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理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一、艺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现况
(一)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国内高校的艺术专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有着雄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艺术专业也不例外,艺术理论课程对艺术专业而言至关重要,技术只是呈现艺术的一种形式,决定作品内涵的是创意和思想。创意和思想是如何去获取的呢?必须具备中外艺术发展史、艺术的审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从而提高对作品的创造能力和自身的艺术素养。想创作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仅有技法,无理论、无思想,就注定只能走别人走过的路。
(二)艺术理论课程在教学实施中的困难
而在当下高等院校中艺术专业几乎都是以实践专业课程为主。例如绘画专业,每学期的油画课、国画课、素描课、版画课等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把课表填满了;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则是以PS、PR、AI、CAD等软件课程堆砌而成的。而理论课程通常每学期只安排一门,到了高年级也就没有了。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认为,只要学会了某项能够实现艺术的技法,就算是完成了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和学习,掌握技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而理论课程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所以这类课程可有可无。这种想法是本末倒置的,对于艺术专业而言缺乏艺术理论课程的教育,毋庸置疑是不够健全的。
1.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缺乏兴趣
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也提不起任何兴趣,就这一点而言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对于艺术生而言,枯燥的理论课知识,他们大部分本能的态度就是抗拒这一类课程。例如,艺术史课程,学生们认为这与初、高中乏味的历史课程如出一辙,甚至很多知识都是在历史课本中出现过的,并且教师的上课方式也和历史老师也别无二样,所以学生自动将此类课程与无聊和枯燥画上了等号;另一方面,则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自带着单调、枯燥的属性。对于理论课程讲授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来说,为了不对学生传达有误的信息,会选择照本宣科这种最安全的授课方式。
2.艺术理论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
高校中艺术理论课程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会对学生们就形成“开头劝退”的效果。“开头劝退”这个词语通常会用来形容,一部电视剧在第一集没有吸引住观众,大部分人会选择弃剧。将其引用到课程中的意思就是,教师无法在第一堂课上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知识的传递过程变得尤其艰难。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单一说教为主,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想了解什么,学生不知道老师在阐述什么,双方难有共鸣。这种模式不仅会让学生不愿意学习,同时也会打击教师的教学信心。
3.高校艺术理论课程师资薄弱
就艺术专业整体的师资情况而看,实践型专业课的师资占据了整支队伍的重要比例,专职的理论课教师较少,或者让一些青年专业教师分担一下。部分没有这方面授课经验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建设课程体系,也不了解学生需补充哪方面的理论知识,无法将艺术理论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艺术理论课程相结合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教学领域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优势进行了结合,学生课余时间在线上平台自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线下课堂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或学生提问,进行解答,并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得到运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的角色,从演讲者演转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实现了“知识内化”和“知识应用”的过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让教师遵循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基本原则,将教学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理论课程中实施的环节设计
1.课前线上学习
影视类的艺术理论课程,知识涉及面广,需要学生观看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和理论知识,由于时长问题,课上无法进行,所以教师提前告知学习范围,提供影片资源与信息,并布置作业。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认真学习并完成作业。要求教师能够合理整合线上碎片式的资源并结合线下的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线上丰富的资源提高藝术审美和艺术素质。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成游戏闯关模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也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2.线下课堂翻转
通过在线上的学习,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教师在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将课本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对学生们作业的评价也需要更加多元化,允许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存在不同的意见,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问题时应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大家对同一部影视作品的理解,让大家在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也接纳别人从另一个的角度的分析与评价。探讨期间,每个同学除了阐述自己的想法,还需要明确大家的工作,有人总结,有人记录,有人维持发言顺序等。这样一来,这就不仅是思想碰撞的讨论会,也是一次团队合作的作业。通过分组讨论的模式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尊重,也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在每个小组之间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3.课后教学资源优化
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知识交流反馈。每节课后教师应该总结上一节课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进行线上学习资源的优化。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实时优化教学资源,不可再像传统教学中“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教案”,要因材施教,学生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们改善教学方案最好的切入点,根据学生们学习能力的程度不同,应准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分析与总结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混合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不需要面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被动灌输”转换为了“主动讨论”的学习方式,终于能分清楚艺术理论课程和历史课的区别在哪里了。传统模式下的学生在课堂上,除非是老师点名提问,不然一堂课下来都是“一言不发”。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成为了最有“发言权”的人,会促使他们在课前线上学习中,更加努力,就为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能够为组员们提供帮助。这种团结合作的学习形式,也改变了学生们之前对于作业的概念。个人作业,观点单一,思路单一,分数的高低不是特别的重要;团队作业,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分数代表的是团队的荣誉,为了团队去拼搏、去学习。
2.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一改之前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影视类理论课堂中,案例分析几乎都是教师在进行讲解,因课堂时间有限,没办法为学生展示案例的全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与分析的环节中是被动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无法了解学生的观点。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的讨论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可以开启“无限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作业,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的去挖掘学习资源。
3.高校的师资力量
通过教师对线上碎片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合理利用精品课程,解决高校艺术理论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通过线下课堂对学生们的了解,更好地优化线上教学资料,形成一个循环,不断的优化、不断的完善,妥善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
一、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简介
