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体育课程的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的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的特性

第1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28

The Exploration and Setup of Course System with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Yu

(School of Mechatronics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By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catalog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we had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setup of course system with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original speciality and backbone subject and the advantages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is reform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vehicle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hip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y of railway vehicl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 for talents, the course setup can provid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the students by building the featur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by amending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Key words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teaching reform

1 背景

2012年以前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归类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于材料类专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按照学科分类,结合我国国情设置专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归类到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专业通常包含三个方向:模具、焊接、铸造。①借此新版本科目录调整之际,我校将机械设计制造的模具方向进行调整,同时以白车身焊装和船舶建造为特色增设了焊接工程与技术方向,合并后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针对该新专业,我校构建了符合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课程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 现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调整开设的专业。十多年来,国内各有关院校相继制订了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实践证明,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为原来老专业课程的增减,有机整合力度不够,学生们觉得专业课程太多太杂,而用人单位又觉得学生们缺乏工程知识、动手能力差,与毕业后的使用要求有距离。②③④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其专业具有不同于其它相关专业的特点:对材料学以及工程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掌握得比机械类专业要高;另一方面,对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比其它材料专业要求更多。因此,我国有的高校把该专业归属到机械学院,有的高校把该专业归属到材料学院。

目前,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类型可分为三种:⑤(1)综合型。以原有专业为基础,整合出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再另外增设一些具有共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虽然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拓宽,然而受学时的限制,授课内容的深度得不到保障。(2)机械类。课程设置向机械类专业倾斜,只保留最基本的材料成型加工课程。此类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培养的学生在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3)材料类。课程设置更侧重材料学。此类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培养的学生,材料以及成型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

重庆市内高校如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也开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但是以上高校该专业都开设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而不是开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因此,课程设置偏重材料学科,对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较为欠缺。然而,从学生的就业去向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毕业生大都是在机械制造行业就业,因此加强其机械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正因为如此,在众多业内人士的呼吁下,教育部2012本科目录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归类到机械一级学科下。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由于不在机械学院,因此与机械和车辆等学科的接合比较欠缺。而重庆交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归属在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与机械和车辆学科接合紧密,并将逐步向船舶建造以及轻轨车辆制造延伸,因此本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交通特色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3 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在金属塑性成形、高分子材料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等领域,本着服务重庆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汽车摩托车、轨道车辆、船舶等制造业的需求,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

建立交通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行业背景,结合船舶制造发展船舶焊接,设立焊接工程与技术课程群;结合车辆工程发展汽车制造,设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群。

交通特色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依托,以车辆工程和船舶建造为特色,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学科和师资的优势,将机械工程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很好地进行了结合,有显著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在2012以前的我校专业设置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的一个方向,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以及造化方面的课程偏多,学生在机械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较强。但是在教育部2012新本科目录中,模具设计与制造被归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课就不再沿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基础课,而是与材控专业下的另一个方向“焊接工程与技术”进行整合,对机械类与材料类基础课的平台课程进行了建设。

(2)加强工程实践能力。除实习和课程设计以外,增设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模具结构与加工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等材料类平台实验,其中工程材料基础实验安排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实验、钢的热处理实验和碳钢热处理后的基本组织鉴别实验等实验内容。模具结构与加工实验安排了冲压模具拆装实验、金属板材冲裁加工实验、注射模具拆装实验、塑料的注射成型、模具零件的电加工实验等实验内容。由于模具行业经常需要处理复杂曲面的模具型腔,因此常常需要使用三维扫描和逆向建模等技术,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了三维逆向扫描的实验和熔融沉积快速成型实验。

(3)注重计算机技术与材料成型加工技术有机结合开设计算机在材料成型中的应用、聚合物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与分析、CAD/CAM技术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现代工程意识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其应用计算机科学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⑦为了能够分析模具强度,有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弹性有限元的知识,能够使用ANSYS软件进行强度分析;另外,由于工程问题往往具有参数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为了找到最佳方案需要对参数进行优化,因此需要学生具备最优化方面的知识。考虑到上述两因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包含有限元、最优化和可靠性三方面的内容。

(4)突出交通特色。面向我校优势学科车辆工程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进行了汽车制造所需基本知识的相关课程设置,例如“车身结构与设计”和“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设置了船舶建造工程相关的课程以及轻轨车辆制造所需技术的相关课程。考虑到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特别开设了“车身轻量化材料”,主要向学生介绍当前在车身中应用越来越多的高强钢、铝合金和镁合金等先进材料。

(5)紧跟时代先进技术。据用人单位反映,当前很多高校的课程内容已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陈旧。因此,将当前制造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例如热冲压、渐进成形技术等进行梳理进而开设相应的课程。特色课程有“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特种塑性成形技术”。

(6)服务地方经济。根据重庆市政府出台的“重庆市十二五工业振兴计划”,未来重庆市将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因此,根据当前企业急需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4 结束语

本专业要求学生最终达到具有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加工、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材料成型工艺设计以及成形装备设计等领域从事技术应用与开发、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修改与完善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保留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方面的课程,同时增加特色工程技术类课程,体现了该学科与本校优势学科车辆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融合,有效地突出学校的交通特色;此外,课程体系还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拓宽未来的就业领域。

注释

① 郭建,徐向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中国冶金教育,2012(2):26-29.

