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

第1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2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表现;成因;对策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小学生逆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尤其中高年级更为突出 。他们有时以沉默表示反抗,有时公开顶撞,有时搞恶作剧,甚至有个别的还以离家出走向家庭学校进行示威。很多人在问:“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我们的孩子以前那么乖巧、听话,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难管教呢?”……小学生的逆反现象日益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给教师、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与困惑。从当前研究情况看,关于青春期逆反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但关于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研究却很少,能全面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根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的研究就更少。开展“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无疑对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认识逆反心理,了解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对策,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一切外力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如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有时沉默不语以示不满;有时公开顶撞,弄得老师家长很难堪;有时搞恶作剧,闹的不可开交;甚至产生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心态消极、学习被动、甚至沉溺于网络虚幻世界、离家出走、信念动摇、意志衰退等。造成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

(一)主观方面

学生自身的因素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

1.生理因素 儿童进入小学之后,身心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渐趋成熟,语言和思维能力也有了巨大的飞跃和突破,这使得他们具有了独立活动的能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节,以适应环境的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活动自由不受老师和家长的控制。但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没能及时意识到这点,对于学生的需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心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节,逐渐学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他们也希望对环境具有一种控制感,能够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只是被动地遵从成人的安排。他们希望成人将他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想法。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通常会以一种与成人的要求相反的方式来行动,以此来突出自己的重要。

(二)客观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1)家长过分溺爱或过渡约束所致。小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的机能逐渐成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很多家长仍然觉得孩子还小,孩子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视节目,选择什么课外读物,与什么样的同伴交往,闲暇时间怎么安排,什么时间睡觉等等细节问题,家长都一一过问,孩子没有一点自主空间,什么事情都处于父母的监控之下。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够好,就唠唠叨叨,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生出厌烦情绪。

(2)家长过多批评招致孩子逆反。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缺乏和自我调控能力的不足,常会犯一些过失性的错误。若家长能正确地进行引导,会及时使孩子改掉毛病。但很多家长不懂得批评的艺术,一味地批评,使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长期下去,要么使他们产生自卑、内疚的情绪,要么就会产生逆反行为。

(3)家长专制造成孩子逆反。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总希望大人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然而,很多父母却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经常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对孩子的不同意见,不能够有效地说服引导,提出的理由经常在逻辑上、理性上站不住脚,却一味地要孩子服从,压制孩子的不同意见。那些个性很强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在以他们的权威压制自己,他们会以反抗来显示自己的力量。

(4)家长言行不一,导致孩子逆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经常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自己却不能做到,或者不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经常做。久而久之,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就失去了尊严。例如,晶晶的爸爸下班回家后经常打游戏,但是却要求晶晶去学习,严禁他玩电脑游戏,于是晶晶公然对抗,出言不逊,“凭什么你能玩我不能玩,我就不去学习!”一场家庭战争爆发了……

(5)孩子以逆反行为来引起家长的关注。有的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又不能以正常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行为,才会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这个时候父母越关注孩子的逆反行为,孩子的逆反行为反而就越突出。

(6)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导致孩子性格怪异。有的家庭父母感情失和,经常争吵、打架,甚至将对他人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夫妻双方离异后,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很可能给孩子造成创伤性体验,带来情绪上的障碍。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及时得到排解,孩子有时会以逆反形式表现出来。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其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不新,教育方法不当。个别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着只求完成施教任务的思想,不遵循教育规律或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授课呆板乏味,使学生容易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2)不顾学生感受,教师一意孤行。小学生很多的逆反表现是由于教师不理解造成的,教师不理解学生的行为,学生也不理解教师的做法,双方走向对立面,长此以往,导致矛盾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放不下架子,因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一天,下课铃声响了,但是由于某老师计划的内容没有讲完,一拖再拖,这时即便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早已心不在焉,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已经在做其他的事情,或埋头伏案对老师不予理睬,或与同桌说话,或摆弄学具、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3)主观评价学生,凸显重教轻育。一些老师对待学生不能客观评价,主观臆断,过分注重成绩,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使学生感觉老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出现对抗行为。

3.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 社会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由于其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它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帮助引导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以防学生盲目追逐,防患于未然。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及对策

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有可能向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和抑制不良结果的发生。

(一)提高认识,积极面对

我们应该看到逆反心理其背后蕴藏着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第一,儿童能够向成人说“不”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想法,这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起来,能够自己去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了,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第二,逆反心理有时候是针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而产生的,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这些都是难得的创造力的源泉,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第三,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逆反行为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软弱性、知识和经验的缺乏,遇到困难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紧张。但如果通过逆反这样一种激进的方式表达出来,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家校协作,形成合力

