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及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应是国家在教育投资过程中投资的重点,其次才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甚至是继续教育的投资。但是,云南省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投资比例不合理,在全省教育投资中占很大比例的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非义务教育。
缺乏科学的监督和管理。
1、学校经费管理不规范。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之一是收取学杂费,以此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但一些学校领导利用这一点来乱收费,。
2、教育经费运用不当。教育投资是国家财政支出中的一个部分。由于它没有单独立项,一些领导利用这一漏洞,挪用教育资金,把教育经费运用到歪门邪道上,使一部分教育资金流失。
3、办学效益不高。总体上讲,云南省办学效益还很低。原因一是一些学校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下。二是云南省属边疆省份,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学校零星分布,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解决云南省教育投资中问题的对策。
(一)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
1、依法加大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政府要严格遵守关于教育投资的相关法律,按照法律的安排来合理计算和安排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要保证教育投资拨款稳定、资金安全并按时到位。
2、大力开展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3年,国家决定,今后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地区的危房改建、教育设施完善和困难学生的救济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推进“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这些指令的颁布和落实,使我国农村教育经费得到了保障,并防止资金被挪用、滞留、流失,实现了资金合理运用。
3、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制度逐步趋向完善。国家“以县为主”、财政分级投入、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计算好教育财政的额度,实现教育经费的增长。
(二)合理计算和分配教育投资的比例。
基础义务教育是教育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我们要合理计算和分配基础教育经费在教育投资中的比例。良好的基础教育背景,为能够再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们奠定了基础,也为不能继续学习深造的人们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三)加强教育投入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1、制定保护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关教育投资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我们应该及时制定保护教育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对教育投入经费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旦有私吞教育经费的行为,法律将严惩不贷,遏制犯罪行为的产生。
2、实行教育经费管理与教育部门的事权和人权相统一。教育经费管理与教育部门的事权和人权相统一指教育部门拥有教师、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监督和管理教育经费和教师的分配工作。
自1988年我国开始施行教育收费改革,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下降,生均须支付的教育费用上升。为解决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的问题,多种教育金融产品相继出现,其中教育保险或教育储蓄最为社会大众所熟知。
(一)教育保险 教育保险是指投保人通过保险公司为子女筹集教育费用的一种储蓄型险种。教育保险最先在新加坡风行。新加坡联总英康保险公司推出教育保险计划后仅两年时间,教育保险保费收入就达1200万新加坡元。而中国保监会也于1999年9月1日正式批准开办教育保险业务。虽然正式批准时间较晚,但很多有前瞻性的保险公司在此之前就已经涉足教育保险领域,如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早在1996年时就有“子女教育婚嫁保险”这样的产品在销售。近年来,教育保险产品更是品种多样化,主险、附加险形式并存,同时为提高教育保险(储蓄型保险)本身的收益,很多保险公司推出了分红型的教育保险。现在市场上主要的教育保险,按教育阶段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保险;按收益大小可分为:普通教育年金保险和分红型教育保险,现在大多数教育保险都是分红型的;按保障程度不同可分为:单纯教育阶段的年金教育保险,集教育阶段、创业阶段和婚嫁阶段为一体的教育保险和有教育金储蓄功能的两全保险等;而按合同效力可分为:教育主险和教育附加险。就销售教育保险经历较为资深的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而言,直接的教育保险主要有:平安金宝贝少儿教育年金保险(分红型)、平安附加少儿高中教育年金险(分红型)和平安附加少儿大学教育年金险(分红型)。而其他热门少儿险种,如:平安世纪天骄终身寿险(万能型),也兼顾了孩子初中教育金、高中教育金、大学教育金和创业金的需要。
以平安金宝贝少儿教育年金保险(分红型)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教育保险。假设在1996年为0岁孩子今后大学教育、成家立业等阶段提前做财务准备,购买10份“金宝贝”保险,每年交费10000元(假设年初缴费),共交10年,合计100000元。在孩子年满18、19、20、21周岁的保单周年日时,连续四年每年都可领取大学教育金6486元,在孩子年满25周岁的保单周年日时,可领取成家立业金32430元,同时自18周岁的保单周年日起至25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前一日止,每月到达合同生效日在该月对应日还可以领取生活费津贴972.9元,主要保单年度保单利益测算见表1。
总之,投保人的义务是连续缴费10年,每年缴费10000元。被保险人的基本权利是从18周岁开始,连续4年每年获得教育年金6486元,且每月获得生活津贴972.9元(即每年获得生活津贴约11675元)。同时,被保险人还拥有其他一些或有权利:第一,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意外死亡,保险公司须给付其相应的身故保险金。第二,根据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被保险人有权获得相应一定比例的红利。第三,当投保人在缴费期内发生保单规定以外状况而丧失缴费能力,保险公司须免除其剩余缴费义务,被保险人仍旧享有保单规定的所有权利(就如全部保费已缴清)。
就大多数教育保险而言,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其特点表现在:(1)优势。一是专款专用,强制储蓄。为孩子教育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积少成多专款专用。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和孩子未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来为孩子选择险种和金额,一旦为孩子建立了教育保险计划,就必须每年存入约定的金额,从而保证这个储蓄计划一定能够完成。二是范围大,期限长。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上学(如7岁左右上小学,18岁左右上大学),不能因为没有足够的学费而延期,不做任何教育投资会使得教育费用没有时间弹性。而父母可以为0岁到14岁或到17岁的孩子投保教育保险,缴费期一般为15年,使得教育费用在较长的缴费期中得到平滑,而不至于突然在某时段给家庭带来不可承受的压力。三是具有“保费豁免”功能。被保险人父母因意外事故身亡或高度残疾,或在保单生效一定年限后因疾病死亡,不能完成孩子的教育金储备计划,保险公司则会从事故发生月起豁免投保人以后应交的全部保险费,相当于保险公司为投保人交纳保费,而保单原应享有的权益不便,仍然能够给孩子提供以后受教育的费用。若被保险人父母之一发生上述事故,则可豁免一边保费。四是具有保险保障功能。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疾病死亡,保险人按死亡退保金给付表给付死亡退保金。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意外事故造成死亡或残疾,保险人根据人身意外伤害给付标准给付全部或部分保险金。伤残比例给付金额在一个年度累计总数,以不超过本年度意外伤残保险金给付为限。因意外伤害事故死亡,给付死亡保险金后,同时给付死亡退保金。五是便于获得其他保障。在教育保险主险的基础上,便于投保其他方面的附加险,有利于在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获得更多保障。同时,在急需调用资金时,可向保险公司抵押保单,从而获取部分保单的现金价值,其手续比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程序更简单。六是抗通胀功能。所缴保费与之后保险金给付的模型中用以计算的利率较银行的利率水平要高,有一定程度的抗通胀功能。七是可获得额外浮动收益。现在的教育保险多具有理财分红功能,可根据相当长的保险有限期中保险公司的经营盈利状况获得浮动的分红收益,从而增加最终收益。(2)劣势。一是对被保险人有年龄上限限制。一般要求被保险人为0岁以上,14或17岁以下儿童。二是领取教育金有准确的时间限制。多数教育保险要求初中教育金、高中教育金、大学教育金等在正常入学的年限中领取,如大学教育金须在满18、19、20、21的各年中凭注册过的学生证领取大学教育年金。三是相比其他保险或投资工具,教育保险收益率较低。教育保险是储蓄性保险,侧重于储蓄性和保障功能,因而低风险低收益。
(二)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是指个人在国家指定银行或其他金
