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

第1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Emergency Handling and Safety Precautions for the Electric

Fire of College Social Student Apartment

HUANG Falin, MAO Zhi, LU Guoqiang

(Department of Defens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Abstract Compared with campus apartments, social apartment in terms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safety facilities exist more weak links, especially in society of fire protection safety management of student dormitories and apartments is more prominent, such as routine inspections to check for missing, violating the rules of using electricity, private pull chaos phenomenon more prominent. The fire alarm has occurred, its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school dormitory, social impact and a variety of losses. Based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apartment building fire in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the electric fire case disposal all-round analysi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its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social student apartment; electric fire; emergency handling; safety precautions

高校学生数量的激增,不少高校由于地理空间限制等原因,将部分学生宿舍向校外转移,社会化公寓应运而生。社会化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管理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基于此,只有通过强化隐患整改,优化消防设施,加强安全巡查管理以及宣传教育等,才可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才能切实保障社会化公寓及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1 社会化公寓火灾案例的基本情况

2015年1月6日19:00时许,XX大学学生工作部接到楼栋信息员电话,称XX学生公寓3区10栋409宿舍发生火灾。学工部立即报告主管校领导并通知保卫处、相关学院和园区中心及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时拨打119火警电话,切断楼道电源总闸。学工部、园区服务中心等人员一边组织灭火,一边组织疏散10栋、11栋所有学生安全撤离,同时开放学生食堂和团委活动中心作为临时安置场所。因火势较大,未能及时扑灭火势。19:15左右消防官兵赶到现场,在师生及园区保卫人员的配合下,大约在19:45左右,火势被控制。20:30结束排查,楼栋人员全部撤离,经学院核实,无任何人员伤亡。在消防员撤离现场后,保卫处、学工部、园区中心等按照消防及公安的要求封闭楼栋,组织人员清理楼道积水。

事后经现场勘查及调查报警人员、楼栋管理人员、宿舍学生等,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违规用电引起短路,电起火导致发生宿舍火灾,进而迅速蔓延。幸好火灾预案周全,现场抢救迅速,事故处置及时,损失降到了最低,避免了人员伤亡,将负面影响最大程度缩小。

2 社会化公寓火灾事故案例的紧急处置情况

学生宿舍火灾事故发生后,引起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主管校领导先后主持召开了3个现场工作会,对灾后相关工作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职责明确,任务清晰,预案到位,反应快速,应对及时,主动联动,形成合力,火灾事故及善后事宜得到妥善处置,隐患得到有效化解,比较成功处置了紧急突发事故。

一是火情形势研判会。会上形成决议:统一对外宣传口径:河东某高校学生公寓起火,学校积极应对,火势很快被控制,无任何人员伤亡,现公寓已封闭,学生已妥善安置。公安消防部门及学校正对火灾隐患进一步排查,事故原因待查。由后勤与房地产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到现场初步评估宿舍损坏情况,提出修缮意见。根据消防、公安意见,为确保学生财产和人身安全,决定10栋暂时封闭不入住;开放3区11栋,19:40开始组织11栋学生返回宿舍。学工部、园区服务中心积极做好消防部门的联络,做好现场消防官兵的联动工作。学工部做好10栋学生的安置工作。园区中心做好10栋现场安保工作及维修准备工作。由发生火灾学生宿舍的所在学院负责,做好409寝室3名学生安抚工作。由保卫处负责与公安部门协商,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学生安置会。会上形成决议:通报火灾发生及抢救、处置情况。学生安置实行学院负责制,要求各学院做好学生的安顿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学生,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将学生安置情况于23:00前报学生工作部。学工部负责做好相关学生的情绪疏导和心灵安抚工作。21日学生返回10栋宿舍时间由消防和后勤的评估结果出来后再确定,各个学院随时待命。所有学院要对本学院的寝室作彻底排查,收缴违章电器,排查安全隐患。

三是善后处理会。会上形成决议:21日学生返回寝室时间,待消防及后勤评估结果出来后确定。要求相关学院副书记及辅导员随时待命,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按照学校的要求安全有序组织学生返回寝室。确定由园区中心负责10栋房门及门锁维修、墙壁粉刷。由后勤处及后勤服务公司检测水电损坏情况并及时维修。由学工部做好学生返回寝室方案,协同各学院做好受灾学生损失鉴定;向发生火灾的409寝室3位同学提供生活补贴。由后勤服务公司及园区中心协同做好寝室恢复供电方案。

四是火灾事故善后仍需进一步协调解决的隐患。公安、消防部门要求明确事故具体责任人、管理责任人和领导责任人,并按《消防法》规定提出拘留,请学校拿出初步意见。建议学校出面协调,从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和平稳回购学生公寓的角度,争取公安、消防部门免于拘留,由学校按校纪校规处理。明确校外公寓管理方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社会化公寓管理公司所管辖宿舍不配合、不管理,未开展消防排查。根据消防反馈意见,公寓有的楼栋不符合消防要求,消防部门要求各方面推进整改。有的公寓宿舍电力容量不足,长期超负荷运作,校区内学生宿舍也存在线路老化现象严重等隐患,亟待整改。

3 社会化学生公寓宿舍电起火的表象及原因

《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其中第三章第十八条明文规定:学生宿舍、教室、礼堂以及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禁止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参照相关规定,不少高校提出在学生宿舍内300w以上电器即为大功率电器,如电炉、电暖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热壶、热得快、电熨斗、电热毯等。但是,在学生公寓尤其是社会化学生公寓内火警火患时有发生。从统计数字看,因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发热电器长时间或超负荷运行及电线私拉乱接、老化等所引发的火灾数量排在首位。具体总结如下:

