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医疗应用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

第1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深耕智能计算领域

自成立以来,金雅拓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2012年营业收入达22亿欧元(折合176.7亿元人民币),在全球拥有10000多名员工,在43个国家设立了83个办事处和13个研发中心。汉斯曼表示,金雅拓深耕快速革新的数字安全领域,致力于满足人们对个人移动服务、支付安全、云认证访问服务、身份与隐私保护、高效的电子医疗保健和电子政务、便捷票务、可靠的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目前,金雅拓产品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在智能交通领域,不论是公车还是私家车,都可以通过安装智能传感设备,将车辆改装成“M2M汽车”,这种汽车可以进行网络连接,把车辆行驶情况、使用情况传输到相应智能终端上,实现车辆维护提醒、遇险自动报警、制定最佳出行计划等多种功能。在智慧医疗领域,经过M2M技术改装过的智能病床可以自动记录病人的各项体征,一旦数据出现异常,该智能病床可以马上将信息传递给医护人员,极大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此外,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可以通过传感设备监测身体状况,避免发病时四周无人,错过医疗的最佳时机。

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在甲骨文全球大会举行期间,金雅拓展示了其最新款的EHS5模块,该模块采用甲骨文Java ME Embedded 3.2版,基于Java的应用环境可以让广大Java开发者能够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源,从而简化M2M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整合过程。此外,EHS5模块还支持精简的系统架构,在该模块上直接运行软件,能够大幅简化整合和部署工作,节省了额外添加处理器和内存芯片的费用。

第2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年轻人的行为习惯顺应生命源动力,追求肆意和自由,所以你看即便是用来辅助运动的智能穿戴设备,也在狂热之后遭遇冷落,数据量化本身价值不大,何况因为嫌弃繁琐,坚持长期佩戴的人少之又少。

而老年人和病人的行为模式更多的是和生理机能逆向而行,躯体功能衰落,而意志必须强大,这是自我救治和家庭护理能够维系的基础。很多人在智能医疗硬件出现之后,担心违反习惯的自我监测和管理也遭遇穿戴设备的命运,从数据来看,这种担心有些多余。

咨询公司埃森哲今年4月份曾报告称,在老年人当中,希望获得互联网医疗健康工具以便于在家也能够获得医疗服务的需求的比例达到了67%。

差不多70%的老年人认为科技对管理他们的健康十分重要,而这些认为科技“非常重要”的老年人当中,75%的人会监测自己的体重,50%的人监测他们的胆固醇情况,41%的人会追踪身体活动的各项数据。

这个背景下,硬创团队们在发现穿戴设备从数据走到服务的路径太长以后,就顺势切入到了医疗设备市场。目前智能医疗硬件可以大致分为数据服务产品和智能机器辅助产品,两类产品切入角度不同,最终都指向数据。传统再造依然是主流

在数据服务产品中同样可以细分:

一、数据显示类产品。这类产品只做数据呈现,例如37度手环和苹果的Applewatch。

这类产品的逻辑其实很奇怪,应用的场景往往是用户看到了数据,而不知道该干什么。

与穿戴类产品不同的是,这些数据不管是否准确,都反映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很多用户如果只看到一个异常的数据而没有相关的医疗建议跟进,则会给情绪带来波动,从而再次反馈在监测设备上。

而且在临床上,低成本,高效能的心电图已经取代了脉搏成为了检测心肺功能的基本手段,所以这类智能手表和手环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收窄。

二、智能升级类产品。相关产品有糖护士手机血糖仪,久安医疗和小米联合推出的ihealth血压计,康康血压计,腾讯的糖大夫智能血糖仪等。

这类产品是医疗硬创的主流,通用的模式和其他智能硬件差不离,将传统的血糖仪、血压计、体重秤、心电仪等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入蓝牙或者无线模块,连接手机APP提供服药、饮食和运动建议等家庭护理服务。

这类产品面向的是心血管疾病、慢性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等患者,需要长期对自身疾病监测护理。例如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一个月做一次连续动态测量,而医院的预约、挂号、排队等都是困扰,像康康血压计这样的产品抓住的就是便携和贴身需要。

毕竟互联网擅长的就是性价比和人性化的体验,动辄万元的血压测量设备买不起,一部能够随时检测血压的小硬件和一份简洁明了的数据报表总是用户喜闻乐见的。

而像腾讯的智能血糖仪还可以通过绑定微信,让子女查看父母的血糖指标,做到预警、亲情提醒等功能。

传统生理指标的监测本身就有固定的市场,智能化改造之后,更多的是借助数据在设备本身、手机、医院、云端等各个入口的交流和呈现,为疾病分析、诊断和预警提供依据。

康康血压董事长曾明发曾对数据如何利用描绘过这样的图景,当海量的测量数据及身体信息传输存储到康康云端后,经过机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引擎实现针对个体的反哺意义——医生根据数据和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建议为用户选择治疗方案。

据悉,其已经在app中应用了国家心血管中心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评估模型”,这对于数据应用来说应该是一个权重比较高的参照标准,也得到了一些三甲医院的支持。

梦想是好的,但是与当地的医疗资源如何对接,显然是个浩繁的工程,O2O的资本泡沫不是轻易能吹得起来的。从需求痛点入手的“有用”派

智能硬件的创业逻辑中,一直有关于技术驱动还是需求驱动的争议。技术驱动体现在前述提到的案例,有传统的刚性需求背书,所谓智能化更多着手于数据平台的打造。

而需求驱动类产品则瞄准了某一类人群的特殊要求,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团队是深圳的GYENNO,其旗下的智能防抖勺——睿餐,解决的是帕金森症等造成进食过程中有手抖症状的用户,目前在众筹平台上Pozible上拿到了100多万元的成绩。

