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新闻中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H.0)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一再强调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因此,初中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家庭问题的尖锐化,一项对我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达12.97%。据加拿大、日本的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的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缺陷问题等。
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目前,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辅导,其必要性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渠道,除正常的心理训练与心理疏导,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和谐的集体氛围熏陶学生等办法外,在诸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其中,初中语文课课时多,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有利因素,切中语言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教书育人两不误。
一.深入挖掘文本内核,滋润学生干涸心田
语文课不能完全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文本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随处可见,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挖掘出这些有利因素,找出其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点,作为语文教学的情意目标,就能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情、意、行。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验到了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让学生明白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人生至理;列子的《愚公移山》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胜利将会是属于他们的;《傅雷家书两则》则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始终保持心灵的平衡,并在取得巨大成功时,仍保持谦逊,继续努力攀登高峰……
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而仅仅依靠教材非常有限的内容是远远不虻摹R虼耍课余时间,我精心挑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再组织学生在班级组建图书角与读书兴趣小组,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努力让学生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者神游一处胜景,书中的世界是那样的美丽神奇,那样的令人留连忘返……“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一个阶段的大力推行,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有了大幅的增长,阅读积累一多,思想境界也自然而然地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营造和谐民主课堂,展现学生真我风采
心理学研究证明: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乐观开朗的心情,能让学生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搏击风浪;而郁郁寡欢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美好情感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1.适当鼓励,增强学生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初中阶段,正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教育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在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时,要循序渐进,为学生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之后均能逐步实现,不能一步登天,让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不前。教学中,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鼓励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让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相信“我能行”,并最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完成文本的分析之后,我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说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狗咬人”的案件,如果你是一名正在现场的警察,请你分析案情,并说说你的处理意见。成绩较普通的学生基本能整理出事件的梗概,而程度较好的学生则提到了时下养狗成风,“狗咬人”事件时有发生,并逐渐演化成一个社会问题,就如何处理类似案件,应及时出台有效措施等,突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这次讨论中,较好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起了学习的自信心。
2.课堂讨论,张扬学生个性
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主导者,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倾注自己的所有情感,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的评价,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的可贵精神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认为智叟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大山挡住去路,可以搬家;搬家不成,可以挖隧道,或者采取其他办法解决,不应该早早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对于这些言之成理的观点,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并适当加以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3.小组合作,培养集体精神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现代社会,合作精神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努力培养每一名学生的合作精神。如课前预习扫除阅读障碍时,进行正音、析义,整理内容的合作;朗读训练中,进行导读、分角色朗读、评议的合作;分析课文时,进行讨论、归纳的合作;写作中,开展交换评改的合作。合作时,要确保每名组员均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要轮流当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代表小组汇报合作探究成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接受别人意见,肯定别人的闪光点;在与组员的沟通中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在吸收别人长处的同时,能够用委婉、恰当的言辞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逐渐认识自已,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并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作文教学直达内心,疏导学生不良情感
心理障碍是因为学生心里堆积的情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泄而形成的。作文教学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与语文教师单独进行思想交流的渠道。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布置学生写作文等,能直接切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排泄内心深处各种不良的情绪。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学生认可你,尊重你,信赖你,他们就会把自己最隐秘也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你,在文字中尽情地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有的学生会抒写自己对未来的种种设想,有的学生会反映自己的家庭矛盾,有的学生会倾诉自己青春期的苦闷,有的学生会吐露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种种看法……批阅时,一旦发现学生存在着心理疾患,教师应理解、体谅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合作,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以有效引导,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彻底帮助学生扫除心理上的阴影。
