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理论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容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2000年,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理论的创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完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认为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加充实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能决定自我的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应该致力于培养可以抵御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修正心理缺陷或治疗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情绪与健康等多个方面。从个体层面而言,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塞里格曼和彼得森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分类,将人类的性格力量划分为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6种核心美德是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性格力量(包括诚实、勇敢、坚持和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包括善良、爱和社交智慧)、公正的力量(包括正直、领导力和忠实)、节制的力量(包括原谅、谦虚、审慎和自制)以及卓越的力量(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虔诚)。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关注积极人格也不是完全回避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功能,主张发挥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诉求。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青春期心理问题、危机进行干预,它也应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强化。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心理缺陷、伤害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能力和潜能的发掘,要相信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再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研究,也是关于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和爱的研究。
二、实践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
心理课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心理课的主要阵地。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对心理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挥积极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幸福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笔者从事过三年初中心理课教学和四年高中心理课教学实践,一直立足课堂,思考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四年来,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逐步探索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质,最终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框架目前上海高中心理课程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是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架构,具体涉及认识自我、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单元内容。借鉴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现有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与更新。按照“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逻辑层级架构,初步将心理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主题单元。具体包括积极的个人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积极的情绪体验(打开快乐之门)、积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生命成长(激发内在动机,锲而不舍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主题单元,形成若干学习专题,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1.积极的个人优势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优势。专题1为“培育发挥个人优势”,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和欣赏24种性格优势,认识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并具有潜能;积极参与个人优势实践的活动,有意识地尝试积极自我认同的方法。专题2为“开发创造力”,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创新特质,掌握发散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就感。专题3为“聪明学习”,主要目标及内容是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风格,尝试时间管理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2.积极的情绪体验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从而帮助自己更加幸福地生活。专题1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自己的幸福感受,学会适当表达个人情绪;分享积极情绪,提升情绪洞察和调节能力,学习运用多种方法保持愉悦心境。专题2为“学习乐观”,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乐观的含义、主要特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体验积极归因的方法;使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转向乐观,从而激发成功的动力和行为。专题3为“希望和梦想”,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希望的涵义和意义,体验个体对未来预期的积极情感;学会运用梦想分类和转换期待对象的方法,促进自己行为的积极改变。专题4为“探索人生意义”,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和分享心流体验,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善于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3.积极的社会关系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习者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专题1为“改善亲子关系”,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激发家庭责任感;学习运用积极对话的双赢技巧,与父母协商解决问题。专题2为“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体验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学会沟通与合作。专题3为“感恩与宽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体验感恩与宽容,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和宽容之心;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待误解,发展宽容有度的交往能力。专题4为“青春期情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两性差异,认识异往应遵循的原则;感受纯真的“青春情感”,学习适当地表达情感和学会等待,尝试应对情感困扰。4.积极的生命成长本主题单元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帮助学习者激发内在动机、掌握目标的抉择和执行以及在逆境中反弹。专题1为“在逆境中反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面对逆境时,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态度。尝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逆境、心向未来。专题2为“提高自决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心理需要获得满足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会遵从内心,面对人生做出积极的选择和改变,从而提高自决能力。专题3为“促进行动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目标承诺的积极体验,愿意为目标付诸努力与行动;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高中心理课的专题教学案例设计在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实践进行反思。根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一心理课“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内容框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教学内容优化后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专题教学案例》。在主题单元和专题的框架下细化专题,每个专题根据教师和学生需要灵活设计课时,具体课时内容示例见表2。课堂上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团体游戏和活动、心理测验、情景剧、影视欣赏、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思考和分享,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积极优势和力量,不断发挥这些优势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进一步的实践方向和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课程观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一、后现代主义理念与后现代心理课程观
后现代主义,也称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西方发达国家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想是既具有多元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某种一致性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企图在思想上解构和超越现代哲学和文化理念的新兴的思想潮流。所以从实质上来说,后现代不属于时代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特指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其主要特征首先是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其次反对基础主义,倡导差异性及不确定性;第三是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反对一元论;最后是对理性和科学带来的自由和解放观念的怀疑。
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极端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扭曲化,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势必会影响着社会物质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其思想发展顺应社会发展、社会潮流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自我表现调节,是对原有的固化模式的冲击,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后现代课程观提倡的是主观性、个体性、多元性,从深层次研究了课程的本质,其核心体现在过程思想和复杂性理论,后现代课程观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发展空间,倡导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使师生间的知识探讨与传播更加具有支持性与批判性。
二、后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建构后现代主义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块茎”是植物学的一个概念,吉尔.德勒兹在《千高原》哲学理论思想中提出的块茎理论很适合后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块茎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多维理念,从字面就可以解读出这一模式能够使课程结构充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在各个块中都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和老师的不同性格特点,从而生成不同的课程起点。
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心理学由对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知识的追求转入对当下的、局部的、有用的知识追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在不否定实证研究的前提下,学会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吸收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后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构涉及的范围应该更广,具体的、情境性的、实际的、前瞻的知识更加受到重视。
