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口腔保健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7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204-01
龋病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且近年来学龄前儿童龋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10年5~6岁儿童90%无龋的口腔健康目标,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为了解吐鲁番市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对本市区4158名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为吐鲁番市制定儿童口腔保健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来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4158名2~6岁儿童进行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在自然光线下,采用平面口镜和探针进行口腔检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龋齿检查标准,按年龄分成4组,按民族分成3组,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 < 0.05有临床意义。
2 结果
各年龄组儿童龋病患病率及充填率见表一。
各民族儿童龋病患病率及充填率见表二。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市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很高,5~6岁组患龋率高达62.70%,但治疗充填率却很低,总充填率只有3.17%,这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3.1 与最近这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膳食结构改变,精制食品过多,及过多摄入糖类食品有关。
3.2 与家长口腔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口腔预防保健知识贫乏,忽略乳牙的预防保健,对乳牙龋病治疗重视不足有关。
3.3 与儿童没有掌握正确的口腔卫生保健,及学龄前儿童年龄小,在治疗中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不愿意或拒绝治疗有关。
3.4 与幼儿园未开设口腔卫生保健健康教育课,及未开展群体儿童龋病普防普治有关。
3.5 乳牙患龋率在不同民族儿童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同有关。
3.6 与目前口腔医疗费用过高,我地区居民承受能力较差有一定关系。
4 建议
4.1 依托儿童系统保健服务,积极开展儿童口腔保健预防工作;
4.1.1 依托我院儿保门诊医师,对定期参加儿童体检的家长,进行儿童口腔保健预防知识的宣传,教会家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
4.1.2 定期对家长开办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讲座,由专业医师讲解儿童乳牙龋病的危害,及预防龋病措施,转变家长错误观念,提高儿童家长口腔保健意识。
4.1.3 对幼儿园教师和保健医生进行口腔保健知识培训,及时传播口腔保健新技术、新理念、新信息,不断提高保教人员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再把口腔保健知识贯穿到教学和入园儿童的生活安排中,积极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4.2 平衡儿童膳食,降低儿童致龋危险因素;
定期到幼儿园进行膳食调查,对儿童膳食进行科学管理,及时纠正不合理的儿童膳食结构,制定营养平衡的食谱,达到降低儿童致龋危险因素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3 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儿童口腔保健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定期对幼儿园开展督查指导,要求幼儿园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对患有龋病儿童管理率要求达到100%;同时检查教师教案与儿童口腔保健相关内容,抽查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查看儿童日常生活安排,抽查儿童口腔卫生(实行儿童一人一杯)落实情况;
4.4 在幼儿园开展口腔三级预防保健措施;
4.4.1口腔一级预防保健措施: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开展群体儿童普防工作,推广适合儿童的简单、安全、经济、防龋效果好的氟化物涂膜技术[2]。
4.4.2口腔二级预防保健措施:定期开展群体儿童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病,早期治疗,及早恢复乳牙功能。
4.4.3 口腔三级预防保健措施:对较重龋病进行正规、系统、彻底的治疗,降低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
4.5 加强质量管理是儿童口腔保健发展的基本保证;
严格按照吐鲁番市托幼机构管理条例,定期对托幼机构进行质量验收检查评比,对验收合格的托幼机构给予表彰,未达标者限期整改或彻底取缔,同时加强托幼机构人员的卫生保健管理,不断提高我市儿童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中龋病诊断标准对城区内865名小学儿童进行口腔龋患情况的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儿童甜食摄入习惯、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卫生行为和学历水平等。
结果:小学生的患龋率为55.8%,受检者龋均为1.87。每日摄入甜食的频率、睡前是否进食、刷牙的频率、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评价与儿童患龋相关联。
结论:预防儿童龋病应该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改善家长对口腔健康的态度,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口腔行为。
关键词:龋齿 家庭 口腔卫生习惯 口腔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41-02
