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超声诊断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B型超声诊断仪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64-02
一、我校B超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我们的B超实验内容主要是观察去皮的熟鸡蛋,并测量鸡蛋及其蛋黄切面的前后径和左右径来学习超声仪的使用。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操作简单,同学们对B超仪的使用,尤其是测量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图像缺少练习;三是太注重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为完善B型超声实验教学,使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超声图像有机结合,加强同学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以期能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我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现状。
二、实验内容的改革
我校的影像物理学实验教材由任课老师自己编写。教学模式采用预习—实验—填写报告—老师评阅—问题反馈的模式。教学内容主要为B型超声仪基本原理的回顾,B超仪使用方法的介绍,学生练习使用并测量。为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模式,增加同学们练习的机会、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对实验内容作了如下改进:
1.设计了一些典型病例。比如:①在去皮去黄的熟鸡蛋里注入适量水,模拟囊肿;②上述鸡蛋里放入青豆或石子,模拟结石(如图1);③将注射针头插入鸡蛋内,模拟穿刺(图2所示)。
2.使用其他材料进行B超观察。比如去皮的鱼肉,兔子的正常和受损的肝、肾,火腿肠和粉肠等等。通过观察更多的模型,练习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分析简单的图像特点。这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活跃了课堂,还提高了同学们对B超仪的操作技术和对B超图像的认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流程为:预习—做实验—填写报告—老师评阅—问题反馈。在这种“填鸭模式”中,我们发现学生预习工作做得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回顾基本原理时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只能尽力地讲,而此时学生只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了探究的兴趣以及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种情况,建议做出如下改进:第一,问题式预习法。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于上课时和老师同学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加深记忆。预习问题可以是:超声图像的原理、应用、优缺点、超声仪的使用注意事项、伪影的来源及超声消噪的几种方法。这种比较简单的问题不至于给学生预习增加难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课本知识,为实验教学做准备。第二,实验的准备工作。学生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仪器的连接工作。这样一方面减轻了老师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生更加熟悉了仪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开始在理论课堂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对促进教学活动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物理实验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速度,同时,扩展了时空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2]。第四,同学们可以通过所学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所得B超图像进行预处理。我们学过CT图像处理的实验课,实验内容主要是通过调整CT窗口来获取更清晰的图像,实验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高。另外我们在从事临床工作后也会涉及图像的处理技术。如果我们能较早的将计算机处理技术应用于B型超声诊断实验教学中,不仅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对本科的教育大有裨益。最后实验成绩的评定应考虑实验的全过程。从预习、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及获取的图像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计入期末总成绩。
2.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3]。实验室的开放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开放。设置开放实验室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实验资源的效益。开放式实验教学应该有严格的管理模式:①实验预约。每学期期末,实验室应将下学期和放假期间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地点等在校园网内向学生公布,学生进行网上预订。②放宽实验室管理权力。实验室的开放,增加了实验室的管理难度。为此,每学期开学可以让学生自由申请实验室管理组长,学校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与管理能力的考核确定组长人选。组长在自己会做实验的条件下担负老师的一部分指导任务,并帮助老师管理仪器[4]。③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的管理。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要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并传输到网上,达到资源共享。通过开放式实验,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在培养自主实验能力的同时,也可根据实验结果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
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做这种教学改革和探索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器材的大量损耗涉及到经费问题、开放实验室涉及任课教师的工作量问题等等,不仅需要学校资金的投入,还需要一个与之相适用的教师团队。所以,要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要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各方面的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卫国.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刊),2011,(12):141.
[2]李华,陈晓峰.超声诊断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中医药,2010,28(5):66.
[3]马宏,田维蓉.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革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教育,2006,(7/8):139.
