动物碳汇功能的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柴方营等(2001-2005)人在北纬45°高寒地区的3 000公顷水域试验证明,每年利用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水生生物可成功固碳2 500余吨。

参考文献:

[1] 汪宏宇,周广胜.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4):18-24.

[2] 于洪贤,黄璞.湿地碳汇功能探讨:以泥炭地和芦苇湿地为例[J].生态环境,2008,17(5):2103-2106.

[3] Downing J P,Meybeck M,Orr J,et al.Land and water interface zones.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 1993,70:123-137.

[4] Walsh J J.Importance of continental margins in the marin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carbon and nitrogen.Nature,1991,350:53-55.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biological carbon sink type

YU Hong-xian,LI You-hua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China)

第4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汽车柴油机 涡轮增压 排放控制

一、前言

柴油机废气涡轮增压技术自问世以来已有90余年历史。早期废气涡轮增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至今,废气涡轮增压仍是提高柴油机功率、减轻单位功率质量、减小外形尺寸、降低燃油消耗和强化现有非增压柴油机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在降低柴油机排放方面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涡轮增压中冷技术既是减少柴油机排放的有效措施,又可消除某些排放控制技术对动力性和经济性产生的负面影响。废气涡轮增压是汽车柴油机的一项重要技术,它促进了柴油技术的发展,并将为汽车柴油机的发展开拓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涡轮增压与排放控制技术

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三大排放体系(欧洲、美国、日本)分别制定了分阶段的汽车柴油机的排放限值。虽然三个排放法规体系采用了各自的测试方法和阶段限值,但不断加严的趋势是一致的。

对于各型柴油车,既要稳定达到高于欧洲Ⅰ的排放标准,又要保证汽车柴油机优良的动力和燃油经济性,必须采用废气涡轮增压及中冷技术。对应于不同的排放限值阶段,除了采用其他先进技术,诸如高压喷射、多气门技术、泵喷嘴、EGR、预喷射、电控喷射、De-NOX催化器等技术外,各阶段都对应一定的增压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三、涡轮增压及中冷技术对排放的影响

柴油机增压时,空气被压缩,温度与压力同时提高,如果不采用中冷,进入气缸的空气密度

为:

式中:―压气机绝热效率;

―增压压比。

增压加中冷时,空气的密度为:

由以上两式可见,未采用中冷时,进气密度受压气机绝热效率的限制;当柴油机高增压时,增压压比大,应同时采用中冷技术,以提高进气密度。

四、汽车柴油机的排放污染物的限制

汽车柴油机的排放污染物主要有CO、HC、NOx和微粒物,此外,由于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的问题,CO2的排放量也受到限制。

1.一氧化碳(CO)。柴油机中CO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是在局部缺氧或低温下形成的。由于柴油机在过量空气系数α>1下燃烧的特点,汽车柴油机的CO排放较低。采用涡轮增压后,可供燃烧的空气增多,并且增压发动机大多数工况负荷较大,发动机的缸内温度能保证燃料更充分燃烧,CO排放可进一步降低。

2.碳氢化合物(HC)。柴油机排气中的HC是由原始燃料分子、分解的燃料分子以及再化合的中间化合物所组成;小部分HC是由油生成的。增压时,由于进气密度增加,可以改善油束的形成、提高燃油雾化质量,减少沉积于燃烧室壁面上的燃油,HC减少;增压还使柴油机燃烧整个循环的平均介质温度升高,氧化反应速率大,未燃HC排放降低。

3.氮氧化物(NOx)。柴油机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成分NO的生成取决于氧的浓度、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废气再循环EGR是降低NOx排放的一种有效措施。引入热容量较高的废气成分与新气混合,可以降低最高燃烧温度;同时,废气对新鲜混合气的稀释作用,减小了氧的浓度,达到降低NOx的目的。增压柴油机在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上的改善,可以使汽车柴油机在降低NO2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