龋病是儿童少年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病列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其口腔健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父母的影响,儿童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总称为家庭口腔健康行为[1]。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及对口腔保健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知识、行为等会直接影响到有利于儿童口腔健康的行为的建立,因此家庭早期干预对儿童的口腔健康影响重大[2]。本调查研究采用临床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的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家庭口腔健康行为与患儿龋齿发生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龋病的综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0-11月调查徐州市区小学生865名,其中男生457名,女生408名;并对受检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家长的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83人,高中/中专311人,大专及以上471人。
1.2 调查方法。
1.2.1 龋病检查。检查及诊断标准采用WHO规定的《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的要求,使用统一设计的表格,调查人员为接受统一培训的口腔医师,在调查之前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9。调查在学校的自然光线下进行,采用统一的器械对受检者进行口内检查并作记录。
1.2.2 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问卷,在小范围内预调查,根据流行病学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正式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状况、儿童的饮食习惯、儿童的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父母的学历等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将每个儿童的龋病调查表和其家长填写的问卷紧密整合在一起,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质量控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表1 865例儿童龋患情况
组别例数百分比(%)
无龋组38244.2
有龋组48355.8
表2 儿童饮食习惯与患龋的关系
项目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每天≥2次82.1224.6*
每天1次246.34910.1
每天
饼干/蛋糕/面包等甜点心每天≥2次184.74910.1**
每天1次8923.316233.5
每天
糖果/巧克力每天≥2次123.1245.0**
每天1次256.58217.0
每天
睡觉前吃甜点或者喝甜饮料经常164.2285.8**
偶尔19450.829861.7
从不17245.015732.5
注:*P
表3 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习惯与患龋的关系
项目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开始刷牙的年龄
3岁15440.320542.4
≥4岁10527.512926.7
每天刷牙次数≥2次17746.319340.0**
1次16643.525853.4
偶尔/从不3910.2326.6
是否用含氟牙膏是14437.719841.0
不是15941.619941.2
不知道7920.78617.8
注:**P
表4 家长口腔保健行为与儿童患龋的关系
分类频率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帮助孩子刷牙每天4211.05912.2
每周133.4193.9
偶尔22759.428258.4
从没做过10026.212325.2
检查孩子刷牙效果每天5815.26413.3
每周348.95311.0
偶尔24263.431064.2
从没做过4812.65611.6
注:**P
3 讨论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龋齿;口腔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06-02
龋齿是影响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世界范围内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龋齿病是一个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与口腔环境、口腔卫生习惯、生活方式、饮食和行为习惯等相关。为了了解本地区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保健知识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笔者将本地区公私幼儿园随机抽查2678名儿童进行龋齿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本地区公私幼儿园2678名儿童,年龄3~6岁,公立幼儿园1398名,男童706名,女童692名,私立幼儿园1280名,男童646名,女童634名。其中农村儿童为1185人,城市儿童为1493人。
1.2龋齿的诊断
由口腔医生按象限顺序逐牙检查,对牙齿的点、隙、窝、沟等龋齿的好发部位用探针做重点检查后作出诊断。以可探到龋洞为诊断龋齿的指标,不分度,只统计乳牙龋齿数。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l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公私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公立幼儿园龋齿患病率为31%,私立幼儿园为38%,公私立幼儿园总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 P
2.2各年龄组龋齿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各年龄患儿乳牙龋齿发生较为普遍。发生时间早,发展迅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
2.3农村与城市父母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调查结果发现: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不系统,常规卫生知识都比较清楚,如早晨一般都会刷牙,但晚上养成刷牙习惯的没有早晨多,对饭后漱口习惯与定期检查牙齿的知晓程度不高,农村父母与城市父母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具有显著差异性,见表3。
