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护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精神病;约束;保护性;护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患者容易出现冲动、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部分精神病患者需要给予保护性的约束方法,以防止患者损伤[2]。但是,这种保护性约束方法,会导致患者和患者家属不理解,发生负性情绪等。我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精神病保护性约束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行保护性约束的精神病患者15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避免护理方法组间渗透,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其中男38例,女37例,患者年龄在18~73岁之间,平均(42.63±10.22)岁,精神病病程在2~14年,平均(5.99±0.62)年。实验组75例,其中男34例,女41例,患者年龄在19~74岁之间,平均(42.99±10.22)岁,精神病病程在1~15年,平均(6.25±0.7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护理记录、健康指导等,护士根据医嘱和自身掌握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需要进行护理操作。
实验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和程序为:(1)细致的解释工作:简单粗暴的约束会加重患者的反感和家属的负担。因此,护士在保护性约束前,要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这种约束不是惩罚,而是保护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使用此方法后,不但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患者身边的人,同时让各种治疗和护理进展更顺利。(2)加强巡视:在约束期间,护士要多巡视患者。巡视频率为15~30min一次[3]。每次巡视观察内容为:精神状态、约束肢体情况、皮肤情况、生活情况,并准确记录。(3)生活护理:被约束的患者要有专人负责,定期为患者给予睡、饭、药物。护士要加强口腔清洁和湿润,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和干燥。(4)心理护理:重视对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护士要理解患者对约束的排斥感,并实施人文关怀。尽减少约束带的使用数目和时间,尽量采用活动约束,并将不必要的约束解除[4]。我们采用逐步解除的方法,从肩膀、踝部和手部逐渐过渡,观察其合作的程度,以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
1.4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期间意外事件发生少,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和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意外事件
满意度
实验组
75
2(2.67%)
72(96.00%)
对照组
75
9(12.00%)
64(85.33%)
3讨论
保护性约束是违背精神病患者本人意愿的一种强制性护理措施,患者和患者家属均会有较大的排斥和反感。而临床护理干预中,不但要保护患者的安全,还要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
1 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探讨
形成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缓慢。首先,妊娠期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一旦有血管损伤,就很容易形成凝固血栓。其次,妊娠期子宫对下腔静脉、髂静脉等处的压迫,致使静脉回流不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在分娩中,盆腔静脉血管壁受损,这些都加大了血栓发生的危险性,同时我们注意到,孕产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右下肢,这可能是由于解剖结构不同造成的,左髂总静脉受到右髂总静脉与腰骶部生理学前凸的压迫,致使左髂总静脉管腔相对狭窄,血流在此处流动缓慢,易于形成血栓。流行病研究也表明,产妇左下肢较右下肢在血栓发生率明显偏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比顺产分娩高[1]。造成此现象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剖宫产需要输血的可能性更大,而库存血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会使血液黏稠度上升,从而促进血栓形成;产妇在剖宫产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反复穿刺或输入具有刺激性的药液,从而造成了血管壁的损伤,暴露出胶原蛋白,增加了血小板的凝聚能力,促进了血液凝固过程;麻醉剂及术后长时间卧床,也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孕产妇吸烟、酗酒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其产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2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1 针对病因的预测策略:血栓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及血流缓慢。针对血液的高凝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用药物进行干预,在以妊娠妇女为对象的研究中,肝素被证明是较安全的抗凝药物。对于肝素的用量,应严格按照APTT的结果来进行调整,以APTT延长2倍为宜,连续使用致分娩前24h,可以取得较好的抗凝效果,但肝素会增加出血机会[2],导致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上升。低分子肝素弥补了这一缺点,其半衰期长,不会造成骨质疏松,但价格贵,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剖宫产产妇分娩中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几率,先多与肝素结合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利伐沙班作为已经在国外上市的一种Xa因子抑制剂,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且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已在多领域中有所应用,但其在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预防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除了药物预防与治疗,我们应当鼓励产妇在分娩后主动运动,但此运动应该是分阶段的,首先在术后24小时内,多做翻身运动,将产妇下肢抬高30°左右,以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鼓励患者自己进行背屈、旋转足踝运动,每次大概10遍左右,每两小时左右进行一次,应注意的是,此时需护士或家属陪同监护,防止产妇发生意外。在术后1~2天时,鼓励产妇在床上进行更大幅度的抬蹬运动,可以模拟骑自行车的动作,每次10次左右,共进行3~4次即可。之后鼓励产妇下床自行活动,这不仅可以改善产妇的血液循环状况,还能帮助产妇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产后恢复速度。在产妇不能或不愿自主活动时,可以由护士或家属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达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目的。同时,一些物理机械性预防措施也可以应用于孕产妇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中,主要有循序减压弹力袜、周围性充气加压及足底泵等方法。其中弹力袜应用较广泛,在其他系统大手术中使用弹力袜可以限制静脉的过度扩张,改善血液淤积情况。周围性充气加压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在多种术后血栓高危人群已普遍应用。这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手术后预防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可移植到剖宫产产妇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中。