一是私拉乱接电源线路。违反规章制度乱拉、乱接电线插座等,容易损伤线路绝缘层,进而引起线路短路,甚至引发火灾事故。二是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学生公寓的建筑物、供电线路、供电设备,一般是按照实际使用情况估算设计的,学生在宿舍内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如电炉、电饭锅、电吹风、热得快等,致使供电线路过载、发热,加速线路老化而引发火灾。并且学生多数情况购买的均是无3C认证的假冒伪劣或不合格价格低廉的电器产品。三是过久用电无人在场。使用电器时无人看管,人走不断电过久引发火灾;暖手宝、手机等长时间充电,饮水机加热水长时间不停用等。四是学生公寓定时供电或因故障而停电引起火灾,如有的宿舍晚上用热得快烧水未拔电,第二天来电时通电引发火患。五是线路老化,用电线路短路引发火灾,有的社会化公寓已经多年,设计时的电容与当前用电激增的情况不匹配。六是无3C认证的电器自燃引发火灾。如饮水机、电脑、空调机等电器自燃引发火灾,绝大多数是因为通电时间过长,引起电器内部变压器发热、短路起火。七是电器照明或取暖引燃可燃物发生火灾。如使用台灯、床头灯等灯具时,若紧靠蚊帐、被褥、衣服、书籍等易燃物时,极易引发火患;在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中,往往要产生大量的热,灯泡表面的温度较高,而纸张、棉絮、尼龙等物品燃点较低,当这些物品靠近灯泡时,时间一长就会被引燃。

4 强化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的思考

第2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一、在我国高校中危机事件的特点

危机事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多,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矛盾的累积而逐渐地显现出来,而高校作为组成我国社会的重要部分,在其中必然会有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折射。而高校也在随着社会对自身进行发展,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些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改革力度与其实际情况的不相符,使潜在的危机早已埋在其中。故在高校的发展中,其所面临的危机日益增多,风险也日趋增大,而高校作为人才、科研和理论的重要培育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危机日渐增多的趋势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减少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需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增加针对性。应急管理对不同的组织虽在管理方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高校作为人文教育、科研、教学等提供服务的组织,其主要存在的危机事件特点为:

(一)危机伤及群体具有单一性。由于高校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高校危机伤及的群体多为高校学生,虽其中可能会涉及到教职工,但相比其他组织中伤及的群体具有多种类型,其所伤及的群体类型就比较单一。而高校中的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他们对周边发生的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思维虽活跃但却不像阅历丰富的人们那般成熟,通常易出现冲动和偏执的想法;他们普遍掌握通信工具的运用,更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等等这些,都会使高校中的学生成为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同时,高校学生也会作为危机事件性质影响中的关键人物,因此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应采取积极、正面的引导措施。

(二)危机影响具有社会性。高校会通过学生、家长、媒体及用人单位等与社会发生联系,其教育是牵涉到千万家的一个大问题。高校若出现危机事件,不仅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在各种途径中对社会产生影响,这必然会对学校的名誉和效益带来损害。因此,高校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乡镇、社区及企业等基层组织,其发生的危机事件所影响的范围更大,且程度更深,特别是受到社会及媒体的关注,让有些媒体完全置社会的责任于不顾,大肆对高校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炒作,这便对高校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危机诱因具有个人心理化。高校一直被视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之地,无论对教职工还是学生来说,其隐藏的心理问题成为在高校中最常见导致危机的主要诱因。笔者根据对多年全国高校中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大多数的危机事件中很大程度都与文化程度高的一些人群的心理问题有关,其一方面原因在于相比普通人群来说,高知识人群更容易在性格、心理及精神等方面出现异常倾向。另一方面原因是高校学生处在成长但个性不成熟、成年但经济不独立的阶段,多多少少会存在经济、学习、家庭、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往往在面对困难时,其不能正确的去应对,而是会选择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其不但不能真正解决掉问题,而且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危害。因此,对高校危机事件诱因中的心理因素应正视起来,制定出应对相关问题的有效措施,真正避免心理问题成为导致危机事件的因素。

二、对高校应急管理中的方案选择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对其所发生的原因及后果进行预测和分析,通过对社会各有效资源的整合,制定出应对突发事件时有效的处理方案。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由于高校危机事件有不确定性、威胁性及时间有效性等一般危机中的特性,同时也会体现出其自身特点。因此,应首先对国内外应急管理中的已有经验和一般规律进行借鉴,其次应体现自身情况和高校特色。总而言之,对高校的危机事件应采取灵活的应急管理方案,具体如下:

(一)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已有经验和一般规律。国外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已有数十年的时间,其发展较为成熟。应急预案对危机的紧迫性和突发性,有较好的预防和处置作用,而国外一直对应急预案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有着极大的重视,因此其制定出了种类丰富的预案体系,并通过不断的演习进行修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对其有利的预案,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应急预案。

(二)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相比企业、政府等组织,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更具有特殊性。通常高校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往往是作为中间人的身份来进行的,其一般会与其他组织建立起危机事件处理的机制,并处理好与各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更多的支持。因此,针对高校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因素特点,应把心理干预放在高校应急管理的重要地位。

三、高校应急管理中的相关策略

首先,应明确高校应急管理中的方案选择,其次再加强对高校应急管理中相关策略,真正使校园环境安全且和谐。其相关策略包括:

(一)提高领导管理层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理念。通常衡量一个领导能力的高低以应急管理能力为其中的一个标准,作为高校领导应培养前瞻、理性及科学的危机意识与应急理念。

(二)制定或完善高校中的各应急预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出符合学校情况的应急预案。预案需具有指导的作用,并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不切实际,只注重表面,为避免发生空策略,应在高校中定期开展危机事件的应急演练,从演练中找出不足,以便及时作出预案的修改与完善。

第3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高校 应对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50-02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人类接连经受了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的严峻考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群发群死的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全球范围内每年都会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影响疫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高校作为人群的集聚区,很容易成为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爆发区。我国现有各类高校2000多所,在校学生近3000万人。因此,科学、有效地处置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

