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相同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 网络学习 在线学习
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函授教育―电子学习―网络学习和在线学习(现代远程教育) 。网络与网络技术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更方便教与学双方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新的教育与学习环境,突破了学校与现实社会间的藩篱,可以带动学校间、学校与企业及社区间的互动与合作,达到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育理想。具体来讲,网络可以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互动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于一体,提供数字化的广阔空间,推动数字化技术与教学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使得教学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境有机融合,变得方便有效且丰富多彩。网络是通过统一执行TCP/ IP 协议连接而成的,网络上每个PC机、智能手机、平板终端均有传送信息、信息和接收信息的权利,可谓沟通无极限。云技术的出现为远程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可能。
在远程教育中网络学习与在线学习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者不受时空的限制,以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为在职员工及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便利条件。
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上述观点。
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这种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具有了传统学习无可比拟的优点。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学习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
基于网络的交互具有高度的空间灵活性和相对的时间灵活性。空间灵活性体现在以网络为媒体的交流与学习者、教师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而相对灵活的时间取决于小组学习约定的时间范围。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在约定的时间或时间范围内参与讨论。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必定是发生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
基于网络的交互具有持久性。持久性是网络交流的特征,学习者讨论的观点存在数据库中,可以被随时提取,重复利用,并不断引发学习者的思考。而对于面对面交流来说,讨论是以即时性及不可复制为特征的。
基于网络的交互具有对任务的依赖性。能否很好的通过网络实现协作学习及对媒介在支持交互方面的要求,还取决于要协作完成的任务本身。对信息收集,共享资源等工作,计算机网络异步交互是非常理想的媒介,而对一些复杂的任务,特别是需要谈判或解决冲突,采取同步网络交互或面对面交流更有效。
网络学习与传统学校面授为主的教育有很多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办学单位的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对分离的,求学者在教师指导下主要借助于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进行学习,这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对学生运用教学的媒体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其次,由于这种学习方式缺少传统学校的校园环境,主要不是采用教师面授教学的形式,而是提供网络教学的环境和学习的指导,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因而学习者要树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观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和适应远程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发挥自身个性化的学习特点。事实上,网络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在自学能力上往往比传统课堂中培养的学生更强。
其次网络学习虽然缺少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必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环境。网络的发展已创造了这种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条件。通过EMAIL、BBS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已非常方便,学习者要主动利用这种交流方式得到帮助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开阔视野、增进与社会的联系。
在线学习系统为企事业员工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对全体员工知识、观念、技能、行为的统一管理,培训管理界面将支持培训中的各个培训管理环节,实行集中管理与多级管理模式,从而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在线学习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或培训机构的课堂教学,基于不同的目标,线上学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用云教室的直播课堂、虚拟课堂等,这是在网上模拟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特点是继承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形式,对地域没有要求,但对时间有要求,是参与网上课程的一种形式。
在开放教学的云端储存着大量精品课程,课程质量高、形式多样化,课程更新及时。课件中设置了思维导图、自测题、案例分析、实施计划、常见误区等内容。课程形式更为多样,融知识讲解类、应用体验类、角色扮演类、互动游戏类、动漫情景类、电子杂志类、流媒体类等多种类型课。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岗位或学习的需要进行选择性课程学习。
网络学习与在线学习为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和接受培训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方式,远程教育将会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前远程教育发展所存在的(或制约着远程教育向前发展的) 最大问题就是支持服务不到位。支持服务环境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包括教学资源的支持与服务、信息技术的支持与服务、保障机制的支持与服务、教学理念的支持与服务等,只要我们全面理解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含义,通过各种努力建设好支持服务的环境,给学习者想要的和需要的,切实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体现远程教育的人本精神和服务精神。
参考文献:
[1]网络学习系统中用户学习状态模型的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3年第4期
[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网络学习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3]国内著名的在线学习平台,学讯网2012-09-24
学生篇:
“象牙塔”的美梦尚未编织完毕,大学生活的本来面貌就会把大一新生们搞得头晕目眩,每一个过来人都会有遗憾,每一个经历者都“空虚、郁闷、迷惘”,那么,作为即将叩响大门的大一新生,该怎样完成这个“从地狱到天堂”的过渡?
