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温室效应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温室效应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温室效应基本概念

第1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素质 教育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着眼点应该高,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应按高考的要求着眼。着重在用好新教材,在教学中注意把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渗透到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中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概念、理论和计算难度上的衔接

在教学中,我有选择地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新教材第三章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老教材两节内容合并成的,新教材降低了这部分理论问题的难度。同时,我觉得按新教材内容直接告诉学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利于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征。我在讲这部分知识时,先通过举例引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四条规律,然后要学生按这四条规律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结构示意图,找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惰性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从而得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最密切的重要结论。这样传授知识就很自然地把注入式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式,从而使学生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掌握得很好。课后部分同学还提出了钙原子为什么不能排成,并要我借有关书给他们看。在后来的学习中,许多学生都能运用这些结构知识去分析一些元素的化学性质,这为高中化学以结构为中心认识元素性质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

又如关于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的一大难点,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求出反应后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我就常见三种类型题(有沉淀、有气体生成、无沉淀无气体生成)中反应后溶液和溶剂的求法作了专题讲述,教给学生分析和解答这类题的规律。以后碰到这类题时,不管条件如何改变,基础差一点的学生都能快速正确解答。此外,我还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化学计算的技能和技巧,如差量法、守恒法、变形法、等效变换法等等。

二、做好选学的内容与高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新教材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编了大量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如氢能源、干冰的妙用、温室效应、水煤气、肥皂和常用洗涤剂等等。这些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反映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对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化学学科这一特殊优势,引导学生热爱化学。在教学中,我结合相关的高中知识和学生能听得懂的最新化学科技信息,将选学内容有目的地展开阐述。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应用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然后告诉学生:有机物的种类很多,吃的粮食、糖、醋、酒,用的各种塑料、橡胶制品,穿的各种各样的布料,烧的液化气等等,都是有机物。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有机物,并且世界上每年都在合成成千上万种新的有机物,其中有些还作为新材料用于高科技领域。接着,向学生展示一些教具中的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制品等。再进一步提问:校园里每天丢弃大量饭盒,清洁工处理它们采取在教学楼焚烧的办法对否?要求学生们联系"温室效应"知识进行讨论。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大家纷纷发言,都认为不对。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的主要产物之一为CO2,排放到空气中会引起"温室效应",解决"温室效应"最好的办法是减少CO2的释放量。教师最后总结:这些乙烯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污染的烦恼,因为它们既不能焚烧,又不能深埋消解掉,用什么办法处理这些白色污染呢?人们正在研究将它们加以回收使之资源化和生产可在自然条件下分解的塑料,但前者有些技术难题还未攻破,后者成本太高。更好的方法正等待你们去研究、去探索。结合实际的讲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好化学的巨大热情。又如在讲解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时,我补充讲解了常见食物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告诉学生:人主要应从食物中摄取这些金属元素,合理的膳食搭配,就能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金属元素,千万不要迷信和滥用什么滋补品。

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重大化学科技信息。联系实际、考查能力,是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第2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科研;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14-02

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道路而设置的农学、园艺、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该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4)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当今,随着社会发展,环境、能源、食品安全、资源等问题日益严峻,新的农业生态问题不断凸显,本课程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农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多年来教学实践体会[3-4],一直在课堂中融入最新科研动态,寓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于《农业生态学》教学体系中,为本教程进行研究性教学作以下几点探索性思考。

1 围绕知识点阐述国内外科研新动向

在我校本科生一般是在大二学习《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此时,本科生已学习的大多是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本行业内很多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只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则相对狭窄,不符合本门课程所要求培养达到的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因此,当讲述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知识点时,笔者会预先系统地查阅、归纳整理本知识点最新国内外科研动态,以浅显易懂的图文方式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首先启迪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头脑风暴”,告诉学生知识点的重要性,再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针对性地将相关科研动态告知学生,起到较好的寓研于教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温室效应时,以温室效应为中心,从效应后果-原因-解决措施来层层展开。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全球变暖,但只知道一种温室效应气体CO2。此时,作为教师,需将学生思维逐渐打开,笔者根据自己曾主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科研的经验,告诉学生温室效应的后果除了气候变暖外,还有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频发等,对农业的影响效应还有种植制度改变、土壤碳库变化、病虫草害发生率高等。讲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时,重点讲述6种温室效应气体、研究这些气体的最新科研成果;由此,学生由二氧化碳知道了全球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研究,中国唯一的FACE研究平台就在我们身边――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我校在FACE研究上也颇有建树。除了CO2外,温室气体甲烷、氮氧化物等也都是农业研究的热点。就解决措施来看,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从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禁止秸秆焚烧、土壤免少耕等各方面一一道来。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单就书本讲述知识点则枯燥乏味,将科研知识融会贯通课堂,则事半功倍。