这些说起来都挺陌生,但要说B超,老百姓便熟知了。B超的全称为B型超声诊断法。事实上,B超仅是超声诊断里的一种显像方式,超声诊断还有A超、M超等分类。正因为如此,超声首先给大家的印象是诊断疾病。然而,随着生物材料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超声医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出现了实时三维超声、超声造影、超声介入等技术,给临床疾病诊疗增添了许多新的手段和方法。
黄品同主任介绍道:“超声用于诊断疾病,具有没有放射性、操作便捷、实时等特点,在临床已被广泛使用和认可。医生还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细胞学穿刺检查、脓液和积水引流等,避免了不必要的开刀。所以,目前的超声科包含了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的临床工作。”在黄品同主任的侃侃而谈中认识到,超声医学在临床中的用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超声医学将会发挥其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据了解,以黄品同主任为首的科研团队正在利用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技术,在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进行临床前的动物实验研究,现已取得初步成果,有望进行临床转化。这将会对肿瘤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减少甲状腺结节过度治疗
随着体检的普及,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在大多数普通百姓认识里,甲状腺结节的发生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存在很大关系,因此,发现结节就想开刀。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许多患者都进行了甲状腺切除术。黄品同主任指出:“虽然甲状腺癌的发现率提高了,但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并未发生变化。5年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甲状腺结节外科手术治疗有些过度,近50%的不必要手术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由于术前诊断不明确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如术后潜在的并发症声音嘶哑、疤痕、甲状旁腺损伤等,还会影响甲状腺的功能,患者需终身服药。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基于此,我们在全国推行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明确后再建议行甲状腺癌手术。自从开展这个项目后,我院甲状腺癌手术率从6年前的43%上升到93%,也就是说,来我院甲状腺外科治疗的基本上是经过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明确的甲状腺癌患者,大大降低了不需要手术的良性患者的过度治疗,同时从医学经济学角度也大大降低了国家和家庭的医疗负担。”据了解,黄品同主任这一诊断模式被国内同行大为认可,每年要举办5~6期学习班,并作为“浙二模式”在全国推广,造福更多患者。
此外,国外微小状癌(指直径小于1厘米的甲状腺微小状癌)的检出率较低,多数都是肿块较大触诊时才发现。而国内由于常规开展甲状腺超声检查,很多甲状腺微小状癌被发现。由于“恐癌心理”,大多数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事实上,甲状腺癌的预后很好,除了个别分化比较差的,一般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都可达二十年左右。因此,甲状腺微小状癌是否需要治疗,国内外尚存在争议。针对于此,目前黄品同主任在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的倡导下牵头做甲状腺微小癌消融治疗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发现“新生血管”,
打开治疗斑块“新窗口”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黄品同主任带领的团队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超声造影下的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查。十余年来,他们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越多,其斑块发展越快,越不稳定,越容易破裂。“传统的斑块治疗靠的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降低血液黏滞度,进行饮食调节等方法。而我们对颈动脉斑块患者及兔子模型的研究均发现运用血管靶向药物(一种抗肿瘤血管新生的药物)也能控制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化,进而抑制斑块的生长。这为传统的斑块治疗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另一个意义在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及干预提供了临床依据,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丰富的患者,应尽早干预,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超声靶向空化治疗,
未来治疗新方式
【关键词】血尿β-HCG异位妊娠
中国分类号:R445.12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61-02