(二)后现代主义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后现代主义解构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却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建立在后现代主义之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能够形成一种动态的教与学的统一过程,注重情境,要求人人参与,共同分享,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反省、模拟”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与自身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价值介入,即知识的具体运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1.参与。后现代主义强调更多的以人为本,重视教育情境创建,反对固有的教导模式,倡导自主式、对话式、探索式教学,教师与学生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得到升华。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心理教育的渗入,增强互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一些课前活动,如游戏、辩论、绘画、纸笔练习、冥想等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同学参与其中,拉近师生距离,才更容易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体验。后现代主义主张开放性,关注真实生活的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心理过程。通过互动的、参与的方式来研究主体内在的心理。体验旨在通过课堂上的情境感受,使学生产生内心的认知与情感冲突,在自身的感受中获得启发。如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设置小游戏《同舟共济》,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体验到自己作为团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怎样办团队的荣辱而付出。
3.交流。后现代主义注重语言研究,强调语言在人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和思想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运用多元研究方式,转换心理研究视角,通过语言的重构,分享感受和看法,认清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以改变自我认知找寻自身重建的能量和动力。可以进行论坛式的定向交流,也可以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旨在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4.模拟。后社会主义强调存在,却强调过程,认为互动的主体间的差异性,通过差异和互动的思维方式,认识多层次、多维的心理演化过程。模拟也是情境模式下的一种心理体验,比体验阶段更高了一个层次,通过角色扮演或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学会主动关注自己内心的认知,并通过对比,了解到认识偏差,进入深入地探讨阶段。
5.反省。主义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在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以及自我评价,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达到自我改善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后现代主义理念以及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其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后现代主义在反权威、反传统、反科学名义下,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全盘否定,既有其进步色彩,也有偏颇之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扬弃的眼光来利用后现代主义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云超.权力话语的另类表达――福柯权力哲学思想研
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马鹏云.教育中的生活体验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23)
行为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并从财务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财务行为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
行为财务理论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理论体系,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学、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或判断时的系统性偏差。它试图解释实证研究结果与传统财务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概括起来,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财务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研究金融市场异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等系列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行为财务理论是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财务学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性、交叉性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在决策过程中,还考虑人们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兼顾了行为人的信念、偏好及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次,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关于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的影响,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多的强调投资者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第三,行为财务理论以人们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与传统财务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问题。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财务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由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财务主体的行为观念,而行为观念又必然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流程及其管理产生影响,包括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动机、利益分配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将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们的行为和财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行为财务理论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理性决策,而且也要研究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人的心理感受、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与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会明显地呈现出如下常见的心理特征: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确认偏差等。因而,传统财务理论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为行为财务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判断与决策的突破性研究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为财务理论利用了投资者的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进行简单测度的范式,以“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从而更透彻、真实地刻画投资者行为,由此使行为财务理论以心理学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了整体市场的价格行为。
(二)行为经济学基础
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被普遍看作是一种必须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而不能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受控制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其研究依赖于各种合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在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使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收集,从而所得出的结论越来越贴近于现实。
行为经济学是伴随着实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而产生的,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以实际经验为根据,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中有效市场和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认为现实中的人类的行为不只是自私的,他还会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从而影响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实现。
行为财务理论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由此确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三)传统财务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并没有否定传统财务学理论,而是在接受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倾向的前提下,以人类行为有限理性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行为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复杂性和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行为财务理论尚不能完全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两者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当予以全面考虑,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三、行为财务理论与传统财务理论的比较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传统财务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释的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修缮,但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和传统财务理论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假设基础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之上的。然而,大量的实践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会干扰这两个基础。基于此,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提出了质疑。首先,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人,有充分决策能力,能够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但行为财务理论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认为市场上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在面临不确定的市场时,通常是以正常行为取,用现实中投资者真实的行为模式替假设。其次,传统财务理论把市场预设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这样,无论在何种情景下,投资者都可以运用有效市场,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做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行为财务学恰恰就是在这最基础的假设上,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了反思。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这样的假设更贴近实际,也打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的认知。第三,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主体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从而选择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期望理论在预期效用理论重建过程中成为行为财务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期望理论成功地替代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并且解释了不少预期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严格规定的理性。