1.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1.1传染病流行

某高职学院医务科对该院2009年1~11月的传染病情况进行统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流行事件为主,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82.62%,其中排前五位的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分别占传染病流行事件的64.29%、10.13%、8.42%、5.94%、4.52%[2]。

1.2食品卫生安全

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多样化,使得学校食堂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各种摊点、小吃一哄而起,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学生餐饮一条街。小摊、小吃一多,如食品卫生监管不到位,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食品卫生安全事件。

1.3饮用水卫生

水源地污染、供水设施老化容易造成高校饮用水污染。

1.4环境污染

高校所在地的空气质量不佳,容易造成学生群体性的上呼吸道感染。

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点

2.1突发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或发病迅速,就发生时间而言,事先难以预测和防范,给人以措手不及之感,短时间内难以及时有效地处置。

2.2公共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关系到公众利益,就发生区域而言,针对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广大师生,还包括高校周边的单位和居民。

2.3紧迫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危害严重、时间紧迫,要尽快拿出办法、采取措施,将事件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2.4群体性

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高校,影响人数多,容易引起学生群体心理恐慌。

2.5社会关注度高

即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高校,受影响的不仅限于高校的广大师生,同时也会引起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引发社会担忧甚至恐慌。

二、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产生的原因

1.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卫生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3]。相对于中小学生,高校学生流动性大,容易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且极易传播。因此,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高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

1.1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流行是高校较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7年报告的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事件占事件总数的95.8%[4]。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染、接触传染、垂直传染和血液传染等六种。高校最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肝炎、痢疾及肺结核等。

1.2意外伤害事故

由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加之日常生活中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在诸如春游、实习或社会实践时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2012年4月4日下午1点左右,在苏州太湖三山岛附近水域,一艘游艇撞上了一艘货船拖拽的缆绳,导致游艇乘客4死4伤。事故发生时,游艇上共有8名乘船人,6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4死2伤。事后警方证实,这起事件是游艇驾驶员醉酒驾驶所致。

1.3食物中毒

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是近年来学校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食物在加工、存储和运输过程中被污染或时间过长而变质;二是由于餐饮经营者管理不善或以次充好、滥用食品添加剂等。

2.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原因

2.1财政投入不足

高校卫生资源的投入依赖于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多年来一直未达到4%的目标,和世界平均水平4.5%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从而使得高校的经费尤其是卫生经费的投入捉襟见肘。

2.2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

高校主管部门往往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安全稳定非常重视,而对高校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缺乏必要的重视,而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因隶属关系的原因对高校的公共卫生工作不想管或管不着,监督不到位容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2.3高校自身的问题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管理理念滞后,公共卫生宣传普及不到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等。目前各高校卫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卫生工作普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责任落实不明确,应急反应迟缓。对食品卫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等卫生安全工作不够重视,防范意识淡薄,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不及时,都容易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园甚至在社会上造成恐慌。

2.4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意识淡薄。学生对摊点的食品往往只注重口味而不注重质量

三.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

1.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高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建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高校作为应对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主体,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综合事务小组等应急队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2.做好公共卫生重要安全隐患的防控工作

高校医院(医务所)作为高校公共卫生重要安全隐患防控工作及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应随时了解所在地和学生出生地传染病疫情情况,加强学校饮用水、食堂、小摊点、小卖部等环节的卫生管理,确保师生的用水卫生、饮食安全。一旦校内发现传染病人、食物中毒病人或疑似病人,应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进行现场救治,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隔离观察、消毒灭菌或转院治疗;情况严重应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主管部门,不得隐瞒、缓报、谎报;完成对接触者的普查和患病学生所处环境的消毒;负责患病学生治疗期间的追踪随访及其它预防控制工作。

3.规范高校卫生管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抓好高校卫生工作,规范管理,是做好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性工作。高校领导对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工作应常抓不懈,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学校饮食卫生监督工作:严把进货关,超市、摊点和食堂要禁止采购霉变、过期的食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使他们具备鉴别食品优劣的能力;强化食堂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搞好食堂卫生,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管理好水源,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店、摊点的管理,做好卫生死角的定期清扫;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校医诊疗水平。

高校应经常采取讲座、橱窗、报纸、广播、校园网等形式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师生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5]。

4.科学应对,有效处置

首先、应及时查明疫情、控制事态扩大,并将掌握的信息通过广播、张贴等途径通告全校每个师生。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稳定师生情绪。

其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沉着应对,尽最大努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损失。

再次、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汇报,寻求支援,接受上级行政及卫生部门的业务指导,采取消除引发因素、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暴露人群等措施,有效控制事态进一步蔓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回避性,都有其发生和消长的规律,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应对、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Z].2003-5-12.

[2]陆晓岚.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01(下期).

[3]文美荣.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2008学年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二次预警通知[Z].教体艺厅[2008]3号.2008-02-27.

第4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为了降低人力成本,高校食堂往往聘用文化层次较低的临时人员,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大,劳动付出与所得的工资差距较大,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往往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卫生操作不够规范,缺乏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食品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执行卫生的标准,导致食堂食品安全难以符合要求。

2.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食堂稳定看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改革进程,许多高校经营都采取了新的模式,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松懈,缺少专业经验和对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引导,未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为了确保高校师生的食品安全,高校应在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必须严格制度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事、责任到位。重视奖惩机制,对于落实好食品安全管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警告、处罚甚至辞退。二是建立产品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对食品采购、加工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登记,做到各环节有据可查,一旦某一环节达不到质量要求,能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时整改。三是建立及时高效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保持与公安、工商、质检、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医院的密切联动,保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迅速反应,准确决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开展应急工作,保证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