3 讨论
3.1公、私立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存在差异
公立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低于私立幼儿园,见表1,私立幼儿园保健管理不够规范,其主要原因是以盈利为目的,为节省开支,不雇用保健医生,龋齿防治知识了解少,卫生保健尤其是口腔保健方面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从而导致这些现象滋生。
3.2龋齿病发生的年龄特征
龋齿病不仅使牙齿缺损,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咀嚼功能障碍等,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牙髓、牙槽骨及颌骨的炎症,甚至造成牙颌器官的后天畸形,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乳牙龋齿发生率很高,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上升。见表2。因此。提示人们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3.3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与儿童龋齿患病率的关系
调查发现,儿童龋齿、特别是乳牙的患病情况比较严重,且填充率较低,一方面与家长对儿童牙齿特别是乳牙龋齿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口腔保健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人们口腔保健意识淡薄,保健知识欠缺有一定关系。
4 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生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儿童乳牙患龋率已达很高水平,卫生部和全国牙防组2005年报告5岁组城市儿童乳牙患龋率是61.9%。2006年程睿波等[3]调查沈阳市儿童患龋率3岁组为48.43%,龋均2.00。要想从根本上降低乳牙患龋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和WHO在“2010年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就必须在孕妇和婴幼儿阶段(0~3岁)采取干预措施[4]。此次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防治干预前后对比,患龋人数、治疗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龋均也明显降低,说明散居儿童防治龋病措施,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防龋效果显著,儿童口腔保健意识以及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儿童口腔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乳牙的发育从母亲怀孕第4~5周开始,乳牙的硬组织是在胚胎时期形成,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期乳牙的发育,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龋菌存在母婴传播,因此儿童防龋干预应从母亲孕期开始,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的膳食,会促进儿童乳牙矿化,减少母婴传播机会,降低儿童患龋率。
本院儿保负责辖区0~6岁散居儿童系统管理,因3岁以上儿童已大部分入托,婴幼儿是本院工作的重点,而人的一生口腔保健的基础在婴幼儿期,即防龋关键期。此时疾病、营养偏差会使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钙含量不足,会导致牙齿发育缺陷,抗龋能力降低。因此把儿童防治龋病措施贯穿儿童系统管理的始终。通过儿童来院健康检查,开展对儿童口腔保健个体化指导及对家长口腔保健知识健康促进,提高家长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关爱儿童牙齿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在提倡良好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的同时,重点宣传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因为致病菌的滞留和菌斑的形成是龋病发生的条件,而正确刷牙不仅可以机械性去除菌斑和软垢,还可以按摩牙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上皮角化程度,增进牙周健康,预防龋齿的发生[5]。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竖刷法刷牙,用含氟牙膏,对抗牙面酸解,干扰菌斑形成,促进牙面重新矿物质化。
此次调查,患龋儿童治疗比例从2003年8.93%至2008年62.16%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但还有近四成未接受治疗。乳牙龋齿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治疗目的是为了终止病变的发展,保证乳牙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至替牙期。儿童年龄小,常因紧张和畏惧而不愿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还有个别家长认为“乳牙能换,不用治”,加之口腔治疗费用较高,造成口腔治疗比例不高,因此还应大力宣传教育,增强家长的认识,提高治疗率。
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是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强化儿童家长及全社会对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的认识,帮助监督训练儿童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养成口腔卫生好习惯,定期口腔检查,早诊早治乳牙龋。在以后工作中会逐步完善,长期实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2] 杨志龙,吴建妹,朱惠琴,等.氟化泡沫对幼儿园儿童龋齿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8742875.
[3] 程睿波,张晓芳,张颖,等.沈阳市5375名3~6岁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6):596660.
[4] 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3940.
[5] 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26.
