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评一体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14
Vocational College "Do comment teaching training"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dustry Standards
――Tak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LI Yi, ZHANG Bo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Beijing 102628)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Teaching Model in Vocational School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ot spots. Article focuses o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for example, for quality teaching, "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l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posed a "to do teaching and training assessment"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dustry standards, and elaborates the pattern premise security condition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industry standa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tegration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情境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主张设定教学情境,在任务的驱动下,在做中学,学中做。由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理念的高度契合,在高职院校中,该模式目前受到大力提倡,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所开展的多次调研,发现该模式并非完美无缺,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
1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现实问题
(1)流于表面形式的改变,缺乏行业标准指导。当前大多高职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一般没有对应行业项目的实战经验,加之学校实训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高职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往往仅停留于表面形式化的改变,强调了师生的互动,而忽略了行业标准的引导。
具体体现为:教师所设计的项目任务远离生产工作实际,甚至根据滞后的书本理论,凭空编撰而出,如,帧中继技术在实际组网中已很少使用,而有些教师仍一再设计此类的组网任务要求学生练习;另外,在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不符合行业标准及岗位规范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如学生组网固定线缆时,将线缆随意捆扎在一起了事,而教师并也并未按照行业标准中的强弱电分离的要求提醒学生。
(2)忽视“训”“评”环节,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实施时,易将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由“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上,但很难达到“做得好”、“做得标准”的水平,忽略了过程化考核中的“训”和“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便要求学生不但能在教师的示范下达到“会做”,还应知晓自己的作品及表现相比岗位规范存在哪些不足,并能依据实际需求的变化,灵活快速地按照行业标准“做好”,解决实际问题。显然,欲达到上述目标,“训”和“评”的环节必不可少,并应给予相当的重视。
2 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保障
为克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缺陷,本文尝试提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要保证此项教改实践的顺利实施,需提前夯实以下工作:
2.1 行业标准的遴选
本文所指“行业标准”是一个广义概念,指包括在相关行业所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的总称。行业标准明确了行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的设置、职责任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评价方式,它是由各行业独立的一个技术规范。
一个行业,往往涉及多项标准,有些标准还有相互冲突的现象,如网络行业的标准数百项,不同公司使用的标准并不一定兼容。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可牵头组织行业专家、企业的技术骨干、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根据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确定培养目标工作岗位要求的等级,根据工作岗位的责任大小、活动范围宽窄以及难易程度,对行业标准进行科学的遴选,选用主流标准,摈弃已近过时的标准,引入新标准、新规范,确定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型和等级。
2.2 双师队伍的培养
由于行业标准来源于产业一线,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所以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有广泛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科学地分析并引入行业标准到教学过程。就教师个人而言,高职教师应树立将“行业标准”当作研究对象的意识,尽可能熟悉或掌握与行业标准密切相关的语言、知识或技能,持有更贴近企业的观点和态度,保证高职教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缩小课程教学与企业需要的偏差。就高职院校而言,应将教师赴企业实践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明确教师赴企业实践的要求,定期组织教师采取“挂职锻炼、技术研发、课题合作、员工培训、学生实习指导、就业基地维护”等多种实践形式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总之,“双师教师”不是简单的考取有教师证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师”,而应是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2.3 课程教材的选编
教材是课堂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高职教材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职业取向,与企业合作开发,甚至可直接选用知名企业的内部培训教材。例如,我学院网络专业便选取网络行业知名品牌H3C的网络学院系列教材替换了《计算机网络基础》《互联设备与技术》《高级交换路由技术》等课程的原有教材,从实践效果上看,该教材能更好地适应学生职业要求和职业成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贴近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
2.4 实训环境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应实训环节的建设便显得至关重要。实训环境包含教学场所面积、演示设备、实训设施、仿真软件、实训室管理系统、校外实训基地等条件。
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实训环境条件应尽量满足教师演示方便、数量足够学生人人参与,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要求。在实训室施工和购置时,除了要保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满足需求外,还应注意设备的后期扩展及软件的升级需求,切实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仿真+实体”的方式,即通过购买、自主开发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方式配置仿照产业现场的虚拟实训系统,后期辅以在真实设备上的实训,也可对实训设备进行精化和集中,按照行业企业的管理标准管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实训室,便于学生分时段、分组进行课外实践。