(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旨在解决两个问题:其一,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其二,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传统财务理论已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该理论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因此,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在行为财务理论早期研究者Kaheman和Tver2sky的研究成果中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对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不确定情况下人们进行决策判断的实际过程,解决了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对投资过程的认识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根据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前提下推导出金融市场的均衡模型。行为财务理论基于心理学原理,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中的决策偏差,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从而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四)学科特征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较为纯粹的、单一的财务理论学科,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上,并利用大量数学模型解决现实财务问题,具有数理财务学的特点。而行为财务理论则以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是一种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之上。
(五)研究方法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主要研究以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进行筹集资金、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资本回收、资本分配等,其主要运用财务数学模型来分析财务问题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依然坚持用理性人决策模型和预期效用理论来分析投资者行为和金融市场。它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排斥实验的方法。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通常是围绕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展开的,它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有独特的研究程序。该理论坚持经济学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理性人假设,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注重通过模拟实验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及其心理特征。
行为财务理论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注目。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为财务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在于它能够很好地指导客观实践,解释财务活动中的异常现象。行为财务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己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心理学、行为学理论充分结合,并运用到财务理论与实践领域中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涛.关于行为财务理论的几点思考[J].金融·财税,2005,(3):35.
[2]林钟高,谢生滕.国外行为财务理论评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5,(4):20.
[3]张多蕾.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历程评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4):18.
[4]余明江,谭小梅.行为财务:综述与启示[J].新疆财经,2004,(4):75.
[5]宋志芳,董小红.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及运用[J].理论视野,2007,(2):38.
[6]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5.
[7]张庆,黄永波.行为财务理论评析[J].参考资料·会计,2007,(20):5.
[8]李心丹.行为、理论与金融:行为金融学革命[A].现代金融学前沿[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64.
一、探究从领悟自主开始
1.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注意力、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2.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昂然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运用目标激励,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同目标,自主选择目标,逐步过渡到自我设计学习目标,确立自己的知识技能目标,诱发“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领悟了“自主”,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
二、营造探究中的合作
1.营造合作氛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精神上受到鼓舞,思维会更加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尤其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3.创建合作小组。原有的实验小组都是由座位前后的四人组成,座位的编排往往是以学生的高矮搭配而成。这样的编排对开展小组活动虽然方便,但不利于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注意了结构的合理性,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组。这样做不但有利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外,还要注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4.培养合作技能。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有些学生则是不敢表达,顾虑自己的发言是不是正确,会不会受到同学的笑话。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克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把自己想说的内容告诉大家。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
三、体验探究的过程
1.探究从问题开始。“科学始于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过程。当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的是学生所碰到的大多数问题是人类实践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学生而言它们仍然是新的问题。一个人的知识生长过程是人类知识生长过程的缩影,学生的学习也从问题开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途径。引发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课堂教学中,“从问题开始”的具体方法是各种教学手段与发问主体的多种组合。“问题”为学生经历自行探究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2.带着问题,大胆假设。“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纵然孩子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够合理与深刻,但是这毕竟是孩子基于他们已有的认识与经验而对未知所做出的推测;同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使孩子走了弯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错的原因,而探究学习中最主要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论文摘要]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可以从其所主张的学习形式、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几方面借鉴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道德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论 ,它重视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道德学习”是与“道德教授”相对而言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学习道德的④。“实践一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实践 ,个体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进行借鉴,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道德学习理论,“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道德学习是实践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
道德的习得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因为道德这种“知识”在本体意义 L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认识、掌握、创造道德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亲自去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来实现。同时,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统一体,这些要素无法分割地统一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单纯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动绝不能直面真实的道德。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 ,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 比较严重。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与能力。单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应该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但实际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实践一建构”学习观认为,道德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面对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实现道德的发展,这就是道德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道德学习之所以有这个特征,一方而是因为道德弥散在社会生活中、弥散在人际交往的氛围中、始终见诸于具体情境的,没有抽象的、独立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道德。从书本上、从课堂里学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实的道德,也没有内化为学生心理、道德经验的一部分。所以,较之其他方面的学习,道德学习对环境、社会情境的依赖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学习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因素在个体道德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体尽管可以选择和超越,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个体的道德学习始终是在真实的、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热衷和关注的一些颓事物、新现象不能给予相应研究和及时指导,难以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的困惑,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心理欠成熟的时期,结果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方式乘虚而入,误导甚至贻害了大量学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变得脆弱和无力,不能全方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二、“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从“如何学”逆向理解道德教育“如何教”的问题,必然催生了对道德教育课程、教育原则及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这些问题具有革新意义的理解。从解读“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观照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及其启示。活动课程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又被称为“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主要的问题②。“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是人际间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过程的产物,对个体而言,也只有通过个人的社会交往,通过自主构建,才能将外在于己的道德约束落实为自己的道德发展。所以,道德教育的影响只有被个体纳入到“实践一建构”的自主活动中,才会产生实际效用。在高校中,和活动课程相对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各种实践活动,但是,这些环节和活动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和被忽视掉。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而:一是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作用;二是客观上的经费 、师资、时间等投入不够。实践环节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把实践环节和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与教学大纲,并付诸实施。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基本教育原则、形式及其启示。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还有一个依据什么原则实施教育的问题。从 “实践一建构”这种新的道德学习理论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心理匹配原则。