例如,有一次,班里的一位女生在她的周记中一再记下了她对同桌的诸多不满,并口口声声认为她的同桌是一个势利、爱慕虚荣、不讲信用的小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同桌的怨恨。仔细批阅后,其反常的表现引起了我高度的重视,通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该女生自从进入毕业班之后,由于学习节奏比较紧张,产生了较明显的焦躁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高度重视,及时通过电话和学生家长取得了联系,并最终达成共识,之后通过多种途径,对该女同学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地帮助她顺利地走过了这人生的雨季。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素质课程 课程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Quality Courses in Students' Mind
――Based on Survey of 14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XU Biying, HUANG Zhixin, WU Yichao, YUE Lei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treat cultural qualities courses, our group of 14 well-known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launched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hope to bring you some inspiration through the survey resul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courses; Course Exp
1829 年,美国帕卡德首次撰文提出通识教育并应用于大学教育。1995 年,中国教育部开始在大学启动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而文化素质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文化素质课程的开展成果直接影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学生作为切身的利益相关群体,是评判这个课程开展效果最直接的见证。所以在本项目研究中,我们凭借自己在校学生的优势与各校大学生共同探讨当今高校文化素质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本项目研究选取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其中以中南大学为重点研究对象。2013年9月至12月,我们通过网络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纸质问卷148份,电子问卷280份,即共428份有效问卷。高校只有切实满足大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程的诉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高素质人才。
下面我们从当前大学文化素质课学分体系入手,分析大学生对文化素质课的看法与需求。
1 文化素质课程实施现状
1.1 文化素质课占全部课程平均比例不高,总体上综合类院校高于理工类
谈及文化素质教育,我们统计了各校文化素质课占正式课程的比例,99.34%的同学反映其学校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通过查阅各校官网上的专业培养方案,我们计算了各高校文化素质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
从表1首先我们可见各校的文化素质课占总课程学分都不超过10%,平均比例只有5.76%。这与国外的大学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大部分学校要求至少要获得35~45个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致在25%至37.5%之间。美国拥有悠久的通识教育历史,课程设置更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和教育的多样性。其次也可以看出国内综合性大学的相应学分比例是高于理工科大学的,这也说明了国内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在开设文化素质课程上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环节的重视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表1 各高校文化素质课程学分以及其所占的比例
在限定文化素质选修课学分下限的同时,不同高校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选修标准,例如武汉大学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选修课程涉及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五大类,每个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而湖南大学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为限选类课程和任选类课程两类,任选类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三类,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的先选课程与4个学分的任选课程,且不得选修;中南大学则是指出每个学生必须修得2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且其余6个学分不得涉及与本专业相近或相同的课程。
1.2 文化素质课程实施地点室内居多
数据显示各校平均每次上课时长为3.02课时(约2.5小时);74%学校将课程安排为一周一次,21%学校为一周两次;多数学校将课程安排在了双休日,而94.7%的课程是在课内进行。
由此可见室内教学占了绝大多数,但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将艺术类课程改到专门教室如练歌房,舞蹈房等,而工科医学方面的可以选在实验室,对于一些需要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课程如金融分析、证券投资等,如果能借助学校专用的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2 学生的课程体验
学生是文化素质课程中的主要受益群体,一所学校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还是得看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升华。课题组从选课前、上课时以及课后感想几个方面分析了学生们需求。
2.1 学生选课以兴趣为主,同时参考学分等因素
调查发现在选文化素质选修课时,“凑学分”这一看似功利的因素居然占据了38.1%,甚至超过了“兴趣”这一关键性因素,另有20%的人是为了自我提升。在具体选择各类选修课时,学生们首先考虑自身的兴趣,其次是授课教师的期末给分情况,然后再参考课时的作业量、点名情况以及选课人气等等。
当学习不单纯只是因为兴趣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乐趣时,学习也就变了味了,掺杂了功利与投机的思想,那么文化素质课程所追求的效果可能就会事倍功半了。
2.2 课上万生相
判断一门课程是否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只需来看看上课时同学们都在做些什么。令人惊愕的是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认真听讲,甚至有7%的人在睡觉。
如何吸引学生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融入到课堂氛围是对教师也是对课程的一个巨大的考验。
2.3 课后满意度调查及课后收获
既然上课时绝大部分学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那么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呢?如果将满意度分为5个层次,最满意的为2分,最不满意的为-2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方式或给分的满意度为0.43分;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为0.62分;对教师的上课态度满意度为1.06分。同时54.64%的学生指出部分课程是有一定收获,而21.85%的学生反映收获并不是很明显。
由此得出,在学生看来教师们的授课态度是比较认真的,但是他们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待提高,课程的期终评分环节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与随意性,亟需完善。而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肯定了文化素质课带给他们的收获,这也说明现今学校开展的文化素质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还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仍需要不断地完善。
2.4 对课程的不满与期待
在与调查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62.25%的同学认为现在的课堂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45.7%的反映课程种类不足,希望学校能增加一些课程;42.05%的同学则是提出应该减少课堂授课时间,增加外出实践内容;24.27%的同学提出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宽松,作弊现象严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最希望改善的他们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课堂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3 对高校现行文化素质课程的几点建议
