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城市设计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的原则

第1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滨水空间生态地域特色公众参与

Abstract: th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and is open public space with natural landscape and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mod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ity is quite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Keywords: waterfront space ecolog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范围内水域和陆地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城市水体为主线,包括其周围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城市整体布局以及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许多城市将滨水空间的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特色之一。据统计, 2009年,黑龙江省提出建设滨水城市的目标,该目标贯穿了以松花江流域分布为主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十几个城市,实施滨水景观、滨水住区和公共建筑、滨水基础设施、滨水综合整治等滨水规划建设项目145项,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城市设计及城市环境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且缺乏经验,诸多问题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水空间、防洪能力下降、水质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破坏、公众参与滞后、盲目的开发模式、水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理论指导,设计手法单调对滨水空间规划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管理决策的不统一等。

一、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前提,改善城市水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尽管城市发展客观上给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压力,但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治污、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解的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减少污染源、提高河床及地下水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等。

二、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地域特色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挖掘城市滨水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创造历史人文景观,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语言”,使城市滨水区景观在现代化节奏中保持自己的个性魅力,让人们在滨水环境的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对滨水地带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开发。建筑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地段本身和从地段内的街道向外眺望的景观范围,也包括进入历史地段的通道以及周围的景观范围。更应该重视的是建筑所组成的传统城市肌理,应保留并延续到城市的滨水空间中去,使其自然地和城市融为一体。

第二,对传统文化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水有关的传统活动是水文化的延续,水边举行的祭祀、纪念活动以及传统的生活场景在丰富了滨水活动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比如东北的滨水景观有其特有的冬季雪景和雪上活动:如雪雕、冰雕、冬泳、滑冰等,所以在滨水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冬季人们的传统活动的特点,将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活动与滨水场所恰当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当地特征的滨水景观。

第三,对当地资源的充分使用。乡土树种不仅丰富而且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对当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它记载了一个城市对原有自然的记忆,形成了城市独有的软质景观特色与风情。滨水空间设计应根据环境,充分开发乡土树种的应用,打造地方特色的绿色景观体系。

尊重历史与发挥地方特色,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积极调动固有文化价值的内在本质来获取新的创造力,升华成一种与现代生活要求相统一的形式,才是我们要不断去最求的目标,才是实现地方特色与历史文脉传承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从功能出发,挖掘最大的综合效益,恢复场所活力

城市区滨水景观系统的建立直接拉动该市滨水经济发展,使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投入加大,利润增多,新型产业加强。如:造船业、交通业、休闲、饮食、娱乐业、体育竞技业、旅游业等。具体讲,根据城市水域景观特点,水形,水系,水质的不同特点开发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度假、剧场表演、疗养康复、体育竞技、特色风情、学术研讨等大型水上旅游项目,使滨水空间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功能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各个层面都能得以实现,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公众参与

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系统,然而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公众的利益的分化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需求。设计规划工作者只是为部分特殊利益团体服务,因而传统的理性设计欠缺平等和公平性,其技术理论体系也缺乏民主政体和民主决策机制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中的决策应该是政府、专业人员、公众三者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在规划法规中,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实施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结束语

城市因为有水而变得灵动秀美,也因为城市中的水景观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不同。保护现有自然形式的水体,挖掘水体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梳理城市水系脉络,形成城水和谐、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J].理论探索,2004,04:97

第2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园林;鸟类;土建;园林设计;绿地规划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N2014318)

作者简介:李晓(1986―),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06702

1城市鸟类的受胁现状与引鸟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土地利用的形式与性质发生着较快的变化,鸟类的原始栖息地的环境被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日趋恶劣。对人类而言十分方便快捷的城市规划结构,却对鸟类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呈消极影响。例如道路交通的阻隔效应和噪音污染使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连接成片的城市绿色空间是维持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关键。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常会出现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放弃对良好的城市生态结构的追求。后果就是,景观只为人类的眼睛服务,成为了城市的装饰和点缀,却丧失了为鸟类等动物提供生存空间的环境。

从园林美学的角度来看,园林中的鸟类本来就是丰富的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十分重视虚景[1]。《园冶》中的描写“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就点出了鸟鸣声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虚景中的重要作用。虚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对于作为园林虚景的鸟鸣声同样具备延伸观赏者想象力的美学功能。园林土建施工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现随着灯具、声音设备的介入,城市园林的层次和内容也愈加丰富;但与此同时,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往往会对鸟类造成袭扰,干扰鸟类自由生活。在营造园林景观时,应充分考虑鸟类的生存生活需要,完备并丰富由鸟类存在所形成的园林虚景。

2园林中引鸟区域的规划设计原则

园林空间的规划是园林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规划园林空间时,怎样通过园林途径,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空间是园林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建设园林景观的过程中,都要始终关照鸟类特有的生活习性,并创造出理想的野生动物城市栖息地[3]。一般情况下,城市绿地的三维结构的复杂度越大,面积越大,鸟类的数量和物种数就越多。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提高绿地面积和整合度,并侧重于强化绿地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

