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亲子关系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虽然亲子关系的主体是父母和孩子,但由于孩子是未成年人,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父母在亲子关系中,起着责无旁贷的主导作用。谈及健康亲子关系的培养,其实就是谈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意识、态度和方法。
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内部各种关系的状态往往被家长忽视,然而它又是形成健康亲子关系的基础。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当中,所有与孩子产生关联的家庭成员是否为孩子提供了和谐的、幸福的、温暖的家庭环境非常关键。可能很多年轻的父母还不了解,孩子结巴、脾气暴躁,甚至在少年时期就触犯法律都和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密切相关。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与同事、与朋友、与爱人相处的方式都受儿时耳濡目染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孩子虽然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对事件的认知不及大人般全面深刻,但父母务必清晰地认识到,这不是孩子的缺点,而是孩子的特点。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应该高高在上,要尊重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大人对他的重视,进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与孩子互动的时候,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留心孩子的感受并做出反应。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有些父母过度关注孩子,不关心自身的发展:要求孩子求知上进,自己则止步不前,不学习;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自己却可以为所欲为;要求孩子不可以撒谎、骂人,而自己则可以不受约束、出口成“脏”……这都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的“言”与“行”不一致,带给孩子的是混乱的价值观,父母和孩子之间便无法建立真正彼此信任的关系。
与孩子积极互动
父母要与孩子积极互动,多和孩子交流,多陪伴孩子。除了平时生活上言语的交流,父母可以和孩子共读绘本、听孩子的表达、指导孩子表达、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及陪伴,不是简单的在一起,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设计安排一些活动。如果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幼儿园举行的一些亲子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父母无论如何都要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在与孩子共处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擅长和不足,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父母要掌握好技巧
培养健康亲子关系,父母需要注意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别把自己当“法官”,只做评判和说教,要学会做“律师”,充分剖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想,和孩子一块面对、一块探讨,改善和解决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别总是做“裁判”,一定要学会做“啦啦队”,给孩子鼓励、给孩子力量。
关键词: 亲子关系 亲子冲突 表现 原因 解决策略
亲子关系原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这里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亲子冲突。亲子冲突是指亲子双方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既体现了双方目标的不一致,同时双方也知觉到了这种不一致,并且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现出来。亲子冲突已成为“最令家长困扰”的影响现代亲子关系的因素。
一、亲子关系冲突存在的表现
(一)亲子之间接触不足,沟通困难。
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亲子间互动频率较低。有的家长只是在饭桌上或睡觉前,甚至等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已成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二)亲子间互动内容单一。
当代父母由于受功利主义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只重视子女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学习与学习成绩成为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谈论最多的内容,而且父母是一遍遍地唠叨和说教。由于“话不投机”,子女与父母之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和理解不足。
(三)亲子间“不打不成才”的互动方式。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贯崇尚“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教子思想。当代中国的父母也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少父母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还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二、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
现代亲子关系除了受社会政策、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父母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及子女本身的因素影响。
(一)社会因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亲子关系的社会环境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强化,这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孩子正确的角色认知,使其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从而导致亲子冲突的产生。
其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日益增强。许多父母不顾及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人客观条件,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高期望模式来塑造子女。因而子女在承受学校方面巨大压力的同时还必须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当子女不堪忍受来自父母的压力时,便会导致不良亲子关系的产生。
最后,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使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持“唯分数为重”和“智力至上”的观念。父母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业与子女追求多样性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致使不少家庭有着程度不等的亲子冲突。
(二)父母因素。
父母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质量。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就越可能主动去摄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他们更容易反省自己的教养方式,比较关注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使孩子在欢乐、关爱、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而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很少注意到家庭氛围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在教育子女时简单粗暴或一味地强调自我的意愿,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因而亲子之间在沟通上就会出现障碍,亲子关系也就会出现问题。
同时由于受传统的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问题。如很多父母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奉行统治意志,不允许孩子有异于自己的思想;还有许多父母只注重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不顾及子女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错误的亲子观致使父母主观地认为“为了孩子好”、“关心孩子”,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却不理解、不接受,因此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三)子女因素。
亲子关系是一种双方互动的关系,因此作为亲子关系的另一方――子女,对亲子关系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子女本身特定的气质特征可能会导致父母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比如子女的消极行为特征会增加父母在培养子女方面的压力和紧张,进而使父母产生较多的抑郁等消极情绪,这种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长就会导致父母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从而影响融洽亲子关系的形成。
其次,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逆反心理增强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和父母在协商与解决问题时变得更加独断。但父母却很难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孩子心理的巨大变化,他们常因子女背离自己的意愿而感到懊悔和焦躁,仍习惯于以监护者的命令态度与子女交往,有的甚至会出现以强制手段压制子女意愿的行为。这必然会引起亲子关系的紧张,产生不同的亲子冲突。
三、亲子冲突的解决策略
(一)建立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应有意识地放弃权威的方式,改以理喻的方式,即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导子女,对孩子爱而不溺、严而不苛,关心但不干涉。不论孩子年龄的大小,父母都应以独立个体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父母要相信孩子有处理问题及分析判断的能力,如此孩子才有机会学习独立自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情感因素。
父母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对孩子施以理智的爱。要有稳定的自制力,当发现孩子做错事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的心态与孩子交谈。父母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与孩子不断进行互动,倾听孩子说话,鼓励并让孩子表达他的看法与意愿。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孩子的想法,并希望孩子能体谅父母的苦心,以此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三)树立完整的父母意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在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父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关注子女青春期发生的变化,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教育子女,避免与子女发生冲突。父母还应关注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使孩子在欢乐、关爱、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四)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父母对子女的口头教导效果远不如身体力行。而塑造孩子价值观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以身作则,以“共同参与的问题解决”方式,和孩子讨论出他们的价值观。“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条件之一,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五)教育内容多样化,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及个性特长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品质等全面发展的人”。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多样性的,父母不应把子女的成长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子女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健康发展。应注重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避免对孩子成绩的高期望值给孩子的沉重的心理压力,以及其所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和理解不足,并重视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以此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教.2006.73,(7):79-82.