异位妊娠(破裂性)超声较好诊断,未破裂型若能早期诊断,会减轻患者的痛苦,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时恰当的处理,是降低此病危险性的关键。
1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2007年间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16~38岁停经时间40天左右,伴不同程度腹痛者12例,停经无症状者50例全部患者尿β-HCG阳性,血β-HCG增高。
使用SONOACE600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在膀胱充盈下,子宫均较大,宫内未见孕囊,有20例宫内有节育器,位置居中,在附件区见小的混合性占位,逐日增大,50例尿β-HCG均阳性,血β-HCG在500~1800U/L之间,有10例在混合性占位内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
50位妊娠声像图特征:宫腔内未见妊娠囊,20例宫腔内见假孕囊,5例宫腔内见不规则回声(积血),20例宫内有节育环,5例宫内膜增厚,10例附件区见囊实混合性包块,内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手术证实为异位妊娠,40例包块内可见血流信号,其特征是较厚的中强回声环围绕着一个小的回声区,与卵巢及黄体囊肿可区别开来,周边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呈低阻频谱。
腹部超声能清晰地显示子宫腔、卵巢外包块及较少量的盆腔游离积水,也能从声像图上分析积水的性质,还能更有效的区分假孕囊与宫内真孕囊,黄体囊肿与异位妊娠囊,也能观察包块内及周边有无滋养层周围血流,因此,无论从二维图像质量还是血流信号显示,在早期结合血尿β-HCG均能做早期的诊断。
2讨论
大多数病例超声检查尤其可清楚识别宫内妊娠或异位妊娠,但宫内节育环病人均观测血尿β-HCG,超声检查后却不能肯定宫内妊娠或异位妊娠者。这就需要结合血尿β-HCG测定值。β-HCG值定量分析可协助超声诊断异位妊娠。β-HCG辨别带指宫内妊娠可见时的β-HCG水平(超声检查该数值为1500U/L~1800U/L,放免法测定)。如果β-HCG已达到辨别带水平而超声未见到宫内妊娠囊,大体上可考虑有异位妊娠存在,β-HCG的增长速度直接与合体滋养细胞的数量和对数生长有关,输卵管妊娠时,受精卵着床在输卵管黏膜,滋养细胞发育不良,合体滋养细脆合成β-HCG量显著减少,与相同孕周宫内妊娠相比,血尿β-HCG测定值明显偏低,增长速度慢,在有腹痛和阴道出血的患者,当血β-HCG≤1500U/L时,异位妊娠的发生迅速上升。血β-HCG的测定能提示妊娠的存在,但无法判断妊娠部位,不能反映盆腔包块及盆腔积水情况,超声能直接观察异位妊娠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盆腔积水情况,二者结合,既可早期对异位妊娠作出诊断,又能帮助准确地估测预后,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核医学检查;诊断显像;超声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085-02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又称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及移动性甲状腺炎,于1904年由De Quervain首先报告。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占0.5~2.0%[1]。现在出于各种原由,亚急性甲状腺炎病理诊断办法运用并不是很普及,而且误诊率还比较高[2]。高度的特异性、灵敏性、无创性、简便实用性等特征,让核医学诊断获得了临床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其诊断率仍未达到100%。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研究了2005~2010年前来本地区医院就诊的部分SAT患者(108例)核医学检查和超声诊断临床资料,来评定核医学检查与超声诊断技术在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中的价值。
1.1 研究对象
(1)病变组:SAT患者108例,男女比为1∶6.7,其中,男性14例,女性94例。年龄为(41±22)岁,其中31~54岁者占81.4%,53例在本院首诊,首诊患者发病多数在1~4周就诊,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3~72 d。(2)对照组:①在健康查体人群中随意提取100份健康献血员血清,分别测定血清FT3、FT4、促甲状腺激素/灵敏促甲状腺激素(TSH/sTSH),作出记录,建立正常参考值;②选出与病变组年龄相仿、性别大致相匹配,且无颈部疾病者50例。
1.2 治疗办法
具细询问全部患者的病史,并实行仔细的身体检查。针对患者尽可能地同期测试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灵敏促甲状腺激素(TSH/sTSH)。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7.5~10 MHz。在检查时,病患要平卧、肩部应垫高,要充分暴露颈部。测量甲状腺厚度与宽度,并观察甲状腺血流情况,记录回声特性(以颈前肌及颌下腺为参考)。
1.3 诊断标准
诊治参照马寄晓等[3]1980年指出的标准:(1)甲状腺肿大,具有疼痛和(或)压痛或疼痛史;(2)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3)甲状腺肿大,疼痛蔓延性发展或由一侧发展至另一侧;(4)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征症状和体征,心动过速和发热不成比例;(5)甲状腺吸碘率(ARIU)显著下降,呈现99mTc甲状腺显向低功能转变和血清FT3、FT4升高的现象,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凡具备(1)(2)(3)和部分(4)(5)内容的患者确诊为亚甲炎。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和数据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8例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测定结果