2.2 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方案策略,以满足不同患者各自的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舒适度。具体到产科,应考虑到产科的实际情况,其服务对象并不是病人,而是正处于某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孕产妇,我们更应关注到其心理的变化及出院后的恢复情况,也更应重视健康教育在孕产妇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育儿水平方面的作用,将孕产妇作为我们服务的中心点而展开护理实践。
在孕产妇入院伊始,我们就应了解其心理状态,舒缓其紧张、焦虑的心理,让其对分娩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并对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做好充分的准备。此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关于并发症的健康教育有可能会引起产妇更大的恐慌,但在现阶段医疗环境下这无疑是必要的,我们要在日常护理中多关注这些“准妈妈”的心态变化,使其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孩子的降生。在产后,心理护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帮助产妇度过产后抑郁阶段及使产妇能够对产后恢复树立信心。良好的心情可调解自主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功能,使机体反应性增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小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危险。同时,愉悦的心情也能让产妇积极配合产后恢复及并发症的治疗,愿意参与上述主动运动中,早日下床活动。这对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由于妊娠的特殊性,我们应该重视在产妇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产前适当控制体重,产后合理补充营养。针对深静脉血栓,我们应该建议产妇食用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液循环。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保持产妇通气,避免便秘,防止腹压增加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
3 讨论与小结
对于孕产妇产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我们应该掌握及时与适度的原则,在入院之始,对产妇进行全面的风险评级,针对不同产妇发生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高低,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区别对待。对于低危人群,鼓励用主动活动、分级加压弹力袜等无副作用的预防措施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对中度危险产妇,可以使用小剂量药物预防。对于存在高度深静脉血栓危险的产妇,推荐使用药物及辅助机械预防手段,从入院伊始就着手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James AH.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3):326-331.
1病例介绍
患者,女,45岁,农民,以“确诊急性淋巴系统白血病L2 (ALL2)型8月余,口周及双手麻木1周”为主诉于2010-5-26入院。患者8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乏力,间断发热,并出现少量皮下出血点于我院住院,行骨穿检查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系统异常增生,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87.5%,粒红系受抑,外周血原幼淋巴细胞占27%,确诊为ALL2型,予TOCP方案化疗后上述症状好转出院。本次入院行骨穿,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1.5%,处于完全缓解期。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有输血史。查体:体温37.7℃,脉搏9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5/80mmHg(1mmHg=0.133kpa),神清语明,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全身皮肤有少量散在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级干湿性罗音,心率齐,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2鞘内注射方法
(1)准备消毒物品及注射过程中所需药品和腰穿包,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心理。
(2)以左右髂后上棘的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接处L3-L4椎间隙作为穿刺点,并做好标记。 病人去枕左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胸前屈曲,双手抱膝,使其紧贴腹部,使脊柱尽量后突成弓型。
(3)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铺孔巾,暴露穿刺部位。
用2%利多卡因2~4ml自皮下到椎间韧带逐层浸润麻醉。 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于脊柱缓慢刺入约4~6cm至硬脑脊膜有落空感时,可将针芯缓慢抽出,见无色微浊液体流出,接测压管,收集脑脊液5毫升送检化验。后接5毫升注射器,鞘内注射甲氨喋呤(MTX)10毫克+阿糖胞苷(Ara-c)50毫克+地塞米松(DEX)5mg.缓慢注入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4)嘱病人去枕平卧6~8小时。CNS-L患者每周注射2次,病情缓解后及预防注射时每4~6周1次。
3护理
(1)创造舒适整洁的室内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减少探视,预防交叉感染。
(2)嘱病人绝对去枕平卧6~8小时,躯体尽可能伸直,防止肢体挛缩。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射后注意患者面色、口唇、瞳孔等。如发现出汗、恶心、呕吐、口唇发绀、瞳孔不等大、颈项强直等立即作相应的处理。
(4)心理护理。术前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使病人了解鞘内注射化疗药物,不仅可预防CNS-L,而且可维持疗效,延长CNS-L的缓解期,又能有效根治CNS-L,从而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术后勤观察、多关心患者,解除病人的顾虑及紧张、恐惧的心理。
