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城市的未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制度,并把非法证据排除作为启动召开该会议的最重要的事由之一,但就庭前会议如何排除非法证据并没有进行细化,导致司法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和挑战。本文在梳理非法证据排除适用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以及司法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提出一些构建上的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庭前会议制度;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背景和意义
2010年,《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千呼万唤中与世人见面。《规定》的出台从法律层面昭示,中国终于也有了自己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尽管如此,由于《规定》构建的还只是一个初步程序框架,该规定出台后,还是遭到诸多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该规定在严密性、科学性、合理性方面的批判。正是在这种呼声之下,2013年新刑诉法首次规定了庭前会议制度,并且把非法证据排除作为启动召开该会议的最重要的事由之一,以此回应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性要求。刑诉法这次创设与修订的意义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二、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之现实考察
(一)庭前排除非法证据的效力未能准确界定
1. 在是否启动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方面效力不明。法律对被告人一方在何时丧失申请权利作出规定,特别是对证人等提出申请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导致非法证据排除在申请时间上就具有不确定性,庭审过程仍然可能有非法证据的存在。
2.在启动排除程序后是否作出裁定方面效力不明。现行法律规定,法院就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只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而并没有明确法院是否应当在庭前会议当中对当事人提出的非法证据事宜作出排除或者不排除裁定,导致有可能是非法得来的证据仍可能会进入到庭审当中,而被告人难以行使救济权利。
3.在作出裁定结论后能否救济方面效力不明。在权利救济上,现行法律仅规定二审程序后,如果当事人提出排除申请,法院仍可以就此开展证据合法性调查,但没有规定检察机关也具有相应的诉讼权利,而且,我国二审程序在开庭方式以及证据调查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这种笼统规定必然会导致二审启动调查程序流于形式,影响了程序公正的实现
(二)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往往程序与实体相互交织
1.非法证据的排除往往要借助其他证据进行实体上的证明。按照《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在被告一方提供初步线索的情况下,控方要证明一个证据的合法性,不仅要出示相关证据,还可能要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甚至要通知讯问人员出庭作证,此外,法庭为了查明事实,还要在控辩双方的举证、质证之后,才能最终作出是否排除的决定。这个过程将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实体问题。
2.现行诉讼体系决定了非法证据会被定罪量刑的法官所接触。按照我国当前的诉讼体系,庭前审查只是庭审的一个附属性程序,审查的法官也是正式庭审的法官,这样,案件还未进入到实体审理中,法官便通过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了解到哪些可能是非法证据,而一旦法官接触到的是非法证据,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法官对案情自由心证的判断,庭前会议往往成为正式庭审的预热。
三、国外庭前排除非法证据的主要程序模型及评析
(一)国外典型程序模式简介
当前,在对待非法证据排除该问题上,世界各国规定具体不一,但在思路以及原则上,均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在美国,审前证据禁止动议是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程序,明确受理的是治安法官或其他法官,一般不参与到后续审理程序,总体原则是非法证据的裁判主体独立于实体裁判的主体,法庭在该程序中所作的裁决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但同样可以具有相应的救济程序。①在英国,这个程序为案中案程序,也明确非法证据裁决者和事实裁判者是相分离的,也规定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即非法证据在一审判决中被采用的,可以提出上诉。②而在日本,庭审异议是其适用程序,也就是说,其排除非法证据是在庭审过程中进行,法院在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后,会毫不迟疑地作出相应的裁定,法院可以依职权启动相应的程序,而异议裁决一旦作出,只允许救济一次,而且救济的对象也就非法证据认定成立与否的裁决成立与否,其外不得再次救济。
(二)对国外程序模式的评析与借鉴
纵观各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虽然在适用程序上形式各异,但其均指向了三个共同原则,一是明确区分实体裁判与程序裁判,通过宣告无效等方式裁决非法证据,二是确保排除程序中的裁决者与事实裁判者相分开,确保事实裁判能客观公正地认定案件事实,三是提供了有效的救济途径,这就使权利受到侵害的被告人能穷尽一切手段寻求保护。这些国外立法以及司法实践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考量应当被我们重视并加以借鉴和利用。
四、我国庭前会议制度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构建
(一)明确庭前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性定位
1.使非法证据裁判者逐步从事实裁判者的角色向程序裁判者的角色转换。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庭前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可分两步走,在现阶段,应当还是由主审法官参与庭前审查,由该法官在召开庭前会议前向被告人告知相关的权利义务,且视情况启动或驳回被告方的申请。在将来等该程序完善以后再逐步实现庭前审查法官(预审法官)与庭审法官的分离。
2. 在庭审之前进行充分的权利告知。权利告知是适用该程序的重要步骤,由于当前刑诉法等规定还比较粗,对此应进行细化。这个细化应当从告知的内容、告知的程序、效力、不利后果等方面展开,并且应当将告知的情形记录在案,以此确保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充分知悉其有非法证据排除的权利,对于没有辩护人的被告人尤其要保障其对该项权利的充分行使。
(二)明确庭前会议所进行的程序事项
在明确了在庭前会议上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后,可视情形分别进行以下程序事项:第一,通过提交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盖公章的说明材料、体检报告等就能证明为非法证据的那部分,可在庭前会议予以排除;第二,涉及到侦查人员、证人、鉴定人等出席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不在庭前会议中进行;第三,为确保庭审的独立性、公开性、公正性,庭前会议应仅对程序性问题进行审查,不对涉及案件定性的实体问题进行审查,需要结合案件其他证据以及具体案情方能进行非法证据排除的亦不在庭前会议中进行。
(三)明确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效力
1.程序的启动效力。一旦法院决定启动相应的调查程序,则必然要求法院就被告人等提出的申请作出相应的裁决,要么宣告证据失效,要么宣告驳回,裁决一旦作出,无论对于控方还是辩方,原则上不得在日后的庭审中提出,除非有新的证据出现足以证明庭前会议法官所作出的裁决有误。
2.程序的裁决效力。对于庭前没有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被告人,如果没有新的理由和证据,一般不得再在正式庭审当中提出申请。而对于被告人供述以外的其他非法证据,由于这些证据本身比较特殊,在庭前阶段审查恐会造成不必要的诉讼资源的浪费,而且如果单纯的程序审查可能会导致有失公正,因此,对于这部分的证据,一般允许在庭审中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