由于城市化对现代建筑和交通的过度需求,适宜鸟类生存的城市绿地面积过小,并呈岛屿化分布,导致某些适应城市生活的鸟类成为优势种且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因此,引鸟区域的规划设计,应该最大程度地合理布置人工植物群落,不断增加绿地生物量,让它尽可能的接近鸟类自然栖息地。例如,改造后的屋顶空间应是一个适宜鸟类生存的地方。在引鸟设计中,将闲置不用的房顶开发利用就扩大了绿地面积。假设城市中所有的屋顶都带有屋顶花园,那么城市的绿化面积就可以达到80 %以上,城市中的鸟类数量就会大大增加[4]。

设计师在规划绿地区块时,要基于当地具体条件,确定招引对象,确定绿地大小和组合分布形式,主动、前瞻地规划园林区域,最大化利用基地,发挥园林的综合生态效用。作为城市走廊的城市道路会显著影响鸟类的地面和低空活动,造成鸟类种群之间的遗传交流障碍。因此,只有集成化规划的城市道路与园林建设,才有可能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伤害。首先,应避免用道路机械平直地切割成片绿色空间。为了确保林地的完整性,当道路遇到一大片林地时,道路可以下沉处理。例如巴黎,将花园环路通过森林的路段都建在地下。其次,行道树带的规划对城市鸟类也有一定的生态重要性。除行道树之外,道路绿化带也应向两侧扩展,建立一定面积的复合隔离区域,以吸收噪音、营造生态廊道,达成降低阻碍的效应。同时在高等级公路经过大片林地时应适当绕行或升高下沉处理并严格控制道路的宽度和交通流量,以减少对鸟类的干扰。

3引鸟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及植物选择

城市园林中,鸟类的群落结构与植被类型的复杂性密切相关[5]。鸟类的活动空间可分为筑巢区,觅食区和活动区3部分。不同植物配置给鸟类提供不同的生存生活空间。不同的鸟类种群有不同的生境需求,乔木树冠茂密,干扰小,空间层次明显,可为树冠集群鸟类提供隐蔽且较安静的栖息环境;灌草覆盖于地面,为地面集群鸟类提供了食物和营巢场所。具体来说,包括孤植树:树形高大,位于相对开阔的空间。对于鸟类来说,孤立种植的高大树木对其有一定的吸引力,是鸟类的觅食和活动的岛屿型区域。乘组布置的树木和树群:从数株到数十株同种或不同种树木组成的一个景观单元,乔木灌木草坪以恰当比例分布,形成丰富而复杂的结构,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高低错落的灌木和树丛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还给鸟类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就能有效地吸引各种鸟类。树林:成片,成块种植的大片树木景观,是最重要的森林鸟类生存空间。一些厌恶边缘型鸟类只能生存在树林内部空间,需要大片的林地才能生存。

在我国城市中,一般只有在公园拥有森林景观。因此,公园是保护城市鸟类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点。在市区的公园中,森林面积至少在15 hm2才能满足多数鸟类需求。在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十分困难的现实窘境下,可以通过绿色走廊的建设,链接现有的公园的绿地团块,用来扩大鸟类栖息地的范围。鸟类分布格局受边缘效应影响显著。一般而言,边缘地域的组成结构越复杂鸟类的多样性越高,而边缘的过渡越突兀鸟类的多样性越低。研究表明,阔叶林灌丛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而阔叶林针叶林边缘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最低。因此,选择植被类型时,应该从整体布局出发,边缘以茂密灌丛为主,中部以高树冠树种为主,并注意利用从乔木层,亚乔木层到大灌木层、小灌木层以及地被层之间平滑精细的过渡,从而发挥边缘效应高物种多样性和高生产力的优势。在实践中,尽量尝试复杂化的各式植物配置,提高植被的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人工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和精妙蜿蜒的水体的基础之上,敷衍各种植物配置和多样化植被,在城市中为鸟类模拟自然栖息地,以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规划绿地区域时,不能只关注绿地面积,因为可用资源的数量是也是影响鸟类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园林景观吸引喜好不同的鸟类[6]。城市绿化树种的增加,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观,添加城市亮点,还将能够满足鸟类各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地鸟类对特定植物的喜好由基因决定,所以城市景观的首选是长期种植的乡土树种。多数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杂食性消费者。在绿地中,鸟类除捕食昆虫等节肢动物以外,主要采食园林植物的组织。一般来说那些具有核果、浆果、梨果及球果等肉质果的园林植物大都适合鸟类食用[7]。因此,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力求在不影响原有景观的前提之下提高鸟类可食用的植物比例。在配置中,我们使用两种植物搭配模式;在地面的园林景观上,可采用乔灌草模式。在屋顶花园、立体园林等地,可采用灌木(或藤本)、草坪模式来吸引鸟类。草种应选择乡土草种或经驯化的草种,也可利用本地杂草配置出具有野趣的生态化园林[8]。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基地中存在适宜鸟类生活的区域并且基地中也有鸟类生存,应该尽可能地尝试保护原始景观,同时分析基地特征,强化基地本身植被,适当位置布置人工鸟巢和投饵器等设施,调和园林土建和鸟类冲突。目的就是通过提供筑巢和觅食的条件来吸引鸟类,最终提高景观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4结语

鸟类是园林景观中的小精灵,是完整城市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生态是否完善[9]。鸟类的生存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人类的栖居环境质量和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程度。因此,只有充分重视鸟类在城市生态中的地位,树立“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和应对措施,创建舒适宜居的生态园林环境,才能建立城市环境、人类、鸟类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杨爱丽,谭丽凤.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中动物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6(11):148~148.

