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PAD;SPOC;混合教学;教育史
伴随着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MOOC、OBE、SPOC以及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和对分课堂分别作为线上线下教学的代表而备受关注。对分课堂,即教学过程由传授、吸收和讨论三环节组成,简称PAD[1]。对分课堂整合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大理念形成的中国本土化课堂教学,自2014年张学新教授创设至今,其教学成效已获得普遍认可。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即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2013年由加州大学ArmandoFox教授提出,旨在将MOOC资源与课堂面授相结合,Small和Private对应MOOC的Massive和Open,需要设置人数和课程准入条件,很适合高校教学。为突破高校理论课灌输色彩浓厚的讲授法,积极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构建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在PAD教学过程中嵌入SPOC,无论线上学习还是线下教学都将师生职责对分,使线上线下师生活动交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双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教育史课程中的构建
教育史是师范类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培养师范生树立辨证的唯物史观,增进自身人文素养以及养成以史鉴今的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培养方案,中外教育史两门课程分别在大二上下两个学期开设,每学期16周,每周4课时。改革之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沉闷枯燥。为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结合该课程重新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五个步骤。
(一)线上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在课程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依托超星平台,建设教育史“校本化”课程资源。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专题并碎片化为94个微视频,包括《中国教育史》11个专题41个视频,《外国教育史》12个专题53个视频,每个视频5~30min。录课视频与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PPT、讨论题、章节作业以及相关的音像视频、学术论文等一同在平台。
(二)线上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点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学习结束后,完成章节作业并提交,形成对学习内容初步的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笔记,对不理解地方要在笔记中标注,然后将学习笔记拍照上传,为教师线下讲授提供依据。
(三)线下教师讲授
线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根据课程学习要求和学生自学笔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具体讲授。既要照顾到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又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作用,通过穿插提问、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前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查,以巩固内化学习内容。
(四)线下讨论交流
线下课堂教师还有两个教学任务:一是针对学生线上自学和线下听讲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汇报分享成果,并据此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二是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其学术视野。线下互动学习结束后,在线上给学生布置有深度的问题,学生根据一个完整教学过程中的所学所思进行回帖。(五)线上线下综合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将学习过程中的线上SPOC学习任务完成度、章节作业、论坛活跃度、单元测试成绩和线下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完成度,期末考试成绩等每一个环节都纳入。其中,平时成绩合计占比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力求从多维度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二、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
以L学院教育学专业2017、2018、2019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年龄、学业成绩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进行后续分组教学实践对比分析。
(二)教学实施
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选取2018级、2019级教育学专业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将实施传统讲授法的2017级教育学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以王炳照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和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作为授课教材,授课教师、授课学期、学时均一致。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进行学业成绩评价,题型、题量和难易度相当;同时,分别向两组学生发放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比较两组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来验证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教学结果
1.学业成绩将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换算成综合成绩,与对照组学生进行比较,见图1所示。图1 《教育史》期末综合成绩由数据可知,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组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其中,中国教育史:采用混合教学法的2019级与对照组总评成绩差异显著(t=-2.594,P<0.05);外国教育史:实施混合教学法的2018级(t=-8.4048,P<0.001)、2019级(t=-5.963,P<0.001)学生的总评成绩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2.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程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1)学习效果在学习效果总体方面,采用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5.272,p<0.001),实验组学习效果得分(M=4.08)高于对照组(M=3.58)。在各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教学满意度表2数据显示:实验组教学满意度总体得分(M=4.36)中等偏上,说明学生对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应用于教育史的教学满意度总体感知水平较高,其下属六个维度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教师素养在实验组(M=4.54)和对照组(M=4.11)得分相差最少且改革前后均在各维度中得分最高,反映学生对该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认可度较高。学生关于学习平台满意度分值相差最大,说明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后,学习平台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其他维度相比得分最低,说明在学习平台的设计、维护运行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基于PAD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总结与思考
(一)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成效
第一,联通式学习和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和谐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教育史的教学,以超星平台为线上外部支持,深度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方式进行连通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台学习任务、布置作业更加便捷,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使整个教与学能够和谐地展开[2],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由于该教学模式更侧重过程性评价,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动机,改变了过去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现象,综合成绩显著提高。第二,师生双边活动推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大大提升教学满意度。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用理性和温和的方式将在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学习。研究表明,该教学较好地融合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的优点,既方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安排线上学习,又保障了学生线下互动式参与的机会,进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满意度。第三,教、导、学、思共同助力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增强学习效果。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讲”“导”和学生的“学”“思”相联系,改变了理论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式教学结构,形成“教师带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难点点拨,学生思考领悟”的教学过程,既缓解了单一自主学习导致的学生负担过重,也避免了纯粹课堂教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由于有了线上自学的基础,学生在线下学习时,参与课堂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实践证实,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目的性听讲、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通过分组任务、小组讨论等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合作能力。学生应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既有利于丰富自身的信息素养,也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3]。
(二)不足与努力方向
尽管这一混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缺乏线上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完成SPOC任务,影响了线下教学效果;线上教学资源相对贫乏,难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教师平台操作不够熟练,许多功能尚未被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建设适于大学生在线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等都将直接关系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体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检验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不断探索,积极总结教学规律,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理论课进行逐渐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月.“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系统思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7-8.