② 徐峰,冯小朋,夏鹏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色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30-31.

③ 陈丁桂,陈文哲,陈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91-92.

④ 范钧,王雷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03-204.

⑤ 戴晓元,寇丽丽,华熳煜.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10(12):173.

第2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导性;教学改革;价值观剖析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74-01

体育课程增强体质的功能是由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体育课程价值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地影响着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同时还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效地完成了对体育课程功能的选择和整合,使体育课程的目标更为清晰、更有针对性,从而成为指导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体育课程的价值之间联系密切,但是又具有明显的区别,了解了这种联系和区别,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把课程的理念合理地向课程实践转移,发挥着鲜明的导向作用。

一、体育课程主体性的认识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指的是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功能表现,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它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自觉能动地掌握,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自觉能动地创造,因此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即人主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为外物所役使和不为外人所影响的特性,表现为对自身活动过程的独立选择、独立决断、独立决策、独立调控等品质,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是主体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权力的能力。是人之为人的自我确定性的集中表现。主动性,即人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变革客体、建构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特性,表现为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革世界的理性活动。如意志行为果断、工作热情高涨、人生态度乐观等品质,是人之为人的自我发展性的集中体现。创造性,即人打破定势,标新立异、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扬弃旧质、创造新质的特性,表现为思维的直觉性、求异性、发散性和幻想性等品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人之为人的自我超越性的集中体现。 其中自主性和主动性是有极大相关性的两种品质,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层次。有了以上的认识,就为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找到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所以,我们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

二、体育课程价值观剖析

无论是手段论体育观还是目的论体育观,在确定体育课程的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实施及进行评价课程的结果上都发挥着鲜明的导向作用。

1.价值取向的重点

学科中心论和手段论体育观在处理运动手段和学生身心发展关系时均把价值取向的重点集中于学科本身或作为手段的运动项目上。但对于这些技术或运动项目是否有必要进行选择和改造?这些运动技术或运动项目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这些运动技术或运动项目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等未能做出明确回答。目的论体育观及人本主义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位,把价值取向的重点定位于运动本身或运动中的人,强调学生体育实践的主体参与性,同时又必然地考虑到满足个体需求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开发,这利于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2.行为主体的地位

教育行为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就是说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具有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同时又是一个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开发者;学生的主体性表明,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体育课程是为了满足其需求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个体的发展领域

手段论价值观重视的是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发展领域,忽视了体育的人文精神,忽视了学生酌情意和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情意和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互动的教学空间,要求教师改变以技术和学科为中心的手段论价值观念,也促使手段论向目的论价值观的转化。

4.体育内容的结构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十分广泛,学科中心论要求每个运动项目都要学习,结果必然导致学习如走马观花,难以学会学精某一运动专项。人本主义课程论建立的体育内容分类体系是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的分类,教师可以从课程标准中罗列的内容体系中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这体现了教学内容多与少的辩证统一。

5.课程实施的途径

学科中心论和手段论体育观强调正规化的课堂教学,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和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注重体育课程的自我体验和促进自我发展的价值,以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

6.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所谓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体育课程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基础的学科为在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事实上,每一位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工作者,或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不论你持什么观点,也不论你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你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概念观点方法等来充实体育课程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体育教学实践。

三、结语

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体育课程应当以广泛的学科为基础就是科学人文主义。所谓科学包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在这里所指的人文是以文、史、哲、艺术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体育课程所指的科学基础是和人体发展相关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运动医学;体育课程所指的人文精神是指以文、史、哲、艺术为精髓的对体育价值的判断。科学人文主义的两者兼容、共同促进的发展趋势将是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若水轩主】: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第一章中,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五个领域分别提出了162条具体目标要求。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96条具体学习内容(虽然有些仍然属于目标的范畴,但大部分更接近‘内容’了。)

2. 体育课标实验稿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领域中,对水平四目标要求的描述用了776个字。修订稿(2011版)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水平四学习内容的描述用了2721个字。

3. “体能”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35处,在修订稿中出现44处。

4. “心理”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52处,在修订稿中出现20处。

5. “社会适应”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28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4处。

