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刻技术入门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机械认知;实验教学
1.概述
机械认知实践课程是刚进入大一的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认知及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必修实验课程。我校机械系工程训练中心及学生科创中心承担了机械认知实践课程实验教学的各种环节。
2.机械认知实践课程教学简介
我校对该课程设置了2个学分,32学时,大一上学期所有新生均参与该实践课程学习。该课程包括机械类专业实验室所有实验设备的认知了解,传统及现代机加工方法的认知,但不仅仅包括在参观认知方面,具体包括:缝纫机拆装、传统及数控机床认知、能力风暴智能机器人及德普施人型机器人操作、慧鱼模型机械创新搭建等项目。各模块分别由各专业指导老师指导。
3.机械认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实验室包括的主要设备有:机械制造工艺展柜、电工实训装置、四层电梯模型、PCB雕刻机、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普通车床、经济型数控车床、全功能数控车床、卧式铣床、万能升降台铣床、立式升降台铣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插齿机、滚齿机压铸机、CO2气体焊机、多功能氩弧焊机、埋弧焊机、交流焊机、点焊机、内雕机、线切割机床、激光多功能雕刻机、金属雕刻机、快速成形设备、三维打印机等设备。此类设备的学习课时为16学时,其中实验教师有12名,并成立了学生创新指导团队,团队成员为高年级学生,作为众多的设备维护及开放实验指导,并建立了相关的准入制度、值班制度、安全使用设备制度等。实验室每天均对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学习。
机械认知实践教学的另外16学时包括机械式缝纫机拆装、线路机械设备认知及操作、机器人认知与创新实践、汽车技术认知、铁道车辆认知等内容。在机器人认知与创新实践模块,学生通过我校现有的慧鱼模型、机械机构创新模型及能力风暴机器人、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等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为参加高水平学生创新比赛打好入门基础。
4.机械认知实践教学效果
(1)学生对机械类所有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及现代新型加工方式有了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例如内雕机、激光多功能雕刻机、3D打印机等设备的认知,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机械加工的兴趣。
(2)通过对机电部分的认知,例如机器人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对机电一体化学习的兴趣,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由于学生大一上学期课余时间充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开放实验教学有效结合,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大一上学期,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4)学生以二至三人为一组,分工明确,其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是为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
(5)通过对学生整个过程的监管及了解,选拔较为优秀的同学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为参加各级各类大赛选拔学生,做好准备。
(6)通过此实践教学,探索出了较完备的实践教学过程体系,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我校学生在每年的全国各级各类大赛中均有非常优异的表现。
5.结束语
机械认知实践课程在对机械类大学生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学校应该非常重视,并要努力构建学生实践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经常深入实验室,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做到资源合理、有效应用。并不断改进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冯鉴,范志勇等.机械认知实践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8.
[2]叶友东.模块化机械认知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6).
关键词: 中职学校生物学科教学 学习力 心理效应 学习兴趣
在这个新世纪,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习生物学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接受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理念,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教师传授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力。所谓的“学习力”就是指能通过创新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农村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生物学科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有的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学习过系统专业的生物学知识,面对图文并茂的教材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灵活地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初中生物课程作为等级科考试科目,教师让学生在考前做模拟卷,死记硬背考点以应付考试。笔者曾对考生做过的模拟试卷和近几年的初中生物学业会考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学生完全为考而学。基于这两点,学生对生物学科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识记,无法领略生物学特有的学科魅力。农村初中毕业生中学业成绩偏差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因此,升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度欠缺,对生物学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和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力弱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需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心理效应,增强学生自信以提升学习力。
1.心理暗示效应,肯定学生。
暗示心理学理论认为利用暗示手段可以使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高度协调,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创造让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实施暗示教学,当然恰到好处的赞许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岁末笔者组织学生雕刻水培漳州水仙花球,首先组织观看《漳州水仙花雕刻技术》录像,沉浸于《漳州女》曼妙的音乐中,了解水仙栽培历史及水养方法,观摩名家雕刻技法,欣赏各种水仙造型,领略省花的魅力。教师现场示范雕刻方法,强调雕刻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因种球形状各异,学生的雕刻无奇不有。经过近一个月的浸养水培、细心呵护,最后用千姿百态的学生作品在教室走廊上办个水仙花展。雕工虽笨拙,造型虽简单,但无一不是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创作,吸引了很多老师、同学的眼球。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很多学生表示来年还要再尝试雕刻水培水仙球。“一定会比今年漂亮。”学生的自信溢于言表。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没有简单的说教,只有学生对“美”的期待、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欣赏等无声的暗示。
2.皮格玛利翁效应,赏识学生。
“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对学生充满期待,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对他们进行鼓舞、启迪,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学习劲头足,兴趣也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样一个抽象的课题时,引导学生从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因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学生交流起来没有难度且展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笔者向学生展示近几年从事漳州水仙矮化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一个探究实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漳州水仙的矮化效果测定》,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得出结论。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但因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严谨探究获得的,这种成就感,加上老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无比快乐和喜悦。
