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建筑环境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气候建筑适应
伴随着一系列面临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产生,节能减排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意识到,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更加关注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的设计思路,以推动建筑设计的进步。
气候作为一种自然界特有的资源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而建筑形态适应气候条件也是建筑设计中的普遍法则。适应气候的绿色建筑能达到减少排放、减少能耗、节约能源的目的,进而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
1.建筑物根据自然气候选址
在建筑“易”学中,建筑选址有四个基本原则,即相形取胜、辨方正位、相土尝水与藏风聚气。其中,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的首要原则。相形取胜是指对山川地貌、地质结构、地理形势、水土质量、气象状况等进行勘察,然后再选址。古人韩增禄说:“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按照这一原则,最佳建筑地址是“背山、面水、向阳”的,即所谓“前要照,后要靠”。“照”是照水,“靠”是靠山。
古人的选址方法有很大的借鉴之处,现代修建房屋也应根据所处的分区以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择。但是,对于夏季十分炎热的地区,建筑布置在相对低洼的地理位置对减少建筑制冷负荷又是比较有利的,因为在这些地方往往容易实现自然通风,尤其是到了晚上,高处凉爽气流会“自然”地顺着坡向流向低洼的地方,在房屋内可以有效的组织穿堂风,从而把室内热量带走,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通风来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室内制冷负荷。
2.选择合适的朝向
合理的朝向是创造室内舒适热环境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直接影响到室内得热量和空气流通状况,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非常有助于减少住宅能耗。必须根据具体地形,坡向、坡度、风向、日照等条件,综合考虑通风,臼照、避热防晒,并且全方面比较才能得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合理朝向。从气候角度分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建筑物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与主导风向。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朝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将建筑物朝向尽量布置在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的朝向上,以便使室内得到更多的穿堂风。
对于总平面布置是行列式方式时,应当避免建筑物正对夏季主导风,以避免两栋建筑物之间,产生旋涡区过大,对后排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朝向宜采取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在30°~60°之间的朝向上,以利于室内自然通风。
日照是指各种朝向墙面上可能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墙面上接受的太阳直射辐射热量,除了与照射角度和日照时间有关外,还与日照时间内的太阳辐射强度有关。建筑物的布局可以调节日照的长短,通常朝南的窗户可以得到较多的日照时间,朝北的窗户只能得到很少的日照机会(夏季的早晨与傍晚)。东西向的窗户只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内得到日照。
3.合理的建筑布局
考虑建筑布局的重要因素就是通风,建筑物布局虽然不能改变当地的气候,但能调节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微气候。所以加强室内自然通风是热湿地区缓解湿和热,提高对人体舒适度影响的最为有效方法。
一般规划设计中建筑物布局主要有联排式、交错排列、斜列式、周边式及混合布置等布置形式。
当用联排式布置时,建筑群内部流场因风向吹来的角度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一般将风的投射角设计在45度左右会比较有利于通风。如果把联排布置形式稍做变化,例如建筑物交错排列,就可以使风从倾斜方向吹入建筑群内部,当风斜向吹向建筑群时,能使气流直接作用在各建筑物的迎风面上,减少阻力,增强通风效果。当风向正吹时,由于风绕过建筑物,使得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需增加很大,虽有利于通风,但用地量增加十分明显,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有时可以结合地形采用斜列式、错列式,根据主导风向和日照条件,既能避免西晒,也能将风比较顺畅地引入建筑群内,使建筑物能处于通风良好又避晒的状况。斜列式、错列式布置可以使建筑增大迎风面,比较容易疏导气流进入室内。
对于周边式布置来说,建筑群四周比较封闭,自由气流很难直接不受阻挡通过建筑群内,容易致使建筑群内部的背风区或转角处出现无风部位,旋涡范围较大,所以周边式的总平面布置一般只适于冬季严寒地区;如果由于受场地的限制,在夏季比较炎热的地方采取周边式布置时,可以通过底层架空、建筑上开通风口、四角敞开等方式改善影响通风效果。
4.建筑室外小气候环境营造
造成室内温度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较高的室外温度,室外空气的对流辐射导致室内气温居高不下。因此,总体的思路就是减少室外混凝土硬地面的而积,进行整体绿化、楼体绿化、设置水体来降低室外小环境的温度,进而减少因室外温度高所造成住宅室内的对流辐射得热。
尽量减少混凝土硬地面。混凝土硬地面的比热容低,夏季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得十分快,进而造成环境气温升高。因此在建筑周围,应尽量取代混凝土地面等硬地面,而代之以易于蒸发吸热的软地面。
室外水体布置。水是蓄热量很高的物质,水的蒸发可以带走环境大量热量,大幅度降低水体周围环境的气温。水体布置在城市小区里被广泛应用。
外墙绿化遮阳。利用爬墙植物进行建筑物的外墙垂直绿化是对建筑进行隔热的一种有效措施。
通过以上设计方法营造的绿色建筑,充分适应了气候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 气候适应 环境性能优化
随着人类不断地繁衍与对物质要求的提高,全球变暖与冰川融化现象,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地震的发生、动物的濒临灭绝、资源的短缺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醒我们要重新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今绿色建筑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口号,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它列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不同气候自然采光的设计与效果比较
在现实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建筑环境对建筑的整体形状、进深采光庭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考虑。进而对高侧窗、反光板等进行改善,增加了自然光的进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在建筑施工前,往往对建筑图纸进行设计。建筑师根据建筑原理,在图纸上对建筑的采光设计进行模拟优化,其中包括反光装饰、高侧窗等采光技术。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以光性能为控制目标,对建筑整体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不同气候自然通风设计策略比较与优化技术措施
自然通风是一种不需要消耗人工能源,既经济又环保的一种通风方式。利用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有效地通风换气。人们利用自然通风,主要是利用其两大功能:一是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发展;二是利用自然通风解决夏季或过渡季节的热舒适性问题,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
一般情况下,建筑的自然通风是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的节能。建筑的自然通风要通过建筑内部的气流通道,建筑内部的气流主要有垂直气流通道与水平气流通道两种。