3 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本文提出的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密切结合高职学生毕业对应的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突出强调高职教学中的“训”、“评”的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实操相结合,训练和评价互相促进而构建起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3.1 创设情境
情境任务的设置是教学过程导入的首要一步。好的情境任务能够反映实际工作要求,很好地营造出逼真的职场氛围。例如,我院网络专业在课程“互联设备及互联技术”中,在展示某公司网络拓扑图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实际任务需求:“该公司由于业务的拓展,员工的数量大幅度地增长,导致现有的网络中员工访问内部服务器的速度下降,影响了正常的办公,要求以最少的投入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改造,提升网络的性能”。学生接受到这样的项目任务,立刻感觉自己就是在处理真实工作任务,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在不知不觉中向职业人转变。
3.2 提供资料
在提出项目任务后,教师应根据实训条件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文档资料和设备,并对涉及的技术标准进行适当的讲解,对其中的难点部分可现场演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标准的内涵。
对于课堂中常用的、但易耗损的小物件,如网络专业配置网络设备用的Console线、USB-COM转换器,教师可考虑将之分发给学生,期末再收回的方法,这样既可鼓励学生课下积极实践,提高配置技巧和速度,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爱护生产资料的习惯。
3.3 探求方案
学生在拿到软、硬件资料后,便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分工合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经过团队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尽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索活动,自行查阅相关技术文档,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归纳梳理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和步骤,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和效果。
3.4 训练提高
在学生基本完成前面的项目任务后,教师应进一步提高难度,追加布置提高性的实训任务要求,或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解答一些引申性的问题,并加以一定时间限制,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边做边思考,通过再次的实践操作,深入理解技术标准的本质内涵及适用的不同场合。在前面环节中,教师的角色若是引领学生入门的“导师”的话,则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则更像“教练”,想法设法督促学生达到不仅“会做”,还能“做好”的水平。
3.5 总结评价
本模式的课程评价是现场的“阶段评价”和期末的“终结评价”两部分的综合。
阶段评价是在平时教学现场的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综合。具体做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展示并讲解本组的技术解决方案,其他组则可对之提出疑问,对照行业标准,指出该组的不足之处,并给该组打分,最后,教师对各组学生的展示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并打分。
终结评价是在期末对学生进行的理论和技能的考核。理论考核是从理论试题库中抽取题目统一组织考试。技能考核从实训任务库中抽取某个任务,根据实训要求和行业标准和规范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若有条件,课程的终(下转第51页)(上接第29页)结评价还可直接与行业资格认证挂钩,如我专业的互联设备与互联技术课程的终结评价与“H3C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直接对接,学生的认证成绩可直接作为课程的总评分数,使得该课程的评价更贴合行业标准,更具权威性。
上述五个程序应遵循“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训、做中评”的原则,“做”是“一体化”的基础,“教”“学”互融,“训”“评”共促,所有程序都应严格以行业标准为准绳,以求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
4 小结
笔者所在专业团队经过多年实践,上述模式已初现成效。近五年间,本专业学生考取对应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累计300余人次,优秀率达78%;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本模式的提出旨在克服原先“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教学实践脱离行业现实”的弊端,将行业标准及岗位规范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强调“训练”、“评估”环节,是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职教育方面的探讨和尝试。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DEB14144)
参考文献
[1] 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1 正确理解计算机“教学练评一体化”的涵义
“教学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实合一”指导思想的延续,“理实合一”其关键在于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通过理论促进实践、通过实践辅助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也可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直到学生掌握知识为止。而所谓的计算机教学练评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指的就是在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课堂上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上进行的模拟实用中的“练”以及学生练习结果中的“评”等众多教学阶段相互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课堂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标。
2 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应用是计算机“教学练评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保证了适合的的机房学习环境,才能够确保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诸如凌波、管鲍等)的应用则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上的一次改革!而掌握其中的屏幕广播、收发文件、远程遥控等功能则是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必备知识。此外,教师应在日常学习中提高自己驾驭设备的能力,自觉掌握计算机管理与维护技术,并将计算机管理与维护技术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备使用习惯,而不应该等到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专业课程的时候再去纠正那些运用不良设备的坏习惯。
3 计算机“教学练评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上狠下功夫,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3.1 “精讲”
精讲指的就是教师按照计算机教学的目的、目标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教材中的一些侧重点、难以理解的内容,利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讲述给学生,给学生留下较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进行计算机操作,从而增加基本训练、掌握知识要领、实现能力培养。作为一名优秀的中职计算机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走出“填鸭式”教学模式带来的误区,在讲课时要讲的精准,点到要害处,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及屏幕广播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讲解过程中,也不应唱“独角戏”,应注意提问,在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中完成讲解,注重教学的互动效果。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用教师讲、学生演示(屏幕广播)来完成讲解,这样教师更容易把握学生在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3.2 “多练”