混合式教学包含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个环节。线上教学是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资源,供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线下教学即面对面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面对面辅导和深入讲解,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和应用知识。我们借助于智慧职教平台和职教云,在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中积极运用以微课、视频等资源先进行线上学习新知识,然后再返回面授课堂进行知识的应用与训练,进行法律文书的写作。
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学习时间地点的可选择性。线上学习改变了原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群的讲授,变成了课前的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学习伙伴进行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和反复使用促进学习效果提升。对于不懂的内容可以通过视频等素材进行反复观看,根据讲解的步骤逐一操作。对视频讲解的暂停、回看、记录、扩展,无形中把教师的指导工作效果翻倍了。总之,混合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达到推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升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具体措施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情境的创设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以情境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实施项目教学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每个项目(法律文书)的学习都是以具体情境中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我们创设了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仲裁及公证等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完成法律文书写作任务。同时,由于法律文书与法律工作流程有一定的对应的关系。我们力求让学生通过文书的制作来其了解工作流程,在工作流程中掌握某種文书的制作要领。最后,我们精心选取了学生容易理解的程序完整的真实案例,设计为学习任务,通过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的法律文书制作。
(二)搭建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平台
首先必须构建网上学习平台。我们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和职教云,教师制作好与法律文书写作课程内容进程相配套的优秀教学资源,包括、微课、教学视频、PPT、文本图片等素材上传到智慧职教平台,并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在职教云上组成相应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筛选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线下面对面课堂要解决学生线上学习产生的问题,并以线上学习为基础,深入学习课程内容,训练法律文书写作技能,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这样就可以搭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
(三)打造系统性线上线下共融教育机制
1.课前线上学习
在课前我们会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提出相应问题,完成相关作业;老师会在课前批阅线上作业或测试,查看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效果,为线下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线下课堂精讲多练,训练学生法律文书制作技能
在线下面对面课堂时,老师先将花费少量时间抽查对线上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回答学生的疑问;然后老师较为详细讲解某一法律文书如何写作;然后将大量时间交给学生,由他们根据情境材料的要求进行某一法律文书的撰写,老师进行现场指导,解答疑惑,修正错误;学生也可以再次利用网上资源辅助法律文书写作。同时老师要批阅学生完成的法律文书,指导他们进行修改,进行点评与总结。
3.及时反馈激励,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线下课堂面授时,先反馈线上学习情况,每人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同时也反馈线下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点评并指导他们进行修改,。及时的反馈能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三、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习效率提高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资源与形式也十分丰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大幅上升,学习的法律文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多了,相应地,学生会写的法律文书种类和数量也多了。学生反馈,一个学期的学习收获比没有开展前几个学期总和都多。
(二)学习的成效显著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复习与学习的行为习惯,学生一直处于学习、询问、消化、学习的状态。主动学习的记忆效果远比被动接受的效果高,对于法律文书写作后能得到及时指导与修改,巩固了法律文书写作的技能,得到高分和老师的肯定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更加自信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育;O2O法则;扁平化思维;教学系统重构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持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1],这是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 年)发展规划》之后,又一部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社会条件下教学变革发展方向的文件。由此,实现基于信息和互联网重构系统的智慧教育建设,已具备现实需求的社会基础和实施践行的政策条件,智慧教育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互联网+”已在我国社会建设多领域普遍应用的前提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亦已成为当下社会各领域工作新的方式,O2O法则作为当下具有普适意义的互联网思维范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鉴于此,本文拟以O2O法则为认识理据,就教育理念、教学资源、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等构成的整体结构层次,系统探索“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教育教学模式与资源体系建设,以期进一步明晰我国教育教学转型的方向,拓展符合时展需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推动教学系统重构的探索实践。
一、O2O法则比照下的智慧教育可行性分析
O2O(Online To Offline)专指线上、线下商务,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前台、将线下商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商务模式。当前,这一商务理念已进化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价值论法则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运行模式。O2O法则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互联网技术变革传统产业业态,并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和系统管理,旨在使传统产业生机勃发、协调发展。在O2O法则下,运行业态不再区分线上与线下,而是一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同步运行的新型服务体系。事实证明,O2O法则不仅适用于商务运行,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时代教育等其他社会业态的转型需要。
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从生态学的视角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绝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可见,智慧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2]
因此,“互联网+”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不断革新的互联网技术提升教育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实现工具革新的教育发展新形态。就此而言,转换传统行业服务方式和服务场所,创造一切服从大众需要、线上线下协调运行和便捷服务的O2O模式,与上述“互联网+”教育所需要具备的形态性质与根本理念恰相吻合。
二、目前“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统教育+网络信息化”教学并未能系统整合和发挥出网络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亦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需要,“互联网+”教育还问题重重且任重道远。
其一,信息技术应用流于形式。尽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已久,但学校教育网络信息化仍流于形式。当前网上虽开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作业批改等在线教学形式,但稍加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貌似网络信息技术化的教学形式只是将线下实体课堂搬上了网络,仍然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完成作业和学期考试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属于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级形态。