垂直气流通道在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的外形特征,如建筑屋顶的形状、建筑高宽比例、建筑的高度、通风效果以及太阳能烟囱的增加等,都要做综合性的分析。在垂直气流通道中,热压通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水平气流通道则是以风压通风为建筑单侧通风,不同建筑的环境性能设计的使用范围不同。因此在同一环境下,同一建筑项目的实际运用效果也有所区别。在寒冷的地区,有一定的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开启天窗,增大自然采光面积。利用池塘水作为冷却水,收集雨水,实现水的循环利。
三、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原则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同样,在现实中也没有两个雷同的建筑项目,这也表现了不同建筑环境性能所设计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建筑环境性能设计时,要求各项设计都要与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项目本身的实际条件而进行。公共建筑作为人流密集、使用功能复杂、能耗大的建筑,对建筑环境性能与节能设计上的要求更为迫切。
1. 适用优先原则
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的适用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所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不同的建筑所消耗的能源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设计的使用程度也大不相同。在设计的同时,使用风模拟软件、节能软件等辅助工具优化调整,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建筑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对建筑环境性能设计权衡的方法,主要有建筑环境负荷与投资经济性两方面。
2. 因况制宜原则
所谓因况制宜,就是建筑项目从立项决定开始,不受外界任何自然与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特征以及能源与资源等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经济条件与技术条件等,这些因素为建筑后期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3. 被动优先原则
在建筑节能方面,许多国家和个人都做了零能耗建筑的尝试。不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建筑正常使用,这些就是建筑节能中被动化设计。在建筑节能环境优化中,被动技术是建筑物是资源设计范畴。通过利用建筑手法,如建筑的形状、方位与朝向等,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光、自然风)解决建筑的采光、通风等问题,减少对设备的依赖,节约能源。
四、 公共建筑环境性能设计优化新流程
根据传统的建筑设计,可以提出正向设计和反向设计的新流程,继而有效的提升建筑环境的性能,并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实现能好的合理降低。反向设计优化思路和正向设计优化思路能够促进建筑的节能目标。
1. 正向设计优化流程
开展正向设计优化流程,需要将优化目标先设定出来。此目标需要将节能设定为导向,也能够将环境性能在极大程度上升华为导向。在优化目标的前提下,开展气候特征的分析以及技术体系的优化。在最后,需要选取此目标下的被动设计对策或者主动技术对策,继而达成正向优化的目的。
2. 反向设计优化流程
反向设计优化流程的开展是一个具备反馈流程的闭合回路,具体要将优化目标有效设定,其中包含环境性能指标、热舒适以及能耗等方面。要将节能目标和建筑环境性能作为建筑当中参数的主要函数,利用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的深入,来获得极佳的建筑优化结果。并且还需要把得出的结果中反馈的信息和早期所规划的目标开展细致的对比,再一次开展方案的调整。同时开展极大层次的优化,为的是将设计目标实现。
总之,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准备阶段中,就用节能和环境性能的提高作为主要的目的,与该地区的地段优势和气候特征有效的融合。在表面、空间、形体这三个方面中,将适合应用在建筑方案的被动式技术优先设计,分析反向或者正向开展性能优化设计的对策,增进建筑体型空间中的建筑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的有效结合。利用现有技术软件模拟修改,有效的提升环境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五 结语
绿色公共建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能源的节约与可持续道路的发展。本文针对不同气候绿色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的研究,分析出了气候适应性绿色公共建筑在建筑环境性能中能源节约的技术对策,将气候适应性与建筑空间平面、建筑形体设计相融合。结合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与建筑创作的规律,逐步改变了利用高成本、高端技术才能达到的建筑节能的思维误区,研究出了具有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公共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小虎,冯勇.LEED 指标、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Ray Cale 教授访谈[J].中华建筑,2009.
[2]林波荣,田军,刘加根,王若愚,肖娟.被动优先――华侨城体育文化中心绿色技术集成及运行
摘要:建筑物理是研究建筑中声、光、热的物理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增强建筑功能,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筑物理研究人在建筑环境中的声、光、热因素作用下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平衡感觉所产生的反应;采取技术措施、调整建筑的物理环境的设计,从而使建筑物达到特定的使用效果。建筑物理研究的环境领域则主要是建筑环境和与城市建设有关的环境;研究各种物理因素对人的作用和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建筑物理特别重视从建筑观点研究物理功能和建筑艺术的统一。例如室内灯具,它不仅是照明设备,还起装饰作用。这种作用不仅通过灯具本身的造型和装饰表现出来,在一些艺术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里,还要同建筑物的整体装饰效果和构造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灯具的不同光分布和构图,形成特有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筑物理是研究人在建筑环境中的声、光、热作用下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平衡感觉所产生的反应,其任务是在于提高建筑功能质量,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建筑的形式、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人体舒适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技术如何变化,我们都应以建筑节能作为出发点,以人体的舒适度为基本准则,综合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建筑物理环境中的光、声、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为我们处理好建筑设计与节能设计的关系,为建筑走向绿色奠定了基础。
1、建筑物理环境的设计
1.1建筑光环境设计
光作为物理环境因素之一形成光环境。光环境包括室内光环境和室外光环境,室内光环境是在建筑内部空间由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室外光环境是在建筑外部空间由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影响光环境的因素在室外主要有太阳光(人工光)的辐射强度、空间、表面的质感、色彩、遮挡物及其阴影等。目前我国建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视环境污染,如大量玻璃幕墙使用造成的眩光。建筑环境光学的任务是从建筑环境学角度出发,研究可见光(自然光、人工光)的性质及其传播规律,消除光污染,以达到改善、创造舒适的室内外光环境的目的。人眼借助材料表面反射的光或材料本身透射的光,才能看见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在建筑光环境的设计中,选择适合的材料,对于获得良好的视觉环境至关重要。