主体性的教育把学生当做主体来看 、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丰要 目标。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主体觉醒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太多的呵护下成长,有些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于少数大学生不敢直面社会。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性上下工夫,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独立人格,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坚持实践性原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不排斥,但是觉得政治理论与现实实际的距离太远 ,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拟定周密的实践教学调研课题 ,确定实践调研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与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紧密结合 ,安排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研 ,组织教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评阅、计算成绩,逐步形成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要以课外社会实践为途径,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民情、世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民主化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民主性原则体现在德育的方法上 ,就是指主要采取平等对话、说服疏导、实际锻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民主化原则主要强调的两点。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主体性。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性格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和他们“互相信任”“平等对话”。我们要及时、不断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关注他们心理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物质观 、自由观、爱情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意图出发,正确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融入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成为朋友。
心理学的研究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教育者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大量养料,有效的道德教育不仅有赖于一种适当的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还有赖于人们对思想发展过程的理解,对学生发展水平和人格构造的理解。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心理匹配原则要求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心理学的结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心理匹配原则落实到实处,要做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心理学的规律其次,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再次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3.“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及其启示。因为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一建构”理论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合作的关系,通过一定媒介的师生对话,产生精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接,可以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对话合作相对应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爱。在高校中,师生之间以进行涉及内想法和真实感受的对话机会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相关课程教学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这两种方式往往是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即大班授课或对学生的日常规范与服务,这样就使得学生和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在一些集体讨论之类的环节中,由于场合、时间、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往往也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讨论。今天 ,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甚至 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也能经常听到,如果师生之间进行过对话,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释放 ,不正确的观念得到了矫正 ,获得了帮助,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有,进行对话 ,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良好心态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活动课形式,还是它提倡的教学原则和师生关系,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注释]
ERP技术是上世纪70年展起来的,它是研究认知过程中最令人寄予希望的手段之一,被誉为“窥测心理活动的窗口”。由于ERP系统记录的是大脑皮层的诱发电位;因此,最为重要的就是编辑刺激,oddball范式是常用范式之一,它主要用于诱发P300、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等与刺激概率有关的ERP成分。Squires等[1]于1975年最早使用了oddball范式,Ntnen等[2]于1978年首先在听觉通道证实并报道了失匹配负波(auditory mismatch negativity,aMMN)。
aMMN的研究成果颇丰,在运动心理学中也有所尝试[3],那么占人脑接收外界信息总量70%以上的视觉通道是否也存在失匹配负波呢,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肯定的回答。Tales等于1999年第一次公开提及vMMN[4],其理论依据倾向于疲劳假说和记忆痕迹假说;其提取原理同样是偏差刺激ERP成分减去标准刺激ERP成分得出100~250 ms的差异波。可见,能够诱发vMMN的不是刺激物本身,而是刺激物之间的差异,这说明它不是大脑低级感觉功能的产物,而是对信息自动加工的反映。随后,学者们不断关注并发表研究成果,Alvarez等[5]和Czigler[6]先后对vMMN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近些年,随着脑电技术的改善和普及与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运动心理学领域才刚刚起步,由于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要不断接受外在视觉信息的刺激,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合适的反应,而且vMMN是大脑的视觉自动加工、内隐认知和无意识等方面研究的客观指标。因此,vMMN更加贴合运动实际场景,更能说明运动员认知功能,在运动心理学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可以用于探讨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信息加工的差别,不同运动等级、运动经验、年龄运动员信息加工的差距,面临不同比赛压力、运动情境、身心状态时信息加工的差异等。
1 视觉失匹配负波研究的现状
1.1 产生机制
由于视觉通道以并行加工为主,且视觉感觉记忆的持续时间较短,所以有学者认为MMN是听觉通道的特异成分,aMMN的意义就在于对刺激变化的朝向反应[7]。随后,也有学者发现视觉通道有类似aMMN的成分[8]。矛盾的存在引起了研究者更大的兴趣,并力图为之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目前,关于vMMN产生机制的代表性观点有2种:一种观点认为中央视觉系统在偏差刺激出现之前已经对重复出现的标准刺激形成了一个内部表征,而一旦偏差刺激与内部表征发生冲突,vMMN便被诱发出来,也就是记忆痕迹假说(memory comparisonbasedchange detection hypothesis);还有一种观点倾向于疲劳假说(refractory hypothesis),即vMMN是对偏差刺激敏感的神经元群兴奋的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因连续的2个偏差刺激之间的间隔较长,所以这些神经元始终保持着对偏差刺激的反应性,那些对标准刺激敏感的神经元群则因刺激不断重复而出现适应性疲劳,处于相对不应期。这2种观点均有各自的支持者,可能的原因是实验条件的不同导致实验结果的差异;但是,近年来多数学者似乎更倾向于前者,原因是从实验证据得出了相悖于疲劳假说的结论。
1.2 研究内容
研究者利用视觉鉴别、积极反应、消极反应、延迟反应和跨通道选择反应等设计获得vMMN,发现其潜伏期从100 ms至400 ms不等,脑区分布集中在中央部位和后部枕叶区域,也有研究发现其分布在额叶部位,并证实vMMN同样具有aMMN的特征[9]。在进行脑波评价时,指标通常有基本波形及其变异,潜伏期、波幅、面积,以及特异成分(双峰波)分析等;研究还发现其影响因素可能有刺激类型、刺激偏差大小、刺激间隔时间、年龄、疾病、药物、尼古丁等,这些都提示需要注意研究vMMN的实验范式。
oddball范式可用于诱发vMMN,它包括主动和被动范式:主动范式是在一组重复出现的大概率标准刺激中随机插入刺激参数不同的小概率偏差刺激,要求研究参与者辨认偏差刺激,现在的研究以主动范式为主;被动范式则让研究参与者不注意刺激信号。在oddball范式的实验设计中,有通道内实验设计和通道间实验设计,先前的研究多数利用跨通道设计,现在的研究以通道内为主。另外,vMMN可以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诱发出来,如颜色[10]、形状[11]、亮度[12]、方位[13]、运动方向[14]、空间频率[15];还有一些方面,研究成果不集中,如空间位置[16]、刺激遗漏和偏差刺激顺序[17]和刺激大小[18];部分研究还进行了不同刺激类型组合的探讨。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体现在形状[19]、光栅[20]、方位[21]、形状和颜色[9]等方面。
总之,研究成果整体不多,集中于2个方向:记忆[13,17,20]和注意[4,10],尤其是后者的研究在体育运动领域有较大空间(如分析能够及时、准确、精妙助攻的球类运动员的信息加工特点);且具有国外研究多于国内研究,以通道内、主动范式为主,改善oddball范式(以结合等概率范式equiprobable paradigm尤为突出),重视理论价值,倾向医学领域等特点。
2 视觉失匹配负波研究的瓶颈
vMMN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尝试;但是,要想深入和系统地研究vMMN,不仅要总结其研究的重点,还必须清楚研究的瓶颈,即刺激的编辑和数据的提取。
2.1 编辑刺激
vMMN在非注意状态下常与N1P1波重叠,在注意状态下常与N2b部分重叠形成双峰波。脑电成分不是很纯粹,对早期负波(出现在100~150 ms)和晚期负波(出现在200~250 ms)的解释也存在争议;因此,需要对刺激的编辑加以探讨。研究者发现等概率范式有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强调一点,等概率范式的控制刺激和经典范式的偏差刺激的概率都是12.5%,这样使得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的概率加大,可能会导致对控制刺激不适应高于对偏差刺激的不适应,从而加大记忆痕迹效应;因此,具体设计上通常加大控制刺激的概率,增加至20%。Kimura等使用经典范式和等概率范式的结合以纯化vMMN,同时还有效地解释了晚期负波产生机理[13]。对于vMMN早期负波的解释,一致认为反映疲劳假说,而对于晚期负波的解释则有些争议,一些学者[10,12,18]支持疲劳假说,一些学者[13,17,21]支持记忆痕迹假说。
不管范式怎样改善,刺激间隔时间不应该过长,有研究[20]尝试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在200 ms到400 ms之间、ITI (intertrial interval)在750 ms到1 350 ms之间,共80个试次(trial);有研究[13]将ISI(interstimulus interval)定为500 ms,包括20个165刺激组,刺激呈现时间也不宜过长;上述2位学者选择了100 ms。Flynn等[11]选用的是ISI为600 ms,呈现时间为400 ms,包括5个225刺激组。研究[17]表明并没有研究揭示最短的SOA是多少,其实验中选用的是SOA为14 ms和174 ms,呈现时间为14 ms,包括4个510刺激组(block)。Henderson等 [22]选用的是ISI为900 ms,呈现时间为100 ms,2组300试次。Urban等 [23]选用的ISI为600 ms,呈现时间为200 ms,包括4个170试次。上述刺激类型有颜色、形状、运动方向等,还有缺失刺激的设计,得到的结果均发现了vMMN;因此,根据研究目的,可以选择相应刺激类型、设定刺激间隔、刺激呈现时间和刺激数量等。
