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小学美术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术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美术常识

第1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美术课对于学生来说本应该是一门充满着乐趣与新意的学科,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地画出几张画就行了,这种做法是粗糙而不合时宜的。虽然临摹也是美术课上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一味地临摹却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美术学习中的创新意识,让美术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为了改变学生们在美术学习方面的这种现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新意,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学习兴趣是增强美术课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喜怒哀乐》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来讲讲自己的心情故事,然后,我也给学生讲了自己的一些心情故事,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也有喜、有怒、有哀、有乐。在这样的气氛下再让学生画画,学生会感到有很多真实的内容可画。

再如学习《地球的新生》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接着再出示自然环境受污染的图片,学生们便不由自主地讨论开来。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图片说:“优美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造成的污染而变得面目全非,我们该怎么办?”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们马上活跃起来,各抒已见。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我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离开临摹的误区,也是形成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从“想法”入手

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进行艺术创造并非一日之功,因为他们以前完成的作业大部分靠临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的岁月中逐渐模糊,有的学生甚至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自由创作时,学生们一时不得其法。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进行缺乏想象力的训练。所以我的每一节课先不急于让学生完成美术练习,而是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去想象,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创意。

例如在学习《形的魅力》一课时,我先安排十分钟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着画出各种不同的形,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个,少的也画出三、四个。此时,学生想象的空间已经打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美术练习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在学习《夸张的脸》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自由、大胆、有趣地用泥塑、剪贴、绘画等方式去表现各种各样夸张的头像。学生明白了,只要抓住五官特征,什么样的表情都可以想象着去“夸张”。长此以往,学生敢于离开课本而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事物、表达情感。

在美术创作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得到同学们的嘲笑,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我总是耐心地寻找、高度地评价有进步的、有个性的学生作品,鼓励他们“谁的作业最有想法,谁就最成功”。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美术教师应该大胆地鼓励学生进行有想法的创作,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作中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清新。

三、“乱”中取胜

众所周知,城区小学的课堂上常有点“乱”。大多数人认为上好课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有纪律性,但我认为在美术课上我们不能总是“墨守”,因为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需要孩子活泼、有序地“乱”起来。比如在一些绘画课上,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开展了游戏、舞蹈、分组表演等活泼的活动,让他们切身地感受情境。当时的课堂显得有些杂乱,但是这种形式上的“乱”却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

课堂上“乱”的原因很多,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排斥“乱”。只要不脱离美术课堂教学,做到“乱”而有序、“乱”而有“果”,我允许我的学生在美术课堂有些“乱”。

四、从我做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介绍人”,更应当是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地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价等途径赢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我还以平等的身份通过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来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于课堂上的有些问题,我用一句“我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好吗?”来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2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

一直以来,小学美术沿袭传统的教学观,机械无趣、单调乏味,写生枯燥、毫无创意,教师对儿童画画时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不给予关注解读,对学生绘画的引导只限制于简单的模仿训练,限制了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小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严重挫伤了小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发展。在对小学生创新训练过程当中,需重视将小学美术课程与学生标新立异意识、精神、能力相结合。

一、让学生边学边玩“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乐中学、玩中学”

许多教育学者都提倡“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在低年级制作“蝴蝶指偶”的课上,老师通过把各种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融于课堂,使学生全心投入情境中。随着“蝴蝶飞”的乐曲声开始,音乐声回荡在整个教室里,老师通过手指上不同颜色、手动作的不同造型变成了许多美丽的蝴蝶“飞进”课堂,学生个个流露出惊喜的表情。老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后,又引导学生做起了“请你跟我做,大家一起来学习”的拍手游戏。然而老师只是编了两个动作并领着学生做这两个动作,之后便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编自导,老师则走到他们中间跟着学。作品完成后,师生一起手戴指偶在“蝴蝶飞”的歌声中跳起舞来,并“飞”出课堂……再如,在座位的编排上经常变动,会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同时,经常思考,利于创作。