1.2建筑热环境设计
建筑物和它所处的城市环境常年受到各种气候因素的作用,诸如风、霜、雨、雪、太阳辐射等,一般统称为建筑气候的热湿作用。建筑热环境分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建筑外维护结构上的一切物理量,室内热环境是指室内那些通过人体感觉器官对人的生理发生作用的物理因素。太阳辐射和室外其它热源通过建筑外维护结构把大量热量传进室内,影响室内人体舒适度;同时,室内照明、电工艺设备、人体等散发的热量也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室内热环境。目前,我国建筑热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导致的城市气温较高。建筑热工设计的任务是建筑的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在建筑热环境设计中,我们要了解形成室内热环境的物理因素,对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防潮、防空气渗透等方面进行设计。
1.3建筑声环境设计
建筑声环境主要是指建筑内外各种噪声源在建筑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形成的对使用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声环境设计主要是研究如何为建筑使用者创造一个适合的声音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室内音质和噪声控制两个方面。其基本目的是通过研究室内声波传输的物理条件和声学处理方法以保证室内具有良好的听闻条件。目前我国声环境主要问题是道路交通噪声。在建筑声环境设计中,我们要通过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降低噪声。同时,通过建筑形体设计、吸声材料的选用来提高室内声音的质量。
1.4建筑环境设计的整体性
建筑环境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系统,其中光、热、声环境对人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整合有利的因素,找出其相关性,以此进行建筑节能设计。阳光透过玻璃进入室内,同时也带来了热量。建筑既需要良好的视觉条件,也要控制热量的进入以维持舒适的室内热环境。通过选用低辐射镀膜玻璃,达到既获得良好的照度,又能隔热的目的。同样,室内在获得足够光照的同时也要控制噪声的进入。不同材料的使用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感受,材料的选择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光线和声音都具有直线性传播的特性。在厅堂声学设计中,音响设计常用光线作为检验断面形式的声反射;利用厅堂里的吸声材料进行间接照明,也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
2、建筑中物理环境的综合设计
2.1影响建筑物理环境的因素
环境学是研究环境、建筑和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建筑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首先是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域特征使得建筑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在炎热干旱的地区,需要大量的对流通风,对蓄热和直射自然光进行控制。建筑功能对建筑环境的设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例如:在现代大型办公空间中,室内应该避免出现眩光,建筑噪声的控制也是重点。博物馆、展览馆等建筑对光线有较高的要求,展品应该避免光线的直射。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室内材料,对于调节环境、调整情绪和加强医疗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筑从功能的组织到平、立、剖面设计,再到构造设计,都要对建筑物理环境的要素进行了控制。
2.2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设计追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技术经济的合理和效益的最大化。选择最适宜的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绿色设计注重地域性特点,设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控制各类不利因素,有效利用对建筑和人有利因素,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
2.2.1规划设计与室外环境
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会对建筑物外部的物理环境产生影响。合理的建筑群体布局能够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的不利影响,很大程度降低室外热岛效应。绿色建筑的立体绿化既有利于防止太阳辐射,减少夏季阳光直射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善建筑物室外的热环境,又可以吸收噪音,还可以抵挡风沙。用地声环境设计注重声学环境的主动式设计,运用科技手段营造健康舒适的声环境。对固定噪声源,采用适当的隔声、降噪措施和隔震措施;对于交通噪声,采取设置道路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减少环境噪声的影响。光环境设计中利用地形合理布局建筑朝向,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建筑室内人工照明能耗,合理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宜采用光环境模拟优化建筑布局。
2.2.2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建筑设计按照被动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资源,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根据房间物理环境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最大化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在建筑单体设计中,要把“建筑体形系数”[1]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体形系数的大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非常显著。体形系数越小,建筑的传热损失就越小,能耗就越低。体形系数过小,将造成建筑平面布局困难,甚至损害建筑功能。因此,合理确定“建筑体形系数”对于有效控制建筑能耗是十分重要的。“窗墙比”[2]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条件之一,窗户是建筑护结构的薄弱环节,控制建筑物的窗墙面积比,是提高整个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有效途径。在夏季需要防热的地区,通过挑檐、百叶、遮光片、格栅等细部的设计,可以达到通风、隔热和优化采光等多重效益。在冬季需要保温的地区,通过对建筑梁、柱、楼板、和外墙连接处的保温构造设计,防止在室内外温、湿度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产生结露现象,杜绝因建筑内表面结露给室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湿热地区,可通过在建筑底层和顶层设计通风架空层,通过空气的流动带走热量和热气。在严寒地区,可通过外墙体、屋顶设置保温层来达到减少能耗的作用。
2.2.3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用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新材料的开发使建筑具有了多重的功能。现代建筑大量的使用玻璃幕墙带来的不仅仅是轻盈的外表和良好的视野,也带来了能源的浪费及视觉的污染。低辐射镀膜玻璃(L O W―E玻璃)的推广使用,既可以达到在夏季阻挡室外的红外热辐射影响室内温度的隔热效果,又可以在冬季有效利用太阳辐射热能加热室内物体,从而实现降低建筑总能耗的目的。新型建筑保温材料(如挤塑聚苯板)的应用,克服了常规作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板保温性能好、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另外,选用传统材料既可以体现了地域特色,又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设计中,建筑外墙选用的红杉木板条,除了具有良好的蓄热性外,在中庭内部还起到了吸声的作用。建造建筑所消耗的能量在整个建筑使用过程中消耗的全部能量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并对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对于节能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语