凡事自觉一些、主动一些
赵跃 男 同济大学机械系三年级学生
不适应?那是肯定有的,现在回想起来,大学的头一年好像被脱胎换骨了一样。
作为当年班级中的佼佼者,赵跃考入同济大学已经两年了。刚到大学时,带着多年来作为优等生的优越感,他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可是期中考试的到来让他彻底改变了对自己的认识。上大学之前,赵跃的学习方法就是跟住老师,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可是期中的高数考试却让他栽了个大跟头,班级中有一半的同学没及格,其中就有赵跃一个。打那儿之后,赵跃认识到以前的学习方法不灵了,大学阶段的学习,更看重自学能力,老师只管讲课、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课后的功夫,则要自己来下,老师一般很少留作业,想取得好的成绩,还需要自己去找习题做。
独自一人离开家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环境,一切都需要你去调整、适应。刚上大一那会儿,赵跃说自己打电话和朋友交流时,使用最频繁的词语就是:迷惘、郁闷。从以前的高度紧张、时间不够用的状态一下子到时间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他只好在课余时间发呆度日,后来他参加了学校文艺部的演出,接触到了高年级的学长和更多的人,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多接触一些人、多说一些话,慢慢地性格也从原来的稍微有些内向变得开朗了许多。赵跃认为,对于刚上大一的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有助于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自学能力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上课,如果可以全部自学,就没有必要到大学里来了。
在人际沟通上,要以自我调节为主,不要要求别人去适应你,而应该是你主动去适应这个群体。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有助于角色转变。
出门靠朋友
孙文博 女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大二学生
从辽宁到江西,这距离够远的,我到学校第一天就开始想家了,十一放假那几天,我在宿舍里天天哭,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一吃食堂的饭菜,我就更想哭了,不是饭菜好不好吃的问题,而是我们北方人吃不惯那个口味。
唉,对我来说,大一就是泪水里泡出来的日子。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也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但就是觉得心里堵得慌,于是就往家里打电话,没话找话说,本来是不想哭的,但一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淌。江西离辽宁那么远,我也知道跟他们哭也没有用,爸爸妈妈也不可能听我哭了就来陪我,但是哭出来就觉得心里畅快了,就不堵得慌了。爸爸妈妈一听我哭,就劝我别想家,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时间排满了,就不会那么想家了。后来我自己分析,刚上大学时,可能是由于地区差异的关系,南方人和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想法也有差别,我和同学之间沟通的不太好,所以就不爱说话,有什么事都在心里憋着,只想和亲人、朋友说。
去年11月份的时候,学校“艺术节”组织演讲比赛,我报名参加后,认识了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从那以后,再有什么事儿我就找他们说一说,他们都会帮我出主意化解,真的有一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感觉,心里有底儿了!