“多练”指的就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亲自上机练习操作,并与此同时进行巡回辅导,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动手操作的能力(即便是在练习过程中由于误操作而导致的异常状况,也不要对学生呵斥,要耐心对学生进行讲解,说明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以及对此状况的解决办法,从而快速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维护技能)。在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在学习这方面一无是处、没有发展前景,也不要蔑视学生们,认为他们对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也会像文化课一样差。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人也都可能同时具备智力的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可能是他们的优势领域。“多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每节课上机练习内容要精心安排,练习项目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梯度相宜而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任务练、带着问题练,练习过程中讲、演、练、评相结合,对于难度较大的练习内容,可先讲后练(模仿练),边评边练(提高练),以敏锐的目光去认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
4 多元评价,鼓励创新
4.1 评价标准要有激励性
众所周知,成功不仅仅来源于努力,还要加上百分之百的自信心,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无论是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还是在期末的教学评价时都是本着鼓励的原则去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教师类似于“做得好、你很棒!”等鼓励性的言语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4.2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在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将教师作为主体构建一个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也要参与其中,要做到教师学生共同评价、学生自我评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小组评价等,从而实现学生愿意学习、教师愿意教学、教学相长的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思维上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对于相同的问题理解的程度和方面不同,其解决方式也是各具特色。而别人的见解似乎也都是自己很容易忽视的东西或者是误区,也正是别人的建议,恰恰会使自己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建构,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营造民主、公开、平等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一体化教学 课程体系
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我院为深入贯彻落实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的要求,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实力,组织广大系部和教师开展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国家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一体化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涵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一体化教学的特征是学校办学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车间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体化、学生和企业职工一体化、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条件是:教学场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结构一体化、评价机制一体化、育人环境一体化。
二、技工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按照学院领导要求,我院教改教研处决定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技工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如外销员、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2.以岗位职责和任务群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技工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本行业岗位职责的多项要求,即满足如外贸业务、国际结算、国际融资、经营管理、商务谈判、销售管理、国际市场开发及管理等不同岗位职责及相应的岗位任务群的要求。
3.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即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
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职业技能决定;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4.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国贸专业的相关课程,应该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原则。这项工作主要由相关的资深专业教师负责,并有行业专家参与。
三、技工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理论方面
本门课理论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项目内容——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典型的外贸工作实例导入,贯穿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大致为:教师提出各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工作任务,提出实现任务的途径;教师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完成工作任务;最后由教师点评,提出努力方向。
这种教学组织与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合同条款及合同履行知识点内容,又具备了一定出易实际工作能力。
2.实践方面:依靠行业、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1)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聘请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各行业、企业负责人、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产教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参与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
(2)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阎。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其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获得,所以,高职院校应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拓展教学空间,与外贸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对稳定,培养外贸实用型人才。在实训中,使学生直接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熟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外贸谈判等方面知识,掌握企业商务流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实现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学栋.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M].2011.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江苏教育,2010.
[3]赵志群.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及课程开发[A].2008.