二、使用新奇的讲授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讲授教学重点内容时,常常由老师先讲,并明确指出要记住哪些内容或注意容易出错的环节和部分,再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在四年级的剪纸团花课上,老师是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授课的。在大家一起欣赏、了解团花及其特点之后,老师先展示“三折”与“八折”的示意图,并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动手操作,学习要求是要了解剪纸团花分几步完成?由学生回答,老师只需按照学生说的步骤板书出来。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预习“三折”示意图,再自己动手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看,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自己折的步骤,留意自己手指摆动的位置。最后,请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的折法,同时老师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动手操作,及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操作有什么看法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予以讲评,并演示。这一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先学后教”是一种新颖的教学观,它充分体现了真正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人本素质教育观,学生多了一份主人翁的独立意识,少了一份依赖和懒得动手动脑的思想。学生能做的、会做的,老师决不插手,只有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才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高质量地学、如何动脑思考,并在实践中发明创造。

三、尽力把脑海的事物实际化

虽说是小学美术,但其理论知识也十分抽象。老师在讲授时,要努力将这些较为抽象的美术专业术语具体化、通俗化,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更好地开展美术课的讲授工作。

如,在讲授“冷色与暖色”的课程时,教师不能只是口述哪种颜色是冷色,哪种是暖色。而应该是在讲课时,提前准备几个小杯子,分别在杯身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例如,贴红色标签的杯子,里面放温水;贴黑色标签的杯子,里面放冷水。通过让学生触摸冷热水杯子,认知辨识冷暖色。对杯子温度感受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都跃跃欲试,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同时很好地学会了冷暖色调这种比较抽象的东西。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美术课堂的气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应适当使用计算机技术。根据每节课的不同主题,播放相应的动画短片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向学生展示一些绘画大师的作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还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简介一些著名画家童年的趣事。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新型美术教学模式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大纲要求,且现代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人类思维活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就会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近几年,我校大力推广高效课堂。在尖子班、重点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种课堂,并见效显著的时候,我接手了高一的一个美术特长班。如何响应学校的要求,在特长班也开展高效课堂,这让我陷入到一种困境当中。众所周知,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而特长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较差,依赖性强,自信心和定力都不够等等。因此在特长班开展高效课堂着实有难度,尤其是古诗单元的高效教学,那更是“难于上青天”。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我这个新老师的教学风格,顺利度过磨合期;如何让学生对学古诗产生兴趣;如何让特长班的古诗教学也能高效起来,这是开学之初摆在我面前的三大难题。

首先,与学生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我知道学生对新老师肯定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没有马上讲新课,而是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至于玩什么游戏我上课之前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本想让他们进行初高中所学诗歌背诵比赛,勾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以便导入第二天即将要学的古诗单元。但考虑到特长生语文底子薄弱,学过的古诗未必能记住多少,玩这个游戏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后来改成难度较低的成语接龙游戏,果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从中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活泼胆大,集体荣誉感强,很在意小组的加分,这无疑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其次是培养特长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所以在预习课上,我并没有按常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思考,也没有要他们提出问题。因为以他们的基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提出来了,也是从参考资料上获取。所以只要求他们先准确流畅地朗读,然后再背诵。这两个要求对于特长生而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们的耐力不够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要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确实需要费很多的心思。在朗读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齐读,其他小组注意纠错,或者是个人朗读比拼,以加分进行刺激,读的和听的都十分积极认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基础较差的男生,在读《山居秋暝》时读得不怎么准确也不怎么流畅,但他声音洪亮,还配以摇头晃脑,读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还把手一挥,把头一摆。他在朗读时似乎心领神会了王维欲远离尘嚣、隐居山中的那份洒脱。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朗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背诵时我抓住学生渴望加分的心理,提高加分额度,学生在我指定的时间内拼命记忆,争相背诵,课堂气氛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因参与而有了收获,因收获而产生了兴趣。