2.2 提取数据
Ntnen等很早就发现aMMN不受注意的控制,仅反映自动加工的特点;但是,vMMN是否仅反映自动加工的观点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Woods等先后于1992年和1994年得出不同的结论,于是罗跃嘉等提出了跨通路延迟反应实验范式[24]。一些硕士研究生[9,19]分别使用这种范式得到了vMMN,而且认为仅反映自动加工;但是他们公认在提取数据时需要有严格的标准。有研究者认为作为一种诱发电位的差异成分,MMN的提取通常采用相干平均方法获得不同类型的刺激反应,然后再进行减法处理,得到相应的差异波[25]。这种提取是不容易的,因为实验中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如刺激本身因素、研究参与者个体因素和实验环境因素等,vMMN与P300的竞争关系,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过低等;因此,需要优化实验范式,从标准刺激反应信号的可靠性以及多刺激范式设计以提高实验效率等方面入手,增加偏差刺激的种类。
总之,在探索vMMN的过程中,刺激的编辑和数据的提取是研究的瓶颈,而实验范式的不断改进则成为研究的突破口,可将vMMN研究推上更高的平台。面对出现的研究问题和未来的研究前景,需要继续加强范式的革新,包括刺激类型、刺激的呈现时间、刺激的间隔时间、刺激的数量和排列等具体细节。
3 视觉失匹配负波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前景
未来的研究方向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探讨vMMN的功能意义[6]。
3.1 理论性探索
vMMN可以反映大脑的自动化加工,可以用来研究运动员的选择性注意和无意识水平等认知问题;但是需要理清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如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和脑区定位等。
1)关于是否仅反映自动加工和晚期负波产生机理等有争议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地澄清;另外,由于vMMN是前注意加工,先于感知,且未发现感知能力改变和生理改变一一对应的联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注意前脑电成分与感知能力的关系,这可以用来研究运动员的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等。2)在影响aMMN的因素中,刺激强度、可预见性、刺激含义等不会发生作用;但是,体育运动中,vMMN会不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地研讨。3)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刺激类型可能激活相同的脑区[5];因此,需要分析vMMN源定位,且探讨其是否与aMMN一样具有大脑的右侧效应。这些理论性知识的探索有助于描述和解释vMMN的功能意义,并指导实际应用。
3.2 实践性应用
1)在特定的情境和人群中得到vMMN,分析其差异。如果能够应用于不同的竞技项目,前景比较广阔;因为运动员获取外界信息绝大多数来源于视觉,而且相比之下,情境大多是动态变化的。考虑到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方位和运动方向刺激类型的研究意义重大,例如,小球类项目可以选用运动的刺激,篮球等受外界干扰较大的项目可进行跨通路的设计。对于相对静止的运动项目,例如,环靶射击可以进行对比度的分析,国际象棋或围棋可以进行刺激缺失的分析,当然这需要以了解项目特点、把握项目规律为基础。根据不同的项目,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时也应该考虑,有些项目(如射击)是以正确率高为主要特征,有些项目(如百米跑)以反应快为主要特征,还有些项目(如乒乓球)既要正确率也要反应快。另外,还可以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进行测试,分析运动经历和学习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
2)由于自动加工具有节约时间、节省能源、正确率高、速度快等特点,这对运动员运动技能形成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如可以为动作技能泛化、分化和自动化3阶段提供客观和可靠的大脑活动指标,而且理论上认为通过训练可以得到提高,实验证据就是振幅的增加(证明神经的可塑性),所以可以利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如加拿大FlexcompInfinite10导生物反馈仪),通过神经生物反馈的方式训练特定的脑区,促进运动员行为和思维习惯的形成;但是,进行类似的研究必须明确2点:刺激的部位和刺激的强度。
3)vMMN还可以评价视觉系统的发育或康复效果,可应用于运动员的心理选材或运动后的心理疲劳恢复,为其提供深层证实性评价标准,如运动员心理疲劳与否在vMMN的潜伏期和波幅上有无差异。
3.3 外围性拓展
1)ERP技术侧重于考察大脑机制的时间特征(被誉为21世纪的反应时),应该与反映大脑其他特征的技术结合使用,如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um,NIR)等,共同分析神秘的大脑,以探讨心理活动的机制、佐证心理是脑的机能。
2)人类心理加工过程包括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2类加工系统。MMN是分析大脑对时间信息自动加工的ERP成分,反映对时间信息控制加工的ERP成分是关联负变化(conti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既与自动加工又与控制加工有关的成分是刺激遗漏电位(omitted stimuus potentials,OSPs)[26],它们与MMN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分析时间信息加工的统一机制都有研究的必要。
3)有些运动员可能是“看到了,做不到”,如何评价其是否能够做到,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尝试使用触压觉(touch and pressure sensation),它在体育运动领域非常重要,若能够使用oddball范式,加上特殊的呈现和提取手段获取体感失匹配负波(somatosensory Mismatch Negativity,sMMN),再与vMMN共同分析和评定运动实践,如运动表象的形成,将比单纯使用vMMN意义更大。遗憾的是,在运动心理学领域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可能源于2点:刺激的呈现与系统的采集之间不匹配,以及刺激部位的确定问题(不同项目运动员有不同的身体重点活动部位,即便是同一个运动员身体的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刺激感受)。
在进行实际研究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研究参与者。学生运动员和大众锻炼者可能较好选取;但是,高水平专业运动员相对来说研究价值更为突出,取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可和配合至关重要。其次,实验环境等外部因素。考虑到所有的研究参与者不可能都去专门的脑电实验室,研究者可以选择便携式脑电工作站,在一个安静通风、温湿度合适的房间进行实验;但是这样的实验数据是否可靠有待考证。再次,现场实验。研究者为了体现真实性和保证生态学效度,通常会使用与运动项目紧密结合的实验材料,在类似实际运动情景或3D模拟的运动场景中实验,但这些毕竟是实验室实验;如果能够成功进行现场实验,将更具说服力。最后,综合评价。作为生理指标的脑电波如何与心理学指标(如主观感受和心理调查问卷)相结合综合评价运动员还有待探讨。
综上所述,vMMN在运动心理学中的应用,需要对实验进行严密、精巧的设计,即对oddball范式提出了高要求,改良实验范式或与其他范式相结合使用成了当务之急。可以说实验范式演进既是研究的出发点,又成为研究的创新点和落脚点,有了良好的实验范式就可以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有样可循。
4 小结
1)目前,vMMN在其他领域的研究集中在产生机理的探讨和研究内容的扩充2大主题。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实际,以实用主义话语系统的几个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即突出个体差异、社会化适应、c—b—s风格为理论基础,提出农业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建议。
当代英语教学论强调在大学阶段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些被验证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许多院校包括农业院校推行。而近年来受专业性质、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院校的生源总的来说英语素质有所下降。受渚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多是依赖于教师和教材,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与机械的记忆习得英语知识,是学习的受体,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学生很难立即接受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方法迥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对英语课堂教学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在对上课内容和方式的不适应以及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换的不适应等。如何在学生基础差、起点低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是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针对生源实际情况,重新审视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关系中,教师课堂言语的使用对学生来说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教学因素,是教师授课的最重要媒介。由于客观原因,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依赖教师课堂上的言语使用。因此,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将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构学生在中学阶段业已习惯的传统课堂话语策略,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在这一点上,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从实用主义意识形态来看,人的言语受目的制约。说什么、怎么说都与人想达到的目的有关。言谈者在言语行为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灵活采取言语策略,即目的决定话语策略。实用主义话语系统的几个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包括注重个体差异、社会化适应、c—b—s风格等。这些意识形态特征最终都服务于说话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交际效果的最大化。前两者强调把握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实现最为有效的话语交际关系和交际者之间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从而实现最为有效的交际效果;c b—s风格则从话语形式和话语量角度强调以最小的交际成本和最大的交际效率实现交际效果的最大化。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农业院校的师生更需要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与最快的交际效率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的课堂言语尤其要突出实用性与目的性,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效果。本文拟以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为基础,探讨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策略问题。
一、关注个体差异。重新分配话语权
实用主义话语系统强调对个体差异的重视。交际中凸现交际者的主体地位。针对话语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运用最合适的言语策略,实现和谐的话语交际关系,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交际者个人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产生最理想的交际效果。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在中学阶段只是英语教学中的受体,课堂上没有话语权,教师片面关注升学率,极端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师生关系方面,较其他院校而言,农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新分配师生话语权作为首要课题。教师应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变传统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许多农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存在着听、说、写等方面的脱节现象,进入大学后,他们对于英语学习抱有很大的焦虑感与畏惧感。消除这些学生的思想顾虑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开辟广阔的交流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激活其主体意识,课堂交流中去倾听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自己的声音得到了回应与肯定,从而消除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和畏惧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的话语符合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在集体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不同的回答以更多的关注,言语中多为肯定的表述,而很少说或不说完全否定的评价。即使回答是错的,教师也不用否定句,她会说“theanswerisdifferent”。在对学生进行个体提问时,教师总是在学生的名字前加上一些表特征的形容词如“smartwilliam”或者是“sweetjane”,以此显示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褒扬,课堂的气氛将非常活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也将增强。