108例病变患者中,TGA、TMA阳性有34例(31.5%),甲状腺γ照像异常有102例(94.4%),TH与RAIU非典型分离有15例(13.9%),以及其他各项指标均体现为正常,见表1。病变组血清FT3、FT4、TSH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在108例病变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测定中,激素都有变化的有92例(85.2%),FT3、FT4、TSH均改变的100例(92.6%),诊断符合率以TSH、FT3最高,其顺序是:STSH>FT3>FT4,见表2。
2.2 超声检测
甲状腺大小的超声测定结果见表3,根据数据资料可知,病变组甲状腺宽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1),对照组甲状腺左右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声像特征,本组全部病变均表现为低回声暗区,有的近似于无回声状态,边缘不规则,境界尚清楚,无包膜,后壁及后方未见增强效应,也无衰减或声影。
超声诊断单侧病变16例双侧病变72例,超声诊断率为81.5%(88/108),核医学和超声结合检查诊断率达100%。
3 讨论
SAT是一种自限性炎症性疾病[4],但有人认为SAT不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认为本病与病毒HLA-B35感染有关,现在也证明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另外,还有非病毒疾病之后,如Q热或疟疾。发病人群:中年人发病最为多见,其中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3~11倍,发病期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日本发于6、8月,澳大利亚12月至次年5月,意大利7~8月,而在我国多发于春、秋两季。
另外,患者就诊时间的不同,发病期不同,造成了其症状体征、实验室各项检查的多种多样。从表1看出,这108例患者症状与体征出现的频率从低到高底依次为放射疼等前驱症状、发热和(或)发热史、全身乏力、甲状腺自觉疼和(或)压痛、甲状腺肿大。其中甲状腺肿大的出现率为93.5%,甲状腺疼痛从轻微到剧烈。个别患者压痛不明显而以放射痛突出,放射疼部位有耳、颌、面、牙、头、胸,经治疗后消失。患者多有发热症状,从临床来看,发热显著的从下午开始到后半夜降至正常,有时无须用药,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从病史来看,有少数患者会有乏力的症状(可持续半年之久),这108例患者中就有91.7%的患者有过这种情况,而且有13.4%的患者在就诊前有较长时间的乏力。
发病机制上的早期:甲状腺滤泡被损坏,SH大量进入血循环,致使血清中FT3、FT4升高,经过反馈调节引起促进甲状腺激素暂时下降,同时,摄碘率RAIU/6 h降低。表现为摄取99mTc能力降低,这108例患者的统计数据也应证了这一点。中期:随着病情的进展,实验室核显像检查、超声均可发现异常,在本例中超声检查的准确率能达到81.5%。就是那些已经进入中期的患者。如果甲状腺滤泡被严重损坏(纤维化),甲状腺显像可看出没有99mTc的摄取,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降低,灵敏促甲状腺激素升高,这就造成了短暂的甲低。
显示甲状腺形态的首要方法是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5]进行超声检查。通过观察对照组可知,甲状腺右叶略大于左叶,但均无明显差异性(P > 0.05),而病变组甲状腺腺体则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1)。由核显像可知此时处于病变活动期,患者已表现出符合本文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症状。通过数据可得知,亚急性甲状腺炎核医学检查与超声检查相结合可使诊断率达到100%。另外,整个病程6、12月,且发病期反复加重、持续数月至2年不等,且有2%~4%可多次复发,随后对于该组患者的追踪也在此范围内。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知道,核医学和超声结和检查能够提高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率,为患者带来了福音,避免误诊、漏诊给患者带来的损失。但是,仅仅技术的进步是不够的,要真正造福患者,提高SAT治愈率,还需要一线医护人员的齐心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忠邦. 甲状腺疾病[M]. 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1987:55-56.
[2] Butch RJ,Simeone JF,Mueller PR. Thyroid and parathyroid ultrasonography[J]. Radiol Clin North Am,2007,16(23):56-77.
[3] 马寄晓,侯永健,朱寿芬. 5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分析[J]. 上海医学,2009,9(3):669-724.
[4] 刘新民. 使用内分泌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58-265.
[5] 苏长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10(3):230-231.
[6] 王慧,李广宙,李洪忠,等. 313例甲状腺疾病核素显像的回顾性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8(28):15-16.