[2]吴念阳,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4,(4):802-816.
关键词 修身 齐家 传承 增进 亲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0
Abstract A family is a social group composed of people with a marriage relationship, blood relationship or adoption relationship. It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group form in human life. The family carries a variety of social functions, the education function is the eternal function of the family, and because of different social forms, family form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tradition and how to build a revival In the family construction, and how to enhance parent-child education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the family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first class work experience to discuss.
Keywords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regulate one's family; inherit; enhance; parent-child education
在家庭教育中,家风的传承与振兴是重要条件和内容。那么,什么是家风?为什么要建设家风呢?
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父祖辈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长大成家立业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后代,用从父祖辈那里接收影响和教育所形成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和家庭传统,去影响教育自己的后代,从而实现了家风的代代相传。因此说,家风是软实力,是一种风气。
建立复兴家风需要三个步骤:修身、齐家、传承。在这环环相扣的环节中,具体到千万个家庭中,又该怎样做才是觉察和迁善?
1在修身中做亲子教育正能量的创造者
家庭系统内部存在各种不同的子系统,如主干家庭的婆媳关系、父子关系,核心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教育是家庭系统内部互动的过程。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每一个子系统都执行着特定的功能。
那么在两代亲子关系中,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无数事实证明,上一代的亲子关系融洽,家庭生活幸福,这种正能量就会正面影响下一代的亲子关系,子女的安全感、幸福感会增强,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反之,如果上一代的亲子关系冷淡紧张,那么一些抑郁、苦闷等负能量就会向下一代传递。两代亲子关系隐秘的关连也表明,原生态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家庭也是一个组织,一个场,如何养成场,改善场,这其实也是良好家风的建设。如何在修身中做负能量的终结者,做正能量的创造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修身的“修”是修正的意思。《大学》里提倡以修身做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1 格物
修身首先要做到的是什么?格物。格,去掉。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欲望是越来越多,对外界的需求好像是无止境的。这才是最大的麻烦,也是修身最大的障碍。
所以《大学》才会把格物排在最前面。小孩子不能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不能想要什么就马上给他什么。格物要从婴儿开始的。爱的教育,就是要给孩子合理的限制。良好家风的建立,首先就要懂得克制欲望。修身仅仅有格物是不够的,还需知至、诚意和正心。
1.2 知至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欲望,但要在适可而止的范围之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止,是适可而止,是最合理的。比如,在亲子教育中,要告诉孩子从小学会思考,你想什么做什么,要考虑这适合我们家吗?会不会增加妈妈的困难?会不会让爸爸很伤脑筋?现在这个时间提出这样的要求合适吗?这才叫知至。
1.3 诚意
何谓诚?上不欺天,中不欺人,下不欺己。孔子把诚叫做不要欺骗自己,“勿自欺”。你不骗自己,就不会骗别人,最后就能正心。
1.4 正心
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会直接影响其外在的各种行为,因此人要懂得修正自己的内心,懂得追求合理,凡事适可而止,不去自欺欺人,这样无论对自身,还是对家庭来讲,都是有益的。
2 在齐家中完善亲子教育的应对模式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期间充满了亲情,如果正确对待和利用,这种亲情关系就成为教育子女的有利因素。但是,这种亲情关系却常常导致家长缺乏应有的理智,遇事感情用事,在亲子教育中容易产生种种非理性的应对模式。主要分析如下:
一是指责与否定。在亲子教育上,家长对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过于严厉,并经常批评、责怪,甚至打骂孩子,使孩子很少能接收到正面的教育引导。这对孩子社会道德的养成和学习努力精神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
二是讨好与迁就。在亲子教育上,家长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位置上,宁愿自己省一点也要满足孩子,常常因为心疼孩子而迁就他,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这使得孩子勤劳俭朴的作风较差,也助长孩子学习不努力的不良习惯,而且使孩子容易形成自私、任性、易发脾气的品行。
三是放任与冷漠。在亲子教育上,家长给孩子很大的权利,让孩子尽可能地进行自我调控,或者是对孩子的独立行为了解较少,甚至对不良行为也不加干涉。孩子缺乏来自家长的道德规范教育,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孩子也因为得不到关心或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的不良品质。
在亲子教育上,什么样的应对模式是正确的?一致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要一致,一家人要齐心协力。这个缘和因产生的果就是家庭的幸福,亲子关系的和睦。
那么,如何在齐家中完善亲子教育的应对模式?先来理解什么是齐家。齐,是这个家里的人,心要齐。一家人同心协力就叫齐家。
(1)隔代教育要注意扬长避短。在主干家庭里,经常有祖父母与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矛盾现象。年轻父母应处理好跟老人教育孩子的不一致,要认识到隔代教育有利的一面:有些祖父母有丰富的育儿经验,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了如指掌,能从容应对头疼脑热,更可贵的是对孩子严爱有度,不骄纵,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
(2)夫妻齐心教育子女。在核心家庭里,也会出现父母教育子女不一致的现象。在家庭教育在中,我国传统文化一贯视“严父慈母”为最佳组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态度应是一严一松,父亲“扮白脸”,对子女严格要求,态度要严厉;母亲“唱红脸”,对子女以慈爱为主。事实上,这种教育不一致,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许多消极的影响,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从父母之间的意见不一,从而认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协调,进而影响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与关系。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不一致,就会产生分裂,而分裂是我们教育的症结。要想打开这个症结,唯有将心比心,在齐家中完善亲子教育的应对模式。