融机构为本人或他人在现在或将来接受教育的目的而办理的存款,并利用存款的本金或利息为受教育者支付教育费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储蓄始于1999年9月1日。工商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率先推出。2000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引发《教育储蓄办法》,将教育储蓄推广到除邮政储蓄机构以外可以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所有金融机构。现在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等都办理教育储蓄。它是一种享受优惠利率、免征利息税的特殊零存整取的储蓄存款方式。我国教育储蓄分类较为简单,按储蓄期分为一年期、三年期和六年期。教育储蓄为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最低起存金额为50元,每月固定存额,每月存入一次。教育储蓄各档次利率为:一年期、三年期按开户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的同期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的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教育储蓄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折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即不分段计息,即不受降息的影响。以中国工商银行的教育储蓄业务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我国教育储蓄。为与前述教育保险案例有一定可比性,假设为同一个孩子进行“3年期-6年期-3年期”的连续教育储蓄投资方案。在2006年为10岁(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开户进行教育储蓄,与银行约定每月月初存入800元,分25个月完成20000元的3年期教育储蓄存款。三年后将本息一次性取出,并从2009年开始以同样的800元每月,分25个月完成的方式投资6年期教育储蓄,期满一次性取出本息。最后,从2015年开始类似2006年的3年期教育储蓄。主要现金流情况显示如表2所示。总之,存款人的义务是在教育储蓄期内,按照与银行的约定每月存入固定存款,本金最高限额为20000元。而存款人的权利则是在每期教育储蓄结束后一次性获得优惠利率计算而得的本息和。
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看,我国教育储蓄有以下特点:(1)优势。一是专款专用,强制储蓄。与银行约定月存额度,须每月存入固定存款,
从而起到监督家长为孩子准备教育金的作用,有利于帮助没有消费计划的家庭养成良好理财习惯。二是储蓄户主无年龄上限限制。开户对象为四年级以上,即一般为11岁以上的学生,这为接近或超过教育保险年龄上限限制的学生提供了另外的教育投资渠道。三是利率优惠。以零存整取方式获得整存整取的利率,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息。四是固定利率,防降息。因为是以开户日相应利率计息,所以不分段计息,也不受降息的影响。(2)劣势。一是存期较短,且固定。教育储蓄存期分为一年、三年、六年。难以平滑现在越来越高的教育费用。二是开户对象“门槛”高。开户对象为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这意味着无法在孩子四年级之前提早进行教育投资,而实际上现在早教、幼儿教育、小学择校等义务教育阶段的高质量教育所需的费用也是不菲的。三是最高存款额低。根据教育储蓄有关法规规定,教育储蓄50元起存,每户本金最高限额为2万元。2万元以上部分不享受教育储蓄的利率和免税优惠。而2万元是难以应付现在教育各阶段越来越高的教育资金需求的。四是月存约束。开户时客户须与银行约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分月存入,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未补存者按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且每月缴费,缴费次数较多,使得缴费不便。低收入者收入不固定,可能难以保证每月平稳的现金流存入银行;而高收入者,又不能一次性存入2万,缴费方式缺乏灵活性。五是手续繁多。根据《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实施办法》的规定,储户在储蓄期满提取本息时,需首先持存折、户口簿(户籍证明)或身份证到所在学校开具由国家税务总局印制的一式三联的“非义务教育在读证明”(这不利于保护储户的隐私权)。之后,储户凭存折、身份证和户口簿(户籍证明)、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税务局印制),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证明”只享受一次利息税优惠。客户如不能提供“证明”的,其教育储蓄不享受利率优惠,即一年期、三年期按开户日同期同档次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五年期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三)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的投资价值分析 投资者都希望获得最大收益,为了比较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两种投资方式谁更优,就需要了解通过哪一种方式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此处,收益指净收益,即是指投入的资金与最后获得的资金之间的差额。由于两种投资都是长期投资(投资回报期大于1年的投资),受利率影响较大,所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为了准确比较可将两种方式投资获得的净收益折现到同一时点后比较大小,数值越大,投资价值越高。符合上述思想的模型就是现金流贴现模型,基于此对比两种教育投资净现值,以此提供投资建议。
现金流贴现模型,也称为DCF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模型),指将所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按照未来的不同利率贴现到现在,从而估计项目现值的估值方法。其公式表示为:
P0=DCF0+■+■+…+■
其中,P0为净现值;DCFn为第n年初的现金流;rn为第n年的折现率(这里用当年短期储蓄存款利率代替)。P值越大,说明投资项目的价值越大。对于教育投资来讲,P值越大就表示教育投资的收益越高,对投资人的教育保障程度越高。
(1)教育保险。根据平安“金宝贝”教育保险的案例,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见表3)。依据DCF模型的净现值公式,可以算出P0(教育保险)为23972.73元。即表示若在1996年初投资该教育保险,预期将获得23972.73元的净收益。
(2)教育储蓄。根据前述的案例,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见表4)。依据DCF模型的净现值公式,可以算出P0(教育储蓄)为5025.57元。即表示从2006年开始的该连续的教育储蓄组合投资,在1996年的价值为5025.57元。
对比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两个案例在1996年的净现值可以发现,P0(教育保险)大于P0(教育储蓄),说明投资教育保险可以比投资教育储蓄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和更高的教育保障。但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相比,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投资回报期也更长。两种教育投资的净现值都大于0,说明两种方案都是能获得净收益的,都有投资的价值。所以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子女教育计划以及不同投资偏好,不同家庭需要选择不同教育投资方式,甚至结合不同教育投资方式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组合。
二、教育融资方式选择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家庭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家庭以及月收入不足1500元的家庭投资教育储蓄。首先,1500~3000元的家庭
收入能够接受300~600元(2万元分6年和3年存入,则平均月存入约278和556元)每月的固定存入款项,即使是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也可以量力按需每月存入一定款项,并不一定要期满存进2万元,2万元只是上限,实际投入资金可自行控制。然后,2万元基本能够提供学费、少量生活费的基础教育保障,虽算不上充足,但也可以解决不小的问题。其次,低收入家庭主要集中在农村,数据显示农村孩子各阶段升学率相对较低,如果不能进入下一个教育阶段,损失的只是部分利息,按活期存款取出即可。最后,银行分布较保险公司具有绝对优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周边都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教育储蓄活动。而对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家庭,建议投资教育保险。首先,教育资金保障额度比较灵活,5000~10000元的年缴保费是中上等收入家庭能够承担的,投保人可以通过投保不同份数的教育保险获得不等额度的保障,从而满足在择校费、补课费、艺术竞技培训费等方面的不同需要。然后,教育保险中的教育年金须由有效注册的学生证为证明领取,城镇越来越高的升学率,降低了无法获得相应教育金的风险。其次,教育保险缴费制度灵活,办理支取手续都相对简单,投资较为方便,符合城镇中高收入家庭快节奏生活的要求。另外,教育保险和教育储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建议家庭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家庭灵活搭配组合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的投资比例,从而在自身可承受的情况下最大化教育投资的保障性和收益性。
三、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于教育保险,建议调整精算模型,取消或扩宽对固定年龄领取相应教育年金的限制;扩宽保障领域,研发针对早教、培训等多方面的教育保险;针对出国留学的学生增长,研发国际性的教育保险。对于教育储蓄,建议增加最高储蓄额度;降低起存的年龄限制;简化办理、存续及支取的手续;由银行宣传转为学校宣传。