关键词:理论;实践;教学;创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TS951.7+3文献标识码:A
“理实一体化”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最长惯用的教学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战略和教学大纲目标的深度控制,在项目的不断实施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革。《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通过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宽课程教学思路,我校本着教育以培养应用性专业性人才为目标的宗旨,在《建筑材料与检测》授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最常倡导的方针。简言之,就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除了强调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换页素养和理论技能外,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业进行之中,渗透实践动手操作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这种循环模式的使用,除了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外,还更多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启发他们朝着探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前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教师手把手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细节予以批评指正。实践过后,予以必要的实践考核体制,对相关事项进行绩效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先进的,符合相关的规制,学生能在教学中获得成长和收益。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特色
建筑材料是土建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筑专业开设《建筑材料与检测》,是为了能在相对完善的理论课程中,使学生充分掌握建筑材料额性能、特色,以便于在参加工作以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工程、建设。教师授课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论技能而开设的,而是在教学中渗透了教育学生成才的心力。
授课的过程,改革传统授课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结合,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实践活动的进步。在组织实施教学中,其课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理论性特点。设计的材料种类多样,性能不一。骨料、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矿粉等基本定义,导热性能、表观密度、提价要求、吸水率、防火性能、耐压力等板材要求,内外墙的养护,减少建筑材料的辐射等凡此种种,都显示其课程开展中,对理论知识和性能的把握度以及由此渗透的材料质地和性能要求。
在教学中,对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内涵,要有对学生实施相对恒定的教学方式和内涵,同时辅助的实践设计教学,才能不断地修正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疏漏,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
《建筑材料与检测》设计课程,课程从基础开始,除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之外,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中,让学生在了解建筑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建筑材料的关系。教师通过对建筑材料实物进行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物论证外,还有进行必要的考试验收,对于一些需要提高能力者,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要同步加强。
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中应用理实一体化模式
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素质教育真正从教育思想走向教育实践的较好尝试。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以工产化教学模式和平台,分小组实施实践演练课程。其前提是让学生明白建筑材料的基础结构和性能,实践课程引入最初,各项活动和教学项目的开展,专业素养是实施一系列活动的必要前提。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重点案例和自关键教学中实施重点讲解。在现场教学中,组织敬爱呕血和实施效果检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组织项目教学,通过建模实现教学方式和引导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实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通过小组讨论,课程组织指导示范,情景模式再现,将学生日常的学习融汇入具体的方案实施和课程教学环境之中,最终实现教学设计和任务的顺利完工。
《建筑材料与检测》设计课程的课程教学效果,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学环节的传统方式转变,在不断地的创造中,培养学生自主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教师的撞死我约束和管制力,是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在直观想象的教学环节和课程进程中,除了必要的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外,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收尾阶段,对于材料的合格选定判定标准和具体实施方略,都要在现有的具体环节和实施中,主要发挥教师指导的实际作用,对于实践课程的判定和活动环节的具体实施方略都要通过学生的具体反馈去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点
在理论课和实践可并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于科室的安排和实际爱你教学的具体实施方略,都需要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学生的互动参与。理实一体化敬爱呕血中,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简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的具体取舍以及重点和关键点的突出,是实现其课程整体性的必然选择。教师是整个活动中最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对于课程任务的驱动和掌控,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及时的修正课程偏差并教育引申学生形成自主的人物路线,对于保障课程实施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理实一体教学中,同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由于实践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自主的形成相关的习性去积极开展实践课程。相反的,教师如果不加以仔细引导,就会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知识的现象。实践课程项目实施中,都是在小组协同工作下完成的,由于负责项目和分工的不同,管理教学就会遭遇现实面的影响,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教学一体化的方针实施过程中,遭遇现实面影响较大,直接影响课程效果。
在《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手段。对于教师,采用规范的绩效评价考核体制,确保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运行。除了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外,加强校企联合,充实实践可内涵,构建学校“双师型”队伍。学生通过初步的学习,获得基本的、初步的、准确的理论技能,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抛弃对基本知识的能力和要求。
课程管理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组织指导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朝着有利于学生正常有序发展的环节前进。在互动变动的课程中,不同分工的学生要实施不同的敬爱偶是指导侧重点点,对于材料的性能课程和认识项目课程进程中,小组讨论的结果。必须实施相应的总结报告,师生共同对教学环节的各项措施实施防护,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性。
教师的指导和因材施教吗,都是要以学生个体而异的,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必须实施不同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实施学生民主管理和互帮互助合作小组,共同之低昂小组工作计划。坚持学习第一,竞争第二方针,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在考试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将实践内容作为《建筑材料与检测》考试内容的重点。在进行此类模式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二者的比重,在适度的考试内容中,辅助的设计化策略方针,更能使这种教育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该课程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效率、速度、质量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教学的综合内涵,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
五、总结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理论和实践都需要占据一定的比例。一体化向协调的方针和动能,是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综合能力提高的必然途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而言,实施课程中,实践性技能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重要的关键点,但同时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开展全部课程教学活动的奠基。
只有做到了二者相互结合渗透,才能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9).