另外,可能是南方人上学早的原因吧,班级里的同学大多数都比我小,这也让我觉得很别扭。本来嘛,女生都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小,是受照顾的那一方,可现在我是寝室里的老大,班级里的大姐,虽说“大姐大”好像有一种天然的权威,但对于外表长得小所以长期受到照顾的我而言,这种“地位”别扭死了,而且有苦不能说,还要笑着去哄他们。这种角色转换,我直到现在也不是很适应。
由于我所学专业的关系,刚到大一时,有些课是英语授课,虽然高中时我的英语成绩还可以,但听课还是很费劲,记得上完头一节课,我都蒙了,心里压力特别大,好像明天就会被退学一样。后来,通过自己努力,终于跟上来了,这个过程大概有一个月,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遇到室友,要主动打招呼,多接触、多沟通,这样适应会快一些,心情也会好一点。
、入乡随俗
马荣 男 西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大三学生
“从高中到大学,就是从极端的地域到极端的天堂。”但谈起在“天堂”生活的状况,马荣的描述却是:“高三的时候,是个人就能管你,就可以质问你‘为什么不学习?’,到了大学,突然间所有人都不再管你了,出现一个断层,感觉就像失控了一样。”
第一学期,我们一周才十节课,总共上三天,其余的时间就是玩,我那会儿常有一种错觉“这是上学还是放假啊?”出去吧,和当地人言语不通,他们说什么你根本听不明白,于是就在寝室里打扑克,越玩越觉得郁闷、空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堕落呢?后来,跟高年级的老乡聊天,他们说“趁有时间多看一点书吧!”可是那时候心浮气躁,看书也看不进去,而且不知道该看些什么样的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很多行为都是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流程不了解,所以才会发生的。
记得刚到学校时,什么事也没有,语言又不通,我就休息了十来天。那十几天里,我主要用来跟寝室里的同学熟悉,见人就打招呼,从询问他有什么爱好谈起,发现共同爱好之后就好沟通了。人们相处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了解一个人的特点之后,就像对症下药一样,关系就好处理了。我们寝室有一个同学有洁癖,特别受不了我,因为我比较脏,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之间属于互相忍耐,后来时间长了,他就会提醒我“衣服该洗了”之类的,我自己也适当地注意一下。这些个性上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分歧时心态要好,要本着“”的心态处理同学关系。
再有就是环境上的不适应,大家都知道川菜比较辣,其实比川菜更难适应的是这里的气候,潮湿、闷热。记得我刚来的第一天,由于在家里没有睡蚊帐的习惯,我就没挂蚊帐,没曾想半夜被咬醒了。所以我要提醒来四川上学的同学,要牢记“入乡随俗”四个字。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到校后先找老乡了解情况,类似于“哪科容易挂”之类的,以便以后学习有侧重,然后把学校的情况摸清楚,了解了大学生活的流程后,既便是玩起来也有方向感。另外,有时间还是应该多看点书。
硬件过关了,老天自会赐福
豆大志 男 东北大学材料系四年级学生
刚上大学时,对环境的变更没什么不适应的,这可能跟我高中时就住校有关。虽然离家远了,但生活上还是从前的那一套,照样拷贝一份过来就行了。
惟一感觉有明显差别的就是校园里来回来去的情侣很多,几乎成一景,这跟高中的“早恋者死”有着天壤之别。想想看,十八、九岁谈恋爱一点都不为过,心理和生理年龄到了,走这一步很正常,也就欣然接受。但自己真的没想过。我是学计算机的,本来我是一心想扑在电脑上弄出点名堂来的,但周围的同学都相应有“奋斗目标”了,而且战绩不错,这对于我不能不说是一种刺激。何况寝室一熄灯,谈论最多的是女生,没事儿哥们之间也互相逗两句。久而久之,找个理想的女朋友成了上大学的必修课之一。