再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树立自信心,让特长班的古诗教学也能高效起来。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特长生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兴趣爱好选择了学特长,大部分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学特长能增加考上大学的机会才选择了学特长,很少有文化特长兼优的学生。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曾经有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到他们是被学校、老师瞧不起,被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鄙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当然这只是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而已。记得英国的约翰逊・塞缪尔在《蒲柏生平》中说过“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哈兹里特在他的《文学贵迹》中也谈到:“如果你相信你能得胜,你就会得胜。信心是胜利所必需的。”可像这样一群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的孩子,把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才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我一直在寻找他们的专业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古诗单元给了我一个机会。苏轼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用画笔展现诗中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优美画卷。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画作呈现活动中,学生相互鉴评,互相探讨。因为是他们熟悉的领域,人人都有发言权,所以参与度高,场面热烈。学生竟然在不自觉中准确把握了诗人王维在诗中营造的清新、宁静的优美意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课后学生向我感叹到:“没想到诗歌学起来还这么有意思。”鉴于此,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让学生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画出来,看谁最能理解“穿”“惊”“卷”这几个词的妙意。学生目前最擅长的是人物画,所以我让他们用画笔勾勒苏轼笔下的周公瑾形象,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形象。这样就促使他们去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了无痕迹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古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不再高深难懂。尤其是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并找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研究学生比研究教材要难得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这应当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高效课堂同样离不开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效。

第4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变得越来越高。小学阶段是学生获得各项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在后续阶段中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将具有明显优势的尝试教学法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一、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就小学美术课程而言,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提高学生兴趣优势

基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1]。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则将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在完成教师布设的开放性尝试题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学生参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兴趣发生了显著提高。

2.可修正优势

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尝试教学法看成是一个找出不足、纠正不足的修正性学习过程。当教师从学生完成尝试题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时,会及时将学生的不足指正出来。此时,学生改正自身不足的行为为其后续美术学习带来一定的优化作用。

3.自学优势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示范绘画、学生学习临摹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2]。基于尝试教学法的小学美术教学为小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学空间。长此以往,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良性发展。

二、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应用原则方面

为了保证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几种原则完成尝试教学法的应用:

1.及时矫正原则

在小学生美术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小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结合以往的小学教学经验可知,如果教师并未及时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则这种偶然问题会发展成一种习惯,进而持续出现在学生的后续美术学习过程中[3]。

2.尝试引导原则

小学生的学习优势在于:由于他们本身了解的桎梏较少,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在利用尝试教学法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小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各类美术题目的尝试。

(二)应用步骤方面

就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尝试题目设置步骤

就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尝试题目设置的关键在于:避免为学生设置封闭性题目,而应该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以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彩墨游戏部分为例,教师可以将尝试题目设置为:画出你喜欢的任何东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像或痕迹。

2.学生尝试步骤

这个步骤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为了保证所有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该阶段的时间控制在10~14min左右[4]。学生在利用相关绘画材料创作的过程中,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了有效发挥。在这种状态下,预设的教学目的更容易实现。

3.合作练习环节

就小学美术课程而言,合作练习环节的设置能够为学生的创作过程带来更多的灵感。在根据相应材料或题目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在创作思路方面产生的碰撞可能会对他们的美术学习质量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4.教师讲解步骤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第一次尝试绘画过程的观察,引导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此r,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利用温和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学生获得正确的问题解决办法。

5.学生二次尝试步骤

在这个步骤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对自身的作品进行二次修改。对于学生而言,这个步骤相当于一个弥补不足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相关染料、画笔等工具的应用,将自己的美术作品变得更加优秀。学生可以通过修正环节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种变化会对学生后续的小学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修正性、激发兴趣等多个方面。为了保证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质量,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遵循尝试引导原则、及时纠正原则开展基于尝试教学法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通过布设尝试题目、学生独立练习、合作练习、讲解纠正、二次尝试的流程,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的美术学习中更加顺畅地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周华.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新[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郭二娥.探究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4,12:188.