2.应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种通过确认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点并加以控制,达到食品安全生产和加工目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将预防和控制重点前移,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HACCP可以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它通过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控制潜在危害的先期觉察决定了HACCP的重要性,通过对主要的食品危害,如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控制,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方面的安全保证,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要更好地应用HACCP体系,提高食堂管理及食品安全卫生水平,就需要从现实出发,结合食堂的发展现状,综合HACCP体系的根本内涵,了解其精髓,灵活地应用这一体系提高食堂的管理水平。

3.加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工作食品从业人员除应健康状况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高校食堂应定期组织全体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卫生基础知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基本操作技能和关键控制点控制等,严格实施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以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操作技能,引导从业人员真正了解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深刻内涵,从而形成人人懂安全,时时有警觉的餐饮加工氛围。只有所有一线员工有了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才真正有保障。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食堂经营者的责任,有部分事故也跟高校学生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有关,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把食品卫生纳入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师生员工宣传普及卫生防病和预防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饮食,不买街头、校园周边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品,增强广大师生员工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病能力。同时,高校也可引入师生参与食堂的管理工作,让师生走入后厨,了解食品储存、加工制作的一系列过程,更加尊重后厨从业人员的劳动成功,珍惜粮食,也让食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改善。

第5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国外; 高校; 应急管理;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5- 02

1 背景介绍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1]。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发展,随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国外(主要指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校园危机产生和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应属美国学者Lem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和专门分享交流高校突发事件信息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关注校园危机的学者愈来愈多,并研究了校园危机的应对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将高校突发事件作为重要公共事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2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2.1 美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美国高校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各高校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针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中的方法和措施科学、具体,责任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第二,在应急体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高效的“联邦—州—市(县)—高校” 的分级管理体制,并在高校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应急机制方面,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第四,在应急法制方面,美国注重校园安全立法、注重制定学校应急管理政策、注重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和办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翔实、责任分明的应对法案,使高校应急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第五,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美国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校园危机恢复计划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危机评估、短期恢复、重建以及恢复管理等。

2.2 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安全,日本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1961年后,日本出台了多项应对灾害策略的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纷纷制定防灾应急制度,确保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日本校园的危机教育比较普及,2003年,千叶理科大学在日本首次设置了危机管理学系,此后,危机管理课程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并积极地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据调查显示,76%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教育,67%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学习如何防范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而在应急机构设置上,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学校通过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可以有效地对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有序的应急管理,更好地保障学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3]。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有一套完善的应对校园危机的预防系统。这套预防措施系统在经费、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提供了保障。日本政府不仅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经费支持,还有专门的应对计划,应对计划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并予以执行。此外,日本的校园有可作为避难所的指示牌,有助于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的场所避难。

2.3 英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英国高校校园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较为完善,但由于受判例法的影响太过深刻,立法数量远远不及美国,立法进程也较为缓慢。而比起日本在高校内专门设置的安全管理委员会,英国并无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处理机构,英国高校一般是在危机发生后成立临时性的处理机构,比如“紧急内阁委员会”等,来处理相关事务。此外,英国高校均设有安全部门,由全职保安在各校区24小时执勤巡逻,确保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且高校内所有辅导员都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方案训练,这对减少突发事件的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还有无政府组织的,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儿童、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此类慈善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减少高校的自杀现象,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4]。

3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和英国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都非常重视,它们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有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教训,所以,我国要积极借鉴它们的经验,并汲取它们在失败中的教训,不断地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英国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了解,可以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它们都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我国必须加强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立法,让校园应急管理有法可依。第二,高校可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有效应对、妥善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保障高校正常秩序。第三,加快相关学科建设,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此方面可学习日本的做法,专门成立相关的学系和专业。第四,动员全校力量,积极调动师生、辅导员、全校员工的力量,众志成城,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贡献力量。第五,我国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行为一般是重视事后总结,忽视事前准备。所以,要做好事前预防,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成立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由于心理危机导致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4 结 论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鉴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及其破坏性,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刻不容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国情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内外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也会存在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不仅仅认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此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种社会力量今后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5).

[2]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4).

第6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安全防卫事故防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全防卫工作是各行各业、各部门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广大师生进行学习、从事科研的文化信息中心,因此安全防卫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首要课题,也应是图书馆界同仁值得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安防现状与安全防卫工作做如下初浅的研讨。

1加强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的必要性与意义

高校图书馆藏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如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共有纸质文献400余万册;宋代以来的各类古籍20余万册。引进电子图书150余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40余种;自建“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湖湘文化数据库”、“文化素养视频资源数据库”、“学科导航数据库”①等。这些文献信息资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国家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由此可见,加强安全防卫是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传承人类文明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承载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史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正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每天有无数的师生涌入图书馆查阅科研和学习资料,进出频繁。因此,做好安全防卫工作,是来馆读者人身财物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图书馆正常工作次序的需要。

2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的主要内容

总体而言,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就是保卫图书馆国家财产的安全;保护来馆读者的人身与财物安全;维护馆内正常工作秩序;保证馆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防止火灾的发生

图书馆大部分纸质文献信息资料都属于易燃物品,因此防火是馆内安全防卫工作的首要任务。图书馆的火灾隐患主要有电路老化,造成短路引起火灾;馆内吸烟,乱丢烟蒂引起火灾;馆内使用取暖器,手机充电,空调等电器,这些电器如不正确使用,使其长时间工作而不及时关停就会酿成火灾,危害安全。

2.2 防止盗窃行为的发生

图书馆馆藏资料均为珍贵文献信息资料,特别是古籍文献资料价值连城,是我们重点保护的对象。一旦发生偷盗,其损失将无法弥补。另外,保护读者的财物安全,也是图书馆应尽的责任。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手机、书包被偷的现象时有发生,读者遭受了经济损

失,也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形象。

2.3 防止水患的危害

常言道,”水火无情”对图书馆而言,水灾隐患主要是古旧建筑墙体渗水;天花板漏水;供水水管老化破裂;排水管;排水沟堵塞引起室内进水,危及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安全。文献资料一旦被水