如果教师把持课堂,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者加德纳把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个性差异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方面、情感方面和其他方面(主要有学生的性别、年龄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英国学者斯金汉在研究个性差异中也强调了在语言学习中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从教育学上说,教师课堂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要想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教师的言语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语言的学习中,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按照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要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把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作为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的是学习者主体的“自主参与”,表现为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它要求学习者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对于许多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习惯了权威依从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教育对象,没有话语权。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来看,这不利于创造交际者之间最和谐的交际关系和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师生间交流的困难,剥夺了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时间与空间,也就谈不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了。因此,实现学生从学习受体到主体的转变,重新分配师生话语权是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话语权,实现师生问最为合作的话语关系。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仍然沿袭他们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中的师生话语关系,把持课堂,这种合作的、和谐的师生话语关系就无从实现,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归主体于学生,还话语权于学生,是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出路。
二、加快社会化适应,建立和谐话语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最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话语交际关系,教师可创造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问最大程度的合作。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来看,抓住交际双方的心理特点,从情感上缩小与对方的距离是实现交际效果最大化的捷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从实用主义观点看,在师生之间创造积极的交际情感因素也是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前提。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累积,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注人的尊严、幸福和生活的意义,正是复兴实用主义的精神关键所在。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来看,给予交际对方恰当的肯定有利于交际者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化适应,从而推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和交际效果最大化的实现。对于基础薄弱、自尊心需要保护的农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褒扬与肯定。来自于教师的肯定与赞赏是他们进步的巨大动力,有利于师生问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化适应与合作,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于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提高,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热情的肯定,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专长,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课堂上的社会化适应还表现在用适当的言语策略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最为有效的教学效果。相对来说,农业院校的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的氛同。调查表明,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学生都认为教师课堂上的言语应富有变化,教师课堂匕始终如一的语气语调只能使讲授枯燥乏味,很多学生欢迎教师课堂上使用适当的幽默语言。教学幽默语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具有多种功能,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和误会,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能引发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英语教学幽默艺术包括:教师设计的情节幽默,讲笑话、趣事,机敏的妙语、警句,生动有趣的描述或评论,超想象夸张,旧语换新义等。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教师运用社会化适应的语言艺术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基础上的一种深入浅出的言语策略,应该始终是高雅的、优美的、健康的,绝不是轻薄的滑稽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取悦学生,它是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折射。
三、讲究c—b s策略。适中师生话语量
实用主义话语系统中,c—b—s代表了一种被认同的话语形式尤其是口语形式的风格,即清晰(clari—ty)、扼要(brevity)和真实(sincerity)。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力求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其中课堂言语的使用对于教学效果与效率有直接影响。教师语言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目了然。由于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农业院校的学生对教师课堂上说的英语极为关注,而对于习惯用母语交流的这些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以一些表示实际动作意义的英语动词为谓语,多用祈使句,简单旬,这种言语方式直接清楚,明白简洁。
关键词:足球;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3.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35-04
Research on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Main Features of Football Player Athletics Technology
WANG Xiang-dong
(P.E.Dep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Hebei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and the diversified complex thinking of holistic, integrated and dynamic architectonics,the paper has done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bout essential features and deep-seated laws,in which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objectiv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definition,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competitive skills in soccer,which is helpful to defin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the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s and their location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factors andthe development trend. With philosophic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tries to improve and enrich the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At the same time,it is hoped the present work would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Chinese football players.
Key words: soccer;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投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王向东,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在技能主导类项目中,尤其足球这样同场对抗的集体项目,其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从对文献的调查研究看,生理学表明,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心理学表明,对于运动技能虽表明有一定的含义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不仅如此,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种活动方式,对此也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分歧。[1]
我国运体育学界对技术的研究有一定基础,而且发展很快,一些优势项目已在其技术训练内容、方法和应用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但就整体来说体育学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足球运动基础理论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实践,并影响到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的发展。足球技术基础理论领域有许多课题需要开发。近几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体育交流的扩大和加深,体育的复杂化和扩大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要求足球竞技技能必须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足球专项竞技技术的理论体系,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才能应对足球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技术的复杂化、技术主体化等理论问题阐释,是技术效能最大化的需要。
1 足球竞技技术主体化的成因及其意义
我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目的是靠技术行为实现的,同时,战术目的是技术任务的引导。技术任务是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战术目的是为战胜对手采取计谋和行动的指南。从目的与任务上很容易分辨它们。在我国竞技运动原有理论中,对运动技术内涵认识上的局限、分歧,造成技术概念不统一,直接导致竞技技术论域不明,尤其是足球项目,战术的部分功能代替了技术的部分功能,把意识和技术这个物质对象割裂,造成其结构的不完整。这是原有技术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原有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意识因素都归到战术体系里,把支配技术行动相应的意识活动,人为割裂开,在造成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使技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发展。
从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建构来看,重要的是理论体系框架中居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只有获得自己的基本概念,才能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取得重大进展,如果基本概念改变,理论体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把竞技技术有关的内涵新概念和系统思维的新方法运用到足球竞技技术系统,发展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理论体系,才能放大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整体功能,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技术的质量和效益。这正是竞技足球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和完善足球竞技技术理论内容和训练方法体系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再有,以往的竞技技术研究,训练学是从竞技能力要素的角度;生理学和心理学是从技能的习得和形成的角度,是静态的研究。缺乏从竞技技术本身,主体化的角度去研究技术问题,没能动态的从竞技能力的核心,竞技技术的主观方面,去揭示其实践发展规律。技术的主体化是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的,符合运动技术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足球运动竞技技术研究发展的自然回归。