6. (练习)“密度” 一词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2处。

7. (运动)“负荷”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8. “果断”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5处。

9. “野外活动”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10处,在修订稿中未出现(该部分内容取消)。

10. “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验稿中出现11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数字是枯燥的,但对比是有意思的。这是一些使用频率高、变化较大的词,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词,不一定是课标的关键或核心词。但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或有没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标制定者的价值取向或关注重点的变化。例如“负荷”、“密度”这些词过去没有,现在有了,而且“负荷”是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那一段话的实质是提倡“课课练”,不过没有叫课课练而已)。这表明制定者充分关注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这一课程特性。

【饮酒田间】: 体育教学的核心词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从传统体育理论的描述上,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去思考呢?

【若水轩主】: 从“五个学习领域”变成“四个方面”说明什么?说明原来的五个领域过细,而且领域含有相对独立的意思,容易使人误把体育教学肢解为五个独立的领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的文字从700多字增加到2000多字,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体能”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加和“心理”一词使用频率的减少,以及“密度”、“负荷”等词汇的出现,是不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和健身性这一特性?

如果体能、负荷、密度这些词不能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词或关键词,那核心词应该是什么?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感体验?

【大头娃娃】: 楼主整理出新旧课标中出现的数字对比,我觉得倒是对一线教师挺有意义的。原因如下:

1.从增加的一些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核心词”来看,我认为至少是在对体育教学的引领上对一线教师有明显的加强。体能、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这些词的增加至少是在对体育课程性质的进一步明晰,也还原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2.从减少的一些词来看,课标实验稿对于一线教师的困扰得到了修订组的重视。从参加工作以来的实际教学来看,十年的课改,我们亲身经历了课改初期的迷茫阶段(突然不知体育课如何上了)――到各地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展示的“作秀”阶段――实际教学中的模仿“作秀”和探索阶段――基本回归大纲时代的教学阶段等四个阶段。一方面可能是对课标相关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较少造成了一定的迷茫。

3.数字上的变化也反映出,课标制定组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视。通过课标和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来带动一线教师对加强学生体质的重视。无论课标制定者是否承认课标是引起的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数字的变化上来看,提出一些“核心”词,我倒是觉得是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课标应该承担的责任。

【若水轩主】: 1.核心词应该是最能够反映本课程基本性质和特性,与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那些词汇或概念。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特性课标已有描述,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特性是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其中身体练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终身体育、健身等应该可以成为核心词汇中的成员。

3.进一步分析,身体练习是以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强度等是身体练习活动中的重要概念。所以,这些词汇应是体育教师必须熟知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所没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关于“内容标准”和“课程内容”

【若水轩主】: 离开了教材的教学活动是个空壳,同理,离开了教学活动的课程也是个空壳。学校不设置体育课程就没有体育教学活动。学校为什么要设置体育课程?这是个追根寻源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形态、机能、动作、体能等)?为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还是为了什么?

【饮酒田间】: 离开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去谈《课程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场景?《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又是什么?应该关注主要矛盾还是关注“概念炒作”?例如:为什么楼主不去关注一下《课标》从“内容标准”的描述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表述呢?

【若水轩主】:原来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更像是个关于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关于内容的标准,现在改成了“课程内容”,有些东西更像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目标了,但其中还有些东西的表述仍接近目标而不是内容,这一点自己可以看得出来。

个人认为,目前的课标在内容上还存在不足。如把红绿灯、斑马线、乘汽车不向外伸手等交通安全也列入体育课内容,与学校教学中其他活动内容(如安全教育)重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语文课标在内容上可以规定背诵多少篇古文,识记多少个汉字,体育课标却只是提供选择范围和范例,只强调选择性,约束力和规定性一点没有,早晚还是个问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最好不要分开讨论,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一开始并没有找出处。但后来发现,这个观点还是有根据的。如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杜晓红】: 引用我国著名学者张楚廷教授的分析来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是个名词,教学是个动词,虽然教学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用,却也是动名词。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性质、含义,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评估与改革等等。若将课程理解为教材、教科书,或者教学内容,那么课程研究自然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论就含于教学论之中了。

个人以为,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讲,是以课程构建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其中提到了对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整体构建的是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我们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比如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改革等等。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课程标准。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但也并不矛盾。

三、给新课标挑个刺儿

【若水轩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课程内容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内容是:

水平一: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水平二: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

水平三: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水平四: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请问,以上内容与目标有何区别?积极、愉快(乐意、自觉、经常等)地上好体育课究竟是教学内容还是目标要求?或是文字游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怎么就成了目标(内容)了?