浸泡就会腐烂,霉变.其损失无可估量,无法弥补。

2.4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读者众多的公共场所,难免产生矛盾而诱发事故,如同学之间的积怨会引起矛盾,男女恋爱会引起矛盾,读者抢占坐位会引起矛盾,矛盾冲突,就会引发事故,轻则吵架,扰乱阅览次序,重则打架斗殴,引发危及生命的刑事案件。怎样软化矛盾,化解矛盾,及时做好矛盾双方的思想教育工作,防范事故的发生,是安全防卫工作的重要内容。

3当前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存在的隐患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大学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持续高涨,使得高校图书馆读者人数显著增加。阅览室、自习室天天座无虚席。图书馆显然成为了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可以自由出入的工作和学习的公共场所。读者人数多管理难度大,这给图书馆的安全防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就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而言,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存在着以下几方面安全隐患。

1)对安全防卫工作重视不够,安防设备设施投入太少,无法适应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的要求。如部分高校图书馆防盗监控设备年久老化,图象模糊不清,监控方位受到限制,真正遇到盗窃案件,防盗监控系统只是摆设,对破案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2)对图书馆读者进行安全防卫教育的力度不够,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只偏重于图书馆馆藏的布局;文献查询与检索知识;借还书流程及基本方法。很少对新生读者进行过安全防卫知识教育。

3)图书馆安全防卫制度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执行制度不严格,日常安全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比如,仍有不自觉读者在图书馆走廊或厕所内吸烟的现象,阅览室内读者不按规定使用充电器;职工不按规定使用电烤炉,空调长时间运行不关机等,这些现象是引发火灾的根源。图书馆应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4)读者安全意思薄弱,对自己随身所带财物不能妥善保管。使小偷有可乘之机。于是经常有读者丢失书包、钱包、证件、手机等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读者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热情,严重影响着图书馆的工作与声誉。给图书馆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5)读者抢占座位现象严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发生过考研学生为抢占座位而挤破玻璃,挤烂大门的现象,一旦大门倒下会压伤学生;玻璃掉下会刺伤学生;有的学生为枪占座位而发生争吵,引发纠纷,这些现象如不及时制止与调解,将危及读者的人生安全。

6)图书馆周边环境,校园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有关媒体报导: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在读医学研究生王洋中毒身亡;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学一研究生男生宿舍发现一具男性尸体;4月17日江苏沙洲职业工学院发生一起命案,受害人脖子中了两刀;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宿舍楼内,住同一宿舍的同学为点小事起争执,一方冲动之下,持刀相向,最终使同学伤重身亡;⑧5月6日,武汉高校男生,在图书馆开水房内向两名女生水杯内投放催眠药物,使一男一女两名同学昏厥,该男生交代,下药就是为偷窃女生财务。⑨根据以上案情,图书馆应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7)缺乏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有效应急预案,图书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某种刑事案件,怎样处置这些突发事件,怎样引导众多的读者疏散和逃生,我们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也缺乏这方面的应急演练。

4搞好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熟话说“未雨绸缪”,“一切防患于未然”。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完全消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居安思危,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玄。将事故防范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4.2 健全安全防卫工作的各项制度

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图书馆的安全防卫工作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一切工作都应按照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制度的要求进行,使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制度化。同时,督促全馆职工和读者严格遵守制度。如门卫制度、用火管理制度、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门卫制度应禁止空岗离岗现象,严格按照持证入馆规定,避免闲杂人员进入图书馆。图书馆各办公室应严格禁止用火,必须用火的办公室应严格审批,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各部室阅览室严禁使用容易引发火灾的手机充电器、电动车充电器等,制订空调、电脑开关管理制度,上下班检查制度。开水房安全管理制度,厕所、洗手间用水制度,做到人离关水,倡导节约用水。

4.3 改进安装先进的安防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安防设备为安全防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高校图书馆有的安防设备已使用多年,已陈旧老化,必须及时检修或更换。如防盗监控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烟感报警系统,墙式消防栓,移动灭火器等都应定期维护或更换。我们应加大安防设备的投入,安装先进的安防设备,使人防技防有效配合,使我们的安防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4.4 加强读者安全知识教育

高校图书馆读者多数为高校学生,其特点是年轻、活泼、好动、社会经历少、自主能力不强、对自己的人身财物安全不重视,安全意识淡薄。因此,对读者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增强读者安全保卫意识,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改进以往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增加人生安全,财务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笔者认为,在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时,应邀请公安、消防等部门的专家对新生进行安全防卫知识教育,给新生传授安全防卫常识和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这不仅是有益于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的工作,也是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必修之课。

4.5 加强保安队伍建设

保安是高校图书馆安全防卫工作的主要力量,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保安工作的需求,保安人员必须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主人翁精神,组织纪律性强,善于吃苦耐劳,坚守守卫的岗位,酷暑严寒无所畏惧,努力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不断提高安防技能。为全校师生读者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4.6 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突发事件是我们很难预料的,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因此,预先制定某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置措施很有必要。如火灾,地震,盗窃案件,刑事案件乃至命案。此类事件一旦发生,我们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怎样作出快速应急反应,怎样引导读者逃生,使读者迅速脱险,怎样进行快速救援。只要我们早有防备,就会指挥有方,临危不乱,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sitecomm/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

石文生.信息时代图书馆安全工作的现转状和思考.法制度社会.2011.11

尹存喜.浅谈国家图书馆安全保卫工作的创新.现代服务.2011.12

刘忠祥.孙玉宁.津图学刊.2002.4

哈森. 浅论公共图书馆的安全保卫工作.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5

程显静.高校图书馆安全工作浅议.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党焕珍.对高校图书馆安全工作的思考.行政管理.2010.11