其意义,首先,足球技术的主体作用突显了足球专项特征,避免在当前我国训练理论中,对项目特征的认识存在的3个误区:在范围上局限在对专项技术的外在表现的描述范畴之内,缺乏甚至忽视专项运动的内在生理、生化特点:在形式上以静态的专项模型作为项目的主要特征,很少从动态的角度探索专项特征;在程度上过于宏观,运用一般或项群的共性特点代替专项特征。[2]
其次,足球竞技技术概念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比赛技术运用能力和适应拓展,人们对技术的主体化程度的认识越来越明晰,竞技技术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确。同时随着技术内涵的扩大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对技术的定义有了新的诠释。技术结构上的变化,使原有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技术主体新理论更能发挥各要素的能动作用,原有竞技能力要素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能最大程度提高技术效能。
2 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的特点
2.1 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比赛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3]”
关于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进行理论思维,从而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高竞技体育理论水平。从哲学中技术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竞技运动技术所具有的特征:足球竞技技术是人控制比赛的能动过程,竞技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是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竞技能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社会性技术概念的确立,是运动技术理论发展的前提,加入意识的运动技术结构体系的建构,是人的整体化发展和对技术认识提高的结果,是意识的自然回归。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归根结底要由人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来说明。
长期以来,在体育研究中,受简单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复杂的现象加以简化或还原,在局部静态的审视问题。事实证明,体育科学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体育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复杂性思维超越还原性思维,实现体育竞技项目整体化的研究。它把体育视为一个学科系统,然后,归并到一种可供分析的更大系统中,从而给出在变化的环境下对体育的分析、理解和认识。[4]同理,复杂性的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研究是把竞技技术作为子系统,然后,把其放到竞技能力母系统中,在足球实践情景中,综合与比赛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在不断变化的时空条件下对足球竞技技术结构进行非线性的、动态的分析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结构、要素协调统一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图1)。
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运动技术的社会本质,就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本体已经不在是原有的物化的人和外在于人的抽象的实体,而是人的个性丰富性与社会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性活动。从这个视角观之,竞技技术结构只能是社会主体人的自我阐释和技术主体构建。实践把居于能动和主要方面的技术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技术客体连接起来,实现竞技技术效能的最大化。
2.2 足球技术结构体系客体特征 探索足球竞技技术的基本规律,不要用以前传统思维方式,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要从哲学的、系统整体的、竞技足球中主体的、实践的角度出发,利用复杂思维的方法,探索足球竞技技术应用系统中,具体的、相互联系的、具有决定性的,技术主体化特征理论问题。我们从技术原理的角度分析足球技术客体的表现特征。
时空特征:足球技术的时空观表现是运动员在技术运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创造、控制和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时空阶段、赢得时空阶段、控制时空阶段[5]。表现的基本特征是时空意识和技术意识的强与弱。
生物学特征:表现一般特征为动作操作,单个技术、综合技术、比赛技巧。前两者表现的基本特征是动作技能,后者表现的基本特征是选择不同动作技能的能力。强弱表现为协调能力和形态机能状况。
心理学特征:表现一般特征为运动动作单元和运动动作序列,基本特征是运动认知与运动作业策略。强弱表现为心理运动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社会学特征: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表现一般特征为简单适应技能、复合适应技能、复杂适应技能。表现的基本特征为,习得的技术动作带有的区域文化和历史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技术打法和技术风格。强弱表现为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运用系统方法论的方法和体育博弈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足球竞技技术构成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宏观结构,即足球竞技技术指导思想层、竞技技术目标决策层、竞技技术实施层。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三个层次之中,目标决策过程是竞技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竞技技术实施层是竞技技术的外在表现。竞技技术指导思想,是运动员进行技术目标决策和展开实施竞技技术的原理依据,也是必须遵循的竞技运动的内在规律。技术目标决策是指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和运用技术动作时,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是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体现的一般时空特征是,运动员在技术运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创造、控制和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时空阶段、赢得时空阶段、控制时空阶段[5];表现的基本特征是足球意识的强与弱。
根据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社会性)技术概念,其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结构(图2)。
认识规律、突破传统、转变观念、树立竞技足球技术科学内涵和结构新理念。
3 足球竞技技术主体化的特征
3.1 竞技技术系统运行中技术与战术要素的关系 我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目的是靠技术行为实现的,同时,战术目的是技术目的的引导。技术目的是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战术目的是为战胜对手采取计谋和行动的指南。从目的上很容易分辨它们。技术有了意识,那战术意识该怎样。这是原有技术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原有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意识因素都归到战术体系里,把支配技术行动相应的意识活动,人为割裂开,在造成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
技术水映运动员动作的智慧附加值,战术水映运动队比赛行为的智慧附加值,这种智慧附加值表现为无数供选择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动作技巧与战术配合)和高度活跃的球场意识这样相互结合的两种形态。
解决技术和战术要素里不协调关系的关键是技术意识概念的确立和引入。我们知道竞技足球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和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技术这两大特征是通过技术系统运行表现出来的。技术系统运行是技术客体在主体结构间的产生、获取、传递的方式,是技术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足球竞技技术运行是运动员有目的的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比赛有序的整体运行的方式方法体系。因而竞技技术动作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必然是强烈的主体性和目的性或称选择性。足球意识按其产生的时序看应包括时空意识、战术意识和技术意识三阶段内容。
第一阶段,时空意识:――知道什么。是时空信息处理,即对比赛场上全局和局部进行观察感知。
第二阶段,战术意识:――需要做什么。是通过时空意识活动,从而形成战术目的的思维活动。
第三阶段,技术意识:――怎么去做。即技术应用决策是指是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达到专门的动作目的而在战术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动作任务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运动员积极思维和决策的过程;是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运用技术动作时,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
战术行动与技术行为都是动态的,因此,足球意识三个阶段也是动态的、瞬间的、依次的反应过程。技术意识是在战术意识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原有结构中技术和战术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3.2 技术主体化特征 技术主体化的能动过程即技术动作方法的实践,也是为使技术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是运动员在实施操作技能过程中,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好动作、整合各因素,使需要的结果向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是从动作记忆中进行的方案抉择,选择一个方案作为行为指南的动态过程。在运动技术观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是要求将运动员的技术活动真正当作运动员的活动来理解,强调运动员技术的主体能动性,倡导“以人为本”以及运动员对于运动技术的各种客观认识的主体建构性。主体要形成关于客体的意识,前提应该是为主体提供足够的关于客体的实在依据。足球技术客体的实在就是除主体之外的其它因素,是运动技术原理的外在表现特征,是主体运行的依据和基础,同时,表现出足球项目技术多维的时空特征和专项特征。
下面是技术主体实施中,时空因素和技术原理因素的表现特征示意图3。
技术的目的脱离不了客观因果性。足球竞技技术运用实践中,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技术能力,常常是利用已有的关于技术客观因果性的科学认识,来设计和抉择相关的技术目的。技术系统运行的研究通常是技术的模式化,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最有效的、“样板”的技术形式。
3.3 技术实施主要特征 技术动作行为判断的全面性和预知性。判断是运动员对球场上各种信息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比赛场地气候和地理的判断、对球各种状态的判断、对场上对阵态势的判断、对对手技术和心理的判断、对自己和对友的情况判断。
技术动作目的运作方案选择的随机性和合理性。做好正确地选择目的的最佳方案、准备姿势、身体动作、应变方案的心理准备。正确决策要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在比赛条件下,大部分技术动作,包括传、接、控、运、射等技术目的的运用处理技巧上应有选择性,队员应按客观上存在的最佳方案运作。
技术动作实施的多变与熟练性。动作实施即移动,是在对抗条件下,队员在达到、保持身体行动或控球目的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行动时身体的位移,是应变过程中的动作行为的外在表现。是身体重心的平衡移动、步法移动和反射控制移动(假动作)的熟练运用。
技术动作控制的精确性。根据控球的可能和自己的需要,依据自己与球、对手与场地的各种时空关系,调整好身体姿势和方位,使自己的身体形成合理的准备姿势并与球、对手、场地等构成最佳的时空关系。这一最佳的时空关系是运动员控制球的保障。足球运动员对球时空特性形成的感知能力和球感能力,可使运动员,准、快、巧、变地完成身体动作。
4 结 论
1)技术主体化的能动过程即技术动作方法的实践,也是为使技术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是运动员在实施操作技能过程中,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好动作、整合各因素,使需要的结果向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是从动作记忆中进行的方案抉择,选择一个方案作为行为指南的动态过程。2)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运动技术的社会本质,就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本体已经不在是原有的物化的人和外在于人的抽象的实体,而是人的个性丰富性与社会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性活动。从这个视角观之,竞技技术结构只能是社会主体人的自我阐释和技术主体构建。实践把居于能动和主要方面的技术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技术客体连接起来,实现竞技技术功能的最大化。3)技术意识:即技术应用决策是指是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达到专门的动作目的而在战术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动作任务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运动员积极思维和决策的过程;是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运用技术动作时,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4)技术主体化特征的研究,在纠正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得到发展,技术实际结构特征得以体现,从理论上进一步认清,现代足球技术的发展与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5-196.