绿色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设计中优先考虑被动式的建筑措施,综合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在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调整建筑设计方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优势,创造出舒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材料选择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强调“绿色”理念,特指一种基于环保节能、生态平衡的新型建筑。此类建筑能够大大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建筑本身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形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健康、高效的建筑环境。此类建筑在建造、使用的过程中,对空间、材料、水、能源的占用和消耗始终保持最低水平,真正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空间。即在生态控制、生态平衡等理论的指导下,遵循相关规划设计原理,建立绿色居住建筑系统,该系统的各要素彼此依存、彼此调节、彼此促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循环系统,并始终保持系统的最佳状态。
1.1 整体与系统的原则
在对居住空间进行设计时,首先应遵循多样化原则,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其次应尽量提高弹性空间的比例,弹性空间能够在人们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实现对建筑物小气候、建筑功能等的自我调节,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再次,对空间结构的安排应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功能明确,应结合原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建设社区的整体景观。最后,应确保建筑或空间外部轮廓的设计感,提高其识别度。
1.2 设计遵循整体性原则
“功能是基本的,形式是首要的。”这在建筑行业是人尽皆知的规则。所以,建筑设计永远无法避开建筑形态、风格等问题。绿色建筑的设计也不例外,除了在居住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更要通过特定的设计、建造手段,赋予建筑与众不同的外观与风格。如通过色彩的运用,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或利用自然与人工系统对建筑布局或空间进行巧妙的组合与分配,形成具有流动性与规律性的建筑体系;或从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层面入手,营造富有内涵与特色建筑空间氛围。
1.3 建筑环境的设计原则
就绿色建筑环境设计而言,首先,应确保功能的完善,除市政配套设施之外,还应配备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各类公共建筑与设施;其次,应确保环境的优美宜人,要具备园、林、山、水、亭、广场等基本的绿化与娱乐空间;再次,建筑风格要和周边的环境相统一,确保原有的自然生态不受破坏。总之,建筑环境的设计要尊重人的需求,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核心。
1.4 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环境设计一般都会将主体建筑作为主要依据,追求环境空间和主体建筑的协调一致,包括造型风格、材质、色彩、比例等。而要想将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性的设计变为现实,则必须借助特定的科技手段。因此,建筑环境的设计还必须坚持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1.5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之一是“绿色”,即要关注人类的长远利益,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应尽量不改变、不破坏周边环境,尽可能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
2 绿色建筑的建材选取
绿色建筑要尽可能地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能源,为人们提供贴近自然的居住感受。因此应避免选用合成材料,坚持节材、节水、节地、节能等原则。
2.1 绿色建材的选取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努力进行绿色建材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所谓绿色建材,即通过清洁的生产手段,不消耗或很少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或能源,以城市或工业固态废物为原料而生产的洁净、安全、环保、有益人体健康的新型建筑材料。此类材料不仅能够抗静电、防火、隔热、调温、调光、消声、消磁,还对人体机能具有调节作用。因此,无论是在建筑的设计阶段,还是在建造、维护阶段,都应节约资源,尽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选用可再生、可循环、无公害的绿的建材。
绿色建材不仅能使建筑更节能环保,还能使其更舒适宜居。太阳能热水系统、外墙保温层、地源热泵、中空玻璃塑钢窗的广泛运用为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空玻璃塑钢窗能够收集并利用天然、清洁的太阳能,低碳环保;加气水泥标砖、煤粉砖是新型的环保墙体材料;外墙保温层的存在能够保持建筑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冷、采暖方面的能源消耗;而按照自然风向规律建立的风冷系统,能够充分利用每个季节的主导风向实现空气的置换与流通。这些新型节能技术与节能材料能够降低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提高资源或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并保持建筑节能的最佳水平。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在鼓励和推广绿色建材使用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成本较高的绿色建材即使性能再好,在经济水平低下的地区也很难被接受。因此,国家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环保意识,制定具有多个不同层级的绿色节能建筑标准,通过这种差异化的策略,推动绿色建材的普及。就绿色建筑内部装修而言,在选择各种装修装饰材料时,应参考国家对有害物质含量的相关规定,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的材料。涂料的选择以天然、无污染的涂料为佳,如石灰、壁画颜料、白色涂料等,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对石块、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形成覆盖,避免其中的氡气逸出,防止室内氡气浓度过高。在选择家具时,首先应确保其材料本身不含有害物质,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其次应选择以天然物质为材料、低碳环保、可回收再利用的种类,争取不给环境增加负担。
2.2 绿色建材的性能
绿色建材具有生态环境材料与建筑材料的双重特性:(1)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绿色建材的使用不仅能在数量上减少资源的投入,更能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2)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绿色建材自生产到使用,再到废弃及循环利用,整个过程均保持极低的能耗水平,并以绿色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3)符合环保理念,有利于维护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
3 结语
作为一项综合性极高的学科门类,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会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该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中,应坚持辩证地、发展的眼光。崇尚低碳生活方式、关注人的根本需求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林洁,王树声.论绿色建筑设计与材料的选用[J].建筑科学, 2012(11).