3 在对传统传承中学会与时代接轨
传统家教文化中的亲子关系是以家长为本位的,“父为子纲”。父亲在家中享有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从。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写道:“凡为人子弟,常低手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查或有过失,不可便自分解”。家长本位的教育模式,一味强调家长意志,完全忽视子女的意志,扼杀其创造精神和健全的个性。
这是我国传统家教文化中的一个消极因素,因此也要辩证地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在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如何在对传统传承中增进亲子教育是值得探究的。
3.1 教育孩子心目当中有父母的存在
父母爱子女是天生的,而子女对长辈的孝敬,是需要教育才会懂得,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孝道是在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小家庭环境中,我们应该也要用三代同堂的方法来教育子女,传承孝道,潜移默化,懂得孝道,心中有父母的存在。
3.2 不要过度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
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已经成为当代家庭最敏感的话题,也是家长们关注最强烈的焦点,因为智力开发的成败关系到孩子将来能否成才,能否达到家长的期望。但是,孩子在这种环境下的压力很大,家长要尽量体谅他们,不要拔苗助长。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产生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
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只要尽力就行。家长还要关注孩子身体、情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的发展,,不必总是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打好基础和真的理解远比成绩更重要。
3.3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知识获得途径空前广阔的时代。孩子不仅可以从家长、教师那儿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视、电脑获得知识。不可否认,电视和电脑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提供给少年儿童许多有利的学习条件。但在事实上,电视的内容和节目有一些是有暴力倾向,广告的诱惑等负面影响,也有不少儿童和青少年将大量时间用于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娱乐活动。
因此说,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绝对不是把把孩子推给电视或电脑,而是善于把我们的家庭变成一个学习的家庭,亲子阅读,全家定时的健身运动等。
这是一个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中国与国际的交流、合作越来越普遍,因此,我们家长的眼光要放长远,学会在对传统传承中学会与时代接轨。
关键词: 早恋、干预、亲子关系
正文:
一、调查目的、对象、方式
(一)调查目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早恋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有效干预中学生早恋现象?如何预防?我们课题组利用研究性学习时间特此进行深入调查。
(二)调查内容
包括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态度、亲子关系、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时间
2014年10---2014年11月。
(五)调查对象
对昌平区实验中学初二年级250名学生进行自编问卷――《中学生早恋现象调查》的回答,共发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回收率为97.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与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中学生对早恋现象有较高的兴趣,本次调查体现出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
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学生。
(一)学生的情况
1.你身边有多少同学早恋
调查显示:有63.3的学生认为谈恋爱的同学在40%以下,平均为33.3%,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正在谈恋爱。
2.你目前的状况是?
调查显示:在高二学生中15.2%的学生正在恋爱;21.3%的学生有过恋爱;38.1%的学生有较好的异性朋友。
3.你对恋爱的态度?
调查显示:50.7%的学生认为早恋没有什么不好;28.8%的学生认为失恋后会影响学习;只有25.4%的学生认为学生阶段谈恋爱会影响学习。
(二)早恋与学习的关系
1.你对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调查显示:66.8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要求,有理想;30.9的学生对学习是顺其自然。
2.你的学习在年级排名如何?
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查的30.9的学生在班处于差等;32.6的学生处于学习中等;34.4的学生处于学习较好。
3.你每天的学习做到?
调查显示:上课经常走神的学生占到54.1%,上课专心听讲跟着老师走的占17.6%,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近一半的学生都存在学习习惯的不足。
(三)早恋与亲子关系
1.你父母的感情状况是?
调查显示:初二学生50.2的家长感情较好。感情不好,偶尔会吵架占49.4.
2.早恋与亲子关系
调查显示:同意“早恋影响学习”的学生,积极亲子关系得分显著高于不同意这句话的学生,消极亲子关系得分显著低于不同意这句话的学生,亲子冲突也显著低于不同意这句话的学生;同意“早恋没有什么不好”的学生,积极亲子关系得分显著低于不同意这句话的学生,而消极亲子关系得分和亲子冲突得分则显著高于不同意这句话的学生。可见,父母与子女关系好,子女就比较听进父母的意见。
4.早恋态度与父母解决冲突的方式关系
调查显示:在父母与子女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父母采用打骂、讥讽的方式,其结果都是学生不听父母的,同意“早恋没有什么不好”、“父母和老师反对早恋影响他们学习”的人数显著增多。
(四)早恋与社会的影响
1.在校园看见早恋同学有交往过密现象你的感受?
调查显示:在校园中看到交往过密现象,51.1的学生易受影响,也想找个合适的谈一谈;
只有23.1的学生不受干扰,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
2.课余时间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
调查显示:32.4%的学生喜欢看言情剧,排第二位。学生看抗战剧的占11.9%。
3.大街上成人情侣从你身旁走过你会怎样?
调查显示:42.6的学生在大街上看到成年情侣会羡慕,32.4的学生不受干扰。20.2%的学生会产生厌恶感,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进一步了解引导。
4.你认为早恋的学生是什么动机?
调查显示:30.1%的学生认为早恋为了充实生活,校园生活太单调;29.5%的学生认为出现早恋现象由于缺少关爱;26.3%的学生是为了追求时尚。
(五)早恋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
1.如果你欣赏的同学向你表达感情,你会?