/20130419/n373228824shtml

第7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语]高校安全;安全观;长效机制

一、问题的缘起

随着高校办学主体、模式、规模及后勤社会化等各方面的变革,高校与社会不断渗透融合,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2007年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总人数超过2700万人,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跃居世界之首。同时,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比例、校园暴力案件有所提高,校外人员侵入校园实施不法侵害的案件显著增多,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2000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学生极端问题63起,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区的38所高校,达到历史顶峰。此外,高校学生违反宿舍安全规定的现象、学生集体中毒现象、暴力事件屡见不鲜。2009年1月6日上海商学院火灾事件中4名花季女生丧命。2006年广州大学城258人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学校、国家、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严重威胁。

二、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范围涉及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校园治安管理、涉外事务管理等领域。安全事件发生的背后存在着如下深层次原因。

1.观念陈旧,缺乏“大安全观”的理念

大多数学生、领导在调研过程中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没有意识到学校不是象牙塔,也面临一些危机事件;也没有意识到经济过热、过快和持续性增长后面可能存在的危险。一些高校安全的部门仍将学校安全理解传统的治安工作。

2.传统管理手段和方式难以适应复杂的现实

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管理客体的骤然加大,使得原有校园文化和校园管理的缺失凸显。随着“大学城”、“高校区”相继出现,高校在校人数成倍增长。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动高校由封闭性的“象牙塔”转变成开放性的“小社会”,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使高校在管理上难免松散失效;目前众多高校的新建校区多地处偏远郊区,周边治安情况复杂。不同类型的高校集中在一个园区易出现学生同楼不同校、同室不同班等复杂格局,增加了管理的强度。多校区之间联系环节增加,也易导致管理脱节。

3.主体人群特殊且日益多元化,增加管理难度

大学在校生多为20岁左右,在上课、就餐、就寝、课外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上高度的统一,使他们拥有相同的利益需求,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大学生群体普遍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且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于冲动、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敏感、热情高,对新生事物接受快,社会责任感强烈,关注社会事务,但容易冲动,在短时间内会形成,且往往忽略后果。此外,随着高校招生形式多样化,生源也日渐多元化。校园内既有自费生、函授生、夜大生、进修生、还有国际交换生和留学生;再加上校内流动性比较大的临时工、合同工、建筑工,校园四周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等人流混杂一起,管理难度增加。

4.社会问题折射,高校安全管理内涵及外延有所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国内外各种势力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渗透一直没有停止。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不但会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的隐患,也将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

此外,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波及校园。家庭成员下岗、医疗保险不健全等社会问题都可能通过家庭传递给学生,为引发危机埋下隐患。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下岗失业浪潮、贫富差距、腐败等社会问题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带来负面影响。

就业、家庭贫困、社交焦虑等原因使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郁闷情绪积累,关键时刻往往下意识地寻求宣泄。另外,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安全教育容易被忽视。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大多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安全意识淡薄,易伤害别人利益和被别人伤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损失。

5.缺乏规范的高校安全管理机制

安全事件预案设计过程侧重于处理突发性事件本身,而缺乏涉及突发性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预案过多地强调对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的约束,而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保障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机制,预案侧重危机出现后的应急处理方案,而缺乏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危机过后的恢复机制。一些应急预案缺乏时代性、地域性,也缺乏对危险关键控制点的全面调查和系统的危害性因素及脆弱性评估,致使应急预案大多雷同、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对策

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已不再局限为防火防盗传统的公共安全范畴,而应包括自然灾害、卫生防疫等多方面内容。因此,高校安全保障机制是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大安全”观的具体表现。公共安全长效机制应着眼于实际操作,使安全管理与校园管理、和谐社会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突破治安领域,形成新的高校公共安全观

目前中国正遭遇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共生的局面。首先是传统类型的风险,如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等,其次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涌现并加剧失业、贫富分化、生产事故、劳资冲突和刑事犯罪等非传统的社会风险。这些风险已日渐影响到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并伴随改革与发展的深入而不断增加。

因此在高校安全体制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学校安全的主体是学校,其影响因素与外部紧密联系,具有有限性、可预见性的特点;而非传统安全的主体一般是人以及人组成的群体,其影响因素是与人造风险相衔接的,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工作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等。在解决问题时,应强调社会问题间的广泛联系性、强调学校间、区域间、群体间的协作采取双向思维模式,因此这对于高校安全保障的管理者而言,这意味着性质的区分、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高等学校安全不应局限于社会治安领域,还应向相关的领域拓展,如交通、心理、网络等;并应积极寻求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运用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解决新形势下平安问题,使师生都能感受到“平安”。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跨行业跨部门的高等学校安全保障战略框架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院校管理方面还很薄弱。在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设有专门的学校安全管理机构。目前国内地方政府层面既缺乏专门机构,也未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合作关系。

实际上,高等学校安全保障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长期运动。需要学校、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公民的协作,更重要的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协调。应建立一个旨在整合校园资源,以公私伙伴模式构建的战略联盟。在此框架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各施所长,运用各自资源,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网络各相关部门可共同成立推进委员会,承担各自的伤害预防及善后处理工作。

3.平危结合,将“平安”理念融入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管理部门应将平安的观念融入学校发展规划,并通过安全管理制度等具体行为规范反映在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制度既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依据和保障。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内保工作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规的实施,不断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实验室及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等等。同时抓紧完善各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力,反应快速,准确应对,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落实相应保障措施,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高校公共安全保障不仅需要在战略上加强设计,也需要导入细节管理。群体性挤踏事件一般发生在出入口、狭窄的过道、看台、楼梯等处。如果这些地方宽度骤然缩小,将导致人群在快速的行进中因地形的原因出现意外。