第4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一、转变观念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有人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它是以身体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人认为,体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是需要经过严格、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还有人认为,体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形态。这些表述我认为都很片面。我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又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不少中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只知道疯玩、疯跳,体育教师要给他们讲清体育的作用,要告诉学生: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的长期生存与生活中,体育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认识自身、改造自身并以自身运动的形式来锻炼身心、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人民之间加强交往、联系的纽带。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要,体育在现代人类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将更加深入而广泛。

二、认清体育课的基本特性

体育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而又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它有自身的基本特征,体现在:

1.它是学生身体运动实践与认识活动的相统一。

以往研究体育学科的特性,以身体运动实践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鲜明的特性之一。实际上,身体运动实践是外在的特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通过身体运动的外在形式直接参与身体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丰富的认识活动(有些情况下认识活动占主导地位,身体实践活动为认识活动服务)。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本属性。

2.它是学生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相统一。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运动规则的限制、导向和激励机制,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足,以适应规则的要求,从而锻炼和改造身心,完善自我。因此,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又可以使学生思想、道德、意志、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别于大多数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不同之点。

3.它是学生竞争性、冒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

竞争与冒险是体育的又一鲜明特性。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我国传统中体育的养生功法除外)都具有竞争性或冒险性。体育是人类向自然界和人类自我挑战,进而战胜自然、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这也正是人类把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竞争带有冒险性。为了避免伤亡,更好地竞争,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因此,竞争、冒险与安全的统一也是体育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其它学科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这种竞争多以智力活动为表现形式,而不是身心直接参与。

4.它要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适宜的运动负荷(以生理负荷为主)能使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这是体育学科独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5.它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

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在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学科的课程设计时,要在选材、教学组织等方面考虑男女学生的特性差异,使男女学生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也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

三、为学生建好在校体育档案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所有文化课一样,坚持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性的建档是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学生建立体育档案能使教师明了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为学生进行体育建档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详细建档。

从新生入学起,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必要的个人信息和体育成绩建档。学生档案中的主要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次、学号、家庭住址,常用电话,有没有家族病史等。(2)基本素质、参加锻炼情况登记表。同时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登记表,以便让学生自我对照体育成绩来查漏补缺。(3)体育成绩登记表。

2.必要检测。

首先,新生入学后,教师要在上新课之前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进行测试。例如测25米往返跑,看学生短距离快速起动、转身跑的能力;测1500米跑,看学生耐久跑的能力;测俯卧撑,看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腰背能力;测跳高,看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测5米三向折回跑,看学生协调和急停急起的反应能力,等等。其次,在每一学年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再次进行以上各项测验,比照以往成绩,看学生本学期身体锻炼的进展情况。

第5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1体育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体育课程资源引入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2农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2.1静态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

据笔者了解,许多中学没中学有专门的体育经费,办学条件很差、师资中学力量不足,体育教师到外面学习、进修、中学参观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体育教师没有中学获得新知识、课程资源开发必备知识的途中学径和时间,导致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中学较差。由于人为因素和学校没有专门的体中学育经费,使体育的场地、器材、设备、不中学够充足,再加上场地不好与器材消耗也较中学快、常规体育器材利用率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个别学校对于正常的体育活动运转都难以实现。

2.2动态体育课程资源缺乏联动性,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不畅

动态体育资中学源方面,其中以谁来开发(主体)、如何中学开发(方法)、开发什么(载体)、采用什中学么原则、处于什么环节,是构成动态系统中学结构的主要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不同组中学合,形成了不同技术路径,将会形成不同中学的载体进入体育课程,而成为体育课程的中学组成部分或支持条件,其中开发的主体起中学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农村中学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主体不够全面;开发的中学方法不够多样;开发原则的利用不够全中学面、充分;开发的环节不完善,缺乏相应中学得的指导、监督;载体也不够科学合理中学等。

2.3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程序与结够不完善

课程资源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独立中学性的特点。在目前农村初中体育课程资源中学开发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课、课外活动、中学课余训练的整体性;忽视了校领导、体育中学教师、班主任、普通教师与学生等人力资中学源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忽略了学校的中学显性体育课程与隐性体育课程资源的相互中学补充;忽略了隐形课程资源的熏陶和思想中学引导作用;忽视了体育人文环境的整体性中学统一,特别注重班级体育活动及班主任的中学作用,却忽视了整个学校的协调配合,忽中学视了课程资源静态系统对动态系统的指导中学与调控作用。静态体育资源方面,多集中中学于物材资源和时空资源的开发,对体育课中学程的思想资源、知识资源开发不足,人中学力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潜力的挖掘也中学不够。

3农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成因

3.1人们对体育认识不够彻底,对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应该加中学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转变校领导、班主中学任、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体育观中学念,要统一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人员的开发中学动机,因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离不开他中学们的配合,其中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中学开发的作用极大,谁也不能代替。