转贴于 【摘要】 目的 检查5年来对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3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调查,2006年、2008年分别与2003年干预前对比。结果 2006年、2008年散居儿童患龋率与2003年干预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P
【关键词】 龋齿/预防; 龋齿/流行病学; 健康教育; 儿童保健; 儿童
随着国内卫生事业的发展,口腔保健逐渐被人们重视,儿童龋病预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院于2003年开始对管辖社区0~6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预防性干预,并抽取2006年和2008年3岁组进行效果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进行系统管理的3岁散居儿童(总体的95%)。从2003年开始本院对管辖社区内散居儿童,实施龋病防治干预措施,于2006年和2008年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发病情况进行检查,2006年检查133人(男69人,女64人)、2008年检查165人(男86人,女79人),并将检查结果与2003年干预前检查的3岁组儿童143人(男75人,女68人)龋病患病情况进行对比。龋病诊断依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1],由经口腔专业培训的医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进行视诊、探诊(一次性口镜、探针)检查。
1.2 防治模式
1.2.1 开展健康教育 对孕妇提供孕期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对家长每年4次以上进行个体化0~6岁口腔保健知识教育,内容有乳牙特点;乳牙龋病的病因、危害、防治、检诊;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与纠正;乳牙外伤处理;有效的刷牙方法;食物对牙齿健康影响及儿童合理饮食等。发放口腔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单,宣教普及率95.0%以上。
1.2.2 预防性干预指导 儿童在婴儿期2个月1次、幼儿期3个月1次、学龄前期1年1次体检的同时,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检查及个体化指导,如发现儿童患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及乳磨牙存在深窝沟时,及时通知家长,嘱其到口腔儿科进行治疗或窝沟封闭,并电话回访,掌握治疗情况。
胎儿期:孕妇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合理,妊娠后期补钙和维生素D。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防治佝偻病。小儿出牙后,每次哺乳结束再喂一二匙水,母亲每日早晚2次用洁净纱布或指套牙刷清洁牙面。
幼儿期:每餐后漱口,少吃甜食,2岁以后,指导儿童开展刷牙训练,晚间睡前刷牙,刷牙方法由家长监督帮助,使用儿童牙刷和儿童含氟牙膏。学龄前期:坚持每日早晚刷牙,儿童牙刷每季度换1次(牙刷变形及时更换),饮食多样化,不吃零食,培养口腔健康意识。
2 结果
【关键词】儿童 龋病 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60-02
为了解大连开发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流行情况,以进一步指导口腔卫生教育工作,我科于2009年10~12月期间到大连开发区6个幼儿园随机抽查36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龋病及口腔卫生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0~12月期间到大连开发区6个幼儿园随机抽查360名3-5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160名,女200名。
1.2 方法
本调查大连市开发区医院口腔科医师实施,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标准,在自然光下采用口镜、5号探针进行口腔检查,辅以问诊。参加调查的医生在调查之前先进行培训,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可靠度优。
1.3 检查内容
1.3.1 患龋情况 指标为龋均、患龋率。
1.3.2 口腔卫生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询问受检儿童及其家长并填调查表,包括刷牙习惯及方式、饮食习惯、牙齿治疗就诊记录
2 结果
2.1 患龋情况 360名学龄前儿童,患龋病者226名,总患龋率为 62.77% ,龋均3.14 (见表1)。
表1 龋病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2.2 龋齿患儿及家长的问卷结果
360名患龋病儿童中90名儿童无刷牙习惯,所占比例为25% ;在饮食习惯方面,360名儿童中有120名儿童每天有饮酸性饮料或含糖饮料,所占比例为33.33 %。
3 讨论
龋病是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不分民族、地区、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龋病不仅使牙体硬组织崩解,破坏牙体的完整性,如再向纵深发展,尚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以及颌面部一系列病变,对人体健康危害甚大。对于3~6岁儿童而言,口腔卫生保健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酸性饮料及含糖饮料的致龋作用在孙雷华和饶美如的《饮料、牙酸蚀与龋病》中做过研究,其对牙齿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在我们开展的爱牙运动和口腔卫生宣传及龋病防治工作中,要加强对此宣传与指导。
从本组调查结果显示,龋病也是本地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口腔疾病[1]。在儿童不同性别之间的龋病发作无明显差异性。本组调查中平均患龋率为62.77%;龋均为3.14 。与资料的调查结果:患龋率为71.29%,龋均为3.88相比[3],患龋率、龋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口腔卫生宣教,提高了家长和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有关。
我们在幼儿中用临床检查区分出龋病的高危组和低危组,并结合问卷调查,了解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个儿童建立口腔保健卡,制定口腔卫生保健的指导计划,采取相应的防龋措施;对需要治疗的儿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确定定期检查的间隔时间和要求,得到了良好反应。
从口腔卫生状况与患龋率的关系来看,口腔卫生良好者患龋率明显低于口腔卫生一般(p
针对学龄前儿童患龋较早、患龋较高的状况,应强调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因为3岁年龄组患龋率和龋均已经较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家长应重视儿童乳牙龋病。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应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乳牙龋病的危害,从思想上重视儿童的口腔健康。龋病高危人群的控制。(2)应在幼儿园开展龋病筛检,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积极的防治措施,控制这些高危人群,则能较大程度减少龋病的发生,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龋均。(3)氟化物的应用,氟化物与龋病的关系现已明确,可在幼儿园定期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涂氟等局部或全身应用氟化物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儿童乳牙龋应该成为今后口腔预防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儿童以及家长关于乳牙龋知、信、行的教育,加强健康教育项目的监测与评估;提供更多更好的能为广大家长和儿童普遍接受的保健项目,尤其是在卫生服务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做到早期检查、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控制儿童龋病的流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3-168.