国际上,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18世纪以前,教育主要由私人投资办学,经费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政府管理上放任自流。18世纪以前,虽然也存在政府投资办学和主要承担教育经费的现象,如古希腊时期,斯巴达为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但主流却是私人办学,受教育者自费承担教育经费,就学任选,政府不求整齐划一。如古雅典由私人设置了包括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哲学家学校等多种类型的学校;早期东方的中国、日本等国则主要实行私塾教育;早期欧洲的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举办的学校教育也很有名。
(二)19世纪开始,政府开始对公民教育负责,实现了教育由私人投资办学体制到国家控制下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转变,国家在教育中的地位凸显。早在1763年,德国(普鲁士)就率先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政策。十九世纪开始,政府应该对公民教育负责的观点在欧美被广泛接受,美国(马萨诸塞州)于19世纪50年代、英国日本于19世纪70年代也分别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9世纪的德国更进一步将初等学校、中学和大学教育逐渐改由国家管理,并于1872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教育规章中,明确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二次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各级政府不仅实施年限更长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且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为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提供几乎免费的教育,从而使教育成了许多国家财政开支最大的部门。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各国发展多元办学体制,下放办学自,积极发展私立学校和实行学校私营政策,另一方面,政府教育经费拨款减少,学校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美国一方面大力推进特许学校政策,重新改造现行公立中小学体制,实行自主管理,吸引财团或企业合作办学,另一方面试行教育券制度,支持中小学生在公私立学校之间选择就学。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援助计划”和学校自我管理的政策,则在财政和管理权方面给私立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二、国际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三种模式
教育投资办学公私立并举,教育经费由财政、社会、个人分担既是世界各国的现状,也顺应时展的潮流。但各国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由于历史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体可以归并为三种模式:
(一)高福利模式,重政府集权、轻市场竞争,国家在教育经费上投入较多。典型国家包括德国、法国、瑞典、苏联及中国。以德国高等教育为例,在德国联邦制架构中,大学主要由州财政资助。联邦和州两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拨款都依法行事,并受5年期的规划指导。1969年之后,联邦政府通过颁布《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促进法》和《高等教育总法》等教育政策方面重要法律,确定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成立了高等院校建设规划委员会,强调对特别项目进行支持,一般负责大学建设的一半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和配备大型设备),另一半则由州政府负担。联邦政府还通过诸多的科研资助方案对大学给予科研拨款。此外,联邦政府还向德国研究协会、马普协会、弗劳恩霍夫协会等机构提供科研资金,而这些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拨付给了大学。与此同时,联邦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还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洪堡基金会等机构向高等学校提供资助。
(二)第二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日本,政府主要负责提供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且无论公立或是私立学校都能获得国家的资助,并且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美国为例,美国奉行的“公私立并举”的国家教育方针,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形成投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是以国会立法的形式确定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民主化并使一些重要学科的教育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私立大学经费来源主要是接受捐赠和收取学费,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经营及其它服务获取一定收入。美国鼓励大企业家兴办教育,美国税法规定捐给教育或其它公益事业的钱可以抵税。
(三)第三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韩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特别重视教育对科技和经济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高,另一方面特别重视私人力量和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以韩国为例,2001年韩国对教育的总投入占到GDP的8.2%,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位。其中,政府公共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为4.8%,私人教育投入则占GDP的3.4%。韩国教育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家主要投资于义务教育阶段,市场化则只是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需求多样性的补充形式;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部分,韩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私立中等教育约占一半;高等教育(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部分,政府主要负责举办一些精英大学,75%--80%高校属于私立韩国教育的市场化参与程度是很高的,大部分的学生都就读于私立大学,而且从趋势上来看,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参与程度也是逐年加强的。
三、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国际趋势分析
纵观国际上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历史演绎,横向比较三种不同的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模式,可以得出结论,较高市场化的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模式是大势所趋:
(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积极支持私立学校(尤其是中高等学校),鼓励公私立学校平等竞争。除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能够获得必要的国家投资保证外,各国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投资办学,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公私立并举的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减小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也有利于形成满足人们不同需求、充满生机活力的中高等教育体系。
(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正逐渐减少对公共经费的依赖,增加非政府的资金来源,经费来源多样化。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随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同而异,但从整体上看,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付;②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以及私人等的资助或直接投资办教育;③受教育者交纳的学费;④通过其它形式筹集的教育资金;⑤教学与教学活动有关的销售和服务收入;⑥学校附属企业及其它经营活动收入,等等。
从不同教育层次看,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基本上由各级政府,特别是州(省)和地方政府提供;而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后阶段,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经费,大多经多种渠道筹集。从教育经费结构变动趋势看,学费比例、捐赠收入比例逐年增长,政府拨款比例逐年下降;销售和服务收入呈不规则变化,但变动幅度不大。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对比看,私立学校的学费比例、捐赠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公立学校,而政府拨款比例明显低于公立学校。