3.程序的救济效力。确实有证据证明一审判决所依据的证据是非法取得的,或者因为某些特殊理由在一审当中无法发现的非法取证的,均可以在二审中提出,二审法院应就此启动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一旦查实证据是非法取得的,二审法院应当以一审违法程序为由,将案件发回重审,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应有之义。(作者单位:东莞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
注解:
关键词:智慧城市;感知基础层;网络中间层;智慧应用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世界各个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到新一轮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中。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个看似简单但又非常关键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厘清。也就是说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一)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全面感知
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二)可靠传递
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三)智能处理
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四)人性化管理与服务
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四、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一)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
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如图1所示)。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二)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
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三)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
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五、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已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特色:建绿色、泛在和协同的智慧城市[N].文汇报,2011,12
[2]张毅,唐红.物联网综述[J].数字通信,2010,8
[3]马文刚.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的DNA[J].上海信息化, 2011,3
[4]谢昕.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上海信息化,2012,1
[5]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6]本.物联网综述(1)[J].有线电视技术,2011,1
[7]胡宝钢.什么是智慧城市?[EB/OL]. 省略/Group/Topic/60724/
[8]国脉互联:中国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本质特征[EB/OL].finance.省略/a/20110303/005226.htm
[作者简介]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发展;发展策略
1 “智慧城市”提出
上个世纪末,美国副总统戈尔首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1]。所谓数字地球,就是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科学、合理、有效的整合城市各项要素,进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到了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与2009年公布了“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分别从智能化、互联化和感知化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具体阐述[2]。到2010年,我国许多大城市逐步加入了“智慧城市”发展的行列,北京、上海、无锡、郑州等,成为我国第一批发展“智慧城市”的城市。
2 “智慧城市”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经济风暴过后,各行各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如何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3]。“智慧城市”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并以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战略,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有以下点:
2.1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我国城市也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方式,未来,以智能化、创新化的发展思路将引领各大城市新一轮的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中各种信息的互通以及无缝对接,进而实现对城市的控制、管理和决策,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构建智慧城市,利用高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以及智能化信息技术来改造城市的各项设施以及城市功能,推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智能化管理,对于提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增强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基础就是科技,科技的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占据科技创新优势,才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金融风暴之后,各国为了快速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争先抢占科技的领头人,极大的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新一轮物联网技术以及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造就了大量的新兴产业以及科技技术的提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2.3 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
创建“智慧城市”,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与城市各实体经济的物联网,包括城市交通、商业、物流、通讯、能源等都要实现智能化,这对于城市基础设、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管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整体的规划与管理,对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和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3 “智慧城市”设计与发展策略
3.1 以创新为先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城市间竞争的重要因素,也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中心的发展逐步转向以知识为主的聚集空间,在大部分城市中心都建立了以高校、科研、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科技已经成为城市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要构建“智慧城市”,首先要为知识创新提供一个广阔的智慧平台。这个智慧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平台,要面向全社会,作为创新活动的基础,服务于创新活动。作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配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基础,构建知识创新体制,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知识创新,促进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4]。