[2]周春泉,梅银娥,卢秀兰.623名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9):573.
关键词:口腔保健 健康知识 健康教育 调查研究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46-01
为了解我省郴州永兴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日常口腔健康行为及态度,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开展口腔健康知识宣传提供依据,现就本次调查结果及健康教育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当地的居民45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3~10日。利用居民的空闲时间进行随机整体抽样问卷,年龄0~7岁、8~12岁、50岁至今,总体分儿童与成人两张问卷。
1.2 方法
问卷内容结合群众所关心的口腔问题及其他文献进行设计。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口腔检查(龋齿、牙龈、牙异常等情况);口腔保健行为(刷牙方法、刷牙次数、持续时间、定期口腔检查等);口腔卫生及饮食习惯和对自身口腔状况的了解程度。所有调查对象均按照WHO制定的《口腔卫生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进行调查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1)儿童几岁开始刷牙。
根据调查永兴地区儿童刷牙起始时间为5~6岁的比率达到50%,而据口腔检查结果,龋齿病率达到85%,儿童预防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的重要方法就是刷牙。养成每天刷牙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可去除菌斑和软垢,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这需要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儿童从几岁开始刷牙比较好呢?目前,对于儿童刷牙的时间,应强调早。乳牙会在出生6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生长,家长应该在乳牙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就用湿纱巾定期清洁牙面。在一岁半左右会长出第一乳磨牙,家长就可以开始帮孩子刷牙了,牙膏可以含少量的氟化物。家长在这个时期帮孩子刷牙时可以使用套在手指上的专用小牙刷,这样对于诱导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简便,更够更好地完成刷牙。家长可以在孩子2~3岁的时候开始培养孩子自己刷牙,兵进行督促。一般在6岁以后,经过训练的儿童都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所欠缺的就是恒心和毅力,所以家长仍要进行必要的监督。
(2)是否做过窝沟封闭。
据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永兴地区做过涡沟封闭的儿童为0,而且知道有窝沟封闭的家长为0,窝沟封闭是最佳的对儿童牙齿的保护方法,能有效的避免蛀牙的出现。
(3)每天刷牙的次数。
据调查数据显示,51%紧早晚各刷一次,科学刷牙的最佳次数和时间是“三、三、三”,就是每天刷三次牙、每次都在饭后3 min刷、每次刷牙3 min。因为饭后3 min正是口腔齿缝间细菌开始活动并对牙齿产生危害的时刻,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比较合适的刷牙的时间应该是起床后刷一次及睡觉前刷一次,因为大部分人中午由于上学或者工作几乎没有空闲刷牙,建议在午饭后用水漱口,而工薪阶层能做到的当然是午饭后也刷一次,每次刷三分钟,并能保证每个牙面都能清洁到,时间不多不少,保护牙齿最好。
(4)口腔保健产品的推广情况。
功效性牙膏、漱口水、美白牙贴、止痛含漱液、牙线等功能性口腔保健产品在永兴地区的使用率为0,刷牙虽然是维护口腔卫生的有效方法,但有报道单纯的刷牙平均只能清除菌斑的50%左右,特别是难以消除邻面菌斑。所以,应该加快口腔保健产品的应用推广,尤其是牙线的使用推广,使用牙线可以预防口腔疾病,大大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为此,美国衰老学专家迈克尔・罗伊森更指出,坚持每天使用牙线,能让你多活6.4年。
(5)口腔服务设施的利用。
调查发现,55.8%的当地居民因为牙疼而就医,仅有1%的是做定期检查,4.3%的接受预防性措施,这说明目前农村居民是被动就诊口腔科,未能充分利用口腔服务设施。郴州永兴地区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76.2%,媒体是传播健康信息的主渠道,应组织口腔专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科学引导大众的口腔健康行为。
2 讨论
2.1 原因
本次调查显示,郴州永兴当地居民口腔健康有关的知识知晓率较低,对口腔保健缺乏积极态度,口腔卫生状况普遍较差。大多数居民不能定期口腔检查,不能正确掌握刷牙时间和方法。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牙石、菌斑、通过问诊调查及统计学分析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口腔健康知识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相关知识一般较为肤浅,缺乏连贯性与针对性,有时还较片面,并缺乏实际的指导,对于口腔健康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够重视。第二农村地区相比城区医疗条件落后,受教育程度低下。因此,在本次调查的人群中牙龈出血、菌斑、龋病的患病率较高,而龋面充填构成比却较低。