[2]蒋玲.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 2011(3).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40-02
目前职业教育已步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以高职高专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确立适合各自课程特征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目前工科职业院校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较为成功,而林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植物生长周期长、实训环境难以落实等诸多问题,导致很多课程在实施教学中仍然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积极探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的林业类高职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现知识的迁移,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理实一体化”在《森林植物》中的内涵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16号文件”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为顺应目前职I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技能训练中,采取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森林植物》是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以及其他农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也是季节性、实践性和分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多年来本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过少、只重理论而忽略实践、采用灌输式教学、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考查、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从而影响教和学的效果。《森林植物》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依据教师设定的课程标准,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全程构建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模式。
二、《森林植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设计思路《森林植物》是林业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服务后续课程为目的、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根据林业类专业技术岗位的需要进行岗位任务分析,以工作任务要求为出发点,明确课程的作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专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找准课程必须提供的支撑点,进而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设计教学情境并实施教学。具体思路如图1: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实施。在实施“理实一体化”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在考核过程中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个人和小组实行积分制,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为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实行组长轮流制,小组成员在交流和分享小组学习的成果时,也实行轮流制,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教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利用教学资源,将学生学习的技能、知识隐含在学习任务中,以完成任务过程的“做”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归纳分析。以植物标本的采集为例,相关学习知识包括采集工具的使用,植物采集的部位、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的份数、标本的整理、鉴定和标本的装帧、保存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前向每个学习小组下发学习任务,由组长负责带领成员完成相应的知识准备内容,并协助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的采集工具,以及带领组员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待任务完成之后,再进行小组经验的分享和教师点评。具体的实施过程为:提出任务―确定任务―师生共同讨论(采集的时间、地点、份数、方法等)―制定采集计划―决策(确定最终的采集计划)―实施计划(各小组按照计划进行标本的采集)―评价反馈(由各组学生对自己采集的标本进行展示,并对采集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有组内自己的评价,也有组间相互评价,再由学生自己对工作进行检查与小结,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实施任务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如何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和质量监控。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以外,还可通过小组活动和社团植物兴趣小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职业素养元素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在组织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既便于教学组织,又便于因材施教,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
3.考核评价,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即从第一次课就开始了考核,包括基本知识(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和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实训报告、考勤、学习态度等、实验、实训操作考核)。平时考核包括课前准备、课上组织及发言、课后总结及作业;实践考核包括按任务要求开展的各实验项目的操作,植物现场识别、自制标本提交、图片收集和植物识别考核等;过程考核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相互评价。过程考核中小组积分制是考核评价的重点,小组考核与学生个人考核相结合,个人得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小组成绩中,到期末时,小组的综合成绩按照比例计入个人成绩中,这就意味着个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小组的成绩,个人和小组是紧密联系的,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增强了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是“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它使理论与技能同步学习,学生能够边学理论,边实践,二者互相支撑、交替进行。另外,“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小组完成任务积分的形式,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树立了荣辱与共的工作精神与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小组任务结束后的组内、组间的评价,客观上提高了小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和主动性。