[4] 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丁桂琴,关继东,房连杰.提高森林鸟类招引率应注意的生物学问题[J].辽宁林业科技,1999(2):28~29.

[6] 隋金玲.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带内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7] 刘桂清.让野草在城市中生存[J].太原科技,2004(1):62~63,66.

第3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措施;设计原则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设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2、城市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首先,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有,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2、城市规划设计的地方特色不鲜明。有些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

1、加强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城市规划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设计。(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2)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加强住宅及交通、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措施、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城市的各项建设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合原则。(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2)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2、经济原则.(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原则。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1)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2)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4、安全原则.(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5、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2)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从城市规划设计开始。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规划设计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以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玲玲.浅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第4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 水利 工程 设计 原则

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勿庸置疑。但是也必须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1】。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 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包括河道横断面几何 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还包括河床和边坡材料的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二 是指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筑坝是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 化。库区内原来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统统淹没水底。陆生动物被迫迁徙。水库形成后也改变了原来河流营养盐输移转化的规律。由于水库截留河流的营养物质,气温 较高时,促使藻类在水体表层大量繁殖,产生水华现象。藻类蔓延遮盖住大植物的生长使之萎缩,而死亡的藻类沉入水底,在那里腐烂的同时还消耗氧气。溶解氧含 量低的水体会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由于水库的水深高于河流,在深水处阳光微弱,光合作用也弱,导致水库的生态系统比河流的生物生产量低,相对要脆弱, 自我恢复能力弱。河流泥沙在水库淤积,而坝下清水下泄又加剧了对河道的冲蚀,这些变化都大幅度改变了生境。由于靠水库进行人工径流调节,改变了自然河流年 内丰枯的水文周期规律,即改变了原来随水文周期变化形成脉冲式河流走廊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最后,众所周知,不设鱼道的大坝对于洄游鱼类是致命的屏障。另 一类非连续化是由于河流两岸建设的防洪堤造成的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堤防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堤防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 区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 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也失去了避难所。鱼类、无脊椎动物等会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

概况地讲,被改造过的河流生 态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这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广义的水文系统,包括地表和地下水体、土地、气候系统等。再有 就是工程设施系统,这是人类改造河流的结果。后面两个子系统组成生境,是生命支持系统。由于水利工程系统改变了河流形态,水库调度运行又改变了原有的水文 规律,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境变化,其结果可能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使生态系统退化。

对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应该采取正视而不是回避的态度。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以满足人们 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种需求。现代科学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在力图满足人的需求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而 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 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 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的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 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的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Eco-Hydraulic Engineering)。生态 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2】 【3】。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 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以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 设的主要手段之一。图1表示了生态水利工程在河流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图中右侧表示人类活动对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过程,左侧表示人类活动对扰的河流 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

这里讨论的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笔者试归纳为以下五项内容。

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需求。 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 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 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 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进 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有关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存在正相关 关系。这里所说的“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由一定生物种类组成,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 体。一般所说的“生物群落多样性”指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实际上,生物群落多样性问题是在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

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的依存和耦合关系。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 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的某种 程度的退化。

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主要特点是: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 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紧密关系,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生境条件;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 多样化条件;河流纵向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深潭与浅滩交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由于河流形 态异质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水文脉冲变化、河床材料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物群落 多样性。所以说,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是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前提之一【4】。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 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 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它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 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 包括河流与相关湿地、湖泊的形状与构成、水下地形勘测、水位变化幅度、河流平面弯曲度、河流横断面形状及河床材料、急流与深潭比例、河床的稳定性及淤积及 侵蚀状况等,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河流生物调查,包括植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的物种分布地图以及规模和存量,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 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

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 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 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 类和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设计。

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有关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的讨论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后有不同学科的众多学者涉足这个领域。以各种不同形式构成的自组织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 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 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 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对于生态工程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nbspH.T.Odum认为:“生态工程的本质是对自组织功能实施管理。”(1989)【5】。Mitsch认为:“所谓自组织也就是自设计” (2004)【6】。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 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 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 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7】。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映了一种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哲学观。在建筑理念方面,提倡“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管氏地理指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冶》),都提倡一种效法自然,依靠自然的思想。国际生态学界一些学者认为,系统生态学的哲学理念应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周代。其中“阴阳五 行”、万物竞争共存和相生相克等哲学思想,体现了促进与抑制,成长与腐朽,合成与异化之间的平衡与转化,这些正是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 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这种一厢情愿的企图最终往往归于失败。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 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 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要区分两类扰的河流生态系统。一类是未超过本身生态承载力的生态系统,是可逆的。当去除外界干扰即卸荷以后,有可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的目标。另 一类是被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它是不可逆的。在去除干扰即卸荷后,还需要辅助以人工措施创造生境条件,再靠发挥自然修复功能,有可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某种程 度的修复。这就意味着,运用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并不排除工程师和科学家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的主观能动性。转贴于 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