(5)做好饮食护理。化疗期间嘱病人多饮水,多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优质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
(6)做好口腔护理,满足患者进食、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加强防跌倒和坠床宣教。
CNS-L 临床征象出现频率依次为头痛、呕吐、脑神经损害、视物模糊、颈强直、阳性病理反射、少数出现截瘫[2]。本病例经采取以上护理措施,明显地降低了副反应的发生率,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了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8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b)-018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 and measures for epidemic situation of influenza outbreak in the psychiatric ward. Methods 32 psychiatric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the first psychiatric ward of our hospital during influenza outbreak were selected and assigned to the
[Key words] Psychiatric ward;Influenza outbreak;Cause analysis;Nursing measure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危害大。精神疾病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患者对疾病一般缺乏自知力,无求治欲望,生活没有规律,自理能力下降,精神病专科医院多为封闭式管理,患者较集中,且精神病患者多长期住院,机体抵抗力低,一旦发生流行性感冒,极易引起暴发流行。本研究对本院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暴发流行性感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一病区2012年6月22日住院治疗的205例精神障碍患者,诊断医师均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和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病历资料完整、可靠,符合ICD-10诊断标准。
1.2 方法
根据病历和检查进行筛查、诊断,确定流行性感冒患者,并登记患者的资料(年龄、住院时间、病程、诊断等)。将患者按年龄分为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发生流行性感冒32例,均为男性,年龄16~68岁,平均(38.6±11.53)岁;住院时间8~1046 d,平均(178±154.95)d;病程1~25(3±4.32)年;精神分裂症25例,其他精神障碍7例;职业:教师2例,学生2例,工人15例,农民13例。
3 讨论
精神障碍患者受精神症状所致生活自理下降、不合作,拒绝穿衣服,有的患者因幻觉、妄想支配,看见被死人穿过,嗅到衣服有化学物质、毒物、异味,担心损害健康,还有部分兴奋躁动的患者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冷暖。痴呆及严重功能衰退患者不知穿衣,行为紊乱患者不穿衣服或穿很少衣服,赤足乱窜,故意将衣被浇湿等。有些患者不脱衣服、不盖被子睡觉,气温下降未及时增加衣被,常时间吹空调或空调温度过低,洗澡时人员过多、水温过低等受凉,特别是年龄越大的患者更易引起呼吸道感染[2-3]。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平淡、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饮食不当,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由于精神症状反复发作,食欲下降或拒食或暴饮暴食,有的捡起地上的食品吃或翻捡垃圾篓内的杂物吃,吃生冷食物等造成营养状况改变[4]而致抵抗力下降容易被感染。
由于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精神病院实施特殊的管理模式――封闭式管理[5-6]。患者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起居相对集中,不少患者常年生活在光照少、活动范围小、活动量少的环境中,造成其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病毒可通过患者咳嗽或喷嚏,以飞沫的形式进行交叉感染[7],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一旦发生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很容易造成流行。
不少抗精神病药物有嗜睡的副作用,使正常的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8],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抗流感能力[9]。精神科病房暴发流行性感冒疫情的护理对策如下。
3.1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大力开展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以“手卫生、清洁、消毒、隔离、无菌技术”等医院感染控制技术为基础,以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隔离预防为导向,以不良院内感染暴发事件为警示,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控制意识;加强对患者的卫生宣教,督促其清洁卫生工作,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3.2 病房应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病房应设置隔离病室,发现疑似传染病患者须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3 发生流行性感冒实施的措施
3.3.1 转变隔离观念,确保隔离实效 采取有效措施隔离患者,保护易感人群,将发热患者集中在隔离室内,限制活动范围,直至退烧3 d后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 d,若出现症状,立即进行隔离。
3.3.2 加强病区及环境的消毒 添加病房通风设施,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天开排气扇。病房空气用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及用食醋煮沸消毒,地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拖地,物表用1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控制传染源的传播。
3.3.3 严密观察病情 监测发热患者的体温,每4 小时测1次,加强辅助检查,随时注意其肺部情况及并发症等病情变化,有特殊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其他患者要预防性服用板蓝根冲剂和抗病毒冲剂,应对老年体弱者等易感人群重点预防[10]。
3.3.4 心理护理 因发病患者多,患者易产生恐慌、焦虑心理,且部分精神病患者不配合治疗,要耐心向患者解释,帮助患者控制焦虑和冲动,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
3.4 加强患者的营养
鼓励患者进食,给予其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鼓励和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男性患者要劝其戒烟或少吸烟。加强对年老体弱患者的管理,督促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培养患者自理能力,注意个人卫生[11]。