[7] 刘彬. (99m)Tc(V)-DMSA与~(99m)Tc-MIBI显像对甲状腺冷结节良恶性诊断的对比研究[D]. 青岛大学,2010.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关键词:超声医学发展趋势教学探讨
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医学教育中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本专业年轻、发展迅速,导致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超声诊断学教育未能跟上这种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在影像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示教课程具有连接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的“桥梁”作用,因此,如何在医学生的示教过程中应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并掌握超声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实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好基础,值得探讨。
一、超声诊断学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超声技术开始用于人体检查,并研制出了最早的一维超声技术仪―――A型超声仪,从此揭开了超声医学的历史篇章。随之至60年代初,相继研制出了超声光点扫描诊断法―――M型超声、超声显像诊断法―――B型超声、多普勒技术―――D型超声。70年代初,超声被应用于心脏结构的检查。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其在显示组织的微细结构、血流等方面彰显出了巨大的优势,所提供的诊断信息越来越准确、可靠,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对超声的依赖越来越大,超声诊断技术目前已成为在临床上应用最为�V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二、超声仪器旁现场示教的应用
单纯的课堂演示和超声图片会让学生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示教过程中超声仪器的现场操作必不可少。常规示教课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可认识和熟悉超声诊断仪器,了解超声科的就诊流程和科室概况,以及实际工作中如何操作成像、各个扫查切面的手法和超声诊断仪器上图像的识别,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更好地掌握超声检查在临床中的基本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但由于现场示教课时短暂,以及示教课上临床科室超声诊断仪器的使用受限,减少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进入临床后需要更多操作技能的培训。
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重视的力度。要让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的观摩、上机操作,亲身体验获取所需图像,即让学生从患者的上感受探头的位置、方向、角度和施加在探头上的力度,以及图像清晰度的调节。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巩固书本上的知识,使书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加深对图像的理解。同时,学生与患者广泛接触,并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1报告书写规范化
超声报告是临床医生诊断患者的依据,更是患者的法律文书。因此,超声报告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要。超声报告的书写过程是一个思维的逻辑推断过程,超声医师根据影像所见,通过全面分析、判断,然后做出诊断。所以超声报告可以直接反应对疾病的认识,一份规范的超声报告可以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准确的信息,也便于学生以后对相类似的病症进行比较。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报告的规范化教育,做到描述准确,层次分明,使报告具有参考性。
1.2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在诊疗时深入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选用医疗实践中具有特点的病例,通过临床跟踪,及时反馈病例情况,展开专题讨论,形成诊断结果。在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有专人进行记录,并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1.3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针对超声造影、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活检和介入治疗的科研方向,进行了相关设备的配备和投入。通过申报自然科学基金,来满足医院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和课题研究,并向学生介绍超声医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先进成果和发展动态,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并完成一些英文摘要及综述的书写。通过这一系列科研实践的过程,促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增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意识。
四、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改革策略
1.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
1.1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及发展方向,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
1.2熟悉常用超声专业用语,能正确解读、分析超声诊断报告。③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
1.3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
2.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对临床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教育进行改革
2.1思想上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临床医学生的课程设置需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2.2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学时及上机观摩、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加强对超声成像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关键词:理论教学;教学策略;关联性;三步法
医学超声技术因检测快捷、经济、无辐射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医学院校大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理论教学仍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从事超声诊断工作的医生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所以通过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超声诊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数年,一直在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不断创新、学习和总结,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超声诊断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精品课程”这项以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超声诊断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重讲解,轻讨论超声诊断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课时相对少。多数教师不得不顾及进度,有限的课堂时间几乎全用于理论讲解,很少在课堂讨论。授课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因熟悉内容,教师讲得很透彻,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经被证明效果欠佳。讨论实际上是对知识的运用,但遗憾的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常缺失这环节。2.对知识点关联性的关注度不够教师授课参考的就是教材,虽不至于照本宣科,但大多也仅是教学大纲的浓缩。教师把内容讲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由于课时紧任务重,教师需一节接一节的讲,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对比分析。学生孤立的学习知识点,没有建立起联系。3.学习兴趣低常规超声诊断理论授课的方式导致课堂教学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授课内容参考教材,学生即使不听课,只要认真学习教材,也可应付考试。所以,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知识点,且易遗忘。
二、对策分析