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这里说的“景观”(landscape)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关于生态学的尺度问题,O’Neill,认为:“生态学不可能建立在单一的时空尺度 上,它应该适应所有尺度的调查研究。”(1986)【8】。按照这种观点,尺度和层次成为生态学发展的关键。目前生态学理论把生物圈划分为11个层次, 依次是生物圈、生物群系、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景观的尺度如何掌握?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一条河流的广义水文 系统包括从发源地直到河口的上中下游地带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流域中由河流串联起来的湖泊、湿地、水塘、沼泽和洪泛区。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 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如果仅仅考虑河道本身的生态修复问题,显然是把复杂系统简单割裂开了。

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 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 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范围从生境受到限制时期的高 度临界状态到生境扩张时期的冗余状态。

再者,要考虑生境边界的动态扩展问题。由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的随机扩散,生境边界也随之发生 动态变动。Gosselink(1990)在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物种管理的尺度问题时认为,对于给定需要修复的物种,考虑的范围应是这个物种的分布区 【9】。举例来说,为便于理解,可以借用“流域”这个概念,比如一个地区野鸭的种群也有一个“鸭域”。所谓“鸭域”的范围应该包括物种个体在恶劣的条件下 迁徙到的任何地方以及支持此物种的生态系统。这个范围的边界,应划定在某特定物种经常利用的一个很大的空间内。如果进一步扩展,还应该包括所谓“临时生 境”,指在自然界对于物种产生胁迫的时期,成为该物种的避难所的地区。如果这个地区有若干种标志性动物,那么物种管理的范围边界将是这些物种“域”的包络 图。另外,还要考虑流域之间的协调问题。考虑到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 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

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 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掌握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过程与生态现状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作工作 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到20年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规划、评估、监测这些不同的任务,工作对象的空间尺度可能是不同的。监测工作应该在尽可能大的尺度内进行。比如修复一块湿地以吸引鸟 类,经过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均告失败。这就需要考虑是否有质量更好的生境吸引了候鸟而改变了它们的迁徙路线,监测工作可能在大陆的范围内开展。而评估工作 可能在跨流域的尺度上进行。规划工作的尺度可能是流域或河流廊道。所谓“河流廊道”(River corridor)泛指河流及其两岸与 生物栖息地相关的土地,也有定义其范围为河流与对应某一洪水频率的洪泛区。至于河流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一般在关键的重点河段内进行。

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 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 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 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10】【11】。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 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最顶层的理想状态应是没有外界胁迫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往往是 不可能的,可以理解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如果没有生态修复工程,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的 下限。在这两种极限状态之间,生态修复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 到的最优值,表示生态演进的趋势是理想的。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一项生 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实际状态都落在这个包络图中间。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 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 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 监测和水文观测。这就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的评估。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 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 较。评估的结果不外乎有几种可能:1)生态系统大体按照预定目标演进,不需要设计变更;2)需要局部调整设计,适应新的状况;3)原来制定的目标需要重大调整,相应进行设计。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Design Principles of Eco-hydraulics Engineering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eco-hydraulic engineering is proposed.

It integrates the technolog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with ecolo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ress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on river

ecosystem the requirements for ensuring healthy ecosyst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river are suggested.These requirements

include the principles in five scopes: engineering safety and

economy,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river morphology, self-design

and self-restoration of ecosystem, landscape scale and integrated

river ecosystems restoration and design methodology process based

on feedback and adjustment.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7期,

P1-5

【2】 ASCE River Restoration Subcommittee& nbsp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July 2003, pp 491-493

【3】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 2003年第1期P1-6

【4】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年第11期,

P1-7

【5】Odum, H. T. 1989.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self-organization[D].

Pages 79-101. In: W. J. Mitsch and S. E. Jorgensen, ed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 Wiley, New York.

【6】 Mitsch W. J.& Jorgensen S 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M]. PP 134-137,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Sons, Inc.,

Hoboken, New Jersey, 2004

【7】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年11A期,P45-47

【8】O’Neill, R.V., D.L.DeAngelis, J.B. Waide, and T.F.H.Allen. 1986.

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153pp

【9】Gosselink,J.G., 1990, 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 Bioscience 40:588-600

【10】 Mitsch, W.J. and J.G.Gosselink. 2000. Wetland[M], 3rd ed. Wiley,

New York.920pp.