2.2 对策
(1)发展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网。
(2)人力资源开发:用多种形式培训基层各种口腔保健工作者、健康教育者,乡村医生;为各省及农村地区举办牙防专业人员培训试点班;编写各种教材,参考书等。
(3)利用墙壁板报和学校学报的形式在校园中宣传。
将口腔健康宣传知识和图片制成生动活泼的墙壁板报形式或在学报中开辟专栏,可使居民在赶集以及学生在业余时间,不经意中学到口腔保健知识。
3 结论
这次调研结果显示儿童口腔疾病问题最大最常见的就是龋齿,其次就是牙齿发育异常的情况,成人中最常见的口腔问题是牙周病,有必要对农村地区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宣教,使他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并组织定期检查,对口腔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如果能普遍提高农村居民口腔健康意识,不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口腔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成年人群体中口腔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红,姜广水.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口[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181-1183.
口腔健康知识来源
口腔健康知识来源:电视/广播(27.9%),报刊/杂志/科普读物(15.0%),家人/朋友(19.4%),医院宣传栏(21.3%),口腔医护人员(6.1%),社会健康教育活动(2.6%),学校(5.7%),其他途径(2.0%)。
末次就医原因
见表3。
口腔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口腔卫生及牙齿状况满意,认为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饮食(47.1%),发音(23.5%),外貌(29.1%),自尊心(27.7%),社会交往(32.2%)。
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内蒙古乌海 01600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乌海市海勃湾区4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了解其龋齿的患病情况,实施预防保健措施,以达到对儿童牙齿的保健目的。方法 对乌海市海勃湾区4所幼儿园127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结果 辖区4所幼儿园儿童患龋率为34.35%,填充率为17.77%,女孩的患龋率高于男孩。不同年龄的学龄前儿童患龋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呈增长趋势。结论 应加强本市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宣传,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早发现、治疗龋齿。预防乳牙龋齿发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加大防治力度,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
关键词 ] 学龄前儿童;龋齿;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8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 )-0039-02
龋齿是一种危害儿童口腔健康最常见的疾病,并呈现出高发趋势[1],应该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为掌握乌海市学龄前儿童牙齿患龋情况,进一步提高我市龋病的预防和治疗,现对2011年9—12月我市海勃湾区博研、海拉路、区幼、娜荷芽共4所公立、民办幼儿园的1278名学龄前儿童牙齿患龋情况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9月—2011年12月间乌海市海勃湾区4所幼儿园共1278 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年龄为3~6岁,其中,女孩 667名,男孩 611 名,其中患龋齿人数为439人,女孩237人,男孩202人。调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牙齿患龋情况和龋齿充填率。