2.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前,教师下发任务,各小组学生共同完成知识准备过程,并且要协助教师完成课前材料的准备工作,在完成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有些知识教材可以找到,但有些知识教材上没有,需要借助网络、其他参考书等完成,并需将一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完成。在协助教师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有些是实验室没有的,需要到学校及其周边区域采集,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这些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现知识的迁移,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3.提高了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职业技能的毕业生,科学合理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能够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内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的作用。如果存在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3210”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工艺学;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94-02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1]。“3210”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的创新成果,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我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项目重要成果之一。“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专业内涵,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为例,应用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一体化课程,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项目、课程考核和教学实施等六个方面阐述一体化课程的设计过程。
一、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制造工作过程产品为载体,注重过程学习,结合我校“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人才培养总模式,并遵循知识成长规律,分阶段逐步加深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力度,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双素质团队、实习实训运行保障条件,全方位、多因素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新的“3210”人才培养模式。“3210”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阶段划分
1.“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2]。“3210”人才培养模式,即“三阶段、两情景、一环节、零距离”,该模式的主要阐述:①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实验实训室”和“机械制造工程中心”两个情景中学、做融合,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指第二学年的四个(小)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中厂”、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站)两个情景中工学交替学习专业核心知识,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第三阶段是指第三学年的三个学期,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工作站两个情景中学习专业拓展知识,完成综合工艺设计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零距离上岗”。②两情景。包含校内一体化教学情景和校内实习实训工作情景与校企合作工作站“1=1”(一半工作、一半学习)的工和学的两情景,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③一环节。一环节是指在校外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一环节(也包含两情景即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可以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为以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④零距离。通过校企合作与顶岗实习,使工作过程知识借助校外真实的企业场景得到升华,同时借助国防企业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使毕业生从心理和技能上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阶段划分。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目标产品为主线承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包括一体化教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工作站等教学条件,创新“3210”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阶段划分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领域、两情景状态描述和一环节的实质内容。
三、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定位。《机械制造工艺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是与生产实践内容紧密相连,主要面向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等技术岗位。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是在《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工艺规程编制与加工实施为主线,以典型零件为载体,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有机整合、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整合,形成基于“3210”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的能力,能够根据零件图正确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确定毛坯、拟定工艺路线和设计工序,掌握编制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独自完成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编制,为今后的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3.课程内容设计。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结合工作情景设计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4.教学项目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本课程的教学项目以机类学生较为熟悉的减速器为依托,以组成减速器的输出轴、滑动轴承套、箱体、齿轮、轴承盖和拨叉等零件为载体,构建生产实践中常见的六大类零件项目[3],分别为:项目一:轴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二:套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三: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四:齿轮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五:盘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项目六:叉类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可以学会此类零件工艺设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类似零件的工艺编制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课程考核方案。每个项目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点及分值百分比分别为:知识目标15%、技能目标20%、操作实施25%、项目总结报告20%和公共考核2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评价+组内互评+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四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四、一体化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六步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需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6人左右,并选优秀且主动性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在后续课堂讨论环节中非常关键,主导整个小组的讨论进程,决定课堂讨论和汇报能否顺利完成[4]。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为:教师下发任务书布置课堂任务要求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和资讯确定最优设计方案组长分配实施方案任务并汇总小组分别展示和汇报组间互评和自评教师点评与讲解学生完善设计方案并填写作业单。
五、结论
本课程在我校经过两轮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得到了学校肯定和学生好评,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更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平台和帮助。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细化课堂考核项目,这是本课程继续完善的内容和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
[2]任青剑.校企合作工作站是“3210”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证[J].才智,2015,(01).