2 课堂中树立科研偶像

处于大学中低年级的同学往往比较迷惘,对专业努力方向不甚明了,有的同学甚至有厌恶或瞧不起大农学专业类的倾向。作为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可以列举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前辈,让学生认知自己所学专业内的一些名人,如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学院士、本校知名教授的成功范例,告诉学生们,学农可以有大作为,是一项光荣的、有前途的事业;而要达到事业的辉煌,这些科研业内名人付出的辛劳、执着的精神都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他们才应该是本专业学生需要努力效仿的科研偶像。由此,给学生灌以科研学习的正能量,及早树立报考研究生的目标,为培养储备未来的科研中坚力量奠定了基础。

3 从生态问题暴发诱导科研动力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目前生态问题频发。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章节里,讲述到磷循环时必定要提及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暴发的太湖蓝藻严重污染事件。学生只知道由于水污染了而蓝藻暴发了,也记得当年无锡市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的系列报道,却并未深入究其原因。有的同学认为是化工厂污染,有的单纯认为是水变脏了。这时作为教师则可以将蓝藻繁殖生活的机理,磷元素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等科学原理一一道来,学生也因此明白为何洗衣粉优先推荐无磷洗衣粉,原来是为了净化水资源。既然问题产生了,那么接着是引导大家来解决这个突然暴发的生态问题。这时,教师可将江苏省太湖专项基金的一些科研范例来讲讲,比如可以将蓝藻资源化再利用变成有机肥、将蓝藻作为培养食用菌和种植蔬菜的基质等等。举例典型生态问题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明了生态问题产生后,可用科研的力量来解决;学生也由此产生科研的动力,培养认真研学的态度。

4 专题调研讨论科研热点问题

除了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动讲解科研动态外,笔者还给学生布置课外科研任务,设置专题让学生分组调研后,到课堂上交流科研热点问题。例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章节时,首先采取让学生主动调研学习的方式;其次由学生分组比赛演讲;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第一组同学调查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第二组同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三组同学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第四组同学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在调研问题的过程中,这些低年级的大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获得专业文献资料,也学会了归纳整理文献,同时学习用精美漂亮的PPT来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小组内成员群策群力,认真准备,推选出一个口才较好的同学上台来展示本组成果,比赛气氛浓烈,学生听讲也极其认真,效果非常显著。因此,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课堂中[5],尤其当他们自己去调研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中阐述自己观点时,科研与教学相长则成效显著。

5 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采取录相、实验、参观等其他多种辅助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6]。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学生形象地知道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知道地球生态系统不能够简单被创造,生物圈2号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基础之上。通过生化他感的实验,学生懂得植物通过化学物质的分泌来吸收或排斥其他物种,而这些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被科学家进一步提取,开发其医用或经济价值。在生态农业章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观察农业生态科研成果在科技园区中的应用,切实掌握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和如何对现代农业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本学院学生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很高,为本院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29(7):1 458-1 462.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黄丽芬,庄恒扬,沈新平,等.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1,12:52-53.

[4]沈新平,黄丽芬,庄恒扬.谈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可强化育人的环节[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49-350.

[5]黄亚平,陈小鸿,王慧.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38-39.