其二,线上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脱节。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为人类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突破。[2]在解决就学机会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方面,慕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尝试,也为教育变革开创了划时代的探索视角,使学校教育因此具有了告别传统教育理念、调整传统教学策略和传授模式的创新动机。借此,课堂教学有望告别传统,建构出依托大数据技术、创新强化学生知识获取与内化能动性的新型教学体系。然而,当前慕课等线上课程教学形式仍存在着种种与教育目标不甚协调的问题。首先,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科教学对应的方法创新,现有慕课视频讲座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以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课程内容与当下社会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慕课等线上课程规模浩大,虽然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共享,但教师讲课之余与学生沟通寥寥,知识结构理解、吸收与内化的教学层面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总之,慕课由于缺乏线下互动而使知识体验缺失,其教学实践与其设定的优质教学、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兴趣的初衷相去甚远。
其三,资源链接不足,知识更新滞后。教学资源匮乏与教学情境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学校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虽然可用于学校教学的各类教育资源知识库、学习平台系统和作业批改网等在线教育资源比比皆是,但这些教学资源多半仅为各类教育机构独自使用,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合作和扁平化链接。这种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利用,严重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发展。
正是教学资源的相对封闭状态,致使我国课程结构与教学基本形式难有根本性的转变,即使某项课程偶有创新,也往往多年重复使用,难与迅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环境等形成与时俱进的现时性关联,导致学生知识理解困难。
其四,信息递送和管理体系建设意识薄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教育,需要相应的设备系统来获取教育资源和实现教学管理,要求线下形成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监督与线上教学平台系统融合成统一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而形成完整的递送与管理体系,以有效保障和控制最终的O2O教学成效。然而,由于有关部门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意识薄弱而投入不足,我国校园数字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网络运行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这是当前我国学校教学中许多教学改革难题持续存在、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
三、基于O2O法则的智慧教育的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1.把握教育规律与信息技术规律,实现两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应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为此,学校教学者不仅需要深谙教育的内在规律,还应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规律,并使两个规律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聚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和潜力,也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体验。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学习。
其次,由于未来的教学形态将不再有线上线下之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将是今后社会各领域的常态工作范式,因此,“互联网+”教育应打破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行其道的尴尬局面,就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展开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探索。具体说来,教学环境应当由传统教室或网络环境向线上线下一切适宜学习的空间转移;教学结构应与时俱进地进行动态化更新,并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生态化,即依据不同的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O2O课程结构,形成能够适应于学生终身学习、动态灵活的线上线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应建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校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和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有机对接的O2O教学模式,以形成智慧教学;教学资源则应更多拓展使用云教育数据库,链接线上线下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方便智慧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形成线上线下贯通的教学监督与评价的O2O系统管理体系,以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和智慧服务。
2.以扁平化思维实现智慧教育资源效应的最大化
当下流于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远非“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仅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使二者深度融合,而且还需要同时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传统教育体制往往容易造成优质教学资源过度集中,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如前所述,当前互联网在线教育虽已能够广泛链接各类开放性学习资源,但由于缺乏沟通合作,大量资源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和共享。扁平化思维是O2O的重要资源策略,其能够消除层级障碍,直接实现资源链接,因而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达到双赢,并实现资源生态效应。O2O的扁平化思维有望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传递的速度,使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模式,往往极易聚合超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进而大大降低学习和教学的投入成本。也就是说,以O2O产业链思维形成学校教学资源的多向度扁平化生态连接和充分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学校教学形式固定重复的弊端,有利于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还可以大幅度减少资源建设费用。
以O2O法则理念建构学校教学资源体系,可以尝试在国内校际与相关国家教学机构之间,形成各具所长、分工合作的教学资源产业化链接,以加强学校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关联性,寻求学校教学资源平衡协同、生态化利用的实现途径,弥补当前学校教学资源的种种不足,使教学投入效应最大化。
3.建构与时俱进的智慧教育课程结构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结构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来实现;第二阶段是理解、吸收与内化,由学生通过课后复习、阅读表达等途径来完成。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知识内化不够,多归因于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传授,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然而,学生之所以学习动力不足,除了缺乏学习意识或学习意识不强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学课程结构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类共享资源,重新建构基于O2O理念的教学结构,以不同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课程构成,并及时进行动态化更新。除了关注课程结构逻辑性使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之外,还需要使教学结构的两个阶段课程比值恰当,为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以便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等交际方式进行学习,从授课方式上建立起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内化机制。可采取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学习国内外知名教授讲授的课程,并与教师进行探讨等多种开放性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4]
4.创建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和管理体系
(1)教学模式。如果将智慧教育理解为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要的智慧性教学系统,那么教学模式无疑是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而教学模式之所以要进行变革,核心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学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也就是说,由于拥有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当前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O2O理念下学校教学模式应切实满足并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帮助其建立起强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基于可协作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自组织性质的探究式知识建构。这一目标能否达到,关乎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竞争和能否自觉开展终身学习。因此,O2O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应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实现优质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必然成为学校O2O教学模式中的根本性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5]根据这样的整合目的,凡适合线上开出的课程应尽量在线上开出,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留出精力,在线下课堂通过更为深入的解惑答疑、组织讨论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到的知识。课程作业和过程性测评考试可以在线上完成,总结性考试或考查则可在线下完成,以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与考核。总之,以O2O理念创设的课程教学,将是基于线下实体课堂、线上慕课在线教学资料,或线下实体课堂、线上答疑+在线批改等形式交替教学,整合线上线下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相互之间互动交流,以完成知识建构的全新教学模式(见表1)。而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依据自身所长分工协作,开展课程内容设计与制作等教学资源建设、线下组织面授、在线互动答疑、教学安排、课程总结评价等教务工作,即以团队方式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