采用进气中冷技术降低进气温度,可降低增压柴油机NOx排放;特别采用先进的空――空中冷后,可进一步降低进气充量的温度。进气充量温度降低,燃烧温度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NOx的减少。试验数据表明,增压中冷柴油机中NOx排放物可以降低60%。

4.微粒物(PM)。影响柴油机微粒物生成的原因较复杂,其主要因素是过量空气系数、燃油雾化质量、喷油速率、燃烧过程和燃油质量等。此外,柴油机机内净化降低NOx的措施通常会带来PM增加。增压柴油机,特别是采用高增压压比和空――空中冷技术后,可显著增大进气密度,增加缸内可用的空气量。如同时采用高压燃油喷射、共轨电控喷射、低排放燃烧室和中心喷嘴四气阀技术,并提高燃油雾化质量,改善燃烧过程,则可有效地控制PM排放。试验数据表明,采用增压中冷技术的柴油机可降低PM排放约45%。在大负荷区,与微粒物排放密切相关的可见污染物排放,也随着柴油机增压压力比的增大而显著下降。

5.二氧化碳(CO2)。CO2是导致全球环境温度上升的主要温室效应气体之一,发达国家已达成共识降低CO2的排放量。欧洲国家在2005年要削减25%的CO2排放量。欧洲把汽车柴油化作为减少CO2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大众3升路波车100km CO2排放量为81g,低于德国政府规定的100km CO2排放90g的目标值。试验数据表明,采用涡轮增压和中冷技术可降低15%~20%的CO2。

五、结语

废气涡轮增压中冷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柴油机的动力性、改善了燃油经济性,并且还在降低汽车排放有害物、减少温室效应气CO2、保护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使汽车柴油机满足排放标准涡轮增压中冷技术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方案,为满足更高的排放法规欧洲Ⅲ、Ⅳ的要求,则必须采用电控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随着涡轮增压器技术和其他先进发动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柴油机将会成为真正的低能耗、高环保性的汽车动力。

第5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庭;烟囱效应;设计

1 前言

中庭作为共享空间,能使建筑的内部空间达到最大范围连接性,并形成整体的内部空间视觉效果,满足了人们对购物、休闲、办公、观赏的需求,所以中庭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被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所接受并运用到各种形式的建筑中。随着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一些具有以中庭为特色的建筑在我国许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些已经成为城市地标性的建筑。

2 中庭建筑的分类

2.1 核心式。大型商业建筑内部宽大的直通屋顶的“内厅”,各层营业厅向中庭开敞。顶部通常为大面积的采光屋顶。通过扶梯式观赏电梯作为垂直通道,从而使中庭形成交通枢纽。这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中庭形式。

2.2 线型式。线型中庭实际上是一种加了顶棚的街道,存在于两段或几段建筑实体之间,为许多现代商业步行街所采用。

2.3 接触式。中庭与建筑物主体的首层相通,与主体的其它楼层有外墙分隔,有的甚至只是贴附于建筑物的一侧。这类中庭一般都是封闭式的,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设计为一个有良好视野和采光的宽敞的门厅或四季厅。

3 建筑中庭的空间形态

建筑中庭的空间形态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空间的围合方式及界面;二是空间的几何特征。

3.1 空间的围合方式及界面

建筑中庭的围合方式是根据建筑的整体设计与使用而确定的。它具体反映了中庭在建筑中的位置及形式,还反映了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的围合方式有:局部围合、全围合、条状等。局部围合方式的中庭由于围合的建筑界面少,形式自由,因此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最为直接,容易与外部环境形成一种相融合的场景。较适合于建筑出入口与中庭相结合的情况。全围合的中庭是地下建筑中最常用的方式,常处于地下建筑的核心位置,是组织和构成整个空间环境的枢纽和中介,也常作为该建筑的公共活动中心及共享空间,为了引入天然光线和外界自然景观,全围合的中庭常覆盖采光顶棚,这种设计要求地面有相对宽阔的场地,要解决诸如工程设防、防火和节能等设计技术难题,但在解决地下建筑固有的缺陷方面比封闭式的中庭更为有效。条状中庭主要用于类似商业街等形式的建筑,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廊式组合的特征。加拿大多伦多市伊顿中心是一个地面和地下建筑相结合的综合商业建筑,条状中庭是建筑中的主要交通流线和视觉中心,条状贯穿了整个建筑,喷泉构成的水景、树木构成的绿景、竖向的楼梯、自动扶梯和横跨的天桥,使空间形成垂直与水平、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是一个颇有活力的公共商业中心。