第3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1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

传统教育“填鸭式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灌输”,强调学生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1],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造造就了“高分低能”的人才。因此国家教育部倡导各级教育部门要深人课程体系改革,推崇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破除陈旧的教育观,转变传统的“授受”模式,激发学生主体性,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方法[2]。高等教育是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传授与获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舞台。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包括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方面。由此可见,现代新型的教育应该是在《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合理高效地向学生传输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持,将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有机地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 依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相关专业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是对所授对象的正确定位。

从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对象方面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从各专业教学大纲的安排来看,新的教学大纲中各专业对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理论授课学时设为34学时。在这种新形势下,对以前那样多而杂的教学内容,必须重新进行删减、增设和整合,去粗取精,因此我们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各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时的安排,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讲授的绝大多数内容,重点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个较好的了解,一方面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气象学与气候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基础科学问题的理解和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对遥感、地理信息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了解大气的变化,大气的物理过程以及其演变规律是什么?气象学中的基本概念,常用到的基本常识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由于大学学习任务与高初中的学习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大学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超强和科学有初步创新的大学生。所以教学内容要根据要求和学生未来的可能职业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知识占大量的比例,同时也要涉及到一些当前热点研究课题,以举例说明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几大热门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层损耗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前沿,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参与初步探索如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与降水pH值观测、降水量与地表水水质关系调查、人类活动改变大气组分对气候的影响分析等研究课题,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对气象、气候、环境三者之间相关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3 课堂教学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过程的科学,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广泛,动态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提问、课堂讨论和专题辩论等方式,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科学问题提供机会和有利的教学氛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对大气圈中气体成分CO2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室效应”的讲解,先以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花房效应为例,给出一个花房示意图,来解释花房效应产生的原理,这样能形象、具体和生动展示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认识,然后介绍CO2产生花房效应的过程和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出几个与CO2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寻找答案,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籍和文献,或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查阅资料,收集和整理资料,从计算机网络中获取有关知识、更进一步认识CO2气体浓度变化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者,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逐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4]。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因此该课程不仅要讲授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或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如地转偏向力是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作用力,此力不好理解。首先让学生亲手做一个小试验,在一张白纸上选取画一条直线段,在任选取直线段的一个端点为起点,一个同学从起点按原方向画直线段,同时另一个同学匀速转动白纸,类似方法,在向相反方向旋转,比较画出的“直线段”的异同,为什么?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很容易理解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各项物理含义。

参考文献

[1] 唐之享.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湖南教育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2003,27(1):3~6.

[2] 韦成龙.适时调整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9(9):17~19.

第4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如室内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动向。用新的化学方法解决传统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当今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化学的问题还必须要化学来解决。作为一门课程,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此,本课程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只作简单、形象的介绍和描述,重点介绍常见的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本课程形成了以下教学内容体系:一、绪论:介绍化学的发展、化学的贡献以及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二、化学与能源:能源的分类和能量的转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核能等的使用与相关环境问题,化学能源,绿色新能源。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都与能源的使用直接相关,三、化学基本原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结构。四、化学污染物:概述常见的化学污染物,无机金属、非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有毒污染物。五、大气环境与化学:大气的组成及大气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大气环境问题(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酸沉降、臭氧层耗损、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的防治。六、水环境与化学: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天然水的组成、性质,水中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水环境污染与治理,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需氧物质污染、水体中有毒元素污染、有机有毒物污染,水质标准。七、土壤环境与化学、固体废弃物: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污染过程,重金属、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防治。八、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质量,常见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监测。九、生命现象与化学:生命的元素,生命有机化合物,环境激素,核辐射与基因突变。十、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食品主体成份,食品霉变污染,食品添加剂污染,食品加工污染,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十一、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发展趋势。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文理科学生同班上课,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外,还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授。(1)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如环保类系列丛书;或让学生联系家乡或自己亲历亲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再查阅相关资料,写调研报告。(2)借助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图文并茂,介绍历史和当前的重大污染事件。如在学习化学与能源专题时,给学生介绍《石油与战争》及相关视频资料,以更加突出能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能源的争夺中,又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学习水环境与化学时引用央视的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以事实讲述水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科学的数据、直观的画面和视觉效果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环境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采用案例教学,鼓励课堂讨论。如引入新闻事件,关注新闻热点。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与环境相关的新闻事件,如近年的紫金矿业含铜废水污染汀江、墨西哥湾原油泄漏、浏阳的镉污染事件、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泄漏、2012年中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等,都可以是课堂上的讨论话题。(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如中国环境教育网(hjjyzz.com)、环境教育网(zhbjy.org.cn/)以及各大网站的环保专题等,学生可以从上面获得很多相关知识和环境方面的信息。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相应的专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扩大学生的视野。