技术原理和光学防抖可以做类比,都是通过传感器对用户的手部抖动状态进行捕捉,然后将数据反馈到云端,对防抖勺做反向控制,抵消原有抖动。

国外的还有类似的帕金森鞋产品,而最近百度未来商店也上线了一款可以拯救尿失禁人群的可穿戴设备——Brightly,看上去像是个腰带,内置了一个可以通过无创方式观察膀胱膨胀情况的生物传感器。它可以通过蓝牙技术向用户的智能手机发送警告,预先提醒用户是时候该去小便了。

此外,还有很多3D打印的仿生假肢,加入了智能控制系统,在用户恢复训练过程中,能够对四肢进行调控,并告诉用户需要做什么。

针对某类人群解决单一痛点的产品虽然找到了差异化市场,而且明显拓展空间更大。例如GYENNO旗下的睿餐其实可以向智能控制机器人的方向延伸,而向Brightly腰带穿在身上本身就是一个入口,可以做更多的数据捕捉服务。

不过,同样也面临着问题,比如医疗器械资质的审查,而且因为没有构建数据平台,后期的延伸服务空间受限。

GYENNO负责人告诉老友记,其云服务平台更多是为整个睿餐产品的防抖系统服务,而基于数据向医院等线下资源的拓展则正在考虑中。数据服务路上的几个坑

数据不够。智能医疗硬件虽然五花八门,每个团队似乎都在勾画大数据图景,通过数据为用户提供病情分析和解析,但是现实却是目前穿戴设备以及医疗硬件产生的数据量不够。

智能硬件云服务平台机智云副总裁白玛卓玛对此说过,现在一款爆款智能硬件能卖多少,几十万台都算不错的成绩了,数据样本远远不够,所以现在还远不到强调数据标准的时候,应该是想办法帮助创业团队们尽快的完成产品研发和迭代。

平台割裂。在医疗平台的角逐上,BAT早已展开。

百度在硬件接入方面有未来商店,后端有百度健康云,百度健康平台上已覆盖4000家三甲医院、260万医生,而“百度医生”也app也在移动端开始布局;

腾讯则在去年通过接连投资丁香园、挂号网获得了医生资源和用户资源,随后并以微信为平台,推出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阿里同样有淘宝众筹,收购中信21世纪(已更名为阿里健康)后,又抛出了未来医院和药品安全计划两个打通智能化医疗的两条路,并且支付体系成熟完善。

但是三大平台在大方向的占位对于数据整合的帮助依然不大,创业团队们需要的一个能够提供低成本甚至免费,并且能够帮助其缩短开发周期的平台,BAT在这方面没有深耕不说,还需要一个第三方中立者来协同调度。

第3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你可以使用蓝牙音响与手机连接,播放音乐。可以让扫地机器人自动为你清洁地板,可以用智能手环监测你的健康状况,案例太多,不一而足。

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程度相对缓慢。

华为EBG中国区医疗拓展部部长戴兴江曾做过一番总结:“之前的医院数字化转型是围绕业务的流程化,而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单独业务的转型易导致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壁垒。而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的整合平台和解决方案,将推动医院全流程、全数据的数字化转型。”

医疗物联网,无疑是引领医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这点,从我国近几年颁布的政策也能得出结论。2012年到2018年,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涉及医疗物联网的政策。这些政策,为医院的数字化转型和医疗网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医疗物联网相关政策

医疗物联网,医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医疗物联网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综合运用光学技术、压敏技术和RFID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多种医疗传感器,通过传感网络按照约定协议,借助移动终端、嵌入式计算装置和医疗信息处理平台进行信息交换。

和物联网一样,医疗物联网同样存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个层级。

医疗物联网感知层

感知层中,当前主流的、已被大量应用的技术包括光学技术、压敏技术和RFID 技术。

以应用最广的RFID技术为例,医院通过RFID手环等设备保存用户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并由医院服务器负责接收、处理、存储这些医疗数据。医护人员在对病人做医护处理前,可通过 PDA读取患者 RFID 医疗卡上的信息,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血型等。

除了获取信息,医护人员也可通过PDA记录患者的伤情信息和简单救治情况,并利用无线通信发送给医院,使得医院在第一时间了解状况,做好术前准备。

这方面,坐落于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的无锡识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识凌科技”)是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这家致力于研究医疗物联网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首家微波无源RFID技术的开发者。

在过去的几年中,识凌科技在超高频和微波无源RFID技术申请和获得授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及著作达60多项。

同时,识凌科技开发的医院物联网信息化集成平台和RFID智能终端设备已在全国340余家医院使用(包括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国药中原医院管理集团、河北省人民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

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我国医院医疗事故频发,一旦发生,就容易出现较大的医患纠纷。而且有数据显示,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护理不当所引起。

以最常见的输水为例,护士在管理患者输液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输错的情况。因为输液的药品、数量、时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出现。

如果每一位病人都佩戴一个RFID腕带,护士输液前,先扫一下腕带和药品编码,确定两者是否匹配,就能将输错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识凌科技的RFID医院智能护理系统以医院病区为载体,结合医院物联网RFID应用需求,在国内首次将超高频无线RFID技术应用于医院护理,实现了对患者的全方位无接触信息识别、护理操作数据的实时采集、操作确认、自动记录。

智能护理系统确保了护士按照“三查七对”规范操作,减少护理差错,每位患者在入院时都会领到一条RFID腕带,作为就诊期间的“临时身份证”,里面记录着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血型等基本信息和医嘱处理、检验、输液、注射等信息。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感器,目前医疗行业应用较广的主流传感器还包括监测溶液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DNA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等。

医疗物联网 传输层

常用的医疗物联网无线传输方法包括WiFi技术和蓝牙通信技术。

从技术效果上看,WiFi拥有宽带高、传输速度快等优点主要用于电脑、智能手机等的通信。蓝牙通信技术拥有功耗低,传输速率快等优点,是目前适用于医疗物联网的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以国内知名室内导航公司道一循为例。该公司将室内导航技术整合进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官方APP里。为患者提供与就诊流程相结合的导航、自主查询导航以及位置分享等服务。从而有效降低医院导诊投入,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医院将道一循的iBeacon蓝牙定位信标贴在墙壁上,当用户的手机开启蓝牙进行定位时,借助信标发的信号就可以实现精确定位,这个过程中,除了第一次开启APP需要加载离线地图外,此后手机无需再开启4G和WIFI网络,所以并不耗费流量。