古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进行言语评价。对学生抱有期待,经常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中职学生因学业不良,很少受到公正的评价。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拿过一张奖状,他们特别渴望能得到肯定和认可。生物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对于基础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教师就应多多表扬,不要以为学生不需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以提升学习力。
学生学习力弱,好比庄稼不自主吸收水肥,必须根据作物生长习性测土施肥,科学管理。我们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原因,摒弃对这些学生的错误认知,明白学习力弱不等于弱智。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中职学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开发潜能,最终成为社会生活中出色的一员。因为兴趣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兴趣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它能让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学情,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降低学习门槛,学有所得。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手中呢?心理学中有种说法,称为“登门槛效应”,当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到高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水平,使授课内容难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层层递进地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学有所得,自然有兴趣去学。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入门实验,对一个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没什么难度,无非是利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探索新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懂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更不懂如何规范制作临时装片。我们应分化难度,先利用一节课时间手把手地“补课”,先复习巩固显微镜的用法,学会制作装片,然后组织学生完成当前的教学内容。又如,《生态工程》这一章有两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细研教材,发现内容过于冗杂,学生难以接受。反复推敲整合,选定一个专题《我国的生态农业》。但是“生态农业”有关内容在教材中仅有零星分散的两句文字,只谈到“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经过大量收集资料,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我专门印发了题为《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拓宽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就当前被热切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继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研读有关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领悟其用于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事例源于生活,原理引自教材,经重组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内容生活化,学有所用。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职学习更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对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忙着传授脱离实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无意义的,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善于选用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充实课堂,让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如《生物技术实践》这样的选修教材,绝大多数普高学校忙于应对高考,没时间也没条件开设,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却大有裨益。《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无不彰显生物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非凡魅力。哪怕教材中个别专题设备要求较高,没办法开展实际操作,可是不能忽略它“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来自乡镇,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教材中谈及中国荷斯坦牛的选育,结合地方保护品种白眉山羊的生长现状及民间的消费习惯,与学生一同探讨既适应本地环境、生长速度快又能迎合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该如何选育。让教材理论真正应用于生活,缩小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3.创新教学方法,生动新颖。
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倡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方法。各类电视节目、教学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单靠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在谈到“远离白色瘟疫,将戒毒进行到底”的知识时,“”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虽然课文只用一个版面简单介绍,学生却显得兴趣盎然,提了很多问题。这时就可以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与发现》系列片扩展知识,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宜采用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来教学,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想办法催熟,并让他们把催熟的过程记录下来到班上分享。结果学生不但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搜集了各种农业知识,长了一番见识。带学生参观笔者的实验鸽场和中蜂基地,通过实地观察观赏鸽的家系性状变化及良种蜂王的选育过程,真切体会遗传与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大早备好枸橼酸钠及相关仪器,让学生亲自去家禽屠宰场索要鸡血或鸽血,既节省了经费,又体验到了知识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乐趣。
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获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倍感兴趣,从而萌生了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学习也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笔者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途径的尝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如果人精彩的一生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树,那么学习力就是它发达的根系。只有拥有较高的学习力,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参考文献:
[1]柳斌主编.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上).人民日报出版社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6,1:1193-1200.
[2]张万兴主编.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1:334-337.
伴随着全新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和全球性的教育改革,国际青少年电脑机器人活动于20世纪9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青少年中逐步兴起。近几年来,机器人教育已经在全国发达城市中小学中广泛开展起来,并大有普及之势。
2006年,我校申报宝山区区级课题《机器人步行模式的研究与设计》,期间在上海大学的指导和我校科技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顺利结题,课题从高中教学层面探讨了机器人机构设计如何应用于高中学段学生。
2 理论基础
我们考虑从机器人的一个板块出发,利用学生对机器人机械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开始逐步破解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从设计出发,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机器人。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中体验较为完整的科研过程,使他们学到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规划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程及活动中穿插结合专家讲座以及实践探索等一系列方式来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并在组装机器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能为同学们开设一门能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创新课程,或者说向这个目标做一些有益尝试。