(2)课程资源。O2O教学模式下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应依据优化原则合理定位,对通用性程度较高的课程,可直接引进、共享国内外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或使用慕课等开放性在线教学资源,也可使用国内校际合作开发区域共享的在线资源。与此同时,教学资源
建设还应根据本校特色专业教学的具体要求,开发各类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相关资源。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资源设计应避免在视频制作上过度投入。授课视频虽然在教学资源中相对重要,但与时俱进的教学阅读材料、视频和实践探索等同样重要。O2O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细致考察和精心准备,切实做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使之具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和简洁明了的媒体呈现效果。
此外,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资源的使用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采用学习者感兴趣的现实实例,激发学习者兴趣;对辅知识课程,则需要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尤其需要利用协作方的资源链接,采用专题讲座或访谈等授课方法,以真情实景促进和提高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对基础课程,则可利用短小精湛的线上信息资源,实现在线引导教学。总之,恰当地利用O2O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可充分实现与时俱进、精炼适用的学校教学。
(3)管理模式。如前所述,学校教学O2O远非以线上线下简单叠加的教学平台即可实现预期成效,其同样需要完整的运营体系来掌控教学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为教学制定适合于线上线下操作评价的规范流程,这些教学规范和评价系统还需要以O2O系统化思维,使线上线下平台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管理系统,对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保障教学系统的职能执行力和教学效果。为保证得到资源协作各方普遍认同和有机协作,O2O资源模式应在规则制定、过程监管、冲突裁判、服务链接等方面形成系统管理的组织职能,形成学校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变革的O2O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
(4)教学资源递送体系。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O2O教学模式课程通常需要提供大量结构化的教学视频等在线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到学生在线学习视频,再到构建课堂协作学习环境等,O2O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网络条件和与之匹配的计算机设备支持,因为其授课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平台支持的适合性。尤其是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影响极大,更需要相应网络技术条件的有效支持。当前Web3.0网络虽已经实现高度智能化,但大多数学校的校园设备落后,网络卡慢已严重制约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校教学。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提高服务器性能配置、增大宽带接入量等途径,卓有成效地解决校园网络的信息递送问题。只有切实做好学校教学资源的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方可能落实O2O教学模式,进而使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5)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线教学资源质量、线上线下教学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以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等,无不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有效考核。需要强调的是,O2O提倡将服务流程规范和服务评审两大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而不是满足于搭建线上线下简单结合的运营平台。因此,学校教学应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深度融合的完整运行体系,以确保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反馈评价体系,O2O法则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不但要注重对学习成效的评价,还要依据大数据建立学习者的个体学习档案,加强对学习成效的全过程监评,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等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需要针对线上线下教学的一切内容,覆盖学习方法选择、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效果、学习计划、专业表达和作业成绩等方面。形成性评价侧重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而总结性评价则需体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程度,所有这些评价都将依据大数据形成最终科学判断,并使之用于指导后续的教学与学习。
5.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O2O理念创设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必然会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这不仅要求学生在课余进行教学视频等形式的在线学习,还需要在线完成作业练习和进入相关网站查寻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以及与教师和同学实现在线的有效互动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关联学习,培养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善于将日常采集的各种碎片化信息资料,经计算机智能甄别实现分门别类的数据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专门知识)。而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要求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数字软件技术。[6]否则,难以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结构。
教师不仅应具有驾驭现代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自主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能力[7],能够熟练制作形式新颖且知识容量恰当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课件,还需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各类数字软件和设备的操作技术,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以便熟练获取网络平台的知识信息,有效地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360doc个人图书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十大特征[DB/OL](2015-08-21)[2016-04-20].http:///content/15/0921/16/1609415_500527901.shtml.
[2] 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1.
[3] 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
[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大数据改变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杏坛高议文化讲坛的演讲[J].世界教育信息,2014(24):6.
[5] 何立新.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8.
[6] 吴国强.能动关联:“云”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与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2(5):82.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由于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让教学资源从单一资源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等多方面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1],因此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讨论[2]。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对其开展试点工作,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3-6]。但从现有文献看,从技术层面针对MOOC平台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鉴于此,笔者结合本单位基于MOOC的实践,针对MOOC课程平台的功能设计进行讨论,以期为当前国内高校的MOOC实践提供参考。
1 MOOC课程平台建设背景