简单来说,就跟在室外手机要连接WIFI和移动网络,然后通过GPS或北斗进行定位的原理类似。

道一循的电磁指纹比对技术(由蓝牙信标发出来的信号强度)由于不依赖网络,所以比起传统技术的导航稳定性要高出十几倍之多。

同时,道一循还是国内第一家将智慧型天线整合进蓝牙基站中和采用了智能手机惯性导航技术的公司。

医疗物联网应用层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医疗越来越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总体可以把数字化医疗分为这样几个方面的应用:

数字化医院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的综合应用,它以物联网技术构建出各种应用服务,且集诊疗、管理和决策为一体。远程医疗便是其中的应用之一。

根据卫计委的规定,现阶段远程医疗的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等。

以国内知名远程医疗公司心医国际为例,通过近三年的研发,心医远程会诊平台已经从最初的点对点远程网络,实现了到现在的“点线面”相结合,率先完成平级医院间的横向联结,使医疗资源得以最大程度释放。

心医除了可以搭建区域内部的协同平台外,还可以为区域内提供数据中心及监管平台的服务,完成了数据的互联互通,患者数据可实现一体化全览。

此外,心医优势的影像数据传输和病理图片缓存等技术,极大的增加了会诊过程中查看患者病历的速度和准确度。

目前,国内一些国家级三甲医院都在使用该技术。如果有了5G网络,结合心医特有的影像数据传输技术,将可更高提升会诊效率,也便于移动端应用。

融合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融合了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解决方案并不多见,这点,我们以国内医疗物联网龙头企业医惠科技为案例。该企业推出的四网合一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核心是物联网AP和AC,其中物联网AP和RFID阅读器功能,可以实现信息双频四通道的发送和接收。

物联网AP既可以接收RFID标签返回的信息,也可以接收支持WIFI的移动终端返回信息,实现前段感知的融合。

而物联网AC,除了能够对接物联网AP,还可以通过融合物联网中间件模块,实现前段感知信息和后端应用系统之间的转换、封装、解析和集成。

通过融合通信网关模块,实现RFID信号转换成ICP/IP信号并进行传输,通过融合统一管理平台管理,实现对物联网AP的无线网应用和RFID应用进行统一有效的配置和管理。

简单来说,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以一种简约的方式,解决了有线网、物联网和内外网之间的通讯和数据融合应用。

假使某家公司完成了医院的温度物联网的搭建,但后续还可能会涉及到湿度、亮度等方面数据的采集,一家公司很难完全胜任。医惠科技的物联网平台,可以适配包括温度、湿度、亮度在内的所有物联网信息的采集,实现物联网数据的共享。

物联网基础架构平台虽然开放,但并非毫无门槛,所有软硬件产品的接入,必须跟医疗流程紧密配合,符合它的标准规范,对企业来说,这需要很高的专业度。

人员定位管理、婴儿防盗、物联网冷链管理、病人体温实时监控、输液管理、智能床位检测是医惠科技物联网产品在医院内最主要的应用场景。

在通信层,医惠科技与国内知名IT解决方案公司新华三开展合作。基于新华三的基础网络,医惠提供各种医疗场景的传感器和应用的接入。新华三的物联网AP与医惠科技的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

在应用层,医惠科技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跟绿仰科技、盈网科技等公司在输液智能监控和智能床等领域进行合作。

医院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应用整体案例自2015年国家生育政策调整以来,二孩妈妈的比例不断上升。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曾提到,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达到1846万,较2015年增长了11.5%,二孩比例和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明显增高。

以北京市为例,高龄孕产妇比例则从2014年的48%上升到2016的60%以上,给各地的政府和医院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国卫妇幼发〔2017〕42号文件《关于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启动了母婴安全行动计划,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对妊娠风险筛查为阳性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分别以“绿(低风险)、黄(一般风险)、橙(较高风险)、红(高风险)、紫(传染病)”5种颜色进行分级标识,加强分类管理。

此外,计划还明确要求加快妇幼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掌握本省(区、市)产妇分娩、高危孕产妇、孕产妇死亡以及服务资源利用情况。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为更好地服务孕产人群,贵州省毕节市卫计委制定了《毕节市孕产妇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规范孕产妇及0-6岁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强化高危孕产妇和体弱儿管理筛查工作。

2017年,全市住院分娩率99.20%,孕产妇死亡率21.05/10万,婴儿死亡率7.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3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8.65%,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89.4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9.16%,均实现目标任务。

更加科学的高危孕产妇管理

2015年12月,恒大集团与贵州省大方县举行结对帮扶签约仪式,决定无偿投入30亿元帮助大方县贫困人口3年实现整体脱贫。在医疗扶贫方面,由恒大集团出资,在大方县中医院的基础上,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规模和标准建设一所新的医院,名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大方县恒大慈善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46142.7㎡,建筑面积40708.18㎡,床位设置500张,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内设临床科室44个、医技科室10个;医院总人数80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80名,行政后勤人员120名。

科室方面,医院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定点医疗帮扶,重点打造的特色专科为妇产、肿瘤、脑卒中及心血管慢病等,其中妇儿中心床位200张,每年服务约1万名产妇儿童。

作为毕节市极具代表性的一家创新医院,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采用了瑞康医信所提供的移动医疗与物联网技术,通过报告推送、医嘱推送、健康管理、数据回传、一键呼救等技术打通院内院外的高危孕产妇管理的专科信息服务,形成“孕期-产期-产后”和“院前-院中-院后”的服务闭环。

在医生端,医院在HIS和EMR电子病历的基础上,建设了专门的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并联通了门诊和住院。产科设有专门的护士监控工作站智能大屏,对住院患者和在家的高危孕妇进行仪表盘式的管理。、在患者端,系统配有专门的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支持患者的手机报告、医嘱提醒、健康管理、预约挂号支付、紧急呼救等云服务功能,通过超长待机的智能手环,实现定位服务和基本生命体征连续监护。