3.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已成为二十一世界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智慧城市离不开人才[4]。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管理的基础是人才和科技,人才是基础,科技是支柱,因此,要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必须有突破、有创新,用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去培养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5]。构建智慧城市是需要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之上的,缺乏人才是无法实现智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想构建智慧城市,就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3.3 加快智慧产业的发展
智慧城市是需要一整条高度发达的产业链支撑的,其中包括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新材料等,这就为城市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的同时,必须做出本城市的发展战略,让本市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积极的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真正成为智慧城市技术的提供者和利益的受益者。作为政府,必须制定出本城市产业的发展战略,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4 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灵活、便捷、安全、舒适、参与性强、高质量生活、低污染、低能耗的智慧型城市生活,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时一定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6]。智慧城市不仅要实现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电力等各项城市功能的智能化,更要融入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新理念,为人们建设一个真正和谐、真正高质量城市环境的同时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总之,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在实现智能化的同时,也要融入更多的城市文化,展现城市独有的人文特色,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锐捷网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速[J]. 电子政务. 2011(07)
[2] 天雨.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J]. 中国新通信. 2011(18)
[3] 刘月君. 切实做好城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J]. 兰台世界. 2012(12)
智慧城市,改变未来
据了解,最早提出智慧这个词汇的是IBM公司的“智慧地球”。在浙江,“智慧”也不落人后,2011年,浙江省政府多次提及要建设智慧浙江的目标,宁波更是全国范围内较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根据业内专业的定义,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本质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简单来说,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技术,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无线射频识别)相关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据悉,智慧城市可以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能在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因此,智慧城市的提出,绝不仅仅是一个让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口号。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并不局限于理念的范畴,它会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府决策等各方面都产生比较深远的革命。
智慧城市,美好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完善社会管理服务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众幸福感知。” 对政府而言,智慧城市能推动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事业单位降低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对社会而言,能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对市民而言,能感受前所未有的信息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智慧城市时代,我们完全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工作间隙,用手机实时查看家中的安防情况;回家之前,通过手机或者网络遥控家中的电饭煲并启动空调;出门之前,通过实时路况系统选择最通畅便捷的道路。这些和谐舒适的生活梦想,在“智慧城市”里都将一一实现。
对政府管理而言,其实通过过去的数字城市建设,我们就已经能窥见到未来智慧城市的雏形。日前,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积极参与了各类政府、企业智慧行业应用项目建设,在全省多个地市部署数字城管、数字应急、平安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客运等智慧应用平台,使工作人员都能实时获取想要的信息,有力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已覆盖浙江80%以上城市的数字城管的应用为例,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借助“全球眼”视频监控技术为平安城市建设保驾护航。目前“全球眼”视频监控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教育、银行、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拥有15万个监控点,承担了全省90%以上的平安城市监控点的建设。此外,基于3G技术的智能交通,目前已有4000辆客运车加入,12000个摄像头投入使用;智能环保也已在全省3000多家污染源监控企业得到应用,并建设了30多个水质监测站。
智慧城市,光网先行
建设智慧城市对光纤、3G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要求特别高,这就需要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浅显地理解,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这些技术做基础,离开了信息技术和信息设施,智慧城市就是“空中楼阁”,智慧不起来。而在“智慧”的世界里,光纤网络即光网是“智慧”的基础。
当前,浙江在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多项信息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这是由于以中国电信浙江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为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出口总带宽达550G,建有IDC机房 21座,ChinaNet总出口带宽达到4.4T;电信CDMA 3G网络的覆盖率已达96.6%。全省无线宽带服务点目前已经达到10万个。