南京审计学院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学校设有28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近15 000名,研究生127名(含10名留学研究生)。现有教学平台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功能体系,对学校相关的教学门户、网上课堂、教研活动、形成性考核、毕业设计等业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但是随着南京审计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现有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因此,南京审计学院适时提出MOOC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希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解决现存的教学数据孤岛、教学体验不友好等问题,实现全网上教学与移动教学,并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的目的。
2 MOOC课程平台建设可行性分析
2.1 数据准备可行性
南京审计学院多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源,包括: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视频、教案、教学文档、题库等。这些教学资源的积累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准备。另外,南京审计学院已建设并使用的网络考试平台可有效解决线上教学过程的考评需求,正在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公共数据平台、统一门户平台等可解决底层数据交换难题,为全网上教学平台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准备。
2.2 技术可行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3G/4G等技术的普及,加上学校现有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人们随时、随地、随心进行网上课程教学已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数据集成技术和SOA技术的发展,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保证。
2.3 用户行为可行性
首先,南京审计学院的学生是具备完全自学能力和意愿的群体,而且多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有较高接受度;其次,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IPAD或智能手机,为MOOC课程平台中移动功能的实现奠定了用户基础;最后,南京审计学院的教师有着丰富的线上教学经验,为MOOC课程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2.4 人才准备可行性
近年来,通过大量信息化工作实践和探索,南京审计学院培养了一批既懂学校现状,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为MOOC课程平台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3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策略
3.1 总体策略要求
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基础情况,MOOC课程平台项目除支持课程全网上教学模式之外,还需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或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因此,在平台功能设计上,需采取如下策略:
①功能范围需要支持全网上教学相关所有功能,可以给所有课程提供对应的功能支撑;
②针对不同课程,支持对各个功能点的灵活选择使用并提供不同的设置策略,从而为不同教学模式提供差异性的功能支撑。例如课程采用全网上教学模式时,可以选择使用平台提供的全部功能;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可仅选择使用其中的部分功能。
3.2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
对于某些课程,由于存在一定特殊性,某些教学活动无法通过网络或不适合通过网络进行,如课外活动、课后实践等,相关教学活动仍需通过线下进行。这些课程则需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实现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因此,线上线下相关的数据、规则等需保持一致性,包括: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目录、教学进度安排、院系数据、面授教师数据、学生班组数据、课程题库、课程考核标准等。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还体现在线上和线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具体如下:教师根据线上教学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测试情况、提问和讨论情况、学生评论信息、网上行为统计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背景信息、常见问题、学习难点等,然后针对性地制定线下面授辅导方案,以提升线下辅导的目的性和教学效果。例如可针对学生提问较多的知识点或错误率较高的测试题进行线下重点辅导。
教师通过线下的面授辅导,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在线上难以了解的信息,如每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和特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线学习的具体场景等。通过线下了解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
在线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在线学习体验,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
3.3 在线支付支持策略
学生用户在学习课程时还可以选择付费学习,系统需提供试学习功能,预览部分课程后再选择是否支付继续学习。若支付,系统能够保存试学部分的学习进度,同时,系统提供在线支付功能,支持用户将选中课程加入订单。
3.4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系统可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要求如下:
(1)提醒服务:提供站内消息、邮件、短信等方式的提醒服务。
(2)相关支持服务,包括:①技术支持服务:主要提供平台使用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问题支持;②热线电话支持:提供电话人工支持服务;③在线客服支持:嵌入全网上教学平台在线人工支持服务。
(3)课程助学服务,主要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包括:①即时助学服务:师生之间等通过Web IM工具,实现在线交流,教师向学生或学生向学生提供课程助学服务;②非即时助学 服务:学生在线提交问题,平台给教师发送问题提醒,教师登录平台回答学生问题后,平台再给学生发送回答提醒。其中,除教师回答学生提问之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回答提问。
(4)完善的线上帮助系统。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使用全网上教学平台时更加简单、方便,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寻求支持,获得帮助,从而消除了用户后顾之忧。
3.5 学习激励策略
网上学习因为缺少学习同伴和教师监督,对学生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提升网上学习效果。一些参考的激励机制如下:
(1) 积分制度:学生通过网上学习的相关行为(访问次数、学习时长、笔记、提问、回答等)获得一定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升级。
(2) 奖励制度:学生获得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奖励,可以是实物或虚拟物品,或是成绩加分及兑换学分。
(3) 竞争机制:设置各种学习排行榜(访问次数、学习时长、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等)并向所有用户展示。向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等),可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并对各种排行榜前若干名的学生提供实物或虚拟物品奖励。
(4) 词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平台根据应用场景,向学生展示一些激励词语。比如学习完一章之后,显示:“恭喜,您已经学习完第一章了!您的学习进度打败了全校80%的同学!”
3.6 视频直播支持策略
全网上教学平台除视频点播外,也可以观看视频直播。通过南京审计学院提供的独立视频直播系统,给全网上教学开放视频直播接口,从而实现在全网上教学平台上观看视频直播的功能。
4 MOOC课程平台功能设计体现效果
4.1 体现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MOOC课程平台在设计上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同
时兼顾管理者需求,与现有平台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上突出面向学生的学习功能和面向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功能,给学生提供视频学习、学习动态、主题讨论、问答、笔记、WebIM等强大且系统化的网上学习相关功能,给教师提供简单、易用的可视化、渐进式的在线课程制作工具,教师不需要专业的IT知识即可很快上手。同时给教师提供强大的在线资源库功能,让其可以很方便地管理资源、建设课程。
(2)在界面和交互设计上,采用美观、简洁、统一、实用的风格,优化导航,减少页面信息层级及窗口跳转,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统一的平台登录及功能操作入口,从而让学生专注于学习、教师专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减少其它不必要的干扰。
4.2 支持全网上教学模式
MOOC课程平台把线下教学的全套过程都搬到网上,提供网上导学、促学、助学、教学管理等完整的线上教学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全部上网:①教学过程全网上:包括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课、课程选课、课程学习、课程笔记、课程问答、课程讨论、随堂测验、章节测验、课程作业、模拟考试、结课考试等;②学分认证全网上:通过网络提供学分认证的素材构成,包括课堂交互、课外资料、主题讨论、单元测试题、考核方案等;③综合成绩全网上:课程的成绩由各种网络教学活动的综合成绩组成,包括学习时长、互动情况、单元测验、结课考试、课程作业等;④支持服务全网上:通过网络方式(IM、微信、网页、短信、呼叫中心、邮件等)提供各种支持服务,包括:教学支持服务、在线督学服务、在线技术支持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李华,谢艺,等.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8-33.
[2] 王鑫,李磊.慕课MOOC在线教育平台技术架构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215-216.
[3] 宋德清.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68-74.