3.2体育教学事故禁锢着人们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手脚

多个被调查学校在中学上体育课时都是以"安全第一"为首要前中学提,这与体育课的特点有关,体育课的特中学点是学生时刻处于动态的活动过程,给学中学生造成身体伤害事故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学严重禁锢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中学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违背了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

3.3人力资源利用的主体意识模糊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中学体育中学教师地位低下,致使大部分体育教师缺乏中学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缺乏爱岗敬业的精中学神,改教其他科目或者当保安与管理人中学员、搞第二职业等现象较为普遍。在教师中学评职称和评优活动中给体育教师的机会也中学很少,特别是在评"三好生"与"优秀班中学集体"活动中,体育成绩基本体现不来。教师进修时,他们总是被留守,使其中学无法接触课程改革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知识中学和思想,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意识无法中学提高与增强。这是农村初中不能中学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人力资源通力合作到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4农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4.1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大力支持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体育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培训,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4.2需要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管理

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化。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人文和自然特点,制订体育课程开发的指导纲要,规定各中学校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发两至三项,可以是传统项目教材或乡土教材。这样可以使学校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上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独特性。其次,每学年教育行政部门对各校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情况要进行检查、评比和验收,对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比较好的学校可结合现场会的形式对其经验进行推广。这样一方面能促使学校领导的重视,同时解决一部分的经费投入问题;另一方面可促进教师钻研,同时可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并为体育教师竞岗,职评积累资料。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给我们留有很大的开发和创造空间,只要我们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就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第6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课程改革

目前,在高中新一轮课改中,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对高中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

1.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鹤岗市下辖主要高中:鹤岗市第一中学、鹤岗市第二中学、鹤岗市第三中学、萝北县高级中学、鹤北高中、绥滨县第一中学、绥滨县综合高中、鹤岗市育才高中。

1.2研究方法

(1)观察法。笔者对市属几所高中进行了抽样听课,对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观察与记录。

(2)访谈法。笔者对市属几所高中的体育老师进行了抽样访谈,对各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情况、特别是课改情况进行了调研。

(3)问卷调查法。笔者对市属几所高中的在校生发放了调研问卷,调研高中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意见与建议。

(4)文献资料法。利用知网和市图书馆查询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从抽样听课效果来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还是走的传统路线,课程改革未见成效。

从访谈来看,各高中体育老师反应出目前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是制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在高中阶段学生以及学校的主要精力是放在高考涉及到的“数、语、外、理、化、生”六门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因此这几门“主课”备受关注,而对于体育课程则是持有可有可无、因为国家要求才不得不开的观念。在高三阶段,一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有时体育课程还经常要给主课让路。

从问卷调查数据上可见,高一高二的低年级学生还是对体育课兴趣较大,喜欢体育课程的占86%;但是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效的满意度并不高,仅为64%。高三学生,因为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喜欢体育课程的仅为52%;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满意度为36%。

在问卷调查最后的“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问答中,反馈出当代高中生的体育运动爱好比较多元化,男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主要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散打、跆拳道、双节棍、滑冰、游泳、轮滑;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排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交谊舞。

3.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实行选修项目

为了满足高中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兴趣个性需要,可以在有条件的高中实行体育课程选修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学习项目。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体育素质教育和运动意识、习惯的培养。通过选修改革,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对此,需要高中学校具备足够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场地、运动器材作为改革硬件条件保障。

此外,应该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和实际硬件条件,设计好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并据此项目结合国家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合理的制定出符合区域特色、学校特点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与标准。

3.2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

女生和男生在体制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在运动强度和难度上的必然差异,因此有必要在高中体育课程实行分班教学,这样教师可以更好的贯彻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对男女生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要求与规定。此外,青少年学生在高中阶段具备典型的青春期特点,在以往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女生通常因为害羞,在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不积极、不认真,而通过男女生分班教学则可以很好的回避这一问题。并且,鉴于目前已经在媒体报道过一些教育界师德师风败坏的丑恶现象,建议在分班教学中,男体育老师教男生班级,女体育老师教女生班级。

4.其他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学校和学生对高中体育课程正确的认识。高中体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中贯穿始终的必修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高中学校,应该高度认识到体育课程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将体育课程教学和高考升学率之间对立来看待,学校领导重视是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作为学生,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和课堂文化课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自身出发主观上树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思想和意识。

5.结束语

高中教育需要回归教育本位,回归素质教育本质。从高中体育课程来看,应该推进教学改革,着重培养高中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水平以及陶冶文化情操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振镇,张剑珍;用健康第一的理念构建篮球课程的实践[J];辽宁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第7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论文摘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方法,从人文索质教育的视角,着力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所潜含的隐蔽性内容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体育隐蔽课程的涵义及其文化性、行为性的特点,在促进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发展。