[2] 常继福.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原则与理念[J].山西建筑,2011(19).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它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即它必须尊重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自然性。人文因素是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社会整体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个体的行为需求。其中个体行为的需求包括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中环境心理学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于“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建筑与室内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一方面研究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人的行为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人的环境行为就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动和在表现,环境行为和环境心理是对应的。
谈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不提的就是在环境设计中形态与色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下面就这两方面为主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1形态对心理的影响
研究人对环境的心理感受,需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点,再根据心理需求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人的感觉属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主要是以人的认知图形为前提,并加以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次是环境的空间属性,空间的利用与使用者的文化有关,同时还受着信息交流和感觉的影响。
人对建筑环境的需求是广泛、具体而细致的,而且因人、因地、因时、因目的要求而异。建筑环境在人的交往中起到了场所、背景及媒介作用。建筑环境设计心理的“场所”观强调人在场所中的感知、情绪和行为。以人的自身为中心,其行为和情绪事件所规定的位置就是场所。环境场所具有物质基础,也含有精神因素。人有感觉、有思想,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广阔无际的天地,人的需求是丰富而且永无止境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越大的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越重要、越迫切。人的精神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增长是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其发展速度成正比的。同时,我们必须创造一种既能满足人类情感的物质需要,又能激发人类精神需求增长的物理环境。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反过来也对人产生影响。要使建筑环境创作既有“情”又有“理”,既有高度的科学性,又有浓厚的人情味,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是丰富复杂的而不是平淡单一的,这样才能符合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在我们视觉能感知到的世界里,五官和肌肤能感知到的一切均以形态存在,甚至大脑的幻想和心灵感应中也伴随着形态。什么是形态?形态是形体内外有机联系的必然结果,是人精神之外的物体,是外貌和结构特征,是视觉和触觉能感受到的物体形象。
建筑环境是与物质形态和知觉相联系的,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经验和生活幻象相联系的。在形容一个人性化的空间时,不仅使人联想到一定的人与空间的功能关系,还包含了审美、想象、浪漫、充满人情味的感情空间。人置身其中,必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心理产生情感的波澜。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形状也会调整空间感觉,如虚实的比例会给人带来错觉;圆形令人感觉柔和;多棱形状则给人压迫及危险的感觉;高的东西令人觉得庄严,矮的东西则较平易近人。客厅中沙发排列的方式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字形排列有利于谈话,“一”字形排列降低沟通效果。不同的设置都会影响家人之间、主客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部,在创造空间时应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动能性。
除了形状与材料的影响外,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2色调对心理的影响
在环境设计中,除了环境形态以外,还有许多元素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色调就是其中之一。在空间的设计上除了形态的合理外,颜色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比如说:书房、办公室是需要冷静思考与精神专一的地方,所以大部分的书房与办公室都会采用一些白色、灰色、黑色,尽量采用中性色彩,减少环境的存在感,增加工作或阅读的效率。相反的,儿童房却要表现出亲情之间的温暖,彼此可以感觉很轻松的环境,因此就比较适合使用一些暖色彩,像金黄色等。
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例如研究发现,人置身于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至2度,脉搏每分钟减少4至8次,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担减轻,表现出一副安静自若的神态,促使人更加冷静地对待现实。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医院手术室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同时人们也在居室中使用越来越多的绿色来装饰环境。
色彩心理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有差别。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次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夏日,我们关掉室内的白炽灯,打开日光灯,就会有一种变凉爽的感觉。颜料也是如此,在冷食或冷的饮料包装上使用冷色,视觉上会引起你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冬日,把卧室的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暖色系列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而青、灰、绿色等冷色系列则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白、黑色是视觉的两个极点,研究证实:黑色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郁闷、乏味的感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瞳孔极度放大,感觉麻木,久而久之,对人的健康、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把房间都布置成白色,有素洁感,但白色的对比度太强,易刺激瞳孔收缩,诱发头痛等病症。
以上的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总的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需要暖色,又需要冷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也是如此。
冷色与暖色除了给我们温度上的不同感觉以外,还会带来其它的一些感受,例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有很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一般说来,在狭窄的空间中,若想使它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由于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的两壁涂以冷色,空间就会从心理上感到更接近方形。
除去寒暖色系具有明显的心理区别以外,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明亮的暖色给人活泼感,深暗色给人忧郁感。白色和其它纯色组合时会使人感到活泼,而黑色则是忧郁的色彩。纯度与明度的变化给人以色彩软硬的印象,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宽敞的居室采用暖色装修,可以避免房间给人以空旷感;房间小的住户可以采用冷色装修,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大些。人口少而感到寂寞的家庭居室,配色宜选暖色,人口多而觉喧闹的家庭居室宜用冷色。同一家庭,在色彩上也有侧重,卧室装饰色调暖些,有利于增进夫妻情感的和谐;书房用淡蓝色装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研究;餐厅里,红棕色的餐桌,有利于增进食欲。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运用不同的色彩也可一定程度地改变环境气氛。在严寒的北方,人们希望温暖,室内墙壁、地板、家具、窗帘选用暖色装饰会有温暖的感觉,反之,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采用青、绿、蓝色等冷色装饰居室,感觉上会比较凉爽些。