在现有的文化素质选修课板块中,各个学校出台了明确的管理规定,但本课题组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刻不容缓:
(1)寓教于乐,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减少课堂授课时间,增加外出实践内容。文化素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开拓视野,培养兴趣。跳出传统教条式的PPT讲学,带领学生亲手实验,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够亲身接触所要学习的知识。
(3)小班化教学。本课题组一致认为,文化素质选修课作为选修课的一种,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推行小班化兴趣小组教学,摆脱传统大班教学带来的学生多,教师难以顾及每个人的困境,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鉴于教师资源不足,可以选拔合适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助教,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4)考核方式有待改善。作为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不应该太注重书面成绩,而应该参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在过程中的收获。如果一门文化素质课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新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科间交流,亦或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那就是一份收获。
(5) 增加学生喜爱的课程。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终究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时代在更新,学校开展的课程种类也应该有所变化。既要考虑科技的进步,也要考虑到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这就需要各个学校根据学校现有的课程和师资力量进行调节,开发出新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才能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4 结语
许多人向往大学,但是究竟向往的什么呢?在问及“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要提高个人素质,完善自我。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棒,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我。
毋庸置疑,文化素质课是国家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也确实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因此在这条文化素质选修课的改革之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残健融合感恩之心
都江堰友爱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设施无障碍、残健融合、全纳式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全校32个班级中,融入了113名来自全省地震灾区的肢残学生,全校1600多名学生都是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都参与到抗震救灾、在灾后重建家园中,他们中涌现出很多抗震救灾小积极分子、与肢体残疾做斗争的小英雄;全校105名教职工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在专家的定期指导下,开展“残健融合活动”,观察他们的良好的身心变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给每一个残疾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地震不仅巨大的改变了自然面貌,更是对残疾学生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改变,可以说,他们每个月、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在“5.12”汶川大地震四周年之际,我认为这些残疾学生有以下一些明显变化:
1. 深度融合显现
“残健融合”是让健康的孩子和残疾的孩子融合在一起,朝夕相处,建立友谊,减少甚至消除陌生和歧视,创造出一种多元化的人与人彼此尊重,互相学习的文化氛围。真正意义上的“残健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1)残疾学生与生活学习环境的融合。(2)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融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3)残疾学生能够象健康学生一样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平静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面对自己的未来。
然而,在地震刚发生时,这种融合是困难的、有限的。首先来自于社会对于残疾人的歧视,这种“传统”是不会因地震而在短期内消除的。其次,来自于身体健康的学生家长的顾虑,担心自己的孩子和残疾学生共同学习,会受到不良影响,如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学残疾学生走路、会学残疾同学用嘴翻书等等、担心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会受到拖累、会在班上多做劳动卫生等等。再次,在我校的学生当中也明显出现残疾学生和残疾学生在一起玩、健康学生和健康学生一块玩这种现象。一次,有位同学甚至问我:“残疾同学会传播疾病吗?”
当然,以上这些在地震刚发生时的现象在今天已有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的关心,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今天在我校可以说已完全消除了对残疾学生的歧视现象,并且在物质生活上给了他们极大的帮助,例如我校的残疾学生,每人每年得到五千元生活补助、学费、食宿费全免等良好待遇。其次,学校经常请专家、学者办讲座或作报告,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解除了有些人的思想顾虑,提高了大家的科学认识。再次,学校在全校同学中组织了多达十几种兴趣小组、学习小组、科研小组等,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交朋友、结对子,互帮互学,在活动中实现深度融合。许多残疾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信,从新定位“残疾”的含义,很多残疾同学成了学校乃至社会的“明星”,成了全校同学的骄傲!
2.感恩之心提升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多元化;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60-03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意义
1.诚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德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理念与治国目标。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构建及其具体目标实现的道德基础,也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等具体目标的精神支撑,是使社会系统协调和谐的重要基础要件。受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拖欠贷款、简历注水等现象,大学校园中正面临着一场诚信文明的危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优秀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诚信状况影响着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为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价值取向,其直接后果便是无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存在,无视社会规则的存在以及无规则的趋利避害的心理和尔虞我诈的恶习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蔓延。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大学诚信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与根本,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一个健全的社会,离不开诚信道德,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誉,市无信不兴,企业无信不昌,开展大学诚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成才与成长。