[2]张丹丹.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1):137-138.
疫情前日常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情况
疫情发生之前,本课程日常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并不多,绝大多数任课老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线下多媒体教学。从硬件来看,因对网络和线上学习条件要求较高,高校受信息技术和软件等因素限制,本课程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式教学;从教育理念来看,《微观经济学》开课多年,导致部分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与实践应用,有些老师不愿放弃多年的PPT教学,教学资源信息化程度低。而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对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更新和重构。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成效
疫情防控期间,笔者领导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采用了以社会慕课+直播+QQ群为主,以雨课堂、Blackboard平台、微课为辅的立体化网络授课方案。授课前通过虚拟学习社区精心预设前期互动,通过课前布置自学慕课任务,布置与课程相关的经济讨论题,用“经济小沙龙”的形式为直播课堂预热。授课中借鉴“知乎社区”模式和直播模式营造线下课堂氛围;授课后,及时搜集教学评价并反馈,为学习者设计趣味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本共布置了7次在线测试作业和3次小组作业,配合在线推送财经类文章;通过“学霸讲题”和“优秀作业展示”等补充环节辅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授课教师对于延伸到线下的互动任务,及时进行跟踪指导。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取得超出预期成效,一方面,学生到课率和课堂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互动环节发言积极,小组作业的形式也从以往的文字版或者PPT版扩充到了音频、视频、VLOG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技术和团队条件已经锻炼成熟。通过在线培训、群内组织教学研讨及集体“云备课”等方式,教学团队已经掌握大部分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线上教学工具的使用、线上教学内容的创新、线上教学资料的共享、线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工作均已熟悉。
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
根据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后疫情时代微观的课程教学设计总体原则确定为:师生在一个共同空间进行线上、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再辅课外的以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
通过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拓宽线上课堂。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LearningSociety)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课堂的延伸拓展。根据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课外三个维度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除了线上线下的教学,同时添加了鼓励学生课外实践创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拓展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具体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推送资源与交流:通过《微观经济学》SPOC课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设定每节课目标、设计题目、设计话题,并通过QQ和SPOC后台管理公告。课中激活课堂:课中学习慕课(30%)和面授(70%)融合翻转课堂,重点难点/系统梳理讲授,开展教学互动,通过课堂练习检测课前学习成果,进行针对性讲授解,组织思考和讨论,并选择性答疑。面授教师全程督学导学,引导学生习得知识,锻炼思辨能力。课后虚拟学习社区:课后利用SPOC平台进行测验,讨论题并反馈,完成在线扩展学习;包括课后分组项目活动与互评与教学问卷调查等。
多种教学工具交互使用实现多维度立体教学。构建基于“慕课SPOC+Blackboard平台+QQ群+原创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前通过《微观经济学》SPOC课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全部课时的30%释放给学生自主学习。设定每节课目标、设计题目、设计话题,并通过QQ和SPOC后台管理公告;课中翻转课堂,开展教学互动进行讲解,组织思考和讨论;课后可结合Blackboard平台等进行课堂讨论和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工具引导学生习得知识,锻炼思辨能力,可有效避免完全背离传统教学模式的路径,以上模式主要通过教学、考核、反馈三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双师教学”模式确保线上线下全程督學导学。利用教学团队分工优势,主讲教师一主要负责课堂面授,主讲老师二主要负责线下的学生互动、辅导性教学及拓展性讨论等,有利于实现线上线下导学功能最大化。主讲教师(第一课堂):负责实施翻转课堂和探究式教学,进行交互式的实体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式+发散思维+交流互动教学内容为主,并将讨论结果上传至慕课平台,进行二次交流,大课精讲。辅导教师(第二课堂):辅导计划的制定、组织学生课前学习、随班听课、组织学生答题、批改作业等;第二课堂和创新项目团队还分别建有各自的微信群、公众号和豆瓣小组,教学活动可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技术指导教师:为教师、助教和学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学生管理与课程考核评价。考虑到《微观经济学》基本都是大班课堂,首选手机而非电脑参与课堂互动,实现全员参与,是一种更有效的交互手段。同时增加高质量学生作业,通过分组,布置至少3次有评价标准的主观作业,并实现同业互评。助理教师管理网络讨论区交流和虚拟学习社区构建,打造高效果的教学互动场。最后通过大数据的学生行为画像实现教学监控,利用线上学习数据(签到、打卡、听课时长等)动态跟踪学习者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进展。
关键词:在线教学;微积分;课程思政;雨课堂