调查显示:当自己欣赏的异性同学向你表达感情时,有23.4的学生会婉转拒绝;32.1%的学生会接受谈一谈,20.1的学生会出于犹豫状态中,这部分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很难说会做怎样的选择了。
2.第四节课上课时,看到有同学去食堂吃饭,你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
调查显示:没到下课时间有学生去食堂吃饭时这一情境57.5的学生会受干扰,只有25.1%的学生会依然不受干扰有自己正确的认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调查与分析,显示出实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早恋现象占33.3%,达到三分之一,有70多名学生正在恋爱。通过调查研究早恋的出现与学生是否认同学生角色、对学习是否有理想、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等因素有关。通过研究30.1%的学生认为早恋为了充实生活,觉得校园生活太单调。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我们课题组应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分清友情和爱情的区别,掌握正确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方法。针对调查出的问题对策如下:
(二)建议
1.学校开展的相关工作
(1)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早恋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早恋的成功率极低,而失败率极高,人学生总结出爱情应包含付出、责任、承担。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学生学业有成了,将来才能对爱情负责。因此学生阶段的要学会等待。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了解学生心理动向。
学生有了烦恼可以通过写信寄入信箱,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开启,针对共性的问题通过年级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相关讲座辅导。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们在感情方面的心理问题。 (3)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室,让心理咨询室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港湾。
心理咨询室每天对学生开放,学生产生任何心理问题知道求助,心理老师通过交流、沙盘、宣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情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年级开展各种室内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自控力对人行为的重要影响。开设年级各种形式的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有规则意识,认同角色,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高二学生懂得自控力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行为。
(5)开展家长学校,把家长学校落到实处。
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在活动中转变家长教育子女观念;重视子女关系的意义;亲子沟通的技巧等活动,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知识。
(6)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学校帮助家长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让家长认识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理解自己的孩子。
(7)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学校定时给家长下发教育资料,强化家长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定期组织家长与孩子参与“家庭夏令营”活动,培养亲子感情。
(8)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有效性。
班里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会上有目的、有重点的邀请家长参与,设置互动活动和主题,在班会活动中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 :《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 1983.1 ISBN 978-7-51132495-5
2.马培佑主编: 《与中学生谈心理应激和挫折》,青岛出版社1992.12 ISBN 978-80681-991-3
3.张怀春, 卢祥之主编 :《中学生心理困惑新对话》,济南出版社 2006.8
一、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的内涵
(一)亲子的概念
“子”是指孩子,“亲”就是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内部成员,主要指孩子的双亲。亲子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
(二)亲子游戏的内涵
亲子游戏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和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进行的,是亲子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及主要元素,也是实施亲子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亲子游戏的发生先于其他游戏,即孩子一生下来就与父母和看护人有了直接接触,从而发生了最早的亲子游戏。
二、当前亲子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将选取我园50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法,让成人充分认识到婴幼儿时期亲子游戏活动对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寻找到更多好的亲子游戏活动或有效的对策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2、调查方法:(1)文献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
(二)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式及半封闭式问题为辅。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长、幼儿对亲子游戏活动的态度,亲子游戏活动的类型、条件创设及指导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初测问卷编制完成后,在随机选取的对象中进行试测,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每个问题打分,问卷回收之后,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改,然后请专家进一步矫正,最后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
1、家长与幼儿对亲子游戏活动的态度
(1)幼儿对亲子游戏活动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中,幼儿常常喜欢与父母亲一起玩,而且幼儿常常要求父母陪他们一起玩,这表明多数幼儿都有与父母一起游戏的意愿,他们的游戏态度是积极的。
(2)家长对亲子游戏活动的态度。
99.3%的家长认为“与孩子一起玩,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又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密切家庭关系”;在问到“在空闲的时候,是否经常与孩子一起玩”时,6.1%的家长选择“总是”,45.4%的家长选择“经常”,46.7%的家长选择“有时”,1.8%的家长选择“偶尔”;当孩子要求和家长一起玩时,68.9%的家长“先答应孩子,忙完自己的事情后,再与孩子玩耍”,29.6%的家长“欣然接受,立刻与孩子玩耍”,1.5%的家长“不想与孩子玩耍,会找各种理由加以拒绝”。
2、亲子游戏活动条件的创设
(1)亲子游戏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75.8%的家长选择家庭和户外作为开展亲子游戏活动的空间场地,15.4%的家长选择在家庭中与孩子游戏,8.8%的家长选择在户外与孩子游戏。
(2)亲子游戏活动的类型
家长与孩子常玩的游戏类型依次为体育游戏(占总人数的74.4%)、智力游戏(占总人数的73.3%)、结构游戏(占总人数的68.9%)、角色游戏(占总人数的44.7%)、音乐游戏(占总人数的42.5%)、表演游戏(占总人数的41%)。
(四)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亲子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还比较短,亲子教育的理论还不很完善,许多儿童家长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对其社会的意义等问题还不十分明确;很多教育机构对亲子游戏活动如何开展还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理论上,对亲子关系、亲子教育、亲子游戏活动以及有关家庭教育中的种种文化现象没有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的描述;亲子游戏活动的主体,家长还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对亲子游戏活动认识不足以及不清楚如何开展积极、有意义的亲子教育等问题。常常有如下表现:
第一,家庭中房屋的面积很大,儿童的活动空间很大,为了孩子的智力开发,提供给儿童的图书、玩具也很多。
第二,家长往往因为没有时间或对亲子游戏活动不屑一顾的缘故,忽视甚至拒绝亲子游戏活动,而满足于孩子的单独游戏,从没有或极少参与孩子的游戏。
第三,活动内容简单、重复、单调,教育意义不充分,智力开发作用不明显。
三、关于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活动的对策
(一)主观层面上
1、正确认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游戏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一方面主动地去探索环境,并以原有经验为基础理解环境中新信息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主动地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实现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使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变得更为精确,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先前经验意义的理解。
2、正确认识成人在幼儿游戏中的价值。
首先,成人参与游戏,无形中给幼儿以支持,这种支持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无言的沟通;其次,参与幼儿的游戏是与幼儿建立融洽关系的最好方法;再次,成人参与幼儿游戏,可以减低幼儿游戏时的不专心,延长游戏的时间。但是,成人的参与必须是正确的、适当的,过多地干预或纠正幼儿的玩法,可能会妨碍幼儿的创造或干扰幼儿游戏的进行,产生反效果。
(二)行为层面上
1、家长要为孩子选择玩具
玩具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天使,它是为特定年龄阶段的婴幼儿设计和制造的。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正确选择玩具。科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所需要的玩具也不同。
2、推广亲子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亲子教育的理念凸显。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发展,它包含亲职教育和亲情教育两个主要部分。前者是指“怎样做父母”的尽职教育;后者是指父母“如何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的高情感教育。
自党的十把全民阅读战略首次写入十报告以来,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在如此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的全民阅读率已从最初的48.7%上升至2015年的79.6%,虽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再将视角聚焦于儿童阅读,我国儿童阅读情况在世界范围内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指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美国儿童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儿童的六倍。这给我国的国民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儿童阅读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儿童阅读量与别国的差距如此之大?
