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在新课程里,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实现了由承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发展”的主体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的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在这样一个提升过程中,教师的“誓话语霸权”将被彻底摒弃,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得到充分尊重和爱护。师生在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语文教学展现了广阔的碧海蓝天。
但是,在山的那边真能看到海吗?任何一种新理念的介人,总是在一番磨合中才能寻找到适合存在的土壤;传统的坚冰真的容易被打破吗?如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观摩当前新课程改革探讨课中发现了这样的窘况。一是自主、合作、探究被片面地理解成教师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看似与学生合作、探究,但自主性却无从体现。二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被轻易否定,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仍然把老师个人的理解、教参的答案或传统权威的结论凌驾于学生之上。三是仍把学生能否回答好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目的,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有的课堂不乏学生热烈的讨论、深刻的思考,但往往大多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子里“就范”,至于答案之外的学生有限的思考,最后都被一个无形的“手”笼罩着,这实际上仍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从一些比较成功的探讨课来看,其精彩之处也都表现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准确快速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鲜有独立见解的能力表现,而教师主观上也未能很好地利用这种机会。
凡此种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成了旧式教学的新包装。它在教学观念、师者素质未能完全进入状态下进入我们的视野,在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它的时候,成了旧式教学的延续,由此便使人们发出了山那边还是山的感慨。
那么山那边怎样才能看到海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具有“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笔者认为,现今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我解决问题――总结(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本课所得的体会,找出规律,学会学习,实现能力迁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来看,以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会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
生物是最适宜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学科。具体操作要领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生物课程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产、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开展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设置探究的情境,创建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为了便于学生分组讨论,我把学生按自然座位前后四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探究时,指派临时负责人加强管理,按能力强弱进行部分分工,以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讨能力。
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教材有筛选性的,全部或部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对一些内容较浅或容量不大的课程,可以全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自我总结――师生讨论――质疑――反思――共识来学习。对一些容量较大或难度较深的课程,尽量做到有侧重、有选择地结合具体内容设计分组探讨,方式为“问题――实验――归纳――结论”,或“问题――阅读――实验――总结――练习”,或“问题――例题――推导――讨论――结论”等。通过一学期的初步尝试,首先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认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应该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应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勤于讨论、勇于试验、乐于探究,才能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选择学习方式的能力。其次,尽量多变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九年制学校)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这是“个体学习”的前提。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的前提。“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启发谈话: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2.发现问题:指导提问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心中的疑问主动提出来。3.梳理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答疑,并引导学生梳理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二、个体学习,自主探究
这是基础环节,也是为“小组学习”奠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材是学习的主要载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他们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面文本材料,在与文本的主动对话中,积极地发现与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理解、感悟、欣赏的能力,养成捌卖书的习惯。
在具体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保障时间:根据儿童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到5~10分钟,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和难易程度作相应调整。2.教会学习方法:(1)围绕学习目标,选择读读、议议、找找、想想、问问、练练等方法,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试着解决问题。(2)中高年级,鼓励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随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提出疑问,反思学习方法,随时调整学习策略。
三、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这是探究学习的深化阶段,也是为“全班学习”作准备。
合作是学习的需要。小学生之间缺乏绝对的权威,人人都有发言权,自由对话的空间极其广阔。他们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对话中,对文本作多角度解读,在交流“碰撞”中提高了探究的质量,养成合作习惯,也增强了团队精神。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保障时间,拓展空间。2.教会合作的方法:围绕学习目标,在辩论式、合作表演等方法中学会倾听、表达、争论。3.学会评价:在合作对话中,相互评价学习成果并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用了合作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具体要求是:(1)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身边的材料做道具;(2)把握剧本的思想内容,根据情节发展,展开想象,讨论每个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等;(3)尝试用文中的好词佳句;(4)时间6分钟,可以合理利用教室空间交流;(5)注意协调。这样的安排,将朗读感悟、理解运用全部融入合作表演,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让他们更加主动自由地展开合作对话,对文本有了更深刻地解读,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全班学习,引导探究”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始终要发挥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反馈,及时指导、点拔,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想办法、找途径,解决疑难,加深感悟,提升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学生、教师、文本的深层对话中,全面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教学策略:1.了解学情:教师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各环节,都要积极参与,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疑难,包括他们探究的方法,以便于调整教法。2.珍视独特见解,引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多角度解读文本。3.调整教法:根据反馈,调整方法,随时导入新一轮“个体学习”或“小组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例如,教学《爱之链》一课,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努力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汇报学习结果的反馈,及时点拔、指导,引领学生抓住“天经地义”“潸然泪下”等词句展开真诚对话,体悟人间的真情。同时,加强朗读指导,教师还和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指导体悟与表达感情。在这样的三维互动中,学生始终在“对话”中学习对话,提升了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丰富了感情。
五、总结评价,积累运用
这是总结阶段,但不是学习的终止。教师组织学生对自主合作态度与参与程度作出正确评价,并通过精选的练习(如朗读背诵、书面作业、合作表演、搜集资料等)来积累语言,巩固、运用语言,促使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方式 自主 合作 探究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窒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合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1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
1.1 歌曲、游戏激趣