我们知道了一般机器人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机械部分、电路部分和程序部分,而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机械部分。高中最常见的机器人活动竞赛就是单马达的简易机器人搭建了,通过不同的结构可实现跑步、爬杆、爬梯(图1)等不同的动作。类似的比赛中经常有一条规则是一定要使用曲柄连杆机构,不得使用轮式,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基本的机构学概念——机械传动,具体的搭建方式虽然可以参照机器人的说明书,但如果能真正掌握其原理必然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和想法,我们咨询了上海大学机械工程系的专家,从可行性角度对本课题进行了论证,在肯定我们想法的同时专家还从技术角度解答了我们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路和手段。我们打算第一步就从机械板块进行教学的深入探究,让学生重新认识机械设计这一可能会被忽略的机器人最基础的部分。
3课程设计
遵循这样一个切入点我们针对机械结构部分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的一系列学习课程,大致分为了这样几个阶段:
3.1 观察分析阶段
一开始通过对机器人的搭建及观察,学生接触简易单马达机器人,从实际出发认识一个机器人完成整个运动过程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并使其掌握读图纸、零件装配等一些基本工程技术素养。
3.2 理论学习阶段
本环节通过对四杆机构这样一种常用的传动方式的介绍,带领同学从单纯照搬图纸过度到进行简易机构分析的层面。机器人制作课程实际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课程,须灵活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现在的高中课程中,学生们学了很多数学、物理、计算机方面知识和解题方法,但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就不会运用了。如本环节用到了很多他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既让他们觉得设计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从而失去信心和兴趣,又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更好的提升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
3.3 技术实践阶段
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后我们可以利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让学生的所学得到巩固提高,来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受到了《神奇的仿真技术》课程的启发,我们考虑借助计算机仿真这一手段。一方面机械结构的实物的设计制作存在一定成本,另外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已经登陆到了高中课堂(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AUTOCAD、CAXA等课程)。经过我们的几次尝试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实现,比如可结合数学计算利用VB的绘图功能进行二维机构仿真(图2),再比如有一些现成的软件(如working model 2D)可以实现类似真实模拟环境下的机构仿真。最新的探究中我利用了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培训,掌握了工程设计领域的权威软件ProE,其中即可实现三维模型的建模,又可模拟真实的三维运动(图3),很好地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的一种手段。
3.4 创新实践阶段
在经过了上述各阶段的学习以后,学生对于机械结构的认识可以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为其以后参与到各项机器人的活动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至少在机器人的机械部分,我们总结出了即使在是看似再简单的机械结构,也要经历结构设计、运动模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环节。而且这个流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测试,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例子。
4具体案例
以下为第24届英特尔上海市创新大赛我校机器人创意设计一等奖作品的论文节选,该论文中的学生就是在经过了上述过程的学习后改进了一个步行机器人结构,虽然在参赛过程中专家对于其在实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但评委们一致认为在机械结构设计这一部分,其科学性和新颖性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论文改进了一个容易跌倒的双足步行机器人结构,通过模拟人行走的膝关节和踝关节从结构上进行了一定创新,基本达到了课题制定的目标,下面是文章的部分节选,其分别对应了我们上述提到的机器人机构设计的几个步骤。
4.1 有机构的分析
我们仔细观察暑假中制作的那个会“摔跤”的步行机器人,发现从机器人的结构上看,有曲柄还有连杆,是一个四杆机构。紧接着我们用直尺量出了模型的各部件尺寸并在运动模拟软件——WORKING MODEL中对其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从而进一步分析其运动。
而在WORKING MODEL的运动模拟中(如图4),我们发现原机器人的机械装置并没有人那样的关节。从图中能观察到,由于没有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因此在行走过程中,当从机械足跟着地到机械全足放平这一阶段,前后的重心没能很好地调整,系统重心会突然前倾,影响行走的平稳性。机器人行走过程中前后重心不稳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4.2 结构创新设计
根据分析,要是能设计一个能活动的且最好与地面始终保持水平的足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我们询问了老师也在网络和相关机构学书籍中查找了资料,了解到了有一种叫做平行四杆机构的方式,如资料显示,双曲柄平行四杆机构有四类,从外观判断其中a类应该就是我们需要的方式。有了这个关键的机构原理作支撑,我们开始了对原有机构的改进。
从运动转换角度分析,该装置是单自由度的曲柄摇杆机构,构造和控制均相当简单。从支撑的角度分析,该装置叠加了两个平行四杆机构,因而具备活动的膝关节和活动的踝关节,在行走过程中,装置的机架部分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 能较平稳地移动系统的重心位置,避免突然前倾的现象出现。这些都符合了我们之前机构设计的需要。
4.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接下来,我们在仿真软件里测量了各个部件的尺寸,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缩放后得到实际的部件的尺寸。
在设计时发现了各铰接点的连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简易机器人里都是利用插销来实现的,其优点是成本低,但缺点很多如:容易磨损和脱落等。询问了老师后,他建议我们使用轴承,并告知了我们轴承的一般装配方式。
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大足的制作、马达乃至以后传感器等的安装位置的预留、如何使整个机架的重心尽量降低以保证其稳定性等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在CAD中完成了各个零件的设计,并将它们组装成了模型(如图6)。我们联系了加工的地方利用雕刻机将基本的部件制作了出来,一些较为关键的部件老师帮我进行了挑选,比如马达和齿轮,挑选了内部应用蜗杆的齿轮箱增大了扭矩,而且降低了噪音,齿轮的外挂设计也有效地防止了齿轮卡死。
4.4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在雕刻机的帮助下,一个个由我们设计的机构零件终于由电子文件变成了实物(如图8)。经过最后的拼装搭建,我们自己设计的第一台机器人终于出世(如图9)。
5思考与小结
上述活动过程我们考虑可设计成一个系列的短课程,包含机器人制作、机构学入门、计算机机械仿真、CAD模型设计等环节,涵盖了当前用于机械部分设计的比较主流的设计思路和手段方法。结合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的所学中不断有新的发现,认识到各学科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很多我们学习的理论是为技术服务的。而在最后的模型制造环节之前的操作是将可行性较高的设计送去外部加工,以后学校如有条件可考虑采购一台小型雕刻机,一些简单设计可以直接完成CAM,学生的认识会更加直观也可作为活动的一个和小结部分。
我们的初衷是想通过对机器人机械部分的研究与设计,学生能不再局限于使用各公司的机器人套材,而更多地考虑自己设计或改进。从机器人学习研究的角度,学生从简单拼装搭建的装配层面上升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层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让我们欢欣鼓舞的自主研创新成果。当然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的过程中,机构设计还有许多新的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都能用于不同功能机器人的设计,我想在以后的机器人课程或者活动中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编.机器人ABC.上海市科学教育推广项目资料包
[2] 王中杰等.神奇的仿真技术. 上海市科学教育推广项目资料包
[3] 杨可桢等.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陈国华.机械机构及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尹居中.机械设计实作计划—投球机构模拟分析.