中国儿童阅读量之所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可能由许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导致,其中,亲子阅读方式没有得到很好地推行和利用便是原因之一。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方式非常重要并且有意义,但这种阅读方式为何没有被中国家庭广泛接纳并合理运用,换句话说,亲子阅读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所谓亲子阅读,是指家长陪着孩子一起阅读,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的最佳方式。特别是在孩子年龄尚小还没有自主阅读能力的时候,更需要家长陪同在身边,进行亲子共读。
一、亲子阅读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分析
亲子阅读对儿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者在该方面的研究很多,通过实验研究、思辨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等多种方法,提出亲子阅读对于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语言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感知的发展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会昌教授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培养》一书写的序言中提到,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大方面:生理发展或称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其中,社会性发展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情感、认知模式,通俗来讲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本文将从亲子阅读对儿童学习能力(属于认知发展)、亲子关系发展(属于社会性发展中的人际关系发展)及亲社会行为发展(属于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行为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亲子阅读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首先,亲子阅读有利于促进儿童阅读和学习能力发展。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曾发现:孩子阅读的敏感期是在4~5岁之间,如果给予4~5岁的孩子学习阅读的机会,他们大都显得兴趣浓厚、怡然自乐。因此,在儿童阅读敏感期,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有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最新脑部研究发现,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等都有极大的关联。科学开展亲子阅读,不仅会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而且能改善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开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及创造性。亲子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父母带领孩子一同寻找读书的乐趣,在长期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1]
其次,亲子阅读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中国阅读协会副主席伍新春教授具体阐释过亲子阅读的情感价值:“幼儿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与家长共同游戏的过程。既让幼儿享受到阅读乐趣,也让幼儿享受到父母的爱,而且这种享受是由父母和幼儿一起阅读创造的。”父母与子女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建立起亲子间的信任感,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最后,亲子阅读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郑淑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培养》一书中讲道,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的外部表现,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前者即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萌芽于人生的早期,在这一时期进行亲子阅读能够使儿童经历更多的生活情境,帮助其积累不同情境下积极健康的处事方法。当前有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都涉及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通过亲子阅读,儿童能够学会建立助人、分享、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与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这说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那么,从这一结果来看,通过亲子阅读建立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价值就更加有意义。
二、当前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925年10月23日,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中谈论怎样读书这一问题的时候曾提到:“我们平常读书的时候,所感到的有三个问题:一、读书功用;二、要读什么书;三、读书方法。”[2]笔者认为,先生在演讲中所提到的,恰恰是关于阅读的三个最核心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那么,亲子阅读作为阅读的多种形式之一,对于亲子阅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自然也脱离不了这几个方面。本文以阅读的三个核心问题作为思路框架,将当前亲子阅读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分类整理。
(一)对亲子阅读开展价值认识不清
众所周知,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知识的总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加。多数家庭中的家长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接触到了繁多的知识传播手段和途径,因而容易忽视书籍这一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这不仅导致人们自己在生活中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还产生了对亲子阅读价值认识不够的现象,因此,不能在自己同孩子之间架起阅读这座稳固有力的感情沟通桥梁。这一类现象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亲子阅读的内涵和价值所在,缺乏亲子共读意识。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三四岁左右)就像是一张白纸,不具备进行阅读的能力,即使与孩子进行阅读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另一部分家长的孩子年龄较大一些(八九岁左右),这时候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在学校的语文课上会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涉及一些阅读的内容,因而不需要自己在家里和他们进行亲子阅读;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每晚在孩子睡前的讲故事时间也可以算作亲子阅读,因此不需要再单独分配出时间进行亲子阅读活动等等。
第二,当前不少家长使用各类电子读书产品代替自己与孩子进行阅读。他们认为电子产品在阅读中有“发音准”“不间断”和“易操作”等好处,完全可以“胜任”家长的角色。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电子读书产品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实时与孩子互动,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发现、体会和记录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点。总而言之,一方面,家长对亲子阅读价值认识得不够清楚,因此不愿意主动创设亲子阅读环境,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另一方面,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存在一定偏颇,所以不能同孩子正确地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亲子阅读活动。
(二)亲子阅读书籍选择不科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孩子读什么比让孩子如何读更重要。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材料的选择可谓是亲子阅读活动开展的核心环节。家长无论有再多开展亲子阅读的想法和方法,如果没有科学的读物作为活动开展的内容载体也是无用的。那么,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就成为难倒众多父母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多数家长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群体很少进行过亲子阅读方面的学习,因此常常不了解阅读材料科学选择的依据。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孩子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更不知如何针对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选择适合孩子当前水平的阅读材料。