3.2 中庭空问的几何特征

建筑中庭空间的几何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可以归纳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也可以归纳为建筑功能要求和建筑形式要求两方面。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历史、地域文化、城市规划等;内部因素如建筑功能、结构等;而按建筑功能要求和建筑形式要求来看中庭空问的几何特征则更为具体。如奥马赫共济会总部扩建工程中中庭的圆壳玻璃屋顶,这一几何特征给外部对称的广场提供了一个凝聚而又多向性的核心,而在室内,又为矩形的平面布局中营造了一个圆形的、高大宽阔的空间。它不仅解决了该建筑缺乏天然光线、不良心理反应等功能方面的弊病,同时也为建筑物及建筑外部环境带来了完整的、向心的、富有魅力的景观。像圆形、球体、矩形体、锥体等这些简单的、肯定的几何形状由于容易辨认及各几何要素有规律的制约,因此能引起人的美感。

4 中庭建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相应的设计措施

4.1 烟囱效应

由于建筑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差异而产生的容重差使室内气流产生一上升的推动力,这就是烟囱效应闭。

冬季,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在建筑烟囱效应作用下,冷空气从低层部分的门和窗渗入,而从高层部分的缝隙渗出的空气也将室内的热量带出室外,这都会使室内热负荷增加。

夏季,当室外气温较高时,也会形成烟囱效应,此时室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向下的,形成“倒烟囱”,烟囱效应不断将室外的热量带入室内,使冷负荷增加;但是,当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时,烟囱效应则不断将室内的热量带出室外(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夏季的晚上)。

针对烟囱效应,中庭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

4.1.1 冷风渗透是冬季热量散失的一个主要途径,应加强顶棚玻璃嵌缝的密闭性;开门处最好设门斗,使中庭与外界有一个缓冲层,减少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和冷风渗透。另外可采用双层玻璃或热阻较大的玻璃来增大围护结构的热阻,防止热量的散失。

4.1.2 采用合理的空调方式。避免过大的垂直温差。

4.1.3 在夏季,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白天关闭换气口,减少摄取外界的热量及室内冷量的散失;晚上通过安装在顶部的可开启的天窗及可调节的遮阳格栅,利用烟囱效应形成的自然通风消除室内余热,有明显的排热效果。

4.1.4 对于由烟囱效应引起的烟气上升,通常的控制方法是直接将烟气安全排出。对于各层建筑开放式的结构,可在中庭顶部设排烟口,进行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或在中庭四周设置排烟系统,阻止烟气进人中庭。另外,符合建筑装饰要求前提下,用玻璃或其它方法将中庭与周围建筑隔开,以防止烟气扩散。

4.2 玻璃屋顶或玻璃外墙的影响

中庭通常具有大面积的玻璃屋顶或者玻璃外墙,在将阳光引入建筑内部、扩大活动空间、降低照明负荷的同时,也给中庭的热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2.1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玻璃温暖室内建筑表面,而室内建筑表面的波长较长的二次辐射则不能穿过玻璃反射出去。因此中庭获得和积蓄了太阳能。使得室内温度升高。

4.2.2 透过玻璃的直射辐射的影响

直射辐射通过玻璃进入中庭,对中庭内人员的热舒适性影响很大。同时使得室内空气温度分布不均匀。

4.2.3 针对玻璃屋顶或玻璃外墙中庭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

(1)设置空调系统。对于中庭室内过热,往往设置空调系统,以保证室内热舒适性。

(2)根据具体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玻璃类型。在采暖为主的地区,可选用镀膜的玻璃窗,能有效地透过可见光、遮挡室内长波辐射,发挥温室效应;而在供冷为主的地区,选用的玻璃窗,应能有效地透过可见光、遮挡直射日射和室外长波辐射。