1.2 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对学龄前儿童牙齿龋病统一诊断标准,由口腔执业医师调整好椅位,在自然光线下用平面口镜、5号探针对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体检,检查遵循有序的原则,先外后内,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分别进行望、问、探、叩、触的检查并将检查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患龋情况与年龄的关系采用统计检验方法(χ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牙齿患龋及填充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表1),1278名受检学龄前儿童,共查出患龋439人(患龋率34.35%)。3~6岁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患龋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呈增长趋势,且各年龄组的填充率较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学龄前儿童男女患龋发病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表2),在查出患龋的439人(患龋率34.35%)中,女孩龋齿237人(患龋率53.99%),男孩龋齿202人(患龋率46.01%)。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女孩龋齿发病率高于男孩发病率,但不明显。
3 讨论
本次实验对乌海市海勃湾区4所幼儿园的1278名儿童进行了龋齿的相关调查,尽管并非整个乌海市地区的调查,但仍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乳牙平均患龋率34.35%,低于全国儿童平均患龋率[2],充填率17.77%。经查阅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的国内文献显示出各不相同的发病率,吉惠华[3] 报道,玉林市21所幼儿园儿童患龋率为12.04%。谢笑英等[4] 报道,广州市黄埔区7所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患龋率为15.30%。刘英等[5] 报道,银川市兴庆区2所幼儿园儿童患龋率为63.47%。段瑞凤等[6] 报道,包头市青山区8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齿患龋率为62.37%。与上述文献比较,乌海市海勃湾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位于中游水平,此1278名儿童中,龋齿发病率依然较高,治疗填充率较低,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3.1在幼儿园中普及口腔健康知识
龋病和儿童口腔卫生关系密切 [7],直接影响到学龄前儿童患龋率的高低,要让幼儿园、家长、儿童高度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保健。口腔执业医师应定期举办相应的口腔健康系列知识讲座,培养儿童口腔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让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3.2平衡膳食保障儿童牙体健康
从膳食的角度,提倡合理营养。学龄前儿童容易出现挑食、偏食习惯,应该多吃且常吃豆类及制品、蛋类、鱼虾、乳类等高钙的食物,可适量补充些含纤维素对牙齿有清洗和摩擦作用且又不易发酵的食物,要限制糖类食品的摄入。及时纠正不合理的儿童膳食结构,以达到降低致龋危险因素,保障儿童牙体健康。
3.3 在幼儿园中实行综合防治措施
在幼儿园中做好健康教育宣传,正确选用儿童保健牙刷、含氟牙膏,掌握正确的涮牙方法,养成坚持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的良好行为,是行之有效的预防龋齿措施[8]。定期组织口腔检查,在家长知情自愿的原则下,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牙科医师在幼儿园对查出的龋病患者及时进行填充、局部用氟防龋措施及窝沟封闭等治疗。对不可逆的牙病要去医院口腔门诊做相应的诊疗,保护牙列的完整性。幼儿园要落实好口腔预防保健综合防治措施。
4结语
从本次调查发现,我市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率依然较高,治疗填充率较低,应加强本市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宣传,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76.
[2]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吉惠华.3374例学龄前儿童患龋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9.
[4]谢笑英,廖桂桃,麦文英,等.广州市黄埔区7所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2):61.
[5]刘英,马敏,王兵,等.720名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与综合防治模式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0):976-979.
[6]段瑞凤,孔二廷,李军,等.包头市青山区8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齿状况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学报,2011,35(4):197.
[7]林振芬.乳牙龋病与小儿口腔卫生行为关系的临床探析[J].医药前沿,2012,25(34):139.