在物联网技术方面,医院采用了双向蓝牙AP进行院内布网,配合医疗级的蓝牙智能手环提供定位服务。在精准度和安全方面,该技术远超传统WIFI、室内基站、RFID视频、UWB超宽带等定位技术。

以大方县某40岁的高龄孕妇A为案例。孕妇A疑似怀孕后来到大方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医生进行常规孕检后确认A怀孕,但伴有孕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问题。于是,医生在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中为孕妇A建立电子档案,确定A为“橙色”风险的高危孕产妇。

给出专业建议后,医生推荐下载孕产妇自我管理App和租用配套的智能手环,建议购买或租用血压计和血糖仪进行自我管理,控制血压、血糖和体重等指标。

于是,孕妇A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医院的综合服务柜台下载和注册了App并租用了手环、血压计、血糖仪等配套设备,并在App中看到了本次检查的结果和医生的医嘱建议以及注意事项。

离开医院之后,孕妇A按照App的自动提醒,每日遵照医嘱对运动计步、体重、血糖、血压进行测量和自动数据收集,定期查看发展曲线和医生的管理建议,并在手机App上预约下次来院检查的时间。

如果孕妇A产期临近,感觉不适,可以通过手机App一键直连医院产科值班医生通话,医生确认其有住院观察需要,便会准备救护车为其提供转运入院的绿色通道。

入住医院产科之后,孕妇A会继续佩戴智能手环和使用App,观察期间可在院内缓慢活动。由于院内已铺设覆盖产科、住院部大楼和医院大门的三级物联网电子围栏和定位服务,孕妇还可以享受离床自动监护服务。

当她感觉腹痛有分娩迹象时,长按手环3秒,自动报警,产科医护人员便会立即通过科室的智能终端精确定位患者,以最快速度将其送入产房,实现顺利分娩。

婴儿出生后,医护人员除了强调必要的育儿知识之外,还需根据孕妇的不同状况,对其进行个性化的产后康复和保养的宣教工作。对此,产科备有各类产妇宣教知识库,并推送到产妇的手机App中。产妇自己可以自行阅读,并遵照医嘱执行。这样一来,就大大节省了医患沟通的时间,实现科学康复和科学育儿的目标。

服务模式四大创新:

总体上看,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的高危孕产妇管理专科信息服务,不仅形成了“孕期-产期-产后”和“院前-院中-院后”的服务闭环,还具备四大创新点。

孕产妇全程服务模式创新:模式从孕产妇全病程管理的专科需求入手,突破了传统移动医疗应用App以挂号功能为主要的局限。

利用院内院外的信息共享和医患之间的紧密监护沟通,加强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App的使用频率和粘性。为平台上的高危孕产妇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管理服务,并打通了高危产妇绿色“生命通道”,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2、物联网医疗应用创新:本项目从高危孕产妇的应用需求如离床监护和电子围栏出发,将新一代物联网定位和通信技术与移动App软件相结合,实现了对高危孕产妇随时随地的监控(包括离床监护),为用户群体提供了24*7的不间断服务。

3、物联网技术创新:本项目中应用的物联网采用基于双向蓝牙的定位技术和最新的双向蓝牙AP无线访问点,配合地磁、GSM基站、Wi-Fi等技术进行修正优化,在定位精确度、穿透性、抗干扰性、安装复杂程度、成本、设备适配度等指标的综合评测方面,超过了传统的WIFI、RFID、UWB等解决方案。

用户运营服务模式创新:在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院内除了部署应有的软硬件IT之外,还单独设立了一个运营团队,以及产科的专人团队。

团队为前来就诊的孕妇提供手机App扫码注册、App产品使用培训、孕妇围产期知识宣教等运营性志愿者服务,确保来院就诊高危孕妇都能享受到医院提供的新型全病程服务。

模式成效分析:

大方县第二人民医院以移动医疗和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院内地面运营团队为支持,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逐步推行对患者有利、对医院也有利的高危孕产妇精准管理模式,取得了三大成效:

1、医院品牌提升与模式区域示范推广:通过实施高危孕产妇管理和手机App的应用,医院产科树立起辖区及周边区域内孕产妇精准服务的品牌。

第4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关键词] 医学信息学;KDC;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64-0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医学领域带来了重大革新。21世纪,电子病历(CPR, 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s)将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核心和临床信息工具,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医学案例库,通过计算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提取归纳大量病例中蕴含的规律,使其成为临床知识的来源和临床决策依据,是医学信息学和循证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1 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现状及需求

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是一门快速增长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如何存储、检索、共享及有效利用为解决问题和决策所必需的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近年来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1]。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医学文献资料的共享和检索,如美国在政府资助下建立海量医学文献数据库,制定统一规范的医学术语,推动数据规范化,便于用户高效查找所需信息。在医疗机构内部,由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HIS系统已普遍应用,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数据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化,以实现对医疗、科研和教育的全面支持以及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国内医学信息学发展较晚,以医学文献资料检索为主[2]。近来亦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已有眼科信息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3]。近年来知识的重要性被普遍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是医学知识管理和医学知识的自动获取已成为共识。目前医学知识管理的研究主流是采用ontology、RDF、XML等技术对医学文献资料进行语义标记,以实现自动分类和智能化检索,医学知识自动获取则侧重于通过KDD技术对生物医学方面的试验数据进行挖掘。但要指出的是,这些工作对临床医疗的支持远远不足,原因在于忽视了临床医学的经验性和复杂性。临床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医疗案例是极具指导价值的知识来源,基于病例库的知识发现必然会成为医学信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国内外都较为缺乏,已有的研究工作存在下述缺陷:虽然电子病历是文本格式记录,其语义信息难以计算机处理;案例用研究者自己选定的一组参数表示,不能表达病例的时域特征和语义结构;也缺少对复杂案例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缺乏对基于例库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因此病例的语义表示、病例库管理及面向病例库的知识发现、基于病例库的知识管理研究对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2 循证医学的发展及需求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临床医学极力推广的医疗模式,强调应用获得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但当前循证医学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临床资料数据库管理和检索,而文献中的临床研究通常在实验设计时屏蔽了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且倾向于报道阳性结果,并不能保证实际治疗的有效性[4]。通过对大量实际病例建立病例库,用计算机技术智能化对病例库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可以避免目前循证医学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其结果可作为有效的临床证据。