[6] 导向科技编.AUTOCAD 2006基础[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关键词:酒店管理;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28-01
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酒店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供给之间的显著差距,突显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弊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欠发达地区,酒店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自2008年开设以来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以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面,以工作岗位为依托、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面做有益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1、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能手、造就经营管理后备军。在过去,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安排了较多管理理论知识,而通过教改我们更多的结合工作岗位的需要,着重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地了解餐饮部运行与管理的内容,掌握餐饮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就要对应的餐厅服务员岗位需要掌握的掌握托盘、中西餐摆台、席间服务、宴会服务、菜单设计、宾客投诉处理的技能,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再如,服务心理学、管理沟通、酒店服务礼仪,这些课程部分内容相似,这时并不需按学科体系从头至尾讲述,而应按不同梯度的培养要求并结合实际岗位中具体、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抽取裁剪进而整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才能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
2、以职业成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过去课程设置不够细致,沿袭本科院校课程,忽视岗位需求,甚至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雷同。因此,可打破传统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而基于酒店人的职业成长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第一模块公共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第二模块专业基础(包括:酒店管理概论、服务礼仪、服务心理学等),第三模块专业核心(包括: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宴会设计、酒店英语、酒店管理沟通技巧、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核算与管理等),第四模块专业拓展(包括:旅游美学、花式调酒、食品雕刻、插花艺术、食品营养卫生等),第五是模块综合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互动、体验、开放的教学方式。酒店管理是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在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效果差,教改后我们以酒店的工作环境为参照设计学习情景,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法,学习提供预订、入住登记、结账离店、行李服务及礼宾服务,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非教师“一言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宴会设计》课程中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合作,展示PPT形式的总结报告,对不同主题宴会进行气氛、餐桌、台面、娱乐、菜单等方面的设计。在铺床、摆台、调酒、茶艺的技能学习中,以班级评比的方法激发学习热情,以酒店的工作规范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在《酒店管理概论》这门“酒店入门”课程中改变过去满堂灌输理论的做法,在最初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进入酒店参观,参加酒店新员工培训,了解酒店的职能部门与制度管理,获得初步感知。
2、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训、企业见习、假期实习等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知识、获取经验。带领学生参加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宜州旅游文化节的服务活动,对节庆策划、现场布置、人员安排等有更多了解;通过学生自主实践创新,在面点制作教学内容中,老师传授面包制作原理及步骤后,让学生自行烘焙特殊形状和口味的面包;结合广西区技能比赛的项目,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西餐宴会服务、客房铺床、中华茶艺项目、导游服务、英语口语教学上,以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方式,以赛促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三、考核评价的改革
1、转变考核理念,坚持全过程评价。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有约1/4的中职升高职的学生,今后这类学生将成为主要的生源。中职生的显著特点是专业性较好而理论基础较弱。在教改前的总成绩=平时成绩*20%+理论笔试*80%,是典型的“一张试卷定成绩”。而教改后,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考评体系中,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考察。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综合成绩评定包括:(1)平时成绩占20%(包括:考勤、作业、情景模拟、课堂提问、笔记抽查);(2)技能考核占30%(包括前台接待、客房预订、离店结账、电话留言、行李服务,各占6%);(3)中级前厅服务员考证成绩占20%;(4)期末卷面成绩占30%。这样能使中高职教育更好的衔接,顾及了两类生源渠道的学生特点。
2、建立“四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过去,学生的成绩由授课教师一人决定,不易发现教学中潜伏的问题。而通过教改,建立“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由企业、教师、学生、技能比赛获奖这四部分构成。重要的工作项目由校企教师共同评定,团队合作项目由学生自评与互评。按我校规定对参加市厅级技能比赛获奖的学生,可以免试与竞赛内容相关的3门课程并按获奖等级不同直接给予评定分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乐感;原则
中图分类号:J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00-02
学习小提琴是一项艰难且复杂的过程,因此,如何学好小提琴也就成了广大小提琴学习者和小提琴教师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那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小提琴教师呢?本人认为一名好的小提琴教师应当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能力有大小,不能要求所有人一样的进度,但是只要把这个学生可能开挖的潜力发挥出来了,可能达到的水准达到了,这就是好教师。
一、遵循传授经验、塑造学生、进行陪练三项原则
(一)悉心向学生传授经验
传授经验即是指把每一项学习内容都告之学生如何去入门,学习的要求是什么,以及应取得怎样的效果。向学生传授经验时,教师不仅要口述,最好能够给学生做出示范。有些不方便示范的、有局限的经验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他人的示范录像带、听录音、看他人的演奏。学生中在某一方面好的也可以当示范者。
(二)灵活应变的塑造学生
塑造学生包括因材施教,灵活应变。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就如一块玉石,上面或多或少有些瑕疵。那么该如何切割、如何塑造呢?有的能工巧匠会把两个小黑点变成小动物的双眼,把有一点呈粉红色的部分雕成一个桃子等等,这是都是充分利用了瑕疵及材质的特点。若是工匠不肯动脑筋或者智慧差一点的,直接将瑕疵挖去,这样日积月累,他必然会失去不少玉。若是他不挖去,就让它留在雕好的桃子上,这当然不是上乘之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有时也就如同雕刻师。
同时,教师在塑造学生的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有好的眼力,并在各个方面都要方案到位。学生的发展情况有时也很难预测得到,需要教师对其认真观察一段时间。
(三)注意对学生的陪练
陪练在小提琴的学习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首先,学生练琴时往往比较主观,有些问题不易发现,而旁观者清,陪练者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练琴的效率高低除了方法以外,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防练者若是是有经验者,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第三,学生在最初阶段对音乐表现和处理还十分幼稚,陪练者可通过反复唱、示范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好的感觉;第四,不少学生在练琴时由于不注意会出现锗误和养成不良习惯,陪练者可及时杜绝这种情况;第五,练习小提琴时,有个人在旁边,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督促作用,思想将更集中,效率更好。