[关键词] 儿童;龋齿;患病率;调查
[中图分类号]R788+.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184-02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1]。在我国大约有半数人口患龋齿,龋齿数约10亿个。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齿排在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列为世界需要重点防治的第三种疾病。我国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率近年来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已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是一种危害儿童口腔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为掌握龋齿的发病规律和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水平,更好地开展龋齿防治工作,笔者于2008年12月对漯河市艺术幼儿园进行了龋齿患病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12月以漯河市艺术幼儿园1~4班3~6岁儿童140例为调查对象,男生71例,女生69例;年龄最小的3岁,其中,3.0~3.9岁1例(0.71%),4.0~4.9岁71例(50.71%),5.0~5.9岁65例(46.43%),6.0~6.9岁3例(2.14%)。3周岁以后到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3]。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按照《全国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测细则》进行。由专职社区医师及经过统一培训的儿童口腔保健医生进行现况调查。依班级顺序逐人检查。在室内充足光线下,受检儿童面向采光面,端坐,由调查者使用平面口镜、牙镊、探针进行视诊、探诊、计数。按上、下、左、右颌位进行龋齿统计登记。同时,采用统一制订的表格,逐一逐项,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刷牙次数,吃甜食、零食习惯等。
1.3 诊断标准
按国家龋病统一标准规定,凡是牙齿表面或齿沟处有色、形和质三方面改变的即诊断为龋齿[4],凡恒牙龋、失、补和乳牙龋、失、补均作龋齿统计(正常乳牙脱落除外)。
2 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及龋均数与性别的关系
140例儿童中有76例儿童有不同程度的龋齿,患病率为54.29%,男童龋患率为50.70%,女童龋患率为57.97%,从性别统计龋齿率分析,女性略高于男性。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龋患率与龋均数比较
2.2 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及龋均数与年龄的关系
乳牙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龋均数也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年龄与龋均数呈正相关。但龋齿充填率极低,见表2。
2.3 学龄前儿童龋齿与牙位的关系
下颌第一、二乳磨牙患龋齿最多,其次为上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二乳磨牙,下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及乳尖牙最低。上颌牙列龋患呈中间高两侧低, 而下颌牙列呈中间低两侧高的现象。见表3。
2.4儿童龋齿原因调查
对140例龋齿儿童进行社会调查,包括儿童平时吃甜食、零食习惯,刷牙次数等。调查中发现,龋齿的发病不仅与卫生习惯有关,而且与饮食习惯更为密切。见表4。
3 讨论
龋齿俗称蛀,是中小学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龋齿如不及时进行修复治疗,可引起牙龈炎、根尖炎、齿槽脓肿等各种并发病,影响儿童食欲、咀嚼、消化和吸收,同时可成为慢性病灶,引起全身性疾病。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6岁儿童患龋率为54.29%,患龋率及龋均数在3~6岁随年龄的增长明显增高,以6岁组达高峰。与姚应水、金岳龙等[5]所调查的学龄前儿童龋均及总患龋率为51.72%及韩莉[6]所调查的学龄前儿童龋均数及平均患龋率为59.60%相近。其中患龋率6岁有所下降,此与有关文献报道不一致[5],可能与病例太少有关。有调查报道,小学生男女间患龋率有显著性差异,女生高于男生[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女童与男童相比患龋率较高。下颌第一、二乳磨牙患龋齿最多,与磨牙担负的咀嚼功能较重,咬牙合面和邻接面窝沟、隙多,食物残渣易滞留,儿童难以通过刷牙保持清洁有关。
表4表明患有龋齿的学生,饮食多过于精细,甜食多,再加上日常的口腔卫生不好,以致食物残渣停留在这些牙齿表面,时间长了发展成龋齿。防治龋齿主要是注意口腔卫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合理饮食,所以学校要认真开好健康教育课,教育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及保健,坚持早晚二次刷牙,并使用含氟牙膏进行正确刷牙,保护牙齿,6岁时第一恒磨牙萌出后应及时做窝沟封闭,防龋齿效果良好[8]。预防乳牙龋齿发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儿童要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家长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2]余燕萍,陈敏,黄小励,等.六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成效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12(5):455.
[3]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4]崔英,李默宇.2004年灵武矿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2):252.
[5]姚应水,金岳龙,施六霞,等. 城市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71-4476.
[6]韩莉,卢进.海安县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08,19(1):54-55.
[7]魏国英,陈秀红,张民.2003年平阴城乡部分中小学生龋齿患病与充填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