3 基于案例库的知识发现的研究瓶颈

基于案例库的知识发现(KDC)所面向的是结构复杂、知识丰富、有时域变化的案例,目前KDC的研究国内开展的较晚,尚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国外KDC的研究亦属于起步阶段,试验案例不能体现KDC的复杂性[5]。

综上所述,医学案例信息丰富、结构复杂,其描述目前仍以自然语言为主,用目前的关系数据库技术对其进行管理,难以使医学病例库成为临床医生的知识来源及临床决策的依据,难以实现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此,我们归纳出了该领域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3.1 面向形式语义的病例表示方法的研究

病例表示方法应具有通用性和形式化特征,适合计算机处理。要能够表达患者的病理、生理参数与诊断、治疗措施之间的语义关系,能够表达病例中各概念间的时序逻辑语义和治疗过程的时序性特征,能够表达疗效评价。我们认为可以采用本体(ontology)作为病例表示方法的理论基础,国际上正在开发建立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便于实现计算机处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语义网络知识表示方法适用于表示医学本体,并可通过对语义网络加入量化和时序标记进行扩展。以上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病例的计算机语义处理。

3.2 病例库的构建及管理

卫生部正在着手制定电子病例的数据格式标准,医学病例的数据结构要易于实现与其他电子病例系统间的数据格式转换,实现互操作性。但目前数据的存储、维护和检索需要在关系数据库上进行,为此要解决从病例库的逻辑结构到关系数据库的映射。可以通过对时序标记的分割映射为一组二维网状结构;采用类似于构造演绎数据库的方法,使其能表达二维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从三维逻辑结构到一维关系的形式化转换。互操作性可以通过本体映射实现,目前已经有较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3.3 病例库上的知识发现算法研究

为了从医学案例库中抽取具有临床决策价值的知识,应重点研究以下知识发现算法:模式聚类算法,量化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差异分析算法,离群模式发现算法。对于医学病例而言,病例结构复杂,需要降维以提高算法效率,维度过低又有可能线性不可分,对病例信息的维度处理是一个难点。在知识的监督下进行知识发现可以降低挖掘算法的盲目性,我们认为,病例表示的拓扑结构中蕴含了较多的知识信息,可以将其提取出来作为挖掘算法的控制机制,将挖掘算法改造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提高算法效率。

[参考文献]

[1]崔雷.Medical Informatics概念和历史[J].医学情报工作,2004,25(4):241-244.

[2]董建成.医学信息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32-235.

[3]王晓幸,王勤美.眼科信息学的发展概述[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5):476-480.

[4]陈臻,郭小健.循证医学在眼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05,26(10):41-42.

第5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工科;人工智能导论;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案例库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5G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应对中国产业变革及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需要及产业经济创新发展,同时将国际工程教育思想本土化,“新工科”应运而生[1]。信息技术发展催生出了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国内高校纷纷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领着人类社会正逐渐走进智能社会,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价值也将进一步提高[2]。因此,各高校应尽快建立与新工科相一致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深入研究我国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实验平台及成果转化等方法,改革传统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有新工科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方法。由于传统的专业是按学科划分的,因此,目前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为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3]。人工智能导论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人工智能“入门性”和“引导性”的课程。但是,目前人工智能导论的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课程内容陈旧、实践课程不足、教材理论过强、教学模式老旧及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不适应等问题。尤其是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缺乏实践教学将会降低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使高校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脚步,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进行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导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工智能对新工科人才的新要求

1.1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人工智能导论是一个多个学科交叉而成的一门课程。人工智能导论主要包括知识系统、智能搜索技术、脑科学、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专家系统、智能计算及分布式智能等内容[4]。因此,一个合格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1.2具备多领域应用能力。人工智能导论的应用领域广泛,基本包含工业、农业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如工业生产、通信、医疗、金融、社会治安、交通领域及服务业等)[5]。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前提下也应该掌握各行业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1.3具备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精神。目前,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了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5]。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一个大趋势。因此,当今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及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4具备人工智能人文素养。人的内在品质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养是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研究对象和中心的精神[6]。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便利还是带来灾难,关键是使用者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因此,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传统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在师资、科研及学科力量薄弱情况下进行人工智能导论的实践教学。目前人工智能导论的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⑴本科生课程内容陈旧。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高校来说,要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传授学生的知识也要紧跟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虽然也出现了不少新的人工智能导论教材,但在课堂上能够教学的新内容仍然不多,教材内容仍然集中在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如问题求解、知识表示、归结原理及经典推理等技术)上。⑵研究生课程内容重叠。研究生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应作为本科生课程的一个延续,但部分高校对研究生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重视不够。很多本科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在研究生阶段又进行了重复。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人才,就必须要在研究生阶段加强新工科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择合理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改革研究生阶段人工智能导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⑶实践课程不足。实践教学是提高人工智能新工科人才能力的重要路径。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只知道理论,而不进行实际的实践应用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人工智能新工科人才。另外,大多数地方高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实验条件差,验证性的实验较多,实验课时不足,学生对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接触不够。⑷人工智能导论教材理论性过强。目前,现有的人工智能导论教材以理论为主,缺乏人工智能实践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感觉索然无味,当实践课程开设不足时,这种情况会非常明显。学生会渐渐的对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失去兴趣和热情,最终会导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降,不能达到新工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⑸教学模式老旧。人工智能导论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多知识点是新工科的特点。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仍然采用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只是在被动接收知识。学校这种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需求脱节。