    3教学效果

    《化学与环境》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四年,每期有学100多名学生选修。这些学生的构成包括理科、文科、体育、艺术等各专业学生。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目前学生已能适应本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愿意选该课程。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部分,理科学生一般很容易理解,而对文科学生来说,往往很基本的理论和概念,也需要多遍讲解。学生普遍欣赏与现实结合的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少理论,多直观画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每一章都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围绕本章主要概念和术语来命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题,撰写专题论文,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讨论、作业、期末考查等给出综合成绩。经过几年的实践,该课程已经形成相对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基础相差太大,影响教学进度;一些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不认真,上课就是为了挣学分;由于课程都是安排在晚上,无法给学生开设实践课。

第5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前言: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1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1.1 绿色建筑的产生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3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至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

1.2 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2 关于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认识

2.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本质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适应自然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得出来的,虽然它没有现代建筑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我国各地民居中也有许多宝贵的绿色建筑的经验。譬如关中民居,关中地区气候干燥,夏热冬冷,风沙多,因而关中民居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这种庭院充分反映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深宅、窄院和封闭的地方特点,这样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通风和室外排水等问题。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没能很好的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下来。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传统建筑的实践中,环境观只是一种模糊、自发的观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论。

2.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

3 绿色建筑的主要表现

3.1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自然通风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改善室内热环境,而且可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带走潮湿污浊的空气,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自然通风的实现方式:①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在我国大量的非空调建筑中,利用风压促进建筑的室内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②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常讲的“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建筑上部设排风口可将污浊的热空气从室内排出,而室外新鲜的空气则从建筑底部被吸入。热压作用与进、出风口的高差和室内外的温差有关,室内外温差和进、出风口的高差越大,则热压作用越明显。③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于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 ,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3.2 双层维护结构

双层维护结构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被誉为“可呼吸的皮肤”。双层维护结构一般由双层玻璃或三层玻璃组成,在两层玻璃之间留有一定宽度的空隙形成空气夹层,并配有可调节的深色百页。在冬季,空气夹层和百页可以形成一个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的装置,提高建筑外墙表面温度,有利于建筑的保温采暖;在夏季,则可以利用热压原理将热空气不断从夹层上部排出,达到降温的目的。

4 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一般讲,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总量的40%。因此,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人类实现永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工作最难推动,最难取得成效。

对我们国家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任务迫切,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速,而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在46种支持性资源中,到2010年我国只有20种资源能够自给,而到2020年就只有6种资源能够自给,其余大量要依靠进口。也就是说,我国国土内的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后代的需求,甚至许多资源都满足不了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界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

第6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实验;学习

化学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初中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维品质等。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必要的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呢?教师应注意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一、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探究,提升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化学教学的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合格初中生必须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首先,必须从不同层次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等知识内容按照不同要求,达到课程标准必须的认知发展水平,提高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掌握规定要求的基本技能。

其次,掌握化学基本计算,并能够运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等解释化学实验,学会运用化学现象解释实际问题。

最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按照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同时按照课标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参与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技能。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课标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但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二、通过对化学知识形成过程教学,提高学生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化学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简单地看看,而是综合性的智力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分组实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能力

通过有目的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推理计算、数据分析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和准确表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该从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明确实验目的和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给出科学结论,写好实验报告等环节。通过实验能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科学的探究态度。

3.思维能力

化学思维能力是以化学概念为基础,对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化学教学中应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等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必要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从宏观深入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再概括总结出物质机构的有关规律,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科学探索化学知识的能力

1.科学严谨的态度

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不仅是化学知识的渗透、包括化学史教学、乐于探究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研究方法、科学思维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通过中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结合当代新能源、新材料等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7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可持续