1.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对课堂的把控虽然很多教师认为“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不理想,但超声诊断学内容多,受限于学时,多数教师不得不继续采用。这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授课累等问题。教师应改进教学策略,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学有所成。在教学策略上,笔者将“以讲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教师串讲+知识运用”三步法。首先,学生通过自学,对章节内容进行充分了解,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再次回顾强化。然后,教师对章节内容串讲,构建知识框架、阐述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所学内容。最后,以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应用训练。将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学生从单纯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各环节相扣,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超声诊断很重要,因为任何案例都是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但掌握如此众多知识点难度不小。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过的内容反复涉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加强知识点的联系,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授课改节为单位为章为单位。通过教师串讲,学生快速建立起系统性知识框架。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将知识点添加到框架中,形成知识体系。3.适当运用PBL和CBL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是被动学习,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通过适当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和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知识用于超声诊断,理论与应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PBL和CBL的教学方法可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独立学习、团队合作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学生自学阶段运用PBL教学方法,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使自学具有较好的方向性,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小组讨论阶段,设计简单的超声诊断临床案例,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技能。综上所述,“三步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能帮助他们快速把握教学内容。PBL和CBL教学法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超声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能为以后复杂案例的分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卓忠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
[2]刘卫勇,隋秀芳,康冰飞,刘力,叶显俊.LBL结合PBL在超声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
[3]李颖嘉,崔忠林,文戈.超声诊断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
关键词:慕课;多元化教学法;超声诊断学
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对该专业人才提出较高要求:掌握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相关影像学知识,具有上机操作能力、归纳总结问题并提出独创观点的能力。
1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填鸭式教学、刻板的理论讲授),迫切需要革新。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针对单一教学方法,但是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满足所有教学需求,因此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2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2.1慕课的应用及其优势与不足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其在超声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学生观看教师预先上传的超声诊断学视频及课件,之后进行自学。教学内容包括超声仪器的使用、超声扫查标准切面、疾病典型图像、鉴别诊断要点等。慕课的特点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完成以往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课堂时间则是教师解答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师生间、生生间就问题讨论、交流[1]。MOOCs的课程形式、传播媒介新颖,知识点碎片化,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但医学是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是很难通过视频讲座和分组讨论得到的。虽然MOOCs具有诸多优势,但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目前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将更多课时分配给侧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PBL和CBL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MOOCs教学。
2.2运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将临床上遇到的具体问题设置到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讨论、学习,培养发散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教学中,通常是任课教师针对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或典型病例进行设计,指导学生依自身掌握的知识,利用各种学习手段,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知识点[3,4]。PBL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强调主动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超声诊断思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PBL教学形式多样,有利于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将所要讨论、预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其查阅教材、相关文献等,复习解剖、病理、病理生理等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学生就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化验结果、超声图像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讨论、自学,对超声图像进行描述,出具诊断报告;教师对不同观点归纳总结,留备全班讨论交流。全班讨论:各组代表就本组结论进行阐述,其他小组学生可提出问题,教师就核心内容配合超声图像及其他影像学资料进行概括总结,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讨论中暴露的问题,对不准确之处予以指正,对讨论过程中涉及的超声诊断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疾病所涉及超声诊断学知识,并对学生出具的超声诊断报告进行点评,指出不足。考核:就课程重点、难点进行量化考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PBL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临床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规范教案,学生能否适应PBL教学,如何保证学生自学时间,教师经验及对课堂讨论的把控能力不足,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等等。
2.3CBL教学法的运用
CBL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于1870年首创,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在PBL基础上形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法[5],不仅包括临床技能培训,还包括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培训。教师对临床诊疗中遇到的案例进行设计,将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检查图像及其他影像学资料提供给标准化病人,让学生独立完成诊疗过程。教师点评学生诊疗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如接诊时的语言、仪态是否得体,诊疗过程中沟通技巧的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结合超声图像及其他资料进行讨论,提出初步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教师点评学生报告时,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路、诊断依据,同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CBL教学效果显著,可能原因如下:(1)CBL注重师生间交流,紧贴临床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CBL有助于学生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切实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3)CBL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CBL使学生对疾病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2.4网络环境支持的教学模式(WST)的运用