3.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规则与灵魂。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规则与灵魂,是应对社会规则无序和群体失范的利器。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与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信用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要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关键。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我国在搞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受诚信危机的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使和谐社会的实现如釜底抽薪,失去道德的根基,“以德治国”的战略之路无法实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重点,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要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关键。然而在大学的诚信教育中,忽视情感与实践教育,把诚信教育当成单纯的政治宣传,远离社会生活,社会实际,停留在单纯的原理灌输、规则的阐述上。教学内容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实践贫乏,路径狭窄,方法单一,措施薄弱,教学的现状不能满足大学生与社会现实的需要,教学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2.大学生诚信教育缺乏连贯性、系统性。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与框架,诚信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方法不当,内容枯燥简单,教育的效果不好。高校与社会联系紧密,社会现实中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不正之风对高校的诚信教育影响巨大。教育队伍弱化,教育者自身素质良莠不齐,个别教育者诚信失范,高校自身在诚信教育方面不重视,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诚信管理制度缺乏,对大学生失信,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等。总之,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3.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评估制度、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等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如对大学生的评估仍旧停留在以成绩为主,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无法用分数来衡量,不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目前,市场经济中的欺诈、坑、蒙、拐、骗,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等,对高校的影响明显,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则是诚信危机。为此,建立与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1.构建以大学生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诚信教育体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呈多元化、向复杂化方向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符合他们思想特点、价值观念的诚信教育体系。①诚信教育要“以人为本”。柏拉图说过,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可达到教育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把德育与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的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个性。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需求,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更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潜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高度上来。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创造。诚信教育的内容不仅要立足于社会现实,还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需求,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名人伟人的诚实无私的品质感染学生,增强诚信教学的吸引力与趣味性。诚信教育的模式与方法灵活多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自觉的学习实践。诚信教育的体系要科学、合理、规范、切实可行,能让大学生自觉的接受。②构建诚信教育的多元化体系:一是,诚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诚信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学习、经济、生活、择业、政治、人际诚信等若干方面。大学生政治诚信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仰、政治实践等诚信规则与评价标准。学习诚信包括: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考试与科学研究规则与评价标准。经济诚信包括助学贷款、申请使用助学金、补助、缴纳学费等规则与评价标准。求职诚信包括:荣誉证书的鉴定、证书真伪验证、签约履行状况、创业活动的规则与评价标准,还包括:人际交往诚信规则、社团、网络诚信交往规则等。对诸如:作弊、不按时还贷,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的行为,可以有具体、明确的量化的指标,并且进行公开、公正、民主、监督、有序的测评。这些诚信规则是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二是,诚信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学校要把诚信教育作为衡量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纳入日常管理。如大学生入学进要签订诚信保证书,明确不诚信者要受处罚。美国大学生都必须在一个正式严肃的场合与学校签订“诚信准则”做出诚信宣誓,以表示接受“诚信制度”。未签订此承诺的不得入学。三是实施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把个人诚信档案作为衡量一个人诚信状况的最基本依据。个人诚信档案应包括个人承诺书、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品行、学习成绩、获奖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实践、诚信记录、个人自评和学校评定等。围绕诚信档案的基本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及管理监控查询系统。把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个人的“名片”时刻提醒大学生要诚信,供所在院校及就业单位和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的信用风险。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估机制。根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记录,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定,将诚信记录评定结果与综合测评等记录结合起来,与奖学金评定、优秀生的评比、就业推荐和入党挂钩,使诚信状况好的大学生,得到充分肯定与鼓励;而诚信状况不佳的大学生也能通过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了解个人的诚信状况,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五是诚信教育监督体系的构建。高校的纪检部门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且要定期检查。建立建全失信惩罚机制,对诚信缺失的行为,学校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和管理规定,加大执行力度,让失信者品偿失信的苦果,坚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2.构建“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在目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还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日常的生活起居,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引导不够。而个别家长的诚信失范行为,在孩子心中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孩子的不诚信,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诚信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学校的教育中,一些高校为了局部利益,名声、名誉,弄虚造假、虚构材料、谎报数据、钱权交易。甚至参与帮助学生就业的造假行为,造假鉴定、假成绩单、假数据、假证书……不仅违背了诚信道德,而且在师生中造成了严重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在社会现实中,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诚信缺失事件: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吹黑哨事件、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重能轻德等,使诚信教育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为此,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家的诚信教育成功经验。