3人工智能导论实践教学初探

3.1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实践平台建设。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南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人工智能导论授课过程中广泛应用多种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如采用开源的PaddlePaddle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希冀一体化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平台及大数据综合实验平台。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方便的使用这些平台进行授课,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跟随老师完成相关实验,并能够在课下进行相关实验练习及提交作业。3.2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实验内容优化。在人工智能导论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开展相关应用课程实验,南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对人工智能导论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主要实验课程包括搜索优化算法实现、智能计算实现、贝叶斯分类实验、最近邻算法实验、机器学习实验及神经网络实验。最后,通过期末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创业的能力。3.3人工智能导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⑴校企合作为使人工智能导论实践教学不与企业脱节,校企合作是关键。应积极派遣教师进企业进修,了解企业需求,并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从2018年以来,南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暑假期间累积派遣教师58人/次前往百度、中兴、科大讯飞、神舟数码及江苏传智播客公司等进修培训。同时已经在固定时间邀请相关企业讲师到学校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项目教学。建立起了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师资队伍及校企协调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避免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实践与企业实际脱节。⑵“双导师”负责制人工智能导论实践课程实行“双导师”制,邀请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任教或任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师指导团队,改革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以项目为牵引,将人工智能导论实践课程作为第二课堂学分。还要积极制定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技作品竞赛的奖励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人工智能相关的比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的能力。⑶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导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首先,从人工智能竞赛的部分赛事中、(如百度的人工智能大赛,“2020年全国人工智能大赛”,“2020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等)中选取贴近实际问题的案例作为人工智能导论实践课程的案例来源。然后,采用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开发软件进行算法代码的编写,引导学生采用Python语言调用第三方接口库进行算法的实现。最后,让学生使用主流的编程语言(如C++、Java等)开发完善算法或进行系统设计与实现。

4结束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导论作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应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笔者结合近年来了解到的企业需求和上课的实际,对人工智能导论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初探,具体如下:①校企合作,构建人工智能实践平台;②建立案例库,优化实践的内容;③校企“双导师”制,采用案例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晴,王晓墨,成晓北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哈佛大学工科教育在学科交叉方面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3-24,33

[2]李明媚,成希,罗娟.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之变与不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2:41-44

[3]陈义明,刘桂波,张林峰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J].计算机教育,2020.309(9):103-107

[4]刘永,胡钦晓.论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基于学科建设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0.2:37-42

[5]姚琳,石志国.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19-22

第6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从集成到研发

“现在智能建筑更加强调信息融合,要形成一个统一平台体系、涵盖各类技术的更广泛系统。”太极楼宇科技与数字社区事业本部技术总监洪劲飞介绍说。

2010年,太极楼宇结合物联网、绿色节能、数据中心等最新技术,开始智能化新平台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在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和应用平台之下构建应用平台和中间件技术,其上承载政府、企业、城市安防、金融、医疗等不同的智能化业务。

“我们的三大主要规划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平台、基于数据中心的运营管理平台、基于能耗分析技术的节能平台。”洪劲飞告诉记者。在数据中心里,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器,将动力(如配电柜、蓄电池、UPS)、环境(如新风机、温湿度、空调)、微环境、安防(如门禁、消防、防盗)、监控(如网络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节能(如能耗分布、能耗监测)等6部分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再通过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数据中心日常运行的管理支撑。

从楼宇到城市

太极楼宇着眼于更大范围的智能建筑体系,即从建筑、建筑群、园区到城市。建筑智能化控制由单栋建筑的“小集散控制”系统扩展至建筑群的“大集散控制”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的“超大集散控制”系统,以往以独立子系统做分类、且难以兼容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才能实现建筑群整体的传感单元、控制单元、执行单元、反馈单元组成大控制回路,实现建筑群的大闭环控制和管理。

第7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可视化;沙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电子沙盘的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沙盘也向着功能多样化、智能化、艺术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结合多媒体软件技术,触摸屏技术,触控一体机生产技术,电路智能控制技术,模型设计技术塑造了新一代的智能电子沙盘模型。电子沙盘相对于传统沙盘可以融合更多的设计和新鲜元素,可以满足更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更新速度更快。认为充分体现了交互化、科技化、智能化。

在交互性视角,电子沙盘展示手段先进,大量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法,集声、光、电、互动项目、三维动画、影视等现代视觉效果之大成,结合趣味性、互动性与知识性,寓展于乐,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革命”。在科技化视角,电子沙盘设有中央控制系统,包括总体控制,厅内照明、灯饰、计算机、电视机、操作台以及空调等强弱电系统按照预先编制的运行程序自动运行,从开启电源到并闭电源,都不需要人为控制,自动运行。在智能化视角,电子沙盘可以针对企业中高层经理人设计,模拟企业产品研发、生产、预算、营销、渠道、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运营环节,从而为智能管理效用进行展示。

从上述三个角度,目前电子沙盘技术可以分为交互式触摸屏沙盘、智能化网络模拟沙盘、数字化三位数字化沙盘。然而,这三种沙盘技术均存在与仿真环境中真实物体对象数据脱节,虽然生动的进行了模拟,但是无法反映物体对象实时真实的动态数据。与此同时,物联网就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体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感、传、控”,也就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可视化沙盘技术,给出动态场景的可视化解决方案。

一、物联网概述

我国物联网应用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许多领域积极开展了物联网的应用探索与试点,但在应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和示范项目,在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国内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但传感器、RFID 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阶段。

二、基于物流网的可视化沙盘

可视化模式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物体设备进行虚拟化展示,并实现与现实物体设备数据的同步。

物联网沙盘技术,立足于物体设备的多种可视化展现。沙盘技术解决方案利用GPS/北斗卫星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应用于电子沙盘领域。

(1)全球定位技术(GPS)

对物置的跟踪定位;对物体状态的监控;在物体上安装GPS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上述沙盘位置动态化需求。