【中国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51-01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医学影像学有普通X线诊断发展成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不同成像技术所得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便于优选与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影像设备的价格和运行成本,与疾病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无正比关系。不同的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有些检查技术联合使用,可相得宜彰,互为补充,这多用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对于某些疾病的动态观察或人群的筛选,多选用单一的和效/价比高的检查方法,常规X线方法和超声常可作此用途。例如,胸部疾病可选用胸部平片,腹部疾病可选用超声。由此可见,只有掌握不同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和作用及限度后,才能正确选择检查方法,这不仅可节约医疗费用,而且对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有利。
1,呼吸系统的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胸部摄影和CT检查。X线胸片可检出大部分胸部病变,是筛选和动态观察病变的最有效的和经济的方法,其缺点为对小病灶和被重叠的病灶有时容易漏诊,结合多方位透视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CT密度分辨率高,无前后结构重叠,能发现直径大于2mm的病灶,CT仿真内镜技术能模拟纤维支气管镜的效果,探查气管和支气管内占位性病变;CT肺功能成像除能了解形态学改变外,还能定性和定量地了解肺通气功能。MRI检查有利于对纵膈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且勿须用对比剂增强就可清楚显示肺门及纵膈内淋巴结,此外利用MRA技术可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与肺及纵膈肿瘤的关系,以利于术前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或术后复查。超声一般不用于胸部病变的诊断,但它是胸腔或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最佳的导向工具。血管造影对胸部病变无诊断价值,仅作为导向工具用作肿瘤的介入治疗和制止咯血。
2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心脏X线平片和透视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的较常用检查方法,可了解心脏大小、形态、位置、搏动和肺门及肺血改变,但不能解决复杂先心病的诊断问题。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结构与搏动,心脏舒缩功能和瓣膜活动,以及心血管内血流状态,通过超声各种检查方法可诊断绝大部分心血管疾患,故超声是目前效/价比较高的首选检查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不能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此外,由于肺部气体干扰,故超声在判断肺血方面不及心脏平片。普通CT不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但多层螺旋CT因其成像速度快,现已作为筛选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增强后,利用图像重建技术,有时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属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利用MRI可清楚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其成像分辨力高于超声,且可多方位观察;心脏MRI电影效果现已如同导管法心脏造影检查,且无影像重叠,现有取代有创性心脏造影之势,但对于检查不合作的婴幼儿和病情危重者,不适于做MRI检查。有创性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作用日益减弱,但它仍是验证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效果的金标准。它目前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堵塞术,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球囊支架成行术。
3骨骼系统的检查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主要还是以X线平片检查为主,它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能作出定性诊断,但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肌肉、肌腱、半月板和椎间盘等软组织病变,亦不易发现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早期病变,而CT在此方面则具有优势。3D CT还能多方位显示骨关节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它常用于X线平片检查之后,或亦可首选。MRI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如肿块、出血、水肿、坏死等方面优于CT,但在显示骨化和钙化方面不及CT和X线平片。超声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关节脱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图像分辨力不及CT和MRI,亦缺乏特异性,但其价廉、无创,故可作为筛选方法。血管造影仅用于骨关节及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4消化系统的检查
除急腹症外,腹部X线平片和超声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首选的方法仍为胃肠道钡剂造影,它可诊断胃肠道畸形、炎症、溃疡和肿瘤性病变,应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有助于发现轻微的和早期的胃肠道病变。血管造影可用于寻找和制止消化道出血,发现胃肠道血管性病变。利用CT和MRI可对腹部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超声对胆系疾病诊断的效/价比最高,亦能发现肝、胰、脾的病变,故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亦特别适合对疾病的普查、筛选和追踪观察。CT具有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和直观清晰的解剖学图像,特别是随着CT扫描速度加快,扫描方式和图像重建功能的增加,使它在肝、胰、脾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主导作用,与超声相结合,CT能对绝大多数疾病作出正确诊断。MRI除可提供优异的解剖学图像外,还可根据信号特征分析病变性质,故常用于超声和CT鉴别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在显示胆管、胰管梗阻性病变时,MRI优于超声和CT。血管造影仅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肝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以及腹部肿瘤的介入治疗。
5泌尿系统的检查
肺部平片仅用于显示泌尿系阳性结石,肾排泄性造影既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系统的解剖学形态,又可判断肾排泄功能,故它仍是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超声与CT已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检查,且效果远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超声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的诊疗中已起主导作用。超声、CT和MRI均适用于对肾上腺疾病的探查,但从临床效/价比的角度应首选CT。MR水成像技术在显示泌尿系梗阻性疾病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此外,MRI在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期方面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6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的检查方法为CT与MRI,两者均能对颅内或椎管内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诊断。利用MRA可替代有创性脑血管造影来诊断颅内或椎管内血管性病变;MR扩散成像可发现2小时以内的超急性脑梗塞,这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MR脑功能成像是研究脑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MRI的缺点在于不能明确钙化,对骨性结构的显示远不如CT。脑血管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方法,目前已少用于对颅内疾病的诊断,而多用于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7乳腺疾病的检查
乳腺的常规检查方法是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可对大多数乳腺疾病作出定性诊断,而且后者是乳腺癌普查的最重要方法,MRI造影增强检查有助于区别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性质,通过应用钼靶乳腺机的定位装置,可对乳腺疾病行穿刺活检,取材后做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这四种成像方法的优选和应用主要是遵循效果/价格比的原则进行。必须强调的是,作出一个正确的影像学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这对影像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