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学校,诚信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从政府到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章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英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美国,不诚信记录将跟你一辈子。哈佛大学注重教师的品格素质。英美等国家通过严格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借助网络传媒、等强化诚信教育,这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诚信规范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师生的正能量,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营造诚信文化环境。其次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高尚的诚信人格感染子女,发挥楷模作用。其三,学校的诚信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诚信的宣传与导向,弘扬良好的诚信风尚,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通过建立规范、有序、完善的信用体系,健全市场经济法规,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之,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紧迫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合力作用,要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各行各业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大力宣传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一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只有抓好诚信教育,才能实现校园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3.构建诚信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①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涉及到提升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能力,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保证,提高诚信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所以,要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构建一支马列主义修养水平高,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理念先进、善协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原则、群众基础好、让党放心、大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诚信教育的关键。在诚信教育过程中以加强职业道德为重点,强调“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教师的选聘为基础,学科建设为支撑,以长效政策制度为保证,探索、创新诚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树立诚信教育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自觉地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与管理中去,为人师表,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价值取向为“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的师生关系,才能使两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教师要努力做到“诚信为人,诚信施教”、“言必行,行必果”,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以身作则,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知识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把诚信的优秀品德、诚信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大学生,把真善美传授给大学生。真诚的对待不同的学生层次,根据时代的特点,围绕诚信的目标,重点进行教学和教材的改革,增进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授课的效果。②把诚信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大学生诚信价值观与校园诚信道德氛围的建设,把诚信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中去,通过建设人文校园、绿色校园、科技校园,建设校史、党史、陈列室等隐形教育,弘扬本校的优良传统。用高尚的校园文化,引领熏陶感染学生。通过校园诚信实践活动,如诚信文化节活动,诚信漫画活动,辩论赛活动,在考试诚信教育活动中,开展“考的是成绩,试的是诚信”主题活动,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给予大学生思考、反思、实践、澄清的时间,培养大学生诚信的认知水平和诚信的实践能力。拓宽诚信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大学生诚信心理、诚信行为、诚信习惯,使诚信品质蔚然成风。充分利用学校的庭、台、楼、阁、陆、湖等实现教育功能,通过美化校园设计布局,如利用校园的横幅、展板、橱窗、教室、公共场所等适当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和警句牌。通过文化景观,渗透校园诚信精神与氛围,使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起了一种无声语言的隐蔽性教育作用。还可以把诚信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转移到电视专栏、教科节目、红色网站及社会实践中,通过大众传媒的快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之成为隐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达到教育目的。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法律意识,把守法、讲法与诚信教育相结合。③建立校园诚信网络互动平台。高校诚信教学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重点推出诚信教育栏目,设立诚信讨论专栏,定期请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向大学生深入剖析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根源及诚信缺失的后果,发表引导性的意见,利用这些大众传媒,向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开拓大学生的视野。网络教育强调的是“双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诚信教育由简单灌输向多方位、平等、互动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荒.大学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1,(12)(下).
[2]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86.
[3]张晓荒.内心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研究》[J].管理观察,2011,(11)(中).
[4]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5]何毅.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及诚信教育的体系构建EB/OL].中国青少年研究网,2005.11.
[6]凌取智,等.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J].克拉玛依学刊,2011,(4).
[7]冯颜利,崔延强.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8,(7).
[8]罗英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9]何伟.关于提请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设[EB/OL].2010.3.5人民网.
[10]谢小平.诚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甘肃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1).
[11]冯颜利,崔延国.国外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8,(7).
[12]高远.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7)(下).
[13]张晓荒.大学诚信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1,(12)(下).
1.1研究对象
贵阳中医学院2012-2014级学生5406人,男1763人,女3643人。年龄17-22岁间。
1.2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量表“UPI”对入校不同时长的大学生集体使用电脑施测,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反映、自我认识等方面,可分类解释也可按总分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状况。
1.3统计分析工具
所得数据全部在SPSS19.0软件处理。
2.结果