(2)无线通讯技术(3G/WIFI)

该项技术是本系统的数据传输的主要技术,应用于物体已识别数据的传输,包括3G视频数据的传输、GPS数据的传输、物体状态数据传输、任务分配与命令传输。

三、应用案例

为更好的体现,本文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可视化沙盘技术,选择案例企业两个个实施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包括:智能物流可视化、智能灾害可视化等。具体说明如下:

(1)智能物流可视化项目

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利用RFID技术、GPS/北斗卫星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实现现代物流中的各种感知与控制。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场景,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可视化。

(2)智能灾害可视化

智能灾害能够有效检测自然灾害、减少次生灾害。水位监测,实时传输水位信息,如果超过系统设定的水位,产生报警信息;流量监测,实时传输水流量信息,如果低于系统设定地水量流速,产生报警;雨量监测,实时传输雨量信息,超过系统设定的雨量,产生报警;视频监测,实时传输视频信号,可以远程操作视频头;远程控制,可以实时路况信息到桥边的指示屏,可以实时打开排水设备;可以实时打开立交桥掉头闸门;泥石流监测,实时传输土壤水份变化,如果超过系统设定的阀值,产生报警信息。

四、总结

基于物联网感知技术和最新传输技术及多种通讯方式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可视化沙盘技术,成功的应用在多个实施项目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把前端信息展示为电子沙盘,有助于更好地展示物联网的集成效果。同时也为电子沙盘融合真实数据感知和再现能力。物联网沙盘将成为今后电子沙盘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岚,杜建丽.电子沙盘的概念及其制作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测绘科学,2009年S1期

[2]杨敏,徐友宁,乔彦军,王显炜.利用MAPGIS软件制作电子沙盘系统初探——以小秦岭某地电子沙盘系统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3期

第8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英特尔公司数据中心软件部中国区首席技术官苗凯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特尔大数据的战略定位有两点。第一点是硬件平台。包括网络存储计划初步的优化,为业界提供一个优化的平台;第二点是合作共赢,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平台。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用户、软件提供商、商业模式、生态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等多方面的集合。

确实,虽然现在大数据的理念炒的非常热,但从最终客户来讲如何去解决问题,并不是某一个公司可以独立实现的。“数据之间互联互通,未来肯定是一个方向。”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何京翔举例说道:“在交通领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是针对智能交通系统应该如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还是有难度。于是我们选择了提供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杭州诚道科技有限公司,使技术和行业应用能够更好地联合,从而实现解决方案的最大值,一起制造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

综合来看,大数据真正的价值是体现在各个行业的,但是要把真正的价值挖出来,难点还是很多。首先是收集和挖掘数据的认知要全面;其次是从技术上解决大数据解决方案跨平台,还有各种行业之间的障碍和壁垒;除此之外,应用怎么开发?大数据的开发环境非常的独特,如何实现上线、服务、管理这条线的闭环;最后就是安全性,大数据如果不安全,谁也不愿意把数据拿出来共享。

第9篇: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关键词】移动医疗 电信运营商 产业链整合者 医疗社交化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5-0077-05

1 引言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给出的英文名称为mHealth(mobile 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提供医疗和相关信息的服务,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为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应用。

移动医疗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大大提升医疗卫生系统运行效率,在全球已广泛应用,发展空间巨大。由于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不少国家已将移动医疗打造成战略级“跨界”产业,以改变传统医疗行业发展模式。移动医疗也为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在改善医疗环境、医护质量及紧急救护和健康监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移动医疗的发展需要移动运营商、信息平台系统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和医疗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以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移动医疗多维度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以远程医疗、个人健康监护等为主的应用是移动医疗的重要切入点。运营商可以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各种技术和设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 移动医疗产业链及其特点

研究移动医疗产业链,无疑能全面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移动医疗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和竞争关系异常复杂。运营商想要取得成功,关键是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

2.1 移动医疗产业链描述

图1所示为围绕移动医疗的产业链。位于中间的手机符号代表移动医疗的感知终端(更确切地说是佩戴它的用户),围绕这部手机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健康关爱服务,需要合作伙伴门的共同努力(当然,有些合作伙伴可能会身兼几重角色),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终端生产商、IT公司(硬件、软件、集成商)、金融投资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医院和公共医疗机构、私人医疗机构、银行和支付公司等。其中电信运营商为产业链提供2G、3G、4G以及WLAN的通信网络服务。未来的移动医疗发展中,将在构建移动医疗平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同时也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2.2 产业链特点

(1)跨界:移动医疗是原来互不沾边的医疗服务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由临床医学、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科发展、融合而生,通过无所不在的泛在通信网络,使用各种智能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产业。所以跨界是该产业链的最大特点。

(2)政策和监管风险:医疗一直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也是敏感的领域,医疗安全事关重要。所以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严格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在管理和发展活力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监管者和行业参与者的共同智慧。

3 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定位

移动医疗是多链条并列交叉、竞争与替代错综复杂的产业价值网,没有注定的领导者。谁对市场规律理解得更透彻,谁对产业链的变化理解更深刻,谁的资源更稀缺,谁就有可能利用市场转型期创造的机会,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在移动医疗产业,运营商先要做好定位,这主要基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1)移动医疗面临重大的市场机遇

在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 000亿元。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必将迎来移动医疗的浪潮,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未来也会迅速增加。

(2)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用户的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急需移动医疗等平台和应用提高运作效率。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随时随地更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移动医疗应用正好满足了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需求。

3.2 面临的挑战

(1)运营商面临哑管道的威胁和转型的需要

处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TMT(Telecom/Media/Technology)产业融合和互相渗透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以话音为代表的主营业务都受到了来自多方面(例如VoIP、即时通信等)的极大冲击,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运营商沦为“哑管道”的风险正在积聚。因此运营商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并进入新的市场,以期能够扩大收入来源,向价值链上方攀升,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商业回报,同时给用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