笔者针对当前的亲子阅读活动进行调查了解后,可以将当前家长们在亲子阅读材料选择中经常出现的误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据孩子的喜好选择。这一类家长由于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于亲子阅读的材料选择没有想法、对于亲子阅读将要产生的重要作用没有太多期待、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亲子阅读读物的选择方面的知识以及自身对于阅读也没有太多兴趣等多方面的原因,选择遵循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然后将孩子感兴趣的书籍买回家作为亲子阅读读物。第二,依据自己的了解和兴趣选择。这一类家长自身对于阅读有一些认识和兴趣,认为孩子现在处于懵懂的阶段,自己可以代替孩子来选择阅读材料,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听说的一些有趣或者有价值的书籍作为亲子阅读读物。第三,依据书店图书销售员的推荐来选择。这一类家长有可能自身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没有什么想法,但是进入书店中,图书销售人员会根据家长的购买需求给出相应的建议,此时,销售员的推荐有可能成为他们购买图书的依据。以上这些选择虽然方式不同,但是在科学性上都有些许不足,导致亲子阅读材料在选择中呈现出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最终使得亲子阅读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亲子阅读方法使用不当
由于孩子的年龄尚小,因此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出现撕书、看书时间坚持不长,看书时走动或者左顾右盼的情况,这些都为亲子阅读的进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像成人一样安静、专心,会使得父母在与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中耐心不足,最终导致亲子阅读中止。亲子阅读本身并不是单纯的父母陪孩子读书,父母在其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但是当前有许多家长在引导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方法使用不当的现象,根据阅读进行的阶段可将问题划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阅读开始阶段的功利性问题。家长们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之前了解到亲子共读有各种各样的好处,非常急切地希望可以做好,让孩子从中获益。因此,经常使用命令式的语气强迫孩子开始阅读,或者利用一些额外的奖励作为“诱饵”让孩子进行阅读,然而,这些方式都难以让孩子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真正爱上阅读。第二,阅读拓展阶段的乏味性问题。家长在阅读指导中缺乏趣味性,忽视游戏的价值,甚至以刻板形式让孩子复述或练习句子表达。另外,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作为引导者,经常要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发问,引发孩子思考,但是孩子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之后,家长们常常进行简单地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种问题让孩子回答起来非常吃力,给整个阅读活动造成了障碍。第三,阅读收尾阶段的“考题化”问题。有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即将结束的时候,会给孩子出一些类似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问题,如“你复述一下我们刚刚看的这个故事”“说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等,孩子们听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常常不想回答甚至会对整个阅读产生反感。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是需要家长做好充足准备工作的,并非一时兴起带着孩子读读书这样简单,不良的阅读沟通方式不但于儿童发展无益,而且还可能扼杀孩子潜意识中对于阅读的热爱。
三、提高亲子阅读效果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亲子阅读价值
树立正确的亲子阅读观念是每一个家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前提。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每一位家长都渴望的,也是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活动中来,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积极的对话,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家庭教育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以及不断升华的过程,而亲子阅读在其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之前必须要全面地认识亲子阅读各个方面的价值:
首先,对儿童发展方面价值: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孩子健全良好的人格与品德的培养和心智成长;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以及增进亲子关系等。其次,家长应认识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对其自身可能会有以下几点好处:家长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阅读也可使家长在工作之余做到放松休闲;许多图画书或者其他阅读材料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意味,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味到其中蕴涵的哲理甚至为己所用等。最后,对于整个家庭关系而言,父母共同参与亲子阅读活动还有利于增进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二)恰当选择亲子阅读读物
所谓恰当的亲子读物,是指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身心发展状况来选择适合亲子阅读的材料,并且坚持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从整体的分类来看,亲子阅读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读物、历史普及读物、启蒙教育读物、儿童科普读物、思想品德教育读物、儿童图画书和卡通漫画读物七个种类。图书种类繁多,针对众多图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图书:
首先,依据孩子的年龄来选书。我们知道成长中的孩子,随着年龄及经验的增长,认知与判断能力自然会有变化。因此,家长应在孩子成长的不同生理和心理阶段,根据孩子的感知能力为其选择不同的书。依据年龄来进行划分,实现阅读分层,在每一个层次上又进行分门别类,为孩子制定完整的读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培养阅读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身心发育有快有慢,所以选书不可盲从、不可求多。不能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不同年龄段的书籍阅读推荐就严格按其执行,需要在观察自己孩子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选书,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适合的书籍。
其次,根据图书的内容来选书。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中写道,“有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个部分……”这说明要想让孩子成为优秀、健康的人,我们就应当让孩子从小去阅读最优秀、最健康的书籍,因此家长为孩子选书一定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孩子的阅读量有限,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因此要拒绝平庸、阅读经典。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有六条建议可以作为孩子选好书的参照原则:要选择忠于艺术的书、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能把人类高贵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趣味性的游戏书、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的书、含有高尚道德的书。
最后,根据家长的全面了解来选书。什么是适合孩子读的好书,家长需要用心了解孩子,多带孩子进入图书馆感受书籍的魅力,捕捉孩子的阅读兴趣;多关注各类亲子阅读的网站、微信公众号中对于图书的推荐;多关注国内外学者在亲子阅读方面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在自己进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做出筛选,最终选择出来的书一定是可靠的。
(三)科学使用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前文中提到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们在阅读的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选择好高质量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还要注意的就是使用多样化的指导方法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亲子阅读的效果。在亲子阅读中,家长采取活泼、新颖的阅读指导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开展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考虑到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还要做到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展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首先,家长需要在进行亲子阅读前,及时了解好书信息,做好预习工作。比如了解该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当然这些不一定在阅读中都告诉孩子,但是可以让亲子阅读更富有底蕴和内涵。其次,注重与孩子的阅读沟通方式。和孩子共同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引导是靠语言来实现的,父母应在该过程中学会如何声情并茂地讲述每一个故事,如何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说出书中的语言,如何引导说出孩子心中最想说的话等等。最后,多形式延伸孩子的阅读兴趣。亲子阅读,要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作为家长,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来。如小型读书会,手工制作图画书作品或者情景剧表演、游戏等等,让孩子既能乐在其中,又能去体验和感受书中的故事进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邱冠华.送给0-12岁孩子的父母[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1-22.