我们知道,体育课程中的隐蔽课程与正规课程一样,是构成学校体育系统的重要元索,也是对学校体育产生重要作用的影响因子,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小可或缺的因索之一。通过体育课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的交互作用,把潜含在体育课中的、具有理性层而的内涵显现出来,即人类社会文化的习俗、价值、观念以及技能的认识和情感,辅射至体育教学整个话动过程,无疑会对体育课程产生一定的整合效用,同时也会对人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发挥潜在的影响和作用。那么,在倡导索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人背景下,隐蔽课程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实质上都凸现了人文索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据此,本文依从索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试图从隐蔽课程中的理性层而,着力探讨隐蔽课程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潜在价不值。

1体育隐蔽课程的涵义

所谓隐蔽课程就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索,如师生关系、教风、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无意的、隐喻的或者是还未得到的教师经验,但都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也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能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发挥作用,如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情感性等教育要索。

正规体育课程是普通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完成的课程。隐蔽课程虽然不像正规体育课程那样有统一的人纲、教材、内容、要求及日标,但它所潜含于正规课程中的精神、文化、伦理等教育内涵,却一自在体育教育中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如体育教师的良好精神姿态、为人师表、教业精神等作风和风格,就隐含着隐蔽课程教育的意韵。因此,可以肯定,只要在体育课中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规范化操作的行为,就足以说明隐蔽课程教育在发挥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学校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索养和内心境界。那么,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拓展什么文化,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能体现在隐蔽课程教育这一环上。作为体育教师史应在思想上、行动上,对隐蔽课程教育的主旨有所认识、领悟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具有正而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才能在一定意义上把人学生发展成为全面的人。历史证明,“教育能使人获得史多的人性,形成史高级的人格的水”。提倡隐蔽课程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受到正规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如队列队形教学,其“步调一致”的练习要求,就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性,即,一是培养人学生的基木规范能力,一是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尽管这一练习单调、枯燥,但对人学生心灵的陶冶、触动是久远的。所以隐蔽课程教育,无疑对时代风貌、伦理道德、行为举止、审美情趣等正而的东酉起到了副止化及传承作用,尤其是对练达人性、朔造人格、培养人生能力意义深远。

有鉴于此,我们以为,隐蔽课程教育较好地体现了现今所倡导的人文索质的精神飞因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他们进行体育等诸多方而的能力培养以及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的形成,不能单纯地局限于正规课程的有关知识上,而是让他们多向地摄取体育文化内涵,井能消化于人格生命之中,从而获得人生意蕴的全而体验,来充实生命内容,陶冶情感与灵魂,进而达到灵与肉的“全面唤醒”,成为全而发展的多维的人。

2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

通过对体育隐蔽课程涵义的探析,以及由此所派生出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已经让我们‘觉察出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文化性和行为性,而且这又是人学生社会化成长最为自接和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索。

2.1文化性

众所周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那么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及其体系自然就会被传承、发展,特别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进而使之成为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文化动力。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_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体育文化又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界中的各种体育话动以及话动的组织形式、话动的规模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索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索构成的。所以体育隐蔽课程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要索。随着人们对积祟起来的文化价值(包括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于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亦越来越显示出对人学生的陶冶和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人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意味着是将大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朔造中“唤醒”的过程,亦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程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集合了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人学生通过一定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可形成相应的体育文化规范、价值和日标意识。所以说,隐蔽课程教育也是人学生形成一定规范意识和价值意识的关键之所在。隐蔽课程教育中的文化性及其教育因索,不是简单的累加,它是从不同文化层而来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的,譬如体育教师的思想作风、情感修养、智慧能力和生话习惯等,都会对人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开展隐蔽课程教育,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理性的思维和视角来选择、设计其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及形式。若从课堂常规环节看,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的教师,则会有不同的主题要求和执行方式,有较注重追求整齐划一风韵的,也有较注重严格考勤制度的,更有较注重练习方式的,等等。这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常规性操作,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帮助人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自我规范的概念,并起到甚至约束自己竭尽全力地按照这一要求去做,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进行隐蔽课程教育时,只有体现出一定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内涵,才是体育教育的真义和实质。