陪练不是说每次练习都要与学生在一起,而是视情况安排。现在通常是一周上―次课或两次.一次最多一小时,这对于程度浅的学生还可以,对于程度深的学生,拉一遍音阶、练习曲、协奏曲、奏鸣曲,教师还来不及讲什么也许时间已经到了。如果说教师的职责仅限于说点道理、布置作业、纠正错误,那对于培养出一个尖端学生来说肯定是太不够了。应当说,有不少有天分的学生是可以成才的,往往由于培养不力也就实现不了。如在遇到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和作品理解等方面的问题时,教师总难以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学生也总是难以领会教师的用意。此时,教师如果采用“身教”的方式,给学生做示范,学生试着模仿,则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陪练是从客观角度帮助练习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陪练是给练习者多增加一个大脑和多长了一双眼睛、再加两只耳朵,帮助练习者检查音准、发音和其他问题等。
二、塑造适当紧张度的教学情境,确保学生思想集中
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塑造一点紧张度的氛围,这是思想高度集中的体现。每次上课完,学生应感到确实获得不少教益、解决了不少问题,同时更加具有信心,这是――种良性循环。反之,若是上课疲疲沓沓,老师对学生的演变不感兴趣、既不欣赏也不给予肯定,还要沉着一张不满意的脸,这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减退,其直接后果是每到上课学生心里就慌张,没有信心,自卑,怕听到批评,进而不想练琴,这是恶性循环。学生再差也总是有值得肯定之处的,至少表扬和批评要对半,如果全是批评,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当然,过于客气,只表扬不指出问题也不行,学生就不能进步。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除了自己讲授以外,最好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提问题,或者让他自己评述一下自己的演奏情况,学生讲一遍会比他人讲一遍印象要深得多,因为在讲述的过程中也必须经过头脑思索过,也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
如在学习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可以把相关的民间故事,戏曲同名的乐曲欣赏乐曲的表现形式,将学生带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每个学生融入进鸟语花香,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之中。
三、培养学生足够的耐性和不厌其烦的承受力
若是学生觉得拉小提琴是一件沉重的事,就会产生学不进去的感觉。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不能把拉琴看得太难,一定要轻装上阵,这个轻装是指不要过重的负担,如果超负荷,就会有种前进不了的感觉;其次,一些学生只有在拉自己喜欢的曲目时才会有强烈的要学的愿望,才会有极大的热情,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太主观,要以足够的耐性去对待,尽量听取学生意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曲。
四、针对学生目的,教学应当有所侧重
学习小提琴,有人成为乐队队员,有人成为教师,有人成为独奏家,有人只是作为开发智力学一件乐器。从这不同的结果看,教学是应当有不同侧重的。作为独奏家的难度最高,要求也需十分严格。要掌握全面的技术和丰富表现力。作为乐队队员,由于只演奏整体作品的一部分,技术面窄一些,但是他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节奏感方面要求稳定准确,在力度变化方面也要求细腻丰富。
五、努力培养学生的乐感
音乐也是一门语言,只不过它是情感语言,这种语言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但是对于接触它不多或者不够留意的人也许感到有点陌生。这需要通过学习来改善。
青少年学习小提琴,他们最初看到的是一只有造型的“木头盒子”,短时间里,他们还不能马上将这只盒子与深刻的思想、崇高的情操、美妙的意境联系起来。当人们看到一件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时,有的人不会去联想这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的巨大作用、也许也不领会心灵这个无形而实际存在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更不明白心灵多么需要抚慰与充实,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只是在小援琴上拉、做动作,这对于他们当然是很枯燥的事。由于他们不值得音乐内涵是什么,他们无法与音乐产生共鸣。他们还没有开窍,他们需要感化,要设法打开这扇看不见的门,让他们领悟到音乐的奇妙,领悟到音乐的美丽,进而让他们陶醉在音乐中获得享受。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达到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叫学了音乐,不是只会操作一件乐器。
培养音乐感的途径应当是多听音乐,创造环境与氛围;并在学习乐曲时具体指教他们如何表现音。
六、结语
音乐是一种精神生活,演奏小提琴是通过这―乐器表达人们的心声,则不要让它成为徒有形式然而却缺乏灵魂的音响陈设。教师需要适度、有原则的引导、教授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小提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小提琴教学得到良好的改善与提高,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彦.论小提琴教学中的选曲问题[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教育本来就是要使学习者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任的生活。创新教育就是中小学教育中必然的一部分。创新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具有勇于实践的意识和精神,有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因而,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平台。这个平台应当具有一些特征:适应时展和学生兴趣;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有基础知识学习的价值;有学生创意发展的空间。
随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自动控制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一方面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启发心智和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意识的综合学习平台。为使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我们在区级层面采用的做法主要如下。
创新教师的“机器人”的培训内容和方法
机器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综合教育平台,尽管在中小学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整体还不能做到面向“大众”的教育。其原因大致有:课程定位和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成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机器人的核心控制技术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区自行开发了一个机器人开放的平台,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力图从机器人涉及的多环节进行学习,并进行教学方法的熏陶。大体经历了以下环节。
1.焊接主板和输入输出板
本系统控制部分采用分立的几个模块,循序渐进,易于学习者分别学习,不至于一下子掉入“黑箱”中。在设计电路板时,采用双列直插元件,学习者可以自己进行焊接,在焊接过程中,认识电子元件,了解单片机系统构成,了解各模块组成,练习焊接技术,稍加指导,焊接成功率达到100%。目的是使老师们了解电子技术常识,因为这是机器人组成的一部分。主要焊接的电路板见图1。
本主板上的单片机采用的是AT89S52,该单片机系统成熟、价格低,教材较多,作为中学生的学习已经完全够用,未来作为学生开发一些控制系统,也基本可以。
2.嵌入式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
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方式一:见图1,可以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的初步学习,包括计算机中的位、字节等,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三种结构,把按钮和拨码开关作为输入信号,把LED显示、数码管显示和蜂鸣器等作为输出设备,可以感悟计算机对物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输出的全过程,可以认识当前应用技术上作为LED灯和数码管显示的原理和处理方式,也为后一步车体的运动打下基础。
方式二:见图2,包括了单片机系统、稳压电源、机器人车体、直流电机、直流电机控制板、声音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部分。可以进行机器人整个过程的学习,体验物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全过程;学习软、硬件协调对机器行为的控制;学习者自己练习组装机器人系统,还可以自己设计底板、车轮等结构部分,与主板等电路组合,为其设计自己需要的控制系统留有充分的空间。
编程软件使用Keil,下载软件使用AVR fighter或者Progisp,这是社会上实际开发单片机系统使用的工具软件。使用本软件可以使学习者更接近当前社会上的实际应用,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直接开发产品。
主板上单片机系统32个端口的开放以及与实际应用的开发软件相结合,给学习者提供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车体结构可以自行设计加工带来的启发,可以引导学校中的爱好者根据学校条件自己开发,结构设计的不完善,有利于学生问题的产生,为学生将来的创意与制作提供了空间。
3.拓展培训
为更多了解机器人实际应用,又对教师进行了机械结构的拓展学习,如投球装置,机械手装置等见图3。