[关键词]移动学习 线上线下 三位一体 积件 闯关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53-03
一、引言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缩写为M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携技术的学习方式,它消除了一般可携带装置的机动性之地域限制。伴随着慕课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支柱。移动学习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以移动设备为工具,以教育传播理论为基石,以微视频和数字资源为内容,以项目驱动、情景教学为教学应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活动中时间不同步、空间相分离的问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转变。[1]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必然对现有高职课程教学产生冲击,引起原有高职教育各要素的不适应,出现诸多问题。如何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移动学习的技术优势实现移动学习与高职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将移动学习有机地融入到现有高职课程教学中,发挥其最大功用,是非常值得探究和研究的。
二、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以智能移动设备使用意图相关因素和移动学习制约因素为调查立足点进行展开。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表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影响智能移动设备使用的首要因素是“使用微信进行交流”,这占43.8%,其次是“玩游戏”,这占28.2%。移动学习制约因素调查结果(见表2)表明,“内容枯燥”成为移动学习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移动版课程与课堂授课不统一”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在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使用手机意图、改善和消除制约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才能使得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得到实践和发展。
三、移动学习融入高职课程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移动学习有其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困境和挑战,更何况高职课程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单纯地通过移动学习替代面对面等教学方式。移动学习通过优质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对现有高职课程教学形成某种程度的冲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教学过程单一化的倾向都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它反应了人们对知识以及学习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混合式学习实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融合的趋势。[2]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移动学习与现有课程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能为现有高职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功能。
课堂教学同步产生的项目操作微视频、课堂教学微视频等一系列的教学成品可以及时到移动学习平台,供学生跨时空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此外,更重要的是,在现行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以课后平行项目实现微视频为纽带能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顺利衔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介绍课后平行项目实现基本思路,具体的实现过程可由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来完成。在实现过程中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可借助移动学习平台中的课后平行项目微视频参考得以完成,对于疑惑亦可借助于微信或博客与教师实现实时沟通和交流。线下平行项目的实施情况在后一节课堂教学中得以检验,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的统一。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拓宽和补充。开展线上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移动设备上,打造教育教学的移动学习平台,是积极探索构建移动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不能贸然的将移动学习简单顶替课堂教学,它只是高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增强实践教学的一种探索。只有对线上与线下教学两手抓,并且扬长避短,才能实现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二)三位一体的移动学习平台
微信是专业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微信平台的碎片化和裂片式知识传播等特点与面授学习、移动学习平台之间实现互补,也与其他社会性软件共同构建了移动社会性合作学习环境。[3]上述宁波城市学院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微信使用率几乎覆盖所有高职学生,若能将微信平台与现有的高职教学环境无缝结合,必将大幅度提高高职学生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的可能性。本文在深度探索移动学习支持功能和理论基础上,以微型资源为基础,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平台,构建与基于安卓的移动学习APP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三位一体的面向高职学生的移动学习平台(见图1)和学习环境,实现移动学习与现有教学生态的和谐发展。三位一体的移动微型学习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以及交互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与“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强调教师主导下的知识传递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4]微型资源服务器为基于安卓的移动学习APP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自主学习的微视频等资料。网络教学平台与微信公众平台之间的无缝衔接打通移动微型学习与现有学习环境之间的通道,网络教学平台通过ExMobi软件实施界面转换直接为微信公众平台使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通过微信群可以进行师生、学生之间沟通、共享学习资源,也可方便组成学习组,进行协作学习。
(三)基于微课和积件理念的移动教学资源设计
斯坦福学习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人在“移动”中,注意力是高度分散的,所带来的各种新的学习上下文的关联及其传递特征,也是与固定、大容量等学习方式有所不同的。[5]移动学习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资料的设计必须要符合零散这一特征,微课理念与之不谋而合。移动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设计具体移动学习资源内容时,应将学习内容依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又自成体系的微型知识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组合,构成新的主题。移动学习教学资源设计以微视频为核心进行展开,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将制作首页的任务分解为更细化的可具操作性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实施过程大约为10分钟。同时在移动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重视积件建设。积件是一种教学设计软件的策略和思路,是对教学信息的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检索、设计、组合、使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6]积件有利于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从复杂的教学软件设计的技术问题和资料收集管理中解脱出来,它具有最小化、可积性、共享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并能适应教材、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更新变化,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实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基本规则和无穷变幻的统一、静与动的统一。
(四)基于闯关游戏的教学设计
闯关教学设计是基于宁波城市学院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探索出的一种适合于高职课程的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呈阶梯形难度,每个部分为一“关”,学生在移动设备上实现闯关。这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例如,在网页制作移动学习教学设计中,以网页设计中的基本操作为学习积件设计闯关游戏。在设计过程中,一定数量的代码段(以图形化表现方式)由上往下自动落下,当单击特定的代码段图像时,显示相应的结果。当三个正确的代码段图像都被选中后,则显示闯关成功,进入下一关。此外,这个关卡内容以积件的方式保存,当其他关卡中需要这个积件,可以直接组装使用。
四、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移动学习与高职教学整合策略,旨在为移动学习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移动学习和高职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基于微课和积件理念的移动教学资源设计理念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提供了借鉴。据不完全统计,微信在高职学生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90%以上,让其成为移动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平台与高职教学环境整合探索,可以实现微信移动学习、基于APP的移动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教育生态和谐统一。移动互联网给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充分挖掘三位一体的移动学习平台,在高职学生中构建新型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今后研究和实践的目标。
[ 注 释 ]
[1] 张翠荣.移动学习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 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3] 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1.
[4] 张艳超,伍海燕.移动微型学习:新生代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79-84.