可我自身条件很一般,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白,典型的中庸之道,何况理科的男生比较多,我在本系内是甭想“近水楼台”了,但既然“选妃”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就必须付诸实践不是。我的困惑就在于我容易自卑。总觉得女生眼光都很高,而且时间久了,看哪个男生都比我帅。我当时就认为,都是同一所大学的,成绩都不相上下,对比的就是长相和家境。何况现在的女生都实际得很。我就觉得自己特像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一女生,两个月的心理自身战后向人家表白,结果被婉转拒绝了。真的挺郁闷的,想跟爸妈说,害怕他们说我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于是我就给我姐姐打电话,要不就去图书馆穷泡一天,再就是上网闲聊。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浪费了不少时间,但这个阶段好像谁都得经历。实不相瞒,失恋的过程能让人的抗打击能力倍增,我现在在感情上免疫力特强。
给大一新生的建议:
遇事千万别比较,也别逞强,保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虽然比较难,但将心思用在学习上,其他事情顺其自然就好。比如说,给自己这四年生活定个目标:英语过六级、入党、找个合适的女朋友。前两个是靠自身奋斗的,后者“成事在天”的概率比较大,但无论如何总有收获。
海外版
一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马宁宁 英国维斯密斯特大学三年级学生
刚到国外的时候,新鲜感、好奇心、想家、语言不通、对未来的憧憬全都混在一起了。一时间脑袋混沌沌的。这时就想有个朋友说说话,告诉你关于这里的一切。可仍然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忙活,孤独感特强烈,非常想家。我记得刚到外面的时候,每次往家里打电话都会哭,边哭还边勉强自己语音正常,生怕爸妈听出来。后来时间长了,自己渐渐融入当地的文化了,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孤独感也就慢慢摆脱了。
出国之前许多问题都考虑到了,但仍有忽略的地方。比如歧视中国人的现象还在。打工的时候,无论是老板还是同样打工的外国人都瞧不起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就认为我们懒、脏……这种事情没法子,前辈们没给我们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来者就得跟着遭殃,你也不能因此放弃打工,自己多注意就是了。
再有就是在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初来乍到总得有个过度期。如果你住在当地居民家,你整天吃的几乎都是黄油、面包、土豆泥……虽然在国内时,这些是被我称作垃圾食品的,但你不得不入乡随俗,而“随俗”的下场是--我的体重直线上升。不过你若跟他们提,他们也会细心地给你做几次中餐的,虽然味道不怎么正。
外国朋友都比较开朗,但毕竟是两个半球的人,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有时他们说的话、做的事我们并不能理解。所以说,中国人和外国人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不用去取悦别人,保持中国的“君子之交”就可以了。同时还要记住一点,别把中国人那一套“客套话”拿出来。比如你对老外说:有空过来玩啊。在国内这是一句寒暄,在他们眼里这是真诚的邀请,他们真的会前来,弄得你措手不及,险生尴尬。