以大学为例,由于政府(纳税人)的投入越来越少,高等教育正逐渐减少对公共经费的依赖,增加非政府的资金来源,如来自家长、学生、捐助人、校办企业。伯顿·克拉克将这些经费来源称之为“第三条渠道”——相对于政府基于公式计算的和基于绩效的拨款(第
关键词:教育投资;教育经费;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G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86-02
一、我国教育投资状况的衡量指标
衡量一国教育投资总量的指标可分为反映绝对量的指标和反映相对量的指标。其中,反映绝对量的指标主要有:(1)教育经费,即国家、政府各部门、经济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投入到教育的,以货币表示的人、财、物的总和;(2)生均教育经费,这是衡量在校生教育投资量大小的指标。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即各级政府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是绝大多数国家各级政府对教育投资的最主要来源,因此这一指标代表一国教育的基本条件。教育投资相对量可以用来衡量一国用于教育的资源在资源总耗费量中的比例,或者说是反映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衡量教育投资相对量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二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中国,常用的与上述两个指标相对应的指标还有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可以近似地衡量教育投资总量相对量的变动。本文即以上述指标作为研究我国教育投资状况的定量分析工具。
二、我国教育投资状况的纵向比较分析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中,我国的教育投资总量一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由1997年的2531.73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9815.31亿元,但其增长幅度却并不稳定,最高时可达20%,最低则只有11%左右(见表1)。我们还可以从表2和表3中看出,在2002~2006年这五年中,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对量一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与我国增长较快的财政支出相比,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而这几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则一直在14%左右徘徊,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近十年来增幅基本上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却长期停留在2%~3%左右。
表11997~2006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及其增长率
年度 教育经费总支出(亿元) 增长率 年度 教育经费总支出(亿元) 增长率
1997 2531.73 11.91% 2002 5480.03 18.16%
1998 2949.06 16.48% 2003 6208.27 13.29%
1999 3349.04 13.56% 2004 7242.6 16.66%
2000 3849.08 14.93% 2005 8184.8 16.24%
2001 4367.66 20.49% 2006 9815.31 16.59%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相应年度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相对于物质资本项目而言,教育投资的效果具有迟效性和间接性,且不易于测定和考核,因而,出于追求在政绩或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利益的考虑,各级政府往往更注重那些见效快且效果同本地区、本部门直接相关的经济建设投资,对教育大量投资的意愿不足。显然,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教育投资支出的迟缓及不稳定增长。相对于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言,教育投资显然是相对不足的。虽然各级政府通过贯彻《教育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教育投入总量也在继续增加,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却比往年有所下降,甚至在一些省、自治区已连续几年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表21997~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有关指标的比较
年份 财政性教育经费
(支出) GDP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
总量
(亿元) 增长率
(%) 总量
(亿元) 增长率
(%)
1997 1545.82 9.19 78973.0 9.3 2.08 16.8
1998 1726.3 10.45 84402.3 7.8 2.17 14.2
1999 2287.18 11.64 89677.1 7.6 2.35 15.9
2000 2562.61 12.04 99214.6 8.4 2.44 17
2001 3057.01 19.29 109655.2 8.3 3.19 22.3
2002 3491.40 14.21 120332.7 9.1 3.41 15.4
2003 3850.62 10.29 135822.8 10.0 3.19 14.9
2004 4465.86 15.98 159878.3 10.1 2.79 21.6
2005 5161.08 15.57 183867.9 10.4 2.82 19.9
2006 6348.36 23.00 210871.0 10.7 3.01 22.5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表32002~2006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预算内教育经费(亿元) 3255.02 3618.62 4244.41 4946.99 6386.68
财政支出(亿元) 22053 24650 28486 33930 40422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14.76 14.68 14.90 14.58 15.8
资料来源:财政支出引自相应年度《中国统计年鉴》。预算内教育经费数据引自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相应年度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三、我国教育投资状况的横向比较分析
关于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以一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考察该国教育投入、教育规模以及该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它是指地方、地区及中央政府在教育上的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不包括家庭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2005年荷兰、挪威、法国、瑞典、芬兰、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大都在5%以上,而埃及、墨西哥、印度、智利、泰国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多在3%~4%左右,古巴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8%(见图1)。而我国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2%,2006年才勉强突破3%。这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公共教育支出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从人均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看,2006年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其中美国人均超过了3000美元,日本为人均2000美元,韩国为人均1100美元),而我国还不足100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从生均经费指数(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占本国当年人均GDP的比例)看,OECD国家小学、初中的生均经费指数分别为0.20和0.23,而我国仅为0.13和0.16。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以上数据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教育投入是偏低的,这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结语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发展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志指出,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不仅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促进就业和创业也具有重大作用。截至2008年,我国经济保持了30年平均9.8%的增长速度,极大地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水平,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对教育投入更多的经费。因此,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参考,2005,(10).
[3]骆勤.完善我国教育投资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7).
