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识图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电工识图入门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识图入门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识图入门基础知识

第1篇:电工识图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三年八段 职业能力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183-03

随着石化炼油、铝业、制糖造纸、炼钢、粮油加工等大型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北部湾各行业急需大量掌握现代先进自动化技术的人员从事生产过程控制和自动化设备维护。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适应性差、转型过渡时间长;用人企业则反映招聘进来的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差,合格人才难求。因此,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自动化人才,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真正解决“教与需、学与用”的矛盾成为各高职自动化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介绍了一种基于北部湾特色产业背景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教学中的组织与实践情况。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建

(一)校企合作

通过团队教师深入广泛的调研分析,筛选北部湾区域具有合作意向的三类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第一类是铝业、制糖造纸行业中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的生产企业;第二类是以工程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系统集成为主要业务的区内外自动化工程商;第三类是在铝业、制糖造纸等行业中大量应用的西门子、三菱、施耐德等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学校利用自己的场地、技术、人员等优势与上述三类企业在员工培训、技能竞赛、订单培养、项目合作、校外教师聘用、教学资源开发、设备技改、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合作,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及人力资源培养成本,促进了自动化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校企双方在“利益驱动、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找到了合作点,建立起长效、稳固的合作运行机制。

(二)“1+3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北部湾地区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资两制”产业)对自动化人才需求,定位于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监控、维修、设计、管理、销售等工作岗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具备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维修、改造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拥有相应岗位职业证书的自动化高技能人才,创建“1+3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三类企业合作见图1。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三年八段”教学

按照“1+3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校与三类合作企业的沟通联系。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针对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特点,打破传统学期概念,推行“三年八段”的弹性教学方式。按照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学习专业技能实习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进修顶岗实习的步骤组织教学,将“工学交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地实施教学,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让他们最终成为合格职业人。“三年八段”教学安排见图2。

(二)组织与实践

“三年八段”教学按能力递进原则组织实施,教学安排见表1。

1.文化素质教育。第一学期在校内实施,6个月。通过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等方式,引导新生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纪律,形成对校园、班级的认同感。文化素质课程学习是高等素质教育必修,本段结束后要求学生参加大学英语B级和计算机Ⅰ级考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职业入门训练。第二学期在校内进行,4个月。文化素质课程结束后,安排常用电路线路分析、电机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电气工程CAD等专业入门课教学,使学生具备电气识图、绘图、低压电器识别、交直流电动机应用等基本专业能力,为下一阶段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作准备。

3.岗位认知实习。第三学期在校外企业进行,视企业生产情况安排实施时间,1个月。新生对自动化技术应用缺乏认识,渴望了解本专业职业岗位信息,本阶段安排学生前往北部湾特色行业及自动化公司开展岗位认知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向学生讲解产品情况、岗位技能、设备操作、自动化生产系统构成等行业信息,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和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形成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增强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初步培养学生尊重知识、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本阶段实习可视企业生产情况灵活安排、弹性开展,既可拆分为几个小段,也可穿插在第二阶段中进行。

4.职业认证训练。第四学期在校内实施,10个月。专业课学习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教师以自动化设备和系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迈入专业领域大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本阶段学生应完成电子线路制作与检修、传感器检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器应用与维护、集散控制系统维护应用、自动化系统组态、单片机系统应用等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训,考取电工上岗证,并结合个人能力情况参加中、高级维修电工和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的职业资格考评。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电子产品设计、工控组态软件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5.岗位跟班实习。第五学期在校外实习点实施,1个月。北部湾地区糖业、铝业等行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是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每年6月至10月是糖业生产停榨期,企业会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技术改造。根据糖业生产规律,安排自动化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到相关糖业、铝业公司跟班实习。以企业丰富的设备资源为实习载体,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师傅传授设备维护、保养、测试、维修技能,了解设备技改流程,参与设备检修工作,积累基本工作经验。

岗位跟班实习阶段,学生通过加班、设备故障抢修等行为事件,提高对自动化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有助于领悟和补充所学知识,增进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的认同。

6.生产性项目训练。第六学期在校内自动化车间进行,结合生产情况弹性安排工作任务,3个月。通过前期区域调研,筛选具有合作意向的自动化工程公司,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保障机制,与合作方共建校内自动化车间。利用公司承接的工程项目,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本阶段要求学生以公司员工身份接受工作任务,完成2~3个工程项目。学生在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自动化工程选型、设计、安装、接线、调试和技术文档编制等工作,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本事、练技能,培养工作的心态与情感,在实践中找差距,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生产性项目训练,锻炼了学生对专业工具的使用能力、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安全操作的行为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与人相处、团队沟通、协作配合的社会能力,端正学生的职业心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资质的考核评定,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7.岗位定向实习。第七学期在校外实习点实施,根据企业用工情况安排,2个月。通过前面各阶段的学习锻炼,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对行业概况、职业岗位及自身情况有了较清晰认识。为适应自动化技术在不同行业应用中控制对象和系统的差异性,增强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组织学生前往北部湾不同行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定向实习。针对企业的典型自动化设备开发专项进修课程包,每个课程包由“岗位安全教育”“设备操作规范”“设备安装与维修”等模块构成。根据企业订单情况和个人就业意向,安排学生到其中一个企业进修锻炼。专任教师下企业负责课程理论部分教学,企业兼职教师针对现场设备,传授操作技能、维修经验,安排实践项目,学生在师傅带领下跟班作业,强化对企业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维修和维护能力。开展专项技能进修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职业语言、职业情感和工作方法,使学生达到企业“准职业人”标准。

8.企业顶岗实习。由用人单位在第八学期组织实施,6个月。经过第一至第七阶段的培养,学生完成了由入校新生到自动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历程,接近或符合了用工企业对新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带薪上岗,从事自动化设备操作、监控、维护、装调、维修、改造、销售服务等岗位工作,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推行“校企双评价考核”,由企业择优录用。这样,真正做到顶岗与职业岗位的无缝结合,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后带着工作经验走向职业岗位。校企共同参与的“双评价考核”见图3。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实践表明,“1+3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使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与好评。为北部湾各行业过程控制和设备维护岗位培养了急需的“精专业、有专长、留得住、能干事”的自动化高技能人才,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晓鸣,陈松周.高职教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7(6)

[2]吴安南,屈武江.开展产学结合,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5(7)

[3]肖贵平,杨肇夏,张星臣等.主动适应行业变化需求,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