色彩在设计构图中常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分为以下四点:
(1)可以使人对某物引起注意,或使其重要性降低。
(2)色彩可以使目的物变得最大或最小。
(3)色彩可以强化环境的空间形式,也可破坏其形式。
(4)色彩可以通过反射来修饰。
现在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创造舒适的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
3结论
【关键词】色彩搭配;环境艺术;艺术设计;色彩设计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居民对艺术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需求不断向更高层次转化。在建筑设计中,色彩设计对整体艺术具有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富有环境色彩的设计作为当代建筑环境造型的重要方法。环境艺术必须以人类生活、精神文明为具体方向,在完善空间设计的同时,将艺术蕴于“会说话的眼睛中”,将环境艺术、色彩设计、色彩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色彩设计中不断美化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1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特性运用
色彩作为一种多元化的结构形式,可以从物理学、生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生理学来看,它是人类对色彩因素产生的情感或者行为,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对色彩设计进行配合、调和。从色彩本身来看,没有美丑之分,在不断衬托、对比的过程中,对色彩进行调和,从而获得艺术审美愉悦。在建筑环境中,色彩作为多元化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色彩设计效果通过建筑环境各种综合形态、材料、色彩,以及各种光合色彩、色彩和色彩的相互影响,让身处建筑环境的人逐渐领略色彩设计的魅力和存在。在生活中,色彩以独特的舒适、和谐慰藉人类精神,关心人体需求,调整人类心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根据色彩设计搭配结构原理,在统筹规划具体面积、位置、功能要求、环境类别、服务对象以及民族文化传统时,充分利用色彩特征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1.1色彩隐喻性以及象征性
环境艺术设计的色彩隐喻性,根据环境特征,在正确展示艺术设计意象、文化内涵、心理感受以及价值取向时,获得较高层次艺术审美信息。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馆设施,通过地球各个大洲居民审美认同以及精神状态,将色彩隐喻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澳大利亚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以独特的造型和洁白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在辽阔的蓝天碧水烘托下,以乘风破浪的船帆、贝壳,给世界留下了一种分外夺目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
色彩象征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其丰富的意境美;例如:中国传统建筑故宫,汉白的石台基、红色的宫墙以及具有浓郁文化特点的精致彩画,在纯黄色琉璃屋顶的映衬下,让故宫显得更加神圣、肃穆,更富有崇高的艺术意境。独特的象征意味作为建筑环境意境美的核心,色彩设计象征性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沉积形成的心理认同,它和民族信仰、宗教理念具有重要关系。华夏民族作为积极向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根据红、黄、金、绿色,展现了中华民族喜庆、圆满、完整、和谐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个性鲜明、爽朗明快、轻松热烈的视觉感受。
1.2色彩情感性
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观察色彩,除了受到环境色彩对视觉造成的刺激外,在大脑思维中,通过产生对事物环境、生活经验的联想,逐渐影响心理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色彩心理感受。
1.2.1冷暖感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感受和联想具有直接关系,有的颜色让人类联想到细水、天空、冰山、雪地,例如:灰色、白色、绿色、蓝色;有的颜色则直接让人联想到火焰、太阳、血等暖洋洋的事物,例如:红色、黄色、橙色等。在建筑室内设计中,正确运用色彩设计对调整整个室内空间气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室内色调运用中,通过将空间格局设计成暖色调,比蓝色、白色等冷色调更加温暖。根据个性鲜明的橙色、红色让寒冷的房间更加温暖,绿色、蓝色使房间更加凉爽、宁静的特点,在室内环境布置中,应该尽量根据爱好、习惯、情趣、性格而定,在充分考虑房间用途以及本身条件的同时,进行色彩设计。
1.2.2进退感
在面积、背景相同的物体中,由于不同的色彩元素,给人以向前突出或者深远后退的感觉。同面积、同深度背景应用的不同色彩,得到的感觉是不同的。例如:白和黑,我们总会感到黑色小、白色大;蓝和红中,我们会感到蓝色小,红色大。在室内建筑环境设计中,通过色彩进退感,从视觉层面转换空间大小,增强居住环境舒适性。
1.2.3沉静感、味觉感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同的色彩对情绪具有不同影响;例如:橙色、红色让人感觉鼓舞,蓝色、紫色让人感到感伤、沉静。另外,色彩还具有味觉感,通过食用蔬菜、水果、食物,在外表色彩中,判断味道;例如:橙色、黄色,让人产生食欲,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当餐厅食用白色台布、黄色座椅、艳丽鲜花时,让人在自然的情况下进餐。
2色彩搭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世界没有不美的色彩,只有欠缺美的色彩搭配”。环境艺术色彩美,通过色彩与色彩的相互组合、搭配,当色彩搭配形式和人类心理形成共鸣时,人类自然会产生愉悦、和谐的感受。
2.1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最基本的对比,在拥有色相时,环境艺术色彩和其他系列才能顺利展开,从而确立色彩价值。
2.1.1同种色相搭配
同种色相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是色距很近的色相,它既包括同一基调的色相,还有色调明暗、冷暖、浓淡等细微变化,是大同中留小异的方式。在环境色彩获得完美统一、整体协调的同时,具有简洁、大方、平和、完整、清爽、静寂等特点,通常用于高雅、庄重的空间;从而让杂乱形态的陈设空间得以整顿。
2.1.2对比色相搭配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比是不同个性色彩的对抗强度,对比色一般不包括对方色素,是一种充满力感和表现力的色彩搭配,具有鲜明、强烈、活跃等环境性格。
2.1.3邻近色相搭配
邻近色相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指介于不同色相的短色距或者色相对比的长色距。在近色组合中,通过保持相邻色调亲近性,从而突出色距拉开时的差异性。由于邻近色域配置广泛,色彩具有很大幅度;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具有宽泛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2.2纯度、冷暖对比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改变色彩明度,让色彩轻重感更加灵活;通过色彩饱和度中和,在抑制色彩过分跳跃的同时,正确梳理主次关系;根据低纯度色彩搭配暗淡、沉闷的特征,将低纯度进行正确引用,从根本上突显优雅画面。
在色彩冷暖设计中,由于冷暖感觉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在色彩冷暖中,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根据暖色系给人积极的感觉,冷色系给人后退的感觉,突出冷暖差异。在色彩设计主次关系调配中,色彩分布对环境艺术具有决定性作用,当色彩以主构成色调的形式占据艺术设计时,画面色调随之产生。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了保障作品色调,必须从各方面分析色彩面积。
3结束语
色彩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形式,在色彩设计中,必须从整体着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充分展现色彩特性,合理搭配色彩关系,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美观、科学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莉,张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J].魅力中国,2010(2).
[2]葛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J].文教资料,2010,(4):94-95.
[3]田丰.探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设计[J].城市建设,2010(32).