近年来,网络课程呈现席卷全球之势。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O2O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由于O2O教学模式是新生事物,所以很多教师不是很确定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从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来研究了解他们对O2O模式的发展要求和需求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过程及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于2016年4~5月展开。在正式调查之前笔者首先进行了试调查,目的是让调查样本时的要求和对象特征与调查总体相同。在调查期间,样本对象出现的问题绝大部分反映了调查总体出现的问题。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调查对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正式的调查问卷是在网站上完成的。由班长把调查问卷发到微信和QQ平台,让学生参与并填写。有的学生不仅填写了问卷,还进行转发,使问卷调查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共回收问卷230份,有效问卷191份,其中95%为浙江省内的大学生。
三、调研结果及数据分析
本调查问卷设计了12道选择题和一道开放题,开放题供学生写自己的建议和想法。选择题结果举例如下:
你对网络课程这种方式是否感兴趣?选项小计比例非常感兴趣2714.14%较为感兴趣7539.27%一般8041.88%不感兴趣94.71%
越来越多的教师热衷于网络教学,很多教师也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和自己一样喜欢这个新生事物。但调查结果显示对其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普遍持观望态度。因此,教师在初期阶段应该尽可能地把各个步骤做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开始。
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会更加轻松,这对教师来说是喜忧参半。虽然线上学习看上去没有传统课堂对时间那么严格的要求,但是,其对学生的学习强度和学习认真程度的要求要高于传统课堂。教师应该用丰富有趣的网络课程优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结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特点,学生的观点是: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是网络课程的亮点,而面对面交流是传统课程的优势,也是学生惯用的与教师交流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增加各种生动可行的交流形式。
在线上教学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希望教师也能加入学生的交流,这要求教师经常上线交流;同时,也有一半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给他们自由。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中间度:既不能管得太多,又不能放手不管。
学生对于线上方面的建议:目前缺乏普及率和较好的网站引导,希望操作可以更加简便,能够有离线下载的功能,增加网络课程的课后评价过程,让后来者更好地了解网络课程,等等。
四、结语
第一,通过以上学生对于O2O教学模式的反馈分析,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线上和线下学习各有优势。根据反馈意见,教师认为坚持O2O教学模式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应抓住线上、线下各自的优点不放松,只有将线上、线下的优点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
关键词:互联网+;个性化教学;协作学习;教学模
一、引言
2016年,政府报告中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术变革,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构建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现代教育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新的“信息能源”,从而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快速整合,并利用相关产业和社会资源来充实和丰富教育资源,使得教育更加开放,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提供O2O个性化的教学。这也为终身学习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互联网+”教学的现实特征
(一)“互联网+”教学与传统网络教学区别
传统的网络教学很重视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复制到网络平台,依靠视频方式进行讲解,但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设计和重构,无法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式和个性教学,存在众多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一是基于论坛的网络互动教学方式缺乏科学组织,讨论主题和课堂教学结合不够,学生僵化地围绕教师进行学习,无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网络系统提供的固定功能和模块也难以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划。二是目前的网络学习平台更专注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没有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也无法帮助教师准确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困难,难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而学生也对网络工具的个性化功能充满疑虑。三是学习过程设计存在较大区别。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课堂中的讲授完成,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传统网络教学与“互联网+”学
习过程区别如表1所示
(二)“互联网+”教学促使学习模式的变革
在“互联W+”的教育观中,课程的提供者为教师,但课程教学围绕学生的需求和个人偏好实施,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中心。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和学习方案,学生根据“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学习应用软件和系统模块,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在互联网平台中,学生课前进行课程重难点的视频化的自主预习,把课前时间重新作为一个学生的学习空间,形成较为严密的学习型组织。同时与传统的课堂统一学习不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节奏进行学习。然后,师生再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是学习的规划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中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一些探究活动和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得课堂更加人性化。教师和学生将学习过程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分析数据作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科学依据。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学习环境的构建
“互联网+”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构建个性化和协作型的教学模式。教育家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3]传统的教学环境建设往往立足于教师的管理,强调课堂纪律、教学活动稳定有序,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则更多“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教学和学习环境,着眼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在充分协作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二)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以是否使用了互联网为依据,可以分成纯在线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这两类在线学习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纯在线教学模式存在退学率高、缺乏面对面教学指导和难以考核认证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纯线上教学模式虽有较好的学习体验,较低的学习成本,但过于强调学习者的个人主动性和探索能力,大部分学习者难以坚持学完课程并获得与传统教学模式同等水平的教学效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解决纯在线模式在教学支持和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但对教学场所、学习人数有一定的要求。虽然没有纯在线模式那么方便和应用广泛,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较接近传统教学。从“互联网+”角度来看,较符合将传统教育产业的价值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从而产生新的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借鉴了翻转课堂、慕课模式的各自优势,重新设计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立足个性化和协作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尊重个体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又能根据不同的认知能力构成协作小组,既能让学习者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分层递进式学习,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间情感交流,将学习动力进行内化,实现主动学习,获得适合自己需求的教学体验和知识能力,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四、总结
首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个性化“互联网+”教学模式将枯燥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搬到互联网上,投以直观生动的影像资料,融入合作学习的大氛围下,学生学习动力将被激发;其次,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为学生设置合适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所需的学习时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实施程序;最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策略进行诊断性评价,矫正学习策略和教学内容,通过不断调整,促使学生掌握全部教学目标,并通过最终的终结性测试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晨.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09
①碎片化教学。
与过去的远程教育和公开课只是简单的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录下来放到网上去不一样,慕课是将一门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节课都由10到15分钟的短视频组成。
②个性化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难易程度。慕课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会有相应的测试题出现,像游戏过关一样,学生必须答对才能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③多元化评价。
与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不同,慕课可以通过软件实现课堂测验的评分,学生之间讨论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
2慕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形成区域化高职慕课联盟
慕课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有强大的网络技术、视频拍摄、剪辑、合成等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而高职院校很难单独具备这些条件,这就需要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形成联盟组织,共同进行慕课的开发与运行。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优势,选择本院校最擅长的课程进行慕课制作;也可以由多名不同院校的高职教师共同制作某一门课程的慕课,共享到区域化慕课平台,联盟内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注册即可学习,完成学分,即可获得本门课慕课学习的认证。