为了推动智慧浙江的建设,中国电信浙江公司还将大力推进“城市光网”与“无线城市”专项工程建设,采用光纤、3G、WiFi以及卫星通信等多种无线接入技术,打造“天地一体化”的“光网?无线”城市,实现有线无线协同、无缝立体衔接,大力提升带宽接入能级,不断丰富各项智慧应用。
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理解为云计算、物联网实现落地的一种方式。物联网实质上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RFID技术将传感信息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云计算实现了信息集中化、智能化,成为信息价值的载体。智慧城市通过云计算技术将物联网获得的信息存储并加以利用,让物联世界的数据产生价值并最终服务于人。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人们描绘的一幅美好蓝图,而且在逐步实现落地。
政策支持 网络先行
智慧城市该如何腾“云”驾“物”?通过对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即可看出端倪。2013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式起步,政府确立试点目标,然后集中投入重点建设。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总体投入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这样的一针强心剂,坚定了这些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信心。从随后公布的规划信息看,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沈阳、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提出了不少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智能交通、智慧安防、无线城市、智慧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实际情况同样让人感到乐观。例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无线城市也在运营商的推动下逐步形成规模,奥运前后掀起的平安城市建设热潮为智慧安防奠定基础,智慧医疗也在部分城市的改革下成为现实。
从以上的信息不难看出,智慧城市方方面面的建设既有消费需求的拉动,也有技术发展的推动,同时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政府的力量可以在大处推动,以北京为例,已经颁布的《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主要解决两大类问题:一是解决特大型城市发展难题,人口、资源、交通、环境;二是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发展高端产业,催生新的业态。政府还可以通过小处落实,例如杭州和苏州推进智慧医疗方案,在预约挂号上下功夫,分时段预约就诊,通过电子病历实现先诊疗后付费,通过微小的动作,实现了智慧医疗的落地。政府还可以因地制宜,例如江苏无锡依托物产业优势,建立规模宏大的云计算中心,实现“云”、“物”融合。
腾“云”驾“物”的源动力有了,具体到实施,就是技术和方案的推进。依然以北京为例:北京首先确立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即建设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北京市选用TD-LTE技术建设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建立覆盖到四环以内所有物与物的通信的物联传输专网。同时,北京市也在积极推动政务云,在政务领域规划建设“1+1+16”框架——一个市级的政务云、16个区县和重点领域。
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血液循环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这一点,担负基础网络建设的运营商表现可圈可点,中国移动最早“无线城市”战略,而中国电信的方案则称为“光网城市”,中国联通则直接“智慧城市”战略。无论是“无线城市”、“光网城市”还是“智慧城市”,都是利用运营商的多种网络覆盖,为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城市百姓生活等方面提供服务。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中期数据处理设施建设和后期的服务平台建设。当运营商建立完善基础网络之后,还要相关数据服务加入进来。
三大巨头 各有侧重
IBM是智慧地球的发起者,推行基于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软件是方案的灵魂,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的躯体实现智慧城市的理念。IBM坚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中国城市的运营压力。IBM智慧城市创想包括:以环保为主体的绿色智慧城市;以健康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医疗;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筑;以政府服务为主体的智慧城市服务;以科学发展为主体的数字化智慧城市。相应的,新一代解决方案对应了能源、交通、通信、商业、服务等诸多方面。
IBM的整体思路是:汇集来自物联网的各种信息制定智慧城市的决策,通过云计算平台促进信息的流通和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解决潜在的问题。IBM以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先行者身份,深耕智慧城市发展,并充分利用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的分析洞察、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为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各个领域,快速交付以市民生活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个典型是微软。微软的侧重点是云计算,注重数据的分享。智慧城市的预警信息通过云计算平台,依托移动互联网,最终达到终端信息的呈现。微软的“云端智能城市战略”包括:建设代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的城市云,以N屏与物联网为端,提供信息化与智能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 物联网 智慧城市 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为大规模城市化,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建立有效的物联网基础,未来社会生活节奏必然更快,因此有效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智慧城市概念被提出。智慧城市建立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基于此需对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一、智慧城市与物联网
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整个城市的运行系统进行收集分析,得到各种需求响应,其中包括民生、安全、安全、城市服务、商业、工业等各种需求。智慧城市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对城市的运行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城市中的人提供美好的生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物联网是近些年提出的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是未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仍旧是互联网,其用户端由原先的电子设备延伸到物品上,各物品间可实现物物相息。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所有物品的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通过感知、识别、通信技术将所有物品融合到互联网中,因此物联网被广泛认为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二、 物联网中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物联网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与计算机云计算平系起来,从而提高基础设施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能力,并通过通信技术将信息传递至数据处理中心和云终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通过实时监测进行信息掌控。例如对于城市居民基础用水设施,可通过可采用综合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施监测,对水的流量、压力、水质、漏水等进行数据在线收集,并将数据存储于云终端。当出现信息异常时便将信号发送至数据处理中心,由工作人员技术处理,由此实现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在线控制,提高管控效率,有助于及时解决异常情况,保证智慧城市的正常运转。