关键词:新型装饰材料 环境设计 应用
任何环境空间的设计到最终装饰都与装饰材料有着密切联系,即便面积再小的环境空间,也要使用装饰材料[1]。不同装饰材料材质、特性、用途均不同,环境设计过程中装饰材料的选择就成为了重点问题。传统装饰材料有着单一属性和用途,包括木料、金属、涂料、玻璃等等,而新型装饰材料研发生产之后被广发应用于环境设计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1、新型装饰材料的特点
新型装饰材料被研发和设计之后,广泛生产推广于市场之中,集绿色、装饰、节能、防火、保温、环保、防水等多种特性为一体,能够配合国内、外多种结构使用,包括框架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异形柱结构等等。新型装饰材料适用范围包括吊顶、门窗、五金、墙面、地面、胶粘、油漆、水电等等[2]。简单举例说明:(1)新型橱柜门材料。包括钛晶板等都是近年来新出的新型装饰材料,其具有较强的防潮疏水功能 ,清洁方便,湿毛巾轻微擦拭就可光洁如新,水珠如流动状在表面滚动,带走灰尘及脏污,同类型材料具有防尘、防油、抗黏等特点。(2)液体壁纸。适用于墙体装饰的新型材料,也属于水性涂料中的一种,其具有超强的抗污性能,另外使用之后有防潮、抗菌、防虫、使用年限长、不易老化、防开裂等特点,与传统壁纸相比耐用性更强。(3)新型陶瓷:适用于地面装饰,可将压力转变为电能,是极具代表性的功能性陶瓷;透明陶瓷:由氧化镁、钙等结构而成,机械强度及硬度良好,还具有透光性。
2、新型装饰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在环境设计中结合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因此,新型装饰材料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应用于环境设计中能够提高环境设计效果和质量,在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往新型装饰材料还未广泛应用时,环境设计大量使用各种污染性装饰材料,虽然经过长时间的通风或处理能够减少有害物质,使人们正常居住,但这些有害物质都被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并没有办法处理分解,日渐累积,人类生存环境及空气质量受到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加强新型材料的应用,是绿色环保建设的主要方式,优化环境装饰效果的同时,实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3]。
3、新型装饰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3.1高科技化的用
随着新型装饰材料的广泛应用,为满足各领域的应用需求,其生产技术及设备方面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因此当前新型装饰材料的供应量已经能够满足国家建设的要求。新型装饰材料大都结合了多种高科技技术,每一种材料的诞生都是无数专业研究人士耗费无数心血设计制造而成。例如室外环境设计应用的高密度聚乙烯植草路面砖,结合了高集成技术,应用于室外,既美观又环保[4]。还有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麻墙纸、生物乳胶漆等等,不仅有高科技技术,还有生物技术、有机技术等等。因此,环境设计过程中,为体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精神,结合新型装饰材料的科技特性,将其应用于适合的结构上,使传统装饰技术有全新的转变,以高技术含量和高实用价值推广于市场中,获取更多人的青睐,如此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新型装饰材料发展和革新。
3.2环保节能化的应用
基于全球生态保护理念以及减少资源浪费理念下,面对中国保护环境、进行绿色建设的时代背景,环境设计中应用新型装饰材料是时代所趋。国家已经将我国建筑装饰材料行业列入环保节能重点项目改造计划范围之一,新型材料的环保、绿色、无污染性能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环境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的选取新型环保装饰材料,选用节能性能好的材料,节约使用成本,实现资源节约效益,为环保事业做贡献。举例来说,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可应用木丝水泥板,该材料不像市场上泛滥的人工合成的木质材料地板,其中含有大量黏合剂,装饰之后会随温度升高散发大量的有毒物质(甲醛、苯)。木丝水泥板无毒、不含甲醛苯等有害物质、防火性能强、降噪性能高、防水防潮、防腐蚀、简洁美观、安装简易方便,即能代替石材又能代替木材,多重功效,切实提升了物室内、外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设计中新型装饰材料环保节能化的应用,使建筑装饰业向着保护环境的方向更进一步。
3.3室内外环境设计综合性应用
环境设计不仅是室内,还包括室外。提高新型装饰材料的应用宣传力度,是淘汰落后装饰材料,促进环境设计的最重要途径。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建筑位置,实际特性以及建筑用途综合性应用各类新型装饰材料。举例来说:建筑外墙装饰根据建筑用途和特性选择环保涂料、木丝水泥板等材料;内墙装饰则选择液体壁纸、环保漆、纳米涂料、麻墙纸等材料;地板装饰则选择天然木地板、环氧自流地坪等材料;室内吊顶装饰则选用纤维水泥板等材料。综合应用各种新型材料,将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一个小型无污染空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恶劣趋势,国家提倡导环保建设。各行各业积极改善,响应政府和国家的号召,进行节能减排,建筑及装饰行业也随着环保的大潮流趋势做出贡献。希望环境设计者能够广泛认知各种新型装饰材料的特性及优势,在设计中合理选择,科学应用,打造无污染装饰,设计环保环境,实现建筑环境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梦菲,罗德泉. 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探析――以环境设计专业“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05):98-100.
[2]瞿燕花. 室内环境设计中如何应用软装饰包装材料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22):184.
[3]刘娜. 装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江西建材,2015,(10):43+48.
[4]朱晓光. 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5):87-88.