体育课程中的教育性、表现性、竞争性、娱乐及审美性均属于社会文化范畴。这诸多特性,通过隐蔽课程的形式而迁入体育教学话动中,其本身就说明了隐蔽课程具有文化性的表征。强调民族文化的归属性教育,乃是许多国家教育的重点内容,而在对待这种教育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又是以隐蔽课程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用,因为追求潜移默化和自然渐进的教育,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的途径。譬如日本课堂上充溢着“日本精神”的文化意识,努力表现求合作、共存亡的民族人格特征,就是较典型而又成功的课程教育范例,也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是好的、健康的,但仍有不足,尤其是在发挥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文化性、功用性方而所涉及的实质性题材甚少。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隐蔽课程这一教育方式或手段,把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意识(即求娱乐、求养身、求技艺、求优美等)及美德充溢在体育隐蔽课程教育中,才是普通高校最有效、最有力的体育课程改革。2.2行为性

体育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主要包含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味性和智慧能力性等方面,是以其外延的行为影响来评价的。在体育课上,影响人学生的积极性因索颇多,但教师的外延行为乃是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等,是决定人学生行为表现的自接而重要的条件。由于隐蔽课程特别强调行为的潜在教育要索以及追求自然渐进的影响效果。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它是以操作行为、身体、心智与课堂指望相适应的身心互动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同时又要求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那么,体育教师在运用隐蔽课程进行教学时,其行为的外在表达应体现出积极的思想内涵,这是隐蔽课程教育最为真义的一面。

2.2.1品德修养

在体育课程中,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平易近人,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等等,是形成体育教师威信或受到尊重的基木力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就主张心灵美与身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这里的身体美也涵盖着人的动作的姿势美和姿态美。体育教师的行为表达中,或多或少表征着其一定的思想和品德,因此,只有内在和外在表达统一或一致,才能构成体育教师完整的品德形象。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或操作方而,其诸多行为表达必须恪守师者风范,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展示出教师品德修养上美的一面,以此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颤,并烙下深刻的印迹,进而达到品德修养教育的目的。

2.2.2知识修养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一个人的知识修养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品位和能力层次,一般说,知识越丰富,其的修养、层次相应也较高,那么,其的探知能力自然就越强,对事物的判别、驾驭或把握的能力就越高飞可见,知识的学习、吸收及掌握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多么的重要。体育教师若具备了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识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在课程实施中,与学生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增进心理相通和令学生信服。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身体力行中,若能以理来概括其自身的身体行动,以及体现自身的知识价值和诸多能力的话,不仅能起到对学生的教化、陶冶作用,而且还能更深一层地激发学生认知、探究、创新的心理。

2.2.3才艺修养

体育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需要具备多方而的能力,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技巧、动作能力、示范能力、人际能力和预见创新能力等。也就是说,“琴棋书幽、歌词诗赋”略知一、二,并能从中展示出其一定的才华、才干和才智,从而给学生留下一种博人精深、触类旁通的感觉。体育教师具备多才多艺的品质,既有利于隐蔽课程教育的开展,又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一定程度上讲,更能使学生产生无比的信赖感。

2.2.4情感修养

良好的感情投入是形成和谐课堂气氛的关键。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应本着感情对感情的交流,人格对人格的交流,这是建立良好感情基础的基本条件。教师在行为上坦诚自然、开明豁达,对学生和蔼可亲、热情爱护以及保持尊重、理解、信任的态度,尤其是在课中形成和谐气氛、良好的沟通、协调的行动、个性的相容等气氛,无疑会增进班集体的凝聚力,进而也会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对教师的亲切、友谊、信赖和支持。所以,从情感角度讲,体育教师良好的感情投入,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最为本质、最可信赖的立足点,也是最根本的保证。

3结束语

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涵盖其中的文化、品德、知识、情感等具有正向价值的内涵,无论是其的内延性还是外延性,都足以表明隐蔽课程教育的价值和力量,同时隐蔽课程教育又集中体现了人文索质教育的要求,因为其理性层面中的教育元索,所反映出的内容、实质都是健康的、正向的,对人学生的影响也是积极向上的。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隐蔽课程教育中应立足于理性层而这一着力点,通过一定的文化朔造和行为表达,把属于美好的、优秀的、善意的、坦诚的、和悦的等具有时代特质的内涵体现出来,对人学生施以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进而使体育隐蔽课程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苹和人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1】l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l裴时英教育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第8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 情感因素 融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26-01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落实,小学体育教学逐步强调科学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入高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情感融入教学方式就是典型、科学且高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将情感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提升体育学习效率的目的。鉴于此,以下探究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融入教学方式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教师自身的情感

小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意识到,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表率作用,同时具备较强的职责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教学专业性,以身作则,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到感染。教师强化自身的情感主要方式是积极融入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习惯,在c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善于聆听,多鼓励和表扬,少批评,强化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平等且亲密。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那么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体会和想法进行斟酌,通过合理的方式予以解答,力求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同时体会体育课程的意义,而后还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表扬和鼓励,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事情的能力。另外,当生活中遇到压力或是诸多不顺心的事情时,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教师在进行课程之前先剔除自身的负面情绪,以免不良情绪给学生带来消极心理,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课程的情感