关键词: 幼儿 亲子关系 环境 教养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的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首先要学会发音,然后会理解语言,最后才会表达语言。不是像有些家长所认为的那样孩子到了一定时候就能够说话的。
0-1岁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语言习得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大量发声练习掌握语音系统。儿童语言的发展既具有年龄阶段特征,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研究表明,即使刚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对语言的反应也要比对其他声响的反应更为敏感。研究还显示出,即使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分辨出不同的说话声之间的区别,毕竟这是学习一门语言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密切注意孩子语言发展的进程,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一旦幼儿的语言发展受到不良因素的阻碍,就会给他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如果不及时进行弥补,很有可能形成语言障碍、沟通障碍、学习障碍等异常问题,对其一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对幼儿语言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研究的对象――张某,是一个刚满一周岁的婴儿。在信息的收集中我们发现,张某所在家庭的构成方式是一个现阶段城市普遍存在的3+1构成式,即一对年轻上班族夫妇与一个需要照料的婴(幼)儿与老人的组成。在此类型家庭中,年轻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普遍比较短,更多的时候,孩子所面对的主要是带他的老人。那么,这样的家庭构成方式会不会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影响存在,具体原因又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它对现普遍存在的家庭构成现状中婴幼儿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意义?
据所查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大理论派别:行为主义刺激-反映学习理论,心灵主义内在天赋论,相互作用论。其中,行为主义刺激-反映学习理论主张模仿、强化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语言与其他的条件反射没有区别,是通过联想的原则,在选择性强化下形成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认为幼儿语言的获得同其他的认知活动是一样的,是儿童认知主体当前的认知机能与现实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一个阶段的平衡,并逐渐达到更高阶段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两派都强调语言的后天学习,重视外界环境与幼儿主体的交流。
结合以上理论,针对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家庭构成模式与婴幼儿教养中的问题,本文结合个案实际作了研究阐述,旨在为此类现象提出良好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个案源于医学,是指具体的一份病例。教育、心理的个案研究法就是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学生或老师)、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或一个有代表性的教育团体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这个研究对象的一切资料,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现状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的良好发展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需要结合其他的多种研究方法,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观察记录法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取随时随机记录的方式,采集观察对象具有的语言发展状况、亲子交往状况、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交往状况等。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或理论分析。此次研究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通过谈话来获取相关资料。谈话的对象有二,其一是与老人的对话,主要针对在年轻父母上班期间老人对幼儿的教与养的方式和基本事件的了解;其二是通过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了解各阶段幼儿语言发展的状况。
三、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1.个案本人情况:
姓名:张××
性别:男
年龄:12个月
身体发育:状况较好,经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机能发育正常。
个性特点:活泼好动。
个人成长:出生1―6月与父母及外婆一起生活,6―7月与外公外婆生活,8、9月与父母及外婆、奶奶生活;10―12月与外婆、外公一起生活。其间除寒暑两假父母均按朝九晚五制上班。
2.家庭成员情况:
父母皆是大学文化,均从事教育事业;外婆小学毕业,无业,奶奶文盲,没有职业。
(二)个案语言发展状况
张某语言发展总体评价基本正常。
在性格特征表现中可发现该幼儿活泼外向,但对陌生人或者事物有一定的排斥心态,在6―12个月总表现出对父母不太亲和,对长期相处的老人有明显的依赖。
在表达性语言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对常见事物的认识与表达相对较准确,但对“baba、mama”以及其他对人称谓语言的表达中缺乏正确的指向性。
在理解性语言的发展中表现出以下问题:对于某些事物或行为的语言的理解局限于地方方言。
(三)原因分析
在与相关人员及该幼儿的接触中可以发现,该幼儿生理发展均很正常,那么为什么在该幼儿会出现以上问题呢?通过详细分析便可以发现主要是以下因素对该幼儿产生了影响:
1.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
在0―12月中,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由陌生到熟悉主要依靠与环境的相接触,而本该是父母与孩子的长期亲密的交往却因为年轻父母的工作关系而减少和疏远,反而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的渠道。在长期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机会和时间较少的情况下产生了亲子关系疏远的结果,而幼儿唯有以与老人的交流来满足自身获取、交流与表达的欲望,在此过程中与老人产生相对更加浓厚的感情,进而产生了对老人的依赖。而因为老人在认识和对教育方法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孩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部分词的发音,但是却不具有指向性,从而影响了幼儿对人或者事物的认识。
2.缺乏良好的语言交流的环境及适当的语言输入
老人与幼儿的长期相处也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认知对象。因为老人活动的局限以及老人所具有的地方方言的影响,让幼儿在语言发展中就有了局限性和表达与理解中的问题。
3.成人不科学的教养观念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常和该幼儿接触的两位老人均有“孩子到了一定时候就能够说话”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认为“即使和孩子讲再多他也听不懂”,于是就有了与其对其说,不如不说的事实。殊不知从出生起,幼儿就学着从神情、体态、语音等方面理解成人的语言,并且深深的记在脑子里。当时机成熟,这些记忆就会如火山爆发般一下子涌现出来。这些记忆对于他的语言发展是很关键的。
四、改良策略
1.融洽亲子关系
对于普遍的家庭来讲,蒙台梭利认为母亲适当延长哺乳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与亲密。因为当幼儿吮吸母乳的时候,婴孩与母亲之间就渐渐地、自然地建立起牢固的,亲密的联系。笔者以为即使母亲不给孩子喂奶了,父母还是应该和孩子多待在一起,长时间的分离对于亲子的关系是很不利的。当幼儿没有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时,他对其父母就不会有信任感、安全感,影响他的积极心理状态的形成。当然对于他今后的性格养成、自身成长都会有所影响。我们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的语言交流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对于0―1岁这个特殊时期的幼儿,多抱抱、多亲亲、多说说、多听听都将与幼儿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并也将有利于幼儿想说、能听、会理解的习惯的培养。
2.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多把时间用在和孩子一起,多带孩子与环境接触,常对孩子描述和引导他自己描述他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常给孩子介绍那些确确实实摆在你们面前的东西,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使用正确的语言。该努力去理解那些他自己发明的表达方式及错误的发音,提示矫正的同时予以鼓励。在教孩子说话时,在某种程度上,你应有几分像演员,你必须让你所说的一切富于戏剧性和趣味性。永远不要责备孩子,而去努力寻找孩子的可爱。
3.树立科学的教养方式
科学的教养方式应该是慈爱的、和谐的、平等的、理解的、宽容的和因人而异的。慈爱是一种胸怀,他能够让你的孩子感受到愉快与温暖;和谐是一种氛围,会让孩子感受被爱的轻松;平等与理解可以让孩子勇于表达、敢于交流,宽容也会让孩子变得理智和勇敢。人各不同,当然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我们需要在孩子的教养中不断的自我审视,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来指导我们的教养行为就必然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总之,只有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并采用科学的教养方法,通过不断地接触、交流与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淑斌,赵东梅著.还孩子本色:幼儿家庭心理教育方略.2005年5月第1版.