我们这里刚出国的留学生有这样一种现象,自己生活几个月后,开始找对象,有的找老外,有的找有钱人,目的有的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再有就是为绿卡早早做准备。其实若干年实践证明,由于这种事情的出发点就是非正确的,所以成功几率也就非常小,还是坚持你前来的初衷,要么学业,要么事业,千万不要卷入这个旋涡里。
给将要出国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忠告:
尽量不要在外面吃饭,也尽量不要住校,你是来学习,不是来享受,这样会给家里省下很大一笔开支;另外,为了尽快地学习语言,最好不要和同语言的人住在一起,否则你的进步会很慢。
家长篇: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古训一直以真理的姿态流传着,大一新生的父母们便在脚踏实地地实践着,除了分担、化解儿女的问题,父母自身也由于生活重心的转移而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规律,需要重新去寻找自己的生活轨迹。原来,“不适应”的并非仅仅是初出茅庐的孩子们,大人有大人的烦恼……
“微服出巡”一次就放心了
父亲 47岁 公务员
女儿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三年学生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夫妻两个人都围着他转。我女儿一上了大学,这太阳一下子没了,我和她妈都感到不适应。之前由于上高三,老师总强调营养要跟得上,我们家顿顿都翻着花样的做,至少保证四菜一汤。这孩子一走,我就感觉生活水平直线下降――主要人物不在身边,我和他妈糊弄糊弄也就完事了。
另外孩子走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家的作息都是乱套的。之前虽然紧张,但至少是有规律的,所以孩子上大学后,我们当家长的看上去挺休闲,但那种表面的所谓的放松,实际上是一种空白――精神上的空白。
其实不止孩子需要生活目标,家长也一样。女儿上大学是头等的大事,现在完成了,我和他妈突然感觉没动力了,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使劲,好象除了担心和电话慰问一下平时也没别的事可做。总之那段时间挺闹心。
至于排解这些情绪的方法嘛,我觉得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去一趟,看一看。有句话讲“儿行千里母担忧”,做父母的总担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妈又怕她凉了又怕她不好好吃饭的,我们就干脆去了一趟。到那一看,人家啥也不缺,还挺会花钱的,同寝室的孩子也都一样自己出门在外,回来也就放心了。其实把钱给足了,但别太惯着他们,生活上也就没什么大问题。
其实不管怎么担心,怎么思念,这毕竟是一种幸福,难不成让孩子一无是处地粘在身边?最初的闹心是正常的,慢慢也就适应了。我和她妈现在下班后都出去锻炼身体,我打球,她游泳,弄得还挺潇洒。女儿手机也配上了,没事儿总给我们发短信,比在家时懂事多了,我们也都觉得很欣慰。
找到自己的生活轨迹
父亲 45岁 公务员
女儿 吉林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
和别人不同的是,我是一个单亲父亲。女儿初三那年她妈去世了,本来可以考上育才的女儿因此情绪低落,成绩也受到影响,最后念了别的高中。女儿上高中以后,很多朋友劝我再找一个,我却从没动过这个心思,也不光是为了女儿,我想对亡妻有一个交代,当时觉得这个交代就在女儿身上,就是让女儿心情愉快地考一个好大学。
报志愿时,我特意选了吉大,心里想长春离沈阳不算远,气候环境都差不多,孩子适应起来能快点。没想到的是,女儿适应得挺快,我却有种抽筋扒皮的感觉――女儿一走,家里空荡荡的就剩下我一个,那种感觉,哎!