3.5 加强监控,务求实效
将隔离预防、手卫生、病室通风实施情况等均纳入目标管理范畴,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反馈督导,定期行卫生学监测,以保障措施的切实落实。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92例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
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46例。对照组中女19例, 男27例;年龄最小17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41.54±7.82)岁;其中, 2年以上、6年以下病程的患者有22例, 6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有24例。干预组中女20例, 男26例;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41.84±8.05)岁;其中, 2年以上、6年以下病程的患者有23例, 6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有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精神病护理模式, 此外干预组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 其具体方法为: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况, 并主动热情与患者进行沟通, 使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认真聆听患者的倾诉, 并及时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 对心理状况较为严重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多种减压的方式, 如:听音乐、看电视、读书看报等, 使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 进而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转移到健康的活动上来;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集体活动, 多与人交流, 进而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缓解其抑郁心理, 提高其自身与人交往的能力。②健康宣教:定期针对患者开设心理讲座, 呼吁患者与家属多参与活动, 进而使患者以及家属了解疾病, 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将疾病的发病原由、表现特点、护理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以知识手册的方式印发到患者及家属手中, 告知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状况和心理情况, 对行为异常或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以防患者因想不开出现自杀行为或轻生念头。③生活管理:对患者的生活进行适当的干预, 出院前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自信心, 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建议和学习工作上的指导;说服患者定时服药, 并嘱咐家属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提醒, 告知家属如若患者不配合服药, 必要情况下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其进行干预, 使患者提高服药的自觉性, 减少因未服药造成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出院后, 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 可采用电话访问, 到家随访等方式进行, 以此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病情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精神状况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定, 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生活质量采用满分为100分的调查表进行评估, 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采取100分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 85~100分为满意, 60~84分为比较满意, <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比较 经护理, 干预组的精神状况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满意14例,
比较满意20例, 不满意12例, 总满意度为73.91%;干预组患者中, 满意23例, 比较满意21例, 不满意2例, 总满意度为95.65%。干预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 P<0.05)。
3 讨论
精神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 患者可出现明显且持久的动作、情感、认识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 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杀的病态心理和行为[6-10]。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 诱发各种心理疾病, 如精神病的机率也随之增加[3, 4, 11-13]。精神病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精神健康水平, 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情感上的关怀, 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语言沟通, 可以提高患者预防疾病的意识和家属的护理能力, 减少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生活管理, 则可树立患者的生活自信心,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4-16]。本文在精神病护理中干预组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患者进行护理, 对照组仅给予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 经护理, 干预组的精神状况评分(35.02±3.26)分及生活质量评分(85.42±3.83)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9.75±4.21)、(61.32±5.78)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65%, 高于对照组的73.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精神病護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患者进行护理, 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 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雪珍.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用于精神病护理的效果浅析.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8):1233-1234.