作为教师,只有争取家校教育的配合,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教师要协助家长运用适度原理对待孩子。第一,对子女的爱要适度。第二,对学生的教育期望要适度。脱离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期望往往也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教育正如食物一样,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

(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社会学家说:在人们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胜过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播下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成人如此,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肯定和认可的儿童就更是如此。教育者应该以“平等、关怀、爱”的理念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受尊重、受信任,才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并以良好的表现来报答,从而消除孩子逆反心理。

(四)换位思考,理解学生

在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时,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教育者应改变单一的批评式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把老师当朋友,消除他们的心理防线,理与情要共进、交融,才能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同时我们还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和增进相互间的交往机会,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

(五)重视心理辅导,促进心理健康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因素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小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可以通过学生角色移位,开展校园心理剧的创编、展演来感受体验人物的内心,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调试,以情动人,以心交心,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

(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盲目模仿,难以辨清其中蕴含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老师、家长、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由于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 但并非是不可解决的难题,只要我们认真正确对待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找出其思想根源,抓住有利时机用恰当的方法及时合理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转化和消除,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徐吴英.《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和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2005.4

[2]祝平静.《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J].教海探航第588期

[3]韩旺鼎.《浅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引导》[J].心理门诊, 2009.10.第329期

第3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逆反心理;客观因素;对策

逆反心理就是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对待他们的逆反心理的消极方面,关键是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强化他们的是非意识与鉴别能力,引导他们的心理误区。这样就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逆反心理负效应的产生。在教学或家教活动中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变成催人上进的动力。但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止其发生。本文就城区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展开研究和讨论,探索和寻找原因,探究解决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克服和防止城区学生逆反心理负面影响,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城区学生逆反心理出现的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当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父母和老师的对立面上。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造成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城区家庭教育观念上家长存在误区,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同时在一些家庭中教育要求不统一,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面对家长的指教,孩子有意无意地回避,甚至背离。父母和孩子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时代的落差,中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父母强。年青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学即用,少有顾虑;而父母们不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这种认识的落差也就不可避免地使我们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同时,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又往往是专制与粗暴的,远远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与容忍的程度,从而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同龄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突出、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对待城区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学校方面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要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学生在进行德育渗透时,纠正他们的病态心理,端正他们的人格是长期而艰巨的德育工程,抓住他们的每一点小进步、每一粒闪光点加以激励,可以让他们在肯定中循序渐进地进步。

(2)教师教育方法要妥当

据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教师,工作方法大多较简单粗暴,往往是三下五除二或是三板斧。这样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学生是难以接受的,继而形成逆反心理。对于有些道理教师要反复讲,经常讲,讲明白,讲透彻,循序渐进,以理服人。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遇到问题时,冷静地分析,换位思考,想他们之所想,找出问题的结,根除病源。多些镇静,少些脾气,严肃而不失尊重,批评而不失风度。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加强,避免师生冲突。因此,老师要注意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学生接受心理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民主的工作方法,把平时工作做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体谅和宽容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动他们。因此,教师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是会理解教师的,是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的。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许多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必须自己先做到,正人先正己。诸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教师上课就不能迟到、早退或拖堂;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举止文雅,以理相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的要求学生才会渐渐地接受,学生的逆反心理才会渐渐地消失。

2.家庭方面

(1)家长首先必须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但自身却很放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当父母的都没有做到,凭什么总是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教。所以,做父母的应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见。

(2)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了解、尊重与平等相待孩子。宽容地对待他们的某些极端的做法,平心静气地与之进行交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

(3)必要的沟通

沟通,是我们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也只有沟通,才能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也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对某些问题又是怎样看的。而当彼此都能够了解对方的想法之后,也才有可能相互理解与通融。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也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要用提醒的语气带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求艺术性。

(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了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因为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所以,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理性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无法被斩草除根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有效抑制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和化解致逆因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建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中国教育报,2005,3,25.