微积分课程线上教学的实施,既是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不断线、不降质”[1],也是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策划者[2],设计线上教学,适应并利用线上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新特点,让学生“不多学、不少学、学不错、学不乱”。本文本学期对微积分课程在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采取“雨课堂+腾讯课堂+微信”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线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一)做好教学设计,确保教学质量。传统线下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PPT、板书进行讲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少与教师互动。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将课堂理论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直播平台雨课堂、腾讯课堂相结合,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分析问题,着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线上教学模式与常规的线下教学模式的部分教学设计情况对比见表1。(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雨课堂提前发给学生预习资料,通过雨课堂平台了解学生预习进度及时间,合理安排上课讨论和学生互动。线上授课切忌教师一言堂,应该在教学中设置应用情境,提出问题,促使学生通过雨课堂投票、投稿、弹幕等方式,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比如,三重积分的物理意义是空间物质的质量,选取学生熟悉的土豆,设置投票题,让学生想想土豆的几种切法,土豆丝的切法对应着三重积分的穿线法,土豆片的切法对应着三重积分的切片法。腾讯课堂画板功能可以解决微积分课程中公式推导、图表绘画、例题计算,等等,替代了线下教学的黑板功能。在三重积分例题讲解中充分利用画板的手写功能,通过投票、视频与板书,学生较好了掌握了知识点。雨课堂可以对学生进行测验及评价,讲完某个知识点后,事先准备好的测试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题,并设定答题时间,观察答题情况,利用投屏功能在线批改、讲解,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为后续课程教学设计与安排提供参考。在本学期第一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学设计中,设计了10个填空题,发现学生回答填空题输入数学符号吃力,完成率低。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后面的章节没有设计填空题,转化为选择题或主观题,答题积极性与完成率有所提高。具体每章设计的各类题数目如表2所示。(三)优化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思政。微积分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学时长,受益面大。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专业观和学科观。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兴趣,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隐性德育内容显性化,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寓德于教”[4-6]。微积分的第一课,通过听著名数学家演讲和介绍数学广泛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在讲解重积分的几何应用—曲面表面积的计算时,结合时政,引入“北斗精神”和国之重器。在讲微分方程知识点时,通过分析数据,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表3是本学期在微积分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部分教学设计。
二、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
(一)学生期末成绩提升。微积分有两学期课程,第一学期是微积分AI,第二学期是微积分AII,对同一对象两个学期的成绩进行了比较,发现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有明显提升。同时,对2017级、2018级、2019级3个讲台学生的微积分AII成绩进行了分析,发现线上教学的讲台比线下教学两个讲台的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都有提升,表明实施在线教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增强了[7],进行在线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效果较显著。(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线上教学使用雨课堂+腾讯课堂教学模式,所有互动,包括答题、弹幕、投稿都没有算在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主动参与率约为70%左右,说明在线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到课率几乎每节课100%,讲台101位学生,只有1位学生后期有缺课情况,到课率与出勤率高于线下教学。雨课堂的回看功能,使学生能够对难懂的知识点多看几遍,每节课大约有15%回看率。腾讯课堂有画中画功能,16周教学中教师每节课都会打开小画面,学生可以看到教师本人,所有学生都感觉自己坐在第一排,有面对面和老师交流的感觉,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8]。学生根据需要,利用“弹幕、投稿”等功能,积极和老师互动,有时候请老师“再讲一遍”。有的学生喜欢用腾讯课堂的讨论区留言,有的学生喜欢用雨课堂的弹幕,几乎全部学生参与讨论,最多的1位学生一学期发弹幕512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雨课堂+腾讯课堂在线教学应用于微积分教学实践,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在线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点对点的交流互动,促进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三)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经过4个月的教学实践,发放了课程思政调查问卷,85%学生能够接受这种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抱有积极态度。使用雨课堂进行微积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较难监控。学生可能在使用雨课堂的过程中切换到其它页面或者应用程序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影响课堂学习氛围和效果。如何合理利用雨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武贵龙.在战疫中讲好思政大课[N].光明日报,2020-03-24(15).
[2]邬大光.教育技术演进的回顾与思考--基于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4):1-6.
[3]曲萍萍,王尔申,江秀红,等.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以“电工及工业电子学”课程为例[J].专业与课程建设,2020(5):39-42.
[4]朱婧,申亚男,张志刚.数学模型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教学实践[J].大学数学,2019,35(6):27-31.
[5]杨祥,王强,高建.从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5.