轻松愉快的歌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教学中,适时引进歌曲,以歌促学,以歌带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英语的天地,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在歌声中交流,在歌声中吸收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26个字母后学唱《The ABC Song》,在学习日常用语时引进歌曲《How are you?》,在学数字时学唱《The Number Song》,在学颜色时引进歌曲《The Colour Song》等等。
游戏可自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并有利于初学者扩大词汇量、增长知识。对于英语中的对话,以游戏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真实的环境,以此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如在教学购物的对话时,可让学生把教室设计成超市模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角色可担,或为售货员,或为顾客。在自然的环境下,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都有收获,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树立他们学英语的信心。
1.2 利用成功体验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他们期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同时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尤其是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随时捕捉学生身上每一个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欢乐,帮助学生形成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直观教学激趣
利用直观教学把理论、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又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易于巩固。
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外,也可利用直观教具和简笔画等教学媒介,把教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2 开展小组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所运用与掌握的知识。活动中,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小组活动不仅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营造积极氛围,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投入状态,从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关键是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尽量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氛围,以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气、形象活泼的手势,使学生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亲近教师。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就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4 加强师生交往,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如在呈现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通常利用实物、图片、体态语和多媒体等手段设置一个情境,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把语法或语言知识展示给学生,并进行操练。当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让他们围绕特定的话题开展对话,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将这三种学习方式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所进行的恰当组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他们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利于他们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这样才能行之有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1. 说自主,但不是放任自流。自主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片面地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认为这样可避免了“灌输”之嫌。所以,本来一讲就明白的问题,非要让学生来“自主”,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学生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也由学生自己挑,这是一种放任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切不可放任自流。
2. 谈合作,但不搞形式主义。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设计、研究。但有些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比如在讨论设计某化学实验的方案时,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的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已经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好、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旁观者”,不用动脑筋。久而久之,学生讨论就会变成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3. 论探究,但不弄花架子。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自主性,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于是不管什么问题,似乎只要有问号的,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也要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为了迎合探究,而空想探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及一些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适用探究学习;有的教师将探究学习演变成教师设定的活动内容和步骤,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意向走,也违背了探究的精神;有些教师则重结果、轻过程,要求过高,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有距离、有偏差,因此也无法完成预设的探究性问题;有的化学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一上课就让学生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而忽视了传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样只能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思考与策略
1. 教师指导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自主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要善于诱导,对学习思路要善于引导,对创造性学习要善于倡导。学生遇到疑难时,要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2. 教师引导和组织开展合作学习。(1)把握时机开展合作学习;(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选择具体的学习方式,安排学习小组的组合等;(3)明确合作目标、分工和步骤,鼓励学生互助互勉,强调学生合作责任心,树立团体意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之间相互“磨合”,及时予以鼓励、指导,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力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学习的环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据此,在教学中我开展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将结合实践,谈谈自己这方面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
在语文新课改中担负重要作用的综合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提高语文能力,最后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这对学生的最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和“入境”,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实质转变。
2.提倡自主,注重个性
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无论是观察、思考,还是搜集、整理材料,都强调学生的个人实践。由学生参与或自主设计和组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选择确立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决定成果呈现方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
3.形式要有趣味性
活动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教学工作,它具有各种知识、各种技能技巧、各种思维方法、各种能力训练与发展的交融性。因此活动课的形式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活动要丰富多彩,有吸引力,符合学生兴趣,有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如小品、歌唱、舞蹈、绘画、朗诵、辩论、写作、手抄报等。
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感悟,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颂春的方式。书法组抄写了关于春的诗歌文赋,绘画组画春景图,摄影组拍摄图片,回来配上文字,音乐,制成音图文并茂的文件,写作组结合语文知识写成诗歌散文随笔等。活动展示时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经过活动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陶冶了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分组分工,合作交流
综合性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学习,小组成员既要分工明确,防止互相推托和被动参与现象,又要注意成员之间通力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协调同学关系,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表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我按以下几步走:
1.科学分组,便于交流
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小组一旦成型,要保持相对稳定,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我首先尊重学生的自愿原则,也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给自己取个响亮的名字,选出小组长,以加强组织,便于交流。