第5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一、对歌唱艺术的认知

歌唱艺术是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歌唱能给人们带来温馨、愉悦、兴奋等美的享受,这种感受来源于多方面,有演唱者的信息传输、情感表达、律动感应,有欣赏者本身的力度、节奏、音色、情绪方面的自然性。在歌唱艺术中,审美体现的是歌唱主体的一种内在感受和体验,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歌唱艺术有其独特的美的构成法则,体现在歌唱的审美功能与价值上,体现在人类情感的自我表现与创造。“听觉艺术”“情感艺术”是西方美学强调的音乐属性,“心声结合”“心物结合”则是中国古典美学提出的主要观点,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表达,其中心观点就是:审美是感官引导心灵的创造。歌唱艺术围绕着情感的体验展开,以情感为中心实现聚合,它始终贯穿在审美愉悦发生、形成和深化的各个过程,并以愉悦性为基本品格存活在其审美价值中。歌唱艺术这种主观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看法,是歌唱者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人类心理的精神满足。情感与美感的完美融合,构成了歌唱艺术审美的极致表达。简而言之,歌唱艺术蕴含着以愉悦性为基本特征的审美意识,包括歌唱本身的情感体验和歌者自身的内在审美。

二、歌唱艺术的审美体验形式

歌唱艺术作为集情感和美感于一体的审美体验,从浅层次而言,能够培养大学生音乐的感觉力和知觉力,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记忆力,更深层次的是,能够通过审美体验,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进而提高对歌唱艺术的评判和创造能力。歌唱艺术的审美体验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个性化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能力并不是大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有意识地文化熏陶的结果。歌唱者作为歌唱艺术的主体,是高度社会化、群体化的物类,是最具有自主性、完整性的个体。由于社会个体先天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歌唱艺术是在主观感知的基础上,糅合个人理性成分,这一过程需要调动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这一切使得审美感知与歌唱者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歌唱艺术的审美体验过程中,要注重不同个体的审美感知,这种倾向受歌唱思维主体的个性审美差异的影响,歌唱者会在客观美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演唱的主观审美观念,进而实现对作品表现美的追求。例如在演唱《白毛女》选段的时候,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有的声音音色真切朴实,有的则甜美流畅。再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民族唱法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要求声音高亢明亮,有些则喜欢委婉细腻等,这种差别正是个性化审美感知在歌唱中的具体体现。

歌唱艺术的审美感知虽然存在个体化差异,但在同一条件下,必然有一个共性和社会公认的标准,如在演唱《白毛女》选段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将劳苦大众的悲情、对地主恶霸的憎恶、翻身得解放的喜悦从内心深处加以阐释。这种带有共性的审美感知,恰好是人自身对审美情感的认同,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组合,体现了歌唱艺术的感染力。

(二)知性化的审美评判

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实际上是对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评判。歌唱艺术正是这些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引领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歌唱艺术提高大学生更加知性的审美评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评判能力来自于对歌唱艺术的鉴赏能力。歌唱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力量,随着音乐的响起,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在观众的心中自然产生情感的碰撞,快乐与悲戚的情绪感染观众,只有歌唱者身心融入歌唱中,才能拥有审美感觉,继而产生审美评判,引发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当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宣扬及时享乐、夸大自我主义等歌曲盛行蔓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给歌唱者也带来了迷茫。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更多正能量歌曲,给社会特别是大学生正面的疏通与必要的引导,如从2014年春晚开始流行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朴素的歌词,简单的配曲,却极具向上、向善、向美的审美评判,带给社会的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震撼。

(三)独特化的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基于审美感知和审美评判的基础上,在参与歌唱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重新组织的过程。它是审美现实活动丰富化、个性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又是实践创造力的审美心理基础。从歌唱艺术演唱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协作的意识;从歌唱艺术作品可以挖掘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意识;学习歌唱艺术技巧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坚持和不畏困难的意识;欣赏歌唱艺术气质可以培养学生追求形象美的意识;歌唱艺术二度创作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创造的过程,是歌唱者对音乐作品主观理解的一个层次,也是丰富艺术形象,促进思想情感不断升华的另一个层次。

三、歌唱艺术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途径

歌唱艺术是音乐、语言、表演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歌唱艺术,实现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教会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建立情感意识,合理地表现音乐,这既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一)加强艺术修养