了解当前情况
了解当前的教育收费水平和增长情况,就要了解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和其它支出的所有内容。
这是基础步骤,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尽管最后计算出来的金额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如今的教育费用正处在持续增长的阶段,如果没有前期准备,那么到时候付不起孩子的学费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状况。
让我们来看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和其它支出所需要的费用。
学前教育――幼儿园费用
我们以月托费为例:上海一般公立的幼儿园(市区一级一类)收取月托费为450元/月,而私立幼儿园的费用就远远不止这些。稍微好一点的私立幼儿园,包括保育费、伙食费等等在内,价格通常在1200元/月左右,如果按孩子在园时间为4年计算,仅支付幼儿园月托费这一项4年下来就需要57600元。
义务教育学费 义务教育费用主要包括小学6年和初中3年的费用。如果选择上民办学校,费用还要显著增加。小学6年的费用(按二期课改的收费标准计算):二期课改(实验本),每生每学期210元,包括杂费50元、课本和作业本费160元,6年12个学期一共2520元。
初中3年费用(按二期课改的收费标准计算):二期课改(实验本),每生每学期代办费280元,包括杂费80元、课本和作业本费200元,3年6个学期共1680元。
区县重点高中费用 重点高中的学费是1200元/学期、代办费386元/学期,3年6个学期共计9516元。
大学费用 这是父母负担中最沉重的一项。目前普通高校(除去师范、军校等院校)的学费每学年都在10000元以上,大学生在校的生活费同样是一大笔开支,由于通讯费用大幅增长,大学生社会活动的增加,他们的月生活开支都达到1000元以上,这样父母每年在一个大学生身上需要投入22000元,4年共需要88000元。如果继续攻读三年制研究生,那么这笔费用则需要154000元。
其它费用 除了上述费用外,课外书、兴趣班和家教的费用也是一大笔开支。如学钢琴的费用就要10万元,即使不学钢琴,这样那样的费用加起来没有10万元也是肯定不够的。另外用于孩子的医疗费用我们按3万元计算,这个数字绝对不算高,因为现在小孩子看病比大人还贵。
费用总计:学前教育费用+义务教育费用+高中教育费用+大学教育费用+其它费用=355316元。
生育超值孩子
既然抚养孩子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权衡孩子的出生将对未来生活造成的种种影响,许多年轻夫妇很自然就接受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而城市夫妇选择不要孩子,也不再属于什么特别前卫的做法。海市妇联对上海市家庭状况调查中的一项最新数据表明,结了婚却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达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
生孩子是一种投资,年轻的父母也许不容易接受这个缺乏人情味的观点,但孩子的效益,尤其是在农村,却是显而易见的。常听人说“孩子都大了,总算熬出头了”,这无非是指对孩子的投资进入了回收阶段,孩子能为家庭带来劳务和经济收入,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有了指望。所谓“这个孩子算白养了”,正是父母们对在孩子身上“血本无归”的抱怨。此外,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家庭增添的精神乐趣无形中也补偿了抚养的艰辛。子女在客观上还能形成所谓的家族效应。
对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是,人们的生育行为最终由经济利益所决定。如果孩子对家庭提供的效益不足以补偿家庭付出的成本,这个孩子对父母来说仅相当于一件耐用消费品,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仅是心理上的满足。若孩子对家庭和父母能够带来追加的效益,这个孩子相当于一件耐用生产品,可以产生价值增值,父母和家庭当然需要这个超值孩子。要是孩子向家庭提供的效益与家庭付出的成本相当,家庭和父母是否需要孩子则取决于随机因素。
孩子有价,这种想法值不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特殊的投资品,如果投资得法,带来的收益也非同一般。网坛明星格拉芙的父母堪称深谙此道。格拉芙4岁时接受网球训练,作为她的经纪人、教练员、陪练员、保镖和监护人,父亲老彼得把培养女儿作为自己投资的事业。
随着球艺的提高,格拉芙的年收入也从上百万马克增至上千万马克,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她父母的一份。1996年,老彼得被指控为格拉芙偷税,金额高达1300万美元,媒体纷纷指责他的贪婪。过分强调孩子的投资和效益会令金钱关系销蚀掉家庭中的父子亲情,然而体坛上的经纪人父亲的确多起来了。谁又能否认他们将从这份投资中获取回报呢?
更为普遍的情况是,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家庭中孩子的经济收入和养老保险效益已在淡化,但相应地,父母们对孩子的精神效益的期望值与日俱增。令许多父母梦寐以求的是拥有一个爱因斯坦或贝多芬或索罗斯式的孩子。投资孩子,需要问一句:您真的准备好了吗?
明确投资范围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是舍得给孩子花钱的,那么为孩子花钱,怎样才算花得合理、见效大,恐怕多数家长考虑得不多。为使给孩子的投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应考虑如下一些投资范围:
娱乐投资为婴幼儿期的孩子花钱,应首先考虑娱乐性。只要能使孩子心情愉快、玩得开心,钱就花得值。这包括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游乐场,以及看演出和旅游等。
智力投资 给婴幼儿期的孩子买一些启迪型的玩具、识字画片,给稍大些的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知识智力类书刊,以及跳棋、象棋、地图、地球仪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购买有科教内容的音像制品。
美育投资 让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给胎儿买胎教音乐磁带,给幼儿买电子琴。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天分可以给其买喜欢的乐器。经常带孩子参观绘画、雕塑、摄影等展览。
体育投资 为使孩子体质健康、身姿优美,可以购买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体育器械,如皮球、跳绳、羽毛球、拉力器、足球、篮球等。
虽然春节已过,可英才教育泰安地区,依旧忙得像过节一样。每天来咨询和办理入学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要排队。招生生意咋就这么好?英才教育既能让人轻松上大学拿文凭,还保证分配到银行、航空、铁路、部队等单位,而且有机会实现本地就业,不用去外地。英才教育承诺:如无法安排工作,退款并赔偿损失。
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创新高,博士硕士如今也褪去光环,说遍地都是也不为过。再加上经济形势不好,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千方百计压缩成本,减员增效,想找个好工作,太难了!可英才教育就能把你分配到你梦寐以求的好单位里,这买卖,能不火吗?