[2] 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M2007(2):73.
[3] 伍绍祖,主编.系统科学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47.
[4] 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体育科学,2007(1):82.
[5]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4.
[6] 王向东.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26-128.
[7] 田雨普,张文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4):12.
[8] 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
[9] 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325,70-71.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成功应该是: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因素的前提和条件,它主要有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因素组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对智力因素起着维持和调节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智力未必差,而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比较差.大多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意志不坚强,依赖心理较重;心理有创伤,情感品质差;学习方法死,学习能力差等.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谈几点体会.
1激发动机,提高学习主动性
当学生对学习活动具有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时,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高度自觉的态度,强烈的追求和探索所学的知识,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可见,物理学习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我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和现代我国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物理.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挖掘与本学科有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然现象和实际事例,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演示把漏斗口朝下,漏斗口中放入乒乓球并用手托住,当向下吹气时松开手,发现乒乓球并不会掉下来,而停止吹气时乒乓球就会掉下来.看到这一现象后学生急切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极大的引起了学习兴趣.再次,还要注意物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这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时,先让学生回顾生物学中“眼睛”的构造,然后说明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再结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知道眼睛的工作原理,把物理和生物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还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彼此交叉、互相渗透的联系,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2重视物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如何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1设计演示有趣的实验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观察“不可思议”的物理现象,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教师要选择与抽象概念有关的正确的直观形象为支柱,就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概念.例如:学习热传递中的对流时,拿一个较长的试管,试管底部放入一条小鱼,试管中倒入水,用手拿住试管底部,把试管中部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将后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底部的鱼仍然在游动.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后大感意外,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借机引入“对流”的概念,学生听后印象也非常深刻.进而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冬天室内的暖气片位置太高时人在室内感到脚冷,让学生分析解释.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2.2利用实验创设悬念通过实验探索建立物理概念
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多问,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特征有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物理的情境之中.在学习光的色散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测白光和红光哪个简单哪个复杂,学生往往以为红光复杂,白光简单.这时教师可以把一束红光和一束白光分别照在三棱镜上,这时看到经过三棱镜折射后红光仍然是一束红光,而白光却成为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彩色光带,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就可明白地看到红光就是一种单一颜色的光,是单色光;而白光则是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的复色光.这样,什么是单色光、什么是复色光、二者的关系如何就容易理解了.
2.3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更能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教材上的“小实验”、“课外小制作”等都是学生自己动手的有效途径,尽可能让学生多利用手头上的器材、家中的工具、身边的事物多做一些实验、多观察一些现象,能达到演示实验所达不到的效果.
除了实验外,教师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评价的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3多管齐下,培养意志
学生意志的强弱不但影响智力发展,而且对今后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培养他们的意志要尽可能提供条件,多管齐下.学生的意志一般比较薄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败下阵来,从而失去信心.可见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除了智力、能力条件外,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握练习题的梯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选择练习题时要先从简单的模仿开始,先做与例题相似的题目,然后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从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积累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慢慢提高学习的意志.
二要将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尽可能列举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经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生活想象,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也就是说学习物理是“有用的”.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学习物理知识,主动学习物理知识,逐步成为克服困难也要学习物理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意志.
三是直面困难,提高自信心.中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见的,这时要引导学生不要回避,要敢于面对.首先分析困难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比如: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要先分析不会做的原因是由于知识性原因还是方法性的原因,如果是知识性原因就要回顾所学过的知识――把基本知识学会;如果是方法性的原因就应该翻看例题或者相似的练习题,从中得到启示,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直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会收获解决一个难题、就会收获一次成功,就会提高一份自信心,为成功积累一份正能量.当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慢慢增加、解决困难的自信心就会提高,学习的意志自然就会得到培养.
4培养良好习惯,掌握恰当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把学会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基本任务之一.物理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知识的本领,需要培养和掌握以下学习习惯和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把握特征、会揭示本质的习惯.针对学生观察力薄弱,观察事物粗糙,分辨能力差,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细心指导他们先结合学习内容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再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如何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有步骤、有顺序地进行,在观察过程中如何与实物、与以往经验建立联系,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观察时如何抓住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全面.
其次,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教学实践证明:初学物理缺乏适当的准备,是中学生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物理学习的起始初二年级.因此,教师在学期初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上的必要指导,具体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培养他们解题技能时,先要求做复习旧知识的题、多种形式的单向练习题、模仿性的题,摸到做题的技巧,体验到做题的愉快.然后再要求做变式题,即按例题模式略加改动,又没有离开基本形式的题.学会了方法、掌握了技能后,再慢慢提高题目的难度,做综合性题目或解法新颖的题目.
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又慢慢提高了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5激感,做良师更要做益友
教育教学效果一刻也离不开情绪、情感的制约.教学过程即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交流,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中建立信息交流的心理环境.
首先,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学生.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关心学生,特别是交流中教师要降低身段,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不要让学生有距离感、敬畏感,逐步建立亲近感.“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由对教师的情感转向对物理学科的情感,课堂上就可以创造出融洽的气氛.
其次,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学,以自己热爱物理的热忱来带动、影响学生,使其产生共鸣.教师尽可能面批作业、与学生共同做实验、多在一起交流学习的体会与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物理教师是重感情、有能力、事业心强又可依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