女儿在家时,我每天的任务除了上班就是围着她转,早起做饭、装饭盒,晚上我先到家,把饭做好,到点再去接她放学,也有累了、腻歪了、盼望着摆脱的时候,可一旦这个时刻真的到来了,没有这么个人让你围着她忙活了,一时还真的难以适应,就像生活没有了主心骨。我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这样说话,听起来挺好笑的,竟连小孩子都不如了,可是,这是真实的情感。
女儿刚上大学时,总往家跑,一开始我以为是她想家,有一次无意中听她跟她姥姥打电话才知道,原来她是对我不放心,怕我想她,所以就常回来让我看看。听完她这段话,我感慨很多,除了感动,也自问难道我竟老到让女儿担心的地步了吗?
我想既然我是父亲,就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让女儿知道我是可以依靠的,而不是用来怜悯的。以前同事们都知道我要照顾女儿,所以吃饭啊、打牌啊都不找我,虽然这些活动不是我的爱好,但女儿上大学后,我开始积极地参加,希望自己能够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很爱游泳,女儿上大学后也捡起来了;还有摄影,是跟我们单位一个小伙子学的,节假日四处转转,拍一些照片,既娱乐了自己,也开阔了心胸。女儿大一放暑假时,对我说:“老爸,你是越活越年轻啊!”
女儿上大学后,陆续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我还是没看。我当时觉得,女儿正处在青春期,万一因为我的事情影响她对男性的看法,就太得不偿失了。没想到今年春节时,她居然对我说:“老爸,给自己找个伴吧,虽然我不会管她叫妈,但是我会尊重她。”
我很感动,因为女儿长大了。
上了大学,也不能脱缰
女儿 大连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三年级学生
孩子上大学后,从那种跟她围前围后的服务状态中出来,一下子觉得很放松,解放了的样子。要说有什么不适,主要是想孩子,担心她。因为孩子从初中起就进入了特别累的紧张学习状况,虽然我对女儿并没有特别要求什么,应试教育还是使女儿为了应试放弃了一切。以前除了学习,生活中应知应会的一些常识都没有时间教她,这一下子出门在外,她会不会自己买衣服、购物?洗衣服干不干净?会不会照顾自己?人际关系能不能处理好?特别惦记这些事。
原来她在家里就是全家的中心,现在她去了学校,要和同学接触,现在的同学和高中阶段有很大不同,那时的同学家境大体相似,除了学习就是回家,产生矛盾的机会很少。大学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南北冲突,城乡差别,消费观念,生活习惯都不同,她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真挺替她操心的,不知她能不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为此,我专门给她写过几封信,跟她讲,“有些人也许不能成为好朋友,虽然不能完全和她讲心里话,却可以成为好的合作者。比如有的人学习方法很好,你可以向她讨教这些学习方法;有的人上街购物很精明,你可以多和她结伴上街,你如果受不了一个人时的孤独寂寞,就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随着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合作者。”孩子只要能以她的成绩考上大学,说明她的智力因素还不用你担心,反倒是那些非智力因素需要在意。有时孩子会主动跟我说一些她的困扰,比如有的同学因为家穷,给她东西吃时,显得非常喜欢吃,可若问她时,又总是坚持说不要。她为难了,不知道还要不要坚持给,给她会不会伤了人家的自尊心。我告诉她,你不要刻意去可怜别人,既然她愿意吃,你给时也可以随意些。
还有就是指导孩子选课,因为是头一年,我建议她选上一些比较轻松的课程,比如音乐欣赏,民俗等,上大二后再选诸如人体解剖等相对专业一些的课,这样她进入得容易些。
现在跟孩子沟通的办法还是很多,比如经常通电话,还有上网聊天等。再有等她放寒假回来时,就发现环境逼迫着,她该会的已经学会了,衣服洗得还挺干净。
老不舍心
母亲 44岁 幼儿教师
儿子 北京大学医学部二年级学生
我儿子在上初高中时一直是住校,他适应起来可能比别的孩子要快些,我对他还是挺放心的。平时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饮食和生活自理问题。我打电话时总会问到这句,吃得怎样?衣服是在洗衣房洗的还是自己洗的?我每两天会给他打一个电话,或者发短信,一般半个月左右,我会说我得看看你了,然后我们通过网络聊天,通过视频可以看看他,看看他宿舍的情况。学习也问,他上的是北大,还是硕博连读,一旦成绩不好,会按本科转。他现在是校团委组织部长,工作多,我担心他时间上分配不好,提醒他多放点时间在学习上,他每回都说我自己会安排的。有时也会提醒他注意同学之间关系,要走得不远不近,我儿子长得挺帅的,学习又好,我很怕他会因为离谁近了,让人家误会,或者过早交女朋友。那回他姨家的小哥哥从国外回来,我让他帮我问问,孩子间还比较好沟通。他小哥问他交没交女朋友,他说,没有,北大女生稀缺。他小哥就逗他:“说实话,领导明确指示你不许找对象,否则把腿儿给你打折。”他回说:“为了我的腿也不能搞啊。”呵呵。
五一时他没回来,说是利用这时间学习学习,还要在北京走走,各处熟悉熟悉。我有时也很想他,有一回非常非常想,碰巧他回短信说“我正在洗衣服呢。”我就哭了,这要在家里,妈妈就能帮他洗了。
有一回我发了短信他没回,我心里很不好受,跟他爸说你儿子不愿意搭理我,瞧不起下岗女工。他爸在短信中这么提了,还说,你要再不回信,你妈要掐你口粮。他回说,别掐口粮啊,我真地回过了。不过多些威胁和刺激也好,我会记着给你们回信。父母和孩子间有时这样说说笑笑也挺好的,也不能老问他吃没吃啊,洗没洗啊那几句。
想放心,工作提前做好
母亲 45岁 家庭主妇
儿子 加拿大留学生
放放出国已经有一年半了。当初从飞机场出来的时候,我那眼泪流得就别提了,失魂落魄,跟丢了孩子似的。回到家,看到他的屋子就想哭,心理的那种落差感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