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着(χ2=-254.87,p=0.00<0.05)。刚入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好于1学期末(Z=-10.19,p=0.00<0.05),也显着好于2学期末(Z=-14.58,p=0.00<0.05)和3学期末(Z=-4.426,p=0.00<0.05)。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好于2学期末(Z=-3.39,p=0.01<0.0)。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着差异(Z=-0.77,p=0.4>0.05)。2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着差异(Z=-0.59,p=0.55>0.05)。
关键词: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原因;举措
一、中国大学生性教育的现状
"性"作为人类自身文明发展史上的永恒课题,到了教育领域却成了最敏感和忌讳的一个词。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时代的浪潮不仅带来了科技生活的全面革新,同时也让埋藏已久的性教育问题重新聚焦在镁光灯下。跟随改革开放之风到来的西方解放思潮,与中国传统"禁欲文化"的激烈撞击,让无数人摇摆于困惑与矛盾中,而作为社会发展先驱力量的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1]一项由杰士邦公司(安全套生产行业领导品牌)在2011年发起的,面向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大学生性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受访者大学生中,有近30%的人承认在此之前与他人发生过,其中一线城市和男性受访者第一次发生时在"16-18岁"的比例高达40%;在大一学生中出于好奇发生性关系的比例高达50%,这一比例超过其他年级学生;第一次未使用比例高达六成,选择避孕药作为避孕措施的只占一成,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方式的占比近五成。这一结果让包括诸多教育学家在内的社会各界错愕不已,也迫使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被忽略已久的教育问题。
二、导致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推波助澜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领我们进入了无线互联网科技时代,在享受沟通无障碍的便利时,文化无国界也开始变得势如破竹。中国年轻一代早已摒弃了传统文化中有关"禁欲"的观念,开始探索西方"性解放"的模式。[2]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之前学校作为性知识教育单一途径的格局,成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性知识获取渠道。各类隐藏商业目的网站,书刊和电子产品铺天盖地,各种与性有关的影视文艺作品频频亮相,以及社会大环境中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这些都成为了腐蚀当下大学生健康性观念的时代蛀虫。
(二)学校教育点到为止
在我国,性生理卫生知识被纳入中学教学内容,而性教育也往往以青春期教育的名义被公开提及。[1]在杰士邦发起的《大学生性调查报告》中,当被问到"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性知识教育的时间"时,超过九成的受访者给出了一致的答案"中学时期",并且其中大部分受访者给出了以下描述:"印象模糊","提到了一些生理知识","没具体讲","直接跳过了没讲"等等。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了性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只有极少数受访者表示进入大学之后依旧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学校对性教育的保守态度,导致了学生在出现疑惑和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其他暗藏危机的可能性途径。
(三)家庭教育完全缺失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在面对孩子问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总是讳莫如深,也习惯性认为性教育理当是学校的责任。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父母自身也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性教育,他们缺乏相关知识,也缺乏对性教育的正确认知,更何谈对子女进行正确教导。有些中国式家长甚至认为性是一种生物本能,随着个体发育成熟自然会懂,无须教育。 [3]2005年一份针对青春期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家庭在子女性教育方面采取回避的态度,大约三成的家长认为过早进行性教育可能导致过早的性成熟和,并且有半数以上的受访家长缺乏基本的性健康安全知识。
(四)自我探索危机四伏
作为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的成熟迫使他们更加渴望了解性的本质,然而学校和家庭都无法给予他们正面而积极的回应,这就造成了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生理成熟与心理稚嫩非平衡状态。而这种长期的不平衡状态,导致了他们只能将目光锁定在其他能够满足其需求的途径上--杂志刊物,电影录像,展览活动以及无所不能的互联网。这种"被动"性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对内容的不可控,缺乏必要经验和判断力的青春期学生在面对这些未经筛选的性信息时极其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误入歧途。
三、解决目前大学生性教育问题的举措
(一)家庭方面:性教育的启蒙老师
美国家庭在孩子的性教育方面向来走在世界的前沿。[4]一般从孩子3岁开始,美国的父母会有意识地开始让孩子形成性别的概念。他们会通过亲子共浴,书本讲解和绘画的方式让孩子区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帮助孩子建立对性的早期概念。并且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提供不同方式的教育和情感支持。中国家庭应当摒弃过去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将性教育纳入孩子早期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信任的情感并满足其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两性问题。同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家长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和认知,这样才能在孩子寻求解答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降低他们品性偏差的风险。
(二)学校方面: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多元文化碰撞和西方性开放观念的涌入,要求作为社会教育主体的学校必须走出传统的禁锢,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性教育问题。学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不同阶段设计和授予符合该阶段心理特征的系统性教育课程。例如参照美国学校的做法,[4]给小学生讲解妊娠过程和生理特征,给中学生讲解生理构造和身体机能,给大学生则主要传授避孕,疾病预防,性心理和性道德方面的知识。 [5]性教育是一门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复杂学科,教育内容涉及生理,心理,伦理和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只有专业知识丰富和道德品质高尚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学校只有在建立充足和高质的师资力量基础上,才能为性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三)社会方面:性教育的健康卫士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离不开社会。社会通过各种舆论媒体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产生导向性影响。近年来文化娱乐产业的膨胀式发展让不少媒体不惜以"大尺度"节目内容和宣传方式吸引人气,这些蕴含着强烈性暗示的文字图片信息往往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判断力,造成价值观的混乱。而社会大环境就如同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加强对文娱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如同净化其空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
人类两性关系的文明程度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性教育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需要配备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中国的性教育应该围绕着以性生理为基础,性心理为重点,性道德为精髓在国民教育中推广。保持生理发育与心理成熟的统一步调,中国的年轻一代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何欣.杰士邦之大学生性调查报告:大学生"伪开放"[EB/OL]. http:///xwzx/shgj/gdxw/201011/26/t20101126_22000812.shtml, 2014-3-14.
[2]徐莉,刘爽.对青少年性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和性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0,(6):51.
[3]严为光.青春期学生家长的性知识及其对性教育态度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5,(1):36.
[4]刘文利.美国家庭对青少年的性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8,(1):13-15.