要实现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坚持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是必然之选。通过建设和发展绿色建筑,不仅符合我国当前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能够从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出新兴产业,从而进一步改善民生,在加快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当时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正处于缓慢起步的发展阶段,绿色建筑的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且地域发展不平衡,总体表现为西部地区较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慢,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发展较慢。从整体来看,虽然绿色建筑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住户营造一个更为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和谐相处。通常人容易形成一个误区,就是将绿色建筑简单的理解为绿化建筑,从含义上来说绿化建筑指的是绿化环境和净化空气两方面,而绿色建筑追求的不只是这两个简单的目标,而是是包括绿化建筑在内的一个更为广泛的生态建筑概念。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绿色建筑的设计首要应该是与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实现有机的结合,在为人们建设居住空间的同时创造出最佳的环境效益。这要求绿色建筑的设计的过程中将建筑当地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充分考虑进去,并且尽可能利用好当地的地势地形,在因地施材的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绿色建筑提倡节能减排,这需要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融入先进的现代科技,以实现对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增强对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以提高绿色建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性。同时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作出有预见性的近期和远期规划,为绿色建筑今后的种种可能做好准备。

3、健康且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应该重视且确保绿色建筑的健康和舒适度。一个好的居住空间需要具备好的空气流通和采光效果,以保证室内的温度与湿度。此外建筑设计的外观、布局都应该体现一定的人性化,尽可能为住户提供一个健康且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4、同步化设计的原则

设计师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具有保护生态文明的设计理念,还应该将设计的思维同步化的体现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前期分析、策划以及方案的构思、比选,建筑师与设计师应该都应该有一个合作沟通与交流,大到设计方案的拍定,小到各个设计及施工的细节,都应该同步考虑到将低碳、节能要求融入之中,以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绿色建筑中的技术问题

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绿色建筑,在当前的建设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绿色建筑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绿色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较高水平,通常会选择某一类的指标组合,不同的指标组合在控制成本、技术经验方面有所差异,所以对指标组合的选择可能存在着误区,以至于没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绿色建筑市场。

其二,在调查中发现,绿色建筑中有部分的指标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指标要求,这主要是建筑单位没有将相关的材料报告给上级部门,例如地下空间的使用、灌溉的节水方法。

其三,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相较传统建筑的指标要求,其标准要更高一些。同时,节水与水资源再利用及节能与再生能源这两大类的指标中所涉及技术的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可能将影响再生能源使用率及节水的效果。

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选择

1、设计方案

设计文案选择与敲定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这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文案的过程中,对绿色建筑的设计需求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同时,对于国内外较为优秀的绿色建筑设计经验可以适当的借鉴与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设计师自身的独特想法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以不断提升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水准。

2、太阳能采暖

近些年,较为传统的采暖方式主要是燃烧煤炭和薪柴,但是这有一明显的弊端便是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更严重的是如果煤炭没有彻底燃烧还会产生一氧化碳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绿色建设采暖设计的过程中,可利用太阳能采暖系统,为住户提供充足的暖气,这不仅成本较低,而且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大气环境,充分实现节能环保。

3、水资源循环

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首先是可以通过重视雨水的收集,收集的雨水可以通过静止净化用于家畜的日常饮用水或者是花草的灌溉等。其次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废水也应该采用相应的净化技术以实现其循环再利用,以避免环境的污染与水资源的浪费。

4、绿化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生存环境的要求与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重视建筑自身的美观以及对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例如可以增加花草树木的种植、建设人工活水溪流等等,以尽可能的为住户提供一个更为优美、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使绿色建筑内住户的生活品质能够得到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低碳生活,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绿色建筑将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不仅仅中国坚持的发展理念,更是世界范围内倡导的共同观念,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建筑师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民众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晖. 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J]. 科学中国人,2016,21:25.

[2]牛. 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1.