(3)采用遮阳措施。为了减少进入中庭的直射辐射,可以采用玻璃幕墙的内遮阳和屋顶悬浮遮阳。

(4)选择合适的天窗类型及大小。中庭采用天窗采光的同时,也带来了夏季入射热量过多的问题。在构造上,可以将玻璃材料与实体材料混合使用,尽可能减少天窗的面积,尤其是水平天窗的面积,为了满足采光的要求,可采用垂直式天窗。

第6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中学环境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发生了不同以往历史的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其一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在大大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使人类的发展达到了足以影响自己生存的程度;其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使人均耕地迅速减少,地球的载荷能力已近乎极限;其三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量动植物资源的消失和灭绝,并导致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以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以来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在于防患于未然,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可见,向中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片净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到上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已对大气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我国公民环保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教师首先要从学生抓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等有毒气体实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的气密性进行了检查,注意化学药品的用量要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必须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学习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教师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优良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教师可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教师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固体废物燃烧、扩大森林面积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而且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教师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然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摒弃。为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美化地球,促进社会平稳、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崇立主编.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胡国杰.中学化学实验室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措施[J].化学教学,2004,(11):9.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1.

第7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 学生 环境保护 教育

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牵扯到环境方面的课堂中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并明确自己的责任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并明确自己的责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教材在本节课中牵扯到有关环境方面的只是以及课后的阅读材料,结合学生所熟知的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第一章中物态及其变化的应用一课时,通过了解冰箱的制冷物质――佛里昂能导致 “温室效应”。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知道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的损害。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全球的气温升高,海平面上涨,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温度升高所带来的危害,这样可以更加加深他们的关注度,使其更好地意识到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可以适时适当地加以介绍当前人类为了限制和改善温室效应所作出的努力,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另外,佛里昂还会破坏臭氧层。而臭氧层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如果遭到破坏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将直接射到地面上,导致眼睛失明,皮肤癌变。这样会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一个个小的问题也可能造成许多不利的后果。同时这样也使他们感受到环保更加与他们息息相关,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他们才会有兴趣,而这样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透彻把握相关知识,让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老师的点拨、提醒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有关环境问题知识的学习是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最低要求。它是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在学习热学部分牵扯到热机和锅炉的知识时。有关热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解决燃料有效利用的基础。如汽油机在吸气冲程时吸进去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而最后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不足导致燃料利用率不高,进而又把知识引导到效率的问题上来。通过效率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决锅炉的问题。

三、 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物理教学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方位的立体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更多的还应包括课外的有学生参与的多种活动。在这其中也是我们渗透物理教学的好的着眼点。

首先结合所学当前知识点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教中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要对课程标准充分地理解,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挖掘现在教学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物理与环境的关系。如我在讲“音乐、噪音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引入音乐的王国,再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听了这些曲子,大家体会到音乐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常把欣赏音乐当做一种高雅的享受。然后再播放一段噪音,让学生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众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来解决。借助物理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治产生新的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环境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如在学习有关冰箱的知识时,有意识地把理论转移到学生自己家里的老式冰箱上。当里面的氟利昂散逸、泄漏出来上升到距地面20公里30公里的平流层里的臭氧层,就会把这种不稳定的具有特殊“新鲜”气味的气体破坏。

四、在课外活动作业中逐步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保护环境的措施中,并带动周围的人参加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第8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卷帘机;设施农业;作用;前景

1设施农业项目发展的社会价值

发展设施农业项目,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集中管控,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处理。现代化农业最大的特征就是高产、优产,管理框架只有满足具体要求,才能真正保障和改善项目处理效果,才能确保农业发展结构符合实际需求,从而为整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农业项目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设施农业,一是能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的落后和实效性,保证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元素的应用,形成现代化生产管控标准。二是在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传统农业的生产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三是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产业项目中的朝阳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2设施农业项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2.1设施农业项目的基本内涵