2.2“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模式综合应用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的技能训练。而慕课完成的只是“线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的演示,高职学生更需要在“线下”进行反复的实践操作训练,和老师的现场教学。高职教育应该将慕课与“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方法录制慕课,学生通过课下“线上”慕课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老师在“线上”进行探讨答疑,课上“线下”由老师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实操的训练,此时的课上不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操作间、生产现场都是“线下”进行实训操作的选择,学生在“线上”的疑问,在“线下”就会得到更好的解答,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翻转”,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2.3多层次考核评价
慕课这一新兴的教学方法给高职教育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学校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线上”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学习完成测验,得到相应分数,论坛中讨论进行同学互评,老师还可依据讨论结果进行打分,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弥补了传统课堂上讨论受限的弊端。“线上”的成绩不全面,还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弊端“,线下”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进行笔试、面试、实际操作等考试全面考核评价学生。
3高职教育教学中慕课平台的搭建
3.1高职院校统一搭建慕课平台
我国现在已有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慕课平台,比如由教育部开发的“爱课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果壳网的“MOOC学院”,但针对高职教育的寥寥无几。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应联合开发慕课平台,针对高职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开发高职慕课课程,同时有利于实现各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加深“校校”合作。
3.2校企合作搭建慕课平台
企业可以提出他们对员工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根据这些要求开发慕课,还可以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师傅”加入到慕课的开发中。企业可以从完成这些慕课的学生中择优入取,这些学生为企业“量身定做”既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过关,同时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免去了企业的很多招聘和培训的成本,真正达到了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
4结语
[关键词]环境工程原理;线上线下;教学实践;改革创新
近年来,环境污染越来越趋于复合化和时空化特征,当前的环境治理技术可划分为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污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等,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较强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这就对环境类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提炼了上述技术中所涉及的共性原理、现象和过程进行阐述,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特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理论”思维向“工程”思维转变,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高等数学和物理化学教育背景,是一门入门门槛较高的课程。如何实现教与学之间的高质量知识传输,如何实现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转变,如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习,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环境保护人才,都是当前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教学团队通过十余年的《环境工程原理》教学经历,通过长期摸索,实践了一种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质量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难点分析
以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为教育对象,教材选择胡洪营教授主编的《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该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十余年的《环境工程原理》教学经历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学难点是:
1.1教学内容多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化学与生物反应工程原理,教学内容涉及到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流体流动、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沉降、过滤、吸收、吸附、萃取、离子交换、膜分离、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器、生物反应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等内容,共计十六章五十四小节。教学内容涉及到了一个反应、两个守恒、三个传递、多个应用,是多门学科的综合,教学知识点多且都非常重要。该课程知识量大是目前教学过程难点之一。
1.2教学内容难度大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主要涉及到污染控制技术的共性原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上规律性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课程中出现大量的数学符号及公式,表1统计了书中具体的数量,从表1可以看出,全书符号数达581个,公式数达1121个。如此大量的公式和符号为课程教学过程提出了巨大挑战,教学内容的难度大是目前教学过程难点之一。
1.3教学学时少
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理论课学为五十六学时,每周四学时,共计十四周完成该门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本书共有五十四小节,因此需要每学时完成一小节的内容。可是每小节的内容多少不一,多数情况下一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课程很难完成一节内容的教学工作,少学时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学学时少也是教学过程的难点之一。
1.4课后习题难度高
学生课后习题的完成效果是有效检验教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指标。由于上课过程中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对课本例题处于基本不讲的情况,学生没有时间吸纳相应的知识,又由于课后的习题难度明显高于课堂例题,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大范围无法完成的情况。课堂习题与课后习题难度不匹配,少学时无法设置习题课导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不高是目前教学过程的难点之一。
2《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具体实践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具体实践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17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两个平行班,共计64人。课程共计56学时,每周两次课4学时,共计14周,具体教学实践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之间。具体的实践过程如下:
2.1线上平台与线上课程建设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线上平台是基于河南科技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完成的。线上课程建设具体包括:线上视频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课件建设、课后习题库的建设、试题库的建设、试卷库的建设、分组讨论题库的建设、学生考核形式评价体系的建设、课程目标问题建设等方面的课前准备工作。
2.2课前准备与预习实践
首先,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布置研讨问题。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特别是视频课程学习的完成度和研讨问题发言的活跃度,通过线上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确定本节教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解决学生共性难点。以《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章第三节边界层理论为实践例:一、问题的,具体问题包括:边界层理论的基本概念;边界层的形成过程;边界层分离。二、线上学习,在线平台上提供四个知识点视频,具体是Prandtl边界层理论、绕平板流动边界层、圆直管内流动的边界层、边界层分离及卡门涡街现象,视频观看率达98%。三、线上讨论,95%的学生参与了线上讨论,83%学生表达了线上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四、根据学生反馈信息整理确定线下教学重点内容。
2.3课中线下教学实践
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作为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思路,线下教学采用以问题导向出发的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教学的“翻转”课堂[2]或者分组讨论的方式改革线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上例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一、将64名学生分为4组,每组16人,选出要发言的4名代表。二、利用20分钟时间进行面对面讨论本节课的四个知识点,形成头脑风暴。三、作为教师下沉各组聆听同学们讨论情况,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者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基本上解决了80%以上的难点问题。四、利用20分钟每组利用5分钟的时间展示1个教学知识点,重点是交流在学习过程中该知识点存在的难点及本组解决方法。五、利用剩余5分钟时间,教师总结及表扬大家的精彩表现。
2.4课后教学质量评价实践
课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检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评价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学生层面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课程的满意度、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教师层面包括:教学改革过程的控制效果、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课程学生参与度的评估、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等方面。接上例具体从学生层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利用课后作业完成度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如何实现知识点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翻转”课堂[2]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利用现场观察对小组互动过程中学生活跃程度评价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四方面的评价各占25分,满分100分。完成本次教学改革后,学生层面教学质量评价为94分。教师层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价: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本次课程进程的熟练把控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评估教师在课程进展过程中的熟练操控程度;利用本节对应试题的发放与反馈从教师层面是评估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点的水平;深入各小组讨论中检测学生参与度的评价体系建立;通过教学改革后教师在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修养上的评价。完成本次教学改革后,教师层面教学质量评价为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