他高中刚毕业,平时在家我什么都管惯了,一想到他自己要在外面生活那么长时间,我心里就总犯核计。其实走之前我主要担心他学习上贪玩,真正出国了,反而担心他的生活起居――总怕他吃饭糊弄,怕他换季时不知道给自己增减衣服。说是出去让他自己锻炼锻炼,但真的冷了热了的,再有个病,当妈的哪个不着急。每次想到这些,我就坐立不安的,有时晚上都睡不着觉,一下子想到这个,一下子又想到那个,然后就第二天打电话嘱咐。
好在现在的通讯工具发达。随时都可以打电话,买那种IP电话卡也不贵;另外电脑也可以发信,还能对话,按个摄像头连人都能看清楚。这种思念的程度也就随之降低了许多。
送放放出国,我也积累了点经验,有些家长孩子出国后压力很大往往是在孩子走之前,有些工作做得不妥当。这里就我儿子的例子顺便提一提。比如说我为他选择了在中小城市学习而不是繁华的大都市。这个益处很明显,其一是费用少了1/3,另外也减少了许多诱惑。都说出国的头一年是打基础的时候,孩子们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有个风吹草动就走神了,僻静的中小城市能较少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更利于他们学习。像放放现在的地方,没有游乐场所,同学们相约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再就是去体育馆打打球。这样无形中也就减少了家长的一种后顾之忧。
另外家长也比较担心孩子遇人不淑的问题。走之前如果都是一个签证公司的,办理时,相互之间也都能有个了解,家长间也会熟识一些,孩子都出国了,有些事情孩子对你保密,像快要进行考试之类的,另一个家长可能就给你传过话来了。在接触人上一定要提醒孩子,即使不能替他们把关,也要时常叮咛。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出国回来跟我学,家境都很好的孩子凑一起并不是什么好事,他的几个哥们就合伙租了一个小楼,弄得跟游戏厅似的。好在放放交了许多上进心强、踏踏实实的朋友,从学习成绩以及言谈里我都能感觉到他的变化,当妈的由衷的感到高兴。
对症下药篇:
在采访中,我们总结出了初入大学时比较容易发生的“不适应”的症状,并针对每条找出了相应的适应方案,希望能对新生们有所帮助。
一:丧失目标感――入学后,心理要有目标准备,经常要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二:时间不会安排――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
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
三:人际交往有困难――首先,新生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其次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方便。与人交往时,既要自尊,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与同学交往时,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总之,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人交流沟通、相处。
四:学习方法的改变难以适应――尽快提高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五:自由空间太大的不适应――有时候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脱离了高三时期极度紧张、压抑的学习环境,初到大学,新生们很容易因为“自由太多”而无所适从。这时候,新生们需要调节自己的紧张度,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暂新的学习天地,自己还有许多抱负和理想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确定了一定的目标,学会安排时间,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很快就会消失。
作为家长,在子女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要注意他们情绪的改变,孩子上大学决不是“一劳永逸”之事,需要我们家长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一:要注意孩子入学前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孩子接到入学通知书后,父母要和孩子沟通思想,了解她或他的种种想法、愿望、打算,如对学校对专业是否满意,对人生有什么看法,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使他们心情愉快地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继续关心孩子入学后的心理状态
孩子上了大学后,且不可认为他们进了“保险箱”,因而麻痹大意。高中生中,有心理障
碍的达到19‰。不少高中生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他们的心理障碍并不会因为上了大学而自动克服。在高等学府,如果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心理障碍可能会突出出来。
三:积极进行入学前后的心理咨询
一般来说,家长在高考前重视孩子的心理咨询,特别在大城市是如此。但是,好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入学前后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为排除心理障碍的心理健康咨询,一种是没有心理障碍为了发展潜能的心理咨询。各位家长,您的孩子需要哪种心理咨询呢?