体育课程不仅要将各类运动项目的技巧以及动作要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重要意义,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师不仅要将课程的要点和重点凸显到教学中,还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课程的重要,热爱体育,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情感。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如进行拔河比赛等,在愉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小游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组织学生玩“丢手绢”“跳房子”“九宫格”等,这样的游戏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相契合,教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予以指引,避免出现矛盾现象,对一些小问题和小矛盾进行合理的协调,引导学生形成乐于竞技的心态,在竞技中体会快乐,在游戏中培养完善的人格,最终实现体育强身健体、体育育人的目的。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具有爱玩和好动的特性,传统体育教学通过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体育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体育教学的心理。体育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学习环境,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体育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予以适宜的引导以及鼓励,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如在跳远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弹跳要领,导致学生在跳远训练的过程中出现抵触心理,基于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当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完成每一个动作,鼓励学生认真揣摩动作要领,教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运用标准的肢体动作为学生做好引导示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体育教师加强情感交流,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体育教学内容,从中感受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逐渐爱上体育锻炼,最终实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9篇:体育课程的特性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福鼎市11所高中学校自然地理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福鼎市自然地理特点,提出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的方法。以丰富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并为福鼎市高中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完善提供一些价值性的参考。

关键词 自然资源 体育教学 开发利用

一、前言

我国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农村学校由于体育课程资源非常缺乏,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实现。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只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来弥补由于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造成的影响。因此,充分挖掘与利用自然地理资源,促进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问题是当今一线教师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福鼎市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能为区域同行提供借鉴作用。

二、福鼎市高中学校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现状

从福鼎市11所高中学校的调查中了解到,体育教师对课程资源概念不清,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对于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来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现象非常匮乏,几乎没有学校教师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来丰富课程资源,他们的课堂教学几乎局限在球类和学生体质健康需要测试的一些项目上,模块内容缺乏多样性,这样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趣味性,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领导不重视

由于长期受到高考升学的压力、上级考核以及安全问题的困扰,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关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和影响本校声誉的竞技运动。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态度模棱两可,认为学校体育主要形式是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运动队的建设,至于体育课程资源内容如何、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怎样并不重要,体育课有正常让学生活动就可以,没有必要增加其它附设,以免引起不安全。

(二)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新课程改革内容不了解,更没有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的意识,他们觉得有完成每节体育课教学即可,至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学校有条件或有要求就做,无要求何必增加自身麻烦,就将就好,安于现状,没有创新突破的意识。教学内容几乎局限在篮球、田径,排球和乒乓球等较少;现在由于足球进校园的氛围下个别教师增加足球教学,其它项目几乎无人问津,学校领导、教师都害怕发生意外。至此造成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枯燥,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乐趣。

三、福鼎市自然地理特点

福鼎市从属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大陆面积约1461.7平方公里,海疆面积约14959.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432.7公里。福鼎境内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到中部和东南沿海的呈波浪式倾斜,除了港口地区有小的冲积平原,都是山地丘陵;又位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天气温暖,湿润宜人,雨量充足。常年平均气温18.4℃,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8月最多[2]。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良,有山有水,并富有千姿百态的地理地貌,气候适宜,春夏秋冬四季季节性气候明显,对于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供了天然条件。因此,无论何时都可以进行各种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程资源的一大财富。如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利用山地进行越野跑、有氧运动等,春秋季可以组织春秋游,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滑沙、滑滩涂等,冬季可以进行长跑、定向运动、登山等。

四、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的方法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弥补课程内容的不足,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思路。从调研中显示,各个学校普遍存在学生人数多,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缺乏的情况,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来弥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转变资源改革理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考虑广大学生的需求,积极转变课程改革的理念,把所有的发展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深度了解体育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的缺乏。体育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如野外探索能力、游泳、滑沙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世界观。

(二)优化资源意识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内容时应全面优化,做到人和自然、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向学生宣传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在课程教学中又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下挖掘可利用资源,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由于各个学校经济条件不同,特别是农村学校,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尽量节省经费的开支,以就近利用资源为主。

(三)评估资源的安全性

学校的安全是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最为担心的问题,也是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时一定要对资源进行评估,预测难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如:进行水上运动项目要充分注意水源、水质是否受到污染,是否存在传染病区;登山时要预防雨天出现沙土滑坡、塌陷,提防泥石流的产生;沙滩活动要了解海水的涨潮时间、海域状况[4];参加文化节活动要注意人流的聚集与疏散;骑自行车要了解路线交通车辆情况等。所以,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内容的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发生,在实际操作中保证资源内容的可控性,做好安全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