歌唱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其实也是演唱者对其自身文化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当演唱者的知识涵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他对事物的认识,对所要表达的情绪才能有较好的把握,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其审美能力的作用。同时其审美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他演唱水平的高低,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欣赏高水平的演唱,不断揣摩演唱者对作品 的演绎,体验作品带来的传神与韵味,使自己真实的从内心感受艺术带来的感受,也为日后自己的艺术表现增添素材。有许多的经典作品,需要反复耐心的欣赏,才能理解和领会作品本身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如“五四”时期,赵元任创作了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初听者,只是以为歌曲体现的是男女思念之情,然而,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能够体味到作品中体现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特别是其中蕴藏的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上个世纪80年代由刘毅然作词,刘为光作曲的《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如果不了解当时创作的历史背景,拿到现在爱情歌曲多产的年代,一定会认为是一首歌唱男女情爱的好作品。实际上,它是一部电视剧《共和国之恋》的主题曲,它剖析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命运走向的电视片,它记录了老科学家们那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无比忠诚。所以,作为演唱者必须对演唱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特点等进行充分理解,才有可能演唱好这些歌曲。

(二)培育审美情趣

当代大学生正赶上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好时期,他们有朝气、有梦想,但大多学生的情绪不够稳定,情感不够成熟,如果能够对他们的思想、情感、情绪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歌唱艺术这种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身主动寻找美、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如对于歌曲《青藏高原》的演唱,大部分学生由于未真正体验过青藏高原的生活,因此,在演唱过程中,不完全能够表达歌曲的艺术境界,但如果前期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片,加强对审美情趣的培养,同时让他们准确掌握歌词的表达用意,感知语言的诗情意境,从而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高原的美丽画面,真正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再通过老师对《青藏高原》创作背景以及一些特定的地域文化的讲述,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这样才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歌唱欲望与情感共鸣,并唤起自身对审美艺术的表达和认知。这种意识的提升,是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实现的,从而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精神得到熏陶,道德得到净化。

(三)提高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是培养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审美鉴赏来鉴别和评价自身的审美活动,也是对其审美活动的一种有益的指导。歌唱艺术的审美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它是通过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感性,以歌唱的形式让歌唱者经过生理感受转化为精神感受,乃至于精神升华的这样一种心理感应过程。在大多数高校声乐教育中,对歌唱艺术的定位仅限于教学,对感染力、熏陶人的诉求表达较少,这种声乐教育观上的短视与浅薄严重阻碍歌唱艺术的发展,也影响到歌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借助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理应由从前过分注重音乐技能的训练转向对音乐作品鉴赏的教育。客观地讲,目前大多数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要求只是作为爱好或者是必须要学会的知识,导致鉴赏能力不足。如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在演唱《奥赛罗》选曲时,观众通过他对人物角色的演绎,体味他那复杂多变的情感,感受他超强的演唱能力带给自己心灵的震撼,观众很自然的在思想深处为黑人的遭遇感到叹息。如此说来,审美鉴赏是歌唱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必须要让他们喜欢歌唱这样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一些音乐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歌唱艺术的魅力,再转入对音乐知识、歌唱知识的传授和歌唱技能的培养,让他们了解音乐内在的一些基本要素,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等,初步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探寻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歌唱艺术魅力。

(四)加强艺术实践

单纯地开展理论教育,很难形象地培养学生内在的审美意识,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把审美意识的培养建立在“感知——鉴赏——实践——创造”这一流程上,才能真正学有所获。歌唱艺术实际上就是演唱者对歌谱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他们通过对词曲作者创作的初步了解和对谱面的认识,用自己特有的嗓音、技能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过程。在开展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自由改编和创作。学生对歌曲有什么看法,可以随意进行表现,逐步摸索出歌曲作者所要传递的某种思想情感。只要基本符合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就应该给予肯定。其次,是要适时举办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送歌到基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歌唱艺术带给他们的美感,使学生由欣赏者变为实践者,体验两种不同形式的感受,从而不断丰富学生对歌唱艺术的热爱,提高他们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能力。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审美实践活动,可以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范畴和增强他们对歌唱艺术在审美活动中的思维,从而指导他们对歌唱艺术带给自己审美情趣的思考。

总之,歌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当站在新的高度,认识到歌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切实加大歌唱艺术的普及和研究,使大学生都能学习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并汲取营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审美素质和德育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刘蕊.歌唱欣赏中的审美.民族音乐,2009(3).

石静莺.论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安顺学院学报,2008(8).

魏凡俭.审美心理在歌唱及教学中的对位.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4).