[2] 史建新, 吴国华. 探究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效果.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3):4871-4872.
[3] 王微.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60):170.
[4] 常万萍.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30例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24(24):123-124.
[5] 谭海英, 李俊, 秦绪英.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29):198, 201.
[6] 王紫云. 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5):556-557.
[7] 赵立. 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4(35):47.
[8] 张红.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4(28):3036.
[9] 赵玉芝, 李军.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慢性病学杂志, 2013, 14(11):849-850.
[10] 张旭芳. 浅议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健康必读(旬刊), 2012, 11(10):471.
[11] 戴霞. 浅析精神病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的应用. 特别健康(下), 2013(12):235-236.
[12] 王德海. 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探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 7(11):4-5.
[13] 王瑞珍. 浅谈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1):2168-2169.
[14] 王艳红, 朱文胜, 王恩艳, 等.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9):227.
【关键词】 循证护理; 下肢深静脉; 介入治疗术;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069-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可引起患肢功能丧失、致命性肺栓塞等严重不良后果,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合有效的抗凝、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保存肢体功能、保障生命安全[1]。笔者所在医院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实施循证护理,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48例;年龄56~78岁,平均(65.21±5.47)岁;体重56~85 kg,平均(64.24±6.53)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各4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栓介入术治疗。A组接受常规护理,B组接受循证护理。首先明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预防,包括常见并发症种类、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干预措施等。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应用科学评价方法,对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提出最佳证据[2]。
术后对患肢制动,持续至拔除导管后6 h。肢体制动期间加强巡视,检查导管、穿刺点敷料有无异常。嘱患者翻身时用手紧压穿刺部位,避免屈膝、屈髋等动作,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和用力排便,以防引起穿刺部位出血[3]。
密切观察患者鼻腔、皮肤、牙龈有无出血征象,有无黑便、吐血、尿血,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定期测量血压,嘱患者使用软毛刷,禁止抠鼻、剔牙,饮食宜清淡、软烂[4]。轻微出血者局部压迫止血,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颅脑出血或严重大量出血者需停止溶栓治疗,并酌情进行输血或采用外科手术治疗[5]。
介入治疗时尽量使用小口径肝素化导管,以防滤器植入时粗暴操作损伤血管壁。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足部伸屈运动,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6]。加强肢体皮温、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观察。嘱患者如出现肢体酸胀、疼痛及时告知医生处理[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8]。通过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新、最好的研究依据,并结合护理人员个人的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愿望和实际情况而制定出的一套完整护理方案,突破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模式,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科学护理服务[9]。
穿刺部位出血、自发性出血是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根据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术后对患肢制动,指导患者避免出血的技巧,密切观察加强巡视以便早期发现问题[10]。深静脉血栓再形成多由于滤器植入时粗暴操作,损伤血管壁,或穿刺部位过度压迫、术后患肢制动时间过长等引起[11]。根据这一根据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介入治疗时尽量谨慎操作,术后指导患者合理运动,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预防并发症[12]。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敏,王建伟.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17):367-368.
[2]刘宏,梁晓雅.循证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28-1230.
[3]徐芳云,何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介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09,28(30):136.
[4]宣智慧,孙全花,秦淑新,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6):189-189.
[5]蓝柳城.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期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1):463.
[6]刘姝莉.心血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7):1354-1355.
[7]郑小珍,朱丽锦.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95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86-87.
[8]杨爱霞.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271-272.
[9]刘耀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2(1):251.
[10]赵益炼,李瑞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5):597-598.
[11]梁月屏,何明基,邹晓英,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1):103-105.