2、城市政务。智慧城市的运行奠定在高效政府管理基础上。政府通过物联网技术结合通信技术,将社会管理各项信息及时收集, 促进政府管理不断智能化。城市政务的智能化管理首先需要将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政府管理服务等进行有效整合,促进政府各项服务像高效、智能、便捷化发展,实现精准有效的公共服务和政务管理,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智慧城市的发起点是政府管理,因此为提高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信息环境下的政府职能管理系统,未来政府管理必将更加高效。
3、城市安全。智慧城市的安全建立在物联网、互联网、通信技术基础上。在城市全系统进行安全信息的感知及协同运作,实现整座城市资源的有效共享,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安全系统及紧急情况应急处理机制,当社会上出现公共安全时将启动应急联动系统。智慧城市安全系统不仅对较大的社会安全问题有一定作用,对较小的安全问题也能起到及时响应处理。例如对于社会偷盗问题,物件均实现物联网,相当于在物件上装上无线传感器,当物件被别人偷盗时便会触动自动报警系统,将相关信息通过通信技术发送给物件主人,物件主人即可将自主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4、城市交通。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未来城市交通管理必将更加困难,基于此可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对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交通系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必须建立智能化城市交通管理系统。首先通过物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将交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实现交通信息的有效掌控。例如当前公交系统已经实现网络连接,可查询公交到站信息及位置,未来必将实现所有车辆的联网,足不出户便可掌握路况信息,便于居民选择最佳出行方式。
5、城市生活。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城市需要将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网络系统有效连接起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实现途径。居民可将所有家庭用品实现物联网连接,如居民在外即可实现家庭晚餐的准备。如居民可通过智能化手表、首饰等与医院健康网络相连,当居民身体出现异常时医院便会通过通信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居民用户终端,提醒居民及时就医,对身体进行合理治疗及调理。其次家长可将通过孩子的物品将孩子在学习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通过以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结束语:物联网基础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未来智慧城市发展必将取得更佳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房辉. 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与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2016(1):85
虽然“智慧城市”这个词被频繁使用甚至多次出现在政府宏观规划中,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学术界,对智慧城市的内涵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智慧城市的组成要素也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一、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 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见表1)。
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14]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二、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15]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1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17]。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 数字城市 智慧城市 嬗变 建设内容
现下,数字地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逐步朝向智慧地球的发展方向,所以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可谓是时代变革与知识经济进步的一大产物,并立于数字城市之上。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拥有完全不同的基础特征,其更为全面、高级,代表了新生代的城市类型,能够为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动力支持。
一、简要分析数字城市的发展与成果
所谓“数字城市”,即为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以及网络化等形式将多种复杂的地理信息、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人口数据、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情状系统进行处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科学技术规整社会资源,从而建筑出一系列电子系统或平台,以此将整个城市的各项动态情状囊括其中,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良的数字信息化服务。应该明晰的是,数字城市的成功建设必须以互联网技术、大规模信息存储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为前提,辅之以各行各业的先进高端技术,将网络宽带视为数字信息的传输通道,从而实现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数字信息交流、沟通。关于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可观成果,主要有三种:一是实现了城市网络化的管理与服务;二是稳固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设想的地位;三是促进了城市的先进发展、快步发展。
二、探析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嬗变的相关建设内容
从组成部分上分析,智慧城市比数字城市更加全面,它是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三者结合的产物,其是将感应器嵌入到各类物体中,进而形成物物相联,然后再通过计算机与云计算将其规整,最终实现城市与物理世界的相渗透。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具有硬性要求,即所在城市首先必须是数字城市,城市拥有全面数字化、可视化以及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情状,从而在此前提下植入智慧城市的非凡特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1、物理设施建设。物理设施建设也称作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想要建设好一座智慧城市,那么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才能保障智慧城市具备坚实的设施基础。那么哪些设施就算得上智慧城市所要具备的物理设施呢?比如RFID、红外线感应器、GPS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另外还应该具备大量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数据库、网络宽带等一系列基础性物理设施。