第6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绘画学习上正值从图式期向写实萌芽期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已开始不满足于儿童画形式所赋予的无边畅想与快乐。随着他们生理的发育变化,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与深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他们知识获取的不断累积,对事物观察与分析思考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然对事物观察的持续力与定力也与日俱增。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对绘画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绘画的评价维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正因为他们刚刚开始步入写实绘画的萌芽期,所以往往会出现评价走在能力前面的现象。他们对于理解事物的结构方面较难准确把握,特别细致的细节较难表现,眼高手低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各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出现,久而久之对绘画学习的热衷也将消耗殆尽。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分析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能力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学习发展的需求,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提供多种形式的精美范画,尝试不同的绘画材质与工具,给予学生一张张成功的作业与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将是较好保护三年级学生对写实绘画既强烈又脆弱的好奇心与兴趣,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个写实过渡期的关键。

一、精选学习内容

新课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四大学习领域。学生学习的这些内容以创造性的课程居多,教学内容重情感与创造性教学,写生类的内容很少,加之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重体验轻技法的教学,更显示出学生绘画技法的欠缺。技法的过度欠缺必然导致画面效果的缺失,以及学生在造型把握上的手段匮乏。三年级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自我评价在综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于是,笔者在单元中充实了写实的课程,控制难度,从小入手、从简入手、从局部入手。如单朵花卉的照片摹写、单支树枝的表现、禽类标本的写生等,尽量避免几何体构造的物体。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与逻辑分析,细微的结构变化因其细小往往不会引起注意,只有静下心来观察才能发现。静态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观察习惯。学生从花瓣的叠加中找到层次描绘的顺序与规律,从单支树枝的描绘中发现树干的外形特点,从羽毛的观察与刻画中体会到线条变化的节奏。一张张精致的写生小品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正如卡尔・威特所说:“孩子能在绘画中学到精益求精的好品质,也在绘画中耐心和自信。”

二、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发展需求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不仅是美术教师的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合理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容易的掌握教学难点。

在三年级《我的家人》一课中,笔者从学生立场出发,对学情与教材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有三:一是人物结构的理解与把握要求过高,而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及能力范畴,过高的要求会导致他们画着画着又回到了图式期状态中去;二是色彩与线描的画面冲突,对于以线描形式表现人物写实来说涂色并非易事,弄不好会搞砸整幅画面,从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三是细节刻画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冲突,学生可能会出现反复刻画某个细节而忘了课堂作业的完整度,来不及完成作业练习的现象。

针对以上提到的三方面问题,笔者提出两条应对策略。一是将绘画内容简化,不画半身像与全身像。教学内容定为人物头像的照片描摹,短短35分钟,描绘的时间太少,与其寥寥草草不如小巧精致,让学生从完整精致的课堂作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颠覆顺序,从粗到精。人物画法教学,特别是写实类的教学,教师往往会注重比例、结构、动态,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范畴。教师觉得当然的东西,学生们可能会觉得很排斥,比如画画先构图,造型先整体后局部等。处于图式期向写实萌芽期过渡阶段的学生们往往还是习惯于从某一个局部开始绘画,他们认为构图轮廓稿是多余的,往往因小失大,构图忽大忽小,总体特征难以把握。

本课笔者从教学过程与方法入手,重点设计表现方法和作画步骤。尝试了用色块构图,先面后线的表现过程,先用粉笔对人物的脸、颈脖、衣服(肩胸)的先期涂色定位,再用炭精条和水笔刻画细节,使得从整体到局部的知识概念更浅显易懂,这是对先整体后局部绘画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实践,有效解决了学生对轮廓构图的反感与排斥。一幅幅精彩的“爸爸”画像,带给学生们的是无比的自豪。正如柯罗所说:“我从来不急于画细节,我首先注意一幅画的大体和特征。”