本系统的整体设计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易于教学组织;从学习机器人的综合性出发,在电子、计算机构成、程序设计、结构基本设计与制作为学习者提供了发展空间。
作为对教师的培训,试图使教师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机器人。学生的发展需要环境,教师的发展同样也需要适合的环境。教师发展了,学生能更好发展;教师有创新意识、方法和能力,才可能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和方法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实践
自2013年3月起到现在,我区已经有20余所初中、高中学校,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程序与设计的要求,以信息技术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程序设计教学试验。课程内容主要进行C语言的初步学习。教师们初步编写了实验教材,主要内容有机器人基本常识、C语言入门、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计算机对物理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方法,计划用15课时。
教师们上课后普遍反映:可以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程序设计教学的基本要求,还可以学习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教学易于组织;成本低;学生感悟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原理;学生上课积极,参与度高;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体现在“玩中学”“做中学”、探究、合作等;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学生的创意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多种有创意的设计,并且实施出来。
1.在学习LED灯的显示变化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创意,其效果千变万化。有的学生主动把LED灯和数码管组合起来变化,自觉不自觉就把数制与数制转换问题、编码问题、程序结构应用结合到一起。如有的学生根据LED灯显示的效果(通过按键控制任意变化),将其转化成对应十六进制数值,并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见图4),有的学生把其转换成十进制显示(见图5),在“玩”中学习了进制及转换以及程序设计;有的学生自己就编写“交通信号灯”等程序;有的学生编写“电梯”的运行程序过程,通过按键、LED灯和数码管组合来表示“电梯”上下运行过程,见图6。有的学生用通过按键、LED灯和数码管组合来表示公园“喷泉”的变化过程;有的学生通过现有条件模拟智能地铁交通信号及控制……在一次交流会上,参会的计算机老师们都为学生的创意和编程能力大加赞赏、感叹。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学生有设计、创意,我们应该如何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充分表达出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一些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焊接电路板的试验。一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组织初一学生焊接主板和输入输出板,见图7。老师第一次做,学生也是第一次做,最后都成功了,学生为自己能实际制作一台“计算机”而兴奋。做完后直接用在课堂教学中。
图7 制作电路板
我们议论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时,是否也要考虑我们是否给学生提供了适合的学习、实践环境。
3.创意设计。学生学习基本程序设计后,还能有创意地进行一些综合创意活动。如老师用4×8点阵板做点阵编码的练习后,学生就想到了市面上的点阵屏,要制作一个“点阵屏”。由于设计的每个单片机与点阵板需要并行连接,因而一块主板仅能控制一个4×8点阵组。教师指导大家设计了组字方案后,每位学生负责其中一个4×8点阵,最后由专人负责组装在一起并进行统调,完成一个“点阵屏”的制作。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图8是初中学生组的“福”。这其中包含了学生的创意、设计、硬件制作(连接很复杂但学生完成了)、程序设计、协作与合作。
教师除教学中面向多数学生使用车体进行机器人教学外,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机器人拓展实践活动,如利用激光雕刻机使用平面加工的方式组装“机械手系统”,见图9;利用3D打印机和舵机设计并制作出的“机器人”,见图10。
当我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时,学生的能力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那么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创新平台,就是我们教师的任务了。
4.比赛。有的教师在学生学习一个阶段后,自己设计了一些适合学生班级之间机器人比赛的活动项目,如图11是巡线、避障综合应用的巡线机器人活动项目,图12是运球机器人。在运球机器人项目中,仅给学生一周时间,学生应用现有条件,设计并制作了多种“运球”装置,参加比赛活动。
尽管前述学生的作品可能不如现成产品那么成熟、完善、理想,但实际上学生把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已经基本了解,其成果是学生综合知识运用的成果,是学生创意能力的体现。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在发展、提升。按有的老师说法: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中小学进行机器人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知道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的方法,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制作、调试等过程,领悟科学实践的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民族文化 乡土教材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32-03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需要的是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多种能力的人才。未来职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在整个中职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职学校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中职校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和修养,而且也为其它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但就目前中职教育发展来看中职语文教学仍存在很大问题:普高模式教材的套用,灌输式的教学,不能很好的将乡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致使学生对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知之甚少,这些都间接影响了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该论文主要介绍了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给教材加点“土”,乡土文化的融入等,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职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中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几乎没有。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一提作文就头疼;还有学生认为,我们在初中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从学习基础看: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差。表现为:错别字普遍存在,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课抓不住重点,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阅读能力差,似懂非懂,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水平低,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辞不达意,各种文体弄不清楚,有的干脆抄作文选。从学习习惯看:多数学生学习浮躁,边学边玩,心不在焉,学习不入门,自学能力差,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不幸的是,如此重要的课程在中职教学中却处于勉力挣扎的尴尬境地:(1)在一些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内容,或者任意坎削,或者轻易缩减,或者降低评价标准。(2)语文课与其它文化课一样,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自然的对接关系,但又始终难遂其愿。(3)语文课虽然竭力进行着改革的尝试,却始终沿袭着普通教育的传统语文程式。以上问题,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教材等需要改革。
三、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教材加点“土”
二期课改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教育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往往会沉浸于课堂学习、电视、网络等之中,而忽视身边的文化资源,对乡土文化或一无所知,或嗤之以鼻。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去发现乡土文化、感悟乡土文化,从而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强积淀、提升品位。