[3]刘祝. 绿色建筑节水措施的评价及应用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第8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47-02

化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们的衣、 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 能源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 注,人们开始对造成环境与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化学和化学 工业的重要性提出质疑。绿色化学的出现,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 角度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希望。依据化学课程改革的趋 势,参考中学化学新课改实施标准,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我们 确立了一个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科学、技 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

目前,我国绿色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绿色化学具有何种现代 内涵,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意义,仍不完全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所 了解。很显然,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 新思想、新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把绿色化 学教育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正确把握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顾 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技术和工艺去减少或消灭那些 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 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和目标在 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绿色”是环境 意识的革命,“绿色化学”则是化学学科的又一次飞跃。绿色化 学的应用覆盖范围很广,有食品、化工、农业等。绿色食品特指 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而绿色农业则是以促进农 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 统一为目标。

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绿色化学有利于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学教 育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新内容,要在课程教材中体现绿色化学的 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要始终贯穿绿色化学的思 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 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化学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起这种可持 续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观念,才能在教学、生活中自觉的实施 绿色教育。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的方法。

1.从教材中系统提炼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

(1)环境方面:中学化学教材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 内涵相一致的基本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 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选学)等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 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2)农业方面:中学化学教材介绍了在农业生产中高效低毒 低残留农药的使用,一些剧毒、高毒和稳定性农药(如,DDT) 正在被淘汰;推广使用低毒杀菌剂,某些铜、汞制剂对人、畜、 植物有毒害作用,因此,近十多年来大力发展有机杀菌剂新品种, 已部分取代铜,汞制剂。另外,与生物知识结合,高速发展除草 剂,以及使用激素防治虫害。还有化肥新品种的使用,高浓度肥 料取代低浓度肥料,进一步加快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3)食品安全(可在学习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内容时补充一些 相关材料):据食品专家介绍,食品污染途径主要有重金属污染、 有机物质的污染、非金属物质的污染。

食品的重金属污染: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日本曾经因为 人吃了受重金属汞(Hg)污染的鱼而出现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从 1956~1960 年间,日本水俣湾地区妇女生下的婴儿多数患先 天性麻痹痴呆症。食品的有机物质的污染:有机污染物以化学 农药污染为代表,已有报道表明,癌症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与农 药使用量成正比,农村儿童白血病的 40~50%诱因之一是农药。 另一种有机污染物为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 为原料制成的,常被人们称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人工合 成色素并不像天然色素那样是一种安全系数很高的物质,它们 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其有剧毒性。煤焦油和苯胺不仅可引起神 经性的中毒,而且具有明显的致癌性。食品的非金属物质的污 染:非金属物质以硝酸盐(NO3)污染与人体关系最为密切。 硝酸盐本身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胃肠中可转化为危害很大的 致病、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可造成人体尤其是婴幼儿的血 液失去携氧功能,出现中毒症状,它还可与胃肠中的胺类物质 合成极强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导致胃癌和食道癌。从毒韭 菜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关于食品质量的报道中不 断有“致癌农药”、“苏丹红”、“氟化物”、“碘元素”、“亚硝酸 盐”等化学名词出现。业内人士指出,化学性污染正成为危及 食品安全的一大“杀手”。那么,如何在食品生产中注重安全, 如何创建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加 强讨论的问题。

(4)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原理。在中学化学课本的 编制和修订过程中,有关实验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原 理:①对常见实验的固液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②介绍了 闻气体的方法;③强调了实验中常见的事故避免、应急处理等;

④介绍了特殊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原则及方法;⑤NO、NO2 等有 危害的制备实验只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⑥在氯化氢、氯气等制 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方法。

2、在化学教学中突出绿色化学的教育

(1)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

学文化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 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谈到氢气时可向学生介 绍,用于未来的新型无毒的理想燃料――氢气来代替现在的煤 气。学到《铁》这一章时,便可结合人体内铁与血红蛋白的关系 谈谈补血器皿――铁锅的妙用。当学生接触到 pH 试纸后,教师 可指导学生利用 pH 试纸测量本地区的雨水的 pH 值,讨论酸雨 的形成和危害。

(2)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例如,讲到二氧化碳时,我们使学生了解到:全球使用矿物燃料 每年向大气中排放 50 亿吨二氧化碳;又由于砍伐和烧毁热带森 林以开辟农牧场,每年要向大气排放 16 亿吨二氧化碳。近百年 来,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的剧增,就象给地球加了 个玻璃罩,这就是“温室效应”。因此,我们说全球气候变暖主 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引起的。因此,可结合生物知 识:绿色植物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供人 类呼吸的用途,倡导学生“种下一棵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 新绿”,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当讲到《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我们向学生介绍工业“三 废”等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的结果是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 壤污染和食物链污染(以上总称环境污染)。近年来,在海运和开发中由于原油泄漏,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约有 500 万吨,使浮游生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在大气圈中,约有五分之一的氧气 是由这些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汽车和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 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产生蓝色 “光化学烟雾”。此外,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也给人类造成 很大的危机。