三、提供多种形式的范画

“教师是不是都要在美术课上进行范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美术教师。有人认为要画,美术课的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师不画范画就不算真正的教;有人认为不需要画,教师的范画往往使得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喜欢照着教师的画去画,省力许多,或者可能会剥夺学生主动思考与表现的机会。笔者认为美术课还是需要范画的,不光要有,而且一定要精彩,可以高出学生的作业要求,因为一张精彩的范画带给学生的将是美好的愿望与理想。“范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示范画是美术课堂中的重要一环,它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美、欣赏美,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从而去创造美。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范画来直观地了解绘画的步骤和作画效果,并从中学习到绘画的技能技巧。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时常需要多种形式的范画并用。比如步骤范画,一节课能留给教师的范画时间并不多,因此笔者会把范画的过程根据教学需要拍摄成步骤图,通过多媒体播放,效果就比较好。但仍难一应俱全,如绘画教学难点的演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亲眼看到作画过程,才能真正领会,特别是针对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场挥笔明示方能令人满意,所以有时需要画上几套范画备用。

范画教学,集审美、直观、趣味、创造、实践性多种作用于一身。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范画”,并精于此道。

四、尝试不同的材质

美术发展至今,表现形式愈发多样,也从未离开过对材料和工具的探寻与研究。工具和材料的运用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变得越来越丰富与宽泛起来。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喜新求变、乐于探索,不仅对表现方法有求变的需求,对不同材质、工具的运用更是充满着好奇心。《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铅笔和橡皮,学生们可能早就已经厌倦了,剪剪贴贴、拓拓染染、刻刻印印都是他们期望的尝试。想让学生们始终学习情绪高涨,不仅要帮助他们完成一张好作品,更得让他们在完成好作品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材料、工具、形式的体验和技巧的把握无疑已成为激发、促进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在写生类作业练习中,带领学生运用多种材质与工具,尝试多种表现形式,以克服写生练习中可能会出现的单调乏味之感。比如用刮蜡纸来表现人物、用KT板做风景版画、在砂纸上画静物、用蛋壳贴静物画中的花瓶、用火柴棍表现风景画中的木质建筑、用拍印和喷绘表现画面的背景。学生们在新鲜好玩中时刻保持学习兴趣,不断激发自身的个性表达与创作欲望。正如塞尚所说:“应从习作中寻求快乐。”

第7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互动 教育心理

新课改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和方法。教学互动是为了达到某教育目标而创设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拉近学生间的交流,对培养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从目前实施的互动式教学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钻研和探索。

一、小学互动式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从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来看,还有很多老师在评定美术成绩时仍然以画得像否为评定基准,这样不仅忽略了个体意识,同时对个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教学环境来看,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进行,在缺乏和学生交流的情况下,很难发挥本体功能。另外,受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影响,由于没有顾忌到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教学成绩始终不够理想。

2.师资力量不足。根据不完全统计得知:当前很多小学美术老师都不是科班毕业,所以不能严格把握教学力度。对于这点,应该引起重视。之所以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就是让学生了解美术,调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思维。但是受老师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影响,不仅不易于师生交流,对教学互动也构成了很大的影响。

3.教学形式化过于严重。从字面意思来看,教学互动肯定需要学生的参与,但是事实上小学美术教学给学生思考与动手的时间极其有限,大部分以讲述为主,学生得到的知识很有限,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课内外作业的完成。另外,如果小学老师过于注重教材教学,没有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学内容和实际经验就会相背离,出现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二、加强小学美术教育中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互动式教学情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从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来看,创建互动式教学能更好地加强师生互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老师要积极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并且结合学生特点与社会常识,对相关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处理。通过选用学生熟悉或者贴近生活的素材进行深加工,这样就能让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现代小学美术教育中,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只能让学生被动地听,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最后出现学生创造力缺乏的现象。因此,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等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想象力,必须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启迪思维,进一步提升创造力。

3.加强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老师和学习优异的学生沟通较多,普通学生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少参与到交流中,这也是学生成绩两级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很小,但是他们都渴望表现、公平对待以及保护。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多和学生交流、互动,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随着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基本上已经普及。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多给学生一些空间,提高对教学内容的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具有很多优势,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意境,利用视频材料与美术作品也是加深对欧美文化理解的过程。

三、结束语

教学互动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心理出发,加强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参与课题活动;通过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对美术价值进行补充与探讨,培养美学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国栋 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与探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06,01。