关键词:优化护理工作模式;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良好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改善其心理状态的重要途径,且因精神病分类多,因此临床上对其护理时应关注其个体化差异,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确保护理措施的针对性[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的精神科患者92例为对象,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护1组患者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24岁~66岁,平均年龄(45.13±10.09)岁;体重52kg~86kg,平均体重(64.67±10.57)kg;病程2年~15年,平均病程(5.57±1.79)年。护2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26岁~66岁,平均年龄(45.71±10.53)岁;体重52kg~87kg,平均体重(64.58±10.61)kg。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研究。
1.2方法 护1组以常规护理开展工作,包括用药护理、安全管理等[2]。
护2组以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①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宣传册子、网络形式、组织讲座等形式帮助患者了解精神疾病,向患者讲解精神病的发作诱因。与患者深入沟通,掌握患者精神病史、家庭状况、职业等,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②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倾诉苦闷,找到合适宣泄途径,如书信、说话、活动、运动等。并努力帮助患者克服性格缺陷,可通过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帮助患者,促进患者压力的释放和缓解。③环境护理。精神患者受外界环境影响程度较大,病区环境是否安静整洁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良好的环境能促进患者心情放松,缓解焦虑状态[3]。④家属和社会支持。告知精神患者家属家庭支持对精神病症状控制、预防复发的重要作用,嘱家属以更多的关爱帮助患者康复,并告知精神病护理的配合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社会适应性。⑤以身说法。通过已经治愈的案例提高患者治愈信心,并对患者的进步表示鼓励,以进一步建立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
1.3评价标准 采用SCL-90量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4],SCL-90量表共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项采取1~5分分级评分,依次表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等程度,SCL-90评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4数据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P值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分值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护2组SCL-90各因子分值明显低于护1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精神科患者思想、心理和行为上均可出现异常,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复发几率[5]。
本研究中护1组患者以常规护理开展工作,护2组以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主要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了解并掌握其发病诱因,有效克服疾病发作;通过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宣泄途径,改善心理状态;通过家庭支持,加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关心,并掌握精神病患者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康复;通过环境护理,可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引发精神病发作;通过以身说法提高患者治愈信心[6]。
经干预,结果显示,护理后,护2组SCL-90各因子分值明显低于护1组,说明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文英.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3(12):38-41.
[2]吴艳,马贵君.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0):1198-1200.
[3]张秀青.精神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小组模式的方法及效果[J].全科护理,2014,31(17):1617-1618.
[4]于洁,黄燕.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4,22(1):49-50.
中图分类号 R74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81-02
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障碍,又称心因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应激相关障碍总患病率为0.67‰。美国精神病协会统计,此病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生活中某一强烈的生活事件或精神刺激对绝大多数人都会引起应激反应,由于机体具有适应、代偿或自我调整的能力,大多数人很快就可以恢复健康,少数人可由于反应过度出现精神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发病的直接原因是各类应激,其次是个体的易感性。当个体遭遇到生活事件时,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改变就称为应激反应。应激源便是引起应激的生活事件。应激可以说成是各种过强的不利刺激,也可用来指对不利刺激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还可以指个体正在面临着的危险。此病一般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本文结合10例病例的护理和心理干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护理效果,对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康复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阐述该类病例10例,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16~64岁,遭遇亲人(子女)突然亡故4例(男1例),高中生2例,初中生1例,婚姻遭遇2例,纠纷所致2例。病例中遭受打击后突然失语1例。病程1周~1个月。
1.2 收集信息资料