【11】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年第10期,P1-5

【12】董哲仁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第9期,

第5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城市规划控制,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陌生又难以令人喜欢的新城市。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和对城市色彩的重视,城市建设的投机、浮躁和短期行为,在大中城市蔓延起来。无论你到哪座城市,城市的差异越来越少,面貌越来越雷同,而杂乱无章的色彩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既然重新建设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去改变目前的现状,给城市建设披上一件和谐的外衣,这就是要积极开展城市色彩设计。

一、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识的色彩总合。城市色彩有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硬质广场地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凡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共与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招示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这仅是对城市色彩概念性的分析,真正的城市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光的原理、材料的表现机理、环境色彩、建筑位置都有关系。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和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基准色,以及城市广告和各种公共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依据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笔者主要从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和自然色的协调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色彩确定一个色调,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且通过色彩去识别城市和城市区域功能。

(一)自然美的原则。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桂林城市建设中,是以桂林山水为主体,作为大背景色,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和色彩,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又使其融入山水之中。

(二)与自然环境和谐原则。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比如,四川九寨沟和福建武夷山,作为旅游城市,其色彩鲜亮,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良好效果。或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哈尔滨,城市暗红色调,亦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或是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红色是人工色,鲜亮对远航轮船能起航行标志作用,其余全是自然色,将自然色巧妙的借用,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三)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或古城,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最近,西安市在对城墙内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是采用唐代长安城青砖、红柱的主色调,去复兴大唐风采,不仅是对现存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改造,更是对这座历史名城文脉的延续。

(四)城市功能区分原则。如同医院工作人员的服装颜色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一样,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二是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城市,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有损于城市形象。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色彩不宜商业化。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彩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的置放到城市建筑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上花花绿绿的广告,将整个城市的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造成严重的色彩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感。

(二)城市色彩不宜过分个性化。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为了突出自我,使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的眼球。一些单位或企业,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以自我为重心、重点,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颜色装饰建筑外表。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显示自己,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的屹立于城市之中,由于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就更严重。

(三)城市色彩不宜赶时髦。多数情况下,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对城市色彩研究和规划,城市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仅仅是为追赶新潮,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建筑有其时代性,但盲目追赶仿效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就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外表清一色的白瓷面砖风靡全国,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悲哀。不管功能造型环境,一律白面砖,只能给人以贫血的感觉。关键不在白色本身,而是这种亮度高、反光强的白面砖,从不给人以悦目的感觉。它既难与城市的其他色彩相协调,又不是人们所普遍喜爱的色彩。因此,只有当每个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基础,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第6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设计原则;设计理论;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业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正在快速健全与完善过程中。作为建筑师我们觉得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的体量正日益增大,技术复杂性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个城市的严重污染以及人们健康的危害,能源枯竭成为了城市的隐患,交通拥堵使城市失去了活力。回想我们以前走过的路,我们应放缓脚步,对于这些问题应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解决,满足社会需要,减少对环境及城市所造成的损害。我们明确这些目标,运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来实现对现代城市建筑的优化设计。

1 关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根据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各种学科,所组织的空间创造劳动的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其功能、形式、技术、造价等各方面因素。

2 建筑设计的意义

2.1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史我们知道,人类在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在古代人们首先是根据生存环境,选择在河流的渡口或者是道路的节点来聚居,渐渐就形成小的村镇。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繁荣,多功能的建筑就逐渐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因此可以看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相互是系统的关系,如同水滴之于大海,树木之于森林。因此建筑设计要先考虑城市的诉求。

2.2 建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是凝结了时代、科学、艺术、文化的综合成就,会超越它本身形象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虽然建筑不会成为社会进步、精神变化的先锋,但它会随着设计人或是使用者思想的变化而随之改变。最终会烙上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征,从而代表这个时代的成就和没落。

2.3 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本身的首要属性就是为人服务,因此建筑也就影响人,反之亦然,人也同样影响着建筑的不断深化改变。这就是我们一上建筑设计课时,老师所提到的建筑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空间,创造环境”。设计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此外还应满足社会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影剧院就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设立母婴候车室考虑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空间等。我们要先明确目标再进行建筑设计,然后探索设计的方法。

3 城市建筑设计方法

3.1 关于城市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师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就要先把握设计原则,这是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质量的基础。

3.1.1 从业要求

根据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关于建筑学的要求,它包含了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流线安排和建筑艺术效果等美学的基本原则。

3.1.2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

根据现代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以及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来保证建筑安全及建筑质量。同时包括各种设计规范、强制条文、技术导则、建设中的标准等方方面面。

3.2 关于建筑设计方法学

3.2.1 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方法就是建立在设计目的基础上的,因为设计对象、设计主体、设计环境、设计程序、设计工具、设计评价指标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是沿用传统的、凭借建筑师的经验,以及使用者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创作。拿到设计任务就先开始调研找类似的经验,然后根据功能开始绘制平面图,接着结合空间组合论进行立面设计,再配以剖面及效果图。面对现在中国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民经济提高,对建筑的质量要求随之变高,传统的建筑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必须要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不断更新。

3.2.2 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西方建筑学者开始了建筑设计方法的运动。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研究通常是以建筑学院召开的设计方法会议及出版的相关文集开始。第一种设计方法论是探讨关于设计程序,其重要特征是将系统论引入。第二种的设计方法就是一种倾向,用来启发式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建立辩论的模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现代建筑运动,最具影响的大师是勒•柯布西耶(法)、阿尔托•赖特(美)、密斯•范•德•罗、格罗皮乌斯(德),这些大师的作品及建筑对我们现在的建筑还存在着深深的影响。根据以上背景资料体会到一些认识:

(1)建筑设计应结合城市。

根据城市整体出发研究建筑设计,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系统的主要因素,其形态、性质也是要服从于城市整体结构的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利于综合利用土地及市政设施,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空间形态的完整。