关键词:大学新生 英语自主学习 焦虑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42-02
所谓的自主学习,指的就是学习者自己控制或者是掌握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和他主学习相对立的学习形式[1]。一般情况下,英语知识的学习牵涉到学习者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情感与认知。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干扰,进而在其情感上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例如不安、烦躁、灰心丧气等,情节严重的将变成学习焦虑。倘若无法对这些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或是调整,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学习带来影响。特别是在自主学习时,学习者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学习,在碰到困难时则极易出现绝望无助的消极情绪,因此,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节,是具有必要的。
1 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
1.1 英语本身特点所导致的焦虑
通过对英语这一学科的研究可以发现,英语学习要想获得一定的成效,必须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学习,但是,一些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发现成效不大,进而产生了焦虑情绪。人们经常能够听见这样的话:“其他科目如果不会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但是英语却不能,因为看不明白,且更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从一个层面上说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性。英语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延续性,大学新生是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初、高中英语学习水平的影响。假使中断了英语知识的学习,即使中断的时间不长,同样会影响到英语知识的学习质量与效果,进而使学习者进入到“看不懂”英语教材的状态之下。这时,英语学习的延续性就会被打破,学习者难以有效的调整好自身,使其自身和教师的教学频率相符合,进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1.2 学习模式的改变导致焦虑
众所周知,初、高中英语知识的学习,往往是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到大学之后学习模式发生了转变,即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2]。对大学新生而言,这一转变过程是极为痛苦且艰难的,因为在初高中学习时期,教师以“灌输”的方式向学习传授英语知识,学生只要被动的接受即可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自身无需进行独立的分析与思考。换句话讲,学生无需自己开动大脑,同样也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步入大学之后,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都发现了一定的改变,真正贯彻了这样一句老话,即“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只是领路者,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而学生要如何学,要学些什么,都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不再去进行过多的干预,简而言之就是大部分的学习任务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倘若将初高中的学习看做是“What”,那么大学则是“How”,从“What”转变为“How”的过程,对大学新生而言是极为困难的,因为这种转变并非只是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还是思维方式的改变[3]。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产生焦虑情绪是极为正常的。
2 焦虑情绪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1 降低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众多研究表明:焦虑与英语学习成绩两者之间成反向关系,简而言之,学习者越是焦虑,英语学习成绩越差。倘若学习者在付出极大的努力之后,无法获得相对应的成效,那么焦虑就会对学习者的正常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在学习上产生挫败,例如学习效果较差、学习效率难以提升等等。这种挫败又将致使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出现新的焦虑情绪。如果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那么就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导致学习动力的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要想学好这门学科是非常困难的。
2.2 影响学生者的认知水平与记忆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情感与认知两者之间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在学习时,只有将情感与认知的作用都纳入考虑的范畴,学习方有扎实的基础。情感积极对推动学生正确认知心理状态的构成极为有利,对认知的发生极为有利[4]。换句话讲,积极情感的缺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消极情感对学习者良好认知状态的形成极为不利,将对认知过程带来阻碍,进而对学习者学习潜能的有效发挥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学习者认知水平的下降。作为消极情感中的一种,焦虑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语言学家斯蒂维克指出:积极的情感能够促使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反,消极情感则会让工作记忆产生混乱,进而对记忆的效果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见,焦虑情绪会对学习者的记忆带来一定的影响。
3 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焦虑情绪的管理对策
倘若大学新生在学习时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躁不安、失眠,甚至是出现恐惧的心理,那么这就意味着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与管理。针对焦虑情绪的管理,笔者提出以下管理对策。
3.1 加强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加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信心。通常情况下,缺乏自信心的人,其自我效能感也不是很高,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也是呈反面的、怀疑的、否定的。自信心不大的人一旦碰到困难,常常会将自己失败的可能性夸大,进而出现各种消极情绪,例如恐惧、紧张以及忧虑等等。因此,加强大学新生的自信心是极为有必要的手段,自信心的加强,首先就必须战胜自身的自卑情绪,千万不要以自身某个方面不如他人而感到羞耻。另外,大学新生应当对自身的长处或者是优点多加关注,常常对自身展开心理暗示,以便有效提升自身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与此同时,大学新生还应当大力培养正常的、积极的人生观,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应当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予以看待,锻炼自身的意志力[5]。通过加强自身自信心的方式,来克服由于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所产生的焦虑情绪。
3.2 优化学习策略
英语学习成功的一大重要保障,就是正常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策略,文秋芳将其分成两种,即学习语言策略、管理策略。其中,学习语言策略和学习材料有一定的关系,而管理策略和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关系。管理策略就是管理认知的过程、管理情感的过程,其中主要牵涉到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计划的制定、自我监控的展开、自我调整以及自我管理等等。大学新生在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当依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认知风格,选择最理想的英语学习策略,在科学的学习策略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循序渐进的展开学习,依照计划对英语学习内容与时间进行有效的安排,进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
3.3 改善学习者的认知
学习者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恒心与耐心。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学习者应当正确、客观的对待,要意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对失败的认知进行有效的改善,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气馁、不过于苛求自身,方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积极的情感,进而得到英语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大学新生在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例如英语本身特点、学习模式的改变,使得新生出现焦虑的情绪,这些原因应当引起大学新生、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的关注,并且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新生的自信心,改善认知,优化英语学习策略,从而改善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情绪,进而促进大学新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峰.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焦虑情绪的管理[J].大家,2010(15):175-176.