针对患者的创伤刺激,作出正确心理评估:(1)评估应激源的发生原因、种类、强度、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当时情景,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是否关系密切等。(2)评估精神状况:①意识状态、定向力、自知力、记忆力、注意力、智、日常生活和饮食睡眠等。②认知活动。③情感:有无抑郁、焦虑、恐惧等。④意志行为活动,有无自伤自杀言行。(3)评估患者心理应对能力,了解患者平时对待压力事件的态度,处理方式、所需时间。(4)了解患者病前性格特征。
1.3 护理方法
针对导致患者发生应激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侧重点的护理措施,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护理措施。重点在于:(1)保障患者安全;(2)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3)稳定患者情绪,缓解期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具体如下。
1.3.1 安全护理 (1)提供安全舒适的修养环境,减少外界刺激,病房设施安全、光线柔和、整洁舒适。(2)置患者视线内观察。(3)杜绝房间内及患者携带危险物品如刀剪、绳索、玻璃等。病房定期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4)对有消极言行、自上自杀危险性高的患者加强心理沟通,掌握其心理变化。利用日常护理活动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逐步消除自杀观念。有严重自杀倾向患者要专人24 h严密监护。(5)加强夜间、清晨、节假日、外出活动时的安全护理。(6)患者有兴奋躁动、行为紊乱、冲动出走等行为时,专人看护,置单独病房,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7)对意识障碍的患者要重点观察其意识障碍的程度,防止坠床摔伤。(8)对自理缺陷的患者要做好基础护理,照顾好饮食起居,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并鼓励患者加强自主功能锻炼。
1.3.2 饮食护理 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常常不
思饮食或者拒食导致营养失调,必须保证患者正常的营养入量。可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尽量满足其要求,吩咐家属陪护劝导进餐,可少量多餐,丰富饮食提高食欲。如拒食,或营养状况差者可鼻饲或给予经脉高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需要。
1.3.3 睡眠护理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1)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2)创造利于休眠的环境帮助入睡,必要时家属陪护。(3)睡前使用暗示性语言诱导患者放松,如深慢呼吸、肌肉放松等。(4)避免谈论引起患者焦虑或不快的话题,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无噪音。(5)应用有效的镇静催眠药物保证睡眠。
1.3.4 药物治疗的护理 对精神症状明显的患者以药物进行对
症治疗。护理上应保证服药到口,确保药物按时按量服用,防止藏药、吐药。兴奋躁动的患者在使用氟哌定醇等药物后,要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摔倒和受伤。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1.3.5 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 对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及早进行
心理干预,做好心理护理是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及早从创伤心理中解脱出来,避免更深一步的精神心理损害。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通过疏泄、支持、鼓励、指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接受所面临的不幸和对不幸的反应,同时引导患者学习心得应对方式。
1.3.6 脱离应激源 帮助患者尽快消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
神创伤的环境,家属可陪护,但不要让患者见到引起精神创伤的人、物或提及相关的话题,最大限度地避免进一步刺激和丧失。同时提供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干扰,或将患者单独置于病室,避免和其他患者接触,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创伤性体验。
1.3.7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主动接触患者,关爱、尊重患者,经常交谈,尽可能多的陪伴患者,以真诚、友善的态度关怀、体谅、尊重、接纳患者。(2)耐心倾听患者诉说。(3)执行各项操作时耐心解释,减少刺激。(4)运用肢体语言的沟通技巧,传达关心和帮助。
1.3.8 支持性心理干预 (1)每日定时或不定时在护理活动中随时与患者交谈,保持密切接触。(2)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感受和自我应对方法。(3)对患者的感受表示认同、理解、支持和接纳,并告诉患者,对应激事件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4)对疾病的认识和指导: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解除思想顾虑,适当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帮助患者分析症状和导致不良心境的原因和危害性,认识到恶劣心境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并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处理和解决应激源。鼓励和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幸,正确面对现实。(5)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用患者可接受和可控制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以自我发泄如哭泣、走动等方式,可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鼓励参加各种工娱活动。(6)帮助患者学习应对不良事件的技能。在间歇期和患者情绪稳定后,教会患者放松技术,与医生合作做好支持性治疗如,暗示治疗、行为矫正治疗等,使其增强治疗信心,并争取患者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帮助患者学会处理应激的各种积极有效的认知和行为技能,并能实际应用,如选择性遗忘、有意淡化创伤痛苦等,尽可能忘记创伤事件。转移患者对应激的注意力,以散步、运动、听音乐、看电视、交谈等形式分散感和转移患者对应激创伤的注意力。引导患者改变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事,不斤斤计较,学会放下得失,学会放弃和宽容,为人处世要豁达淡泊[1]。
1.3.9 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教育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减
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指导家属理解患者痛苦,既要关心尊重患者,又不能过分迁就或强制,教会家属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在生活中指导患者正确应对创伤性体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信心,以利身心健康[2]。