[2]王爽 大连市西岗区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05,01。

[3]苏媛 二十世纪末与新世纪初小学美术课程教材对比研究.宁夏大学,2014,03,01。

[4]扈海萍 绘画日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3,05,28。

[5]惠子真 如何让年画真正走进小学美术课堂――以潍坊市寒亭区固堤中心学校教学探索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13,12,06。

[6]赵乐 上海市小学美术双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05,01。

第8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美术教育;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一、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美术活动以美为最高规范,众所周知美是一有深刻内涵和宽泛外延的意识形态范畴,它给美术活动提供了自由活动的广阔的空间。在美术学习与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个性特点上发,为情所趋地创造美的形象或符号。可见,小学美术教学有利于发挥儿子童的想象与联想,锻炼并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从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的基础性和非专业性决定了中小学美术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培养的审美、道德、认知情感作为一种合力作用于创造,唤起儿童潜伏的创新动机,并在道德意志与认知情感的推动下间接地提高儿童观察的准确性,记忆的持久性,加强积极性、主动性,减少疲劳,在较为轻松愉快的适度兴奋的环境中闪现最可珍贵的想象、思维、灵感与顿悟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将共通具体操作物化成新颖产品。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内容构成

(一)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

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不以逻辑为始,但要经逻辑整合,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以实现创新之目的。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逻辑思维不再是科学的专利,它与艺术思维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过程中,且相互促益,共同得以发展。

(二)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逻辑起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产生出大量的新思想新想法的思维方式。很多学者把发散思维能力解释为创造力,可见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最主要方式,应该受到小学美术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想象力思维的养成

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新课标》和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内容占了整个教学内容四分之三的篇幅,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正是基于此,对学生想象力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成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教育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2.培养创新精神。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

3.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绘画构图既可启发学生遵循法则、但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处理,也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构图形式去处理;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神气的小厨师》一课中,教师可营造厨师班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戴着厨师帽,穿着厨师衣,并把各种材料制成的“食物”送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大胆拆,大胆常识尝试组合,最后请学生们体验之后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了交流,学到新的、不同的方法,开拓了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

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画汽车》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同学介绍了解汽车的功能特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汽车,有一个学生迸发出未来汽车是怎样的设想,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中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鼓励了学生大胆想象。

(三)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开拓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美术常识范文

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要认真贯彻新大纲的各项要求,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作为教学重点和出发点,综合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程度,改进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小学美术教育通常只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使得学生仅重视对绘画知识的学习,在培养自身审美能力方面不够重视。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美术课只是培养了小学生初步的审美观,并不能塑造其完整的审美观,因而,并不能简单地将美术知识教育同培养审美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在美术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要注意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良好的美术文化底蕴。

(一)缺乏对小学美术启蒙教育的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仍然不够。首先在教育部门相关领导或老师层面上就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他们认识不到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也缺乏相关的美术教学常识。他们认为美术课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仅培养想从事此专业的学生即可,不必推广到广大学生身上。这些对于美术教学的误解必然会阻碍美术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领导层和教师层首先要摆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美术启蒙教学观念,用积极的教学态度去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校要重视对师资水平的培养,教师要主动去钻研美术教学工作,合力去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美术教学任务。

(二)关于美术教学理念上的认知偏差

对小学生进行的美术教学重在启蒙教育,此类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和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通常只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意识,关于美术创作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很好地得以落实。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难以提升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管理部门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观念的重塑和构建,教师也要调整美术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对小学生进行创造力和审美启蒙教育的方法

(一)注意激发学生美术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其美感,还要注重德、智、美多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根据左右脑开发理念,艺术教育有利于右脑的开发,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产生的效果是双重的,它既能让人们享受美的体验,又能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活动中,人们可以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双丰收。从大自然美丽的环境到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人,生活无处不蕴藏着美丽的事物,也都能让人产生美的体验。因而,美术教育也要培养学生洞察美的能力,从而放大到能感受艺术创作的美,这也是对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美术教育的引导,能帮助人区分生活中的美与丑,明辨是非,净化心灵和品格。因而,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美丽的语言和启发性的教学思路来配合美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感受到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魅力。通过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欲和求知欲,这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