4.注重研究,强调传统人员防范与技术防范相结合

目前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广泛而深入,由过去的封闭或半封闭转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人员结构由过去的单一成分转向多种成分。威胁高校安全因素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来自于经济、金融、生态、信息、资源、疾病、犯罪、恐怖等等方面。这要求有关人员一方面需要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了解共有的规律和特点,对高校公共安全问题的性质、特点和发生机制以及各类安全问题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按形成原因、发生概率、重要性、突发性和影响程度等指标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另一方面需要运用系统学、灾害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模型,分析推导出引起各类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如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并对现有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突发性事件的成因机理模型和安全问题爆发时的各因素临界状态和内在机制。:

同时,要借鉴国外高校在安全管理技防的成功经验,加大校园技术防范系统的投入,建立电视监控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防火自动报警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实现高校安全管理现代化。

5.面向师生、加强安全防范教育

大学生的主体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成长于中国和平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时期,社会环境稳定、生活条件优越,面对突发事件心理素质严重准备不足。从入学开始,就要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并辅助以各种实地演习,锻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目前,高校危机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安排也缺乏系统性,未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政府对危机教育人员、经费的投入不足,困扰着危机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我国危机教育还存在以下难点:不同单位和社区,存在着不同的危机问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很大程度上国内还存在条块分割、单位各自为政的社会现实,许多相关工作无法介入;如何进行统一协调。

因此有必要逐渐建立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安全防范教育体系,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安全防范教育过程中各子系统以及各个层次,明确自己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同时各教育机构之间,教育项目之间等关系协调、步骤一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教育对象对危机的理解从朴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的理性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有效地配合或推动危机教育开展,使人从无形到有形都有所改变,以达到减少事故灾祸的发生。

四、结语

高校安全管理事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甚至关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拥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在全球化条件下和信息化的世界里,一个局部性的危机就可能演化为全球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的甲型流感等问题都督促我们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可行的安全管理体制。

第8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路径

公寓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还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公寓现已经成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空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政治、文化、思想的交流大多发生在公寓。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的思想行为、天然情感都得以充分显示。另外,学生的很多不良现象和突发事件也都发生在公寓,比如集会、打架斗殴、火灾等等,这就突显出加强公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积极的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公寓管理,并且初见成效。但是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还是未能取得突破,比如学生在公寓内的一些个体表现产生的原因分析,学生在公寓内的具体思想变化产生的原因分析等等。因此,这些问题的暴露都亟待我们转变思路,予以解决。

1.公寓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1)公寓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进一步社会化,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一般采取社会化经营方式和物业的管理模式。而社会物业公司为了缩减成本,基本都在学校附近招聘一些年龄偏大并且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到学校里就成了“宿管阿姨”,这些阿姨中能持有大专及以上文凭的几乎找不到,而且还有个别阿姨是退了休的老太太。她们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方式简单、态度恶劣、行为武断,甚至对问题会有些粗暴的解决方法,这些都很容易激发矛盾,引起突发事件,更加不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高校在公寓管理方面职责不清。许多高校都没有聘请专门的公寓辅导员,只是在学生工作部门内部分派一个管理公寓的机构,由管理机构和社会物业公司共同对学生公寓进行管理,这样,学生工作部门和物业公司在承担责任时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推诿的现象。而对于学生管理来说,就会发生教育管理空白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公寓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虽然许多高校在公寓管理过程中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要求,但是有些制度在实施上确实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公寓制度的考核;学生在公寓内的表现及违纪处理制度的执行;对公寓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等等。这些制度在执行时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引导作用。

2.高校公寓安全问题突出

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寓管理与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国家层面上,早在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可见高校公寓管理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各地高校公寓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给我们一次次敲响了警钟。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公寓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相关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公寓安全巡查力度差;公寓安全硬件设施陈旧,损坏的设备不能及时维修更换;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碰到突发安全事件缺乏实际安全逃生技能;后勤物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培训,对突发事件不能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管理的思路

公寓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公寓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技巧,改进工作方法,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形成管理、服务、教育于一体的公寓管理模式。

1.通力合作建立健全公寓管理机制

(1)准确定位两大部门的职责。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物业公司作为高校公寓管理的两大部门,奋斗在学生公寓管理的第一线。首先,两大部门应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两大部门应建立健全沟通、管理体制,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在合作中总结高校公寓管理的新经验,创造新思路。

(2)加强高校公寓管理者的专业化团队建设。高校公寓管理员在具体工作中会碰到形形的问题,防不胜防。因此,公寓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过硬的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较为全面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公寓管理人员的专业化队伍建设,把他们培养成为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校公寓管理的需要。就管理者自身而言,要鼓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就高校平台而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就整个公寓管理系统而言,应该引导公寓管理者树立共同服务理念,形成统一规范的专业化管理团队。

(3)建立周期性辅导员巡视公寓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老师,和学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最为了解学生的一切动态。因此,高校要以此为契机从制度层面要求辅导员定期进驻公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情况和生活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并且高校要针对这项工作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作为辅导员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4)建立文明宿舍和不合格宿舍的考核机制。为鼓励学生主动遵守高校公寓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高校要把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考评与学生的各项指标考核相衔接,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方案,内容应包括宿舍内务、宿舍文化、人际关系等内容。通过严格的宿舍考核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公寓自律意识。

(5)关注公寓特殊情况学生并建档。公寓作为学生问题凸显的特殊地带,一旦出现身体疾病、心理疾患等特殊问题,则更具复杂性。因此,公寓管理人员要定期关注排查特殊情况学生并为这些学生建档,通过寻求高校有关部门的帮助,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惑。

2.统筹协调,稳步推进高校公寓安全工作

(1)强化高校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特点。一方面,学校要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包括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和常规的安全知识讲座等,并适时开展相关的安全演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宿舍公寓文化墙、校园宣传栏、广播站、社团等渠道广泛宣传校园安全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加强对公寓的安全巡查力度。首先,高校要定期对学生公寓的消防安全设施和宿舍内部的基本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其次加强对学生宿舍内部的巡查力度,将存在安全隐患的大功率电器、插板等予以排查;再次,要对公寓内的可疑人员进行严格排查,杜绝推销、广告以及一些不良校外人员进入公寓。

(3)开展形式多样的突发安全事件培训。高校要对公寓管理员开展具体的安全救护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安全救护知识和常用安全设备的使用,并对培训人员开展定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杜绝弄虚作假。经过系统培训,公寓管理人员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出现突发安全事件,他们能够及时应对,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钱兴、余亚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实践与探索》.光明日报.2008.3.