专家说
全国著名心理专家 李鸣杲教授
专家说,初入大学的不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要处理好同学之前的关系,送你八字真言:
主动、热情、真诚、奉献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首先面对的就是环境变了,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改变。人生地不熟,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带有不同的行为模式,说话口音也不同,新鲜感及陌生感都要重新适应。因为每个人的人格素质、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接受挫折的能力不同,经受的生活锻炼不同,所以表现出来有些人适应得快些,有些人适应得慢些,大多数还是能适应的。
对大学新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主动、热情、真诚、奉献”这是帮助大学新生处理好新环境下同学关系的八字真言。记住这八个字,很多事情你不要顾虑太多。
对于一时无法适应的同学来说,可能会面对这样几种心理问题。
自卑心理
来我这里咨询的新生,很多孩子是由于心理自卑造成的。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又不好,同学在一起吃饭时感觉不自在,人家都买三块五块的饭菜,他只能挑一块两块的买;还有的是因为换新环境了,总认为自己不好看,比较胖或比较瘦啊,人家会怎样看自己......不要想这些,不要让不良的情绪干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你首先要想到的是高兴,上大学了,就像升宝塔似的,能上到塔顶的还是少数,你要为自己感到自豪。第二要把适应环境看成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适应环境最主要是搞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你要这样努力,虽然我家庭生活条件差,但我人际关系照样好,学习也要好,要接纳自己的现实,接纳自我。遇事可以坦然些,按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行为模式生活。最怕和别人攀比,不要老想着“我吃了人家的,怎么去还那些人情……”,这是没必要的,不要受这种思想困扰。
依恋心理
因为思念父母、亲友、朋友而厌食厌学,平时依赖感强的孩子容易产生这种想法。这样的孩子首先需要转变认知态度,要想到自己是大学生了,应自信、自立、自强,认识到如果总是想念父母、离不开父母,那太幼稚,太小孩化了,这是个性格缺陷,要克服。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不洗衣服,攒到周末再带回家洗的习惯一定要改。
如果孩子入学初期,的确存在这方面的心理不适应问题,非常依恋父母,家长可以采取经常打打电话,不时有家属来探望探望的方式,并逐步减少探望的次数和时间。为了孩子的成长,还是要以提高他的心理素质,改变认知为主。
也有些孩子不那么依恋父母,倒是有些家长属于过保护,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孩子吃得如何啊,会不会洗衣服啊?他原来在家里时,你这样磨叨,出门在外了你还要跟着磨叨,时间长了,你不烦,孩子还烦呢!孩子大了,家长该放手就放手吧,有机会就该鼓励他独立自主。
进入角色慢
有些原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孩子,上中学时跟着父母、老师的指挥棒走过的还可以,上大学后,一下子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具体指导,又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时间安排上再相对自由些,就不知所措了。这样的孩子家长最好跟一段,给些指导,实在指导不上的,可以让他到学校后尽快跟同学打成一片,结交好朋友,找独立性强的,跟人家一段,看人家是怎样安排日常生活的,慢慢建立自己的独立性。
优越感的丧失
很多新生入学后会有这种感受,我原来一直是校里(县里)的第一名,现在通过努力还想当第一,可怎么努力也上不去,结果心里有很强的失落感。
这样的同学你首先还是要改变认知。你要认识到,原来你是第一,但现在是各个第一都走到一起来了,而第一名只有一个。成绩高低那只是个结果,你要追求学习的过程,不要过分在意结果。非要硬争个第一,那是跟自己过不去。比也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只要自己有进步就行。
新生要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毕竟能进入大学的都是强手,强手在一起,应该说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已成为普通一员,都应从头开始。新生应为成为胜利者的一员而高兴,而不是相反。
学校、专业不够理想
有些学生对大学环境想象得过于美好,入学后便开始抱怨教学楼太旧,宿舍太挤,伙食太差,或者自己没报这个专业,不爱学,想转又转不了,很苦恼。
这就是没得到时向往它,得到了又不珍惜,反而把自己原有的目标都打乱了。 此时应有的态度是,进了哪个门就热爱哪一行,如果对此徒生反感,不光学不好,将来人际关系各方面也会倍受影响,对个人成长不利。学一行爱一行,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做到的。
对异性一见钟情
刚刚摆脱掉高考的压力,又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父母亲人,少了许多约束,大学同学间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十八九岁的青年男女间很容易由于相互间的好感而激生出一种莫名的情愫。对此,我的建议是,刚入大学,在对环境还不是很适应,对同学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就把对某个人的好感一下子上升到爱情的高度,是很不理智的做法。最好是在对同学关系比较熟悉和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谈这个问题,不要忙着确定这种关系。
一般来讲,那些偏于内向、过于自尊、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完美主义的人适应起来要困难,适应得比较慢。适应困难时容易产生焦虑、出现担心、害怕、心慌气短、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态。时间长了就会转成抑郁,觉得上大学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