[2]魏龙渝.教育科学研究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第4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9―01

高中时期是学生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时期,如果这时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疏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一个班级核心的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主观原因。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且独立意识也在渐渐萌发,自身越来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在高中时期学业较为繁重、人际关系处理较为困难且面临着“高考”这样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渐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更倾向和自己同龄的人呆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许多事更加愿意自己做主,造成他们觉得老师、家长的管教太过多余,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越来越产生抵触心理。

(2)客观原因。一方面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诸如浮躁、攀比之风,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年轻人就业压力的增加,“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高中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是非辨别能力与责任意识有限,自然会产生厌学、逆反情绪。

2.家庭原因。现在有许多家长由于事业过于繁忙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有些家庭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成绩,认为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孤独感,进而对家长安排的生活从厌烦到逆反。

3.学校原因。由于高考压力,造成了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因为教学任务较重往往没有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些事情。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现在有许多班主任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所以,班主任在疏导学生逆反心理前首先要做的是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其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家长、老师大可不必对此大做文章,而是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这件事,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学生通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之后就是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疏导学生了,首先是在教学中培养出较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可以做;什么是错误的,不应该继续延续。然后让学生自己正视自己的逆反心理,当出现逆反心理要及时与家长或老师沟通。当面对那种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尝试着与这些学生沟通,用自己对学生的真情来感化自己的学生。当然,班主任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挑选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疏导。

第5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筒单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第6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高职学生

1 逆反心理的本质

"逆反心理"是大量存在或者说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当前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一般表现出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极端性、顽固性的特点。当一个学生由于某些因素作用形成了一定的逆反心理,但他可能尚未能达到形成明确的政治观点和态度的阶段。我们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分清这二者的本质区别,不要轻易从"政治观点错误","政治态度有问题"的角度进行评价或下结论,甚至给这样的学生以一定压力,效果往往不好。

2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其次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再次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最后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首先是年龄与生理条件。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随着成人感的产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家长把他们当大人看待。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这些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这些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其次是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他们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是好奇心的驱使。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孩子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

其四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固执已见,易走向极端。

最后是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首先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形成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其次是社会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

其三是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的影响。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对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原有的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难适应,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惰性作用,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3消除高职院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同其他心理发展一样,既可向恶性一端发展,也可向良性一端转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教育和影响他们。如果我们只就逆反心理的表现进行批评、反对、压制,不去引导学生同我们一道从根本上认识和消除逆反心理所以产生的根源,那就只能促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向恶性一端发展,走向偏激与形成反社会型人格心态;如果我们敢于面对事实,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些矛盾,这样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就一定会转化为能够推动自己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消除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首先,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要求高职学生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第7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消除

在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喜欢和教师“顶牛”、“对着千”的学生,教师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偏不做。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1 逆反心理的表现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逆反心理指的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景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住处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的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态度,是青少年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这样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表现也尤其突出。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对其成长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探清其成因,因势利导,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2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因此,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2.1客观因素。一是社会和家庭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加上受各种宣传媒体影响,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引得躁动不安,仿佛与学校的教育相差甚远,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另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家长过份限制干涉孩子的行为,伤害了他们的自尊。或者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这都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首先是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粗暴的训斥,这样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致促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从而产生反抗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教学内容呆板,教学方式生硬,都会造成学生厌学和产生逆反心理。

2.2主观因素。这主要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逆化化引起的。青少年处于“过渡期”,与童年时代的学生相比,少年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由于学生生理的逐渐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在认识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性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已见,走向极端。他们对教师、家长的劝说、批评,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3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

3.1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得到表扬。否则学生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从心理上感到快慰,进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我们教师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看到希望时,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3.2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是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更是如此。对他们,更要尊重,思想上不歧视,态度上不粗暴,感情上不厌恶,言语上少否定。要和他们做知心朋友,谈心交流思想,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就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一股暖流,使他们得到安慰和满足,这是消除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师生感越深,学生逆反心理就越小。

3.3注重教育方法,讲究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不应该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某些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在生活和学生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讲究教育艺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如和风细雨式开导,身先士率式示范,反客为主式自调,将错就错式归谬,一鼓作气式激将,精雕细琢式琢玉,由突徙斯式预防等。最终达到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调适逆反心理的良好效果。

第8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逆反心理 大学生 反应 家庭教养

一、影响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是思维凸现批判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二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自我独立、自我评价、自我设计等是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三是情感情绪的不稳定。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易动感情,情绪强烈的心里特征,其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强烈。当他们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刺激,场境的感染、他人或群体的暗示时,就很容易转变对事物原有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二)家庭因素

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就成了这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心、爱护。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放纵、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心理脆弱等弱点。二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对孩子关心过少,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当他们看见别的同学能得到父母的爱时,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最终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三是某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总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强迫孩子读不喜欢的大学或是专业,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仇恨的逆反心理。四是在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承受着来自工作岗位上的各种压力,为了不让孩子再承受这一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渐增高,导致孩子心理负荷增加,以致产生烦躁、自私甚至厌世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众媒体在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文化追求、满足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通过舆论的持久作用,使人向物的世界沉沦,大众传媒商业化和世俗化,使得各种传媒都不同程度地表现生活上的物欲横流、金钱膜拜,生活中的玩世不恭、躲避崇高,道德上的良心遮蔽,媒体上充斥着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暴力凶杀、虚伪欺骗,叛逆性人格受到推崇,教育者受到了丑化。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大众媒体中的错误导向导致了学生的思想混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舆论的支持。