(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绿色化学知识。 在有关物质的内容编排中,考虑到了绿色化学因素,课本在

有关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内容编排中,从绿色化学角度有重 点地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等:①介绍了氯气、硫化 氢、氟气、氟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基苯、白 磷、偏磷酸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②在选学内容中, 安排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合成洗涤剂的功与的过介绍等。

3.举行化学课外活动,深化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

第9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从近年的中考试题来看, 中考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而形成能力的来源是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核与基础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基础知识的强化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深入理解基本化学概念和实验现象方面,突破重点,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不要专做难题、偏题和怪题,急于求成。鉴此,我认为在初中化学复习中应重视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在复习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上下功夫。

一、 复习知识要“全”而“细”

课本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点都是中考范围,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可能出题。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全”,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按照章节与学生总结出考点,逐点复习,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酸碱盐、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化学用语的记忆地应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实验设计和探究等,在复习时要作为重点,要认真解释分析,突出一个“细”字。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特别要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化学实验现象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实验推断法”。近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除了考核“实验推断法”,也考核了“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

2 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3 各个化学实验的原理、方法、现象及注意事项。

4 相关的化学发展史

二、 复习方法要“活”而“串”

复习课难上,难就难在怎样把众多的问题转化成系统的知识来使学生掌握。不能使学生有上二次课、读课本的感觉,而是要使学生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上复习课要有一定的策略,对不同的内容要根据其知识结构用相应的方法,重在一个“活”字。学生要对每章的知识内容,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形成知识“串”。如复习H2、C、CO的化学性质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于金属活动顺序表的记忆则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等。通过这样的复习,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前后知识的综合,以达到灵活运用和形成知识链的目的。

三、 解题技巧和方法要“练”而“验”

考试就是通过解题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等于会解题、考试成绩好。考试中要取得好成绩,离不开平时的练。练,不仅练知识,而且练能力,通过练才能快速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在复习时,教师要精选习题,善于分析解题思路。与学生一起总结解题技巧,如解释自然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路为“外因――内因――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的思路是“方法――结果――原因”;做信息题的思路是“熟悉题意――信息分析――概括分析”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套用模式――体会模式――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复习思路,从而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题目一定要多做,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触类旁通。其实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各类题型的方法。在第一轮的复习中除进行必要的知识归纳外,还要结合各知识版块的特点,对一些常见题型进行归纳解析,探究规律。例如,信息给予题、开放性试题、评价型试题、规律型试题、数据分析题。归纳分析各类题型的特点、思维策略和解题方法,并围绕各种题型,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从而达到开拓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能力。只有掌握了各类题型的解决方法,才能对各种题型应付自如,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每个专题要有阶段性的达标题,及时“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四、 对实验现象要“察”而“探”

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训练、研究化学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中考试题中的实验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分值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学生却都惧怕做实验题,因此,在复习中学生要加强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研究、训练。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尽可能把典型的实验安排给学生重做一次,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个实验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还有没有其它的实验方法,还有哪些实验仪器可以被其它实验仪器替换。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要把课本中出现的实验读透、研究透,明确每个实验的研究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并勇于探索和思考,大胆提出一些问题,由自己研究或者与同学一起讨论,向老师请教,逐步提高自己对实验题型的解决能力。

五、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化学问题,学会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能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相关现象。 特别是诸如

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等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像可燃冰的开发和

利用,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研制可降解塑料的目的。还有,通过燃烧条件,分析火灾事故中的失火原因,从而找出消除火灾隐患的方法。通过研究灭火原理,学会一些简单的灭火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安全自救常识。

六、 复习要把握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1 命题将更趋向科学素养的全面检测,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2 命题将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但不拘泥于一种单一的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