春节期间,已经就业的学生们都带着礼物登门道谢,“我在铁路,工资7000多……”“我在航空公司工作半年了,吃穿用单位都包”……英才教育泰安地区觉得特欣慰,自己这是成就了这些孩子的一生啊!这些学生还介绍来不少新学生,再加上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都回家,上门打听的人与日俱增,可把他忙坏了。
想起两年前,自己还四处打工,学历不高,没社会关系,一次偶然看到媒体报道英才教育,不需大投资,不需高学问,他决定试试。刚开始,自己心里诸多忐忑,毕竟没做过,能行吗?招到了学生,工作会不会有变数?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但一批孩子成功就业,自己也赚到了钱,买车买房,而且还结交了广泛的人脉。英才教育真的说到做到,真是个短平快的好项目。
英才教育掌握的岗位,是很多“有背景、有门路”的人也未必能办到的。多年来,英才教育和银行、铁路、石油、煤炭、医院、航空、海关、法警狱警消防等单位有着深度合作,握有系统内招资源,按需培养,定向分配,少年、青年、中年都可以入学。
急招岗位待遇高 轻松赚钱
英才教育把高校和岗位资源与商共享,眼下正急招的两个岗位:1.航空票务,男女不限,24岁以下,中专学历培训2个月,毕业后与航空公司直签合同,吃穿住全包,五险一金,月薪5000元-15000元;2.铁路维管(电工)和火车司机,月薪3000-10000元,五险一金,和中铁直签合同,国企编制,铁饭碗。
英才教育开设多个热门专业,如中海油加油站站长、会计及中层干部,工资4000-1万元。高铁、动车乘务员,月工作12-15天,吃穿住全包,月薪4000-5000元。光大、中信、民生、兴业等银行,月薪4000元左右。上海、北京地铁,吃穿住全包,月薪3000-5000元。海乘,香港航线月薪5000-8000元,亚洲航线7000-9000元,欧美航线2万-5万元。
这种岗位,别人拿不到,英才教育能拿到,对加盟商来说,这就是绝对的优势,家长和孩子们听说有这好事,都争先恐后上门。
免费香港澳门四日三夜游
男女不限,年龄35-55岁,身体健康,香港、澳门吃住行及景点门票全免,每人补贴交通费和导游费1000元(30-34岁,56-58岁补贴500元)。享受香港财政补贴,名额非常稀缺。一票两人,欲旅游者须提前到区公安分局办理港澳游通行证,购买七天后火车票。在香港或澳门如导游强制购物、辱骂或殴打游客,深圳旅行社承担一切法律责任。此活动由李嘉诚和澳门赌王何鸿鋈程赞助!本刊读者可领取免费港澳游灰徽牛诚设全国各市区港澳游办事处,享受公司丰厚的资金补贴,可带家人先免费体验。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君山路68号鲁南信息产业园4层402英才教育高端就业办公室
电话:15318061579
15966716328 0632-3393758
邮政账号:60454 03022 00169 455
户名:方振国
学校除培养学生外,还要承担科研的重任,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从现状看,职业学校即便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经费资助,科研也会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此时,企业的投入就成为职业学校科研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科研活动,对企业和学校是一种双赢的措施。这种投资形式最终取得的研发成果,对企业来说将是笔巨大的财富。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对于职业学校的科研投入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研发进行投入,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企业按给予职业学校的财政援助比例来分享最后的成果。这种按贡献获取研究成果的方式,可以刺激企业为自身的发展而更多的投资。
二、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机遇
1.企业的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得到的回报将会越来越大,企业会得到更多的机遇。(1)为企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在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现实环境下,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必须关心教育、参与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它所需要的人才[4]。企业给职业教育投资,职业学校会为企业培养人才。如德国的“教育职业”就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定职业学校,这些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以职业为基础,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所需进行设定[5]。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所缺乏的,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2)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在职业学校设置奖学金能够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既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又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科研,共享其成果,会使企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提高,也会使其竞争力增强。总之,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6]。
2.职业学校的机遇
随着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的扩大,职业学校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1)完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职业学校有了企业的资金投入就会有充足的经费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招收更多的学生、进行更多的科研活动。企业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并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全方位解决了职业教育面临的很多问题。(2)扩大师资力量。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使职业学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高质量的师资,职业学校的教师也有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职业学校教师的理论知识资源和企业的物质资源结合在一起,拓展了教师活动空间,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师资水准[7]。
三、企业投资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协调
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当企业不能提供职业教育经费时,职业学校可能就会因为资金不足而不能培养现代化的职业人才。反之,如果职业学校不能培养出足够的职业人才,也会导致企业人才的短缺,特别是专门技术人才的短缺。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不能做到互相协调。有一些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认为职业教育投资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一定会回报企业,因而放弃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2.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体制不完善
当前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面临的挑战并不完全来自于企业或者职业学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体制问题。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要建立企业参与的经费来源模式,但在企业对职业教育投资方面,仍缺乏明确、详细的规定,这使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问题上徘徊不定[8]。造成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流于形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四、改善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措施
1.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使企业和职业学校都意识到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德国企业之所以积极投入职业教育是因为职业教育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员工,比直接招聘的雇员更优秀,且成本更低。此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为了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德国政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补助、税收优惠政策和人力物力等支持[9]。为了保证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将来为投资企业所用,企业还会与职业学校签订协议,使企业有了投资安全的保障。所以德国的企业会非常关注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投入。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形看,首先应该让企业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让企业深入职业学校,了解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类型。认识到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会使企业找到他们需要的雇员;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向德国学习,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为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尽管当前我国可能无法提供德国那样多的优惠政策,可以根据国情,为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使企业看到投资职业教育带来的利益。职业学校也应该从双方签订的协议出发,为企业培养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各个方面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联系,为两者之间的合作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2.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主要原因是中国低工资水平吸引全球投资。但如果农村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可能像许多拉美国家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低素质劳动力没有未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工厂”在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墨西哥。那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很低。但在此后20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成倍增长。
以韩国为例,工资从每小时80美分涨到每小时14美元。随着工资上涨,上个世纪70年代在工厂里做服装的非熟练工,进入90年代后,转型做计算机、服务业或者其他高技术工作。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是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拥有语言(英语)和数学的技能。这些高素质的劳动者,保证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成功。
可与之比较的,是墨西哥没有在工资上涨之后完成经济转型。在墨西哥,只有40%的农村人口接受过高中教育,大量劳动者都是在初中阶段辍学,没能掌握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技能。由于没有人愿意以高工资来聘用缺乏技能的人,所以很多人失业,他们只有三种选择:非法移民到美国;做一份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工作;加入黑帮。现在,墨西哥经济不再增长,几乎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过去,中国工资水平增长很慢。但近几年中国的工资也开始加速上涨。现在中国没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时薪都能达到2美元,也就是3000元人民币一个月。
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发展,工资还会比GDP增幅涨得更快,甚至比后者高1倍。到2020年至2025年,中国的时薪可能达到1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月薪过万元。到那时,在苏南、广东、浙江等地,曾经依靠低工资参与国际竞争的工厂都会搬到越南、印尼、孟加拉、印度等国,那么工厂里的中国工人境况会如何?