[6]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7]朱婧,张志刚,胡志兴.公共数学课程多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8(5):1-4.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建构
建构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是我们正确处理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话题。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的生态系统,是指思政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各要素、各单元在实际运行中,依据既定的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学时安排和线上教学程序与规则,在情绪紧张气氛萦绕、相互关系制约的基础上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共存、共享的状态与效果。
一、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的价值
思政理论课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的展开,缘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巨大机遇。线上教学活动的展开,为技术的全面渗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思政理论课传统的教与学活动中,自然也存在生态系统,但线上教学活动的教学生态问题,除带有传统思政课活动的共性外,更具有自己多种模态融合下的媒介知识表达方式的特点。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利于面向信息技术发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着眼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原住民”身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构建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提升共享共建的质量与效益
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平衡,着重达成有效互动,共生共存于线上教学。通过这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思政课以最低成本、最大规模、最高效率得以展开,各种教学资源包的提供以及雨课堂、云班课、QQ群、腾讯课堂、学习通等平台集中亮相,网络直播、MOOC学习形式等纷纷推出,达成了思政课线上教学的集约化、中心化、统一化与各校各班级线下思政课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情境化之间的某种平衡,很好地完成了思政课教学任务。这种线上教学实践,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的新探索,也必将随着实践活动持续深入,教师和学生理性认知和实操经验的积累与沉淀,逐渐找到更加适切的、匹配不同情境和学段的知识要求方式,以便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在线教学,提升双方线上空间共生共存共享共建的质量与效益。
(二)构建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优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时代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的重要话题应怎样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地有效协调,以及怎样解决新场域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和身份认同,无疑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处理好师生之间角色、身份的核心任务。当代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据化态势,客观上要求教师应该朝学生精神导师的角色转变,由过去的教学信息者向信息交互活动的承担者、促进者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教师就应该做课堂导演、教学策划者以及领航员。[2]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有效对话互动的开展和推进,彼此所处地位与功能的确认与发挥,实质上都与彼此身份、角色转变达成的平衡性直接相关。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线上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建立与发展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有助于双方线上教与学中互动交流的优质与高效。
(三)构建线上教学生态有助于设计合理的线上教学景观
在线教学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选择,有效补充着思政课教学的传统模式。在思政课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的推进方面,许多学校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现状是高职院校采用线上平台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存在教学平台不堪重载,网速慢、容量小、卡顿多、界面差等缺陷,使用感差,导致师生双方都槽点多多。提升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质量,应该在课程的必选性、覆盖的广泛性、内容的价值性、方式的独特性等方面下功夫,优化可持续的线上教学生态,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一是有助于我们优选教学平台,采取恰当的播出形式。二是有助于我们借助线上教学活动引入项目式知识管理方式和途径,充实与丰富线上教学组织管理活动,大幅度提高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三是有助于我们采取重构内容设计,突出界面美化,强调微专题深化,注重双方综合能力强化。四是有助于我们聚焦互动方式优化,着眼作业布置培优辅弱,有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二、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不稳定的主客体关系打破了原有线上教学的生态平衡
学生、教师、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在网络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和制约,形成了一个具备一定功能与界限的有机整体。[1]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系统中,最微妙的是作为教育的主客体,即学生与教师,此时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主客体关系,因为在网络系统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性格界限被模糊乃至抹平。同时因为信息获取与生产的便捷性,学生也可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存在,这样,学生与教师的主客体关系就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状态。这既可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便利,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打破传统的、原有的线上教学的生态平衡,使教师作为信息主要输出者的权威性、稳定性受到冲击。
(二)线上教学内容供需不平衡