论文摘要:文中主要阐述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原则,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论文百事通目前,“绿色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绿色建筑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绿色建筑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3)绿色建筑要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采用耐久、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清洁能源。加强绿化,改善环境。
(4)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5)绿色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形式表达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创造自然、健康、亲切舒适、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具有传统地方文化意韵和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
2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同时,这些构成要素又是设计人要具体操作的对象。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中,对设计原则的分析和把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里以生态要素为主要对象,扼要阐述其设计原则。
2.1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
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2.2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2.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即人的关,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沟通,让人们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1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人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人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
一、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
二、立体绿化。引人“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如重庆的“天奇花园”的墙面绿化,在西墙面上设计由柱子和圈梁组成的构架,并设置种植槽和集中喷灌系统。夏季爬山虎覆盖墙面形成一道绿墙,绿墙与墙面之间形成大约300mm宽的间层,这间层形成了良好的通风竖井,增强了墙面的散热性能,而且绿墙还能避免阳光对墙面的直射。屋顶绿化是在建筑屋顶上采用蓄水覆土种植,屋面上种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形成一个“空中花园”。阳台绿化是在居民家的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
(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笔者在雅安市滨河公园方案设计中较好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穿越时空,聆听茶香》的设计构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2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l)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如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料的绿色建材—稻草板,并在上海青浦县推广使用,它与传统的粘土砖相比,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而且在环保上解决了秸杆焚烧的问题;其次它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建筑材料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严格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4绿色建筑的评价
【摘要】走向生态自然观的医院建筑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还可通过促进其心理和精神的舒适度从而达到促进治疗康复的目的。该文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提出了医院建筑结合自然的可持续性设计方法和策略,为医院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框架。
【关键词】医院建筑;康复环境;自然
长期以来,医院一直被看做是单纯提供医疗活动的空间。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转变,人们开始关注整体概念上的“人”,追求医疗建筑的高情感和医疗环境的愉悦舒适,尽可能地保持患者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这是现代医院设计发展趋势。
自然界对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都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障”。健康可以描述为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平衡和发展”的状态,而人的健康是指生命的活力、情绪的稳定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本文所定义的康复环境是指从这种整体的健康角度出发,减少疾病、促进健康水平的环境。人的健康在于自身与自然的平衡。自然界不但为人类提供食物以维生,也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和地壳岩石中这些元素含量的分布丰度明显相关,这可以反映出人与自然在物质上具有一致性,自然界组成元素的失衡可以导致人体的物质平衡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状况,因此人的健康与自然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在医院环境中,自然要素对于人来说并非都是对健康有利的,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托(Alvar Aalto)认为“建筑的作用就是汲取自然中的对人的有利要素,同时抵御自然中的不利要素”,当代医院建筑环境中促进健康的有利自然元素主要包括:植物、水、新鲜空气和阳光。
1 植物
植物不仅是氧气和有机养料的制造者,还可净化室内空气。一般的常绿观赏植物及绿色开花植物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建筑物内部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如“甲醛”、“苯”、“氡”等。室内科学地种植摆放植物,不仅美化环境,还有助健康。园林花木还可以提供绿荫、吸收噪音、吸收紫外线、防止眩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设计巧妙的绿化也可以柔化建筑界面,破除人造墙体的机械、呆板的直角界面和直线界定的空间,使人更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亲生物理论”认为人与生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长期进化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已储存在基因中世代遗传,所以人们有喜爱生物的天性。遗憾的是因为动物饲养的不便和对卫生环境的不利影响,所以只有观赏鱼和个别小宠物可以在医院饲养,而植物栽植和鲜花则更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所钟爱。
2 水体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作为一种自然景观还有治疗作用。费尔巴哈讲到过“一种精神的水疗法”,认为水有一种惊人的治疗力,他说:“水不但是生殖和营养的一种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视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品。凉水使视觉清明,一看到明净的水,心里有多么爽快,使精神有多么清新!”水体的运用在古今医疗建筑中不乏佳例,它的治疗作用已被人们认可。通常在医院庭院中布设池塘、水体,在患者等候区和护理区中设置观赏鱼缸,这对平衡患者情绪和促进健康都有良好的作用。
3 新鲜空气
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生命的源泉和能量。而污浊空气中的尘埃携带大量致病细菌,会导致伤口感染和化脓。空气也是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控制空气质量可以有效控制医院内的交叉感染。在19世纪发现致病细菌之前,欧洲人认为疾病是由污浊的气体和污物引起的,在医学上称之为“瘴气说”,医院采用的应对方法是增加自然通风和采光,为了改善通风效果,病房引入新风系统;走廊上面为了增加通风效果,设置通风孔。这些手段可以明显减少医院感染、提高生存率。当2002年我国SARS疫情暴发的时候,医护人员发现最有效的抵御传染的方法也是在医院内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
4 自然光
阳光是地球生物能量的主要来源,阳光和紫外线还有帮助合成体内钙质、杀灭细菌病毒的医疗功效。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阳光对人的健康而言都不可缺少。当代许多综合医院由于规模大,多采用集中布局,大量采用人工照明及机械通风和空调方法来弥补新鲜空气和阳光的不足,这会损害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致对健康造成伤害和不良影响。
结合自然环境及人们心理对医院环境设计进行探索
4.1 医院设计庭院化
热爱自然、追求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医院设计庭院化是指运用庭院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来营造医院环境。设计庭院化无论是对医患的生理还是心理分析,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对病人的康复有极大的好处。注意医院绿化环境的修饰,是提高医院建筑景观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如采用室内盆栽、适地种植、中庭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都能为病人提供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景观环境,达到有利治疗、促进康复之目的。
4.2 医院设计家居化
病患在就医的过程之中会有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同时因为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焦虑和恐惧感,尤其是住院病患,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强烈地焦虑和忧郁,严重影响医治效果。站在病患角度,从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出发,在医院建筑环境设计中可以引入家居化(即家庭生活的各层面)的设计概念。家居化设计从日常活动场所中汲取设计元素,结合医院本身的功能特点进行设计,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病患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需求,使医院环境成为让人精神振奋或给人情绪安慰的空间。
4.3 医院街道模式化
医院街道模式的兴起是源于病患在医治过程中对社交环境的需求,弥补病患在医治期间的日常生活内容,给病人以舒适亲切的活动空间。病人在医院治疗期间是不会单纯地等候病愈的,他们希望在允许的条件下进行一些生活常规活动如散步、购物、休闲娱乐等。交往活动空间是现代医院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交往在心理治疗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积极交往是康复的必要条件。
4.4 艺术化设计
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它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它可以使人兴奋、激动、鼓舞、宁静、愤怒或哀伤。艺术作品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影响,可以使人获得很大的心理满足,让人的情绪转移。将医院环境设计为具有艺术气息的场所,会使病患在医院的时光不再难熬。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医院设计应考虑病患的就医需求,营造雅致精巧的环境,综合考虑病患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因素,使医院环境产生适合病人行为心理的医疗环境效果。在今后的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努力探求新的医疗建筑设计思路,但一切都应“以病人为中心”,为之创造优良的医疗环境,这一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值得建筑师重视。
参考文献
[1]翟斌庆.医疗理念的演进与医疗建筑的发展.建筑师,2007(7):89-91.
[2]吕富,张铭歧.人性化医院环境的创造.世界建筑,2002(4):22-24.
[3]建筑设计资料及(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