在葡萄牙,一个做古驰(GUCCI)产品的手工工人,目前工资可以到每小时13美元。但他要完成订制的商品,需要上网查看订单并采购原材料,需要英语和网络技能与客户交流。
笔者曾在那里修理过汽车,修车工可在网上订制维修需要的零件,修好后可用英语与笔者沟通,这样的工人时薪是17美元。
但笔者的团队曾在重庆,对年龄3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者进行过标准测试。他们的平均文化水平只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根据文字指令开展工作,很多人不会算术,有89%的人从来没有上过网。
我们在陕西4S店所做的调查也显示,90%修理汽车的职高毕业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20年后,当中国的月薪涨到1万元时,这些低素质的劳动力前途在哪里?
农村高中教育欠缺令人口素质降低
在高技术经济环境下,一个工人至少需要数学能力和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要懂基本的英语,还要掌握电脑的使用技能。只有拥有这些技术才能不失业。
现在中国的大城市和县城里,有83%的人是上过高中的,但在农村贫困地区,这个比例只有40%。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后,1000万墨西哥人失业,并且再也没有找到工作。如果中国在未来遭遇类似危机,可能会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失业,这将会是极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中国或许能够完成像登月这样宏伟的科技项目,却无法避免20年后的经济停滞、社会失序的可能。
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来说,高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下中国分为三个层次:大城市、沿海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前两者发展得不错,沿海地区的农村已经很好,基本上和大城市一体化。但笔者最关心的是贫困地区的农村。
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中国的23%到24%。但在贫困地区,有很多家庭一对夫妇都有两到三个孩子,因此中国35%至40%的小学适龄儿童来自贫困地区。
从现在到2020年,有5000万个孩子要在贫困地区的小学、中学上学;从2020年到2030年之间,还会有5000万个孩子。所以在未来20年内,将会有1亿学生在贫困农村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
为什么中国农村这么多年轻人不上高中?原因之一是中国的高中学费是全世界最贵的。
笔者做过62个国家农村公立高中的调查,其中93%的国家是免费的。有7%的国家收费,譬如巴西的学费是25美元一年,而在中国一年的高中学费是160美元。这还不包括吃住的生活费用,也不包括这些孩子上高中的机会成本。因为上高中就无法外出打工,而打工者的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
当下中国应该少建一些富丽堂皇的面子工程,省下钱来能做很多事。巴西前总统卢拉认为,人力资本是巴西最大的问题,一个孩子如果能够高中毕业,全巴西都能受益。他劝说包括富人在内的全巴西人和孩子所在的家庭一起投资。后来巴西降低了高中教育的费用,政府还给三分之一的贫困学生提供家庭补助。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全面推行这种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的项目。但中国还没有开始。
改善青少年健康水平事半功倍
在中国,学费高只是许多人无法接受高中教育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教育系统下,中考没有考好的人进不了高中。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不了高中的一个因素是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当然可能是老师素质差、设备简陋、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综合原因造成的。为了改善这些状况,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投资了不少钱,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翻了一番,很多校舍也是新建的。这些情况现在应该不是核心原因。
问题在哪里?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健康。
笔者的团队曾对中国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情况做过一个调查,发现问题非常严重。
2008年,我们在陕西随机找了4000个学生,发现其中有39%的学生贫血,这源于没有肉吃营养不良导致的缺铁。最近5年,我们在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贵州等地调查了1.4万名学生,结果显示其中有34%的人贫血。据此推算中国贫困地区有2000万名学生贫血。贫血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妨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些孩子自然学习不好。
2009年,笔者的团队在甘肃为将近2万名学生做过眼科检查,发现其中有2000人,也就是11%的人是近视眼,但是每20个近视学生中,只有一人有条件戴眼镜。
我们在宁夏、甘肃和川北调查,结果是3000多名学生中也有300人近视,但能配戴眼镜的只有19人。视力不好当然会影响他们学习。
在云、贵、川,调查组为1700名孩子检查有无寄生虫,发现40%的孩子有寄生虫感染。现在政府没有统一给这些孩子免费发放驱虫药的项目。其实只需为每个孩子一年花费2美元,寄生虫问题就可以解决。
笔者的团队还将样本按照贫血率及平均成绩相同分成两组样本做对照实验。一组进行干预,给这些孩子每天吃一片维生素片,后来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这些孩子的贫血率都降低了,且平均成绩都大幅提高,原来成绩是C的学生变成了B。
一天4毛钱的维生素片,其他什么条件都没变,但是学生的成绩就有大幅改善。
给每一个近视孩子配眼镜;给孩子一片驱虫药;给每个学校建计算机房,配备软件和老师;进行附带条件的转移支付,激励所有人都去上高中——这每一件事都是应该做的,这是一场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营养的战争。
目前,中国应该大大加强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有官员认为,等以后有钱了再来办成人学校培训成人劳动力。事实上,此前发展中国家还从来没有成功地办好成人学校的经验。
中国未来同发达国家竞争,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指出,如果不提升普通人的人力资本,即使高端创新能力上去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是会被低素质劳动力拉下来。
现在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以两位数增长,这些增加的收入应该拿出来解决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投资 经济增长 技术促进 寻租
一、文献与研究问题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公众与政府的热点话题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关心的主题。既有的研究告诉我们,教育投资至少会通过两种机制对经济增长起作用,而这两种机制的作用结果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投资的作用进行具体、认真地分析。我们可以把教育与增长之间的联系机制概括为技术促进机制与寻租机制。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两种机制的原理。
技术促进机制的逻辑过程是:教育投资首先会促进技术进步,进而技术进步会带来经济增长。事实上,研究教育投资积极作用的文献很多,但是很少有对教育与增长之间的联系环节进行认真分析的。上述的逻辑机制只是本人对大量文献进行概括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个机制应该是多数研究人员都认同的概括。比如范柏乃、来雄翔就认为1952年~2003年间,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4.4%。这样的结果是否夸大了教育投资作用,可以有见仁见智的观点,但是强调教育的积极作用、对技术促进的积极作用,是这一类文献的典型特征。当然我们还可以参考更多的文献来证明这一观点。
教育的寻租机制分析,则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教育的增长作用。安德烈・施莱弗、罗伯特・维什尼的研究就认为,教育投资即使可以带来过多的人才,也不能必然地就认为教育投资能够促进增长。因为把人才配置在什么样的部门中、人才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对后继的经济后果影响差异极大。配置于寻租部门的人才会极大地阻碍经济增长,因为寻租会降低企业家的报酬。他们对91个国家的回归分析基本证实了这样的观点。