设施农业是利用机械设备来开展农业项目,农业产业结构中,生产设施和运维操作模型符合实际标准,且整体设施操作流程有标准化运行机制。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照、空气、土壤、湿度以及水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自然环境中不能完全满足不同项目的运行需求,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借助机械设备进行系统化管理,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整体管理结构和农业运行调整框架符合实际需求,此外,针对高效产出和项目运行维度进行集中处理,也是一种高产农业方式[1]。

2.2设施农业项目的基本运行模式

在农业发展项目中积极运行机械设备,能在提升整体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的同时,保证管理层级结构和管控要求符合发展目标。塑料温室大棚是最具代表性的设施之一,主要应用在地覆膜项目中,且由基本的原始形态逐渐演化为塑料拱棚及日光温室等不同形态,能在提升整体产量的同时,建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型,在保证整体管控层级结构贴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构智能化温室大棚,达到整体种植结构和种植效果最优。

2.3设施农业项目的具体类型

在实际设施农业项目发展进程中,典型设施就是温室大棚,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手工农业到机械化农业的不同时代,真正实现了规模化和实用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运行维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维度能符合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农业责任制和中央农村政策发展进程中,相关项目管理人员针对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发展框架体系建立了新型设施农业发展模型,激发了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借助有效的机械设施在提升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运行模型,有效实现了经济收益项目[2]。塑料大棚以其质量轻、设备透光性强、价格低廉的特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相关项目负责人需要对整体管理结构进行精细化处理,才能提高整体农业产量。此外,温室大棚的塑料是采光保温材质,能就地取材,整体造价低廉,且搭建较为便捷,可以有效的防寒保温为农作物提供有效的生长环境,确保生产效益和整体优势得到有效缓解,借助整体管控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层级结构,保证设施农业项目的良性发展[3]。

3设施农业中卷帘机的应用价值分析

3.1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能提升农业效果

在设施农业项目发展进程中,应用卷帘机不仅能有效节省卷帘时间,建构自动化的管控标准和运行维度,还能增加农作物的光照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产量和管理效果。在卷帘机投放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分析,确保管控模型能有效利用温室效应,真正提高整体农业管理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卷帘机是双层结构,人工顶棚利用卷帘机能有效模拟温室效应,确保在生产过程中,整体设施农业稳定且较人工卷帘温度高2~3℃。

3.2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能提升劳动效率

只有真正建构完整的系统化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需求,才能有效保证农业产业有序发展。相同面积的土地,使用卷帘机的大棚在铺设和卷起操作上只需要5~10min,若是人工进行铺设,则需约2h[4]。同时,人工铺设至少需要2人或2人以上,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则需要更多的人进行项目铺设,若使用卷帘机,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不仅缩减了劳动强度,还提升了劳动效率。

3.3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能提升劳动水平

在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操作就是要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管控模型,应用电力设备进行工艺操作,能有效降低人工操作的难度,并且保证覆盖大棚结构能充分发挥其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整体项目的运行维度和管控效果[5]。农业产业中使用卷帘机,其整体操作非常简便,能在提升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工作实效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从根本上改善了种植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劳动条件。

3.4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能提升经济收益

对农民来说,经济收益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际工作项目开展过程中,利用卷帘机能保证整体工作环境和工作项目符合实际需求。首先,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不仅可以杀灭农作物中的病虫害,还能促进其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肥料。其次,可以有效节省工作时间及劳动强度,节约人工种植成本,提高产量和经济收益,从根本上满足了整体经济需求。因此,卷帘机在设施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治理[6]。

4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的前景分析

预计在未来几年,卷帘机将受控于计算机,实现整体投放、工作全自动化,在保护整体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农作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7]。

第9篇: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

    1 农业环境成本的内容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 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 1 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 2 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

    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 3 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 3. 2 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 3. 3 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 4 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 4. 1 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 4. 2 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 5 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 1 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 2 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