1.从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看
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从生源比较来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中职学校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现实是近年来中职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但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理清中职教育的内涵,重新解读中职语文的性质,确立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导向。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
2.从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对象看
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时数也不一样,因此,中职语文教材必须从学生学习实际、毕业后的工作实际需要及语文课本身为专业课服务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进行进一步改革。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特点加上“乡土文学特色”,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中。以文学欣赏为主,发掘作品中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加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教师还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有效的途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能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总之,就是要大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乡土文化进教材的意义
3.1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改变过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乡土文化的悠久灿烂,从而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意识。在感受人类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乡土资源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并能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生活、思考历史、思考个人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能促使他们积淀一定的文化,能用文化的眼睛去阅读、观察,用文化的心灵去体验,用文化的头脑去思考,用文化的语言去表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3.2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能运用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力去参与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收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从而提高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3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他们收集材料、处理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家乡青山秀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学会沟通、合作,以适应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材如何加“土”,以河池中职校为例
如果作为广西人却不知道“彩调剧――刘三姐”;作为河池人却不知道关于韦拔群的事迹;作为金城江人却不知道小三峡的风光,那岂不成了笑话……。因此,语文教材内容应在与全国中职教材接轨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增加地方教材,或给教师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人口420万。境内聚居着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17.71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河池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2006年广西19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河池市就占了6个。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个,河池市2007年6月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2个。总之,河池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
1.积极参与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河池市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民族舞蹈、剪纸绘画、体育竞技以及传统手工艺制作引进教学活动。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了民族文化,活跃了学校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取得了多重效益。
这是因为,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其一,河池市的学生大多生长生活在民族的生态环境当中,他们耳濡目睹当地乡土民风民俗及民族文化的活动,他们把这些活动信息由社会输入到校园,又通过老师的指导、传授输出到社会,从而具有民族文化传播辐射的作用。其二,学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对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从学生的年龄来说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是接受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最佳时期。通过学校开展的民族基本素质和民族民间艺术系列学习活动,并通过他们再向社会和其他人员传递,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以乡村校园为基地,以学生为对象,对本土的特色民族风情文化进行承前启后的挖掘整理、学习传承,从而保护民间濒临失传的艺术、工艺和技能,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看,通过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促进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机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普及乡土人文、历史地理、民族特色文化、民族风俗、民族民间体育知识等乡土文化知识;弘扬和传承乡土艺术、民族民间舞蹈、山歌等;开展演唱革命歌曲、祖国颂歌及反映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歌曲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教育。
2.弘扬刘三姐文化
河池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因此,形成了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也是丰富多彩的,其核心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根植于人民大众心间的,是人民群众广为接受,喜闻乐见的壮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刘三姐文化的根之所以在宜州,绝非偶然,因为宜州有2100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在这里壮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水融,互相激荡,最终才诞生了刘三姐文化。
河池作为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现在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急需要做是如何传承和弘扬刘三姐文化。而要传承和弘扬刘三姐文化,就需要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概念。只有强势文化才能够得到最广泛的弘扬和发展,而弱势文化往往需要挽救和保护。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别是多方面,有经济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是综合因素决定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语言。世界上有很多种小语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再过几十年就很可能会失传了,而汉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却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前者就是弱势文化,后者就是强势文化。因此,教师必须向学生灌输:传承和弘扬刘三姐文化就是要把刘三姐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河池家乡,能够有效的辐射,影响周边地区的宜州,才有基础,才有能力,才足以打造强势文化。所以,现在就要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为弘扬刘三姐文化做出贡献。
3.沐浴铜鼓文化