(四)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也比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而教师思想显得相对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从而出现师生在面对同一问题和现象时产生分歧,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矛盾。此外,教师言行不一,做事不果断,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工作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甚至反感,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怎样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多层次、多渠道地弘扬主旋律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现实社会发展相协调,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及时为他们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同时,大学生需要向教育者寻求帮助,多与教育者沟通交流,尽快纠正错误,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和危害。

(二)改变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大学生对独立性的要求很强烈,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家长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帮助他们早日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名真正独立的社会成员。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原本因为对独立性的追求而带来的逆反心理!而且通过对他们独立性的尊重和满足达到了同样的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早日走向成熟。

(三)优化不良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引导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自觉地为优化社会环境做出积极努力。第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行为一致,从而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实效。第三,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整顿,严厉取缔和控制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书刊、音像和文化经营形式。

(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引导者,教育者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业务理论和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第二,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第三,还要讲究语言艺术,提高启发诱导能力。此外,要善于总结、勤于交流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掌握足够技巧,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

总之,只要教育者能准确地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徐义武.成人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院学报,2006,(03).

[2]罗永忠.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3]刘松.成人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2,(04).

[4]苏佳斌,董治宇,陈高文,宋杨.逆反心理现象与对策[J].2001,(04).

[5]谭志茂.试析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咸宁师专学报,2000,(05).

[6]曹维荃.试论成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学对策[J].职大学报,1997,(03).

[7]方丽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8]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6).

[9]王昊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防治[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04).

[10]张燕.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疏导[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11]潘成蓉,王艳.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12]朱宏.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心理学探新,1991,(01).

第9篇: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因素;客观因素;排除

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常表现出某些特殊心理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产生的与教育目标相逆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时期较为突出。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教师简单的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的这种思维的批判性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要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常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危机时期”。然而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要经过的,成为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阶段特征,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要消除和避免消极的逆反心理现象,还是应该认真分析一下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 心理因素

1.1 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1.2 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 客观因素

2.1 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2.2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2)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3)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2.3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他们人格或个性模式往往较多倾向于自我评价;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感还处在“否定期”,难于接受与他们情感不相适应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为仍然依靠外部评价、同龄人的反应来定向,因此对外部评价的反应往往较为敏感和强烈,对同年龄人群体具的较大的求同倾向。

2.4 态度和偏见是产生逆反心理又一个因素。社会心理学调查表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态度越接近,就越具备交往稳定性;对他从人格特征也因为意气相投而容易接收和认同。相反,人们相互之间态度出现明显差异时就容易发生情绪不协调。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与教师本来就存在许多差距,而我国教育忽略青少年个性塑造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缺乏辅导和疏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要言听计从的观念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

3. 排除逆反心理的对策

3.1 逆反心理是种暂时的心理现象,避免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也不难。首先应找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原因找准了,再采取相应的对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比如说,如果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就应分清是非,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如果是认知方法上的差异,双方就应当尽量谋求认知上的相近;如果是人格评价的的偏见,就应当加强沟通,澄清误会,加深相互了解。 清除逆反心理,还应当重视调整人际关系。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办法。为了尽可能防止逆反心理在集体成员心理气氛中扩大影响,对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它包括对人际对立关系中的比例调整,对主要影响人物的调整。以及对基本成员的正面教育和疏导等等。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班级班干带头造舆论。这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单纯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要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变化之规律,避免一切诱发逆反心理的外因,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认识创造自己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并善于用心理学指导自己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3.2 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实质,耐心教育他们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观点,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一致,保持认识的正确性。

3.3 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潜移默化地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的效果。

3.4 及时说明人际交往的信息内容,力求做到,准确无误,这也是清除逆反心理的基本方式之一。加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对消除误解,对改变或防止对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敌对心理的产生,同不良的家庭教育、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中教育工作的失误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有关。因为具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纠正青少年的敌对倾向,首先要从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着手。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甚至粗暴的批评,更会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不妨采取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的办法。所以,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关怀、体贴,必将有助于他们敌对情绪的缓和以及对立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其次,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敌对的青少年在平和的状态下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对于克服敌对倾向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环境调整,正面鼓励,对于化解敌对倾向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