从全国高职院校抗疫防控期间及其返校复课后的思政课线上教学状况看,教与学活动中的供需平衡还有不少的问题。一是供不应需。线上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教学空间场域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离开视听屏幕而登录其他的信息平台。思政课教师内容供给不足与学生需要过大,导致教与学过程中供不应需,从而影响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效果。二是供过于需。思政课线上课堂每节45分钟的时间,PPT内容提供过多,学生需求满足的注意力特点未被关注,从而导致内容供应过大、兴趣点位下降,呈现出需求偏低状况。三是供稳需变。教师依据教材要求可以准确无误地提供内容,并能保持线上教学内容提供的稳定性、连续性,但学生因自身需求的求异性、求新性等影响,对所供应的信息内容关注度不高,也会导致供需双方失衡。
(三)线上教学可视化效果不吸睛
网络铺天盖地、大数据海量喷发、人工智能全面介入代入的大潮中,特定状态下的形式或许发挥出的作用超出我们的预设,尤其在注意力经济下或“吸睛”氛围里,恰当的形式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的软硬件搭配存在不平衡性,展示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逻辑不突出,感官全面参与度不够。从教材信息的可视化到知识点的可视化再到教学的可视化,从概念串并联表格提供到思维导图展示,从教学要求提出到学习流程固化都有待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线上课堂的吸引力和屏幕黏着力。
(四)线上教学互动不佳
线上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思政教育与科技的双向互动,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保障等的协调及互动。教师与学生于在线课堂教与学心理与认知的体验满足度不够;教师在线教学情境的渲染性与学生所处环境的强制性程度之间的匹配性不一致,教学活动新生的线上教学场态、拟态等集成性状态,破碎了原有的线下教学的物理场域、社会场域、思维场域、心理场域等,建构出崭新的线上教学生态。这种线上教学生态系统的推进,恰恰更为关注整体性演化、一致性推进和协调性运行,以便教与学活动中参与讲授过程的多方能够在互联互通、共生共存中达成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的共享共建。
三、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建构的路径
在线上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何种方式、推出何种吸引力的教学信息内容等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学生个体或群体学习的兴趣度、参与度和实际效果。搭建三阶段全环境线上教学模式、把脉需求,优化内容、调动兴趣、提高参与度是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的主要方向。
(一)搭建三阶段全环境的线上教学模式
搭建三阶段全环境的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的主要方向。三阶段全环境的高职院校新媒体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两大部分,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教学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输入、思政教育信息加工和提取的动态化过程。另一方面,整个动态化过程又是全环境、多时空、多领域的。
(二)精确把脉学生需求
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作用和价值。我们应该全面调研学生的需求,满足受教者的多种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内容吸引受教者,引发受教者的强烈关注。通过收集、整理受教者的需求状况,针对不同思政课课程、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类别等情形进行目标细分,分门别类提供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最大程度、最优化方式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预期,提高实效。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场地的变化,随堂听课、课程回放、作业提交、讨论互动等更多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尽管也对受教育者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总体上和线下教学空间中的状况有较大不同。因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内容的线上黏性,突出课程内容的受教者兴趣度、参与度的聚集以及把握受教者注意力对于思政课学习空间以及内容的流入、流转甚至流失状况,无疑成为我们判定思政课线上学习空间吸引力的重要指标。要建设与开发针对性强的线上思政理论课课程群落,细分课程模块,提供能够校准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教师联合攻关,明确线上思政课建设与开发的具体目标,注重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全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
(四)精准协同主体与环境关系
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环境或者教学场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而言,处理好思政课线上课堂生态系统尤为重要。这种线上课堂生态涵盖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施教者、受教者、管理者和线上技术环境、心理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环境等线上课堂环境共同组成的场域。在这种新兴的思政课堂生态系统中,多元主体关系的平衡、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环境要素之间的平衡都需要协调与处理。思政理论课线上教与学活动无疑构架了线上课堂生态。教师、学生以及技术信息把关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是动态的,需求各不相同,表现互有差异。这些关系都制约和影响着线上课堂生态的良性运行,所以构建多元主体与线上生态环境的平衡性,达成思政理论课线上教与学的精准化管理与过程监控,对于我们提升思政理论课线上文本输出的流畅性与接收的顺通性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五)精创线上教学新样态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必须有效传播党和国家意志,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应围绕着建设线上思政金课的目标,推动学生无畏挑战,广泛开展有效学习和高阶性学习。当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快捷的方式渗透、介入到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这既打破了线下思政课教学时空的限制,完成着对下线思政课课堂教学一整套流程的改造与再造。因而,根据学生的学习、求知需要和旨趣,我们可以开展思政课线上课堂变革的精致设计、精心实施和精准评价,以此创新和形塑出更加富有时代特色的开放、包容以及个性化显著的线上思政课程教学新生态,更好地适应受教者自主性、交互性学习需要。这种线上思政课课程,不再仅仅是师生、学校、家长、信息把关者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传递,而更是多元主体在思政课程学习中构成的共同体的合作共创。构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线上教学生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日常实际工作的主阵地和网络空间主战场有机统一,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统筹安排、协同推进,构建出富有鲜明时代感的线上教学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吴满意,宁文英,王欣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2-33.