【关键词】一体化 成本会计 高职教育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所强调的就是把国家职业标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依据,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把依据教材理论所设计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把各专业层次学生充分调动起来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创新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紧紧围绕这一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性为着力点,在课程体系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理论完整”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教材按内容编排章节,变为以工业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为主线,按产品成本核算流程将教材内容整合,划分四个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设若干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材料购入―生产领用―产品生产―产品完工―结转入库―商品销售―收入成本结转―成本分析、考核等全套核算业务,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并将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体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发展职业能力,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成本会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意义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在课程设计上,通过对几所高职院调查显示,通常情况下在进入本课程学习之前会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其后会开设《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中级会计实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等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因此,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的环节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协同合作,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在“做”的环节通过分组协作反复演练,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充分显现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高职院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手段。
三、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场所单一,大多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按传统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分理论与实训两部分,分段教学,并未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的主要特征是在仿真模拟环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做合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条件所限仍存在三项分离,只讲不做、讲做分离的情况。体现在:受课程内容的影响以及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大部分学校对成本会计课程编排仍采用边理论边实训的形式,即安排一部分课程学时内容在机房或模拟实训室上,一部分学时内容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由于部分学生对成本核算内容和程序理解不连贯,造成虽然是在机房或实训室上课,但仍然以教师为主的“教中学”,而不是“教学做”的授课的形式,课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体现为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讲授,学生一味地服从教师的安排,对所学内容缺少积极主动性、没有参与互动的意识;也有的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条件等方面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同步实训的需求,便采取上机演练与手工操作分批交换进行“做学”的方式;还有少数学校缺乏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一线教师,对成本核算操作程序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以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不够熟悉,于是采用照本宣科,用讲授代替实践演练和学生模拟操作,无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真正目的。
(二)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手段未体现新形式下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未能与时俱进
“一体化”教学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改革,突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与企业专业人员协作共同探求一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授课手段,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产品生产过程分解到每个案例每项工作任务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演示核算过程的同时尽力做到讲练结合。对于一体化教学中所提倡的互动与问答、分组协作等授课形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采用分组授课的方式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的同时课堂秩序也难以操控把握,评价体系不完善并且复杂多样,以上种种因素均造成授课教师缺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使用的驱动力,使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存在难度。
(三)教材体例单一,内容缺乏实践应用性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改革的媒介,“一体化”教学中,对教材的选用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真实的核算程序为蓝本,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即以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终极目标,以企业岗位对人才要求为本位,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本领、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对成本核算岗位和成本核算人员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实际和企业管理要求设计工作任务明确授课要点,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突出高职教材的实用性。同时,每项任务核算之前就明确规范的成本核算操作程序与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保教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兼顾“一体化”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仍然停留在以学科体系为主的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知识点多、表格数据多、公式多,例题多,前后案例互不衔接的情况,学生们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学习只能达到对某专项业务的核算并未实现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整个流程的技能要求,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课程考核体系单一,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未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效衔接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组织学习、总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并按照讲话精神积极组织教学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对于学期末的实训考核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闭卷笔答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甚至平时不参与教学互动,只靠期末集中突击复习照样取得较高成绩。为此,要真正实现“一体化”,应围绕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依课程内容设计的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动力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扩大考核指标与评价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创新能力、思维灵活度、职业道德水平及团队协作意识都尽在其中。在考核过程中,结合校内实训专业委员会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的所列出的考核标准,甚至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进入课堂现场点评,将校内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要求,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营造产品制造业岗位化的工作环境,增强校内实训室的职业氛围,保证实训课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将若干独立的工作任务串联在一起,体现为一家企业整体的产品核算程序,请同学们通过教学软件分组完成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全套业务。这种实训形式不但增进学生们对企业经营管理、资金运作、产品成本核算等方面的了解,更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愉悦,必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习积极性。
二是传承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技术技能进步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因此,“一体化”教学中应鼓励教师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工作任务设计、工作情境创设、相关案例引用等方式,将教材内容合理整合,激发学生学习产品成本核算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演练活动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课堂较为枯燥的问答式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出全员互动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互动连锁反应,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元化课堂氛围。鼓励同学们分组讨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推进各小组之间,同一小组内部组员之间针对工作任务的有效互动,演示、点评各小组的实训成果并总结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核算问题与方法的能力,保证成本核算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和授课质量。