[2]李雁飞.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不容忽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上期绘画的要求是让孩子画出“最讨厌的人”,并记下孩子画画时描述性的语言。设计这个绘画主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如何认知与评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通过“讨厌”二字,我们限定了范围,可以从孩子的绘画中看到反映出的问题。从心理学理论层面来说,每个人讨厌的和不认可的所有东西(包括人物、特质、动物、现象等等)都可以称之为“阴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影,孩子也不例外。阴影是被努力压抑的,不能轻易被意识到的,如何认识阴影,和阴影和谐相处都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课题。这次的分析不是为了探讨这个学术术语,而是从绘画投射测验的角度,通过孩子的绘画和语言来分析他们的情况。下面我们结合3幅具体的绘画作品来进行分析:
图1是一个6岁男孩的作品,小画者画了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除了具备不同的性别特征(一男一女)之外,其动作、神态和想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顺便提出:孩子在绘画中能很好地把握人物性别特征,说明这个画者的性别意识发展良好)。其中,小画者在男孩子上方写道:“他是×××,我好讨厌他是因为有两次他把菜掉在桌子上,然后用舌头舔。”另外在女孩子上方写道:“她是×××,我好讨厌她是因为她整天和×××说话。”我们从图画和文字看出,小画者所画的应该是幼儿园的小伙伴。小画者一次就画出自己讨厌的两个小伙伴并给出“充分”的理由。但是,从深层次的心理层面来说,投射出来的正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他存在同伴交往问题。也就是说他在幼儿园内和小伙伴的关系可能不是非常和谐,自身有一些交往障碍会影响他的同伴关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这是将来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和原型。因此,应该引起成人足够重视,多让孩子看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孩子积极地和同伴交往,。
图2是一个6岁男孩的作品,是这类主题绘画中的另一个典型,反映了欠佳的亲子关系。图中孩子画了两个人物,小男孩代表他自己,画中的女性形象应该是代表他的母亲。画者并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直白地描述出他最讨厌的人是×××,而是用独白的方式写出了画中女性形象的一句话:“你太让我失望了!”这是画者厌恶的语言和人物。因此,很明显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画者非常反感母亲对他的这种负面评价,也由此非常反感自己的母亲(这种反感有可能是表现出来的,也有可能是压抑的)。因此,这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慢慢意识到孩子的叛逆和对自己的不接纳。这是亲子关系没有很好沟通和发展的结果,家长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和孩子交流,而不能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家庭教育是很不利的。
图3是一个6岁女孩的作品,她表达出自己最讨厌的人物是专做坏事的小偷。孩子此时的想法已经上升到一种道德评判,表明此时孩子的行为和认知已经开始主动受到社会道德标准的约束和限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应尽可能把这种抽象的道德标准转化为孩子可以理解的行为准则,而且力争培养孩子做到全面而辩证地去看待这些标准。
国外,“亲子料理教室”受欢迎
早在几年前,英国一个叫萨姆的男孩就掀起了一股儿童烹饪热潮,他8岁开始做饭,16岁出版了图书《烹饪风暴》。之后,这股热潮又席卷了美国。
在日本,不仅有相当多的关于“厨房教育”的图书、菜谱、教育光碟,而且,为让孩子增长学习能力、培养智能,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专门的“亲子料理教室”参加学习。在那里,孩子们穿着小围裙,戴着小套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淘米、洗菜、打鸡蛋、切菜等技巧。
从做饭中学习知识技能
在厨房里,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危险的菜刀、火的刺激,并学会和这些危险的东西打交道,可以让孩子的手脚灵活,并促进孩子的智能发育。此外,还能从厨房的实践中认识颜色,学会数数,体验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厨房,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辨声:不同材质的碗会发出不同声音,装水的杯子和不装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给孩子一支筷子,鼓励他想敲哪就敲哪。
辨色:白色的大米、碧绿的青菜、鲜红的番茄、橘红的胡萝卜……这可比识图卡片直观多了。
辨别气味:大蒜的味道好呛人,生姜会让人流眼泪,菜快烧好时有菜香……
辨别口味:盐是咸的,白糖是甜的,醋是酸的,味精不是鲜的而是涩的。
触觉:知道烫和不烫的区别,虽然代价大了点,把孩子烫哭了,但孩子再也不会去摸刚端上桌的热盆。而诸如冰是又凉又硬的、豆腐是滑嫩易碎的等等,孩子也能一一体验。
视觉:分清熟制品和生制品。知道有些菜可以直接吃,而有些则需要炒熟以后才能吃。
学数数:各种豆子,和孩子各抓一把,然后比比看谁抓得多。
语言表达:对买来的每一样菜,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作简单描述,以提高孩子的词汇积累量与语言表达能力。
“厨房教育”大有裨益
日本早教专家牧野圣子认为,“厨房教育”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