摘要:新型网络学习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高校也逐渐将网络学习形式引入课程的教学改革当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讨论了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混合式教学增强了面对面课堂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学习形式;混合式教学;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单纯的面对面授课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的能力,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培养学生对于C语言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我校专业教师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们初出社会时,在工作岗位面临编程时就会发现无从下手,似乎学校里学习的C语言和实际应用中的C语言存在着天壤之别,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为此,课改小组积极去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于C语言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变成我想学,并且实现独立编程的能力。
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经过对本校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和仔细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学分设置不合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高职学校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只有两年半,时间短课程多,无法再增加课时总数;(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落后。C程序设计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填鸭式的讲法,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更心烦。课下布置编程作业,大部分学生疲于应付,程序抄袭现象严重;(3)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语法,轻算法的现象,迷失了学习方向,丧失了学习信心;(4)教学内容及安排顺序有待调整。自该课程开设以来,受课时限制,课程后半部分的指针、结构体等核心内容很难从容展开。
二、引入混合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流程
2.1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混合教学是人们对传统课堂上的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将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习资源和不同学习环境如教室和虚拟的网络环境的混合。混合式教学核心是在恰当的的时间为适合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来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教学内容。C语言课程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操作多练习,且让教师能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立马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课程课时数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将重要的需要面授的知识点放到课堂上,不太重要的知识点部分借助第三方平台放到网络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检阅即可。这首先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赢得了更多的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问题的时间。
2.2线上学习,引导自主学习
每周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上传课前预习通知,让学生根据通知进行课程预习,预习内容包括课程动态视频,视频总时长一般不超过60分钟;单元知识点的课前小测,用于了解学生观看视频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线上课程的讨论区,考虑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有疑问,一般又不习惯在课堂上提问,在讨论区上留言,不然能及时解决疑问,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对问题集中整理分析,选择共性问题在课堂重点讲解、答疑或讨论,除了预习通知以外,还有课后小测以及课后讨论区,学生通过完成课后小测,让教师能更好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后讨论区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课后任务后,将学习的心得体验,亦或是仍然存疑的部分提出来,让教师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学习体验调整授课的方式。
2.3线下学习,提高授课效率
线下学习即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课堂教学活动的教授方向是以课前线上学习任务的完成为基础,就线上学习的课前讨论区整理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强化重点、难点和易错知识点,采取案例程序分析的形式,分析程序算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再进行案例程序的改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编程的能力。在讲解完单元知识点以后,增加上机实践时间,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程序编写和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在课堂巡查中,进行针对性个别引导,就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分析指导,上机实践课结束之前要求学生上传实践任务书,任务书内容主要是算法分析以及编程代码。
2.4考核评价设计
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可通过提高线上学习部分考核分数在总成绩的占比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网络教学平台里,有课前视频学习、课前作业、课后小测、讨论、答疑、交流、公告、文件下载等几个助学模块,在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每个助学模块来汇总学生的成绩,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区学生的活跃度评价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中投入的总体情况。
三、结语
从整个实施过程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使得教学资源更加的多样化也更加丰富,学生对于混合教学的方式接受度很高,课堂授课互动效果较好,上机练习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程序分析及设计能力。但想要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改进。
引用:
[1]陈旭.混合学习模式下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办发展的策略研究[D],2010.
[2]杨颖、曹红兵、王诗兵等.基于MOOC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主题词:数学教学 培养 科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都不同程度地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渗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实验操作和技能,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树立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广泛,层次性强,适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数学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但是科学素养无法向知识那样直接的进行传授,需要在知识的探究、学习、应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如何在数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数学教师必须面对而又困惑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协调发展,我做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数学教学进行科学教育
1、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数学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例如:在《概率》这一章的教学的起始课上介绍由投掷骰子的问题,数学家帕斯卡、费马等人如何展开思考、讨论、研究形成最初的概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产生了学习的浓烈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中当即提出问题:谈谈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存在知识,在遇到问题时要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知识的发现都需要克服困难,需要科学的探索精神。
2、训练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数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推理等基本的科学方法。
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就是要训练学生遇到问题认真审查题目给出的信息,明确解题的目的。(即看到了什么?)把握解题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进行多方位的科学的思考。(即想到了什么?)通过猜想、推理、实验等方法得出新结论。(即得到了什么?)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4、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但是学生在分类时往往出现漏或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不能确定分类标准。因此在教学中只要遇到分类问题时一定先让学生确定分类标准再实施分类。比如在《圆》一章中无论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还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在探究分类的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找不同,确定分类标准,再观察、比较,实施分类,在汇报时先指明分类标准。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抓住学生特点,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华罗庚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探究意识的培养是打开数学知识的金钥匙。在《圆》一章中“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一结论的探究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首先提出问题: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几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引导学生展开研究:作过已知一点A的圆。学生通过作图发现这样的圆有无数个,究其原因圆心、半径都不确定。也就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圆心、半径要确定。