2 结果
通过系统治疗护理和心理干预治疗,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随访结果:2例女性患者因车祸丧失子女而出现轻度焦虑抑郁情绪外,其余患者均正常。
3 体会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压力大、车祸、突发事件的增多,应激事件相应增多,做好急性应激障碍的护理和心理干预,可使患者不良情感得到释放与疏泄,避免进一步的心理精神损害。及时有效的给患者以心理干预,给予患者精神安慰、支持、劝导、暗示,可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加生活的信心,有效预防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病患者作用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48-01
1心理护理工作的主要形式
1.1温和的语言是直达对方内心的捷径[1]。精神病患者在心理上十分脆弱,需要大家的关怀和照顾,而温和的语调对精神病患者则具有很大的安慰与引导作用。心理护理员要用温柔的语调、宽容的态度去面对精神病患者,要理解和开导他们。
1.2积极的心理暗示与鼓励[1]。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回事患者精神振奋,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护理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如患者性格、患者的文化水平去不同的治疗方式。首先,护理员要在患者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患者觉得护理员和蔼可亲,言谈举止庄重大方,对病人体贴入微,取得病人的信赖,让病人感觉亲切平和,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其次,护理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并用温和的态度和积极新心态去和患者沟通和交流,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交谈和相处的过程中,给他们灌输积极的心态,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患者积极的去面对治疗和生活。对于不善于沟通的患者,护理人员则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引导。
1.3减少外来刺激对患者的影响。由于精神病患者心理十分脆弱,对外部刺激十分敏感,有较弱的自控能力,刺激性语言如伤害性语言、气话等,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使病情更加严重[2]。因此,护理人员应避免对患者进行职责、怒斥、讥嘲、消极的语言及护理人员间的切切私语和指指点点等,这些都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使患者情绪失控以致病情加重。医护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力,将精神病人当作“正常人”来对待,要理解他们的举动,给予他们同情与谅解。
1.4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护理人员要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和记录,掌握患者的心理周期,在患者易暴怒和情绪波动强烈的时期要其加强护理,对他们进行开导,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困难时期。而且,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发病次数与严重程度,确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2心理护理对患者的作用
2.1增强患者的信心。由于患者长期收精神病的折磨,难免会有消极情绪,对康复的信心不大。恰当的心理护理与治疗能使患者增强信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接受治疗,这样对治疗的效果也有促进作用[2]。护理人员积极的引导和细心的照顾会让患者看到希望,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也方便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进行。
2.2合理的心理护理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对周围的的人、物和自己的伤害。当患者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情绪时失控时,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砸摔身边的东西,甚至伤害身边的人。但是如果在护理合理,或在患者暴走之前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使患者尽快安静下来,就能防止患者失控的现象。
2.3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加强对精神病及其治疗方法的理解,从而能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有些患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对护理人员的治疗怀有抵触情绪,致使护理工作难以进行,从而使患者病情日益严重。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让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2.4心理护理能够增强患者的沟通能力,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的交流[3]。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的交流,能够更详细的了解病人的病情,护理人员可以依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与治疗方案。同时,护理人员向患者传播积极的生活态度,使患者找到自己的兴趣,克服消极、抑郁情绪的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到亲切、热情、和蔼、谦逊,尊重他们,爱护他们,鼓励多参加娱乐活动,如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从而将注意力由治疗转移到其他方面,消除对治疗的紧张感与恐惧感[3]。只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医护人员才能更加准确的掌握患者的病情,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反馈系统,增强治疗的效果。
3结束语
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往往是缓慢的持久的,但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患者怀着乐观的心态,在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接受与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与治疗,并以药物治疗为基础,使患者更快的康复。并且心理护理相对于药物治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痛苦,而且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的减少精神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期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