(2)产业链内的竞争

移动医疗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视其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增长契机和潜在盈利蓝海。现阶段传统医用传感器、医疗保健设备和仪器制造方面的厂商,将“移动医疗”视为其核心业务的自然延伸,因此尤其活跃,并同时也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各运营商也在各自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和尝试。产业发展一旦进入快车道,产业链内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3.3 运营商的定位

基于运营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中,应重新定位,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1)产业链整合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运营商应向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合作方式转变。为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发展,运营商应担起整合产业链的重任,控制产业链的核心资源,协调产业链的关系,引导产业链的发展。

(2)合作的倡导者

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新的“利益共享联盟”的形成,对于运营商来讲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就拥有更多的资源。运营商可以构建适合自身定位的合作伙伴网络,与合作伙伴共赢,打造共赢的生态链。在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和信息通道,可以牢牢把控对用户网络和信息的使用等收费环节。运营商与合作方可以采取内容、服务、开发平台合作等模式。

(3)平台的提供者

打造有价值的移动医疗平台是转型期运营商的战略选择。搭建移动医疗平台,可以凝聚合作伙伴,聚合医疗健康产业价值,丰富业务和拓展盈利模式。

4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探索

在移动医疗领域很多国外运营商做了先行实践,并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以下举几个典型案例。

几年前日本NTT DoCoMo就开发和部署了所谓的“大众健康支撑平台”,用户使用的是大家熟知的各种便携式生命体征感知终端,包括体重、血氧、血压监测器等,可由不同的医疗器械厂家生产,并配置符合NTT DoCoMo规范要求的接口,通过用户手机上的应用和控制程序经由3G网络来把血压、体重等数据传输到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上。以往电信运营商仅仅扮演一个传输管道的角色,如今运营商变成这一重要数据资源的管家,并根据需要为各种专业移动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适配的数据格式转换和分发服务。

北美运营商AT&T选择与系统/平台设备提供商(如Cisco等)和专业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AMD Global Medicine)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远程健康解决方案来促进各种应用和服务开发及部署。

Vodafone所实施的移动健康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一个易于灵活通信、医疗数据交换、传输、存储和检索的工具,使得远距离的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远程诊断。

可见运营商在开拓或进入市场的手段和策略上各有特点,AT&T和NTT DoCoMo等采取了“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方式,而Vodafone采取了提供“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且起步的时间、发展的进度和规模也不一样。相关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及差异性、民众医疗和保健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及相关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和竞争性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普遍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模式。

相比国外,由于国内独特的体制和国情,不同区域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全球发展的缩影,运营商应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细分策略,开发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与客户群的医疗、健康、保健需求。例如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发达地区可以采用“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模式。

5 移动医疗的现实困难和发展趋势

5.1 应用现状

无线查房无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移动医疗应用。医院的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条码、Wi-Fi、RFID等信息化技术辅助临床医疗。医院大楼内设有Wi-Fi,医生查房时手持平板电脑,通过个人账号登录后,自己所管理的住院病人信息一目了然。医生、护士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时随处采集和记录数据,不再局限在办公室。打针、服药、体温、医嘱等具体信息都同步更新与显示,病人名下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可即时点击查阅,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折腾找资料。

新的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的不断推出使得移动医疗应用越来越多: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医患双方可以查看电子病历及医学数字影像、监测各项生理健康指标、查询药物、查看自救程序及其他医疗信息在线数据库;将移动超声探头插入智能手机可以实现手持式超声显像;使用物联网(M2M)技术可以实现多种移动医疗监测,例如跌倒探测器、电子床单、癫痫报警器等设备一旦被触发就会立即把报警信息发送给医院。

移动医疗的使用并非仅限于医疗,对于个体健康监控,例如对独立生活的老人看护和救助,对怀孕妇女和婴幼儿看护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5.2 现实困难

(1)移动医疗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移动医疗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我国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在国外,让政府、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都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国内让用户付费却困难重重。

(2)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也是制约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壁垒。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而且很少使用;美国尚且如此,国内民众的观念就更难接受移动医疗。

(3)医生不愿意使用。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患者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及其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用心。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作是对他们工作习惯的改变和颠覆,他们并不情愿拥抱移动医疗。

(4)医疗是个敏感的领域,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而很多移动医疗的应用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这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误诊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国家也势必会加强对移动医疗的管理力度。

(5)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当前移动医疗技术上仍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卫生医疗机构对引入移动医疗系统顾虑重重,仍处于观望状态。移动医疗要想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一线,还需要增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5.3 发展趋势

移动医疗虽然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但其向前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将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医疗越来越移动化。移动互联网让信息随时随地随手可得,这必将改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智能手机将发挥如显微镜、听诊器一般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在“移动”中工作。医院信息系统(HIS)会越来越“移动”。借助移动医疗,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提升内部沟通效率,而且能促进医患互动,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2)移动医疗功能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降低,手机上必将集成医疗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手机上的传感器可以时刻记录我们的运动、心跳、体温、睡眠甚至情绪的信息,基因技术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的“初始设置”。目前一些手机已经具备了监测脉搏和心跳的功能,国家政策放开及监管机制健全后可以使用。

(3)医疗社交化。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发展迅速,那些善于经营自己品牌的医生和民营医院,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社交工具,通过推出“关注医院的微信看病挂号费、诊疗费打折”或“关注医生的微信会及时提醒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随诊”等措施来吸引患者。

6 结束语

如今,我国医疗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移动医疗的各项基础条件越来越成熟。移动医疗将引领医疗模式“颠覆式的变革”,使之向更为个性化、以用户为导向的模式转变。以医改为核心的政策推动和以移动终端设备大普及为背景的市场环境,将助力移动医疗的创新。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医疗领域延伸,尤其是移动宽带、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移动医疗市场高速发展。移动医疗的普及将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促进医疗信息在相关主体间共享互通,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便捷化、个性化、共享化、智能化和感知化。电信运营商凭着庞大的用户资源、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能力,将在移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钮钢. 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 王爱宝,崔勇. 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 宋杰,张敏.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 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