学生自然的开始探究作过已知两点A、B的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对圆心的位置有了限定:必须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但是仍然不能确定圆,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实际上为下面的探究奠定了方法。学生自然转到探究作过已知三点A、B、C的圆,学生并没有分类的意识,只探究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过A、B的圆的圆心位置?过B、C的圆的圆心位置?得出圆心在两垂直平分线交点处(确定圆心)。如何确定半径?学生经过观察推理很快发现,交点到点A、B、C距离相等(确定半径)。于是总结出自己的结论:三点确定一个圆。教师提出问题:作过在同一直线上A、B、C三点的圆。学生按照上述方法发现两垂直平分线不相交,无法作出过这样三点的圆。于是发现探究过程和结论的瑕疵,赶快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探究并没有结束,“过任意四个点是不是一定可以作一个圆?举例说明。”引发“探究四点共圆的条件”让学生课下完成。这样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探究,主动去探究,在探究中慢慢的形成一种意识,胜过记住某些定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会自己走进科学研究领域。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借直觉作出猜想,而后去加以证明或验证。“歌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猜想—证明”的科学思考方法。例如,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时,提出问题: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采取先让学生自己画图、观察、分析、动手做实验,再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创设和谐环境,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都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
转贴于 4、引导鼓励学生,加注科学探究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结合学校春游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游览计划。面对大量的相关信息(乘车所需时间、车型及 租车费用、每个同学需要缴纳的费用等),学生要学会科学整理信息,学会倾听别人的需求,学会全面的考虑问题,从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计划,对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有潜能的学生。”数学课中很多知识都为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四、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通用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75-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在线学习等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始走进课堂、辅助教学,各种线上视频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视频课程与传统学校教学相结合,更契合我国教育现状和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更注重学生协作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因此可以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课上时间充分用来安排小组活动、交流展示,教师主要为学生答疑解惑。
一、翻转课堂起源与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Flipped Classroom)就是课下观看教学视频,课上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混合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经济学教育杂志》上,Large和Platt发表了相关文章,首次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翻转课堂早期的应用是在2010年,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在这个山区高中,学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到校而错过课程导致无法跟上学习进度。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使用录屏软件制作课件。两位老师要求无法按时到校上课的学生在家观看他们录制的教学视频,到课堂上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并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逐渐两位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新课学习以在家观看视频教学为主,把课堂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作协作学习和对知识点的巩固练习,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随着国内网络课程、视频课程、网易公开课、微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丰富,翻转课堂教学在各地也开展起来。福鼎二中建立高一课改信息化实验班,班级每名同学配备由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构成的电子书包,学生通过云课堂和Moodle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检测反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平台互动交流和巩固提升。2015年5月19日浦东第一教育署举行了“翻转课堂”观摩交流活动,活动中展示出的课程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特点,在课前学生进行微视频学习,在课上学生根据学习成果进行研讨和练习,教师给予辅导和评价,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二、翻转课堂特征分析
1.“翻转”让学习者拥有更多可控性。翻转课堂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也就是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控制权。根据Malone的研究,控制权有助于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同时为了让学习动机更加持久,学习效果更加有效,就应该建立“合作式学习”模式。
2.“翻转”改变学生的课堂行为。传统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是保持安静,认真听课,遵守纪律等,要求学生做一个听话的知识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环境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问题,在讨论、小组协作中巩固新知。
3.“翻转”不是网络视频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是把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学习效果大于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视频课程教学的单一存在。通过视频学习完成新知建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探究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在课上通过教师答疑解惑,与同伴小组讨论,完成作业,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独立学习能力。
三、通用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这种学科特点,通用技术课堂更适合采用小组协作、自主探究、任务驱动等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便于协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教授Robert Talbert,通过教学实证,总结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应精心准备视频内容,到线上教学平台,学生通过教学视频结合教材进行学习。在上课时先评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答疑解惑,促进知识内化,最后总结反馈。
布鲁纳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主动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发现法,即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形式。“要达到使所有学习者都能进行高级思考的教育目标”。学习进化论认为,“学习者的大脑本来就是一个收音机,里面什么线路都有,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顺这些线路”。学习进化论的三要素是:承认学生现有知识和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环境刺激、提供试错的机会和及时反馈。
根据以上理论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特点与通用技术学科特点,构建通用技术翻转课堂模式(见通用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图)。
在课前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应该包括学习区和讨论区。在学习区可以观看视频、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在讨论区能够和同伴进行交流,也可以给授课教师留言。每个学生通过ID登陆学习平台,教师能够看到每名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生在课前需要观看下一节课的视频课程,浏览相关学习资料。这一部分是知识的输入。每一节课有一个探究式问题在平台上,这个问题可以是关于知识点内容的探究也可以是为课上的小组任务做铺垫。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搜集资料,探究思考。同时可以与同伴讨论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这一部分学生通过内化,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在交流中完成知识输出。
在课上学生活动和教师指导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导。首先是课前学习成果展示,每堂课任选一个小组到台上给同学们讲解这节课的知识点。教师通过提问检验课前学习成果。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回答。让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通用技术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每节课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一个课上的小组任务,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教师总结评价。
四、小结
通用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前期任务量较大,一方面是需要充分准备线上教学资源。尽量做到课件中图片、文字、声音并茂,切忌枯燥,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在非正式学习场所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选择好线上学习平台,要功能齐全同时没有学习无关信息干扰。通用技术翻转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课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技术构建了学生新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这种环境下需要进行从知识传播者到教学环境设计者的角色转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和支持,当好学生知识建构中的脚手架。做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2]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5):74-80.