[2] 李红 《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

第9篇: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问题 思路

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公寓管理理所当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寓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公寓管理的思考和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对学生公寓管理的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生公寓管理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亟需我们转变思路,予以解决。

1.公寓管理机制不健全。

(1)公寓管理职责不清。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力推进,社会物业公司纷纷进驻高校管理学生公寓,其一般采取社会化的经营方式和物业的管理模式,但无论是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还是社会物业部门,对学生公寓规范化管理的重视程度都不高。社会物业公司认为,公寓内的学生工作应该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物业公司的职责是管好公寓内的物品和设备,从而走进了重服务、轻管理、轻教育的误区;而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则认为公寓已经从行政部门剥离出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理应由社会物业来承担,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放手不管导致了学生在公寓内的教育管理空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社会物业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招聘的管理员基本上都是学校周围的居民,且大多是高中、中专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持有大专或本科文凭的管理员极少,他们整体素质不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员教育方式简单、态度恶劣、行为武断,粗暴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容易激发矛盾,引发事端,更加不利于管理工作。

(3)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高校在学生公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但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对学生在公寓内的行为养成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对公寓内学生表现测评机制、学工人员深入公寓制度、违纪处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往往形成了制度流于形式的局面,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无法完成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行为的管理和指导。

2.安全问题突出。

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涉及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学校的发展稳定大局。近年来,各地高校安全事故频发,特别是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火灾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对公寓内安全设施与学生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检查力度不够;安全硬件设施不齐全,公寓内消防栓、逃生应急灯、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存在数量不足或老、旧现象;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消防逃生技能,等等。

3.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滞后。

(1)对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仍有部分高校认为公寓建设仅仅是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而忽略了公寓内的精神文化建设,把公寓的文化建设排斥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外,开展的少量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学生很少参加,使得公寓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2)公寓服务水平不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维权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也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我保护意思、权益观念也在不断的增强。高校公寓管理人员服务态度恶劣、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效率不高等情况会不时侵犯到学生的权益,使得他们对学校工作产生不满情绪,进而抵制文化活动,使得公寓文化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3)公寓文化的制度不完善。有些高校缺乏规章制度对学生在公寓内的生活、学习、言谈举止、道德规范等进行规范,一些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

二、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管理的思路

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工作内涵,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机制体制,提高学生公寓的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1.健全机制,形成学生公寓管理的合力。

(1)明确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物业公司的职责。高校始终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各物业公司在管好物的同时,积极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学生管理和公寓管理两个体系定期沟通制度,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2)加强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公寓管理人员是学生公寓一线管理力量,负责学生公寓内硬件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与对入住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只有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及心理素质,公寓管理人员才能适应公寓管理工作的需要。各物业公司要针对性地对管理员进行培训,使其提高业务技能做到规范化管理;引导管理人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规范管理、热心服务,耐心教育,努力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局面。

(3)建立健全辅导员、班主任进驻公寓制度。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学工人员进驻公寓,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养成教育,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处理公寓内突发事件,等等。辅导员及班主任进驻公寓应当作为一项业绩来考核,并适当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提高其进驻的积极性。

(4)推进党团和学生自治组织进公寓。探索建立起团委―公寓团总支―楼层团支部的创新团组织机构,开展诸如“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旗在心中”等党团组织活动,积极发挥党团员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明修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高校应该在公寓内广泛建立大学生宿舍管理中心、社区自管会、大学生自律会等学生自治组织,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地向公寓管理部门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生工作部门及公寓管理部门对学生公寓进行管理,并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5)要建立并强化激励考核机制。要将学生在公寓内的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考核的内容应该包括遵纪守法、内务卫生、文化建设、人际关系等,并与学生发展党员,奖学金评定、评优,文明班级、宿舍评定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促进公寓的管理。

(6)建立公寓内特殊学生档案。公寓管理部门要详细了解公寓内的特殊学生,收集其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并记录在案,及时与特殊学生沟通,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对心理有疾病的特殊学生,公寓管理部门要配合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对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系部联系,寻求解决方案,避免出现严重问题。

2.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学生公寓安全工作。

(1)重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学校应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演习等形式,利用网站、校园广播、橱窗、展板等载体,将学生公寓内存在的安全隐患、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及时告知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其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

(2)加强对学生公寓的规范化管理。学生公寓要严格台账记录,落实操作规程,加强对公寓的安全巡查力度,定期检查公寓内的消防安全设施,清理整顿占用消防通道行为,加大惩处使用大功率违章电器的现象。

(3)加强培训,应对突发事件。各公寓要定期对管理员和入住学生开展安全培训,使其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掌握一些逃生和自救常识,熟练使用安全设备、设施;制定火灾、水灾、地震、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对管理员进行培训、考核,使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有序地执行操作规程,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3.努力提高公寓文化育人能力。

(1)拓宽高校学生公寓活动开展形式。要把握学生公寓文化的内在规律,以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积极开展集运动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锻炼他们的意志,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身心方面都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2)完善公寓文化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提高学生公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学生的利益。学生公寓制度化管理对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增加对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公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寓文化活动条件。高校应增设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电视放映室等活动场所,为开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提供和创造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利用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海报、展板、宣传橱窗等载体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通知.[2002]11号.

[2]对改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蒋柯佳.浅析学生公寓管理与育人[J].文教资料,2009,(3).

[4]陈白生,来惠东,邢明华.高校学生公寓安全问题的分析与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09,(3).

[5]洪旭亚.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