2、信息数据建设。所谓“信息”,即为利用数字、文字、符号、言语多种介质来表示客观事物的内涵以及数量、特征等信息,而“数据”则是信息的承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涵。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务必需要利用不同的手段来获取各式数据,而数据上所挟带的信息则范围广阔,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各种信息数据。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嬗变,符合“四化建设”(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也是必经之路和城市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代表了城市发展迈向信息化的一个新层次。数字城市作为智慧城市的前身,其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而且在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彰显出了十分独特的成效,这意味着数字城市为智慧城市的建构提供了信息支撑,也是智慧城市整合数字城市成果数据的一大优化手段。
3、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据笔者个人理解,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无非是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尽力提高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给每位普通市民一个享受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机会,所以在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整合高科技技术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内容,建设出合理的管理决策平台。根据智慧城市的服务范畴,那么智慧城市建设成果需要覆盖交通运输、远程医疗、家庭服务、城市公众服务以及国家大型项目建设服务等等,所以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企业,需要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管理和改进管理决策平台,从而促进各项基础的发展与进步。比如,交通运输行业可以利用智能化的交通系统来指挥交通,不仅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机动性;再如,可以部署网络化的信息通讯的站点,建立一个地上相连、完整无缺的信息通讯网络,增强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嬗变过程十分反复并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重视物理设施、信息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三方面的建设,同时联结好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等高科技技术,全力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直至实现真正的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嬗变。
参 考 文 献
[1] 龚炳铮.关于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思考[J]. 中国信息界. 2012(11)
[2] 吕征奇.论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发展意义[J]. 科技视界. 2012(31)
关键词:智慧城市 人力资源开发 资源优化配置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该理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之后,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思维。“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会民准确完整全面的定义:各城市依据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等情况,选择使用人类现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优资源,实现城市(含农业)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适和三化。其准确的英文是SmartCity。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与建设重点
世界银行曾经公布数据:一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发展速度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过程中,“调结构、转方式”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清现状,遵循合理的建设原则,抓住建设重点,才能建设适应时展的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美国“智慧地球”的观点的核心含义是:地球若能更智慧一点,人类就会可以活的更长一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最终希望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化。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建设的焦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政府建设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从关注公司主导模式到重视市民主导模式、从关注市场价值到重视人文价值,从关注行政部门的经济效益到重视自由民主的政府建设。可见随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加深,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重视程度越发凸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也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智慧城市是顺应当代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伴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的更替和技能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希望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以“智慧”引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打造生态环境友好,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当今时代,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涵盖环境、文化、交通、政府建设等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将知识和人才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
2.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建设过程,其内容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之前首先得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明确城市的发展重点,符合城市的发展个性。中国各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纷纷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文件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虽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特点,但是遵循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原则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包括:环境建设、知识应用、大数据的运用、智慧交通的构建、城市管理的合理化等方面。