东兰是我国著名的铜鼓之乡。两千多年来,铜鼓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物。它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铜鼓有它的发生、发展历程,它的用途也由单一用途发展到多种用途。铜鼓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品,集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于一身,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既有精美的圆雕、浮雕的艺术形象,以及由各种流畅的线条所构成的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可以作为静态的艺术来欣赏。它造型厚实、庄重、耐看,引人品味,使人着迷。它又能演奏出雄浑铿锵的音调,加以舞蹈造成极为壮观的场面,激起人们炽热的感情。这是动的艺术产生的审美效果。
可以指导学生常通过书籍、期刊、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关注,对铜鼓的起源、类型、特征、族属、社会功能以及歌谣等问题的了解,让学生完全沐浴在铜鼓文化的阳光里。
4.感受山歌艺术文化
广西的山歌源远流长,而河池又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当地男女青年常以山歌传情示爱,如今,当地政府还借助民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对唱形式宣传政策法规。
山歌是一种民歌,具有民歌和诗歌的许多艺术特点。但山歌与别的民歌和诗歌又有所不同,山歌艺术有其独特性。山歌艺术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赛歌中。山歌比赛,既是语言艺术的竞技,又是智慧的竞技,是语言艺术和智慧的完美结合。像歌剧《刘三姐》里面的赛歌,语言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动听,又机智风趣,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山歌才具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能够以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在世界民族艺术大观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各级政府继续大力保护和弘扬山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山歌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可以保护和传承壮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其次,广泛开展山歌活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歌颂真、善、美,鞭挞丑恶现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第三,举办高规格、高层次的山歌比赛,扩大山歌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可以提高壮族的知名度,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为世界民族文化事业做出独特的贡献。 所以,可以让学生收集山歌歌词,观看山歌对歌场面,学唱山歌,学写山歌……从而感受山歌伟大意义和艺术魅力,同时也提升学生语文的能力。
5.体验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河池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体验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韵,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提升语文素养。
6.品尝长寿产品
巴马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这里的长寿系列产品更是闻名世界。我们看到巴马寿乡红土地上到处是热气腾腾的发展景象。寿乡工业园里,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工业项目相继落地;各种特色支柱产业,在注入科技含量后展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工厂企业的车间里,一条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成了巴马寿乡发展的一个个崭新亮点。用长寿理念统领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蔗糖、巴马神保健酒、矿泉水、苦丁茶、三蛇蛤蚧酒、蛤蚧大力神酒、火麻饮料、珍珠格嘉王、格嘉酥、格嘉糊等长寿食品产业已形成规模,产品名扬海内外,远销欧美、东南亚。以长寿系列食品为主打产品的工业园区已成为河池市四大工业园区之一,被自治区经贸委确定为自治区“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图片、课件等向学生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到商场去观看、品尝等。充分使学生体验民俗旅游文化和品尝到长寿产品,使学生更热爱家乡,并提高语文的兴趣。
是呀,走出山门知海大,跳出井口见天高,每一次学习、每一次体验,都能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深受启发,在思想上受到的触动和冲击非常巨大。河池地处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资源,刘三姐文化、铜鼓文化、长寿文化等享誉世界;同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等。河池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都非常丰富。
此外,可开发的资源还有:动力能源文化、红水河文化、自然绿色文化等等。这些方面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作业自己去完成,激发他们去感受、探索、研究……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生活写作能力
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之后,听说读能力也相应提高,那么,最后就要落实到写作能力方面了。
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写作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的乡土生活经验,显现自己乡土生活的情趣,阐述自己对乡土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乡土化的“生活写作”,既可以让学生有切实的“生活”可说,不至于胡编乱造,说假话空话套话;也可以有个性化的情感可说,有一个自然流露的思路,而不需要考虑固定的技术套路。这样,从这两者的实践对照结果来说,较之传统的“形式写作”,走乡土化道路的“生活写作”有着更为可行的实践价值。
笔者在进行“生活写作”教学中发现,土生土长的龙江河畔的学生利用乡土素材进行写作时,往往会因为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选择不一样的写作内容,即使所写的内容一样,所体现的写作风格也可以完全不同:
“烟雨瓯江第一城,诗画江南最高峰”,龙江的山山水水有着独特的风格,碧绿的湖水给我以温润的意象,翠绿的山色给我以无尽的遐思,四月的马鞍山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早晨,我踏着青灰色的石阶,走进了绿意正浓的马鞍山。只见两旁树木错落有致,像两排整齐的仪仗队伍,频频向我致敬。树叶很绿,绿的发青,这使湛蓝的天空更绿了几分。微风吹动轻约曼舞的绿叶,牵引着我的思绪,漫游于绿色的波海中。(学生习作选段1)
龙江这个地方是剑气冲天的,是窑火烈炽的,是山高入云的,是山兽出没的,是樵夫放歌的。龙江雄浑深厚,龙江龙江!樵夫怒呼裂浮云,竹筏顺江泣冤魂!龙江龙江!你是河池的另类,是江南水乡的一座孤屿!(学生习作选段2)
以上两段文字的作者一为女孩,一为男性,学生描写的对象均为龙江山水,但所体现的风格却是一为“轻约曼舞”,一为“雄浑深厚”。从哲学上讲,两人的知识背景不同,理解起家乡来就会有差异。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种在哲学意义上的个人知识背景和思维特点的不同,使龙江乡土“生活写作”获得了无限的意义生成的可能,使得本来就十分浓郁的乡土风情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有情有意!由于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大家所熟知的,其他同学一看之下便心领神会,一时间相互传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班级里面引起了不小的凡响。学生一看到自己熟悉的抒写对象,马上引起他们的兴趣,纷纷下笔描写自己的家乡。
走乡土化道路的“生活写作”必须考虑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升入中职后,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一定群体里呈现出从低到高的分布状况:一小部分人还处于写作的萌发阶段,难以书写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类学生需要进行单独辅导,使其能写作一般性的表情达意的文章;大部分同学的写作水平较一般,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写作话题,让他们选择其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家乡生活写作;另有一部分学生经过初中的基础训练,已经掌握较为成熟的写作能力,对他们亦要进行单独辅导,平时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家乡环境和心理想法,根据他们的兴趣特点指导他们进行不限定时间的研究性写作,第一遍写成后继续谈论,让他们知道文章该增删的内容并再次修改,直至完成付诸真情的乡土写作。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人文景观、文化风俗、甚至一草一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人文精神的提升。这样,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而,也促进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2005.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张必隐.《弘扬乡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