上述两种近乎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对教育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分析是必要。当然国内已经存在很多相关的研究文献,那么这些文献都存在那些缺陷呢?正是这些缺陷才能够促发本文进一步的研究。首先,既有的研究过于宏观,如主要是针对整个中国的时间序列分析;针对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甚至这些研究的结果本身有些就是矛盾的。其次,这些研究即使发现了问题,然而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使研究停留在了描述的阶段。比如黄钦海等人的研究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东中西部之间是依次递减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很可能意味着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是影响人才配置、教育收益率的关键因素。如果这个解释能够成立,则恰恰能够充实安德烈・施莱弗,罗伯特・维什尼的研究逻辑环节。正是由于缺乏理性的解释,所以使国内大部分研究停留在了现象描述阶段。
我们的研究则对上面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并对其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推测。我们使用河南省2000年~2006年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象比既有的研究更加具体、数据更加微观。从最低层次的改进来看,我们的研究至少可以用来认定宏观层面的哪些理论在微观层面仍旧成立。我们发现,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是存在的,即参数显著异于0。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寻租的机制可能并不成立。此外,我们发现对河南省各个城市而言,教育对增长作用较大的地区,可能也是基础设施、资本投资对经济活动影响大的地区。或者说,如果基础设施、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那么我们能够发现该城市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较大。我们推测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外资的高技术吸收水平并无关系,也就是说技术促进机制可能也并不正确;而是仅仅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完善有关。而这种教育与基础设施、资本投资的相互作用很可能会带来后继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
二、河南省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
我们使用的数据完全来自历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实际的数据年份为2000年~2006年,是同期1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因此样本点总计为16*7=112个。
我们设定的模型为:
Ln(LP)=β1+β2*Ln(Edu/L)+β3*Ln(Way)+β4*Ln(K/L)+β5*Nsoe+μ
其中:LP表示某城市某年的劳均GDP,由于在样本期内通货膨胀问题并不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名义GDP与实际GDP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所以LP可以认为是劳动生产率。
Edu/L是按照劳动力平均的教育教育经费支出。Way是各市的公路里程数,代表基础设施的作用,单位是公里。K/L是劳均投资量。Nsoe表示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例,用以研究企业改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单位为%。上述未说明单位的变量,其单位均为万元。
我们希望上述模型为城市个体固定影响模型。使用“冗余固定影响检验”与“Hausman检验”进行判断,检验结果均支持我们的设想。估计结果如表格所示:
我们对估计结果说明如下:个体固定影响的存在意味着每个城市的独有特点是对经济增长是有作用的,具体来说,每个城市的传统、地理等特征都可能对增长产生影响。
此外,我们可以把斜率系数看成是平均弹性,从数值大小来看,假设检验证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个估计值大小不等;也就是说各种因素对增长的影响作用大小不一。企业性质变化的弹性大约为0.01%,这个数值并不高,很可能意味着企业所有制构成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市场化改革至少在某方面的作用可能发挥的并不理想。
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得不明显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资本投资的作用巨大。从数值来看,劳均资本增加1%,劳均产出增加大约0.2%左右。可见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投资拉动”的特点。实际上,公路基础设施里程的作用,也完全可以归结为大规模资本投资一类。归纳而言,来自上面几个角度的证据似乎表明河南省市场经济的发育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再来详细地分析各市教育投资的作用。教育投资的作用并不是最小的,但是相对来看也已经是比较小的了。教育投资增加1%,劳均产出增加近0.01%多一点。这样小的数值似乎很难体现出教育应有的外溢作用。有研究表明,教育投资即使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初等教育领域进行的投资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的效果也可能是不一样。一般认为,初等教育的投资外溢效果比高等教育的效果要大。而我们研究的对象的教育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初等教育领域,其结果并不理想十分值得我们深思。黄钦海等人的研究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东中西部之间是依次递减的;我们认为,如果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市场化程度对教育的作用的发挥的限制的话,那么也就有理由认为河南省教育作用的发挥实际上也受到了市场化改革进程、速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对河南省的增长起到了有限的作用,因此安德烈・施莱弗、罗伯特・维什尼的研究所证实的教育的消极作用现象并不成立。同时,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教育的作用较为有限,似乎也并没有证明其通过技术促进机制在发挥作用。与既有的研究不同,我们发现河南省教育的有限作用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投资拉动、较弱的市场机制作用;综合黄钦海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上述现象的产生很可能与市场化的改革进行的缓慢有关,也就是说,越是导向发达的市场机制,教育越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结论
本文中,我们详细研究了河南省的教育投资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发挥的作用尽管是积极的,但作用力较为有限。这个结果否定了部分其他研究人员的结果,即教育导致寻租的问题可能还并不严重;同时我们的结果也会促使人们思考“教育到底是通过何种途径促进增长产生影响的”这一问题。我们的分析对教育首先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促进增长的机制提出了质疑,认为教育的积极作用可能严重依赖于该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导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将有利于教育的作用的提升。针对教育投资与增长的关系现状,我们觉得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进行思考是必要的,即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有限的作用可能恰恰隐含了收入分配差距趋向于增大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教育的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参考文献:
[1]范柏乃 来雄翔:中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5卷4期
[2]黄钦海 朱玉春 付辉辉:我国各省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8年第03期
[3]李雪峰:中国1978年~2003年教育与R&D投资对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第31卷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