[4]关中客.颠倒教室空间颠倒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29-35.
[5]郭利群.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浅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2008,(9):164.
[6]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61.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途径
在互联网视域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虚拟教学平台,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渠道和便利工具。另外,在传统课堂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影响,教师所创设的语言环境缺乏真实性,难以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和欲望,进而影响到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则可以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课堂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英语表达和应用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水平获得全面提升。可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合理引入和应用,对于促进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相关人员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一、传统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弊端分析
(一)教学指导理念落后
虽然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全新的教学指导理念和具体实践方法,但不论哪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和认可都必须要经过较长一段周期[1]。而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仍然是以传统教育指导理念为主,即只关注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对忽视,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难以得到均衡发展,限制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进入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不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综合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之所以会选择商务英语专业是因为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好,而多数高职商务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相对较弱。再加上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所表现出的能力和需求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2]。以往高职商务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差异性,从而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形成一定的阻碍。
(三)英语学习方式单一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而工具性和实践性是语言类学科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对商务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语言实践,这样才能获得语言能力上的提升。但由于高职学生长期处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导致他们的英语学习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语言实践相对较少,进而影响到他们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优质的教学资源
往往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现阶段高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依旧是以纸质教科书为主,学生接触其他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学生在对该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语言实践,掌握语言技能,只靠教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教材更新需要很长一个周期,这也使得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内容难以紧跟时展,导致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较为落后且固化,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一)英语互动教学的必然选择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操性,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时,必须要凸显商务英语的特征,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需求,以职场应用为导向,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3]。这就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注重语言环境的营造,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互动交际的机会,切实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和运用水平。而传统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手段有限,难以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则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借助线上教学的优势,可以为教师的语言环境创设提供便利工具,增强语言环境的真实性,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语言互动,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比如,教师在语言环境创设时,可以借助线上教学资源,将更加丰富的语言资料引入到课堂中,增强语言环境的真实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满足这一全新的教学要求,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而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则可以有效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4]。同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也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进行更为便捷的交流,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应用原则
(一)难度适中原则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而商务英语的专业性较强,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吃力。因此,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需求,遵循难度适中原则,对线上线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选择难度适中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也不会让学生过度松懈,促使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二)系统性原则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是一体的,不可将二者进行割裂,也不可将二者生拼硬凑,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遵循系统化原则,即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情,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确保每个教学要素的合理过渡,这样才能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三)主体性原则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即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知识探究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发起者、推动者和主导者。同时,教师则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监督和补充,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资源多样性原则
相关的教学实践表明,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资源多样性原则,即除了视频教学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将网课资源、图片资源、视听资源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一)构建网络资源学习平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网络资源学习平台的利用上。通过构建网络资源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此,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中网络资源学习平台的构建,并结合商务英语的教学特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充分整合网络资源,构建起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微信、微博、校园网站等网络平台,都可以成为高职商务英语网络资源学习平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师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便利。另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学习平台上学生学习资源的浏览和下载情况,以及对英语知识点探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通过对线下教学方案的优化调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很多高职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商务英语单词的专业性较强,很多学生在文章翻译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在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上,他们会经常访问和下载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的相关资源。基于这一学情,教师可以通过对线下教学方案的优化调整,将英语翻译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传授学生更多实用的语言翻译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翻译水平。
(二)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学习平台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实践,而在语言实践过程中,语言互动交流是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5]。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光靠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摸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语言互动实践。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线上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言互动交流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将线上课程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如英语商务文化、英语语言国家背景知识等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进行语言互动交流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对相关拓展性知识进行查阅,进而为语言互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增强语言互动效果,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或者英语教师也可以利用在线留言板或评论区,与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比如,教师可以就课堂教学内容,在线上学习平台上设置一个讨论话题,让学生通过评论功能,就这一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强化教学效果。并且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生的表达也会更加大胆,并在激烈的讨论中,形成思维碰撞,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变得更加开阔,这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各种资源的合理应用
相较于公共英语专业,职业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有着更强的专业性,同时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简单来说,就是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商务英语应用环境,将各种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为其今后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阅读和线下协助外,还可以将互联网上一些优质的阅读材料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专项训练[6]。如果学生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完成任务,那便可以将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在线下完成。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各种平台利用起来,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线上评价。如此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促进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5
】页/【
1614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九年级下册物理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如,家庭电路,以及核能等。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电学和能量相关知识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要求
(一)
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
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
要特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挥究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
(五)
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化创新能力,让物理教学充满新的活力;营选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品质;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创新灵感。
(六)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物理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实践的技能技巧。
(七)
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达准确,板书简洁,操作规范,教法创新,使自己的备课、教课、说课、操作、写作等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五)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