(2)建筑设计考虑人的行为。行为建筑学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结合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研究人类活动对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环境对人的思想、价值的反作用。

(3)建筑设计结合形态理论。建筑形态学是通过对形式和结构的综合研究,从而形成建筑设计造型的方法和手段,运用美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揭示形态发生的本质及联系。弗朗西斯认为形式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进而引出空间与建筑形态设计的规律。

(4)建筑设计融合符号学。建筑符号学是以符号学概念来认识建筑,形成新的设计思想方法。建筑符号按照皮尔斯的观点被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前两种相似反映事物原有本质,是静态恒定的,后者则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较世俗化,是动态多变的。通过建筑符号学关于形式和功能的矛盾淡化了。

(5)建筑设计结合生态环境。要以生态环境出发探讨建筑设计方法,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分两个层次:一是城市总体生态效益的研究,侧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建筑节能,对太阳能建筑等的开发。

3.3 对现代城市建筑的评价

我们评价一个建筑设计优劣往往是感觉到强烈的设计风格在建筑上,为建筑带来特质。基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评价。

3.3.1 功能无效或有害的功能会破坏了城市的秩序和效率。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增加居民活动功能及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3.3.2 空间的特殊或适当的空间都是让人民有所体会。社会公共空间不仅可以容纳人群,还可以促进公众活动。

3.3.3 文脉建筑对城市文脉起重要作用,凡是成功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建筑作品都会有其文化根源和文脉背景。好的建筑设计应让城市形成特色象征。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反映了城市文脉的某种潜在因素,宣布钢铁时代的来临。

3.3.4 能源建筑的增加为市政设施带来压力,加剧城市环境污染。好的建筑设计应以4R(Reduce、Renewable、Recycle、Rruse)为设计原则,节能减排。

3.3.5 交通人车混行加剧了城市争道的机会,也形成安全隐患。好的设计应立体布局,人车分流,避免流线的交叉。

3.3.6 绿化建筑会侵占原有绿地。好的设计应通过立体绿化改善植被破坏程度,创造更富趣味的绿化体系。

4 结语

我们应结合实际地形环境,设计目的,有效的技术手段,适当的风格,正确运用设计方法,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法,研究建筑设计的程序、准则及评价标准的规律性,对现代城市建筑进行综合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钦楠.建筑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7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城市堤防;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53-01

城市堤防工程建设,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美观,更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是一项现实的长期的防洪措施。因此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的提出使得城市的堤防建设越来越紧迫。

建设设施安全运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文化景观功能不断提升的城市防汛体系,对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就要求在城市堤防工程设计工作中,不但要考虑工程的防洪功能,还要考虑工程的景观环境功能,必要时还须考虑交通、商业等多种功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堤防与自然、堤防与城市相和谐。这是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是城市堤防工程设计要面对的新挑战。因此,在城市堤防工程设计工作中就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注意规避几方面的问题,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使城市堤防工程有效地服务城市发展。

1 城市堤防工程设计需要遵照的原则

城市的防洪功能强弱不仅取决于城市提防,还取决于堤岸的高低,如果设计或处理不当,势必造成“围城”等效应,不仅不利用城市景观的美观,更不利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城防工程设计者在建设堤防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以下的几个原则。

1)要以所在河流的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为依据 城市堤防工程的设计,还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2)要有可靠的气象水文 地形地貌 水系水域 地质及社会经济等基本资料。

3)要满足稳定变形等技术条件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深度。

4)堤防工程设计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 城市堤防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部分设计人员将城市堤防工程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提高堤防防洪标准,简单的套用以往堤防加固设计的经验,存在堤线布置不合理、渠化天然河流、堤身设计不合理以及忽视河流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的设计方案与城市堤防工程有一定的距离,导致设计报告不科学,影响施工效果与质量。在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下,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在各个行业发展的成规。城防工程设计是一项复杂而有后续影响的工作,因此,在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加强改进,进一步提升城市堤防工程的长期功效。

2.1 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的提出使得城市的堤防建设不再是单一的防洪建筑物,而是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赋予了更先进的建设理念,即城市水利人员在布置时,要做到全盘统筹、合理规划。具体实施要求如下。

1)按指定地点弃碴,有序堆放整平,并合理利用。严禁随意堆放弃碴。

2)施工期间,工地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及时清理垃圾,生产和生活垃圾统一运弃,保证施工区的环境卫生。

3)在施工区域内,树立醒目标语牌,加强环保文明施工的宣传

力度。

4)各施工队实际管理区域责任制,挂牌施工,文明施工,定期整治现场环境,保持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材料摆(堆)放整齐有序,严禁乱堆、乱丢、不用的器材要及时回收,已完工的项目要做到工完

场清。

5)在全部工程完成后,除已征得监理单位的同意外,我方立即拆除一切必须拆除的施工临时设置和施工临时生活设施。拆除后的场地按监理工程师指示清除干净。

2.2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

根据以往经验,在城市堤防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工程渗露水、拌合物不匀、麻面、露筋、蜂窝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施工质量和效用发挥。以下针对几种常见通病提出解决措施。

1)预防和易性不好的技术措施。合理选用水泥标号,使水泥标号与混凝土设计标号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中,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一工作班至少二次);原材料计量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特别是水的计量,应制作标准计量水桶;在一个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混凝土延续搅拌最短时间,按规定

执行。

2)预防麻面的技术措施。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纤维板或水泥砂浆等堵严,防止漏浆;钢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3)预防露筋的技术措施。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整。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如设计图中没有注明时,可按规范要求执行;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豆石混凝土浇灌;为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米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参考文献

[1]吴越.堤防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探析[J].广西水利水电,2007,5..