[2] 蒋丽梅.情感焦虑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6):58-62.
[3] 吴雪梅.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焦虑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3.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就业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期,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为高校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校招生的人数、专业的发展规模。创新就业教育新格局,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缓和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就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概念和实践理念,由就业辅导家于新春最早提出。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根据社会及市场需求,以大学生专业学习及规划、就业择业、职业发展和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将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程度低
就业教育专业指导教师缺失问题是高校就业教育质量不高的瓶颈。目前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人员在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方面严重缺失,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且不稳定。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教育一般由院系就业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兼任,人员流动性也很快,处于随时轮岗的不稳定境况,不能形成一支稳定的就业教育人才队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是经过简单培训就直接上岗,难以保证就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教育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目前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开会、做报告、课堂等灌输式为主,教育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当年的就业政策解析,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突出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理论内容偏多,师生互动性不够、案例式的教学模式较少,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的配合,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就业教育的总体效果不理想。另外,就业教育主体单一,没有做到全员化,忽视了专业教师在课堂和实习、实践方面的对大学生就业的更好的指导作用。
3、对系统化、全程化就业教育认识不足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安排专题讲座、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需求信息等教育,存在就业教育对象范围狭窄的误区。很多高校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就业教育工作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往往只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短短几周内,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没有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大部分高校负责就业的工作者在就业率的压力下片面追求高就业率,主要工作是让学生签约,忽视了对大学生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教育。
三、新时期加强就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树立全员化、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理念
大学生就业教育需要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德育课教师、各专业教师的全员参与,形成全员就业教育责任意识。学校必须将本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责任意识因地制宜的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工中去,纳入他们的绩效考核中去。就业教育工作应该注意连贯性,应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就业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就业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实现其指导功能。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关注,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校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专业层次、学历层次落实就业任务,制定不同阶段的适度的教育内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就业教育。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杰出校友、行业的先进人物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专业人士讲座,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举办模拟招聘会,鼓励学生自主实习和创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定期组织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与低年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座谈会,直接传授较好的心得体会,由于都是学生的身份,这些经验可能更贴近学生实际,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也易于被低年级的大学生接受。
3、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网络信息系统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各个高校需要根据院系学科和专业特色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信息系统。大学生就业教育信息系统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具有学生基本信息、职业理想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经典案例分析、就业心理在线、就业资源链接等等。信息系统中的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同时能够在信息系统上实现互动,并通过校、院系、班三级就业信息网站、就业信息短信和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及时反馈给广大学生。
4、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氛围
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增进就业教育工作的效果,高校应全面高效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学校、院系、班级宣传栏)、报纸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加大宣传力度。设立就业论坛平台,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交流讨论学习的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高校在宣传内容上不应仅局限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而应是多角度的进行宣传,例如就业形势现状研究结果,报道先进典型、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决策内容等,根据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特点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宣传。
参考文献:
[1]段玉鸾,大学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5(5).
这个暑假非常有幸能够参与中国电信公司举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为期十天的实习,了解了一些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知识是在学习中得到理解,在实践中得到巩固。这次的实习是大学生生涯的一次宝贵经验。
从最初的开幕式,就有着不小的震撼,中国电信是现在千家百户不可缺少的电话网络交流平台,以前就只是知道要交话费网费就去电信公司,不曾深入的了解电信公司的历史及其业务,在开幕式中的电信公司领导的介绍下我了解了电信公司的发展历史,主要业务及其服务理念。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3G天翼手机,一部小小的手机能实现那么多功能,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还有电信公司的“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让我明白了为何电信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仍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次的实习我被分在了设备维护小组。学习的课题是网管,设备及用户障碍管理,目的是让我们掌握各种障碍的派障关系及流程,及时管控各类障碍,第一次深入电信公司学习,心情是既激动又紧张。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固话交换机及其功能,宽带,数据设备的相关知识,环境监控系统的功能,机房动力,油机,空调等设备和传输设备。固定电话在现代是重要的通讯手段之一,通过声音的振动利用话机内的话筒调制电话线路上的电流电压,也就是将声音转换为电压信号通过电话线传送到另外一端电话,再利用送话器将电压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话机需配合电信局的交换机完成拨号工作。传输设备的传输方式有三种:有线,无线,微波,传输设备的种类SH,波分和DDF。SH的作用是运输,调度,传输。波分设备的特点是光纤化,大容量化。光纤传输的容量达到2.5G/10G/1.6T。一般电信局的供电来源是市电,如果停电则由油机发电,确保在停电时,市民们仍然能够打电话。
实习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我们学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在此,非常感谢中国电信公司给我们这次实习的机会,让我们走近工作岗位,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