2.1环境的建设。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时代适宜市民居住的理想城市,应该具有秀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国历来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故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的保持和谐的发展程度,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重点。其次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居民睦邻友好,安居乐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应该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最后,网络环境是智慧城市管理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的信息共享,因为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智慧城市的工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谐健康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才能持久健康,保持合适的步伐。
2.2大数据的运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设计城市的方方面面。为给不同方面的人提供准确的智能决策和和丰富多彩的智慧服务,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维克多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如果在进行测算的时候,数据足够的大,那么数据的精度将不再那么重要。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成为可能。人们不再是仅能通过纸张和人脑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的时代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给大量数据的储存和计划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有效合理的云数据中心是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云数据中心,记录城市内方方面面的数据并进行测算,并对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发生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以最快速度测算,通过大数据提高信息的精确度,也减少了少量特殊极端的样本对总体检测带来的影响。在倡导信息的智慧城市也给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应该是其中重要的项目。
2.3知识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信息和知识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推动力量。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知识和信息的支撑。不论是环境的建设、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构建都需要发挥知识的作用。环境的建设需要环保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云数据中心需要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知识的结合,智慧交通也需要交通知识卫星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知识的社会科学管理者和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配合,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知识的有效应用。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
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的高级形态,是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寻找转型方向,人民寻找生活方式突破口时出现的新概念。智慧城市首先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社会,使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城市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生活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条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努力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信息时代,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防止重蹈工业社会的覆辙。另外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提出也使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净化变得更为迫切,不论是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网的构建都需要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人力资源作为主要建设者,在净化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高科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针对性的开发技术性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的技术素养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将人员技能的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有利于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传统的人力资源一般是以劳动者个体为基本点的,注重的是人才的全能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导致人才的浪费和积压,带来培训资源的浪费。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任何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仅通过环境的建设,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城市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人对技术技能的内化和吸收才能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人来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来发展,如果不能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人力资源,那么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知识空谈。智慧城市的建设,使政府部门对智慧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否发挥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人民对智能系统的接受程度,使人民通过智能系统与组织之间建立长久可信的联系,以促进组织决策更为精准的回应居民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组织的决策被曲解,或者人民利益没有很好的表达,将带来人和组织关系的恶性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关注智慧城市中人与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22卷.
[2]王辉,吴越,章建强,裘加林,温晓岳等.《智慧城市》.[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72页.
[3]AllwinkleS,CruickshankP.CreatingSmarterCities:AnOverview[J].JournalofUrbanTechnology.2011,18(2):1一16.
[4]ViktorMayer-Schonberger.《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浙江人民出版社.
[5]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