[2]刘慧.城市堤防工程设计的体会与思考[J].人江,2005,S1.

第8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薪酬激励 方案设计

一、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方案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一是战略导向原则。薪酬实际上是城市商业银行向员工传递的一种战略规划信息,因为它鼓励和鞭策那些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实现的行为、态度和业绩得以改进和提升,同时使那些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实现的行为、态度和业绩得到有效遏制和消退,从而引导员工共同实现整体战略规划。城市商业银行的薪酬管理活动要围绕银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进行,从薪酬激励方案的设计、调整到运营管理均要围绕其总体目标来进行,使总体战略目标能体现在薪酬管理的具体活动与运营管理当中,从而实现薪酬管理的战略意义。

二是成本可控原则。城市商业银行在设计薪酬激励方案时,应兼顾薪酬的经济性和竞争性,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经济支付能力,做好薪酬费用成本的预算和控制,实现利润的合理积累和劳动力的价值平衡。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应该能全面覆盖包括薪酬人力费用成本在内的各种费用开支。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在支付各种人力费用成本,并补偿各种其它经营费用成本后,应有足够的盈余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三是激励约束原则。在薪酬总额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不同的构成将能起到不同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城市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方案,应全方位地考虑员工个人内在性和外在性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手段,将员工个人收益与银行收益高度关联,通过薪酬激励体系将自身的发展与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提升有效结合,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四是公平一致原则。员工对薪酬分配是否公平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内部公平的缺失,将导致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受到比较结果的影响,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城市商业银行在设计薪酬激励方案时,必须建立职位体系、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三位一体”的薪酬管理体系,确保严格依据工作责任、个人和团队业绩实施奖惩兑现,确保薪酬分配的内部公平、外部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充分体现员工的价值。

五是市场竞争原则。不同的商业银行在岗位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似岗位的薪酬水平比较,能促进岗位人才的有序流动。较低的薪酬水平虽然具有一定的人力成本优势,但却使城市商业银行在银行同业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吸引外部人才,同时内部优秀人才也会大量流失。与市场水差较大的薪酬收入差距,更容易造成员工的心理失衡,引发道德风险和滋生案件。城市商业银行在薪酬激励方案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同行业市场的薪酬水平、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市场人才供给与需求情况和自身所处的竞争态势等,制订出薪酬设计的市场薪酬曲线,以便能充分地吸引、保留和激励本行战略发展需要的关键性人才。

六是合法合规原则。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去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否则,不仅会给自身的身村和发展带来危害,也更会对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方案,涉及银行内部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应全面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关和有关部门的规章,符合自身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忽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

七是员工参与原则。员工参与薪酬激励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的要求,也体现了城市商业银行管理者的自信及对员工的信任,能使员工薪酬的实际价值达到最大,对员工的激励也达到了薪酬成本相同条件下的最大化。让员工更多地参与薪酬激励方案的设计,城市商业银行可在既定的总成本支出前提下,给员工列出一组成本相等的“薪酬套餐”以供员工选择,能充分满足员工的不同个性需求和个人偏好,从而提高了员工薪酬的心理价值。让员工在与其利益相关的工作领域担任设计者和决策者,而不是被动角色,这种机会本身就是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内在薪酬激励,具有内在激励的作用。

二、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方案设计的特殊性原则

一是有效治理原则。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要求更为严格。有效治理是商业银行稳健薪酬制度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国际大型金融机构不当的薪酬制度安排,导致了其过度的冒险和逐利行为,造成了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下降和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稳定理事会《稳健薪酬实践的原则》(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2010年,第三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2010年)均提出了对银行员工薪酬的制度安排,要求由董事会监督薪酬体系的设计运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机制应与其公司治理要求相统一,既要符合各大股东的利益而不损害股东权益,又要能有效激励银行管理层和员工,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负责整体薪酬激励制度的设计与实施,而不仅仅只关注高级管理层的薪酬。

二是风险调整原则。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相对于其它类型的企业而言,面临着种类繁多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控制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运作,其风险损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金融风险会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薪酬激励是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薪酬激励制度中引入风险调整机制,实施风险奖惩、延期支付和中长期激励,明确薪酬的激励导向,既体现出经济方面的奖励和处罚,又使不同的员工具有不同的风险。这不仅能从经济上激励员工,而且也从心理上激发员工,使得风险成为一种激励与鞭策并用的措施。