2.明确分工,人人参与
每一小组,明确分工,确立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教师要主动找小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学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既要“能”者多干,也发挥其他人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在整个过程中,使每个人都有参与探究的机会,其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性差异互补,让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3.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各种资料与手段尝试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再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推动小组学习的深入。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了集体的认同,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将激励他充满信心与不断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学会沟通与合作技巧,学会倾听与分享。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触发思维,促进探究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标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注意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可见,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从以下几方面做:
1.营造平等、民主的探究氛围
要努力构建具有开放性和民主精神的新型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让学生的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挥。
2.重过程,重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要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不合理现象。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是学会。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促进学生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
3.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帮助学生再创造。
4.引导学生多方探究、解决问题
《课标》强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基本研究方法的指导。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教师以知识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地给予启发和点拨,引导他们去尝试应用某些方法,有时也不排斥让学生走弯路,在挫折中获得经验。
如开展《上网的利与弊》辩论会。首先,大家商讨出辩论的方案,制定辩论规则,出示辩题: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再根据学生的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每方选出主辩、助辩。然后分组进行辩题资料搜集工作。最后的辩论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辩论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程度超出了我的设想。学生根据平时上网的感受及查找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辨别是非曲直,使学生了解网络的优势及两面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抗诱惑力。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了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学生能否学会学习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须坚持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让其自主合作的探索。寻求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强加于人,在教学实践中,做为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大胆创新,努力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四大改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一、改变自我――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并不意味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下降了,相反老师课下做的工作更多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巧妙的导演下完成的,教师只有改变自我,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自我的改变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思想,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通过对教材的相应裁剪,依据学生学校家乡的实际情况拓展课堂的内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再次,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修养,自觉学习新知识,努力完成知识更新,并通过自身的求知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走上探求知识之路,还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的优点,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教师要完善自我,勇于创新,做好导演做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二、改变学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甚至懒得主动学。怎样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推动他们。帮助他们去学?教师要使学生从意识到实际行动进行再创造。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书本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且独立的见解,在对问题的认知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使学生觉得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 由于问题的未知性,复杂性,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共享知识,共同处理问题,需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使学生在学会独立竞争的同时,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会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成果。再次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独立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满足探究的需要
三、改变环境――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教师要充分营造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首先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其次把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为其提供开放的空间,利用活动课,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立体化,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考团结合作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空间,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精彩的言论,会心的笑声,鼓励的掌声,使知识能力情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改变知识――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自学生内心的“要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如讲述国有企业改革出现职工下岗问题时,教师可设计这么一道题:假如你是一位下岗职工,你该怎么办?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提高小组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要展示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互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好小组长,合作学习必须人人参与。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选出一人当小组长。每个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小组长的人选也要经常变。四人的学习程度应有梯度,避免程度好的一组、程度差的一组。要坚持独立在前、合作在后、成果共享的程序,坚决杜绝尖子生当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分工明确。在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必须让每个组员明确:四人中有组织者、讲解者、记录者,小组里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有明确的探究活动任务,但分工不分家,大家必须互相帮助、协助共进。
2.明确学习的目的。如教学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第一部分“控制人口,提高素质”时。让学生明白这部分的目标在于懂得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了解我国存在的严重的人口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先举两个例子。材料一:2005年1月6日,我国内地总人口达13亿,每两秒钟出生一个婴儿,每天大约出生5万人,每年出生1900万人,减去死亡人口,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00万人,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材料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级工程师、大学生人数较少。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发达国家普及高中甚至大学。接着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同学们从两则材料中看出我国怎样严峻的人口现状?人口问题带来哪些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弄明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中学生也要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将来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