三是加强“一体化”课程授课教师对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训和现代职业化教学观念的转变。“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职责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校期间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营造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情境。就目前来看,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业余时间选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校外兄弟院校定期座谈,建立校内外专家委员会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达到手具体目标进行研讨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外资源,积极引进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助教等,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
四是认真研究组织制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考核设计标准和评价指标。在具体实训演练前向学生们明确将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素质目标和具体考核标准,以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同时将平时的过程性考核与学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把学生的日常考核评价作为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合理确定两者的结构比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分值比一般设计为3:7或4:6左右,以实践动手操作或者实践作品展示考核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边学边做,知行合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这种不尽理想的实践状态,一方面要求我们下决心加快理实一体化的推进力度,因为它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理实一体化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为遇到阻碍的改革总是存在某种原因的。事实上,对理实一体化,长期以来我们多的是愿望,少的是理性分析。
首先,理实一体化改革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理实一体化改革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要改革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两张皮现象”,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以达到同时提升理论与实践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整体职业能力的目的。然而当我们努力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到一起时,为什么会感觉到那么困难?那是因为我们以往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本身是关联度不高的。实践往往仅仅被理解为技能训练,而不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实践会需要什么复杂的理论知识?理论往往也主要被理解为学科性理论,并非实践性理论,这种理论知识本身就在实践中缺乏应用空间,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要重点改造的内容,如何能够把它们与实践整合起来?因此,理实一体化改革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为基础,它应当是基于岗位任务进行课程开发的自然结果。
其次,可以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中我们似乎很难摆脱钟摆现象,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看来也没有例外。人们提到理实一体化,总是简单地期望能把所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整合在一起,认为只有全部整合了,才是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其实不然,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能够融入到实践中学习,也并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适合融入到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看,同样也并非所有的实践学习形态都能够负载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谈理实一体化,但这并非意味着一门课程可以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两个中心目标。一门课程只能有一个中心目标,这个中心目标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实践,但无论如何我们只能确定一个中心目标,否则授课教师将不知所措,无法组织教学。既然如此,那么就存在哪些理论知识可以整合到实践中去的问题。内容过于复杂和庞大的理论知识,还是单独设立课程进行学习为好,否则就容易导致课程目标多元化,使教学过程无法聚焦在特定目标。此外,职业教育中还存在一些其目的只是让学生进行认知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单独设立课程较好。而从实践的角度看,对综合实训而言,由于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能,因而也不适合用来整合理论知识,特别是内容较多的理论知识。这种实践中要教授的应该主要是实践知识。由此,我们仍然有必要把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即理论课程、基于任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应主要在任务本位课程中进行。因此彻底的理实一体化不仅是不可行的,而且是不符合课程原理的。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数控技术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数控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制造技术、工业设计、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适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我院在实施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并从中进行总结。
1、应注重教学组织与管理,并加强师生实践与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记笔记。一体化教学主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课堂上 "动"起来,但是实习场地有时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协助正在操作的学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相对的自由。如果老师没有加强组织与管理课堂,那么,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要么在实习场地上乱跑乱串、起哄打闹,要么乱拿工具或电器元件乱砸或当作玩具,扰乱课堂纪律,甚至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实习指导中要注意观察,严格巡视指导,加强学生的管理,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训练过程。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可以通过老师的演示,优秀学生的示范,以及学生之间的实践,达到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提高,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紧缺型人才。
2.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我提高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如有的学生很聪明,但很贪玩、好动,个性散漫,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我们对他施加压力,进行引导和督促,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明确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多提醒,让其集中精力听好课,课后多督促,再花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辅导;有的学生埋头学习,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我们应充分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使这部分学生既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又可帮助班级里成绩差的学生,培养这部分学生在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使潜能得以有效地发挥;经过这种分层教学,才能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所获,成绩均有提高。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在操作过程中分组进行操作比赛,老师在一旁给学生记时打分,并挑选几个好学生来协助老师进行当裁判,同时给予做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做得差一些的学生给予鼓励,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做得好的学生就更想露一手,信心百倍,做的不好的学生也想努力赶上,不甘落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3、课题结束要注重总结
一体化教学课题结束后,教师应对小组及学员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肯定成绩,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信息,综合提炼感性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加深认识理解。这是指导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非常关键的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是否达标、如何达标。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训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帮助学员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信息反馈时要注意,提出批评前应有肯定,并让学生有机会答辩和说明,对评论的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对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越具体越好、越明确越好,宜细不宜粗,提出意见的重点要集中在可以改进的方面,提出的改进意见要以工作或评判的标准为尺度。在进行总结时应加入质量评价体系,制定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学生互相评价、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技能鉴定、模拟测试、口头与书面问答等评价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不断进步,掌握数控专业知识,甚至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企业直接参与质量评价,使得培养的学生能真正通过社会的考验。
2.小结
数控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为其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如学生数量多, 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评价体系还不够全面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探索、不断克服、不断完善,并不断地分析市场, 研究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参考文献:
[1] 刘新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J] .职教通讯,2004.10
[2] 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