三是团队激励原则。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在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下,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整合和优化,前、中、后台围绕价值链展开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单个员工的业务处理,离不开各种业务团队的支持和帮助。为了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城市商业银行在设计薪酬激励方案时,应该针对团队设计专门的激励方案和薪酬计划,其激励效果比简单的单人激励效果更好。通过建立对中后台管理人员适当倾斜的薪酬政策设计,防止业务人员和中后台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是信息披露原则。年度报告等信息披露作为商业银行内控防线、监管防线之外的第三道防线,使社会舆论和潜在投资者对商业银行内部各方形成很大的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具有极强的市场约束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应遵循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的要求,在薪酬激励方案中明确应该披露的薪酬管理信息,将其列为年度报告的重要部分,按年度全面、客观、及时、详实地进行披露,以确保城市商业银行的薪酬机制处于严格的市场纪律约束之下。

参考文献

[1]党晓荣.谈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J].南宁:市场论坛,2004(2)

[2]韩春剑,齐安甜.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写在湛江市商业银行二次改革之际[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李宝元.薪酬: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城市设计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堤防工程;总体布置;设计步骤

River leve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layout principle design steps

A yi xian gu•ya ke fu

Abstract: dike construction general layout is based on the dike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study and resolve need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s, houses, warehouses, auxiliary enterprises, as well as other construction facilities of plane and space layout problem, which is the constructionorganizatio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but also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site layout. Its purpose is to rationally organize and use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can be the most effective for construction servic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civilized construction,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o create conditions so that all temporary facilities.

Key words: dike project; overall layout; design steps

1.施工总体布置的原则:

堤防工程是保证河道安全的屏障,河道堤防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沿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河道堤防工程正式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实际和施工经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河道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堤防工程按设计要求的质量,计划规定的进度,合理地进行工程预算,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施工组织设计贯穿于堤防施工的全过程。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中,应遵循科学管理,管理出效益的原则,并结合堤防工程的具体情况,工期要求,工程地质,自然条件等,制度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必要时还要设计单项工程的施工布置图,对于工期较长,工程组成复杂的堤防工程,一般还要根据各阶段施工的不同特点,分期编制施工布置图。施工总布置的设计成果一般标在比例尺为1:2000或1:5000 的地形图上。

施工总布置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一切地上和地下原有的建筑物;②一切地上和地下拟建的建筑物;③一切为拟建建筑物施工服务的临时建筑物和临时设施。

施工总布置的设计原则是:在满足施工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施工用地,特别应注意不占或少占耕地;临时设施应与工程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工地内部的运输,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缩短运输距离;应尽量利用已有建筑物为施工服务;必须遵守生产技术的有关规定,既要确保工程质量,又要符合安全,消防,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要求;各项临时建筑和设施的布置,既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又要便于管理和确保安全。

2.施工总体布置的设计步骤

施工总体布置设计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其布置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能否顺利,快速进行,而且关系到工程造价高低和施工安全。施工总体布置设计大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2.1收集分析研究其本资料

进行施工总体布置前,必须深入施工现场调查研究,并收集有关的技术资料。 如比例尺为1:000~1:10000 的施工地区的地形图;对外交通运输设施资料;施工现场附近有无可供利用的房屋;当地建筑材料和电力供应情况;河流的水文特性和施工导流;工程质量要求和施工难点;采用的施工方法和进度安排等资料。

2.2编制临时建筑物项目单

根据拟建工程实际情况和具体施工条件,结合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编制拟建工程临时建筑物的项目单,并大致拟定临时建筑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工程投资和平立面布置。在编制临时建筑物项目单时,应详细了解施工期间各阶段的需要,既要避免出现遗漏,也要防止出现重复。

2.3对于总体布置进行规划

对于总体布置进行规划是施工总体布置中的关键环节,着重解决总体布置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如采用一岸布置还是两岸布置;是集中布置还是分散布置;施工现场布置几条交通线与在进行总体布置规划时,必须对水文资料进行认真研究,主要施工场地和交通干线的防洪标准,一般不应低于20年一遇。在坝址上游布置临时设施时,要研究导流期间的河道水位变化;在峡谷冲沟内布置场地时,应考虑山洪暴发的可能性。

2.4具体布置各项临时建筑

在对施工现场布置做出总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拟定的对外交通方式,依次合理安排各项临时建筑物的具置。

当对外交通采用标准轨铁路或水路是,首先应确定车站,码头的位置,然后布置场内运输道路,再沿道路布置施工辅助企业和仓库等各项设施,布置供风,供水,供电系统,最后布置行政管理及文化生活,福利等临时房屋。

当对外交通采用公路时,则可与场内运输结合起来布置,然后确定施工辅助企业和仓库等各项设施,布置供风,供水,供电系统,最后布置行政管理和文化福利等用房。

2.5选定科学合理的布置方案

在各项临时建筑物和施工设施布置完成后,应对整个施工总体布置进行协调和修正工作。主要检查施工设施与主体工程以及各项临时建筑物之间彼此有无干扰,是否协调一致,能否满足多项布置的原则,如果发现问题应进行调整和修改。

施工总体布置,一般提出若干个可能的布置方案供选择。在选取布置方案时,常从各种物资的运输工作量或运输总费用,临时建筑物的工程量或造价,占用耕地的面积以及生产管理与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选定最科学合理的布置方案。

待布置方案选定后,再根据该方案绘制施工总体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